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党校研讨提纲(4篇)

时间:2024-10-21 08:48:02 来源:晨阳文秘网

篇一:党校研讨提纲

  

  党校解放思想大讨论发言提纲

  最近,结合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市上下正在广泛深入地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下面联系个人思想和单位工作实际,谈些自己对解放思想的认识和体会。

  一、充分认识继续解放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肩负起推进和服务解放思想的重要职责

  解放思想是一项永不竣工的工程。从理论层面上看,继续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党的十七大将解放思想作为大会主题的重要内容,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赋予了解放思想新的时代内涵,为新时期推进思想解放开辟了新的广阔空间。从实践层面看,解放思想是总结我们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实践得出的一条成功经验。对于我市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改革发展正处在攻坚克难时期,和谐咸阳建设正处在关键阶段,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全市经济新一轮大发展,是摆在全市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党校的性质、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党校及党校工作者在推进继续解放思想中地位特殊、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与其他部门单位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党校工作者一定要肩负起推进解放思想的重要职责,通过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本领、宣传新观念,培养新干部、研究新问题、推出新成果、弘扬新精神,有效引导和推动各级领导干部积极投身到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活动中来,努力使党校成为解放思想的“发源地”和“先行者”,充分发挥党校及党校工作者在新一轮解放思想活动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二、在推进和服务全市解放思想的同时,党校自身建设要找准继续解放思想的方向和定位

  新的《党校工作条例》对党校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作出了明确定位,指出党校是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是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是党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去年10月,胡锦涛同志在同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代表座谈时,进一步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办好党校的重大意义,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校工作,充分发挥党校在党和国家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大意义,增强做好党校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好地发挥党校在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的重要作用。要求各级党校牢固树立“五种意识”、充分发挥“五个作用”。始终把党校姓党、忠诚于党作为党校工作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总书记的讲话意义十分重大,不仅为新形势下如何办好党校、推进党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党校及党校工作者在新形势、新任务面前,如何进一步解放思想指明了方向。

  三、党校自身建设发展应着力在五个方面继续解放思想

  解放思想是引导社会前进的法宝,同样也是确保党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法宝。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解放的空间决定了党校发展的空间,思想解放的高度决定党校发展事业的高度。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我认为在解放思想方面,我们咸阳市委党校至少应该着力把握以下五个方面的重点:

  一是要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研究解决现实问题上解放思想。解放思想不是为了解放而解放,其目的是为了解决我们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当前咸阳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各类矛盾的凸显期,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这给党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和新要求。党校工作者一定要以锐意进取的精神和深入扎实的作风,深入研究和准确回答全市经济建设、党的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等领域生动实践提出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广泛深入地开展各类思想解放和理论研究活动,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寻找解决现实问题的答案,为推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服务。

  二是要在深化教学改革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坚持把学习、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教育的中心内容,继续完善教学新布局、改进教学方法,积极尝试现代培训方式,推进教学方法和培训方式的创新。要抓住大规模培训干部和贯彻实施《党校工作条例》、《干部教育培训条例》和《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的有利机遇,在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和能力方面不辱使命、有所作为。把常规培训和自主性、前瞻性、开拓性培训结合起来,把教育培训与激发干部主体性、积极性结合起来,把理论基础、战略思维、党性修养与提高实际业务能力结合起来。切实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着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进教材、生动进课堂、扎实进头脑和教育引导学员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工夫。

  三是要在科研工作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按照科研工作要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服务、为提高党校教学质量服务、为地方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四个文明”建设服务的要求,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研究,加强对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调查研究,加强对干部成长规律的研究,加强对党校教育规律的研究,加强对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的研究。把课堂教学与最新科研成果结合起来,把纯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党校教师理论功底和各级领导干部实践经验相结合这一独特的资源优势,力求在科研方式上有新的探索、在科研方法上有所创新、在科研成果上有所突破、在政策咨询上有所作为。构建实践出题目、教学做文章、科研出成果、成果进课堂的有效机制与载体,努力使科研工作多出精品、再上新的台阶。

  四是要在拓宽办学渠道、丰富培训形式、创新培训载体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按照“一主多翼”的办学思路,充分发挥我校教学培训资源优势及培训中心、学员服务中心的作用,在办好主体班次的前提下,进一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主动与省内外、市级部门单位、行业系统联系,联合举办多种形式的短期培训班;同时学习借鉴兄弟党校的办学经验,积极尝试菜单式教学、订单式培训和异地交流、联合办班,努力增强党校的自我发展、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推进党校事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五是要在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办学环境、强化后勤服务上进一步解放思想。教科研是党校工作的中心,后勤服务保障是党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它一切工作的基础。要使教学、科研工作顺利完成,必须有后勤服务作保证。后勤服务保障工作搞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党校教学、科研计划的实施,关系到学员及教职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关系到党校事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因此党校的后勤工作一定要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以满足办学需要和服务学员、服务教职工为目的。这就要求党校后勤服务工作一定要适应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在做好各项服务工作、管理使用好校产资源的同时,还要注整合、盘活校产资源,进一步完善校园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努力为学员和教职工创造好的学习工作条件,营造好的环境氛围,提供有力的服务保障。另外,按照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还要大力弘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勤俭办校的优良传统,强化节约意识,做好开源节流和增收节支工作。

篇二:党校研讨提纲

  

  在中央党校座谈交流会上的发言提纲: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问题与探索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问题与探索在中央党校座谈交流会上的发言提纲党的十8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由此不难看出,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重要性。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着许多新形势,遇到了很多新问题,也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下面,结合工作实际,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与体会,向各位领导进行汇报。

  一、农村党员管理要坚持纳新与吐故两手抓。农村党员的发展和管理,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抓好农村党员发展工作,不断壮大党的队伍,既是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需要,又是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全面建设实现农村小康的根本要求。但是近年来,在农村党员发展上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较多,村党支部看不到、管不着,选人育人渠道受到很大限制,农村好苗子难找,青年党员难以发展;党员结构不合理,党员队伍年龄普遍偏大,素质水平较低,不仅难以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自己还需别人扶持,难以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特别是农村党员近亲繁殖现象,少数村党支部书x在任期间,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扩大自己的个人势力,维护家族亲朋的小集团利益,以亲疏关系定党员发展对象,不考虑发展对象的个人素质和群众基础,使党员队伍成为清一色的自己人,或者自己人在党员队伍中占多数,村党支部成了自己的家—1—

  天下,严重影响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牢牢把住党员的入口关,让群众参与进来,使选出的党员真正代表群众意愿。比如,在发展党员上,xx实行了两推两决三公示机制。两推,就是在确定入党培养对象前,首先由群众以户为单位派代表对申请入党的人员进行投票,超过半数的,方能列为初选对象,然后再召开党员大会,以投票方式从入党初选对象中推荐出培养对象。两决,就是党支部在接受预备党员和研究预备党员转正时,要召开党员大会,采用设立独立填票台、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三公示,就是对票决确定的入党培养对象、预备对象和转正对象,以书面形式向全体党员和群众进行公示,进一步征询党员和群众的意见。近三年来,通过这一办法,xx共发展农村党员956名,使一大批致富和带富能力强的农村优秀人才,被吸纳到党员队伍中来,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发展党员家族化的问题。在严把党员入口关的同时,还要畅通出口。党员不能一定终身,而是要能进能出。有的党员在刚入党时很积极,但是随着时间越来越长,积极性、主动性就会变得越来越弱,甚至有的已经不再符合党员条件。对于不符合党员条件的,就要坚决清除出党员队伍,否则就会影响党员的形象,影响党群关系。在这一方面,xx实行了党员民意否决制,就是每年让群众对党员进行公开评价,对自己不满意的党员投否决票,否决票超过1/2的清理出党员队伍。下一步,建议在党员的进与出上面进一步完善机制,既纳新又吐故,从而使党员队伍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

  —2—

  二、发展基层民主重在村务公开的监管。规范村务管理工作,是发展基层民主,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推动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维护村集体、村干部、村民根本利益,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发生的根本途径。但在当前农村村务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有的村村务公开不及时、不真实、不全面,公开表面事项多,深层次问题少,尤其是村财务的收支公开透明度不高,避重就轻,避实就虚,有的半露半遮,犹抱琵琶半遮面。有的村在财务制度执行上存在三不严:限额审批制度执行不严,超权限签批、支出事项、金额不真实等现象突出;财务结算制度执行不严,未按上级要求进行结算的村还占很大比例,甚至还有未登账现象;现金管理制度执行不严,公款私存、坐支现金等现象突出。有的村村务执行随意,全凭支部书x意愿,缺乏有效监管,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村两委的公信力打了折扣,也让村干部贪污、挪用、私分、私存公款和出纳短款等违法违纪违规行为时有发生。防止这些问题的发生,最关键就是要加强监管。在这方面,xx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实行了一建两强三规范办法,一建,就是立村民监督委员会,独立行使监督权,公布村务监督结果,并对村民的询问质疑作出解释说明。两强,就是强化村务公开和强化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公开以村财务为重点,逐笔逐项公开;乡镇工业区在村服务中心建立村级会计委托代理,负责编制、登记、填报各种农村财务统计报表,制定村集体财务管理制度,负责村集体资产—3—

  清查、登记,农村三资审计,农村会计培训等。三规范,就是规范年度审计、离任审计和审计报告。同时,我们还实行了村财乡管,在保证村集体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和决策权三权不变的前提下,由乡镇代管村级财政,监督村级财务,有效杜绝了村干部铺张浪费、乱开支的现象。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座谈会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x处书x刘xx同志强调,要推进村务监督为重点加快完善乡村治理机制,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中央部署,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进一步强化监督的效果,让村务更加透明、更加规范。

  三、流动党员的管理要做到双向发力。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类人员在产业之间转移和地区之间流动日益频繁,外出务工经商和人才流动中的党员也越来越多,流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加强和改进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使他们在流动中能够及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是党员管理的一个新课题,也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但对这些流动党员的管理,难度还是较大的,他们大多数都是一年只回一次家,跟流出地党组织只见一次面,个别的甚至不见面,并且一旦流出还很难联系;再加上他们到打工企业后,很大一部分不表露自己的党员身份,也使得流入地党组织对流动党员的情况难以掌握。由于长期不参加组织生活,流动党员的身份和党员意识就会逐渐淡化。如何加强对他们的管理。我认为流出地和流入地应该双向—4—

  发力。一方面,流出地要加强对流出党员的联系沟通力度,及时掌握他们的信息,在流出党员分布比较集中的地区,可以建立流动党支部,开展组织活动,使农村外出务工党员出入有家,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始终与党组织保持密切联系。xx在这个方面的做法主要是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卡,定期沟通联系,及时掌握情况。比如,在今年农村两委换届中,我们及时向每一名流出党员,发送了一封明白信,告知两委换届的时间,希望他们能够按时参加,对不能参加的,征询他们的意见,可电话投票或委托代理人投票,既增强了他们的党员意识,又保证了他们党员权利的正常行使。另一方面,流入地的党组织,要做好外来务工党员的信息采集工作,及时了解外来流动党员的相关情况,并加强与流出地党组织的沟通,共同做好管理服务工作。比如,xx有两个省级工业园区,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对此,我们定期到企业摸底,掌握流动党员情况,建立流动党员数据库,并在符合条件的企业成立党小组,并选派党建指导员进企指导党建,指导开展党内生活,这样既加强了管理,又能激发党员发挥模范作用,促进企业发展。

  四、农村两委换届关键要做到选优配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做好农村这个最基层组织的换届,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村两委换届,在各级党委、政府换届中,可以说历时最长、难度最大、矛盾最多、突发情况也最多。比如,有的村民民主意识不高,不重视自己手—5—

  中所拥有的民主权利,只注重眼前的蝇头小利,谁答应的好处多就选谁;有的村因为土地、补偿款等历史遗留问题较多,一到换届时就会集中爆发,造成越级访和集体访;有的村宗族问题、派性问题比较突出,有些农民在看问题和处理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家庭,其次是家族,再次是宗族。换届选举时,家族、宗派都可能形成一方势力,影响正常的选举工作。所以,每次村两委换届选举,县、乡两级都会提前做大量的工作。比如,在村两委换届中,xx坚持党委主导、县乡共管、依法依规、一村一策、选优配强、打击非法的原则,严格筛选后备人才,确保把有理想信念和奉献精神,能带来希望;有经济头脑和致富本领,能带领发展;有良好品行和公道之心,能带出和谐的三有三带型优秀人才选进两委班子,实现选优配强的目标。今年,xx两委换届在邯郸市率先实现了村党支部换届率100%,村委换届率100%。但是,乡村两级反映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是,目前村两委干部任期为三年,这三年中,第一年要进行业务培训,第二年刚进入角色开展工作,第三年就要开始考虑下次换届的事情,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村刚平稳下来,还没有大的工作进展,就要开始新一轮的换届选举,这不利于农村的稳定、不利于农村工作的开展。所以,建议适当延长村两委班子的任期,比如与市、县、乡党委、政府换届同步,由三年变为五年,这样既对新一届两委班子更好地按照自己的施政路径开展工作有好处,对农村的和谐稳定也有很大的好处。

  —6—

  五、基层党组织生活应做到严格规范。严格党的组织生活,是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的重要措施,是维护党员队伍纯洁性,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重要手段。但是,当前基层特别是农村党内组织生活在其内容、参与度、组织形式和质量等方面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党员的党性意识淡薄,参加组织生活积极性不高,一些党员甚至把参加组织生活当作一种负担,不想参加党组织生活。二是管理不到位,缺乏对党员的教育、管理、评价、考核等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结果造成参加组织生活的人数下降,质量不高,甚至不能正常开展。三是组织生活内容陈旧,对党员关注的热点把握不准,组织生活就是念念文件、读读报纸,不联系实际,针对性不强。组织生活的不规范,使得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就有所欠缺,使得他们不能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今年,省委巡视组对邯郸市反馈的整改意见中,就提到党内政治生活不规范这一点。对此,xx县委高度重视,制定了《严格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党内政治生活的整改方案》,进一步规范了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等党内生活的召开时间、组织方式与内容等。同时,加强监督检查,定期不定期地对农村党组织生活情况进行明察暗访,对发现的问题,严格进行整改。下一步,我们将以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中的民主生活会为重点,进一步严格党内生活,确保让党的组织生活更加严肃、更加规范。

  六、基层党建运行要发挥好阵地作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处—7—

  在我们党联系群众、组织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是党在农村执政的主阵地。加强农村党组织阵地建设,既是一项事关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政治任务,更是一项事关抓基层、打基础,增后劲、促发展,需要我们紧抓不懈、常抓不懈的基础工程。但是,由于重视不够、资金缺乏等原因,仍有部分村庄没有村级阵地或者阵地管理不善、作用无法发挥等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缺少经费无钱办事。绝大部分村属于吃饭型财政,经费主要来自上级拨付,自身无力在阵地建设上进行投入。特别是部分城中村无村集体土地,购买土地费用太高,仍然存在较大资金缺口。二是作用发挥不到位。有的村只是简单的利用阵地办公、开会,村级阵地使用率不高,政治活动中心、教育培训中心、经济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和矛盾纠纷查处中心的功能作用没有有效发挥。三是存在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有的村虽然建立了图书室、活动室、卫生室,但缺少专门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文化室书籍过于陈旧、活动室活动项目单一、卫生室缺少必要的医疗设备和医务人员,造成办公阵地基本处于闲置状态。四是活动场所缺乏吸引力。个别村级办公阵地绿化、美化不够,休闲娱乐设施缺乏,对群众的吸引力不强,老百姓除了去办事以外,很少到村级办公阵地去锻炼休闲娱乐。比如,xx共有234个行政村,在年初的时候共排查出26个村无活动场所或场所不健全。对此,我们按照省、市委要求,在全县大力开展了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工作,特别是把活动场所建设作为重点,实行了县领导联系、乡镇主要领导分包、—8—

  县直单位帮扶、工作组驻村、第一x记进村五位一体捆绑责任制,并且实行四合一资金筹措办法,即县财政拿出8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从党费中拿出10万元,帮扶部门出资不低于2万元,乡镇给每村出资不低于1万元。截至目前,26个村中已有13个村活动场所主体完工或投入使用,另外13个村正在紧张施工,年底前可全部投入使用。同时,为使村级阵地更好地发挥作用,为群众办好事,让群众好办事,按照省委三级平台、两个代办工作要求,我们探索实行了121n工作法,即一个阵地、两级平台、一体服务、n项活动。一个阵地,就是村级活动场所,两级平台,就是乡、村便民服务平台,一体服务,就是村内各项便民服务工作,n项活动,就是组织党员学习、义务劳动、组织群众开展文体娱乐活动、组织各项村内议事活动等。下一步,为切实解决村两室运行维护及作用发挥问题,建议一是严格加强阵地管理。明确各村的管理使用、设施设备的维护维修以及安全防范工作责任,建立各村值班制度,确保活动场所环境整洁、高效运行。二是切实搞好服务。依托村级办公阵地,采取举办培训班、举行报告会、组织专题研讨、现场咨询等形式,讲授市场经济和科技知识,播放科教片,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全方面服务。

  七、农村党支部书x要解决好老有所养。群雁高飞头雁领,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做好农村工作关键在农村党支部书x,村支部书x就是村级班子的关键车头。实践证明,支部书x素质高,表率作用好,党支部的战斗力就高,村里各项工作就搞得红—9—

  红火火,村里的面貌就日新月异。但是支部书x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是,离任后的养老保障问题。离岗后,他又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除了种地,啥收入也没有。用村里人话来说,台上十年功,下台一场空;辛辛苦苦几十年,还得回家去种田;干的是硬任务,端的是泥饭碗;在职没奔头,离职没靠头。村干部待遇低且退休没有养老保障,岗位吸引力低,致使农村党员能人纷纷外流奔钱程,外出的农村党员能人又普遍不愿回乡任职,导致一些地方出现村干部尤其是村支部书x难培养、难选拔,干工作的热情不高等现象。在解决村两委干部的待遇上,我们一方面是提高村干部工资待遇。全县村两委干部的职务补贴全部按新标准执行,村党组织书x职务补贴15684元/年,已高于省定标准15659元/年,村委会主任和其他两委干部职务补贴也按照省定标准发放。(全县农村党组织书x基础职务补贴为1307元/月,村主任为700元/月,其他村两委干部为175元/月,其中村党支部书x、村主任职务一身兼的为1657元/月)。另一方面是强化村干部政治激励。对表现优秀、群众认可度高的村支部书x,转为财政费,近年来,已有2名村支部书x转为财政费,1名村支书被录用为乡镇公务员。下一步,建议建立更加广泛的村支书养老保障机制,切实解决退休老支书老有所养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八、发展农村集体经济要因村制宜。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村各项工作正常运转的保障。实践充分证明,集体经济没有一点实力,村级组织就难以从物质上为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服务,基层干部—10—

  说话就没人听;凡是集体经济实力强的村,基层党组织都能为群众创造更好的生产生活条件,村干部的威信就高,党群干群关系能够明显改善。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欠发达地区的很多村没有集体收入或者收入很少。据河北省委组织部统计,目前河北绝大多数行政村集体经济还是空白村,服务和办事能力很弱。少部分拥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也主要是以集体土地承包费为主,培育经济增长点的办法不多,村集体经济非常薄弱,许多甚至还是空壳村、负债村,连村级的日常公用开支和正常的生产发展需要都无法满足。特别是多数村为传统农业村,一无矿业,二无三产,仅有一些机动耕地,远离城市,地处偏僻,自然环境条件差,交通不便,这也成为集体经济难以发展的客观制约条件。xx也面临着这个问题,全县234个村中有集体经济收入的只有68个,71%的村无集体经济收入,村班子无钱办事问题突出,制约了村里发展。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对无集体收入村的集体资产、资源进行全面清理登记,坚持从小干起、从零干起,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采取承包、租赁、流转等方式,盘活集体资产,探索出适合自己发展的模式;对有区位、资源等优势的,大力发展农业休闲观光游、禅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力争今年消除20%无集体收入的村,三年内全部消除。比如,xx具有优越的红色文化资源,xxx、刘xx、周xx等老一辈革命家曾亲临xx视察棉花生产,并建有毛xx视察xx纪念馆,依托这一资源,我们规划设计了红色旅游专线,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产业。再比如,xx具有悠久的禅宗—11—

  文化历史,佛教禅宗第二代祖师、中国一祖慧可大师曾在xx讲经说法,并留下匡教寺、二祖寺等佛宗圣迹,依托这一资源,我们将重点推进二祖村开发建设,着力打造禅源小镇。下一步,建议上级进一步完善扶持措施,研究制定加快发展乡村经济的具体措施,采取政策扶持、财政倾斜、引导信贷等办法,切实加大对乡村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

  九、加强干xx伍建设要做到公开透明。干xx伍建设是基层党建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尤其在当前从严x党进入新常态的形势下,建设一支政治坚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勤政为民的干xx伍更加重要。只有始终抓好干xx伍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干xx伍,才能更好统筹推进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党的建设等各项工作,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而干xx伍建设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干部的选拔任用,不可否认,当前干部考察还存在简单化、程序化、机械化的现象,往往以票取人、以考察材料量人、以现任职务表现识人,致使对考察对象了解不全面、不彻底。干部推荐方式还有待完善,注重组织推荐和领导干部个人推荐,对群众推荐和个人自荐重视不够,推荐环节民主意识还有待提高。选拔和任用干部视野不宽,对长期在一线岗位上踏踏实实、默默无闻的干部,政治上关心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为进一步提高干xx伍质量,xx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主要实行了四项制度:一是常—12—

  委会票决制。常委会讨论决定乡局级领导干部任免等事项时,采取一人一票,无记名投票表决,充分体现填票人的意愿。二是全委会票决制。常委会票决提名县直、乡镇党政正职拟任人选后,召开全委会进行投票表决。三是审查把关制。对拟提拔干部人选在党风廉政建设、遵纪守法、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其身份、人事档案等方面的情况由纪委、组织部分别进行严格审查后,提出书面审查意见,明确说明能否被提拔使用,切实防止带病提拔。四是全程通报制。常委会和全委会票决干部后,将提拔干部的基本情况、任职情况和考察得票情况,通过文件、媒体、公开栏等多种形式向社会通报,广泛接受社会监督,保证了各项机制的落实和干部任用工作的阳光运行,2009年被中纪委、中组部确定为全国首批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工作试点县。近三年来,全县共研究科级干部688人,其中,提拔正科79人、副科164人,平级调整360人,重用25人,免职60人,干部群众比较满意,社会各界反响良好。

  另外,在基层公务员队伍的管理上,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公务员身份难以解决。按照《公务员法》,获得公务员身份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考录,二是调任。考录就是凡进必考,参加国家和省市组织的公务员考试。调任就是从企事业单位到公务员岗位任领导职务的,可获得公务员身份。但实际上,很多干部还没有解决公务员身份问题,导致基层公务员数量偏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而且由于这部分人不是公务员身份,—13—

  也无法享受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的政策。此外,由于身份限制,也不能跨地区调任,等等。建议有关部门能够进一步细化公务员管理办法,使符合条件的人尽快获得公务员身份。

  十、要注重加强非公企业党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是党的建设工作的一个重要领域。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党的工作,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是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现实需要。2012年,中央办公厅就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但是近年来,非公有制企业由于其特殊性,导致党建工作受到一定的局限,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率低或者党组织名存实亡,不能正常发挥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组建上还存在一定困难。由于非公企业党员人数少且流动性强,再加上一部分党员不愿意把党组织关系转到非公企业,使大多数非公企业都不具备单独建立党组织的条件。比如,xx共有197家非公企业,成立党组织的只有55家,其中能够正常开展组织生活的仅有28家。二是作用发挥还不太显著。由于在非公企业中,业主大多不是党员,绝大多数党员都是受雇于业主的职工,主要从事企业生产,党组织活动的时间、经费、效果得不到有效保证。三是工作缺乏主动性。相当一部分非公有制企业不能妥善处理生产经营和党建工作的关系,开展党建活动缺乏主动性,甚至有推、拖现象,党建活动难开展、开展难的问题突出。四是组织管理松散。在一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与有关部门—14—

  党委只是松散的挂靠关系,难以形成有效的工作体系和工作程序,再加上非公有制企业受市场影响大,变化快,党员的流动性也很大,不少党员处于游离状态,也增加了管理的难度。特别是发展党员的工作从总体上看比较慢,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针对这些问题,xx一直在探索加强非公企业党建的有效途径,一方面,对非公企业党组织书x实行八化管理制度,即组建动态化,根据企业党组织建设情况,制定相应的工作任务目标,实行分类分级动态管理;隶属明晰化,明确企业党组织书x的管理;队伍优质化,培养一批政治强、业务精的企业党员队伍;阵地标准化,规范党员活动场所,配齐必要的办公设备;活动经常化,定期开展三会一课、研讨座谈、学习交流等活动;制度规范化,建立完善党员发展、日常管理、民主评议等制度;作用实效化,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企业发展;保障多元化,采取企业出一部分、财政补一部分、党费留一部分的办法,保障非公企业组织建设正常开展。另一方面,实行百分考核办法,就是将阵地建设、制度规范、发展党员、台账资料、活动开展、作用发挥、工作反馈等方面内容细化成100分,定期进行考核。xx的做法被《人民xx内参》刊登,得到了中组部的关注,今年1月22日,中组部组织二局到xx进行调研,对xx的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下一步,我县将在企业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同步推进党的组织建设、阵地建设、队伍建设、骨干培养和活动的正常开展,确保非公企业党组织作用的充分发挥。

  —15—

  以上汇报,不妥之处,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同时,我将以这次座谈会为契机,扎实履行党建第一责任人责任,认真学习各位领导和兄弟县的好经验、好做法,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抓的更实、更好、更有成效。

  —16—

篇三:党校研讨提纲

  

  党校轮训班学习研讨时的发言提纲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学们:

  大家好!为期_的轮训就要结束了,能够作为学员代表在这里进行交流,深感荣幸。首先,感谢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的精心组织,为我们提供了这次培训机会,让我们再次走进课堂,静下心来学习思考;感谢党校领导和老师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平台,让我们现场聆听教授的精彩讲座,精神上补了钙、能力上加了油、知识上充了电。这次培训,时间虽然不长,但安排紧凑,形式新颖,主题鲜明、内容丰富,使我收获很大,受益匪浅。通过这次学习,让我深刻领悟了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政方针和战略部署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从更高层次、更深维度,对党的二十大精神核心要义、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中国式现代化等新要求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把握。回去后,我将以这次培训为契机,努力把学习成果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的动力和责任,扎实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

  一是强化监测帮扶。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底线任务,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底线任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必须要先守牢底线任务,才能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守牢底线任务的关键就是要继续压紧压实责任,落实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固化提升精准识别和稳慎退出工作法,坚持常态化监测与集中排查相结合、农户全员筛查与重点人群核查相结合,在基层干部排查、农户自主申报、部门筛查预警三个渠道基础上,用好防止返贫监测和乡村振兴咨询服务平台,及时核实处置群众反映的问题线索,做到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对新识别的监测户,每户明确一名国家公职人员作为帮扶责任人,定期入户走访帮扶。对家庭有劳动能力的监测户,至少落实一项开发式帮扶措施;对弱劳力半劳力,创造条件探索落实开发式帮扶措施;对没有劳动能力的,做好兜底保障。严格执行风险消除标准和程序,稳定消除返贫致贫风险。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稳退出。

  二是着力培育产业。

  依托农业农村特色资源,深入实施特色种养业提升行动,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收入持续增加、脱贫群众经营净收入稳步增长。同时,补上产业短板弱项、选好经营模式、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对财政资金和帮扶资金支持的经营性项目,建立工作台账,推动经营主体通过订单生产、托养托管、产品代销、保护价收购、吸纳就业、资产收益等方式,使脱贫群众嵌入产业链条分享更多收益。通过持续开展消费帮扶行动,拓宽脱贫地区农产品销售渠道,对接建立市场化消费帮扶机制,及时化解市场风险。

  三是积极扩大就业。

  这是增强脱贫群众内生发展动力的现实途径。稳住脱贫群众务工就业规模,拓展就业空间、拓宽就业渠道,让脱贫人口就业的领域更广、渠道更多。创劳务品牌、创运营机制,擦亮_、_、_、_、_等劳务品牌,建立完善企业+就业帮扶车间运营机制。提升就业质量、提升就业帮扶政策效能,促进脱贫群众务工收入稳中有增。摸清脱贫劳动力务工意愿和需求,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做到能外出就业尽外出就业,对走不出去的弱劳力半劳力做好兜底安置。认真落实返乡创业优惠政策,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以创业带动就业。

  四是推进乡村振兴。

  对脱贫家庭务农人员,结合实际需求开展生产经营技能培训。建立和完善乡村工匠培育机制,挖掘培养一批、传承发展一批、提升壮大一批乡村工匠,激发广大乡村手工业者、传统艺人创新创造活力。聚焦脱贫家庭新成长劳动力,实施雨露计划+就业促进行动,提高职业教育入读率、就业率;聚焦脱贫家庭青壮年劳动力,依托_建设,加大技能培训,提高技能专业化水平。统筹用好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等资源,加强资产经营管理、开发利用集体土地、创新发展方式,支持经济薄弱村培育壮大集体经济。

篇四:党校研讨提纲

  

  第一讲

  政治与政治学

  一、政治的定义

  价值性解释:这是一种政治哲学的思维向度。无论从儒家?德治?的角度出发,还是从西方?正义?的角度出发,人们倾向于从应然的理想的角度来定义政治,认为政治应当具有某种价值性特征或标准,背离这个特征或标准的现实政治,就是不正义或不道德的。应当承认,政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过程。

  二、为什么要研究政治

  1.确立共同的政治理念,广泛地形成政治共识

  2.探索合理的政治安排,合理地规划政治生活

  3.寻求文明的政治规则,文明地解决政治冲突

  4.了解他人,学会与别人打交道

  三、政治学的学科定位和知识体系

  研究和微观政治研究。宏观政治研究从政治群体以上的政治现象人手,主要包括政治社会学、政治地理学、政治人类学、政治生态学、政治体制理论、政府结构和运行研究、政治思想研究、政治发展研究等等。微观政治学以个体政治人为研究对象,其中主要包括政治心理学、政治社会化研究、政治角色理论、政治人格研究等等。

  则。

  讨论平等的含义,只有回答?在什么方面平等?才有意义。根据所分配的对象的不同,平等概念的应用也完全不同,其主要包括:根本平等;形式平等;机会平等;结果平等。

  自

  由

  自由就是一个人按照其意志去思考和行动的能力。自由一般被划分为两种,即?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所谓?消极自理想的实施却非常复杂,而且充满了争议。民主概念起源于古希腊语,其字面含义就是?人民统治?。对民主最著名的表述出自亚伯拉罕〃林肯。概括了民主的三个核心特点:(1)政治平等;(2)公民参与;(3)公共利益。

  民主可以划分为许多不同的模式。其中,直接民主和代议制民主是最重要的划分。

  2、政治价值体系与现实人们就人民和精英作用的比例究竟如何分配、各自如何分工协作等问题仍然在进行讨论和探索。

  这种阐释为确立政治的价值评判标准提供了根据。

  神学性解释:这是一种宗教性的思维向度,在中国主要表现为?受命于天?的思想,在西方主要表现为?君权神授?的政治观。在这种思维向度下,政治生活是神意的安排。政治的神学性解释为政治生活提供了一时的合法性基础。

  权力性解释:这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思维向度。它把政治理解为对权力的追求和运用。具体表现是,中国古代以法家为代表的?法?、?术?、?势?的政治之道;西方以马基雅维利(1469—1527)为代表的现实主义政治观,把政治的核心理解为夺取权力、维护权力和扩大权力;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1864—1920)认为,政治是指力求分享权力或力求影响权力的分配;英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认为,政治主要指?权力的形成和分配?。这种现实主义的思维向度力图从政治的核心要素出发来阐释政治活动,把政治理解为围绕权力而展开的活动。

  管理性解释:这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现代管理的思维向度。它把政治视为公共管理活动。所以,从公共管理政策的角度讲,政治可以被定义为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从公共管理协调的角度讲,政治可以被定义为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过程;从公共管理的参与角度讲,政治还可以被定义为社会成员从事社会公共活动的方式、方法和途径等等。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具有如下特点:(1)认为政治是一种特定的社会关系。(2)认为政治是更为基础的经济关系的集中表现。(3)认为国家政权是政治的主要和根本的问题。(4)认为政治是一种有规律的社会现象。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特点,有人把政治定义为:?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人们围绕着特定利益,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规定和实现特定权利的一种社会关系?。

  政治就是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治学

  是研究公共权力的形式及运作规律的科学;经济学主要关注如何以

  最少的成本取得最大的利益,起支点是价值的生产;政治学关注如何分配那

  些业已由经济活动生产出来的利益,起支点是价值的分配;

  伦理学则关心所分配的利益是否公正,其支点是价值的评估。

  主要包括:公共权力如何产生、如何构建、如何配臵等问题的研究。

  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社会与政府的关系

  政府权力各个部分结构的关系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论及政治学的学科定位,不得不回到欧洲学科分类创始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上来。亚里士多德专门著有《政治学》,认为政治学是人类最高的学问,因为它研究的是国家之善的问题,即如何组织和安排人类社会生活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是一种政治动物。也就是说,人的本性就是要过一种社会集体生活。要过集体生活,就存在一个组织问题。那么,人类社会生活到底如何组织和安排才算不失为公平合理,即符合所谓?正义?原则,这就是政治学研究的根本问题。

  按照政治学的功能来划分,可以把政治学分为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两类。理论研究的作用在于为人们全面、深入认识政治及其发展规律提供理论、观点、原则和方法,并且为政治学的应用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政治原则。它主要包括政治学原理、政治哲学、政治思想、政治学研究方法、比较政治学,以及一些政治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交叉而产生的政治理论学科如政治心理学、政治社会学等。应用研究的作用主要是指导和规范实际政治活动,它包括政治制度研究、政治领导和决策研究、政治管理学、行政管理学、组织理论、行政法学、人事行政学、市政学、公共政策分析等等。

  按照政治学研究的角度和层次来划分,政治学研究又被划分为宏观政治按照政治学研究对象来划分,政治学还可以被划分为静态研究和动态研究。静态研究主要指对于政治组织和政治制度的研究,包括对于国家、政党、政府、政治团体、政治制度的研究。动态研究主要指对于政治行为、政治过程及社会政治的变化的研究,包括对于政治斗争、政治革命、政治改革、政治参与、政治过程、政治权力运行、决策和政策实施过程等方面的研究。

  此外,按照政治研究的区域划分,把政治学分为国别政治研究和跨国政治研究等等。

  四、政治生活的价值体系

  正义、权利、自由、自治、民主、平等、宽容是现代政治生活中最基本的价值追求,它们是构成政治价值体系最基本的要素。

  1、政治价值体系各要素分析

  正

  义

  正义是政治学、伦理学、经济学以及法学最常使用的概念之一,它是指公正分配奖励和惩罚的道德观念。简单地说,正义就是给每个人应得的那一份。它可以应用于包括自由、权利、权力、财富、休闲等价值在内的所有社会利益的分配之中。正如?公正分配?的范围非常大一样,正义也可以被看成是一个本质上充满争议的概念。

  人们经常从不同的角度来定义?正义?,从而形成了不同类型的正义观念。?程序性的?正义和?实质性的?正义是常见的划分;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使用?法律的正义?和?社会的正义?的概念。

  权

  利

  权利被认为是做某种事情的资格或正当性。权利观念起源于17和18世纪,最早来自自然权利或天赋权利的思想,特别被社会契约论者所广泛使用。在常见的讨论中,权利一般被分为法律权利和道德权利。前者被归结为正式的法律和行为规则,具有强制性;后者被认为是一种道德的主张或哲学观点。

  平

  等

  平等既是一种哲学信念也被认为是一种分配原由?就是?不受干预?:即个人不受外部因素的限制,可以按其意志来行动。选择自由、公民自由和个人隐私等,皆属于消极自由的范畴。所谓?积极自由?就是在不受限制的情况下个人能够实现其意志的能力,通常表述为个人发展或个人实现。

  自由在什么情况下才是有意义的或者说是人们想要的?

  (1)一种选择,或就是别无选择:在这种情况下讨论自由没有意义:就如上文所举的例子,当现实给某人只有一种选择的时候,他根本谈不上自由。他是不自由的。这是?积极自由?的辩护者所关心的问题。

  (2)不确定选择,或就是选择结果不明确:在这种情况下,自由是痛苦的。所以才有了?逃避自由?的说法。

  (3)多种选择,选择结果基本明确:这种情况下的自由是最值得追求的。这也是?消极自由?的辩护者所面对的情况,也是他们讨论自由意义的前提。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自由问题上,政府应当做的事情有两个:第一,使人们避免面临无选择的局面;第二,保证多项选择结果的确定性。

  宽

  容

  宽容是指对不同观点和不同意见的自制和忍让。它既不同于赞同许可,也不同于漠不关心。宽容意味着通过道德的榜样和理性的说法去努力影响别人。宽容有时候也可以分为积极和消极两种。积极的宽容态度意味着欢迎和鼓励多样性和多元化;消极的宽容意味着被动地接受多样性,或者只是采取?自己活也让别人活?的态度。

  自

  治

  从字面上理解,自治即自我统治和自我管理。如果说自由是相对于个人而言的,那么,自治则主要是相对于组织和团体而言的。它的主体一般指非个人的组织和机构。

  民

  主

  尽管民主的基本含义非常简单——即?人民统治?,虽然民主已经在当代政治生活中受到了普遍赞誉,但是,为民主理想所做的辩护和民主政治生活

  政治价值与现实政治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价值选择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制度安排,从而形成不同的政治体系。同样,不同的价值选择也会影响政治决策,从而形成不同的公共政策。

  阐释政治价值与现实政治的关系。

  (1)自由选项比较

  自由价值在政治选择中比重多大,直接决定了政府的模式:是所谓?大政府?模式,还是?小政府?模式?是所谓?积极政府?模式,还是?消极政府?模式。

  (2)平等选项比较

  平等价值在政治选择中比重的多少,除了与政府模式有关外,与政府采用的税收政策也直接相关。选择的不同直接反应了我们日常所说的?民强?和?国富?、?大河?与?小河?的关系。它还关系到贫富差别的问题:是国家高税收高积累高福利来保障国家富裕,还是国家低税收低积累低福利来促进民间发展?前者对?穷人?有利,后者对?富人?有利。

  一般来说,平等的比重与政府作用成正比例关系。平等比重越大,政府为实现社会平等所承担的职能和作用就越大。反之亦然。当然,从长远的发展看,无论哪种政府模式,它的平等选择模式可能呈现周期循环的状态。

  (3)民主选项比较

  民主成分由少到多,由小到大,反映了民众和精英在政治中活中影响和作用的分配比例的变化。从独裁政治到比较极端的直接民主,期间不同的选择模式也反映了政府制度模式的差别。(见下图)在上述三种模式中,大民主的模式也充分贯彻了平等原则,但它可能牺牲自由和效率。独裁模式除满足秩序需求之外,在自由和平等以及效益方面可能都会受到质疑。有限民主模式可以说是在自由、平等、效益(效率和收益)几个方面寻求平衡的结果。所以,它也是目前绝大多数国家追求的理想的民主模式。当然,在有限民主的范畴之内,第二讲

  政治权力

  分析

  权力是一种能力,是对他人和资源的支配能力,一般认为,政治权力是政治的核心。政治实践通常也被认为是权力的实施。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的根本问题就是国家政权问题。而所谓国家政权问题,实际上就是关于政治权力的安排和运行问题。因无政府主义者反对政治权力的存在,因为它驾驭和限制了个人行动;自由主义讨厌政治权力,因为它可能威胁个人自由。

  (3)扩张性:政治权力具有自我扩张和膨胀的能力,它的应用边际直到遇到阻力和反弹而不能前进为止。而且,有权力的人总是倾向于滥用权力,助于我们回答上文所提出的问题。

  政治权力中包含着主客观两个方面的构成要素。

  1.客观构成要素

  (1)生产资料。劳动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而生产资料则是人类劳动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所以,谁占有生基本的要素,它是政治权力得以形成和保持的基础。

  (2)身份资格。政治权力主体的身份资格的含义同样因主体不同而相异。个人的身份资格主要指个人的资历、所担任的职位、所具有的威望以及某种血缘关系或法定关系的继承资格等等,概言之,或者当政治矛盾激化而无法通过合作、谈判和妥协的途径得到解决的时候,如推翻一个政权的暴力行动。武力方式包括暴力镇压、武装起义、军事政变、政治暗杀等。其中,战争是武力方式的一种大规模的极端形式,因此,战争被认为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

  他们的理论构成了精英主义三重唱,对20世纪政治学关于权力的思考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帕累托认为,任何社会均可以分为三个集团,即:人数不多的统治精英集团,非统治的精英集团(如富人或贵族)和普通大众或非精英集团。少数精英统治社会,而人数更此,政治权力分析是政治研究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政治权力的含义和特性

  1)权力是政治的基础。正如货币或金钱是经济学的核心概念一样,权力也是政治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说,政治研究就是关于权力分配方式和权力运行机制的研究,政治学也就是关于权力的学问。

  2)广义而言,权力可以被定义为达到理想结果的能力,或者说是指能够做某种事情的能力,它包括从个人到社会组织、国家和政府、国际组织广泛领域中所有的行为能力。

  权力与权威不同。前者指的是影响他人的能力,而后者指的是影响他人的正当性。权力主要体现为奖惩能力,它来自于某种强力和操纵,具有强制的性质;而权威主要来自理性的说服力。从被影响的对象的行为动机和后果来看,权力具有强制性,受影响的人的行为是一种被迫服从,而权威对象的行为则是一种自觉自愿的服从。

  权利的划分权力存在于广泛的社会生活之中。不同生活领域的权力现象分别被称为政治权力、经济权力、社会权力、宗教权力等。根据权力主体的不同,还可以区分为个人权力、组织权力和政府权力等。

  政治权力是权力现象和权力行为在政治领域的体现。狭义地讲,政治权力指的是公共权力,即行为者(个人、群体或组织)在公共事务方面控制社会资源,从事社会活动,实现预期目标,影响相关

  政治权力的特性。

  (1)支配性:政治权力是—种支配力量,掌握了政治权力,也就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掌握了社会的支配力量,也就意味着在社会价值和利益分配中处于优势地位。正由于此,政治权力才成为社会势力展开角逐和争夺的焦点。

  (2)强制性:政治权力也是—种要求政治服从的强制力量。它一般通过严密的组织,以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军事的等多种手段作为备用,奖励和惩罚是它的基本原则。为了实现政治服从,暴力往往是后盾。正由于此,所以.?绝对的权力意味着绝对的腐化?。正由于此,限制和约束权力才成为政治学的一个普遍议题。

  (4)排他性:政治权力作为一种支配力量,倾向于排除其他权力的介入。政治合作和妥协往往是在权力资源和能力不足的时候才有必要和可能。掌握权力的人,一般也不希望其他权力介入而发生影响。所以专权既是某些政治领袖个性的结果,也是权力的特性使然。正由于此,合理的制度设计才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而权力之间的制约与平衡才成为防止专权最有效的手段。

  政治权力作为一种力量,它具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作用。从积极的角度讲,它是组织社会、维持秩序、实现公共政策目标不可缺少的手段。从消极的方面讲,它也是实施专制和暴政,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工具。因此,它也可以说是一种?必要的恶?。这就要求我们在肯定和发挥其积极作用的同时,还要对它保持高度戒备,限制和约束它行使的范围和方式。

  政治权力作为一种关系,它通过形成和规定各种社会角色之间权力关系,使社会生活制度化。从宏观的角度讲,政府——社会——个人三者之间的权力和权利关系,是社会的基本政治权力关系;从微观的角度讲,政府内部的权力关系(如立法、行政、司法之间的关系以及各政府系统之间的上下级关系)、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社会组织(包括政党在内的政治组织以及其他非政治性组织)与政府的关系、公民与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关系等,构成了一般政治社会最基本的权力关系。

  二、政治权力的来源和基础

  权力是—种实在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在政治生活中,是什么因素使某些行为者(个人、群体或组织)具有了影响他人的力量?

  美国学者希尔斯曼在《美国是如何治理的》一书中曾经对权力的来源作了基本概括。认为权力来自于暴力或军事力量、财富、社会地位、组织制度、专门知识和社会舆论等多种途径。他的归纳有产资料,谁就可以获得支配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能力,生产资料的占有者必然成为政治权力的主体。

  (2)物质财富。物质财富一般是指劳动形成的物质产品,任何物质财富本身都代表着一定的力量,物质财富的积累就意味着力量的扩大,物质财富的占有就意味着力量的拥有。同时,物质财富又具有使用价值,这种使用价值又在两个方面影响着社会政治权力:首先,物质财富的使用价值可以解决政治力量形成和活动中的技术要求,比如通讯工具的拥有可以解决政治力量内部的沟通。其次,物质财富的使用价值可以满足人的各种需要,掌握满足人们实际需要的物质财富,也就具备了对他人的支配能力。

  (3)暴力。暴力本身就是一种力量,因此,它构成了政治力量的有机组成部分,暴力具有直接强制力,而强制和制约是政治权力的基本条件。作为政治权力构成要素的暴力包含三方面的基本内容,即暴力执行者、暴力组织和暴力工具。这种表述来自恩格斯的观点:?构成这种权力的,不仅有武装的人,而且还有物质的附属物,如监狱和各种强制机关?。暴力的强弱取决于暴力执行者的能力、暴力组织的严密程度和运行的有效程度、暴力工具的技术水平和适用程度等因素。

  (4)其他;政治权力的客观构成要素还包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所处的地理条件、有益的文化传统、有利的形势变化和时机以及政治权力客体的服从心理等等。

  2.主观构成要素

  (1)能力素质。政治权力主体的能力素质是其智力和体力的总和。不过,由于政治权力主体有个人和群体之分,因而政治权力主体能力素质的实际含义也不一样。就个人来说,其能力素质主要有知识水平、品德修养、经验阅历、性格意志,在政治生活中表现为分析判断能力、领导决策能力、组织动员能力、革新创造能力等等。而对于群体来说,主要包括群体的教育水平、心理素养、体能素质、文化传统、成就状况等等。能力素质是政治权力主观构成要素中最为个人身份资格就是人的社会政治角色。群体也有其特定的身份资格,其主要有群体的社会形象、社会地位、社会政治威望和声誉等等。

  (3)理论与策略。理论是政治权力主体对于社会政治目标及其原则的构思。作为政治权力的主观构成要素,理论实际上反映和代表着多少人的利益和要求,即,政治权力主体的政治目标及其原则符合于多少人的利益。策略是政治权力主体在具体的客观条件下强化自身力量、弱化对方力量的方式,因此,策略是与实际政治生活的具体时间、地点、性质、内容、对象、矛盾程度等等复杂因素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策略是政治权力在具体情况下能否形成和保持的关键。

  (4)组织。组织是若干个人的有机集合。组织的力量取决于组织基础、组织原则、组织结构、组织运行方式以及组织成员的相互关系等多方面因素。

  三、政治权力的实现方式

  政治权力有多种实现方式。一般可以划分为?积极?(正面的)和?消极?(反面的)两个方面。前者以奖励为手段,后者以惩罚为策略。政治权力以武力为后盾,但武力和暴力在权力?套餐?中,总是最后的选择。奖励和惩罚是政治权力实施的基本原则。通常所说的?恩威并用?、?刚柔并举?以及?胡萝卜加大棒?就是权力运用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结合。

  (经济学家基思〃鲍丁在1989年撰写的著作《权力的三重面孔》中曾经从另外的角度分析了权力实施的方式。他区分了武力或胁迫、多重互惠式交换以及忠诚和服从义务与责任的产生三种方式。根据他的逻辑,这三种方式也反映了政治权力运行和实施的基本过程:即武力威胁——交易——忠诚。)

  权力运用的三种基本手段和策略;(1)培养政治忠诚,形成政治核心力量;(2)利益拉动(?拉?的策略),形成政治合作;(3)威胁惩罚(?打?的策略),矫正不服从行为。

  权力实施的具体方法:

  1.直接动用武力

  武力一般见诸于根本对立的政治权力关系之中,2.使用政治威胁

  使用政治威胁是政治权力的潜在作用方式。它存在于对抗性的利益之间。权力主体通过政治警告、政治恐怖、政治戒严、政治威胁、政治舆论、院外活动等途径施加压力,以达到政治服从或实现政治目标的目的。

  3.制定政治规则

  政治规则是一种行为规范,它包括法律规则、制度规则和纪律等,具有规范和约束社会行为的强制作用。谁能够制定规则,谁就拥有整个?游戏?的控制权。政治权力主体通过制定社会规则,可以贯彻自己的意志,约束权力客体的行为。

  4.下达政治指令

  政治权力主体明确表达自己的意志,要求政治权力客体照此行为。政治指令通常发生于上下级之间的权力结构关系中,如中央权力对地方权力,上级权力对下级权力。

  5.展开政治说服

  政治说服是政治权力主体以具有说服力的理论、方案或建议说服权力客体的沟通活动。其中大众式的理论宣传和有针对性的游说活动是常见的方式。它的成功运用是道义性和技巧性的有机结合。

  6.实施政治激励

  政治激励即政治权力主体运用自己掌握的资源对政治权力客体施行奖赏,以激励其按照设定目标和方式采取行动。政治激励有多种方式,既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常见方式包括表扬、记功、颁发奖金或者委以重任等等。

  7.实行政治处罚

  政治处罚是政治权力主体依据一定规则和要求对政治权力客体的违规行为实施惩罚以保障政治服从的方式,它包括物质的处罚和精神的处罚。在特定情况下,还可以通过制裁和剥夺权利的方式来实现。

  四、政治权力分配的理论和原则

  在任何政治体系中,政治权力都不是被平均分配的。

  1.精英主义模式

  统治精英的概念与三位学者有密切联系。他们是意大利的帕累托(1848—1923)、莫斯卡(1858—1941)和德国的米歇尔斯(1876—1936)。少的精英实施政治统治,这是任何社会的普遍规律。1、统治精英集团—政治统治

  2、非统治的精英集团—统治社会

  3、普通大众或非精英集团—被统治

  莫斯卡认为,一切社会都存在两个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统治阶级是一个很小的群体,他们属于政治精英,控制着社会的大多数,承担政治的所有功能,垄断权力并享受权力所带来的一切好处。

  米歇尔斯从特殊组织(政党)的角度研究权力问题,提出了著名的?寡头铁律?。认为组织从来就是寡头的组织,任何社会都由组织(政党)来实施统治,而组织又是由少数领袖(寡头)来实施统治。即使民主的政党也是如

  2.多元主义模式

  多元主义则认为社会由多个?少数?集团来统治。

  多元主义是一种多样化的观念。它认为现代民主是一个开放和竞争的舞台,不同的利益和团体为了影响社会而展开竞争。多元主义被认为是介于精英主义和传统民主主义之间的中间立场。它与精英主义的不同在于,它否认一个单一的统治精英集团的存在。它与传统的?多数人统治?的民主主义的区别在于,它不承认多数在实施统治。作为中间立场,它认为统治社会的是许多不同的?少数?,即所谓?多元的?少数(见下图)

  多元主义认为,在一个开放的民主社会,权力在不同的团体之间得到广泛的分配。这些社会团体处于不断的竞争之中,并不断地产生新的社会团体。决策被视为具有影响力的不同团体之间讨价还价的结果。根据多元主义的观点,尽管权力分配是不平等的,但是,没有哪个团体能够垄断所有的政策领域。社会的多元化和社会成员多重的组织身份,容易达成有利于维护政治体系和政治稳定的广泛的社会共识。在这种多元化的权力分配结构中,人们解决冲突一般也会倾向于采用非暴力的方式,多元主义既被看作是对现实的描述,也被视为论下,精英主义所描述的事实被认为是决策和权力垄断的产物而遭到摈弃和批判。它坚持认为,不同的少数(精英)决定或者影响不同领域的决策,是权力比较合理的分配方式。具有特殊利益的团体只有在特殊的领域具有发言权。

  3.法团主义模式

  20世纪70年代,法团主义理论被重新用来分析自由民主国家中权力分配的模式。德国和奥地利被认为是法团主义模式的典型。

  法团主义强调,社第三讲

  政治合法性分析

  一、政治合法性的意义

  ?合法性?是西方话语,即指政治统治的正当性或正统性。

  合法性不同于守法意义上的?合法性?。

  在政治学语境中,合法性是政治合法性,不是合法律性

  政治合法性是观念内化的结果,讲的是价值认同

  而合法律性是强制力的结果,它是政治合法性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所谓政治合法性,就是治(如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摩洛哥)也属此列。现代的君主立宪制国家(如英国、比利时和荷兰)虽然不能归结于传统权威型,但它们政治文化中的传统因素依然在发挥作用。

  个人魅力型

  个人魅力型的政治合法性建立在某个人的非凡个性和超凡感召力(个人魅力)的基础上。个人魅力型权威表现为政治领袖作为英雄和?圣人?引导和召唤追随者的能力。这种形式的政治统治建立在领袖个人权威的式的地方是,它的权威寄托在规则、程序和制度之上,而不是寄托在个人之上,所以,它较少被滥用,也不致引起严重的不正义。如果某一个官员的行为超出了自己的权限,人们可以拒绝服从。法理型权威实行的是有限政府的统治,而且,通过合理的劳动分工来促进效率。它的不足在于,随着官僚制组织形式的扩张,社会环境的去个性化和非人性化是其高效率所付出的必然代价。

  韦伯的分析基本上是中肯的,但也有局限性。定的政治制度和规范,亦即合法的政治结构能够赋予其执政者合法的地位;而合法性的个人品质基础是指执政者个人能赢得系统中成员的信任和赞同。上述三种合法性源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为政治系统奠定合法性的基础。

  德国著名政治社会学家哈贝马斯也认为,?合法性意味着某种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把合法性归结为符合价值规范基础上的支持和忠诚。其主题是世俗化的价值观;理性的法则;抽象权序的稳定。然而,它也面临不同程度的合法性危机。

  民主过程导致了人们对社会福利以及大众参与和社会平等的要求不断提高,结果,国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所承担的责任不断扩大。同时,税收和公共开支急剧增加,这又限制了利润水平,阻碍了企业的发展,进而又抑制了资本主义积累。在哈贝马斯看来,资本主义民主无法永久地同时满足两个方面的要求:(1)大众对于社会保障和福利权利的要求;(2)基于会中一些群体(主要是经济性的)组合成为社团并进入决策程序是实现权力分配的有效途径。

  4.马克思主义模式

  不同于所有上述理论模式,马克思主义为政治权力分配提供了完全不同的解释。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经济秩序决定政治权力的分配。在阶级社会中,由于经济权力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因此,政治权力也必然集中在处于少数的统治阶级的手中。国家作为一种强制机器,也是用来维护统治阶级权力的工具。

  权力分配的一些最为基本的合理原则,它包括:

  (])结构分化原则;

  (2)多元主义原则;

  (3)精英主义原则;

  (4)公开竞争原则;

  (5)程序公开原则等。

  指政府基于被民众认可的原则的基础上实施统治的正当性或正统性。简单而言,就是政府实施统治在多大程度上被公民视为合理的和符合道义的。

  政治合法性对于现实政治生活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关系到政治秩序和政治统治持久性的问题:

  其次,政治合法性意味着政权或制度的合理性。

  二、政治合法性的基础

  那么,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是什么?卢

  梭

  最早从理论上提出合法

  性的概念,并从“公意”

  的角度来论证合法性的基础问题。最早系统地从理论上论述合法性问题是马克斯〃韦伯。他考察人类历史上存在过的政治统治秩序,认为,任何有效的政治统治秩序都由两个方面的因素促成:(1)客观因素:服从的习惯或习俗以及强制性的法律的存在;(2)主观因素:被统治者形成了对统治者的服从义务。他划分了统治体系的不同类型,并指出每一种统治体系都有其赖以建立的合法性基础。他从经验主义思维取向把合法性归纳为三种类型,这三种模型是传统型、个人魅力型和法理型,每一种模型都有其自己的合法性资源,这些资源也就是人们服从一个政权的理由。

  它们的特点分别如下:

  传统型

  传统权威型的政治合法性建立在长期形成的传统风俗和习惯的基础上。这种形式的政治统治之所以被人接受,是因为历史沿袭,从来如此。先辈定下的规矩,早先形成的秩序,今天自然也应该得到遵守。传统习惯不需要得到证明,?服从我,因为我所代表的秩序是传统沿袭下来的?。传统型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部落统治、家长制下的小群体统治以及村落中的老人政治。它往往与权力或特权的世袭制有密切关系。古代的世袭君主制以及现代世界幸存的王朝统基础上。?服从我,因为我能带领大家走向光明?。尽管现代政治生活中个人魅力依然起着重要作用,政治领袖如戴高乐、肯尼迪、撒切尔也都在尽力通过个人能力激发政治忠诚,扩大其权威,但是,他们的政权统治并不能被视力个人魅力型统治,因为他们的权威主要还是来自于正式制度下的权力职位。惟有像拿破仑、墨索里尼、希特勒、霍梅尼、卡扎菲等人的政权才被视为个人魅力型统治。个人魅力型权威往往出现在社会危机巨变时期,并通过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得到强化。但是,假如一个社会的秩序主要建立在个人威信的基础上,那么,往往有两个后果难以避免:(1)因为领袖权威并不是建立在正式的规则和程序的基础上,所以,个人权威几乎无所限制,领袖被看成是救世主,他的权威不可臵疑,大众只有跟随和服从。(2)政权过于依赖个人权威,其统治秩序的期限很难超过奠基人的自然寿命。所以,完全依靠领袖个人权威所建立的政权往往是短命的,除非权威领袖能够将自己的个人权威转化为一种持久的制度或职位的权威。

  法理型

  法理型权威建立在一系列清晰而明确的规则和制度的基础。根据韦伯的观点,法理型权威是现代国家典型的权威形式。总统的权威,总理的权威以及政府机关的权威最终都是由正式的宪法的规则所赋予的。这些规则同时也限制了这些官员和机构的行为。在这种权威形式下,?服从我,因为我的权力是根据法定程序产生的?。法理型权威最好的例子是现代官僚制,在这种制度下,人们服从法律不是出于恐惧,不是因为风俗传统,也不是出于对某一个人的忠诚,而是因为觉得法律和秩序是一个理性的社会所必要的。人们承认的是法律的权威,而不仅仅是执法者的权力。法理型权威优于其他两种权威形首先,他关注了政治制度和统治体系的合法性,但并没有分析一个不受欢迎的政策或失信于民的政治领袖和政府所导致的政治权威危机的原因和环境。例如,1990年英国反人头税运动无疑地表明了民众对政府政策的敌意,民众的反对正是撒切尔政府于当年11月下台的原因。韦伯的理论并没有考虑政治合法性为什么会消失的问题。另外,他也没有解释这些合法性的信念到底是如何产生的,因而也没有明确回答为什么权力会转变为权威的问题。

  对于韦伯所遗留的问题,现代政治学家作了进一步的探讨。例如对权威究竟如何形成?权力如何转化为权威的问题,有人通过研究指出,起初暴力威胁下的服从最终变成了服从的习惯;?今日的权威是昨日权力斗争的结果?。权力要转化为合法的权威,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1)权力的实施必须依照已经确立的规则,不管这种规则是正式的合法的安排,还是非正式的惯例或习俗;

  (2)这些规则必须在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共同的价值观念下被双方认为是合理的;

  (3)被统治者的同意必须得到证明或显示:a)通过选举或竞争体系来形成和显示民众的同意;b)通过宪法或法律规则,让民众明确感到他们将如何被统治。

  韦伯所讨论的三种权威模式是一种理想形式。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没有哪个国家是纯粹属于某一种模式,它们往往是一种混合模式,只不过有的国家偏重于这种类型,而有的国家偏重于另外一种类型。

  戴维〃伊斯顿把合法性来源归于意识形态、结构、个人品质三方面。意识形态是为政治系统的合法性提供道义上的诠释,有助于培养系统成员对于政治权威和体制的合法性情感;结构作为合法性的源泉则意味着通过一利的观念;主权思想;民族意识。

  美国政治学家阿尔蒙德也认为,?如果某一社会的公民都愿意遵守当权者制定和实施的法规,而且还不仅仅是因为若不遵守就会受到惩处,而是因为他们确信遵守是应该的。那么,这种政治权威就是合法的。?它一般包括三个基础:

  意识形态基础:即政治权力从人们的认识、价值观、信仰等方面获得支持。

  制度基础:即政治权力的获得和运作必须遵守宪政制度。

  有效性基础:即政治权力必须获得实际成就。

  三、政治合法性危机和政治革命

  合法性危机意味着政府的信任危机和权威危机。严格地讲,任何社会都有产生合法性危机的可能,只是发生危机的时候程度有所不同。当以下情况中的任何一种出现的时候,政治权威乃至统治的合法性都会受到挑战:

  (1)反对政治共同体的构成和界限,即,当社会共同体内部有一部分势力不承认自己属于该共同体而要求打破现有构成状况的时候。

  (2)反对共同体内的宪法性安排,即,当政治共同体内有成员反对已有的宪法制度,要求推翻这种宪法安排的时候。

  (3)反对政府做出的某项特殊政策,即,当政治共同体内部有人反对政府的某一重大决策(如税收政策、种族政策等)的时候。

  世界各国的政治合法性基础各不相同,因此,所面临的合法性危机的性质和程度也不一样。

  1.发达国家的合法性危机

  发达国家经历了长期的?理性化?过程(韦伯的观点),实现了较高程度的政治制度民主化和政治生活法治化,所以,它的合法性主要建立在韦伯所谓的?法理型权威?的基础上。应当说,它实现了基本制度和社会秩不断扩张的私人利润基础上的市场经济的需要。

  20世纪80—90年代西方政治实践力图降低大众对政府的期望,并通过将国家责任转移和分担给私人的方式来大幅消减国家责任。

  在这种新的政策方向下,福利被看成是由个人负责的事务,鼓励个人通过努力工作、储蓄、个人养老金和实施医疗保险等方式来实现福利保障;解决失业问题也不再被视为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自然失业率被理解为职工为自己定价过高的结果。

  2.威权国家的合法性危机

  威权主义国家的现实代表包括东南亚国家和地区、拉美国家和佛朗哥时期的西班牙等。这些国家既缺乏合理化的制度基础,又没有具有感召力的完整的意识形态基础。威权政治都倾向于运用诸如?国家目标?或?发展计划?来说服人民,因此,它们几乎毫无例外地被迫把政绩当作合法性的主要来源。为了换取民众的支持,威权政权的领袖们往往被迫做出尽快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承诺,而且还要反复强调这种经济增长是在其他政权下根本无法实现的。

  以下任何一种情况的出现,对于建立在经济政策和政府绩效基础上的威权政治合法性都可能是一种严重的危机:

  (1)经济发展受到打击,不能实现政府承诺;

  (2)经济增长缓慢,但民众预期更高;

  (3)经济发展速度虽然不低,但民众的非经济要求得到了释放。

  威权主义国家政治合法性的一个致命弱点在于,它将合法性基础建立在短期的可变的而且是惟一的(经济发展)因素之上。

  严格来说,任何国家的民众都会看重政府绩效。但在以法理型权威为基础的国家,民众只是用政绩来衡量和取舍政治领袖,而不是用来为政治制度辩护。但是在威权体制

  下,政绩平平既瓦解了统治者在职的合法性,也瓦解了这一制度的合法性。所以,威权政治要向民主政治转变,政绩合法性要向制度合法性转变

  面对合法性危机,威权政治能够采取什么应对策略?

  (1)他们可以直接拒绝承认他们的合法性日益受到削弱,同时希望或相信他们能够把权威保持下去。于是,他们可以渲染民主转型的失败案例以及民主政权的种种弊端,以此获得?负面合法性?。

  (2)威权政权可以试图通过用强制的服从来取代日益涣散的义务而生存下来。如果统治集团能够就此达成一致意见,他们也许能够延迟因不断衰落的合法性所造成的后果。

  (3)挑起外部冲突,并试图通过诉诸民族主义来恢复合法性。但战争的风险和代价也是很高的。

  (4)为他们的政权涂上一些民主合法性的外表。比如做出民主化的承诺,但随着政绩合法性的下降,他们将面临越来越重的压力,要求他们兑现上述承诺。

  (5)毅然决然、因势利导地主动结束威权统治,导入民主体制;除了非洲以及其他地方的少数几个国家之外,民主制已经开始被看成是任何威权政治的惟一合法和可行的一种选择。,四、实现政治合法性的途径

  革命是迫不得已的事情。任何政权和任何社会都不希望发生革命,因为革命意味着暴力。即使是最和平的革命,也难免要流血,要有人付出生命的代价。革命还意味着对原有社会秩序的彻底破坏。如果不能迅速结束革命过程,不能尽快建立新的社会秩序,与革命相伴随的往往是长期的内战和政局的不稳。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经济的发展将受到打击,民众的生活也受到战乱和暴力的冲击。如果在推翻旧政权以后能够顺利建立一个以法理型权威为基础的社会政治制度的话,革命的代价还算得到了补偿;如果革命仅仅意味着推翻了一个暴政而用一个新的暴政取而代之的话,那就是革命的最大悲哀。

  如何避免革命?如何实现和提高政治合法性?

  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我们可以将政治合法化的过程分为输入和输出两个程序或环节。从输入的角度分析,社会成员个体的愿望和资源需求需

  要经过国家和政府而得

  到处理和安排,所以,共

  和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理

  论会给我们一些启示。共

  和主义的理论告诉我们,国家政权的合法性来自

  于民主过程、代议制度以

  及各种透明化的程序。自

  由主义理论则告诉我们,国家政权的合法性建立

  在法治和限制国家行为

  的基础上。

  从输出的角度分析,政治合法性也来自于国

  家和政府政策满足社会

  成员的愿望和需求;在这

  方面,功利主义理论会给

  我们一些启示。功利主义

  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

  性,人以追求最大功利为

  目的,人们之所以服从国

  家,是因为服从的利益大

  于不服从的利益,所以,国家只能通过尽可能地

  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以

  最大满足人们需要来赢

  得合法性。

  由此可见,实现政

  治合法性的问题是一个

  复杂的概念,实现政治秩

  序稳定持久的手段和途

  径也一定是多样化的。

  一个国家政权要实现长

  治久安,除了必须掌握暴

  力机器(军队和警察)、拥

  有文化领导权(令人信服

  的理论和意识形态)之外,还必须通过以下原则和

  途径建立广泛的政治合

  法性基础:

  1.程序合理化原则

  2.公共物品和服务

  原则

  3.共同政治价值和

  理念原则

  4.共同商讨原则

  第四讲

  政治结构分析

  政治结构是政治体系的组织安排,它反映了政治生活各组成要素之间的依存关系。现代政治学把整个社会政治生活看成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不同的机构、组织、团体和个人形成一个互相关联的政治结构。其中,不同的要素具有不同的定位,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一、政治体系及其结构

  所谓系统或体系就是指由互相依赖、互相作用的部分所形成的一个有组织的复杂的整体。政治体系就是由有关政治生活的所有相互关联的要素所构成的一个整体。

  政治体系作为政治分析的一个基本概念,是系统分析理论在政治以及社会学科中应用的产物。根据系统分析理论,整个社会被看作一个完整的系统,由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体系所构成,每一个完整的体系都可以分为?输入?和?输出?两个过程。政治体系也由?输入?和?输出?两个部分所构成,它接受来自公众的?要求?和?支持?作为其?输入?部分,通过政府决策,形成政策或法律作

  为其?输出?部分。(见下图):

  政治体系的?输入?部分包括两方面内容:(1)?要求?:即来自民众的各种要求,包括提高生活水平,改善就业状况,提供社会福利,保护个人权利等要求;(2)?支持?:即民众给予政府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支持,包括纳税、服从、自觉参与公共生活等。

  ?输出?也包括(1)决策和(2)行动两个方面的内容。如制定某项政策,通过某一法律,强制征税,分配公共基金等。这就是说。政治系统运转的基本原理就是,民众在通过向政府纳税和服从政府管理而给政府以支持的同时,也向政府提出政治要求;政府根据民众的支持和要求做出相应的决策和行动。政府的决策和行动作为输出结果,又成为—种?反馈?,对民众产生影响,从而形成新的?要求?和?支持?。政治系统分析显示,不断地将政治输出转化为输入是保证政治体系长期平衡稳定的关键。

  现代政治体系基本呈现三级化的结构模式。(1)个体公民——(2)作为?中介?的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团体——(3)作为?国家?或公共权力代表的政府。

  作为个体的公民是政治系统最基本的单元结构,也是政府权力的最终对象。每个公民都具有自身的利益和权利,他们从自己的利益和权利出发,提出各种初始的政治要求。

  个体的公民通过各种自治的团体和社会组织,如商业组织、工作单位、利益集团、俱乐部、社区组织、行业协会家庭等,过一种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从而形成?市民社会?。市民社会组织介于公民个体和国家政府之间,成为公民和政府的?中介?组织,其作用在于现实利益聚集和表达,过滤公民所提出的个性化的利益要求,形成相对一致的组织化的团体利益,并有组织地表达给政府,以便政府做出进一步加工,形成决策。

  政府是公共权力的象征,代表公共利益行事,它以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为职责。政府以决策和行动的方式来满足和协调通过?中介?组织而形成的公民利益要求。

  下图显示了政府、?市民社会?和个体公民所形成的政治体系三级化结构模式的全部特征:

  在上述结构中,各结构要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所有向上的箭头表示着政治?输入?,即给以支持和提出要求,它主要地表现为?政治参与?行为。在现代政治体系中,主要体现为公民的政治权利,即权利关系。而所有向下的箭头表示着政治?输出?或?反馈?,即通过政策和行动实现政治控制的行为(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主要体现为政治权力,即权力关系。

  二、国家及其形式

  国家的性质

  简单地说,国家作为一个政治概念,就是指一定地域之内建立主权并通过一系列持久的制度实施权威的政治共同体。以往人们通常用国家构成三要素,即人民、领土和主权来概括国家的特点。

  (例如,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帕特里克〃邓利维将国家的特征归纳为11个方面。在国家的所有特性中,主权是至关重要的。所谓主权就是一定地域之内的不受限制的绝对的政治统治权。亚里士多德曾经认为,国家是一定数目的公民联合体,是社会组织中最高的组织。法国思想家让〃布丹(1530—1596年)则进一步提出,国家与其他社会组织的根本区别,在于国家拥有绝对的主权,即最高统治权,它包括:立法权;宣战和缔约权;官吏任免权;最高司法权;赦免权;货币铸造和度量衡的选定权;课税权等。)

  国家的特性

  首先,是拥有主权

  今天,国家绝对主权理论虽然受到了?人权?的挑战,国际社会(联合国)也经常限制和干涉某国政治,但各国享有的国家主权依然得到人们的普遍承认。

  其次,?公共性?也是国家的一个重要特性。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1712—1778年)所言,国家是?公意?的体现,国家也被认为是一国公共利益的代表。因此,国家制度和机关(政府)被认为是公共的,就像亨廷顿所认为,国家制度要具有?中立性?;国家利益就是公共利益。国家的?公共性?使它区别于?市民社会?的私人组织和制度。国家作为公共权力的象征,它建立在公共财政基础上,制定和实施有关公共事务的各项政策。国家的?公共性?正是它合法性的来源和基础。

  最后,国家也是实施统治的工具。正如马克斯〃韦伯所指出,国家垄断了?合法的暴力?手段,以保证各项法律得到遵守。同时,国家也垄断了司法的权力。在国际政治中,国家的这种垄断权力使它被看作是一个国际社会中的自治实体。

  国家是如何产生的?政治学在这个问题上形成了不向的理论解释。其中主要包括:暴力论、社会契约论、自然演化论和阶级对立论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根据马克思主义观点,国家是社会在一定发展阶段上的产物,是社会陷入不可解决的自我矛盾,分裂为不可调和的对立面而又无力摆脱的结果。?为了使这些对立面,这些经济利益互相冲突的阶级,不致在无谓的斗争中把自己和社会消灭,就需要有一种表面上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这种力量应当缓和冲突,把冲突保持在‘秩序’的范围以内,这种从社会中产生但又自居于社会之上并且日益同社会脱离的力量,就是国家?。因此,?国家无非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

  国家的形式

  1.传统分类理论

  国家形式的传统理论以亚里士多德政体划分理论为代表。亚里士多德曾经对希腊城邦进行比较研究,在希罗多德和柏拉图关于政体分类研究思想的基础上.根据(1)掌握最高国家权力的人数和(2)最高国家权力执掌者的产生方式和任职期限两个标准,将国家形式分为三类6种(见下表)。

  亚里士多德根据统治人数和统治利益两项标准划分国家类型,为后来政治学家所普遍沿用。但是,20世纪以后,随着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一方面,亚里士多德所划分的某些政体形式已经成为历史,另一方面,政治实践的变化要求按照新的标准来加以分类总结。

  2.当代分类理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关于国家形式比较流行的划分是,根据政治制度、意识形态、市场或计划等多项综合标准,将世界上存在的200多个国家分为自由民主主义、权威主义和极权主义三种类型。(见下表)

  上述划分属于纯理论划分,实际上,许多国家介于这些类型之间,属于混合形式。

  国家的结构形式:单一制和复合制

  国家结构形式是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它是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关系在国家组织结构形式和原则上的体现。按照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的不同构成方式,国家结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单一制国家和复合制国家两种。在一般政治学研究中,复合制又被分为联邦制和邦联制(有关这方面的内容详见?政治制度分析?一章)。

  三、政府及其构成

  广义地讲,政府可以被看成是一种制定和实施公共决策,实现有序统治的机制。狭义地说,政府即国家权力机关的统称。政府区别于家庭、学校、商会、工会等一切社会机构。其主要功能在于:制定法律(立法),实施法律(行政)和解释法律(司法)。

  政治学所谓的政府是对国家权力机关的统称,它主要包括国家元首、议会、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官僚、军队和警察等。

  1.国家元首

  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实际掌握者或象征,是国家制度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的首脑。

  国家元首的设臵既是国家政府机构内部分工的需要,也是国家对外交往的需要,甚至是民族精神支柱的需要,因此,各种类型的国家一般都设有国家元首.

  国家元首制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个体国家元首制,即由一个人独自担任国家元首,英、法、美、日、意等绝大多数国家都是个体国家元首制。一是集体国家元首制,即由两个以上的人共同担任国家元首,如瑞士、圣马力诺等即是如此。

  各国国家元首的职权不尽相同,但一般主要包括:公布法律;任免国家机关中的高级官员;召集议会,宣布戒严、大赦、紧急状态或对外宣战;以国家最高代表身份对外交往;代表国家颁布荣誉、授予荣誉称号和证书。此外,有些国家元首还是国家武装力量统帅,具有全国武装力量的指挥权。

  2.立法机关

  立法机关是指有权制定、修改、废止或恢复法律的国家机关,在现代国家中,它一般是指代表大会、国会、议会、国民议会等机构。立法机关是国家立法权的组织体现。

  立法机关的组织制度一般被称为?议会制度?。按照立法机关的内部组织结构,议会制度又可以分为两院制和一院制。两院制立法机构由两个议院组成,如美国的参议院与众议院,英国的上院和下院、原苏联的联邦院和民族院;两院职权范围及其成员产生办法、任期都有所不同,且相互之间有制约作用。一院制立法机关只有一个立法实体,其权限规定、立法程序、成员产生和任期规定统一。

  立法机关具体职责主要包括:a)制定、修改、废止法律。b)审查和通过国家财政预算、决算,并监督其实施。c)组织或监督政府。d)其他有关国家大政方针的决定,如批准对外宣战等等。

  3.行政机关

  国家行政机关是实施国家政治决策、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和各行政职能部门的机关,它是国家行政权的组织体现。国家行政机关一般由国家行政首脑如总理、首相或总统等等和各行政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行政公务人员组成。构成国家行政机关的这三部分成员产生方法各不相向:行政首脑或是由选民选举产生,或是由议会或国家元首任命;各行政职能部门负责人一般由行政首脑任命;一般公务人员或是通过考试或是由各级负责人或人事部门挑选进入行政机关。

  行政机关的主要职责有:a)组织人力物力,贯彻立法机构通过的各项决策、议案、提案;b)制定各项政策,发布行政命令,管理社会经济、文化、科学、教育和卫生等各方面的工作;c)领导全国行政机关工作,管理和任免行政工作人员;d)负责或协助处理军事力量的编制、训练、调遣和指挥事宜;e)处理对外事务。

  4.司法机关

  司法机关是以司法审判的方式维护法律的权力机关的组织体现。

  司法机关的职能一般划分为三部分:即侦察、诉讼和审判,分别由国家安全部门、检察部门(检察部门只有公诉权)和法院担任。法院分为普通法院和特殊法院。普通法院按不同政府级别分为不同层次,如高级、中级、基层法院。特殊法院根据特殊领域或特殊事务而组成,如军事法院等等。

  四、政党及其功能

  所谓政党就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政党在国家与社会、政府制度与社会利益集团之间都起着重要的连接作用。

  政党区别于一般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的特性是:

  1)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争政府职位而赢得政府权力;

  2)

  政党是一个拥有正式会员的较为稳定的组织机构;

  3)政党对政府政策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以广泛的关注;

  4)政党以一定程度的共同政治偏好和意识形态为基础。

  政党的上述特性,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也得到了充分的阐述。马克思主义认为,政党是特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是特定阶级政治力量中的领导力量,是由各阶级的政治中坚分子为了夺取或巩固国家政治权力而组成的政治组织。它具有特定的政治目标和纲领,具有特定的组织和纪律,是特定阶级的先锋队。

  政党与这些组织和团体的重要区别是什么?

  政党和其他有组织的社会团体的关键区别在于,它们与整个政治体系的关系根本不同。所以,政党旨在夺取决策权,不管是单独行动还是联合其他政党共同行动;它一般通过选举来争取民众的支持;它是一个持久的而不是临时性的组织。这些特性使它划清了与包括利益集团在内的其他社会团体的界限。

  政党是现代政治的产物。作为有组织地赢得选举从而获得政府权力的政治机制,政党形成于19世纪初期。它的产生是现代议会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

  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1805—1859年)曾经指出:在政治生活中,共同的敌意几乎总是友谊的基础,第一代政党就是由议会内部的小派别集团为了反对共同?敌人?而组织形成的。北欧和英国保守党都属于议会?内部产生?的政党。它们最早代表的是来自宫廷和贵族社会的传统精英。这些人最初以松散的和非正式的方式组织在一起,旨在应对大规模的选举,以便在实现普选权的社会转变中能够幸存下来。他们确实获得了成功。其中,英国保守党收获最大,它在1900至1990年间统治英国(单独或联合执政)长达60年。

  政党化是现代政治发展的必然趋势。20世纪50年代末期,大约有80%的国家实行政党统治。在60—70年代初,军人执政使发展中国家的政党政治受到了打击。政党被认为分裂社会、无力解决贫困问题和道德与部落冲突而遭到谴责。政党的存在也被认为不利于经济和军事寡头的利益而遭到了这两部分人的反对和抵制。但是,80—90年代民主化浪潮导致了政党的复兴。在亚洲、非洲和拉美,伴随着军人统治的垮台,政党再次复活。即使在一党制国家,也开始形成了竞争性政党体系。

  政党的分类

  在日常政治生活中,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根据不同的标准把政党划分为不同类型。比如,按照政党的阶级属性而把它们划分为工人阶级政党和资产阶级政党;按照政党是否具有法律地位而把它们划分为合法政党和非法政党;按照政党是否掌握政权而把它们划分为执政党、参政党和在野党;按照政党在议会中占有议席的数量而把它们划分为多数党和少数党;按照政党的政治主张和意识形态倾向而把它们划分为保守政党、激进政党和中间政党等。

  此外,依据政党的组织方式、动员方式、参政方式以及政治态度等标准,我们也可以把政党归纳为以下4组类型,:宪法型政党、革命型政党、左翼政党、右翼政党。

  (见图)

  政党的功能

  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政党是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

  政党是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

  政党是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

  政党是组织政府的手段。

  五、社团组织及其意义

  所谓社团组织就是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可能包括各种形式的行业协会、商会、工会、俱乐部、兴趣爱好者协会、利益集团等。

  在目前的政治研究中,人们一般把社团组织分为三大种类:即社区性团体、(根据出生自然形成的)制度性团体制度内部集团性利益群体)和协会性团体(自发组织形成的利益团体).社区性团体

  社区性团体的最大特点是,它是自然形成的一种社会组织或团体,也就是说,它的成员不是靠组织招募而产生的,而是根据出生自然形成的。家庭、部落、种姓组织、种族集团都属于此类组织。它与人为组织的或者习惯形成的社会组织的区别就在于,后者是其成员选择的结果,而且具有正式的组织结构,而社区性团体完全建立在自然继承的传统基础上。此类组织在现代政治过程中的作用正在淡化,但是在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生活中依然扮演重要的角色。例如,在非洲、种族团体、部落和血缘组织仍然是利益表达的最主要的途径;在发达的工业社会,社区性团体还有一定的影响,例如,欧洲基于种族基础上的民族主义的复活和天主教集团的活动,都可以看作是这种自然的社区性团体在起作用。

  制度性团体

  制度性团体可以被看成是政府制度内部产生的集团性利益群体,政府官僚、军事集团就属于这一类型的团体。官僚总是追求扩大自己的影响力;军人总是希望增加国防预算,改进武器装备。制度性团体由于担任某种正式的制度化职位而形成,如官僚由于担任政府文职而形成官僚集团;军人由于担当国家保卫的特殊任务而形成军人集团。由于依赖于正式的制度和结构,并且受正式制度的约束,所以由于制度存在而生成的利益团体不具有严密的组织性。但由于它们直接参与政府决策过程,所以具有谋取利益的便利。权威主义和极权主义国家,政府官僚集团和军人集团往往是政府的重要支持力量;在民主制度下,来自于军事系统、政府部门和代理机构的官僚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制约着由民选产生的政治领袖和政府的决策。它们也可能与既有的利益集团结成联盟,共同对政府施加压力。

  协会性团体

  协会性团体是由具有共同目标和利益追求的人们自发组织形成的组织或团体。它的特点在于,组织成员具有共同的利益、共同的愿望或态度,并自愿加入。西方社会的利益集团或压力集团是这种组织的典型代表。

  第五讲

  政治制度分析

  政治制度是组织和安排政治生活、规范人们政治行为的规则。迄今为止,人类形成了种种政治制度。从宏观的角度讲,包括国家的组织制度,政府组织制度,政府内部的议会制度、司法制度、行政制度、公务员制度(官僚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等等;从微观的角度讲,每一种制度之下又有更多更具体更细致的制度来支撑这些制度的运行。由于历史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各个国家在这些制度方面呈现了不同的特点,这就构成了整个世界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全部复杂性。

  一、政治制度及制度分析

  政治制度是组织和安排政治生活、规范人们政治行为的规则,各个国家在这些制度方面呈现了不同的特点。

  一套较为完整的制度,应该包括明确的?准入规则?、?游戏规则?和?奖惩规则?。?准入规则?决定了什么人可以进入游戏比赛过程;?游戏规则?决定了参与游戏比赛的各行为主体应该如何行动;?奖惩规则?决定了对于遵守或打破游戏规则的人的奖励和惩罚办法和游戏比赛结束后分配奖品的方法。

  政治制度是规范个人和团体行为的基本准则。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一般包括宪法制度,选举制度,议会制度,官僚制度,司法制度,政党制度等。

  政治制度是一种比较正式的合法规则,它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要求全社会的所有成员加以遵守。在?准入?程序中、它规定了什么人可以进入政治生活,享有什么样的政治权利和权力;在?游戏?程序中,它规定了各类政治角色开展政治活动和实施政治行为的基本准则;在。?奖惩?程序中,它规定了政治资源的分配方式,决定了什么人会得到什么样的价值。

  政治制度的功能就在于规定和形成政治秩序。在一个复杂的社会,社会成员由于家庭、血缘、文化、心理、教育、社会地位等背景的不同,具有不同的社会需求和行为动机,结成不同社会势力和利益团体。这些不同社会势力或利益团体之间经常发生利益冲突。

  政治制度就是解决冲突,维持政治共同体的基本手段。通过各种规定和规则,使不同的个人和利益团体按照既定规则行事,避免社会陷入无序状态。正因为如此,人们才把政治制度化视为政治稳定的基本条件。

  正是由于制度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不同学科都把制度研究视为研究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主要方法。不同学科对人类各种制度进行专门研究,从而在学术领域形成了所谓的?制度主义?。

  政治制度的划分:

  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两种。前者指的是国家法律正式规定的制度,如议会制度,司法制度,行政制度等等;后者主要指社会中自发形成的自治组织制度,如社区联防,村民自治等。由于人们对这两类制度在政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同,也由于人们对制度研究的关注点不同,因此,在制度研究过程中,形成了所谓?传统制度主义?和?新制度主义?的差别。

  二、主要政治制度分析

  政治制度。包括国家组织制度,政府组织制度,政府内部的议会制度、司法制度、行政制度、公务员制度(官僚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等等。(见图)

  下表提供了政治制度的基本方面,由此可以把握各种政治制度的基本定位、应用层面和一般功能:

  1.

  国家组织结构:

  单一制和复合制

  单一制国家

  单一制国家基本特点:(1)各行政区域宪法和法律统一;(2)立法、行政和司法体系一致;(3)统一的中央政权机关掌握最高国家权力(4)地方权力必须受中央权力的统辖;(5)国民具有统一的国籍;(6)中央机关统一行使外交权。

  英国、法国、新西兰、中国和日本均属于单一制国家。

  复合制国家

  复合制国家又分为联邦制和邦联制。

  联邦制国家是由两个以上独立的政治实体(州、共和国或邦)根据联邦宪法组合而成的国家。其主要特点是:(1)联邦政府(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行使国家最高政治权力,地方政府同时拥有自己独立的立法、行政、司法系统,它与联邦政府之间不是隶属关系;

  (2)国家有统一的宪法,但是,在国家统一宪法范围内,地方政府又有自己的宪法和法律;;(3)在对外关系方面,联邦政府拥有外交权。不过,各联邦组成单位也有一定的对外交往独立性,可以在联邦宪法允许范围内,与外国政府就某些次要事项签约,有些联邦国家的组成单位还可以以独立资格加入国际组织。

  美国、以前的英属殖民地“如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尼日利亚”,拉美国家(阿根廷、巴西、委内瑞拉、墨西哥)、欧洲国家(奥地利、德国、瑞典)、以前的社会主义国家(如南斯拉夫、苏联、捷克斯洛伐克)都被认为是联邦制国家。

  邦联制国家的特点主要是:(1)各成员国独立行使国家主权,主权平等,只有某些方面采取一致行动;(2)邦联一般不设统一的最高权力机关,没有统一的军队、赋税和国籍;(3)邦联设有成员国协商机关,其成员主要由各成员国的政府首脑担任;(4)邦联成员国之间的共同活动以各方共同签字的条约为基础。

  由此可见,邦联制国家并不是一个国家,实际上只是一种松散的国际组织。当今的欧洲联盟、东南亚国家联盟等都具有邦联的性质。

  2.政府组织形式:总统制和议会制

  总统制和议会制是两种不同的行政组织制度。总统制的实质在于,国家领导责任属于定期选举产生的行政首脑,它独立于立法机构,而又与其他政治结构相平衡。

  总统制行政体系

  美国是典型的总统制国家。宪法规定,行政权力属于美国总统,同时,总统也是武装力量的最高司令官。总统可以签订条约、任命使节、各部部长和最高法院的法官,但需经参议院批准。总统不能解散立法机构,但可以向它提出议案。总统可以否决立法,但他的否决可以被议院2/3多数推翻。相反,议会也可以因总统犯罪和卖国而根据宪法规定对总统进行弹动,直到将总统?拿下?。

  美国总统和议会分享政府权力:总统力求影响议会,但不能向议会下达指令。总统的权力实质是说服的权力(能力)。美国总统被授予国家的道德权威,被委以国家安宁的责任。但是,却经常缺少实现其需求的稳定的政治支持。在联邦政府内,权力被分散在立法的、官僚的、司法的和行政的机构之中,而各州和各地方政府本身又保留了许多独立于华盛顿之外的自治权,这使美国总统的权力受到多方的牵制。

  半总统制行政体系

  法国是西方另一个重要的总统制国家,但其宪法所规定的分权特征却不是很明显。法国总统所受到的限制要比美同总统小一些。实际上,法国制度是介于议会制和总统制之间的一种混合。总统和总理实行?双重领导?。就制度而言,总理领导政府,政府本身向议会负责,而总统担任政治体系的领导角色。从1962年起,总统一直由7年一次的直接民选产生。总统选择总理,主持部长会议,并经常个别地与部长们打交道,而不是通过总理。尽管法国总统不能忽视政府需要争取议会支持其立法提案这个事实,但是,1958年以来,他确实拥有实质性的操控权力。

  议会制行政体系

  在总统制行政体系下,总统与议会分立,并由独立的选举产生。与总统制相反,议会制行政体系却与议会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议会制行政体系实际上是一种特别委员会,其成员完全或主要地来自于国民议会,并向议会负责。议会制下议会拥有宪法性武器,极大地控制着政府。这些宪法性武器包括:(1)弹劾政府;(2)拒绝批准政府预算;(3)质询:可能引起反对政府的不信任投票。

  议会制行政体系的基础在于它与国民大会的相互依存性。内阁或部长委员会从议会产生,并最终向议会负责。只要议会信任,政府就可以一直掌管权力。如果议会失去对政府的信任,比方说投了谴责票,那么,政府就得辞职。如果不能组建议会所支持的新政府,通常的做法是解散议会,进行重新选举。

  议会制与总统制比较

  政治体系不同结构对两种行政体系的影响程度和两种政治体系的不同特点。

  举,并以一党执政保持政治的稳定,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独立,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两党制

  两党制是由两个主要政党占据统治地位并互相竞争获取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两党制的主要特点是:(1)在政治体系中,尽管也有着一些小党存在,但是,只有两个自的选票,使他们的候选人当选,进而保证了多党制的存在。

  4、选举制度:多数代表制与比例代表制

  世界各国采用不同的选举制度,这些不同的选举制度主要分为多数代表制和比例代表制两大类。

  多数代表制规定,候选人要赢得选举,必需获得选区的多数选来衡量政治制度的水平,即适应性、复杂性、自主性和内聚力。

  适应性

  适应性指的是一种组织和程序适应环境挑战的能力及其存续能力。根据系统分析的观点,政治体系存在于内外环境的包围之中,并与内外环境各要素构成一种互动关系。政治体系的各种制度始内聚力

  内聚力反映了政治组

  织和程序内部的凝聚

  力和协调性,表现为整

  个组织内部存在基本

  共识,具有内部协调机

  制和起码的组织纪律。第六讲

  当代政治政治制度化水平与政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治组织的内聚力水平在这样一个人类历成正比。内聚力水平越史发展的新时代,政治高,制度化水平越高,学家主要关注哪些问政治稳定的程度越高。

  题呢?概括一下,主要议会制政治具有单主要的政党真正拥有票。它的典型案例就是终面临着环境变化的一权威体系的特点:公选举和立法的有效实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挑战。政治制度随着应

  众——选民——政党力,具有赢得政府权力多数代表制建立在按付挑战经验的增加而

  ——议会——总理—的现实可能性;(2)以地域推举代表的传统发展,同时,也可能由

  —内阁,权力的单线特选举为基础,两党中赢观念之上。它将全国看于不能适应挑战而终

  征明显。行政首脑(总得选举的政党(多数党)成一个整体,通常将多止。因此,制度化水平

  理或首相)的权力资源一般可以单独执政,而数议席分给赢得选举与组织程序适应水平

  主要来自政党,因此,另一个在选举中失败的政党,所以,它鼓励成正比,政治组织和程

  他的行动主要受制于的政党(少数党)则成在议会中占有多数的序的适应性越强,政治

  议会党团。所以,政党为反对党;(3)政府权单一政党组阁执政。

  制度化水平就越高,反

  政治可谓议会体制下力在两党之间轮流交

  比例代表制规定,政之,政治组织和程序适

  政治的核心。在总统制替,二者都可以通过选党所赢得的席位严格应性越差,其制度化水

  行政体系下,总统和议举上台,一方执政,另按照其获得选票的数平就越低。

  会分别具有相对独立一方就成为在野党。

  量来分配。比例代表制

  怎么衡量组织和程

  的权力资源体系:(1)

  两党制发端于英国,建立在非常现代的按序的适应性?亨廷顿从

  选民——政党——议后被广泛运用到美国政党而不是按地域选组织和程序延续寿命

  会;(2)选民——政党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举代表的观念之上。在的角度提出了三个量

  ——总统。由于总统直新西兰等英联邦成员这种体制下,单一政党化指标:(1)政治组织

  选,政党主要承担的功国。其中,以英美两国赢得多数而组阁的政的年龄;(2)政治组织

  能是提名总统候选人,最为典型。

  府很少见,而联合执政领导人换代的次数;(3)

  所以,直接向选民负责

  美国政治舞台一却比较常见。

  组织和程序在功能方

  的总统,其决策较少受直由民主党和共和党选举制度和政党制面的创新性。

  政党影响。也由于总统所把持。美国实行总统度的关系是政治学争复杂性

  具有组阁权,所以,他制,在总统选举中获得论的一个问题。多数代复杂性意味着一个组

  也不受部长们影响。但总统职位的政党即为表制强烈支持两党制,织由庞大的下属机构

  是,总统在较大程度上执政党,没有赢得总统而比例代表制则支持构成,隶属关系和职责

  依赖于议会,职位的政党即为在野多党制。前者被认为容明确,具有高度的专业

  3.政党制度:一党制、党。

  易产生一个强有力的化水平。一个分工细致,两党制和多党制

  多党制

  果断的政府,而后者则结构分化,功能专门化

  所谓政党制度,就

  多党制是指两个以上被认为可能产生一个的组织就具有高度的是指由国家法律所确竞争性政党并立角逐不太稳定的联合政府。

  复杂性。政治制度化水

  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但是,60年代以后,平与政治组织和程序

  中所形成的关于政党多党制的存在降低了出现了反对的声音。有的复杂性呈正相关关

  的地位和作用、政党之一党执政的可能性,增人认为,在采用比例代系。一个组织的复杂性

  间相互关系、政党执掌加了联合执政的机会。表制以前,欧洲的社会越高,其制度化就越高。

  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分化早已产生了多党依靠一个政治领袖的式、方法、程序的制度家都实行多党制,发达制。比例代表制并不是政治组织的复杂性水

  性规则或规定。

  国家有法国、德国、意多党制的原因,相反,平最低,其制度化程度

  各国的政党制度完全大利、比利时、冰岛、之所以采用比例代表也最低,因而也最不稳

  不同。政治学家依据政丹麦、挪威、西班牙、制,恰恰是因为它是满定。因而,那种复杂的党数量把政党制度划葡萄牙、瑞典、瑞士等;足社会分化而产生许混合体制就要比单一

  分为一党制、两党制、发展中国家主要有土多政党局面的惟一适的简单体制稳定得多。

  多党制。

  耳其、印度、菲律宾、合的选举制度。

  自主性

  一党制

  泰国、巴西、智利、阿一样的程序和制度在政治制度的自主性指

  所谓一党制是指根廷、巴拿马、厄瓜多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是政治组织和程序

  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尔等。

  的效果。某一特定国家在与社会势力和利益

  政党单独掌握,在法律

  多党制形成的原因比采用哪种选举制度,取集团关系中的独立性

  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较复杂。一般说来,采决于它的社会性质,特或中立性,即它是否具

  其他竞争性政党存在取多党制的国家社会别是社会内部多数派有独立于社会势力之

  的制度。实行一党制的政治力量结构呈现多团体的规模。

  上的自身利益和价值。

  国家有两种类型一种元化特点,传统社会力

  三、制度评价的尺度

  政治制度化水平与政

  是极权主义国家,另一量、新型工业社会力量

  政治制度是规范政治治组织和程序的自主

  种是民族主义国家。

  以及工人阶级力量并行为的机制,也是组织性成正比。政治组织和

  极权主义国家,如存,并形成各自的政党政治共同体、实现社会程序的自主性越高,说

  法西斯主义国家,实施组织。各政党力量都难政治稳定的力量。根据明制度化水平也越高。

  一党制,公开取缔其他以形成对政治的绝对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因为,自主性水平越高,政党,严令禁止一切其控制,于是便形成多党的理论,政治稳定=政它们就越不代表某些

  他政党和政治团体的制。此外,选举制度也治制度化/政治参与。特殊的社会势力,越不

  活动。民族主义国家一是强化多党制的重要即政治稳定与政治制容易为特殊社会势力

  党制主要存在于非洲因素,多党制国家一般度化成正比,与政治参所收买,也越不容易为

  国家,如加纳、坦桑尼实行比例代表制,每个与的要求和行为成反特殊社会势力所左右。

  亚、津巴布韦、扎伊尔选区可以选出2名以上比。这就说明,政治制反之,越容易腐败,越

  等。这些国家实行一党议员,议席按所得选票度化水平越高,政治稳容易为特殊社会势力

  制与反对殖民主义运的比例予以分配。在这定的程度越大。

  所利用,越不利于适应

  动有密切关系。这种一种选举制度下,一些小

  那么,如何衡量政整个社会需要,越容易

  党制承认公民权利,实党有很大生存和活动治制度化程度?亨廷顿导致政治不稳定。

  行一定程度的民主选余地,它们可以集中各认为,可以用4个指标

  有以下这些:政治公理、民族国家与国家主权、民主与人权、公民社会、治理与善治、实质民主与程序民主、远程民主与协商民主、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政府创新或政治改革、第三条道路或新中派、全球治理等。对于中国的政治学者来说,除了上述问题外,还普遍关注政府职能转变、政治体制改革、腐败和廉政、基层民主、合法性、权力监督和制约、民主选举、党内民主、舆论监督、干部的选拔和任免、党政关系、国家与社会、公民的民主与权利意识、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社会政治稳定等。

  (一)主权国家

  近代以来,民族国家一直是人类政治生活的核心。民族国家建立在众所周知的三要素之上:领土、主权和人民。一些西方学者直接就把全球化的过程定义为?非民族国家化?的过程,认为全球化正在消除经济空间和政治空间的一致性。把经济全球化对民族国家造成的冲击,概括为民族国家?已经过时?或?正在终结?,在可见的将来,民族国家及其主权政府还将长期在人类政治生活中扮演核心的角色,然而,同样无庸质疑的是,民族国家和主权政府的性质及其在人类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确实正在因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而发生重大的变化。

  (二)公民社会

  公民社会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基础。所谓公民社会,指的是国家或政府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或民间关系的总和,其组成要素是各种非国家或非政府所属的公民组织、包括非政府组织(NGO)、公民的志愿性社团、协会、社区组织、利益集团和公民自发组织起来的运动等,它们又被称为介于政府与企业的?第三部门?。作为公民社会组成要素的民间组织具有以下5个显著的特征:其一是组织性,其二是非官方性,其三是非赢利性,其四是相对独立性,其五是自愿性。

  (三)治理

  于它是政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两者的最佳状态。

  类的跨国性问题。这些问题很难依靠单个国家得以解决,而必须依靠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全球治理的的效果,因而被称为?公益政治学?。

  (八)政治评价

  在西方政治学家的各种不同政治评价背后,在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善治的基本要素有十涉及到对全球治理绩民主化的背景下,公民个:(1)合法性,它指效的评估。多数学者相社会组织正在承担越的是社会秩序和权威信,全球治理对于维护来越多和越来越重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公正的国际秩序是有的公共管理职能。政治性质和状态;(2)法治,效的,而且这种效果可学家把这种由民间组即法律是公共政治管以通过一定的评估标织独立从事的公共管理的最高准则,在法律准加以测定。最后,特理,以及民间组织与政面前人人平等;(3)透别需要强调的是,在西府部门合作进行的公明性,它指的是政治信方的全球治理理论中共管理活动,不再叫做息的公开性;(4)责任也存在着一种极其危政府管理,而称做治理。性,它指的是公共事务险的倾向,这就是它有?治理?一词的基本含的管理人员应当对其可能成为某些跨国公义是指官方的或民间自己的职位负责;(5)司和国家干预别国内的公共管理组织在一回应,它的基本意义是政、谋求国际霸权的理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公共管理人员和管理论依据。

  公共权威维持秩序,满机构必须对公民的要(六)实质民主与程序足公众需要。治理的目求做出及时的和负责民主

  的是指在各种不同的的反应;(6)有效,这实质民主论认为民主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主要指管理的效率;(7)是一种状态,在这种政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参与,这里的参与首先治状态中个人的权利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是指公民的政治参与,得到了最充分的保证。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

  参与社会政治生活。但程序对于民主政治而治理与统治有四个基不仅仅是政治参与,还言不是最重要的,最重本的区别。首先,与统包括公民对其他社会要的是个人权利的实治最基本的,甚至可以生活的参与。(8)稳定,现。由于它强调个人权说是本质性的区别就稳定意味着国内的和利压倒一切的重要性,是,治理虽然需要权威,平、生活的有序、居民并主张从政治过程的但这个权威并非一定的安全、公民的团结、后果来判断政治体的是政府机关;而统治的公共政策的连贯等;(9)民主程度,所以它又被权威则必定是政府。其廉洁,主要是指政府官称为?权利基础论?或次,管理过程中权力运员奉公守法,不以权谋?后果推动论?。实质行的向度不一样。政府私,公职人员不以自己民主论者倡导代议民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向的职权寻租;(10)公主或宪政民主。对于他总是自上而下的,它运正,指不同性别、阶层、们来说,民主政治的核用政府的政治权威,通种族、文化程度、宗教心问题是宪政问题,宪过发号施令、制定政策和政治信仰的公民在政民主是实现个人权和实施政策,对社会公政治权利和经济权利利的根本途径。

  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上的平等。

  程序民主论又被称为的管理。与此不同,治(五)全球治理

  ?民主的程序主义?。理则是一个上下互动所谓全球治理,指的是实质民主论者倡导代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通过具有约束力的国议民主或宪政民主。对过合作、协商、伙伴关际规制解决全球性的于他们来说,民主政治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冲突、生态、人权、移的核心问题是宪政问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民、毒品、走私、传染题,宪政民主是实现个共事务的管理。再次,病,以维持正常的国际人权利的根本途径。与管理的范围不同。政府政治经济秩序。

  此不同,程序民主论者统治所涉及的范围就全球治理的要素主要则强调参与民主。对于是以领土为界的民族有以下5个:全球治理他们来说,民主政治的国家,而治理所涉及的的价值、全球治理的规核心问题是人民的参对象则要宽泛得多。由制、全球治理的主体或与过程,人民的参与过于治理的权威主体既基本单元、全球治理的程是实现民主的根本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对象或客体,以及全球途径。

  非政府的、跨国界的民治理的结果。全球治理

  间组织,所以,治理的的价值,就是指全球治(七)个人权利与公共范围既可以是特定领理的倡导者们在全球利益

  土界限内的民族国家,范围内所要达到的理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也可以是超越国家领想目标。全球规制就是之争实源于此。自由主土界限的国际领域。最维护国际社会正常的义者认为正义的原则后,权威的基础和性质秩序,实现人类普世价是绝对的和普遍的,一不同。统治的权威主要值的规则体系。全球治个公正的社会必须遵源于政府的法规命令,理的主体或者说基本循下列这一基本原则,治理的权威则主要源单元,指的是制定和实即?不能为了普遍利益于公民的认同和共识。施全球规制的组织机而牺牲个人权利?。自前者以强制为主,后者构。概括地说,由主义者倡导?权利政以自愿为主。由于治理全球治理的主体主要治?,他们的理论便被与统治有这样一些特有三类:(1)各国政府、称为?权利的政治学?。征,所以,?少一些统政府部门及亚国家的社群主义者则相反,断治,多一些治理?,成政府当局;(2)正式的定普遍的善始终优先了一些政治学家的流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于个人权利,公共利益行口号

  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必须优先于私人利益,(四)善治

  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如果必需,国家为了社概括地说,善治就是使等:(3)非正式的全球会的公共利益,可以牺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公民社会组织。全球治牲个人的私人利益。他会管理过程。

  理的对象,包括已经影们强调公共利益压倒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响或者将要影响全人一切的重要性,其理论

  有两点共识似乎正在形成之中:其一,政治评价的主体不应当是政治行为者本身,而应当是相对独立的第三者。例如,学术研究机构。其二,政治评价应当遵循一定的标准。这些标准大体应当包括以下这些方面:公民自由、政治体制、政治参与、政策制定、政治权利、政府效能、政治稳定、新闻自由、责任性、秩序、法治、廉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