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和未来社区(7篇)

时间:2024-09-09 10:16:02 来源:晨阳文秘网

篇一: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和未来社区

  

  未来社区

  邻里中心

  论述类

  未来社区是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和人民幸福美好家园,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邻里中心”作为未来社区一大场景,与居民的日常生活关联最密切,如何打造理想的邻里中心,是未来社区建设中高度聚焦的命题。

  为加快推动未来社区建设,打造充分体现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的邻里中心,在浙江省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工作专班办公室、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浙江省民政厅指导下,浙江省勘察设计行业协会联合天目新闻举办“浙里未来·与邻有约”社区邻里中心创新设计大赛。

  大赛自4月15日正式启动以来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积极响应,共计收到国内外知名设计院、顶尖高校、市场主体等设计团队或个人有效参赛作品178组。根据赛程,目前178组作品正式进入大众投票环节。

  理想中的“邻里中心”应该具备怎样的功能和空间?邻里中心如何满足一老一小的需求?邻里中心如何保障其长效而良性的运营?……为使社会大众进一步关注浙江省未来社区邻里中心建设,特举办了“我心中的邻里中心”圆桌沙龙。

  “在全省城乡社区工作会议上袁家军书记提出,要打造高质量发展、高标准服务、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高水平安全的人民幸福美好家园;强调要打造系列便民生活圈,特别是要关注一老一小服务

  就近优享。邻里中心作为社区中集成公共服务、普惠服务和商业服务的空间载体,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此次沙龙主持人浙江省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工作专班办公室未来社区技术与标准组组长高嵩,指明在邻里中心的建设中,征集民意,集思广益,充分发动社会参与的重要性。

  沙龙邀请到杭州市卫健委、《社区邻里中心设计导则》团队、学者、运营专家、居民代表、和街道工作人员,从各自视角探讨他们心中的“邻里中心”,为建设理想的邻里中心出谋划策,共同探路未来美好生活。

  邻里中心嵌入托育空间,有规范的选址要求

  现在婴幼儿照护服务已经纳入公共服务,我们也做过调查,需求是蛮大的,除了价格能够接受,另外就是要方便,家门口15分钟生活圈就是最理想的。

  未来社区建设我们能够给老百姓创造一个非常好的环境,邻里中心关注“一老一小”的需求,落实到“一小”,幼托的功能设置是非常迫切的。我们的未来社区要准备好,让居民能够享受到家门口的婴幼儿照护服务,为鼓励生育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未来社区邻里中心的建设中,托育空间的选址,要求非常高,有一个规范的标准,服务半径不能太大,保证方便,同时必须处在安全的地带,还有生长发育需要日照时间,要求冬至日满窗时间不能小于3个小时,半地下室就不行,层高也有要求,楼梯井等风险因素都要考虑。

  除了空间,还有服务,现在每个未来社区都有食堂,是不是可以考虑给机构也提供。因为小朋友营养要求比较高,外面很多机构不具备这个资质来做餐点的配送。希望这些都在以后的邻里中心能够得到解决。

  以化零为整理念提高空间利用,以数字化手段提升后端运营

  总结新加坡等国外邻里中心衍变过程中的经验,结合我国当前国情、民情,一个健康的邻里中心,提供一站式公共服务,要以化零为整的方式来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具体到邻里中心内部的空间,一个空间要可承载多种功能,把公共服务化零为整统一整合植入,存在着空间的同时间、全时段混用,或者是分时段的转化利用,公共服务配套不是1+1=2的模式,而是1+1<2,提高邻里中心空间的利用率。

  另外,邻里中心提供的公共服务配置,要通过需求调研,比如说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居民,包括年龄的,或者是职业的,男女的性别等,这些基本属性和它最后反映出的对于公共服务的具体需求,来设置空间和功能。对不同类型的社区,邻里中心的功能配置有基本项,但同时应该有一些比较特色化的做法,目标是人口的数据库,能够提出菜单化的公共服务配置。

  对于邻里中心的运营,一方面强调要提前植入,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数字化的运用,形成一种新的协同机制,以科技和数字化技术去改变和优化生活,通过未来社区改善人居环境水平。

篇二: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和未来社区

  

  住房和城乡建设局2021年工作总结及2022年工作计划思路

  一、主要工作

  (一)坚定决心,推进重点专项争先创优

  1、拥江发展。年度市单项考核名列第四,年度考核名列全第二,境内拥江绿道实现全线贯通,我市成功承办绿道现场会,并在省绿道

  现场会作交流发言,新安绿道九景连珠段获评省级最美绿道。大洋、乾潭创成省级美丽城镇样板镇,大慈岩、、三都创成市级样板镇,我

  市被评为全省美丽城镇优秀市,住建局获评全省美丽城镇建设成绩突

  出集体,环三江口片区美丽城镇集群被列入年全省首批美丽城镇集群

  化典型案例培育名单。

  2、城乡风貌整治提升(未来社区)。按照走在省市前列的目标,推进城乡风貌样板区试点建设,个社区列入省市“未来社区”创建名

  单,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完成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方案,三江汇流(梅

  城十三都+乾潭)、数智山水城(洋安新城)两个区块入选全省首批城

  乡风貌样板区试点建设名单。

  3、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落实人居环境常态化管理,年持续深化

  巩固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三年行动成果,我市获评全国农村人居环境整

  治成效明显县,被评为年度全省深化“千万工程”建设新时代美丽乡

  村(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优秀县市。在年全球可持续城市与人居

  环境奖典礼上,我市荣获“全球绿色城市”称号,并作为国内唯一获

  得该称号的城市向全球分享了经验做法。

  4、三改一拆。全年拆除违建.万平方米,完成市年度任务的?%,

  年和两年拆后利用率.%。旧住宅区改造.万方,完成市下达年度任务

  万方的.%。下发交办本市级“四边三化”问题点位个全部完成整改。

  依托两违防控平台和三级网格制度,全市个网格、个巡更点开展每

  周不少于次巡查,平台打卡率保持在%以上。

  5、数字化改革。“传统村落数字化服务”列入省级数字化改革

  试点;与审管办、经信局合作“企服通”获省数字经济系统应用场景

  大赛三等奖,并入选“首批全省项数字经济系统多跨应用场景推广目

  录”;“智慧农房”、“乡村小脑”、“临战疏散”列入市级试点项

  目,并成功举办市农房建设暨数字赋能现场会。

  (二)精筑匠心,推进主职主业稳定发展

  L建筑业管理。建筑业国内产值.亿,同比增长?%;建筑业税收.亿元,同比增长.虬新增一级建筑企业一家,全年兑现奖励金额万元。

  全年核发施工许可证份,建筑面积为万平方米,同比下降%,施工合

  同金额为亿元,同比下降虬

  开展工地质量安全检查次,检查工地个

  次,排除隐患处,进行简易处罚起,一般行政处罚起,对家企业进行

  信用扣分处罚。年度,获得省“钱江杯”工程个,市“西湖杯”个,市标准化样板工地个,市新安杯个,市标准化样板工地个。

  2.房地产管理。我市在建在售楼盘个,已交付个,年计划交付个,年计划交付个。房地产投资.亿元,同比增长?%,增速位列地区第。

  全年核发预售证份,批准预售面积.万平方米,同比下降?%;新建商

  品房成交面积.万平方米,同比降低?%,住宅销售均价.元/平方米,与年全年均价相比增长.%。

  (三)惠聚民心,推进实事工程质效升级

  .民生实事。涉及的项省市三级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已全面完成,其中电梯加装已完成台,提前个月完成全年台加装任务。个老旧小区

  提升改造任务全面完成,涉及户数户,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完成辖

  区内处无障碍问题点位提升改造,家信息交流无障碍示范点完成信息

  交流无障碍建设,在市率先出台区域化长效管理机制。

  .市政管理。落实城投水务公司、燃气公司对管线进行每周巡查,周巡查覆盖率达%以上,城市供水水质综合合格率%。对燃气经营企业、供应点开展日常监督检查站次,排除问题和隐患处,保障供气安全。

  加快推进高压管线建设,高压管线S-(安仁至乾潭段)基本贯通,S-(乾潭至杨村桥段)高压管线建设正在开展前期工作,计划明年完

  工。完成绿化苗木补植平米,城区绿地养护万余平米,清理绿地垃圾

  平米,城区草花换植万余株。修复、更换路灯只,城市路灯亮灯率达

  到%以上。

  .住房保障。省委巡视反馈涉及的个安置房项目已完成个(含逾

  期安置项目),已安置户,剩余未安置户。根据三年计划,正在推进

  项目个,其中个项目计划年底竣工,其他项目进度正常,尚未安置到

  位拆迁过渡人员,属地政府定期支付过渡安置费,情况平稳。

  .物业管理。对主城区物业小区开展提档升级工程,清理小区堆

  积物、牛皮癣、私拉乱接余处;物业小区黄土裸露绿化补植余平米;

  更换公益宣传广告块;推进完成御景园、致中和、金地家园等消防隐

  患重点单位整改验收。

  .污水治理。主城区#、#排口污水零直排项目个区块中,已完成

  个区块,正在实施的个区块正在收尾阶段,预计月中旬完成。寿昌污

  水处理厂扩建项目构筑物已全数结顶。家乡镇污水处理厂清洁化改造

  基本完成。自备水源和乡镇污水处理费征收工作,正在政府定价程序,预计月中下旬完成。

  .村镇建设。指导推进两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的创建工,计划

  在年底接受验收;完成全市个传统村落、个历史文化名镇和个历史文

  化名村内的历史建筑和传统建筑普查。实施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户,其中完成改造户,计划年底全部完成。开展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回

  头看”,共计排查幢,回头看复核完成率%。

  (四)践行真心,推进服务水平优化提档

  L招投标。积极推进建设工程招投标全流程电子化交易,我市成

  为首个采用全流程电子化+远程异地评标模式的区县市,开启了市“互

  联网+云招标+监管”招投标新模式。全年共完成建设工程招投标项目

  共个,其中,通过招标平台完成个依法必须招标的项目,总计造价.亿元,本地企业中标率为猊通过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平台完成个小

  型工程建设项目,总计造价.亿元。

  .审批。落实好企业投资简易低风险项目改革,将审批全流程压

  减至环节事项,审批时限压减至个工作日,将工业项目开工前全流程

  审批时间压减到.小时。为个新建企业投资简易低风险工程建设项目

  实现了零图审、马上力、、即开工。采用施工图事后审查制度的项目个,取消施工图图审的项目个,为个项目实现政府购买图审服务。推出《市

  老旧小区改造“一件事”集成改革实施方案》,破解老旧小区改造中

  存在的审批事项多、审批流程复杂等突出问题,审批时限压缩至工作

  日。

  .人防。完成高铁新区洋溪、杨村桥两个单元的控规编制。推进

  指挥所三防和智能化提升,完成工程改造。完成全市结建防空地下室

  使用情况大检查。我市皇冠假日酒店被市人防办列入“战时政府疏散

  基地建设”试点,目前已完成建设方案,计划年底挂牌。

  .消防。本年度共受理消防设计审查项目件,其中消防验收备案

  件,消防设计审查件,消防验收件。对辖区内各乡镇街道工业企业绿

  色通道补办项目消防现场指导件。消防服务提前介入,加强建设工程

  全过程技术服务,开展重点项目、重点企业指导余次。

  二、重点工作

  L城乡风貌提升(未来社区)。按照走在省市前列的目标,年城

  市风貌示范区(洋安新城)和县域风貌示范区(梅城+三都+乾潭)争

  取明年月份创成。同步做好年、年示范区镇域范围环境整治提升和项

  目前期准备工作。未来社区工作结合老旧小区和美丽乡村建设,年底

  前,全市每个乡镇街道至少创建成功一个未来社区。到年底,将未来

  社区建设范式复制推广到全市。

  .拥江发展。一是开展已建绿道提升和完善,进一步提升绿道品

  质,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加速新安江两岸绿道全线贯通,加快桐溪大

  桥、莲花溪桥等桥梁建设,结合兰江治理工程,提升兰江两绿道品质。

  二是开展全市绿道标志标识系统规划编制,进一步完善我市绿道网络,通过标志、标识设计,智慧系统设计,增强绿道的辨识度、使用率。

  三是配合开展梅城至严子陵旅游统一品牌的建设。

  .美丽城镇。推进下涯镇(工业型)、莲花镇(农业型)、更楼

  街道(商贸型)个省级样板镇创建。加快谋划推进城镇集群化发展工

  作。重点抓好梅城、乾潭、大慈岩等城镇集群创建工作;加快并强化

  与周边县市沟通谋划,力争打造美丽城镇共同富裕示范区。

  4建筑业管理。加大建筑业转型升级力度,鼓励企业做大做强“走

  出去”,建立市领导联系建筑业企业制度,加快出台《关于加快推进

  我市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限额以下工程建设项目

  择优比选办法,建立施工企业优胜劣汰机制。完成施工企业重组分立

  合并企业申报和监理企业业绩审核并上报。加强市内建筑业市场培育,积极引导社会投资项目选择本地施工企业。

  .房地产业(安置房)管理。坚持“房住不炒”定位,深化“一

  县一策”,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住房交易资金

  监管,联合整治房地产销售虚假宣传等违法违规行为。加快安置房和

  配套项目建设,竣工安置房.万平方米,回迁安置户以上。开工下涯

  之江山边区块安置房、梅城安置房二期项目,并确保其他未交付安置

  房项目进度不慢于上述两个项目。

  .民生实事建设。按照“保质量、抓进度、惠民生”要求,用心

  用情用功解决好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停车位建设、管道燃气延伸等

  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年度计划完成个区块老旧小区提升改造,加

  装电梯台,新增城镇公共停车位个,新增城镇管道燃气用户户,新增

  新能源电动汽车充电桩个,新建改建城市小公园个;推进系统化海绵

  城市建设,全面提升主城区条主干道;全力推进主城区零直排建设,完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完成第二水厂扩建工程,分步实施高层住宅

  二次供水改造和主城区零直排小区建设。仅供参考

篇三: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和未来社区

  

  关于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城乡风貌整治提升的研究

  [摘

  要]

  城镇的风貌整治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笔者从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的环境现状和城乡风貌的改进工作实际入题,提出浙江温州市平阳县城乡风貌整治工作的一些建议对策,同时为平阳县美丽城镇建设工作提出一些价值建议。

  [关键词]

  平阳县;风貌整治;提升研究

  前言

  加快实施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联动推进未来社区建设,是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的战略性、引领性工作,是我市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助力打造“重要窗口”,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市,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的标志性工程,是平阳城乡发展的题中之义,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县城乡建设工作的主要抓手。

  一、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概况

  平阳县,隶属于浙江省温州市。地处浙江南部沿海,陆域地理坐标介于北纬27°21ˊ~27°46ˊ、东经120°24ˊ~121°08ˊ之间,全县陆域面积1051平方千米,海域面积1300平方千米。平阳县东临东海,南接温州市苍南县,西界温州市文成县、泰顺县,北连温州市瑞安市。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平阳县常住人口为863166人。平阳设县于西晋太康四年(283年),五代十国时期(914年)定县名为平阳。截至2021年,平阳县辖14个镇、2个乡。

  二、平阳县城乡风貌现状特色

  2.1依山傍海,水乡风情,生态康养宜居

  平阳县境内以火山形成地貌为主,其次为沉积地貌,地势西高东低,总体上呈现出“一脉两江四平原、一湾八溪四岛群”的自然地理格局。西部南雁荡山国家4A级景区风景秀丽,多幽洞、奇峰。鳌江、飞云江两江水系格局清晰,水乡生态环境优越,其中以鳌江为主干,梅溪、带溪、怀溪、岳溪、青街溪、闹村溪、凤卧溪、墨城溪为支脉,构成了鳌江至平阳县西部地区的水体网络格局,飞云江支流瑞平塘河是平阳的母亲河,赋予了平阳县独具特色的平原水乡风貌。海岸线蜿蜒曲折,其中南麂列岛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

  2.2千年古县,革命老区,多元文化汇聚

  平阳县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浙江省级民间文艺之乡,非遗文化种类丰富。全县共有各级非遗项目170项、各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22名、非遗传承基地64处、非遗传承教学基地7处、非遗体验基地15处、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1处、省级非遗旅游景区1处等。

  平阳县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古城格局保存较完好。已创成1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2处省级历史文化街区、1处省级历史文化名镇、2处市级历史文化村镇;拥有3处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22处省级文保单位、100多处县级文保单位。

  平阳是浙南革命老根据地,素有“浙江延安”、“浙南红都”之称,红色魅力历久弥新。全县以红色文化为根,带动山水、古屋、名人、商埠等地域文化融合发展,初步打响“红动浙南”文旅金名片。

  三、平阳县城乡风貌主要存在的问题

  3.1资源保护意识欠缺、山水景观未能充分利用

  平阳县矿山较多,矿山开采过程中缺少绿色生产的意识,对山体景观存在一定的破坏,同时部分矿山开采后的生态环境未及时修复,特别是在城镇周边、交通沿线等区域对景观视觉有不好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城镇建设中,忽略了与山体景观的协调,存在部分高层建筑遮挡山体景观的情况,城镇空间与山体空间相对独立,未形成连续的、具有一定休闲、旅游等功能的完整的城镇-山体连续空间组织体系。水系丰富,但是水系生态廊道控制不足,传统的水系保护从防洪的角度出发,重视硬质驳岸建设,生态化驳岸建设较少,破坏了水系自然景观,也不利于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在城镇内部,沿河绿化公共空间预留不足,部分建设用地紧贴河道,使得沿河空间成为居住小区的内部场所,破坏了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连续性。鳌江作为平阳重要的景观资源,缺少对沿江景观的整体设计与控制,城镇沿江风貌单调,缺少标志节点。

  3.2县域文化资源挖掘不够,城乡建设缺乏地域特色

  作为千年古县,平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保护优于传承发展,传统文化品牌不够突出,地域文化开发展示力度有待提升。在城镇建设过程中,对城市整体社会历史风貌延续方式的探究不够深入,城市设计等与地域人文特色的融合度不够,历史底蕴未能有效影响整体城市风貌,如对建筑的管控引导、对生活结构、社会风格的维护与调整等,导致城市特色不足。在乡村区域,传统村落保持较好,但是新建村庄未能做到延续传统特色,部分乡村环境建设品质不高,在建筑风格、建筑色彩改造时,未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3.3缺少总体设计思维,重视局部节点,忽视整体串联

  平阳城乡风貌建设中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田园等节点建设较好,但是从全县整体来说,缺少县域风貌管控导则,在实际建设中缺乏系统性设计,缺少在区域层面各类美丽空间要素的整体串联,线上的节点景观打造不足;在城市层面,缺少总体城市设计指导,对城市建设的总体风貌控制不足,城市入口、重要节点区域、重要景观轴线等没有显著体现出来。

  四、平阳县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需通过重要节点整治、特色路径优化、山水资源治理、民生共享服务、乡村风貌塑造、基础设施提升六大行动措施,提升县域城乡风貌水平。

  1、重要节点整治计划行动措施

  城市入城门户整治。结合高速入城口及国省道等线路布局,以及入城门户禀赋及定位,打造自然景观门户和城市景观门户两类入城门户景观,通过交通空间

  组织优化、路面品质提升、交通设施、交通引导标识完善,提升门户空间交通承担能力。自然景观门户以沈海高速鳌江入口、沈海高速昆阳北入口、沿海高速鳌江入口为代表的,结合地方景观资源特征和山水本底,优化植被和农田种植结构,营建地方性的特色景观,突出打造标志性公共艺术品、强化门户特征;城市景观门户以104国道北部入口、104国道南部入口、沈海高速昆阳入口、鳌江四桥入口、高铁门户为代表,结合节点周边发展功能、景观资源等多要素,管控建筑立面、组织形式、开发强度等,结合道路防护绿化提升,以开放式景观优化界面,提升入口形象。

  2、特色路径优化计划行动措施

  特色街道优化。构建都市形象(景观大道)、都市生活(商业街道)、烟火气息(商业街道)三类特色街道。通过立面整治、植物美化、户外广告牌整治、电线落地等措施,打造都市景观大道;在新建区域对部分商业设施较为集中的区域进行整治,通过景观与商业设施的整体设计,构建都市生活气息类的商业街道;在旧城区域,以小尺度、高密度建筑为主,对部分人气较旺、名气较大的街道进行沿街立面整治,构建烟火气息类的商业街道。

  3、山水资源治理行动措施

  水体资源整体提升。营建美丽河湖,整理提升突出海岸、河湾、城市滨水、滨水农田、山水生态“五类滨水景观空间”,深入推进鳌江治理、瑞平塘河提升,县级及以上河道全部创成省市级美丽河湖,呈现“一镇一河一特色”、“一村一溪一水景”;多举措并举推进河道整治,加强自然河湖、湿地等水源涵养空间和水生生态资源保护,积极改善水系沿岸景观,逐步恢复水生态系统功能,持续巩固提升水环境质量;全面深化五水共治碧水行动,严格落实“河长制”,开展全流域全水系污染综合整治,确保水质持续改善不反弹。

  山林资源整体提升。推进国家森林城市建设,重点实施森林生态、森林产业、森林生态服务和文化、森林资源安全与管理四大体系重点工程;加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形成以森林和树木为主体、山水林田海相融共生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凸

  显海韵山色的森林城市特色;提高林分质量和林木蓄积量,推进森林生态体建设,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全面推进森林扩面提质,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功能。

  4、民生共享服务行动措施

  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实现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高品质发展;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优化“(县)社区学院-(镇乡)社区学校-(村居)社区分校”三级办学网络体系。

  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推进体育设施建设,建成平阳体育场,推进体育设施进社区、进公园、进文化礼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打造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品牌。

  发展养老服务事业。完善养老服务设施体系,完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发展集中管理运营的嵌入式、分布式、小型化的社区养老设施;加快县级公办护理型养老机构建设,推进农村敬老院改造提升,推广“公建民营”发展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全产业链养老产业。

  5、乡村风貌塑造行动措施

  分类打造特色村。根据“浙派民居”+地域文化元素,共分为七类,19个特色村。其中改造类

  “浙派民居”通过屋顶形式、外墙以及门窗样式的改造,结合原有村庄的街巷肌理,融合地域文化符号,形成具有一定特色的浙派民居。新建类

  “浙派民居”在建筑设计时应体现一定乡村空间肌理与建筑风貌特色。

  6、基础设施提升行动措施

  打造便捷综合交通网络。完善对外交通骨干网,构建“三横两纵”高速公路主骨架网络和“两纵两横”国省道干线公路;构建县域一体化快速网,打通昆鳌主中心-水头副中心走廊、昆鳌主中心-腾蛟快速连接通道、中部快速通道、环古盘山快速交通环线、西部交通环线等多条县域快速通道,加强县域乡镇联系;推进基础服务网,全面实行县、乡镇、村三级道路路长制,基本实现有条件的较大

  自然村通硬化公路以及边远山村通达公路;推进美丽公路建设,支持乡村旅游发展。

  结

  论

  综上所述,给合平阳县城乡风貌整治工作的实际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思考,改善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小城镇环境形象和面貌是一项重要民生工程,能够大大提升城镇的环境面貌和人们的幸福感。

篇四: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和未来社区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深入推进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加快推动和美城乡建设的指导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浙江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

  【公布日期】2023.11.03?

  【字

  号】浙建〔2023〕8号

  【施行日期】2023.11.03?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城乡建设

  正文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深入推进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加快推动和美城乡建设的指导意见

  浙建〔2023〕8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级有关单位:

  为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部署要求和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规划建设集成改革方案精神,深入推进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加快推动和美城乡建设,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和城市更新的部署,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两个先行”的决策,围绕高质量发展,结合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全域深入推进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切实加强城乡统筹联动,加快绘就“千村引领、万村振兴、全域共富、城乡和美”新画卷,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城乡品质建设的省域样板。

  (二)工作原则

  坚持共富导向、统筹谋划。突出功能完善、产业带动、百姓增收、治理优化等共富元素,一体推进城乡风貌整治提升、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实现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空间环境、风貌形象、活力秩序等方面高品质建设。

  坚持资源整合、有机更新。推进与城市有机更新、土地综合整治、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等工作融合,盘活存量空间资源。注重山水林田湖草、城镇、乡村一体化整治提升。注重规划引领、片区统筹,倡导微改造的“绣花”功夫。注重城镇衰退地区功能复兴、活力重塑,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增强发展动能。

  坚持功能完善、品质提升。注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更新完善,加快开展城市体检,推动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注重绿色发展要求,推动绿色建造、海绵城市建设、地下空间互联互通。注重城乡标志性空间建设、综合性意象打造,增强区域的辨识度,打造城市金名片。

  坚持远近结合、常态长效。结合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持续推动城乡风貌整治提升。统筹推进投资、建设、管理、运营,深化推进数字化改革,打造集政府管理和群众参与于一体的智慧管理系统。

  (三)主要目标

  持续推进城乡风貌样板区建设,到2025年,全省累计打造400个左右城乡风貌样板区,择优选树160个左右“新时代富春山居图样板区”。其中,结合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进一步体现以有机更新理念推动城市品质综合提升,集成落地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和未来社区建设要求,到2027年重点打造50个以上共富基本单元综合品质样板区。以城乡风貌样板区建设为牵引,加快推动城乡和美品质提升,实施八个方面专项提升行动,到2027年,建立具有浙江特色的城乡规划建设和城乡风貌管控机制,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品质城乡的省域样板和美丽中国的省域范式。

  二、主要任务

  (一)推进基础设施更新改造专项行动。全面推进城乡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加快推进燃气,供、排水等管道及设施更新改造和城乡联网,因地制宜推进地下管廊建设,提升基础设施数字化监管水平。实施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接合部的市政污水管网规划建设和问题管网更新改造,鼓励结合城市风貌样板区建设率先开展一批片区化城市基础设施更新项目建设。深化“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深化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强基增效双提标”行动,构建农村生活污水数字化治理水平,鼓励结合县域风貌样板区建设率先开展一批绿色处理设施和污水零直排村试点建设,在巩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成果的基础上,基本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到2027年底,全省新建燃气管道7500公里以上,改建燃气管道1800公里以上;新建改建供水管网1500公里以上。全面完成城镇污水处理厂清洁排放改造,城市污水处理率稳定在98%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和处理设施出水水质达标率达98%以上。(责任单位:省建设厅、省农业农村厅,各市、县〔市、区〕政府。以下工作均需各市、县〔市、区〕政府具体实施,不再列出。列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二)推进公共服务优化提升专项行动。突出对“一老一小”群体的服务供给力度,加快产权梳理整合,加强建设运营的统筹,完善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各类配套设施配置。结合全域未来社区建设要求,联动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根据城镇社区建设专项体检结果,加快开展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补短板行动。积极推进公共环境适老化、适儿化改造,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和应急广播建设。在城市风貌样板区内率先开展社区公共服务补短板行动,实现“一老一小”服务场景全覆盖。到2027年底,全省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需改造的老旧小区的综合提升改造,累计建成2000个以上城镇社区“一老一小”服务场景。(责任单位:省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民政厅、省卫生健康委、省教育厅、省广电局)

  (三)推进入口门户特色塑造专项行动。在省际、市际、县际和城乡重要交通

  枢纽等区域,推进可视范围内视觉污染净化工程,打造一批充分展示地域文化特质的入口门户,重点抓好省际入口门户整治提升。突出绿色发展要求,倡导本土化、低成本和低维护绿化景观、彰显地方文化雕塑小品,综合提升入口门户功能性、协调性、标志性。鼓励对通信铁塔等构筑物进行景观化改造和复合利用,兼具基础通信、展示宣传、智慧管理等功能,探索多方参与、有效运营机制。到2027年底,全省完成500处以上入口门户整治提升,重点打造50处以上省际入口门户。(责任单位:省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通信管理局)

  (四)推进特色街道整治提升专项行动。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倡导“小街区、密路网、活街巷”,突出人本化改造、功能提升、活力营造、特色彰显等,通过精细化、一体化设计和管理,统筹街道空间和风貌管控,加快打通“断头路”,改造背街小巷,打造交通组织合理,无障碍环境良好,慢行体验舒适,建(构)筑物、标识标牌、城市家居等要素齐备的高品质街道。进一步完善城市容貌精细化管理标准体系。到2027年底,全省打造500处以上高品质城市特色街道。(责任单位:省建设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残联)

  (五)推进公园绿地优化建设专项行动。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要求,加快公园体系建设,到2025年底,城市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以上。老城区结合存量空间有机更新,加快建设口袋公园、体育公园。推进附属绿地建设,鼓励通过“拆墙透绿”“定点增绿”“见缝插绿”等形式,加强社区和街区绿地贯通,强化城市中心区、老城区绿化功能。对既有综合公园、社区公园、滨水绿地等进行人本化改造,通过公共服务设施补足、边界通透性提升、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品配置、特色文化展陈等方式综合提高公园绿地品质。到2027年底,全省打造500个以上高品质特色主题公园,推进100个以上公园实施高质量开放共享。(责任单位:省建设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文化和旅游厅)

  (六)推进小微空间“共富风貌驿”建设专项行动。推进城市小微空间提质增

  效,合理利用边角空间、桥下空间、行政企事业单位可供公众使用的空间等各类闲置或低效的小微空间,以及各类闲置、废弃或功能单一、低效利用的公共建筑,依法依规用作休闲、公共服务、体育健身等功能,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小微空间更新利用项目,开展“共富风貌驿”设计评选和落地建设。到2027年底,全省建成500个以上小微空间“共富风貌驿”。(责任单位:省建设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体育局)

  (七)推进浙派民居建设专项行动。按照“活化利用一批具有历史价值的传统民居,改造提升一批体现地方特色的存量民居,新建呈现一批浙派民居”的思路,联动土地综合整治、“一村万树”示范村建设等工作,以浙派民居建设为主抓手,坚持文物保护原则,持续改善乡村生态环境,统筹推进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浙派民居打造,全面整治提升农村住房风貌,鼓励率先在县域风貌样板区中落地一批浙派民居特色村。到2027年底,全省累计完成500个以上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落地150个以上彰显浙派民居特色的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项目,建成命名150个左右彰显浙派民居特色的美丽宜居示范村。持续推进全省传统村落风貌保护提升,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开展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责任单位:省建设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

  (八)推进美丽廊道串珠成链专项行动。联动土地综合整治,打造一批美丽田园。推进美丽廊道道路沿线环境清乱和架空线路序化,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倡导驳岸与河床生态化改造,注重沿河景观廊道的休憩功能、服务功能、文化功能植入。开展道路、河流、海岸、山岭等廊道建设,加强廊道沿线自然连通,科学实施扩绿增量和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强化外来有害生物防控,保护修复沿线重要湿地。充分发挥美丽公路、美丽绿道、美丽河湖、美丽山林等要素在县域风貌整治提升中的基底和链接作用,实现美丽廊道整体塑造和集成展现。到2027年底,全省完成500条以上美丽廊道整治提升。(责任单位:省建设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交通运

  输厅、省水利厅、省林业局、省河长办)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省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工作专班办公室统筹协调下,各成员单位要加强协作配合,省市县三级专班要加强工作联动。每年对各地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工作情况开展综合评价,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市、县(市、区)予以褒扬。

  (二)加强系统谋划。各地要有序推进全域风貌品质提升,明确年度重点提升区域和项目计划。各设区市风貌办要加强对所辖县(市、区)工作统筹,加强督导落实,抓好项目落地。加强城乡风貌样板区建设经验模式总结,持续推出入口门户、城市街道、绿地广场、美丽廊道、浙派民居等方面风貌整治提升技术指引和典型案例,加快形成城乡风貌整治提升技术体系。

  (三)加强要素保障。完善存量空间更新机制,探索建立既有建筑更新利用多部门协同、联审机制,研究出台存量用地更新的消防、人防、绿化、容积率等方面管控规则和相关政策;深化农村住房建设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农村住房建设审批流程,健全城乡房屋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加强数字赋能,探索推进模块化、数字化、信息化管控和决策机制。

  (四)加强宣传推广。加强工作交流和宣传,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和品质城市建设工作重要意义和建设成效,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的良好氛围。开展城乡风貌样板区成果转化试点,联动文化旅游、总工会等部门开展“共富风貌游线”推广活动,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认同感。

  附件:省级有关单位

  浙江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2023年11月3日

  附件

  省级有关单位

  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厅、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公安厅、省民政厅、省司法厅、省财政厅、省人力社保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卫生健康委、省广电局、省体育局、省大数据局、省林业局、省文物局、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省残联、省通信管理局

篇五: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和未来社区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公布日期】2023.08.25?

  【字

  号】浙政办发〔2023〕49号

  【施行日期】2023.08.25?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城市建设

  正文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的指导意见

  浙政办发〔2023〕49号

  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为持续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高质量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全面推进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不移深入实施“八八战略”,持续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提升全省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经济产业、人文环境、综合治理现代化水平,协同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以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成效展现“两个先行”的使命担当。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全龄友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所得、病有良医、老有康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打造宜居宜业的现代化美丽城镇。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原则,持续塑造城镇产业、文化和风貌特色。鼓励都市区卫星城、省级中心镇、县域副中心城镇加快向小城市发展。

  ——联创联建,共富共美。推动美丽县城、美丽城镇、美丽乡村联创联建,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产业高质量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城镇在推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带动作用,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

  ——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统筹发挥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社会“自治之手”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贤返乡助力、人才入乡创业,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局面。

  (三)主要目标。全面推进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持续提升小城镇品质,按照“重点打造一批、创新培育一批、扶持提升一批”的建设思路,每年打造100个以上环境更宜居、服务更友好、产业更兴旺、人文更深厚、治理更高效的现代化美丽城镇示范镇,联动推进现代化美丽县城(城区)建设。到2025年底,打造300个以上现代化美丽城镇示范镇,打造15个以上现代化美丽县城(城区)。到2027年底,打造500个以上现代化美丽城镇示范镇,所有城镇达到现代化美丽城镇基本要求,所有山区海岛县基本建成现代化美丽县城(城区),小城市培育试点全面完成。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设施提标行动,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

  1.提升市政设施品质。加大城镇路网设施建设,倡导“小街区、密路网”,完善交通安全设施。加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推进市政管网更新改造,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综合管沟建设。提升供水保障能力,强化生活小区“污水零直排区”建设,深化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强基增效双提标”,推动城乡污水一体化处理。加快推进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管网互联互通水平,加强老旧设施检验及更新改造。合理布局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站点,完善分类运输系统,加快补齐分类收集转运设施短板。(责任单位:省建设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各市、县〔市、区〕政府。以下工作均需各市、县〔市、区〕政府具体实施,不再列出。列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2.提升交通服务能力。加快都市区周边城镇的轨道交通、城际铁路、快速公交等公共交通设施建设,推广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TOD)模式。深化“四好农村路”建设,推进山区县的乡镇通三级公路和建制村通双车道公路,提升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水平,健全城乡物流网络。加强智慧公交、智慧停车等设施建设,推进停车资源供需平衡。(责任单位: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建设厅)

  3.推进低碳设施建设。提升小城镇公园、口袋公园及沿山沿路滨水绿化,完善城乡绿道网,构建慢行交通网络,到2025年底实现每万人拥有绿道长度1公里以上。发展天然气、水能、风能、光能、氢能等清洁能源,加强新能源充电桩、换电站等配套设施建设。推进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开展绿色建造和公共建筑节能改造。(责任单位:省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

  4.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智慧道路、智慧燃气、智慧水务、智慧社区、智慧环保等建设,提高市政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和安全性能。推进5G网络、应急广播体系建设,鼓励云算力服务探索实践和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镇治理智能化水平。(责任单位:省建设厅、省经信厅、省广电局、省通信管理局)

  (二)实施服务提质行动,推进公共服务现代化。

  1.提升城乡居住品质。加快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有效扩大保障性住房供给,保

  障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居住需求。鼓励优质企业参与保障性住房、农民安置房建设,推进商品住宅全装修,优化物业服务,提升住宅智能化水平。优化“一老一小”服务体系,鼓励小城镇因地制宜推进未来社区建设,积极推进未来乡村建设。推进老旧小区、城中村、镇中村改造,加强邻里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异地搬迁,深化农房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结合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推进农村人口合理集聚。(责任单位:省建设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

  2.提高教育服务能力。加大优质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提升二级以上优质园覆盖面。深化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高质量建设“小而优”乡村学校,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设一批特色高中、职业学校等。推动社区教育、老年教育提质扩容、普惠共享,加快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责任单位:省教育厅)

  3.加强医养服务能力。深化县域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建设,推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服务能力标准,有条件的城镇发展医院分院、专科联盟等。推进“居家

  社区机构

  智慧养老”,鼓励发展老年医疗、康复护理,推动城镇适老化改造。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推进医疗、养老设施毗邻建设,打造养老公寓、康养综合体等。深化医育结合,推动托育设施建设,建设“医防护”儿童健康管理指导中心。(责任单位:省卫生健康委、省民政厅、省建设厅)

  4.推进商贸和文体设施建设。提升步行街、商业特色街、商贸综合体、农贸市场等设施,持续丰富业态布局,鼓励打造高品质商贸集聚区、夜间消费打卡点。优化文化广场、文化街区、文化场馆等设施功能,探索建设区域公共文化服务联合体。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挖掘利用旧厂房、桥下空间等,打造全民健身中心、体育公园、社区多功能运动场、“百姓健身房”等,提升开放共享水平,加快实现“体有所健”。(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省水利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市场监管局、省体育局)

  (三)实施产城融合行动,推进经济产业现代化。

  1.加快产业能级提升。建设提升特色小镇、小微企业园、现代农业产业园、科创产业基地、“共富工坊”等,推动产业用地有机更新,推进小城市培育试点建设。发展“农业

  ”“文旅

  ”“制造业

  ”等融合型产业,培育上市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制造业“专精特新”企业等,推动产业链强链延链补链。打造绿色工厂、未来工厂、未来农场等,推动产业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厅、省科技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和旅游厅)

  2.加强产业品牌建设。建立工业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开展品牌诊断、品牌故事大赛、品牌创新成果发布等活动,积极打造“浙江制造精品”。推进老字号传承创新发展,加强文旅消费品牌建设,培育文化演出、旅游演艺、文创产品等特色品牌。完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立品牌目录制度,推进品牌及地理标志建设,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市场监管局)

  3.完善产业服务配套。发展创意设计、检验检测、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现代物流发展水平。建设提升工业邻里中心、产业创新综合服务体、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等,完善人才公寓、便民服务设施等配套,促进生产制造、生活服务与休闲体验充分融合。(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管局)

  (四)实施风貌彰显行动,推进人文环境现代化。

  1.塑造全域美丽风貌。开展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重点推进老集镇、城郊接合部、产业片区等整治,打造县域风貌样板区。加强镇域主干道沿线杆线整治提升,实现安全规范、整齐美观。推进浙派民居特色村建设,每年建成100个美丽宜居示范村(含30个浙派民居特色村)。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公路、绿道、河湖等,构建串珠成链的特色廊道。(责任单位:省建设厅、省自然资源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广电局、省通信管理局)

  2.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街区保护,保持老镇区、老街巷格局肌理,强化历史建筑、历史要素与周边环境一体化保护,推进传统村落风貌保护提升。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保护振兴老字号、传统工艺、乡土建筑技艺、民俗、传统戏剧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生产生活。(责任单位:省建设厅、省民政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商务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

  3.推进活化利用。推进千年古城复兴试点,推广“拯救老屋行动”经验,鼓励存量改造,打造多功能新型公共文化设施。推动地方文化与科技创新、旅游体验、制造业发展等多领域深度融合,打造特色文化活动、节庆赛事、休闲线路等。(责任单位:省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

  4.彰显文化特色。构建文化名山、人文水脉、森林古道、古镇古村展示体系,打造具有文化标识度、区域影响力的特色文化名片。将文化特色融入城镇建设,打造彰显文化个性的特色街区、公园广场、亲水节点、公共建筑等文化地标。(责任单位: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建设厅、省农业农村厅)

  (五)实施治理增效行动,推进综合治理现代化。

  1.推动城、镇、村联动发展。合理定位城、镇、村关系,强化县城综合服务能力和乡镇公共服务功能,协同推动镇郊村开展未来乡村建设。推进城镇和乡村片区化发展,构建全域覆盖、层级叠加、舒适便捷的5分钟社区生活圈、15分钟建成区生活圈、30分钟镇域生活圈体系,打造联城、联镇、联村的共富带。(责任单位:省建设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农村厅)

  2.强化规划设计引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实施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打造集约高效的国土空间。科学编制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方案,促进生态空间、生产空间

  和生活空间融合发展。(责任单位:省自然资源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省建设厅)

  3.健全长效发展机制。探索建立“投建管运”一体化可持续机制,推进环境卫生、风貌秩序、基础设施、房屋安全、公共安全等长效常态管护。建设一批符合当地实际需求的智慧场景应用,推动社区接入智慧服务平台。鼓励企业、社会组织、乡贤、居民积极参与,推进决策共谋、发展共建、成果共享。(责任单位:省建设厅、省民政厅、省农业农村厅)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各地要加强人员配置,强化工作统筹,推动常态化监督指导。各市、县(市、区)政府是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工作的责任主体,乡镇(街道)是实施主体。将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成效纳入美丽浙江建设工作专项考核,对工作成绩突出的市、县(市、区)和乡镇(街道)以适当方式予以褒扬激励。

  (二)强化要素保障。统筹各级、各类有关资金支持美丽城镇建设,创新投融资机制,探索建立社会资本可持续参与机制,鼓励更多社会力量参与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将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纳入跨乡镇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评价体系,整治盘活的存量建设用地指标优先用于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

  (三)强化改革创新。持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探索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的用地政策。深化城镇建设山海协作机制,推动结对帮扶,促进协同发展。组织名校名院名师名企设计下乡,深化首席设计师、驻镇(村)规划师等多类型多专业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乡镇建设指导员和乡村建设员制度,强化城乡一体的长效管理机制。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3年8月25日

篇六: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和未来社区

  

  某某市人大关于人居环境优化

  和城乡风貌整治提升专项视察报告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调研视察工作安排,9月15日至9月20日,在相关单位抽调人员组成专题调研组,先后赴市某镇某村、某街道某村、某镇污水处理厂等进行走访调研,专题调研了我市人居环境优化和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进展情况,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视察报告。

  一、基本情况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去年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某省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成立工作专班开展实体化运作,完成某市城乡风貌行动、推进城市新区样板区建设等相关规划方案编制;邀请省级业务专家对创建镇街进行线上线下专题培训;投资某万元用于两个风貌创建区建设。通过近一年的建设,城乡面貌显著提升。同时,突出“人情味、有活力、治理美”,全力打造一批以未来社区为载体的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某社区成为全省首批挂牌命名的未来社区。

  二、存在问题

  (一)城乡综合规划布局有待优化。乡村风貌的整体规划相对滞后,推进建设的执行力度还有待加强。比如,乡村存在建筑混乱,村民居住散乱等情况,造成了土地资源的荒废;在规划中,没有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也没有考虑到乡村风貌规划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规划单一,缺乏特色。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滞后,医疗、教育、给排水、垃圾处理等问题还得不到有效解决。

  (二)对开展城乡人居环境提升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要进一步提高。要结合当前环境整治的重点难点,精准施策,迅速开展系统治理。要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工作实际,主动作为、综合施治,把城乡人居环境提升攻坚专项行动工作做细做实做深。要素保障要进一步强化。在城乡风貌区创建过程中,镇街对新增建设用地的需求较大,但建设用地指标分配较少,一批涉及基础设施、民生工程的建设项目,由于用地指标限制,目前尚未启动;场景落地的土地要素保障不够,仅通过挖掘现有潜在空间布置相关场景,难以满足多场景落地要求;土地政策倾斜不足。

  (三)符合城乡村庄特色的要进一步提升。在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过程中,对现有历史文化遗存活化利用不够充分,城乡自然人文整体格局保护和塑造不够深入;对创建经验做法、典型案例总结提炼不够到位,需进一步挖掘,以形成统一文化标识;未来社区创建的特色场景打造略显不足,社区特色文化缺少亮点。

  (四)更实举措打好生态环境巩固提升持久战,全力打造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水生态空间。在东盛社区和君城公园,视察组在了解未来社区建设和城乡风貌提升情况后表示,街道和各相关部门要围绕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变化,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精准发力,进一步统筹公共服务设施的系统布局和集成落地。

  (五)常态长效有待进一步落实。长效管理专项资金主要靠镇乡自筹,导致普遍存在资金不足问题,资金得不到有效保障。同时,各镇乡执法管理和长效管理能力偏弱,执法力量和村社网格化管理的协同配合仍需进一步加强,日常保洁、绿化养护专业水平较低,导致创建成果难以巩固。工作合力有待进一步形成。在未来社区创建过程中,虽建立了专班推进机制并明确各部门职责,但推进项目落地的合力尚未形成。如按专班文件要求,教体、民政、卫健等各部门需负责教育、养老、健康、托育等功能和场景在未来社区中落地见效,但实际工作中,各相关部门仅提供技术指导等支持,未能严格按照专班文件要求予以落实,部门联动、协同推进的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

  三、建议意见

  (一)要突出工作重点。认真开展“三部、四沿、五旁”专项整治行动。紧盯城乡结合部、镇村交界部、村庄毗邻部等区域,围绕铁路沿线、高速公路沿线、国省干道沿线、农村主干道沿线,以宅旁、村旁、田旁、路旁、水旁为重点区域,突出整治垃圾无序堆放、黑臭水体缺乏治理和私搭乱建、无序种养等行为,健全完善日常管护机制,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对创建工作的知晓率、参与度,充分调动群众配合、支持、参与创建工作的积极性,营造人人参与、处处文明的浓厚氛围,推动文明城市、卫生城市长效管理工作落地落实、提质提效。

  (二)要强化规划引领。通盘考虑农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修复等因素,以规划“一张图”思维,切实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坚持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历史性与前瞻性相协调,一次性规划与量力而行建设相统筹,专业人员参与与充分听取村民意见相一致,因村制宜编制村庄建设规划。进一步健全“县域乡村建设规划+村庄布点规划、村庄规划、村庄设计、农房设计+农村特色风貌规划”乡村规划建设体系,加强乡村设计与风貌管控,统筹推进未来产业、风貌、文化、邻里、健康、低碳、交通、智慧、治理等九大场景落地。

  (三)要加强组织领导。营造齐抓共管的浓厚氛围,分管领导要牵头抓总,加强对上沟通协调和统筹调度。涉农街道要扛起责任担当,紧盯重点难点,加快问题整改。农水局、城管局、云龙生态环境局等相关部门要加强指导和督促检查,推动清理整治工作走深走实。要继续做好宣传发动,激发广大群众参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要坚持问题导向。扎实开展市容环境整治,针对薄弱环节和群众反映强烈的“老大难”问题,靶向建章立制,强化日常管理,突出抓好老旧小区、背街小巷、农贸市场、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切实提升工作质效。强化要素保障。在盘活闲置资源、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上下功夫,优化城乡土地资源配置,通过农村危旧房改造、三改一拆等方式形成以盘活存量、优化结构为主

  的用地保障机制。如通过开展废弃矿山除险加固复绿,整治盘活闲置荒地,既可实现全域景区化,又可以吸纳社会民间资本,增加村集体经济创收。统筹各级各类资金和配套政策,实行以奖代补,发挥财政激励引导作用;盘活国有存量房屋及闲置资产,优先用于补齐城乡社区公共服务短板。

  (五)强化部门协同。高效推进未来社区建设,明确以街道为创建主体,建设、民政、卫健等部门协同的专班工作机制,各成员单位根据自身工作职责,推动教育、健康、养老等场景落地见效,充分发挥主体统筹协调、各部门协同配合的合力效应。围绕绍兴市下达的任务清单及创建镇工作任务分解表,加大督查力度,发现一处、整改一处。

篇七: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和未来社区

  

  四个选配场景打造

  未来社区的九大场景,旧改类可根据项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按照“标配+选配”的要求进行创建。原则上要达到邻里、服务、治理、教育和健康5个“标配”场景要求,鼓励打造创业、建筑、交通、低碳4个“选配”场景。

  这意味着,未来社区创建试点已从原先的全拆新建“高大上”,向因地制宜接地气转变。这一变化,使得更多的老旧小区有机会参与创建未来社区。

  “除了继续争创省级未来社区试点,我市正在酝酿出台市级未来社区创建标准,用未来社区理念指导老旧小区改造提升,让越来越多的社区居民有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市城乡风貌整治提升专班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社区“盆景”变“风景”加速起势成势,必将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金名片”。

  根据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目标,未来5年我市要建成未来社区200个。2022年金华市区要启动建设未来社区8个以上,建成2个以上,助力争当大都市建设示范。

  “未来社区就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壮丽图景,要使未来社区成为城市更新的普遍形态。”在我市城市更新谋划推进中,这一认识已成为各地干部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