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乡村治理经验交流材料,供大家参考。
近年来,我市健全风险防控机制,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深层次探索“三级网格、三色管理、三治融合”模式,拓展全域推进“乡村善治”高效路径。
一、健全三级网格,构建矛盾纠纷化解体系
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聚力建设三级网格“邻里中心”,实现“矛盾不上交、最多跑一地”一站式调解,将网格打造成为解决社会矛盾和民生问题的稳定器。
一是创新“一站五机制”网格管理模式。推行“镇网格邻里中心为龙头、行政村调解服务室为纽带、村居网格调解员为触角”的三级联动模式,全市共建立107个网格员服务站,765个网格员服务室。实行定点收集、下沉走访、信息融合、跟踪督办、考评激励机制,以“一站五机制”创新模式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市级综治中心与三级网格邻里中心联动形成“乡呼县应”工作机制,实现系统治理、综合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和专项治理有机结合。
二是创新“多中心合一”服务模式。整合多方力量入驻网格邻里中心,邀请基层民警、法学会工作站法律团队、心理咨询专家、法官等多方人员共同参与矛盾纠纷调处。建立“1+5”工作机制(网格邻里中心+市民热线、司法、巡回法庭、信访、乡呼县应),推动基层综治中心、信访中心、矛调中心“多中心合一”,为群众提供一站式、一揽子矛盾调解服务,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对群众多人次反映、情况复杂的疑难纠纷,整合信访、司法、公安等有关职责部门,力量下沉,建立派单、接单、联动解决、跟踪落实的办件调解流程,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三是创新“为民服务”特色品牌。突出区域特色,打造潘庄镇“民之潘”、尚店镇“尚馨365”、魏湾镇“魏民”、大辛庄镇道“辛事心办”,以亲民化设计和亲和性理念赢得群众信赖。突出产业特色,针对轴承产业从业人员多、服务需求多、问题纠纷多的实际,在烟店镇、潘庄镇建设轴承产业集群网格邻里中心,集中提供群企纠纷调处、劳动争议调解、法院巡回办案等服务,实现集中化、专业化、法治化调解。突出乡贤特色,发挥乡贤作用,吸纳企业家、人大代表、优秀教师等乡贤人士参与矛盾纠纷调解。松林镇林城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任广禄成立“广开言禄工作室”,调解纠纷矛盾16例,调解成功率100%。
二、实行三色管理,打造风险隐患防范体系
市委政法委协调公安、信访等有关部门,协同各镇街创新推出风险隐患“红黄绿”分级管理化解模式,加大防控工作的科学性、精准性和高效性。
一是建立风险隐患动态排查机制。以平安建设领域“五类风险”排查化解为抓手,实现精细排查不漏一村、不漏一户、不漏一人,全面掌握群众家庭矛盾、邻里纠纷、涉法涉诉案件等领域风险点,及时将风险隐患纳入管控,努力实现从注重风险处置向预防风险、减少风险转变。
二是建立“三色评估”分级评估机制。开展精准隐患评估、造册登记,逐一分析矛盾纠纷缘由、症结、化解和有无可能激化情况,根据评估情况实行“红、黄、绿”三色管理。累计排查重点信访隐患403起,纳入“红色”管理95起,“黄色”管理188起,“绿色”管理120起。
三是建立分级分类动态管理机制。对确定为“红色”等次高风险的突出矛盾纠纷问题和隐患实行“五包一”措施,盯紧靠牢抓化解和稳控;
对确定为“黄色”等次中风险的矛盾纠纷问题和隐患实行精准管理,力争降为“绿色”等次;
对确定为“绿色”等次的低风险矛盾纠纷问题和隐患实行常态化管控,排除风险隐患后不再纳入管控。健全分级分类化解、跟踪回访销号机制,坚决防止矛盾升级、外溢、上行,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纠纷就地化解”。
三、推进三治融合,优化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聚焦“定制度、守法治、树新风”为抓手,构建“法情理”结合的综合立体体系,推动基层社会治理长远长效。
一是强党建,筑牢自治载体。实施“头雁领航”“党性锤炼”“双联共建”重点工程,筑牢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强化党组织领导下村民议事会、监督小组(监督委员会)、联签、村规民约“四项制度”,有效利用“党员夜会”平台,村干部、村民代表、党员代表、第一书记集中联动讨论重大事项,从商议决策到落实见效全程公开透明,织就严密村民自治体系。全市自然村全部成立村民议事会和村务监督小组,议事会成员自觉参与村务管理的“主人翁”意识空前高涨,为共建共治共享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是强阵地,筑牢法治载体。市法学会推行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制度,各镇街均建立法学会基层工作站点,聘请组建基层法律咨询专家服务团队,形成重大决策论证,重大风险防控、重大案事件、重大矛盾纠纷调处、重大信访积案化解的有力阵地。全市共有41名律师、45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组成了16个服务团队,分别服务16个镇街和各社区、网格村,每名法律顾问平均服务7.2个自然村,实现了法律顾问全覆盖。深入开展“百名法学家百场报告会”“青年普法志愿者法治文化基层行”系列活动,推动基层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三是强正气,筑牢德治载体。完善道德公约自律规范,全市所有农村网格与46个居民小区将文明实践活动融入村规民约。推进家庭图书馆为载体的“学校+家庭+图书馆”新模式,倡树美德健康生活方式。探索文明健康习惯养成新机制,在全市推广“垃圾不落地”文明生活方式,大幅度提升农村环境,深层次培养文明习惯,为德治建设注入动力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