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创建绿色生态现代工业园区调研与思考,供大家参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两山”理念引领下,奉新县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以创建绿色生态现代工业园为发力点,着力推动工业绿色转型升级。
主要做法及成效
加快动能转换,着力构建绿色工业体系。抢抓新能源(锂电)产业发展风口期,出台《关于加快锂电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把锂电新能源作为首位产业全力推进。目前,园区共聚集新能源新材料规上企业44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239亿元。全球头部企业宁德时代、国内龙头企业国轩高科先后入驻。领军企业紫宸科技的人造石墨细分领域产能居全国第一,今年可实现产值超百亿元。设立县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纺织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和企业续贷帮扶资金,全力推动纺织产业由劳动密集型向智能装备型转变。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目前,共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2 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市级创新平台和团队17个,建立校企合作项目30余项,新入选省“双千计划”人才4人,专利申请超千件,高新企业达56家,全年科技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1.67%。目前,园区初步形成以新能源新材料、纺织服装、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医药、砂轮、竹加工等产业为支撑的“3+N”产业发展格局,先后被评为“江西省首批省级生态工业园区”“江西省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江西省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和“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2021年园区规上企业完成营业收入561亿元,增长30.58%。
强化系统治理,持续推动生态环保升级。一方面,减少源头污染。对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将污水处理能力提升至3.2万吨/日,实现外排污水一级A标准。建立以奖代补和先建后补资金补助机制,引导园区近30家医药、化工和印染重点企业累计投入近3亿元,实施新改扩建水、气处理设施。引进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园区垃圾处理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全面关停淘汰园区燃煤小锅炉,引进投资3.5亿元建成每小时供汽70吨的全省首个集中供汽供热项目,每年可减少废气排放9.16亿立方米、二氧化硫971.78吨、氮氧化物801.05吨。另一方面,严格监管措施。强化能耗总量双控,严把项目准入门槛,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有效增进生态容量、降低碳排放。整合园区及企业现有环保、安全、消防等各类监控平台,搭建环保安全应急智慧管理大数据平台,建成环保安全应急智慧管理中心,实现可视化监控、智能分析、自动预警、快速响应等功能,形成“点、线、面”完整监控网络和信息化、自动化监管体系。
坚持产城融合,打造宜居宜业生态圈。突出“以产带城、以城促产”,不断完善园区生活配套服务,力促产城融合、一体化发展。创新环境管护机制,按照建管分离原则,通过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实现管干分离、第三方治理,实现园区环境管护常态长效。创新开展“营商环境红黄榜企业评”活动,打好减税降费、稳贷增信、惠企利企“组合拳”,为企业提供“店小二” “保姆式”服务。出台住房、出行、教育、医疗等一揽子政策,全方位服务企业职工。园区配套建设公租房,专门划拨557套住房作为园区企业人才公寓。在对园区主干道、生活配套区和厂区进行生态化改造基础上,建设休闲公园、职工之家、健康驿站,为园内企业、职工营造舒适美观安全便捷的生活环境。
但还存在以下不足:新旧动能转换还需加快。园区产业聚集水平还不高,产业链项目相对偏少,强链壮链补链延链还需加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作为首位产业,虽然已发展成百亿产业,但大部分企业处于产业链前端,技术储备、技术研发队伍和研发投入不足,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短缺,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弱。工业用地效率有待优化。虽然树立了“亩产论英雄”的导向,但土地节约集约还不够,部分土地利用强度低,园区内多层厂房占比较少,无下沉式厂房,部分土地或厂房闲置。配套服务能力还有欠缺。园区内用于服务产业发展、职工休闲生活的配套功能平台建设仍显不足,商业金融、医疗卫生、生活休闲娱乐等服务仍有欠缺。
对策建议
按照省第十五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咬定“作示范、勇争先”目标要求,以更高标准打造绿色生态现代工业园区。
坚决守住生态环境底线。继续实施生态现代园区建设“七大工程”,抓好园区道路维修及改造工程,跟进做好新增路网、雨污管网建设,提升园区整体形象,让园区处处皆景、四季都美。进一步强化环保应急智慧管理平台功能,增设园区监控点位,扩大监管数据覆盖面。全面加强涉水、气、渣企业监管力度,深化重点污染源在线异常情况预警处理处置全过程监管,有效防范环境风险。常态化开展环保“零点行动”,对侵害群众健康、群众反映强烈、严重污染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坚决依法严厉查处,形成强烈震慑效应,倒逼企业履行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强化“亩产论英雄”导向,加快处置“僵尸企业”、盘活闲置低效用地。
全力促进经济绿色转型。坚持“生态+”引领工业,持续擦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金字招牌,积极创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推进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打造绿色低碳发展的“奉新示范”。坚定新兴产业发展方向,锚定瞪羚、“专精特新”等现有优质企业,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政策,提供第一等标准服务和保障,推进产业链全链协同,打造新能源新材料五百亿级产业集群。加快宝泽服装创意产业园建设,全力扶持金源纺织、宝佳针织等企业实施智改提质、机器换人工程,打造中国智能织造产业基地。发挥中金智谷产业园聚集效应,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倍增发展,打造昌西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力争至2025年,实现“1533”目标,即打造产值100亿元企业1家、50亿元以上企业5 家、10亿元以上企业30家、“专精特新”企业30家。
全面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大企业科技创新支持力度,用足用好“科贷通”“科技创新券”等科技惠企政策,持续加大企业科技研发投入。依托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名片,积极走好“科企联姻”之路,推动由政府牵头、企业主导,与国内知名高等院校或研发机构建立研学基地,“以点惠面”探索园区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扩大产学研用覆盖范围。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和高精技能人才培养长效机制,优化住房购房、职务职称、社会保障、子女入学、随迁安置、交通补贴等各类保障,不断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深入推进营商环境优化升级。打破惯性思维和路径依赖,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皆可为,把营商环境作为发展提速的第一竞争力。巩固拓展政企圆桌会议、政府事务服务代表等制度机制,搭建“奉心听、奉心行”企业诉求平台,做到“有求必应、无事不扰”。聚焦企业全生命服务周期,借鉴沿海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建立健全企业诉求部门“一把手”负责制,把“坐等企业上门反映问题”转变为“主动深入企业解决问题”,让“企业追着部门跑”变成“部门领着企业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