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4年全面深化改革处理好的关系(7篇)

时间:2024-09-12 15:16:02 来源:晨阳文秘网

篇一:全面深化改革处理好的关系

  

  正确处理好全面深化改革的若干重大关系

  【治国理政新思想新实践】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阶段,发展的国内外条件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发展的重点已经从解决“有没有”的矛盾,转向解决“好不好”“清洁不清洁”“节约不节约”的矛盾。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发生了重大变化,为此必须相应调整生产关系,必须加快改革步伐。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相联系,全面深化改革进入了加快攻坚的新阶段。在这个进程中,必须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

  一、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全面深化改革,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为人民群众谋求更大福祉。因此必须从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内在要求出发,必须从深刻了解中国国情,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规律出发。改革的目标不是建立某种理论上看似完美的制度模式,更不是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现成的制度模式,而必须要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逻辑、客观规律出发。改革成效的评估标准,只能是经济发展的实绩,稳定、可持续的发展实绩,以及由此给人民群众带来的获得感。从这个角度看,改革离不开发展,改革要服务于发展,改革的目标和进程决定于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我们也要树立依靠改革促进发展的基本思路。我国正处在持续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历史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空前活跃,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也处于快速调整的历史阶段。离开改革,离开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及时调整,经济发展就会缺少动力,就可能受到严重束缚。因此必须主动改革、针对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推进改革,以改革促发展。

  推进改革,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都离不开稳定这个大局。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无论是体制改革所涉及的各方面利益关系调整,还是经济发展成果的形成与分配,都是一个异常错综复杂的、动态的系统运动。改革所涉及的各种利益关系调整,在一定时段里,都有其所能够承受的底线;从社会生产力发展角度看,其所要求的生产关系调整,也都存在一个可行性边界。如果改革与发展之间关系的调整超出了底线与边界,就可能引起利益矛盾激化,就可能丧失稳定的大局。一旦各种社会矛盾冲突失控,则维持经济社会正常运转的各种秩序就可能荡然无存,多年累积起来的改革发展成果就可能毁于一旦。因此,处理好改革与发展的关系,至为重要的是紧密结合体制变革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密切观察、正确评估改革的效果与社会的承受能力,努力使改革发展给社会各方面利益增长的效果最大化,努力使可能引起的利益矛盾冲突保持在可承受范围内。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要求我们深化改革,促进发展,必须要注意积累越来越丰富的实践经验,必须要有越来越高超的策略和方法。

  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改革与法治的关系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历史过程。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角色也经历了从直接参与和主导,转向放开搞活、主要承担规则制定和市场活动监管。市场的发展恰恰是在政府不断放权让利的过程中推进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从当前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看,要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同时也要认识到,政府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等方面仍然承担着重大职责。发挥好这些职能,对于保持宏观经济运行的稳定,应对重大经济金融风险,对于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共享发展成果的核心理念,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设,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断推动“放管服”的改革走向深入。

  中国的改革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前进的,很多体制机制的变化都是通过各级政府发布的政策加以调整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改革实践的积累,各个政策条文的衔接、协调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困难,而且

  对政府行为、市场主体行为的约束引导能力不强。这既不利于对既有改革成果的巩固,也不利于政府和市场行为的规范。因此,必须坚持处理好深化改革与完善法治的关系。划分政府与市场各自的职能和分工,规范政府与市场行为,必须坚持用好法律这一治国重器,坚持把深化改革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紧密结合起来。在各项改革任务落实过程中,要注意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注意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要加强重点领域立法,加快完善体现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权、财产权、基本政治权利等各项权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权利得到落实。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三、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基层首创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无古人,必须首重实践。中国的改革实践是一个对中国国情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是对中国国情下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客观规律、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变革之间关系、生产关系变革内在逻辑历史与现实的统一等多个方面不断加深认识的过程。因此,基层的探索、首创活动是推动改革不断深化的基础性力量,需要保持和加强。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到,基层的改革探索实践总是个别的、局部的、不系统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更为重要的是形成整体的、理论层面的框架。我们的改革已经积累了30多年的实践,以此为基础,加之历史的、国际的比较,我们已经具备条件初步形成整体、系统的体制改革方案,已经可以形成改革的顶层设计。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把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这对于指导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大政方针的指导。为此,新时期我们必须认真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首创之间的关系。目前的顶层设计是基于既有的改革实践及其形成的认识建立的,既对基层的改革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也需要在新的改革实践中、在认识进一步深化的基础上加以完善。因此,着力点还应该放在改革任务的落实上,放在基层推进改革的实践中。要坚持根据顶层设计抓好改革任务的落实;在改革任务落实的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大胆探索创新,不断丰富对体制机制建设的认识,不断推进体制机制的成熟与定型。

  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基层首创精神的关系,根本上还是要处理好改革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源自于广大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百折不挠,不畏牺牲,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实践。因此,改革必须依靠人民,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为人民谋幸福。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基层首创精神的关系,必须把握好改革依靠人民,为了人民这一基本原则。这也是推进改革最为深厚的力量源泉,是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的指南针。

  (作者:张立群)

篇二:全面深化改革处理好的关系

  

  全面深化改革要处理好哪些重大关系

  全面深化改革要处理好这些重大关系: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全局和局部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扩展资料:

  第一,处理好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关系。

  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解放思想的过程。

  解放思想不是脱离国情的异想天开,也不是闭门造车的主观想象,更不是毫无章法的莽撞蛮干。

  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更好地实事求是。

  第二,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

  整体推进又不是平均用力、齐头并进,而是要注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注重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

  以这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可以对全面改革起到牵引和推动作用。

  第三,处理好全局和局部的关系。

  局部与全局相互依存,没有局部就无所谓全局,没有全局局部也不可能存在,既不能以局部代替全局,也不能以全局代替局部。

  全面深化改革是立足国家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进行部署的,目的是要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产生乘数效应,防止局部利益相互掣肘、相互抵消。

  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每一项改革既要考虑局部的具体情况,更要从大局出发,从全局上来统筹谋划。

  要避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防止局部和眼前合理却不利于全局和长远的情况发生。

  第四,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

  摸着石头过河就是寻找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坚持边实践边总结,积累经验后逐步推开,出现问题就及时应对,发现错误就马上纠正,不断从实践中取得规律性认识。

  回顾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摸着石头过河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也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方法。

  同时,随着改革不断推进,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

  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

  第五,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

  坚持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战略上要勇于进取,战术上要稳扎稳打。

  第一位的是拿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气,搞改革不可能都是四平八稳、没有任何风险。

  只要是经过了充分论证和评估,只要是符合实际、必须做的,该干的要大胆地干。

  同时,也要看到,胆子大不是蛮干,必须稳妥审慎,三思而后行。

  对一些重大改革,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要稳扎稳打,积小胜为大胜。

  对改革进程中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困难,要一个一个解决和克服,既敢出招又善于应招,做到蹄疾而步稳。

  第六,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篇三:全面深化改革处理好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关系

  全面深化是指在面临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发展任务下,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整体的。全面深化中涉及到许多重大关系,正确处理这些重大关系是推动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以下是我对如何正确处理全面深化中的重大关系的一些建议。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全面深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人民的利益最大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具体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尊重和保护人民权益,让人民充分享受的红利。同时,要倾听人民的呼声,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坚持稳中求进的发展思路

  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全面深化中,必须坚持稳中求进的发展思路,既要保持的力度和速度,又要注意保持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要注重稳定市场预期,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确保的顺利推进。

  (三)坚持政府与市场的辩证关系

  政府是推动的主导力量,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在全面深化中,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既要发挥好政府在宏观调控和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同时,还要加强政府的监管和引导作用,避免市场失灵和政府过度干预的问题。

  (四)坚持与稳定的统一

  是一种动态过程,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不确定性,容易引发各种社会矛盾和风险。在全面深化中,要坚持与维护社会稳定的统一,要通过来解

  决问题,但同时也要注重稳定,在过程中注意引导社会各方面的预期,及时妥善处理各类矛盾和纠纷,避免社会动荡。

  (五)坚持自主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结合

  在全面深化中,必须不断推动科技创新和自主创新,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引进和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加快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既要坚持自主创新的原则,又要积极开放,借鉴和吸纳国际先进成果。

  (六)坚持统筹兼顾的方针

  全面深化涉及到众多的利益相关方,需要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寻求最大公约数,确保的整体性和协调性。在相关利益冲突时,需要平衡各方利益,倾向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同时,还要根据具体情况,逐步推进,不能一刀切,避免出现过度集中和过度分散的问题。

  总之,正确处理全面深化中的重大关系是推进事业的核心任务之一、只有找到权衡各方利益和关系的平衡点,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加强政府的调控,统筹兼顾,稳中求进,才能推动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篇四:全面深化改革处理好的关系

  

  谈谈你对全面深化改革中需要处理的重大关系的认识

  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央确定的实行现代化的战略性部署,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也是中国进入现代实行行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决定性步骤,因此,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处理好其中的重大关系,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应当关注改革与管理分开的关系。改革是一个动荡而复杂的过程,它需要多方参与,而管理则是改革过程中确保顺利实施的基础。有效的管理,可以更好地发挥改革的积极成效,但必须把改革和管理分开来看,以防止改革受到既得利益者的抵制和阻碍。

  其次,我们应当关注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改革必须既保证可持续发展,又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在不改变改革方向和内容的前提下,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使具体改革更加灵活,以防止改革对社会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最后,我们应当关注改革与稳定的关系。改革涉及到政策制定者、改革实施者以及广大受益者的切身利益,可能引发一些矛盾,甚至引起反对的力量。因此,改革必须保持社会和政治稳定,以确保改革的顺利实施。

  总而言之,要有效处理重大关系,不仅要重视改革与管理、改革与发展、改革与稳定的关系,还要重视改革与文化、改革与社会、改革与时政等关系,为改革奠定基础,为社会发展发展提供保障。

篇五:全面深化改革处理好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处理好哪几大关系

  作者:徐小庆

  来源:《人民论坛》2016年第19期

  【摘要】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集中表现为体制创新、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措施创新。在理论和实践上,尤其要注意把握好历史积淀与现实需要、领导核心与人民大众、深化改革与政治稳定、国际经验与本国实践等基本关系。

  【关键词】全面深化改革

  要义

  基本关系

  【中图分类号】D602【文献标识码】A2016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考察,重温改革历程,重申改革决心,续写改革篇章。与当年相比,世情、党情、国情发生了深刻变化,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更为强烈,推行改革攻坚各项任务的复杂、敏感和艰巨程度更高。只有从理论和实践上注意把握好以下几组基本关系,才能够深刻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要义。

  历史积淀与现实需要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历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党中央清醒认识并准确概括了这两个历史时期之间的内在关系,即“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绝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在坚持我国社会基本制度前提下的工作重心和发展战略层面的重大调整。客观而言,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完善的国家机构、严密的制度体系、高效的执行机制、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以及传统价值观的传承,正是改革在初期得以成功启动的基础性条件。换言之,如果没有改革之前积累的诸多积极要素的有力支撑,仅仅依靠市场化、民主化或私有化的改革设计不仅很难奏效,还极有可能陷入转型危机。

  时隔35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既体现了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持和发展,也彰显了新一届党中央在完善治国理政总方略上的思想创新、思路创新和方式创新。深厚的历史积淀,既为当前的改革进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同时也为进一步的改革攻坚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宝贵经验。现实中面临的发展任务,促使我们更加积极主动地深化改革,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领导核心与人民大众的关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领导核心与人民大众具有不可分离的内在关联,首先在来源上领导核心产生于人民大众,其次领导核心在历史进程中发挥的独特作用离不开人民大众的支持,再次领导核心所作出的一切贡献最终由全体人民共享。因此,中国的改革得以启动和顺利推进也得益于一个具有强大主观能动性的命运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由引领国家前进的领导核心、担当历史重任的杰出人物和亿万人民大众共同构成。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建党95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其他政治群体难以替代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中国的改革从农村起步,农村改革从小岗村起步,这是18户农民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

  历史上的成功改革均有规律可循,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和勤劳踏实的劳动人民群体必不可少。当前,全面深化改革,从主体的角度考虑,需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把中国共产党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另一方面,要牢牢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深化改革与政治稳定的关系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深刻革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本质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党和国家的政治原则和政治底线。在坚持这一前提之下,努力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性改革,建立更加科学、更加完善的国家治理体系。

  政治稳定既是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前提条件,也是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价值之一。对任何一个转型国家而言,必须牢固坚持的头等重要的原则便是保持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主体传承的有序、规范和稳定,唯此才能够稳步推进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征程中,要把政治稳定作为改革的核心价值予以坚持。

  转型社会的改革进程是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甚至可以说是危机四伏的复杂过程,对于后发国家而言尤需警惕。作为一个后发的超大型国家,中国在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既要有居安思危的政治意识,又要有矢志不移的政治定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珍惜来之不易的安定环境,牢牢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

  国际经验与本国实践的关系

  对人类发展文明成果的自觉吸纳和本国治理体系的自我革新是有效避免改革危机和治理困境的现实路径。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回顾历史,与世界各族人民和平交往、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展望未来,坚持把有益的国际经验“请进来”,让本民族的先进成果“走出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选择。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

  中华文明既具有人类发展文明成果的共性,也自带着根深蒂固的文化DNA。在国际交流日益深入的今天,任何国家的改革都不可能是封闭或孤立的,但我们在对待具体的改革措施时,必须考虑到本国的民族特性、历史传统、政治文化、生活习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全球视野内,不少后发国家在改革过程中都产生了持续的政治动荡,乃至陷入转型危机难以自拔,其根源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在方式上过于激进,没有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二是在内容上简单移植西方模式,没有从本国国情出发。

  对于中国而言,在快速变迁的发展过程中,有效避免转型困境,关键在于保持国家对改革进程的调控能力,提升现行体制对新形势的适应力并增强其自身的创新力,通过主动深化改革积极回应社会变革的呼声和需求,争取支持改革的最大公约数,逐步而有序地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长远来看,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方向,应当是市场化的经济规则和运行机制,本土化的民主制度设计和实施方式以及更加包容更具活力的社会治理体制。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党中央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从战略上布局顶层设计,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和行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下一步更加深入、更具实质性的改革创造了重要条件。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

  责编/高骊

  温祖俊(见习)

  美编/于珊

篇六:全面深化改革处理好的关系

  

  十八届三中全会解读:实现改革总目标

  处理好五个关系

  中央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考研冲刺指导:十八届三中全会重点解读

  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要处理好五个关系

  ——访《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如何理解总目标?如何准确把握总目标?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需要处理好哪些关系?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法治中国研究》课题组首席专家、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江必新。

  记者:《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您怎样理解这个总目标??

  江必新:总目标的作用是为全面深化改革定位导航。当前,国内外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

  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对此,各方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

  但是,对于我们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什幺这个问题,大家有不同看法,有的认识还跟不上形势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

  为此,中央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总目标的目的就是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使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使。可见,总目标不但关乎全面深化改革的前进方向,也是打赢这场攻坚战的决定性因素。

  记者:在您看来,如何准确把握这个总目标??

  江必新: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处理好制度自信与完善发展的关系、道路坚守与治理现代化的关系、体系建构与能力提升的关系、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的关系、总体目标与根本目的的关系。

  记者:怎样处理好制度自信与完善发展的关系??

  江必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90多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根本的制度保障。具体包括“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外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制度体系,既符合我国国情,又顺应民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应该倍加珍惜、始终坚持、充分自信。

  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制度自信并不意味着制度本身完美无缺,不需进行任何改革。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本身需要不断加以弥补和改进。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体系,需要与时俱进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变化而不断调整变革,在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中进一步增强全党全国人民的制度自信。

  ?12下一页

  :考研冲刺备考指导专题

  考研政治时事及政治考点预测汇总

  视频:名师团解析

  考研命题趋势及冲刺指导

  ?1月4日考后首发考研真题及答案解析

篇七:全面深化改革处理好的关系

  

  深化改革需要辩证处理好十个关系

  作者:范恒山

  来源:《全球化》2017年第2期

  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作出了相关决定,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改革规划和方案,内容涉及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一些改革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但改革本身不是目的,深化改革的目的是要促进生产力发展、推进国家的现代化,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确保改革达此目标和目的,在改革的内容选择、方案设计、推进方式、操作力度、落实机制及检查评估等各个环节都要正确处理和科学把握。最近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30次会议时强调,要总结经验、完善思路、突出重点,提高改革整体效能,扩大改革受益面。按照这一要求,围绕改革所涉及到的各个环节,需要辩证处理好如下十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系统配套与突出重点。改革需要系统配套。其一,全面深化改革本身就体现着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内涵;其二,改革处于攻坚阶段,单兵突进难以取得成功,任何一项改革的有效推进都有赖于其他改革的协同与支撑,许多改革事项是互为条件的;其三,改革越向前深入,越是到框架完善和内容集成阶段,系统配套要求越强,但系统配套仍然要突出重点。这是因为:一是所谓系统配套并不是面面俱到和同步推进,而是要求:在方案设计上要考虑相关改革事项的协同、在操作中要推进相关性较强的关键环节的改革,而不是胡子眉毛一把抓。与此同时,在具体推进时还要把握好各项改革出台的最佳时机。二是精力、财力物力和社会定力等因素制约,使改革不能够事无巨细一起推进。三是抓那些牵一发动全身的关键性改革,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系统配套的效果。要认识到面面俱到、轻重不分的改革,不仅不是系统配套的改革,还可能是碎片化、分散化的改革,而这样的改革会影响到改革的整体深入和关键性改革的及时推进。要梳理改革的实践进展、研究改革的逻辑关系,突出推出那些相互关联的重大的关键性的改革举措。

  第二,统一指导与分层决策。从总体上说,改革是关乎全局、体现方向、系统性强、风险性大的宏大创新工程,需要中央统一领导、整体把控和宏观设计。但就改革内容和实施效果而言,并不是所有的改革事项都要由中央政府及其部门来决策和设计。除总体谋划、顶层设计外,那些关乎全局、涉及根本、风险较大的改革事项应由中央政府决策;与现行法规有冲突,但有较强探索性的重要试验和试点也应由中央政府决策。其他改革事项,特别是与地方事务密切相关的改革、地方处置更为熟悉精准的改革,原则上应该交由地方依据正向有利的原则进行决策。这样做有利于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以及社会两个方面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也有利于上下一心把改革扎实推向前进。

  第三,部门负责与协调配合。从当前情况看,部门负责涉及到两个方面:一是制定改革方案,二是落实改革措施。在改革方案制定上,部门负责的优势是熟悉专业情况,缺陷是存在部门利益。因此,在由部门负责制定改革方案的基础上,应加强适宜机构在改革制定过程中的统筹协调。同时应坚持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在改革措施落实上,部门负责的优势是可以借助完整的内部系统,缺陷则是势单力薄。因此,需要强化部门间的配合,克服各自为政、各行其是的状况,切实排除“中梗阻”,防止改革措施因为“我动你不动、你动他不动”而实际出不了部门、落不到实处的问题。

  第四,积极借鉴与立足国情。改革需要积极借鉴,尤其要积极借鉴那些经过提炼总结、普遍认同、适应性较强的做法,但任何借鉴都不可以盲目照搬照抄、依单全收。对于国外的一些做法要认真甄别分析,不仅要看效果,还要看实施的环境和条件。事实上,并不存在着拿来就

  可以使用的放之四海皆准的做法和经验。国外许多成功的做法,往往也是依据自己的国情和实际条件创造或建设的,最为发达的美国也是如此,其很多做法是从美国自己的国情和实际出发的。所以,不能把国外的做法与经验简单地理解为国际规则,美国创造的也不是。比如在私募股权(PE)、股权投资、证券市场监管等方面,借鉴外国经验时,一定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改革实践和其他方面的实践已经无数次证明,照搬照套必然失败或付出沉重代价,只有把国际上较为通行的做法或多年来已经形成的惯例与中国具体国情区情结合起来,才可以取得成功或实现积极的效果。

  第五,专家意愿与群众意见。改革事项的选择和方案的制定往往是专家主导的,但专家主导不能唯自己意愿是夺。专家定策必须“接地气”,必须充分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必须积极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和诉求。为使改革内容选择和方案制定具有可操作性并体现有效性,有两个条件需要保障:一是专家队伍知识结构的完备性,包括熟悉中国的国情与区情,而这种比较完备的知识结构能够保障专家们制定方案时不会简单按理想行事,也不会囫囵吞枣、食洋不化。二是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不可自弹自唱、闭门造车。现实生活中有一些改革方案书卷气较足、洋味很重,充满理想主义色彩和晦涩难解的语言,老百姓看不懂,操作者不明白,且距离中国具体实际较远。这样的改革方案不会有人过多的关心,也不会得到扎实有效的落实,其不良后果在制定之时实际上就能认定。与此联系的一个问题是:一些改革方案以内容敏感、容易引起不良社会后果而采取封闭的方式制定,用保密作为一种硬理由来阻挡公开征求人民群众意见,这样做其实是似是而非的。其一,涉及到大众利益的改革方案最终是要由人民群众来实践或实施的,开门听取意见的过程,既是一个科学制定方案的过程,也是一个寻求共识提高人民群众心理承受能力的过程。其二,目前许多封闭制策的改革方案最终是要公布于众的,听取群众意见不过是把结果公开变成了过程公开,但结果公开还是过程公开对于方案制定的科学性和实施结果的有效性会有很大的反差。其三,广泛征求人民群众意见并不褫夺专家的最后决策,但在集思广益基础上的专家决策无疑会比封闭状态下的专家决策来得更周全、更公正和更务实。其四,涉及到国家安全和殊为敏感的事项是可以通过适当方式进行处置和屏蔽的。总之应当把改革方案的公开制定或公开征求人民群众意见作为一种常态,把封闭制定相关改革方案作为一种特例,严格限制其数量。比如像股票市场的运行及其监管涉及到众多人的利益,出台相关政策和改革方案更应事先听取各个方面的意见,最好是公开征求意见。

  第六,自身合理与外部经济。各项改革方案的制定,既要考虑其内在系统的协调性和逻辑关系的合理性,也要考虑其外溢效应和正负性能,要准确了解一些改革措施所具有的“双刃”性质,相应采取应对措施。换言之,其一,要把改革事项的外部经济性作为研究改革思路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二,要把制定化解改革事项的外部不经济性的对策或预案作为制定改革方案的一个重要内容。考虑到许多改革事项往往关系全局,注重这一点十分重要。需要强调的是,相关风险的测算应尽可能量化,而应对举措的选择应尽可能实化。

  第七,点上试验与面上推行。改革是创新创造,需要探索路径;改革是突破突击,需要测试风险。通过选择合适的地区或单位,对难度较高、风险较大的改革事项开展先行试点试验,是推进改革不断深入开展和全面开展的良好路径。点上的试验可以大幅度降低面上推行的社会风险,可以大幅度降低制度和操作成本,还可以显著提升改革的效率和效益。由点到面,先点后面,这是30多年来改革积累的一条重要经验,应当坚持。

  第八,部署改革与评估效果。切实解决重改革部署、轻督促改革落实、鲜于进行改革效果考察评估的问题。把部署改革与检查评估改革一致起来,有利于提升改革方案制定的科学性,解决改革方案数量多质量低、改革效果不彰的问题;有利于推进改革方案的落实落地,解决一些措施写在纸上、停在口上的问题;也有利于降低改革的成本,从整体上提升改革的效益。与此同时,应建立改革事项推进的责任制度,探索建立科学的改革评估机制。特别应重视第三方评估,依靠人民群众、专业队伍和舆论机构评价改革措施效应、督促改革任务落实。

  第九,总结经验与反思教训。改革是创新探索,在改革过程中取得积极成效和出现挫折失误都属正常状态。改革是建立新的制度和规则体系,要保障改革向着正确方向前行并达到既定的建设目标,需要不断总结完善。在实际操作中,一些地区和单位往往习惯于总结成绩,却难于承认挫折与失败,往往讲成绩多说问题少,有的甚至把问题包装成成绩,在思想上存在着反思失误就是否定改革的担忧,存在着检讨问题就是抹杀自己成绩的认识。这不利于及时纠正偏差,会导致集腋成裘、积重难返、增加改革风险、提高改革成本、延误改革进程,不利于优化改革的社会环境。增强人民群众对改革艰巨性曲折性的理解与认同,会吊高一些人群的期待感,也不利于疏解改革的逻辑纹理和演进规律以更好地指导和推进改革。在深改组第30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做好改革年度工作总结,既要讲成绩,也要说问题。这一要求十分明确,也十分重要。应把客观总结改革进程作为推进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及时“回头看”,加强反思,把改革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搞清楚,把推进改革中出现的失误和挫折搞明白,把改革的发展规律、逻辑联系和演进方向搞清晰。

  第十,探索创新与制度建设。要处理好“破”和“立”的关系,边改革探索,边总结反思;边梳理提炼,边建章立制。要把那些经过实践证明是成功的做法,通过规制加以体现,运用法律确立。由点到面,循序渐进,不断调整完善,逐步建立起一套符合中国国情、反映国际化要求、有利于推动生产力发展和增进人民福祉的新型制度体系。

  (作者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沈家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