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农村生态治理实践论文
生态文明课题研究论文(五篇)
内容提要:
1、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污染问题治理策略
2、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
3、生态文明建设下的林政资源管理
4、生态文明建设基层环保执法困境及对策
5、城区水生态文明建设分析
全文总字数:16649字
篇一: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污染问题治理策略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污染问题治理策略
摘要: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及治理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工作水平高低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间存在着密切联系。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为切入点,全面分析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现状、特点及类型,梳理环境污染问题与农村生态文明之间的联系,提出环境污染综合性防治措施及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治理对策,以期实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污染;治理;策略
生态环境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前提条件,是推动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的基础,面临资源紧张、生态系统退化及环境污染严重等严峻形势,必须贯彻落实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及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方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1]。从本质来看,生态文明建设将可持
续性发展理念提升至绿色发展高度,融入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及经济建设等各个过程,满足生态环境与经济活动间有机共生的要求,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融,创造出社会经济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发展模式。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无法脱离生态乡村建设的支持。
1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环境污染问题分析
1.1生产环境污染问题
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部分农户盲目追求提高农作物产量及短期经济效益,存在过量或不当使用化肥的问题。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业生产中化肥单位面积平均用量约为434kg/hm2,接近国际公认化肥使用安全标准的2倍。农药使用更为泛滥,几乎约为发达国家的6倍。滥用农药及化肥不仅引发了生态系统失调,更易引发土壤营养结构比例失衡,造成地力衰退,导致生态环境、空气、水资源及土壤等污染,严重威胁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的食用安全性[2]。近年来,我国农药中毒事件频频发生,农药残留超标对社会大众身体健康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危害。我国现有耕地面积约为1.2亿hm2,每年约产生7亿t秸秆,大约有40%秸秆无法得到合理利用及处理。大部分秸秆通过焚烧处理,对空气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安全。研究显示,秸秆焚烧时所产生的固体小颗粒、二氧化氮及二氧化硫量约为不焚烧时的1~3倍,会严重刺激人的眼睛及喉咙,甚至存在引发严重支气管疾病的可能性[3]。同时,秸秆焚烧后产生大量浓烟,降低
能见度,可能引发航空、公路及铁路等交通事故。大范围焚烧秸秆后部分地区可能出现雾霾天气。此外,秸秆焚烧后的产物会破坏土壤原有的结构,造成土壤营养严重流失,导致土壤出现板结情况和耕地地力严重衰竭。
1.2企业加剧污染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规模持续扩大,为农民提供了更多就业、创收机会。乡镇企业资源、能源消耗量过高,而且农村环保监管政策实施不到位,大大加剧了环境污染程度,造成乡镇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与城市企业相比,乡镇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生产工艺水平低,废水、废气处理设施不达标,污水废水排放量大,导致排放的污染物类型复杂,增加了污水排放检测及管理的工作量及工作难度。统计数据显示,进入21世纪后,乡镇企业废水排放量约占全国污水排放总量的50%,呈逐年递增趋势。此外,当下我国农村尚未形成健全完善的污水处理系统,增加了工业废水污染程度。同时,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不仅严重污染地下水、湖泊及河流,更直接影响饮用水及灌溉水的质量,严重威胁农村饮用水及农产品的食用安全性。目前我国相继出现典型的农村环境污染事件,例如红河畔“癌症村”、江西铜业排污至下游、黄河水沦为“农业之害”等事件,严重危害了社会大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稳定性及安全性,成为阻碍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因素[4]。此外,大量乡镇企业设备相对简陋且技术水平较为滞后,环保措施无法与生产水平相配套,环境治理措施不合
理,大大增加了重金属、粉尘及废气的污染程度,严重污染空气,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
1.3生活垃圾污染问题
农村经济发展迅速,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大大增加了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农村生活垃圾处置规划不合理、管理机制不健全、资金缺乏及基础设施建设不充分,造成大量生活垃圾被随意丢弃,以至于农村到处可见垃圾堆。大量生活垃圾随意丢弃,不仅严重影响了乡村环境,更存在滋生蚊蝇鼠害的可能性,成为疾病的滋生地及传播源[5]。同时,部分农村将河道旁作为垃圾场,随意倾倒生活垃圾。垃圾中包含各种难以降解的有机物质及有毒有害重金属,一旦有毒有害重金属进入水体或农田后,则可能造成严重的地下水污染及土壤污染。
2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环境污染治理策略
农村环境污染指农村居民从事农业种植、加工业及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及日常生活所产生的污染,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影响较为深远。强化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力度,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更是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目标的有利措施。
2.1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在实际治理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必须秉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以树立农业从业者环境保护意识为前提条件,强化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科普教育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多媒体资源,对农业一线工作者进行宣传教育,宣传教育过程中要全面体现出严峻环境形势,突出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帮助农民形成环境资源忧患意识,做好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工作,提高农业生产和生态管理的效率[6]。同时,侧重于提升农业从业者对农业环境保护知识及技术水平的认知程度,充分发挥多类型教育宣传的作用,帮助农民了解环境保护知识,预防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2.2健全环保机制
在实际治理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全面调查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调查结果出台相应的环保政策,通过制定环境污染治理年度目标等方法,有层次、有计划地完成环境污染治理工作任务。应强化治理污染相关队伍的建设力度,设置相应的环境监察人员,及时监察农村环境的污染状况,明确环境污染的治理方法,引进相应的奖惩机制,落实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工作职责。同时,做好环境监察执法工作,构建完善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管理体系,保证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效果[7]。同时,科学合理规划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工作计划,突出管理体系的完善性及健全性,在城乡发展规划中融入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兼顾全面系统性及科学实用性,确保环境污染治理相关规定与农村地区实际情况相符合。环境污染治理相关规划工作应具备一
定的先行性,要着重强调城乡环境保护的互动性,协同完成区域内环境保护的工作任务,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环境污染治理模式[8]。此外,明确环境污染治理相关责任及考核体系,逐级落实环境保护机制,及时处罚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或个人,尤其是重点查处环境污染重度企业,表彰在环境治理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个人或企业[9]。
2.3加强拓展融资渠道
为了彻底缓解建设与资金间矛盾,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重视保护农村生态自然环境,扩大农业方面的资金投入,出台环境污染治理补贴政策。同时,应以保证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收支平衡为核心目标,拓展生态保护融资渠道,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对于落实环境保护工作要求的企业,可以适当降低相关税收。以政策层面为切入点,引导企业及个人投入环境治理工作,促进农业生态重点工程建设。
2.4全面强化技术革新
农村环境治理无法脱离农村实际生态环境。各个地区生态环境间存在明显的差异性,需要大幅度提升环境治理的技术水平。为了彻底解决当下农村生态环境的问题,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必须革新环境治理理念,全面分析环境污染问题的产生原因,提高农业生态环境的质量。例如注重创新农业环境治理相关科技手段,普及环保、科学及先进的农业技术手段,将农业领域龙头企业树为榜样,大力推广各项新
型农业知识及技术。同时,提倡民营企业进行环保科技创新,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前提条件,提高农业生态环保的工作效率。
3结束语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水平高低直接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挑战日益严峻、紧迫,要重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建设、文化建设、政治建设及经济建设等相融合,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要求。同时,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不仅要做好资源环境保护及治理等方面工作,更需要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及原则与农村建设各项事业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效率,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全新格局。
参考文献:
[1]王传贵.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环境污染问题与治理策略[J].资源节约与环保,2020(6):121.[2]郝艳.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探讨[J].农家参谋,2020(5):156-157.[3]伏森,陈怀远,林文哲.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研究[J].乡村科技,2020(5):110-111.
[4]张晓.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农村环境污染现状与保护治理[J].安徽农学通报,2018,24(17):5-7.[5]潘维.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与治理对策[J].乡村科技,2018(3):108-109.[6]赵庆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其治理措施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4(14):183.[7]高男.农村生态文明建设[J].怀化师专学报,2000(1):38-41.[8]徐玉明.积极推进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农学通报,2009(2):287-290.[9]刘海涛.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4.本文字数:4362篇二: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
【摘要】以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既表现在有助于改变传统粗放模式的局限性,也表现在有助于加快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同时,这不仅是实现脱贫攻坚决战胜利的必要条件,也
是为了更好地应对外部环境恶化带来的严峻挑战。新形势下,以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实现,首先需要在顶层设计层面做好战略规划,其次,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探索个性化发展道路,并以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绿色发展,两手都要硬。
【关键词】生态文明;乡村;高质量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相比城市有限的空间和面积,乡村无疑是海阔天空的自然之境。与大自然无缝衔接的乡村本就是生态环境最主要的构成,同时也是直接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最重要因素。
一、以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改变传统粗放模式的局限性之所以强调以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是因为多年来广大乡村发展的低质低效这个客观背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随着城市如火如荼地发展,广大乡村地区受到巨大的鼓舞,自发积极探索适合本地发展的道路。然而,与更加具有系统性的城市发展相比,一度被遗忘的乡村地区其实经历过长期的野蛮生长。比如不少乡镇企业盲目上马一些高污染、高能耗项目,在物质收入快速增加的同时造成了对环境的快速污染与对资源的破坏。而这一系列问题的源头其实就是传统粗放模式。过度关注发展速度而置质量于不顾,只图短期的收益而对长期环境成本的透支选择性失明。这些都是经济发展过程中思想上的短板所在。随着后危机
时代到来,世界经济结构性调整成为大势所趋。绿色、低碳、环保产业成为市场竞争的制胜力量。生态文明建设在全球经济发展新业态中越来越重要。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粗放化、高速度、重污染的发展模式显然已经落伍。将发展的重心转移到质量层面,以生态文明助力乡村实现高质量发展正在成为超越传统粗放化模式局限性的新动能[1]。
(二)有助于实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与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具有五千年农耕文化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农业始终处于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中心地位。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倘若整个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生态化加速发展通道,唯独第一产业仍旧延续小农经济落后产能,那么,即便第二和第三产业已经具备追赶世界先进发展模式的能力,只要与第一产业的巨大短板平均,则整体结构层面的水平仍然会远远落后于全面发展的其他经济模式。因此,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宏观战略中,“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绝不仅仅是指制造业与服务业,而是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一个也不能少。只有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我国体量庞大的第一产业才能从根本上扭转陈旧落后的历史面貌,才能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补短板、降成本、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才能促使第一二三产业全面实现系统性的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
二、以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的迫切性
(一)实现脱贫攻坚决战胜利的迫切要求当脱贫攻坚决胜之年到来时,留给各地的已经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贫中之贫、困中之困的现实已经很难再用传统的办法应对,而是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走一条更加科学化、现代化的改革路径。在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之下,已经脱贫的人口之中又出现了近四十万返贫人口。脱贫攻坚决战任重道远,迫切需要通过更高质量的发展途径实现稳定、可靠、高效的扶贫助农。只有立足乡村自然环境优势的生态化发展才能使脱贫项目留得下、立得住,才能避免短期化、临时性的仓促与盲目。这才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制胜之策。
(二)应对外部环境恶化带来的严峻挑战在中国凭借强大的制度优势快速抑制疫情的蔓延之后,多国多地的疫情却呈现失控爆发的不利状态。在经济高度全球化的当下,外部环境恶化不可避免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严重影响国内的经济发展。正因如此,“六稳”与“六保”才成为今年“两会”不断强调的重中之重[2]。要应对外部环境恶化带来的严峻挑战,我国不能只满足于被动跟随,而是必须找到更加本土化、科学化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三、以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一)在顶层设计层面做好战略规划从重视速度到重视质量,这一角度的转变并非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立足当地、实事求是,在顶层设计层面做好战略规划,实现宏观层面的系统性、规范性发展。比如河南郑州的新密市。这个大山环绕的市一度依赖煤炭开
采维持经济发展,不仅长期处于勉强维持的经济困局,随着日渐严重的环境污染陷入破坏性发展的恶性循环,处处是令人掩鼻的煤烟。为了彻底还清生态欠账,当地政府将治理环境与防治污染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形成了“一城两带、三河三库、多廊道”的战略规划。所谓一城是指新密城交通基础设施与自然环境雪花山、云蒙水库、子矜湖等融为一体;两带则是城西与城南两条山脉共同构成近二十万亩的森林生态;三河是横穿新密的三条主干河流构成水系生态网;三库是立足新密当地三座水库形成八纵八横的骨干路网。多廊道则是将生态绿道形成网格化覆盖全市。顶层设计层面做好战略规划不仅让新密曾经的煤炭黑转变成令人心旷神怡的生态绿,也因此成为以绿水青山构筑民生、引领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
(二)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探索个性化发展道路作为自然资源丰富、环境复杂的生态大国,我国各个区域无论水热条件、生物种类都存在天壤之别,很难形成能够适用于各地的统一标准。这也决定了以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过程中需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探索个性化发展道路。不同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高质量发展都需要实事求是、立足当地,在充分满足乡村人民群众绿色生态文化生活要求的同时,走一条突出地方特色、标本兼治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才是推动乡村发展质量全面提高的科学化发展道路。
(三)以生态文明引领绿色发展,两手都要硬如果说传统模式下的乡村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物质收入的增加,那么,新时期
的乡村高质量发展就需要避免进入这个极端,也就是不能为生态而生态,而是必须以生态文明引领绿色发展,两手都要硬。
(四)着眼于生活、着手于细节、推进城乡融合式发展生态文明是全局性和整体性的绿色发展,是属于生产与生活每个节点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当越来越多城市市民习惯了现代化、清洁文明的人居环境时,不少乡村却始终难以彻底摆脱脏乱差的生存环境。比如河南郑州新密。这个曾经严重依赖煤炭产业的市如今正在通过环境治理使广大农村人口成为乡村新市民。除了以天然气全部取代传统烧煤供热取暖,当地还全面推进“旱改水”的农村厕所改革。无论是室内水冲式厕所的硬件更换还是室外污水集中排放的下水道改建,农民不需要花费一分一厘。广大农民在纷纷称赞政府政策好的同时也在努力建设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客观上看,中国极为特殊的城乡二元化发展的结构性缺陷在很长时间里束缚了生态文明建设,使之拘囿于城市的狭小空域,而将更为广阔的乡村遗忘。然而,乡村作为自然生态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恰恰决定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水平与效率,乡村高质量发展才是加快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核心要素之一。因此,以生态文明建设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可以将多年来偏离轨道的观念导回正确的轨道。这不仅决定着生态文明建设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成果,也影响着社会治理宏观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胡悦.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成都农家乐与北京民俗村的比较[J].旅游学,2019(9).[2]张文斌,颜毓洁.从“美丽中国”的视角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策略——从党的十八大报告谈起[J].生态经济,2019(04).本文字数:3500篇三:生态文明建设下的林政资源管理
生态文明建设下的林政资源管理
摘要:本文主要说明了生态文明建设与林政资源管理之间的关系,指出了一系列林政资源管理的有效措施,从引进技术、构建队伍、完善法规、管控资源等方面切入研究,以加强对林政资源的切实保护,促进生态文明的良好建设与发展,维护生态建设的平衡性。
关键词:林政资源;生态文明;管理模式;建设形式
林政资源管理不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难以解决的社会问题,它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要不断创新管理模式,不断改进资源管理方案,将先进的技术应用到资源管理当中,提高林政资源的利用率。
1林政资源管理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内在关系
生态文明建设与林业资源管理息息相关,林业资源管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有效地利用和管理林政资源,才能有效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在符合法律法规和要求的情况下,只有对林政资源实时有效监管和充分利用,把控采伐树木的数量,掌控林木资源运输的途径及位置,确定资源的使用方式及发展用途,创建出合理、科学的工作管理模式,才能保障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提高。
2林政资源管理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实施的具体措施
2.1提高资源管理效率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不仅提高了对林政资源监管的工作效率,还为林政资源管理的不断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和支持。林政资源相关工作者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将计算机软件应用到监管过程中,构建出完善的、科学化的管理系统,实现资源管理的现代化,不断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2创建严格化组织纪律
队伍的构建影响工作效率,好的工作队伍普遍拥有较高的工作效率,为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林政资源部门构建完善的管理队伍,需要引进先进的监管人才,每一个工作点都要有专门的人进行负责,针对每一个岗位提出不同的约束规范,在树木保护、宣传、运输及使用环节都设立专门的监管人员,构建专业化的监管队伍,提
高资源管理的系统化,建设出规范化的管理团队,推进管理工作的开展和实施。
2.3创建完善的资源法律法规
法律是管理的保障和基础,也是管理人员所依仗的凭据。针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国家应当创建完善的资源管理法律法规,针对如何解决矛盾提出明确的指示,给予管理人员一定的工作指引,以法律法规指导监管工作,帮助林政资源部门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进而实现依法管理的良好效果。
2.4严格管控林政资源
林政资源部门需要思考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理念,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正确观念,严格管控资源的消耗与浪费,针对采伐提出完善的监管意见。工作人员落实采伐的份额,严格审查采伐的许可证,掌控每一个单位对资源采伐的申请资格,要求各个单位采取合理的采伐方式,让每一个单位受限于采伐的强度,认识到树木资源应用的限度,懂得如何可持续的利用林政资源,在采伐的同时保护好森林资源,保护好我们生活的生态环境。
3结论
林政资源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极大的促进了生态系统的建设与发展,保障人们生活所需和物质所需。基于生态文明建设,林政资源需要得到合理的管控,工作人员创建出新型的管理模式,引用先进的技术,建立起完善的管理队伍,严格管控林业资源的采伐限额,从而强化林政资源的管理效果和质量。
本文字数:1675篇四:生态文明建设基层环保执法困境及对策
生态文明建设基层环保执法困境及对策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成绩举世瞩目,跃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绿水青山就是经济发展的强劲保障,是建立新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内在要求。通过修订《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基层政府的环保执法是依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基层环保执法运行有效,是构建好全社会环保体系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基层环保执法面临着诸多执法困难问题。结合基层实际,基层环保执法工作必须从思想上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畅通环保督查监督渠道,同时加强环保队伍自身执法能力建设,这样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基层环保执法;绿水青山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政策指导下,我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发展成绩举世瞩目。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
入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提出进入“新时代”、“新常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新时代新常态下,调结构促发展,改变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发展的同时要留给后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绿水青山。通过修订《环境保护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加强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基层政府的环保执法是依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基层环保执法运行有效,是构建好全社会环保体系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基层环保执法面临着诸多执法困难问题。
一、基层环保执法面临的主要困境
当前,在基层环保执法中,存在有各种执行困难,执法方式、环境保护政策的科学性、基层群众的配合度、执法人员力量配备、经费保障等参差不齐,导致基层环保执法面临很多困境。
(一)环境保护认识不足。由于利益观念深植,执法人员和社会公众的环境保护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执法观念落后。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不够,停留在传统中的执法就是查处问题,进行经济处罚的浅在层面。把执法与处罚等同,没有达到执法监督应有的威慑力,在部分执法人员眼里,执法成了为自己为单位创收的工具。二是社会监督不够。《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实施以来,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度得到了有效提高,尤其是环境保护督查以来,环境治理得到明显提升,生态环境也有了较大改变,但是部分地区环境污染问题反弹严重,执法监管不严,一旦督查结束,又恢复到以往的状态,环境治
理不可持续。环境执法举报途径也未公开,导致公众参与度不高,发现污染问题反映无门。
(二)环保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基层环境保护政策多样化,导致基层环保执行和监督均存在较大困难。一是基层环保政策制定走样,考虑不周。个别地区政府规定,发现一个农村烧火堆罚款2000元,对监督不力的乡镇分管领导直接降职。在高压政策下,政府在原本紧张的人力中,抽出多人参与巡查,5加2、白加黑的各地突击检查,强调罚款很少说服教育,工作方式简单粗暴。基层环境保护政策落实困难,执法效率低下,群众怨声载道。一些基层环保政策可操作性不高,漏洞较多,各种弊端就会涌现。二是权利监督不够。有些环保法规虽然有,但是执行不到位,监督不到位,效率评价跟不上,惩戒制度执行不严,致使环境执法缺乏提高效率的积极性,执法者执法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的现象时有发生。再好的政策,缺少对权利的监督,缺少制度的约束,在基层就会走样变形,甚至成为权力寻租滋生腐败的来源,贿赂执法人员,对污染情况视而不见。在大的经济环境和利益驱使的背景下,在排污成本治理较高、排污风险较小的情况下,偷排乱排现象不可避免发生。
(三)基层环保执法力量薄弱。从某R县的情况来看,现在环境保护局已经改为省上垂直管理,机关12个编制,实有人员8人,执法大队19个编制,实有人员18人。基层环保局执法人员编制非常有限,执法人员做不到有效的覆盖清理,经常执法清理完一处,刚撤离
环境污染情况又立马恢复,无充足的人员对污染进行长期有效的监管,不能有效的控制住污染源头,使得环境执法人员力不从心,对工作成效和成绩期望降低,进而产生懈怠心理。
(四)基层环保执法工作经费不足。由于进行了机构改革,虽然人员编制由省上垂直管理,但是经费来源依然要靠地方拨款。受制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支情况,多数基层环保部门经费得不到切实保障,使谎报执法陷入困境。环保执法人员和执法装备受到经费的制约,在多数人眼里,环保部门就是罚款部门的代表,唯恐避之不及,对环保工作不予支持,工作开展难度大。部分地区环保装备还不如中小学实验室,督查环境问题全靠眼耳鼻口,执法装备的落后,直接影响环保执法对外形象。
(五)基层环保执法受限地方政府干预。承担环保执法的基层环保局作为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其人事权和财权均来源于地方政府,因此环保执法必然带有地方政府的意志,服从地方政府的利益,在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的大趋势下,地方政府对环保干预较多,执法工作开展困难。污染企业多是当地的纳税大户,在欠发达地区,政府本身资金困难,因此对纳税污染企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想办法保护企业,地方环保执法机构处于地方政府领导下,执法工作开展举步维艰。
二、提升基层环保执法力度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基层实际,环保工作必须从思想上增强公众的环保意识,强化人民当家做主的监督职责,畅通环保督查监督渠道,同时加强环保队伍自身执法能力建设,这样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
(一)增加政府和群众的环保意识。环境保护的内在要求,是要人人提高思想认识,将环境保护提高到一定的生存高度来。加强环境保护宣传,营造良好的环保氛围,增强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提升群众自主保护环境的主人翁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自觉维护生态环境,参与到环境保护全民动员中去。环境保护不是某一个政府和部门的责任,整个社会和群众都应该负起责来,监管部门更多的事后处理,要及时的发现并减少污染带来的危害,需要全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形成合力,真正让环保根植于人心。
(二)加强基层环保执法能力建设。基层环保执法能力建设是基层环保执法的基础,主要包括基层环保执法队伍建设。一是加强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培训,提升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心系群众,为人民谋福祉,是执法人员必备的思想素质要求。术业有专攻,环保执法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落实到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固体污染的监测上,只有专业知识过硬,才能及时处理污染现场,做好相应的及时处理,避免污染发生后造成不可控的扩散。其次,环保执法的另外一个业务是预防污染的爆发,及时发现污染苗头,有效控制,做到事前早发现、早处理,减轻人民财产的损失。这些都要求环保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过硬,经得住检验。要用心培养出一批真正能干事,能为人民环境保护站好岗的环保队伍。二是确保基层环保执法工作人员的经费和基础装备,调动执法的积极性和执法取证的科学性。在经费上要对于基层有一定的倾斜,困难地区要积极运用现代科技产品,实行无人机侦察监控、卫星成像系统定位监督等新型监督手段,确保无死角的监控环境污染情况。
(三)探索基层环保执法新体制。一是探索实行垂直管理模式的环保执法模式。通过独立管理,让环境执法独立出来,从人事权和财权上独立管理,撇清与基层政府的利益交叉,更好的执行环境执法监督的职能。二是联合开展执法。在环境执法人员和装备跟不上的情况下,调动公安、城管等部门人员参与共同执法,同时调动村、居委工作人员,形成联合监督,减轻执法压力,提高执法效率。总之,环保执法问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要打破现有局面,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坚持党的生态文明建设方针,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双赢,共同建设拥有绿水青山的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白洋.依法治国方略下的环境法治困境与出路[J].兰州学刊,2015(10):117-124+147.
[2]齐晔,蔡琴.可持续发展理论三项进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04):110-116.
[3]李平.论我国环境执法的困难及对策[J].企业技术开发,2011(07):190-191.
[4]常纪文,焦一多.新《环境保护法》的立法突破、缺陷与实效问题[J].中国经贸导刊,2014(18):50-53.
本文字数:3784篇五:城区水生态文明建设分析
城区水生态文明建设分析
摘要:本文分析了颍上县加强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意义,提出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总体构想及布局,提出了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特点和建议,供有关单位参考。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水生态修复;颍上县
1前言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且把水利工作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明确提出通过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通过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大自然生态系
统和环境保护力度;通过完善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作为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颍上县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形成科学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格局,提高防洪保安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水资源承载能力;逐步建立水资源保护与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改善水功能区水质,确保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得到有效修复;通过水资源管理与保护能力建设,提高管理水平;通过地域特色水文化传承,及爱水、节水、护水的宣传教育,逐步形成文明治水、文明管水、文明用水的用水习惯和良好社会氛围。
2水生态文明建设意义
2.1是保护水生态环境的需要
随着颍上县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乡镇企业、工业污染等导致境内的淮河、颍河水质较差,直接威胁到水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对水环境的提升和水生态的修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
2.2是保障城市供水安全的需要
颍上县原来的城市供水水源主要依靠地下水,随着城市快速发展,用水需求迅增,仅仅依靠地下水不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
提高颍上县的供水安全,维持并提升供水水源地的水质,亟需开展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2.3是支撑颍上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颍上县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水利建设先进县、全省畜牧水产十强县、安徽省首批旅游强县,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人们亲水愿望的增加,生活、生产、生态用水的矛盾不断加剧,对于打造生态宜居亲水城市的需求逐渐增加。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促进颍上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2.4是深入贯彻水生态文明理念的需要
颍上县市民普遍缺乏水环境保护、节约用水等意识,没有认识到这些对于自身及整个城市发展的重要性。加快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可以提升当地群众对水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知,增强爱水、节水、护水、文明用水的意识。
3水生态文明建设构想
“水”是颍上县的灵魂,城区内水网密布,自成系统,又通过颍河与淮河相连,“水、城”融为一体。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以城区河网水系综合治理为重点,通过治水治岸、添绿添景,使河网水系在城区体现亲水景观,郊野区域体现生态景观,构建出“一轴、一带、两网、两环、五湿地、一湖”相互沟通、各具特色、点线面结合的生态
水系总体布局,打造“水清、岸绿、景美、游畅”的颍上河网水系生态蓝绿格局。“一轴”是指贯穿颍上的颍河干流生态绿轴,“一带”是指五里湖沟自然生态带,“两网”是指河西河网、河东河网,“两环”是指根据颍上县河网水系特点,着重打造M水系以及老城河水系两个城内环形水系廊道,“五湿地”是指在已建和规划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口和重点景观河段规划人工湿地,“一湖”指八里湖。
3.1水生态保护与恢复
加强水生态保护体系建设,建设保丰沟,完成城市水系的供水与排涝,打造保丰沟景观带;保护主要河、沟两侧缓冲带及八里湖的水生态系统;对M水系和老城河进行环境综合整治,采取活水、清淤疏浚、沿岸截污和河道清理工程等措施,通过沿河绿地建设、水生植物恢复、人工放养水生动物等措施,修复污染严重的城市内河,恢复城市内河流的生态、文化及社会服务功能,提高城市的内涵和品质。
3.2区域水环境整治
按照发展低碳经济的部署,统筹考虑人与自然对水利的共同需求,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确保水生态安全,构建高质量的水生态环境体系。
3.3水文化与水景观
(1)以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的理念为指导,将水文化元素融入到水工程建设与水景观建设中,在水生态文明建设和管理中强化水文化意识。(2)通过开展水主题活动、水文化产品创作、水文化培训教育、水文化载体建设,大力开展水文化宣传教育。(3)通过重点水景观工程建设,提升水景观效果,为公众提供良好的休闲、娱乐场所,提高市民居住环境质量。(4)通过水利风景区建设,进一步保护水资源,营造水景观、弘扬水文化,建立人水和谐的生活生产方式。
4分析与探讨
遵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颍上的水生态文明建设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层面,既包括宏观层面上生态城市的实践,也涵盖水生态环境的动植物栖息地、滨水开放空间、绿色廊道打造以及城市河流的修复、城市水系网络整合,以及滨水区的整治与再利用等。(1)立足于水生态的修复及水环境的保护。保丰沟生态景观带项目西起五里湖,东至颍河,全长约5.5km,在规划之初就突出“竹林、竹海”的建设风格,以契合颍上县域的整体风格特征;项目的景观、色彩、标志系统等都是精心设计施工,不仅体现在宏观规划设计,还落到微观细节处,真正让颍上的城市外表有“颜值”、内涵有气质,打造有品位的生态城市。(2)着眼于水文化水景观的打造。滨河公园一期项目位于城北新区,其中就包括建成的8km环形大道景观带、江心洲公园及明清风格的古建筑5处,有明清苑、九合塔、河洲书院等。(3)
依水构景凸显城市之韵,依水造园凸显城市之灵,依水造绿凸显城市之魂。结合区域水环境的整治,沿外城河而建的管仲老街,青砖灰瓦鳞次栉比。顺河而行,“一河三路四街”水岸休闲风情景观带,展现着“水堤时穿、绿动颍上”的风貌。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颍上县还融入了管子文化元素、明清古建筑风格等,就连背街小巷也已绿化、净化、亮化。城市品位明显提升、人居环境显著改善,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正展示出皖北水乡的靓丽新姿。
5结语
水生态文明建设要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借鉴国内外生态水利工程新理念,在水系整治和水利工程、水景观建设中,注重生态优先和生态措施,强调自然修复和天然保护,既要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综合功能,又要体现水利工程和水景观的回归自然,让天更兰、山更绿、水更洁、环境更优美。
本文字数:3053
篇二:农村生态治理实践论文
【环境治理论文】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研究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更是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分析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理论与实践情况,结合山西省长治市“五道五治”专项整治行动,探究环境治理的基本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优化治理路径,加强环境保护,进一步提高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水平,推动形成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乡村振兴战略;五道五治;生态环境治理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生态环境治理
(一)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支撑点[4],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就是良好生态环境,人们必须尊重、顺应、保护自然。破坏农村生态环境不仅影响农民身心健康、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会影响国家的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社会良性运行。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加强生态环境治理是现实所急所需、农民所思所盼,是生态好转引领乡村振兴的重要使命[5]。
(二)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
乡村振兴及环境治理关键在生态宜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生态宜居农村[6],核心是贯彻党的十九大提出的“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总方针,那么“生态宜居”的内涵及要求是什么,又该如何发展呢?“生态宜居”不是强调单一化的“村容整洁”,而是对乡村低碳经济发展方式的探索,其内核是倡导绿色发展,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第一,要统筹规划,统一部署、系统治理,将山水林田湖草视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整体修复;第二,突出重点,加快补齐短板,农村的突出环境问题要加强治理,开展绿色农业行动;第三,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推动其市场化多元化,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第四,发挥多重效益,增加农业生态产品和服务供给,将乡村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生态经济的优势。让农村既呈现山清水秀、天蓝地绿的“颜值”,又实现“金山银山”的价值。
二、长治市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一)长治市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现状。
长治市矿产资源储量丰富,种类多、开采量大,煤、铁储量居全国前列,素称“煤铁之乡”。矿产资源带来了一定的经济红利和能源支持,但其生态恶化后果也严重制约着地区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1.农村面源污染严重,防治意识薄弱。农村面源污染是指农药重金属、农村禽畜粪便、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化肥等通过农田地表径流、农田排水和地下渗漏对环境造成的污染[7]。农村经济落后、环保设施不健全、生活垃圾处理困难,来源分散且处理成本较高,垃圾长期堆放易滋生细菌,污染大气和地下水源,使得农村面源污染更加严重,面源污染的历史累积短期内无法好转,已经污染的区域还将进一步加剧。2.农村工业污染突出,形势日益严峻。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农村地区废气、废水及各种工业污染物产生量和排放量也随之增加。长期高强度煤炭开采使大量土地塌陷,沉陷区连片;煤尘飞扬,有害气体在空中弥漫;地下水破坏、饮用水供应不足;生态恶化、资源枯竭,面临着严峻的现实挑战和残酷的矿区生态修复危机。
(二)长治市农村生态环境污染成因。
1.自然原因。长治市地处黄土高原东南部,水土流失严重,植被遭到破坏,加之干旱、少雨、多风,土地荒漠化逐年扩大,生态环境失衡。多年来连续排放的工业“三废”加剧了空气、水体、土地污染,影响农作物生长,粮食大大减产,使本已脆弱的生态雪上加霜。2.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加剧生态环境污染。《长治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公报》数据显示,201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产量1.1亿吨,增长3.4%;发电量287.1亿千瓦时,增长5.1%;焦炭产量1329.9万吨[8]。工业布局不均,产品结构单一,工业污染不断向农村扩散。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各相关政府部门对生态脆弱性认识不足,缺乏完善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措施,使得生态环境治理困难重重。农民环保意识薄弱,受自身生活环境与传统观念影响,盲目种植农产品,只注重产量而忽视质量,大量滥用农药、化肥,也是农村生态环境受到破坏的原因之一。
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长治市农村环境污染治理
(一)“五道五治”专项整治行动。
“五道五治”是指在国道、省道、县道、乡道、村道沿线开展治违、治乱、治污、治路、治理行动,是长治市委、市政府于2016年年底以来在全市境内46条国、省道,3455条县、乡、村道,为解决道路环境问题、加强道路环境治理而开展的一场专项整治大行动[9]。长治市是晋煤外运主干线之一,国道、省道辐射广、沿线长,道路周围布满煤渣、尘土和地膜以及建筑垃圾、秸秆焚烧、废品堆放,甚至违章建筑和无证经营的破烂厂房,其“脏、乱、差”危害程度之深、影响之广,无不令人胆战心惊,环境问题迫在眉睫,严峻形势倒逼生态治理[10]。近一年的集中治理,共腾退土地2.26万亩,道路环境明显改善,该环境整治行动成效显著。
(二)以农村生态环境治理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从“五道五治”生态治理实践来看,乡村振兴是一个综合大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以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思想统领,立足新时代生态宜居乡村建设的总要求,科学设计、系统规划、协同推进,促进城乡联动、服务共享、社会共治,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展新格局。1.界定问题,治理核心问题。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是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治理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要充分结合不同地区发展实际情况,准确界定生态治理的核心问题,优先考虑生态文明建设,以此为着力点推动乡村振兴。2.明确主体,强化主体责任。落实农村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加大惩治力度。加强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建立完善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共建机制,在推进农村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充分发挥舆论工具动员力,引导干群互动、充分发扬民主、凝聚建设合力,使农业生态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进一步好转。3.强调务实,严格执行任务。从地区实际出发,加强执行队伍建设,开展高效严格的治理工作。在“五道五治”行动中,主要采取市委市政府“一把手抓、抓一把手”和“双督查”工作机制,并建立奖优罚劣激励机制,对不作为、慢作为的执行人员追责问责,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4.提高意识,主动自觉参与。农民是农村环境污染的受害者,也是环境保护的参与者、受益者,更是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农民的枳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汄识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增强其对破坏生态坏境行为的自我约朿,自觉积极参与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促进乡村振兴。
四、结语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时指出:“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要切实解决,乡村清洁工程要扎实推进,提升村容村貌,为广大农民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山西长治“五道五治”行动就是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的生动实践,由于地区情况各有差异,本文提出的生态环境治理建议仅适用于部分地区,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推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既要界定问题、明确主体、严格执行、主动参与,也需从政策、制度、法律、资金等方面予以充分保障,才能形成长效机制。
[1]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J].农民致富之友,2018,5:1[3]乡村振兴战略,谋划中国农村巨变蓝图———2018中央一号文件专题报道[J].中国合作经济,2018,2:16[4]付勤.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N].湖北日报,2018-8-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