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高品质城区建设(4篇)

时间:2024-09-13 18:48:01 来源:晨阳文秘网

篇一:高品质城区建设

  

  研究探讨房地产导刊2023年08期城市品质提升策略研究———以六盘水市中心城区为例[,。无论是“,——内在性、摘

  要]人品”城有“城品”人品”或是“城品”都具有三大特点—稳定性、进步性。新时代的人有““今天,中国凉都”六盘水中心城区如何呈现出独特的内在美?如何实现以品质成就未来?尽管今天的六盘水中心城区环,境宜人、出行顺畅、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然而,放眼未来,建设“品质城市”是一个必须“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命题。城市品质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高水平的城市品质、有活力的产业品质和有魅力的生活品质。在城市品质建设中,如何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本文从人民城市和美丽中国建设的要求出发,对城市品质的内涵、六盘水城市品质的现状以及提升城市品质的目标定位、路径选择等进行研究,提出中心城区城市品质提升的发展策略。[关键词]品质提升;策略

  城市空间;[()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F299.23[1009-4563202308-141-03)时

  颖

  (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贵州

  贵阳

  5500811城市品质概述古人有云: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民族复兴和百年变局的制高点,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城市品质分为三个维度,即城市经济、城市质量和城市品位。在城市经济的维度下,主要包含经济活力中的产业活力和商业活力,这是必备型品质。在城市质量的维度下,主要包含城市的必备型和期望型品质。其中,必备型品质主要通过生活品质进行衡量,其衡量要素包括城市基础设施水平、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完善程度等内容。城市期望型品质的衡量主要通过生态品质进行,其衡量的要素主要包括自然生态本底和人工生态环境的相关要素。城市品位维度主要用文化品质即魅力型品质要素进行衡量。2六盘水市中心城区现状分析城市竞争力有待加强2.1城市产业功能逐步转型,中心城区已形成水城经济开发区、钟山经济开发区、水月产业园区、大河经济开发区(汪家寨片区)四大产业园区,各产业园区错位发展。中心城区人均住房面积达到积城市发展重心存在向水城区与红桥新区转38.7平方米,移,红桥新区也逐步开始向产城融合、产城互动方向发展。商业设施空间分布多集中在钟山区,目前已形成三大传统商业中心,分别位于黄土坡地区、川心路地区,以沿街生活服务型设施为主,商业集聚度较高,包括锦绣商业广场、万达商城等综合性商业设施,服务品质有待提升。服务设施有待优化2.2城市生活功能逐步完善,中心城区活力逐步由钟山区向东进行转移,主要集中在人民广场、川心路区域。中心城区通行能力持续强化,已初步形成骨架路网,人民路、钟山大道、凉都大道等多条干路贯穿三大城区。中心城区拥堵问题突出集中在钟山大,作者简介:时颖(女,汉族,山东单县人,本科学历,1987-)目前职称为高级工程师、注册城乡规划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道、人民路、凉都大道3条主干道中段(黄土坡至场坝区域)及其南北连接线中的康乐路、水西路、大连路、麒麟路、凤池路、钢城大道等交叉节点路段。由于水城经开区与城市核心地带缺乏快速通道,多个组团串联不足,通勤时间长,城市交通不畅通。相对城市机动化出行需求的快速发展,城市停车发展相对缓慢。中心城区停车供需矛盾突出,其中停车供需缺口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钟山大道沿线居住片区、重要交通集散点,停车管理措施相对滞后,部分街区内停车占用道路资源,影响车辆通行。城市大容量公交系统推进相对缓慢,而公交线路主要集中在人民路和钟山大道,公交设施保障不足。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市区级医院2公里覆盖率68.9%。社区卫生服务设施步行15分钟覆盖率44.58%。现有医疗卫生用地6医疗设施的人均面积05.15公顷,.49平方米,低于国家人均标准。机构养老设施现有6家,社区养老设施现有8家,步行5分钟覆盖率仅为5.76%。中心城区教育设施学位总体满足现状需求。现状公共文化设施,目前已基本实现“五馆一院”每10万人拥有的场馆数量但城市基层文化设施步行12.7处,5分钟覆盖率仅为24.56%。市级公共体育设施目前有市体育中心和凉都体育中心两大综合性体育中心,形成门类相对齐全的市级体育设施体系。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高等级设施过于集聚;设施缺乏统筹规划、布局不均,未与生活圈构建结合;配置不完善,使用频次最高的社区公服设施明显少于市级、区级公服设施,基层公服设施网络有待完善,且设施指标多未能达到国家或地方标准,供不应需。基础设施问题主要以排水问题较为突出,存在雨污管网错接、漏接、雨污分流不彻底、主干道有管网但支管“毛细血管”未打通等问题,整体管网提升有待进一步优化。特色环境有待凸显2.3城市生态功能逐步改善,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共监测3环境空气质量65天,优良率达9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道路交通8.9%;4.5分贝,噪声为6整体声环境质量较好;绿化覆盖面积8.6分贝,覆盖率4城市公园绿地面积15196.15公顷,0.65%;182.20公顷,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中心城区公园2.11平方米,覆盖率达到8城市绿2.97%。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化建设存在公园绿地布局不均衡,设施不完善、道路绿地达REALESTATEGUIDE|141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2023年08期房地产导刊研究探讨标率和成荫

  率低、居住区绿地建设质量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防灾管控有待强化2.4城市韧性功能逐步健全,中心城区共有地面沉降2处,占已调查地质灾害隐患点总数的0仅满.23%。中心城区现有应急避难场所35处,足约2.8万人应急避难需求。人均人防工程面积仅约0.1/人,平方米与相关标准要求有较大差距。部分区域无法满足山洪水排泄需求,极易发生内涝,威胁城市安全,积水内/平方千米,涝点密度达到0存在汪水路、水西北路铁.07个路桥下、明湖路等8处城市易涝点,城市安全韧性有待增强。消防设施建设布局需进一步优化。城市形象有待提升2.5城市人文功能逐步提升,中心城区内水城古镇作为城市一大文化特色,经过数年改造后,留下了时代记忆,传承历史文化。同时,建成了国内首个三线建设博物馆、三线工业体验馆,进一步提升城市的魅力和吸引力,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六盘水以“中国凉都”品牌为抓手,连续10余届打造的凉都消夏文化节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片。根据百度词“条搜索热度,与贵阳、西宁比较,中国凉都”作为城市名片口号还不够响,文化支撑还不够。3发展对策激发城市经济驱动力3.1完善产业功能,构建“一主五片”的产业结构,做强做实城市核心片区,进一步优化主城区空间、产业布局,形成多中心、组团式功能结构,促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提高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加强片区间的交通和功能联系,落飞嘎等五个外围城市片区形成产业发展合力。重点布局支撑六盘水城市转型的新产业和新经济功能,加强与主城区的交通联系和功能协调,建设成为空间上集中集约、功能上相对专业化的产城融合城市外围片区。主城区是面向区域的高端服务为主的综合功能片区,高品质公共服务、产业创新集聚功能的集中承载地和打造川滇黔区域中心城市的核心地区。鱼塘片区:是中心城区城市空间重点拓展地区之一。有序推进以医养结合为特色的居住功能建设,加强与主城区的快速交通联系,加强与大河堡景区的联动发展。落飞嘎片区:是依托六盘水西站建设的新增地区。围绕高中城逐步推进配套功能建设;在汪家河沟布局少量康养休闲功能;加强对西侧大湾等地区的联动发展,在片区北部预留产业发展空间。老鹰山片区:推进现状产业空间和企业升级改造,发展铁路物流功能;在片区西部和中部集中布局居住、商贸、商业等功能;观音山以影视基地、文化旅游为主建设特色文娱小镇。汪家寨-大河工矿片区:依托野马寨电厂发展纺织、煤电、建材、能矿装备制造等产业适当改善城镇环境。机场片区:发展以航空食品与包装印刷为主的轻工业、以电子信息与精密仪器为主的高新产业,以及空港物流业的临空经济片区。提高商业服务水平,优化商业网点布局。黄土坡、德坞等传统商业片区通过打造大型商业项目在功能上重新塑造,全面提升人民广场步行街、黄土坡商圈的基础设施水平和质量。大力改善消费环境,对老城商业进行升级,推动老城经济发展。加快老城区的改造工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142|REALESTATEGUIDE激发消费活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积极探索新兴互联网模式,如设立无人超市,送货上门服务等。创“,新“夜间经济”步行街经济”推动黄土坡、人民广场、水城古镇等商圈提质升级。稳步推进大型商场商圈、一站式购物体验中心建设,建设2为市民4小时社区服务商业设施,提供丰富的消费选择和良好的消费体验,激发消费热情。增强社区便民商业服务能力,提升消费便利度,让便民商业为城市消费提速。增强城市建设新活力3.2完善生活功能,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完善城市空间结构、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坚持规划引领,把新发展理念贯穿新型城镇化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根据城建节点项目实际情况,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持续完善配套设施,彰显凉都峰丛景观城市魅力。,聚焦城镇“四改”以市场化为主渠道,全力补短板、强弱项、提品质,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重点推进推动六盘水火车站片区、凤凰片区、德坞片区等重点更新地区成片改造。进一步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增强城市生活功能。着力整治背街小巷“脏乱差”问题,在确保安全性的基础上注重当地文化风貌,留住城市记忆,增强市民的、归属感、家园感。因地制宜实施街巷车行路面“白改黑”道路宽度拓展、特色人文景观和街道建筑色彩风貌塑造等提升改造工程,打造安全有序、管理精细、空间整洁、设施完善、环境优美、市井浓郁的文明街巷。,优化交通组织,打通路网堵点,疏通“毛细血管”构建互联互通、快速顺畅的城市路网体系。针对路网堵点精准施策,科学分流高峰时段车流。进一步完善交通路网规划,。重点推进凤凰东路、畅通“微循环”乌蒙大道、钢城大道等建设项目,使中心城区综合运输服务更便利高效,交通运输成为人民群众获得感最强的领域。重视城市停车系统规划,发展建立适应于城市建设和交通的停车系统。建立公共停车场信息共享平台,有效缓解城市停车压力。建成双水停车保养场、中心城区出租汽车综合服务站等项目。同时推进以步行为主体,自行车为辅助的慢行交通建设。,打造“提升居民生活服务品质。统筹15分钟生活圈”建设“城市、组团、社区”三级服务网络,补齐短板。加强中心城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夯实社区基础服务、提供基层就业援助、保障基本居住需求、倡导绿色低碳出行、布局均衡休闲空间、构建社区防灾体系,打造宜业宜居宜游的高品质社区生活环境。提升城市生态吸引力3.3完善生态功能,根植自然脉络本底,打造六盘水城市山水形态,突出“南北两屏、双河串城、峰丛嵌城”的形态格局。河流集中在主城区和城区西北部,形成山、水、城相互映衬、相互融合的生态格局。加强对沿水城河沿河绿化带整治,展现南北“以山为屏”的发展方向,顺应山脉走向,形成东西向带状延展态势,连绵山体成为城市的背景,提高梅花山的可识别性。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3.4完善韧性功能,统筹拓展城市空间韧性,完善城市防灾空间格局。将韧性城市建设理念纳入市国土空间规划和市防灾减灾体系规划。围绕提高中心城区防灾减灾

  (下转第145页)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研究探讨房地产导刊2023年08期

  ,重视人力资源价值潜能挖掘的基础上应能结合自身实力与发展能力,构建适应线上和线下办公的财务共享服务模式。无论是处理财务会计原始凭证,还是采集、加工、传输、共享、管理财务数据,都要根据线上和线下作业程序和方式的差异性,分别生成对应的服务模式。但要能在信息数据共享方面实现上下贯通,利用技术和制度等手段,有效解决以往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信息化时代下,必须要形成更加通畅与多元的沟通渠道,确保财务人员充分了解行政、业务、预算、工程等部门,实际财务信息服务个性化需求,增强内容供给的针对性与全面性。房地产企业应能利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构建更具有智慧性与灵活性的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在各个方面都能充分发挥财务会计的价值与作用。而无论是前期建设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还是围绕财务会计工作特点生成的新型服务模式,事实上都是围绕信息化建设形成新的工作机制。管理人员应能利用新型的工作模式与现代财务工具,高效化和精准化地处理机械化业务,从而在创造性的工作上展现财务人员的智慧优势与才华。在制度、技术、政策、环境等要素的有效把控和综合考量下进行。最重要的是注重优秀人才管理与培育,为财务人员的自我进化和现代化发展提供多元的学习支持系统。而在财务会计实施线上和线下相混合的工作模式时,要提供对应的财务共享服务支持系统。通过硬件和软件系统的全面升级,提升房地产企业财务会计工作的质量与竞争优势。参考文献[]]新收入准则下的房地产企业财务会计研究[1周珊.J.():财会学习,20223564-66.[]房地产公司财务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和解决2徐东升.]():策略[财会学习,J.20222469-72.[]房地产企业财务会计与税务的关系理论分析3刘立霞.]():与现实选择[营销界,J.202214137-139.[]房地产企业财务会计核算问题及改进措施认4李杰亮.]():识实践[商业观察,J.20221937-40.[]房地产公司财务会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5王清利.]():策略[商讯,J.20211563-64.[]]试谈房地产公司财务会计制度建设问题[中6黄宝.J.():国乡镇企业会计,202011103-104.[]]房地产公司财务会计制度建设问题探究[企张亮.J.():业改革与管理,201920172+174.结语房地产是受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影响最大的领域之一,必须结合外部环境和自身实际进行现代化的转型与升级。围绕财务会计这个核心业务,深层次地进行信息化建设与数字化转型。在流程管理和工作平台优化等方面,要(上接第1能力建设,开展韧性城市评估和相关前42页)期研究,形成符合六盘水实际的韧性城市建设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方法,指导韧性城市的建设。保护“一河穿城,六水映城,百峰绕城”的自然生态格局,保护修复水廊绿地风廊。分别针对河流廊道、道路及绿地廊道和通风廊道开展修复提升。在水城河城区河段提高廊道宽度和连续性,适度恢复水生植被,注重与主要节点的生态协调。加强道路及绿地廊道薄弱环节的绿地建设和生态品质。积淀城市文化影响力3.5完善人文功能,构建红绿交织、文旅交融的空间新格局。统筹三线、长征、民俗等人文要素与自然生态资源要素,依托厚重的“三线精神”和气候等资源禀赋,深入推进文旅融合,有序推进优良资源的开发。联合水城古镇,打造全国“三线”文化旅游集散中心,结合三线博物馆,仙水坡烈士陵园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牌子,形成独特的旅游优势产品,开展研学旅游和红色旅游等多种文化体验游,发扬红色文化精神,筑牢红色文化基因。点带面,提高六盘水“三线文化影响力。着力打造“中国凉都·康养胜地”南国冰雪城”旅游品牌,加快建设国际一流避暑度假和山地户外运动目的地。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建设水平,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的重要突破口,是改善和保障民生、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本文以当前城市发展的核心目的为基础,结合新发展理念,进行了城市品质的概念界定,以完善产业、生活、生态、韧性、人文五大功能,不断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人民生活质量和城市竞争力,旨在推动六盘水中心城区城市品质高质量发展。参考文献[徐培祎.城市品质提升规划:人民城市理念下1]

  刘阳,]的规划编制重点探析[城市观察,J.2022年第4期.[黄建军,王茂军.人本视角下城市品质提升2]

  赵群毅,——来自厦门实践的思考[]的方法论—城市发展J.研究,2020年第9期.[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思考3]

  张文忠.[]国际城市规划2J.016年第5期.[许璐.城市品质:城市规划的新焦点与新探4]

  罗小龙,]《索[规划师》J.2017年第11期.[重庆市城市品质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5]

  俞鹏.D].重庆大学,2022年.[姜友雪,秦兴方.地方品质驱动新时期中国6]

  李在军,]城市创新力时空演化[地理科学,J.2020(11).结语城市建设水平是一个区域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加快城市化进程,科学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REALESTATEGUIDE|145Copyright?博看网.AllRightsReserved.

篇二:高品质城区建设

  

  涪陵建设高品质生活区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分析

  涪陵是重庆市的一个重要区域,也是长江三峡旅游黄金旅游线上的重要城市。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涪陵开始着手建设高品质生活区,以提升城市形象和居民生活质量。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涪陵将面临着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的双重影响。本文将分析涪陵建设高品质生活区的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以期为涪陵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

  一、有利条件分析

  1.地理位置优越

  涪陵地处重庆主城区西南,位于长江中游南岸,三峡之上。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与重庆主城区相对接近,周边城市发达,为涪陵的高品质生活区建设提供了便利条件。长江三峡旅游资源丰富,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

  2.产业资源丰富

  涪陵拥有丰富的产业资源,特别是化工、冶金、制革等传统产业发达,为当地就业提供了基础支持。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涪陵还涌现了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为高品质生活区的建设注入了朝气与活力。

  3.生态环境优美

  涪陵境内山清水秀,自然环境优美。拥有大面积的森林资源和丰富的水资源,涪陵的生态环境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优势。构建高品质生活区需要一个清新、宜居的生态环境,而涪陵的生态资源为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政府支持力度大

  涪陵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改善,为建设高品质生活区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提供了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为高品质生活区的建设提供了保障。政府的大力支持将有效带动涪陵高品质生活区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制约因素分析

  1.城市基础设施滞后

  涪陵的城市基础设施滞后,特别是市政道路、公共交通、供水供电等方面存在瓶颈制约。城市基础设施滞后一直是城市发展的瓶颈,尤其是在建设高品质生活区这一更高层次上,城市基础设施迅速跟上是必须的。

  2.城市规划和土地资源分配不合理

  涪陵城市规划和土地资源分配存在一定不合理之处,城市更新替代和土地规划小产权房等问题长期困扰着城市建设。城市建设需要合理规划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而当前涪陵的城市规划和土地资源分配问题制约了高品质生活区建设的推进。

  3.环保治理仍需加强

  涪陵传统产业发达,环保治理任务繁重。尽管当地政府一直在加强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但是随着城市建设进程加快,环境污染问题也愈发突出。环保治理仍需加强,否则将制约高品质生活区建设的顺利进行。

  4.居民生活水平有待提升

  涪陵是一个传统工业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城市建设是为了改善居民生活,而目前涪陵居民生活水平有待提升,这将是城市建设的最大制约因素。

  涪陵建设高品质生活区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并存。在城市建设的路上,涪陵需要克服现有问题,充分发挥有利条件,合理规划城市发展,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涪陵要打造高品质生活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在各方的努力下,涪陵的高品质生活区一定会成为现实,为城市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篇三:高品质城区建设

  

  建高颜值城市,享高品质生活!看象山城市建设发展十年巨变

  初秋时节,万物渐丰。地处北纬30度最美海岸线的象山,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迅速而扎实,美丽而不张扬。

  十年来,象山乘势而上,笃定前行,不舍昼夜、昂扬奋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骨架路网快速拓展,市政功能逐步完善,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城乡面貌的变迁,为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们提供了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

  大气魄拉开城市框架

  天高云淡,晴空万里。宽阔笔直的城市主干道上车辆川流不息,一座座公园从“一枝独秀”到如今的“遍地开花”,舒展大气、错落有致的城市面貌成为象山对外宣传的新名片。如今的象山正以欣欣向荣之势跨步前进,站在城市制高点远望,路网密织,高楼林立,绿意环绕,山水辉映。十年巨变,尽收眼底。

  青草巷街区

  何将常

  摄

  在旧城区块,青草巷特色街区静静诉说着老象山的旧时光;在东谷湖区块,景区环境提升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成为重中之重;人民广场周边区块场地平整,未来“三场馆一中心”将在这里拔地而起,市域铁路建设与周边区域成片开发将一体化推进;大目湾区块重点推进项目引进和区块开发进度,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南方中心、大目湾智慧运动健康医疗等项目加快实施;松兰山入口区块周边环境进一步强化,全面展示亚运迎宾风采。

  今日的象山,宛如大鹏展翅,在更广阔的的空间铺开全新的城市框架。

  “二环四纵四横”的路网布局逐步构建。近年来,我县实施了环城西路(彭姆岭隧道至滨海大道)、政实路(来薰路至巨鹰路)、殷夫路(天安路至71省道)等新建道路项目;提升改造了天安路、巨鹰路(滨海大道以南)、靖南路等一批道路;打通了来薰路、丹山路、梅溪路等一批“断头路”,通行效率进一步提高,市民出行进一步便

  捷,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促进城市开发建设向南拓展。

  城乡公交

  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深入推进。2014年8月19日,丹城至石浦城乡公交班线正式开通,标志着我县迈入城乡公交一体化的新时期。随着2016年14条海岛区域线路的开通,我县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全面完成,全县行政村的城乡公交通达率达100%,广大市民享受到了低票价、广联通的高品质出行服务。同时,宁波栎社国际机场象山航站楼和机场专线大巴正式启用,大站快线、定制公交、旅游专线等应运而生,城乡交通网络层次清晰、功能明确,城乡客运资源配置不断优化,运输服务品质持续提升。

  大手笔完善基础设施

  南大河滨水绿道

  走在南大河滨水公园的步道上,一路可以看到八仙花、金鸡菊、大叶栀子花、月见草等30余个品种,步移景异之感油然而生。河道和生态护坡的荷花、睡莲、黄菖蒲、芦苇等品种绿化景观叠合,形成了沿线错落有致的别样风情。河畅水清、岸绿景美、功能健全、人水和谐的美好滨水环境,营造了人水和谐、自然共生的良好氛围。

  2013年以来,我县以海为韵,以绿为脉,因地制宜建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城市绿道。据统计,我县中心城区现有各类绿道共计120公里,主要分布在东大河、南大河、松兰山沿海,多为道路、公园建设附属项目。其中,今年竣工的有2条,分别为环城绿道一期,总长度15公里;环象绿道亚帆路段改造提升,总长度9公里。

  环象绿道亚帆路段

  余新奇

  摄

  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游园绿地少的问题,我县以创建园林城市为契机,深入开展城市绿化提升工程。十年来,我县新建成公园5个,分别为塔山公园、海山公园、南大河滨水公园、殷夫公园、丹凤公园和大目湾中心绿地。如今,凤跃山公园、东谷湖公园二期、王寺山公园、丹阳公园、兴盛公园正在积极推进前期工作。

  殷夫公园

  公园步步成景,城市“绿肺”多多益善。截至目前,我县公园绿

  地面积达335.63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5平方米,建成区绿地率36.31%、城市绿化覆盖率39.89%,“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已成为我县城区绿化建设的真实写照。

  要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象山,必须做好普惠性、基础性民生建设,特别是要补齐民生短板,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

  瑶琳未来社区改造提升

  老旧小区次第焕新。近十年来,我县相继投入6890万元,对30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总建筑面积131万平方米,惠及居民1.1万余户,见证了小区从“破而旧”到“优而美”的华丽蜕变。目前,丹静苑、金秋小区、瀛洲小区等5个改造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施工中,2023-2025年我县继续推进剩余未改造的20个老旧小区改造,形成更多老旧小区改造“象山经验”,让居民住得舒心、安全、有品质,为区域发展注入更多新动力。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十年间,县城建成区面积由2013年的28平方公里增至38.19平方公里,建成区道路总长增至434.26公里;道路面积增至724.9万平方米;建成区路网密度增至12.71公里;雨水管网增至220.25公里。实施功能性基础照明改造工程,城市道路装灯率已达100%,亮灯率99%以上,设施完好率95%以上。

  精细化提升城市品质

  城市之美,在于精致;城市管理,在于精细。十年间,象山强化品质管理理念,像“绣花”一样推动城市面貌提档升级,城市运转提质增效,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增强。

  夜景灯光改造提升

  增颜值,内外兼修提升城市公共空间。深入实施“4+4+4”城市品质提升工程,西溪路(象山港路至亚帆道路)、靖南路(巨鹰路至东谷路段)、新华路(靖南路至丹峰路段)等24个路域环境整治项目,成为城市品质提升的缩影。夜景灯光改造提升工程,利用灯光将城市元素加以重塑,打造了一张独属于象山的特色夜景名片。

  城市印象

  陈雨婷

  摄

  提品质,“住有宜居”打造幸福标杆。城市因提质而靓,生活因

  提质而美。满足人民群众对居住品质提升的迫切需求,一直是县委、县政府的重点工作。近年来,我县房地产业健康平稳发展,市场规模上了一个新台阶。数据显示,10年来,我县房地产投资达498亿元,仅“十三五”期间就有123个楼盘交付,商品房新批准预售面积达600万平方米,新建商品房累计成交579万平方米。林立的高楼优化了城市天际线,让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极大改善了市民的生活环境。

  强管理,严查严管攻克市容“顽疾”。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以群众反映较大的步行街商区、丹爵线、丹南路沿线等重点区域为突破口,持续发起占道经营、人行道违停、垃圾乱倾倒、不文明养犬等市容市貌专项整治行动;针对市容环境“脏乱差”,全面启动“日扫夜洗”精细化保洁作业模式,中心城区道路机扫率达75%。

  解民忧,“智慧城管”赋能新时代城市管理。充分发挥智慧城管平台优势,运用数字信息化手段,快速有效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不断强化“人防+技防”全程管控能力,为新时代城市建设管理增添动能。

  新的蓝图鼓舞人心,新的使命催人奋进,新的征程任重道远。象山将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以“而今迈步从头越”的豪情,振奋“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精神,启动新一轮城市建设,在建设现代化滨海花园城市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篇四:高品质城区建设

  

  关于城市品质提升进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升城市品质是加快城市建设现代化的关键行动,主要通过提升城市品牌、品位、品貌和质地、质量、素质,全面推动“城市更新”,不断构建城市召唤力、辐射力和影响力。当前,推进西咸一体化、共建*都市圈已成为关中地区发展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各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资源要素被充分激活,城市建设也呈现出一片蓬勃生机。但从目前*城市建设整体上看,虽然活力满满势头强劲,却依然没能囊锥露颖于周边地市的视野。如何在*城市品质中植入独异的现代城市伦理和人文精神,不断更新“城市基因”,使之快速“脱颖而出”,是*亟待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工作进展情况

  “以优减忧”推进建设,让城市更“便捷”O加快城市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推进跨河跨铁路的“三桥三隧”开工建设,建改体育场十字环形天桥等*座人行天桥,启动建设*座智慧停车场,实施*个老旧小区和*个片区老旧街巷改造,实施“二场九门四口”古城保护修复工程、“*+*”智慧路灯和新基建项目、“四节一会三展”街景美化工程以及“*”供水、供热、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让市民出行不“堵”、生活不“烦”。截至目前,城区实有城市道路面积约*万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约*平方米,新建*座人行天桥,城市路灯亮化率*%,中心城区共有*个道路临时停车泊位纳入市停车公司统一管理,新增和在建公共停车场提供停车位约*个,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

  “绣花功夫”精细管理,让城市更“靓丽”O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明晰标准、内容、程序、责任等,集中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彻底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痛点、难点、焦点问题。建立健全城市建设管理制度,以制度管人管事、用精准提升效能、靠细节做优品质,全力推进城市更新。坚持以点带面、转段升级,从占道经营、广告牌匾、市政绿化、城市围挡等*个方面入手开展专项整治,一系列的拆除废旧、更新设施、绿化提升和立面改造等行动,提升了城市内外品质、改善了市民生活质量、得到了群众广泛好评。

  “金牌服务”办好实事,让城市更“温情”。截至目前,*万套棚改安置房已建成入住,帮助*万群众“出棚进楼”,居民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城市面貌日益更新;累计改造城镇老旧小区*个、*万户,惠及人口超过*万人,对中心城区自愿加装电梯补助标准每部*万元,目前中心城区共审核批准多层住宅加装电梯*部;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先后共建设公租房项目*个、*套,*户住房困难家庭搬进了新居,*万人的住房困难问题得到解决,住房条件明显改善;强化公租房管理职责,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健全公租房运营管理机制,构建公租房小区“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年荣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以文化人”提升内涵,让城市更“儒雅”。坚持把“尊重人”放在第一位,兼顾各层面个性化需求,让不同层面的“人”在城市发展中唱好主角、体现风采。深化“四德”塑造,努力让崇尚道德成为时代风尚、让崇尚劳动成为时代精神、让崇尚科学成为时代潮流、让崇尚英雄成为时代气质。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从*年首创成功到*年再次蝉联,始终以“归零”的心态再起跑再出发,推动“文明城市”向“城市文明”跃升。积极传承文化基因,接续厚重历史文化、挖掘淳朴乡愁文化、提炼鲜明红色文化,让城市因文化而生动、依文化而发展、靠文化而繁荣,聚力打造体面宏达、血脉贯通、韵度飘逸的宁静*、坚毅*、敦厚*、柔美*。

  “绿色印记”改善环境,让城市更“生态”O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不断改善生态“气质”、提升山水“颜值”。建立“三线一单”分区管控体系,划定*个管控单元,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绿色支撑。严格执行新建项目煤炭减量替代,推进*家电厂进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积极推进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全市完成提标改造*家污水处理厂。严格落实“*个*%”要求和精准管控“*条”措施,持续抓好建筑工地扬尘治理,建筑工地扬尘PM*指数同比下降。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千亩绿林、望贤绿林、文咸广场、丝路公园等绿化工程,全市林木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平方米,广大市民“不出城而获山林之怡、身居市而享林水之乐”的美好愿景正逐步实现,社会各界自觉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的理念和方式正逐步形成。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基础设施规划建管的“精准度”不够。过去一段时间,以轻工业为主要产业的基本市情,致使*在城市建设方面历史欠账较多,规划设计标准也不够高,加之后期监管也不到位,一些路段“今天你开膛,明天我破肚”现象时有发生;城市地下管网设施相对老化落后,一遇大暴雨部分路段极易出现水淹状态,严重影响城市交通通畅和市民安全出行。目前全市城市建设管理正在逐步规范,但一些淤积的、潜在的问题还需防微杜渐。

  城市形象定位设计的“匹配度”不高。分析*目前的城市形象,整体感觉比较散漫,一些诸如火车站、高速口、广场等城市建设代表性场所,布局与建设还不够新颖,整体缺乏创造性、地标性和连贯性,尤其是在历史文化体现与现代功能定位上设计不明显。同时,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现代化“西部名市丝路名都”,相应体现名市名都的景观设计元素不多、不丰富。

  文化特质挖掘激发的“浓郁度”不显。相对于省内外一些城市而言,*还没有打造形成自身特有的现代文化气蕴,尚还没有自己的城市广告语。同时在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对*城市文脉延续的重视不够,发掘自己的名人、名史、名景的力度不强,特别是在新旧文化的融合和接续方面,外部形式的模仿大于内涵精神的塑造。

  城市精神培育塑造的“向心度”不聚。从作为城市主体的居民这一角度挖掘提炼城市精神,有利于塑造和提升市民整体素质。目前,*城市基础设施正在逐步完善,但与之相匹配的提高市民综合素质的城市精神尚未培育形成,加之法制意识以及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氛围还不够深厚,城市符码还需进一步精心琢磨注入独异内蕴。

  三、对策与建议

  同步编制规划,绘就“一幅蓝图”科学系统施治。坚持组团式、串联式的发展理念,围绕城市更加融合、布局更加合理、交通更加便利、功能更加完善、环境更加宜居的建设目标,同步协调编制规划,做到系统化设定、品质化提升、一体化落实。坚持在城市建设规划总基调上体现*特色,充分挖掘利用*特有的地域风情、文化传统、人文特征,在广泛征求各界意见的基础上,提炼形成城市总体形象定位,切实为高品质规划城市建设指明方向。坚持对接友邻城市编制规划,立足全域,同标准同步伐加强与*市及西咸新区规划编制的对接衔接,从城市空间管控、特色风貌塑造、历史文化彰显、城市色彩设计、公共环境艺术塑造等方面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与*及西咸新区合并“同类项”、形成“差异化”,合力打造“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城市建设新风貌。

  集聚资源要素,编织“一张网络”建强基础设施。坚持对内科学统筹推进,对承担城市道路交通、管网建设和改造、污水和垃圾处理、生态园林等重点领域建设的职能部门,加强城建设施实施前的沟通协调,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功能,一体化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防止一个地段“今天你开工、明天我施建”现象发生。坚持对外加大沟通衔接,与*及西咸新区积极探索跨区域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共同审批有效机制,加大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谋划、设计标准和建设方案等方面的对接,推动*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一体推进。坚持“适度超前”理念,邀请知名设计团队,精心策划包装一批*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大项目、好项目,发挥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作用,鼓励和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坚持依法施建原则,可借鉴河南许昌市连续十余年高压拆违,杜绝城乡建设随意性,保证规划实施严肃性、连续性的经验做法,防止出现“任性”建设现象,坚决维护规划的刚性执行力。

  打造文化地标,聚焦“一个主题”提升内涵形象。“文化地标”是一座城市“精气神”的集中体现,积极借鉴汉中滨江新区“以龙岗古人类遗址及龙岗生态文化园为依托,以汉江水面和两岸湿地、文化公园为核心,着力打造集旅游、休闲、商务服务、居住为一体的宜居新城”的设计理念和建设风格,充分挖掘*悠久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资源,特别是秦文化秦文明这一最鲜明的*标识,可以秦文化为依托,以渭河生态带、*湖景观带为核心,科学布局、合理建设具有鲜明标识的“秦风、水韵、绿调”城市景观带、文化旅游区,打造形成*独有的“文化地标”,实现“老树生新芽”,让游客一想到秦文化,就只能想到*、想来*、记住*。同时,可将*的标志性文化纳入城市空间方方面面,比如在建设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时,可以在规划线路时设置并命名站点,适当运用秦代小篆字体形式渗透秦文化,提高影响力,或者结合群众喜欢打卡、定位的社交习惯,在地图、美食、旅游等APP上标注出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

  创新运行模式,拧成“一股力量”推进高效管理。坚持为人民管理城市,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着力提高市民综合素质,组建市民城市管理员队伍,引导市民以主人翁的姿态自觉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凝聚形成“热爱城市、建设城市、提升城市”的共识和合力。坚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类业务平台实施城市管理,建立完整的、闭合的城市综合管理系统,实现城市管理工作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精确敏捷型的转变。建立主动为群众服务的协同管理机制,落实“市、区、街办、社区、居委会、网格区域”六个层级责任,形成“跟踪服务、发现问题、实地核查、监督办理”工作闭环,消除管理漏洞和盲点。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及引进机制,让人才“引得来”“使上劲”“留得住"完善和落实支持政策,健全人才服务“绿色通道”,以智促治提高城市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