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审计工作调研反映的问题和建议(4篇)

时间:2024-09-07 13:00:07 来源:晨阳文秘网

篇一:审计工作调研反映的问题和建议

  

  审计工作调研反映的问题和建议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审计工作在我国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在审计工作中,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本文将就审计工作中反映的问题和建议进行一些探讨。

  一、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审核制度不完善。目前,审计工作中存在一些审核制度不完善的问题,例如审计结论的申诉机制不够完备,对审计人员的工作安排和考核不够明确等问题。这些制度问题直接影响到审计工作的效果和质量。

  2、审计人员素质不高。审计人员在工作中需要具备高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现实情况是,一些审计人员的素质不高,缺乏实际的操作能力和经验。这也就导致了一些审计工作的不准确性和误判。

  3、审计工作中存在的管理问题。审计工作是一个需要严格管理的工作,但是在实践中,一些审计机构的管理不够严密和规范,导致审计工作出现一些问题,例如工作安排混乱、质量不稳定等。

  二、审计工作中的建议

  1、完善审核制度。应加强对审计工作中审核制度的完善和改进,特别是审计结论的申诉机制和对审计人员的工作考核制度,加强对审计工作的规范和管理。

  2、加强审计人员培训。通过加强培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操作能力,使其在工作中更加准确和高效。

  -1-

  3、强化审计机构管理。加强对审计机构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同时,加强对审计工作的监督和执纪,加强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

  综上所述,审计工作是一个重要的社会责任,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加强和完善。只有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审计工作,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2-

篇二:审计工作调研反映的问题和建议

  

  审计工作调研反映的问题和建议

  审计工作是保障国家财政收支合法、合规、合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审计工作中,调研反映的问题和建议对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审计工作调研反映的问题和建议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审计工作调研反映的问题

  1.审计工作的盲区问题

  审计工作的盲区问题是指审计工作在某些领域或某些环节存在漏洞或不足。例如,审计工作在环保、食品安全等领域的覆盖率较低,审计工作在政府采购、国有企业改革等环节的深度不够。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影响审计工作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2.审计工作的数据问题

  审计工作的数据问题是指审计工作在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等环节存在问题。例如,审计工作在数据收集方面存在信息不全、信息不准确等问题,审计工作在数据分析方面存在分析方法不当、分析结果不准确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影响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审计工作的人才问题

  审计工作的人才问题是指审计工作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方面存在问题。例如,审计工作在人才引进方面存在引进难、引进质量不高等问题,审计工作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培养不足、培养质量不高等问题,审计工作在人才使用方面存在使用不当、使用浪费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影响审计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二、审计工作调研反映的建议

  1.加强审计工作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加强审计工作的全面性和有效性是解决审计工作盲区问题的关键。可以通过加强审计工作的规划、组织、实施等方面的管理,提高审计工作的覆盖率和深度,加强审计工作的监督和评估,提高审计工作的效果和质量。

  2.提高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提高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是解决审计工作数据问题的关键。可以通过加强审计工作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等方面的管理,提高审计工作的数据质量和准确性,加强审计工作的数据分析和应用,提高

  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提高审计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提高审计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是解决审计工作人才问题的关键。可以通过加强审计工作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方面的管理,提高审计工作的人才质量和数量,加强审计工作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提高审计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综上所述,审计工作调研反映的问题和建议对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应该认真对待这些问题和建议,加强审计工作的管理和监督,提高审计工作的效果和质量,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篇三:审计工作调研反映的问题和建议

  

  审计工作调研反映的问题和建议

  介绍

  审计工作是一种重要的监督和评估机制,通过对组织的内部控制体系、财务状况和运营效率的检查,确保公司的合规性和健康发展。然而,审计工作在实践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影响其效率和准确性。本文将通过调研分析,总结审计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问题一:审计工作流程复杂,时间延长

  审计工作一般需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涉及多个部门或岗位的配合。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发现审计工作流程常常复杂且耗时较长。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1数据收集和整理不便

  大量数据分散在不同的系统或部门中,数据获取难度较大。

  数据格式不统一,导致整理工作繁琐。

  数据质量参差不齐,需要额外的校验和核实。

  1.2各环节沟通不畅

  审计工作涉及到多个部门,沟通和协调的成本较高。

  部门间信息传递不及时或不准确,造成审计工作的延误和错误。

  建议与解决方案

  为解决审计工作流程复杂和时间延长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解决方案:

  1.

  简化数据采集和整理流程。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整合各个系统中的数据,并提供统一的数据接口,方便审计人员获取和整理数据。

  2.

  制定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标准规范。统一数据格式,提高数据质量,并降低整理工作的复杂度。

  3.

  加强部门间的协作和沟通。建立审计工作的沟通渠道,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配合方案,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问题二:审计工作缺乏技术支持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审计工作也应该适应新的技术变革,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性。然而,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审计工作普遍缺乏技术支持,存在以下问题:

  2.1工具和系统落后

  目前使用的审计工具和系统功能有限,无法满足审计工作的需求。

  缺乏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应用,无法充分挖掘数据中的潜在价值。

  2.2人员技术水平不足

  审计人员对于新技术的了解和应用能力相对较弱,无法充分发挥技术在审计中的优势。

  缺乏相关培训和学习的机会,难以跟上技术的发展趋势。

  建议与解决方案

  为提升审计工作的技术支持,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解决方案:

  1.

  寻找合适的审计工具和系统。与专业的技术公司合作,引入先进的审计工具和系统,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2.

  推动技术的应用。加强对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如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为审计工作提供更多可能性。

  3.

  加强人员培训和学习。组织内部的培训和学习计划,提升审计人员的技术水平,使其能够熟练应用新技术。

  问题三:审计结果反馈效果不佳

  审计工作的最终目的是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帮助组织改进内部控制和管理水平。然而,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审计结果的反馈效果不佳,存在以下问题:

  3.1报告形式不适合读者理解

  审计报告内容过于专业化,读者无法理解和应用。

  报告缺乏针对性,对问题的分析和建议不够具体和实际。

  3.2反馈和建议没有得到有效落实

  审计结果的反馈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纳。

  缺乏有效的追踪和监督机制,无法确保建议的落实和改进。

  建议与解决方案

  为提高审计结果的反馈效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和解决方案:

  1.

  提供简明扼要的报告形式。将专业内容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使读者能够快速理解审计结果和建议。

  2.

  加强与相关部门和人员的沟通。在报告中明确问题的责任单位和具体解决方案,促使相关部门重视和采纳审计结果。

  3.

  建立追踪和监督机制。设立评估机构或审查委员会,定期追踪和评估审计建议的落实情况,并向高层管理层报告。

  总结

  通过对审计工作调研反映的问题和建议的分析,我们发现审计工作流程复杂、技术支持不足和审计结果反馈效果不佳是目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案和建议,包括简化审计工作流程、提升技术支持和改善审计结果反馈等。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为组织的合规性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篇四:审计工作调研反映的问题和建议

  

  基层审计调查问题及对策建议

  第一篇:基层审计调查问题及对策建议

  审前调查是实施审计的重要环节之一,好的审前调查有利于确定重要性水平,抓住审计重点,实现快速、优质、高效审计。但目前,从基层审计机关实现操作情况看,审前调查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迫切需要改进和解决。

  一、存在的问题

  (一)一些基层审计机关对审前调查重视不够、意识不强。甚至还有部分审计人员认为审前调查在审计过程中无关紧要,作用不大,可有可无。

  (二)审前调查蜻蜓点水、流于形式。有些审计机关的审前调查千篇一律,只把日期和相关内容一改了事。

  (三)审前调查目标不明确,调查不深入。虽然搞了审前调查,但只是一些表面的情况,未能发现重要问题线索。

  (四)审前调查与审计“两层皮”,导致审前调查利用效果不高。审前调查不从实际需要出发开展,只是为应付检查时用,与实际现场审计需要相脱离,不能发挥审前调查应有的实效。

  二、对策建议

  (一)转变观念,从思想上认清审前调查的重要性。要着重从审前调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上入手,结合工作实际加以理解和领会。审前调查是为审计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审计做准备的。搞好了审前调查,就可以使审计实施方案具有较强的指导性、针对性、操作性,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确定审前调查的内容和重点时,要综合考虑,采取不同的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审前调查方案。一是可以采用横向纵向比较法,例如要对某乡镇林场搞审前调查,可参考其他乡镇林场来确定审前调查的内容和重点。二是可以采用延伸分析法,例如要对某单位的经费来源搞审前调查,可对该单位的经费来源进行延伸分析,找出容易出问题的环节作为审前调查的重点。三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法,每

  个行业,每个系统,每个被审计单位都有各自不同的情况和特点,要针对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来确定审前调查的内容和重点,切忌千篇一律,流于形式。

  (三)在具体实施审前调查时,要采用行之有效的调查方法。调阅资料法,例如要调查某单位的资产负债情况,可调阅该单位的会计报表等资料。询问调查法,例如要了解某事项,可向有关当事人了解询问。实地实物调查法,如要调查了解某事项的真实性,可实地观察测量。抽样分析调查法,即在总体中抽出一个或几个样本,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延伸分析法,即对一个项目涉及到的几个问题进行延伸分析。

  (四)制定审前调查的操作制度,用制度的形式保障审前调查顺利实施。通过制定审前调查制度,使审前调查工作有规可循;通过指定审前调查负责人,使审前调查有责可追。

  第二篇:基层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范文

  当前,审计部门在围绕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维护财经秩序、促进廉洁行政、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诸多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目前还存在不少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突出问题,需要尽快克服和解决。

  一、存在问题

  (一)审计人才紧缺、手段落后。一方面是数量上人力不足。一个县局的实际从业人员也就十多个,面对繁重的审计任务,审计人员十分疲惫;另一方面是质量上急待提高。现在县级审计部门的业务人员大多是基层财政所人员组成,真正从审计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凤毛麟角,无论是思维方式、业务水平还是法律法规的运用,都需要不断改进和提高。

  审计手段落后主要反映在:

  1、计算机审计水平低。一方面是审计人员自身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运用ao审计的能力低,每年到国家及省厅培训的人数有限,短期内还难以满足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电子账务未普及。特别是县级和乡镇级单位,手工做账的还比较多。

  2、审计的侦查手段弱。强制性不强,有些问题很难查清。

  (二)效益审计没有模式。《审计署2003-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就提出了到2007年,投入效益审计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但是,到目前为止,效益审计尚未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也还没有总结出比较系统的技术和方法。审计人员没有比较成型的标准和指南。

  (三)经责审计时效性差。“先审计、后离任”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但是,从目前多数地方落实的情况来看,普遍存在“先任后审”的逆程序作法,这种“马后炮”式的审计,给审计人员核实问题,搜集证据、征求意见、处理问题、落实结论等带来诸多不便,审计报告作为干部任用的依据作用也无从发挥。特别是对发现的违纪违法问题,给追究责任带来了困难。同时,由于目前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加快,人事变动频繁,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不断增多,而审计部门力量有限,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难以及时执行到位。

  (四)经责审计责任难界定。如果经济责任不能准确界定,审计结果就难以运用到位。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有以下三个责任难以划分:一是前任与现任的责任。由于目前经济责任审计中一般都未进行全面彻底的清产核资,仅局限于会计数据反映,资产损益也相应难以核定,从而也就对前任与现任的资产损益责任难以定位,另外,有些地方的往来账款较多,一些债权债务未彻底盘清,在经济责任审计时,对前任和现任任期内收支、债权债务情况也不能准确界定。二是与下属单位的经济责任不能及时划分。如:一些地方在对乡镇进行责任审计时,只审计他们机关的财务状况,对站所、村的账目未全面审计和核查,从而造成经济责任认定范围不全,导致有些被审单位把工作侧重点放在保证机关运转和资产购置上,放松对下属单位的监管,甚至将经济责任向各站所转嫁,逃避责任追究。三是党政负责人的经济责任难以区分。这一问题尤其在乡镇表现比较突出,乡镇党委书记是负总责的,而乡镇财政一般又是乡镇长主管的,在划分经济责任时,究竟应由乡镇长负责,还是由党委书记负责,以谁为主负责,还是共同负责,各承担的责任是多少,难以定论。

  (五)经责审计成果运用不到位。目前,各级组织、纪检、审计部门对审计结果的运用没有完善的机制,大都放在了审计实施和听取情况上,对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缺乏深层次地研究和剖析,没有完善相应的制度,致使同样的问题反复出现。

  (六)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独立性是审计工作的灵魂。不能有效保证审计机构和人员在组织上的独立性及其在业务工作中的自主性和权威性,就不能保证审计质量和规避审计风险,审计变成了事实上的“软指标”,监督、规范都成了一句空话。我国内部审计机构在组织体系上实行领导负责制,即内部审计机构受本部门或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内部审计的结果应书面报告给本单位行政最高负责人。因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如外部审计,表现在:一是机构不独立。造成内审人员很难站在客观、公允的立场上对单位财务状况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特别是当面对领导参与或法人违规时,内部审计往往无能为力,从而埋下隐患。二是经济不独立。由于内审人员职位、工资福利等均受单位负责人控制,内审人员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监督的职能。当单位利益与内审人员利益一致时,内审人员为维护自身的利益,容易对不正当的企业行为采取默许的态度,从而降低了审计作用。三是工作、人员不独立。内审人员在开展工作时,不可避免地受到内部人际关系的压力,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和发现问题的处理。有些内审人员秉公办事不仅受到同事的误解和非议,有时还会遭到领导的阻挠,甚至打击报复,致使实行审计监督缺乏有效的保障。

  二、意见与建议

  (一)加快审计人才培养速度。从上至下都要加大审计人员培训力度,对现有人员要普遍轮训,特别是计算机审计培训。同时,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对审计队伍进行优化,可以增加

  审计编制,把地方优秀的财会人员充实进审计队伍;还可以分期分批送审计人员到大专院校深造。通过多种渠道,尽快解决审计人才紧缺和质量不高问题。

  (二)上级应尽快出台效益审计指南。效益审计是今后审计工作的方向,目前基层没有现成的路子可走,特别是对效益审计的考核内

  容究竟如何考量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也缺少各方面效益评价的专业审计人才,因而审计结果也就没有什么权威性,对审计结果的运用就更是纸上谈兵。所以,上级审计部门应该尽快出台相关的标准和指南。

  (三)尽快完善与经责审计相对应的法律法规。由于组织部门调整任用干部的程序节奏快,在任用之前一般严格保密,一旦任命就要按期到任,而且时间紧,人员集中,而经济责任审计程序则需要较长的时间保证,这样就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和干部调整很难协调进行,往往是审计尚未实施,被审计领导早已赴任,给确定、追究领导责任,落实审计结果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领导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作为加强干部管理和监督的主要手段来抓。一是要强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计划管理。确定重点部门和领导干部,结合任职情况,编制3-5年的滚动审计计划,逐渐改变临时任务多、计划性不强的局面。二是充分发挥审计联席会的作用。使联席会确实起到沟通信息、达成共识、形成合力的作用,真正成为对干部进行监督管理的协调机构,避免成为只听审计情况的汇报会。三是加大日常工作的协调力度。四是要狠抓落实,实行责任追究。要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制度,对审计对象限期整改,对久拖不办或拒不办理的,要依照规定进行责任追究。

  同时,要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如何做到先审后离、审任结合,组织和审计部门,要尽快研究制定审、离、任三个环节的操作实施办法,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

  (四)规范经责审计的责任认定机制。要建立一套相关的责任指标体系,用科学的指标体系来划分责任,准确界定前任与现任、党组织负责人与行政负责人,本级与下属单位应承担的责任,经济责任划分要突出重点指标。离任与上任者在交接时要对审计结果签字,离任时,对照接任时的审计结果,逐项比较,认定责任。同时,要加大推行任中审计,变被动为主动,将监督关口前移,缩短调任时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间,以解决“审”、“任”的衔接困难。

  (五)建立健全审计成果运用机制。要健全审计结果运用机制。要把审计成果作为评价领导干部业绩的一把“尺子”,归入干部考核

  档案,各级组织、人事、纪检部门要加强研究,制定操作性强、简单实效的审计结果运用办法,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合理运用。各相关职能部门要紧密合作,对审计中发现的违纪违规线索要一查到底,组织部门研究任免干部时,要听取经济责任审计结论,使用干部时要将审计结果与干部任用一一对应起来,真正实现凭实绩用人。

  (六)努力保证内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要让各单位主要负责人充分认识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加强对内审工作的领导,完善内审工作制度,确保内审机构具有履行职责所必须的权限,积极支持内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解决本部门、本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并在管理权限范围内,授予内审机构必要的处理、处罚权,使内审机构与财务基建部门真正成为做好单位内部财务经济管理工作的“左手与右手”,而不是“对手”,为内审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

  同时,内审工作应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独立性原则要求它在本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独立地开展工作,不受其他部门的干扰。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权威性。权威性原则是内审工作充分发挥作用的另一个关键因素。主要体现在内审组织机构的地位和设置层次上。内审组织机构地位和设置层次越高,权威性越大,内审的作用就发挥得越充分。实践表明,内审的组织地位和作用的发挥是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作用的扩大为内部审计赢得较高的组织地位创造了机会;另一方面,组织地位的提高,独立性增强又为内审人员卓有成效地履行其职责,发挥内审的职能作用提供了条件。另外,内审机构要有一定的处罚权,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内部审计的权威性。

  第三篇:基层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发现的问题及建议

  基层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发现的问题和建议

  摘要:根据浙江省政府146号令要求,逐步开展了国家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和专项计调查,发现政府投资领域的一些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引起政府充分重视和关注,从而促进国家建设项目投资的监督管理机制的健全。

  关键词:国家建设项目问题及建议

  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出台的《浙江省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办法》(第146号省政府令)要求,作为审计系统最基层的县级部门,通过组织开展了国家建设项目竣工决算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获得了第一手关于国家建设项目在投资决策上、项目管理上、工程价款结算等方面中存在问题的资料,引起高度的重视和关注,使国家建设项目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国家建设项目管理水平得到提高,节约国家资金,促进项目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正常化。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建设项目工程款超前支付。

  目前工程管理均已实行监理制,但监理水平参差不齐、责任心不强、工作不到位、职业操守等,加上建设单位缺少专业人员,在工程发生变更时,无法对工程造价准确把关,致使部分项目工程款严重超支,甚至有个别工程进度款超过最后的工程审定结算价。施工单位在取得较多工程款时,对工程结算办理极不配合,追回多付工程款更是困难。如某学校迁建工程主体部分合同价1066万元,施工单位上报结算价2198.6万元,经审查初步结果为1846.4万元,指挥部已支付该主体工程预付款1927万元,超初步审核价80万元,超合同价近860万元。施工单位对工程结算办理极不配合,对提出的结算不核对不签证,一拖再拖,拖了整整5年经多方努力才予以签证。

  (二)建设项目超计划投资。

  建设项目超计划投资问题,除个别项目系工程立项审批原因外,很多因素与建设单位变更工程设计建设方案、扩大建设规模有关。某综合办公大楼原土建工程合同价为626.58万元,由于工程变更等原因,增加工程造价近400万元。主要是在基础工程施工完毕后,将原半地下室变更为增加一层地下室,不但增加了工程量,并使工程类别由原三类提高到二类增加工程造价56万元。有的建设项目虽经多次调增建设投资规模,但仍超计划投资。该工程原立项批复投资额为800万元,经二次调整后投资规模为1400万元,最后工程投资仍超调整规模约200万元。

  (三)项目投资决策不足。

  主要表现为投资决策较简单,缺乏统筹规划性。国家建设项目该不该上,应采用什么样的施工方案,应控制在什么样的投资规模上,尚未形成一套科学的决策机制。审计发现有存在个别国家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不够深入、对事前的各项施工方案论证缺少前瞻性;甚至有

  个别项目无可行性研究。如某避风港工程原设计方案投资为505万元,为减少工程投资,变更方案采用拱形透空防波堤设计方案(该方案从未在水下试验过),最终工程无法施工,被迫又重新采用原方案施工。既令工期延长,又使工程总投资额增加达668万元。另外该工程建设投入的社会效益不是非常明显,该避风港的建成主要是解决本村40余船只的临时避风,而与之相邻的已有一座避风港。该乡政府投入资金157万元,基本是乡渔业发展基金近几年的全部收入,影响到乡其他渔业设施的投入。

  上述综合办公大楼工程,由于工程设计变更,给工程管理、造价控制、功能使用上带来一定影响。第一,造成施工工期严重延期近9个月,增加工程建设成本。第二,增加工程投资和管理的难度。工程设计变更增加地下室,类别取费由原三类26.55%提高到二类32.02%,使施工单位获得更大的利润空间。工程进度款比规定多预付417万元,结算后仅留13.4万元,低于应预留工程质量保证金。第三,造成部分功能使用达不到预期目标,影响美观。变更增加的地下车库入口高度及坡度不合理,致使部分车辆不能入内停车。增加的大门入口台阶基础没有与原台阶相连,因沉降不均开裂,影响整体美观。

  某屠宰场工程,由于事先未做工程可行性研究,对该县的实际情况未做充分调查研究,对工程建设规模未能得到有效的评估,直接进行投资建设,致使严重超规模。原本计划投资120万元,经审计投资额达405万元,屠宰规模达日屠生猪量500头以上。实际该县一般市场日需求约为40-50头,最高峰也不过是150头左右。

  (四)施工单位高估冒算情况比较普遍。

  工程管理不到位,资料保存不完整或不规范,签证单上签证不明确,使施工单位钻了空子,采用工程量减少项目、单价高换成单价低的项目不报联系单,或重复计算定额中已考虑的施工损耗量,或重复

  上报工程项目,甚至利用抽掉不利签证单、以综合单价代替材料单价、篡改工程联系单等手段多报工程造价。在上述的综合办公大楼工程财务账上列支一套甲供工程电气设备3.68万元,但施工单位没有出具联系单反映该内容,结算时上报该批设备结算价5,32万元。

  某剧院工程舞台跟排练厅的地面木地板价格单独签证分别为740元/m2和198元/m2,施工单位就抽调了排练厅的单价签证单,按舞台木地板单价上报工程结算价。同时签证单上没有明确舞台木地板单价是综合单价,结算时又另计了人工费、机械费、其它材料费及损耗每平米一百多元。又如某工程的施工单位在联系单上将不同规格的地砖、瓷砖价格分别由7元/块改为27元/块、3.8元/块改为8.8元/块、70元/块改为97元/块、40元/块改为54元/块,加气砼砌块由295元/m2改为345元/m2,并在工程联系单空白处虚填增加屋面采用挤塑板泡沫隔热板项目,使报送的工程造价虚增30万元。

  (五)国家建设项目绝大多数结算不及时,忽视工程竣工决算的办理。

  一项工程结算办理的时间往往需要业主、施工单位、监理及中介机构多方共同配合来控制,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手段来控制结算时间,致使一些工程结算办理一拖再拖。这种现象在国家建设项目中及为普遍,有的工程建好并已投入使用,而工程结算就办了好几年,超过了保修期,容易引起纠纷,也给工程竣工决算的办理带来很大难度。此外,目前的国家建设项目大多数工程验收未遵循“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及时组织竣工验收,而业主往往以工程交付使用验收直接代替竣工验收,忽视了竣工决算这个环节,使各指挥部忽视了对工程相关资料的管理。

  二、促进投资监督管理的意见及建议

  (一)加强投资决策管理,建立科学规范的投资决策机制。

  要统筹兼顾,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编制国家建设项目中长期规划和短期投资计划。在制订国家建设项目投资规划时。要注重区域布局、关联效应和可持续发展,克服

  目前各种规划之间、规划与可持续发展之间、规划与人口流动布局之间等等的不协调现象。设立国家建设项目投资规划专家决策咨询

  机构,对各部门编制的专业规划进行调研,并提出可行性研究方案。要严格按照基建程序执行,项目施工图设计要达到一定的深度,方案一经确定,不得随意更改。要把项目的前期工作要做深做细,才能更有效控制国家建设项目投资,才能更有效防止重复投资、减少损失工程浪费。

  (二)加强国家建设项目管理,建立创新的管理机制。

  建设项目具有周期长、投资额大、控制环节多等特点,建设过程中的决策、规划、设计、采购、招标、施工、监理等任一管理环节出现漏洞,都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损失浪费,影响投资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唯有各相关职能部门在各个环节把好关,将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有机结合起来,贯穿于可行性研究、立项、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竣工决算等建设全过程。才有可能做到及时堵塞漏洞,减少损失浪费,提高审计质量和效果。为充分发挥各职能作用,维护好国家利益,从源头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一是要进一步接合有部门对国家建设项目监督的职能,建立更有效的监督机制。二是按照建设项目的性质,建立建设项目从事前、事中、事后控制工程造价的跟踪机制。三是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加大执法力度,完善执法环境。四是加强工程技术人员的培养。特别是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人员的培养,提高国家建设项目的管理水平。

  (三)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加大对建筑市场管理和监检力度。

  日前的建筑市场还处于计划与市场经济的转轨时期,各项法规、制度等管理规定还很不规范,建筑市场中的各项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投标代理、造价咨询等机构资质挂靠、非法转包、违法分包的现象较为普遍,从业机构管理水平参差不起,扰乱了整个建筑市场。一是要进一步规范从业机构资质,严格市场准入制,加强监检和管理力度,一经发现的建筑违法行为,要切实加大惩处力度。二是要加强从业人员的管理,进一步增强从业人员的责任感意识和风险意识,对未按规定履行职责和义务,要加大处法力度。三是进一步完善建筑市场监管体系·要依据《建筑法》和《招投标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充分

  发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监督作用,针对建筑市场各方主体不规范的行为,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采取有效手段及时进行监管。进一步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建筑市场监管体系,运用信用机制、约束机制和市场调节机制,规范建筑领域各方主体的市场行为。

  第四篇:浅谈基层审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基层审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审计机关的信息化建设,代表着未来审计工作发展与创新的基本方向,信息化的发展、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是审计信息化的强大推动力,对有效履行国家审计在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监督职责,充分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培养适应信息化的审计队伍,全面提升审计监督能力等方面都将产生深刻影响。近年来,虽然审计信息化建设在各级审计机关得到了逐步推广和应用,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少基层审计机关信息技术工作在硬件、软件建设的投入和技术应用方面还达不到高标准、高起点、确保科技强审工作不断深化完善的需要。

  一、基层审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㈠信息化建设经费严重不足

  一是地方财政经费难以保证。《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履行职责所必需的经费由本级人民政府予以保证,单独列入财政预算,以保证有足够的经费独立开展工作。然而,对于一些基层审计机关而言,由于地方财政困难,本级财政预算的经费很难保证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主要表现为财政预算严重不足,机关运行困难,审计监督要与资金收缴挂钩。在这种情况下,审计人员的福利待遇、现代化审计设备的更新、现场审计期间各项费用开支等方面的需求,仅仅依靠财政拨付的经费不能全部得到满足。二是上级支持力度不够。审计机关业务受上级领导,上级机关应该全力支持下级机

  2345678-第五篇:浅谈基层审计机关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基层审计机关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审计部门是一个经济监督部门,在维护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

  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审计事业的发展必须与其相适应。县级审计机关的工作量和干部队伍在全国审计系统中占相当大的比重,因此基层审计机关建设不可忽视。基层审计机关建设存在问题亟待解决。

  一、基层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知识比较单一,缺乏“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基层审计机关中绝大多数审计人员所学专业是会计和审计专业,从事财务收支审计人员较多,而金融、法律、计算机、工程预决算等专业人才很少,所占比例不足10%,金融、工厂预决算和计算机辅助审计人员极缺。第二,审计机关内部人才交流较少,审计人员专业知识教育不够,缺乏长效、系统、专业性的知识培训和更新。干部造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成长和培养受到限制,导致各审计机关普遍缺乏“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第三,人员进入大多是政策性安置,不懂业务的人员居多。表面上,审计机关人员有所增加,力量在加强,但真正从大学毕业生中招聘进来的少之义少,调入的人员多是政策性安置或外单位提拔进来的,没有经过系统专业性的培训学习,多数不懂业务知识,交流出去的也少,造成审计机关内部缺乏活力,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审计工作的需要。

  (二)审计手段落后,特别在查处经济案件方面更为明显。审计手段落后主要表现在:1硬件建设跟不上审计工作的需要。在如今的网络信息时代,部分基层审计机关办公用计算机没有上网,且计算机老化配置极低,很难适应工作需要。2计算机审计水平低。一方面是审计人员自身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运用AO审计的能力低,且没有参加系统学习和培训,短期内还难以满足工作的需要;另一方面是电子账务未普及。特别是乡镇级单位,手工做账的还比较普遍。3审计的侦查手段弱,强制性不强。特别是查处经济案件的法律手段明显不足。(1)在审计询问时。当事人拒不回答或者不提供真实情况,审计部门没有刚性的法律手段应对。(2)在审计取证上。当事人拒绝提供证据、或者提供伪证,遇到这类情况审计多是采取行政协调办法解决,解决不了的,审计部门无法及时追究其法律责任。(3)在审计查出问题的处理

  上,当事人承认审计事实、认可对问题的定性和处理法律依据的前提下,不执行或者不完全执行审计决定,审计部门没有司法手段应对。当前财政财务收支方面的违纪违法案件呈上升趋势,其作案手段巧妙,违法行为开始由财务型向业务型,由财务部门向业务部门,侵犯客体m财务资料向业务资料,由内部作案向内外勾结作案,由可查型向隐蔽型变化。违纪违法手段的恶性化和审计手段的软弱化造成了审计执法的困难。

  (三)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难界定,成果难运用,如果经济责任不能准确界定,审计结果就难以运用到位。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有三个责任难以划分:一是前任与现任的责任。由于目前经济责任审计中一般都未进行全而彻底的清产核资,仅局限于会计数据反映,资产损益也相应难以核定,从而也就对前任与现任的资产损益责任难以定位。另外,有些地方的往来账款较多,一些债权债务未彻底盘清,在经济责任审计时,对前任和现任任期内收支、债权债务情况也不能准确界定。二是与下属单位的经济责任不能及时划分。一些地方在对乡镇进行责任审计时,只审计他们机关的财务状况,对站所、村的账目未全面审计和核查,从而造成经济责任认定范围不全,导致有些被审单位把工作侧重点放在保证机关运转和资产购置上,放松对下属单位的监管,甚至将经济责任向各站所转嫁,逃避责任追究。三是党政负责人的经济责任难以区分。这一问题尤其在乡镇表现比较突出,乡镇党委书记是负总责的,而乡镇财政一般由乡(镇)长主管,在划分经济责任时,究竟应由乡(镇)长负责,还是由党委书记负

  责,以谁为主负责,还是共同负责,各承担的责任是多少,难以定论。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不到位,组织、纪检、审计部门对审计结果的运用没有完善的机制,大都放在了审计实施和听取情况上,对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缺乏深层次地研究和剖析,没有完善相应的制度,致使同样的问题反复出现。

  (四)管理体制有待完善。地方审计机关是在当地党委政府直接领导下,业务受上级审计机关指导开展审计工作。实行“双重领导体制”,由于审计机关的人、财物受当地政府直接管理,实际上已演变为政府

  “自己监督自己”的单边体制,这种审计体制格局决定了审计监督的职责不能够充分有效地发挥。从基层审计机关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实际情况,不难看出一些问题。比如在审计中查出了部分专项资金出现违纪违规问题。如何处理?先避开审计执法层面不谈,大部分审计机关由于受体制的限制,采取的是先给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审计情况,这一关能不能过,要不要如实上报?有些问题一经披露,主要是怕影响地方利益,影响地方的招商引资,从而影响到地方的经济发展,在得到当地党委政府领导的指示后,再报出审计结果。使审计监督的职能大打折扣,上级政府和主管部门根本掌握不了真实情况。

  二、意见和建议

  (一)加快审计人才培养速度。从上至下都要加大审计人员培训力度,对现有人员要普遍轮训,特别是计算机、金融、工程预决算、审计知识和AO系统操作培训。同时,要争取地方党委、政府的支持,对审计干部队伍进行优化,可以增加审计编制,把地方优秀的财会人员和相关专业技术人才充实进审计队伍;还可以分期分批送审计人员到大专院校深造。通过多种渠道,努力塑造一支素质高、业务精、专业全面的复合型审计队伍。尽快解决审计人才紧缺和质量不高等问题。

  (二)完善审计执法手段。对审计监督法律依据不足和审计执法手段不足的问题,应该通过修改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求得国家授权等途径来解决。

  (三)规范经济责任审计的责任认定和审计成果运用机制。要建设一套相关的责任指标体系。用科学的指标体系来划分责任,准确界定前任与现任、党组织负责人与行政负责人,本级与下属单位应承担的责任。经济责任划分要突出重点指标。离任与上任者在交接时要对审计结果签字,离任时,对照接任时的审计结果。逐项比较,认定责任。同时,要加大推行任中审计,变被动为主动,将监督关口前移,缩短调任时经济责任审计的时间,以解决“审”、“任”的衔接困难。把审计成果作为评价领导干部业绩的一把“尺子”,归入干部考核档案,各级组织、人事、纪检部门要加强研究,制定操作性强、简单实效的审计结果运用办法,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合理运用。各相关职能

  部门要紧密合作,对审计中发现的违纪违规线索要一查到底,组织部门研究任免干部时。要考虑到经济责任审计结论,使用干部时要将审计结果与干部任用对应起来,真正实现凭实绩用人。

  (四)探索审计管理体制新模式。对基层审计机关,可以实行省级行政垂直管理。就是省级审计机关在省政府和国家审计机关领导下工作,市、县二级审计机关实行省厅派出制,工作人员、工作经费实行省级垂直管理,经费由省级财政保障。这种体制是一种现行法律体制的完善,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独立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