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如何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研讨发言(7篇)

时间:2024-09-30 15:32:02 来源:晨阳文秘网

篇一:如何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研讨发言

  

  【中心组研讨发言】推进高质量发展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够在这里做中心组研讨会的发言,讨论如何推进高质量发展,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现代化是我们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也是我们全体干部的共同责任。

  首先,我想强调的是,高质量发展是中国走好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经济已经步入了新常态,发展速度不再是唯一衡量标准,而是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我们不能再依靠规模和数量的增长来支撑发展,而应该追求更高水平、更优质的发展。只有坚持高质量发展,才能够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

  其次,我们要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结晶,是中国与众不同的宝贵经验。在国内外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我们要自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才能在世界舞台上更加自信和有力地主张中国的意志,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三,加强创新是推进高质量发展、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关键。中国的发展已经进入了创新驱动的新阶段,创新在科技、制度、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要在创新中寻找突破,加强科技创新,培育创新人才,激发创新潜能。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制度创新,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市场化、法

  治化、国际化的改革,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只有不断创新,我们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达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最后,我认为推进高质量发展、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需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发展成果要惠及全体人民群众,实现更加普惠共享的目标。我们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人民群众真切地感受到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好处。只有以人民为中心,我们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

  尊敬的领导、各位同事,推进高质量发展、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项复杂而严峻的任务。但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信心、勇往直前,我们一定能够迎难而上,取得新的伟大胜利!

  谢谢大家!推进高质量发展、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当前面临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经济建设和现代化事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倡导科学发展观,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和实践方向。

  在现代化道路上,中国面临着许多挑战,如人口老龄化、生态环境破坏、创新能力不足等。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我们需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创新是当今世界发展的主动力,也是我们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要保障。我

  们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对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支持力度,提高科技研发的资金投入和人才引进力度。同时,我们还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

  推进高质量发展也需要注重提升产业品质和附加值。我们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要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我们要大力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生产力和收入水平。同时,我们还要加强服务业发展,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

  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上,我们还需要加大对教育、人才和文化的投入。教育是现代化的基石,人才是现代化的核心,文化是现代化的灵魂。我们要加强教育改革和创新,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要加大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培养和引进更多具有高水平研究能力的科研人才。同时,我们还要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推动中国的文化走出去,增强国家软实力。

  在推进高质量发展和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加强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我们取得一切胜利的根本保证。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实践者和忠实捍卫者。要加强党的建设,纪律严明,廉洁奉公,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

  腐败斗争为重要任务,加强党的组织力量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在推进高质量发展和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加强国际合作。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我们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和构建,加强与各国的友好合作。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的方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推进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建设更加平等、普惠、可持续的发展的世界。

  在推进高质量发展和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过程中,我们不断面对机遇和挑战。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握历史机遇,化挑战为机遇,坚定信心,坚定决心,锐意进取,为推进高质量发展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谢谢大家!

篇二:如何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研讨发言

  

  在高质量发展专题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同事们:

  大家好!今天我来到这里,非常荣幸能够与大家共同参加高质量发展专题学习研讨会,并在此机会下发表一些自己的想法。首先,我想表达我对这次会议的期待和祝愿,希望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能够为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随着国家发展的进步和不断推进的改革,高质量发展这一概念大家都不陌生,这也成为了我们今天的研讨主题之一。高质量发展是发展的新阶段,它要求我们创造新的竞争优势,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也要努力提高生产力,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而在这一过程中,我认为我们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关键。

  第一,强化创新引领。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之一,需要在多个领域加强投入,积极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大力提升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加快高端制造业发展、稳步推进数字经济、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思路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问题。更要注重集聚和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积极构建人才强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创造持续创新的生态系统。

  第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品牌结构、产品结构,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创造新的竞争优势。这需要政府采取有效的政策措

  施,鼓励和引导生产企业适应市场需求,加强创新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实现产品升级换代。

  第三,深化改革开放。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需要在人事、财税、投融资等多个领域推进制度创新。加强国企改革,优化国有资产结构,减少无效资产,增强企业竞争力,推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改革。同时,推进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打破行政垄断,扩大对外开放,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商投资。

  第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环境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和环境的良性互动。要深入推进污染防治,使环境质量逐步改善,营造健康的生态环境。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度,保障生态补偿资金有效使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最后,我希望我们可以在会议的讨论中,更深入地探讨如何切实落实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路,促进新动能的发展,引领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转型升级,推动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我相信,只有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我们才能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为实现中国梦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谢谢大家!本文将以举例的方式深入分析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素,探讨如何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升级。具体而言,我们将以创新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改革开放和生态文明建设四个方面为主线,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并在结尾部分进行总结。

  一、创新引领

  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需要在多个领域加强投入,积极营造鼓励创新的氛围。中国在科技领域的投入从近十年来持续增加。2019年,国家财政支持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达到1.7万亿元,同比增长11.8%。因此,创新引领也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教授王小鲁曾提醒说:“未来两个十年,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将构成第四次产业革命。”可以看到,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是当前发展中的热点方向。以人工智能为例,国家已经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其中,工业互联网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手段,有望通过数字化化模式来提升制造业的整体效率和竞争力。

  此外,还有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等新技术也在不断涌现,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新的机会和挑战。为了更好地抓住这一机遇,中国正在加强科技创新,并推进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化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品牌结构、产品结构,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创造新的竞争优势。

  这里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在解决汽车污染问题的同时,新能源

  汽车也有助于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的结构性调整。从2015开始,国家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从车企获得到的税收优惠政策,到购车补贴和免费停车政策等等,都表明了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重视和支持。这些政策支持鼓励了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也给企业提供了更好的经营环境。

  根据近年来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累计销售近200万辆,占全球份额的58%。这表明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推动作用。

  三、深化改革开放

  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需要在人事、财税、投融资等多个领域推进制度创新。加强国企改革,优化国有资产结构,减少无效资产,增强企业竞争力,推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改革。同时,推进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打破行政垄断,扩大对外开放,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商投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是中国的重要优势和独特贡献。

  “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创新能力排名第四,升至全球先进行列。这一成就,既归功于强大的经济实力,也得益于中国人民的勇气和智慧。随着开放程度的加深,中国在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当前,中国已经是以手机、笔记本电脑、内存等为代表的若干重要产业的重要产地。这些成就都凸显出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作用。

  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环境是支撑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和环境的良性互动。要深入推进污染防治,使环境质量逐步改善,营造健康的生态环境。同时,还需要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度,保障生态补偿资金有效使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随着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员重要力量。在长江经济带区域产业空间布局设计中,地方政府开始重视生态环保的因素,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制度上的改革。江苏扬州市姜堰区政府制定“十三五”生态板块发展规划,通过科技创新、财税支持等措施,支持环保相关的产业发展。这些举措以及相关政策的出台,推动了江苏省环保产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领先地位。

  总结

  总之,在新的历史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了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主要任务之一。具体而言,创新引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改革开放和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四大关键要素。本文分别以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改革开放和环保产业为例,阐述了这四个方面的具体细节,并分析了它们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可以看到,创新、结构调整、改革开放和环保建设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只有不断推进改革和创新,加强对经济全面和协调发展的管理和调控,才能为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升级做出新的贡献。

  综上所述,高质量发展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推动经济持续发展和升级,需要加强创新引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改革开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四个方面的工作。这些工作是相互关联和相互促进的,需要综合施策,全面推进。同时,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让高质量发展成为人民群众的共同期待和共同追求的目标。

篇三:如何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研讨发言

  

  “十四五”时期统计现代化改革规划

  近年来,中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统计工作的需求变得日益重要。“十四五”时期,统计现代化改革规划。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措施:

  首先,加大科技开发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在“十四五”期间,应加大投入,完善统计科技开发体系,搞好统计科技开发项目,建立健全统计信息基础设施,提高统计信息获取、传输和处理能力。

  其次,推动政策法规制定。要根据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不断更新统计法规,确保统计工作的规范。同时,要完善政府采集信息政策,鼓励大数据及智能分析,保证采集信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第三,构建完整的统计系统。要制定中长期项目,建立完整的统计系统,形成统计报告格式标准化、信息系统集成化、分析科学化的统计系统。要使用最新的技术,如互联网技术等,提升统计系统的数据采集能力。

  第四,改善政府信息分享机制。要改善政府信息分享机制,保证统计信息的公开性和准确性。要改进统计报告质量,降低统计工作成本,以满足政府决策的要求。

  最后,推进企业统计制度改革。要加强企业统计工作,确保企业主体和关联性数据覆盖全面,提高统计精度,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据此,“十四五”时期统计现代化改革规划具体措施如下:(1)加大科技开发投入,搞好统计科技开发项目;(2)推动政策法规制定,-1-

  完善政府采集信息政策;(3)构建完整的统计系统,使用最新的技术;(4)改善政府信息分享机制,改进统计报告质量;(5)推进企业统计制度改革,加强企业统计工作。

  未来,以上改革措施一定将有助于统计现代化的持续发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实现共产主义愿景作出贡献。

  -2-

篇四:如何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研讨发言

  

  大数据时代下政府统计工作的现代化改革路径探索发布时间:2023-03-21T06:25:39.652Z来源:《科技新时代》2023年1月1期

  作者:

  王金兰[导读]本文主要研究了大数据时代下,政府统计工作现代化改革中的现存问题

  王金兰

  云南省玉溪市江川区统计局雄关统计工作站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大数据时代下,政府统计工作现代化改革中的现存问题。经过掌握大数据时代对政府统计工作的各项要求,剖析政府统计工作现代化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挑战,并以此为前提,给出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案,进一步提升政府统计工作中现代化改革的质量。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政府统计工作;现代化改革;路径探索引言

  政府在我国国民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及其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政府的统计工作。政府推出的统计信息对今后工作的有序进行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在当前时代背景的影响下,信息传播和汇集的速度变快,可这样的情况也给政府统计工作现代化改革带去了诸多挑战,面对这种情况政府部门必须给其一定的重视,并使用有效的办法应对各项问题[1]。

  一、大数据时代下政府统计工作现代化改革要求(一)改变统计概念

  在过去固有的政府统计工作中,政府通常会按照“指标先于数据”的统计概念,也就是在确定统计工作的方向和类型后,政府再进行下面的信息统计活动。这种方法能够协助政府更清晰地收集各种信息数据,降低其他信息给工作带去的干扰。可是,在大数据时代的影响下,各类信息数据的统计工作变的更加便捷。政府应该有针对性地调整其统计方法,采取“数据第一,指标第二”的工作模式,把工作重心从事物的因果关系,逐步转移到事物的关联性上。在信息统计工作的有力支持下,全面探究各个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而发现其中有用的价值信息,以此促进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二)统计机制的改革办法

  在过去固有的政府统计工作中,为了让各类信息在政府工作中能够得到更加直观有效的展现,通常应采用结构化数据模式开展规划[2]。可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的影响下,信息统计和表示模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只有用规范化的工作模式来解决各种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材料,才可以促进各种作品的发展。因此,政府应重点关注商场等企业,构建相对健全的电子交易记录系统,以便政府记录有关信息。并以此为前提,探索政府备案模式与企业备案模式的差别,并在第一时间对其进行改进,以此促进各类工作能够按规划有序实施,提高改革的步伐。二、大数据时代下政府统计工作中现代化改革面临的挑战(一)大数据时代下政府统计工作的质量问题

  大数据主要是网络体系、环境规则、社会行为等因素改变的动态产物。其特征是波动性大、真实性差、价值密度低等[3]。由于固有的目标人群不精准、选择偏差、累积误差、虚假相关性、信息中断、高频信息不规则性和周期性模式等现象,致使信息数据相对不准确、不健全、不可比较、不一致、不连续等诸多质量问题的出现。由此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的大数据都可以用于政府统计工作。统计学不接受大数据集更接近“真实”的命题,因为客观真实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大数据潜在群体的代表性以及大数据统计推断的过程和模式。基于此,在某些情况下,大数据在政府统计中的使用仍旧无法摆脱过去固有的调查数据,也无法取代这类工作模式。同时,大数据的使用也意味着政府统计部门要从独立的数据调查者,转变为依赖外部市场的数据使用者。若网络运营商、社交媒体等大数据提供者对数据品质开展了主观干预或行为管控,则会威胁到政府统计工作的客观独立性以及社会公信力。质量作为政府统计工作的核心,有关部门应遵循统计质量的基本标准,评估大数据源的质量,保持数据的客观独立性。(二)大数据时代下政府统计工作的技术使用问题。

  大数据拥有体量大、来源多样、生成速度快的特点,且很多是非结构化数据,过去使用的数据架构难以有效进行处理。其采集、转换、存储、处理等技术极其复杂,超出了过去所使用的统计数据管控和处理能力,也超出了现有统计基础设施的覆盖范围。在大数据时代下,政府统计工作不仅涉及自然语言处理、音频信号处理、图像处理等专业技能,还涉及模式差异识别、机器学习算法、模型计算等专业知识。缺少这些必要的技能和知识是目前阻碍大数据在政府统计中全面使用的主要原因。健全完善统计信息基础性设备,发展大数据采集、转换、存储、处理等现代技术系统,引进和培育拥有统计学、信息技术、机械操作等专业能力的人才,提升大数据时代下政府统计工作中的技术使用能力,是建设现代化政府统计机制的主要目标。三、大数据时代下政府统计工作的现代化改革举措(一)加强国际协作,学习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提升工作质量

  现阶段,在大数据时代背景的影响下,大数据统计已变成世界统计工作的主要发展趋势,同时也是目前各国政府统计部门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最近几年,有关国际组织加强了对大数据统计使用的研究,在一些专业领域的大数据质量评估、应用技术和方法上取得了突破,积累了大量工作经验[4]。基于此,政府统计部门应密切关注国际上大数据统计使用领域的最新动态和成果,及时汲取其中的经验教训;同时,还应积极组织国际协作与交流活动,经过研究会、培训、项目协作等方式分享知识和经验,以此不停提升大数据时代下政府统计工作的国际影响力。(二)制定大数据时代下统计应用工作方案,提高综合统计能力

  第一,是构建适应大数据特点的信息技术基础性装置,提升大数据采集、存储、处理和剖析能力;第二,构建不同类型的大数据政府统计工作模式和框架,制定政府统计工作中的技术工具和大数据质量评估框架,增强大数据统计应用的严谨性和实效性;第三,还应建立大数据政府统计应用信息库,收集各类信息数据,鼓励相关部门开展应用研究;第四,是与政府、企业、学术界、统计界建立多学科协作

  模式,进一步提升解决实践性技术问题的能力;第五,积极引进和培育大数据统计应用人才,构建由统计模式、数据科学、信息技术等方面专家构成的应用研究团队,共同攻克难关,以此实现大数据时代下政府统计工作的现代化改革[5]。

  (三)用功能匹配展现出精确匹配的供需关系

  大数据时代下政府统计工作的现代化改革,更加重视公共服务的精准供给,也就是从传统的只重视公共服务在数量方面的供给,转变成重视公共服务在需求上的满足。在公共服务供给方面,要坚持以目标导向、以问题导向、以效果导向,积极适应公众在公共服务中“需求”方面的改变,不断推动公共服务供给构架性方面内容的改革,为公众提供针对性强的服务。此外,在开展此项工作的时候,还应做到准确把脉,准确识别群众的需求,按需服务,利用政府统计工作的合理性、科学性解决国民的实际困难。(四)用要素的组合展现资源的聚合与整合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政府统计工作的现代化改革也应变的更加多元化。政府、市场、社会的统计工作,能够有效汇整政府的行政资源、市场经济资源以及社会公共资源,合理解决“市场失控”和“政府失灵”等方面的问题。随着现代化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彻底改变了劳动生产率,这种现象也从某种角度上改变了生产关系,以及传统政府统计工作中的信息流通和沟通模式,从而降低了政府的资金消耗[6]。现代化信息技术所具备的“连通性”,有利于协助政府突破与市场、社会之间的物理分离,能够让统计工作整体更加协调,这也符合数字政府建设的工作理念。同时,政府统计工作广泛的流动性,以及现代化的改革趋势,也必然会提高国民对政府的信任度。信任基础和信任强度的增强,将让我国社会迎来一个共享的新时代,也就是万物互联、共赢发展的社会新生态。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政府统计工作必须积极开展现代化改革工作,以此面对时代的考验和挑战,优化统计工作外部环境,以及内部制度,提升有关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以此促进政府统计工作的有序发展。参考文献:[1]张宝珍.大数据背景下M县政府统计工作问题与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21.[2]姬亚敏.大数据背景下提升政府统计数据质量路径研究[D].郑州大学,2021.[3]闫思亚.大数据背景下C市政府统计工作推进的SWOT分析[D].湖南大学,2021[4]焦淼.大数据时代下重庆市B区政府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大学,2020.[5]周平升.大数据背景下政府统计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0.[6]陈夏祎.大数据时代基层政府统计工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20.

篇五:如何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研讨发言

  

  国家统计局“十四五”时期统计现代化改革规划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国家统计局

  【公布日期】2021.12.21?

  【文

  号】

  【施行日期】2021.12.21?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统计

  正文

  “十四五”时期统计现代化改革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加快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构建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化统计调查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制定本规划。

  一、加快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

  (一)“十三五”时期统计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十三五”时期,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级统计机构和广大统计人员砥砺奋进、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中央《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意见》等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做成了许多夯实基础、固牢根本、利及长远的大事和难事,解决了不少长期以来想解决但没有解决好的困难和问题。统计数据质量明显提高,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正式实施,统计制度方法改革持续深入,重大国情国力普查扎实高效,统计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统计法治监督取得重大成果,防惩造假的统计生态正在形成,现代信息技术在统计工作中加快应用,统计在服务国家治理决策和人民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统计

  部门全面从严治党纵深推进,统计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二)面临形势。“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中央、国务院对统计工作高度重视,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重大部署。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为充分发挥统计职能作用提供了广阔空间,统计事业大有可为、大有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深入发展,为提高统计生产力、变革统计生产方式、重塑统计生产关系提供了强劲动力。同时,要清醒看到,统计工作面临不少挑战,存在薄弱环节。要坚持辩证思维,立足“两个大局”,深刻认识外部环境发生的复杂变化,科学把握我国新发展阶段的新机遇新挑战,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积极作为、善于作为、顺势而为,拿出更大的勇气、更有力的举措,扎实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化统计调查体系。

  (三)指导方针。“十四五”时期,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计工作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植根国情、面向国际,遵循规律、守正创新,尊崇法治、求真务实,完善统计体制机制,改革统计制度方法,变革统计生产方式,发挥统计监督职能作用,提升统计服务水平,增强统计保障能力,加快建设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现代化统计调查体系,推进统计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实统计保障。

  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要坚持以下基本原则:

  ——以党的建设为引领。加强党对统计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统计部门党的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确保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在统计工作中得到全面贯彻执行。

  ——以数据质量为根本。把统计数据质量作为统计工作生命线,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理念,坚持独立调查、独立报告、独立监督,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及时。

  ——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用改革的办法破除统计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出有利于统计工作集中统一领导、提高统计抗干扰能力等的重大统计改革举措。

  ——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强化创新在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全局中的重要作用,以统计科学、数据科学和现代信息技术支撑统计事业发展,协调推进统计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实践创新。

  ——以法治监督为保障。完善统计法治体系,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提高统计数据治理能力,更好发挥统计督察的监督作用、执法检查的震慑作用和统计法治的保障作用。

  ——以队伍建设为基础。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统计调查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培养提升业务水平、专业能力和职业精神,夯实事关统计事业长远发展的人力基础。

  (四)总体目标。展望2035年,基本建成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的现代化统计调查体系,这就是:统计数据真实准确、完整及时,统计制度方法体系与时俱进、科学规范,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健全、数据完整,统计体制机制组织高效、协同顺畅,统计调查技术手段先进、安全便捷,统计法治体系完备、监督有力,统计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统计对外开放广泛深入,统计信息更加公开透明,统计成果得到更广泛应用,全民统计科学意识大幅增强,人民群众对统计工作更加信赖、对统计人员更加信任、对统计数据更有信心,统计在了解国情、把握国势、制定国策、服务发展中的重要综合性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十四五”时期,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紧紧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面向经济社会发展新实践,面向国家治理新需求,面向人民生活新需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统计数据质量持续提高。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责任制落实有力,国家统计调查制度执行严格规范,调查对象依法如实上报源头数据,不敢造假、不能造假、不想造假的良好统计生态进一步形成。

  ——统计制度方法科学健全。统计调查制度体系覆盖更加全面,国家重大战略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得到科学反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和推动高质量发展进程得到客观评价;统计方法体系更加完善,普查作用发挥更加充分,抽样调查更加广泛运用,常规统计调查与普查衔接更加有效。

  ——统计调查能力明显增强。统计业务、统计政务与现代信息技术进一步融合,统计生产流程数字化改造取得突破,统计云平台基本建成,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空间地理信息技术等新技术在统计工作中得到有效运用。

  ——统计分析服务优质高效。统计监测预警能力进一步增强,统计分析前瞻性有效性不断提高,统计服务领域不断拓展、产品更加丰富、方式更加多样,政府统计更加公开透明,解读回应更加主动有效,更好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

  ——统计体制机制更加完善。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进一步健全,国家统计局组织领导全国统计工作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政府综合统计和部门统计发挥各自优势,部门间数据共享取得实质进展,统计治理能力不断增强。

  ——统计法治监督纵深推进。统计法律法规体系更加完善,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长效机制不断健全,统计法治监督的执行力和震慑力进一步增强,统计领域信用建设更加深入,基本实现统计权利受保护、统计权力被监督、统计违法必追责、统计秩序有保障。

  二、完善统计标准和指标体系

  不断强化统计工作标准化、专业化建设,进一步优化统计指标设置,切实提高统计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统一性。

  (五)健全统计分类标准。制定国有、民营等经济类型和节能环保清洁产业等统计分类标准。修订中小企业划型标准,完善城乡划分统计标准,建设统计区域库系统。加强统计标准实施情况检查。根据联合国对《所有经济活动的国际行业标准分类》修订情况,适时开展《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修订工作。

  (六)完善统计指标体系。优化反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展情况的指标,丰富需求侧管理和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指标体系,更好反映构建新发展格局进展。完善反映文化繁荣、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绿色发展、高水平开放等方面统计指标,系统反映贯彻新发展理念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统筹推进情况。研究进一步建立健全重点领域指标环比增速的统计方法,不断创新和完善季节调整方法。

  (七)推进统计基础数据库建设。完善国家统计调查元数据库,健全国家统计调查元数据标准,实现在线的元数据设计、采集、管理、存储、引用。以经济、人口和农业普查资料、部门行政记录和各项统计调查资料为基础,以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地区地域统计用区划代码、住户标准地址编码、建筑物属性信息,建立健全统计调查对象库。

  三、健全统计调查制度体系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拓展统计调查领域,丰富统计调查内容,完善统计调查制度。

  (八)完善科技创新和互联网经济统计。深化科技和创新领域统计改革,完善研究与试验发展统计调查及创新调查,改进调查方法,优化调查指标,丰富调查数据;完善基础研究统计,研究改进创新指数编制。健全互联网经济统计制度,完善互联网出行、医疗、教育、视听、租赁等平台统计。

  (九)建立健全数字经济统计监测体系。制定数字经济产业统计分类标准,科学界定数字经济产业统计范围。建立数字经济统计监测制度,加强相关领域常规统计,及时反映数字产业、数字技术与经济活动深度融合的情况。开展数字经济统计核算,准确反映数字经济发展规模、速度、结构情况。

  (十)健全现代产业统计。完善农业统计调查制度,加强以粮食产量调查为核心的农业统计,增强“三农”领域快速调查能力,科学编制粮食供需平衡表。聚焦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进一步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加快工业“大个体”统计调查制度方法改革;探索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统计。健全规模(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统计调查,加强规模(限额)以下服务业企业抽样调查,推进服务业全行业进度财务统计调查,完善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统计,优化服务业生产指数编制方法。

  (十一)完善需求侧管理统计。健全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统计,加强国内商品市场统计,改进商贸统计报表制度,完善汽车流通统计制度,及时反映大宗商品和升级类商品市场发展。加强服务消费市场统计监测,全面反映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网上零售统计,丰富线上交易调查内容。围绕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实施知识产权产品投资统计监测,客观反映知识产权产品投资的总量、结构和发展变化。

  (十二)加强能源资源环境气候统计。完善能源统计报表制度,强化新能源产品统计,加强能源消费统计监测,全面反映能源生产、销售、库存、消费等情况。完善国家和地区能耗核算工作。加强资源环境综合统计,建立生态保护补偿和生态环境统计监测体系,加强碳达峰、碳中和统计核算。

  (十三)改进完善价格统计。完善工业生产者价格调查,研究非标类产品和大型成套机械类设备等重点产品采价方法。健全服务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完善交通运输和邮政业生产者价格指数,研究试编住宿业、电信服务等生产者价格指数,开展

  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行业的生产者价格指数编制理论和方法研究。

  (十四)加强人口和就业统计。健全人口统计,推动完善人口动态变化监测体系,开展人口分析。巩固提升劳动力调查质量,开展分省月度劳动力调查,加强对各省劳动力市场监测,丰富就业失业数据发布内容。加强对重点群体、新就业形态分析研究,全面反映就业形势变化。扎实做好劳动工资统计各项工作,不断夯实数据质量,完善数据发布口径。

  (十五)健全社会民生统计。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构建社会民生发展统计调查和评价体系。推进部门行政记录在住户抽样调查中的应用工作,加强低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研究测算,探索建立共同富裕统计监测体系。完善住户调查样本抽选、轮换和退出机制,组织2022年新一轮五年周期大样本轮换,优化各级样本分布。健全脱贫县农村住户监测调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改善统计,完善农村低收入人口相关研究。健全农民工统计调查。建立健全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产业统计监测。探索构建托育服务统计指标体系。扩展社会发展统计内容,改进时间利用调查活动分类和调查方法,建立周期性时间利用调查制度,加强妇女儿童统计和基本公共服务统计,完善城市基本情况统计。加强社情民意调查。

  四、优化统计数据采集体系

  统筹设计和综合运用普查、抽样调查、全面调查和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拓展统计数据来源渠道,建立企业电子统计台账,加快构建统计现代化采集体系。

  (十六)发挥普查基础性作用。统筹开展经济普查和投入产出调查,统筹制定普查方案,科学设计普查表式和指标,加强抽样调查方法应用,利用经济普查结果编制投入产出表和供给使用表。强化常规统计调查制度方法与人口、经济、农业三大普查的衔接与协调,充分发挥普查的基础性作用。

  (十七)强化经常性抽样调查主体地位。以统计调查对象库和普查数据资料为基础建立健全抽样框。整体设计“四下”企业抽样调查,进一步优化调查设计、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等统计调查流程。整体设计住户类调查,建立统一的、适用多目标管理、多层级需要的住户调查大抽样框。整体设计价格类调查,优化统计调查方法,拓宽数据来源渠道,及时反映市场价格变动情况。加强抽样调查在统计监测评价和数据质量控制等领域的应用。

  (十八)提高“四上”企业全面调查质效。完善“四上”企业全面调查,研究调整“四上”企业调查起点标准,加强“四上”单位调查名录管理。定期对“四上”企业统计调查制度执行情况开展核查。

  (十九)推进部门统计数据应用和共享。健全完善部门综合统计报表制度,拓宽数据收集渠道,加强部门行政记录应用研究,规范获取部门统计数据。研究建立部门统计数据共享机制,推进统计信息共享工作。

  (二十)加快推进大数据在统计工作中应用。深入推进大数据在统计调查中的应用,开发大数据统计应用方法技术。进一步推进遥感大数据等在农业统计调查中的应用。充分利用遥感等现代信息技术,对重点投资项目进行智能监控。推进价格统计数字化转型,完善网络交易价格采集技术,做好全国集中采集网络交易价格工作,积极推进电子扫描数据应用,发挥行政记录数据在价格指数编制中的作用,研究利用网签数据编制二手住宅销售价格指数。完善住户调查电子记账制度方法和数据采集处理平台。

  (二十一)建立企业电子统计台账。出台推进企业电子统计台账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制定分专业分企业规模的企业电子统计台账模板,组织各省级统计机构开发企业电子统计台账软件系统,指导各地开展试点,全面推进企业建立电子统计台账。

  (二十二)推动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并重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修订统计

  单位划分及具体处理办法、跨地区分支机构视同法人单位统计审批管理办法,加强对视同法人单位审批管理。实行法人和产业活动单位并重统计,完善产业活动单位调查表,加强法人和产业活动单位关联统计,确保单位统计不重不漏。

  (二十三)加强统计数据全面质量管理。认真执行国家统计质量保证框架和统计业务流程规范,建立健全国家统计全面质量控制体系,全面推进各地区各部门的统计质量保证工作。建立统计数据质量追溯和问责制度,加强对地方、部门统计数据质量检查和统计调查项目执行情况评估。推动各级统计机构领导班子统计数据质量主体责任和相关统计人员岗位责任落实落地。

  五、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进一步完善核算方法,健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高国民经济核算统一性、规范性和科学性,全面准确反映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和重大比例关系。

  (二十四)加强和改进生产总值核算。巩固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改革成果。完善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方法,研究建立季度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制度。

  (二十五)健全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完善供给使用表和投入产出表编制,编制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改进资金流量表编制,强化非金融交易资金流量表与金融交易资金流量表的协调。完善资产负债表编制方法,稳步推进全国和地方资产负债表编制。完善实物量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研究制定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推进生态产品价值核算。

  (二十六)完善相关产业和领域核算。研究探索数据资产核算,完善“三新”经济和文化、旅游、健康、体育、专利密集型等产业核算,扎实开展农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核算。

  六、健全统计监测服务体系

  紧扣“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加强经济形势研判,发挥统计监测评价职能,更好服务党政决策,为社会公众提供更多优质统计产品,不断提高统

  计服务水平。

  (二十七)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从经济增长、就业、物价、国际收支、居民收入、结构调整、质量效益等方面深入分析经济运行态势,强化苗头性、倾向性、潜在性问题研判和深度分析,为促进经济总量平衡、结构优化、内外均衡,以及加强风险防范和应对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完善经济景气监测体系,改进企业景气调查,建立企业家信心调查制度,构建和优化宏观经济模型,为强化预期管理、设计跨周期政策、开展逆周期调节、提高调控科学性提供更具前瞻性依据。

  (二十八)扎实开展推动高质量发展相关统计监测。研究建立统计监测制度,完善数据基础,健全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夯实各方在数据生产、报送、分析等方面的主体责任,优化规范监测工作流程。

  (二十九)着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统计监测体系。健全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统计监测,监测供给结构、供给质量和供给体系对国内需求适配性提升情况。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统计监测,建立健全国有、民营经济统计监测,加强中小微企业统计监测。围绕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监测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情况。

  (三十)监测评价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情况。围绕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健康中国战略等国家重大战略开展统计监测,全面反映落实落地情况。积极监测区域重大战略,扎实开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统计监测,研究完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海南自由贸易港等统计监测。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等方面统计监测,指导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监测。

  (三十一)深入推进统计公开透明。进一步做好统计部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进一步完善统计数据公开机制,丰富统计数据发布内容。办好统计新闻发布会,充分发挥政府统计网站、统计新媒体优势,加快推动统计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改善统计用户体验。加强统计数据解读,引导社会公众正确理解使用统计数据。做强“中国统计开放日”品牌。推进微观数据开发应用工作。

  七、健全统计法治监督体系

  围绕发挥统计监督职能作用,加快构建系统完整、协同高效、约束有力的统计法治监督体系,逐步实现统计监督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

  (三十二)提升统计督察工作质效。严格贯彻中央《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督察工作规定》精神,科学有效实施统计督察,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压实地方党委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责任,实现统计督察的政治效果、纪法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落实统计督察“五年一轮全覆盖”,每五年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政府进行一次常规统计督察,选取部分国务院部门开展常规统计督察。注重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效果,跟进督促整改落实,通过通报、约谈、专项督察、督察“回头看”等措施压实整改责任,推动整改落实到位。建立健全统计督察相关工作人员库,加强人员培训,提高队伍素质。支持指导省级统计机构根据省级党委、政府授权对地市开展统计督察。

  (三十三)加大统计执法检查力度。认真贯彻中央《统计违纪违法责任人处分处理建议办法》精神,持续保持打击统计违纪违法行为的高压态势。综合利用立案调查、直接核查、派员督办、“双随机一公开”检查等方式,聚焦关键指标,拓展执法领域,提高调查取证能力,紧盯整改处理,提高统计执法检查实效。改进完善统计执法检查程序,规范统一调查取证方法,不断提高执法检查规范化、制度化水平。统筹使用全国统计执法力量,建立健全统计执法监督人才库,发挥省级统计机构在查处统计造假、弄虚作假案件中的重要作用,推动省级执法检查与国家执法检查形成合力。推动实现各县(市、区)本区域本系统执法检查全覆盖、统计调查主

  要专业执法检查全覆盖。加快统计执法检查信息化系统建设。加强涉外调查事中事后监管。

  (三十四)加强统计立法普法。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充分发挥统计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积极推进统计法修改出台,不断完善统计法律规范体系,研究制定统计“八五”普法规划。继续推动将统计法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必修课。利用统计工作宣传重要时点,通过国家联网直报平台、统计政务新媒体、中国信息报等载体,开展统计普法宣传。积极推进民间统计调查领域立法进程。

  (三十五)强化统计监督与其他监督协同贯通。建立健全向纪检监察机关移送统计违纪违法案件机制。配合建立统计监督与巡视监督的信息日常沟通、监督前情况通报、监督期间协作配合、监督成果共享运用等工作机制。严格开展统计严重失信企业公示,探索统计领域信用建设的有效方式。

  八、深化统计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

  加强国家统计局依法组织领导和协调全国统计工作,深化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国家调查队体制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综合统计、部门统计的积极性,深入推进统计对外开放。

  (三十六)完善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深入贯彻中央《关于深化统计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的意见》精神。强化国家统计局对地方统计机构业务领导机制,加强对地区重要统计数据评估。制定并实施地方统计调查项目管理办法,规范地方统计调查项目审批管理。推动严格执行国家统计标准。鼓励省级、市级、县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采取有效形式对下级统计机构实行直接管理。

  (三十七)深化国家调查队管理体制改革。坚持由调查总队统一管理辖区内国家调查业务。理顺国家调查队管理机制,优化调查总队对市县调查队的管理,发挥市级调查队的积极作用。加强国家调查队基层基础能力建设,出台国家统计局调查

  队系统辅助调查员管理规定,规范辅助调查员选用、培训、考核、监督等工作,规范各类聘用人员的使用和管理。强化快速调查职能,围绕民生民意和社会热点问题开展抽样调查和专题调研。推动国家调查队参与统计督察、统计执法检查和重大国情国力普查等重要任务。

  (三十八)加强对部门统计工作业务指导。依法加强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管理,充分发挥部门统计作用。推动加强部门统计工作力量,依法督促部门设立统计机构、配备统计人员,保持部门统计队伍稳定。指导部门建立健全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压实防范和惩治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责任。支持部门基于国家统计基本单位名录库开展调查。

  (三十九)强化统计基层基础建设。出台进一步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建设的意见,推动各地依法独立设置县级统计机构,配强乡镇(街道)基层统计力量,鼓励各地积极探索通过设置公益性岗位、选用辅助调查员、购买统计服务等方式增强基层统计力量。依托国家统计云平台,推进县乡两级统计规范化建设。加强基层统计业务培训。

  (四十)构建统计改革创新机制。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优化统计体制机制和制度方法顶层设计。建立国家统计创新试点机制,在体制机制、制度方法、购买社会服务等重点领域,鼓励各地特别是经济较为活跃地区开展统计改革创新探索,进行先行先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

  (四十一)推进高水平统计对外开放。继续办好金砖国家统计局局长会议和中国-东盟统计论坛。建好联合国大数据全球平台中国区域中心,积极申请承办综合性专业性统计国际会议。利用中国-联合国信托基金项目继续助力发展中国家和小岛屿国家的统计能力建设,将中国-联合国国际统计培训中心打造成为国际统计培训的重要力量,积极分享中国统计改革发展实践经验。

  (四十二)深度参与国际统计治理。加强统计双边、多边合作交流,扎实推进

  统计制度方法互学互鉴,对接国际统计通行规则。推动完善统计区域和全球治理,积极参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统计伙伴关系、协调和能力建设高级别小组和统计专业领域专家小组等各类国际统计议事机制,深度参与研究制定国际统计标准和规范。完善“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统计监测。

  九、推进统计信息化建设

  以统计云工程建设为依托,加强对统计业务应用系统、统计数据资源、统计信息化基础设施集中统一管理,提升统计工作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打造创新引领、安全高效的智慧统计,为加快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提供坚实有力支撑。

  (四十三)加强统计业务应用体系建设。夯实统计信息化应用基础,构建统计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体系,建设统计数据资源管理系统和统计数据交换共享系统,推动统计数据生产、共享、发布能力建设和信息系统整合。完善统计业务应用体系,整合统计联网直报系统,拓展联网直报应用范围,升级住户调查应用系统,丰富应用软件功能,提升应用性能,以联网直报和移动采集为手段,实现统计数据采集处理全流程在线化。提升现代空间信息技术的业务化应用水平,探索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统计工作中应用。

  (四十四)积极推进统计云工程建设。构建统计基础设施云平台,为各类规模和类型的云应用提供统一的开发、运行和管理服务。创新基础设施资源建设使用方式,利用政务云、公有云资源开展大型普查、调查工作。优化数据中心体系,改造北京数据中心,实现华南数据中心灾备功能。完善统计网络系统建设,构建系统运维管理体系。

  (四十五)统筹协调统计信息化建设。统筹统计局系统信息化建设,强化对地方统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加强调查队系统信息化建设,规范信息化项目管理,充分整合调查队系统信息化建设已有成果,更好发挥专业需求导向,加快形成国家统计局集中统一建设部署、各级调查队分级使用的格局。打造统计系统智慧政务应

  用,建设科学化、智能化、多元化、可扩展的统计政务应用系统。

  十、健全统计工作保障机制

  深入推进统计部门全面从严治党,加强统计科学研究和人财物保障,确保统计现代化改革扎实推进和统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十六)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守政治机关定位,带头做到“两个维护”,认真执行“第一议题”制度,确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第一时间传达学习、部署推进、督办落实。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健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龙头示范学、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学、党小组基础学、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带动学、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学的“五级联动”学习机制。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不断完善各级党组织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完善党建工作领导机制,建立健全主体责任记实制度,认真落实党建督导、调研、约谈、考核等制度机制,加强“两个责任”落实情况监督检查;深化“抓机关带系统”党建工作大格局,优化条块结合工作机制,全面加强系统党建工作。深化模范机关创建,全面推进“四强”党支部建设,巩固拓展支部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成果,强化支部带头人建设,推动党建业务深度融合,全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群团工作。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坚持不懈整治“四风”;实现中央一届任期内统计部门巡视巡察全覆盖;依规依纪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严肃查处统计部门违纪违法问题,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四十七)加强领导班子和人才队伍建设。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把政治素质考察放在首位,强化对实干实绩的考察,选优配强各级领导班子。增强班子建设的系统性和前瞻性,加强优秀年轻干部的培养使用,因地制宜,逐步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推进统计高层次人才

  项目,促进专家学者型人才不断涌现。完善人才评价体系,深入推进统计专业人才职称制度改革。逐步提高统计人员专业化水平,提升基层统计人员素质。健全正向激励体系,强化考核评价结果运用,完善表彰机制,选树先进典型,落实容错纠错和澄清保护机制。健全优化分层分类的教育培训体系,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培训资源,编写实用的统计干部培训教材,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

  (四十八)推动统计科学研究发展。加强统计科学基础研究和创新,推进统计科学、数据科学、信息技术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充分发挥全国统计科研项目、国家统计局重大专项研究和统计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引领作用,建立和完善政府统计科研成果转化制度。提高统计学术刊物的办刊质量,更好发挥中国统计学会作用,用好统计科研基地和协同创新中心。提高全社会统计科学素养,加强统计知识科普,通过书籍、漫画、专栏等生动活泼、通俗有趣的方式解读统计指标、普及统计标准、介绍统计制度。推动统计学科发展,支持高等院校统计学科建设,推进统计知识在基础教育课程中的设置。

  (四十九)完善统计财务保障机制。按照建立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要求,推动统计调查项目支出标准化建设,健全预算执行机制,加强结转结余资金管理。加大各类资金统筹力度,盘活存量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十)提高统计安全发展能力。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抓好发展和安全,落实统计部门各级党组维护国家安全领导责任,认真做好统计部门风险防控各项工作。落实统计数据安全责任。研究构建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等应用环境下的新安全体系架构。

篇六:如何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研讨发言

  

  数字化转型推动统计现代化改革的思考

  摘要: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和数字政府是三个同向而行的概念,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字化推动各行各业发生转型已经是势不可挡的必然趋势,以数字化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化转型对于统计部门的改革来说是空前的大任务。有关部门需要搭乘数字化转型的快车,获取数字化经济所带来的优势与红利。以信息技术作为主要驱动力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在全球展开,激励了人工智能、云计算技术等新型科技的飞跃发展,需注意的是,它们自发并自觉的和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相互融合,给传统的统计工作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本文围绕着数字化转型推动统计现代化改革的思考展开论述,希望为有关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统计;现代化改革

  引文:数字化转型始于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在我国国民经济的进步中能够起到推动和先导的作用,统计数字化就是其中的典型产物,它可以在经济发展、政府决策和社会管理事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目前我国出台了多项政策支持国民经济信息化和数字化,建设电子政务,这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趋势和必行之举。统计工作历来受各级部门的重视,统计数字化的改革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迎来了全新的机遇,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数字化的网络建设需要时间升级原有的系统,同时还要匹配合适的统计指标、用人机制和调查方法,做好统计法制建设以及其他全套设施改革,迎来统计数字化的全面成功。只有抓住机遇、面对挑战,才能用数字化的手段把统计工作推上全新的步调和台阶。

  一、统计数字化转型

  统计数字化和现代化转型本身也是国家现代化的一部分,体现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发展。在我国科学技术和统计理论不断创新的当今社会,统计科学现代化的进程和数字化的脚步也从未停下。推动统计数字化变革意味着

  统计部门需要深入学习二十大精神,把握中国现代化的创新举措,理论和实践两个层次都需要对其进行改革和深刻的践行;

  从理论层面上来观察,统计数字化和现代化改革运用的是统计理论和数据理论的综合体,利用现代化大数据技术,重新塑造统计理念更新统计标准,选择全新的统计方法,制定相匹配的统计制度,其目的是推动生产方式和统计方式的全新变革,提高统计数据的精准性和统计服务的质量,这也充分体现了统计生产工作现代化的雏形;从实践层面上来观察,统计现代化和数字化的改革需要与时俱进,紧随时代脚步,加强体制的创新和完善,匹配与之相配套的法律建设和统计制度,创新手段方法,优化统计基层网络,具体内容包括更新统计概念,树立统计标准,提供人性化的统计服务,让现代化统计工作更具有开放性和人性化的特征。

  目前,数字化时代意味着我国正处在战略转型的新时期,这一时期的特征就是风险机遇和挑战并存,统计部门和统计工作必须要深刻认识并把握发展大趋势和时代洪流,坚持好改革创新的原点和基准点,从工作理念、工作指标、工作制度、工作方法、国民经济核算、管理体制和法制监督等不同的方面共同推动统计工作的现代化改革和数字化创新,通过实际贯彻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稳定而坚实的基础与支撑。

  二、数字化时代统计工作的挑战与改变

  (一)统计数据的需求发生变化

  数字化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使统计数据的需求层次面临着一系列的转型和挑战,传统的统计科技通过对样本的观察和对数据的分析,从总体的角度展开统计预测和统计描述,这样的方式能够让人们站在更加宏观的视角了解数据的发展态势,预测其未来的发展倾向[1]。但是统计数据无法对细节化的个体事项情况进行挖掘和反馈,对信息的开发力度停留在较为浅显的层次上,而数字化信息洪流之下,大数据技术是一种全新的微观化采集技术,通过大数据技术人们不仅可以站在宏观的角度,还可以站在中观和微观层面的视角,既关注到数据整体,又关注到数据细节和数据个体,做到涵盖全局。大数据和数字化时代的来临为统计工作

  的转型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让人们在更广的范围之内、更多样化的层次之中获得使用数据的机会,数据的使用从传统的大而化之的层面更加倾向于对个体情况的分析和挖掘,尤其是个体数据可以感知到其发展的情况和未来趋势,这是在宏观数据时代无法实现的目标。

  (二)影响了统计工作的实证流程

  数字化时代的转型和到来冲击了传统的统计工作实证研究过程,大数据和数字化的数据挖掘模式是从上到下的而不是从下到上的,其研究过程不会受到预先设定目的的影响和干扰,以数据作为开展活动的先导,工作人员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在大量的数据体量之中找到不同数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并展开模型的构建,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全新的理论认知。而传统的统计实证却不是如此,它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验和经济经验的基础之上,根据事先假定好的目标进行数据的验证和分析。数字化的研究模式和大数据的研究模式在当前已经被广泛的使用,也就意味着当前乃至今后的数据处理逐渐提高了统计工作实证层次的要求。

  (三)影响了数据的搜集和分析过程

  在数字化时代,传统数据统计的信息搜索流程受到了一定的怀疑,其坚不可摧的地位开始发生动摇,在统计数据和研究数据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首先要确定本次研究的大体方向、目标和方法,找到一些特点再汇总统计指标,制作统计报表,确定汇总方法,最后再通过访问与调查的形式把生产活动和生产行为转变成可量化可视化的数据。在大数据和数字化背景下,统计工作要面临的问题是以大数据为代表的手段可以获取哪些数据,这些数据是否已经存在,或者通过什么样的形式存在,在哪些领域得到了体现和使用,以此为依据确定研究方法,设定统计目标,再判断统计方法对目标是否会产生不确定性的影响,把可以利用的数据归纳综合。

  除了数据信息收集外,统计数据的分析工作也即将面临挑战,传统的统计工作建立在传统的统计制度的匹配要求下,以结构化的方式对统计数据展开分析与核算,从而实现对未来数据发展情况的预测[2]。在数字化背景下,统计工作中面临的数据并非是完全结构化的,有很多都是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的,并且这些数

  据不是储存在本地磁条中,而是分散在各大云端处,这也给统计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问题,那就是把这些无法识别或不变识别的信息进行结构化改造,通过结构化的数据链条,对数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展开挖掘,发掘信息的价值。在此种情况下,统计工作中最重要的部分不是统计收集,而是统计数据的分析。很明显,这就对数据挖掘和数据处理工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同时也要求工作人员严于律己,加强学习。

  三、数字化转型推动统计现代化改革建议

  (一)做好体制打磨,加强信息化建设

  体制打磨和框架建设是数字化转型之下展开统计工作现代化改革的前提与基础,为了进一步加强体制和框架的完善,让数据生产呈现出智能化的特征,提高效率,也使数据处理更加规范科学,让监测工作更加精准,必须要树立宏观的思想和整体的意识,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推动统计工作的一体化改革。数字化转型背景之下的现代化统计改革并不是改革单纯的某一模块,而是要让所有的部分有机联动,形成一体化的系统整体,尤其要关注内外部环境的交替发展和共同变化。在数字化时代,信息转瞬即逝,飞速流变,科技的发展会和传统的框架制度以及传统的统计环境相互矛盾,相互冲突,这要求我国统计部门这些工作人员要顺应现代化改革的浪潮,加强工作思想和理念的转化,改造统计工作所依赖的统计环境,让统计工作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大环境的需求,也使统计服务工作体现出人性化和开放化的特征,适应国家发展和经济建设的步伐。

  除了要推动体制建设之外,还应当做好信息化的资源注入,加快政府统计部门的数字化转型,统计部门需要取长补短,继续吸取传统时代统计工作开展的经验和教训,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现代统计工作的不足之处,做好信息化设备和信息化软件的建设投入,加强数字化转型,为经济社会统计工作的高质量发展赋予更多的动力[3]。信息化时代延伸出的大数据技术、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开始不断与社会生产行业服务行业相互结合,相得益彰,同时也为统计工作的现代化转型与数字化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撑和原点,同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统计部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薄弱,打造现代化数字科技体系成本过高这些情况如果不加以改善,会制约统计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和变革,统计部门要做好信息化投入

  工作,打造数字化智慧化的统计平台,加强对统计信息基础设施的完善,提高系统的智慧化水平。

  (二)防止孤岛效应的形成,加强对统计平台的管理

  数据统计有关部门需要让数据采集、数据整合、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数据发布形成一条龙的产业链,满足政府部门、科研院所、社会公众对数据开放的需求,通过政府统计数据管理平台的打造能够突破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障碍和数据壁垒。在一体化开放化统计平台的前提之上,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增加一些特色化的部分,让部门之间的权限在一定范围之内实现共享,让跨越式数据可以共同传递,提高数据资源的分享率和利用效率[4]。同时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三个部门需要互相对接,让统计需求和学术研究结合在一起不断细化,让数据利用的广度和深度有所加强,使统计咨询职能得到充分的显现,也能让数据管理置于阳光之下受到监督,全面提高统计数据的服务能力。除此之外需要打造面向社会大众的便民渠道,使社会公众获取信息的多元化需求得到日益满足,数据发布应当具有时效性、真实性和完整性,让群众不用为了数据而来回奔波。

  (三)加强对统计人才的专业化培训

  首先要在现有统计业务培训的前提和基础之上做好在岗人员的信息化素养提升。统计部门需要分析当前数字化转型对于统计工作带来的实际影响,根据实际情况重新确定统计人员的队伍标准和岗位分配,在新标准实施的基础之上重新划定业务流程和人员层级,有针对性的展开系统化业务培训,打造复合型统计人才队伍[5]。在岗统计者不仅需要有良好的业务功底和职业素养,同时还需要掌握熟练的信息化技能,让优秀的统计人员队伍可以得到不断的壮大;其次需要加强对专职统计工作者的人才培养,目前在岗统计人员的数量和业务能力已经无法满足数字转型时代的要求,换句话说,称职的统计工作者应当及时补充专业知识,成为专业型选手。这就要求有关部门要打造统计人才专用选拔队伍,并匹配相应的教育培训机制和日常管理机制,使机制长效化、工作常态化,为统计工作人才梯队建设提供制度支持和保障,同时也需要打造人才激励机制,通过物质精神双重奖励激发岗位工作人员的主动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让统计人才队伍在人才配比和人员素质上得到全面的优化和转型。

  结语:综上所述,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统计工作现代化改革需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全面分析数字化转型给统计工作带来的多方面影响,做好体制框架的建设和打磨,加强信息化资源的注入,防止数据形成孤岛效应,还要加强对统计平台的建造和管理。此外还要做好在岗人员的人才专业化培训。

  参考文献:

  [1]童叶萍,吴沛,王茹.数字化转型推动统计现代化改革的思考[J].统计理论与实践,2023(02):69-72.

  [2]潘厉.大数据背景下政府统计改革的研究综述[C]//今日财富杂志社.2016年第一届今日财富论坛论文集.2016年第一届今日财富论坛论文集,2016:219-220.

  [3]幸晓维.积极推进统计改革和建设

  谱写广东统计事业新篇章[J].广东经济,2013(03):4-9.

  [4]钟文艺.论统计信息化与统计改革发展机遇与困难[C]//江苏省南通市委,南通市人民政府.经济生活——2012商会经济研讨会论文集(上).经济生活——2012商会经济研讨会论文集(上),2012:151.

  [5]荆红芳.探讨统计信息化与统计改革发展机遇与困难[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15(18):76.

  作者简介:岳贞(1974-11),女汉族,江苏丰县人

  职称:中级统计师,学历:本科

  研究方向:统计。

篇七:如何推进统计现代化改革研讨发言

  

  如何加强统计工作的现代化

  随着社会快速进步,数据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一个关键的数据处理工作,统计工作的现代化已经成为越来越重要的话题。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加强统计工作的现代化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一、提高技术水平

  在统计工作中,技术是至关重要的,因此提高技术水平是加强现代化的关键。包括金融、医疗等各个领域都有它自己的专业术语和技术,统计领域也不例外。学习和掌握这些专业技术是加强统计工作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当前,全球现代数字化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正在高速发展,采用新技术将大大提升统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二、提高数据质量

  数据质量的提高是统计工作现代化的重中之重。数据质量可以用来评价统计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了提高数据质量,必须加强对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的质量控制。可以采用数字化技术来简化流程、确保数据的准确性。此外,应该建立信任感、提高对数据安全性的保障,以增加公众和各界对数据质量的信任。

  三、提高数据监管

  数据监管是管理数据的流程和实现数据质量的准确性。现在,统计监管性的法规条款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如GDPR。这些法规是为了保护每个人的隐私和信息安全,同时也是为了防止统计数据在滥用、侵犯个人户消失和其他不恰当的方式下被使用。在整个流程中应严密监控。

  四、建立统一标准

  为了实现现代化的统计工作,建立起一套完备、详实的统一标准,以便在全球范围内对统计数据进行实现,良好的协作和数据交流。这些标准可以较好地规范统计数据的整个过程。

  五、公共数据资源共享

  公共数据资源共享是实现现代化的统计工作的关键。这样可以利用数据来产生价值和创新思想,与转换武器或扩大商业机会相同,因此,通过互订的知识和公共资源组合,能实现统计工作的现代化。通过评估和监测数据管道反馈的信息,制定流程和更新公共信息,公共数据资源共享可以帮助人们更快地获得即时的统计数据。

  在实现现代化的统计工作方面,提高技术水平、提高数据质量、规范统计流程,建立标准,公共数据资源共享是我们必须注意和考虑的关键点。这些方法实施良好,引导统计工作的现代化方向,为我们的社会和经济尽可能地提供最佳支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