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数字财政专班(9篇)

时间:2024-09-13 11:32:02 来源:晨阳文秘网

篇一:数字财政专班

  

  理论辨析数字财政:地方实践、及转型思考谢易和1许家瑜2许航敏1(1.广东省财政科学研究所,广州510030;2.华南农业大学,广东510030)适应财政治理能力提升的内容提要:风起云涌的数字化正在重塑经济与社会形态。抢抓财要求,包括广东在内的不少地方将数字财政建设作为深化财政改革的重要内容,但政数字化转型机遇。从实践看,各地运用先进数字化技术为财政改革提供科技支撑,尤其是对数字财政内涵及也面临着制度与基础条件支撑不足、组织力量不够强等问题,财政数字化转型的本质规律认识不够,影响了数字财政建设的顺利推进和改革效能的充分释放。针对上述现象,本文认为应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在深化对数字化、财政统筹数字财政数字化转型内涵规律认识基础上,深入研究数字财政的理论模型和规范,强化服务大局、引领经济社建设与财政改革,全面增强财政的安全性、效率性和公平性,会健康发展的能力,更好地发挥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关键词:数字化数字财政地方财政数字化转型中图分类号:F8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544(2021)04-0014-08一、引言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特征的现代信息区块链等数据技技术飞速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化转型已成大势术正在重塑经济与社会形态,所趋。在这个背景下,以美英日德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纷纷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抢抓数字化转型机遇,获取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大的话语权。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长期以来一直将产业数字化升级作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焦点。2035年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时期将加快数字化发展作为未来十分重要的发展战略。2020年初爆发的新冠疫情冲击,加速了我国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进程。风起云涌的数字化同样给财政改革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机遇,发挥数字财政支撑作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日益凸显。在财政收支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情况下,适应数字政府建设的部署安排,各地纷纷将数字财政建设作为深化财政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和支撑点,借助数字化手段为财政治理提质增效。从实践看,当前地方数字财政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按照2019年财政部《关于推进财政大数广东、浙江、山东等地据应用的实施意见》的指引,积极推进数字财政建设,并以数字财政建设为契机,推动财政管理的理念和方式深刻变革。但整体〔收稿日期〕2021-03-21〔作者简介〕谢易和,中级经济师(金融),研究方向为财政运行分析、财政政策管理;许家瑜,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研究方向为行政管理;许航敏,副所长、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财政政策管理、财政绩效管理、财政民主。14地方财政研究圆园21年第4期

  上看,财政数字化转型还处于起步阶段,数字财政的理论和理念相对于数字化转型的规律和要求来说还相对滞后,数字财政建设的理论支撑还较为缺乏,地方数字财政建设情况进展不一、质量参差不齐。由于对数字财政的理论认识不足,各地虽然大量上马数字财政建设项目,但建设水平存在较大的不平衡。从效果上看,一些地方更多是将数字财政建设视为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的技术手段,未能较好地体现出以数字化转型提升财政治理水平的建设目标,制约着财政数字化转型进程和效能的发挥。为此,本文以广东为例考察地方数字财政建设实践,在分析地方数字财政建设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数字、数字化的本质和财政数字化转型的要求展开理论辨析,进而提出推动地方财政数字化转型的思考。二、数字财政建设的地方实践:以广东为例(一)广东数字财政的主体框架及建设进展广东于2019年率先在全国启动数字财政建设。2019年8月,广东省财政厅成立数字财政专班建设小组,按照财政部预算管理一体化建设和广东省委省政府“数字政府”建设工作部署,在“数字政府”框架下,采取全省“统规、统建、统管”模式推进数字财政”建设,全力打造广东省“数字政府”公共财政综合管理平台,功能涵盖预算管理全流程,包括项目库、预算编制、预算执行、会计核算等核心业务,贯通省、市、县、乡四级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广东数字财政建设内容涵盖六大板块:一是统一全省标准规范。解决全省各业务系统间标准不一、数据重复录入、业务流程繁琐等问题,为规范全省财政业务提供标准遵循,为全省大集中系统建设奠定业务基础。二是推进全省核心业务大集中。围绕预算编制和执行、财务核算、决算、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绩效、资产、政府采购等业务系统,推进核心业务系统省级统建统管。三是重构横向一体化。以业务协同为主线,开展财政大中台建设,逐步重构包含预算编制、执行、核算、决算、绩效、资产、政府采购等业务的一体化系统。四是应用全新技术架构。依托数字政府政务云平台搭建满足四级财政部门硬件资源需求的财政云平台;依托“云平台垣微服务”构筑财政中台,实现对财政管理需求的快速反应和敏捷迭代。五是构筑全省数据中心。推动数据由市县向省级、预算单位向财政部门集中集聚,强化数据资源整合共享,推进大数据智能化开发利用。六是建设省市两级运维中心。建立健全与应用集中、数据集聚、分级管理相匹配的集中式运维管理体系,支持各级财政按权限分级在线管理。数字财政建设启动以来,广东财政按照“三个专”—专职、专业、专责的建设思路,以“最高站位、最优方案、最强保障”为原则,以重构全省预算编制、执行、核算系统为切入点,持续稳步推进广东数字财政建设工作,至2020年8月已完成预算模块开发并在省本级上线,随后拓展到6个地市;2021年1月在省本级+6个地级市已实现预算管理全流程上线,4月初已扩展到省本级+13个地级市,计划2021(年二)5广月东底数前字实财政建现全省设全的面技上术线特的征建及设建目设标亮点。广东数字财政建设参考借鉴兄弟省市数字财政建设经验,结合广东财政实际情况,按照统一业务规范和技术标准,突出“五动“大数据”赋能和智能化应用,强化数据融合、互通、共享,全面提升财政数据汇聚治理与分析应用能力,实现财政管理有载体、财政监督有抓手、财政决策有支撑。按照高标准建设的技术要求,广东数字财政建设将实现多项首次突破,呈现出以下亮点:一是首次实现全省一体化和大集中,拉平省内各地的预算管理差异,缩小各市县财政管理的“数字鸿沟”,有力促进全省预算管理深化改革。二是首次全方位实现全覆盖,实现预算级次覆盖中央、省、市、县、镇五级,预算管理环节覆盖基础信息、项目库、编制、执行、核算等全流程,落实财政资金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三是首次实现全省财政大监管,实时动态监控上线地区每笔资金拨付的详细情况,实现当日支付、累计支付的实时动态统计汇总,以及地区差异情况的研究分析。四是首次实现全省电子化支付。平台全面贯通各级银行,支付单据和银行回单直接纳入系统监控。(三)广东数字财政的改革实效及实践价值从改革实效看,广东数字财政建设坚持不断优化系统设计、性能和管理,以数字财政建设为契机,为财政预算改革提供“科技支撑”,推动预算改革深入推进。一是管理流程优化完善,通过统一提炼优化核心业务流程,各级财政预算的全流程管理向大一统”看齐。二是审核环节优化完善,以“数字财政”建设为契机,加快“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精简优化审核环节,如部分市县的授权支付审环节从多达7-9提升岗,新优系化统调整大大到减3岗少以重下复。三是、机械化自手动化工登水平记凭优化证工作量,深化财务机器人应用场景,实现会计核算、财务报表、预决算报表、电子档案的自动化。四是基础信息管理优化完善,各级财政部门对一级预算单位、二级及以下基层预算单位的单位、人员、银行账号和资产等信息进行全面梳理,丰富和完善各项基础信息。从实践价值看,数字财政建设有利地推动广东财政改革发展稳步前进,提高广东财政治理效能,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推动形成“全省16地方财政研究圆园21年第4期一盘棋”的财政管理大格局。立足全省“一体化、大集中、一张网、一片云、一扇门”建设要求,实行新系统全面重构、统建、统管,全方位打造“全省一盘棋”大格局。二是推动预算改革深化和行政效率提升。通过优化设计,解决以往预算系统的诸多痛点难点问题,提升支撑预算改革能力;进一步精简预算管理审核环节、优化业务流程,推动预算管理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电子化支付全覆盖,提升自动化水平,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三是加快大数据智能化应用进程,为财政管理、资金分配和政策制订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实施“一数一源”管理,提升数据追踪能力,完善数据对比分析功能,提升风险识别和预警能力,推进财政数据大集中和智能应用,实现财政管理与决策信息化、科学化、智能化。从实践路径可以看出,广东数字财政建设立足广东财政改革发展基础,目标明确,将建设目标锁定在政府治理效能提升上;技术先进,在政务云上搭建云架构和开发要素,涉及不同部门、不同层级乃至政府和市场关系等系列问题,存在较为复杂的权责利关系。目前国内针对数据开发利用、数据交易、数据保护、数据伦理等方面尚没有系统性、权威性的法律法规或制度文件,数据集中后如何治理的体系还不够完善,“无规可依”成为制约财政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问题。财政作为综合部门,数字财政具有跨部门特征,涉及到数据库建设和维护、资金拨付和使用、部门间街接、政府与市场关系等系列问题,数字财政建设仅靠财政数据支撑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涵盖经济社会众多领域的宏微观大数据支撑,但目前数字财政建设所需的大数据集中的规模和程度还不够,部门间的数据交换共享通道不畅,部门间的基础信息尚未能实现全覆盖,数据的应用研究还不够系统深入,基础条件有待夯实。(三)财政数字化转型的组织力量亟待加强数字财政建设涵盖所有财政管理和改革范畴,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性工作,当前数字技术发展迅猛,条线分支比较多,技术更新换代非常快,而财政领域本身知识体系庞杂,业务繁琐,能够兼具技术与业务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极为缺乏,建设力量存在较大短板;部分地区数字财政建设缺乏稳定的工作机构和人才队伍,导致数字财政建设水平存在较大的区域之间、行政层级之间、领域之间的不平衡。四、数字财政建设的理论辨析对于数字财政这个新事物,实践走在了理论的前面。相较于实践而言,数字财政的理论认识还较为薄弱,关于数字财政的本质、财政数字化转型的规律和要求、数字财政跟“金财工程”的联系和区别等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对于推动数字财政建设至关重要。(一)认识数字及数字化的本质对数字财政的准确理解,离不开对数字及数字化本质的认识。从概念看,数字财政离不开数字,财政数字化转型不能脱离数字化,数字化又跟信息化紧密相关。从发展脉络看,信息化在前,数字化在后,有专家认为,从实现层面来认识,数字化并非一个全新概念,依然是信息化的延续,不同之处在于数字化是在整合信息化的基础上,提升人类对数据的处理能力,从而进一步增加人类活动的效能,以更好满足自身的需要。从认识论角度看,对数字财政及财政数字化转型的认识离不开对数字及数字化本质的正确认识。字,是将1.数字它作为的本一种质是反映符号事,并物设的定符为号通过。人一定创造的形出数式系统反映、代表事物(包括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实践中,人们以数字作为事物的“代替物”来形成对事物的反映,在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人的感性能力捕获到数字,通过理性能力对数字的符义、符用、符码进行判断分析,依据一定的实践规范做出解释、理解和规定的结果,更加深入、精确地认识事物的发展变化,把握其发展规律,增强人认识客体改造客体的能力,以更好地满足人的生存发展的需要。数字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从形式看,外在地表现为一种图形符号,从内容看,是被人赋予其对现实物质世界的描摹和投射,人们通过数字,从量”的角度来精确认识事物。本文认为,数字的本质就是人类按照一定的联系和规范用来反映事物的符号,人们按照事先设定的规范,通过数字认识客观事物并且用以提升实践能力,以便更好地推动自身和社会信息技术推动的人类观念、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其本质是人类生产生活效率的革命。基于上述认识,数字化转型是利用数字化技术重塑人类活动达到人的活动提质增效的的生产方式和组织方式,目的。其中的“转”是指用数字技术的新形式来组织生产或管理;“型”是指生产或管理模式,即生产或管理的策略、组织方式和流程的总称。从数字和数字化的内涵不难看出,数字化转型的目的不仅是降低成本和增加效益,另一种意义则在于人们根据环境和技术变化,实现生产或管理的整体性转变和革命性重塑。(二)准确把握数字财政的内涵及要求对数字本质及数字化转型的理解为数字财政的认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同样的逻辑,数字财政的认识和建设不能脱离数字及数字化转型的内涵及要求。政的基础。基于数字的本质很容易认识到财政数字“量”的数的内涵,财政数字是反映财政这个事物的,但1、而非字(符号)2、3…这些数字仅仅只是数字,财政数字,只有按照一定标准反映财政价值、财政运行变化和财政发展结果的数字才是财政数字,也就是说只有反映财政属性的量的数字才是实际意义上的财政数字。因为通过这些数字的描摹,可以反映和刻画出财政发展状态、过程和结果,从而帮为下一步的财政活助人们准确、深入地认识财政,动提供基本的信息支撑,如反映财政收入支出规模和方向的数字,财政供养人口的数字和转移支付的数字等等。财政数字的系统化和系列化及其运用则表现为财政数据。数字财政具有自己特定的内涵,1.准确把握财政数字和数字财政是理解数字财它不是简单的“数字+财政”,而是数字化的财政,反映的是高度“数”化的财政运行、组织和管理形态,就是将诸多复杂多变的财政活动信息转变成可以再以这些数字、数据建度量的财政数字、财政数据,立起适当的财政数字化模型,加以高效率、标准化处理,实现各类财政活动效率提升,最终实现促进财政数字化就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是实现数字财政的基本过程。从其内涵可看出,财政数字和数字财政是两个既有内在联系又有明显区别的一对概念,数字财政界定和引导着财政数字的获取、分析和利用,而财政数字则体现和反映数字财政运行的结果和程度。字化本质及数字化转型的辨析,理解和把握数字财政及其转型就有了标准和对照。既然数字化是将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度量的数字数据,按照预先设定的数字化模型加以高效处理的过程。依照同理,数字财政就是以财政大数据为核心资源,以提高公共资源配置效率和更好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整合和分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以财政数据采集、析、运用为手段,实现财政运行方式、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整体性转变和革命性重塑。因此,数字财也不是简单的“数字+财政”,而政不是单一的事物,是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撑下,财政的形态发生根本性变化的一种新型财政。从要素看,数字财政是一个(图1)复杂的系统性事物,不是在原有的财政形态下简单的运用数字化技术来解决财政运行、管理过程当中的一些问题,而是涉及到财政资源配置、财政运行、财政管理、财政监督等全方位的理念和方式的变革与创新。2.对数字财政及其转型的理解。有了对数字、数图1数字财政系统框架图18地方财政研究圆园21年第4期

  数字财政是一种新的财政形态,与之相适应的是需要新的财政理念、新的运行方式和组织方式。在财政运行方式、组织方式和管理效率未得到根本改变的前提下对数字化、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财政,仅仅是原有财政形态下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以实现某种目的的行为或过程。从其内涵看,数字财政转型是个动态发展过程,根据财政业务对数字技术运用的深度广度及对财政的改变程度看,可分为不同层次:一是初级形态的数字财政,即立足财政业务层面,实现财政数据的实时查询、定期公示公开,对资金的全景、全流程分析、全景监管;二是中级形态的数字财政,即立足政府层面加强对资金使用的控制,包括从上级到下级的纵向控制,从财政到非财政的横向控制,通过大数据等技术建立全流程在线审查的一站式闭环监管,实现对财政预算的全过程、全口径的智能化监督与风险预警。三是高级形态的数字财政,即立足国家治理层面,基于财政大数据的宏观分析研究,例如分析税收结构变化以了解产业结构态势,分析财政支出结构变化以探究社会结构变化,分析债务变化以掌握财政金融风险等特点,为政府管理、宏观战略实施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财政支撑和保障。看,数字3.数字财政财政的绝不要是简求。从财政单的财政数字化转型信息化,也不的是简内涵单的应用财政大数据来加强财政收支管理,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数化”财政,这就需要通过现有财政形态的转型加以实现,同时,这也是财政改革的过程。数字财政转型实际上是要求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带来的发展机遇,对财政原有的运行方式、组织方式、管理模式等进行根本的变革,以适应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要求,这不仅要求财政活动主体在观念上的革命性转变,而且要求财政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得到根本性的提升。要做到这一点,实际上就需要深化财政改革,从这个意义上讲,数字财政建设同时也是伴随着财政改革的深化,两者互促互进。一方面,数字财政建设对财政改革提出了新的需求和要求,另一方面,财政改革的深化为数字财政的建设创造了环境和条件,使得数字财政的建设更加顺利,更易取得预定的建设成效。数字财政不是现有财政形态下对数字化技术的作用,而是用它作为手段,重塑财政形态,以新的理念和新的方式,以财政活动过程的科学性和效率提升为手段,提高公共资源配置对人民需求的满足程度,实现人民共同利益的增长。数字财政的建设与最终成型,不仅是一个财政发展的过程,更是一个财政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财政数字化转型的过程,更是一个财政职能更好履行、财政治理能力持续提升的过程。数字财政建设就是通过财政数字化转型转变财政运行方式、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效果和自身管理效率效能的过程与结果的统一,这就是数字财政建设和财政数字化转型的基本逻辑,脱离了这个逻辑,只是形式上的数字财政,只是数字化技术在现有财政形态中的运用。(三)从数字财政要求看数字财政建设数字财政建设是通过现代数字技术的大量运用,改变财政理念、运用方式和提升财政运行效率的系列综合任务,是要围绕数字财政要求,通过数字化技术的运用与财政改革深化的有机结合,实现财政数字化转型。转变。财政1.数字财政数字化转型建设的标的准目。的是以新一是财政兴运行数字技术方式的为抓手,提高运行方式、管理方式的规范化、精准化、科学化水平,提高公共资源配置、财政调控的精准度,提升公共服务供求匹配度。要实现财政数字化转型,必然要求财政运行方式的变化,包括财政决策、财政分配、财政管理和财政监督等方式及手段的创新与转变,在现代数字技术的支财政运行方式发生转变,相应会对财政组织方式提出要求,如不同层级财政活动主体的工作链接及管理方式,财政部门与业务主管部门的工作方式的变化,财政部门对企业或社会主体财政政策和资金拨付方式的变化等。(3)财政治理能力和治理效率的提升。作为先进的技术手段,通过数字财政建设,可以强化财政决策、管理、服务、监督功能。一是促进决策能力提升。通过规范化的数据分析模型和科学决策分析系统,充分利用海量的财政数字数据,寻找收入与经济、税源之间的规律,为财政增收提供支撑。从支出端对各类公共服务受益者及受益程度和范围进行分析测度,为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和顺序提供支撑。二是促进提升管理水平。财政数字化转型会大幅提升数据的即时性、有效性,为财政管理提供新模式新方法。三是提高服务水平。通过数字财政平台更好让社会公众了解财政决策、执行和监督信息。不同财政活动主体可以通过数字财政平台联系互动,信息共享。四是强化财政监管,防范风险。通过对财政收支动态分析和实时监控,减少不同财政活动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为规范政府和市场主体行为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供有效的信息反馈。过程也2.数字是财政财政运行管建设既理是财政治理转型的发展能过力程提。一升是作为的改革治理工具,数字财政建设目标应定位为提升财政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更加精确评估各类资源配置效率,准确把脉资源配置扭曲的症结所在,针对性修正以优化资源配置。全面完善的信息平台更加精准地描摹各类税源状况,设计出更加公平合理的税收制度,强化财政再次分配的公平性;更加精准地把握社会民众的政策诉求,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财政支出政策的公平性。智能化的模型算法能够更加科学高效的演绎各类经济社会发展情景,进行政策沙盘推演,提高政策制定的前瞻性和战略性,促进实现经济社会稳定。二是作为管理手段,数字财政建设将有力助推财政管理能力提升,加快构建现代财政制度。数字财政是财政活动的数字化,相关财政活动会有对应的财政数字20地方财政研究圆园21年第4期产生,数字财政作为先进技术手段,能够更加高效、科学地处理财政数字,为财政决策提供强大的数据信息支持,减少决策失误;数字财政作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财政领域的应用,能够为财政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打破制约深化财政改革的各种障碍,让财政改革能够按照既定设想目标稳步推进,加快构建现代财政制度。五、加快财政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思考(一)遵循数字财政本质及转型要求,强化数字财政建设顶层设计数字财政作为新的财政形态,其实质是运用数字化技术对财政实施全面数字化升级,实现财政运行方式、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整体性转变和革命性重塑。而要实现这个目的,首先,要树立对数字财政、财政数字化转型的正确的认识,全面系统理解数字财政建设的地位、作用、任务和目标,摒弃将数字财政建设视为技术手段的单一思维,避免走单一、重复的建设老路。其次,要加强和深化对数字财政、财政数字化转型的规律规范的研究,找到和制定科学的方法,使数字化技术与财政发展改革有机融合与统一,推动财政形态实现质的转变;再次,要遵循财政数字化本质及转型要求,设计财政数字化转型的路径和措施,综合考虑本地财政工作实际和信息化发展水平,围绕财政组织重构、运行流程再造和管理方式创新等目标,全面、系统、科学地规划本地数字财政建设框架和实施路径,加快推进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数字财政建设进程已,却未能塑造财政新形态。实现这个目的,关键就在于联接财政数字与财政事物之间的规范是否科学合理:一是要在总结财政与经济社会发展过往规律的基础上,探寻其中的规律,形成理论模型,形成财政数字与财政发展、财政运行和财政管理间的规律性联系,为利用财政数字数据分析判断财政事物发展变化提供标准和规范。二是搭建运用理论模型的科学分析方法,将显现为随机离散的孤立财政数字通过规范和设定有机联系起来,与财政运行、财政管理及公共利益的实现过程、变化和结果对接起来,发现问题,发挥数字财政的价值发现功能。三是在上述基础上通过财政数字的获取、财政数据的分析和运用发现财政改革发展内在规律之间的显性联系,预防和解决财政运行中的各类问题,发挥数字财政的价值实现功能,使数字财政成为兼顾公共价值创造、透明高效运行、不同主体协调互动的现代财政形态。(三)统筹联动数字财政建设与财政改革,提升数字财政建设效能数字财政建设既是一个发展过程,更是一个改革过程,如果仅仅基于目前的状态来推动数字财政建设,就很难体现出其前瞻性,其效果也很难达到预定的设计,数字财政的建设要体现创新性、前瞻性和整体性的统一。一是要瞄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价值目标来设定数字财政的功能与价值目标,唯有如此,才能将数字化技术从财政治理工具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提升。二是要按照数字财政的价值目标综合分析和判断财政改革的方向和着力点,并且按照“体制机制创新寅技术操作锁定”的路径来设计数字财政的技术框架,通过操作规范来落实改革要求,实现改革理念与实现方式的统一。三是统筹数字财政建设与财政改革深化,以建设促改革,以改革推建设,提升数字财政建设效能。无论是作为管理手段,还是作为治理工具,数字财政建设应与深化财政改革一体设计、联动推进。随着数字财政建设的深入推进,数字财政建设将不再满足于以技术手段提升财政管理效率的作用,而是应该上升到推动财政实现全面数字化转型的目标要求,加快研究制定以财政预算编制、执行、监督为核心的财政业务规范,建立各项业务标准,并以此为手段,全面提升数字财政建设效率。(四)强化数字财政作为财政治理手段的功能,更好发挥财政国家治理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从数字和数字化的本质不难发现,协调、透明、标准、高效等衡量国家治理能力和水平的要素内生于数字化运行和数字化管理,因此,针对数字财政这一新型财政形态,不能仅仅满足于现有财政形态下管理手段和管理工具的增强,而应紧紧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价值目标,以数字化转型为引领,以新兴数字技术为抓手,优化数字财政作为财政治理手段的功能,实现财政决策程序合理、方法得当、管控严格,促进财政治理更加规范化、精准化、科学化,将政府、企业和居民联为一体,全面增强财政的安全性、效率性和公平性,强化财政服务大局、引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能力,更好发挥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支柱作用。参考文献:1〕王志刚.财政数字化转型、数字财政与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20年12月第1版.2〕舒亚琦“.2020中国数字财政高峰论坛”专家观点综述[J].财政科学,2020(12):149-154.3〕刘尚希.数字财政或将重构财政体系[J].新理财(政府理财),2020(12):42-43.4〕赵斌,陈成天,孙倩.数字财政:转型制约因素与全面数字化对策[J].地方财政研究,2020(10):4-11.5〕王志刚.财政数字化转型与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J].财政研究,2020(10):19-29.6〕王志刚,赵斌.

篇二:数字财政专班

  

  温州市财政局关于探索数据资产管理试点的试行意见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温州市财政局

  【公布日期】2023.11.07?

  【字

  号】温财资〔2023〕11号

  【施行日期】2023.12.07?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财政其他规定

  正文

  温州市财政局关于探索数据资产管理试点的试行意见

  温财资〔2023〕11号

  市本级各行政事业单位:

  加强数据资产管理,是激活数据要素价值、引领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2023年3月,财政部明确要继续指导和推动浙江等地财政部门先行先试,探索做好数据资产管理工作,注重总结提炼地方成功经验。5月,省财政厅同意我局开展探索数据资产管理工作试点。为更好探索开展试点相关工作,现提出如下试行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和上级财政部门关于探索数据资产管理、推进三个“一号工程”相关部署精神,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资产评估法》和国有资产、企业财务等监管要求,结合“中国(温州)数安港”建设情况,借助“政、企、学、研”多方力量,选择符合条件的试点企业和相关单位(指行政

  事业单位,下同)先行先试数据资产管理,为推进我市数字经济创新提质和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作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建引领。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为指引,促进党建和财政业务深度融合,依托会计财务、资产评估、数据分析等专家力量,发挥会计税务专家服务团作用,开展“红专惠企行”等党建活动,为企业和相关单位探索数据资产管理提供暖心服务、增值服务。

  (二)坚持安全合规。统筹发展与安全,正确处理数据资产安全合规、个人信息保护与数据资产价值实现的关系。以保障数据安全合规为前提,对需要严格保护或权属不清的数据,严禁推进数据资产化;对可开发利用能产生价值的数据,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支持推进数据资产化,进一步发挥数据资产价值。

  (三)坚持改革创新。围绕数字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强化改革思维,探索创新容错机制,结合温州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加强与院校合作,依托专家力量指导工作实践。正确认识数据、数据资源和数据资产之间的关系,争取在地市财政探索数据资产管理方面,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

  (四)坚持稳步推进。在目前国家数据产权体系尚未形成,数据确权法律依据缺乏,数据资产登记、会计处理和价值评估等研究有待深化的情况下,要按照“市场主导、政府引导、部门指导”的原则,聚焦企业和单位关注关切问题,以点带面,先易后难,加强部门协作,稳步推进数据资产管理工作。

  三、工作重点

  (一)有序推动数据资产化。企业和相关单位根据《会计法》、相关会计准则和数据资产确认相关标准,按照业务和技术相结合的原则,运用一定方法,对自主生产、交易获得或经合法授权,符合数据资产定义和确认条件的数据资源,可确认为数据资产。涉及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包括授权加工使用,下同)的,公共数据授

  权运营单位可按规定做好数据资产化工作;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按照《浙江省公共数据条例》要求对数据实行目录式等基础管理。市财政局参与起草浙江省地方标准《数据资产确认工作指南》,指导试点企业和相关单位开展数据资产确认工作。

  (二)确保数据资产来源和权属清晰。企业和相关单位可借助数据资产管理相关应用平台,结合数据资产确认相关标准,探索做好数据资产登记等工作。相关部门和机构可探索通过统一的底层区块链等技术做好存证记录,进一步明晰数据资产权属关系。数据资产产权登记按相关规定实施。符合《浙江省数据知识产权登记办法(试行)》(浙市监知〔2023〕5号)申报要求的,鼓励企业和相关单位申请数据知识产权登记,推进数据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三)稳步推进数据资产入表。数据资产入表有助于真实反映企业资产状况,显化数据要素价值,规范数据资产对外服务和交易流通,促进数据安全管理和培育数据产业健康生态。企业使用的数据资源,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财会〔2006〕3号)规定的定义和确认条件的,应当确认为无形资产。企业日常活动中持有、最终目的用于出售的数据资源,符合《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财会〔2006〕3号)规定的定义和确认条件的,应当确认为存货。具体根据财政部《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财会〔2023〕11号)执行(该文件从2024年1月1日起施行)。企业要基于《会计法》和相关会计准则制度要求,做好数据资产确认、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及信息披露等工作,合理反映数据资产价值。执行政府会计准则的单位数据资产入表,结合政府会计准则有关要求执行。企业和相关单位应建立健全数据资产内控机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自觉接受财会监督。

  ·

  (四)探索开展数据资产价值评估。执行数据资产评估业务,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资产评估准则和《数据资产评估指导意见》(中评协〔2023〕17号)有关要求。数据资产评估应当关注数据资产质量,并采取恰当方式执行数据质量评价

  程序或者获得数据质量的评价结果,必要时可以利用第三方专业机构出具的数据质量评价专业报告或者其他形式的数据质量评价专业意见等。鼓励市注册会计师协会成立工作专班,研究制订《数据资产评估操作指引(试行)》,探索用于指导本地资产评估机构开展数据资产评估业务,加强数据资产评估能力建设和信息化建设,满足标准化、规范化和便利化的数据资产评估业务需要。企业和相关单位按规定需要对数据资产价值进行评估的,应当依法委托资产评估机构开展。

  (五)支持推动数据资产交易流通。结合数据资产交易相关应用平台,依托物联网、区块链和隐私计算等技术,配合相关部门和机构共同推动建设权责清晰、来源可溯、范围明确、过程透明和安全风险可控的数据资产交易流通体系。加强行政事业单位数据资产交易审批管理,单位对外授权有偿使用数据资产的,应按照资产管理权限,严格履行审批程序,并按照国家规定对资产相关权益进行评估。行政事业单位按预算管理和政府采购有关要求依法购买社会数据,激发各方参与数据资产交易流通的积极性。相关部门可探索支持数据资产质押融资、作价入股等数据资本化路径。

  (六)逐步建立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收益收缴机制。财政支持根据不同行业、业务场景需要,推进公共数据产品开发,丰富公共数据应用场景,推动公共数据发挥更大价值。在探索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先行先试的基础上,根据《浙江省公共数据条例》和《温州市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管理实施细则(试行)》(温政办〔2023〕77号),协同公共数据主管部门,研究完善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方式、范围和管理机制。按照“谁投入、谁贡献、谁受益”原则,依法依规维护数据资产权益。探索逐步将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纳入政府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范围,形成公共数据开发利用良性循环。

  (七)切实加强数据资产安全管理。企业和相关单位按照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要求,落实数据资产安全管理责任,确保数据资产安全。行政事业单位数据资产处置

  应严格履行审批程序,严禁擅自处置,造成数据资产流失或泄露。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单位按《浙江省公共数据条例》和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有关规定落实安全管理要求。相关部门可按有关规定对数据资产安全合规情况组织评审论证。执行数据资产评估业务,也应关注数据资产的安全性和合法性,并遵守保密原则。

  四、实施步骤

  市各主管部门和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企业和相关单位的宣传,进一步提高各企业和相关单位对数据资产化重要意义的认识,准确把握政策精神,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和单位动员其做好试点申报工作,并做好审核推荐。试点企业和单位一般不超过3家,根据申请时间和条件确定。其他有意愿开展数据资产管理的企业和单位,由市各主管部门、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和财政根据各自职责做好相关指导和服务。各主管部门、相关行业管理部门可分别牵头部署开展各归口企事业单位和相关行业企业的数据资产化工作;相关条线上级部门有部署要求的,结合其部署要求开展工作。

  五、其他事项

  本试行意见自2023年12月7日起施行。法律法规和党委政府、上级财政部门对数据资产管理有新的要求的,本试行意见可视情做相应调整完善。财政部门对行政事业单位数据资产管理另有规定和要求的,按相关规定和要求执行。

  各县市区(功能区)财政部门可参照执行。

  温州市财政局

  2023年11月7日

篇三:数字财政专班

  

  县级事业单位数字化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省委编委《关于印发事业单位数字化改革工作方案的通知》和市委编办《关于印发事业单位数字化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实际,现就推进全县事业单位数字化改革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全省事业单位数字化改革的总体部署,聚焦公共服务数字化,以促进新时代公益事业充分平衡高质量发展为目的,以科学分类为基础,运用系统观念、系统方法,选准改革跑道,打造应用场景,构建协同机制,打通堵点难点,优化资源配置,推进流程再造,进一步激发事业单位活力和创造力,推动事业单位变革重塑和功能跃迁,为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美好提供坚实有力保障。

  二、主要内容

  (一)改革范围

  全县所有事业单位均纳入事业单位数字化改革范围。其中,县委、县政府直属事业单位和使用事业编制的群团机关,由本单位组织实施;部门管理的事业单位,由主管部门牵头组织实施;乡镇所属事业单位由各乡镇机关牵头组织实施。

  (二)主要任务

  事业单位数字化改革整体纳入数字化改革“1612”体系的党建统领整体智治跑道,根据全省事业单位数字化改革顶层设计、“1+3+N”

  总体构架和标准规范(详见附件1),以重大需求清单、应用场景清单和重大改革清单为抓手,按照“指导规范、督促推动”的思路,谋划建设多跨应用场景,以数字化推动事业单位体制机制、组织架构等全方位、系统性重塑。

  .承接省市机构编制数字化管理平台功能落地。全面融入市机构编制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利用“实名制数据库”、“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系统”等各类资源,突出实战实效,充分用好平台“一屏掌控、实时监测、全景运行”等功能。建立健全“数据多元、纵横贯通、高效协同、治理闭环”的机构编制管理服务保障体系,推动体制机制运转和机构编制资源配置更好地与数字化改革的内涵相配套,从体制机制、理念方法、工具手段等方面推动事业单位力量统合、资源整合、功能聚合,努力打造机构编制数字化改革标志性成果。

  .推进改革应用场景建设。已纳入“1612”体系或已纳入本部门数字化改革的应用场景建设,继续按原跑道推进。省级、市级事业单位数字化改革应用场景可覆盖的,要积极主动向上对接,尽快实现省市县全贯通。坚持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积极谋划建设一批特色应用场景。同时,强化审核论证,完善决策程序,确保应用场景建设质量,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持续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创新。充分运用数字化改革理念,根据工作协同机制和应用场景建设情况,以及省市统一部署,分类分步推进事业单位机构重整、职能重塑、资源重配,充分激发事业单位体制机制活力,逐步构建起基本服务优先、供给水平适度、布局结构合

  理、服务公平公正的公共服务体系。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改革组织协调。县委编办组建事业单位数字化改革工作专班,建立工作例会和协同推进机制。县委编办和应用场景建设牵头部门(单位)各司其职,协同部门和所涉事业单位主动融入,实行清单式管理、项目化落实,做到一个专项、一个团队、一套方案、一抓到底。

  (二)明确阶段工作目标。12月,梳理形成县属事业单位数字化改革应用场景清单目录,推动2个以上特色应用场景建设试点工作。

  从2023年开始,按照省市统一部署,推动完善应用场景建设,加快构建多跨协同、综合集成、上下贯通的工作机制,及时发现和协调解决问题,总结提炼典型经验,逐步实现事业单位全纳入、领域全覆盖、纵横全贯通,持续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创新。

  (三)建立统筹推进机制。强化全县一盘棋,事业单位数字化改革纳入全县数字化改革工作体系,县委改革办、县大数据管理中心、县财政局等部门根据数字化改革工作分工,协同推进事业单位数字化改革工作。将事业单位数字化改革列入全县数字化改革考核评比体系,加强对应用场景建设牵头部门及协同部门考核激励。建立“工作晾晒+赛马机制”和量化闭环管理机制,推动特色应用场景纳入全省事业单位数字化改革应用“一本账”。

  (四)建立安全保障机制。严格落实网络安全和各项法律法规

  制度,健全数据信息和网络安全管理机制,全面构建制度、管理和技术衔接配套的安全防护体系,提升数据安全主动防御、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协同治理能力,切实守住数据安全底线,确保数据安全。

  附件:全省事业单位数字化改革总体构架

  附件

  全省事业单位数字化改革总体构架

  一、基本原则

  坚持党建统领、整体协同,统筹推进政府、社会、企业、群众四侧联动,一体推进省市县乡四级贯通。坚持立足民生、聚焦服务,以推动公共服务数字化为着力点,促进公共服务均衡高质量发展。坚持突出重点、一体推进,聚焦事业单位重点领域,以点带面推进事业单位全覆盖。坚持创新机制、变革重塑,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层级的“一件事”协同运行机制,以数字化改革引领事业单位变革重塑。

  二、主要目标

  梳理新建一批应用场景建设,逐步实现事业单位核心业务全覆盖。整合贯通一批应用场景,逐步实现重点领域“一件事”横向协同、纵向贯通。打造事业单位数字化改革管理平台,逐步实现“一本账”闭环管理。紧扣事业单位共性问题,构建重点领域工作协同机制,分步推进机构重整、职能重塑、资源重配,不断提升事业单位的治理能力和服务能力。

  三、基本构架

  事业单位数字化改革整体纳入数字化改革“1612”体系的党建统领整体智治跑道。事业单位数字化改革聚焦公共服务数字化的定位,按服务对象设置3条改革子跑道,即为党政机关提供支撑保障的行政服务、为市场主体提供服务保障的产业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保障的民生服务,构建事业单位数字化改革“1+3+N”的整体构架,作为“1612”体系的延伸拓展。

  “1”,就是全省事业单位数字化改革的管理平台。综合集成机构编制数字化管理应用、实名制数据库、事业单位登记管理系统、“事业法人浙里看”和事业单位质效评估系统,构建一屏掌控、实时监测、闭环管理的运行全景。

  “3”,就是行政服务、产业服务、民生服务3条子跑道。行政服务包括行政管理辅助、信息咨询、机关后勤服务等领域;产业服务包括标准计量和质量检测、农业技术服务、科技创新、人才和知识产权、房地产服务等领域;民生服务包括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等领域。

  “N”,就是建立N个不同类型的应用场景。按照事业单位类型和不同行业需要,结合事业单位的职能,打造一批企业急需、群众急盼的应用场景。“1+3+N”是一个开放体系,随着党政履职、产业发展、民生需求的演进,不断进行动态调整、迭代升级。

  四、应用场景建设内容

  应用场景建设牵头部门要采用“V”字模型系统分析方法和“一件事”系统集成思维,搭建业务协同模型和数据共享模型,形成一条跑道一个平台若干应用场景。

  1梳理核心业务。按照多跨理念,对跑道所涉及的核心业务的各

  领域、各层级、各部门的业务需求进行梳理分析,形成“三张清单”,找准改革突破口。

  .再造业务流程。对原来分散、割裂的业务流程进行整合优化,重新定义系统性的协同关系,构建模块化、标准化、可视化的核心业务体系,实现流程再造和业务协同。

  .搭建多跨应用场景。按照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谋划一批对应的共性场景,形成多跨场景清单,构建真正跨起来的重大应用场景。

  .完善贯通机制。聚焦业务贯通、流程贯通和数据贯通,在事业单位与主管部门、事业单位与事业单位、事业单位与企业以及各层级之间,实现数据流、业务流、执行流的深度融合。

  .提升服务能力。通过业务整合和协同配合,打造全省一体化、服务智能化的全链条、全周期事业单位公益服务和支撑保障新模式,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建立质效评估机制。突出实战实效,形成统一标准,打造工作闭环,构建量化评估体系,对各跑道内事业单位的数字化改革进展实施综合评价,精准绘出改革画像,加强评价结果应用。

篇四:数字财政专班

  

  潍坊市数智赋能高质量发展路径探析

  作者:董菲

  来源:《新西部》2023年第11期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研究,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数智赋能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潍坊市通过强化规划引领、做强优势领域、聚焦数转智改、深化平台赋能、优化网络支撑、打造政策高地等措施推动数字化、智能化在一二三产业的应用并取得一定成效。数智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正在深刻改变着传统产业模式和生产方式,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潍坊应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借助本地农业基础,发挥工业门类全、隐形冠军多的制造业优势,强化硬件产业建设,利用硬件吸引软件,以产业链落地为抓手来推动潍坊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潍坊市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基础,以数智赋能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加力突破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基础设施完善化,全市数字经济规模不断壮大,数字应用场景日益丰富,有效引领了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撑。2023年6月18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印发激励通报,称潍坊市为“建设信息基础设施、推进产业数字化、加快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和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发展等工作成效明显的市”。

  潍坊数字经济的现状与态势

  1、强化规划引领,加强数字经济发展机制保障

  组建了由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潍坊市数字经济发展工作专班,统筹发挥各专班成员单位职能,协同指导各县市区数字经济发展。编制印发《潍坊市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明确了全市数字经济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推进措施,通过实施“网络强基、产业赋能、数据治理、数实融合、动力变革、生态构筑”六大行动,全面夯实数字基础支撑,加快数字要素运营和数字变革创新,构建形成全市“一盘棋”发展格局。

  2、做强优势领域,加快推动数字产业扩规模

  在数字经济核心产业领域形成了以歌尔为龙头,共达电声、浪潮华光等为支撑的产业链条。VR头显占据了全球VR中高端产品80%以上的市场份额、产销量全球第一,微型麦克风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蓝牙耳机业务全球第一,LD激光器产品产销量全国第一。现拥有省级数字经济园区8个,全省第一。潍柴入选全球“灯塔工厂”,潍柴、歌尔入选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培育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36个,居全省第二位。2022年,潍坊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533亿元,增长28%,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364.9亿元,增长30%。

  3、聚焦数转智改,加快数实深度融合

  抢抓时代风口,将数转智改作为工业提质增效和抢占发展制高点的关键变量,打出组合拳,取得新成效。出台了《潍坊市工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通过开展“智能化改造、互联网应用、服务商引育、公共平台搭建、基础项目支撑、生态体系完善”六大攻坚,全面提升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着力实现“五端发力”:需求端抓企业需求摸底,已向县市区征集数转智改需求500余项;供给侧抓服务力量建设,已面向全社会征集数转智改服务商近200家;市场端抓要素供需对接,出台《潍坊市工业数转智改入企诊断实施方案》,年底前实现有需求规上企业入企诊断和无需求规上企业辅导培训全覆盖;企业端抓关键环节转改,全面推进企业“研、产、销、管”全流程数转智改;政府端抓重点项目落地,年内全市实施数转智改入库项目1000个以上。

  4、深化平台赋能,培强做优数字应用场景

  围绕建网络、搭平台、拓应用、育生态,分层次组织全市超过500家企业与卡奥斯、浪潮云洲等“双跨”平台进行对接,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在潍坊市的推广应用。强化典型示范引领,深入挖掘培育工业互联网场景应用标杆,扩大示范带动效应,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达到22家,潍柴雷沃、世纪阳光、街景梦工厂、盛途科技、智迈德5家企业入围中国“2023工业互联网500强”。开展“晨星工厂”突破行动,164家企业入选省级首批数字经济“晨星工厂”,数量居全省第二,2个园区、2个县市区分别入选试点园区、试点县。

  5、优化网络支撑,提升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加快5G网络建设。目前潍坊市已累计建设5G基站16410个、开通16340个,5G套餐累计开通678万个,5G信号实现城市重点区域全覆盖、乡镇区域连续覆盖、主要行政村重点覆盖。潍坊市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累计标识注册量49亿个,标识解析量15亿次。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潍坊市建筑物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实现5G连续覆盖及典型应用场景精准覆盖。

  6、打造政策高地,营造数字经济发展良好生态

  围绕数字产业化,在全力支持歌尔等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基础上,先后制定了《关于支持潍坊先进光电芯片研究院发展的政策措施》《潍坊市促进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扶持政策》《潍坊市关于加快推动元宇宙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系列支持政策,加快产业链延伸布局和招商引资,在增能扩产、土地供给、科技创新、人才引进、产业配套、资源汇聚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扶持,支持光电芯片、集成电路、元宇宙等数字产业新赛道壮大规模。围绕产业数字化,制定出台了《潍坊市支持工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十项政策》,每年財政投入支持资金超1.5亿元,围绕“示范项目、揭榜挂帅、诊断评估、园区建设、人才支撑、金融服务”六个维度,放大财政激励效应,撬动民间投资快速提升,支撑拉动全市工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

  潍坊数智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着力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

  强化地方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政策措施。以自身发展实际为基础,发现问题关键点,与上级政策做好衔接,提高政策实施效率。持续发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设5G基站和物联网感知终端,推进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和信息平台建设,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数字经济发展新引擎。同时注重传统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改造,不能让基础设施建设成为发展数字经济的短板。

  作为农业大市,潍坊必须始终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加强政府资金保障,推动数字农业发展。当前,财政投入是农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要方式,也给政府财政带来很大压力。通过提供更多的优惠政策,将更多的农业企业、数字化企业吸引到农业数字化转型中来,将政策红利转化为发展红利,积极运用生态量化和动态评估技术手段,并不断完善量化指标,以更精准的生态投入产出效率,实现发展的同时保障生态健康,推动生态资源资本化,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模式。

  2、着力推进数智赋能乡村振兴

  农业数字化转型是乡村振兴必由之路,提高农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数字化硬件的普及推动软件在乡村振兴中的推动作用。利用数智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改造,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给现代化农机装备加装智能操作模块,实时动态监测播种、耕作、收割等农耕过程,提高作业效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构建智慧农业云平台,实现精准用药、因地配肥、因地配种、自然灾难预警等一系列精準管理,减少农作物损失,实现高效、高质、高产的发展。

  网络化、智能化有利于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安全监管能力。通过对农产品全寿命全周期管理,实现农产品全流程随时可追溯,增强农产品消费者信心,提高品牌附加值。加强各区域农产品质量抽检,加大对不合格企业的惩罚力度。加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力度,实现农村土壤的可持续利用,提高单位土地产值。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电商反哺农业,降低农业经营成本。农村电商已成为支撑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集体组织主动与大型物流公司合作,在当地为物流公司提供场地建设仓库,同时借助大型物流公司的物流网络畅通本地农产品的销售渠道,以资源换资源。加强与拼多多、京东、淘宝、各大型超市等合作,缩短产品周转线,以更快的速度将更新鲜的产品送达消费者手中,提高回购率。积极主动与经验丰富的直播公司等新媒体合作,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广产品,以最高效的方式精准营销产品。

  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拥有丰富生态资源和优良生态环境的地区,应当抓住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机遇,积极探索碳汇交易机制,推动生态价值的转化,构建绿色发展新模式。同时,还应积极利用自然环境资源,打造休闲观光、家庭农场、本土居民互动等体验式经济,依托短视频、直播电商等新平台,增强群众的参与感,加速构建县乡商业体系,推动农民共同富裕,实现“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目标。

  3、着力推进潍坊产业集群数实融合发展

  数实融合的深度,决定着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高度。聚焦全省“十强产业”和重点行业,深入挖掘工业数据资源要素潜力。依托潍坊产业集群优势,以产业集群数字化创新为知识中心+数据中心“双中心”融合的抓手,推进数实融合路径方式的创新提质。优化配置制造业资源。通过工业大数据驱动,帮助制造业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解决企业“信息孤岛”“数据烟囱”等问题,进一步赋能潍坊新型工业化强市建设。推动龙头骨干企业向产业互联网演进,让工业企业在更广范围、更深层级开展数据采集、传输、存算、管理及应用,不仅仅要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连接,还要通过产业大脑实现管理和优化。以政府为主导推进工业智能化发展,引领社会数字化,加快未来社区、智慧城市、智慧医疗等建设,为数字产业化、工业智能化拓展市场。营造良好产学研一体化氛围,推动高等学校、研究机构、企业等共同参与数字潍坊,创造更多的智能化应用场景,以实践提升产业水平。

  4、着力推进潍坊数字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创新是产业优化升级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数字经济的背景下,数字技术的持续创新对于加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和促进本地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推动创新要素的集聚和创新项目的落实。

  首先,需要在科技方面加大资金支撑力度。为建设相关创新平台提供全面支持,包括资金支持、政策扶持和技术指导等方面,集聚创新要素,推进新业态落地。优先支持本地企业自主创新,加快培育高端产品制造业,引进适合本地发展的电子信息制造企业等,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品牌附加值。

  其次,需要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数字产业现有能级。发挥工业互联网平台信息全面互通作用,打破中小企业信息壁垒。鼓励本地大企业传授数字化转型经验,助力中小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不同规模、行业和发展阶段的企业数字化转型有着不同的逻辑,需要结合自身条件选择合适的应用和步骤。中小型企业所在行业相对分散、资金投入较低,全面大厂经验既不现实也不可取。中小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可以对大厂模式和经验进行拆解,再根据企业需求逐步改造。潍坊本地工业产品多处于供应链的中间环节,并且拥有核心技术,尽快吸收“灯塔工厂”经验,回避“试点陷阱”,完成数字化转型有利于技术投资回报的改善和创新进程的推进,加快打造“智能工厂”和“数字化空间”的进度。

  5、着力推进电商发展

  推动电商下沉,带动本地商贸转型升级。选出符合当地特色的产品,由行业协会制定标准化产品规格及质量标准。产品标准制定既要符合当前电商需求,又要有利于实现长期市场占领,带动相关产品的电商化发展。

  组织相关数字化营销培训,培训主体不仅要包括不同背景、不同能力、不同层级的各经营主体,还要包括相关部门的领导干部。利用大数据分析产品买家的消费理由和购买倾向,针对不同平台人群设置对应的互动方式,结合产品特色和本地文化制定营销策略,有计划性的推广、扩大潍坊在电商行业和消费群体中的知名度。政府还要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对电商发展成长最快、最活跃的企业或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鼓励电商群体抱团提升经营和运营能力,提高地方特色产品市场覆盖率,擦亮城市品牌。

  6、着力推进数字经济治理体系与能力建设

  好的治理是实现数字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要实现“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必须将“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有机融合,在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基础上,形成政府与市场“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充分发挥市场力量作用,最大程度发挥市场本身的调节作用,以数字化助力要素自由流动,以网络化集聚要素高效配置,以智能化增强要素供给质量,促进数字经济“强市场”建设;同时发挥“强政府”在建立市场、监督市场、引导市场和参与市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实现两者的互融共生。

  在数字经济形态下,需要重新思考数字时代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厘清治理体系所需的“变”与“不变”。一方面是“不变”,“市场更有效,政府更有为”“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治理逻辑“不变”。另一方面是政府治理需向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方向主动“求变”,进行政府职能转变和履职方式转变,探索形成与数字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相适应的赋能方式、培育方式、监管方式和治理方式,加强政府数字经济治理创新。

  参考文献

  [1]丁志帆:《数字经济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研究:一个理论分析框架》,载《现代经济探讨》,2020(01):85-92页。

  [2]焦勇:《数字经济赋能制造业转型:从价值重塑到价值创造》,载《经济学家》,2020(06):87-94页。

  [3]刘剑平、夏换:《数字经济时代县域经济创新发展之路》,载《中国经贸导刊(中)》,2021(06):125-126页。

  [4]黄诚胤、屈秦沁、张真源等:《元宇宙与体育融合发展的结构障》,载《体育科学》,2023(03):14-25页。

  [5]朱丽影:《数字经济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机制、困境与对策》,辽宁大学硕士论文,2022年。

  [6]于哲:《我市时空信息大数据云平台连续8年排名全省第一》,载《潍坊日报》,2021-2-6(2)。

  [7]潍坊市政府:《潍坊市数字政府发展专项规划(2021-2025年)》,2021。

  [8]王聪聪、崔素霞:《寒亭街道打造“智慧社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载《潍坊日报》,2021-2-21(3)。

  [9]高昕:《后发地区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障碍与突破》,载《区域经济评论》,2022(02):133-140页。

  [10]谢璐、韩文龙:《数字技术和数字经济助力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现路径》,载《农业经济问题》,2022(2):1-10页。

  作者简介

  董

  菲

  中共潍坊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为经济管理

篇五:数字财政专班

  

  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工作方案

  为深入贯彻关于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系统推进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优化升级和共建共享,高水平建设数字政府和智慧城市,结合工作实际,特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刻把握数字化发展趋势,加强整体布局,夯实基础、赋能全局、强化能力、优化环境,全面提升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助推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产业生态发展,努力将打造成数字基础设施标杆城市和数字建设样板区。

  (二)工作原则

  1.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加强数字公共基础设施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充分整合政务服务资源,统筹推进基础平台体系化、标准化建设。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压茬推进”原则,着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万物标识、能力充足、开放融合的数字公共基础设施体系。

  2.夯实基础,适度超前。立足业务需求,通过城市信息模型(CIM)底座搭建,运用编码赋码等技术,全力建设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平台、基础支撑能力设施及基础保障体系。坚持面向未来,适度超前布

  局数字公共基础设施,以建带用、以用促建,提升数字技术创新和数字安全屏障能力。

  3.协同推进,试点先行。按照统一规划,市级统筹建设,各区结合实际实施。强化部门协同和市区联动,推动跨部门、跨层级的统筹衔接、资源合理配置和集约建设。在先行先试区开展业务场景应用验证,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机制和模式。

  (三)工作目标

  结合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试点,大力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布局感知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动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化升级,构建泛在连接、高效协同、全域感知、智能融合、安全可信的数字公共基础设施体系,即打造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平台,建设通信网络、数据算力、物联网、融合等领域基础设施,构建标准规范、运维管理、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在城市治理、城市全生命周期建设运营管理、服务数字经济产业等多方面开展应用验证。

  2023年,编制完成城市实体对象分类编码属性标准、物联感知设施建设标准等核心标准规范,搭建完成全域覆盖的城市信息模型空间数据底座、基于万物标识的数据治理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数据资源管理系统的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平台,建立市级统一标准地址管理系统和工作机制,推进高质量泛在通信网络设施、绿色高效云网融合算力设施、全域感知物联网设施及集约共享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一网通办、一网统管、车联网、智慧建管等应用场景的试点示范验证。

  2025年,完善提高城市数字公共基础建设水平,力争将打造为数字基础设施标杆城市、数字建设样板区和数字经济发展高地。

  二、主要任务

  强化顶层设计,编制《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构建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顶层架构,推进打造全国领先的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平台、建设适度超前的基础支撑能力设施、建立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基础保障体系、打造融合市场需求的拓展应用场景等方面任务清单,并明确时间节点,推进落实。

  (一)基础搭建(2023年6月前)

  1.加快专项工作推进。在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基础平台、数据资源管理系统工作组,并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专班,研究项目建设模式和资金来源,开展项目立项审批工作。

  2.提升市政基础设施。推进城市资源共享共建,支持交通指示牌、监控杆、路灯杆等各类挂高资源开放共享和数字化改造,鼓励新建集智慧照明、视频监控、交通管理、环境监测、5G通信、应急求助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杆柱。新建智慧杆柱1000个以上。探索推动综合管廊智能化建设,因地制宜设置智能设备。构建城市地下三维可视化地质模型,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轨道交通建设等提供全方位智能服务,到2025年底,全面实现地下空间三维可视。

  3.打造统一安全信息系统。基于城市信息模型空间数据底座,明确数据交换、共享、安全等标准,支撑数据、城市感知数据等精准建设、落格上图。制定标准地址管理系统建设规范和管理工作规范,建设市级统一标准地址管理系统,指导和规范建设。基于工作建立横向协同、纵向联动的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工作机制,保障各部门数据一致性和实时性。基于万物标识统一编码标准,建立编码赋码机制,完成赋码平台建设。

  (二)提升引领(2023年12月前)

  1.提高数据精度和感知度。域达到CIM精模级别,并使用网格划分关联实体,构建统一空间定位体系。制定视频监控、物联网感知终端建设指南,优化感知载体和感知网络布局,形成感知载体部署节点图。提升城市视频专网能力,与政务外网对接,向城市信息模型空间数据底座、数据资源管理系统汇通、汇聚相关视频数据。基于城市大脑,建成市级感知管理服务平台,整合接入城市视频监控、新型感知设施等,实现感知数据汇聚、共享。大力推进城市影像、物联感知设施数据接入,提高接入数量。

  2.统筹数据资源管理。依托城市大脑的数据中枢和人工智能中枢,打通市直各部门、单位的数据实时汇聚和共享渠道,建成城市公共基础设施数据资源管理系统,构建开放共享的数据资源体系,支撑多场景应用。开展基于业务场景应用验证,基于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平台完成试点区特色场景应用、“一网通办”“一网统管”等应用验证,以提高关联数据质量。完成域房屋编码赋码工作,开展城市公用、交通、水利、信息基础等设施的编码赋码工作。

  3.加强基础支撑。以需求为导向,建设通导一体的地面增强设施,构建新型算力设施、数据中心、物联感知设施和融合基础设施。优化城市5G、光纤网络,加强交通枢纽、商业(住宅)楼宇、旅游景区、高校、工业园区(厂区)等重要场景的深度覆盖。对现有网络连接设施进行升级,实现连片覆盖、网络扩容。强化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升数据安全防护能力。

  (三)推广拓展(2025年12月前)

  完成万物标识编码赋码工作,推广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专题智慧业务场景,根据场景业务需求完善各项系统功能和网络连接、物联网、新型算力、融合基础等设施的建设工作,进一步扩大数据汇聚、数据应用能力与服务范围。在城市规范、治理、安全、服务等方面,持续提升数据汇聚数量和质量,完善基础数据新型生产要素生产、更新、共享保障机制,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数字产业生态发展。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智力支撑。组建专家咨询委员会,对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顶层设计、规范性文件、规章制度进行科学论证,对工作推进中遇到的重大问题、行业政策提出合理化建议。

  (二)组建工作专班。由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领导小

  组办公室从市直有关部门及市场主体、科研单位抽调骨干力量,组建工作专班,负责认真梳理工作任务,细化责任分工,明确时间节点,统筹推进工作落实。工作专班原则上每周召开工作会议,研究协调解决问题,定期向市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工作进展情况。

  (三)建立督办机制。紧盯项目推进中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建立多级督办和第三方咨询评估机制。城市数字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工作任务定期进行跟踪检查和进展反馈,每月对各成员单位进行综合考评,考核结果纳入各单位综合考核,并报市绩效考评办作为年度考评的依据。

  (四)加强资金保障。采用政府主导、平台运作、市场参与模式开展基础框架搭建,加强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财政支持,按进度要求分段安排建设资金。对符合地方专项债发行条件的数字基础设施项目加大支持力度。灵活运用社会化、市场化融资、设立产业基金等方式,充分调动社会投资积极性,撬动资本参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

篇六:数字财政专班

  

  智慧枢纽专班建设方案范文

  智慧枢纽专班建设方案

  一、项目背景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智慧城市建设已成为各地政府推进的重点项目之一。而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智慧枢纽的建设尤为关键,因为它不仅是城市各个领域的信息汇聚地和高效运作的枢纽,还是城市与外界互动的门户和多元融合的典型。

  据了解,该地区目前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已有不少成效,但智慧枢纽专班建设尚未启动。为了进一步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改善区域居民生产和生活环境,该地区计划开展智慧枢纽专班建设项目。

  二、项目概述

  1.项目名称:智慧枢纽专班建设项目

  2.项目目标:

  (1)打造智慧枢纽,提高区域的信息化程度和IT应用水平,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2)为各行业、各领域提供一体化数据服务,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参考,为市民提供信息共享、服务查询、个性化需求定制等多种服务。

  (3)以“一站式”服务为核心,推动城市运营愈加高效、顺畅、智能。

  3.项目实施范围:

  (1)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相关技术在城市建设、社会服务、经济运行等各个领域的应用推广。

  (2)政务服务、公共事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环保安全、交通出行、房地产销售管理等各个行业的信息化、智能化和数字化建设。

  (3)打造智慧城市运营支撑管理平台和城市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区域内各种重要资源和财政资金,在政府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使智慧城市的发展更加全面、协调、可持续。

  4.项目建设内容:

  (1)建设智慧枢纽综合服务大厅,提供政府、企事业单位、市民的一站式信息服务。

  (2)搭建智慧城市数据平台,建设区域智能交通、智能照明、智能环保、智能医疗等智慧城市的功能平台。

  (3)建设物联网信息资源库,实现设备、数据、人员、物流等信息的互通互联,推进物联网服务的全面化、个性化、智能化发展。

  (4)建设智能化系统,如城市安全监测和预警系统、交通指挥系统、医疗健康管理系统、教育信息管理系统、环保监测预警系统等。

  5.项目实施方案:

  (1)项目主体结构建设:成立智慧枢纽专班,负责项目的组织、协调和实施,成立专门机构负责监督管理和运维工作。

  (2)项目建设目标区域选择:根据区域实际情况,选择目标区域,逐步将智慧枢纽专班建设覆盖到全市范围。

  (3)项目技术设计:以智慧枢纽为中心,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下设各个智能化子系统,建设智慧城市店铺平台、智能交通平台、智能物流平台、智能医疗卫生服务平台等。

  (4)项目建设周期:预计为期三年,每年进行一批项目的启动与实施。

  6.项目实施机构:

  (1)智慧枢纽建设领导小组:对项目的组织、决策和协调进行统一领导,负责项目的整体规划和实施方案的制定与监督。

  (2)智慧枢纽应用人才培训和推广组:负责发挥信息技术人才的作用,依托省市的智慧城市开发人才资源,提供匹配的人才培训和推广服务。

  (3)智慧枢纽建设维护与管理组:负责系统的修缮、更新和维护工作,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和数据安全。

  三、实施方案效益分析

  1.提高城市建设水平

  (1)智慧枢纽专班建设的成功实施,整合了政府、企业和居民的信息资源,实现大数据的共享与应用。促进了城市管理和服务的精细化和精益化,强化了城市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2)实现了城市信息化、智能化和数字化建设,提升了城市基础设施的硬件和软件。(本段不必要)2.促进社会信息化

  (1)以智慧枢纽为基础,引进信息科技创新和应用,推广新一代网络技术和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区域信息化和IT产业相关领域的发展。

  (2)促进社会资源和社会治理信息化与现代化,提高社会服务和治理水平,打好“服务市民、依靠创新、推动发展”三张牌。(好像需要一些语言上的修饰)3.提高城市品质与形象

  (1)智慧城市林立,形成了一张独具特色和鲜明风格的城市名片,提高了城市美誉度和品牌价值,有助于吸引人才、储备智力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区域的国际竞争力。

  (2)在规范化城市形象的背景下,通过智慧枢纽专班的建设,实现了城市服务和城市管理模式的全面升级,改善了政府和市民的关系,提高了城市的文化气质。

  四、建设方案要求

  1.本项目实施方案由智慧枢纽专班组织实施,遵守相关法规和伦理规范。

  2.项目实施要尽可能科学、合理、切实可行。务必遵守经济节约原则,注意合理运用财政资金。

  3.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把握好建设进度,确保各项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4.严格保护各方信息资源和公共财产,防止信息泄露和代码窜改等违法操作发生。

  5.向社会广泛宣传项目的建设成效,落实公众参与原则,增强公众的知晓度和参与度。

  五、结论

  智慧城市建设是政府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服务的重要手段。智慧枢纽建设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城市信息化、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方案是智慧枢纽专班建设的正确方向和实施途径,将有力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快速推进。

篇七:数字财政专班

  

  XX省“数字政府”公共财政综合管理平台XX市运营项目采

  购需求

  一、项目概况

  “数字政府”公共财政综合管理平台是由省统一开发、覆盖全省财政部门核心业务的系统。由市集中部署,覆盖市、县两级财政业务,并上向与省对接。按照省财政厅有关工作要求、系统实际架构,参照周边地市做法并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市财政局负责统筹全市系统运营管理工作和市级日常服务工作。项目运营规模主要情况有:

  (1)全市运营规模

  “数字政府”公共财政综合管理平台(以下简称XX市“数字财政”平台)包含统一门户、预算综合管理、预算执行管理、财政总会计核算、单位会计核算、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等20个子模块,涉及系统模块多,业务复杂,“数字财政”平台由省财政厅统建统管,全市集中在市级进行运营服务,支撑全市“数字财政”核心业务。平台用户规模如下:

  1.各级财政部门。

  XX市本级、下辖县区所有财政部门。

  2.预算单位。

  市、县部门及所属纳入财政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单位原则上分为一级预算单位,二级预算单位和基层预算单位。如金融局,国资委,组织部,住建局,政协,宣传部,卫健局,市委办,市府办,市场监管局,生态环境局,人社局,人大,农业农村局,民政局,教育局,交通局,纪委,工信局,城管局,编办,应急局,政数局,政法委,文广旅体局,退役军人事务局,团委,统战部,统计局,司法局,水利局,市政园林事务,市长者服务局,市容环卫事务中心,审计局,商务局,能源和重点项目局,林业局,科技局,军民融合办,机关事务管理局,社保局,公路事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公安局,发改局,代建局,残联等等预算单位。

  3.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XX市分行及下属各中心支行。

  4.代理银行。

  财政支付中,预算单位按照财政部门的授权,自行向代理银行签发支付指令,代理银

  行根据支付指令,在财政部门批准的用款额度内,通过国库单一账户体系将资金支付到收款人账户。

  二、项目目标

  本项目将在省财政厅组建专业运营团队提供专业的技术运营服务,并指定专人负责,确保XX市“数字财政”平台业务系统稳定、安全、可靠的运行。在运营过程中重点完成以下目标:

  (1)对XX市“数字财政”平台提供必要的系统运营工作,对系统迭代版本升级与配置的统一管控,规范系统需求管理,实现云资源、系统、数据、业务标准以及技术标准全方位覆盖和支撑的运营管理目标,全面提升应用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保障系统正常运行。

  (2)按照省财政厅的统一布置,确保实现XX市“数字财政”系统与省厅版本保持一致,云资源、数据标准、技术标准符合全省的统一管理要求和标准的目标。

  (3)发挥上下联动作用,及时与XX市“数字财政”专班汇报省财政厅专项工作的推进情况,并确保XX市相关运营工作(如资源安排、控件工具、技术人员统筹等)如期推进,满足省财政厅工作部署进度要求。

  (4)积极配合XX市财政局推进数字大屏和财政数据应用分析等系统建设工作,加强与省运营中心沟通,提供“数字财政”平台中的数据资源,推动并配合进行联调测试,同时调配云资源以满足有关系统建设的需要。

  三、项目主要内容

  对XX市“数字财政”平台提供全面的系统运营工作,加强系统迭代版本及配置管控,确保与全省系统迭代版本统一;细化需求管理工作中问题反馈、需求分析、需求评审、需求验证、需求跟进等步骤的具体要求,提高需求管理工作规范;提供全面、可靠的系统运营支撑,支撑内容包含制定运营制度和提供工具支撑、业务运行的保障、定期执行系统巡检和安全巡检、云资源和系统运行的日常监控、故障问题处理、集中管控云资源、按需调整系统部署配置、统一管理平台账户、门户集成系统配置的技术支撑、严格管理数据中枢系统配置及数据备份、数据恢复、异常数据修复、业务数据资源维护、定期数据巡检、数据同步等全方位数据运营工作,确保系统与数据的运营管控工作能够准确有效的实施,全

  面提升应用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保障系统正常运行;提供“数字财政”平台的数据资源,配合开展数字大屏和财政数据分析应用等相关工作,并扩充相应的云资源,确保满足运行需求。

  1、项目周期:项目服务周期为3年。

  2、项目运营内容一览表

  “数字财政”运营项目服务内容

  服务内容

  服务描述

  安排版本升级工一、全省版本管控

  根据省运营中心发布版本迭代内容和本市工作要求,作,并对版本升级结果进行升级。

  L迭代版本验收

  测试

  根据省运营中心发布版本迭代内容进行在全省验收环境进行版本测试,范围包含业务、技术两个中台,预算域、执行域、核算域三个前台,以及门户、数据中枢、主数据管理等业务领域应用。

  内容版本原有功能升级、新版本新功能联调测试等。如直接支出更正、到人到户、支付更正、跨年退款、更正调库等。版本测试不通过的及时反馈至省运营中心并进行跟进处理,测试通过的则安排本市生产环境的版本升级工作。

  验收测试通过的版本按版本发布流程安排生产环境的升级计戈∣J,2.全省版本升级申请

  具体包括向省“数字专班”申请版本升级、确认升级时间窗口、向市县财政和预算单位发布版本升级公告。

  3.版本升级执行

  根据版本计划监控各地市生产环境版本升级工作执行情况,包括提供更新镜像文件或安装包、下发升级配置脚本、提供

  监控

  版本配置指引、监控版本验证进度,督办各地市在计划规定时间范围内完成迭代版本升级工作。

  4.提供全省标准

  根据迭代版本新增业务功能或已有功能如涉及调整全省标准

  版预算域操作手册、执行域操作手册、核算域操作手册的,将根据调整内容更新操作手册并及时发布全省标准新版操作手册。

  版操作手册

  二、需求管理

  汇总并整理XX市财政上报的对“数字财政”系统的优化需求,结合“数字财政”整体架构,对需求进行评审与处理。如需省级开发改造系统功能的则按照全省统一需求管理规范行程优化性需求设计方案,并跟进需求的迭代排期及验收测试结果。

  L功能性需求汇

  汇总各地财政部门反馈对“数字财政”系统的功能性需求,结合“数字财政”整体架构,分类整理接收到的优化性需求,过滤重复的需求问题。

  总整理

  2.需求评审

  组织需求评审会,由省厅“数字财政”需求团队、本市需求管理人员共同确认需求。如需求评审不通过,则反馈至需求提出人完成闭环。

  3.需求跟进与迭

  跟进每个需求的解决进展及结果,确保提出人认可需求的处

  理结果。

  结合版本升级工作,对包含在迭代工作中的需求交付结果进

  行验证。验证不通过的将验证结果反馈至省运营中心需求团队,验证通过则安排版本升级工作。

  代排期

  4.需求发版前功

  能验证

  三、运营支撑

  (一)运营制度

  根据省厅和本市“数字专班”工作要求,持续完善本市运营

  和工具支撑

  工作机制,同步更新全省统一智能运维平台,保障本市业务系统平稳运行。

  (二)业务运行

  建立健全业务运营服务体系,为系统平稳、安全、高效运行奠定基础。

  保障

  L运营技术支撑

  通过TAPD平台和全省智能运维平台等系统收集本市“数字专

  班”和实施运营技术人员上报的问题,并进行线上问题答疑或提供技术相关解决方案,根据问题种类,分派到相应问题责任方进行解决。对于需要提交技术开发的问题,提交工单至省产品、研发团队排期处理。

  实时响应市、县财政局的需求。按需协助财政部门处理市县的“数字2.财政部门业务对接

  财政”系统问题,同时确保每月至少一次参与市财政局召开的工作例会。

  3.全省基础知识

  收集全省服务过程中频率高发的问题,统一管理智能运维平台全省标准知识库,面向本市开放使用。

  (1)全省业务标准要素统一管理,包含日常要素更新变动维护、要库提升

  4.业务运营服务

  素标准下发,供本市使用。

  (2)全省统管系统级配置项日常管理,包含系统级配置日常统一调整、系统级控制规则严格管控,确保本市系统业务运行标准符合全省统一业务规范。

  (3)按照本市“数字专班”需求,提供全省各类标准统计分析口径的报表模板。

  5.对接省运营中

  省运营中心牵头衔接省市联动工作。包括快速协调省运营中

  心资源解决本市现场紧急问题、重点需求等,传达省厅或省运营中心要求本市执行的任务等。指定专人负责XX市对接省厅相关工作。

  心

  (三)定期巡检

  市级统筹定期进行系统巡检,制定系统巡检计划和巡检方案,(市级统筹)

  对系统相关服务进行健康检查,分析发现的报警、错误或故障,及时发现风险点,输出系统巡检报告。将发现的隐患报送给运营人员处理。巡检对象包括云外网络、云内网络、IAAS主机、IAAS存储、CA服务、DNS服务、网关服务、TDSQL.TEK、TSF?CMQ、Redis、凭证库服务、MQ等。巡检内容和要求遵循省统一运营规范,随规范要求调整。

  (四)云资源管

  资源管理包括市级统筹所有“数字财政”系统用到的省政务

  理(市级统筹)

  云平台资源(如VPNs堡垒机、跳板机、数据库和其它IAAS

  层、PAAS层资源)的规划、新增、申请和分配、扩容缩容(主机扩缩容、TDSQL实例扩缩容、TKE集群命名空间扩缩容、容器POD扩缩容等)、使用、配置调优,以及数据库管理、网关订阅、网络策略申请验证等工作。

  (五)安全管控

  市级统筹定期对所有系统应用及云主机进行安全管控,常态化对相关(市级统筹)

  系统资源进行漏洞扫描、基线检测、用户行为检测等工作,对发现的漏洞通知地市人员进行整改,并在整改过程提供技术支持。

  L漏洞巡检

  按照省统一运营规范,定期对系统应用及云主机进行安全巡检,输出巡检报告。

  2.漏洞修复

  发现安全漏洞的按以下顺序处理:

  1.如属于云平台层面漏洞需省政务云平台处理的,转派至省政务云平台相关资源处理,并跟进处理结果。

  2.如属于应用系统代码漏洞,则按故障处理规范转派至研发团队资源进行处理。修复后获取相应的版本在本市发布完成漏洞修复。

  3.如属于分配给本市的主机相关配置或操作系统,本市资源管理人员按照省运营中的指引进行修复。

  (六)部署配置

  结合省厅要求,定期按需提供系统部署配置指引文档,包括

  调优

  预发布环境和生产环境的三域系统部署调整指引文档、全省测试标准用例等。

  L部署指导

  梳理部署规范、配置指引,持续提升本市系统部署和配置质量。定期安排对实施运营团队技术人员相关技术培训,提升部署配置人员水平。

  2.部署配置检查

  按需利用工具对本市部署状况检查,发现不合理或可以提升的配置安排提供相应的部署优化指引文档。

  3.系统配置纠错

  针对系统底层功能设计、架构设计引起的重大错误,省运营

  中心研发团队对调整、优化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工作,督办实施运营团队对调整后的功能重新进行验证和数据纠正

  性修改

  处理。

  根据日常部署配置检查结果,以及系统升级迭代和业务发展需求,分析各类专题优化方案,安排技术人员执行,并对执行结果进行检查。

  4.组织专题优化

  (七)门户集成

  对地市需要集成到门户的系统,提供意见指导和配置指引文档、制定全省门户联调标准规范流程;统一由省团队协调资源提供支持。

  L门户集成需求

  组织门户集成需求评审会,由省厅“数字财政”需求团队、本市需求管理人员共同确认需求。如需求评审不通过,则反馈至需求提出人完成闭环评审,集成到统一门户的系统需求包括网络需求、用户体系、配置要求、联调测试要求、确认标准等。

  评审

  2.门户区域配置

  组织省门户项目组提供相应区域配置指引,指导本市实施运

  营团队规范配置操作完成相关系统接入工作。

  指导

  3.门户访问策略申请整理待集成系统的网络环境和新门户的网络需求,审批本市开通访问审批

  策略申请。审批通过后对访问策略进行开通。

  (八)数据中枢

  对需要挂接到数据中枢的其他业务系统接口,评审挂接需求,对于现有接口不符合需求的,由省运营中心分析评估,如评估通过且省财政厅同意,则由省数据中枢项目组纳入迭代,迭代完成后提供相关配置指引文档、指导本市升级数据中枢版本和开展配置联调工作。

  L接口挂接需求

  组织评审需要挂接到数据中枢的需求,包括网络需求、配置

  要求、联调测试要求、完成标准等。

  根据配置需求提供相关接口的配置指引。

  督办写入接入方进行接口联调、业务功能验证,确认接入结果符合要求。

  评审

  2.接口配置指导

  3.督办接口联调

  四、数据运营

  地市数据运营工作包括日常数据定时备份、容灾备份和灾后数据恢复、提供多源同步工具、指导任务配置和问题处理、历史异常数据修

  复指引、业务数据资源维护、数据巡检、数

  据同步等。

  (一)数据日常定确定全省各地数据备份策略,向省政务云平台申请备份策略。每天定统筹指导地市运维团队定期完成数据容灾时备份和容灾备份

  时完成日常数据备份工作,备份工作。

  (二)全省数据

  出现需要省运营中心恢复业务数据时,由省运营中心评估,恢复管理

  并协同分析数据恢复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如确认需要恢复,则需进行相应的审批或备案流程向省财政备案,审批通过后或备案后按规范向省政务云平台提交恢复申请工单。

  省运营中心处理完成数据恢复工作,并协助处理相关异常问题。

  并指导本市实施运营团队完成同(三)提供多源

  省运营中心提供全省多源同步工具,同步工具和任务

  配置指导

  步任务配置,确保将本市业务数据同步至省大集中

  数据。

  (四)多源同步

  接收业务数据同步结果异常问题,协调省运营中心资源定位

  问题处理

  问题,提供异常问题解决方案。

  对异常数据进行评估并提供解决(五)历史异常数定期监控本市存量数据的异常情况,据修复指导

  方案,指导本市实施运营团队根据方案对数据进行修复。审批生产数据修复申请。

  指导本市实施运营团队维(六)业务数据资下发全省标准化的各业务流程及数据规范,源维护指导

  护预算域、执行域、核算域、业务前台、技术中台等相关数据资源,包括主数据、基础信息数据、项目库数据等,保障系统运行与本市业务需求高度匹配。

  (七)提供数据

  确保系统能够稳定、良好地运行,达到建设预期的目的,将

  巡检指引

  对系统产生的相关数据提供全面的巡检指引文档。提供包括检查发现数据存储错误、超额申报预算、超额下达额度、超额支付、未及时记账或记账不正确等数据异常情况的数据巡检指引,提供异常情况处理指导意见和解决方案。

  (八)提供数据

  提供系统业务数据的处理和转换统一标准接口工作,供调用

  同步统一接口

  方系统查询使用,为本市数字大屏和财政数据分析应用方面

  提供数据同步技术支撑。

  根据历史业务数据评估本市业务高峰时间节点、重点业务组

  织资源进行重保,包括提前巡检、重点指标监控、故障快速响应、相关资源现场和远程值守等。

  (一)业务高峰

  根据本市历史业务数据,分析可能出现业务高峰的节点,以

  此安排相应重点保障工作。

  五、阶段性重点

  业务保障

  时间节点重点保

  障

  (二)重点业务

  保障

  根据业务需求,分析需要重点保障的业务,以此安排相应重保工作。

  六、提供新旧年度年末督办本市实施运营团队对本年度预算、执行、核算数据进行复核,切换工作指引

  对复核发现的问题提供相关技术指导意见。提供新旧年度切换工作指引文档,指导实施运营团队完成启用新年度系统环境和将相关数据转到下一年度的工作。

  七、应用服务租

  赁

  根据“数字财政”系统使用要求使用省运营中心管理的应用服务,完成数据汇聚等相关工作。包括ETL工具等。

  八、系统业务运营为确保系统投入使用后,能够稳定、良好地运行,达到建设预期的目专项培训服务

  的,对本市“数字专班”成员、运营实施团队和实施运营团队人员提供系统管理、系统操作、系统应用、运营专题培训(常态化技术能力培训、各类系统业务专题线上培训)等。

  九、故障处理

  每日处理各域、平台故障和业务问题,主要包括各领域应用故障、网络故障,智能运维平台、TAPD平台等渠道服务咨询,组织相应的资源解决市、县故障等。

  L故障级别及处

  级别是故障管理的一个关键要素,级别决定处理故障的顺序

  和所需的资源及要求解决的时限。故障级别可分为三级:致命(S1)、严重(S2)、普通(S3)。运营人员应从故障影响程度和事件紧急程度这两个维度来进行优先级的判断及定位并按SLA规定的时限进行处理。

  故障的影响程度主要是对故障发生的关键程度及故障发生后

  理时限要求

  的影响范围综合考虑得出。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n受影响用户数量和范围

  n受影响用户群体

  n受影响业务系统

  故障的严重程度主要由故障本身是否涉及关键业务系统来进行判定,如果故障涉及关键业务系统,则认为紧急程度较高,列为致命故障,需要尽快恢复;如果故障不涉及关键业务系统,则认为紧急程度较低,2.故障提交

  对市、县财政提交的问题,或者实施运营团队技术人员在系统运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根据全省故障管理流程规范处理。

  3.故障分析

  全省运营中心对受理的工单进行分析,按照如下顺序检查:检查服务运行情况(含资源利用率情况)?>版本情况->配置情况->日志情况->数据库锁等,具体流程先后顺序可根据不同故障情况自行调整。

  需要省运营中心处理的故障,按照省要求的规范附带相应信息后将工单转派至各业务领域指定的受理人。

  4.故障验证

  对已解决待验证的故障在验收环境进行测试验证,如验证不通过则反馈至相应处理人继续处理。

  5.故障跟进

  对已解决的故障与提出人进行确认,确保问题得到解决;对尚未解决的故障,定期跟进处理结果。

  对已解决待验证的问题,督促运营人员及时在预发布环境验证并反馈给保障人。

  6.故障升级

  故障处理过程中需根据事故等级分类,依据当前处理进度、时效及时对故障进行升级,以便协调更多资源规定的时间内恢复故障。

  7.服务形式

  驻场技术支持:按需到各级财政现场、重点预算单位现场处理在服务期内出现的重大故障或需到达现场方可解决的重大事件。如涉及系统重大故障排查,问题分析处置等。

  十、技术平台账

  对地市相关平台账户进行统一管理,包括包括VPN、数据库、户管理

  H—、专项实施

  赤兔等关于新增、续期、回收、异常分析等账户管理。

  包含与财政部对标要求改造实施、直接支付更正模块实施、财政资金“到人到企”电子支付实施、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实施、转移支付

  十二、自定义报

  表配置服务

  1、报表需求调研

  上下级衔接支撑服务等。

  根据财政对自定义报表的建设需求进行需求调研,其中调研包括各业务科室调研、需求原型整理、需求说明书编写、需求确认及调整。

  2、报表配置服务

  根据XX市各级财政管理要求,定制开发并维护市本级、县区日常分析报表、业务办理审批表、对账表,同时也包括将省厅报表按XX管理要求进行适应性调整后加以利用。

  3、报表数据核准

  对自定义的报表数据进行数据、需求及内容核对。

  服务

  4、报表性能优化服对报表的性能进行优化服务,主要有数据库配置优化、数据库业务务

  十三、日常巡检

  表结果优化、数据库事务机制设置。

  每天定时对全省各地系统环境的运行资源,包含CPU占用、内存、存储空间剩余情况、接口并发负载情况等资源实时情况进行监控,及时发现资源问题,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系统模板化输出系统各项资源使用情况。更好的保证市“数字财政”平台各项技术指标与省要求进行同步。

  监控内容指标和要求遵循省统一运营规范,根据规范要求调整。

  四、项目服务要求

  1、服务人员要求

  以高效率、解决客户问题为出发点的原则进行设计,建立运营服务流程,建立标准服务体系。本项目采用组织运营团队分别驻点在省财政厅、市财政局统一集中式运营,安排(运营经理、技术支撑)10人(市级驻场配置2人,8区县驻场配置各1人),由熟悉财

  政行业并有相关运营工作经验的工程师组成,长期驻点到XX市财政局对接省市系统运营工作,并定期召开运营工作例会。预算编制、指标结转、季末年初、专项工作开展等特殊时期,需根据XX市财政局的工作要求安排专人及时跟进,同时做好驻点运营服务。

  参加本项目的所有人员应满足如下基本条件:

  1)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品行。

  3)政治可靠,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

  4)有下列情形之一者,不得参加本项目: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受处分期间或正在接受审计、纪律审查、司法侦查的。

  2、服务人员主要职责

  1)负责对信息系统相关的服务请求进行处理和解决。

  2)负责对信息系统提供日常性能和运行状况监控,对故障进行分析处理及建立完善预警机制。

  3)负责对信息系统数据维护、软件缺陷分析、变更、发布、运行环境配置等管理。按相应运营规定进行审批和处理。

  4)负责对信息系统的故障处理与恢复。建立各信息系统的应急处理制度,保证信息系统的无间断运行。

  5)负责信息系统安全管理,遵循用户的安全保障管理要求,保障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6)接受信息系统维护事件的督办、检查,协助完成用户意见回访和事件统计、分析。对服务过程和反馈的意见进行改进,同时接受客户的绩效考评工作。

  7)及时提供对已纳入运营服务管理的信息系统运行和问题处理情况,并向客户负责,并按周、月提交运营服务工作进度总结和计划。

  8)负责整理和归纳信息系统日常维护知识库,提交至客户。

  9)负责整理和提交信息系统运营过程资料和相关配套维护文档,协助用户完成对运营系统的补丁和升级开发。

  3、服务响应要求

  1)服务响应可通过现场、远程等方式提供,由此产生的一切费用均由中标人承担。

  2)系统提供7X24小时的连续运行保障服务。

  3)系统产生故障需在1小时内进行响应,在及时响应后2个小时内采取相应解决方案直至系统可以运行;或提供完成工作的方法、解决方法或替代方案,由双方协商拟定完成的具体时间。

  3、资产权属要求

  1)本项目所涉及的数据所有权归政府所有,中标人只能用于履行本项目义务之目的。

  2)本项目不会引起任何已申请、登记的知识产权所有权的转移。

  3)中标人为履行义务所形成的服务成果的知识产权归中标供应商所有。服务成果形成后,使用权归采购人,未经采购人允许,中标人不得将服务成果用作其他用途,如发生侵犯采购人合法权益的情况,中标人当年度服务质量即为不合格,同时需要赔付采购人相应损失;采购人具有在服务成果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开发的权利,采购人根据需要在服务成果基础上二次开发所形成产品、程序等知识产权归采购人所有。

  4)中标人保证向采购人提供的服务成果不存在任何侵犯第三方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合法权益。如因中标人提供的服务成果侵犯任何第三方的合法权益,导致该第三方追究采购人责任的,中标人应负责解决并赔偿因此给采购人造成的全部损失。

  5、保密要求

  1)中标人应签订保密协议,对其因身份、职务、职业或技术关系而知悉的采购人商业秘密和党政机关保密信息应严格保守,保证不被披露或使用,包括意外或过失。

  2)中标人不得以竞争为目的、或出于私利、或为第三人谋利而擅自保存、披露、使用采购人商业秘密和党政机关保密信息;不得直接或间接地向无关人员泄露采购人的商业秘密和党政机关保密信息;不得向不承担保密义务的任何第三人披露采购人的商业秘密和党政机关保密信息。中标人在从事政府项目时,不得擅自记录、复制、拍摄、摘抄、收藏在工作中涉及的保密信息,严禁将涉及政府项目的任何资料、数据透露或以其他方式提供给项目以外的其他方或中标人内部与该项目无关的任何人员。

  3)中标人对于工作期间知悉采购人的商业秘密和党政机关保密信息(包括业务信息在内)或工作过程中接触到的政府机关文件(包括内部发文、各类通知及会议记录等)的内容,同样承担保密责任,严禁将政府机关内部会议、谈话内容泄露给无关人员;不得翻阅与工作无关的文件和资料。

  4)严禁泄露在工作中接触到的政府机关科技研究、发明、装备器材及其技术资料和政府工作信息。

  6、培训服务要求

  根据系统各使用单位实际需要,中标人需提供针对业务数据流、数据库结构关系和业务系统操作等的相关培训,并确保培训人员掌握相关培训内容。

  系统培训方式及要求:1)中标人需派出技术培训人员到现场做实地培训,采取分期分批的方式,集中相关人员进行培训。2)采购人负责提供培训场所,组织相关系统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宣传推广人员参加培训。培训结束时,为了评估学员的学习效果,中标人可安排培训进行培训测试,以检验培训人员对培训内容掌握水平。

  7、风险防范要求

  主要包括驻场人员保密安全风险、协助沟通风险、需求跟进风险、运营质量风险等四类风险防范等等,要求进行全面的风险分析并提供应对措施。

  8、项目交付质量

  要求保证运营人员的稳定性,并定期进行服务考核,以保证项目交付质量。

  五、服务考核办法

  确保XX市“数字财政”平台业务系统稳定、安全、可靠的运行。在运营过程中重点完成以下考核目标:

  1)对XX市“数字财政”平台提供必要的系统运营工作,对系统迭代版本升级与配置的统一管控,规范系统需求管理,实现云资源、系统、数据、业务标准以及技术标准全方位覆盖和支撑的运营管理目标,全面提升应用系统的可靠性和

  安全性,保障系统正常运行;

  2)按照省财政厅的统一布置,确保实现XX市“数字财政”系统与省厅版本保持一致,云资源、数据标准、技术标准符合全省的统一管理要求和标准的目标;

  3)发挥上下联动作用,及时与XX市“数字财政”专班汇报省财政厅专项工作的推进情况,并确保XX市相关运营工作(如资源安排、控件工具、技术人员统筹等)如期推进,满足省财政厅工作部署进度要求;

  4)积极配合XX市财政局推进数字大屏和财政数据应用分析等系统建设工作,加强与省运营中心沟通,提供“数字财政”平台中的数据资源,推动并配合进行联调测试,同时调配云资源以满足有关系统建设的需要。

  运营服务年度考核表明细如下:序号

  考核服务

  二级指标

  一级指标

  产出指标

  数量指标

  三级指标

  指标值

  运营服务指标

  周报数量

  月报数量

  信息化需求文档

  对接流程说明文档

  配置说明文档

  21个

  12份

  1份

  1份

  1份

  >90%

  ≤10%

  ≤48小时

  质量指标

  运营完成率

  系统故障率

  时效指标

  系统故障修复处理

  时间

  系统运行维护响应

  时间

  ≤60分钟

  11效益指标

  社会效益指标

  主页点击量

  系统正常使用年限

  26000人

  21年

  可持续影响指标

  12服务对象满意度指满意度指标

  标

  用户满意度

  290%

篇八:数字财政专班

  

  XX市未来产业及数字经济工作专班工作汇报

  一、引言

  XX市作为一个朝气蓬勃的城市,近年来在产业升级和数字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为更好地推动未来产业和数字经济的发展,特成立了专班进行深入研究和工作。本文将对专班工作进行详细汇报。

  二、专班目标

  专班旨在提出未来5-10年内XX市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和数字经济布局,明确政策措施,着力打造产业创新生态,促进数字经济蓬勃发展。

  三、研究方法

  1.

  调研分析:对XX市现有产业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掌握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

  2.

  专家研讨:邀请产业和数字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研讨,提供专业建议。

  3.

  跨部门合作:与各相关部门协同合作,整合资源,推动产业升级和数字经济发展。

  四、专班工作成果

  1.

  未来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未来5-10年内XX市未来产业发展方向,重点支持新能源、生物科技、智能制造等前沿产业。

  2.

  数字经济布局方案:制定了数字经济发展布局方案,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建设数字化城市。

  3.

  政策措施建议:提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财政支持、人才引进、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支持政策。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1.

  推进产业项目落地:积极推进未来产业项目落地,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2.

  加强数字科技创新:加大对数字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培育新兴产业。

  3.

  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实现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

  结语

  XX市未来产业及数字经济工作专班将继续努力,致力于推动产业升级和数字经济发展,为城市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篇九:数字财政专班

  

  市数字政府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市数智赋能行动实施意见》,推动全市数字政府建设走深走实,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围绕政务服务、社会治理、政府运行三条业务主线,以政府履职过程中各类问题和需求为导向,及时跟进泰州市数智赋能行动,推动我市构建数字化、智能化的政府运行新形态,促进数字政府与数字社会、数字经济、数字城乡协调发展,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23年底,全市统一的数字底座全面满足数字政府要求,政务数据资源体系持续建设,一网通办、一网统管、一体协同的数字政府应用体系深化推进,数字化执法、智能化治理、智慧化服务、绿色化发展等数字社会多跨领域应用场景不断丰富,上接省市、下联乡镇(街道)和园区、纵向贯通、横向到边的市数字化发展一体化管理运行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二、主要任务

  (一)构建科学精准的数字决策体系

  1.加快政府决策数字化。

  在经济运行、社会发展、民生服务、社会治理等领域,整

  —1—

  合多源数据资源,利用数据关联分析、数学建模、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技术,拓展各领域动态监测、统计分析、趋势研判、效果评估、风险防控等应用场景,为政府趋势预判、科学决策、精准调控提供专业参考,形成以大数据为支撑的科学化、精准化决策体系。(责任单位:市大数据管理局牵头,市有关部门、各乡镇(街道)园区配合)

  2.推进行业经济决策应用。持续提升财政、税收、金融、能源、商务、公共资源交易等领域数字化治理水平,推动各领域经济政策有效衔接,提升经济调节的科学性、预见性和有效性。加快“泰企惠”服务平台的推广应用,推进大数据、区块链、AI、VR、5G等新技术在工业运行调度、行业服务和管理、安全预警等方面创新应用。(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牵头,市工信局、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行政审批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税务局等部门配合)

  (二)构建公平公正的综合监管体系

  3.提升在线监管能力。推广使用省“互联网+监管”平台,做好监管事项的认领和监管行为的录入工作,推动与各部门执法系统平台对接。建立监管事项清单动态维护和审核发布机制,推动“照单监管”。运用物联网、视频监控、卫星遥感等技术,推进全市非现场监管资源应汇尽汇,强化监管信息互联互通。发挥市市场监管领域事中事后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

  —2—

  职能,将日常各类联合检查、专项整治任务纳入跨部门联合双随机抽查范畴,提升全市部门联合双随机监管工作水平。(责任单位:市司法局、市行政审批局、市市场监管局等部门)

  4.深化重点领域监管。依托泰州市市场监管数据中心,实现对市场主体自主化、智能化实时精准画像。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对地方金融组织业务活动及其风险状况的分析、评价和监督管理。加快工程质量安全监管领域信息化建设,对消防检测、工地扬尘、施工噪声等施工现场监测数据进行采集、共享和分析,提升智慧工地数字化监管水平。(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住建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等部门配合)

  5.形成信用监管合力。依托泰州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强化本市各部门信用信息的归集共享,做到市场主体基本信息、执法监管、诉讼情况等信用信息“应归尽归”,积极构建覆盖市场主体的信用监管体系,实施联合奖惩。探索利用区块链技术将信用行为信息上链,实现信息的不可篡改、可追溯、可验证。加强信用监管,实施联合奖惩。(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牵头,市法院、市司法局、市市场监管局等部门配合)

  (三)构建智能闭环的协同治理体系

  6.智慧化城市治理。加强城市基础测绘工作,持续对市域范围开展基础测绘数据更新工作,结合省天地图数据更新融合要求,实现天地图.数据向上融合及更新,满足城市建设及管

  —3—

  理底图需求;基于时空信息云平台,运用BIM(建筑信息模型)、CIM(城市信息模型)等技术,进一步扩大生产主城区的地理实体数据,实现各类专题数据、物联感知数据与房屋、交通、院落等实体之间的融合挂接,打造数字孪生城市。推进城市地下市政基础设施(含人防设施)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搭建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等设施感知网络和地面塌陷隐患监测感知系统,全面推进“CIM+”深度应用,推进城市空间“一张图”数字化管理。围绕解决城市治理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打造“小切口、大民生”特色应用场景。(责任单位:市住建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城管局、市有关部门、各乡镇(街道)园区配合)

  7.数字化乡村治理。升级换代乡村信息基础设施,构建农业农村数据资源体系。推进智慧农业园区建设,围绕稻麦生产、设施种植产业链等,以“一中心、N基地、N张图”为核心框架,建成“生产智能、经营透明、管理高效、服务便捷”的智慧农业应用示范标杆园区。搭建农产品冷藏保鲜智慧化管理平台,建设仓库信息存储、仓库信息监测、农产品质量追溯等管理系统,强化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建设。(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有关部门、各乡镇(街道)园区配合)

  8.精细化社会治理。实施法治护航行动,推进司法行政业

  —4—

  务系统智能化建设,健全法治政府科技保障体系,全面建设数字法治政府。从实际出发,有序推进“雪亮工程”建设,重点推进视频云平台和视频解析中心建设,提高社会治安防控智能化水平。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综合指挥中心、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一体化建设,共享利用市视联网平台视频数据,加快镇村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信息化建设。推进110报警服务台与“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泰治理平台2.0等领域系统对接。(责任单位: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综合指挥中心,市有关部门、各乡镇(街道)配合)

  9.数智化应急管理。整合应急管理、消防救援、交通运输、住建等部门的风险防控数据,形成安全风险“一张图”,着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市安全社会治理格局,全面提升城市安全发展水平。加快完善市全域安全联动指挥平台建设,实现对重点监管的高危行业企业、极端气象灾害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风险感知、监测、预警,强化各类安全风险隐患的分类分级管控。汇聚各部门的应急预案、应急资源、专家资源等数据,实现联动式响应研判、便捷性指挥调度,在风险应急处置时与有关部门实现快速协同联动。(责任单位:市应急管理局牵头,市消防救援大队、市交运局、市住建局、市有关部门、各乡镇(街道)园区配合)

  —5—

  (四)构建便捷普惠的公共服务体系

  10.提供泛在可及的政务服务。优化升级市政务服务综合管理平台,对接泰州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现审批事项数据汇聚和统一管理,提升“一网通办”服务能力。推广应用泰州市“一件事”受理系统,推动50项“一件事”网上可办好办易办。扩大“法人码”场景应用,积极融合“苏服码”,对接企业和群众各类电子证照,将“法人码”打造为法人的主要数字身份识别码。(责任单位:市行政审批局牵头,市有关部门、各乡镇(街道)园区配合)

  11.提供优质便利的涉企服务。依托“苏服办”总门户,集成企业全生命周期办事服务,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依托“泰企惠”平台,集聚惠企政策,建立政策推送机制,主动向平台注册的企业用户推送惠企政策,为企业提供政策指引。(责任单位:市行政审批局、市工信局牵头,市有关部门、各乡镇(街道)园区配合)

  12.提供普惠均等的民生服务。建立健全“12345”热线服务机制,提供“7×24小时”全天候人工服务,多渠道、全口径受理服务诉求。建立诉求流转衔接机制,提高诉求集中处置能力。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社会保障、教育教学、医疗保障、卫生健康等重点民生领域数字化转型。注重开发适

  —6—

  应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需求的智能化服务,推动优质公共服务向基层和特殊人群延伸。(责任单位:市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综合指挥中心、市行政审批局牵头,市有关部门、各乡镇(街道)园区配合)

  (五)构建整体高效的政务运转体系

  13.促进政务一体化大协同。将协同办公平台作为全市政府部门办公基础平台,打造政府工作人员办文办会办事的基本工具。开展“泰政通”平台市(区)试点工作,大力推进数据一体化、平台一体化、办公一体化,紧扣办文、办事、办会、督查督办等业务需求,打造多级联动的一体化政务协同体系,实现政府内部协同高效办公。健全疫情防控等重大任务高效落实机制,实现多跨协同、量化闭环。(责任单位:市大数据管理局牵头,市有关部门、各乡镇(街道)园区配合)

  14.优化数字政府体制机制。将数字政府建设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度融合,构建与数字政府相适应的政府职责体系,推动政府职能更加优化、权责更加协同。适应数字化转型要求,推动政府组织运行架构持续优化,实现知识信息共享、组织在线协同和业务高效运转。将“数字化思维”融入政府治理全过程,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建立政府主导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网络,推动实现政府治理更加精准高效、规范透明。

  —7—

  (责任单位:市大数据管理局牵头,市有关部门、各乡镇(街道)园区配合)

  (六)构建开放共享的数据资源体系

  15.完善数据管理机制。推行首席数据官制度,推动实现全市政务数据资源采集、编目、归集、共享、开放和安全管理等各环节的标准化、规范化和责任化,完善数据质量管理。依据泰州市公共数据目录体系,优化基础数据库、各类专题数据库,细化完善数据地方标准,加快构建标准统一、管理协同、安全可靠的全市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完善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制度,统筹全市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建立本部门视频图像信息资源档案,实现前端视频图像采集设备“一机一档”。加强对政务数据、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的统筹管理,全面提升数据共享服务、资源汇聚、安全保障等一体化水平。(责任单位:市大数据管理局牵头,市有关部门、各乡镇(街道)园区配合)

  16.加强数据高效归集共享。以市级大数据平台作为全市数据采集、汇聚和共享的唯一性平台,各条线业务平台不得重复采集和共享,所有政务数据都应当向市级大数据平台汇聚整合,推动政务数据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跨系统、跨业务互认共享和深度应用。加强数据分级分类管理,建立“一数一

  —8—

  源、多源核验”的数据更新维护机制,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推动数据质量提升。跟进泰州市政务数据双向流动通道建设,加强我市政务数据与江苏省、泰州市对接互通,推动国家、省市垂直信息系统数据回流。(责任单位:市大数据管理局牵头,市有关部门、各乡镇(街道)园区配合)

  17.深入推进数据开发利用。按《泰州市关于建立健全公共数据共享开放运行机制加快推进数据有序共享开放的实施方案》要求,依托泰州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编制公共数据开放目录和责任清单,加大人社、民政、医疗、教育、交通等重点领域政务数据有序开放力度。积极参加泰州市公共数据开放应用创新大赛,落地一批有竞争力的数据创新应用产品或解决方案。(责任单位:市大数据管理局牵头,市有关部门配合)

  (七)构建坚实可靠的安全保障体系

  18.强化安全管理责任。明确政府部门数据管理职责,健全网络安全工作责任体系,全面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联动机制。强化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监管,切实防范公共数据篡改、泄露和滥用,加强对参与政府信息化建设和运营企业的规范管理。构建数据安全防护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确保数据安全管理工作可量化、可追溯、可评估。(责任单位:市大数据管理局牵头,市有关部门、各

  —9—

  乡镇(街道)园区配合)

  19.落实安全制度要求。严格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全面贯彻《江苏省公共数据管理办法》,健全数据归集、治理、共享、开放、授权运营、安全管理等制度。强化安全防护技术保障,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制度,完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定期开展网络安全检查。依法收集使用个人和企业数据,加大对涉及秘密、隐私、个人信息等数据保护和监督力度。(责任单位:市大数据管理局牵头,市委网信办、市有关部门、各乡镇(街道)园区配合)

  (八)构建集约实用的基础设施体系

  20.夯实基础设施能力。合理测算市数字化发展所需的计算存储等资源,推动全市算力资源统筹布局。重点推进数据中心应用服务,新建非涉密系统统一上云,已建非涉密系统逐步上云,强化数据中心基础能力支撑。加强5G、IPv6+、Wi-Fi6、物联网、量子通信等新技术融合运用,开展IPv6协议部署,促进固移网络融合,推进新一代电子政务外网建设,进一步推动各类分散隔离的非涉密业务专网(特殊用途专网除外)向电子政务外网归并整合。(责任单位:市大数据管理局牵头,市工信局、市有关部门、各乡镇(街道)园区配合)

  —10—

  21.强化共性应用支撑。依托市大数据中心,进一步强化政务云支撑能力,完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云、应用服务云、信息资源云和技术服务云”等功能,加快形成较为完善的政务云服务。依托市级三大基础平台(大数据平台、视联网平台、时空信息云平台),着力推进城市共性能力平台化建设,减少重复建设,实现城市数据融合、业务协同与敏捷创造。将一卡通APP改名为“佤的”APP,并作为全市对外提供服务总门户。(责任单位:市大数据管理局牵头,市融媒体中心、市有关部门、各乡镇(街道)园区配合)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行动专班,制定具体工作方案,细化目标任务,形成指标体系,明确责任分工,挂图作战、对账销号。建立多部门协同工作推进机制,组建工作群组,形成例会制度,及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加强试点示范。坚持全面部署和试点带动相结合,围绕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共性需求等有序开展试点示范,强化顶层设计,以点带面实现“一地创新、全域共享共用”。

  (三)加强督查考核。建立专项督查机制,定期组织工作督查。依托“晾晒台”,定期公布各项目建设进展,通报晾晒进度缓慢项目。总结推广典型示范项目,将各单位项目推进情况

  —11—

  纳入年度绩效考核,确保整体建设实效。

  附件:2023年度数字政府专项行动重点任务清单

  —12—

  附件

  2023年数字政府专项行动重点任务清单

  序号

  工作任务

  加快政府决策

  数字化

  主要内容

  责任部门

  市大数据管理局牵整合多源数据,拓展动态头,市有关部门、各监测、统计分析等应用场乡镇(街道)园区配景。

  合

  市发改委牵头,市工提升财政、税收等领域数信局、财政局、商务字化治理水平;推广应用局、行政审批局、地“泰企惠”服务平台。

  方金融监管局、税务局等部门配合

  推动各部门加强执法系统平台与“互联网+监管”平司法局、行政审批局、台互联互通;加强日常监市市场监管局等部门

  管,纳入法治政府建设督查。

  依托泰州市市场监管数据中心,实现对市场主体实市市场监管局牵头,时精准画像;加强金融活市住建局、地方金融动风险分析、评价和监管;监管局等部门配合

  加快工程质量安全监管领域信息化建设。

  依托泰州市公共信用信息市发改委牵头,市法平台,强化本市各部门信院、市司法局、市场用信息的归集共享。加强监管局等部门配合

  信用监管,实施联合奖惩。

  开展一次市域基础测绘数据更新工作;基于时空信市住建局牵头,市自息云平台,新增主城区30然资源和规划局、城万平方公里的的地理实体管局、市有关部门、数据;推进城市地下市政各乡镇(街道)配合

  基础设施数智改造。

  建设滨江智慧农业园区和张桥智慧农业园区,打造市农业农村局牵头,智慧农业应用示范标杆园市有关部门、各乡镇区;搭建农产品冷藏保鲜(街道)园区配合

  智慧化管理平台。

  12(一)构建科学精准的数字决策体系

  推进行业经济决策应用

  3提升在线

  监管能力

  (二)构建公平公正的综合监管体系

  4深化重点

  领域监管

  5形成信用

  监管合力

  6(三)构建智能闭环的协同治理体系

  智慧化

  城市治理

  7数字化

  乡村治理

  —13—

  序号

  工作任务

  主要内容

  推进司法行政业务系统智能化建设;有序推进“雪亮工程”建设,重点推进视频云平台和视频解析中心建设;共享利用视频资源,加快镇村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信息化建设。

  完善市全域安全联动指挥平台建设,强化各类安全风险隐患的分类分级管控;推动部门间的应急处置协同联动。

  责任部门

  市公安局、市司法局、市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综合指挥中心,市住建局、市教育局、市有关部门、各乡镇(街道)配合

  市应急管理局牵头,市消防救援大队、市交运局、市住建局、市有关部门、各乡镇(街道)园区配合

  8(三)构建智能闭环的协同治理体系

  9精细化

  社会治理

  智能化

  应急管理

  10提供泛在可及的政务服务

  (四)构建便捷普惠的公共服务体系

  提供优质便利的涉企服务

  对接泰州市一体化政务服市行政审批局牵头,务平台;扩大“法人码”场市有关部门、各乡镇景应用。

  (街道)园区配合

  集成企业全生命周期办事服务;依托“泰企惠”平台,建立政策推送机制,为企业提供政策指引。

  市行政审批局、市工信局牵头,市有关部门、各乡镇(街道)园区配合

  1112提供普惠均等的民生服务

  1314(五)构建整体高效的政务运转体系

  促进政务一体化大协同

  市区域社会治理现代建立健全“12345”热线服化综合指挥中心、市务机制;推进民生领域数行政审批局牵头,市字化转型;开发特殊群体有关部门、各乡镇(街智能化服务。

  道)园区配合

  将协同办公平台作为办公市大数据管理局牵基础平台,推动全市政府头,市有关部门、各部门“无纸化办公”;开展乡镇(街道)园区配泰州“泰政通”平台试点工合

  作。

  市大数据管理局牵构建与数字政府相适应的头,市有关部门、各政府职责体系;优化政府乡镇(街道)园区配组织运行架构。

  合

  落实首席数据官制度;完市大数据管理局牵善政务信息化项目建设管头,市有关部门、各理制度,统筹信息化项目乡镇(街道)园区配优化数字政府体制机制

  15(六)构建开放共享的完善数据

  管理机制

  —14—

  序号

  工作任务

  数据资源体系

  主要内容

  建设管理,实现视频图像采集设备“一机一档”。

  强化本地政务数据汇聚和共享,全年新增政务数据4000万条;完善数据目录体系,加强数据清洗和治理;持续推进省市数据回流。

  依托泰州市公共数据开放平台,编制公共数据开放目录;参加泰州市公共数据开放应用创新大赛。

  健全网络安全工作责任体系;强化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监管;构建数据安全防护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制度,完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定期开展网络安全检查。

  推进数据中心应用服务,合理分配云资源,推动新建非涉密信息系统统一上云;推进新一代电子政务外网建设。

  强化数据中心政务云支撑能力;推进大数据、视联网、时空云等三大基础平台基础支撑应用,减少重复建设;将一卡通APP改名为“佤的”APP,加快推广应用。

  合

  责任部门

  16加强数据高效归集共享

  市大数据管理局牵头,市有关部门、各乡镇(街道)园区配合

  市大数据管理局牵头,市有关部门、各乡镇(街道)园区配合

  市大数据管理局牵头,市有关部门、各乡镇(街道)园区配合

  市大数据管理局牵头,市委网信办、市有关部门、各乡镇(街道)园区配合

  市大数据管理局牵头,市工信局、市有关部门、各乡镇(街道)园区配合

  17深入推进数据开发利用

  18(七)构建坚实可靠的安全保障体系

  强化安全

  管理责任

  19落实安全

  制度要求

  20(八)构建集约实用的基础设施体系

  夯实基础

  设施能力

  21强化共性

  应用支撑

  市大数据管理局牵头,市融媒体中心、市有关部门、各乡镇(街道)园区配合

  —1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