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国企市场化运营项目有哪些制度(4篇)

时间:2024-08-16 13:16:02 来源:晨阳文秘网

篇一:国企市场化运营项目有哪些制度

  

  国企改革与市场化运营

  一、前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国有企业改革,既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也是深化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市场化运营被视为国企改革的一种重要方式,逐渐为广大国有企业所接受和采用。本文将会对国企改革与市场化运营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落地的难点和应对策略。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

  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战略作用和基础设施建设作用。但是,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下,国有企业也面临一些棘手的问题,如:

  1.国企效率低下,缺乏活力

  近年来,国企收益低、投资增速慢、效益下滑,这与国企内部机制、资源配置、管理等有关。

  2.国企企业文化与市场经济理念不符合

  长期以来,国企经营惯性强、惰性浓,与市场化运营理念相差甚远。

  3.国企战略调整与市场变化不适应

  市场环境发生变化,国企也需要调整战略。然而,国企从体制上缺乏市场化运营的机制和经验,难以适应市场变化。

  三、市场化运营的定义及意义

  市场化运营,指的是企业在竞争市场中自主决策与自由竞争,通过优化经营结构、加强体制改革、增强生产和技术创新等手段,实现企业盈利。

  市场化运营是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市场化运营带来的好处主要有:

  1.提高竞争力和效益

  通过进一步市场化改革,国企将更加注重效率和效益,从而提高竞争力和盈利能力。

  2.规范内部管理

  市场化运营有助于规范企业内部管理,加强内部监督执纪问责工作,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为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保障。

  3.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市场化运营有利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激发企业内部创新动力和市场竞争力,从而推进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升级。

  四、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难点

  随着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市场化运营面临的困难也越来越多。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外部环境不稳定

  由于国际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国内经济的下行周期,国有企业面临的竞争不断加剧,企业的盈利能力日趋低下。

  2.内部机制难以深化

  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第二个难点在于内部机制深化的困难。由于国有企业的许多制度和管理模式已经与国际接轨,给内部机制改革带来了更大的挑战。

  3.产权问题难以解决

  企业产权问题一直是中国市场化改革中的重要难题,包括公司治理结构问题、资源配置问题和人才流动问题等,都需要深入探讨解决。

  4.资源环境问题

  资源上的限制和环境的影响也会阻碍国有企业从根本上开展市场化运营。目前,各地政府加强了对资源环境的管制和保护,对企业市场化运营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五、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应对策略

  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的出路,在于寻找有效的应对策略。如下:

  1.建立市场化机制

  国企应建立市场化机制,实现决策机制、财务管控机制和管理机制的市场化改革,以提高企业活力和创新力。

  2.提高内部管理水平

  加强内部监督执纪问责工作,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实施人才培训和流动机制,促进内部全面建设和规范运营。

  3.加强区域协同

  加强国有企业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促进企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共赢。

  4.推进专业化运营

  国企应突出专业化,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摆脱过去“大而不精”的管理模式,依托创新发展,扩大市场份额,提高赢利能力。

  5.多元化发展

  鼓励国企从单一领域扩展到多元化领域,发掘新的增长点,提高市场竞争力。与此同时,还要着重把握住众多机会和发展空间,增强企业发展的机动性和灵活性。

  六、结语

  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推进,国有企业的市场化运营已成为首要任务。国企应利用市场化的优势,逐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高质量的经济发展,从而实现国企持续健康的发展。

篇二:国企市场化运营项目有哪些制度

  

  国企改革"1+N"政策体系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出台了22个配套文件,形成了“1+N”政策体系,形成了顶层设计和四梁八柱的大框架,国企改革顶层设计已基本完成。

  那么“1+N”都有哪些内容?今天来为大家梳理一下相关知识脉络。

  总体要求

  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

  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关于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指导意见》

  《关于完善中央企业功能分类考核的实施方案》

  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关于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指导意见》

  《关于开展市场化选聘和管理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试点工作的意见》

  《关于深化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的意见》

  《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

  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

  《关于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

  《关于推动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的指导意见》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

  《关于鼓励和规范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引入非国有资本的指导意见》

  《关于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的意见》

  强化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

  《关于建立国有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的意见》

  《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

  《上市公司国有股权监督管理办法》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外派监事会工作的意见》

  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

  《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

  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

  为国有企业改革创良好环境

  《关于支持国有企业改革政策措施的梳理及相关意见》

  《关于印发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工作方案的通知》

  其他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改革举措工作计划

  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重点任务分工方案

  《关于国有企业改革试点工作事项及分工的方案》

  部分文件内容摘要

  《关于深化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的意见》

  深化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适应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企业改革进程,逐步规范企业收入分配秩序,实现薪酬水平适当、结构合理、管理规范、监督有效,对不合理的偏高、过高收入进行调整。

  推进这项改革要坚持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方向,健全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分配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强化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的责任,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坚持分类分级管理,建立与中央企业负责人选任方式相匹配、与企业功能性质相适应的差异化薪酬分配办法,严格规范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分配;坚持统筹兼顾,形成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与企业职工之间的合理工资收入分配关系,合理调节不同行业企业负责人之间的薪酬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政府监管和企业自律相结合,完善中央企业薪酬监管体制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

  坚持党的建设与国有企业改革同步谋划,充分发挥党组领导核心作用、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党管干部原则,从严选拔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和市场竞争需要的选人用人机制;严格落实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责任制,切实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明确国有企业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坚持从严教育管理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强化对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特别是主要领导履职行权的监督;适应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需要,加强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领导;把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党的工作,作为国有企业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必要前提。

  《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

  目标:就是促进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推动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实现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夯实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微观基础。

  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探索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二是坚持完善制度、保护产权,切实保护混合所有制企业各类出资人的产权权益,调动各类资本参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积极性。三是坚持严格程序、规范操作,切实做到规则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杜绝国有资产流失。四是坚持宜改则改、稳妥推进,坚持因地施策、因业施策、因企施策,宜独则独、宜控则控、宜参则参,不搞拉郎配,不搞全覆盖,不设时间表,一企一策,成熟一个推进一个,确保改革规范有序进行。

  三区分:区分“已经混合”和“适宜混合”的国有企业;区分商业类和公益类国有企业;区分集团公司和子公司、中央企业和地方企业等不同层级。

  七鼓励: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集体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有序吸收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广政

  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鼓励国有资本以多种方式入股非国有企业;探索完善优先股和国家特殊管理股方式;探索实行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

  五要求:注重试点示范;注重保护产权;健全治理机制;依法合规操作;推进配套改革。

  《关于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

  《意见》明确了三方面的改革举措:一是推进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转变,准确把握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的职责定位,明确国有资产监管重点,该管的要科学管理、决不缺位,不该管的要依法放权、决不越位,改进国有资产监管方式和手段,建立监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

  二是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组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明确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与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关系,界定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与所出资企业关系。同时要开展由国有资产监管机构授权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履行部分出资人职责的试点工作,以及政府直接授权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履行出资人职责的试点工作。

  三是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营效率,建立国有资本布局和结构调整机制,推进国有资本优化重组,建立健全国有资本收益管理制度。

  《关于鼓励和规范

  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引入非国有资本的指导意见》

  拓宽合作领域: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引入非国有资本工作;鼓励外资企业参股国有企业项目;在部分领域率先培育推出一批示范项目;

  完善引资方式:拓宽并完善非国有资本投资渠道;支持国有企业和非国有资本在政府投资领域加强合作;

  规范决策程序:确保引资方式公开公平公正;规范参与企业遴选办法;强化项目管理;切实加强监管;

  健全体制机制:完善项目公司治理结构;推行市场化运行机制;依法保障投资方合法权益;积极探索优先股、特殊管理股等股权模式;

  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完善支持政策;形成工作合力。

  《关于加强和改进企业国有资产监督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意见》

  《意见》提出五方面举措:

  一是着力强化企业内部监督。完善企业内部监督机制,建立工作体系;强化董事会规范运作和对经理层的监督,深入推进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董事会建设;加强企业内设监事会建设,加大监事会对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履职行为的监督力度;重视企业职工民主监督,健全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发挥企业党组织保证监督作用,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

  二是切实加强企业外部监督。完善国有资产监管机构监督,坚持出资人管理和监督的有机统一,健全规范国有资本运作、防止流失的制度,加大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力度;加强和改进外派监事会监督,围绕重点,着力强化对企业的当期和事中监督;健全国有企业审计监督体系,完善国有企业审计制度;进一步增强纪检监察和巡视的监督作用,督促国有企业落实“两个责任”,实行“一案双查”,强化责任追究,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巡视工作;建立高效顺畅的外部监督协同机制,减少重复检查,提高监督效能。

  三是实施信息公开加强社会监督。推动国有资产和国有企业重大信息公开,建立健全企业国有资产监管重大信息公开制度;切实加强社会监督,重视各类媒体的监督,畅通社会公众的监督渠道,发挥其第三方独立监督作用。

  四是强化国有资产损失和监督工作责任追究。加大对国有企业违规经营责任追究力度,健全并严格执行国有企业违规经营责任追究制度;严格监督工作责任追究,健全问责机制,严格追究有关人员失职渎职责任,完善监督工作中的自我监督机制。

  五是加强监督制度和能力建设。完善企业国有资产监督法律制度,加强监督队伍建设。

  《关于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指导意见》

  根据《意见》,立足国有资本的战略定位和发展目标,结合不同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现状和需要,根据主营业务和核心业务范围,将国有企业界定为商业类和公益类。

  商业类国有企业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为主要目标,按照市场化要求实行商业化运作,依法独立自主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实现优胜劣汰、有序进退。其中,主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主要承担重大专项任务的商业类国有企业,要

  以保障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运行为目标,重点发展前瞻性战略性产业,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安全效益的有机统一。

  公益类国有企业以保障民生、服务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主要目标,必要的产品或服务价格可以由政府调控;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不断提高公共服务效率和能力。

  《关于支持国有企业改革政策措施的梳理及相关意见》

  对已出台的支持国有企业改革的政策措施进行梳理归纳,并对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完善。

  一、已有改革政策措施:财政收税(10条)、土地管理(6条)、社会保障(6条)、金融证券(3条)、产权保护(3条)、简政放权等;

  二、地方的探索和创新:减轻企业改革成本负担、建立国有企业资本市场化补充机制、落实企业土地资产处置有关政策、建立公益性项目补偿机制、创新投融资方式方法、盘活政府性资金、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供政策支持、完善考核激励机制等;

  三、国有企业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过程中的资产评估问题;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过程中资产评估产生的税费及瑕疵资产问题;土地资产处置政策依据问题;国有企业之间境外国有资产无偿划转的报批程序问题。

  《关于印发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工作方案的通知》

  为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剥离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促进国有企业轻装上阵、公平参与竞争,集中资源做强主业,现制定以下工作方案: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剥离国有企业办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机构;对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集中解决少数国有大中型困难企业问题。并针对上述问题,明确时间安排、政策方案和工作分工,提出加强组织领导、发挥地方作用、落实企业责任、报账资金投入的保障措施。

  《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

  管理办法对国家出资企业产权转让、增资、资产转让等国有资产交易行为作出了详细规定,明确企业产权转让和增资必须经过国资监管机构审核,因产权转让或增资致使国家不再拥有所出资企业控股权的,必须由国资监管机构报

  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对主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主要承担重大专项任务子企业的产权转让或子企业的增资行为,须由国家出资企业报同级国资监管机构批准。

  《关于推动中央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的指导意见》

  《意见》明确了下一阶段推进中央企业结构调整和重组的重点工作,即“巩固加强一批、创新发展一批、重组整合一批、清理退出一批”。

  一是对主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主要承担国家重大专项任务的中央企业,要保证国有资本投入,保持国有资本控股地位,支持非国有资本参股。

  二是搭建调整重组平台、科技创新平台、国际化经营平台,推动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增强中央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三是推进中央企业强强联合、中央企业间专业化整合、中央企业内部资源整合和并购重组,实现国有资本优化配置。四是通过大力化解过剩产能、清理处置长期亏损企业和低效无效资产、退出不具有发展优势的非主业、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等措施,解决好“退得出”的问题。

  《关于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的意见》

  原则:坚持依法合规、公开透明;坚持增量引入,利益绑定;坚持以岗定股、动态调整;坚持严控范围、强化监督

  试点企业条件:一是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商业类企业;二是股权机构合理,非公有资本股东所持股份应达到一定比例,公司董事会中有非公有资本股东推荐的董事;三是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建立市场化的劳动人事分配制度和业绩考核评价体系,形成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市场化机器;四是营业收入和利润90%以上来源于所在企业集团外部市场。

  意见还规定,员工持股总量原则上不高于公司总股本的30%,单一员工持股比例原则上不高于总股本的1%。意见提出,首批试点原则上在2016年内启动实施,成熟一户开展一户,2018年底进行阶段性总结,视情况适时扩大试点。

  《关于建立国有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的意见》

  《意见》指出,要按照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提高国有企业运行质量和经济效益为目标,以强化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资产聚集部

  门和岗位的监督为重点,严格问责、完善机制,构建权责清晰、约束有效的经营投资责任体系。在2017年年底前基本形成国有企业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和责任倒查机制,在2020年年底前全面建立覆盖各级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及国有企业的责任追究工作体系,形成职责明确、流程清晰、规范有序的责任追究工作机制。

  《意见》强调,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有关人员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内部管理规定,未履行或未正确履行职责造成国有资产较大或重大损失,以及其他严重不良后果的,应当追究责任,且实行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一是针对违规经营投资问题集中的环节,明确了9大方面54种需追究责任的情形,包括集团管控、购销管理、工程承包建设、转让产权及上市公司股权和资产、固定资产投资、投资并购、改组改制、资金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二是规定资产损失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对企业违规经营投资发生的资产损失,应当在调查核实的基础上,依据有关规定认定损失金额及影响。三是明确经营投资责任包括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责任追究应根据资产损失程度、问题性质等,对相关责任人采取组织处理、扣减薪酬、禁入限制、纪律处分、移送司法机关等方式处理。四是提出责任追究工作原则上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组织开展。达到较大或重大资产损失标准等情况,应当由上级企业或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开展责任追究工作。

  《意见》要求各级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和国有企业要建立健全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制度,细化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的原则、范围、依据、启动机制、程序、方式、标准和职责,保障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工作有章可循、规范有序。责任追究工作要加强与党建、审计、纪检监察、干部管理等部门的协同,形成监管合力,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效果。探索向社会公开责任调查处理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充分发挥警示教育作用。

  《关于完善中央企业功能分类考核的实施方案》

  《方案》提出逐步完善符合企业功能定位实际的分类考核制度,基本形成导向清晰、远近结合的业绩考核体系,与企业负责人分类管理和选任方式相适应、与业绩考核结果相挂钩的差异化奖惩体系更加有效,业绩考核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引领作用显著增强,进一步明确和实化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责任。

  按照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有关政策要求,《方案》对中央企业主要分为三类实施考核:

  一是对主业处于充分竞争行业和领域的商业类中央企业。以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为导向,重点考核企业经济效益、资本回报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引导企业提高资本运营效率,提升价值创造能力。

  二是对主业处于关系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主要承担重大专项任务的商业类中央企业。以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和服务国家战略为导向,在保证合理回报和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基础上,加强对服务国家战略、保障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运行、发展前瞻性战略性产业以及完成重大专项任务情况的考核。

  三是对公益类中央企业。以支持企业更好地保障民生、服务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为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重点考核产品服务质量、成本控制、营运效率和保障能力。

  《关于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方案》

  《意见》明确,坚持深化改革、党的领导、依法治企、权责对等的基本原则,2017年年底前,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到2020年,国有独资、全资公司全面建立外部董事占多数的董事会,国有控股企业实行外部董事派出制度,完成外派监事会改革,充分发挥公司章程在企业治理中的基础作用;充分发挥企业家作用,造就一大批政治坚定、善于经营、充满活力的董事长和职业经理人,培育一支德才兼备、业务精通、勇于担当的董事、监事队伍;党组织在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更加牢固,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全面落实,企业民主监督和管理明显改善;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使国有企业成为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

  《意见》强调,要从理顺出资人职责、加强董事会建设、激发经理层活力、完善监督机制、坚持党的领导等五个方面规范主体权责,健全以公司章程为核心的企业制度体系,依照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严格规范履行出资人机构、股东会(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经理层、监事会、党组织和职工代表大会的权责,保障有效履职,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我国国情的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提升国有企业运行效率。

篇三:国企市场化运营项目有哪些制度

  

  国企市场化改制下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与运营创新

  摘要: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越来越多的国企集团选择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来作为自身财务转型和管控的工具,国内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呈爆发式增长。然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既有成功案例,也有失败教训。因此,有必要对其建设和发展进行回顾,探讨其发展趋势,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国企;市场化改制;财务共享中心;建设;运营

  引言

  近些年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核算模式已经作为一种新兴的事物而逐渐被社会国企使用。但是新的财务核算模式势必会带来新的风险,因此需要加强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分析和处理,然后采取一定有效措施,制定相应的管理体制,将可能的风险降到最低,以此实现良好的财务管理,推动国企更好发展。

  1国企建设财务共享中心的重要性

  国企建设财务共享中心的重要性主要涉及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实现财务管理转型。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关注重点在监督上,而财务共享中心的财务管理则是重视服务。财务共享中心向业务部门提供有效支持,财务共享中心人员通过审核各个业务原始票据凭证,展开会计集中核算,将结果制作成报表反馈给业务部门;业务部门不需要再重复进行会计核算,而且财务共享中心通过相关的数据对业务进行评价指导,以规范国企的业务活动。其次是提升国企的经济效益。国企利用财务共享中心管理模式能够使投资成本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而且财务共享中心通过信息技术对财务数据进行处理,向国企的管理层反映准确的经营信息。国企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对于投资成本的重视程度不足,将目光放在国企短期的经济效益方面,同时对国企未来的经济效益缺少准确预估。财务共享中心能够对国企的未来收益进行准确预测,合理安排投资以及员工的工作任务,加快实现国企的收益目标。

  2国企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首先是成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项目容易被忽视。成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与流程的重组、管理方式的创新以及信息系统的健全有很多的联系,投入大、效果却不明显,即使领导很重视这个项目,但国企常常会选择业务优先,在短时间内成立财务共享中心是得不到业务部门的支持以及合作的,有很大的可能会被放置。不仅如此,如果国企成立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那么就必不可少的会对公司的业务流程、管理方式以及工作方法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从这个角度上看,成立财务共享中心会影响到整个公司的运行状况,也会对公司现在或是未来的业务产生深远的影响。其次是流程管理容易失控。财务核算与核算分离过后,债权债务的核算与管理也分离了,共享中心只是进行简单的财务处理,并不了解业务的实质,导致其对于国企的债权债务没有很好的掌握,因此对于客户的相关信息并不能完全掌握,带来了新的风险。此外,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模式下,对于资金管理的收支由于时间和过程的原因,往往难以满足成员国企的需要,对于资金的管控流于形式,管理的一些规范化要求对于一些地区而言,很难得以实现。并且报销业务作为核算的重要一项内容,在共享后需要电子流程报账和支付,涉及的人员繁多,种类单据烦琐,加上人员之间的操作水平差异,安全意识以及业务能力较低就会导致业务存在诸多问题,同时还存在篡改风险。共享模式要求所有核算实行统一化和标准化,但是规范统一各公司的核算标准需要一个新的过程,在新旧流程统一的过程中,势必会存在一定的未知风险。

  3国企财务共享中心建设的改进措施

  3.1整合信息系统,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

  国企财务共享中心建设的改进措施之一是整合信息系统,建设标准化信息系统。国企内部包含多个信息系统,财务共享中心建设人员需要全面了解各个子国企的业务系统,仔细分析系统之间的差异,子国企中的信息系统中业务风险关键点不相同,财务系统和业务系统的对接也存在问题。针对上述情况,国企应当统一会计核算科目、处理流程以及报表模板,对其进行标准化管理。财务共享中心信息系统和子国企的业务系统进行对接过程中,若是存在异常,国企则需要安排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分析异常的产生原因,引进信息技术进行处理,加快系统对接,实现信息共享。

  3.2完善财务组织和体系升级,积极进行财务规划

  国企财务共享中心建设的改进措施之二是完善财务组织和体系升级,积极进行财务规划。财务共享中心是人员与财务信息的双重共享,旨在对战略财务、业务财务和核算财务重新定义实现组织转型升级,通过梳理影响财务报告的前端业务流程关键活动,归纳相似业务,并按照规则将核算、监督、控制和改进相融合,实现降本增效和高效管理。首先,财务共享中心的设计要求完善并宣贯财务管理制度,优化国企各个层级,“调整路由式权限审批和任务池随机分配机制,形成规范的财务流程与体系”,实现财务流程自动化,与异构系统结合,发挥出财务共享服务功能。其次,财务共享中心通过预算管理将各项经营管理指标进行传导,针对国企风险进行合理的分配,做好资、财、物等资源的统筹规划和配置,重新优化组织机构,完成扁平化、敏捷反应升级,建立合理可行的发展策略和盈利模式,完善公司治理体系。最后,财务共享中心涵盖资金结算、账务核算、预算控制、财务报告等部门,利用RPA技术和业财税、银企一体化,帮助国企规避税务和审计风险,保证审计的合理性,加强对国企预算的执行和监督,避免出现浪费,通过降低成本提升国企经济效益,形成逆反馈循环控制优势。

  3.3绩效机制完善是运营的保障

  国企财务共享中心建设的改进措施之三是绩效机制完善是运营的保障。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流程再造与优化是关键,在此过程中,必然打破国企原有的组织架构和分工格局,构建新的部门协作关系和业务流程。对于改变原有行为方式的业务部门可能会抱怨中心建立带来额外的工作,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必须得到全员的支持。与此同时,随着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设,国企信息获取的速度和分析能力增强,可以从中获取更准确地员工绩效评价指标。因此,对于非中心员工,绩效机制一方面考虑如何使他们更积极有效地配合中心工作而增加绩效考评,另一方面通过更及时准确的新信息指标替换原有的绩效指标,使得绩效机制运行更有效。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员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事具体运营业务的人员,一类是从事运营管理及共享服务支撑的技术人员。前者直接面对客户提供服务,可以采用量化指标考核,后者是中心的核心,直接影响中心的发展潜力和创新能力,但其工作没有直接输出,绩效指标进行综合考虑。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中心的标准化作对人员技能要求不同,运营业务人员技能同质化,要求要低,收入相对低,而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则技能差异化大,要求相对要高,收入相对高,这就出现了在2018报告中提及,工作内容枯燥重复、缺乏职业晋升通道和不能满足员工预期的待遇是共享服务中心人员离职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绩效机制完善的同时,须辅之于轮岗制和员工职业发展通道设计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

  结语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是国企发展的必要趋势,这是一种新型的财务共享模式,对国企发展和财务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前依然存在一些方面的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徐诗玥.对于国企建设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相关研究[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4):26-27.

  [2]魏蓉.制度背景和现实约束下的渐进式路径分析———对国企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设若干问题的探讨[J].会计师,2011,133(10):35-37.

篇四:国企市场化运营项目有哪些制度

  

  国企市场化改制下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与运营创新

  随着我国国有企业市场化改制的深入推进,财务共享中心作为企业内部资源管理的新模式,正在逐渐成为国有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共享中心以其集中化、专业化和标准化的特点,为国有企业提供了高效的财务管理服务,不仅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还可以促进企业内部协作和优化资源配置。本文将以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与运营创新为主题,探讨国企市场化改制下财务共享中心的重要性和发展趋势,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国有企业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意义

  1.提升财务管理效率

  传统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着部门分散、信息孤岛、业务重复等问题,导致了财务管理效率低下和成本高昂。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能够整合企业内部财务资源,实现财务管理的集中化和专业化,提高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降低企业财务管理的成本,并且通过引入信息化技术,实现财务管理的自动化和标准化,提升财务管理的效率和精度。

  2.优化资源配置

  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能够实现资源的集中配置和优化利用,有效整合人力资源、信息系统、财务工具等各种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还能够根据企业的经营需求,灵活配置资源,满足不同部门的需求,实现资源的多元化利用。

  3.促进企业内部协作

  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有助于打破部门之间信息孤岛的壁垒,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作和沟通,促进企业内部的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避免了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推动企业内部组织架构的调整和优化,实现企业内部协作的无缝衔接。

  4.提高企业竞争力

  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可以为企业提供高效的财务管理支持,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财务共享中心还可以通过财务数据的分析和统计,为企业提供决策支持,搭建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框架,实现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1.引入信息化技术

  2.建立财务共享中心的服务模式

  国有企业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不仅需要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还需要建立一种适合企业发展的服务模式,建立起一套财务服务标准和流程,为企业提供高效、专业的财务管理服务,通过制定财务共享服务协议,明确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和责任分工,完善财务服务总体规划和管理机制,形成财务管理的服务闭环,提高服务质量和企业满意度。

  3.完善培训机制

  在财务共享中心的运营中,还需要完善人才培训机制,培养和引进财务管理专业人才,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为员工提供定期的培训和进修机会,保持员工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储备,提高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和倾向性,从而提升整个财务共享中心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4.建立绩效考核体系

  为了促进国有企业财务共享中心的健康发展,还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明确财务共享中心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目标,建立绩效考核指标及权责清晰、规范成熟的考核机制,通过绩效考核激励员工积极性,并且通过多元化的绩效考核手段,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策略,保持企业财务共享中心的运作稳定和良性发展。

  三、国企市场化改制下财务共享中心的发展趋势

  1.专业化发展

  随着国有企业市场化改制的不断深入,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和运营将迎来更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各企业将会在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上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强对财务共享中心的专业化建设和管理,推动财务共享服务向纵深发展。

  2.信息化管理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财务共享中心的建设和运营将更加注重信息化管理,通过引入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实现财务数据的即时共享和全面管理,提高财务管理的智能化水平,实现财务共享服务的全面信息化。

  3.专业化人才队伍

  国有企业市场化改制下,将出现更为专业化的人才队伍,财务共享中心也将需要更多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企业将更加注重对财务人才的培训和引进,提高财务团队的专业素质和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