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思政课初中语文(7篇)

时间:2024-10-04 12:16:03 来源:晨阳文秘网

篇一:思政课初中语文

  

  关于初中语文思政课教学设计【三篇】

  【篇一】初中语文思政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地位与作用本单元前一课时讲述了面对挫折,人们的不同态度。初步认识到应该具有迎难而上,勇于战胜挫折的品质。那么如何培养这种优秀的品质,掌握一些合理的方法,是本单元学习的目的与落脚点。因此,经受挫折的考验是本单元的重点。教学目标认知目标:通过学习知道:不畏挫折,开拓进取的优秀品质可以在学习及生活中培养,并初步掌握培养这种品质的几种途径和方法。能力目标:能够将学习的这些锻炼方法转化成一种观念并付诸于实践,从这些方面努力,实现知向行的转变。在生活、学习中,逐渐形成这种优秀的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认识在不畏挫折,开拓进取心理品质方面进行锻炼的必要性。勇敢迎接挫折的不期而至,战胜挫折后能产生一种成功的情感体验,并意识到这种品质在当今社会极为重要。教学重点掌握锻炼方法:正确认识挫折,敢为天下先,培养高尚志趣,适当转移目标。教学难点1、敢为天下先2、情境结合,情感渲染,学生能产生共鸣教学方法榜样教育、体验式教学、情境教学、自主探究学习、赏识教育、合作式教学课型讲授新课课时1课时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素材: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处理:设问:贝多芬一生遭遇哪些挫折?(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效果:通过榜样教学,感受贝多芬战胜重大挫折的坚毅。引导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培养自己不畏挫折,开拓进取的宝贵品质。

  2、讲授新课

  (1)、培养高尚的志趣

  素材:贝多芬一生遭遇的.重大挫折。

  处理:学生找出支撑贝多芬战胜挫折的原因。(师归纳:兴趣、志向)并引导学生讲出做自己喜欢、自己追求的事再苦也觉甜的经历。

  效果:认识到培养高尚的志趣,从心理上给了我们战胜挫折的勇气与信心。

  (2)、正确认识挫折

  素材:周南中学身患癌症的高考学生颜艳录像(5分钟)

  处理:颜艳生活中遇到了哪些挫折?(病魔、贫困、高考的压力)

  效果:引导学生反思我们平时遇到的挫折,比较起颜艳所受的挫折是微不足道,而我们平时是怎样看待自己的挫折呢?

  活动设计:《实话实说》栏目现场采访

  道具:一个无线话筒,一台学生自制的摄像机(材料:纸盒)

  处理:设计平时在学习生活常遇到易产生挫折感的典型事例。请学生做小记者采访(采访6个同学),一个同学扛摄像机。最后教师灵活归纳。

  效果:让学生深层次的领悟,正确认识挫折是战胜挫折的前提条件。同时正确认识挫折又需要积极、乐观、自信的心理品质。

  (3)、敢为天下先

  活动设计一:试一试:把鸡蛋竖起来

  处理:多媒体打出画面示意,让几个学生亲自试一试,想办法把鸡蛋竖起来。教师进行赏识教育。

  效果:让学生体会看似不可能的事,其实很简单。关键在于敢为天下先,敢有奇思妙想,这也是战胜挫折的重要手段。

  活动设计二:议一议:把木梳卖给和尚有可能吗?

  处理:打出直观的画面,以讨论的方式,为如何把木梳卖给和尚想出招数。鼓励学生有奇思妙想。教师在此活动中赏识教育与层层启发式教育相结合。鼓励创新意识。(讨论3分钟)

  效果:让学生领略到合作、团结的力量是无穷的。走出困境、解决难题既需要毅力,也需要智慧,需要有创新精神。

  三、结课

  人生中总会遭遇挫折,能不能战胜挫折关键在于有没有积极、乐观、自信的心理品质,找到正确的方法。希望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面对挫折能从容应对。

  【篇二】初中语文思政课教学设计

  目标预设:

  知识与能力: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集体的重要性。树立共同的目标,各尽所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对心目中班集体的描绘,让学生了解到加强集体观念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明白只有每个人热爱集体,团结协作、互相帮助、互相支持,创建出优秀的班集体,才能在集体中不断成长成材。

  教学重难点:

  重点:如何创建新集体

  难点:如何创建新集体

  教学准备:

  多媒体、图片、粉笔,学生课前准备好展示才艺的道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踏入初中生活,当每一位同学熟悉了新的班级、新同学之后,一个新的集体也就诞生了。通过学习,你们打算怎样去创造一个大家都为之自豪的班集体呢?

  二、新授

  师:集体是个人成长的园地,我们知道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个人的成长发展确实太重要了,那么,同学们心目中的班集体是什么样子的?

  板书课题创建新集体

  (一)共同的目标,前进的动力(板书)

  活动1想一想:你最喜欢的班级是怎样的?并说出自己的理由。(师生交流)

  填一填:

  我希望生活在班集体中,因为在这样的集体中,我们。因此,我们都愿意生活在一个集体中。

  提示:

  (1)可用健康、活泼、团结、和谐、民主、奋进或目标一致,团结互助,人尽其才,民主和谐之中任意三个词来描绘最喜欢的班级。因为,它能激发我们对学校生活的热爱,有助于同学间融洽关系的形成和纯洁友谊的建立,能为我们提供团结奋斗的不懈动力,能让我们认识到自己之所长,发挥自己的闪光点,能促进

  我们沟通协作、相互配合,在集体中不断成长。(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班级中,如果没有共同的期望,各想各的,各做各的,班级就像一盘散沙,不可能成为我们为之自豪的集体。所以我们首先要通过讨论总结出最喜欢的班级的模样,这样我们就有了共同的目标,就可以让我们的集体向着我们理想的方向发展,而共同的目标自然也就给了我们团结奋斗的不懈动力。

  活动2分组讨论:为创建优秀班集体提建议,并填表

  我们心目中班集体的特点

  创建优秀班集体可采取的措施

  师:当然要想创建一个优秀的、理想的班集体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各尽所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

  (二)各尽所能,发挥所长,奉献集体(板书)

  活动3看看你有哪些才智能为集体建设弹奏出美妙的音符。

  如:我很热心,所以我可以做班级的收信员。

  我很爱画画,所以我可以

  师:我们知道彩虹的美丽在于它的七色光彩,班级的美丽在

  于我们每个人的独特性。每个人都能在班级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为集体建设作出贡献,谁都无法替代。

  团结就是力量,创建优秀班集体,还要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团结协作,互助前行(板书)

  活动4:

  阅读P8材料,思考:

  1、这个班级曾面临哪些困难?(中、差)

  2、这个班级成为一个优秀的集体,靠的是什么?(优)

  3、你可能也有过在优秀的班集体中生活的经历,在这样的集体中生活,你有何感受?(中、优)

  答案:答:这个班级面临的困难有:学校的设施差,生活艰苦;同学们各自原来的生活环境不同;好多同学是战地孤儿,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等等。

  这个班级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班集体,靠的是老师和学生、同学和同学之间的团结一致,相互帮助。

  活动5:

  让几个唱歌唱得好的同学唱歌演示。想一想他们唱得好或不好的原因。(让学生体会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活动6:

  介绍名言警句: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雷峰

  人多力多推山倒,众人拾柴火焰高谚语

  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

  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荀子

  师: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没有班级中人与人之间团结协作,即使我们每个人都能奏出最美妙的音符,人们听到的,也只能是杂乱无章的噪音。只有团结协作,相互配合,我们才能奏出最优美的班级乐章,在集体中不断成长。

  三、课堂总结

  踏入初中生活,一个新的班集体将在我们自己的手中诞生!让我们行动起来,与老师一起,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我们为之自豪的集体。

  【篇三】初中语文思政课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第四册《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第十二课第一框题。本课内容主要分为两目:人的价值;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第一目在介绍价值的基本含义的基础上说明人是社会一切财富的创造者,人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和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对一个人的评价标准主要看他的贡献。第二目主要介绍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以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价值与价值观的含义。

  (2)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理解人的价值是什么。联系实际,说明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3)在占有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以及透过现象把握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结合具体领域事物的价值,深入领会价值、人的价值及价值观等概念。

  (2)搜集历史人物的先进事迹,感悟人生的真正价值所在。

  (3)运用目击者的沉默和已故文人的气节事例,感悟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4)运用课堂讨论等形式,深化对人生价值的理解,树立奉献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在对他人、集体和社会的责任与贡献中实现人生价值的正确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1)联系实际说明人的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2)理解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教学难点:对价值和人的价值的含义的理解。

  【教学策略】

  实例分析与文本解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生活中,我们时常面临着价值选择,也会产生各种烦恼与困惑。人为什么要活着?应该怎样活着?人活着应该追求什么目标?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要对人生观和价值观有个了解。

  二、讲授新课

  (一)价值的含义

  教师:当同学们外出旅行时,要带哪些东西呢?

  学生:一个小组依次回答。

  教师:为什么要带这些东西呢?换洗的衣物是为了干净和清洁而带的,相机是为了捕捉美好瞬间、日后的回忆而带的,杂志是为了旅途的消磨时光而带的,手机是为了通讯联系而带的,水是为了解渴,而干粮是为了充饥而带的,钱是为了购物消费,身份证是为了登记注册而带的。(板书干净、清洁、回忆、消磨时光、通讯联系、解渴、充饥)。这些词我们概括一下,它们都代表着我的需要,而换洗的衣物、相机、杂志等有满足我这些需要的属性和功能,那么我们称这些东西是有价值的。

  学生:在教材中划出价值的含义。

  教师:在这个概念里,要注意价值是两个方面的组合:物的属性和人的需要,二者缺一不可。同学们再看看这个含义上方的虚框里的一段文字,想想这段文字所说的这些属性和我们刚才划出来的价值的含义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学生: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教师:也就是说价值的含义放在这些具体的领域上都能成立,同学们把教材上的概括性和普遍性两个词圈起来。

  教师:在价值的含义里有个词,是主体,在哲学上,主体通常是指人。与主体相对应的一个词是客体。所以,我们可以说价值所反映的是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一种关系。(板书关系)。而我们前面所举的那些例子中的客体都是一般的事物,反映的是我们人和一般事务的关系,但生活中除了面对人和一般事物的关系外,还要涉及到人与人的关系。所以,当我们把客体具体化为人的时候,就出现了人的价值这一概念。

  (二)人的价值

  教师:人的价值是指什么呢?譬如说我,我的价值是什么呢?套用概念,是我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主体当然是你们喽,的需要的属性和功能。这个属性和功能是指?培育祖国未来的花朵,具有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精神。另一方面,我毕竟不是蜡烛,当我天天在工作的时候,也需要补充能量,所以,在每个月的某个日子里,工资卡上的数字必定会多点出来,而且在节日的时候,也必定会收到一些学生的短信问候。所以,我们可以说人的价值就在于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社会、他人和自己的需要。

  学生:划出人的价值的含义。

  教师:这个含义我们来分解下,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社会、他人,也就是对社会做贡献,这个贡献可以是物质财富,也可以是精神财富,同样的,人满足自己的需要,也就是享受社会的回报,这个回报也可以是物质的或者是精神的。所以,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那么,如果只奉献或只索取,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呢?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如果只有奉献而没有索取,那么没有人有能力进行持续的奉献;如果只有索取而没有奉献,那么最后连索取的对象都将不复存在了。所以,贡献和索取是辩证统一的。

  学生:从第二段的第三句开始朗读。

  教师:是的,像我们父母在为我们付出辛勤劳动的时候,我们现在虽然不能以同样的劳动来回报,但是可以对父母多一些微笑、多一些问候。

  (三)对人的价值的评价

  教师:我们学习了价值和人的价值,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人的价值和普通的物的价值的关系是什么?比如我面前这台电脑,它能满足我上课、上网、聊天的需要,那么它自己在满足我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什么变化呢?是一天不如一天还是一天强似一天呢?

  学生:在折旧,磨损。

  教师:是的,它自己只是在满足主体的需要,而自己不是享受者。但人的价值却与此不同,我除了满足社会及他人的需要,同样的也要获得社会及他人的回报,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所以人的价值是一种双向的关系。大家把这点记在课本96页的虚框的问题下面。

  学生:记笔记。

  教师:这是二者的区别。那么二者的共同点呢?某样东西对我越有用,那么它的价值就越大,我越离不开它;所以某个人对社会的贡献越大,也就越有价值,社会及他人就越离不开他。因此,二者的共同点在于评价都是主要看他们对主体的贡献。

  学生:划出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

  教师:我们身边被我们记住的,也都是为我们付出了巨大的贡献的,比如我们的父母。把视野扩大了之后,我们可以看看历,凡是被人记住的,流芳千古的都是对人类和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譬如司马迁,______,陈春澜,吴斌等等。他们把个体生命的有限性通过社会的无限性而成就了自身的不朽。当然,这些都是杰出人物,我们作为普通人,只要是做自己该做的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普普通通的劳动就是贡献社会和他人。譬如说,当我们作为子女的时候,当我们作为学生的时候,当我们作为路人的时候,当我们作为目击者的时候?

  学生:依次回答。

  (四)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教师:当我们作为目击者的时候,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说出事实真相。但是也有少数人选择了沉默。譬如(幻灯片出示材料)。问题1:对于目击者的沉默,你是怎么看的?

  学生:请3位同学讨论,发言。

  教师:我们大部分同学都对这种沉默予以谴责,那么,我们以前学过,社会意识背后总是有原因的,我们在谴责之前似乎应当看看他们沉默的原因。(幻灯片出示材料)。问题2:现在该如何对待目击者的沉默?

  学生:请3位同学讨论,发言。

  教师:引导到同情的立场上,但绝对不提倡学习和效仿。问题3:目击者的沉默,谁之过?

  学生:讨论。

  教师:这是事发校方的错误。为什么你认为他是错的?

  学生:讨论。这是把正义公平真相生命屈从于面子。

  教师:当某人认为正义公平真相的价值比面子形象等要高的时候,他会选择说出事实,不再沉默,反之,则会低调处理不做解释。这就涉及到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先找出价值观的含义。

  学生:划出价值观的含义。

  教师: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一个反作用。由于价值观是人的价值观,所以这个反作用是通过影响人而完成的。因此,我们着重要探讨的是价值观对人的影响。刚才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已经看出了,价值观会影响人们对某些事物的认识和评价从而影响改造世界的活动。这是第一方面。

  学生:划出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教师:正义公平真相生命高于面子,这其实说明在人的一生当中,有些东西是天经地义的,是不可回避不可丢弃的,像就读书人而言,知识气节人格等也是无法回避和丢弃的,(出示材料)讲述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的导向作用。

  学生:划出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的导向作用。

  教师:归纳原理方法论。

  (五)总结

  三、板书设计

  四、作业

  《课时训练》第十二课第一框

篇二:思政课初中语文

  

  八年级初中语文与思政课相结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

  3.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

  本课以《藤野先生》一文为主线,融合思政课内容。主要讲了鲁迅先生在日本留学时的一段经历,以及他对藤野先生的深深怀念之情。同时,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思政课主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重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理解鲁迅先生对藤野先生的深深怀念之情。

  2.难点:如何将语文知识与思政课内容有机结合,使学生既掌握语文知识,又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1.黑板

  2.投影仪

  3.教学软件:《中学语文》与《中学思政课教学软件》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讲授法: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让学生对课文有整体的认识。

  2.讨论法:结合思政课内容,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直观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资源,如投影仪、教学软件等,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4.任务驱动法: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完成任务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

  六、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提问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忆鲁迅先生的作品,引出本课主题。

  2.讲授新课: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同时结合思政课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主题。

篇三:思政课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思政案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理解并背诵《最后一课》的内容;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写作手法;

  (3)了解法国沦陷区人民反抗侵略者的英勇斗争精神。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从多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课文中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3)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分析课文中的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2)如何将思政教育与语文教学有效结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教师简要介绍法国沦陷区的历史背景;

  (2)提问:同学们知道什么是“最后一课”吗?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理解。

  2.自主学习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疏通字词,解决阅读中的障碍。

  3.合作探讨

  (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思政元素;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分享讨论成果。

  4.课堂讲解

  (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2)教师通过讲解,阐述课文中的思政价值,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5.情感体验

  (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情感体验,感受作者的情感;

  (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交流心得。

  6.课堂小结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思政教育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最后一课》;

  2.写一篇关于本节课学习的感悟,重点谈谈对思政教育的认识。

  五、教学反思

  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辅导,确保学生能够真正从语文教学中受益,培养良好的思政素质。

篇四:思政课初中语文

  

  初中人教版语文思政课教案

  年级:初中一年级

  学科:语文

  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3.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4.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信息,学会辨别和抵制不良信息。

  教学内容: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及其意义。

  2.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3.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及如何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4.正确对待网络信息,学会辨别和抵制不良信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简要介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和重要性。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吗?它在我们国家的发展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二、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国家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

  2.学生分享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体会。

  3.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三、培养高尚情操

  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2.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悟。

  3.教师总结,强调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四、课堂小结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教师提问: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你们能概括一下它的内容吗?

  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学习道德修养

  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2.学生分享对道德修养的理解和体会。

  3.教师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三、正确对待网络信息

  1.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如何正确对待网络信息,学会辨别和抵制不良信息。

  2.学生分享自己在网络生活中的经验和感悟。

  3.教师总结,强调网络信息的负面影响,并提醒学生注意自我保护。

  四、课堂小结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教学评价:

  1.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体会。

  2.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况。

  3.学生对道德修养的认识和践行情况。

  4.学生正确对待网络信息的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篇五:思政课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思政课教学设计汇编3篇

  (这个故事分两部分写,首先写“我”在大雨中一个人从田里回家,坠入一口土井卡在井口,自己勇敢地坚持着,并坚信亲人定会前来援救;再写全村男女老少一百多人打着灯笼火把,找到并救出了“我”。)

  4、板书:坠井得救(多指名学生说说)

  三、细读课文

  (一)、分析课文2-5自然段。

  1、小组传递感动之处。

  师:狂风暴雨,乌云翻滚,多么可怕的夜晚啊,一个被卡在井口,一幕幕又那么扣人心弦,又是那么的感人,那么在这一部分中(也就是课文2-5段)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呢,找出来在小组内说一说,把你的感动传递给其它同学。

  2、指名读出感动之外,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如找不准提醒:坠井后我的处境怎么样?找到描写我的处境的那句话)

  3、播放动画,创设情境。

  4、指导朗读。

  黑夜漆漆、狂风肆虐、大雨滂沱,身临险境,举目无亲,这是何等的可怕与绝望啊!应读出当时环境的恶劣以及我坠入土井时的慌乱和无助的感觉。

  5、在这种情况下,我处于本能地哭着、喊着,挣扎着,希望能爬上来,可能这样做能够解决问题么?不能!那我该怎么办呢?

  6、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多么聪明的孩子!遇到意外在一阵慌乱之后马上冷静下来,动脑筋思考,做出了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保存体力,坚持着字串7、齐读第三自然段。板书——坚持

  8.这个孩子只是聪明么?在阴雨天的旷野里,又是黑暗的夜晚,四周死一般的寂静,连一个人影都没有,我害怕了吗?——没有,说明我还是一个勇敢的孩子。

  9、指名读第四、五自然段,读出我的勇敢。

  10.小节:在大雨后泥泞的野外,卡在井口的孩子,毕竟人小力单,无法摆脱困境,但是他的勇敢,他的聪明,他的坚强信念,使他对于险恶的环境毫不畏惧,他具有一定的自救意识和野外生存能力。这种自救意识和野外生存能力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字

  11、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多么希望别人的帮助呀。所以同学们当别人遇到困难,请你伸出你的手去帮帮他们吧,“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12.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那么你又

  是怎样克服的呢?举例说一说。

  在汶川大地震中,二年级学生林浩,在废墟中从两个伤病的同学重压下硬是爬了出来,做到了自救。而且还把原来压在他身上的两个同学背了出去,成了抗震救灾的英雄,在奥运会的开幕式上,和著名的体育明星姚明共同担任中国队的国旗手。还有的在废墟中坚持三天、五天,终于被营救出来的人。他们都有自救的意识,他们是了不起的人。

  13、师谈话:每个人的成长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都可能遭遇挫折和意外。当然我们都不希望有什么灾难或意外,但意外却不会因为我们不欢迎而不降临,那么在遭受意外的情况下,我们要有自救意识,要保持冷静,动脑子想办法脱离险境。字串3(二)、分析课文6-8自然段。

  1、师;孩子的险恶处境牵动着外婆的心,牵动着亲人的心,牵动着全村人的心。听!“突然,从远处村庄的方向,传来我急切渴望听到的声音。

  2指名读第6-8段。

  3、在这一部分中,哪个地方最让你感动呢,用笔画出来并用自己喜欢的语气读一读。

  4、指名读读,并谈谈自己的感动。

  5、学生有感情地读第6段。

  6、师:是啊,这一部分也许是同学都倍受感动的地方,涌出的先是一线,很快是一片、一大片的亮光,最后竟然是满山的灯笼火把,多少感人的一幕啊!那“满山遍野”是什么情景呢?(指导看图)

  这说明了什么呢?(来的人之多,我的危难牵挂着全村所有的人,)此时,我泪如涌泉。

  7、板书并释义:泪如泉涌

  8、在危难中我看到了光亮,看到了满山的灯笼火把,这是生命的曙光,这是爱的见证,那么,爱是什么?(板书:爱,并画心形)爱是你我用心交织的生活,因为有爱拥抱着我,才让我看到了阳光闪烁。其中,有一首歌淋漓尽致的诠释了爱的含义,请欣赏歌曲《爱是你我》。

  师:听了这首深情而感人的曲子,也许我们的心情特激动,那么请同学们就用感激的心情来朗读这一段,除了感激之外,还应读出那种死里逃生的惊喜。(重音:大,越)

  9、我怎么能够不感动呢?当我看到我坚信的事实果然出现时,我感受到了周围人们对我的关心、关怀和疼爱,我情不自禁地流出了热泪。虽然全身已经冻僵,但是那眼泪却是热的。这是亲人、乡邻的关爱之情温暖了我,这是感动的眼泪,这是感动的热泪!

  10、最后一段,注意标点符号,这是作者对这种浓浓亲情重

  重地又描上了一笔,这是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永远难以忘怀的感情。

  齐读,读出浓浓的深情。

  11、拓展延伸

  师:多么感人的画面啊,整个村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百多人呢!其实,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长辈们、亲人们的关怀和爱护,我们要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谢父母的哺育之恩,感谢教师的谆谆教导,感谢朋友,给了我们友谊,让我们在生命的旅程中不再孤独。所以,我们要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来回报这个世界。在此,我想对说:。

  四、课堂练习:

  (1)、听写生字,同桌检查,纠正错误。

  (2)、选词填空。

  希望期望愿望

  1.我们要勤奋学习,不要辜负长辈对我们的()。

  2.我两手抠着井沿上的泥土和杂草,()能爬上来。

  3.他的()是长大了当一名解放军战士。

  坚持保持维持

  1.两位交警叔叔在交通路口()交通秩序。

  2.我们要讲卫生,()教室整洁。

  3.虽然四肢已经发麻直哆嗦,身子又可怕地往下陷了一点儿,可是我仍然()着。

  (3)、读一读,从带点的词语中选两个,各写一句话。

  我应该保存体力,坚持着不再往下掉,等人来援救。

  从远处村庄的方向,传来我急切渴望听到的声音。

  那漫山遍野的灯笼火把,越来越近,越来越亮……

  (4)、小练笔:写给亲人的一封信。

  (学了这节课,我们再一次体会到了亲人对我们的爱,也懂得了感恩,也许我们要说的太多,但面对他们难以说出口,那么,抽这次机会我们就把自己积蓄多年的感激之言用书信的形式表达出来吧!)

  五、课堂小结

  《满山的灯笼火把》寄寓了多少亲人的关爱,面对这无边的爱,我应该做得就是学会感恩,这不禁让我想起了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曲——《感恩的心》。是啊!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的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飘荡,绘画着一幅幅美丽的图卷,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落花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花瓣把美丽献给泥土,馈赠泥土对它的养育之恩。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世界;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的生命的真谛!

  教学目标:

  A、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B、学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C、体会山市的形成(是以什么为顺序的?)及神奇壮丽的幻境(山市的变化是迅速还是缓慢?)。

  D、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

  重点:反复朗诵,积累文言词语。

  难点: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

  提问:你见国这样的景象么?你知道它是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

  提示: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出示课题)

  二、介绍作者、作品:投影补充、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补为贡生。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白居易在香山/欧阳修六一欢/李清照号易安/王安石住半山/苏轼爬东坡/李白采青莲)

  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构思奇妙,语言生动。

  三、指导朗读:

  1、小声自读,划出读不准的字,同桌交流解决。2、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奂huan邑yi冥ming甍meng垣yuan睥bi睨ni亘gen莽mang霄_iao扉fei缥piao缈miao逾yu倏shu

  3、齐读课文一遍。

  四、理解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画下能解决的句子。

  2、四人小组交流疑难句子,合作解决。(未能解决的全班交流)

  3、山市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是以什么为顺序的?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这表现了山市的变化是迅速还是缓慢?)

  4、山市的具体变化如何,画出描绘的词语?

  5、请学生以这个过程,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以图画或语言的方式展示自己脑海中的山市。

  6、再次朗读课文

  五、探究山市形成的原因。

  开头,我们提到了海市蜃楼,这种奇观古人是无法解释的,才有了大蛤蜊哈气而成的想象。可我们现代人已经懂得了它的科学道理,你知道么?

  六、布置作业

  1、课后朗读课文

  2、课后课后查阅资料

  我们身边有很多美好,例如我们今天走进的课文,不仅有美丽的文章还有梨花林、美丽善良的哈尼族小女孩,更有高贵的中国品质。这篇文章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的《驿路梨花》。

  二、正课:

  (一)曲折的情节

  1、快速阅读课文,并用“我”第一人称来概括整个故事。

  结合课前预习快速进行。

  2、把握叙事角度,试图总结整个故事。

  例如:

  (1)我是一家草屋,十多年前,是一群解放军叔叔砍树种草,方便过路人避风挡雨,搬到山上捡梨…

  (2)教师点拨:叙述顺序的特点和差异。

  3、人物和小茅屋的故事是什么?小屋的主人是谁?

  (1)学生思考;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构思巧妙的写作方法。

  (二)赏析品味

  1、圈点勾画好词和好句,这些词和好句子最能触动心弦,标记它们或写出你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师的提示:它可以从用词、写作和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得到欣赏。

  (1)同桌交流

  (2)小组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组的代表进行点评

  教师适当点拨:这篇文章里的语言具有诗的意境,处处如诗如画

  2、升值而读,读,读,读出诗歌的美丽感受。

  (1)指名学生读;

  (2)教师配音范读;

  (3)生配音读。

  (三)写作背景

  1、简要介绍学生对作者的理解。

  学生在课前结合课文并联系作者的共同知识。

  2、教师补充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

  展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背景理解彭荆风的作品。

  彭荆风由于家境贫寒,只读了两年初中,成为学徒、校对员、记者、副编、文学团体“木叶文艺俱乐部”。他经历了很多苦难,但他坚信自己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__”中入狱7年。“梨花”是他出狱后的第一部作品。在经历了这么多艰难困

  苦之后,他在他的著作中描述没有怨言,但有些是人性的善与美。正如他自己所写的:在经历了普通百姓难以忍受的折磨之后,当我真诚地面对云南边疆的纯朴的少数民族,呼唤美好的未来时,我不禁表达了我对过去的想法!我只想发现和传播生命的美,这就是为什么我写的梨花。

  3、学生联系课文再谈对作者和文章中一系列人物所彰显的传统美德。

  (四)思考理解

  1、思考“梨花”的梨花的含义,体会梨花精神。

  2、明确“驿路梨花”做题目的妙处。

  3、读写结合,选择自己最欣赏的一种花,它有着怎样的象征含义。

篇六:思政课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如何在教育过程中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成为当代教育的重要课题。初中语文是义务教育阶段最为重要的一门课程,是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优势学科。学生通过学习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因此,立德树人视域下初中语文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实践,不仅可以强化语文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丰富立德树人的内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可以增强教育的现实针对性,为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人才做出贡献。

  一、初中语文课程中思政元素的内涵

  思政元素,即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其方法是显隐结合,即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各门课程中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产生影响,这些元素通常包括但不限于爱国主义教育、道德品质培养、社会责任感等。

  (一)爱国主义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往往会有一些关于国家历史、英雄人物或是国家建设的内容,如杨振宁的《邓稼先》、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单元综合性学习《天下国家》等。这些内容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增强对国家的认同。

  (二)道德品质培养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一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榜样,如岳飞、文天祥、屈原、刘禹锡等,他们的作品及作者本人的优秀品质就是良好的思政教育素材,教师可引导学生品读他们的作品,学习他们的为人,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

  (三)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初中语文课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目标。通过一些现实题材,如茨威格的《伟大的悲剧》、老舍的《骆驼祥子》、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等的教学,让学生理解个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

  二、初中语文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是教育部审定的统编教材,融入了丰富的思政元素,挖掘思政元素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学习来建立健全的人格,从而更好地为社会作出贡献。

  (一)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思政案例分析

  初中阶段是学生接触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时期,学生学习古代文学作品,不仅能够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还可以通过挖掘其中的思政元素来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古代的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送友人》都抒发了对朋友的一片赤诚的深情厚谊,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感受到友情的可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忙碌的当代社会生活中保持与亲朋好友的联系,进而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经营能力和社交能力。古代散文往往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思政元素也十分丰富。如刘禹锡的《陋室铭》描述了作者在贫穷环境中的高洁品格和对简朴生活的热爱,学生学习这篇文章,可以了解到物质并非生活的全部,而精神世界的丰富和道德的崇高才是人生的真正价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思现代社会物质主义的盛行,思考如何坚守道德原则,过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二)现代文学作品中的思政案例分析

  五四以来,许多知识分子受到共产主义和新民主主义思想的影响,倡导新文化运动,主张用文学来教育国民。鲁迅于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是其中的代表。

  《朝花夕拾》入选到初中课本中的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三篇,这三篇散文思政元素丰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予以充分发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绘了鲁迅童年时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学

  生学习这篇文章,可以感受到鲁迅对知识的渴望和对自由学习的向往;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思考学校教育的意义,激励学生珍视当下的学习机会,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阿长与<山海经>》抓住阿长的性格特征如实写就,写活了一个淳朴善良、但在某些方面又颇为愚昧的农村妇女,写出了作者对她的深深的怀念和崇高的敬意;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去关怀并尊重身边每一个人。《藤野先生》写到了“讲义事件”和“幻灯事件”,既揭露了那些日本“爱国青年”的丑恶面目,又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标致”嘴脸,本身就是典型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

  (三)当代文学作品中的思政案例分析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当代文学作品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这些作品通常蕴含丰富的思政元素,为学生提供了理解社会、历史和价值观的窗口。

  曹文轩的《孤独之旅》是一篇描写少年成长之路的小说,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压迫着少年杜小康,也锤炼着他的身心,让他变得坚强。《孤独之旅》在生动的叙述中融入了个人成长、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等思政元素,对学生的思想成长具有积极的启发作用。孙鸿的话剧《枣儿》感情浓郁,重在写情,写老人对儿子、男孩对父亲的亲情,写老人与男孩之间的感情,写老人的故乡之情和对以往岁月的怀念之情,同时对现代化带来的人性的变异和感情的淡漠提出了批评,对当今社会仍然存在着的留守儿童群体和离异家庭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在亲情的缺失中,青少年如何渡过心理的难关?如何健康顺利地成长?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

  三、初中语文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教学实践

  整合初中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来培养道德价值观、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以下三个要点——

  (一)明确思政教学目标

  教师需要深入理解国家教育大纲和相关政策中对于思政教育的要求,以此为基础来制定初中语文课程的思政教学目标。一般而言,古代文学作品中可能包含了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描述,通过学习古代文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和珍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而现代文学作品可能涉及到一些社会问题和价值观,通过学习现代文学,学生应该能够关注社会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二)设计思政教学内容

  精选和设计初中语文课程的思政教学内容是一个细致且关键的过程,因为这不仅影响到学生的思想成长,还关乎国家的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和可能包含丰富的思政元素进行分析:比如古诗词往往包含了对祖国山河的赞美;现代文章可能涉及社会公正和人民幸福;在小说或故事类教材中,人物的动机、选择和行为常常蕴含着相关的道德和价值观念。

  (三)创新思政教学方法

  教师应围绕课程内容设计一些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创意写作、文本对比、现场调查与个别访谈等活动,各种互动活动和深入讨论会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体验文本中的思政要素。

篇七:思政课初中语文

  

  初中语文思政课说课稿

  摘要:

  一、引言

  1.话题背景介绍

  2.说课稿意义阐述

  二、说课内容分析

  1.课程内容概述

  2.课程目标解析

  3.教学重难点突破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

  1.启发式教学

  2.合作学习

  3.情境教学法

  4.课堂活动设计

  四、教学过程安排

  1.导入环节

  2.主体环节

  3.总结环节

  4.课后拓展环节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

  1.学生学习评价

  2.教学效果评估

  3.教学反思与改进

  正文: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思政课教师,如何将课程内容生动有趣地呈现给学生,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是一门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课题。本文将结合说课稿,对初中语文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方法、过程及评价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改革,人们对思政课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初中语文思政课作为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公民素养的重要途径,其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说课稿则是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对教学内容、目标、方法等进行系统设计和规划的重要依据。编写一篇高质量的初中语文思政课说课稿,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实现课程价值。

  二、说课内容分析

  1.课程内容概述

  本节课的主题是“弘扬民族精神,培育家国情怀”。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介绍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二是分析家国情怀的培育途径及其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

  2.课程目标解析

  课程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民族精神的内涵,认识到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民族精神;同时,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使其懂得家国情怀的意义,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3.教学重难点突破

  教学重点:民族精神的内涵、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家国情怀的培育。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认识和体验民族精神及家国情怀。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

  1.启发式教学: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激发学生思考。

  2.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课堂参与度。

  3.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

  4.课堂活动设计: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如演讲、小品、歌曲等,增强课程趣味性。

  四、教学过程安排

  1.导入环节:通过播放一首爱国主义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主体环节:

  (1)讲解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引导学生认识和体验民族精神。

  (2)分析家国情怀的培育途径,让学生懂得家国情怀的意义。

  (3)结合实例,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民族精神和家国情怀。

  3.总结环节:对本节课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强调弘扬民族精神和培育家国情怀的重要性。

  4.课后拓展环节: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

  1.学生学习评价:通过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小组讨论等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教学效果评估:结合学生评价、教学反馈等,评估教学效果。

  3.教学反思与改进: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反思,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

  总之,编写一篇高质量的初中语文思政课说课稿,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实现课程价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