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观看《信仰》三集纪录片800字5篇

时间:2023-12-16 14:32:03 来源:晨阳文秘网

观看《信仰》三集纪录片800字5篇

观看《信仰》三集纪录片800字篇1

 

观看《信仰》三集纪录片800字篇2

  《下一站是幸福》中的蔡敏敏是一个典型的富二代,用着家里人的钱买最好的东西最贵最好吃的饭菜。从来就只会想着啃老,家人负责赚钱她负责花就好了,不会想着靠自己的努力去赚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因为她觉得有家人在背后撑着呢,家人就是她坚强的后盾。可是她还没有意识到她口中所谓的后盾也是会老去甚至永远的离开她的。

  有一天,她帮朋友顶班做兼职(穿玩偶服发传单)工作了一上午的她才换来两百块钱。那一刻她好像变了变得成熟了。她终于知道她也要成为家人们的后盾,等他们想停下来休息的时候,她可以为她们遮风挡雨,会给她们买最好的东西吃上最好的饭...

  对啊!人生下来好像就是在倒计时了。

  我们长大了,父母也慢慢老去甚至没有多少时间可以挥霍了。

  贺爸爸失踪的时候,她们就好像天塌下来了一样,要是爸爸真出事了我妈该怎么办?我该怎么办?我们的家又该怎么办?好像一切都是梦境一般不真实而又真实。好像昨天人就还好好的怎么说没了就没了呢!

  那一刻好像光亮明媚的世界就瞬间被黑暗笼罩了,不见天明。

  后来,贺爸爸被检查出来患了阿兹海默症。好像老年人都逃不过甚至是每个人在年老之后都会经历的事情一样。可。当听到看到发生在自己身边最爱最亲近的人的时候就好像法院给犯人宣判了罪名一样,无可挽回!那么的痛心那么的无助那么的...

  人生在世还是要后在当下。

  一定要善待和珍惜自己身边的亲人。不要老想着气他们怨他们,我们长大了,该懂事了。不能随心所欲只想做那个躲在父母襁褓里不愿长大的孩子了!

  且行且珍惜!

 

 

观看《信仰》三集纪录片800字篇3

  按照上级的要求,支部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认真观看了理论文献纪录片《信仰》。该片分“只要主义真”、“壮志换新天”、“时代先锋行”3集,以党的90多年历程为背景,讲述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各个历史时期共产党人坚持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了追求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崇高信仰,抛头颅、洒热血,迎来了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信仰》用一幕幕珍贵的画面为我们再现着历史:战争年代里,无数革命先烈为了国家与民族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和平岁月中,焦裕禄、孔繁森、牛玉儒、杨善洲等一大批领导干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党和国家的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切。新中国能够得以建立,中华民族能够得以复兴,中国共产党能够获得人民的信任,靠的是什么,靠的正是信仰的力量;正是因为有了信仰的力量,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才能一直得以谱写,社会主义新中国才能得以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伟大的奇迹。

  通过观看这三集纪录片,使我们重温在革命时期、建设时期以及改革开放各个历史阶段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故事时,深刻感受到信仰不是强制的,而是真正发自内心深处,是自觉自愿的行为。《信仰》中讲得真切,在人类的发展史上,在世界各国的政党发展史上,中国人对信仰付出的代价之惨烈绝无仅有。中国人在追随信仰的道路上,创造的奇迹绝无仅有。

  通过观看《信仰》我深刻体会到:

  一、只有共产党人才能始终坚守信仰。《信仰》,是共产党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选择和坚守。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就是《共产党宣言》创造了共产党人信仰的起点,让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信仰,前赴后继,不停地追求和奋斗,才有民族的独立和今天的幸福生活。只有坚守中国共产党的信仰,才能从一个只有13名党员的早期组织发展到今天拥有80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并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二、只有共产党人才能担负起信仰的使命。《信仰》是共产党人的使命。革命时期有方志敏、陈树湘、张思德、刘胡兰等一大批抛头颅、洒热血的共产党员;建设时期有朱光亚、王进喜、钱学森、李四光、华罗庚、邓稼先等一大批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共产党员;改革时期有沈浩、吴仁宝、孔繁森、杨善洲、李林森、谷文昌等一大批带头致富,忘我工作的领导干部。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将建成一个惠及全国各族人民的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将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只有共产党人始终把信仰作为精神力量。《信仰》是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人的信仰如果是崇高的,他就会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的人,并不断努力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塑造一个美好的社会角色。人的信仰如果是扭曲的,他会为扭曲的信仰而疯狂,从而危害党、危害人民、危害社会,最终成为人民的罪人。四、只有共产党人始终高举信仰这面旗帜。《信仰》是共产党人的旗帜。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应在这面旗帜的引领下,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在平凡的岗位和生活中,做有益于党的发展的事,有益于社会进步的事,有益于人民的事。把个人成长成才融入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之中;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始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和服务能力;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把理想信念融入到平凡的工作中,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用自己的行动在潜移默化中去影响工作氛围,净化社会环境;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始终牢记党的宗旨,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时刻准备为党的事业而献身。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始终牢记常修为官之道、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增强廉政意识和拒腐防变的能力,做到警钟常鸣。

  总之,通过观看《信仰》三集纪录片,使我们更加明白了“入党为了什么”。“当官为了什么”“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以及如何做人、怎样做人的道理。在即将退休时间内,要坚守最后一班岗,认真做好本职工作,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二:花木兰观后感

  花木兰的事迹传至今,主要应归功于《木兰辞》这一方民歌绝唱,是这篇长篇叙事诗歌颂了花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传奇故事。现在更有许多人将它拍成了电影,千古流传。 战争产生英雌,在世无男英雄的情况下,便会有女英雄,北魏与柔然战争没有突出的男人,就有了突出的女英雄花木兰。 她本是个柔弱的女孩,可他为了年老的父亲,就不再柔弱;她本是个织布女子,但她为了父亲,就参军打仗。她从不向男的低头,大声告诉了世人:巾帼不让须眉。花木兰就要出征了,是多么的急促紧张,是多么的昂扬士气,行军多急,军情多紧张,军令如山倒,作为一个少女离开闺阁,投入战场,何异投入另一个世界。她与男人同吃共住,吃一样的苦,受一样的累,却干出与男人不同的事迹,创出了与男人不同的辉煌,同时也证明了“女子哪里不如男?” 花木兰回来了,这很不容易。她重视生命的可贵,更加懂得家庭的温暖。她拒绝了天子的赏赐,也不愿在朝为官,将荣华富贵轻轻地抛下,她愿驰千里足,早日还故乡。 她回来了,年迈的父母搀扶着出来迎她,姐姐理妆相迎,弟弟磨刀霍霍向猪羊,以实际行动迎接姊姊的回来。看到这一切,花木兰由衷地高兴,十二年的沙场出生入死,多难。十二年的乔装而不露痕迹,多难,然而这一切都过去,花木兰内心的精神力量,该是何等地伟大。 日子安定下来,过去的伙伴又来看她,她每次都总是以女儿装见他们,对惊怕的过去的伙伴,花木兰在内心说:知道了么?过去与你一道血战沙场,立下大功;回朝后不愿为尚书郎的我是个女孩子。 还我女儿本色,花木兰多么自豪。

  三:《一路格桑花》观后感

  《一路格桑花》是一部反映当代军人生活与社会现实生活的情感片。它正面描写了长年驻守在川藏公路线上的武警交通部队官兵艰苦卓绝,险情不断的战斗生活情景,满怀深情地为几代川藏线官兵立传,热情讴歌了当代军人报效祖国、造福人民的自觉牺牲奉献精神。

  该剧以交通武警中尉李青格和艺术学院的漂亮女生安静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中间穿插了大队长和妻子郭红、教导员周明和爱人沈萍的婚姻生活等,故事开始于2007年夏天,08年5月汶川地震结束,激情演绎了一部感人的故事,全剧洋溢着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青春阳光气息。

  看完,心里一直被深深地感动着:感动于邓刚籍籍无名、长年累月奋战在川藏线上的无怨无悔;感动于周明——一个放弃都市安逸生活到川藏线追寻父辈足迹的干部子弟,却因一次意外事故,永远长眠在了雪域高原;感动于那些无名的交通武警战士,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是工作日,“吃上饺子,就是过年“;感动于在背后默默付出辛劳的军嫂,她们是武警官兵心中的格桑花!

  川藏线是充满神奇的地方,似乎与那里发生联系的每一个人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一个怀疑丈夫有外遇的军嫂,愤然去西藏离婚,却发现了丈夫令她落泪的秘密,最终当着丈夫的面撕碎了离婚协议;一个靠打工艰难养育女儿的农村军嫂,在丈夫失踪10年后去川藏线寻亲,找到的却是雪山下丈夫的两座坟墓……

  喜欢安宁,喜欢沈萍,更喜欢凌潇肃扮演的李青格,他把角色演绎得非常好,不光是他帅气的外形,磁性的声音,还有他自然天成的表演。 一系列的磨难让李青格成为一名出色的军官。而一直以来以个人为中心,任性,自私,骄横跋扈,自以为是的赵柯扮演的安静也成长了,她再也不是那个娇小姐了——大灾让不太崇高的人变得崇高,让崇高的人变得更崇高! 正如李青格所说:“地震,汶川不是震中,震中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大灾面前,考量的不只是一个国家一个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它同时考量的还有每个人的内心。

  就像“非典”时期,我们国家的离婚率下降一样,于是灾难来临之际,正要出国的安静不顾一切地回到蓉城寻找她的亲人,她寻找到了心灵的抚慰和灵魂的复活。 那一刻,地动山摇;那一刻,所有的人都真切地感受到有一种地震在人们的心中发生了。本来铁心要离婚的郭红找到了抢险一线的邓刚,当面撕掉了离婚协议;每天以泪洗面的安静激情参加了一场募捐义演,献上了自己的一份真诚祝福,为李青格、为军人、为所有坚强的灾区军民……可

  爱的交通武警战士,他们默默无闻,把青春和生命、爱情和梦想都铺洒在川藏公路上;可敬的军嫂,她们忍常人所不能忍,风雨一肩担——他们就像雪域高原上的格桑花一样,圣洁而美丽。他们是一个群体,他们感动了无数的观众,感动了更爱感动的我!格桑花随着季节变幻,颜色也会转变,它喜爱高原的阳光,也耐得住雪域的风寒,美而不娇,柔弱但不失挺拔。

  让格桑花——高原的幸福花继续绽放自己的美丽,永远开放吧,开在雪域高原,开在人们的心中,铸就新一代不朽的军魂,荡涤人们凡俗的灵魂!

  四:电视剧《一路格桑花》观后感

  这是一个发生在川藏线上的故事,大学毕业生李青格为了破解父亲的西藏情结,毅然放弃了都市舒适工作,从军来到西藏,当了一名武警交通部队的“学生官”。

  在藏历新年的联欢会上,因突发的灾难结识了艺术学院来西藏采风的漂亮女生安静,两人稍纵即逝的爱情童话,因安静家庭的变故变得一波三折,让刚到部队的李青格面临各种艰难决择。在追寻为川藏线牺牲和奉献的军人足迹过程中,李青格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渐渐理解了父亲,也读懂了西藏和川藏线上的绿色群体,逐渐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军人。

  女主人公安静在经历了爱恨情仇,生离死别的情感纠葛之后,既没有得到理想的爱情,又失去了追求生活的热情,选择了逃避,可就在她即将出国的一刹那间,汶川大地震突然发生,于是,一切因此而改变,她在寻找跟随部队在震区抢险的李青格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灾难的残酷与人性的伟大,灵魂得到了涅盘重生在为灾区募捐晚会上,她跳了一曲《一路格桑花》的藏族舞蹈,表达了对牺牲奉献和爱的理想。

  在亲历了无数惨烈的自然灾难和令人心醉的生离死别之后,他们深切地感悟到了生命的价值和爱的真谛。于是,在坚守与放弃、相信与怀疑、爱情与友情、小我与大我、内地的喧嚣与高原的宁静、都市文明与雪域文化的强烈碰撞、个人情感与神圣职责,家庭冷暧与国家利益的交织抉择,演绎出了一幕幕当代都市和川藏线上军人鲜为人知而催人泪下的情感故事,再现了军队几十年来为西藏稳定、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所做出了巨大贡献,彰显了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牺牲精神,诠释了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

  五:《花木兰》观后感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首名垂千古的《木兰诗》把花木兰这个英雄人物深深地烙印在人们的脑海里。

  周五看的《花木兰》的电影让我更深入的了解了这个不平凡的女人。

  尽孝

  木兰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以女孩子的形象出现的。她骗她父亲吃药,这一幕让我们班笑翻了,但这也是木兰在荧屏上呈现给我们的第一个尽孝道的表现。接着,“可汗大点兵”,点到“花弧”的名字时,花木兰担心焦虑的.心情全都浮现在脸上。她是多么爱自己的父亲。多病的父亲怎么能去打仗呢?这一去肯定回不来呀!花木兰深深地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木兰第二天就带上了父亲的宝剑,穿上了父亲的战袍,骑上了父亲的战马,这些曾经伴随花弧东征西站几十年的东西,曾染上父亲的血迹,如今饱含这木兰对父亲的爱,对家乡的不舍,伴随着木兰去打仗,也带着花弧对女儿的期待,在后来漫长的军旅生活中给了木兰信心、希望和坚定的信念。 父母给予我们的太多太多了,从我们出生那一天,父母就开始为我们而操劳着。比起代父从军的木兰来说,我们不应该感到惭愧吗?不应该对木兰感到敬佩之情吗?不应该对父母感到亏欠吗?木兰穿上军装的那一刻,我被深深震撼了,我们都被深深震撼了,那一套军装成为木兰代父从军最好的见证。

  爱国

  除了为父亲,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为了国家。没有了过,哪会有家?国家和平,百姓才会安宁;国家强盛,百姓才会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木兰为了过,为了家,就这样踏上了征途。 “没有了国,何以为家?”文泰的这句话成为了木兰一直没有放弃,一直前进的动力。这何尝不是一句真理呢?为了百姓不会流离失所,木兰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进,和那千千万万的战士一齐,怀着一颗沸腾的爱国心,踏上了无边无际的大漠。它们每一滴汗水,只会让他们坚定地向前走去。

  现在,我们的国家强盛起来了,我们的日子变得温馨而快乐,没有战役发生。因此我们应该珍惜今天,以自己的绵薄之力报答祖国。我们做不到像木兰那样过关斩将,也要为祖国做出贡献,哪怕是参加公益活动,当一名小小的志愿者;哪怕是参加募捐活动,献出自己的心意…… 在战争的时候,杀害别人是一件痛苦的事,但是木兰又必须去做,因为,那是她的责任,木兰没得选择。

  文中令我印象特别深刻的一句话便是“打仗的时候不应该有感情”。我认为这是错误的。正是因为国家,他们才会去打仗,这是爱国之情;正是因为父亲,木兰才会从军,这是父女之情;正是因为战友,他们唱出《人生百年》才会显得那么慷慨激昂,悲壮豪迈,这是“同行十二年”的兄弟情啊! 感情、责任、国家迫使木兰代父从军。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首木兰诗不仅仅是一首要背的古诗文,而是对花木兰这个拥有男人气概的女子的真实写照,也是她为国家,为百姓,为父亲付出的最好的见证。

  六:《马兰花》观后感

  昨天,我和刘佳翔一起去看了《马兰花》这部话剧。

  话剧讲的是:在美丽的马兰山上,住着许多可爱的小动物,一天,幸福美好的马兰花开花了,王老爹上山去采,想送给自己的女儿,不小心掉进了悬崖,这时,一位英俊能干的青年──马郎救了王老爹,然后把马兰花送给了王老爹,想要王老爹的一个女儿嫁给他,大兰嫌马郎“寒酸”、穷,不想去,而小兰却愿意嫁给马郎,得到了看似普通却非常神奇、有用的马兰花,小兰和马郎结婚之后,过起了美满的生活,当小兰回家探亲,送了很好的礼物,大兰很嫉妒,一直为马兰花勾心斗角的老猫取得了大兰的信任,当大兰要了小兰的衣服等后,老猫把小兰推入河水,夺走了马兰花却不知道口诀,马郎等人识破了大兰的真面目,而大兰已经真心后悔了,大家齐心协力终于打败了老猫,用马兰花的神力救活了小兰。

  看完了话剧,我想起了“恶有恶报”这句话,我觉得老猫很讨厌,凶狠、贪心;老爹为了别人不顾自己;马郎勇敢、能干、乐于助人;小兰亲切、善良、大方、孝顺、不嫌弃人;大兰爱嫉妒别人、胆小、懒惰、爱财如命;而小动物们嫉恶如仇、可爱、热心,看完这部话剧,我知道了:虚伪的东西肯定是会识出来的,一个人做错了事,及时改正和承认错误还不算太迟;我觉得这部话剧很幽默、有趣、风趣。

  这部话剧虽然是话剧,可我觉得很美,而且挺好看。

观看《信仰》三集纪录片800字篇4

  如何写观后感

  首先,要读好原文。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果要读的是议论文,要弄清它的论点(见解和主张),或者批判了什么错误观点,想一想你受到哪些启发,还要弄清论据和结论是什么。如果是记叙文,就要弄清它的主要情节,有几个人物,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以及故事发生在哪年哪月。作品涉及的社会背景,还要弄清楚作品通过记人叙事,揭示了人物什么样的精神品质,反映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品的哪些章节使人受感动,为什么这样感动等等。

  其次,排好感点。

  只要认真读好原作,一篇文章可以写成读后感的方面很多。如对原文中心感受得深可以写成读后感,对原作其他内容感受得深也可以写成读后感,对个别句子有感受也可以写成读后感。总之,只要是原作品的内容,只要你对它有感受,都可以写成读后感。

  第三,选准感点。

  一篇文章,可以排出许多感点,但在一篇读后感里只能论述一个中心,切不可面面俱到,所以紧接着便是对这些众多的感点进行筛选比较,找出自己感受最深、角度最新,现实针对性最强、自己写来又觉得顺畅的一个感点,作为读后感的中心,然后加以论证成文。

  第四,叙述要简。

  既然读后感是由读产生感,那么在文章里就要叙述引起“感”的那些事实,有时还要叙述自己联想到的一些事例。一句话,读后感中少不了“叙”。但是它不同于记叙文中“叙”的要求。记叙文中的“叙”讲究具体、形象、生动,而读后感中的“叙”却讲究简单扼要,它不要求“感人”,只要求能引出事理。初学写读后感引述原文,一般毛病是叙述不简要,实际上变成复述了。这主要是因为作者还不能把握所要引述部分的精神、要点,所以才简明不了。简明,不是文字越少越好,简还要明。

  第五,联想要注意形式。

  联想的形式有相同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同性)、相反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反性)、相关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相承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承性)、相似联想(联想的事物之间具有相似性)等多种。写读后感尤其要注意相同联想与相似联想这两种联想形式的运用。

  第六,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对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炼,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思想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第七,要密切联系实际,这是读后感的重要内容。

  写读后感的重点应是联系实际发表感想。我们所说的联系实际范围很广泛,可以联系个人实际,也可以联系社会实际,可以是历史教训,也可以是当前形势,可以是童年生活,也可以是班级或家庭状况,但最主要的是无论怎样联系都要突出时代精神,要有较强的时代感。

  第八,要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做到议论,叙述,抒情三结合。

  读后感是议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事例来阐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述,又必须说理。叙述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又是叙述的深化,二者必须结合。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用原文,当然引用不能太多,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还有要注意:在结构上,一般在开头概括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着重抒写感受后,结尾又回扣“读”。

观看《信仰》三集纪录片800字篇5

  今天看了罗小黑战记,给个7分吧。

  以下包含剧透,请留意。

  总的来说还行。配色好看,动物可爱。剧情还是想过的。

  为什么上不了高分呢?

  1.前40分钟确实沉闷了,连坐我前面的仅有的几个小朋友也说无聊。主要表现在配乐欠缺,在海上的那段,两人多是沉默对峙,顶多是罗小黑有点气息,显得有点干。如果可以多多增加配乐,说不定可以激发另一种美感享受。

  2.节奏问题。打斗比想象中的多很多,但你说看爽不爽吧,总感觉欠了点东西。思来想去,感觉缺了配乐,以节奏问题。气氛堆积不到一个完全的爆发点,总会被另外的东西切一下。如果下一部电影可以在这里努力一下,一定可以立马跳高1-1.5分

  3.虽然我很喜欢这个画风,但是放到大屏幕去,背景不够精细的话总感觉廉价了一些(其实是说妖精会馆那边的背景啦,其他还不错)

  4.主题不主要,少了点“伟大”的可能。此电影应该有两个主题,一个是“家,不再流浪”,这个主题在电影里表述流畅,算是推动剧情发展的核心。另一个稍显尴尬,环保主题。环保主题在国内一切以经济为优先的大环境下其实显得不怎么……重要。即使现在推行垃圾分类,也是出于“人”的困境(堆填区不够用了,微型塑料最终循环回人类身体),少了点对人之外的世界的怜悯。大概因为这种原因,电影里也没有怎么着重环保主题,与其说它是核心主题,倒不如说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