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党的历史是一个怎样的历史范畴(7篇)

时间:2024-10-21 11:32:02 来源:晨阳文秘网

篇一:党的历史是一个怎样的历史范畴

  

  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理论成果和伟大意义

  第一篇: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理论成果和伟大意义

  论文题目:试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理论成果

  和伟大意义

  作者…………时间…………….内容摘要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历史进程,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日益结合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讲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提出和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在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先后实现了两次历史性的飞跃。第一次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即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两次飞越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试剂盒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它们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他们是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理论成果和伟大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然而,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崭新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自然而然的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同中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等都曾经提出过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的实践当中去的思想,但在党的幼年时期,对于这个问题还没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党中央领导真正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是在1935年遵义会议后,就全党来说则是在延安整风运动后。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以马克思为

  指导,通过调查研究,深刻论证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毛泽东同党内一度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济神圣化的错误倾向进行了斗争,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强带哦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

  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线路、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明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

  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

  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深化了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

  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毛

  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虽然形成于不同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致的,都坚持实事求是、群众

  路线和独立自主。这是他们的基本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不是个别方面的,而是在许多方面以其独创性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

  克思主义,构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科学思想体系。它有着坚实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为理论基础,其核心就是实事求是。这些理论观点经过中国革命和建设长期实践检验,已被证明是颠扑不破的科学真理

  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包括丰富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的理论;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等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没有毛主席,至少我们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

  第二.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一理论是在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背景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包含的丰富内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他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能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5页。

  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是党和过肩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发展等的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

  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

  中概括。“三个代表”提出,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女礼服和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

  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

  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必须努力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

  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要求,促进全民族

  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

  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做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

  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不断

  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i“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三个代表是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方针,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

  理论武器。

  第四.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既一脉相承有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史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范畴之一,马克思

  最注重发展社会的生产力。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

  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

  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法方式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主义、毛泽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有与时俱进的科学

  理论,是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发放轮的集中体现,是我国经济社

  会发展的重

  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小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注意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是:开辟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

  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注

  意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一

  体系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列宁曾经说过:“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生命的运动。”?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后,成功的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我国不断推进中国特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进程,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取得丰硕

  成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社会统一大业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基本达到了小康水平。在新世纪新阶段,当领导全国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朝着民主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前进。实践证明,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探索,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导,我们的时间就会陷入盲目性,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一个名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在当代中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意志和愿望,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结晶,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强大精神力量,是一定历史条件下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特别是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同时也有很多的困难,很需要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凝聚力里。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

  拓这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不同时期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坚持与发展的统一,既反对轻视甚至背离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又反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45页。

  对教条式对待马克思主义和静止地孤立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他们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许多新内容。它们的形成和发展,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中国的传承,又体现了马克

  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科学体系。它们不但以新的形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展示了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强大生命力。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搞清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致力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解放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问题而形成的智慧结晶。

  学习内容: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及其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根植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党和全国名族人民的强大的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什么是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的背景和条件

  (1)时代背景: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社会历史条件

  第一,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物质基础和阶级条件。第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与引进,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

  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

  (3)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3、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1)毛泽东思想的萌芽

  (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3)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4)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3、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

  4、关于政策和策略

  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

  6、关于党的建设

  7、关于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1)实事求是

  (2)群众路线

  (3)独立自主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与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如何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

  第三节邓小平理论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

  (1)时代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2)理论基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3)历史经验:我国社会主义的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

  (4)现实依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2、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第一阶段(1978—1982)第二阶段(1982—1987)第三阶段(1987—1992)十三大到十四大。第四阶段(1992—)从党的十四大开始,邓小平理论进入新的检验和发展时期。

  二、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邓小平理论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本质论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3)改革开放理论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第一,新境界: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新水平: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第三,新判断: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第四,新体系:总起来说,邓小平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科学理论体系。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四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时代背景:当代世界的新变化:

  (1)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在曲折中发展。

  (2)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

  (3)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

  (4)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2、历史经验:总结了党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3、现实依据:党的建设面临新任务

  (1)党员队伍的数量和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

  (2)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3、“三个代表”之间的关系

  (1)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

  (2)先进文化是人类社会的灵魂,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凝聚力,是人类社会不断进化发展、实现自身本质力量的重要手段。

  (3)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三个代表”密切相联、辩证统一,先进生产力是基础和前提,先进文化是灵魂和旗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主体和目的,三者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

  1、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自我完善与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第五节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形成1、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2、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经历了一个在实践中逐步丰富和发展的过程

  二、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P3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1)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2)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3)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1)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

  (2)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

  (3)科学发展观主张可持续发展

  ①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增长的关系。②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③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的关系。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学习方式:

  老师为主,学生自主学习为辅的方式。

  学习方法:翻阅资料,学生交流讨论。

  阅读书目: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学习纲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

  学习评估:

  通过本章学习,让学生搞清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致力于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解放的过程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问题而形成的智慧结晶。

  第三篇: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的题为《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最先提

  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p.1)

  中国共产党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党的七大。(p.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就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

  相结合的进程。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

  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两大理论成果。(p.7)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

  义”。(p.2-3)

  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是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

  第二章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p.48):?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p.61)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近代中国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p.66)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新民主主义革命动力

  无产阶级

  农民阶级

  小资产阶级

  民族资产阶级

  近代中国革命的对象是

  帝国主义

  官僚资本主义

  封建主义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纲领

  ?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

  导的、以工农联盟

  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

  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

  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统一战线

  武装斗争

  党的建设

  ?(p.82)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p.90)——

  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新民主主义社会最显著的特点是过渡性。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利润分配:四马分肥)(p.101)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中国共产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所采取的政策是赎买。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经验

  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用和平、渐进方法进行改造

  把对所有制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同时进行

  三、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初步确立的标志(p.105-106)——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第五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重要成果

  ?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

  ?1957年2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认识

  ※※※社会主义本质及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

  同富裕。

  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第二,突

  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第六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大的实际

  当前中国最大的实际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的阶段。(p.135)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

  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超越初级阶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落后的社会生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我国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在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都具有不同的地位作用,其中:

  改革是动力;

  发展是目的;

  稳定是前提。

  二、毫不动摇地坚持对外开放

  全方位

  不论对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实行对外开放

  不论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实行对外开放

  第八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p.180)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特征

  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

  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的范围包括: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改革开放三十年多来,我国逐渐形成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都市经济圈,它

  们构成既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快速发展和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个增长极。试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视角综合比较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大经济圈的特征、模式和发展前景。

  第九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我国民主党派包括: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

  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

  民主自治同盟。

  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

  对于政治体制改革,邓小平强调三条:

  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

  看能否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

  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党面临两大历史性课题: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当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包括:

  个体经济私营经济

  外资经济

  混合经济中的非公有成分

  我国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我国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

  政治协商;

  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

  第十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p.25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必

  须注重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请结合这一认识,以及近年来国内外社会关于“中国模式”或“中国道路”的探讨,评述哈佛大学

  东亚研究中心费正清教授《中国:传统与变迁》、耶鲁大学历史系史景迁教授《追寻现代中国》等书。

  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我国关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总要求

  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指导方针

  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

  制度为重点

  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

  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第十二章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二、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

  根据1960年周恩来的归纳总结,为了达到“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的目标,和平解

  决台湾问题的政策主张包括:

  台湾回归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所有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

  介石,陈诚、蒋经国亦悉由蒋意重用

  所有军政及建设经费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拨付

  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必俟条件成熟并征得蒋之同意后进行

  互约不派特务,不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

  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最初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

  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

  行政管理权

  独立的司法权

  第十三章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一、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请列举我国周边陆地相邻和隔海相望的国家,试以此为基点论述中国亚洲战略的现

  状与未来。

  我国外交活动的根本准则——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p.330)

  ※※※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基本原则

  1.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原则。

  新中国三大外交方针(p.327)——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结合近年国内外社会关于“中国梦”的探讨,评述著名学者张维为教授《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一书。

  第十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p.348)——

  维护祖国统一

  反对民族分裂

  坚持民族平等

  坚持民族团结

  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

  民族区域自治≠民族自治

  第十五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最核心的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p.371)

  加强党的建设,必须把思想建设放在首位。

  第四篇: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式和理论成果

  一、单项选择题1、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论新阶段》政治报告中,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2、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确定把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

  4、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5、1998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6、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

  7、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兰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8、1935年,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确立是在遵义会议。

  9、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

  10、中共七大上,刘少奇对“马克国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作出进一步阐述。

  11、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中共七大。

  12、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

  13、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路线是群众路线。

  14、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产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

  15、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16、毛泽东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是实事求是。

  17、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

  18、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在于坚持党的先进性。

  19、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

  国情。

  20、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含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3、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重要谈话,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关于“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的思想、关于“三个有利于”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关于先富帮后富、共同富裕的思想。4、1998年底中共中央在全国县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中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活动。

  5、1931年,在党中央占统治地位的王明教条主义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共产国际决议神圣化、苏联经验神圣化。

  6、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

  发展观。

  8、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三、简答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必然性表现在哪里?(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需要。

  (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联系中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指导思想。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和中华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3、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指引党和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地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4、简述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历史进程。

  (1)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探索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

  (2)土地革命战争期间,毛泽东同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倾向作斗争,提出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同时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倡导调查研究,在群众斗争中创造新局面。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3)遵义会议后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全面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精辟地论证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政策和策略,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已经形成为科学的理论体系。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的展开而达到成熟。

  (4)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系统地阐述了人民民主

  专政的理论、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和政策,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提出了进行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进行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继续发展。

  5、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同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具体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联系中国的具

  体实际,创造性地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和中华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6、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7、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民展的新阶段,主要体现为三个“新”: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超越前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提示社会主义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第三,它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世界特征和总的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了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体

  系的重要组成部份。

  8、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做到:

  ⑴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⑵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⑶继续深化改革开放。⑷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四、论述题

  1、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导方针。它概括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成果,科学地预测了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和一整套发展战略。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创新作为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联系中国的具体实践.创造性地制定出正确路线、方针和政策,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和中华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3、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是什么?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理论成果,它所确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奋斗方向、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指导着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推向前进。第二,它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不仅开辟了有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而且

  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良好基础,永远是中国前进的旗帜。第三,它的科学体系和活的灵魂、倡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大优良作风、艰苦奋斗的精神等等,依然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将长期激励和指引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进。

  4、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是什么?第一,它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指南。

  第二,它是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三,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重大理论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5、试述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和重大意义。

  ⑴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⑵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体现在:第一,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第二,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第三,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成果。

  6、“三个代表”的辩证统一关系。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群众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人民群众则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

  量。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重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个重大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观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篇二:党的历史是一个怎样的历史范畴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题(2018版)

  一、单项选择题

  1、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它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最能集中体现人类社会性质的是()

  A、社会形态B、地理环境

  C、生产方式D、人口因素

  2、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衡量社会进步的()

  A、唯一标准

  B、最高标准

  C、普遍标准

  D、特殊标准

  3、社会革命根源于()

  A、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B、社会矛盾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冲突以及由此决定的经济基础变革的要求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4、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C、社会规律和主观意识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5、阶级斗争归根到底是由()

  A、物质利益的对立引起的B、思想观念的分歧引起的C、政治主张的差异引起的D、宗教信仰的不同引起的6、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A.劳动者的素质B.科学技术

  C.生产管理D.生产工具

  7、在生产关系体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A.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B.产品的分配方式

  C.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D.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8、党的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将长期是()A.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

  B.生产力不断发展的要求

  C.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

  D.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9、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10.“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

  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11.“任何英雄人物的历史作用都不能超出他们所处历史条件所许可的范围”这种

  看法是()

  A、宿命论观点B、机械论观点

  C、历史循环论观点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12、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中说道“我认为,在人类的一切知识中,最有用但也最不完善的知识就是关于人的知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破解了人是什么这一“斯芬克斯之谜。”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

  A、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

  B、所有人共同属性的概括

  C、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D、自由理性的外化

  13、历史人物对社会历史进程只能起()

  A、决定性的作用B、阻碍促退的作用

  C、加速或延缓的作用D、推动促进的作用

  14、在社会意识形态中,最直接反映和作用于经济基础的是()

  A、道德B、哲学C、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D、宗教

  15、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过程是()

  A、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始终不相适合

  B、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始终相适合

  C、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

  D、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由基本不适合到基本适合再到新的基本不适合

  16、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最终原因是()

  A、经济基础的发展B、生产关系的发展

  C、上层建筑的发展D、生产力的发展

  17、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阶级斗争B、科学技术

  C、社会基本矛盾D、人民群众

  二、多项选择题

  1、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是()

  A、根本经济制度的改革

  B、根本政治制度的改革

  C、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某些方面和环节的改革

  D、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某些方面和环节的改革

  2、下列各项属于上层建筑的有()

  A、图书馆B、法院

  C、大学D、军队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B、它决定了社会的基本面貌

  C、它是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本力量

  D、它规定了社会制度的性质

  4、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包括()

  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

  C、生产方式

  D、国家政治制度

  5、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

  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6、“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

  这段话表明科学技术是()A.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B.历史变革中的唯一决定性力量

  C.推动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力量

  D.一切社会变革中的自主性力量

  7.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与发展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

  8.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

  A、是在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下实现的B、是在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中实现的C、是在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中实现的D、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中实现的9.唯心史观的错误是()

  A、否认阶级斗争

  B、否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C、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

  10.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是()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1.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观点,它的主要内容有(A、虚心向群众学习)

  B、坚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一切向群众负责

  12、阶级是一个()

  A、经济范畴B、政治范畴

  C、历史范畴D、关系范畴

  13、社会形态的更替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但这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并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的历史选择性。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和选择性主要体现在()

  A.社会发展的客观过程由每一个参与历史活动的个人的主观意志所决定

  B.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是主体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

  C.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

  D.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

  14、唯物史观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历史创造者的问题,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

  A、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B、从质上说是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C、在任何历史时期都不包括剥削阶级

  D、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其知识分子

  15、马克思主义从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中理解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认为()

  A、杰出人物能够改变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

  B、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受到一定的历史条件的制约

  C、杰出人物历史作用的形成和发挥与其顺应人民群众的意愿密不可分

  D、杰出人物会因其智慧、性格因素对社会进程发生影响

  16、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

  A、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B、生产力反作用于生产关系

  C、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D、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单选题答案:[CBDBADDACDDCCCCDC](多选题答案:[1、CD2、BD3、ABCD4、ABC5、ABCD6、AC7、AB8、ABCD9、CD10、ABD11、ABCD12、AC13、BCD14、ABD15、BCD16、AC]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作用?

  2、简述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3、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4、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5、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6、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7、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8、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四、辨析题

  1、“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参考答案】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历史是人的有意义有目的的活动,思想因素在历史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类历史包含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对于深入认识人类历史及其发展有重要意义。

  唯物史观认为,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历史首先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践活动的历史,在阶级社会中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把一切历史归结为思想史的观点本质上是唯心史观

  .

  2、科学技术发展可以解决一切社会问题。

  【参考答案】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这是片面夸大科学技术作用的科学技术决定论观点。

  科学技术提高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促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但科学技术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矛盾,不能消灭

  压迫和剥削,也不足以克服社会关系中的各种矛盾。只靠科技进步,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没有社会关系的根本变革,资本主义不能自动转变为社会主义。上述观点否认了社会基本矛盾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否认了阶级斗争、社会革命与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也没有看到科学技术掌握在不同阶级、不同人的手中,其作用是不同的。

  3、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最终决定力量

  【参考答案】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经济基础并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经济基础是在生产力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是被生产力决定的。生产力才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决定了经济基础并通过经济基础决定着全部社会生活。该命题的错误实质在于把经济基础说成是社会最终决定力量,不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4、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

  【参考答案】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这里的“创造”是指推动历史前进的行为,与破坏和阻碍相对应。如果英雄即历史人物是杰出人物,那就应包含在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人民群众和杰出

  人物创造历史活动具有统一性。所以,没有必要说人民群众和英雄共同创造历史。如果历史人物是反动人物,他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活动

  是背道而驰、南辕北辙的。因此,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只能肯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

  五、论述题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对于大学生诚信教育具有的启示。

  【参考答案】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有什么社会存在就有什么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变化了,社会意识迟早会随之发生相应变化。反过来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一般说来,一定的社会意识总是对它所反映的社会存在起到服务、辩护和促进的作用,对其他社会存在起着阻碍、批判和破坏的作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可以滞后或超越于社会存在。诚信意识对大学生具有重要意义。诚信有利于大学生个人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丧失诚信,将使社会失去最基本的维系条件。作为社会意识的诚信出现危机,根源于形成这种社会意识的社会存在本身有缺陷。但是,当代大学生不能坐等产生诚信的社会存在的形成,要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提高自身的诚信品质,要不断完善社会机制。

  2、请结合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谈谈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重要性的认识。

  【参考答案】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始终坚持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事业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发挥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是要坚持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要切实保障人民依法享有各项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满足人们的发展愿望和多样性需求,关心人的价值、权益和自由,关注人们的生活质量、发展潜能和幸福指数,体现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和人文关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今天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基本观点,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而中国古代的民本思想和西方人本主义,则站在唯心史观的立场上,体现了剥削阶级维护自身统治地位的需要.这是它们的根本区别。

  (2)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全国各族人民实现自己利益、创造美好生活的共同事业,是亿万人民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广大人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保证.我们推动科学发展,根本目的就是要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

  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权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请结合自然地理环境在社会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谈谈应怎样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参考答案】

  (1)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发展,保护和改善环境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但不能只保护环境,不发展经济,加快经济建设,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繁荣。

  (2)在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在保持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同时,必须把保护环境放在突出位置。

  (3)我们必须认识到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也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4)实践证明,保护好环境就能增加投资吸引力和经济竞争力。

  (5)加快经济建设,绝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绝不能把环境保护同经济建设对立起来或割裂开来,决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六、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回答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原理:

  [材料1]劳动资料的使用和创造,虽然就其萌芽状态来说已为某几

  种动物所固有,但是这毕竟是人类劳动过程独有的特征,所以富兰

  克林给人下的定义是atoolmakinganimal,即制造工具的动物。动物遗骸的结构对于认识已经绝迹的动物的机体有重要的意义,劳动资料的遗骸对于判断已经消亡的社会经济形态也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摘自马克思:《资本论》)[材料2]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的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

  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材料3]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只有当社会物质生活发展已在社会面前提出新的任务时,才会产生出来。可是,它们既已产生出来,便会成为最严重的力量能促进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所提出的新任务,能促进社会前进。在这也就表现出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政治观点和新政治制度所具有的那种伟大的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意义。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所以产生出来,正是因为它们为社会所必需,因为若没有它们那种组织的、动员的和改造的工作,便无法解决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中已经成熟的任务。新的社会思想和理论既已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所提出的那些新任务基础上产生出来,便能扫除障碍,深入民众意识,动员民众,组织民众去反对社会衰颓着的势力,因而推动着推翻社会上正在衰颓而阻碍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势力。于是,社会思想、理论和政治制度既已在社会物质生活发展过程、社会存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成熟的那些任务基础上产生出来,便能反转来影响到社会存在,影响到社会物质生活,造成必要条件来彻底解决

  社会物质生活中业已成熟的任务,并使这社会物质生活可能向前发展。(摘自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材料4]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

  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摘自《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请回答:

  (1)根据材料1~4,说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

  (2)根据材料2,说明“社会革命时代到来的条件’’是什么?

  (3)根据材料3,说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参考答案】

  (1)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指的是:当

  一种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后,在一段时期内,由于它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的要求,因而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

  的作用,它能把被旧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力解放出来。但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就会由原来的适合而变为不适合,甚至逐步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这时社会矛盾就会激化,最终导致社会革命。打破旧的生产关系,重新建立新的生

  产关系,开始新一轮矛盾运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指的是:上层建筑是适应一定经济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在新的社会形态取代旧的社会形态之后,新建立的上层建筑,基本上是适应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要求的。如果一种社会经济形态已经变成落后腐朽的时候,生产关系严重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与生产力发展要求变革经济基础之间,就形成尖锐对抗。通过社会革命,去对原上层建筑加以根本变革。然后在新的基础上,重新建立新的上层建筑。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到一定程度时,便能检验出现存的生产关系已不再适合生产力发展,变成了束缚

  生产力的桎梏,这时社会矛盾就

  会激化,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3)社会意识虽然为社会存在所决定,但又有其自身特

  有的发展规律,具有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即在于它对社会存在产生重大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和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延缓和阻碍的作用。但是,其反作用不是决定性的,而且其作用的大小,归根到底取决于它是否反映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篇三:党的历史是一个怎样的历史范畴

  

  18 l

  学习问答 但在新时代更耍注重抓全面发展。

  发展不平衡,主要指各区域各领域各方面发展不够 平衡,制约了全面发展水平提升。发展不充分,主要指 一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使我国发展更多惠及世界 各国;既要坚决维护好自身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也要积极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承担应有的责任和义 务,致力于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 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和推动 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建设,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提 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 些地区、一些领域、一些方面还存在发展不足的问 题,发展的任务仍然很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相 互掣肘、相互激荡,一定程度上激化了一些方面的矛 盾,并催生新的社会矛盾,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 大贡献。

  怎样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十九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作了新的表述,就 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 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 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十九大报告作出的又一 个重大政治判断,也是十九大报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 新。

  抓住重点带动面上工作,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也 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一贯倡导和坚持的 方法。要推动党和国家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就必须找准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1956

  年党的八大上就提出了。改革开放以后又作了归纳和精 练,表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 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从党的八大算起已经过去60多年 了,改革开放也已经30多年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 社会需求和社会生产这两个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一方 面,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 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我国长期所处的短缺经济和供给 不足状况已经发生根本性转变。“落后的社会生产”这 样的表述,已经不符合当今中国的实际。另一方面,从 人民生活来说,我国已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 题,总体上实现了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 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 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 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说明人民群众的需要已经 远远超出了物质文化的范畴和层次。在这种情况下,影 响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是发展 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从原来讲的“物质文化需要”到 “美好生活需要”,从解决“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到解 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问题,这反映了我国社会发 展的巨大进步,反映了发展的阶段性要求,也反映了党 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点要求。经济建设仍是中心工作,∥ 正2017.11下 约我国发展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最主 要问题,是现阶段社会各种矛盾交织的主要根源。邓小 平同志讲,发展起来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解决这 个问题比解决发展起来的问题还困难。经济社会发展是 动态过程,不平衡不充分是永远存在的。但是当发展到 了一定阶段后不平衡不充分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 面时,我们就必须下功夫去解决它。

  十九大报告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新判 断,反映了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揭示了制约我国发展 的症结所在,指明了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根本途 径。这将对我们分析形势、制定政策、推动改革、作出 重大工作部署等提出新的要求,需要我们把思想方法、思路举措、工作着力点向解决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上聚 焦,努力提高发展质量,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推动人的全 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同时,对十九大报告作出的这 一重大战略判断需要准确领会、全面把握,虽然我国社 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但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没有变,抓好发展仍然是我 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在这个重大问题上,无论是 在思想认识、政策取向还是实际行动上,都不能有这样 那样的偏差,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基本国情。

  如何理解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十九大报告指出,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 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 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深刻理解这 一重要论断,对于进一步激励全党同志不忘初心、牢记 使命,增强使命意识、担当精神,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历史的长河大浪淘沙,也昭示历史担当者的风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 想,谁能够承担起这个历史使命,谁就能赢得中国各民 族人民的衷心拥护,成为中华民族的主心骨。

  学习问答I

  19

  中华民族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为人类进步与发展 作出了卓越贡献。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黑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的重大意义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 暗境地,中国人民经历了战乱频仍、山河破碎、民不聊 生的深重苦难。为了民族复兴,无数仁人志士“以爱国 相砥砺,以救亡为己任”,不屈不挠、前仆后继,进行 可歌可泣的斗争。进行各式各样的尝试。不甘屈服的中 国人民一次次抗争.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奋起。历史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 呼唤真正合格的使命担当者。在历史的反复比较中,在 各种政治力量的反复较量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 工人运动相结合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我们党 一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 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 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 经成立,就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 历史使命。

  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本侵略者,打败国民党反动派,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 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 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 今天,我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 中央。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全党同志一定要登高望 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 停滞,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扫清了根 本障碍。

  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 主义基本制度,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完成了中华 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中华 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 伟大飞跃,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何理解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

  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 十九大报告指出: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 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 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一重要 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实现了 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光明前景。

  回顾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正是有了中国共产党,论断,科学揭示了“四个伟大”的内在逻辑。对此,需 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全面贯彻。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们党的许多重要文献中把伟大 事业同伟大工程联系起来讲,强调两者相辅相成、密不 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命运,实现了中华民族新辉煌。为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一代又一代中国共 产党人同中国人民接续奋斗,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 可分的内在联系。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准备进行具 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 将“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并提,突出了新 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支撑。党的十 论是逆境还是顺境,我们党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坚 忍不拔、勇往直前,敢于克服任何艰险,甘愿付出任何 九大把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作为 一牺牲,勇于修正任何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 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个统一整体提出来,这是我们党的一个重大理论创 新,不仅进一步丰富了党的历史使命的时代内涵,而且 进一步明确了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总战略、引领全局 的总蓝图、谋划工作的总坐标,体现了奋斗目标、实现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民族复兴的合格担当者,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梦想。

  路径、前进动力的高度统一,历史传承、现实任务、未 来方向的高度统一,党的前途命运、国家的前途命运、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2017.11下 

篇四:党的历史是一个怎样的历史范畴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概括的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又使中国丰富的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且同中国的历史传统,优秀文化相结合,不断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以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2.中国共产党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实践证明,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懈探索和理论成果的指引,我们的实践就会陷入盲目性,我们的事业就会陷入挫折和失败。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特别是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很需要中国化的马克思理论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凝聚力量。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探索和回答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实践,归结起来就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4.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特点及其发展过程:

  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萌芽时期: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通过调查研究,深刻论证了中国社会各阶级在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

  初步形成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成功开辟了以井冈山为根据地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并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

  成熟时期:遵义会议后,直至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理论上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并及时吸取抗日战争的新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哲学、军事、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的思想体系,特别是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路线和纲领。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1945年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继续发展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进一步提出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结合中国实际,找出了一条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并且进行了艰辛的探索。这是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发展。

  5.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概括,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邓小平指出,我国还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第三,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邓小平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如何出路的。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是决定中国命运的重大决策,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

  第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邓小平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解决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

  第五,除了上面指出的几个方面外,邓小平理论体系中还包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祖国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理论。

  6.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根本依据及其主要内容:

  根本依据: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

  主要内容: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硬道理。只有紧紧把握和不断推动发展,才能从根本上把我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把握我们党执政兴国的关键。

  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把实现维护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全面是指各个方面都发展;协调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可持续是指发展进程要有持久性、连续性。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坚持统筹兼顾,就是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7.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内容:

  第一,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是根本途径和方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验证条件和目的。

  第二,实事求是也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邓小平指出,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也即是指要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要实事求是。

  重要意义:

  第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

  第二,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第三,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8.新民主主义革命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较的新内容和新特点:

  第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时代,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第二,革命的领导力量是中国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

  第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第四,革命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

  9.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范畴。新民主主义革命要建立的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它要实现的目标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和改造小生产的私有制。

  联系: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相互联系、密切衔接的。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

  只有认清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两者的联系,才能正确的领导中国革命。

  10.中国革命道路理论的重大意义:

  革命道路内容: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意义: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唯一正确的理论。它不是照抄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而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创性的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革命的理论。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具体问题的光辉典范,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发法论意义。

  11.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主要法宝:

  第一,统一战线。统一战线问题是无产阶级政党策略思想的重要内容;

  第二,武装斗争。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

  第三,党的建设。党要领导革命取得胜利,必须不断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

  三者的关系: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12.新民主主义的文化:

  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就其内容而言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就其形式说是民族风格、民族形式和民族特色,要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是反对一切封建迷信思想,主张实事就是、客观真理及理论实践的一致性。对于传统文化,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同时要尊重中国的历史,反对民族虚无主义,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待古今中外文化,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

  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为全民族中90%以上的工农大众服务的,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也就是民主的文化。

  1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性质就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第一,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第二,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

  第三,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的国际形势,就决定了它将不断发展并最终取代非社会主义因素,取得最后的胜利。

  14.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3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同年12月形成关于总路线的完整的表述:“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在这条总路线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比较顺利地在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基础。

  15.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中共积累的历史经验: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这对于在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生产力发展,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进步,都有积极意义;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采取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这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

  16.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讲话中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

  毛泽东的讲话围绕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讲话提出了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改革过于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初步构想,要求中央向地方分权和扩大企业自主权。

  这些重要理论观点,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1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涵义: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这两层含义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构成了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新概念。这里的初级阶段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18.党的十三大确定的我国经济“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确定下来,指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1981年—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1991年—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篇五:党的历史是一个怎样的历史范畴篇六:党的历史是一个怎样的历史范畴

  

  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基础

  含义: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着推动作用的人们。在阶级社会中,它包括一切对历史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人民群众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但不论在任何情况下和任何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的主体,都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和劳动知识分子。

  党的执政基础,从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角度看,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在我国现阶段,人民群众是指工人阶级及其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党的执政基础包括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一定要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我们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党执政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工人阶级,巩固工人阶级在国家生活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但是,工人阶级没有本阶级的私利,全体人民群众的利益就是工人阶级的利益,党作为工人阶级政党,一定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不断扩大和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最关键的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就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要密切保持和人民的血肉联系。能不能密切联系群众,是关系到党的执政基础巩固与否的根本问题。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就要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利益,调整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处理好人民内部的矛盾,真正密切和人民群众的关系。

  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反对权力的腐败,反对党内腐败,让人民通过法律对执政权力进行有效监督,对执政党进行有效监督。这是巩固执政基础的一个重大问题。权力太大,缺少制约,人民还不能完全通过有效的法律程序制约权力,这是一个必须要解决的严重问题。当然密切与群众的关系,还要解决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但根本的是要解决人民怎么来监督,怎么样来制约权力的问题。

  党的执政基础,从自身建设角度看,还应当包括党的组织建设、思想建设、作风建设,特别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党的执政地位巩固与否,必须以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夯实党的基层组织,这是一个基础的问题,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建设的重要方面。

  共产党要执好政、掌好权,一个基础的工作就是要把党的自身组织建设好。党在执政条件下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组织,建立怎样的组织才最有力量?如何解决党内民主?如何实行民主集中制?这是执政党自身组织建设的症结点。健全党内民主是加强党自身组织建设的关键。

  党内权力过于集中是党的自身组织建设的总病根。只有加强和健全党内民主,党才更有活力。党没有活力,能力也就谈不上。发展党内民主,关键是党内民主的制度化建设。制度化建设的本质是执政党政治活动的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

  当前,一是进一步积极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的组织工作的透明度;二是改革和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逐步建立代表提案制度,解决好代表如何发挥作用的途径和形式;三是建立党内民主决策机制;四是为政之要在用人,进一步推进党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篇七:党的历史是一个怎样的历史范畴

  

  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要线索和基本内涵(提纲)(五篇材料)

  第一篇: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要线索和基本内涵(提纲)中国共产党历史的主要线索和基本内涵(提纲)

  导言:

  1、为什么要学党史?

  2、如何学习党史?

  3、党史90年十个阶段。

  一、奋斗史

  (一)做了三件大事,实现了三次历史性转变

  1、建立了新中国。

  2、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3、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了三次历史性转变: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1949年);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1956年);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1978年)。

  (二)两次革命

  1、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2、改革开放的新的伟大革命

  二、探索史

  (一)开辟了三条道路

  1、开辟中国革命正确道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2、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3、开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道路

  (二)两次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

  1、第一次飞跃和成果——毛泽东思想

  2、第二次飞跃和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建设史

  (一)三条经验

  1、必须有一个正确的理论指导

  2、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

  3、坚持不懈地抓好党的自身建设

  (二)一个结论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第二篇:试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和历史地位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和历史地位

  内容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地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道路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基本内涵

  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特殊国情下产生的,并在社会主义初阶段长期指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它是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智慧的结晶。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紧紧围绕时代的主题,创造性地回答了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举什么旗、走什么路、朝着什么目标前进等根本问题,全面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与心血的结晶,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光辉篇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践相结合所形成的思想与理论成果,是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宏大理论体系。其中,毛泽东思想涵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到改革开放之前,指导我国人民

  夺取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思想武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则是改革开放之后,我们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根据时代发展变化的新特点,结合我国基本国情,通过集中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并不断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在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的一整套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

  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政治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理论。这是我国最根本的政治制度,是结合中国国情对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具体运用

  和发展。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靠保证。二是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种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政权组织形式。三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形式.这种政治制度

  “是我国具休历

  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为了更好地发挥这种政治制度的优势,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

  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经济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是建立在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现实基础上的,通过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基本矛盾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内在要求。二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又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三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

  并存。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调整所有制结构、允许和鼓励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分配制度上的鲜明特色。四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由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很不发达,经济发展也不平衡,所以为了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必须通过部分先富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五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我国为了更好地适应现代商品经济和开放型经济发展需要而确立的经济体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文化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我们党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别强调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二是重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通过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最大限度地形

  成社会共识,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三是重视和谐文化建设。通过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使当代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这是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重要任务。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

  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

  第一次飞跃的标志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是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党领导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而为改革开放伟大事业与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随后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所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直接的思想渊源,但未能在理论上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从而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主题是“中国革命”,主要回答和解决了“什么是中国的民主革命、怎样进行民主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如何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怎样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

  第二次飞跃的标志性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承继了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未竟事业,继续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不断解答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

  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创造性的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而且进一步回答了前两个问题。作

  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理论的理论主题是“中国建设”,主要回答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形成了系统的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毛泽东思想同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范畴,但又是形成于不同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理论主题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的产物,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全党和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可珍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第一,这一理论体系进一步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了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第二,这一理论体系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识国情和世界大势,提出了我国正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新判断,科学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科学分析了时代特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立在现实的客观基础之上。第三,这一理论体系紧紧抓住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中国特色,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第四,这一理论体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抓住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坚持发展的远大目

  标与现实目标、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的统一,逐步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实现国家现代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新布局。第五,这个理论体系把党的建设放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地位,扎扎实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突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把对执政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提高到了新水平。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共同的思想基础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和共同的价值取向,是任何社会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没有共同的思想基础,社会成员就不可能团结起来,不可能形成合力来共创伟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共同的思想基础,这个思想基础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同志曾指出:我们这么大的国家要统一起来,一靠团结,一靠纪律,否则就不能成功。讲的就是共同思想基础。胡锦涛同志多次强调民族精神,强调巩固精神支柱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讲的还是共同思想基础。这是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

  断向前发展的重要的思想保证。有了这个共同的思想基础,全国各族人民才能齐心协力,共同创造出辉煌的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表达了党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目标追求,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国家的发展战略、民族的振兴、个人的富裕幸福等等,都在这个理论里得到了最深刻的体现,这就把各个阶层、各个群体的共同愿望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和社会认同,因而也具有广泛的信服力和强大的号召力、凝聚力,是引领、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实践证明了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前进的唯一正确的理论。

  赋予一个理论体系以什么样的历史地位,归根结底是由历史进程的实践来决定的。科学的理论来源于实践,被实践所检验、在实践中发展;科学的理论又引领实践,指导实践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回顾

  改革开放30年来的历史发展,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自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7%的快速增长,远高于世界经济年均3.3%的增速,属于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3645亿到2007年的24.66万亿,增长了67倍;人均GDP则由381元升为18665元,是1978年的49倍,已经开始了从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到2008年,我国的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世界第10位上升到第3位。我国人民的政治权益、文化权益和社会权益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保障,是新中国历史上最好的发展阶段。在短短30年里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堪称“中国奇迹”。就如美国前总统经济顾问、世界著名经济学家约翰·拉特里奇所说,中国令人震惊的经济增长幅度史无前例,中国以独特的方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改变了世界。

  历史进程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前进的唯一正确的理论。正是我们始终坚持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根据客观实际的变化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诸如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判断改革开放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有了重大突破,极大丰富了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正是我们首先从理论上对社会主义的本质有了更加科学和深刻的认识,我们才能坚定不移地把发展当作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正确处理发展改革稳定的关系,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正是基于我们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我们才能正确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并以此作为制定相关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正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指导我们科学规划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开创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正是我们坚持以宽广的世界视野和运动发展的辩证眼光观察世界、审视自我,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理论,在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为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根本动力,使中国社会主义保

  持了勃勃生机,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国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2]《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6.[3]《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1.[4]万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进程、现实特色及未来发展》.《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5]《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选编》.人民出版社,2007.[6]肖贵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涵的多维解读》.《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第三篇:中国共产党历史

  <中国共产党历史>读后感

  ——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90周年侧耳倾听,七一的脚步声近了.翘首东望,时光隧道中正姗姗走来一个晶亮晶亮的日子,让我们轻轻向它招手:2011年七一,你好!

  今天的灿烂辉煌,三百六十五里的路上,几多曲折,几多泪水,几多磨难,但我们已经走过来了,而且我们走到了今天。“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面对党的九十华诞,我们都是骄傲者。

  翻开党史的扉页,党的一大于1921年7月23日晚上拉开帷幕。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一个陈设简朴,但气氛庄重的会场上13位各地代表及国际共产党代表举行了连续三天的三次会议,对党的钢领和决议作了较为详尽的讨论。7月30日晚,代表们正在开会时,一名陌生的中年男子突然闯入会场,环视一周后又匆忙离去。具有长期秘密工作经验的马林立即断定此人是敌探,建议马上中止会议。大部分代表迅速转移。十几分钟后法租界巡捕包围和搜查会场,结果一无所获。由于代表们的活动已受到监视,会议无法继续在上海举行。于是代表们分批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在一艘游船上召开了最后一天的会议。从此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便在这片中华大地上,历经了步步艰难,步步坎坷,大渡桥的铁索,卢沟桥的炮火,万里雪山的飞崩,无际草

  地的漫长,可我中国共产党人没有退缩“属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说出了我们的心声,毛主席的话儿我们永记心头,胜利永远是我们的……一步一步我们走来了,共和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成功,哪一个不是中国共产党努力的结果,哪一个不是中国共产党的金秋硕果,转眼间九十年了我们怀着喜悦,怀着激动,含着泪水庆祝中国共产党90华诞。九十个春秋,九十个冬夏,我们有过多少酸甜多少苦辣,九十年风雨,九十年洗礼,中国有几代人的青春年华。九十里征程,九十篇华章,我们牺牲了多少同志,我们洒下多少希望;九十年开拓,九十进取,新中国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传承,只有希望。让我们敞开憧憬,敞开期待,九十年庆典我们欢天喜地,欢歌一堂;九十年庆典我们载歌载舞,鞭炮鸣响!

  90年神州大地上发生了多少沧海桑田的变化,90年东方热土上激起了多少风云震荡……,非同寻常的新中国建立,非同寻常的思想大解放,非同寻常的体制大变革,非同寻常的社会大转型,非同寻常的经济在发展……我们的新中国一路凯歌行进,我们的家乡一路日新月异,我们的家庭一路幸福小康。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引领着中国人民,创造了大多奇迹。

  七月的天空飞着流霞,七月的风景鲜美如画。让我们头顶着蓝天,脚踩着热土,鼓乐齐鸣,为昨天感怀,为今天唱歌,七月里有个伟大的妈妈,五十六个民族齐声祝福她,让我们把酒赋诗,闻鸡起舞,礼花绽放,为未来祝福,为明天鼓掌,让我们共同祝福中国共产党,一代更比一代强,让我们共同祝愿年轻的下一代不断进取,不断向上。共祝愿:党啊,党啊永—远—灿—烂—更加辉煌!

  第四篇: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

  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

  1.1840年—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实现民族

  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为此,农民阶级进行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的先进分子进行了洋务运动,而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辛亥革命,这些斗争虽然从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客观上由于敌人力量的强大,主观上各革命阶级的局限性的影响,这些斗争最终都走向失败。

  注意:农民阶级——小生产者的局限性;地主阶级——落后生产关系的代表;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导致的两面性(革命性与妥协性)。

  2.1919年—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①1919年5月4日—1927年7月15日,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为解决此矛盾,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带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进行了1924年—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这就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②1927年7月15日—1937年7月7日,此时中国社会当然主要矛盾为以蒋介石为首的新军阀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为解决此矛盾,中共建立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带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进行了土地革命,这就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也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③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此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为解决此矛盾,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抗日战争。

  ④1945年8月15日—1949年10月1日,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为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大地主阶级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为解决此矛盾,中共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带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进行了1946年到1949年的解放战争,这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总论:此时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此时的主要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新中国,使人民当家作主。

  3.1949年10月1日—1956年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①1949年10月1日—1952年底,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美帝国主义、地主阶级、国民党残余势力、土匪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此时中国的主要任务为巩固

  新生的人民政权,恢复国民经济。为完成此任务,我们进行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造和“剿匪”斗争。

  ②1953年—1956年,土地改造完成之后,新生的人民政权基本巩固,国民经济得到恢复,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走资本主义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为解决此矛盾,我们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把资产阶级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总论:此时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走资本主义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矛盾,此时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使人民成为生产资料和国家的真正主人。

  4.1956年至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阶段

  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中共八大指出的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我们主要任务应该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

  20多年也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取得了建设的成就,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中“从无到有”的问题。

  5.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阶段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重新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确立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对“八大”精神的继承和超越,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主要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此,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现阶段,中国共产党正

  带领全国人民全面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创建节约型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基本实现现代化。

  三分钟顺口溜搞定党的会议(上):一大立党,二大立纲,三大国共要合作,四大领导工农忙,八七枪杆出政权,古田军队要增强,遵义军事与组织,瓦窑堡一起来抗日,洛川全面来抗战,减租减息是关键,六届六中马中化,七大确定毛领导,七届二中转城市,三中一化三改阶段和路线,三分钟用顺口溜搞定党的会议(下):十三大终于研究好,后来(十四大)市场经济有目标,小平思想成指导,十五大跨世纪,十六大三代表,十七大发展观,十八大成小康。

  毛泽东各时期著作

  请记住以下三句话即可:

  1.萌芽阶段——“国民党分析运动”

  2.形成阶段——“井冈山红色本本之火”

  3.成熟阶段——“共产党论战争与文学”

  这三句话还可以这样联想记忆:“国民党拿着井冈山红色本本之火就称自己是共产党了!”详细解释:

  毛泽东思想萌芽阶段:1921——1928年(共产党创立和国民革命时期)。

  记忆法——“国民党分析运动”详细解释:国民党——《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的影响》;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运动——《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标志: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

  毛泽东思想形成阶段:1928——1935年(土地革命中前期),记忆法——“井冈山红色本本之火”,详细解释:井冈山——《井冈山的斗争》;红色——《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本本——《反对本本主义》;之火——《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标志: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活的灵魂。

  毛泽东思想成熟阶段:1935——1945年(土地革命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记忆法——“共产党论战争与文学”,详细解释:共产

  党——《共产党发刊词》、《中国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论——《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实践论》、《矛盾论》、《新民主主义论》;

  战争——《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文——《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学——《改造我们的学习》。提示:记住了这三句话基本上就可以把毛泽东各阶段的代表著作记住了,你只需要根据著作所含的是哪句话的关键字,就可以判断该著作是属于哪个阶段的!

  2015考研政治《毛中特》会考什么?大题小题都在此读本和十八届四中全会结合

  蒋中挺

  发布于2014年8月17日12:55新华网北京8月17日电《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自6月23日出版发行以来,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受到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高度关注,不到两个月时间,发行即突破1000万册。各地各部门以《读本》为重要教材,采取有力措施深入推进讲话精神的学习

  贯彻,在用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先看看目录吧?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邓小平同志为我们擘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正在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在一天天走向繁荣富强,中华民族正在一步步走向伟大复兴。我们相信,在20世纪赢得了伟大历史性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必将在21世纪赢得更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李克强

  张德江

  俞正声

  王岐山

  张高丽出席

  刘云山主持

  新华社北京8月20日电

  中共中央20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座谈会,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邓小平同志为我们擘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蓝图正在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在一天天走向繁荣富强,中华民族正在一步步走向伟大复兴。我们相信,在20世纪赢得了伟大历史性胜利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必将在21世纪赢得更伟大的历史性胜利。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王岐山、张高丽出席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主持座谈会。

  习近平在讲话中回顾了邓小平同志一生的丰功伟绩,总结了邓小平同志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作出的卓越贡献,强调邓小平同志为中华民族独立、繁荣、振兴和中国人民解放、自由、幸福奋斗的辉煌人生和伟大贡献,将永远书写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之上。邓小平同志始终在人民中间,也始终在人民心间。

  习近平指出,像我们党的其他老一辈革命家一样,邓小平同志之所以能够为祖国和人民建立彪炳史册的功勋,就在于他看清了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大势,深刻了解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深沉愿望,把握住中国发展的历史规律,紧紧依靠党和人民建立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伟业。

  习近平强调,信念坚定,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挺起的精神脊梁。革命理想高于天。没有一大批具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的中华儿女,就没有中国共产党,也就没有新中国,更没有今天我国的发展进步。要把我国发展得更好,离不开理想信念的力量。我们共产党人锤炼党性,首要的就是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忍不拔、风雨无阻朝着我们的目标奋勇前进。

  习近平指出,热爱人民,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深厚的情感寄托,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坚守的力量源泉。爱祖国、爱人民,是最深沉、最有力量的情感,是博大之爱。我们要始终为人民利益而奋斗,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忠于祖国、忠

  于人民,脚踏实地践行党的宗旨,把自己的一生交给党和人民,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习近平强调,实事求是,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重要的思想特点,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遵循的思想方法。事实是真理的依据,实干是成就事业的必由之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反复证明,只有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措施,采取符合实际的工作方法,党和人民事业才能走上正确轨道,才能取得人民满意的成效。我们要善于运用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世界、处理问题,掌握真实情况,把握客观规律,发扬务实高效、不尚空谈的工作作风,踏踏实实把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贯彻落实好。

  习近平指出,开拓创新,是邓小平同志一生最鲜明的领导风范,也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具有的历史担当。越是伟大的事业,往往越是充满艰难险阻,越是需要开拓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前进道路上,我们将进行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要细心观察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尊重地方、基层、群众首创精神,果断作出决策,把开拓创新作为一种常态,不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又从实践中作出新的理论概括,敢破敢立、敢闯敢试,义无反顾把改革开放不断向前推进。

  习近平强调,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思想和政治遗产,就是他带领党和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他创立的邓小平理论。邓小平同志最鲜明的思想和实践特点,就是从实际出发、从世界大势出发、从国情出发,始终坚持我们党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适合中国国情、符合中国特点、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理论和实践,所以才能取得成功,并将继续取得成功。我们的国权,我们的国格,我们的民族自尊心,我们的民族独立,关键是道路、理论、制度的独立。

  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具有5000多年悠久历史的辉煌文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辉煌成就,我们应该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创造。我们自己不足、不好的东西,要努力改革。外国有益、好的东西,我们要虚心学习。但是,不能全盘照搬外国,更不能接受外国不好的东西;不能妄自菲薄,不能数典忘祖。中国近代以来的全部历史告诉我们,中国的事情必须按照中国的特点、中国的实际来办,这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正确之道。

  习近平强调,邓小平同志离开我们17年来,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党团结带

  领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取得新的伟大成就。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传到了我们手里,责任重于泰山。全党一定要紧密团结

  起来,敢于担当、埋头苦干,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与时俱进、时不我待的精神不断夺取新胜利,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刘云山在主持会议时说,总书记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同志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功绩,从信念坚定、热爱人民、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战略思维、坦荡无私等方面深刻阐述了邓小平同志的崇高精神风范,号召全党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上奋勇前进。讲话饱含着全党全国人民对邓小平同志的深厚感情,饱含着继往开来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责任担当,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战略性、指导性。我们要紧密结合全面深化改革和现代化建设实际,认真学习领会,切实贯彻落实。

  座谈会上,中央文献研究室主任冷溶,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曲青山,中央军委委员、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张阳,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先后发言。

  在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部分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领导同志,中央党政军群有关部门、北京市、四川省委负责同志,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同志和无党派人士代表,邓小平同志原身边工作人员和亲属子女及家乡代表,以及出席“全国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的代表等出席了会议。(完)

  第五篇: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

  十个神秘小礼物系列:礼物一近现代史纲要线索

  2015年10月18日12:47阅读10万+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

  一、1840年—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主要矛盾:

  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

  人民大众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为此,农民阶级进行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的先进分子进行了洋务运动,而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辛亥革命,这些斗争虽然从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客观上由于敌人力量的强大,主观上各革命阶级的局限性的影响,这些斗争最终都走向失败。

  注意:农民阶级——小生产者的局限性;地主阶级——落后生产关系的代表;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导致的两面性(革命性与妥协性)。

  重要时间节点及周年纪念1842年

  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865年

  洋务运动创办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上海江南制造总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1885年

  冯子材指挥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但最终以“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而告结束。说明中国腐败的社会制度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

  1895年

  1、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2、《马关条约》规定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办工厂,标志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转变。

  3、瓜分中国狂潮由此开始,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4、甲午战争一役,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

  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

  1898年

  戊戌维新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开放一定程度的言论、出版、结社自由,使资产阶级享受一定程度的政治权利,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1905年

  1、中国同盟会成立,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盟会的纲领为三民主义。①民族主义即民族革命,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的缺陷:一方面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②民权主义即政治革命。内容是“创立民国”。民权主义的缺陷:忽略了广大劳动群众在国家中的地位,难以使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真正的保证。③民生主义即社会革命。内容为“平均地权”。民生主义的缺陷:没有正面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难以成为发动群众的理论武器。

  2、关于革命与改良的辩论:①要不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这是双方论战的焦点。②要不要推翻帝制,实行共和。③要不要进行社会革命。

  1912年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革命政权。从政权的组成人员看,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这个政权中占有领导和主体的地位。从南京临时政府制定的政策看,各项政策措施集中代表和反映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愿望和利益,在相当程度上也符合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1915年

  1、新文化运动的刊物《新青年》提出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2、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前所未有的启蒙运动和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3、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同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以磅礴的气势

  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

  4、五四以前的新文化运动为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创造了思想文化上的条件。

  二、1919年—1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主要矛盾:

  ①1919年5月4日—1927年7月15日,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与人民大众的矛盾。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带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进行了1924年—1927年的国民大革命,这就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②1927年7月15日—1937年7月7日,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以蒋介石为首的新军阀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共建立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带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进行了土地革命,这就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也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③1937年7月7日—1945年8月15日,此时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再度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抗日战争。④1945年8月15日—1949年10月1日,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大资产阶级大地主阶级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共建立了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带领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进行了1946年到1949年的解放战争,这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总论: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中国人民同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后来又有官僚资本主义)的矛盾;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使人民当家作主;在不同时期,社会主要矛盾表现形式不同,革命任务也有所区别。

  2、重要时间节点及周年纪念

  1919年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第三,五

  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第四,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发生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

  1921年

  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一个“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信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有了坚强的领导力量。第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第三,党所提出的纲领和奋斗目标,代表着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第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也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中国革命的面目从此焕然一新。

  1922年

  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纲领,为中国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提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它在当前阶段的纲领应当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1923年

  中共三大,提出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的问题。

  1924年

  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出了新的解释:在民族主义中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在民权主义中强调了民主权利应“为一般平民所共有”,不应为“少数人所得而私”;把民生主义概括为“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两大原则(后来又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并提出要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就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1925年

  大革命:①群众的动员更为广大,②斗争的规模更加宏伟,③革命的社会内涵更加深刻。中共四大提出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1935年

  1、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问题和组织问

  题。挽救了中国共产党、挽救了中国工农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2、瓦窑堡会议: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首先阐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可能性。其次,批判了“左”倾关门主义错误,强调共产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再次,规定了建立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政策。决定将“人民共和国”口号代替“工农共和国”。

  3、一二九运动:喊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1936年

  红军的长征胜利。红军长征,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长征精神,①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②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③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④就是顾全大局、平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⑤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长征一结束,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就开始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大事件)

  战略防御阶段(1937年7月7日——1938年10月26日)1、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开始。2、1937年8月洛川会议:制定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强调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关键在于使已经发动的抗战成为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会议强调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体现

  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战争路线,是彻底的抗日纲领。3、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取得全国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大胜利。4、1938年3月台儿庄大捷:国民党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次胜利(防御阶段国民党军队组织了四大会战:淞沪会长、忻口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5.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①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②分析中日双方矛盾的四个特点是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③预测了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其中,战略相持阶段,是中国抗日战争能否取得最后胜利的最关键的阶段。

  战略相持阶段(1938年10月26日——1944年底)1、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方针。日本改变了“速战速决”的战略方针。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

  2、百团大战:1940年8月至12月初,八路军,对华北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以破袭敌人交通线为重要目标的进攻战役。削弱敌人、壮大自己,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为实行战略反攻准备条件。

  3、抗日根据地的建设:1940年,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新民主主义建设的基本纲领、基本政策。(1)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2)减租减息,发展生产。(3)文化建设与干部教育。

  4、延安整风运动:《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

  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主观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尤其教条主义是整风运动的重点。毛泽东指出,学风问题是领导机关、全体干部、全体党员的思想方法问题。是对待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问题。是全党同志的工作态度问题。

  战略反攻阶段(1944年底——1945年8月15日)

  1、创立联合国:1945年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包括中国共产党代表董必武在内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

  2、中共七大: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七大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并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3、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1945年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湾举行受降仪式。根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被日本占领50年之久的台湾以及澎湖列岛,由中国收回。这成为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

  4、重庆谈判:1945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在对时局的宣言中明确提出“和平、民主、团结”的口号。重庆谈判从8月20日到10月10日结束。双方签署《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确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同意“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

  1946年

  1、全国性内战开始的标志: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军队以进攻中原解放区。

  2、《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这就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这一政策的提出,标志着解放区在农民土地问题上,开始由抗日战争时期的削弱封建剥削,向变革封建土地关系、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过渡。

  1949年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被认为是新中国奠基的3个历史性文件。

  《共同纲领》在当时是全国人民的大宪章,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①标志着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

  基本的胜利,②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社会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③标志着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任务基本完成了。

  三、1949年10月1日—1956年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1、主要矛盾

  ①1949年10月1日—1952年底,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各种敌对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为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继续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同时恢复国民经济。为完成此任务,我们进行了抗美援朝、土地改造和“剿匪”斗争。

  ②1953年—1956年,土地改造完成之后,新生的人民政权基本巩固,国民经济得到恢复,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走资本主义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把资产阶级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总论:这一阶段的主要矛盾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走资本主义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矛盾,此时的主要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使人民成为生产资料和国家的真正主人。

  2、重要时间节点及周年纪念

  1950年

  1、七届三中全会: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争取国家财经经济的基本好转。

  2、建国初期的土改:

  1、这次土改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2、土改中对待富农的政策是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

  3、这次土地改革运动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也是历次土改运动中进行得最好的一次。

  1953年

  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具体形式是合作化:第一是互助组,这具有社会主义的萌芽;第二是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第三是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具体形式是合作化:第一是手工业生产合作小组,这具有社会主义的萌芽;第二是手工业供销合作社,这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第三是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这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3、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具体形式是国家资本主义:第一是初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的,这具有社会主义的萌芽。第二是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阶段的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这具有半社会主义的性质。第三是高级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的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这具有社会主义的性质。

  四、1956年至1978年社会主义建设阶段

  1、主要矛盾

  此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中共八大指出的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我们主要任务应该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

  20多年也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取得了建设的成就,基本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根本上解决了工业化中“从无到有”的问题。

  2、重要时间节点及周年纪念

  1956年

  1、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这一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2、中共八大:①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②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的方针。

  3、提出要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③陈云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即: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是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计划生产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3、《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论十大关系》的报告系围绕一个基本方针,即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

  1957年

  1、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①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②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③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不断地得到解决。④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2、整风运动

  1957年4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提出这次整风运动的内容是: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

  五、1978年至今社会主义改革开放阶段

  1、主要矛盾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这次会议重新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确立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对“八大”精神的继承和超越,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主要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此,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现阶段,中国共产党正带领全国人民全面贯彻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创建节约型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基本实现现代化。

  2、重要时间节点及周年纪念

  1978年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1981年

  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获得一致通过。①《决议》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②《决议》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以及贯穿于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方法作了科学概括。③《决议》强调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我们必须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并以符合实际的新原理新结论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④《决议》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做出了基本结论。历史决议的通过,标志着党和国家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胜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