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4年度战旗村党员三问三亮(2篇)

时间:2024-10-11 17:32:02 来源:晨阳文秘网

篇一:战旗村党员三问三亮

  

  战旗村振兴的“八字诀”

  作者:侯

  尧

  来源:《中国领导科学》2020年第5期

  侯尧

  [作者简介]侯尧,中共成都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工作人员。

  2018年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成都市郫都区唐昌街道战旗村,高度赞扬道“战旗飘飘,名副其实”。战旗村是享誉天府的生态田园村庄。2020年初,村级建制调整后,面积5.36平方公里,耕地5441.5亩,总人口4493人。在以高德敏同志为首的村“两委”带领下,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火车头作用,坚持走集体发展的道路,确立了“一三联动、以旅助农”的发展战略,形成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2019年底,战旗村各项经济指标再创新高,村集体资产突破7010万元,年收入超过621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31460元。我作为一个驻村干部,分析研究战旗村振兴的经验,概括起来就是“领、创、改、治、富、美、育、文”八字诀。

  一、聚焦“领”字,抓好党支部建设

  战旗村党总支始终把党建工作放在首位,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

  一是党员率先垂范,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战旗村推行“三问三亮”党建工作机制,有效解决了党员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的问题。党员对照党章反思“入党为什么,党员应该做什么,作为合格党员示范带动了什么”,查找宗旨意识、党性修养等方面的问题。党员主动联系服务3至10户农户,将服务群众的过程转化为推动整改落实的过程。通过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实绩”,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悬挂“党员户”醒目标牌、设立党员示范岗,开展政策宣讲等“六项党员公开承诺”,推行“群众点评、党员互评、组织总评”工作制度,将守诺践行情况作为党员民主评议重要内容和提拔任用重要参考,激发了带头干事创业的动力活力,实现了“人”的振兴。

  二是增强党组织凝聚力、组织力、战斗力,发挥支部带动作用。战旗村把党支部建在集中居住区、集体经济组织、民营企业、产业链上,发挥以党总支为核心的政治引领作用,完善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便民服务组织、社会组织协同配合的“共治共建共享”的基层治理机制,及时解决群众关心的“大事”“小事”,凝聚民心,全面提升组织力,实现组织振兴。

  二、聚焦“改”字,抓好农村改革

  战旗村以改革为突破口,全面盘活沉睡资产,着力推进农村资源入市、城市资本下乡,不断激发内生动力,产业得发展、农村得治理、农民得利益。

  2007年战旗村被成都市列为首批农村新型社区建设示范点和“土地增减挂钩”试点村。按照“政府引导、农民主体、规划先行、市场运作”的思路,整理置换土地440.8亩,并将其中208亩集体建设用地用于新型社区建设。2008年投资9800余万元,9.14万平方米的新型社区建设工程全面竣工,共建别墅式低层楼房401套、公寓式多层楼房171套,幼儿园等2700平方米公共配套及商业用房,入住人口1561人。同年,被四川省委农工委列为“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

  2008年,在“创新农村基层治理机制”改革中,对村党支部、村民大会(代表会、议事会)、村民委员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和村级经济组织(村合作社、村投资管理公司)的权责进

  行明晰规范,实施支部的领导权、村民大会的决策权、村委会的执行权、村务监督委员会的监督权、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权“五权分离”,形成了的“民事民议、民事民定、民事民评”的村级民主自治新机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实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耕地保护补偿制度、农地流转履约保证保险制度、农村产权交易等改革项目,不断释放改革动能,改革成效持续显现。2015年9月,抓住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试点机遇,以每亩52.5万元、总价700多万元的价格,将一宗13.4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成功出让,敲响了全省农村集体经营建设性用地入市的“第一槌”。由此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蝶变,向资本下乡、人才进村、市场主体再造目标迈进一大步。

  2020年,战旗村抓住村级建制改革的契机,与毗邻的金星村合并,有效缓解了产业发展空间受限等长期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接下来,将做实改革的“后半篇”文章,充分发挥改革的聚合效应,推动“物理合并”产生“化学反应”,释放全方位、深层次、持久性的改革红利。

  三、聚焦“创”字,抓好产业兴旺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没有发达的产业,村民致富增收就是一句空话。战旗村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根本,不断夯实筑牢富民基础。一是不断孵化新的产业形态和发展模式。凭借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的平台优势,与“猪八戒网”“天下星农”“人人耘”等企业合作,运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实现线上线下精准营销。做好云桥圆根萝卜、唐元韭黄、新民场生菜、先锋萝卜干、即食香菇等绿色有机农产品的包装设计和精准营销,成功推动云桥圆根萝卜出口海外。二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原生态农业种植业支撑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以特色农业引导加工与休闲旅游、文化、教育、科普、养生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在民事民议民决的基础上,依托土地股份合作社,集中全村的耕地,统一对外招商、统一竞价谈判、统一管控形态,发展体验农业、观光农业,实现了土地规模化耕种,景观化打造。充分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建设“乡村十八坊”和“豆瓣文化大院”,将传统工艺以全新的观光形态展现,实现农副产品加工生产与旅游观赏的有机统一。

  为进一步做大集体经济“蛋糕”,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体村民,战旗村及时打破旧框框,在稳步推进、严格监管、风险可控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村合作社和村级公司直接参与市场竞争的自主经营模式,变“固定收租”为“主动创收”。通过入股经营、自主开发、直接挂牌等方式,建设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乡村十八坊、第五季·香境等项目,推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打造涵盖人文休闲核心区、浅丘运动康养片区、田园之翼、林盘之翼等“一核一片两翼”的大战旗景区,形成集考察研学、参观游览、休闲娱乐、商务会议、文化体验为一体的休闲目的地。

  四、聚焦“治”字,抓好治理有效

  战旗村将德治自治法治与共建共治共享融为一体,贯穿于乡村振兴的全过程,使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成为相融互动、平衡推进的自然过程,推动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战旗村落地生根。

  一是推进自治与“三共”相融互动,构建村“两委”、集体经济组织、农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多元共治+村民自治的工作格局。共建村污水处理站、垃圾回收站、金融服务站,通过15分钟公共服务圈实现村民共享优质高效服务,增强农村自治共治、共建共享能力。二是推动法治与“三共”相融互动,与村警务室、法律援助室、党员工作室共建法治信访中心,以百姓纠纷评理团、村级心理辅导站推动社会共治,用乡村法治建设、平安建设实效惠及村民。三是推动德治与“三共”相融互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法治文化融成心口

  相传的“战旗精神”。以国学课堂、家风培养、乡贤回归等共建耕读传家、诚信重礼、崇德向善、尚法守制的良好风尚。以村规民约共治大操大办、重敛厚葬、聚众赌博等陈规陋习,共同营造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守望相助的良好氛围。

  五、聚焦“富”字,抓好生活富裕

  战旗村“两委”历届班子都将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高村民收入作为首要任务,以总量带增量、以集体带个体,积极拓宽增收渠道、精准施策帮扶,实现全体村民增收致富。

  2003年以来,战旗村抓住“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等政策机遇,组建农业股份合作社,引导村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先后整合土地1800多亩,为实现土地经营的规模化集约化、农业产业化打下了基础。为维护农民承包权利益,在保证村民土地流转收益每亩每年保底800元的前提下,合作社净收益按持股农户和村集体各占50%比例分成。这不仅提高了土地的整体效益,而且拓宽了农民收入的渠道。

  2015年,战旗村在对全村清产核资股份量化的基础上,组建了“战旗集体资产管理公司”运营管理村集体资产,同时制定并实施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认定办法》,认定全村1704人为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并以家庭为单位颁发股权证书。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战旗村时说:“你这里是人人参与人人入股啊,大家有获得感!”

  大河涨水小河满。集体经济壮大,村民享受到了发展的红利。战旗村根据实际,制定了一套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办法,将每年的集体经济收益的50%留存用于再发展,30%用于村民福利,剩下的20%以现金形式分红,使集体收益更好地惠及广大村民。此外,战旗村实施新型合作医疗保险,费用由村集体承担。同时每年还向普通村民、60岁以上老人发放数额不等、逐年递增的补助。

  六、聚焦“育”字,抓好人才振兴

  战旗村坚持人才内培外引,健全人才培育使用机制,形成了人才“聚宝盆”效应,为村庄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一是鼓励青少年升学深造、积极参军,并建立相关机制吸引人才“功成归来”,进入党员干部队伍,进入集体公司,在各个层面参与本村建设,为村集体发展做贡献。二是发挥新乡贤作用。制定《战旗村乡贤参事会章程》,组建战旗村乡贤参事会和新乡贤人才库,充分发挥新乡贤在矛盾化解、致富带动、正面激励等方面的作用,助力村庄的大繁荣大发展。三是充分发挥一院一校一所的人才培养作用。依托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农民夜校、新时代乡村振兴讲习所等平台,优化教程设置,丰富实训基地,分类培育布鞋匠人、竹编艺人、蜀绣达人、田秀才、农业经纪人等“土专家”,促进就业向创业的转变、创业者向企业家的转变,形成了多元化的人才梯队。

  七、聚焦“文”字,抓好乡风文明

  乡村振兴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战旗村狠抓文化建设,大力涵养乡风文明,不断增强村庄软实力。建成“文化大院”,组建少儿舞蹈队、老年腰鼓队、青年歌手演唱队、篮球队、乒乓球队,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作用,制定村规民约,广泛开展“乡村文明进农家”“五好家庭”“十佳文明示范户”等创建活动,文明新风蔚然形成。自2006年开始,战旗村每年利用暑期与西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共同开展“高校+支部+农户”结对共建活动,以新知识、新理念引领战旗村村民开拓创新。

  八、聚焦“美”字,抓好生态宜居

  战旗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

  战旗村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坚决关闭经济效益较好但污染严重的铸铁厂、化肥厂、规模养殖场,为第五季·香境、乡村振兴培训学院等三产项目的建设腾出空间,实现资产增值。近年来,大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加大天府水源地保护力度,高标准打造大田景观,建成了生态绿道和柏条河生态湿地,初步形成了“田成方、树成簇、水成网”的生态格局。一幅“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锦绣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责任编辑:李少军)

篇二:战旗村党员三问三亮

  

  高德敏先进事迹

  高德敏:让“战旗”迎风飘扬

  高德敏,男,汉族,1963年生,中共党员,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唐昌镇战旗村党委书记。先后荣获“四川省农村优秀党组织书记”“2015年十大杰出村官”“四川省杰出村官”“成都市五一劳动奖章”“成都市优秀共产党员”、第五届成都市“道德模范”“四川省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2020年11月24日,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21年,是高德敏带领战旗村继续向前的第十二个年头,“从前任手里接过‘战旗’开始,我的目标就是要让这面旗,迎风飘扬。”十多年来,他坚持党建引领,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带领全村党员深入开展“三问三亮”活动,切实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开创“战旗振兴”新局面;他敢想敢干,敲响了四川省农村集体土地改革“第一槌”,引资打造香境商业街,实现资本下乡、人才进村、市场主体再造;他创新工作思路,坚持产业富民,带领村民打好布鞋坊、酱油坊、陶艺坊等“乡村十八坊”传统文化牌,并成立村集体资产管理公司,让农民变股民;他倡导文明新风,加强与高等院校合作,开展了“高校+支部+农户”相关活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他注重人才培养,修建了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并开始运营,被称为最接地气、最有时效的乡村振兴交流平台;他重视农耕文化,与区属国有企业合作建成天府农耕文化博物馆,弘扬和传承天府农耕文化,让游客能深刻感受天府之国的乡村记忆;他盘活闲置资源,带领村民把上世纪九十年代修建的猪圈、鸡舍、杂物间等改建成了集中展销川内农副产品的壹里老街,让游客充分感受记忆中的乡愁;他热心公益,疫情期间,一手抓防控一手抓生产,并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组织村内企业分批为湖北黄冈、孝感、仙桃、随州捐送生活物资共计100余万元……从2002年进入村“两委”到现在,高德敏始终牢记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村“两委”班子和全体村民,把战旗村从一个地处偏远的普通农业村庄发展为集体经济壮大、远近闻名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战旗村,给予高度评价,指出“战旗飘飘,名副其实”,并寄予乡村振兴要“走在前列,起好示范”的殷切嘱托,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给了战旗村更强的发展动力和信心。

  高德敏是新时代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基层干部代表,在他的带领下,战旗村走的每一步、做的每件事,都始终沿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的康庄大道坚定前行,始终按照总书记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重要要求狠抓落实,先后荣获了“全国文明村”、四川省“四好村”“四川省百强名村”“四川省集体经济十强村”、成都市“四好村”等一系列称号。高德敏说:“越是砥砺前行,我们越是深切体会到,只要坚定不移按照总书记为我们擘画的蓝图、指引的路子走下去,就一定能够建成一个绿色、生态、宜居、幸福、美丽的新战旗!”

原创文章写作
原创文章写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