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市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调研报告(全文),供大家参考。
为加快我市工业园区从单一的生产型园区经济向综合型城市经济转型,助推全市工业园区与城市融合发展,市政协经济委根据年度工作计划安排,于*月份组织市政协委员及市委组织部、市发改委等部门同志赴*等工业园区,通过深入企业实地考察、召开座谈会听取情况介绍、与相关园区负责人交流探讨等形式,就我市工业园区产城融合发展情况进行专题调研,现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发展现状
(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
当前工业园区已经成为我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引领区,绿色低碳发展的先行区,也是我市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全市现有工业园区*个,其中,国家级园区*个,省级园区*个。*年全年工业园区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总产值分别是*亿元、*亿元,分别占全市*%、*%;
签约合同项目*个,引资额*亿元;
年末入驻企业*家,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家,完成技术合同成交额*亿元,年末各类从业人员约*万人。通过改革创新、产业集聚、要素保障、综合服务配套等全方位发力,*各工业园区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二)发展布局持续优化
依据“一县一区、一区多园”原则,我市以国家级和省级工业园区为主体,合并、托管区位相邻、产业相近的工业园区,明确自身定位,调整优化产业布局,集中力量打造“产业创新与产城融合引领区、高端能化产业核心承载区、煤电化工提档升级区、油气煤盐综合利用示范区、生态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等五大园区板块。结合资源禀赋,每个工业园区规划发展*-*个主导产业,形成以能化产业为龙头,精细化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文化旅游、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现代物流业为辅的产业集群。通过整合优化,改变现有布局定位散乱多的局面,让工业园区能集约集群发展,显著提升全市工业园区综合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三)基本公共服务不断完善
产城融合关键在于基本公共服务的配置与供给。通过满足从业者在生产、生活、休闲、教育、医疗等诸多方面享有与城区市民一样的权利,聚集区域人气,从而达到产业和城市功能相互融合的目标。全市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投入达*多亿元,公辅设施、公用工程配套建设初步完成,重点强化了园区供排水、中水回用、双电源供电、公共管廊、消防、物流等公用辅助、物流配送的一体化配套。其中,*高新区、*经开区、神木高新区等已具备较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其余工业园区已全部完成入园主干道工程及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工程。同时,不断推进城市配套服务,完善道路和物流体系,优化公交场站、线路设计,不断提升要素保障水平。
二、存在问题
(一)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
全市工业园区管理体制行政化,权限下放不到位,造成工业园区在实际运作项目时各项手续依旧繁琐,行政审批效率低下,权责不匹配,社会治理难度加大。在开发模式、管理水平等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市场化运营水平不高,开放发展水平较低,阻碍了园区更好更快地建设发展。产城互动不强,工业园区以政府投资建设运营,脱离城镇建设而独立存在,部分园区所在镇街党委书记虽然兼任管委会副主任,所发挥作用仅限于协调土地,经济发展与社会管理关系未理顺,产城融合发展活力不足。
(二)园区发展统筹不够
我市大部分工业园区注重经济发展,忽略了配套设施的建设。工业园区基础设施与城镇衔接不畅,“五个一体化”开发管理体系尚未健全,浪费了有限的土地和产业空间,降低了风险管控能力,弱化了产业聚集的配套和保障功能,使工业园区开发运营成效不高,无法支撑新兴产业和高端产业的发展。部分工业园区由于行政区划设置、土地、户籍、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限制,在产业布局等方面存在同质化竞争,导致在工业园区配套设施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工业园区内企业关联度不强,重点产业间的集聚程度不高,产业内部的关联和协同程度不够,缺少生活性服务业和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难以用集群形势体现产业竞争力。
(三)城市设施配套不足
除*高新区、*区产业园区、神木高新区配套设施完善外,其他工业园区在学校、医疗、住房各项综合服务等方面保障不全,无法为家属就业和子女就学提供更好的条件。工业园区内一般消费场所仅能满足日常基本消费(饮食、日常生活用品购买),配套设施仅限于酒店、学校、卫生院等,且数量少,质量不高。其他行政服务方面保障设施也较少,很多便民服务事宜(如银行、金融服务等)不能在工业园区附近就近办理,造成生活不便,工业园区及附近文化、娱乐、休闲设施与场所不完善,娱乐活动方式单一,只能是看电视、上网等,欠缺高层次精神文化消费资源。
(四)产城融合度较低
全市工业园区职工职住存在失衡性。员工大部分居住在公共服务发达的镇、县、市城区,只有外地员工及少部分低收入群体居住在企业提供的宿舍,这一失配对职住平衡发展极为不利。当前企业小区管理、居住环境、通勤管理和园区规划等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员工对园区认同感和归属感,工业园区在人才政策、激励机制、居住环境等方面对高端人才缺乏吸引力。
三、产城融合发展建议
产城融合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城市和产业的融合、布局和功能的统一、居住和就业的平衡、生产和服务的互动、经济和环境的共生”。产城融合归根到底是要促进生产、生活和生态的“三生融合”。
(一)优化体制机制,激发创新活力
做好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职能分设,逐步理顺工业园区和乡镇、街道办事处的关系,保障工业园区集中精力招商引资、推进项目和服务企业。各工业园区管理体制上要权责明确,充分授予经济管理权限,适度授予社会管理权限,加强合力,形成经济社会事务办事不出园区,形成闭环管理。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推动出台工业园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进一步提升审批效率,完善配套措施,确保实质性经济管理权限下放,全面推行项目审批“全程代办”制度,积极试行“区域评价”“多评合一”“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切实为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尽快完成工业园区机构合并、人员转隶等相关工作,积极推行 “竞聘上岗、绩效考核、按岗定薪”新机制,充分激发干事创业的激情。
(二)科学统筹规划,优化发展空间布局
一是整体布局要有全局性和前瞻性,打破行政区域管理权限,灵活规划工业区域布局,做到园区与园区横向统筹,地上与地下纵向统筹,地方政府之间全面统筹,避免同质化建设,提升工业园区集群的辐射带动能力。二是在具体空间布局上要注重合理性,根据产业集聚区、人口集聚区、综合服务区、生态保护区的不同功能,从用地规划和空间布局上做好设计,为产城融合发展提供保障。如,加快*高新区与中心城区产城融合进程,推动*经开区内清水工业园区与大保当镇组团联动发展。三是要在市级层面统筹制定针对性强的扶持政策,在土地、税收、金融、产业导向等方面形成宽松的政策环境,在生产要素配置方面为园区提供有效的服务和保障,打造政策和服务“洼地”。
(三)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全市工业园区要依托现有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适度地采用功能混合、复合利用和综合开发的手段,提高土地空间密度,加快公共服务、生活服务的社会化,提高工业园区公共服务水平。适宜发展城市功能板块的区域要统筹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合理布局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居住、商业、娱乐、休闲等设施,提升城市对园区人口集聚的承载力和对产业发展的配套服务能力;
适宜发展镇园一体的区域要按照“镇园相依、产业互补、市政统一、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完善工业园区配套保障功能,强化配套设施建设,推动水电路气网等设施城镇联网、共建共享,逐步形成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新兴小城镇,最终打造工业园区的行政管理、生产保障及生活配套的综合性服务基地。同时,要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市政公用事业投入机制,推广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工业园区资金困难。
(四)发挥园区带动作用,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工业园区在产业选择、招商引资方面要明确发展重点,结合其区位、资源及人才优势,因地制宜确立特色主导产业,积极引进和建设关联度高、辐射力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逐步压缩、淘汰低端产业,优化升级产业链。我市各工业园区要加快高端绿色低碳能化、镁铝合金及下游产业、装备制造、生态环保、现代特色农业、轻纺、文化旅游、现代服务业*大主导产业和大健康、数字信息、智能无人机通航、新能源、智能制造、化工新材料*大新兴产业建设。坚定实施煤炭资源换转型项目、新能源资源换装备制造、空域地域资源换智能无人系统产业、用碳中和应用场景换氢能和节能环保产业。各工业园区要聚焦主责主业,把产业做优做细,大力引进龙头企业,全面发展上下游配套企业,培育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提升工业园区产业支撑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实现以产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