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年全国高校科技工作会议(7篇)

时间:2024-09-12 13:48:02 来源:晨阳文秘网

篇一:全国高校科技工作会议

  

  抓好导师管理六维度,构建师生学术共同体——聚焦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打造一流研究生导师队伍刘 钾(中央财经大学研究生院,北京100081)摘 要: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也对导师队伍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聚焦于此次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与教育部新出台的《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从师德、创新、改革、制度、科研、和谐六个维度着手,就如何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优秀导师队伍进行了深入探讨,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关键词:导师管理;学术共同体;研究生教育会议2020年7月29日,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此次会议规格之高、意义之重要,不仅意味着新一轮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启动,也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即面向世界科技竞争最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国家治理大战略。近年来相关学科建设已经起步,学位授权点实施动态调整,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也有待完善。而刚刚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提出,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严格质量管理、校风学风,引导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可见落实导师职责,打造一流研究生导师队伍既是新时代国家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然而,目前各高校对于导师队伍管理存在着遴选制度与考核机制不明确、导师培训体系不完善、导师队伍综合素质参差不齐等诸多问题,导师与研究生的矛盾激化引发社会问题的新闻也屡见不鲜。作为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性举措,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势在必行。在国家大力推行立德树人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建立一支品德高尚、业务过硬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成为高校面临的又一重要问题。聚焦2020年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与教育部新出台的《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应从以下六个维度着手,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新时代优秀导师队伍。1以“师徳”为先,筑牢政治信仰夯实导师队伍建设,要筑牢信仰,把政治素质放在首位。导师的政治素质事关教育的方向和育人的成效。只有导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教育方针,才能保证学生建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政治认同,认同中国共产党、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导师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立德树人为首要责任,把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实践者。打造一流的研究生导师队伍,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师德师风建设事关导师队伍的品格,作为研究生导师,要模范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爱岗敬业,要能够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感染、引导学生,并成为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示范者。导师要有仁爱之心,以德育人、以文化人,确保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及时给予研究生启发和指导,做学生爱戴和尊敬的引路人。学校也应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帮助导师明确其职责和工作规范,建立师德师风评议机制,对师德失范违法违规的导师坚决予以查处。2以“创新”为首,推动科教融合科教融合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办学理念,中国大学发展从单纯380studentParentsociety教学转向科教并重是历史的必然选择,今天,我国高等教育从科教并重转向科教融合则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必然选择。这是时代赋予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核心命题。要全面提升研究生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就需要研究生导师坚持创新引领,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撑高质量研究生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导师方能培养出优秀的研究生。高水平的导师离不开持续的奋斗,作为导师决不能不思进取、原地踏步,要对学术前沿问题跟踪研究,开拓创新,要通过自学和各类专业性培训等,不断提升个人政治素养、专业功底、个人魅力、治学态度和行为规范,提升指导研究生的能力,不断适应新时代对导师队伍的新要求,全方位提升育人能力,既做学业导师,又做人生导师。3以“改革”为托,补齐短板弱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即将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基础上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成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的召开不仅意味着新一轮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启动,也为未来一段时间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当前,内外环境都对我们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新要求,但我国的研究生教育由于起步较晚,与国际一流高校还存在一定差距。而找准差距才能抓好落实,不仅对照祖国建设新需求、人民群众新期待,还要对照国际一流大学的培养机制、国内“双一流”高校的先进管理理念,以本次研究生教育改革委契机,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有的放矢进行整改,补齐各项短板。4以“制度”为要,健全进退机制打造一流的研究生导师队伍,还要深化导师管理的机制体制改革,尤其要健全导师的进退机制。博士生导师是因博士生培养需要而设立的岗位,不是职称体系中的一个固定层次或荣誉称号。博士生导师的首要任务是人才培养,承担着对博士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规范训练、创新能力培养等职责,要严格遵守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探索打破导师身份“终身制”,建立导师招生资格年审和动态调整制度。加快完善导师的分类评价考核和评价激励机制,并将评价结果作为导师招生指标分配、岗位评聘、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对履职优秀的导师给予丰厚奖励,对履职不力的导师进行约谈、限招、停招直至取消导师资格,转变过去不少导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把培养研究生的质量作为对导师评价的重要标准。此外,在日常导师管理中,还应完善质量评价机制,破除“五唯”评价方式。聚焦人才培养成效、科研创新质量、社会服务贡献等核心要

  素,健全分类多维的质量评价体系,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对于未能有效履行岗位职责,在博士生招生、培养、学位授予等环节出现严重问题的导师,应视情况采取约谈、限招、停招、退出导师岗位等措施,完善导师岗位的退出程序。5以“科研”为纲,重视过程培养博士生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顶端,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博士生毕业不仅是完成了一篇学位论文,更是成为各个行业领域的拔尖领军人才。博士生在校期间应当是带着问题和目的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而导师也在这一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问题和研究去指导他们。强化导师指导作为博士生培养的关键一环,也是美国一流大学博士生培养的一大特色,如UCLA独创并实施了颇具特色的“研究学徒会”(ResearchApprenticeshipCourse,RAC)。RAC是一种特殊的课程组织形式,内容灵活多样,主要包括专业阅读、师生汇报、集中讨论、任务安排等环节,与国内博士生导师常开的“组会”类似。然而,国外大学的RAC课程是一种能和导师建立直接沟通的课,每次课程导师必须参加,并要向学生汇报其研究成果,此外RAC作为一种有学分的课,研究生可以在选课系统中选,学分等同于普通课程。与导师的交流在博士期间的学习和专业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或“研究学徒会”的实施,不仅可以得到导师最直接的指导和建议,而且也促进了导师与学生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导师每次也会向大家分享他的研究成果,这对于敦促导师持续进行科研创新和研究生把握最新的学术前沿不无裨益。只有导师平时注重在“过程”中的培养和指导,博士生科研过程中绝大多数的问题已经得到解决,所撰写论文对于他们而言被视为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并且可以成为博士学位论文的组成部分,而非为了完成某项课程作业或任务。6以“和谐”为贵,打造学术共同体当下是一个充满竞争的时代,博士教育也不乏竞争,有时还出现一些不良的竞争以及由此引发的博士生之间、甚至导师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博士教育课程少,加之规模总体偏小,博士生主要是在导师指导下开展自己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所以,师徒相授是博士教育的基本模式,也就是所谓的导师负责制。导师与博士之间因学术而相互关联,但师生关系却远远不止是学术上的交流与切磋,还有不可缺少的人性塑造和人格的培养。教育部日前下发的《研究生导师指导行为准则》中强调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导师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同时,也需加强人文关怀,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研究生既需要师生一对一的互动与鞭策,也需要团队的浸润和陶冶。除了与导师交流外,博士生交流较多的主要是导师团队成员。团大学教育队风气对博士教育的影响也是深刻而持久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影响博士生的人际交往方式。导师团队的风气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是一两个人形成的,博士生进入导师团队,就会与导师、与其他成员建立多种多样的交往方式,而这些交往方式往往要符合团队交往的一些或明或暗的规则。如果有博士生不按规则行事,特立独行,很可能被游离于团队之边缘甚至之外。第二,影响博士生的为学为人态度。在团队活动中,成员可能被同化或抱从众心理,接受往届学兄学姐传承下来的为学为人态度,采取一致的方式看人看事、接人待物。第三,影响博士生选择自己的职业道路。在学期间博士生在团队耳濡目染,常常会受到各种暗示或指导,成员之间交流,包括相互提供的就业或职业信息都会有倾向性,所以,导师团队成员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建设优良的导师团队风气是博士教育不能忽视的重要工作。风气好的团队本身就是一种优质教育资源。导师应当重视团队建设,尊重学生,细心呵护、关爱学生,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亲密无间、互帮互助、教学相长,师生同气相求,求真与求善兼行,形成一个相互关爱的学术共同体。“亲其师,信其道。”

  博士生与导师之间是一种直线式的紧密关系,如果说本科生是学校招收的,硕士生可能是院系所招收的,而博士生则是导师招收的,博士生与导师的关系最直接。导师对博士生的学业和发展负有直接责任,博士生在学期间最大的依靠是导师,所以,博士生与导师之间的师徒关系更复杂更深刻,是一种更内化于师生心里的关系。导师除了要对博士生进行学业上的指导外,还是他人生的引路人。很多博士生的职业选择、就业去向和工作生活都与导师密不可分,得到了导师精心的关心和指导。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推动我国研究生教育由大到强,真正建成研究生教育强国,需要加快造就一支高水平、有爱心、能力强、讲奉献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参考文献:[1]教育部.深化医学研究生教育改革,培养有灵魂的卓越人才.http://www.moe.gov.cn/jyb_xwfb/xw_zt/moe_357/jyzt_2020n/2020_zt15/huiyi/jiaoliu/fanyan/202008/t20200813_477874.html.[2]光明日报.《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2020-09.[3]瞿振元.现代师生关系:学习共同体[N].中国青年报,2016-12-02.[4]周文辉,张爱秀,刘俊起,等.我国高校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现状调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9):79.基金项目:本文受中央财经大学党建课题《构建新型导学关系,落实研究生导师在立德树人中的首要作用》经费支持,并载于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办电子刊物《教育之弦》。

  2021年第4期381“组会”

篇二:全国高校科技工作会议

  

  ·119·DOI:10.19551/j.cnki.issn1672-9129.2020.22.115应用型本科院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的思考蔡

  爽(齐齐哈尔工程学院

  黑龙江

  161005)摘要:辅导员工作室是新时代促进辅导员工作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方向。从辅导员工作室的兴起与发展入手,探索辅导员工作室的内涵与建设的意义,提出建设辅导员工作室的路径,希望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关键词:辅导员;工作室;应用型本科中图分类号:G71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29(2020)22-0119-02辅导员工作室是辅导员解决高校学生管理问题重点难点的创新实践。如何搞好应用型本科高校辅导员工作室的建设,这为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探索了重要途径。1 应用型本科院校辅导员工作室的兴起与发展辅导员工作室兴起于2009年左右,在全国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就出现了一批具有影响力和自身特色的辅导员工作室,特别是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后,辅导员工作室成为推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重要实践创新路径,对于辅导员队伍的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说全国第一个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辅导员工作室是在复旦大学成立的“赵强工作室”,对学生进行专业化的学业指导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具有一定的影响力。随后,很多地区的各级各类高校的辅导员工作室也陆续建立起来,而且各有特色。目前,上海、广东、山东、安徽、陕西等省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中辅导员工作室建设水平是走在全国前列的。2 辅导员工作室的内涵与意义2.1内涵。辅导员工作室顾名思义就是辅导员基于兴趣和自身选择,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管理工作所开展的学习、交流、培训、科研等活动所组成的团队组织。在团队中,每名辅导员可以发挥所长,围绕新形势下学生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和焦点问题,进行研究与实践,实现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科学化的发展方向与目标。2.2意义。(1)有助于推动学生管理工作质量。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更需要辅导员给予他们精细化和专业化的教育与引导,所以这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辅导员的要求更高。特别是面对当前信息化发展趋势与多元文化的交流,学占一定比重,另一方面是受疫情影响,很多未复工复产的企业辞退的失业人员数量攀升,第三方面是农村存在需要转移就业的劳动力问题凸显。这些劳动力资源在疫情的影响下,大量劳动力资源被积压,导致就业主要指标不稳定,大学生就业创业在此时可谓是遇到了历史性的挑战。与此同时为稳定各大院校的人才培育总环境,总基调。全力减少人才积压压力对人才输送的培养,对口引流是必然趋势,而要做好人才培育与市场需要的严密对接,学校与企业是必要加强联系沟通,积极开展联合办学,创新办学模式,启动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等一系列教学活动。2 深化产教融合,加强校企合作的重要意义校企合作教育培养模式是大专院校寻求校企深度融合,而创新改革的一种教学制度,对大专院校的发展转型具有一定的意义。各大专院校正是因为认识到校企合作对提升学校教学质量、打造学校教学品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才纷纷制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案,贯彻落实校企合作相关责任,目前在我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已被各大院校所普及,并要求学校、教师、导师、学生等教学主体积极参与,主动于企业沟通协调,打通一条人才与企业岗位对口的职业传送带,让培育的人才能够专业对口,迅速实现其在职业岗位上的社会价值,充分发挥校企合作模式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3 深化产教融合,开展校企合作的具体措施3.1加快教育改革,更新高校人才培育的理念和企业发展理念。我国的各大专院校历来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教育基地,对于大学生来说学校承载了他们每一个人的人生梦想,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相当重要的成长阶段。目前,学校为了适应当下的社会发展正在主动出击、积极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从而为社会培养出适合当前社会发展的人才而绞尽脑汁。站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生存法则面前,积极配合企业谋求长足发展,势必要不断更新管理念理,发挥出企业内部专业人才的最大效用,同时也为企业与学校谋得了一个好的发展机遇。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都应该正视生面对入学、情感、就业、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时,更容易出现极端的表现,对于辅导员工作室来说,是聚集了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家、具有多年学生管理经验的辅导员共同来通过自身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责任心,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规律,研究学生管理中的新问题,这在提升学生管理工作实效性方面起到了积极地作用与意义。(2)有助于辅导员自身的成长与发展。国家对辅导员的要求是朝着职业化、专业化的路径发展。但是,在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由于待遇、职务晋升和工作发展空间等客观问题,直接导致了很多辅导员将工作作为暂栖身的跳板,并没有考虑终身从事辅导员工作。辅导员工作室的出现,不仅是对辅导员自身素质与能力的锻炼提高,为辅导员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更能通过科研、交流等方式总结辅导员成长和发展中存在的短板和问题,通过“传帮带”提升辅导员的素质能力,通过学习培训提升辅导员对学生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自身工作的意义与作用进行研究与探索,这些都有助于辅导员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3 应用型本科院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的路径3.1明确目标与主题。辅导员工作室要想建设的好,首先要明确工作室建设的目标与主题。一个好的辅导员工作室决不能跟风而照搬,必须要具有自身的特色,所以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建设的目标与主题。应用型本科院校辅导员工作室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总目标,找到自身的主题与特色,或解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问题来找育人规律,或以理论和实践交流,或以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为内容等,通过有效的活动开展或者讨论交流学习等方式,进行团队协作、资源共享、学习提升和科研交流,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辅导这个问题,提高政治站位,拓宽眼界,更新发展理念,积极协调配合,加强校企联系,助推人才培育与输送。3.2落实教育责任,发挥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重要作用。校企合作模式是传统应试教育方式与现代化综合教育方式相结合下的产物,是一套比较完整的人才教育培养体制,通过职业院校与企业的努力开展深度合作,使学生在院校教师的理论知识传授中能很好的结合企业专设岗位的实践带动,避免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枯燥乏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养成善于实践钻研的好习惯,为祖国的发展切实培养一批具有专业性、创新性、实践性等特点相结合的特殊人才。对各大高校来说,实行校企合作模式制度是顺应时代需求,抓住时代风向标,寻求市场需求而不得不作出的教育机制转型。那么问题来了,学校和企业在开展校企合作中具体应做些什么呢?不言而喻,校企合作旨在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沟通对接,就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创业问题交出答卷。结语:当前环境中,虽说新冠疫情在我国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我们仍然不能放松对疫情的防控,也不能听之任之,而是要在打好疫情防控战的情况下将社会发展,经济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抢抓筹划,做好经济复苏的准备工作。而校企合作模式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人力保障,新的人才队伍是支撑疫情过后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企业和学校都要有这个认识,做好学校与企业之间大学生人才队伍在就业创业过程中的有序传送,以保障疫情对我国经济造成的损失最小化。参考文献:[1]张龙.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J].才智,2019,(16).15.[2]刘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9,(6).38,52.作者简介:雷晓平(1983.06)女,汉,重庆,讲师,本科,电子与通信系统。

  ·120·DOI:10.19551/j.cnki.issn1672-9129.2020.22.116略谈电视与网络新媒体融合华

  婕(呼和浩特市广播电视台

  内蒙古

  010010)摘要:近段时间,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崛起,网络电视应运而生,例如:芒果TV、腾讯视频、PPTV等,严重冲击了传统数字电视市场。为了使传统数字电视的生存与发展得到保障,应当认真开展传统电视与网络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工作,推动传统数字电视创新工作的开展,奠定传统数字电视可持续、和谐发展基础。关键词:电视;网络新媒体;融合途径中图分类号:G2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29(2020)22-0120-011 网络新媒体背景下电视媒体存在的问题分析1.1电视节目雷同现象严重。网络媒体节目的形式、内容都非常新颖,对于观众来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而且网络媒体本身具备电视节目播出所没有的优势,现如今人们都有智能手机,网络新媒体通过手机就可以随时传播节目和信息,大众观看节目方式已经严重向网络媒体方向倾斜。再加上电视节目制作内容和形式也没有太多新颖点和创新点,经常会发现某一电视台新推出一档节目,获得较高收视率,其他的电视台就会迅速推出与之类似的节目,久而久之观众就会视觉疲劳,失去兴趣,从而降低了电视节目的收视率。1.2电视节目受众面较窄。现阶段,网络媒体当中也充斥着各种多元化的内容,深深吸引着观众。而且网络媒体节目娱乐性较为浓重,相比较而言电视节目就显得枯燥和乏味了。电视媒体一向都推崇较为严肃的政治新闻节目,还有社会科技发展等内容,这些电视节目的受众多数为中年或老年人群。年轻观众多半倾向与观看网络节目。而且现代社会群众工作压力较大,生活节奏较为紧密,基本没有空闲时间在电视机前观看节目,导致电视节目失去了大部分的年轻观众,致使电视节目受众面变窄。2 电视与网络新媒体融合途径研究2.1加强新产业开发及创新。从目前我国电视台的功能上来看,其很重要的一个职责是充当政府的发言人,这也就意味着其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公益性节目,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电视媒体中的内容实际上是收到国家法律的充分保护的。实际上我们可以将这种保护看作是传统电视媒体所特有的一种的优势,电视媒体未来的发展应当始终坚持这个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注重发展的方向以及内容,并且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运营管理质量。针对目前我国不同的电视媒体,实际上其在内容以及方向上都出现了高度重合的状态,因此不同的电视台要重点突出自身的特色,在内容等方面实现突破和创新,进而形成发展优势。2.2关注表相背后的真相,坚持挖掘电视传媒的深度。凤凰卫视原执行台长刘春曾经表示,电视传媒输给新媒体的时效性可以通过深度性得以挽救。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媒体传播过程中信息真假难辨的现实问题已经引发了越来越多受众的置疑甚至反感,这其实给传统电视媒体突出重围创造了良好条件。流量确实能够决定一则资讯的传播热度,却不能决定其存在的价值。当越来越多网络受众在提出“为什么”之前凝神细想“是不是”的时候,理性已然回归,此刻便是传统电视媒体引导受众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最佳时机。关注表相背后的真相,坚持挖掘电视传媒的深度,这就是员工作室,同时促进辅导员自身素质能力提升。3.2完善制度体系。辅导员工作室制度体系的建立至关重要。制度建设是保证辅导员工作室不流于形式、真正解决问题最关键的环节。所以,首先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按照上级关于辅导员工作室的政策文件落实工作,同时在运行机制、评价机制、条件保障等方面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规定好辅导员工作室开展工作的各项要求和人员管理规定,使工作室成员按照规范化、科学化的目标和工作内容及时有效的开展各项工作。3.3提高团队效能。辅导员工作室的最大优势就是提高团队的整体效能,因此,要通过切实有效的工作开展,既解决问题,又激励团队成员,在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中让参与工作室的辅导员得到提高,提升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提升自身的政治素养、业务水平、处理突发事件和复杂问题的能力,通过工作室的平台,帮助辅导员找到自身的定位,增强幸福感、归属感,使其真正更好的服务于立德树人的使命工作中。3.4疏通信息渠道。一是要疏通工作室与上级主管部新时期传统电视媒体实现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又一路径。2.3树立电视媒体的品牌形象,构建电视媒体的价值体系。电视媒介想要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获得更好的发展,提高自身综合竞争力,在丰富节目内容与方式等基础上,还需从不同角度打造品牌,并塑造良好的社会品牌形象,积极探索构建媒介融合价值链及其多种附属媒介产业。只有实现电视媒介的内涵与外延的有效性发展,才能在网络信息发展过程中保持媒介融合的高端地位。如湖南卫视的《快乐大本营》节目的同名游戏App,就隶属于卫视节目价值链的进一步延伸体现,这种电视节目游戏App价值延伸模式的发展,大大促使电视品牌进一步深入人心,逐渐形成自身特色,树立品牌。2.4丰富节目资源。通常情况下,人们在观看传统数字电视的过程中,观看活动的开展比较被动,电视播放的内容就是观看范围,该局限性影响了数字电视的进步。网络电视比较开放,具备一定的共享性与互动性特征,具有多样化节目资源,关于节目类型、节目内容与播放时间等方面,用户可以自主开展相关选择工作,相比较于传统数字电视,其所具备的优势比较突出。应当不断优化并改进传统数字电视发展模式,加强传统数字电视与网络电视技术的融合发展,这就需要持续丰富节目资源,在确保直播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上,还应当与网络播放方式融合起来,对网络电视资源进行获取,确保观众能够随时随地观看所需内容,将被动选择转变成主动选择,将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意识,高效发挥出来,实现传统数字电视发展潜能的增强,加快推动传统数字电视与网络电视技术的融合发展,将全新的发展思路提供给电视产业,促使新媒体环境下,媒体多元化、影视多样化、受众自主选择化的发展需要得到满足。综上,电视与网络新媒体的融合是媒体行业发展互惠共赢的一项策略,其两者有机融合能够有效提高电视节目内容的新颖性和丰富性,电视节目的宣传力度也可以扩张,从而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促进电视媒体的长期发展。网络媒体也能够充分吸收电视媒体发展的经验和优势,促使网络媒体向着成熟、健康的发展方向迈进。参考文献:[1]赵忠成.电视与网络新媒体融合初探[J].新媒体研究,2018,004(001):P.53-54.[2]高嘉伟.电视与网络新媒体融合的分析[J].中外交流,2018,000(052):304.[3]傅品红.电视与网络新媒体融合初探[J].记者摇篮,2019(5).门之间的信息渠道,以便及时得到上级对工作室的指导政策以及制定工作方案的及时汇报总结;二是疏通工作室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信息渠道,无论工作室以何种主题组建,归根结底要服务于学生,要想学生所想,级学生所及,用学生善于使用的信息手段与学生沟通;三是疏通工作室新老辅导员之间的渠道,发挥工作室的团结作用,通过沙龙、经验分享等方式,搭建“老带新”的平台,真正提升工作室的实效性和育人质量。参考文献:[1]王淑珍.高校辅导员工作室建设途径探究[J].黑龙江教育,2019,(2)[2]覃柳云.辅导员工作室: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发展的新动力[J].教育教学论坛,2018,(45)[3]张锐.对辅导员工作室建设的一些思考[J].才智,2014,(22)

篇三:全国高校科技工作会议

  

  研究与探讨StudyandDiscussion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及对策研究——基于经济学视角刘若囡(南京中医药大学技术转移中心,南京210023)1概

  要:近些年我国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从客观上来说,目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还很低。本文以经济学最基础的供需理论为分析框架,通过分析目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症结,提出解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主要着力点为均衡各方利益诉求问题,结合政府干预和市场自行调节,实现科技成果加速转化。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供给;需求Abstract:Inrecentyears,Chinahasmadesomeachievementsinthetransformationof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achievement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butobjectivelyspeaking,atpresent,thetransformationrateofscienti?candtechnologicalachievement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isstillverylow.Thispaperisbasedonthesupplyanddemandtheoryofeconomics,analyzestheexistingproblemsandcruxofthetransformationofscienti?candtechnologicalachievement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andatlastputsforwardthatthemainfocusofsolvingthetransformationofscienti?candtechnologicalachievement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istobalancetheinterestsofallparties,incombinationwithgovernmentinterventionandmarketself-regulation,acceleratethetransformationofscienti?candtechnologicalachievements.Keywords:

  Transformationofscienti?candtechnologicalachievements;Supply;Demand0引言为了鼓励科技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我国政府颁布了多条法律法规,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成为指导科技成果转化的纲领性文件。201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此法进行了重新修订,2016年又相继出台了《关于印发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规定的通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完成了科技成果转化“三部曲”,为破除以往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保障和激励科技工作者的权益、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转型发展的联系提供了最新的法律保障[1]。教育部、科技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相关部门以及省市地区也陆续出台了一些激励性、优惠性和推动性政策,如教育部科技部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江苏省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省份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和《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作者简介:刘若囡(1986-),女,江苏睢宁人,科长,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科技成果转化。1基金项目:江苏省产学研联合创新资金项目“江苏省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建设”(BY2011302)642021.04革推动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等,更加速释放了高校创新活力。在法律和政策持续利好的环境中,近些年我国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从客观上来说,目前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率还很低。根据教育部《2019年高等学校科技统计资料汇编》统计,2018年共授权专利184934项,售出专利6115项,专利售出比例仅为3.3%,这其中还有大量专利售出后可能根本无法实现成果转化,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国际先进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本文以经济学最基础的供需理论为分析框架,通过分析目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症结,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1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现状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之一是理性人设条件,以利己为动机,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取自身的最大的经济利益[2]。笔者认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涉及到的几个主要的参与主体都是理性经济人。其中科研人员、企业以及中介机构主要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政府以正外部性为目标,主要追求整个社会科技水平的整体推进,高校则注重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主要体现在关注学科评价等方面。当科技成果供给意愿和需求意愿同步提升的时候,辅以专业交易服务机构服务支撑,科技成果转化水平自然会上升到新的均衡点,实现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反之,当科技成果的供给不足或者需求不足的时候,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均会收到负面的影响。1.1科技成果供给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供给方主要包括高等院校和高校的科研人员。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法律,实现了高校科技成果使用、处置、收益权利的下放,各地方政府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来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但政策落地比较困难,存在供给动力不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1高等院校。目前高校的评估和管理体系主要关注的是师资队伍和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和学科声誉等,而科学研究水平主要关注的是高水平论文、国家级科研项目等,科技成果转化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为了获得更好的评价和资源,学校管理层必然会按照评估指挥棒有所侧重,将有限资源投入到直接关系高校评估结果的关键指标中[3-4]。1.1.2科研人员。目前,很多高校并没有将科技成果转化纳入到教师的职称晋升体系之中,而发表高水平的论文更容易获得关注和奖励。但高水平论文往往是基础性的、理论性的,与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往往是脱节的。虽然政策规定了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受益主体为科研人员,但目前科技成果转化呈现出周期长、风险高、成功率低的现实特点,无形地降低了科研人员预期收益,对市场需求类项目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5]。1.2科技成果需求方。作为成果转化需求方的企业通常会以预期成本和收益的比较结果来作为是否进行某项科技成果开发或者转化的决策依据。按照高校的定位,高校科研人员往往以学校的教学工作和基础性研究为主,与企业、社会的需求往往存在信息不一致的问题,大部分科技成果的转化也就存在二次开发问题。鉴于目前现实存在的二次开发研究周期研究与探讨StudyandDiscussion长、资金投入量大、风险不确定等因素,大型企业往往更倾向于建立内部开发研究机构,中小企业往往由于资金实力不足、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的问题也很难与高校就科技成果转化达成一致[6]。1.3交易服务机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需要以下服务机构的支持:政府、高校组织机构、专业中介机构以及相关的投融资渠道。目前来看,均存在一定的现实问题。1.3.1政府。我国高校技术转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政府主导来驱动和产生的,政府在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配套上无疑是不遗余力的[7]。各个地方政府在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过程中,往往都是加大对科研人员的倾斜,确保供给动力。但部分关键政策往往无法落地,主要难点在于无法直接干预科研人员的职称晋升体系调整以及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等。1.3.2高校组织机构。高校普遍建有技术转移中心,从组织架构来看,大概分为两类:一类是校内部门(例如:技术转移办公室,挂靠在学校科技管理部门);另一类是附属于大学的独立企业法人机构。无论哪种组织架构,均主要靠政府财政维持运营,无法实现自负盈亏。1.3.3专业中介结构。从主体来看,一类是政府主导的各类技术转让平台(例如:全国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此类平台仅提供信息发布渠道,不提供价值评估等业务撮合类服务,网站访问量低,转化率不高。一类是企业创建技术转移服务平台(例如创遇网、GSTA国评评价等),此类平台一般仅提供科技成果的技术评价,对于其他服务涉及较少[8]。2021.0465(经济人)假定。合乎理性的人的假

  研究与探讨StudyandDiscussion1.3.4金融服务机构。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明确提出:鼓励银行业开展知识产权质押等金融创新业务,鼓励保险业开发保险品种等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金融支持。但无论银行业还是保险业作为独立法人机构,自负盈亏,无一例外会从成本收益角度来进行微转移示范机构的某高校为例,在其2016年发布的专业技术岗位设置及人员聘任办法中,主要以获奖情况、论文、基金课题等维度作为评选要素,未提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市场考核无形的手,势必影响科研人员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2.4中介服务机构欠缺。萌芽于投资引导基金或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或者风险基金,引导和支持创业投资机构投资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以解决目前市场金融资本不愿介入科技成果转化的尴尬局面。3.2高等院校建立积极的职称评价体系。2017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观决策,科技成果转化的高风险特性会让这两大金融行业主体望而却步。总体上来看,科技成果转化是推进我国进行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推手,但无疑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困难重重。2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症结2.1政府各部门步调不统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由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但具体的落实工作则由科技部、教育部、财政部、央行等多个部门共同推进。任何一个关键点都可能造成短板,但由于各个部门的重点工作不同,势必造成各个部门的政策落实步调不统一的情况出现,以至于部分政策关键点无法真正落实,形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掣肘。2.2高等院校重视程度不足。教育部在2020年11月启动的第五轮教学评估中的主要指标是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贡献与学科声誉。科学研究水平主要考察的还是学术论文质量、著作质量,虽然首次纳入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内容,但也仅限于部分学科。受高校评价指挥棒的影响,学校工作必然不会花费太多人力和物力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2.3科研人员积极性不高。以首批(2008年)被认定为国家技术662021.041862年的美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有着相对成功的运营经验,例如:麻省理工的技术授权办公室;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技术转让中心都位居全球高校技术转移工作综合排名的前列。但WalterD.Valdivia(2013年)的研究发现,美国约87%的大学技术转移机构经营都是处于亏损状态,其技术转移的分成收入无法支撑运营支出。高校技术转移的高度专业性、以及二次开发高成本、高风险、低转化率等现实问题,均是专业中介机构欠缺的现实原因,除此之外,主流金融机构受制于风险过大,均不愿涉足该服务领域[9]。3政策建议解决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主要着力点还是需要均衡各方利益诉求问题,结合政府干预和市场自行调节,实现科技成果加速转化。3.1加快政策落地,狠抓落实。法》(修订)作为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纲领性文件,在主要政策上还需要进一步落实。主要包括:(1)虽然第五轮教学评估中的主要指标中新增了科技成果转化,但仅限于部分学科,应该扩大范围,将科技成果转化情况作为对高等学校的评价、以及科研资金支持的重要内容和依据之一。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下放,各高校应以此为契机,应当建立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职称评定、岗位管理和考核评价制度,完善收入分配激励约束机制。3.3加强协同创新,深化产学研联合。鼓励在企业内部或高校设立校企联合实验室,以便科技研发贴近市场需求;鼓励高等院校与企业开展科技人员交流,打破高等院校传统封闭的创新模式。(文责自负)参考文献[1]温正胞.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价值冲突与协调[J].教育发展研究,2019(1):14-22.[2]徐加根.经济学中的理性概念及其演变[J].学术月刊,2005(09):35-42.[3]张虎,杨柳,何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与症结[J].科研管理,2017,38:676-679.[4]申轶男,张超,朱国峰,等.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成因及解决办法[J].中国高校科技,2016(03):8-11.[5]赵正洲,李玮.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动力机制缺失及其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12(15):133-136.[6]杜健.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难的症结和对策研究[J].教育经济与管理,2017(3):70-75.[7]

  刘若囡,宋宝香,陈军.基于附属企业机制的高校技术转移模式创新实践[J].江苏科技信息.2021,38(06):4-7.[8]秦洁,王亚.科技中介机构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定位[J].中国高校科技,2015(04):13-16.[9]任泽平.中美科技实力对比:体制视角[J].发展研究.2018(10):4-11.(2)国家或者地方政府尽快设立创业《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篇四:全国高校科技工作会议

  

篇五:全国高校科技工作会议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

  【公布日期】2020.09.04?

  【文

  号】教研〔2020〕9号

  【施行日期】2020.09.04?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

  正文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

  教研〔2020〕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共中央党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学位委员会,部属各高等学校、部省合建各高等学校:

  研究生教育肩负着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创新创造的重要使命,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应对全球人才竞争的基础布局。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已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创新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研究生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促进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切实提升研究生教育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现就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

  改革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以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为主线,面向世界科技竞争最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面向人民群众新需求,面向国家治理大战略,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升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研究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引导研究生培养单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加快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2.基本原则。坚持党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贯穿研究生教育和管理工作全过程;坚持育人为本,以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中心,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研究生教育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需求导向,扎根中国大地,全面提升研究生教育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能力;坚持创新引领,增强研究生使命感责任感,全面提升研究生知识创新和实践创新能力;坚持改革驱动,充分激发办学主体活力,加快构建优质高效开放的研究生教育体系。

  3.总体目标。到2025年,基本建成规模结构更加优化、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培养质量显著提升、服务需求贡献卓著、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的高水平研究生教育体系。到2035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强国。

  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健全“三全育人”机制

  4.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开全开好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研究生课程思政,建成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

  程,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建设一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配齐建强研究生辅导员队伍,全面落实专职辅导员专业技术职务、行政岗位职级“双线”晋升政策,探索依托导师和科研团队配备兼职辅导员。加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职业规划和就业创业服务。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结果作为“双一流”建设成效评价、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的重要内容。

  5.发挥导师言传身教作用,激励导师做研究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要了解掌握研究生的思想状况,将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既做学业导师又做人生导师;要率先垂范,以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人格魅力影响和鼓舞研究生;要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风,严格要求学生遵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

  6.提高研究生党建工作水平,强化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创新研究生党组织设置方式,探索在科研团队、学术梯队等建立党组织。选优配强研究生党支部书记,充分发挥研究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持续开展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和质量创优工作,做好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和“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遴选培育工作。

  三、对接高层次人才需求,优化规模结构

  7.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合理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坚持供给与需求相匹配、数量与质量相统一,保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培养能力相匹配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节奏,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适度超前布局,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扩大。招生规模统筹考虑国家需求、地区差异、培养条件、培养质量等因素,实行动态调整,差异化配置。

  8.优化培养类型结构,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原则上只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新增

  硕士学位授权点以专业学位授权点为主。各培养单位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自身办学定位,切实优化人才培养类型结构。

  9.适应社会需求变化,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建立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学科分类发展新机制,按照单位自主调、市场调节调、国家引导调的思路,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健全退出机制。设立新兴交叉学科门类,支持战略性新兴学科发展。完善“双一流”建设动态监测与调整机制,引导建设高校和学科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10.优化布局结构,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完善省域研究生教育布局,建设区域性研究生教育高地。大力支持雄安新区、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和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优质研究生教育,振兴东北地区研究生教育。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与国家及区域战略相匹配的学科专业。

  11.坚持质量导向,完善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将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作为学位授权点布局的重要参考因素。持续推动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开展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实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稳步推进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工作,继续放权符合条件的高等学校自主审核增列学位授权点,自主设置一级学科、新兴交叉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加强对中西部地区和高水平民办高校学位授权的支持。探索高水平应用型本科高校申请开展专业学位人才培养。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招生培养模式

  12.深化招生计划管理改革,健全供需调节机制。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研究生招生计划调节机制。实施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招生计划。招生计划向重大科研平台、重大科技任务、重大工程项目、关键学科领域、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和“双一流”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高校倾斜。在博士研究生招生计划管理中,积极支持严把质量关、博士研究生分流退出比例较大的培养单位。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管理中,积极支持有效落实产教融合机制的培养单

  位和高水平应用型高校。继续在部分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实施博士招生计划弹性管理。在现有财政拨款制度基础上,探索实施以国家重大科学研究、工程研发等科研经费承担培养成本的科研项目博士研究生专项招生计划。探索建立研究生招生计划管理负面清单制度,对学位点评估、博士论文抽检、师德师风、考试招生违规违法等问题突出的培养单位予以必要限制。

  13.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精准选拔人才。完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严格监管的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体系。深化硕士研究生考试招生改革,优化初试科目和内容,强化复试考核,综合评价考生考试成绩、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一贯学业表现等,择优录取;研究探索基础能力素质考试和招生单位自主组织专业能力考试相结合的研究生招生考试方式。健全博士研究生“申请—考核”招生选拔机制,扩大直博生招生比例,研究探索在高精尖缺领域招收优秀本科毕业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的办法。

  14.完善科教融合育人机制,加强学术学位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培养。加强系统科研训练,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撑高质量研究生培养。推进硕博贯通培养,实行培养方案一体化设计。聚焦数理化、文史哲等基础学科,以强化原始创新能力为导向,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

  15.强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实施“国家产教融合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计划,重点依托产教融合型企业和产教融合型城市,大力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着力提升实践创新能力。科学规划布局建设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储能技术等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实施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紧缺博士人才自主培养专项。鼓励各地各培养单位设立“产业(行业)导师”,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双导师队伍建设。推动行业企业全方位参与人才培养,通过设立冠名奖学金、研究生工作站、校企研发中心等措施,吸引研究生和导师参与研发项目。大力推进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有机衔接。

  16.加强课程教材建设,提升研究生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单位要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完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审批机制,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材建设,创新教学方式,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加强体育美育和劳动实践教育。规范核心课程设置,打造精品示范课程,编写遴选优秀教材,推动优质资源共享。将课程教材质量作为学位点合格评估、学科发展水平、教师绩效考核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鼓励办好研究生创新实践大赛和学科学术论坛。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中单独设立研究生教学成果奖。

  17.加强关键环节质量监控,完善分流选择机制。培养单位要加强培养关键环节质量监控,完善研究生资格考试、中期考核和年度考核制度。加大分流力度,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及早分流。畅通分流选择渠道,分流退出的博士研究生,符合硕士学位授予标准的可授予硕士学位;未满足学位授予条件的研究生,毕业后一定时间内达到相应要求的,可重新申请授予学位。完善研究生学业相关申诉救济机制,加强研究生合法权益保护。

  18.深化开放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打造“留学中国”品牌,吸引优秀学生来华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完善来华留学生招生、培养等管理体系,保障学位授予质量。鼓励培养单位与国际高水平大学建立研究生双向交流机制,支持双方互授联授学位。支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建设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推动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优化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研究生全球布局。创新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加大国际组织后备人才培养力度。

  五、全面从严加强管理,提升培养质量

  19.健全内部质量管理体系,压实培养单位主体责任。培养单位要完善质量控制和保证制度,抓住课程学习、实习实践、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论文评阅和答辩、学位评定等关键环节,落实全过程管理责任,细化强化导师、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和学位评定委员会权责,杜绝学位“注水”。

  推动培养单位探索建立学位

  论文评阅意见公开等制度,合理制定与学位授予相关的科研成果要求,破除“唯论文”倾向。加强教学质量督导,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20.强化导师岗位管理,全面落实育人职责。培养单位要严格导师选聘标准,加强导师团队建设,明确导师权责,规范导师指导行为,支持导师严格学业管理;将政治表现、师德师风、学术水平、指导精力投入等纳入导师评价考核体系。加强兼职导师、校外导师的选聘、考核和培训工作。建立国家典型示范、省级重点保障、培养单位全覆盖的三级导师培训体系。鼓励各地各培养单位评选优秀导师和团队。

  21.加强学风建设,严惩学术不端行为。培养单位要完善学风建设工作机制,将科学精神、学术诚信、学术(职业)规范和伦理道德作为导师培训和研究生培养的重要内容,把论文写作指导课程作为必修课。抓住研究生培养关键环节,健全学术不端行为预防和处置机制,加大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

  22.完善质量评价机制,破除“五唯”评价方式。聚焦人才培养成效、科研创新质量、社会服务贡献等核心要素,健全分类多维的质量评价体系,扭转不科学的评价导向。鼓励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对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诊断式评估。加强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测,探索开展毕业研究生职业发展调查。

  23.加强外部质量监督,严格规范管理。统筹运用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质量专项检查、学位论文抽检等手段,强化对培养制度及其执行的评价诊断。严格规范培养档案管理,探索建立学术论文、学位论文校际馆际共享机制,将学位论文作假行为作为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推动建立优秀学位论文示范制度,鼓励培养单位和学术组织开展优秀学位论文评选。扩大学位论文抽检比例,提升抽检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对无法保证质量的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撤销学位授权。对问题严重的培养单位,视情况限制申请新增学位授权。

  六、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条件保障

  24.全面加强党的领导,确保正确办学方向。培养单位各级党组织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守研究生教育意识形态阵地。培养单位党委会、常委会,要把加快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纳入重要议题,认真研究部署,积极推进落实。

  25.切实做好经费保障,完善差异化投入机制。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体系,加大博士研究生教育投入力度,研究建立差异化生均拨款机制,加大对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研究生培养的支持。完善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合理确定不同类型研究生教育学费收费标准,健全教育收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鼓励培养单位使用科研项目资金支持研究生培养。

  26.改革完善资助体系,激发研究生学习积极性。完善政府主导、培养单位统筹、社会广泛参与的研究生资助投入格局。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变动情况,建立完善资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对基础学科和关键领域人才培养的资助力度。培养单位要完善奖助学金评定标准,充分发挥奖学金的激励作用,探索建立动态调整的“三助”制度。适时调整国家助学贷款标准,给予家庭经济困难研究生更多支持。

  27.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各培养单位要加强研究生院(部、处)建设,强化管理工作职责,保障办公条件;健全校、院(部、系、所)两级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加强基层管理力量,按照研究生培养规模配齐建强专职管理队伍;加强管理人员培训,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

  28.强化组织保障,确保改革措施落地见效。各级教育、发展改革、财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宏观指导,强化资源配置,保障研究生教育投入。充分发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和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等专家组织和行业学会的作用,加强研究生教育研究、咨询和指导。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建设研究生教育专门

  研究机构。各地各培养单位要认真制定落实方案,加强宣传引导,为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作出应有贡献。

  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2020年9月4日

篇六:全国高校科技工作会议

  

  中国期刊年鉴CHINAPERIODICALYEARBOOK提升项目,此项目重点是修订和完善学会的管理制度,确保学会人、财、物管理更加规范,防控风险,提高效率。根据项目的要求,学会在原有13个制度的基础上,又新增了22个管理制度,秘书处聘请了专家对制度进行了修改后装订成册上报学会服务中心,圆满完成项目验收。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工作概述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一、研究部署工作2019年,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以下简称“研究会”)召开3次理事会议、4次常务理事会议、1次理事会工作研讨会。1月15日,召开七届十二次常务理事会议(电话会议)。45位常务理事参加了本次会议,理事长颜帅主持会议。会议主要介绍换届工作,成立换届领导小组,通报各地区理事候选人推选负责人、名额、上报填表以及相关手续,以及对《理事管理制度》的修改。3月14~16日,七届十三次常务理事会议在山东济南召开。颜帅理事长主持会议,42位常务理事与会,3位常务理事派代表参会。颜帅理事长总结了研究会2018年党建及党支部工作情况,通报了2019年党支部工作计划。会议决定,为进一步规范研究会的管理,研究会基本架构由内设机构、分支机构组成。会议提名并投票产生了第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候选人名单,并确定于2019年6月最后一周在北京召开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6月28日,七届六次理事会议在北京召开。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佟建国主持会议,会议审议并通过第七届理事会工作报告、财务工作报告以及关于修改章程的报告;审议了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筹备进展情况、第八届理事会理事和常务理事候选人名单、关于调整研究会单位会员会费标准的建议、新设立的监事候选人名单;审议了换届选举办法、提名监票人和计票人名单。6月28日,八届一次理事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由第八届理事会副理事长候选人赵惠祥主持。八届一次理事会议应到理事182人,实到167人,实到人数超过应到人数的2/3,符合章程规定。会议通报了选举办法,选举产生了第八届理事会常务理事、正副理事长和秘书长。会议审议并表决通过了研究会内设机构、分支机构管理办法,通过了研究会理事管理制度以及法人代表、挂靠单位、办公场所变更等事宜。会议表决同意聘请陈浩元、颜帅为第八届理事会名誉理事长。6月28日,八届一次常务理事会议在北京召开。49位常务理事、2位监事参加了会议。理事长张铁明主持会议。会议决定了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昕提名聘任副秘书长、各内设机构和分支机构主要负责人,确定了研究会主要负责人分工,研究了第八届理事会工作计划及研究会下半年工作及各内设机构和分支机构具体工作。8月13日,第八届理事会工作研讨会在山西太原召开。正副理事长、秘书长、各内设机构和分支机构相关负责人共32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梳理了第八届理事会总体工作思路,确定了新一届理事会各内设机构和分支机构工作计划,评审了研究会2017年专项基金课题“高校科技期刊传播能力建设”结题材料,研究了党建工作等。11月7日,八届二次常务理事会议在成都召开。46位常务理事参加了会议。研究会监事黄志红(江西理工大学)和叶红波(北京工商大学)列席会议。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昕主持会议,并汇报了研究会2019年的主要工作。11月8日,八届二次理事会议在成都召开,理事长张铁明主持会议。会议审议并表决通过了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昕做的2019年研究会工作总结和2020年工作设想,审议增设分支机构以及理事、常务理事调整等工作。二、选举产生第八届理事会6月28日,第八次会员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应到代表269人,实到代表243人,实到会代表人数超过应到会人数的2/3。会议审议并表决通过了《第七届理事会工作报告》《第七届理事会财务工作报告》《监事管理办法(试行)》;投票表决通过《关于修改章程的62报告》以及新的会费标准;选举产生第八届理事会理事182人、监事3人。三、召开学术会议在联合组织学术会议方面,研究会作为协办单位承担了中国科协第十五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的“一流科技期刊、一流学会与一流学科建设”专题论坛;与中国期刊协会、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中国知网等联合主办了以“引领学术、服务创新、争创一流”为主题的“2019中国学术期刊未来论坛”。研究会第23次年会于11月6~9日在成都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500余位高校科技期刊编辑同仁汇聚一堂,围绕“改革创新发展,服务学科建设”主题,交流探讨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背景下高校科技期刊的发展之路。会议期间发布了“科技期刊国际化问答100例”,该问答一经发布就获得了业界的关注和热议。四、组织专项基金课题结题2017年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专项基金课题“高校科技期刊传播能力建设”,共收到申报项目69项,研究会于2017年11月批准立项25项,立项课题要求2019年4月底结题。截至2019年10月,立项中的24项已按计划完成,其中最终A类资助5项、B类资助12项、C类资助7项。五、举办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班7月28~31日,在吉林市举办2019年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培训班。本次培训针对青年编辑特点及职业发展规划,特别邀请部分学员以自己的编辑学研究论文或课题2019年期刊出版行业组织工作概述为例,汇报选题意向、论文提纲等,参训学员普遍表示此次培训报告内容充实,实用性强,对工作和编辑学研究有重要启发,获益良多。10月31~11月9日,在四川成都举办2019年第2期科技期刊编辑培训班。会议邀请国内外科技期刊领域的专家就科技期刊领域的基础知识,集约化办刊,前沿热点等题目做了系统培训,与会学员反馈收获满满。六、组织分支机构开展活动8月1~2日,农业期刊专业委员会在北京举行2019年中国农业期刊学术年会暨世界乡村复兴大会农业期刊分论坛;9月19日,技术类期刊专委会换届工作研讨会在上海召开;10月24~26日,体育期刊专业委员会扩大会议在上海召开;10月17~20日,医学期刊专业委员会委员(扩大)会议在湖北宜昌召开;10月31~11月3日,高职高专期刊服务转型协同发展论坛暨2019学术年会在浙江湖州召开。11月6~9日,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第23次年会期间,医学期刊专委会、学术工作部联合师范期刊专业委员会、英文期刊专业委员会联合青年工作委员会、农业期刊专业委员会举办了4个分论坛。七、承担课题和项目11月,研究会中标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选育高水平办刊人才子项目,该项目为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科技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联合实施的“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子项目。12月,研究会成功申报中国科协学会学术部课题《国际主流科技期刊编辑岗位设置及职业状况调查项目》。63

篇七:全国高校科技工作会议

  

  新时代高#灵科成果转化的价值意蕴与促进策略彰俊杰(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

  郑州450002)【摘

  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新时代加快推进创新发展的核心载体和重要抓手。科技成果转化具有

  界面效应、破壁效应和协同效应,是强化并发挥高校的核心载体作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加

  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亟需破除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成果转化“孤岛现象”、科技与人才结合三大方面

  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后从确立以成果转化为中心的高校科技成果源头供给、以分类评价为导向的高校

  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以大学科技园为主体的高校成果转化重要平台、以多元协同为支撑的高校科技中

  介服务体系和以开放共享为牵引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5个维度提出加快新时代高校科技成果转

  化的促进策略。【关键词】新时代;科技成果转化;价值意蕴【中图分类号JG644.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166(2021)02-0086-04doi:10.3969/j.issn.1003-0166.2021.02.014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科技创

  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而是必须将科技创新成

  人才、学科、科研、转化“四位一体”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

  系,不断提升高校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贡献力,为建设世

  界科技强国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与智力支撑。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并且进一步强

  调“科技成果只有同国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场需求相结

  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

  真正实现创新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这为加快推动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卩]。作为国家自主创新

  1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

  引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研队伍庞大、科技力量雄

  厚、创新成果丰硕,积蓄着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势能。目前,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机制,积极发展新动能,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

  化水平役

  高校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主战场,在高质量发

  我国高校科技成果平均转化率相对还比较低,科技成果

  长期处于闲置状态。只有坚决扫除影响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障碍,加快构建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中心的高校

  展背景下,可以通过界面效应、破壁效应、协同效应作用

  于高质量发展的方方面面,促进创新要素集聚和高效配

  收稿日期:2020-08-30基金项目:本文为2019年河南省软科学重大项目“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体制机制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对策研

  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92400410001)作者简介:彭俊杰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创新区域发展86/未来与发展72021/第2期

  置,打造区域创新体系、推动区域经济创新改革,不断强

  化对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赢得主动。着力破除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体制机制障碍。高校由

  界面效应。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一种突破传统组织

  边界的科技成果转化转移行为,在此过程中高校、企业、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在现有的职称评定和激励机

  制下,科技人员擅长于选题作文,热衷于发表学术论文或

  出版学术专著,而对其产生的科技成果转化的可能性、可

  中介机构等主体会产生多层面的复杂交互活动,这些活

  动与经济社会之间就会产生“界面反应”⑶。这种界面反应

  是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得性和现实性兴趣不大,与实践需求结合也不紧密,高校

  科技创新陷入了“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

  “知识外溢”的生动体现,催生了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

  怪圈。这种重理论研究轻成果转化的科研价值取向,是当

  前制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观障碍。着力破除科技成果转化“孤岛现象”的体制机制障

  碍。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从基础理论突破、关键技术

  在生产中的商业性应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发

  挥支撑引领作用。破壁效应。制度变迁理论认为制度能够降低交易

  成本和交易费用,从而提高经济效率,激励技术进步,创新到成果推广应用涉及某一环节或要素的缺失与整体

  之间产生“隔离”,形成“闭路循环”,从而影响成果转化效

  增加技术和人力资本的积累,最终实现经济增长。加快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最大限度发挥高校人才优势、平台

  优势、项目优势等多重优势,可以打通制约从知识生

  率和质量⑷。当前,在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存在多

  种“孤岛现象”,如科技管理机制不畅与科技资源供给不

  产、知识应用到价值实现单向连接的“次元壁”,形成人

  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形成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倍增效应,有助于推动质量

  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足形成的“管理孤岛”,产学研协同不佳与资源分布不均

  形成的“资源孤岛”,信息流通不畅与中介服务不足形成

  的“信息孤岛”,科研成果丰富与转化效率不高形成的“技术孤岛”。协同效应。协同创新理论提出,创新是一项相对复杂

  的多元组织体系,创新的关键是推动形成以高校、企业、科研单位为基本要素,以政府部门、科技中介、创新载体、着力破除科技与人才结合的体制机制障碍。创新之

  道,唯在得人。人才驱动是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

  诉求。加快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需要一批知识结构合理、业

  务素质过硬、推广能力较强的人才队伍。但是从目前情况

  非营利组织等为构成要素的多维主体融通互动的链式创

  新模式,通过高校的知识创造主体和企业的技术创新主

  来看,我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人才与产业发展需求存在

  不对称,如科技成果转化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科技成果

  体之间的统筹协调与资源配置,催生系统集聚的非线性

  放大效用。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以融通创新要素自由

  流动为基础,通过突破高校这一创新主体的目标差异、文

  产权和收益分配原则不清,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绩效评价

  机制不完善等⑸。化差异、认知差异和信任缺失等创新阻力,与不同区域之

  间不断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从而带动系统内部要

  3加快构建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中心的基本价值取向2020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全国广大

  科技工作者强调,希望全国科技工作者弘扬优良传统,坚

  素间发挥作用,达到动力协同、路径协同、知识管理协同

  的最优效能。2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亟需破除阻碍要素流动的制

  度藩篱定创新自信,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

  合。加快构建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中心的基本价值取向,

  对于打通科技和经济转移转化的“最后一公里”,将高校科

  受管理体制机制的约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

  不高,许多科技成果束之高阁,科技与经济“各自为政”,技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现实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

  3.1确立以成果转化为中心的高校科技成果源头供给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

  一个系统工程,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和经济社

  会发展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

  科技创新的“孤岛现象”依然存在。惟有坚定创新自信,勇

  于识变应变求变,敢于打破阻碍创新要素流动的制度藩

  篱,才能在日趋激烈的综合竞争中化危为机、顺时应势、87/未来与发展/2021/第2期

  强的通道。因此,高校必须从转变观念入手,树立以科技

  成果转化为中心的科技成果源头供给。一方面,要强化市

  成果转化效率和质量的理想平台。大学科技园作为融合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先行区和试验田,无论在人才流

  动、项目支撑抑或技术孵化,都和大学有着自然的依存关

  场意识。无论是科技管理,还是科技开发,都应坚持以市

  场为准则,发挥市场对研发方向选定、科技人才配置、科

  研成果价格等多种创新要素流动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

  要强化开放意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高校科研主要

  系,在这里创新创业的老师和学生可以做到“离家不离

  校”,并且科技园还可以为其创新创业提供各种政策和资

  金支持;另一方面,大学还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园区内企业

  依靠国家拨款的局面,使科研人员缺乏走向社会、走向市

  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进而对高校的成果就地转化、信息

  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应适应市场竞

  交互、产教融合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应。因此,要着力推

  进大学科技园等平台载体建设,打造一批体系健全、机制

  争的需要,树立开放意识,积极走出校门,主动与企业联

  系,大力宣传自己的科技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高校

  与社会、高校与企业的信息互动,从而有效消除高校科技

  创新、市场导向的高新技术的策源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示范地。成果转化中的信息障碍,有效缩短科技成果的转化周期。

  3.4确立以多元协同为支撑的高校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是科技成果供方和需方的桥梁与

  纽带。健全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对于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具有重要的界面效应。如果将待转化的科技成果视为商

  3.2确立以分类评价为导向的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由科技供给端、科

  技转化端、科技需求端和科技环境端共同构成的巨型系

  统,其稳态运行是建立在充沛的动力机制、成熟的分配机

  品的话,那么科技中介就相当于是这些商品的营销推广

  制、完善的约束机制、正向的激励机制、有效的调控机制

  等基础之上的同。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积极探索高效运

  行的科技成果转化转移机制。当然,不同高校在办学实

  部门,其营销方式就是所谓的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其

  主要目标则是获取最优的收益和高额的回报。高校在科

  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不应完全依赖高校系统之外的科技

  中介服务机构,而需要积极培育面向高校系统的科技中

  介机构,让其成为高校科技中介服务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就当前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而言,仅为科技成果供需

  力、专业特点、科研条件等方面千差万别,在科研管理体

  制和运行机制上不应只是一个模式。但无论哪类高校,都

  应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潮流,依靠学科优势、人才优势,突出科技成果转化,使科技成果转化成为助推高校科技

  创新的主要源动力。基于此,高校在制度安排上应做好如

  双方提供信息、牵线搭桥是远远不够的,完善的科技中介

  服务体系,还应包括一批懂科技、懂法律、了解市场、善于

  经营、诚实守信的技术市场经纪人队伍,科技中介服务机

  构才能真正成为企业和高校都信赖的伙伴,在高校和企

  下工作:其一,在人事制度上,要对教职工实行分类管理、分类评价,对有志于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应给

  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和优厚的工作待遇;其二,在职称评定

  上,对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科技人员,应实行指标单列,业之间架起成果转化的桥梁。3.5确立以开放共享为牵引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既具有高风险性,又具有高收益性,需

  他们的业绩考核,主要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发表

  文章与获得奖励为辅;其三,在分配制度上,要认真贯彻

  执行国家关于鼓励和支持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各项政策

  要开放共享、利益与风险共担。在现阶段应逐步建立起产

  学研合作创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与共享的成果转

  化机制,提高成果转化率⑺。作为高校,应积极加强与企业

  规定,积极探索和大胆尝试与高校成果转化相适应、有利

  于成果转化的薪酬分配制度和奖励政策;其四,在教学

  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承担转化科技成果的任务。例如:

  鼓励高校向社会开放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学仪器设备

  理上,允许教职工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深入企业一

  线,与企业合作进行成果转化和产品开发。等公共科技资源,为企业提供联合研发、委托研发等技术

  攻关服务;引导企业为高校提供一定的项目经费和试验

  场地,建立联合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科技成果

  3.3确立以大学科技园为主体的高校成果转化重要平台大学科技园是利用高校的智力、人才、技术、成果等

  优势,在校内外的一定区域内,以高校为主体,进行科技

  中试、工程化实验和二次开发工作提供支持。实践证明,

  这是一个开放双赢的合作模式。高校为企业输送人才,提

  供成熟的科研成果,推动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这是

  研发和成果转化,它是高校科技工作日益社会化、市场化

  的产物。从理论和实践来看,大学科技园是提升高校科技

  88/未来与发展72021/第2期

  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时,企业也发展成为高

  校人才培养的载体和科技创新的内生动力,高校与企

  业双向流动、相互促进,进一步提升科技成果的推广和

  19-10/31/c_1125178024.htm.⑶陈红喜,关聪,王袁光曦.国内科技成果转化研究的现

  状和热点探析:基于共词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视角[J],

  科技管理研究,2020,40(07):

  125-134.⑷田学斌,刘志远,洪帅.中国创新生态环境研究综述出.

  转化效率。口参考文献未来与发展,2020(03):1-6.⑸杨洋.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现状、问题与相关对策探讨[J].

  ⑴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

  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9(04):

  1-4+8.版社,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2016:45-49.⑹肖婷.新时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探析出.未来与发

  展,2018(05):48-51.[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中共

  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

  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7]张治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网络化协同创新机制研究

  [J].未来与发展,2017(11):74-78.OL].

  (2019—10—31).http://www.xinhuanet.com/20The

  value

  connotation

  and

  promotion

  strategy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PENG

  Junjie(Hen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Zhengzhou

  Henan

  450002,

  China)Abstract: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for

  accelerating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has

  interface

  effects,

  wall

  —breaking

  effects

  and

  synergistic

  effects,

  which

  are

  the

  key

  to

  strengthening

  and

  playing

  the

  core

  carrier

  role

  of

  universities

  and

  promoting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To

  speed

  up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is

  urgent

  to

  remove

  the

  system

  and

  mechanism

  obstacles

  of

  th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nd

  economy,

  the

  "island

  phenomen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echnology

  and

  talents.

  Finally,

  the

  paper

  advised

  that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source

  supply

  of

  universit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centered

  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achievements,

  the

  reform

  of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management

  syste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guided

  by

  class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the

  important

  platform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llege

  achievements

  with

  the

  university

  science

  park

  as

  the

  main

  body,

  the

  colle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ermediary

  service

  supported

  by

  multiple

  collaboration,

  and

  the

  transformation

  mechanism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riven

  by

  open

  sharing

  propose

  strategies

  to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Key

  WO

  rds:

  the

  new

  era;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value

  connotationCLC

  number:G644.6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3-0166(2021)02-0086-04doi:10.3969/j.issn.1003-0166.2021.02.01489/未来与发展72021/第2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