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强化统筹调度,全力抢险救援,奋力夺取防汛救灾重大胜利——省应急管理厅交流发言材料(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年汛期,*省遭遇历史罕见汛情灾情,梅雨期天数、雨量、雨强均居历史第一位,长江及巢湖、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同期发生大洪水,防汛救灾、灾后重建任务艰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考察并作出重要指示,李克强总理多次研究部署,王勇国务委员现场指导。应急管理部党委书记黄明在关键时刻多次点对点视频指挥调度,在救援力量、装备物资、救灾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省委、省政府以战时思维抓好防汛救灾,全省各级防办(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各方力量全力抢险救灾,确保了国家重要设施、堤防安全,最大限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一、理顺体制、健全机制,保障指挥体系运转顺畅。一是理顺指挥体制。成立以省长为总指挥的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各级防办职责全面划转到应急管理部门,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防汛包保责任体系,落实五级灾害信息员。二是健全部门协同机制。省防办组织多部门开展汛前督查,“一市一单”督促整改隐患。修订印发《*省防汛抗旱应急预案》,明确各部门职责任务,形成整体合力。三是完善汛期运行机制。主汛期整合全厅力量,成立防汛救灾综合办公室,对外强化协调推动,保障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二、压实责任、提前转移,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一是强化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始终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作为指挥决策的首要目标,贯穿于防汛救灾工作全过程、各环节。二是落细落实基层责任。针对山洪地质灾害威胁区、低标准圩口等高风险区,省防办指导基层政府逐个网格落实包保责任,制定人员转移预案,明确转移路线和安置地点。三是强化预警果断转移。紧盯雨情汛情和山洪等重大风险,及时向重点地区、有关部门点对点发布综合防范预警;
督促各地充分预估最不利条件,坚决果断转移安置群众*万人,未出现因转移不及时造成人员伤亡。
三、科学研判、及时响应,保证战时工作有力有序。一是周密会商研判。防汛关键阶段,国家防总、应急管理部多次视频连线调度*省防汛抗洪。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先后*余次研究部署防汛救灾工作。各级防办强化联合值守和多部门会商,有针对性前置抢险力量物资。二是及时启动应急响应。面对全省性大洪水,及时提请省防指将防汛响应提升至Ⅰ级,并依法宣布进入紧急防汛期,动员全社会投入抗洪抢险。三是果断运用蓄滞洪区。在淮河汛情关键时刻,国家防总依法依规作出启用蒙洼蓄滞洪区分洪的决定。省防办协助省政府按时完成区内人员排查转移,时隔*年再次顺利开闸蓄洪。全省共启用国家蓄滞洪区*个,大大缓解了重要堤防防守压力。
四、统筹调度、全力抢险,力保重要设施运行安全。一是统筹调度力量物资。应急管理部跨省调动*名消防指战员支援*省,全省消防救援队伍出动*万人次。省应急管理厅对接东部战区调动兵力*万余人和中国安能等企业、社会应急力量,调拨防汛物资投入抢险救援。二是强化查险处险。各级防办发动地方上足巡堤查险力量,最多时全省日上堤*万人,发现处置险情*处,加固堤坝*公里。三是全力处置戴家湖重大险情。黄明书记亲自调度并派工作组现场指导。各级应急管理部门紧急调集抢险力量近*人和装备物资,统筹实施进水口封堵和闸后围堰、闸前月牙堤填筑,经过*天*夜奋力抢险,彻底排除险情。汛期结束后,牵头开展*年洪涝灾害调查评估,全面总结经验教训。
五、精准救灾、细致兜底,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活。一是精准高效救灾。坚持抢险救灾一体化推进,累计安置群众*万人,投入救助资金*亿元,下发救灾物资*万件。二是如期完成重建任务。督促各地迅速摸排确定倒损房屋重建(修缮)任务*万户、*万余间,下拨重建资金*亿元,挂图作战、盘点销号,去年*月底前全部完成。三是推进冬春救助。会同涉灾部门确定全省冬春需救助人口*万人,已下拨资金*亿元,并向重点受灾人员倾斜,逐户制定救助方案,确保温暖过冬。
虽然去年防汛救灾取得重大胜利,但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河网密布、地形复杂,长江部分堤防标准偏低,淮河泄洪不畅,中小河流和巢湖等沿江湖泊防洪能力普遍不足,防汛抗洪始终面临很大压力;
各级防办转隶时间不长,防汛抗旱专业人员、技术支撑机构严重不足,统筹协调和调度指挥机制尚需磨合,县乡等应急管理工作基础薄弱。我们将进一步强化忧患意识、底线思维,始终绷紧防汛抗洪救灾这根弦,认真贯彻落实应急管理部党委决策部署和黄明书记讲话要求,自觉向兄弟应急管理厅局学习,勇于创新,真抓实干,全力提升“三个能力”:一是提升统筹指挥能力。加快建设省应急指挥中心,协调推进防汛抗旱等重点领域“监测预警、指挥调度、抢险救援”三大系统建设,进一步细化部门协同机制,确保指挥高效。二是提升抢险救援能力。支持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建设,加强应急联动,发挥好队伍的主力军、国家队作用。坚持政企共建优化布局抗洪抢险基地,增加仓储布点,增储抢险物资装备。三是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开展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标准化建设,充实专业技术人员,强化物资装备配备,筑牢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第一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