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4年强化监督机构的动力机制(6篇)

时间:2024-09-10 17:16:02 来源:晨阳文秘网

篇一:强化监督机构的动力机制

  

  离线考核

  《行政管理学》

  满分100分

  一、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行政职能的地位和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

  行政职能的地位和作用可表述为以下几方面:

  1、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管理的性质、方向、目标的直接体现。

  2、行政职能是建立行政组织的重要依据。

  3、行政职能是行政运行机制科学化、程序化的依据。

  2、影响行政组织层级设置的因素有哪些?

  答

  影响行政组织层级设置的因素主要有:

  (1)行政组织的层级设置取决于组织的规模和组织的管理幅度;

  (2)行政组织的层级设置还应综合考虑以下具体因素:

  一是组织内部工作任务的相近程度;

  二是组织内各工作岗位的接近程度;

  三是组织成员的素质条件;

  四是工作任务需要协调的程度。

  3、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有哪些主要特点?

  1、政治中立原则

  2、严格区分政务官与事务官

  3、考试录用

  4、实行功绩制

  4、人事行政与企业人事管理有哪些方面的区别?

  人事行政与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一样,需要遵循人事管理的基本规律和准则,但两者又各具特点。它们的区别主要有:

  (1)管理对象不同。

  (2)管理权不同。

  (3)法律规范不同。

  (4)宗旨不同。

  二、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试论述我国行政监督体系的构成。

  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这六个体系。

  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即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例如,国务院每年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就体现了最高权力机关对中央人民政府的监督,它属于国家机关之间的监督,属于外部监督。

  中国共产党的监督属于执政党对行政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实行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中国共产党对在行政机关中任职的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考核以及处分如开除党籍等,就属于中国共产党的监督,这也是外部监督。

  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属于对行政机关的民主监督,属于外部监督。

  司法机关的监督,既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于对行政机关监督,属于司法监督,外部监督。

  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是指行政系统内部相关部门的监督,属于内部监督。如审计部门对政府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监察部门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调查,属于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

  2、试论述我国行政决策的一般程序。

  答

  行政决策程序是指行政决策过程中的逻辑顺序和基本步骤。行政决策的基本程序可概括为如下五个阶段。

  一是问题界定。行政决策问题的界定要经过以下几个基本环节:(1)症结分析;(2)原因分析;(3)确切表述。

  问题界定阶段所涉及的主要方法有类别分析法、类比分析法、假设分析法和层次分析法。

  二是目标确立。行政决策的目标是决策者希望通过决策实施所达到的状态。行政决策的目标具有如

  下特征:(1)层次性;(2)多样性;(3)从属性。

  为了保证目标的正确性,目标确立阶段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第一,针对性;第二,可行性;第三,系统性;第四,规范性;第五,具体性。

  目标确立阶段主要经过依据确定和体系建立两个环节:第一,依据确定。主要包括:既定社会的政治、法律和道德行为准则和规范;前一阶段已经界定出的问题;当前和将来的主客观条件。第二,体系建立。采用目标分解法,在空间上从上到下、由大到小、由宏观到微观地把总目标分解为分目标和具体目标,一直到个人的岗位目标;在时间上把长期目标分解为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在此基础上,经过初步可行性论证之后,形成一个多层次、多序列的决策目标体系。

  目标确立的主要方法包括:(1)综合指标法;(2)主要目标列举法;(3)目标排序法;(4)综合评分法,又称多属性效用理论;(5)逐步淘汰法。

  三是方案设计。方案设计就是在明确决策目标的基础上,经过调查研究,运用适当的技术与方法,设计或者规划诸种实现决策目标的行政备选方案的行为或过程。方案设计是行政决策的中心环节,也是决策咨询系统参与得最多的一个环节。决策方案的设计一般可分为轮廓设想和细部设计两个具体步骤。

  方案设计阶段所运片J的一些基本方法主要有:(1)头脑风暴法;(2)对演法;(3)综摄法。

  四是后果预测。后果预测是为了对行政方案进行评估和完善而对决策方案实施的客观条件的变化和方案在各种可能的客观条件下预期效果的预测。后果预测的基本步骤:第一,收集资料;第二,确定方法;第三,计算和分析;第四,评审结果。

  后果预测的主要方法有:(1)德尔菲法;(2)会议法;(3)时间序列法;(4)回归分析法;(5)趋势外推法。

  五是方案抉择。方案抉择的主要环节包括:(1)确定标准;(2)可行性分析;(3)合法化;方案抉择的主要方法有:(1)经验判断法;(2)“决策树”技术;(3)试验法;(4)模拟法。

  3、试论述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的关系。

  (1)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是辩证的统一,是不可偏废或分割的。

  (2)集体领导是个人分工负责的前提,个人分工负责是集体领导的基础。

  (3)集体领导的决策是个人分工负责的方向、目标,个人分工负责是集体领导意志实现的途径。

  (4)离开集体领导的个人分工负责就是无政府主义和自由主义;离开个人分工负责的集体领导,只能是“清谈馆”。

  (5)坚持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就要反对个人说了算和不敢负责的官僚主义倾向。

  4、试论述我国行政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措施。

  答:

  (一)我国行政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

  (1)监督机构内在动力不足

  (2)监督体系设置不合理(3)法律制度不健全,监督缺乏可操作性

  (4)偏重于追惩性监督,全程性监督尚显乏力

  (5)权力机关监督的实际效力比较小

  (6)新闻舆论和公民监督的实际效力弱

  (7)行政监察监督缺少独立性

  (8)司法监督绩效不高

  (二)完善我国行政监督机制的措施

  (1)强化监督机构的动力机制

  (2)建立行政监督体系的协调机制

  (3)健全和完善行政监督法律机制

  (4)强化人大监督机制

  (5)完善新闻舆论和公民监督制约机制

  (6)专门监督机构须具备必要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7)完善司法体制,使司法监督具有独立性

篇二:强化监督机构的动力机制

  

  公共管理学试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是指公共组织的领导者在一定的环境下,为确定和实现公共目标,通过对各种社会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组织成员和公众进行统御和指引的行为过程。

  2.是对利益关系、权力格局、组织结构进行重新调整和建立的一种政治行为,它涉及公共部门自身的改革和公共部门在整个社会的职能定位方面的改革两个方面,其目的是为了优化公共部门的组织结构及其职能、提高效率和服务质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3.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

  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的紧急事件。

  4.也称为“管理主义”、“企业化政府”、“后官僚体制模式”、“以市场为导向的公共行政”等。因此,新公共管理理论与公共选择理论一样,都尊崇市场力量、市场作用、市场机制。

  5.是以“责、权、利”的统一为基础,以协调个人、公共部门与社会的关系为核心的公共管理领域的基本伦理纬度、公共管理行为的基本道德规范和伦理精神。

  6.在我国,公共管理是包括政府在内的公共部门依法管理公共事务的各种活动的总称;根据管理的公共事务的不同,公共管理可区分为国家公共管理、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公共管理和国际公共管理。

  7.是通过运用一定的技术手段和分析方法来进行的,旨在认识政策形成原因、理解政策内容和价值、深化对政策过程的认知、研判和评价现有政策得失、寻求改进决策效率和质量的方法路径、改善公共政策运行效率和效能的一种研究方式和研究工作。

  8.是指公共管理主体为避免或减少公共危机所造成的损害而实施的危机预防、事件识别、紧急反应、应急决策、应急处理、评估、恢复等行为活动的总称,目的是为了提高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以及事后的恢复能力。

  9.是指组织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制定的一系列长远性和全局性的关于组织发展方向和行动方案的规划。

  10.是指公共部门领导者为了实现既定目标,通过调配、协调政府与社会之间、政府不同组织之间、政府各部门之间,公务员之间,政府不同职能之间等可能产生的阻碍公共事务的处理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因素,进行调整、控制,使社会和组织保持一种平衡状态以实现预定目标,发挥整体最大功效的过程。

  11.是指政府公共部门凭借行政权力,依靠从上到下制定、颁布、运用政策、指令、计划的方法,来实现国家对公共事务的领导组织和管理的目的。

  12.是以美国著名公共管理学家罗伯特·丹哈特为代表的一批公共管理学者基于对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反思,特别是针对作为新公共管理理论之精髓的企业家政府理论缺陷的批判而建立的一种新的公共管理理论。

  13.就是根据绩效目标,运用综合的评估指标体系和科学的评估方法,按照严格的评估程序对公共部门履行职能所产生的结果及其社会效果进行测量、划分绩效等级、提出绩效改进计

  划和运用评估结果改进绩效的活动。

  14.是公共管理主体根据客观经济规律,运用价格、信贷、利率、税收、工资、奖惩等经济杠杆和方式,通过调整经济利益关系而实现目标的行政方法。

  15.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过程的运行方式、效果、效益、效率和公众回应等进行绩效评估和价值判断的活动。

  16.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激发人们的动机,开发人的能力和潜力,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被领导者表现出高度的工作热情和创造精神。

  17.是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或特定范围内各种社会主体间利益关系的平衡性与一致性,公共利益能够超越不同利益主体和地域,对社会中的不确定人或团体产生普遍的非特定的影响。

  18.是指公共管理活动所涉及的、对公共管理活动产生影响作用的信息资源的集合,它包括政务信息内容资源以及与信息采集、处理、储存、分级分类、交换共享和开发利用活动有关的信息人员、信息设施、信息技术、信息资金和信息管理体制。

  19.即领导者为实现其目标,通过一定的领导组织和领导手段实现与组织内外的追随者、被领导者进行的信息、思想和情感的传递与互动,以保证公共利益和目标的有效协调和实现的过程。

  20.是领导者在一定环境下,为确定和实现既定目标,对被领导者进行统御和指引的行为过程,它包含了领导者、被领导者和环境三个基本要素。

  21.就是领导者的个体素质、思维方式、实践经验以及对领导方法等的把握程度等影响具体领导活动效果的个性心理特性的总和,它是领导者素质的核心。

  22.又称为治理工具或政府工具。依据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过程中政府介入程度的高低,在从自愿性到强制性的范畴将公共政策工具类型分为:(1)自愿性工具(2)混和性工具(3)强制性工具

  23.是指公共部门在公共管理领域内,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将国家法律法规实施到具体的行政管理活动,以达到依法行政的目的。

  24.就是运用综合的指标体系对人员履行岗位职责所产生的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和工作效果进行考察、测定和评价的过程。

  25.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的人口总体中具有劳动能力的人数的总和,或者是具有智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们的总和。

  二、简答题

  1.①政府组织的基本职能是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②政府组织从事公共管理的手段是行政权力;③政府组织有权支配和运用公共资源;④政府组织提供的产品是公共物品;⑤政府组织行为的价值取向是公共利益。

  2.(1)领导方法的目的性

  (2)领导存在正确与错误、有效与无效之分

  (3)领导方法的多层次性

  (4)领导方法的具体相关性

  (5)领导方法存在动态变异性

  3.(1)研究对象与范围的特征

  (2)跨学科和综合性的特点

  (3)具体研究问题的特征

  (4)公共管理学既是实证的,又是规范的(5)更具现实性

  4.(1)有计划、渐进式的推进改革,使改革持续开展。

  (2)组建精干、高效的改革机构,重视发挥参谋咨询机构的作用。

  (3)重视与改革配套的立法建设,把改革纳入法制轨道。

  (4)注重提高公共管理效能和服务质量,强化改善公共部门与公众之间的关系。

  (5)注重内外部监督,形成以结果为本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机制。

  5.(1)目标选择与组织

  (2)制定职务分析的计划和方案

  (3)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4)结果表达

  (5)结果的运用

  6.(1)强化监督机构的动力机制

  (2)建立公共管理监督体系的协调机制

  (3)健全和完善公共管理监督法律机制

  (4)强化人大监督机制

  (5)完善新闻舆论和人民监督制约机制

  7.第一,基础性目标:实现政务信息资源的科学管理;

  第二,根本性目标:提高政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能力;

  第三,直接目标:降低公共部门信息活动的费用;

  第四,终极性目标:促进公共管理正常运转、经济良性运行和社会和谐发展。

  8.公共组织变革越来越表现出以下的发展趋势:

  一是倡导学习型组织;

  二是倡导构建无缝隙组织、网络组织和虚拟组织;

  三是强化公共组织的社会服务职能。

  9.第一,政府的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

  第二,公共利益是目标而非副产品;

  第三,在思想上要具有战略性,在行动上要具有民主性;

  第四,为公民服务,而不是为顾客服务;

  第五,责任并不简单,公共行政官员有责任通过担当公共资源的管理员,公共组织的监督者,公民权利和民主对话的促进者,社区参与的催化剂以及基层领导等角色来为公民服务;

  第六,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

  第七,公民权和公共服务比企业家精神更重要。

  10.第一,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澄清信息;

  第二,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发布协调机制;

  第三,通过公报、网站、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传播媒介公开政务信息;

  第四,在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设置政务信息查阅场所,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

  第五,根据需要设立公共查阅室、资料索取点、信息公告栏、电子信息屏等场所、设施,公开政务信息;

  第六,编制、公布政务信息公开目录和政务信息公开指南,并及时更新。

  11.(1)事业单位活动的非经济性和政治性

  (2)事业由政府主办并主管

  (3)事业单位经费由公共财政供给

  (4)整个事业单位系统具有行政性

  12.

  (1)政事分开的基本原则:

  第一,实行职责分开;

  第二,第二,实行管理方式及手段的分开。

  (2)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分为三类:

  第一,具有准政府组织性质的事业单位

  第二,具有一定经济效益的公益性的事业单位

  第三,具有生产经营性和能力的事业单位

  13.(1)领导结构

  (2)领导的层次与跨度

  (3)领导机构中各部门之间的职责与权限划分

  (4)领导干部的管理制度

  14.(1)专门化

  (2)等级制

  (3)规则化

  (4)非人格化

  (5)技术化

  (6)公、私分明化

  15.社会公共性

  公共利益辐射地域范围和主体范围的广泛性

  公共利益内容的广泛性

  公共利益的超越个体性

  一定的层次性

  16.(1)编制本级预算、决算草案;

  (2)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作关于本级总预算草案的报告;

  (3)决定本级预算预备费的动用;

  (4)编制本级预算的调整方案;

  (5)监督本级各部门和下级政府的预算执行;

  (6)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本级总预算的执行情况;

  (7)改变或者撤销本级政府各部门和下级政府关于预算、决算的不适当的决定、命令。

  17.(1)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市场责任机制性质

  (2)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意味着公共部门职能的具体化

  (3)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意味着政务信息的交流与沟通

  18.内容和对象上的综合性、边缘性

  适用上的临时性和预备性

  实施过程具有很强的行政紧急性

  立法目的上更强调对权利的保障性

  法律制裁具有更大的严苛性

  19.第一,组织借助培训和教育的功能;

  第二,培训呈现高科技和高投入趋势;

  第三,培训日益走向社会化;

  第四,培训向纵深发展;

  第五,培训质量成为培训的生命力。

  20.二者区别: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之间的差别在于公共行政更加重视“设计”,公共管理则更加重视实现公共行政目标的具体“运作”过程;公共行政更加强调政治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公共管理则更加强调管理的、经济的手段;公共行政更加关注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公共管理更加关注结果、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和外部取向。

  三、论述题

  1.内在的联系:公共管理在实施管理的主体、管理活动的内容与范围、管理的目标等一些基本的原则和管理理念方面,仍然与公共行政保持一致。在某种程度和范围内,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可以互相替代;但公共管理并不能替代公共行政的全部。

  区别: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之间的差别在于公共行政更加重视“设计”,公共管理则更加重视实现公共行政目标的具体“运作”过程;公共行政更加强调政治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公共管理则更加强调管理的、经济的手段;公共行政更加关注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公共管理更加关注结果、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和外部取向。

  2.二者的联系:

  第一,公共政策指出了公共管理的基本方向,是公共管理的要前提;

  第二,公共政策具有一定的公共管理职能;

  第三,公共管理是实现公共政策的基本途径;

  第四,在一定层面上,公共管理行为与相关公共政策是合二为一的。

  二者的区别:公共政策主要是制定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秩序和行为规则,它通过对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的规定和引导,在总体上为一个社会中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创造必须的环境,即是人们生活的一种外在条件。公共管理则是具体通过实施公共管理行为与活动来提高公众的社会生活质量和实现公共利益。

  3.1.公共治理理论的兴起

  “政治--行政”二分法基础上的官僚行政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末,行政效率低下、财政支出严重增长和公众对政府不信任等公共管理问题的日益凸显,公共治理理论是伴随着西方福利国家出现的管理危机和市场与等级制的调解机制发生的危机,以及公民社会的不断发育和众多社会组织集团的迅速成长,而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公共管理理论。

  西方发达国家以治理理论为指导,重新调整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关注国家的竞争力、政府的合法性和公共部门对公众的回应力,掀起了行政改革的浪潮。

  2.公共治理的含义

  治理是指官方的或民间的公共管理组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公共权威维持秩序和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以满足公众的需要,治理的目的是要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

  因此,公共治理是一种公共管理活动、过程和方式,它包括必要的公共权威、管理规则、管理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

  3.公共治理理论的内容

  作为一种新型的公共管理理论,公共治理理论是对以往老的公共行政理论进行反思和批判,并且对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新公共服务理论之合理内核进行整合的结果,其核心观点是主张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定共同的目标等途径,实现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公共治理是由多元的公共管理主体组成的公共行动体系;

  第二,公共管理的责任边界具有相当的模糊性;

  第三,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和互动的伙伴关系;

  第四,治理语境下的公共管理,是多元化的公共管理主体基于伙伴关系进行合作的一种自主自治的网络管理;

  第五,治理语境下的政府在社会公共网络管理中扮演着“元治理”角色。

  4.我国非营利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1)非营利组织自身存在的问题:一是身份不清;二是缺乏资金、内部组织不健全、行为缺乏代表性和规范性。

  (2)由与非营利组织相关的政策实施和法律等构成的外在环境问题:一是对非营利组织基本政策的实施存在着培育和监督管理脱节、重登记而忽视监督的现象;二是法制薄弱,法制不完善。

  我国非营利组织改革发展的基本取向

  (1)大力培育非营利组织:第一,在社会领域推进“政社分开”改革;第二,重点在资金方面进行必要的资助。

  (2)加强对非营利组织的监督管理:第一,逐步完善有关非营利组织的尤其是其活动的法律法规;第二,在逐步完善有关法律法规的过程中,通过依法行政和强化法律追惩的制度建设,强化监督管理、强化各种法律规范的实施和监督,特别是对非营利组织运行的规范化、服务质量、政府资金使用进行监督。

  5.1.公共组织变革的目标

  (1)提高公共组织适应环境的能力

  (2)提高公共组织自身的稳定性、协调性

  (3)提高公共组织的工作绩效

  2.公共组织变革的内容

  (1)组织结构变革:包括横向部门结构和纵向层级的变革。

  (2)公共组织权力关系变革:包括公共组织向社会组织还权;横向分权;在纵向权力分配上,实行集权与分权互相的融合与共存。具体是:一是公共组织向社会组织还权;二是横向分权;三是在纵向权力分配上,实行集权与分权互相的融合与共存。

  (3)技术变革:主要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实行业务流程再造、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根治传统组织形态中强调分工所造成的部门分割和官僚主义,规范工作流程和简化管理程序,减去多余、重叠的机构和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实现“一站式”的管理与服务。

  (4)产品和服务变革:基于服务对象的需要,持续尝试发展更好的服务流程和服务方式,为社会提供最低成本、最好品质的产品与服务。

  (5)人力资源变革:

  第一,投资于训练与发展活动,让工作人员获得新的技术与能力;

  第二,将工作人员社会化,融入组织文化,使其学习到有助于提升组织绩效的新常规(routines);

  第三,改革组织的规范与价值,重视融合组织自身文化的多样化员工,激发创新精神;

  第四,持续改进对多样化的员工所采行的晋升与奖励系统;

  第五,对高层管理团队进行变革,改善组织学习与决策制定。

  6.1.西方经典领导理论

  (1)特质理论(Traittheory)。用以区分领导者与一般人的不同特征,并以此来解释他们成为领导者的真正因素的理论。

  特质理论的优点:

  第一,它给人一种直觉的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合乎人们的常识;

  第二,把领导者作为领导系统的核心要素,作为领导过程的主宰,这有其合理性;

  第三,它在领导理论的发展史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特质理论的缺陷:直觉性和形而上学性。

  (2)行为理论(Behaviorpatterntheory)。这种理论认为,真正决定一个人成为领导者的因素是他的行为,只有那些行为上表现出既关心工作(生产)又关心个人(下属)的领导者才是最有效的;认为领导行为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和锻炼得到的。

  行为理论主要包括:

  一是勒温等人的集权式领导、民主式领导和放任式领导的领导方式理论;

  二是领导连续流(Leaderascontinuum)理论;

  三是利克特(RLikert)以工作为中心的领导和以员工为中心的领导的领导方式理论。

  (3)权变(或情景)理论(Contingencysituationaltheory)。实践证明,不存在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最好的”领导方式。领导行为效果的好坏,不仅取决于领导者个人的素质和能力,而且取决于诸多的客观因素,用一个通式表示就是:领导=f(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这个公式表明,领导方式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和领导环境的一个变数(函数)。

  因此,有效的领导行为是因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这就是领导权变理论的实质。领导权变理论主要包括:菲德勒的权变理论(ContingencytheoryofLeadership)、路径--目标理论(Path-goal-theory)。

  2.西方领导理论的新进展

  进入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来,西方领导理论又获取了一些有价值的进展。这些进展主要有归因理论、领导魅力理论、认知资源理论、交易型和变革型领导理论、基于价值观的领导理论和团队理论。

  7.1.领导的创新能力

  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

  广阔的知识面

  敏锐的问题意识

  全新的思想观念

  良好的精神状态

  敢于承担风险的胆识

  2.领导的战略思维能力

  (1)领导战略思维能力的的含义

  (2)领导战略思维能力的内容:

  一是战略洞察力和战略判断力;

  二是战略分析力与战略综合力;

  三是战略预见力和战略创新力;

  四是战略统筹力和战略决断力。

  (3)领导战略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是加强哲学修养,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二是努力拓展知识面;用丰厚的知识积累作为战略思维的材料;

  三是在实践中锻炼;

  四是善于利用外脑。

  3.领导的执政能力

  (1)领导执政能力发挥的重要性

  (2)制约领导执政能力发挥的因素

  (3)领导执政能力所包含的内容

  8.公共政策制定是指包括从政策方案规划设计、政策形成到政策合法化在内的一系列步骤的过程,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机构是公共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主体。公共政策制定是整个公共政策过程中的重要阶段。公共政策制定的流程包括宏观的政治体系中的政策制定流程和微观政策规划与设计的流程。

  公共政策制定的宏观流程

  公共政策制定的宏观流程是以伊斯顿对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为基础,将政策制定视为政策信息、资源、行为的输入加工与政策产品的输出反馈的过程。

  公共政策制定的宏观流程可能是立法范围的系统的议程,也可能是行政范围的制度化的议程,还可能是针对偶发和突发的特定情境和事件而产生的议程。

  公共政策制定的微观流程

  公共政策制定的微观流程是从决策的视角对政策的规划与设计。遵循决策的一般路径,它包括发现问题--确立目标--方案拟定、评估与抉择--政策合法化几个阶段。一般来说包括:

  (1)确立政策目标

  (2)政策方案拟定、评估与抉择

  (3)政策合法化

  9.1.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没有进行整体性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构建;

  第二,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薄弱;

  第三,没有形成以绩效为本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

  第四,重使用轻开发的传统用人观念仍然存在;

  第五,人事管理权力过于集中;

  第六,业务部门主管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技能。

  2.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思路与措施

  (1)把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引入公共部门,改变传统的人事管理

  (2)从管理的基础工作抓起,整体配套,系统推进

  (3)下放人事管理权力

  (4)有选择地借鉴企业和市场化方法,改造公共人力资源管理

  (5)树立以绩效为导向的管理理念

  (6)实施立足于能力和素质的人力资源开发

  (7)培育公共伦理,弥补硬性管理之不足

  10.公共预算是行政机构或公共部门的财政收支计划,它具体规定了财政年度内财政收支指标及其平衡状况,反映和影响行政机构或公共部门活动的范围、方向、项目规划、政策制定与执行、以及组织目标的达成,也是政府公共部门有计划地集中和分配资金、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主要财政机制与手段;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它必须由行政机构或公共部门提交国家权力机关审批后才能生效和执行。

  特点:

  (1)公共预算反映政府应该做、不应该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的选择,体现了公众的普遍共识:政府应该提供何种服务以及哪些人有资格享有这些服务;

  (2)公共预算反映了支出上的优先权,预算过程体现了政府对不同需求的集团和个人之间进行调节,并最终决定由谁获得;

  (3)公共预算反映了服务于不同目标的各种决策的相对比例,以效率为目标的决策还是以公平为目标的决策;预算还反映了立法者对于满足其选区选民的重视程度和倾听公众或集团需求的意愿程度;

  (4)公共预算向公民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可靠性工具,使得公民知道政府是如何进行支出的,预算将公民的偏好与政府产出联系起来。因此,公共预算是反映政府财政活动的一面镜子,是一个重要的立法文件,也体现了国家权力机关和全体公民对政府活动的制约与监督。

  11.

  1.公共危机预警的含义

  公共危机预警,是指公共危机管理主体根据有关危机现象过去和现在的数据、情报和资料,运用逻辑推理和科学预测的方法、技术,对某些危机现象出现的约束性条件、未来发展趋势和演变规律等做出估计与推断,并发出确切的警示信号或信息,使公共部门和公众提前了解危机发展的状态,以便及时采取应对策略,防止或消除不利后果的一系列活动。

  2.公共危机预警的功能

  公共危机预警具有:信息收集与分析、公共危机预报、危机监测、信息发布与媒体管理、信息沟通等功能。

  3.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框架体系

  (1)公共危机预警的监测系统,包括:信息收集子系统、信息加工子系统、决策子系统、警报子系统

  (2)公共危机预警的咨询系统

  (3)公共危机预警的组织网络

  (4)完善的法规体系

  12.战略管理是一个客观、系统、逻辑的过程与步骤。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可将战略管理分为三个阶段:战略规划、战略实施、战略控制。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共同形成一个循环的、持续上升的过程。

  (1)战略规划

  战略规划就是对公共部门内外环境进行分析,在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寻找发展的趋势,发现发展的威胁和机会,选择出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的战略,确定战略方案。战略分析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PEST分析法和SWOT分析法是常见的战略分析方法。

  (2)战略实施

  战略实施是将战略管理方案付诸实践,逐步实现战略规划的过程。战略实施包含了战略发动、制定行动计划、组织保障、物质基础保障、营造战略实施软环境、战略实验和全面实施。

  (3)战略控制

  战略控制是建立在战略管理前期工作基础上的管理活动,是一个不断监视和控制战略实施进程,评价实施结果是否符合原定目标和要求,发现问题并及时采取措施,以保证战略实施结果与战略规划的要求相吻合的过程。

  13.1.我国公共行政法治化建设的目标

  (1)法治行政的必要性

  法治行政是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法治行政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石

  法治行政是实现公共利益的保障

  (2)法治政府建设

  法治政府应当符合合法行政的要求,遵循法律保留原则

  法治政府应当符合合理行政的要求,遵循比例原则

  法治政府应当符合程序正当的要求,遵循正当程序原则

  法治政府应当符合高效便民的要求

  法治政府应当符合诚实守信的要求,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利益

  法治政府应当符合权责统一的要求

  (3)法治行政建设的目标

  依法行政体制的建设目标

  依法行政主体的建设目标

  行政法律制度建设的目标

  法律实施和行政决策方面的建设目标

  权力监督和纠纷化解方面的建设目标

  2.我国公共行政法治化的主要内容

  (1)行政法治意识的培养

  (2)行政组织法治

  (3)行政职权法治

  (4)行政程序法治

  14.1.中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中国当前施行公共部门绩效评估还处于自发、半自发状态

  (2)缺乏评估主体的具体制度建构及其权重的科学安排

  (3)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内容不全面

  (4)评估程序没有规范化、程序化,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

  (5)评估方法单一

  (6)绩效评估结果的运用缺乏制度化、科学化

  (7)表面化的绩效评估进一步助长了公共部门及其领导者把公共部门的主要精力放在见效快、表面化程度高的事务上

  (8)混淆了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与企业绩效评估

  2.科学推进中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措施与途径

  (1)促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理论研究科学化

  注重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与企业绩效评估的差异

  注重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具体国情

  清晰界定我国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功能价值

  (2)促进公共部门绩效评估实施的科学化:

  一要按照立法程序构建公共部门绩效目标和通过工作分析确定岗位工作职责;

  二要建立与完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中信息系统和信息沟通机制;

  三要根据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具体国情。

  (3)积极营造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有效施行的环境条件:

  一要创新公共管理观念,树立以绩效为导向的理念;

  二要根据社会的需要科学界定公共部门职能;

  三要打破制约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施行的体制性障碍,营造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有效施行的体制环境。

篇三:强化监督机构的动力机制

  

  行政管理学期末复习资料

  行政管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行政管理:主要是指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在执行法定职能及其具体运作的过程中,对于所经历的程序、环节,以及所处理的事项和解决的问题等一系列的管理活动。

  行政职能:是行政机关在管理活动中的基本职责和功能作用,主要涉及管什么、怎么管、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

  行政沟通:指行政过程中上下级间、各部门间行政信息的传播、交流与分享。

  行政协调:指行政管理过程中的协调,是行政主体为到达一定行政目标而引导行政组织、部门、人员间建立良好的协作与配合关系,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行为。

  行政监督:指各类监督主体依法对政府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行政权力行为是否合法、合理所实施的检查和督导活动。

  公共危机:公共危机是严重威胁与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并引发社会混乱和公众恐慌,需要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介入,运用公共权力、公共政策和公共资源紧急应对和处理的危险境况和非常事态。(彭董)

  编制管理:指法定社会组织的职能范围、机构设置、隶属关系、归各级别、人员数额、人员结构及职位的配置。(董)

  行政领导:是指在行政组织中,经选举或任命拥有法定权威的领导者依法行使权力,为实现行政管理目标所进行的组织、决策、指挥、控制等活动的总称。(董)

  政府公共关系:特指政府在施政过程中运用传播沟通方法,促进政府与公众间相互了解、理解、信任与合作的管理活动。(董)

  二、选择

  威尔逊被公认为是开行政管理学研究先河的先驱者。

  古德诺创立“政治”与“行政”的两分法,有人称之为“行政学

  之父”

  怀特出版了美国第一本大学行政学教科书,通常视之为行政学正式问世的标志。

  行政学研究的对象:国务院及各级人民政府。

  亚当.斯密等以理性经济人假定为基础,极力推崇市场机制,反对政府干预经济。(董)

  行政组织的特性:政治性与社会性;法制性与权威性;系统性与动态性

  我国行政组织基本上采用直线职能式结构。

  编制管理的原则:精简原则、统一原则、编制立法原则(董)领导由: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三个要素构成。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将其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四大类。

  按各类突发事件的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可分为:1级(特别重大-国家级-红色),2级(重大-省级-橙),3级(较大-县级以上-黄色),4级(一般-县级-蓝色)

  三、简答、论述

  行政职能的特点:执行性、多样性、动态性。

  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职能。

  行政管理的运行职能:决策、组织、协调、控制职能。(董)

  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必然性、必要性:

  1、政府职能转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2、政府职能转变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需要。

  3、政府职能转变是机构改革的首要前提和基础。

  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基本内容:

  1、职能重心的转变

  2、职能关系的理顺:理顺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政府之间的职能关系;理顺政企关系;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理顺政府内部各职能部门的关系

  职能方式的转变:(董)

  1、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为运用经济手段为主,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

  2、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

  行政组织的类型:领导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咨询机构;信息机构;辅助机构

  行政组织的基本要素:组织目标;机构设置;人员构成;权责体系;法规制度;物质因素

  行政组织结构:

  横向结构: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管理幅度与层次成反比);层次管理(一是层次节制原则,下层必须服从上层的领导;二是只管一个层次的原则)

  纵向结构:特点-分工精细,减轻首长负担。缺点-事权分散,容易由扯皮和推诿的现象。

  横向、纵向的统一:特点-统一指挥同职能专业化相结合。

  行政领导的特点:

  1、行政领导发生在行政管理活动中。

  2、执行性是行政领导的重要特征。

  3、从行政领导活动的社会属性来看,行政领导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行政领导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1、行政领导是行政管理协调、统一的保证。

  2、行政领导是行政管理过程的战略核心。

  3、行政领导是行政管理成败的关键。

  行政领导制度:

  1、民主集中制

  2、集体领导、个人分工负责与行政首长负责制

  行政领导方式:

  1、重人式、重事式与人事并重的领导方式。

  2、强制式、说服式、激励式、示范式的领导方式。

  行政领导者个人的素质结构:

  1、政治素质: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

  要有廉洁奉公的政治道德。

  2、知识素质

  3、能力素质:创新能力(洞察、预见、决断、推动、应变力)

  综合能力(信息获取、知识综合、利益整合能力)

  4、心理素质:敢于决断、竞争开放、坚韧不拔

  政策过程:(五阶段)政治议程建立、政策方案形成、政策决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

  政策分析的方法:历史方法(掌握)

  政府公共关系的特征:

  1、主体的权威性

  2、对象的复杂性

  3、传播的优越性

  4、目标的独特性

  行政沟通的基本要素:沟通主体、内通、渠道、对象、效果。

  行政管理内部监督体系:

  1、一般监督:中国实行双重领导体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要对本级权力机关负责,而且还要服从与上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领导。

  2、专门监督:设立行政监察机关。

  3、行政复议:为了纠正行政主体做出的违法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

  4、特种监督:如审计监督、物价监督等。

  行政管理外部监督体系:

  1、权力机关监督:人大及常委会监督政府工作。

  2、司法机关监督:人民法院和检察院。

  3、政党监督:制造社会舆论或反对政府某些决策和行为

  政党议员代表本党利益对政府工作进行监督

  4、社会监督:社会团体的监督:群众性、行业性、公益性组织

  公民的监督:信访、人名代表向行政机关提出批评、建议;向人

  民法院提出诉讼;向有关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检举

  社会舆论监督:大众传播媒体——电视、广播、网络等

  我国行政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

  1、监督机构内在动力不足

  2、监督体系设置不合理

  3、法律制度不健全、监督缺乏可操作性

  4、权力机关监督的实际效力比较少

  5、新闻舆论和公民监督的实际效力弱

  完善我国行政监督机制的措施:

  1、强化监督机构的动力机制

  2、建立行政监督体系的协调机制

  3、健全和完善行政监督法律机制

  4、强化人大监督机制

  5、完善新闻舆论和公民监督制约机制

  社会燃烧理论:

  牛文元-《社会燃烧理论与中国社会安全预案系统》

  认为公共危机的发生实际上是社会系统由有序向无序发展,从高秩序向低秩序退化,从初始状态量变到以后质变,最终爆发突发性危机事件的过程。

  它是在系统理论的基础上,把社会系统的有序与无序、平衡与失衡、稳定与暴乱,同自然界的燃烧现象进行形象类比,将社会组织/系统的稳定状态纳入严格的理论体系和统计体系——”社会稳定预警系统中“公用危机的分类、分级与分期:

  公共危机的分类:

  根据诱因分为:外生、内生、内外双生型

  根据发生的领域分为:政治性、社会性、宏观经济性、生产性、自燃性危型

  根据主体态度分为:利益一致、利益冲突型

  根据状态复杂程度分为:结构良好和不良型

  公共危机应对的工作流程:

  1、建立应急处理小组

  2、迅速调查情况和收集信息,作为应对决策的基础

  3、综合分析、果断处理、有序应对、控制盒隔离

  公共危机应对机制的基本内容:

  1、信息报告

  2、先期处理

  3、应急响应

  4、指挥协调

  5、应急结束

篇四:强化监督机构的动力机制篇五:强化监督机构的动力机制

  

  行政管理学

  一、名词解释:

  1、行政管理:主要指各级政府部门在执行法定职能及其具体运作的过程中,对多经历的程序、环境,以及所处理的事项和解决的问题的管理活动。

  2、行政环境:是指影响行政系统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是指处于行政系统界限之外的、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行政系统的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和条件的总称;内部环境是指在行政系统界限之内的、影响行政系统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因素或条件的总和。

  3、行政职能:是行政机关在管理活动中的基本职能和功能作用,主要涉及管什么、怎么管、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它是国家职能的具体执行和体现。

  4、行政组织:是静态组织结构和动态组织结构过程的统一。就动态讲,行政组织指为完成行政管理任务而进行的组织活动和运行过程。就静态讲,有广义和侠义,广义行政组织,,除政府行政组织外,还包括立法、司法、企业、事业等部门及社会团体中有行政职能的机构。侠义的行政组织,则专指为推行政务,依据宪法和法律组建的国家行政机关体系,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5、行政领导:指在行政组织中,经选举或认命而拥有的法定权威的领导者依法行使行政权力,为实现行政管理目标所进行的组织、决策、指挥、控制等活动的总称。

  6、行政沟通:是指行政过程中上下级间、各部门行政信息的传递、交流与分享。沟通是行政过程中紧紧相伴的行为,是行政管理活动中最具共性是东西。基本要素:沟通主题、内容、渠道、对象和效果。

  7、行政协调:是指行政管理中的协调,是行政主体为达到一定行政目标而引导行政组织、部门、人员间建立的良好协作与配合关系,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行为。

  8、行政监督:是指各类监督主体依法对政府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行政权力行为是否合法、合理所实施的监督和督导活动。

  9、公共危机:是严重威胁与危害社会公共利益,并引发社会混乱和公众恐慌,需要以政府为主体的公共部门介入,运用公共权力、公共政策和公共资源紧急应对和处理的危险情况和非常事态。

  10、行政改革: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坏,对行政管理的诸多方面因素进行的调整和变革。它包括行政职责的划分与行政职能、行政组织、人事制度、领导制度、行政方式、行政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改革。

  11、钓鱼执法:英美叫执法圈套(entrapment),这是英美法系的专门概念,它和正当防卫等一样,都是当事人无罪免责的理由。从法理上分析,当事人原本没有违法意图,在执法人员的引诱之下,才从事了违法活动。

  国家当然应该惩罚这种行为。这种行为如果运用不当将致人犯罪,诱发严重社会问题。钓鱼执法是政德摧毁道德的必然表现。

  行政执法中的"钓鱼执法",与刑事侦查中的"诱惑侦查",或者叫"诱惑取证"类似。

  二、简答题:

  1、如何创建良好的国际环境

  培养行政系统成员的国际意识

  反对侵略,反对霸权主义,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

  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坚持对外开放,加强与国际社会的全方位交流

  2、当代西方国家行政职能呈现出的发展趋势

  行政职能扩大

  政治职能中的暴力职能相对减弱,保持社会稳定的调节职能趋于加强

  政府宏观调控、综合协调职能强化与行政职能社会化同步进行。

  3、资本主义国家在各个阶段的政府职能有什么不同?

  职能说明:

  (一)前资本主义时期的行政职能:

  特点:一是政治统治职能的极端强化;二是社会管理职能的相对微弱(由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条件下的自然经济及其经济基础决定的)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行政职能: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上升阶段。亚当斯密推崇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生活,认为最好的政府,就是最廉价的政府。

  (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行政职能:

  进入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后,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矛盾日益尖锐,自由主义的统治方法已不适应当时的通知要求。凯恩斯干预主义理论盛行。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充分运用和强化政府政治职能,行政权利扩大,专政职能大大加强,民主职能有所削弱。

  (三)当代资本主义的行政职能:

  主张有选择的干预“市场失败”,当代西方学者认为政府干预经济只能限制在一定范围,就是市场长久失败的地方和政府干预并不会带来“政府失败”的方面。主要观点:一是市场有失败,政府也存在着失败,政府失败既表现为国家对经济干预过度造成市场进一步失灵,又表现为对经济干预不足使市场无法正常运作;二是政府只能干预市场失败性失败,不能干预非根本性缺陷;三是政府要利用市场去干预经济。

  3、行政组织的类型

  领导机构:领导机构的职能是对重大行政管理问题进行决策,并指挥督导决策的实施。

  执行机构:执行机构即职能机构,它是在领导机构的领导下分管专门行政事务的机构。

  监督机构:它是对各种行政机构及其管理活动进行监督检查的执法性机构。

  咨询机构:咨询机构即智囊或参谋机构,由专家学者和有实际经验的政府官员组成,专为政府出谋划策、提供咨询意见和决策方案。

  信息机构:它负责信息的搜集、加工、传递、贮存,是为领导机构和各个部门提供信息、沟通情况的服务机构。

  辅助机构:指为协助领导工作而设置,两种类型,一是设置于政府内部的办公厅,二是协助首长处理专门或特别事务的办公机构。

  派出机构:它是一级政府按管辖区域授权委派的代表机构。

  4、行政组织的基本要素

  组织目标:是组织赖以建立和生存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组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机构设置:机构是行政组织的实体,也是履行行政职能、达成组织目标的载体。

  人员构成:组织由人组成,组织目标的实现和任务的完成需要组织的共同努力。

  全责体系:它直接关系到行政机构的设置及其运转。

  法规制度:这是行政组织依法行政的根本保障。法规制度的完善程度,也是衡量行政组织是否健全的主要标志。

  物质因素:这是指行政经费、办公场所、设备、物质、用品等所必须的物质条件。

  5、行政组织的类型

  领导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咨询机构,信息机构,辅助机构,派出机构

  6、行政协调的方法

  主体合流法、中间数法、冷处理与热处理法

  当面表态法、谈心法、跟踪处理

  7、完善我国行政监督机制的措施

  强化监督机构的动力机制:全面提供监督人员的素质,明确监督责任

  建立行政监督体系的协调机制

  健全和完善行政监督法律机制

  强化人大监督体制

  完善新闻舆论和公民监督制约机制

  (完善新闻舆论和公民监督制约机制方法

  首先,充分发挥人民监督的作用

  其次,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

  三、论述题

  1、公共危机管理的机制?

  预警机制、决策机制、应对机制、善后机制

  2、行政改革的阻力和动力?

  改革的阻力

  1、历史的局限性决定了行政改革的成败;

  2、政治因素对行政改革的限制与制约;

  3、在行政系统内部行政官僚集团的反对;

  4、传统的保守程度决定了行政改革的艰难程度;

  5、用人惟亲和家长制对行政改革的负面影响。

  二、改革的动力

  1、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权威的推动;

  2、经济基础变革的要求;

  3、社会演变的要求;

  4、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

  5、新思想、新价值的推动。

  3、谈谈我们对行政改革的看法?

  行政改革是政府为了适应外部环境,加强回应性,提高行政效率进行的不同取向的改革。

  行政改革主要是在经济的变革和政治权威的推动下进行的。

  行政改革是一个政治过程,是一个权力再分配、利益再分配的过程,因此必然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所以,行政改革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化解阻力,尽快地见成效。

  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开展新公共管理运动,对传统的官僚组织结构进行了批评,并且试图进行改造,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同时,也提出了诸如企业家政府、公共服务民营化、电子政府、战略管理、标杆管理和绩效管理等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

  四、材料分析

  精简会议,行政权力的特性。

  (选择题:理解马太效应)

  严格实行会议归并整合召开制度。按照“能并则并、能简则简”的原则统筹安排好各类会议,能集中在一天内整合召开的会议要做好分时段统筹安排。严格控制会议时间,一般性的工作会议原则上不超过1个小时,需超过1小时的会议必须请示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主要领导同意,切实做到开短会、讲短话。

  严格实行会议分类管理。仅仅就区县而言可把会议分为三类:一类会议为区党代会、区人大、政协会议;二类会议为常委全委会议,区政府组成人员会议,区纪委全委会,工青妇代表大会;三类会议为以区委、区政府名义召开的部门工作会议及表彰会议。一类会议不需审批;二类会议由主办部门申请,按归口分别由区委、区政府办公室审核后,报区委常委会议或区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审批;三类会议由主办部门提出申请,经区委办公室、区政府办公室提出意见,报区委、区政府分管领导审核,最后由主要领导审批。严禁临时召开其他性质的会议。其他级别会议严格按照类似程序进行审批。

  严格控制会议次数、参会人员和内容。会议的次数和规模有特定的范围和人员,容易控制和掌握。对参会人员要严格把关,不能参会人员广泛参加。一般不得要求区人大、区政协、区纪检委的负责同志出席会议,切实杜绝区几大班子领导陪会等现象。召开会议要认真准备,突出主题,简化程序,控制时间,注重实效。

  严格会议经费审核程序和会议费包干管理。会议经费结算实行谁开会、谁负担的办法。坚持勤俭节约,降低会议成本。未经批准召开的会议,会议经费财政部门一律不予拨付。有经费的单位,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开全区性会议。

  充分利用电子政务网络功能。各单位、各部门需要召开的交办性会议、传达性会议、安排布置性会议、通报性会议的会议内容,在经区委、区政府办公厅统一审批后,一律在电子政务网上发布,不再另行召开。

  总而言之,精简会议,改变会议风气,需要从建全制度出发,严格实行会议审批制度,加强会议管理,充分利用现代资源,逐步改变会议风气,精简行政执行程序,提高工作实效,保障工作实效。

  行政权力:是国家行政机关为有效实现国家意志,依靠特定的手段和宪法原则,对国家事务进行管理的权力。

  特点:1))行政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

  2))行政权力具有合法性。

  3))相对于政治权力来讲,行政权力是一种操作性很强的执行权力,其运用具有极强的操作性和技术性特点。

  4))行政权力是一种强制性的权力。

  5))行政权力具有“一元性”。

  4)行政管理活动的根本原则是依法管理。

  5)行政管理学的根本目的是探讨行政管理的客观规律,实现行政管理的科学化。

  马太效应,指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教育、金融以及科学等众多领域。其名字来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有相类之处,是十分重要的自然法则。一种是新古典增长理论的“趋同假说”,该假说认为,由于资本的报酬递减规律,当发达地区出现资本报酬递减时,资本就会流向还未出现报酬递减的欠发达地区,其结果是发达地区的增长速度减慢,而欠发达地区的增速加快,最终导致两类地区发达程度的趋同;另一种观点是,当同时考虑到制度、人力资源等因素时,往往会出现另外一种结果,即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呈现“发展趋异”的“马太效应”。又如,人才危机将是一个世界现象,人才占有上的“马太效应”将更加显现:占有人才越多的地方,对人才越有吸引力;反过来,被认可的人才越稀缺。此外,在

  科学研究中也存在“马太效应”,研究成果越多的人往往越又名,越有名的人成果越多,最后就产生了学术权威。

  总的来说,个人认为,马太效应通俗来说就是指好的会越来越好,坏的会越来越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物以类聚。

篇六:强化监督机构的动力机制

  

  学习好资料

  行政管理学

  一、名词解释:

  欢迎下载

  为实现行政管理目标所进行的组织、1.行政领导

  P96:在行政组织中,经选举或任命拥有法定权威的领导者依法行使权力,决策、指挥、控制等活动的总称。

  2.行政领导者

  P98:指国家权力机关或国家人事行政部门根据法律、法规,按规范化程序选择或任命行政领导者担任的职务

  并赋予其应履行的责任的统一体。

  3.行政职能P54:是行政机关在管理活动中的的基本职责和功能作用,主要涉及管什么,怎么管、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

  它是国家职能的具体执行和体现,其行使受立法机关的监督;反之,它发挥的程度又制约和影响其他职能的实现程度。

  4.行政组织P72:是由静态组织结构和动态组织活动过程的统一。就动态讲,行政组织指完成行政管理任务而进行的组织活动和运行过程。就静态讲,有广狭义之分,广义是指除政府行政组织外,还包括立法、司法、企业、事业等部门及社

  会团体中有行政性职能的机构。狭义的是专指为推行政务,依据宪法和法律组建的国家行政机关体系,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5.公务员P121: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常被称为行政人员或政府工作人员,实行公务员制度后又称为公务员。

  6.行政监督P355:指各类监督主体依法对政府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行政权力行为是否合法、合理所实施的监察和督导活动。

  7.人事行政

  P124:政府行政机关的人事管理,一般称为人事行政。

  行政领导者的职责

  P99:是指行政领导者违反法定的义务所引起的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8.行政协调P290:是指行政管理中的协调,是行政主体为达到一定行政目标而引导行政组织、部门、人员间建立良好协作与配合关系,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行为。

  9.行政改革P483: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为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对行政管理的诸方面因素进行的调整和变革。它包括行政责权的划分、行政职能、行政组织、人事制度、领导制度、行政方式和行政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改革。

  10.行政环境P25:是指影响行政系统生存与发展的要素的总和,它包括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外部环境是指行政系统界限之外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行政系统生存与发展的因素或条件的总称。内部环境是指行政系统界线之内的、影响其生存

  和发展的各种因素或条件的总称。

  11.行政诉讼: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有行政职权的机关或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行为侵犯自己的合法权益,依法向法院起诉,法院依法按司法程序对该起诉和相关行政争议加以审查并作出裁判的活动与过程。

  12.行政复议P370: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依法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查该具体行政行为的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定程序对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适当性进行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一种行政监督法律制度。

  13.

  行政立法

  :(书本)指政府行政机关为执行宪法和法律,依据宪法、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有关公共行政事务或与公共行政活动有关的事务的、有一定法律效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课件)1.指国家权力机关和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有关国家行政管理工作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活动又称为行政法的制定。

  2.仅指国家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活动。

  (狭义)

  14.

  行政领导者的职权P99:指一定的行政职位依法所具有的相应权力

  (职权是行政领导者发挥支配性影响力的实质条件。15.行政效率:

  二、简答题:

  1.行政领导的方式。

  【108】

  (1)重人式、重事式与人事并重式的领导方式。

  第一,重人式致力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宽松的工作环境,以人为中心进行领导活动。第二,重事式注重行政组织的目标、任务的完成和效率的提高,以事为中心进行领导活动。第三,人事并重式则即关心人,也注重工作,做到关心人与关心事的辩证统一。

  (2)强制式、说服式、激励式、示范式的领导方式。

  第一,强制式

  。行政领导者发出行政指令来约束或引导行政人员的言行。

  第二,说服式。

  包括劝告、诱导、启发、劝谕、商量、建议等易于领导者和群众双向沟通的方式。

  第三,激励式。

  行政领导者使用物质或精神手段激发下属的工作积极性,达到决策目标的推进型领导方式。

  第四,示范式。

  领导者是一个组织的象征。其精神面貌、行为方式、工作方式、工作动机、价值观念乃至个人趣味,对本组织的人员都会产生明显的或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种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2.行政组织的类型。

  【77】

  (1)领导机构

  (2)执行机构

  (3)监督机构

  (4)咨询机构

  (5)信息机构

  (6)辅助机构

  (7)派出机构

  3.编制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88】

  原则:(1)精简原则

  (2)统一原则

  (3)编制立法原则

  方法:(1)行政方法

  (2)经济方法

  (3)法律方法

  4.政府各部门在预算收支方面常见的违规行为。

  【

  181】

  (1)违规拨付和支付财政资金。

  (2)截留、挪用财政资金。

  (3)在基本支出中,比较容易出现的违规行为包括:一是无预算的支出;二是擅自扩大之处范围,提高开支标准;三是

  未经批准随意调整基本支出预算;四是虚列支出套取财政资金。

  (4)在项目支出中,比较容易出现的违规行为包括:挪用项目资金,用于基本支出;对达到政府采购标准的商品和服务支出不执行政府采购程序;对应纳入招标投标的工程项目直接规定工程承包商或施工单位,等等。

  5.行政领导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97】

  (1)行政领导是行政管理协调、统一的保证。

  (2)行政领导是行政管理过程的战略核心。

  (3)行政领导是行政管理成败的关键。

  6.西方各国公务员制度的主要特点。

  【131】

  (1)严格区分政务官与事务官。

  (2)强调政治中立。

  (3)公开考试,择优录用。

  (4)实行功绩制原则。

  (5)强调官风官纪和职业道德,重视公务员队伍的廉洁。

  7.政治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

  【

  31】

  (1)国体直接决定着行政系统的基本性质。

  (2)政体规定了行政系统的具体形式和地位。

  (3)政党制度影响着行政系统的稳定性和完善程度。

  (4)政治生活的民主、平等程度制约行政系统决策与执行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

  (5)政治形势的稳定程度影响着行政系统的运行状态。

  (6)法律制度规定与保障着行政系统在整个国家机构

  系统中的地位。

  ()法律的完善化、科学化程度制约行政系统运转的协调、规范水平。

  8、后勤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容

  (445):

  1、规范后勤行政管理职能;

  2、进一步明确机关服务中心的性质和任务;

  3、建立和完善结算制度;

  4、加强机关服务中心的资产和财务管理;

  5、转换机关服务中心管理机制;

  6、打破界限,推动联合

  9、完善我国行政监督机制的措施(381):

  1、强化监督机构的动力机制;

  2、建立行政监督体系的协调机制;

  3、健全和完善行政监督法律机制;

  4、强化人大监督机制;

  5、完善新闻舆论和公民监督制约机制。

  10、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点(134):

  1、不搞政治中立;

  2、分类管理和统一领导相结合;

  3、公务员法的适用范围;

  4、宗旨是为人民服务。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11、行政改革的必然性(484):

  1、行政改革是适应时代发展和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必然要求;

  2、行政改革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加强政府自身管理的需要;

  3、行政改革是适应当代科技发展、实现行政管理科学化和现代化的需要。

  12、政府绩效管理的意义(455):

  1、绩效管理为公共管理新模式提供了支撑;

  2、绩效管理有利于政府部门形成竞争机制;

  3、绩效管理为公共行政提供了一种管理工具。

  13、行政管理外部监督体系(372):

  行政管理外部监督,指行政管理组织以外的各种监督主体对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的管理活动所进行的多

  渠道的、多种形式的异体监督。外部监督体系主要包括权利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政党监督、社会

  监督等形式。

  14、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基本内容(1、制定、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2、制订、健全预案体系;

  3、进行信息检测与分析;

  4、完善各项基本资源储备;

  5、加强公共危机应对的培训。

  412):

  三、论述题:

  (一)行政领导者职位、责任、职权的含义及关系。

  P9行政领导者的职位

  是指国家权力机关或国家人事行政部门根据法律、法规,按照规范化程序选择和任命行政领导者担任的职务并赋予其履行的责任的统一体。

  行政领导者的职权

  就是由法律规定与职位相当的行政权力

  行政领导的责任

  就是行政领导者违反法定的义务所引起的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职权与职位的关系:

  从职权特点看

  职权与职位联系在一起。职权有职位衍生出来,职位的性质决定职权的性质。行政领导的职位有工作任务、指标、绩效的要求。职权和职位与个人因素无关。

  职权与职位有对称关系。职位的大小与职位的高低、责任的轻重相适应

  。任意扩大职权,即为滥用权力;随意失职失

  权,即为渎职行为。

  职权是法定权利。法律,法规不仅可以约束行政领导者的思想与行为,还能确保权力的稳定性,使其不能以任何形式进

  行私人交易。任何行政领导都应以有效的工作,即最少的投入、最大的产出来保证自己行使权力的正当性、合理性与有

  效性。

  从职权范围看

  行政职权是有限度的权利,是国家权力机关考虑到公共管理的分工不同进行的功能性划分,并由国家权力和领导机构授予,被授予者需对权利有明确的认识,从而掌握好权、用好权。行政领导的权限范围包括人事权、物权、财权、组织权。

  (二)行政职能研究的意义。

  、科学的认识和确定行政职能,对建立合理的行政组织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行政职能是行政机构设置的重要依据。要科学的认识和把握行政组织体系,必须明确政府应该管什么,不应该管什么以及管到什么程度的问题。行政职能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政府组织的设置、规模、层次、数量以及运行方式。

  2、科学的认识和确定行政职能,是改革行政组织系统的依据和关键。

  行政组织的变革必须围绕行政职能这个中心,在职能没有转变的情况下,精简人员,撤销机构的措施,只是治标不治本,易于陷入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只有以职能为基础来设置、改革行政机构,才能科学的认识哪些机构是应该加强的,必须予以建立健全;哪些机构是无必要的,应予以合并、撤销或调整。这样才能科学合理的改革机构,建立结

  构合理、功能齐全的行政组织系统。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科学的认识和确定行政职能,对实现行政管理过程的科学化也具有重要意义

  行政管理正像现代大机器那样运转,是决策

  、组织、协调、控制诸职能有序运行的过程,每项职能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对其中任何环节的疏忽,将直接影响整个管理系统,导致行政功能紊乱。只有科学的认识和把握行政管理职能及其相互

  关系,充分发挥其作用,才能保证整个管理系统高效的运行。

  (三)我国行政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

  P371、监督机构内在动力不足

  行政监督工作最终就是依靠监督人员来完成的,而监督机构能否有效的实行监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监督人员的主观

  能动性,这种主观能动性主要决定于三个方面:一是道德规范;二是责任机制;三是激励机制。但在我国行政监督体系

  中,责任机制不健全,各项监督机构的工作业绩缺乏有效的考核和监督,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2、监督体系设置不合理

  经过多年的建设,当前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已形成一个主体多元,内容广泛,多层次

  的系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由

  于监督责任体系的构建、制度设计以及具体实施过程中的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并未形成明确的核心,各种监督机构

  不能组成整体,内外监督各不相属,国家、社会监督相脱节,监督合力较弱,“漏监”“虚监”“难监”等现象还不同程度

  的存在,主要是各种监督形式本身还存在明显的缺陷和不足。

  3、法律制度不健全,监督缺乏可操作性

  行政监督立法是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的前提和保证。目前,我国立法的缺位还很严重,实施监督所必须的法制规范还很

  不完备,缺乏明确的监督标准和具体的实施细则,难以准确判断和及时纠正监督对象的违法行为,使具体的监督活动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缺乏可操作性,无法行使监督权力,同时又造成对监督权力缺乏有效约束的现象。

  4、权力机关监督的实际效力比较小

  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有权利对一切国家行政机关实施全面监督,但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监督的实际效力比较小,难以

  真正体现人大作为最高权力机关对行政机关的监督权,究其原因,主要有人大在实施监督时缺乏具体的法律作保障;人

  大自身的工作制度也影响其监督效果;权力机关所能获得的相关信息非常有限;人大代表的素质不能完全适应监督的需

  要。

  5、新闻舆论和公民监督的实际效力弱

  新闻舆论和公民监督属社会监督范畴,当二者平衡时,社会权力能有效制约公共权力。但由于中国是个在历史上缺少民主传统的国家,加之政府办事制度、程序、行政活动公开化机制不健全,透明度不高,群众和社会监督渠道不畅,当前仍会表现出社会权利依附公共权力的现象。

  (四)我国行政改革的经验及展望。P501我国在推行行政改革中的基本做法和经验是1、立足中国国情,坚持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

  。一个国家的行政体制由本国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因素决定。只有从

  国情出发,才能保证改革成功;此外还要看到,中国经济发展有很大不平衡性,这种客观上的差异要求把握行政改革总

  目标和实行改革时,必须注意照顾割地的特殊情况,使改革有一定的灵活性。

  2、坚持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

  。行政体制作为社会上层建筑,既反作用于经济体制,又受社会经济

  发展水平和经济体制的制约,他一定要服从和服务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因此,中国行政改革始终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经济建设事业进行,无论是机构精简,还是人员调整,都服从于发展经济运行的需要。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辩证关系

  。科学发展观及时了发展的本质和内涵。中国正处于

  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没有社会稳定不可能发展经济和促进改革。而经济持续和快速发展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改

  革又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因此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则是推进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4、广泛吸收和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行政改革经验以及我国传统的行政精华

  。对外开放是中国的既定国策,是促进改革、加快改革的成功之路。同时中国是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几千年行政历史为当今行政改革提供了丰富的养料。因此,在行政改革中既坚持对外开放,注意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的行政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同时也十分注意弘扬中国

  传统文化精华,古为今用,促进中国特色行政体制的完善。

  5、坚持分布实施,逐步到位的渐进改革方式。

  改革是对各种利益和权力的重大调整,必然会引起权益格局和社会关系的重大变化,也必然会遇到许多矛盾和问题。这就决定了中国行政改革有相当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不可能一步到

  位,而必须采取渐进方式。

  学习好资料

  欢迎下载

  一、建设服

  中国行政改革的展望

  :

  根据党的十七大报告的精神,深化行政改革的目标是,建设服务性政府、责任政府、效能政府、法治政府。

  务型政府。

  1、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是要以民为本、执政为民宗旨的职能化、制度化。建设服务型政府要求政府从管理型走向服务型。

  2、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培育公务员服务意识。服务型政府的简历,首先必须明确公务员对行政理念的正确认识,在

  目前尤其要强化以人为本

  的观念。

  3、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

  二、建设责任政府

  1、建立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度。问责制要求建立严密的责任追究体制。

  2、建立绩效评估制度。要科学确定政府绩效评估的内容和指标体系,实施政府内考核与公众评议、专家评议相结合的评估办法,促进树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政绩观。

  三、建设效能政府

  1、提高政府行政效能。效能政府是高效率、底本、社会效益显著、民众真正受益的政府。建设效能政府首先要求各级政府及公务员;牢固树立成本意识和节约意识,追求低成本政府,以最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效益。

  2、增强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提高人民群众对政府的满意度和信任度,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和任务。

  四、建设法治政府

  1、加强政府立法。教案设法治政府是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首要目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要按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的要求,依法决策、依法管理、公正执法、奉公守法。

  2、加强行政执法及检查

  首先,必须坚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原则,在执法过程中既要通过程序保证行政机关迅速有力地打击行政违法现象,又要在此过程中不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

  其次,要加快建立责权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

  再次,在加强行政执法的同时,有必要采取切实的措施有效地制约行政执法权力,建立健全行政执法检查监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