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天空课堂的受教意义受教方式受教内容/(9篇)

时间:2024-09-30 13:48:16 来源:晨阳文秘网

篇一:天空课堂的受教意义受教方式受教内容/篇二:天空课堂的受教意义受教方式受教内容/篇三:天空课堂的受教意义受教方式受教内容/篇四:天空课堂的受教意义受教方式受教内容/

  

  有意义接受性学习方式策略的案例研究

  1.内容讲解策略

  (1)精讲

  “教师的讲,要在关键之处绽出火花,要显山露水,那才叫风采。”(引自《听余映潮老师讲课》)

  如,余映潮《鹤群翔空》——从五个方面进行讲析,言简意赅,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内容

  一是层次与氛围:这是一篇写鹤群翔空之壮丽、鹤鹰交战之壮烈、救助伤鹤之壮美的文章。

  二是构思与方法:这是一篇以鹤鹰之战为核心,以战前鹤群翔空的壮丽景观为铺垫,以战后救助伤鹰为深化的文章。

  三是语言与细节:这是一篇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了鹤群飞翔、搏击苍鹰、救助同伴等生动细节的描写文。

  四是作者与线索:这是一篇将我的所见和我的情感抒发很自然的融合在一起的散文。

  五是内容与主题:这是一篇描绘鹤群在空中飞行的优美姿态、记录鹤鹰之战的激烈场面、赞颂鹤群精神的美文。

  余老师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本课的内容要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再例如,《春》这篇散文的最后三段写道: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三个比喻句,要告诉读者什么呢?这个问题,教师如果详加讲解,具体分析,当然可以。不过,学生不易把握。如果用准确而简练的语言,把这三句话的意思概括出来,就便于学生掌握了。同时,这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概括表述能力,也是有很大的意义的。

  在指导学生学习这三段的课文时,教师要求学生分别用一个字概括这三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经过一番研究讨论,教师最后把这三段的意思概括为:“新”,“美”,“力”。

  “新”,表示春天的一切都是新的,春天给人们带来了新的希望。“美”,表示春天是美好的,春天将给人们带来美好的生活。“力”,表示春天是有力量的,春天将给人们带来无穷的力量。

  这样,教师精要讲解这三段课文,学生感到理解了课文的意思,同时也说出得出来了。

  (2)趣讲

  于漪老师善于以艺术家的心灵去启发学生的心智、拨动学生的心弦。如讲授《春》这篇课文时,于老师通过想象,这样展现春的意境:“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春风荡漾、草长莺飞、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讲课一开始,于老师便把学生带进了美妙的春色之中,引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魏凤清《济南的冬天》一课的导入语:

  同学们,杭州的西湖是我国十大旅游圣地之一,它的春天尤其美丽:十里长堤,烟雨蒙蒙,远山近水,尽在画中。漫步湖边,荡舟湖上,令人如在画中游。而到了夏天,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真正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板书:济南的冬天

  老舍)

  教师通过有趣的导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了良好的课堂气氛。其实,成功的语文教学离不开学生的兴趣爱好。只有学生倾心于此,才会积极主动地乐于受教、有意义的接受,也才能达成高效率教学。

  (3)收讲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收讲:

  师:“鲁提辖回到了下处,急急卷了些衣服盘缠,细软银两,但是旧衣粗重都弃了;提了一条其眉短棒,奔出南门,一道烟走了。”我们课本中节选的这段《水浒传》的故事到这儿就没有了。鲁达打死了镇关西,能够逃脱吗?他逃到什么地方去了?后来的命运如何?请大家课后读《水浒传》原著,从阅读中探明这些问题。

  这里,老师利用故事,设置悬念,引起学生对鲁达命运的关注,由此引导他们阅读《水浒传》原作,这实际上是利用学生的“完行心理”,唤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浓厚的阅读兴趣,形成“我要学”的理想状态,从而为从“教师—学生”的单向传递转向“教师—学生”双向的交流创造了有利条件。

  《乡愁》的收讲:

  师: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回牵动游子的离别愁绪,都回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想之愁诉诸笔端,于是我们边能欣赏到这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当我们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时,我们由衷地希望这种由于历史原因而造成的隔阂能真正成为历史,这,我们期盼欢乐的笑声能久久回荡在海峡的两岸。

  此实录中,教师以声情并茂的语言、优美的文辞结束教学,这,正如明朝的谢榛所说的“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那样,具有“撞钟”的效果,它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激人奋进;同时,能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培养学生真、善、美的高尚情操,形成教学的高潮,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篇五:天空课堂的受教意义受教方式受教内容/

  

  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

  研究对象: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

  教育学概念

  研究任务: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与教育艺术

  第一章

  萌芽时期

  独立形态时期

  教育学的生产与发展

  多样化时期

  代表人物及著作、主张、评价

  理论深化时期

  第一节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简答)15曲阜简

  (一)教育与教育学的概念

  教育:有目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是有区别于教育学的,是一种自古就存在的现象,教育学是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有了相关的理论学说和研究。

  教育学:通过对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的研究,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学科.(总括)(名词解释)10江苏,10中山,10西南,11扬州

  (二)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和教育对象.

  整个教育过程中,凡是已经看到的,察觉到的,客观存在的就是一种现象,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从而衍生成一种杨礼林所有

  问题,但又并非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能构成教育的研究对象,只有那些有价值的,能够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才能构成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三)教育学的研究任务(名词解释)

  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探讨教育价值观念和教育艺术,指导教育实践。

  教育规律: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必然的趋势。

  教育价值观念:是主观的,不与规律的客观性矛盾,我们追寻的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引领和规范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

  联系:规律展示发展可能性,价值观念引领方向。教育学研究的重点在于讨论教育活动系统的多种可能性与价值选择,实然与应然,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教育艺术:教师将自己的课堂通过创造性的组织方式,且充满灵感,富有感情,且与众不同,易于被人接受,这个活动过程就会演变为艺术性的教育活动。教育艺术是我们整个教育学发展过程中追求的最高目标和灵魂。(名词解释)

  教育学的发展不能仅仅是用来指导教育实践的,它只是教育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小小的任务。指导实践是实然的一种状态,教育学是一种应然的理想状态,教育学是游刃于实然和应然之间的。

  第二节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代表人物:?乐正克《学记》,中国乃至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

  ?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培养》(也叫《雄辩术原理》),这是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

  特点:?教育学的思想零星的散落在哲学、政治、文化的著作中;

  ?关于教育的论述停留在描述经验的层次上,抽象概括的层次较低。

  (二)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杨礼林所有

  代表人物:?英国培根,《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了出来。

  ?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标志着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德国康德,在大学开始将手教育学,这是教育学首次列入大学课堂的开端.

  ?德国特普拉,这是世界上第一位教育学教授,《教育学研究》,西方历史上第一本以“教育学"命名的专著,标志着作为学科的教育学基本形成.

  ?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这是现代的第一部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它的出现标志着教育学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法国卢梭,《爱弥儿》,阐述了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特点:?研究对象上: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使用概念和范畴上:有了专门的概念;

  ?研究方法上:有了专门的研究方法;

  ?研究结果上:有了专门的教育学著作;

  ?组织结构上:有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三)教育学的发展多样化阶段

  1、实验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论述)10安徽,14扬州,14首都简,15江苏,15华中论

  代表人物:?德国梅伊曼,首先将实验教育思想成为“实验教育学";

  ?拉伊,《实验教育学》.基本观点:

  ?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思辨教育学;

  ?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应用于教育研究;

  杨礼林所有

  ?将教育实验划分为提出假设、进行试验、论证三个基本阶段;

  ?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教育方法的依据。

  基本评价:

  ?提倡定量的研究方法,促进了教育科学的发展;

  ?忽视了人的社会性,当涉及到人文,人性时是不能完全量化的,其提倡的实验科学方法具有局限性。

  2、实用主义教育(名词解释)12河北,13曲阜论

  代表人物: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基本观点:

  ?教育即生活

  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个体经验的不断成长

  从做中学

  ?学校即社会

  ?儿童为中心

  课程组织应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

  教育过程应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师生关系以儿童为中心,教师只是学生成长的帮助者,而非领导者。

  评价:?杜威的“儿童中心"教育就是解放儿童的教育,这是教育的现代转向的重要体现,产生了世界性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实用主义教育学对赫尔巴特为代表的理性主义教育理念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杨礼林所有

  ?忽视了系统知识的传授,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3、批判教育学(名词解释)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尔迪尔

  主张:?当代资本主义的学校教育不是一种民主的建制和解放的力量,而是维护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公正的工具;

  ?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决定学校教育机构,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文化关系和经济结构;(从大环境)

  ?社会大众对这些不公平和不公正丧失了“意识”,批判教育的目的就是揭示看似自然的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以及形成教育环境的诸因素敏感起来,即对她们进行“启蒙”,已达到“意识”解放;(从细节上)

  ?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着利益纷争的,教育理论研究要采用实践批判的态度和方法。

  评价:?批判教育学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基本观点和方法;

  ?他们更注意站在弱势群体角度上思考问题;

  ?具有很强的战斗性、批判性和解放力量.

  (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1、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代表人物: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三个评价,掌握教学模式。

  内容: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三大类。每类目标又分成不同的层次,排列成由低到高的阶梯.杨礼林所有

  认知目标:

  情感目标:动作技能目标:

  优缺点:?帮助教师更加细致地9去确定教学目的和任务,为教学提供了框架,可以直接参照.操作性强,适用性广,具体化

  ?未说明应该怎样促进学生心智能力的发展,对情感、动作技能阐述不够深入

  机械性,老师在教学中不能加入自己的思维。

  第二章

  教育的概念

  一、教育质的规定性(教育的本质特征)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第二章教育的概念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3、教育中介系统

  1、起源

  2、古代教育的特点

  三、教育的历史发展

  3、现代教育的特点

  1、广义的教育

  四、教育概念的界定

  2、狭义的教育

  五、补充知识点

  杨礼林所有

  第一节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的本质特征)(名词解释/简答)11江苏简答,14华南论

  (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特征有哪些?/为什么说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

  ?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在其它动物界是没有的.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界没有人类特有的高度发展的语言与思维,既不会有意识地制造工具、认识与改造自然,积累生产和生活的经验,也没有语言可以用来传授个体活动的经验,因而不可能产生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动物养育幼儿)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目的在于影响和促进人的发展,培养人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是否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

  除教育之外,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日常生活等活动也影响着人的发展,不能称为教育活动,因为这些活动的直接目的不在于培养人,他只是间接地影响人的发展。(书本上蜘蛛和建筑师、看电影受到教育,铁杵磨成针的事例)

  第二节

  教育的基本要素(单个出名词解释,可整体简答)10/12浙江简,15湖北大学简

  1、教育者

  定义:凡是有目的的对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是教育者。除教师之外,父母、社会教育中的师傅以及起到教育作用的其他人员,都是教育者.地位: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

  作用:教育者要自觉地、有意识地以其自身的活动来引导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按照一定的方向和水平发展,才能保障教育活动的有效进行,实现预期的教育目的,因而离开了教育者及其有目的的活动,杨礼林所有

  就不存在完整的教育活动。

  2、受教育者11河南,13华南

  定义: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专门从事学习的人,是学习者,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成人学生。

  地位:受教育者既是教育对象,又是学习主体.作用:?教育活动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互动的活动,受教育者是构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因素,如果没有受教育者的积极参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教育活动就只能是教育者的独舞,不会有好的效果。

  ?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受教育者个性素质的发展,均依赖于受教育者的自我构建和自我努力。

  ?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作用,首先是对受教育者的学习能动性的启发、引导、培养和规范,以利于他们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

  3、教育中介系统

  定义: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联系和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它主要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活动方式两个方面。

  ?教育内容是教育者用来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物,它是根据教育目的、精挑细选的、最有教育价值的和适合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的科学文化知识的结晶.(信息载体、环境、教育者自身)

  ?教育活动方式涉及教育基本要素的组合与教育工具和手段的应用,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教育活动方式是教育活动本身。更广泛地看,还应该包括以培养人为目的的社会生产生活等社会实践活动。涉及四个基本环节,一是教育活动的实际目的,其中包括教育者的活动目的和受教育者的活动目的;二是与教育内容、活动目的相适应的心理的和行动的活动方法与方式,包括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活动方式和方法;三是对教育活动过程和效果的评价,其中包括对教育者、受教育者活动的评价和受教育者个性素质所获发展与提高状况的评价;四是教育者和受教者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和关系.4、三者联系

  不能缺少受教育者,他是教育活动的对象,缺少他,其他东西就形同虚设,没有任何价值。不能缺少教育者,教育者在杨礼林所有

  主导在主导立场上,否则教育活动就是灌输式,填鸭式,无意义。没有中介系统,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无法施加影响。所以三要素是必备的,互相联系的.

  第三节

  教育的历史发展

  1、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

  生活起源

  托马斯·沛西·

  能

  教育起源于人的本能的活动,种族发展的需要

  心理起源

  孟禄

  教育起源于人的无意识的心理模仿

  劳动起源

  杨贤江

  起源于生产和生活的劳动需要

  2、古代教育发展的特点(简答)14西南简

  1)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的地下,教育还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成为专门的事业,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教育人员,而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进行的,这是古代教育的基本方式。

  2)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制度化教育)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出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在奴隶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产生了学校教育,是教育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形态.

  ?在夏朝已有名为“庠",“序",“校”的施教机构,殷商和西周,又有“学",“辟雍”,“泮宫”等学校设立,意味着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

  ?到了封建社会,学校的教育对象、规模和种类都在逐步扩大和增多。

  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

  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到奴隶社会,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生产者,学校教育被奴隶主阶级所占有,所有的学校都是奴隶主阶级用来培养他们自己的子弟的场所.在封建社会,教育阶级性进一步强化。

  杨礼林所有

  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奴隶社会中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分离与对立的状况,反映在教育上就表现为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离与对立,从历史的观点看是不可避免的,它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方面都起过积极作用.也正是这个分离是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长期相脱离,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教育传统。

  ?随着社会生产和文化的发展,这一传统越来越成为限制社会生产和技术发展、限制教育发展与人的发展的消极因素.3、现代教育发展的特点(简答)(注意区分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10宁波论,10青岛简,11福建论,13北京简,13/14浙江简,13湖南简,13华南简,15山东简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

  ?义务教育普及过程

  早在16世纪,德意志就颁布了普及教育的法令,但不具有强制性质;

  1852年美国马萨诸塞州《义务教育法》,普及教育开始发展且具有强制性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进资本主义国家普及了初等教育;

  20世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在二战后完成了中等教育的普及和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中国家开始普及义务教育;

  我国已经完成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并快速地实现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学校教育的普及是人类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它将古代的少数人垄断的学校教育转变为现代的所有人都能享受的学校教育,这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大发展。

  ?他既对社会的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又满足了人的发展需要,促进了人的解放。

  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

  ?资本主义社会初期,受教育权的阶级性比较明显,主要为新型的资产阶级服务,不反映或很少反杨礼林所有

  映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和愿望.

  ?随着大工业生产发展的需要,随着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对教育权的争取,随着现代社会管理方式的变化,受教育权的阶级垄断越来越不合时宜,越来越受到来自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两方面的批判。

  ?在此情形下,教育逐渐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成为社会的公共话题,也成为政治家们优先考虑的社会问题。

  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加强

  ?在现代社会,随着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就需要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术。

  ?这就决定了现代社会的学校教育,在教育目的上既要培养统治和管理人才,又要培养大量的劳动者;在教学内容上增加科学技术教育的分量,提高科学技术的教育地位,使之成为现代教育的中心;在教学方法上,要采用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演示、实验、实习等方法。这样学校教育日益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现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的逐步结合,促使现代教育成为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也成为科学知识再生产和发展科学技术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社会生产效率和增加社会财富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现代教育具有明显的生产性。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

  ?在现代教育兴起以后,特别是在公共教育制度形成以后,随着学校大量增加,需要确定一定的规范作为衡量学校工作的尺度,于是,学校制度,课程设置,考试制度等措施应运而生,促使现代教育向制度化的方向发展,促使现代教育向制度化的方向发展:现代教育的早期以班级教学代替个别教学,出现了制度化教育的端倪;教育系统的形成,教育事业的普及,推动了教育“制度化”的进程;教育研究和教育改革的进展,教育经验的积累,使“制度化教育”趋于成熟。

  ?制度化有两个特征:划一性,及标准化,是正规教育变得“机械死板”;封闭性,是正规教育变得“保守狭隘”。

  第四节教育概念的界定10首都,11南京,12苏州,13四川,15华中

  杨礼林所有

  11(一)广义教育(名词解释)10扬州,11、15华南

  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他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目的性,育人性)(二)狭义的教育(名词解释)10聊城,11陕西,12西南,15东北

  ?狭义教育主要指专门组织的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它包括全日制学校教育、半日制学校教育、业余的学校教育、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网络教育等。

  ?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地学习,积极进行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促使他们提高素质、健全人格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发展,追求和创造人的合理存在的人。

  无论回答狭义还是广义都加上教育是有目的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进行深入的阐述

  学校教育(名词解释)10河南,10青岛,10宁波,10安徽,10、12、14华中,11、15杭州,12华南,12南京,14西南

  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系统、有组织的,以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是与社会教育相对的概念,专指受教育者在各类学校内所接受的各种教育活动,是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说来,学校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第五节

  补充相关知识点,超纲部分

  1、教育先行(名词解释)11华东、14华南论,14陕西

  ?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是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当超前.

  ?教育先行是现代科技、生产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

  杨礼林所有

  122、素质教育(名词解释)10东北论述,10青岛论述,12陕西

  ?定义:素质教育是指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生动活泼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注意问题:首先,素质教育不是不考试,而是旨在通过素质教育纠正那种把考试当作目的地错误教育思想;其次,素质教育强调面向全体学生,同时又注重因材施教,实现“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

  ?怎么办:实施素质教育要:第一,充分认识到课程、教材、教学方面的改革是推进苏教育的核心,当做重点来抓;第二,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根本取决于是否有一定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要求不仅有崇高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还要有过硬的教学本领和现代化的教学思想;第三,通过改革升学、考试以及评估制度,逐步淡化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的分数概念,减轻学校和学生的压力。

  3、义务教育(名词解释)10宁波、11首都、12、13东北

  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

  4、现代学校教育的特点(简答)10、安徽简,12福建简

  学校教育自产生时起,就区别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具有独自的特点,具体包括:1)组织的严密性;2)职能的专门性;3)内容的系统性:4)作用的全面性:5)手段的有效性;6)形式的稳定性.总之,学校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态所不具备的独特特点,而正是这些特点保证了学校教育的高度有效性,使其占主导地位。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人类

  1、人的发展的含义

  广义

  个体

  一、人的发展概述

  狭义:生理、心理、社会,三者相互作用

  杨礼林所有

  132、人的发展的特点:未完成性、能动3、人的发展的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差异性、整体性

  第一节

  人的发展概述

  一、人的发展含义(名词解释)10苏州、12华南、12扬州简

  杨礼林所有

  141、人类:人类的发展或进化,人类在地球上出现及其进化的过程;

  2、个体:把它与个体发展联系起来,将它看成是人类个体的成长变化过程;

  3、个体发展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个体发展:个人从胚胎到死亡的变化过程,其发展持续于人的一生.

  狭义的个体发展:个人从出生到成人的变化过程,主要是儿童的发展.4、人的发展是整体性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生理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体质的不断增强,神经、运动、生殖等系统功能的逐步完善;二是心理发展,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认识的发展,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意向的形成,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的完善;三是社会发展,包括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的掌握,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习得,成长为具有社会意识、人生态度和实践能力的现实的社会个体,能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人。人的发展的三方面,既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又十分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在人的发展过程形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

  2、人的发展的特点

  (一)未完成性:?人是未完成的动物,人的未完成性与人的非特定化密切相关。人的器官没有片面地为了某种行为被定向。从远古就未被特定化,自然没有对人规定他应该什么或不应该做什么。这也说明认识不完善的动物。

  ?儿童发展的未成熟性、未完成性,蕴含着人的发展的不确定性、可选择性、开放性和可塑性,潜在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和发展可能性。人的未完成性及其蕴涵的发展的潜能,充分说明人的需教育性和人的可教育性。

  (二)能动性:?人在发展过程中还会表现出人所有特有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具体表现在人的能动、自主、自觉、自决和自我塑造等方面。?是人的生长发展与自然界发展变化以及动物生长发展最重要的不同,这也是人的教育与人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以及动物训练之间最根本的区别,为教育提供了合理的人性假设,为教育活动指明了努力方向,也为教育活动提供了基本依据.3、人的发展的规律性(简述人的发展的规律及其对教育的制约/简述教育工作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人的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制约/教育要怎样适应年轻一代身心发展规律)10/11/11/13华中论述,10天津简,12/13福建简,13扬州论,13浙江论,10/14南京简,15北京杨礼林所有

  15简

  (一)顺序性

  ?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

  ?就心理而言,儿童的发展总是从无意注意到有意注意,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从喜怒哀乐等一般情绪到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情感.

  ?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的发展,由浅入深,由简到繁,是教育的发展着眼于“最近发展区”,既不能脱离实际,又要走到发展前面。

  (二)阶段性

  ?人的发展的阶段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同年龄具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发展特征。后一阶段的发展总是建立在前一阶段发展的基础上.

  ?如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艾里克森的社会发展阶段理论,都是产生了重要影响的阶段理论。

  ?人的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要从学生的实际阶段出发,尊重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根据这些特点提出不同的发展任务,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育阶段与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相适应。

  (三)不平衡性

  ?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同一个体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

  ?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

  ?人的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和最佳期,及时施教,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四)个别差异性

  ?人的发展的差异性是指不同个体的发展优势(方向)、发展的速度、高度(水平)是千差万别的。

  ?男女性别差异;人的性格差异等;杨礼林所有

  16?人的发展的差异性要求教育者要深入了解学生,针对学生不同的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扬长辟短、发展个性,促进学生自由地发展。

  (五)整体性

  ?教育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整体的人,他既有生物性和社会性,还表现出个体的独特性。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教育对象的特征,就无法育人。

  ?人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并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使人的发展表现出明显的整体性.

  ?人的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育要把学生看做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地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完整和完善的人。

  第二节

  影响人发展的基本因素(简答/论述)10/11东北简,10中山论,10青岛简,10浙江简,15天津论,15江西论

  一、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1陕西简,13华南简

  (一)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及本能、天赋倾向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如果没有这些生理条件,人的发展就无法实现。(遗传素质名词解释)15福建

  ?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生理潜能。人类的潜能主要是人脑的潜能,人之所以有那么大的潜能主要在于它的可塑性。

  (二)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本身一个成熟与发展的过程,主要表现为人的身体的各种器官的形态、结构及其机能的发展变化与完善等.如周岁幼儿学走路,青少年身高的剧增,骨骼构造的变化等。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制约着人的发展的年龄特征.如“三翻六坐,十个月会喊大大”,反映了人的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

  杨礼林所有

  1?只有当人的发展具有了一定的生理条件,才学习一定的只是技能提高了可能.不能让6个月婴儿学左路,4岁小孩学高数,这些都是徒劳的。

  (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人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异的,不仅表现在体态和器官的功能(机体)上,还表现在神经活动的类型(性格情感)上。如生理结构的差异影响人对职业的选择,大脑高级神经活动的差异影响人才能的发展.

  ?这种先天的差异性,使人的后天发展具有自己的独特特点,尽管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或改变人与人的先天差异,但由遗传而来的差异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发展,也制约着教育培养人的重点和方向。(重视优生优育的问题)

  (四)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随着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的作用,人的遗传素质会渐渐地发生变化,这就说明了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人的生活经验可证明,人们由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能力训练,就可以是脑的某一方面反应能力提高,印染技工,酿酒老工人。

  总结:遗传素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的大小不同,随着个体不断地发展,遗传素质的作用日益减弱.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上的可能性,但人长成什么样,不决定于人的遗传素质。(遗传决定论)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10山东论,13华南简

  (一)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

  ?环境是指个体生存于其中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其主要影响的是社会环境,它关系到一个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发展和发展到什么程度。环境提供人发展所需的物质和社会条件。

  (二)环境的给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

  ?环境的给定是指自然、社会、前人、他人为儿童所创设的环境,对儿童来说是先在的、给定的、客观的,儿童是不能选择的。

  杨礼林所有

  1?人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人的能动性、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在逐步增长,其对环境的反作用于相互作用的活动也在逐步增强,这也就是说主体对环境的能动性、选择性在逐步增强。

  (三)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环境的给定性离不开主体的选择性,环境的给定性不但不会限制人的选择性,反而激发了人的能动性、创造性。给定的环境条件部是一成不变的,二者的相互作用蕴涵着着人的多种多样的发展的可能性。

  ?人不仅能适应环境,而且能够选择、改造环境以求自身的发展。

  总结:?尽管环境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但他并不能简单地决定人的发展。

  ?一个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环境在人的发展中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对环境的态度。

  ?即环境的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我们不能过分夸大环境的作用,应该正确地认识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及其限度。(环境决定论)

  三、个体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一)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人的能动性是在人的社会生活和劳动中产生并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和环境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实现。所以个体的活动和社会实践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在人的社会生活与活动过程中,为了解决生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人始终是作为活动的主体而存在的.人不仅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主体,同时也是认识和改造自己本身的主体,并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和主体自身的过程中表现出人的能动性。

  ?教学必须通过引导和组织学生的主体活动来促进学生的身心与个性的发展。

  (二)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杨礼林所有

  1?人不仅是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而且是自身发展的主体.人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人所特有的能动性,在学生那里表现为他们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能动地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建构和自我创造。其表现形式多样: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的形成、开展和转化,学习中的兴趣与努力关系的调节等等。

  ?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他自身的态度,取决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动中所采用的方法和付出的精力,取决于他内在能动性的发挥状况.(三)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人在发展过程中,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也发展起来,因而个体也就能够逐步有目的地、自觉地影响自己的发展。它意味着人不仅能把握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且能把自身的发展当作自己认识的对象和自觉实践的对象,人能进行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只有达到了这一水平,人才在完全意义上成自我发展的主体。

  ?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在认识自己与周围环境现实关系的前提下,不断地为自己的发展创造条件,而不是消极第七代客观条件的成熟;另一方面是人勾勒自己未来前景,选择自己的发展目标,策划实现该目标的行动,并坚持为实现目的而践行,在践行中不断反思与调整个人的奋斗目标、策略和行为,不断克服困难和干扰,以实现自我发展的目标.总结:我们高度评价个体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它赋予了人在一定条件下主宰自己命运的可能。人不仅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人也是自我选择和自我构建的产物。随着自我意识的提高和社会经验的丰富,人的主观能动性将逐渐增强,人的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第三节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10东北简答:教育的本体功能/教育对人的发展的功能/教育对个体的作用),12山西论,13/14西南论,14华南论,14/15四川论,14/15曲阜论,15苏州简

  一、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简答/论述,如,知识的价值)14福建简

  教育主要是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承来培养人的,文化知识是滋养人的生长的最重要最重要的社会因素与资源。文化知识之所以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主要是因为文化知识蕴涵着有利于人的发展的多方面杨礼林所有

  2价值。

  (一)知识的认识价值

  ?学生掌握知识,意味着他对知识所指的事物的认识,弄清事物是什么,把握事物的特性。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制约着他对事物的视域和世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学生掌握知识,意味着他掌握认识的工具。知识包含着许许多多的概念、范畴、命题、原理、因果关系与逻辑结果。学生掌握这些知识,也就是掌握了观察事物的显微镜和望远镜,能见到别人见不到的事实,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

  学生掌握知识,还意味着掌握认识的资料和资源。没有知识的资料和资源,仅凭个人直接经验,认识的发展会非常缓慢。学而不思则殆。

  (二)知识的能力价值

  知识是心里操作和行为操作的认识结晶.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要经历知识的展开过程和知识的发现过程,对知识进行心里操作和行为操作。这种操作方式的定型和积淀过程,就是学生心理的认识能力和行为操作技能的形成过程。

  (三)知识的陶冶价值

  主要是指知识陶冶人生智慧的价值.知识蕴涵着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他们是构成人生智慧的基本要素.学生经历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陶冶,体验到以史为据的事实尺度和以人文本的价值尺度,感悟到人何以生存,为何生存,才能真正形成人的智慧,具有理想,促进自身和社会发展的人。

  (四)知识的实践价值

  主要是指知识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价值,对社会实践的有用性或时效性.学生通过学习获取知识,认识事物特性,也就获得了通过社会实践改造事务的可能性.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可能就是强调知识的实践价值。

  总结:鉴于知识的多方面的价值,教育必须引导学生尊重知识、热爱知识、主动学习,以此促进学生的智力、品德和个性都获得发展。知识的价值还只是一种可能价值,要将这种可能价值转化为学生的个性素质还需要经过适当的教育活动方式。

  杨礼林所有

  21三、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

  ?决定一个人的现代性水平方面,教育是一个首要的因素。学校教育在人的现代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不仅学习基本知识和技能,而且学到了与他们个人的发展和国家未来有关的态度、价值和行为方式。

  ?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我们应当自觉优先发展教育,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教育对人的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总结:总之,在人的发展过程中,有四个方面的因素在起着作用。一是遗传,他给人的生长已生理基础和发展的潜在可能性;二是环境,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环境,为人的个体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社会条件;三是教育,它也是一种环境影响,它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四是个体能动性,它源于遗传,但主要是在社会环境和教育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动性与自主性,每个人的发展离不开自我的能动选择与建构。上述四个因素都是各具特点与作用,都是人的发展所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但任何一个因素均非人的发展的充分的决定性因素,我们不可以片面夸大某个因素的作用。四个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必须依据人的发展的具体条件与需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四者的作用,使其在每个人的发展中不断得到优化和组合,从而使个人不断获得最佳发展。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重点章节)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2、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3、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1、教育的经济功能

  2、教育的政治功能

  (一)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

  3、教育的生态功能

  杨礼林所有

  22教育与社会4、教育的文化功能

  1、含义:横向,纵向

  二、教育的社会功能

  (二)教育的社会流动功2、在当代的重要意义

  杨礼林所有23第一节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单个可出简答,整体可出论述)10苏州论,12华南简,13四川简,14北京论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简答或论述)11扬州简

  (一)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教育发展的物质条件是由生产力发展所提供的.原始社会的生产力低下,还不可能向社会提供任何剩余产品,所以就不可能出现学校;古代文明社会的生产力有所发展,开始能够提供剩余产品,所以出现了学校,但其只是为少数的统治阶级服务的;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由于采用机器生产,要求劳动者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因而导致学校承担培养劳动者的任务。学校得到快速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决定社会对教育事业的需求程度。

  (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的结构

  ?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对培养人的规格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从工业发展史来看,利用蒸汽机生产的时代,要求工人具有初等教育的文化水平。电气生产时代,要求工人具有中等教育水平;自动化生产的时代,要求工人高中和高等专科以上的文化水平。?生产力的发展也必然引起教育结构的变化。设立什么样的学校,开设什么样的专业,各级各类学校与各种专业之间的比例如何,都受到一定历史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产业结构所制约。?学校教育结构必须反映经济的技术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发展变革。这样,教育为生产而培养的人才在总量、类型和质量上才能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求,否则,即使培养的人才在总量上富余,但仍会出现结构性失调,即有的部门人才紧缺,这也会严重影响生产与经济的发展。

  (三)生产力的发展促进者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生产力的发展促进者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更新,也必然促进着教学内容的发展与更新。在14世纪以前,学校教育中自然科学课程,一般只有算术、几何、天文等学科,后来逐渐加入了地理和力学、物理、化学、遗传工程、海地开发、控制论、信息论等等,逐渐纳入学校的教学内容.?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的组织形式的变革也是一样,如班级教学组织形式的产生,幻灯片、录像、电脑与网络在教学中的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产生与推广.

  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简答或论述)10聊城简,14天津简,15四川简

  24杨礼林所有

  (一)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

  一定的教育具有什么样的性质由那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决定的,而且教育的发展变革也受制于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发展变革。当新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关系代替旧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关系时,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新教育。因此,阶级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教育都反映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从属于统治阶级构建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成为这一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

  (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教育目的是一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所提出的主观要求的集中体现,它直接反映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三)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

  在人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谁掌握了政权,谁就支配者精神生产的资料,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

  (四)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受教育权

  在一个社会里,让哪些人受教育,达到什么程度,受什么样的教育,教育的结果如何,都是由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决定的。

  (五)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为了实现不同的教育目标,不同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下的教育有着不同的教育内容,尤其是社会科学方面.?特定社会的教育结构也是由该社会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决定的。?教育的管理体制更直接受制于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如在经济政治实行中央集权的国家,在教育管理体制上多强调集中统一;在经济政治上实行地方分权的国家,在教育管理体制上也多强调地方自主。

  三、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简答或论述)13天津简,15湖南简

  文化:是由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各种财富的总和。

  杨礼林所有

  25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包括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全部内容.中义的文化指与经济、政治有别的全部精神生产的成果。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

  教育学所讲的文化是中义的文化,即一定的社会民族的文化,它包括一定社会民族长期形成的共通的语言、知识、价值、信仰、习俗及其成员的行为范式、生活样式。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与影响具有广泛性、基础性、深刻性与持久性。

  (一)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

  ?文化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的本质是“以文化人",即通过传承与创新文化来培养人才.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传授系统化、概念化了的文化知识。教育的内容集中反映在课程上,而课程本身既是各种文化知识的载体,也是一种特定文化形式。

  ?文化知识始终是教育的主要资源。文化知识的发展水平和丰富程度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水平和丰富程度。

  (二)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文化模式为教育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教育促进个人的发展,必须受到特定文化模式的制约。这也就是生活在经济政治制度大体相同而文化模式迥异的国家里的国民,其国民性却大相径庭、各有千秋的主要原因。

  ?文化模式还从多方面制约教育的模式。如东方文化模式的核心是追求和谐、崇尚德性、关注整体;西方文化模式的核心是追求征服、崇尚理性、关注个性。沿着这两种不同的文化模式发展的教育模式,在教育目的、内容与方式等各个方面都明显差异.(三)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文化传统越久,对教育传统变革的制约性越大。我国的文化传统既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也具有很强的封闭性,既具有许多积极的内涵,也具有不少消极的因素.正是受这些文化传统的影响,使我国传统的教育价值取向呈现出重德轻术、师道尊严、读书做官等倾向,在教育的思维方式上也显示出重杨礼林所有

  26演绎轻归纳、重既定知识的接受,轻创造和实践操作能力训练等特征。

  ?我们今天在教育改革中所遇到的各种阻力,与文化传统的消极因素有一定关系。正确认识文化传统对教育传统的制约关系,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杨礼林所有27

篇六:天空课堂的受教意义受教方式受教内容/篇七:天空课堂的受教意义受教方式受教内容/

  

  “天空教室”网络学习平台在高校的使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天空网络教学平台由南京易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是目前从事网络互动教学平台开发的领先单位,是教育技术合作伙伴,目前拥有国内高校用户超过400所。如今网络技术与电子设备的快速发展和普及,教育人应该通过这种大时代的发展趋势和学习国外先进理念好好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

  一、高校校园网络学习平台建设与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使用情况

  尽管这些年在高校大力实行“天空教室”网络学习平台,但还是几乎以传统授课为主,并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授课,不管是从高校、教师方面还是从学习者方面都有做不到位的地方。

  (一)网络平台外部硬件条件的不够完善

  “天空教室”网络平台的外部硬件条件的建立应该和内部资料的建设共同完善,现如今据笔者对南京高校的观察发现,尽管国家大力建设高校网络平台,但在投入天空教室使用的高校却是使用利用率不高。我国的网络建设中,还有很大一部分的网络建设有缺陷。例如现南京的学校来说,老校区的老旧宿舍较多,建筑设施老化,而网络设置建设脱离

  不了建筑本身的条件限制,所以这对于网络建设是一大难题并没有妥善解决。网络学习的体验了解应该像电子产品一样要有体验互动专区,只有在学生真正了解到这种网络平台给学习带来优势之后才能自主的使用这种平台。校方应设置“天空教室”网络教学平台的体验区和答疑解惑区,这样能够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使用“天空教室”网络学习平台。

  (二)网络课程资源利用率较低

  对于网络课程的利用率问题涉及到两方人群,一是主持课程的教师;二是受教者学生。学生的网络课程资源的利用率是检测网络平台在学校推广和使用的最终证明数据。学生对网络平台的访问量和点击量反映出网络资源利用率,据相关资料表明,某一高校在2010年内有58%的学生访问“天空教室”教育平台的量低于500次,即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可能因为老师布置的任务或者是必须要完成的访问量才去访问,这样网络学习就没有在学生身上起到积极作用,没有使学生有更加自主积极地学习意识。

  (三)网络学习平台的主持人对网络学习平台建设的现实意义不够、建设积极性不高

  在过去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处于教学的主导地位,不能和学生在课堂上形成很好的交流和沟通,学生不能打断老师的授课畅所欲言。实现网络教学能使学生和老师在课堂

  上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学生和老师都能够有效的主导课堂。根据调查和搜查资料发现如今各学校教师虽响应号召使用“天空教室”的网络教学平台,但作为网络学习平台主持人的教师大部分仅仅只是上传了教学的电子课件和作业布置任务的文件,并没有增添网络特色课文件资源,导致网络课程资源的匮乏。因网络课程教学资料的匮乏,导致教师与学生沟通的这一板块上面交流现象也不多。

  二、天空教室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天空教室”网络授课,可以使师生摆脱外界的硬件条件,随时可以上传学习资源和资料。更不受限制的是学习者,学习者可以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只要有网络和IP地址就能上课,只要平台有学习资源,学生就可以自主学习。

  (一)将会加强受教者的管理和自主管理学习能力

  学生作为受教者是网络学习平台的主体。网络平台应严格记录学生的访问次数和时间,并将记录发送到老师和家长手中更有效的监管学生的学习效率。除了外部人员对学生的监控,最主要的还是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主动学习中自我监控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自我监控的第一部分就是对自我水平的检测,检测的结果是日后学生需要自主学习的部分。根据以前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和学习计划结合自身的学习能力和所学知识进行自主规划学习计划,根据网络教学平台的记录和自己所掌控的行为,学生将会用自我记录、自我提问

  和自我计分的方式加强自主学习。

  (二)将会加强教师与“天空教室”网络平台的联系

  新时代的教师应该与时俱进,在完成学术课题的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网络知识和多媒体的教学技能的学习。网络平台授课相较于传统的课堂授课,教师更不易观察到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状况,进而不易足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所以教师除了网络平台授课之后还要在课后多多与学生充分交流,了解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状况,及时给予学生在关于课堂问题的答疑解惑。网络平台的授课形式与传统教学形式的差别在于,教师不必再重复某个问题,是因为网络平台可以使学生重复观看,网络平台授课相较于传统课堂即面对面授课更加容易使学生分心,教师将注重的是怎样抓住学生的吸引力,这就要教师更加注重资源的趣味性、精品性和有效性等。

  (三)将建设与移动电子相结合的网络教学平台

  即使使用了网络教授平台,除了对理论知识的教授,实践也是教授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将移动电子设备与网络教学设备平台的相连能够使老师实时的通过手机或者是iPad上面的通讯应用软件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实践,使学生的学习融入生活环境中,以便更好地使学生理解学习知识。与移动电子的结合,要使移动终端合理开发利用,应有与学生相匹配的相关版本适合学生更好的学习生活。

  三、结束语

  “天空教室”网络学习平台发展中应该注重对教师教、与学生学两个方面。同时,加强教师与网络学习平台的联系就是要教师真正理解,明白21世纪的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是数字化和信息化。为了使其与移动电子相结合,“天空教室”网络平台还必须有一定的交互能力体现在屏幕中,老师的授课内容中将应包括与学生的互动,模拟真实的课堂情景,例如老师能够通过交互设计场景使学生能够上讲台“板书”或是模拟学生上课回答问题的场景,这样能够使学生更身临其境,更容易融入课堂的授课中去。

篇八:天空课堂的受教意义受教方式受教内容/

  

  教师必备基本理论知识

  教育学

  一、课

  程

  1、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狭义的课程特指某一门学科;2、课程的基本结构:教学计划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3、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①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课程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②课程结构的综合化、均衡化和选择性;③在课程内容上,既要体现基础性,又要反映最新的科技发展成果的关系,既要精简内容,又要增强与学生生活经验与现实社会生活的联系;④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地学习、合作学习;⑤改变课程的管理方式,实现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⑥改革课程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的和全面的评价,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评价;4、高中新课程的结构、内容、实施与评价:

  ①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在课程结构上,新的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者构成,其中学习领域规定为促进高中生全面发展,所必备的知识和能力,包括八个大的学习领域,在学习领域下设具体的科目,在科目下设置模块,新的高中课程方案划分三个层面内容,从学习领域到科目再到模块不断细化;②在课程内容上每个科目都规定必修系列与选修系列的内容;③在课程实施与评价方面:合理而有序地安排课程;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引导学生形成有个性的课程修习计划;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建立课程资源共享机制;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5、进入新课程后,教师角色发生深刻变化是:

  ①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而不是领导者;

  ②新课程要求教师也是学习者,而不是无所不能者;

  ③新课程中的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包办者;

  ④新课程中的教师是合作者,而不是孤立者;

  ⑤新课程中的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而不是研究成果的消费者;6、同以往的学科教学大纲相比,新课程标准的优越性体现在:

  ①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教学大纲着眼于内容规定;②大纲侧重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标准在关注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③课程标准突破学科中心,为终身发展打基础;

  ④教学大纲强调教师的教,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⑤课程标准提出了多元评价建议;⑥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者、教师教学及学业评价留下了创造空间;二、教学

  一教学意义和任务

  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2、教学的意义教学的作用①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主要手段;②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③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要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

  二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或说基本规律: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②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③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④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能动性结合

  2、对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规律的理解:①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②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③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三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1、教学原则: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2、常用的教学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巩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四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

  1、基本程序是: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2、备课要求:①钻研教材钻研课程标准、教科书并阅读有关参考书;②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原由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与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等,结合平时对学生发展情况的了解,研究当前所讲知识内容在学生学习时,可能产生的消极或积极态度、可能遇到的问题,确定如何针对学生和教学特点,启发学生,在教学哪一阶段,由哪些学生进行问答活动等;将这些研究、分析结果,纳入课时计划;;③制定教学进度计划包括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单元计划、课时计划

  3、教师怎样写好课时计划教案:进一步研究教材,确定教学重点和要注意解决的难点;确定本课时教学目的;考虑进行的步骤,确定课的结构,分配教学进程中各个步骤的时间;考虑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具的准备和使用方法及板书设计;最后写出课时计划;完整的课时计划,包括以下项目: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题目、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备注;

  4、如何在课堂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①要明确教师的职责,帮助学生检测反思自我,寻找,搜集和利用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等;

  ②要开发和提供充分的课程资源;

  ③确定新的教学观;A、帮助学生确定能够达成的目标

  B、教学方式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

  C、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D、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

  E、及时反馈,建构沟通的桥梁

  F、不要限制学生思考的方向

  G、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

  H、强调理解而非死记结论

  I、经常提示本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

  J、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K、教师要勇于承认自己的缺失或错误;五教学组织形式

  1、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比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道尔顿制;2、班级授课制的主要优缺点:

  ①优点: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②缺点:强调系统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适应学生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六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以表示为达到某种预测效果所采取的多种教学行动的综合方案;

  2、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三、德育

  一

  德育的意义

  1、德育的实质: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德育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

  2、德育的意义:①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②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③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二德育过程

  1、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讲是个体的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2、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①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②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③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④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二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1、德育的基本原则:①导向性原则;②疏导原则;③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写和原则;④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⑤因材施教原则

  2、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或形式;①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德育的基本途径;②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③劳动;④共青团活动;⑤班主任工作;3、德育方法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我国德育的基本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法;四、班级管理

  一班级管理的意义

  1、班级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率先正式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教育家埃拉斯莫斯;2、班级管理的功能:①有助于实现教育目标,提高教学效率;②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③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二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1、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常规管理、平行管理、民主管理、目标管理

  2、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问题:①由于受分数压力和教师权威的制约,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②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为解决当前问题,应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机制:①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②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③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三班集体的形成

  1、班集体基本特征:①明确的共同目标;②一定的组织结构;③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④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2、班集体的教育作用:①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③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3、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①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②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③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④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⑤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四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1、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班级人际关系的艺术家;

  2、班主任的领导影响力:①班主任的职权影响力,包括班主任的权威、地位、职权;②班主任的个性影响力,取决于班主任自身对教育工作的情感体验、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能力、高度发展的控制自己的能力;3、班主任的领导方式: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当前班级管理中,有两种领导方式运用教多:“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和“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4、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①了解学生,研究学生②组织和培养班集体③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5、班主任了解学生的方法:①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来了解学生;②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从各个侧面间接了解学生;③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教育法律法规

  一、总体要求

  加强教育法制建设,全面实行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对教育事业提出的根本要求;依法治教、依法办校是保障教育稳定、健康、积极发展的重要保证;

  校长、教师应当认真学习教育法律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以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进一步认识学法、懂法的重要性及其与执法、守法的辩证关系,要通过法律法规的学习和案例分析,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既增强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及早预防违法犯罪现象及各种学校事故的发生,又提高运用法律武器以维护国家、学校、教师、学生的正当合法权益的能力,优化教育环境,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二、主要学习的法律法规

  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湖南省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条例等;

  三、学习要点

  1、我国教育的性质、方针和基本原则;

  2、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的权利和义务;

  3、受教育者的权利和义务;

  4、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5、我国的教师资格制度及相关规定;

  6、教师资格的丧失与撤销;

  7、教师的培养、培训及考核;

  8、义务教育的内涵和特征;

  9、义务教育法对学生、学校、教师及教育教学的相应规定;

  10、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中规定的教育法律责任;

  11、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障、司法保护及其关系;

  12、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规定的法律责任;

  13、依法治教的含义,学校、校长、教师应当怎样实施依法治教;

  14、在中小学生人身伤害事故预防与处理中,学校、教师的相关责任;

  15、对增强法制观念,提高法律意识的认识与打算;

  16、联系实际进行案例分析;

  心理学

  一、认知过程

  一感觉

  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的规律: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觉的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适应;如入芝兰之室,入而不闻其香这是嗅觉的适应现象;感觉对比;感觉的相互作用;联觉;

  二知觉

  1、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基本特性: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和恒常性;

  3、观察——是人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4、观察力的培养

  ①观察前必须向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②在观察过程中,要认真培养学生观察的技能和方法;③观察后要求学生做记录和报告;④启发学生观察的主动性;⑤要尽可能让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加;⑥要有言语活动参加;

  三记忆

  1、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2、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与再认三个过程;

  3、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1识记的目的与任务;是否具有明确的识记目的与任务对识记效果具有重要影响有了明确的识记目的,人们就能把全部精力集中到识记任务上去,并能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因而效果好,反之,则差;

  2活动的内容与性质;如果把识记的对象变成人们活动的对象和活动的内容,那么识记的效果就好;另外,识记效果也随着活动性质的不同而不同;要求积极思维的活动,识记效果好;

  3识记方法;识记时采用一定的方法,会增加识记效果;意义识记比单纯重复的机械识记效果好;

  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材料的数量和性质对识记效果有很大影响;增加识记材料的数量;其识记所需要的时间比材料的增加量的比例大的多;另外,识记直观形象的材料比识记抽象材料的效果好;识记课文比识记单独的句子要好;识记诗篇比散文要好;这些都说明材料性质不同其识记效果也不一样;

  4、遗忘的规律:先多后少,先快后慢;

  5、如何组织复习:①正确合理地安排复习时间;首先要及时复习先快后慢的规律,其次是间时复习比不间时复习的效果好;越是较难的材料,间时复习的效果比不间时复习的效果好;②要强调复习中的尝试回忆;心理学研究证明,在复习过程中,拿全部时间复习,不如只那部分时间复习,而用另一部分时间去进行尝试复习;③要把整体复习与部分复习相结合;不太长的学习材料,整体复习比部分复习效果好,但若材料很长,部分复习又比整体复习效果好;④复习的形式要多样化;运用多种多样的复习形式能提高复习效果;如把新旧材料加以对比来复习;利用多种感觉器官的活动,把听说读写结合起来提高复习效果;

  四思维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2、思维的类型:

  1按不同形态划分:动作思维钟表修理工在操作中解决问题;形象思维幼儿计算分苹果;艺术家、文学家利用形象思考;抽象思维——语词逻辑思维依赖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解决问题,如学习数学物理课程

  2按思维探索答案的方向划分:聚合式思维发散式思维

  3按思维的创造性划分: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3、影响概念掌握的因素

  ①充分利用学生过去经验,即日常概念的影响;

  ②充分利用变式,有助于科学概念的掌握;

  ③充分利用词语描述与概括,提纲感情境,帮助掌握概念;

  ④通过下定义,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概念;

  4、问题解决通过以下四个阶段: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五想象、1、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2、种类:①无意想象与有意想象;②再造想象与创造想象;③幻想;

  二、情绪与情感过程

  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2、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篇九:天空课堂的受教意义受教方式受教内容/

  

  课堂教学实现教与学方法的转换论文(5篇)

  第一篇:课堂教学实现教与学方法的转换论文

  在新课改课堂教学中,要实现教与学方式转变,使“三维目标”有机整合,必须注重课堂教学中的生成与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生成是一种由隐性存在转换显性存在,因此,课堂教学中师生必须亲历教学内容的生成,不是教师把自己生成的东西传授给学生,而是促进学生主动生成自己的知识,让学生在与教学环境、教材、教师以及学生的思维碰撞中产生火花,课堂教学才能不断生成,学生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发展,从而达到教学有效性。那么如何把握课堂教学中这些生成点呢?

  一、在和谐氛围中生成学生作为一个现实的、主动的、具有创造力的生命体,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参与课堂教学。他们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更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试想课堂教学如果没有主体的参与,没有师生的相互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怎样有动态生成?因此,要想有生成,让学生主动探究,乐于探究,必须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真正在这个和谐的环境中激发求知欲。这就要求教师要对课堂教学精心设计,进入角色,以准确的情感、恰当的手段、激情入境,进行富有情感教学,做到以境动情,以境诱情,以境育情,才有知识、情感的生成。

  首先,取决于教师本身。教师有了自己丰富的人生体验,有真正的个人教育信仰,教育教学才会有情境的温度,才会有感染力,才会使学生信服和哲服。否则,你再怎么出力气,学生不买你的账,你的课堂就失去亲和力。学生当然更一无所获,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每一环节,创设一个让学生学得进去,学得好的教学氛围,当然这决不是摆个花架子给别人看,也决不是走过场,而应创设一个真正的学习情境。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诸如:语言渲染,场景设计,情景再现,课件展示等,也不是只在新课前,而是贯穿整节课。

  二、在学生需求中生成教师的“教”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要使课堂达到有效,必须准确、恰当地确定教学目标,我们要树立“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第一要素”的观点。因为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对教学过程起着指引作用。教学目标一经确定,就必须成为一堂课的指针和精髓,而不是出于一般虚设,整个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目标展开。

  课堂上要让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反映,必须重视学生的质疑问难。一是教师要千方百计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空间;二是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设计,把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要鼓励学生敢问、会问、善问、甚至达到解问,三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教学资源,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在知识探究中生成新课改课堂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引导学生学会探究,正确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使探究不走过场,不随心所欲,而是真正的有价值的研讨、生成,并有所创新。我们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注意,合作学习必须追求其教育价值;合作学习的问题必须具有开放性;合作学习必须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合作学习的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课堂教学中,要唤起学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当然,放手不是“放羊”,教师要在学生感到迷茫时指路,要在学生感到黑暗时点灯,要在学生过河时搭桥,要在学生攀登时架梯。

  四、在实践创新中生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课堂教学如果能向学生提供创造的机会,无疑是很好的生成点。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夯实学生的“双基”,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要摒弃传统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正视学生个性差异,善于发现学生问题,善于搭建一个创新的平台,使学生创造潜能尽可能发挥。充分追求师生

  互动的即兴创造,实现真正的有价值的创新。

  总之,在生成与建构的理念下,以教师教学的方式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才能实现“三维目标”有机整合。

  第二篇: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论文

  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两个主要元素,二者相辅相成。充分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特别是课堂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主阵地,更应该致力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引导预习,培养习惯

  1、明确预习过程和方法:

  可拟订出预习三步骤,那就是至少读三遍书:读第一遍,读准字音(注意生僻字、平翘舌、轻声、儿化、等),圈出生字并注音,标出自然段;读第二遍,读通句子(不添字、不掉字、不重复等),用括号勾画好词,横线勾出好词,波浪线勾出好段;读第三遍,读出自己的体会,分段、概括主要内容,查找资料。

  2、培养预习习惯和能力:

  学生明确要求后学习就更有方向性,可以高效率完成预习任务。同时,教师与家长共同监督检查,形成教育合力,使学生逐渐养成预习的好习惯。在反复监督和反馈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得到提高。

  二、互动课堂,协同发展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要实现教与学行为的转变,就必须把以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念、学生写,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思路和以“导入、讲解、练习、巩固”为环节的传统型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为思路,以“导学、交流、释疑、训练”为环节的自主型课堂教学模式。

  1、紧扣主旨,巧妙引入: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语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

  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所以,教师要紧扣文章内容和情感设计出最自然、最精妙的引入,可以是谈话引入、激趣引入或者创设情景,一般创设情景的效果最好。(创设的情境一定要围绕学习目标构架出探究的空间,来启动学生的发展性学习。不能直接呈现知识,而是要呈现真实的问题,给学生留下想像的空间,以便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2、整体感知,注重双基:

  检查预习,指名学生朗读可随文识字解词,强化错字纠音,注重双基。自由朗读时老师同读,这样才能协同发展,共同成长。需要注意的是,在检查预习时,朗读反馈人数多不代表读的层次高,要从读的遍数转变为读的形式多样再到读的层次多,质量高。主要内容的概括,要每个环节落实,不能走形式,不能形同虚设。

  3、个性阅读,品味感悟:

  要首先让学生与文本直接进行对话,给学生以自主阅读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体验感悟,可以很好地理解文章,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语文能力。个性化阅读需要教师设计层层递进的引言引导个性化朗读,同时注重师生互动评价,对于难点的教学可结合插图观察,但一定是先感受语言文字再结合图画理解。同时学生在个性化朗读中看得清楚,听得真切,感受得深刻,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语文素养。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进行品词析句时,老师不能把词语的理解生硬地强加给学生,一定是读中感悟,读中理解。

  4、亲身参与,拓展延伸:

  “学生不缺才能,缺的是发现;不缺进取心,缺的是鼓励;不缺好奇心,缺的是引导;不缺潜力,缺的是发挥潜力的平台。”教师要走下讲台,深入小组巡回指导,帮扶释疑,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空间还给学生。老师只做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帮助者。课堂上,教师的微笑着上课,不以旁观者的身份自居。教师语言准确、精练,语调抑扬顿挫,富有激情和感召力、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正确正面引导,极力使学生的自尊心得到保护,激发主动参与

  的兴趣和欲望。另外,调控课堂时间要有取舍,拓展延伸相机切入,升华学生的情感。

  总之,实施新课程语文教学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为基础,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生从简单、机械的重复学习中解放出来,参与到实践、探索、交流的主动学习过程中来。因此,对新课程的实践还要不断去探索研究。

  第三篇:如何实现教与学完美结合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教与学

  教与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求知能力,因此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的目的,教与学必须有机统一,协调互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内因。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搞好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是主要任务,尊重学生,教学相长是指导教学的理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

  根据新课程教学要求,结合我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实现语文教与学完美结合方法浅谈几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变学生被动受教为主动学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以产生极大的动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攻克学习上的难关。同时,心理学认为:学习是一个力求认识世界,渴求获得科学文化知识和不断探求真理而带情绪色彩的意向。它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是学习强化剂,是学习获得成功的十分重要的条件。我在教学中更新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如下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改革课堂教学程序。语文课上有一个常规内容:课堂授课前,让学生背已熟练的一篇古文,一首诗词或现代文段,“温故而知新”,进入学习状态。然后,进入本课堂的主体——教学。教师精心设计导语,可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比如,我在上《周庄水韵》

  时的导语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最美是周庄。人生不到周庄一游将是件憾事。同学们,周庄究竟如何美丽呢?让我们从课文中一起来领略吧!”接着,教师播放准备好的乐曲,抽两个朗读基础好的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将全班学生引入作者笔下的周庄美景之中??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用促学,培养兴趣。如:我从七年级至今,在班上征集优秀作文,每日一则;每日进行名言辑录;开展书法赛、古诗朗诵赛、以及名人、格言交流大会等活动。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三,引导学生课外多读名著名篇,陶冶情操,激发兴趣。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说过:“教师培养学生,主要教会学生动脑筋”。这是根本,是教师给学生最宝贵的礼物。就是给他一把钥匙,能自己打开箱子、开门,到处找东西。古人云:“授之以鱼,仅供一餐之需;授之以渔,则使人终身受益。”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其意就是要更多给一些有用的学习方法。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要培养学生多读的习惯,“作文在课堂,功夫在平常”,要培养学生多练的习惯,实践出真知,要求学生从生活中感悟语文,养成学用结合,以用促学的习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要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习惯。

  普遍联系,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可以提高效率,拓宽视野;分析比较,归纳总结法,可以加深印象,积累知识;定期复习法,可牢固基础,温故而知新。

  三、尊重学生,教学相长

  尊重学生是搞好教学结合的具体表现,是教育理念。教师的教学效果如何,要看学生的反应,教师教得好不好,决定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放下架子,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平等地与学生交流,做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创造民主、活跃的气氛,对学生多鼓励,多关心,多了解,多帮助,辩证地吸收学生反映的问题和提出的意见,促进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这样,学生的能力得以充分展示,教师也得以提高,教学相长,相得益彰。

  四、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创新精神

  江总书记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巴甫洛夫也说过:“怀疑是探索的动力,创新是前提。”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要教学生大胆质疑,敢干否定。古人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告诉学生:教材也不是十全十美的,存在一些问题,我们有敢于怀疑和否定,没有质疑和否定就没有创新。我曾经在教学中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提出并修改,或让学生作业互改,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

  同时,要让学生明白,创新不是无本之木,更不是凭空想象,创新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必须重视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否则就是空中楼阁。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都是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创新的结果,都必须以前人的经验为基础。因此,要杜绝学生借口创新而好高骛远,忽视对基本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的毛病。

  总之,要做到教与学的完美结合,必须认清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树立尊重学生,施教得法,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第四篇:中学物理教与学的方法

  第三章

  中学物理教与学的方法

  第二节

  中学物理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通过中学物理教学方法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学物理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了解各自的特点及缺陷,把握在教学过程中选取教学方法的原则。教学重点:

  掌握各种教学方法及其特点。教学难点:

  实际操作中具体教学方法的选取,各种教学方法的比较。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

  思考练习:

  1中学物理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区别?2在物理教学中应当如何选择适合的教学手段?3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更有效地实施自主学习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人们把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的一切手段、途径称作教学方法,这是比较广义的理解。教学方法一般是指是在某种教学模式下教师和学生共同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所采取的工作方式组成的方法体系,它包括教师的各种工作方式和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方式。

  教学方法具有两个主要特点:一是教学方法体现了教师活动和学生的认识活动的相互关系;二是教学方法是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而进行的一种有组织的活动程序,是一种有秩序的活动方式体系。教师的“教法”是通过学生的“学法”来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的体现);学生的“学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的学习方法(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综合性、发展性和补偿性。

  二、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方法

  接受学习发现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三、中学物理常用教学方法

  (一)中学物理传统教学方法

  下面,我们以教学方法的含义——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工作方式,作为分类依据,并考虑物理学科的特点,介绍物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讲授法。

  讲授法是依靠教师的语言,并辅以演示实验和各种直观教具,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有以下基本要求:(1)科学性。(2)逻辑性。(3)启发性。(4)突出重点。(5)简明生动。(6)讲解要适当。并要与其他的教学方法有机地配合使用。

  分为:讲述与讲解(让学生先做解释,教师总结)2.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事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包括课本、教学参考、其它阅读文献、网上查询,或亲自进行各种观察、实验获取与问题有关的各种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开展讨论,以获得知识、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运用讨论法要做到以下几点:

  (1)要选择好讨论题。(2)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讨论环境。(3)做好讨论的小结。学生对问题的讨论结束后,并不意味着讨论法就已起到了应有的作用,教师对讨论结果的处理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要肯定学生的正确观点、认识,并提出充分的论据说明其正确在哪里。类似的,也要阐明学生的错误观点、认识错在哪里。还要对所讨论的问题做适当的扩展和延伸,以加深学生对讨论问题的深入理解。

  3.自学法

  自学是教学方法中的一个重要基本构成因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手段。自学包括阅读、思考、推理、记笔记、探究等多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在课堂教学的各环节都非常重要。4.谈话法

  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是通过师生的“问题性的对活”活动来传递和交流信息。能较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有一定的作用。运用谈话法的应做到以下几点:(1)所提的问题必须题意清楚,要求明确。(2)谈话法的问题应从教材内容、重点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问题要分层次,要有连贯性,要编写成详细的谈话纲要。提纲中对每一个问题确切的答案要写明,而且充分估计学生可能回答的各种答案,对于不确切,甚至错误的答案,要准备好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谈话法过程中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并鼓励后进生参与谈话。(3)问题要向全班提出,让全体学生思考后,再指定学生回答。(4)谈话法的问题一定要有思考价值。

  5.物理实验法方法

  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大部分原理和规律都来自实验,实验方法是物理学习的基本方法。通过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实验设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归纳演绎能力,并且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

  6.练习方法

  练习是教学方法中最普遍的构成因素。它对于学生知识的巩固、深化和迁移有着重要作用。练习通常有两类:一类是巩固性练习,另一类是发展性练习。

  7.演示方法

  演示是指在教学中出示某些能被感知的事物以便学生形成表象。演示与教学手段或者说教学的物质技术方面的联系最为密切。演示能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一定的客观事物,为理性认识打下基础。演示分为静物演示和动态现象演示。前者包括实物、模型、图片等的演示,后者包括实验演示、活动图像演示。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动态现象的演示方式越来越丰富。

  8.问题方法

  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应该从提出问题开始,在分析问题过程中得以发展,并从解决问题中获得能力。问题的提出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由教师提出的。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诱导学生深入思考。另一种由学生提出,教师应鼓励和提倡,并有意识培养学生大胆提问。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教学或实验中的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往往需要从新的角度看问题,需要更多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中学物理现代化教学方法

  近些年常用的现代化教学方法主要有:1.讲授—演播法

  讲授—演播法是教师讲授与媒体播放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最普遍的方法。现代教育媒体在讲授—演播法中主要扮演辅助教师讲授的角色。它可以呈现事物和现象的图像和声音,利用多媒体可以将一些较难理解或实现的现象规律生动的再现给学生,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透镜成像”一节中,可以动态演示物体靠近及远离透镜过程中像的变化情况,可以生动再现物理过程,提供感性材料,烘托课堂气氛;生动准确的使学生认识物理规律,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法是教师借助现代教育媒体创设问题情景,使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借助于媒体资源来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以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如分子的扩散过程及布朗运动、光的干涉和衍射、波的叠加、原子的核式结构、核反应

  过程等微观的或物理过程极慢的物理现象,弥补传统演示实验的不足。还可以创设虚拟实验环境,提供一些学生在现实中无法体验的情景,学生使用它们自己做实验,可以通过人机交互调整参数,探究不同参数状态下的物理状态,并获得相关的实时数据,将物理过程生动、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使学生认识加深,形成概念。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促使学生主动记忆,认真思考,努力探索,积极参与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3.微型(微格)教学法

  微格教学法最早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教师阿伦(Allen)和他的同事们,在福特基金会资助下的教师培训项目实施中总结出来的。它旨在对教师的教学技能进行训练。后来,这种方法逐步被其他大学教学训练所用,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是指教师借助电视摄录像设备来培养学生某种技能的教学方法。该方法利用录像为学习者提供教学行为(或其他技能)的示范,并记录学习者的模仿过程,供师生共同观看、分析,从而提高学习者的技能水平。由于该方法一般是在小教室中对学生的某种技能进行培训,培训时间短、规模小、内容单一,故称之为微格教学或微型教学。

  微格教学将复杂的教学过程做了科学细分,并应用现代化的视听技术,对细分了的教学技能逐项进行训练,帮助教师掌握有关的教学技能,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微格教学是培训教师教学技能自我完善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具有以下特点:(1)强调理论联系实践、重在技能的训练。(2)训练目标明确、集中,重在技能的分解。(3)观察示范典型、具体,重在细节分析。(4)信息反馈及时、有效,重在自我训练。(5)减轻参训者心理压力,利于创新思维培养。

  4.程序教学法

  程序教学法是一种使用程序教材并以个人自学形式进行的一种个别化教学方法。这是一种基于程序化教材,以练习或训练为主的教学。程序编制者和教师预先构想和设计学习过程,并将教学内容分割成若干个小项目,并按一定的顺序将这些小项目编排起来,每个小项目中既呈现内容,也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回答,并提供反馈,这就是程

  序化教材。程序化教材按步骤呈现内容,学生对提问做出应答,然后机器给予核对或呈现正确答案,进行强化。如果程序化的教材通过机器来呈现的,就称作教学机器;如果通过课本来呈现,就叫课本式程序教学,简称程序教材;如果通过计算机来呈现,称为计算机辅助教学。程序教学就是在学生与教学机器(或计算机课件或程序教材)之间形成呈现内容—应答—判断—评价(强化)等一系列的交互活动,引导学生一步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学习。

  5.网络教学法

  网络教学是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日益普及(特别是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的广泛应用),才逐渐发展起来的。目前对于网络教学的定义、研究内容、研究对象、方法等都仍处于探讨之中。网络的兴起和发展,网络自身的互动性、虚拟性、超时空性等特性,都决定网络教学区别于传统教学。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构成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开放环境。网络使教学过程走向开放,利用网络进行交流、收集信息,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了开放的、整合的、对等互惠的学习环境,进一步促进课堂教学多元化的实现。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可以创设数字化的探究学习情境,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网络教学的应用可以及时评测和反馈,增加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教师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四、中学物理教学方法选择与应用

  1.教学方法的分类

  学生活动:给出不同的维度,让学生把上述教学方法归类。

  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目的来划分,同一种工作方式方法,可以有不同名称。目前教学方法的名称,也是非常多的,举不胜举。然而,各种名称的教学方法,都可以按不同的分类法,使其从属于不同的序列。

  根据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对教学方法进行划分。以传授知识为主

  要教学目的的方法,如传授法,程序法等;以培养能力为主要教学目的的方法,如发现法,自学法;以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并重的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法,自学指导法,实验·综合·引探法,有序启动式教学法,启发式综合教学法等。

  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对教学方法进行划分。传授和感知教材的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等;传授和理解教材的方法,如启发式,逻辑法等;巩固和运用知识的方法,如练习法,复习法等;检查知识的方法,如平时测验法,考试法等;

  根据教学的具体组织形式对教学方法进行划分。可以分为讲解,谈话,讨论法;物理实验方法;考查、考试方法等。

  根据适用的范围大小对教学方法分类:一般教学方法,如启发式、发现式方法等;基本教学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探索法,问题讨论法等;具体的教学方法,是指在某一学科进行某一课题所运用的具体教学方法。

  2.不同教学方法的比较

  中学物理教学方法虽然多种多样名目繁多,但却没有一种是“万能”的。每一种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其适用条件和使用范围,每种方法都有自己的长处和各自的局限性。

  学生活动:通过讨论,思考各种教学方法的缺陷。教学方法众多,把某一种方法说成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最佳方法,过分地强调其作用,或把某一种方法说得一无是处,过分地贬低其作用,都是不正确的。比如在使用多媒体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喜欢不加任何选择的使用多媒体,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以为这就是现代教育。其实并非所有课程的教学都适合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绝不能为追求所谓教学现代化而放弃传统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更不能离开学科的科学本质去改革教学,从而削弱物理学科自身的特点。

  3.教学方法基本构成因素的优化组合

  课堂教学方法是教学方法基本构成要素的有机组合。由于各种要素的组合方式不同,因而产生的教学法也就多种多样。教无定法,教学没有固定的方法,教学方法本身也不会一成不变,应该对不同学科、不同学生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方法成为一个开放的系统。教学方法基本构成要素的优化组合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

  (1)单因素的。基本构成因素各自独立,自成一种教学方法,如:自学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实验法等。

  (2)双因素的。这种教学方法有两种基本构成因素组成。如实验讨论法由实验和讨论两种基本要素组合而成。

  (3)多因素的。这是由两个以上的基本构成因素组合而成的综合性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都采用这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

  4.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

  教学方法对教学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选择的教学方法符合教学实际,才有可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要正确地选择教学方法,就必须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一般而言,选择教学方法要考虑三个方面: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物理教学指导思想。要正确认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树立起教学的发展观。要重视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智力的开发。其次,要明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之间的关系,树立起科学的学生观。教师与学生是组成教学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明确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是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在教学中坚持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使其在主动积极的心理状态下获取知识信息,发展各方面的能力。最后,要重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坚持启发式教学思想。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教学也应以实验为基础,应重视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将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充分地、真实地展现于学生面前,让学生感知。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运用实验方法研究物理问题等方面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自始至终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其目的就是充分调动学生课堂思维的积极性,掌握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质疑提问、求异思维的能力,培养其科学素养和学科精神。

  中学物理教学过程是一个含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过程,要完成的任务也是多方面的。单一的教学方法难以全面有效地完成中学

  物理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在课堂教学中究竟选取哪种方法比较适宜,不是由教师的主观意向决定。除要有正确科学的教学思想作指导外,还要有其客观依据。

  这些依据就是:(1)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归根结底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教师首先要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与任务,以便做到有针对地选取教法。

  (2)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教学方法的选择也受到教学内容和具体要求的制约。一般说来,内容特点不同,具体教法也有差异。对所谓本源性知识,如力的概念、功的原理等。一般采用观察、实验、探索的方法比较适合。而对派生性知识,如动量定理、动能定理等。按照教学活动和学生认识过程的特点,则比较适宜采取论证、推理、分析的方法。

  (3)学生已有的基础和发展水平及生理心理特点。学生学的过程是教师教的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要分析学生的年龄特征、生理与心理特点、智能水平与潜力、知识基础、生活经验、物理学习中的障碍与困难因素乃至学习风气、课堂学习表现等等。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思维规律是合理设计物理课堂教学过程、恰当选择教法、科学地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

  (4)学校的教学设备及条件。这是选择教法的物质基础,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教法的选择与实施。譬如没有足够套数的仪器就不能选用“学生实验探索法”来进行教学。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条件,发挥其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教师、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从实际需要出发,就地取材,自制教具仪器等展开教学活动。(5)教师本人的特长和经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设计者,也是教学方法的编导与执行者。对教师来说,课堂教学是一种高级的个体脑力劳动。教师自身的特长与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发挥。教师在方法选择与实施中要尽可能扬长避短。除此之外,课堂教法的选择还受着教学时间的制约。

  4.优化选择教学方法的一般程序

  优化选择教学方法的前提是教师对各种教学方法的全面认识与深

  刻理解。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在正确教学思想指导下,根据选择教学方法的客观依据和对教学方法的掌握,按照一定程序对教学方法做出恰当选择与优化组合。一般程序如下:

  (1)综合分析。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结合具体教学目的,对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关键、学生认知和心理状况、教学仪器和设备等进行全面了解,具体分析,综合掌握这些信息。

  (2)比较筛选。针对综合分析的实际与要求,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研究哪些教学方法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的锻炼和提高和能够更好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及其教学特点和特长。经过认真细致的分析、比较、研究过程,将其中最佳的方法筛选出来。

  (3)优化组合。物理课程的教学方法不可能是从头到尾只采取一种,而往往都是几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从而发挥各种教学方法的特点和长处。因此,教师对所筛选出来的教学方法,应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科学地、创造性地进行优化组合和实施。

  五、实际操作

  1.展示《光的折射》教学案例,让学生找出其中用到的教学方法。2.对其中的探究式教学方法加以关注总结,为第三节的讲解作基础。总结: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无论选择哪种教学方法,都应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能力,掌握知识、发展智能,提高思想品德素养。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和确定教学方法时,必须从中学物理教学的总体目标任务出发,对各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选择,有机组合,在实际运用中做到应变灵活,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第五篇: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实现的方法

  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和实现的方法

  ——《想别人没想到的》为例

  重固小学

  陆叶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是立足于整堂课的,是贯穿整堂课的主线,目标的制定要符合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不仅仅要重视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还应重视情感和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在教学目标的导向下,注重情景创设、强调交流互动、重视因材施教、注重开放共享,因此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开放学习、创新学习,促进学生知识建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和质量。

  以本人执教的《想别人没想到的》一课为例,谈谈我对基于目标的课堂教学的一些感受。

  一、有目的性地制定课堂教学目标

  (一)基于年段目标制定课堂教学目标。《小学语文大纲》要求:三年级的学生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针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能初步把我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二)基于单元目标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想别人没想过的》第六单元的一篇文章。第六单元的单元目标是继续学习理解词语,在阅读时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选择合适的办法去解决。

  (三)基于教材目标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想别人没想过的》是个民间故事,通过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从而表达一个意思,要开阔思维,培养创新意识,才能想别人没想到的,才能有新的收获。其中画师称赞小徒弟的句子,含义深刻,也说明了小徒弟画的精妙之处。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读懂句子已有一定的能力,但是如何把句子所包含的深刻含义表达清楚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指导。

  (四)基于学生学情制定课堂教学目标。三年级段的学生,能自主识字,理解词语,能读懂课文,并能简单的说清课文的大致内容。只是对于词语的理解过程缺乏一定的有效的方法。所以在教学设计之前,我在班级中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深山藏古寺”,另一个是“踏花归来马蹄处”,并同时出示了好几副画,让学生说出这几副画

  的优缺点,并选出其中最精妙的一副,一半以上的学生能用上“虽然??但是??”或者“因为??所以??”这样的句式来判断画的优势。

  综合以上几方面的考虑,我确定了《想别人没想过的》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认识本课生字,继续学习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连绵起伏,若隐若现,恍然大悟、召集”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文章采用悬念引人入胜的写法。

  3.通过学习知道“只有想别人没想到的,才能取胜于他人”的道理,凡事要有创新精神。

  二、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环节

  (一)目标展示,任务导向,自读质疑,整体感知

  为达成教学目标,针对性地设计课前的预学单。如下:

  1.读准本课的的生字新词,重点关注多音字“禁不住”和易错字“他俩”。2.用学过查字典找近义词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召集、恍然大悟、奇怪”。3.思考:为什么小徒弟的画会胜出?

  (二)检测反馈,矫正补偿,巩固强化,学会应用

  孙双金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语文课的主角永远是学生,在教学中,应当努力做到问题由学生来提,答案由学生来找,让学生在阅读中探究、发现和感悟。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并通过朗读寻找问题的答案是我教学设计的初衷。通过反馈,了解“召集”的意思,并了解了画师召集他们的原因是要他们画骆驼,要求是“同样大小的纸上画最多的骆驼”,因此引出画师对三个徒弟画的评价,“画师看了看了看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时,让学生自己说出问题。

  (三)问题引导,交流探究,重点讲解,难点突破

  1.在学习三个徒弟各自画了什么的内容时,我先让学生找出他们三个画的句子了解,紧接着通过抓重点词语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大徒弟、二徒弟他们各自都为了在纸上画最多的骆驼在动脑筋,大徒弟在纸上画满了密密麻麻、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则画满了骆驼头。这里的“细笔”“骆驼头”都可以看出他们都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事。通过读一读、圈一圈、说一说的方法来感受他们的创新意识。最后通

  过有感情的朗读,把当时他们的得意和高兴展示出来,为下文学习“奇怪”做了铺垫。再看小徒弟的画,除了连绵起伏的群山,只画了两只骆驼,其中一只还是不完整的,这不禁让他俩觉得“奇怪”。

  2.在感悟矛盾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力。

  学生对语言的理解、积累和表达是培养学生语文理解的重中之重。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奇怪”是本单元出现的频率较高的一个词。通过课前预习,学生知道“奇怪”有两个意思:①是跟平常不一样

  ②感到出乎意料,难以理解。那

  么本文中应选哪一个呢?通过联系课文,学生知道了应选第二个意思。不理解、不明白,但大徒弟和二徒弟究竟不明白什么呢?学生通过说一说,演一演的方式了解他们的疑惑。如:二徒弟说:师父,我画得比大师兄和小师弟都多,为什么你只称赞小师弟,不称赞我呢?大徒弟说:明明小徒弟画得最少,你不表扬我就算了,为什么表扬小徒弟??

  请同学通过角色表演的方法,来体会“奇怪”的意思,并知道人物的角色不同,对于称呼也要作适当的调整。

  3.实施分层,鼓励学生挑战性学习。

  激发兴趣,鼓励挑战性学习,应当体现现在每一次学生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但是,我们更应关注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针对不同的学生,实施分层需求,做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如:

  课后作业中设置了分层需求,让学生选择一个适合自己能力的试一试。

  (1)在一种用同样大小的纸上画最多的花。

  (2)用“虽然??但是??”或者“因为??所以??”评一评小徒弟的画。这样一来,学生不仅理解和内化了课文内容,更是对教学的难点有了充分的了解,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的能力。

  对每个学生来讲,他们各自的知识结构,人生经历,生活阅历,情感倾向,个性特色,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所以,教师要能够使课堂教学

  中要求学生所达到的目标任务多样化。让个人基础不同的学生达到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目标要求。这样,学生在达到自己的目标任务的前提下,也都能够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才会对学习充满信心,才能更顺利的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

  三、我的反思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文章。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思路清晰,所以上课时我没有在内容上绕圈子,而是通过课文中的训练点,让这堂课变得富有语文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一)围绕课文目标,实施教学过程。本单元的教学目标要求学生继续学习用学过的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本课的第一个教学目标也是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连绵起伏、召集、恍然大悟、若隐若现”等词语。上课伊始,就让学生说说“召集”的意思,并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文中谁“召集”谁做什么?在学习第七小节时,通过让学生交流他们是怎样理解“连绵起伏”和“若隐若现”的,学生把词语的意思说出来以后,接着追问他们是用什么方法去理解的,如:连绵起伏使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的,而若隐若现是用查字典的方法理解,扎实

  有效地完成了课文教学目标。

  (二)有效朗读、达成教学目标。朗读在任何一个年级都是重要的一个训练环节,本课中很多的内容和作者表达的感情都能够通过读体会出来,所以课上我始终引导学生读。比如说在教学的一开始让他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三个徒弟比赛的结果是什么?在学生交流自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说说自己的疑问,为什么画师只称赞小徒弟的画?接着引出三个徒弟的各自画了些什么。三个徒弟的做法,我在教授时各有侧重点:有找词语、有想象说话并理解词语、有带着问题读句思考。这样一来也能体现出这堂课的语文味,而不单单是在内容上打转。特别在理解画师说的话的含义时,我用多种形式让他们读,先指名读,理解完词语后再指名读,然后师生配合读,最后同桌配合读,读着读着他们就明白了。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三)小结拓展,提升教学目标。虽然小徒弟的画表面上看没有

  符合画师的要求,但是正好说明小徒弟很会动脑筋,他抓住“最多、一张纸”这些关键词开动脑筋,真正做到了想别人没想到的。告诉学生“凡是要有创新精神,才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