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高中民族教育笔记篇二:高中民族教育笔记
民族理论与政策问题太大。
就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问题谈些建议:教育;
1)中央财政补助,率先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幼儿园到高中阶段免费2)对少数民族的文字、民俗等物质或非物质文化予以保护;
3)对教育资源进行提升;
4)适当提高大学录取比例等
少数民族大多生活在偏远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一大截,在得不到支持的情况下,要想发展是很缓慢的。
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正面扶持,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儿童和青少年教育问题,虽然很多地方看似生活困难,但是维持生计还是可以的,但是要供家里小孩上学,那就是千难万难了。所以,在地方建立学校,免费或是工读性的提供教育是必须的,只有将下一代的知识层面提高了,才能间接地提高当地文化环境和经济发展可能。
其次,在解决教学问题的同时,也要有人直接引导当地人走向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在保持当地环境的同时,结合当地特色,建立当前可建立的经济项目。特别是在贫瘠地区,环境保护应提在首位,只有环境好了,才有发展的可能,不适合生活的地方是很难有发展的可能。
最后就是城乡路通、电通、水通、网通。道路通到哪里,那里才是发展的地方,交通的不便只会阻碍当地的发展。水、电、网,也是渐渐开通的,有了电,才能走上科技发展道路,有了水,才有脱离天然雨水的依赖,有了网,才走上网络发展。
哈哈,写民族理论的论文啊?!我也在网上找了一些,摘些给你
族自身的发展问题。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其中社会经济是支撑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民族的政治、文化发展是民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参与国家和制度建设的程度是其发展的一种标志。民族的发展还表现在民族体制规模上。
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民族关系是民族和民族之间交往联系的状态。民族之间关系的状况既有团结合作,也有冲突对抗。就世界民族发展过程的规律而言,民族之间团结合作是主流,但由于民族差异,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也是重要现象。
民族与国家的关系问题。在民族形成后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单一民族国家还是多民族国家,民族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与国家的存在和发展密切联系着的。在多民族国家中,由各民族共同利益而构成的国家利益至高无上,任何单个民族的利益,都必须服从于国家的整体利益。
民族问题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敏感性、国际性和重要性的特点。新时期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方面的大量矛盾都集中表现在发展上,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造成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人们心理上的不平衡。
首先与沿海地区相比差距大,而且有不断扩大的态势。中国发展战略是先东部、后西部,梯次发展,这种方式带动了整个经济的腾飞,但实际上也把西部放在后发展的位置上。相对而言,集中在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和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相对较大。
其次民族地区城乡差距大。
第三贫困问题比较突出。当前一些民族地区贫困问题仍然非常严重。这些地区社会教育程度低,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自我发展能力弱。地方财政困难,财政收支差距大,文教卫生事业落后,民族地区地方病种多,患病率高。同时民族问题在一些地方往往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如果对宗教问题处理不慎或不当,也会影响民族关系甚至酿或冲突。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同我国的民族实际相结合,坚持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共同繁荣的原则,坚持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几十年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基本的观点和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长期存在。
(1)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民族问题将
(2)社会主义阶段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兴旺的时期,各民族间的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继续存在。
(3)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问题只有在解决整个社会问题的过程中才能逐步解决,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只有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事业中才能逐步解决。
(4)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历史长短、发展程度高低,都对祖国的文明做出了贡献,都应该一律平等,应该加强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维护国家的统一。
(5)大力发展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也是我国现阶段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各民族要互相帮助,实现共同进步和繁荣。
(6)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贡献,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
族工作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7)努力造就一支宏大的德才兼备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是做好民
(8)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在一些地方往往交织在一起,在处理民族问题时,还要注意全面正确地贯彻落实党的宗教政策。
具体政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民族平等团结。民族平等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石。经过6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障民族平等的法律规范体系,各民族平等权利依法得到保障。民族团结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
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根本立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措施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资力度,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新的活力。
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各地在工作中放手使用和大胆提拔。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等事业。
在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方面,国家坚持从少数民族的特点和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积极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教育事业。
在发展少数民族科技事业方面,国家采取了许多特殊措施,如:重点培养、培训少数民族科技人员,在普通高等院校有计划地招收少数民族学生或举办民族班;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引进人才和先进技术设备,扶植提高传统科技,提高经济效益等。设,大力扶持发展民族医药事业等。
少数民族地区的卫生事业方面,国家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卫生队伍的建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政府通过各种政策措施,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支持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鼓励各民族加强文化交流,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
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都得到充分尊重和较好发展。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重要会议,都提供蒙古、藏、维吾尔、哈萨克、朝鲜、彝、壮等7种少数民族文字的文件译本和这7种少数民族语言的同声翻译。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中国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表现在服饰、饮食、居住、婚姻、礼仪、丧葬等多方面。国家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政府对少数民族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加以保护。
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在我国,宗教和民族有着紧密的联系。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是我们党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一贯政策。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国家还采取很多措施,以保障少数民族信教群众正常的宗教生活。
国家对佛教的庙宇、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其他宗教的寺庙和教堂以及各种文物古籍,采取保护政策。一些名寺古刹还被列为国家或地方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国家出资进行维护和修缮,中央财政还为此设立了专项资金。考之处:
在探索处理民族问题的道路上,美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中有值得参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和“民族大熔炉”。由于历史原因,印第安人、非裔和亚裔等所谓“有色人种”,都曾遭受种族歧视。今天,各族在国家稳定的前提下和谐生存、共同发展,有几条原则值得我国参考。
首先,少数民族政策服从国家至上、统一原则。美国的少数民族政策在南北战争期间遇到过一次空前绝后的挑战。解放黑奴运动始于南北战争,南北战争的目的是统一国家,解放黑奴只是手段。林肯总统曾说:“最高目的在保存联邦,既不是保奴,也不是废除隶。如果不放奴隶能保联邦,就一个不放;如果解放奴隶就能保联邦,就全部解放。”
少数民族问题通常是民族关系问题,可以通过少数民族政策解决。但政策的实施需要一个稳固的政权。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少数民族在一个国家机器中得到保障,前提是服从国家至上和统一大原则。如加拿大魁北克省,可以是一个国家统一的问题。在这种情势下,少数民族政策牵一发而动全身,可能引发国家分裂,必须慎重。
其次,少数民族政策服从国家法制原则。美国的少数民族是发达国家中最多的,但民族矛盾却并非最突出。没有法制高于一切原则,这么多民族很难共处。
美国有个“平权法案”(AffirmativeAction)。1961年3月,肯尼迪总统为解决当时社会中存在的严重的种族歧视,成立了“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监督全国范围内与联邦政府有经济往来的机构,要求这些机构在就业方面保证平等,消除肤色和种族歧视,后来发展成为“平权法案”。
再次,少数民族政策服从国家发展原则。南北战争前后,美国的国家发展建立在廉价的农奴制基础上。当时政治家不可能跳出生产力发展水平,奢谈废黑。林肯在选总统前主张废黑,也是因为其支持者的北方资本家需要自由工人。非裔获得民权,则是七八十年后的事。直到今年,美国才有了首位非裔总统。
关于历史上对印第安人、非裔和亚裔的歧视,美国人也在不断反省。目前,美国已有7个州向非裔做出道歉。
美国的少数民族政策,与其国家政策连在一起,不是一个孤立的政策,更不是一成不变的政策,一直在错误中不断调整改进。
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不会自行消失,还将长期存在下去。社会主义社会是各民族发是繁荣时期,而不是民族消亡时期。民族存在的长期性,决定了民族问题存在的长期性。
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解决要依靠发展,民族问题也不例外。社会主义制度下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任务就是积极创造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具体地说,就是稳步进行社会改革,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逐步消除民族间的发展差距,努力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
参考资料:互联网
回答者:
○泡泡糖|三级|2011-4-2109:10|检举
投他一票
民族关系属于社会关系范畴,是指各民族之间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相互关系及其表现。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并受社会政治制度制约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历史发展表明,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长期密切联系,频繁交往,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求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开辟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新时代。
我国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基本内容和基本特征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互助和民族和谐。其中,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和睦相处,同舟共济,患难与共,携手并进的关系。”只有民族团结,才能真正实现民族平等,从而促进民族互助,最终达到多民族共同繁荣的目的。
为了保障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中国宪法规定: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同时,国家还在全体公民中广泛开展各民族大团结思想的宣传和教育。前国家主席江泽民同志在一次会议上也提出,要让全体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相互离不开的思想。“在文艺作品、影视作品、新闻报道、学术研究中都大力倡导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特别是反对大民族主义。为了防止和杜绝意识形态领域的大民族主义和不平等现象的出现,有关部门还专门就严禁在新闻出版和文艺作品中出现损害民族团结内容等事项作出了规定。自8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及有关部门多次举行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对维护各民族平等,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共同
进步繁荣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活动,以弘扬正气,激励先进,使民族团结成为强大的社会舆论和良好的社会风尚,进一步推动了团结事业的发展。”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多样化以及民族问题的复杂性,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我国有五个自治区,它们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在这些自治区中,都存在着多民族杂居的现象。所以,为了促进这些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繁荣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处理好自治区内的民族团结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建国以后,中国千百年来的压迫制度,是内蒙古的蒙古族以及其他民族实现了真正的民族解放,开始了蒙、汉等民族平等、团结、友好合作的新时代。
“蒙古统一的民族区域自治的实现,彻底消除了历史上由于反动统治阶级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和分割统治而造成的蒙汉各民族人们之间的矛盾、隔阂,为增强民族团结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内蒙古境内的蒙汉各族人民,在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伟大事业中,互相帮助,密切合作,结束了“旗县并存,蒙汉分治”,实行了土地改革,并且走上了农业合作化的道路。此外,区内还定期召开全区的民族团结表彰大会。现在,内蒙古各民族人民已经形成了民族平等、亲密团结、友爱互助、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国五十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新疆以维汉团结为核心的民族团结不断发展和加强,特别是在1982年新疆召开第一次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并规定每年5月为民族团结宣传月,首创中国民族团结表彰的新模式,此后过年来,新疆各级党委和政府把民族团结作为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常抓不懈。自1982年开始,于1987年,1995年,2000年召开了四次全区性的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1997年新疆还颁发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创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争当民族团结模范个人活动的管理办法》,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评选
标准、评选办法、表彰形式、管理办法及奖惩办法作了规定。”在民族互相的整合和认同之中,新疆的民族团结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模范人物,体现了各民族间的情与爱。
广西,作为中国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民族自治地方,它以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壮族作为自治民族。在广西,壮族与汉族以及瑶族、侗族、苗族、毛南族、京族、彝族、水族、回族等少数民族杂居在一起。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各级政府坚决贯彻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大政方针,紧紧把握“团结和进步,稳定和发展”的民族工作大局,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使全区在政治上实现了民族平等,民族经济持续、快速、稳步发展,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民族间的交往增多,范围扩大,通婚普遍而且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与思维逐渐趋同,各项社会事业呈现新面貌。总而言之,广西全区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经济持续发展,呈现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宁夏是一个以回族为主体,汉族占多数的民族自治地方,回汉关系是宁夏民族关系的重点。建国50多年以来,特别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以来,回汉团结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在党的民族政策和光辉指引下,宁夏回汉各族人民亲密团结,和睦相处,建立了水乳交融,同甘共苦,同舟共济的深厚感情,开创了民族团结和睦,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建设及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形势喜人的新局面。回汉民族和睦相处,无论是干部之间、工人之间、农民之间还是党政、军民、干部与群众之间,都在相互信任,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大环境中共同学习,共同工作,共同生活,顾全大局,和合共事。”
历史上民族间的友好合作,频繁交流,为西藏的民族团结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新中国成立后,西藏藏汉、藏回等民族关系在互动中相互认同,民族团结有了更大的发展。在西藏自治区成立以后,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民族团结模范人物和动人事迹,而且各族人民尤其事藏汉、藏回等民族通婚日趋频繁。政府相当的重视。
不仅在民族自治区,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民族问题也引起了当地
关心少数民族,这是上海民族工作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由于各级领导部门的重视,特别是处于民族工作第一线的同志强烈的责任心和敬业态度,使上海的民族工作开展得井井有条,生气勃勃,使许多少数民族干部感到上海不仅使一个非常有活力的城市,而且是一个非常适合少数民族生存,发展的地方。
上海市政府颁布了上海的少数民族条例,以确保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建立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各种规章制度。此外,在上海,有些区已经实现了少数民族工作的服务分层化和管理网络化。
而在经济特区深圳,随着少数民族人口的不断增加和政府对民族工作得重视,深圳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也开始深入开展。在这近几十年,深圳各民族之间相处比较融洽,各民族同胞精心维护民族团结,互相尊重不同民族得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体现了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相互离不开的新型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百年风雨,万事沧桑,当今中国民族关系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国的民族政策和各种相关的制度正在逐步完善,以后,我们更要重视民族问题,加强民族团结,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结合中国的民族问题实际,争取使本国的民族问题得到更进一步的解决。(自己摘录的,)
投他一票
回答者:
热心网友|2011-4-2118:19|检举
大连民族学院的吧?
回答者:may4545325|二级|2011-4-2320:19|检举
投他一票
哪学院的啊?
回答者:
热心网友|2011-4-2418:25|检举
投他一票
我是土建院的,,,,你知道答案后给我说下哈!!!
回答者:
热心网友|2011-4-2420:39|检举
投他一票
你也是民院的吗?这是论文题吧!嘿嘿~自己再去多找些资料吧!
一、由于历史原因,少数民族地区在发展上严重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以居住在文山境内的苗族为例。“文山苗族人口,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居全州11个民族中的第三位,且全州8县都有分布。人口最多的是广南县,有9万多人,最少的是西畴县,仅有1万多人。”据有关资料记载,现在居住在文山境内的苗族大多是从川黔滇三省结合部(即今四川的宜宾、泸州,贵州的遵义、毕节,云南昭通东部这一广大地区)等地迁入。由于历史上的原因,迁入文山的苗族居住在高寒山区,生产、生活环境较之其他民族相对恶劣,生产力相对落后,给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山区的基础建设严重滞后。文山县白丝可苗族村寨就因居住环境恶劣,生产力非常落后,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生活。2000年,在文山州、县政府和文山州委第六批村建工作队的努力下,统一建房,在文山县平坝镇小坝子落下户。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异地搬迁,不失为一条摆脱目前贫困状态的捷径,可以尽快解决因居住环境恶劣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困难和问题。
二、旧思想观念的影响、落后习俗的延续,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和主客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些旧的传统观念还在根深蒂固,如受男尊女卑和经济思潮的影响,还有一些孩子不能够完成义务教育,特别是女童受教育的机会相对较少,新文盲现象出现,未成年人外出打工人数呈上升趋势;夫权思想严重,丈夫打骂妻子现象还较为严重,造成夫妻感情破裂,妻子出走,孩子无人照顾,家庭因此而返贫的现象出现;结婚年
龄较小,特别是女孩的年龄小,甚至有结婚时小到13岁的(个例),不能够很好地履行父母的责任;从夫居现象非常普遍,妇女出嫁后在夫家没有属于自己份额的土地进行耕种,受到新形式的歧视和虐待;少数民族地区的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大病抵起死,小病抵起活”的落后思想观念还存在在一些少数民族村寨,因小病不医导致死亡的现象偶尔出现(个例);个别民族的支系不与其他民族通婚,严重影响后代的健康发育,甚至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这些现象的出现,使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发展都受到了严重的制约。有关部门必须把工作落到实处,切实履行职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杜绝一些情况的发生,群众的整体素质就会有一定范围的提高。
三、启用当地的少数民族干部数量还较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特别是外出接受教育和学习的机会少,考虑问题的思想观念相对陈旧,接受新事物还有一定的顾虑,大多胆小怕事,承担责任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小。这些问题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必然会影响到当地干部队伍素质的提高,也影响着当地群众对干部的整体看法。特别是在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解决“三农问题”是党和政府最为关心、大力去做的头等大事,而最基层的工作必然是由战斗在第一线的乡镇干部去做。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干部就是一支不容忽视的主力军,他们必须有一定高的文化水平,才能深刻领会报告和全会精神,到群众中去开展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蓝图才可能实现。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没有占据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大发展,是难以想象的;要想在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改革中实现跨越,没有农村的崛起,没有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同样是难以想象的。所以,必须花大力气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干部的切身利益,让这支生力军发挥应有的能力和作用,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当地人民群众,成为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者和执行者。
四、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建设还相当落后,没有强劲的支撑当地经
济发展的龙头企业,招商引资的机会难以把握,缺乏一定的稳定资金,欠缺专业人才组成的建设队伍,在一定程度上必然出现“等、靠、要”现象的蔓延,也会给当地经济发展错失良机。所以,用好政策,适时抓住机遇,营造一个协作氛围,是少数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
“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这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总要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部署贯穿了这一总要求。基于对"三农"问题的准确把握,这次全会深刻提出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根本措施:“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对少数民族地区解决民生问题,是一个很好的机遇,我们必须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党的愿望,也是人民群众的期盼。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和社会管理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干部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为此,需要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篇三:高中民族教育笔记
通用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下高中历史统编版下第六单元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重点归纳笔记
单选题
1、在非洲殖民地存在非常奇特的现象,输出花生却进口花生食品、输出咖啡豆却进口咖啡饮料、输出棉花却进口纺织品、输出铁矿砂却进口铁器生产工具、输出铝矾土却进口铝制器皿。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奴隶贸易导致非洲人口丧失B.非洲地区物产资源十分丰富
C.殖民者推行掠夺性经济政策D.殖民地缺乏相关的工业技术
答案:C解析:
从材料信息可知,非洲殖民地主要生产工农业原料,制造业和初级加工业等都没有得到应有发展,究其原因,这是欧洲殖民者对非洲推行单一性的经济政策所导致,故C项正确;A项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对材料的理解错误,排除;D项的说法局限于表象,并非材料反映的实质,排除。
小提示:
2、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民族民主运动不断高涨。导致印度孟买工人举行1908年政治总罢工的直接原因是
A.声援伊朗资产阶级革命B.殖民当局逮捕提拉克
C.要求实现民族平等D.响应国大党的号召
答案:B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提拉克为首的国大党激进派主张联合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行一切形式的斗争,推翻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1908年,英国殖民当局逮捕了提拉克,引发了孟买10多万工人举行政治总罢工,要求释放提拉克,故B项正确;ACD并非是印度孟买工人举行1908年政治总罢工的直接原因,排除。故选B。
3、“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自由竞争的新局面,以及启蒙思想的破灭,使这一时期的人们处于憧憬和失望的波峰浪谷之中,释放并表现自我成为一股潮流。”这段话反映了下列哪一部作品产生的背景
A.《巴黎圣母院》B.《人间喜剧》C.《向日葵》D.《等待戈多》
答案:A解析:
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中,启蒙思想家们为人类设计了一个自由、平等的“理性王国”,但现实社会并没有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么美好,人们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这种社会情绪反映在文学创作领域就产生了浪漫主义风格的文学、艺术。《巴黎圣母院》是浪漫主义,A正确;B是现实主义文学著作,C是印象主义美术作品,D是现代主义文学作品。
小提示:
人们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产生了浪漫主义风格的文学、艺术,然后从选项中选出属于浪漫主义风格的作品即可。
4、从君主制走向民主制,从帝国走向共和国都是人类历史的进步。亚洲第一个共和国是:
A.明治维新后的日本B.君主立宪制的伊朗
C.辛亥革命后的中华民国D.1908年后的印度
答案:C解析:
辛亥革命后建立的中华民国是亚洲第一个共和国,C正确;ABD三项都没有建立共和国,排除。
5、欧洲著名城市首先出现在意大利,资本主义萌芽也最早萌发于地中海沿岸。然而,到了18世纪,远在大西洋的英国却成为资本主义霸主,这主要因为
A.英国悠久的文化传统B.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C.英国优越的地理位置D.英国注重资本原始积累
答案:D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重视海外贸易,积极进行殖民扩张,在18世纪掌握了海上霸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殖民扩张加速了英国资本的原始积累,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D项正确;
文化传统非主要原因,A项错误;18世纪,英国尚未完成工业革命,B项错误;地理位置优越的国家不止英国,非主要原因,C错误。
6、美国学者莱斯利·贝瑟尔在《剑桥拉丁美洲史》中写道:单是巴西一国就占有葡萄牙从殖民地进口货物总值的83%,占葡萄牙对殖民地出口货物的78.5%。更为惊人的是葡萄牙向外国出口总值内葡萄牙帝国各部分所占的相应百分比是:宗主国产品占27.33%;巴西产品占60.76%;其他殖民地的产品占2.95%;再出口产品占8.86%。由此得出结论是()A.葡萄牙外贸逐渐走向了衰落
B.巴西与葡萄牙民族矛盾尖锐
C.巴西对葡萄牙贸易优势明显
D.巴西具备了独立的经济基础
答案:D解析:
据材料可知,巴西作为葡萄牙的殖民地,巴西在葡萄牙进出口贸易总量中占有绝对的优势,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这为巴西独立奠定了经济基础,故D正确;材料信息主要体现为巴西和葡萄牙贸易的数据对比,无法体现葡萄牙外贸走向了衰落,A错误;B项由材料信息无法看出,排除;C项为材料的表象,未能反映其本质,排除。
7、一战前,非洲仅有埃及、埃塞俄比亚、利比里亚三个国家独立。二战后,非洲国家相继取得民族独立。20世纪90年代,津凹布书和纳米比亚的独).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最终朋溃。非洲的独立运动的胜利
A.根本原因是冷哉期间美苏对峙B.摧毁了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
C.促进非洲人民民族意认的觉醒D.标志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形成
答案:B解析:
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瓦解,B项虽表述绝对,但符合史实,教材表述也使用了“摧毁了”一词,B项正确;非洲独立运动胜利的根本原因在于非洲人民民族意识不断觉醒和增强,排除A项;民族意识觉醒是民族独立的前提,因此“觉醒”错误,排除C项;当今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尚未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
8、某学者指出: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欧洲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该学者意在强调
A.亚洲和欧洲实现了区域平衡B.东方从属于西方
C.欧洲资本原始积累瞄准亚洲D.欧洲资本主义具有强烈的扩张性
答案:D解析:
学者否定欧洲自身经济、文化、制度的作用,指出欧洲站在亚洲的肩膀上,从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中取得好处,强调了欧洲资本主义的扩张性对其发展的意义,D项正确;区域平衡与欧洲“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不符,A项错误;东方从属于西方与材料主旨不符,B项错误;欧洲“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是在工业革命后,不是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C项错误。
9、如表是小张准备研究的一个历史专题,与该表内容相关的专题是
A.工业革命拓展B.列强瓜分亚洲
C.遏制社会主义思潮蔓延D.化解基督教与佛教矛盾
答案:B解析:
从材料中的信息可以看出,当时亚洲主要的国家都已经成为了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或者半殖民地,,因此这个专题是列强瓜分亚洲,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工业革命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与社会主义无关,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宗教间的矛盾,排除D项。
10、17世纪英格兰诗人约翰·克利夫兰曾写道,“英格兰是个完美的世界!又拥有了东、西印度!请修改您的地图吧:纽卡斯尔(位于英格兰东北部,是当时英格兰的煤炭出口中心)就是秘鲁”。这反映了当时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拓展
B.工业革命加速英国扩张
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D.英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答案:A解析:
“英格兰是个完美的世界!又拥有了东、西印度!请修改您的地图吧:纽卡斯尔(位于英格兰东北部,当时英格兰的煤炭出口中心)就是秘鲁。”表明英国的经济活动范围扩大到亚洲和美洲,说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拓展,A正确;1765年工业革命开始,B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第一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C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D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
小提示: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英格兰是个完美的世界!又拥有了东、西印度!请修改您的地图吧:纽卡斯尔(位于英格兰东北部,当时英格兰的煤炭出口中心)就是秘鲁。”联系所学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拓展分析解答。
11、下列国家反帝斗争的矛头指向英国的有
①印度
②埃及
③苏丹
④埃塞俄比亚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D.②④
答案:A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度民族大起义和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都是针对的是英国殖民统治,①正确;19世纪80年代埃及人民兴起抗英斗争,主要反对的是英国的殖民统治,②正确;苏丹马赫迪起义反抗的是英国的殖民统治,③正确;埃塞俄比亚主要是反抗意大利的殖民统治,④错误。因此A选项符合题意,BCD选项排除。故答案为A。
12、19世纪末的最后几年,英俄两国在中东和远东的“大角逐”使两国关系高度紧张,以至于欧洲普遍认为下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将是英俄间的最后摊牌。这一状态
A.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B.导致了俄国无产者革命
C.体现了世界一体化趋势D.阻碍了世界体系的形成
答案:C解析:
根据材料“英俄两国在中东和远东的‘大角逐’使两国关系高度紧张,以至于欧洲普遍认为下一场‘不可避免的战争’将是英俄间的最后摊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俄两国的竞争与矛盾涉及到中东和远东地区,这体现了世界一体化趋势,所以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瓜分世界的狂潮”,所以A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英俄间的矛盾和冲突与“导致了俄国无产者革命”无关,所以B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指的是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体系,英俄间的矛盾和冲突没有阻碍它的形成,所以D错误。
13、19世纪70年代,英国为获得在本土和殖民地建设铁路所需的枕木,在印度伐木的速度
超过其自然恢复的速度。1878年英国殖民当局通过的《印度森林法》提出了可持续使用林业资源的理念。对此较为全面的评价是()
A.工业时代的发展只能建立在消耗大量自然资源的基础上
B.英国为推动本国工业化和加强殖民统治而掠夺印度资源
C.英国意在将先进环保理念引入印度,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D.英国掠夺式开采印度森林资源,同时又带来先进的理念
答案:D解析:
英国在印度无节制的砍伐破坏了印度的森林资源,在此背景下,英国殖民当局通过的《印度森林法》提出了可持续使用林业资源的理念,这说明英国掠夺式开采印度森林资源,同时又带来先进的理念,D项正确;A项表述绝对,排除A项;B项忽视了英国提出的可持续使用林业资源的进步性,排除B项;英国意在长期殖民印度,排除C项。故选D项。
14、19年纪后期,英属印度殖民当局鼓励本国军队、传教士及教育家在印度自由地推广英式体育运动,认为“相同的娱乐爱好能确保英印国民在更重大事件上的共识”。英属印度殖民当局的这项倡仪意欲
A.提升印度国民的体育素质B.消除印度新旧教派的矛盾
C.确保英印国民的平等地位D.扩大对印度殖民文化渗透
答案:D解析:
英属印度殖民当局认为“相同的娱乐爱好能确保英印国民在更重大事件上的共识”,在这一背景下殖民当局鼓励本国军队、传教士及教育家在印度自由地推广英式体育运动,由此可知,这一倡议带有明显的文化殖民色彩,D正确;A不是殖民当局的主观目的,排除;殖民当局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的对印度殖民而非消除印度新旧教派的矛盾,排除B;英国殖民下的印度,英国和印度两国国民地位不平等,排除C。
15、拉美独立运动期间,美国提出了门罗主义,宣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其实质含义是美国
A.坚决反对欧洲殖民者对美洲的侵略
B.将拉美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C.企图在整个美洲建立统一的国家
D.支持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答案:B解析:
门罗主义表面上排斥欧洲殖民者对拉美独立运动的干涉,支持拉美的独立运动,本质意图是将拉美变为自己独占的势力范围,B正确;ACD属于对材料的曲解,排除。故选B。
填空题
16、独立运动
(1)海地独立。时间:_____年;结果:摆脱法国殖民统治,建立共和国;意义:拉开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_____。随后,独立运动的浪潮席卷_____拉丁美洲殖民地。
(2)西属拉丁美洲独立运动。领导人:_____和_____;结果: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于1826年基本实现了独立,建立了共和国。
(3)巴西独立。_____年,摆脱葡萄牙殖民统治。
答案:1804序幕
西属
玻利瓦尔
圣马丁1822(1)海地独立。时间:1804年;结果:摆脱法国殖民统治,建立共和国;意义:拉开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随后,独立运动的浪潮席卷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2)西属拉丁美洲独立运动。领导人:玻利瓦尔和圣马丁;结果: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于1826年基本实现了独立,建立了共和国。(3)巴西独立。1822年,摆脱葡萄牙殖民统治。
17、非洲的抗争主要斗争形式:_____斗争。
答案:武装
根据所学,帝国主义在瓜分非洲的过程中,一直遭到非洲人民的强烈反抗。19世纪末,武装斗争是非洲人民的主要斗争形式。
18、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背景
(1)欧洲殖民者长期的_____和_____,埋下了拉丁美洲人民争取独立的火种。
(2)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_____有了一定发展。
(3)_____的传播使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
(4)_____动摇了法国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也严重削弱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拉丁美洲殖民地的控制。
(5)_____的独立更是大大鼓舞了拉丁美洲人民。
答案:
政治压迫
经济剥削
经济
启蒙思想
法国大革命
美国
(1)根据所学,欧洲殖民者长期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埋下了拉丁美洲人民争取独立的火种。
(2)根据所学,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经济有了一定发展。
(3)根据所学,启蒙思想的传播使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
(4)根据所学,法国大革命动摇了法国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也严重削弱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拉丁美洲殖民地的控制。
(5)根据所学,美国的独立更是大大鼓舞了拉丁美洲人民。
19、原因:在向____的过渡中,资本主义各国要求独占更大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
答案:垄断资本主义
根据所学,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是同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联系在一起的。在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中,资本主义各国越来越要求独占更大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因此,这些国家争先恐后地扩大自己的殖民帝国,更大规模地瓜分世界。
20、拉美人民的反帝反封建
(1)原因
①各国大多政局____,普遍实行____统治。
②____发展停滞不前。拉美各国的国民____受到各帝国主义国家的控制。
③英美等国在____的幌子下,加紧了对拉丁美洲的____侵略和____渗透。
④1823年美国总统____发表宣言,对拉丁美洲进行所谓的“____外交”和“大棒政策”。
(2)历程
①巴西共和国:____年,____废除君主制,建立____。
②墨西哥革命:____年,墨西哥爆发____革命,在农民起义军的支持下,墨西哥人民赶走了独裁者。1917年墨西哥颁布了____宪法。宪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革命的成果,体现了资产阶级____原则,为墨西哥人民进一步争取____和____奠定了基础。
答案:
动荡
军事独裁
政治经济
经济命脉
“援助”
经济
政治
门罗
金元1898巴西
共和国1910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
民主
民主
进步
根据所学可知,独立以后,除巴西以外的拉丁美洲国家,都建立了共和国。但是,各国大多政局动荡,普遍实行军事独裁统治,政治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英美等国在“援助”的幌子下,加紧了对拉丁美洲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发表宣言,对拉丁美洲进行所谓的“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拉美人民面临着反帝反封建的艰巨任务。1898年,巴西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1910年,墨西哥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在农民起义军的支持下,墨西哥人民赶走了独裁者。虽然美国干涉造成了革命的反复,1917年墨西哥仍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宪法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革命的成果,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原则,为墨西哥人民进一步争取民主和进步奠定了基础。
21、概况
(1)西班牙:1496年____在海地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圣多明各。到16世纪中叶,西班牙已经把除____之外的大部分南美洲、整个____洲和部分____洲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西班牙在其殖民地建立了几个____辖区进行管理。国王任命____和高级官吏,并派人监督总督,总督代表国王在辖区内行使____、____和____的最高权力。
(2)葡萄牙:侵入____美洲,建立了____殖民地。葡萄牙在____设立____制度,葡萄牙国王任命总督治理____。总督享有____权和____权。
答案:
西班牙
巴西
中美
北美
总督
总督
军事
行政
司法
拉丁
巴西
巴西
总督
巴西
行政
征税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496年西班牙在海地建立了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圣多明各。到16世纪中叶,西班牙已经把除巴西之外的大部分南美洲、整个中美洲和部分北美洲变成了自己的殖民地。西班牙在其殖民地建立了几个总督辖区进行管理。国王任命总督和高级官吏,并派人监督总督,总督代表国王在辖区内行使军事、行政和司法1的最高权力。葡萄牙侵入拉丁美洲,建立了巴西殖民地。葡萄牙在巴西设立总督制度,葡萄牙国王任命总督治理巴西。总督享有行政权和征税权。
22、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
(1)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民族独立运动
①主要原因:欧洲殖民者长期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
②经济:拉丁美洲的经济有了一定发展。
③思想:启蒙思想的传播使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
④外部条件:法国大革命动摇了法国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严重削弱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拉丁美洲殖民地的控制;美国独立的鼓舞。
①1804年海地的独立,拉开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序幕。
②1826年,西属拉丁美洲殖民地基本实现了独立。1822年,巴西获得了独立。
背景
概况
(2)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民族独立运动
①背景:独立后的拉美国家大多政局动荡,普遍实行军事________,政治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英美等国在“援助”的幌子下,加紧了对拉丁美洲的经济侵略和政治渗透。
②概况:巴西:1889年,巴西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
墨西哥:1910年,墨西哥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颁布了________宪法,为墨西哥人民进一步争取民主和进步奠定了基础。
答案:
独裁统治
资产阶级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独立后的拉美国家普遍实行军事独裁统治;1910年,墨西哥爆发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为墨西哥人民进一步争取民主和进步奠定了基础。所以与空白处对应的文字依次是独裁统治、资产阶级。
23、背景
(1)政治
①欧洲殖民者长期的____和____,埋下了拉丁美洲人民争取____的火种。
②法国大革命动摇了法国在____的殖民统治,也严重削弱了____和葡萄牙对拉丁美洲殖民地的____。
③美国的独立大大鼓舞了____人民。
11(2)经济: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____有了一定发展。
(3)思想:启蒙思想的传播使殖民地人民的____意识日益增长。
答案:
政治压迫
经济剥削
独立
拉丁美洲
西班牙
控制
拉丁美洲
经济
民族民主
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背景:政治方面:①欧洲殖民者长期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埋下了拉丁美洲人民争取独立的火种。②法国大革命动摇了法国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统治,也严重削弱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对拉丁美洲殖民地的控制。③美国的独立大大鼓舞了拉丁美洲人民。经济方面:18世纪末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经济有了一定发展。思想方面:启蒙思想的传播使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
24、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输出商品和掠夺原材料外,还利用资本输出,牢牢地控制了落后国家的经济命脉,榨取大量的财富。为了抢占更多的原料产地、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_________的狂潮。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被迫加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答案:瓜分世界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输出商品和掠夺原材料外,还利用资本输出,牢牢地控制了落后国家的经济命脉,榨取大量的财富。为了抢占更多的原料产地、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20世纪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亚非拉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被迫加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25、统治
(1)实行____统治,推行____制,发展____经济,疯狂开采金银矿,掠夺了巨额财富。
(2)殖民者奴役和屠杀____,造成后者大量死亡。为弥补____不足,发展起罪恶的____贸易。
(3)宗主国禁止或限制____同任何其他国家进行贸易,限制了殖民地____的发展。
答案:
专制
农奴
种植园
印第安人
劳动力
黑奴
殖民地
经济
根据所学可知,殖民者在拉丁美洲实行专制统治,推行农奴制,发展种植园经济,疯狂开采金银矿,掠夺了巨额财富。殖民者奴役和屠杀印第安人,造成后者大量死亡。为弥补劳动力不足,他们从非洲贩入黑人奴隶,发12展起臭名昭著的黑奴贸易。同时,为保证宗主国利益,殖民者禁止殖民地同任何其他国家进行贸易,限制了殖民地经济的发展。
材料分析题
26、走和平发展道路,需要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战后秩序的安排主要是通过英、法、美之间的博弈实现。博弈的结果是成立国联并由英国和法国主导。国联的建立标志着全球安全治理模式的一大进步。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秩序所代表的利益分配格局倾向于英法等传统欧洲强国……因此国联最终并未实现欧洲的长久和平。
——摘编自王黎《欧洲外交史1494-1925》
材料二
西方工业文明带来的不仅是人类道德的堕落,而且也毁灭了整个印度传统社会的经济秩序。对西方工业文明的憎恶使甘地认为,独立后的印度决不能建立以工业文明为模式的西方式社会。他理想中的社会是重建印度文明基础之上的非暴力社会,要着重恢复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甘地曾说:“绝大多数的印度人民对这一战争毫无兴趣,人民不愿支持一个为帝国主义而战的战争。老实说,印度人民更反对纳粹得胜,不过他们不以参战的方式表示反对。”
——据【印度】P.A.那扎里斯《甘地:杰出的领袖》整理
材料三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遭受的损失与接踵而来的冷战的压力一起迫使西欧依靠美国,东欧依赖苏联。但是,20世纪50年代时,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一时期,西欧国家已无需美国提供之前那样集中的经济援助,因而在政治问题的处理方面获得了更大的机动性。显著增长的生产率、全面的繁荣和共同市场的建立使经济独立成为可能,使西欧具有能与美国相比的经济实力。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结合所学,从性质和盟约的角度,说明国联建立“标志着全球安全治理模式的一大进步”。并根据材料一分析“国联最终并未实现欧洲的长久和平”的原因。
(2)材料二中,结合所学,从经济角度概括甘地对“重建印度文明”的观点。指出二战期间甘地提出的主张和对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影响。
13(3)结合所学,写出材料三中“东欧依赖苏联”的政治表现和“美国经济援助”的名称。分析20世纪50年代西欧格局的新变化,并用一句话概括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发展趋势。
答案:(1)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国际政治组织。
盟约:“维护和平”原则;
实行“集体安全”。
原因: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稳定性;
英、法主导。
(2)观点:恢复自然经济;
开展经济自主运动;
主张:反对帝国主义战争;
“英国退出印度”;
影响:推动印度的自治与独立。
(3)政治表现: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名称:马歇尔计划;
新变化:1951年,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煤钢联营);
1958年,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趋势: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据题目“从性质和盟约的角度”这一要求,解释国联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世界性国际政治组织。其盟约中“维护和平”原则和实行“集体安全”都是全球治理模式的一大进步。第二小问,紧扣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不稳定性和英、法的主导。
(2)第二题,注意经济角度这一限定,结合材料二可知甘地主张恢复自然经济,结合所学甘地主张开展经济自14主运动。第二小问注意材料与所学的结合,甘地反对帝国主义战争,提出“英国退出印度”。联系所学,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推动了印度的自治与独立。
(3)“东欧依赖苏联”指的是二战后初期两极格局在欧洲的表现,注意政治表现这一限定,可得出是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结合所学可知,“经济援助”是马歇尔计划。20世纪50年代欧洲格局的变化主要体现为欧洲的联合,将联合的步骤写明即可。第三小问可联系所学,当今世界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
27、材料1908年夏天,孟买高级法院审判提拉克(1856—1920),审理过程持续10天。提拉克英勇不屈,在法庭上捍卫印度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权利,将法庭变成了宣讲民族独立的战场,但还是被判处6年监禁。图为提拉克在法庭上。
材料反映了提拉克什么样的个人素质和民族精神?
答案:个人素质:英勇顽强,不畏牺牲。民族精神:为争取民族独立英勇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
解析:
个人素质:依据材料“提拉克英勇不屈……将法庭变成了宣讲民族独立的战场”来看,提拉克具有英勇顽强,不畏牺牲的素质;民族精神:依据提拉克的行为来看,他的所作所为是为了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因此他有着英勇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恩格斯看来,我们必须从社会革命的角度来全面地理解英国18世纪工业革命的真正意义……只是在阿克莱特和克隆普顿的机器以及瓦特的蒸汽机建立了工厂制度以后,运动才开展起来……这里的关键词是“工厂制度”,恩格斯是从工业生产的社会方面来理解和界定它的……恩格斯此时所讲的工厂制度具有技术维度和社会维度两个方面的内容。……从社会维度来看,工厂制度反映了社会关系尤其是劳资阶级关系上的新建构……由于私有制的作用,这些本该属于全人类的力量便成为少数富有的资本家奴役群众的工具。
——唐正东《工业革命的社会历史意义与恩格斯对唯物史观的初步思考》
15材料二
法国大革命及随后的拿破仑大征讨,曾经引发了一股民族主义浪潮,但随之而来的这一国际关系体系则让欧洲重新回到了“民族主义以前的时代”……克里米亚战争是发生在英国主导的同盟与俄国之间的一场战争,它打破了体系的“和平”状态,事实上结束了体系所确立的机制,是欧洲体系发展的一个转折点。……维持欧洲百年和平的重心从欧洲大陆的均势转移到海外扩张,将全球带入一个“帝国的年代”。
——据冯建勇《民族原则如何影响国家疆界》、孙兴杰《克里米亚战争、“东方问题”与国际关系体系的重组》等改编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工厂制度具有技术维度”的含义,并从恩格斯所讲的“社会维度”简析工厂制度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这一国际关系体系”的名称及其特征。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克里米亚战争的影响。
答案:(1)技术维度:实现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巨大变革(或: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
影响:欧洲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兴起,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名称:维也纳体系;特征:大国协调、欧洲均势;影响:①对英国:推动了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②对俄国:推动俄国沙皇政府进行废除农奴制改革;③对国际关系:冲击了维也纳体系,加剧了欧洲列强的对外殖民扩张和掠夺。
解析:
(1)根据材料“、恩格斯是从工业生产的社会方面来理解和界定它的”可知,技术维度是指实现了从手工劳动到机器大生产的巨大变革;根据材料“社会关系尤其是劳资阶级关系上的新建构、由于私有制的作用,这些本该属于全人类的力量便成为少数富有的资本家奴役群众的工具”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19世纪,欧洲工人运动兴起,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国际关系体系”的名称是维也纳体系,其特征是大国协调、欧洲均势。影响:根据材料16“克里米亚战争是发生在英国主导的同盟与俄国之间的一场战争、事实上结束了体系所确立的机制,是欧洲体系发展的一个转折点、重心从欧洲大陆的均势转移到海外扩张,将全球带入一个"帝国的年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对英国:推动了英国文官制度的建立;②对俄国:推动俄国沙皇政府进行废除农奴制改革;③对国际关系:冲击了维也纳体系,加剧了欧洲列强的对外殖民扩张和掠夺。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条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
第二条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五条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六条
人民得享有左列各项之自由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节选
材料二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发行机构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
(1)根据材料一,谈谈你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理解,根据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中哪些国家颁布了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性质相同的法律。
(2)根据材料二,分析辛亥革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答案:(1)理解:①是一部资产阶级的民主宪法。②反映人民渴望民主、反对封建专制的要求,具有进步性。
国家:伊朗和墨西哥都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
(2)影响: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大大提高了国民参政、议政的意识。
解析:
1(1)理解:回答时要紧扣材料一的内容,如“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得享有所列各项之自由权……”等。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资产阶级的民主宪法,它的颁布反映了人民渴望民主、反对封建专制的要求,具有进步性。
法律:根据所学知识列举相关国家即可,如伊朗和墨西哥都颁布了资产阶级宪法。
(2)回答时应紧扣材料二中的“民主”“民权”“民国”等回答。即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大大提高了国民参政、议政的意识。
30、探究式学习有利于提高能力,培养核心素养。下面是甲乙丙三个历史学习小组为探究非洲历史选取的资料。
甲组:撒哈拉大沙漠是一个大屏障,一大分隔者,而地中海相比之下却是一条连接的大道……沿尼罗河上游是巨大的苏德沼泽地,这些沼泽地在历史上构成了一个可怕的障碍。而未被港湾、海湾和内海破损的、平直的海岸线,也使非洲大陆难以接近……这一地理环境有助于说明欧洲人入侵非洲较其侵入美洲,在时间选择上何以存在着反常的差别……在美洲被开发,被殖民化以后的几个世纪中,非洲仍然是一块“黑暗的大陆”。
——(美国)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
乙组:下图反映19世纪晚期非洲国家分界线
丙组:20世纪下半期,非洲大多数国家赢得民族独立后,殖民主义的影响暴露无遗。非洲国家独立后沿袭继承的是殖民地时期的行政管理组织和立法制度,内部缺乏凝聚力,造成许多国家动乱不已。殖民地时期,非洲的经济以出口西方列强需要的两种自然资源和农业经济作物为主,其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被扼杀,更没有现代工1业。都是非洲国家独立后面临的重大难题。
——摘编自徐蓝主编《世界近现代史》
(1)甲组的材料为研究非洲和美洲历史发展提供哪些视角?结合材料和所学进行阐述。
(2)请对图中非洲国家分界线反映的历史现象进行合理解释。
(3)依据丙组材料并结合所学,针对非洲国家面临的重大难题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视角:地理环境影响非洲和美洲历史。阐述:非洲东西南三面都有自然屏障,撒哈拉沙漠和尼罗河的巨大沼泽地以及西非和东非平直的海岸线,不利于尚未掌握先进技术的欧洲人深入非洲内陆。美洲东部海岸线有良好的港口,又多平原地带,因此美洲早在16-17世纪已经被殖民地化。但影响非洲和美洲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并非是地理环境决定的。
(2)解释:大多是按经、纬线划分非洲边界(如埃及和苏丹边界的一部分就是沿着北纬22度线划定的),也有用直线或曲线的几何方法划分非洲边界的。在殖民地时期非洲国家的边界均是欧洲殖民者人为划定的,即先进行所谓“地图上作业”,再去占领。这使民族传统的聚居区遭到割裂,导致了非洲国家彼此间的边界纠纷和冲突不断。
(3)建议:和平解决国家间的争端,加强区域团结与合作;借鉴他国成功经验坚持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调整产业结构,重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解析:
(1)视角:根据材料“撒哈拉大沙漠是一个大屏障,一大分隔者,而地中海相比之下却是一条连接的大道……沿尼罗河上游是巨大的苏德沼泽地,这些沼泽地在历史上构成了一个可怕的障碍。而未被港湾、海湾和内海破损的、平直的海岸线,也使非洲大陆难以接近”“这一地理环境有助于说明欧洲人入侵非洲较其侵入美洲,在时间选择上何以存在着反常的差别……在美洲被开发,被殖民化以后的几个世纪中,非洲仍然是一块“黑暗的大陆”可知,地理环境影响非洲和美洲历史。阐述:结合材料“撒哈拉大沙漠是一个大屏障,一大分隔者,而地中海相比之下却是一条连接的大道”“沿尼罗河上游是巨大的苏德沼泽地,这些沼泽地在历史上构成了一个可怕的障碍”“平直的海岸线”“这一地理环境有助于说明欧洲人入侵非洲较其侵入美洲”和所学进行阐述,可知非洲东西南三面都有自然屏障,撒哈拉沙漠和尼罗河的巨大沼泽地以及西非和东非平直的海岸线,不利于尚未掌握先进技术的欧洲人深入非洲内陆。美洲东部海岸线有良好的港口,又多平原地带,因此美洲早在16-17世纪已经被殖民地化。但影1响非洲和美洲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并非是地理环境决定的。
(2)解释:根据19世纪晚期非洲国家分界线地图内容可知,大多是按经、纬线划分非洲边界(如埃及和苏丹边界的一部分就是沿着北纬22度线划定的),也有用直线或曲线的几何方法划分非洲边界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殖民地时期非洲国家的边界均是欧洲殖民者人为划定的,即先进行所谓“地图上作业”,再去占领。这使民族传统的聚居区遭到割裂,导致了非洲国家彼此间的边界纠纷和冲突不断。
(3)建议:根据材料“非洲国家独立后沿袭继承的是殖民地时期的行政管理组织和立法制度,内部缺乏凝聚力,造成许多国家动乱不已”“非洲的经济以出口西方列强需要的两种自然资源和农业经济作物为主,其传统的农业和手工业被扼杀,更没有现代工业”,可从和平解决国家间的争端,加强区域团结与合作;借鉴他国成功经验坚持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调整产业结构,重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方面提出合理建议。
20
篇四:高中民族教育笔记篇五:高中民族教育笔记
只要我们每一个人自觉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建设者,促进者,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够形成坐如磐石的团结,拥有坚不可摧的力量,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以下应届毕业生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17民族团结读书笔记,欢迎阅读本文!
我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共有56个兄弟民族劳动、战斗、生活在这片辽阔而富饶的土地上。各个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并各有自己的文化传统、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尽管各个民族之间在历史上曾经存在矛盾与不和,发生过冲突和战争,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交往,一直是历史的主流。中华各民族之所以能够融合成为团结的整体,并经历几千年的变故与动荡而永不分离,根本原因就是爱国主义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起着作用。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得以形成、生存、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我们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在爱国主义的旗帜指引下,我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赶走了帝国主义侵略者才诞生的。我国的制度,也是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结果。
社会主义祖国的成立,使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发生了质的变化,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消除了民族歧视,实现了民族平等和各民族的大团结,各族人民真正成了国家的主人。在社会主义大家庭里,在保卫祖国和建设祖国的共同斗争中。各民族之伺交往与合作的密切程度,是以往任何时候都无法比拟的。正是这种民族的大团结,大统一、大交流,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经济和文化的迅速发展,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
民族的联合和国家的统一,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尽管在新中国建立以前,总的说来这种联合不可能是真正平等的,统一也只是相对的,仍保留着某种封建割据状态。但是,它毕竟给人民带来和平建设的环境,减少了某些民族统治者为争权夺利而挑起民族仇杀的机会,排除了分裂时期许多人为的障碍,为各族人民顺利开展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从而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和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增强抵御外来侵略的力量。因此,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必然表现为为维护统一、反对分裂而斗争。古代史上魏晋南北朝和五代十国两次大分裂以后又分别重归于统一的事实,是中华民族伟大向心力的生动表现。汉族的隋文帝、宋太祖,蒙古族的元世祖,满族的康熙帝,都为中国的统一建立了不朽功绩2016年民族团结读书笔记2016年民族团结读书笔记。
到了近代,爱国主义的精神力量,更支撑着我国各族人民的爱国力量,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同帝国主义肢解中国领土、破坏民族团结的阴谋;同民族败类的分裂主义活动,展开了英勇的斗争。
历史一再证明,反对分裂,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我国人民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国际上的敌对势力,一直蓄意挑拨我国各兄弟民族之间的亲密关系,企图分裂、肢解我们统一的社会主义祖国。极少数民
族分裂主义分子,也极力鼓吹民族独立,脱离社会主义祖国这个大家庭。他们分裂阴谋虽然理所当然地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反对,不可能得逞,但他们的破坏活动也决不会停止。在当前世界上许多地方民族冲突加剧,民族战乱不断的情况下,我们每个人都要从中华民族的大局出发,从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维护我国多民族统一的传统出发,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坚决同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我们一定要认识到,由于我国各民族已经形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因而民族发生分裂,必然引起社会动荡,甚至导致战争发生,这样对国家、对民族、对每个人都会带来损失乃至灾难。相反,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环境安定,各族人民可以安心地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有利于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支持,共同发展。民族团结就发展,民族分裂就倒退,这也是我国几千年历史发展所得出的结论。
我不是我,是我们——读《民族团结教育》有感
有一个国家,经历了5000年的沧桑,以它的自强不息,以它的团结奋进,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这就是我亲爱的祖国----中国!
在这片土地上,有56个民族,在这片土地上,有13亿同胞。因我们的存在有了中国,因中国的存在有了我们。很显然,祖国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谁也离不开谁!
回首祖国走过的路,漫长而又艰辛。特别是秦汉以来的2000多年里,通过各民族的努力,才形成了今日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秦汉时,不仅基本奠定了以汉族为中心的中原王朝的疆域规模,而且开创了将中华大地上渔猎文明区、游牧文明区和农耕文明区“混而为一”的大一统先河。从此,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西汉文景之治、唐代贞观之治、清代乾隆盛世……开创了我国大一统的政治格局。继而新中国成立后,不仅使中华民族赢得了失去百年的独立、自由和尊严,更开启了各民族平等合作、繁荣发展的新纪元!
然而,在中国漫长的历程中,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鸦
片战争、甲午战争、南京大屠杀、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西部干旱……都深深地印在中国人的心里。但是,中国人是不会屈服的,维护祖国,是中华儿女的神圣职责。于是,在前进的道路上,面对艰难险阻,中华儿女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和衷共济,夺取了抗洪抢险、抗击非典、抗击风雪冰冻灾害、抗震救灾等重大斗争的胜利,生动展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展现了社会主义中国坚不可摧的伟大力量!
好一群不服输的中华儿女!好一群团结的中华儿女!此时此刻,我似乎看到了蔚蓝的天空中,所有的白云聚集到了一起,我似乎看到了湛蓝的大海里,所有的水滴聚集到了一起,我似乎看到了……此时此刻,我仿佛觉得我已经不是我,我是我们!也让我明白了一句真理:团结就是生命,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形象,团结就是希望,团结就是胜利!
因为团结,使新中国成立60年来,各族人民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发展,携手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团结
篇六:高中民族教育笔记
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
第一课
生活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
第一框题: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1.国家:
a.产生: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b.本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c.根本属性:阶级性
d.国体:国家的性质(国家的性质,又是由占统治阶级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我国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人民民主专政的最大的特点和本质
最大特点:对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实行民主,对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分子实行专政。
本质:人民当家作主。
3.人民民主的特点
(1)广
泛性:民主主体广泛;民主权利广泛。
(2)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保障;广大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
4.人权:
我国政府关于人权基本观点: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生存权和发展权是首要的根本的人权;保护和促进人权必须从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入手;实现人权的根本途径: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国家主权是一国人民充分享受人权的前提和保障
5.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对少数敌人实行专政。
6.民主与专政:
民主含义:在统治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我国的民主与专政是辩证统一的民主与专政的区别:含义;阶级不同
联系:民主与专政相辅相成、互为前提,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7.
为什么要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1)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立国之本。人民民主专政作为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写入宪法。
(2)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怎样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新的历史时期有了新的要求: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行依法治国;强化政府的服务职能,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改善民生,推进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二框题: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
1.政治权利和自由含义:公民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就是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1)法律资格:a、国籍b、年龄c、政治d、能力
(2)含义:我国选举法规定,公民依法享有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和被选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
(3)地位: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行使这个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和管理社会的基础和标志。
3.政治自由:
(1)内容: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
(2)自由和法律的关系:公民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政治自由,自由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法律是自由的体现和保障,自由与法律是统一的4.监督权:
(1)含义:公民的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
(2)内容: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
5.政治性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6.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内涵:平等的享有权利;平等的履行义务,平等的适用法律;表现:享有权利与履行义务方面一律平等,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
(2)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原则。(具体要求:一方面,要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我们既要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另一方面,要树立义务意识,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7.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而存在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第三框题:政治生活:崇尚民主与法制
1.
政治生活内容:(1):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
(2)参与社会公共管理活动
(3)关注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2.如何实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3.怎样参与政治生活?
(1)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明确政治生活的作用。
(2)参与政治生活,需要学习政治知识。
(3)参与政治生活,贵在实践。
4.政治生活的作用?
(1)政治生活与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2)政治生活更多地涉及社会公共管理和公共利益问题。
(3)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到人民民主的实现程度,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5.学习政治知识的好处?
有助于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提高明辨是非能力。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有利于我们放眼世界风云,紧扣时代脉搏,开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眼界;有助于树立“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国家观念,关心国家大事,自觉地服从和维护国家利益;有助于增强公民意识,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理念,有利于我们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提高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第二单元: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第二课
我国公民的政治参与
第一框题: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
1.
选举方式的比较:
从选民角度:
选举方式
直接选举
举被选举人的方式
公民积极性,加强选民与当选者的联系
含义
优点
缺点
情况下,直接选举的组织工作和技术工作难度大。选举成本高。
范围
或特点
选表;城市居委会,农村村委会选举
由选民直接投票选直接的反映民意,调动在选民人数多的适用于县及县
间接由选民选出的代表,再由他们代表选举成本低,便于组织,选民与当选者之间的联系受到一适合选民多,分布广的定阻隔,影响选民意愿的表达。
情况
县级以上的各级人大代表,乡及乡以上各级政府的领导人选举
选举
选民选举
等额差额
正式候选人名额与比较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
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选民的选择
选举
应选名额相等
选举
于应选举名额
选人名额与应选额相等
正式候选人名额多在候选人之间形成相应如果不加以有效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人的竞争,为选民行使选规范,容易发生虚名额
举权提供了选择的余地
假宣传、贿赂选民
2.制约选举方式选择的因素:
.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的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没体现国家性质,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
在现阶段,我国长期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3.公民参与民主选举的意义:
(1)公民只有不断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行使好民主选举的权利,才能更好的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2)是否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这项权利,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
(3)怎样行使选举权,如何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和政治素养高低的体现
4.公民如何正确行使选举权?
()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选举权,增强公民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增强责任感,参与感
(2)不断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素质
(3)公民选举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主
(4)要了解候选人的品德和能力表现,在理性思考的基础上审慎投票
第二框题:民主决策:做出最佳的选择
1.民主选举的意义:使各项决策能够反映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
2.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
1)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
a.
依据:信息是决策的基础,民意是正确决策重要的信息资源
b.方式: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
c.意义: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2)专家咨询制度
a.方式:专家学者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大事项进行分析论证
b.意义:听取专家的意见,集中学者的智慧,有利于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3)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a.方式:决策机关将涉及公民利益的各项决策进行公示,公民在了解有关内容后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b.依据:公民享有对涉及公共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这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c.意义:有利于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民参与度
4)社会听证制度
a.方式:听证会
b.意义:听证于民是为了决策利民
3.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重大意义?
a.政府(决策者):有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b.公民: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
第三框题: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
一:村民委员会:
1.性质: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2.村民管理村务的内涵:
a.选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村民直接投票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村民直接选举村民委员会成员的意义:自己选举当家人,是村民自治的基础,也是村民参与民主管理的主要途径)
b.决策:村民会议,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c.管理:村民自治章程或村规民约等形式,是村民规范自己和村干部的行为
d.监督:创造了村务公开、民主评议村干部、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保证村民能够切实监督村民委员会的工作和村干部的行为(村民自治的意义:使村民自治逐步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居民委员会
1.性质: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2.作用: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管理居民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居民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建议等方面,居民委员会发挥着重要作用
3.居民民主管理内容:
a.选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居民委员会成员由居民民主选举产生
b.决策: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重要事务,要提请居民会议讨论决定
c,监督:居民委员会实行办事公开制度,定期向居民会议汇报工作,接受居民的监督和质询
4.居民自治的意义:调动了广大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提高了居民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
5.实行基层民主自治意义:
1)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是我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
2)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做主最有效的途径
3)实行农村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扩大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我国正把它作为发展社会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
6.青少年应如何参与民主管理?
1)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参与民主管理,在基层民主自治这种最广泛的民主实践中,获得更多机会,采用不同方式,尝试参与民主管理的活动
2)在参与民主管理过程中,学习民主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体验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逐步增强和提高自己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
第四框题: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
一:民主监督的内涵:
1.主体:公民
对象: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
内容:行使监督权
方式:
1)信访举报制度:
a.具体方式:给国家写信、打电话或当面向有关人员反映自己的意见
b.意义:信访举报制度是我们行使宪法所规定的提出批评、建议、申诉、控告和检举权利的重要途径之一,是我们在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实行民主监督的有效方法
c.保障:设立了接待人民群众来信来访的工作机构,并且有相应的法律法规(信访条例)规范其行为
2)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
a.具体方式:将自己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反映给人大代表,形成人大代表的议案,上传到国家权力机关
b.意义:使公民行使监督权,参与民主监督得以真正落实,得到切实的保障
3)舆论监督制度
a.具体方式:依法在新闻媒体(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公开发表意见
b.特点:透明度高,威力大,影响广,时效快
c.意义: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4)监督听证会
5)民主评议会
6)网上评议政府
2.民主监督的意义:
1)国家: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利于减少腐败
2)公民:有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3.公民如何行使监督权?
a.一方面,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进行斗争,勇于行使监督权。
b.另一方面,必须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4.有序的与无序的政治参与,区别在于:是否遵循法律、规则、程序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否依法行使政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是否正确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第二单元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第三课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第一框题: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
1.政府:
1)政府的含义: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
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2.基本职能——政府的职能是有限的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
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公共基础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建设;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控制人口增长,促进优生优育;优化生态环境,防止污染)
3.服务型政府目的: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4.政府的作用:一方面,人们的社会生活受到管理,另一方面,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
5.公民该如何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相信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的帮助,监督政府的行为,是我们的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的体现
第二框题:政府的责任:对人民的负责
1.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
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
2.具体要求:
1)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2)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3)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求助有门
投诉有道
1)意义:有助于解决自己面临的困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也有助于促使政
府不断改进工作,切实的为人民服务
2)方式:开设热线电话;设立信访部门;推行电子政务;依法建立行政裁决、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
第四课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第一框题: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
1.依法行政的含义: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力由法律授予,行使行政权力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规定。
2.依法行政的原因(必要性):从根本上是由我国国家性质和政府性质决定的,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依法行政的意义:人民: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力和自由。政府:有利于
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有利于防止
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社会: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
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4.为什么政府要依法行政?
从根本上是由我国国家性质和政府性质决定的,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人民:有利于保障
人民群众的权力和自由。政府: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工作人员
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
水平。社会: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
义民主法制建设。
5.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
依法行政:政府在实施行政管理时,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
合理行政:政府实行行政管理时,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
程序正当:除涉及国家机密或依法受保护的商业机密,政府应该公开行政管理
的内容,同时要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
高效便民:政府要积极履行法定职责,提高办事效率,提供优质服务。
诚实守信:政府公布的信息应该全面、准确、真实、政府的承诺要兑现。
权责统一:政府依法履行职责时,应该依法承担法律责任,实现权力和责任的统一。
6.如何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立法角度: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执法角度: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
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管理体制角度: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
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
7.怎么样去做到依法行政?具体要求+如何提高政府依法行政的水平
8.权力与责任的关系: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
9.政府的决策的必要性:关系着国计民生
10.具体措施: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增强决
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是决策能够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爱惜民力。
11.政府进行民主决策应遵循的原则:
a.依照法律程序的原则b.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c.尊重少数的原则
12.政府的权力的行使包括决策、执行、监督等环节。
政府必须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
第二框题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1.为什么要对政府的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权力是把双刃剑。政府权力运
用得好,可以指挥得法、令法禁止、造福人民;权力一旦被滥用,超越了法律
的界限,就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政府接受监督是坚持依法行政,做好工作
的必要保证。政府只有接受监督,才能更好地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作出
正确的决策;才能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防止和减少工作失误;才能防止
滥用权力,防止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腐败行为,保证清正廉洁;才能真正做
到权为民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起一个具有权威和公信力的政府。
2.如何监督和制约政府权力?
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一靠民主,切实保
障公民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使人民能够有效的监督政府权力
的运行。二靠法制,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我国已经依
据宪法和法律,初步建立起全面的行政监督体系。包括行政系统外部监督:国
家权力机关的监督,中国共产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监督,社会与公民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上级政府,法制部门,监督部门,审
计部门。
3.阳光工程的含义:方便人民群众对政府和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建立了信息公
开制度和公开办事制度,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4.阳光工程的目的:规范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协调各方面的利
益,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5.阳光工程的意义: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于群众加强对政府工作
的监督,有利于群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6.政府权威的含义: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得到人民认同的威望和公信力。
7.权威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有权威的政府必定是依法行政的政府,它会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从而维护
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权威的政府必定是廉洁、高效、团结合作、全心全意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它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享有声望;有权威的政府必定是讲信
誉的政府,有令必行,有禁则止,它得到人民认可和拥护;有权威的政府对经
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都会有促进作用。
8.从根本上讲,一个政府能够具有这种权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认可和接受,这是区别有权威与无权威的政府的标志。
有权威的政府得到人民的信任,能够:有令则行,有禁则止;造福于人民
无权威的政府,与群众有隔阂,必然导致严重的恶果: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人
民权力的根本利益得不到保障。
政府的权威是通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决策科学、执行顺畅、清廉高效、业绩卓著等树立起来的。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一框题
人民代表大会:国家权力机关
1.我国人民如何行使国家权力?
广大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各级人民代表,由它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
注意:人民:间接行使国家权力
人大代表: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2.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大和各级地方人大:省、市、县(区)、乡(镇)
3.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
3)职权:a、最高立法权:基本内容:修改宪法、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
(立、改、废)
补:全国人大及常委会是国家唯一立法机关;我国人大是最高立法机关
b、最高决定权:基本内容:审查批准国家的重大问题
(通过)
c、最高任免权:基本内容:选举、决定和罢免最高国家机关领导人
(任免)
和有关组成人员。
d、最高监督权:基本内容: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
(审查)
的工作。
4)常设机关: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4.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2)作用:讨论决定并监督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
3)职权:a、立法权:制定地方性法规(省、直辖市)
b、决定权:决定本行政区内重大事项
c、监督权:监督政府,法院、检察院的工作
d、任免权:对本地国家机关领导人员进行选
举、任命、罢免、撤职等
5.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产生:由人民直接选举或间接选举产生,每届任期为五年。
2)地位: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
3)职责(义务):人大代表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4)权利:
a、审议权:审议议案b、表决权:表决各项决定c、提案权d、质询权
e、发言表决免责权
5)提案权含义:提案权是指人大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议案
质询权含义:是指人大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政府等机关的工作提出质问并要求答复
第二框题: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政体含义:一个国家的政权机关的组织形式
2.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与国体相适应,政体反映国体,政体还具有相对独立性
3.国家机构: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
1)民主集中制: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2)具体表现:
a、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在人民代表大会的活动中,法律的制定和重大问题的决策,由人大代表充分讨论。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民主决定。对违反人民意志和利益的或不称职的代表,人民有权依照法律程序予以罢免
b、人民代表大会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由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但它所决定的事情不是自己直接去办,而是由国家的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去贯彻执行。国家的司法机关包括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
c、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关系: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国家机构的职权,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地位:以人民代表大会为基石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民主选举
选出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
国家机关,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实行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7.为什么我国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原因+意义
原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由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决定的,是
中国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选择,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好制度。发展社会主义民
主政治,必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绝不照搬西方的政治制度模式
意义:这一制度以人民当家作主为宗旨,真正保障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充
分体现了人民的意志和利益,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鲜明的特点
8.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动员了全体人民投身于社
会主义建设,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第六课:我国的政党制度
第一框题: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1.中国共产党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
2.执政地位的确立:
a、历史: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的实践郑重作出的历史系
b、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3.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政治领导:方针、政策、路线
4.领导方式
思想领导:科学理论
全党、全民
组织领导:
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选拔考核推荐监督干部
5.执政方式:
科学执政:遵循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民主执政: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法制化、规范化。(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是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
6.依法行政、民主执政、科学执政的关系: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通过依法执
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政治来保证实现,科学执政与民主执政互为前提条件。
依法行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
第二框题: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邓小平理论
1)内容: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基本问题
2)核心内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基本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最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
化发展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主要内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3)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
科学发展观
1)内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2)主要内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3)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5.
执政理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6.
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原因: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站在最广
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它决不为少数人谋利益,也没有自身的特殊利益
7.
怎样做才能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党坚持以人为本。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2)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利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三框题: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一:我国的民主党派
1.八个民主党派: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民革);中国民主同盟(民盟);中国
民主建国会(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中国农工民主党(农工党);中国
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台盟)
8.
性质:作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拥
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
二: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地位:政党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2.内容;特点;优点:
1)通力合作的友党关系:
a、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b、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C、关系: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
2)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为什么各民主党派不约而同的拥护和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呢?
各民主党派通过各自的实践感受到只有共产党才具有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
各民主党派确信中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共产党的领导是不行的各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纲领
3)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长期共存”是中国共产党存在多久,民主党派就存在多久,多党合作制度要长期存在下去。“互相监督”是指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相互监督,尤其强调参政党监督执政党。要“长期共存”必须“互相监督”
“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表明参政党要和执政党一道经受考验,共同承担国家和民族盛衰兴亡的责任。
4)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A、承认和保护宪法规定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B、都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活动
5)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a、性质: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组织形式,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b、主题:团结和民主
c、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
三:适合国情
优势显著
1.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的政党制度(它绝不是西方宣传的所谓一党制,也根本区别与西方的多党制)
2.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
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和文化;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第七课: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
第一框题: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1.基本国情: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祖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各族人民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的疆域;各族人民共同发展了祖国的经济和文化;各族人民共同捍卫了祖国的独立和尊严;各族人民共同参加了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创立了新中国。
3.新型民族关系:
a、时间:新中国成立后b、原因;铲除了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的阶级根源
c、关系: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4.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1)民族平等原则:
a、含义:各族人民都对祖国的文明作出了贡献,都是国家的主人,都依法平等地享有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依法平等地履行应尽的义务。
b、依据: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只有人口多少个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高低优劣之分。
c、地位:首要原则
d、表现:少数民族参加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实现民族平等和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最有效形式;在全国政治协商会议中,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政治委员;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2)民族团结原则:
a、含义: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互相合作、共同奋斗、谁也离不开谁的大团结局面
b、表现: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c、重要性: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
d、地位:重要原则
(3)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
a、含义: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b、原因: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c、地位:根本原则
5.三项原则的关系:
三项原则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6.我们该如何巩固民族关系:
我们应该珍惜、不断巩固和发展这种民族关系。自觉履行宪法规定的维护国家统
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是每个中国公民责任。作为当代青年学生,要把巩
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责任付诸行动。
第二框题: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2)内容: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三级,设立自治机关,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权力)和人民政府(行政),依法行使自治权。
3)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要性,原因?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2.自治权
1)含义:自治机关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自主地管理本民族自治地方内部事务的权力。
2)内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
3)自治机关的自治权表现:立法自治权、变通执行权、经济自治权、文化管理自治权、其他自治权
3.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要性: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
利得以实现;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第三框题:我国的宗教政策
1.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允许宗教信仰自由的理论根据:
宗教是社会发展一定阶段的产物,有它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它的存在有自然根源,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在社会主义社会还将长期存在。
我国信仰宗教的人,虽然占人口比例不大,但绝对数不小。
2.宗教信仰自由:
1)内涵:自由
2)实质:公民信教不信教,信什么教,都是公民自由选择的权利。
3)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两方面:保护信仰宗教地自由;保护不信仰宗教的自由。这是一项全面、完整的政策
4)宗教信仰自由是宪法规定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国尊重和保护人权的重要体现
2.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1)内涵:政府依法对涉及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宗教事务进行管理
2)目的:保护宗教界的合法权益和正常的宗教活动,制止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抵御境外势力。
3.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任何境外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我国的宗教事务。平等友好的交往。
4.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1)为什么?这是社会主义对我国宗教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各宗教自身的要求。
2)如何引导?要求他们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要求他们从事的宗教活动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最高利益与民族的集体利益;支持他们努力对宗教教义做出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阐释;支持他们与各民族人民一道反对一切利用宗教进行危害社会主义祖国和人民利益的非法活动,为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和祖国统一多作贡献。
5:如何对待宗教?国家: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是鼓励人们信仰宗教。个人:
我们要遵循唯物辩证法,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宗教。
6.怎么做?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的对人民群众进行科学世界观
和无神论的宣传教育,形成文明、健康、崇尚科学的社会风尚。作为中学生,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科学文化知识武装自己,弘扬科学精神,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创造美好的人生。
7.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和优势?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民主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真实性内容与多样性形式的统一;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第八课:走进国际社会
第一框题: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一:主权国家:
1.地位:主权国家是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主要参加者。
2.类型:
按国家性质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
按经济发展程度划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4.
主权国家基本要素:人口、领土、政权、主权(最重要的是主权。主权作为国
家统一而不可分割的最高权力,是一个国家的生命和灵魂。)
5.主权的特性:对内表现:国家最高权力的至高无上性;对外表现:国家最高权力的独立性
6.主权国家的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7.主权国家的义务: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
端等义务。
二:国际组织:
1.含义:一些国家、地区或民间团体,出于各种特定目的,通过签订条约或协议的方式,建立了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
2.特点:以正式条约或协议为依据,国际组织不是凌驾于国家主权之上的。
3.类型:政府间的和非政府的,有世界性的和区域性的4.作用:促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和合作;协调国际政治、经济关系;调解国际争端,缓解国家间的矛盾,维护世界和平
三:联合国:
1.联合国:世界性、政府间的国际组织
2.机构:大会、安全理事会、经济及社会理事会、托管理事会、国际法院、秘书处等主要机构
3.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
础的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经济、社会、文化及人民福利
性质的国际问题;作为协调各国的活动中心。简单地说,就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
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发展国际间以尊重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
础的友好关系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基础;促进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属于
经济、社会、文化及人民福利性质的国际问题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重要条件;
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是联合国宗旨的主要精神)
4.原则:各会员国主权平等,履行宪章规定的义务,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不得对其他国家进行武力威胁或使用武力,集体协作,不干涉任何国家内政。
(各会员国主权平等是联合国原则的基础)
5.
作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实行人道主义援助
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联合国也有局限性
6.
中国与联合国的关系:
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支持按联合国宪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中国在世界裁减军队、环境保护、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对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中国在联合国的活动上表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国家
第二框题: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
1.国际关系
1)含义: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
(最重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2)内容: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文化关系、军事关系
3)形式:竞争、合作和冲突
2、影响国际关系的因素
国家之间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
果。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1)国家利益:
a、含义: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与发展的权益
b、重要性: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权国家制定对外政策的依据
c、表现: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d、要求:任何国家都不应以维护本国国家利益为理由,侵犯别国的主权和安全,干涉别国的内政
3、为什么要坚定维护我国国家利益?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与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正当的、正义的。
(国家利益的内容: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
4.如何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
国家:维护国家的主权和安全;增强国家的实力,坚决反对霸权主义;抵制外国干
涉我国的内政;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尊重别国的合理利益
中学生:树立国家观念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努力学习,学好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履行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同一切损害国家利益的现象作斗争。
第九课: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第一框题: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主题
1.世界面临的主要问题:
1)和平问题:
a、含义: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
b、重要性:世界和平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维护世界和平将给各国
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创造必要的前提。
c、和平成为时代主题表现:国际形势总体稳定,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
的增长
d、二战后维护和平的原因:饱尝战乱之苦的世界各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战争;
核战争的毁灭性后果,使核大国不得不考虑自身的安全而不敢贸然发动战争;经济
全球化的发展,国家之间相互依存的程度日益加深,国际上各种力量相互制约,有
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e、和平的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局部冲突和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各种形式
的恐怖活动,贫困、毒品等问题突出
2)发展问题:
a、含义: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b、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表现:在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超越了以往的历史。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一个基本经济特
征。世界经济发展更加注重提高质量,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经济可持续发展日益受
到关注
c、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贫富悬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贫富差距大,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损害着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贫穷和饥
饿现象。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
2.和平与发展问题主要障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3.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坚决地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改变旧的国际秩序,建立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新秩序
4.国际新秩序的内容: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保障各国享
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保障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
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5.各国应做到:政治上互相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经济上相
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文化上
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安全上相互
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
平稳定;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第二框题: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1、多极化的含义: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
2、多极化的表现: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大国和国际组
织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广大发展中国家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
权政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力量,是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
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力军,是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同盟军。
3.发展过程是漫长的复杂的的原因: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称霸与反霸
的斗争将长期存在,单极与多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称霸和反
霸的斗争将长期存在,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个基本因素。单极与多
极的矛盾、称霸与反霸的斗争将成为21世纪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际斗
争的焦点)
4.
意义: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由于世界多极化
建立在多种力量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基础上,因而有利于世界和平与
发展。
5.国际竞争的实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1)综合国力的含义: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各方面力量的总和。
2)基本内容: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文化实力,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决定因素:科技和经济实力
6.各国的措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
的综合国力,力图在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7.
我国的措施:抓住和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
代化进程,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增强综合国力。
第三框题:我国的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
促进共同发展
1.外交政策:
含义: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策略、方式和手段。
主体——主权国家
范围——对外活动
内容——目标、策略、方式、手段
2.我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决定因素:国家利益和国家性质
2)内容:
①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②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首要目标),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③基本立场:独立自主(独立自主的含义:在国际事务中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国际问题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主要表现: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在涉及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问题
上,绝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我国处理一切对内对外事务的独立自主的权利神圣不可侵犯,绝不允许别国以任何借口侵犯我国主权,干涉我国内政;不依附于任何大国,不同任何大国或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联合一国反对另一国家;处理国际问题,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尊重别国人民选择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生活方式。)
④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核心和基础
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各国和平共处的保证
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目标
b、关系:五项原则构成有机整体
3.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建设性作用,中国同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外交正谱写着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4.中国取得如此辉煌的外交成就的具体原因:建设成就举世瞩目;综合国力的增强,肩负国际责任的能力不断提高;我国与世界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关系不断发展;反对任何形式的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侵犯别国主权、干涉别国内政的行径;我国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我国积极寻求与其他国家的利益共同点,坚持从双方的长远利益和世界和平的大局出发,通过协商谈判妥善的解决与其他国家的分歧;我国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和地区的贸易来往、经济合作、科学技术及文化交流,促进共同繁荣。最根本的原因:国家性质
篇七:高中民族教育笔记
读书笔记《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这本书的出发点是不错的,可是它太不了解基层教育的实际状况,积重难返。校长、教师和学生的思想已经被沿袭了几千年的“学习为考试,学而优则仕”的禁锢。不过,作为一名教师和校长培训者,我还是愿意尽绵薄之力,去扭转他们僵化的思想。为此,我需要认真研读〈解读〉一书。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