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优秀范文 >

2023年度党员“百事通”——应知应会229条

时间:2023-04-11 09:45: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党员“百事通”——应知应会229条,供大家参考。

2022年度党员“百事通”——应知应会229条

 

党员“百事通”——应知应会229条

目录

一、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9

1.党的行动指南9

2.马克思列宁主义9

3.毛泽东思想10

4.邓小平理论11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2

6.科学发展观12

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13

8.“八个明确”14

9.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15

二、新时代新理念新战略15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15

11.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16

12.党的基本路线17

13.“两个阶段”战略安排17

14.“五位一体”总体布局17

15.“四个全而”战略布局18

16.中国梦19

17.“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19

18.经济发展新常态19

19.新发展理念20

20.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20

2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1

22.“三去一降一补”22

23.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2

24.科教兴国战略24

25.人才强国战略24

26.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5

27.乡村振兴战略25

28.新型城镇化26

29.区域协调发展战略26

30.京津冀协同发展27

31.长江经济带27

32.“一带一路”建设28

33.雄安新区28

34.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29

35.产业转型升级30

36.自由贸易试验区30

37.粤港澳大湾区战略31

38.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31

三、新时代社会治理新格局32

39.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32

40.国家文化软实力33

4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3

42.伟大民族精神34

43.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35

44.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35

45.讲好中国故事36

46.“九个坚持”36

47.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37

48.社会保障体系建设37

49.精准扶贫、精准脱贫38

50.“三大攻坚战”39

51.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39

52.教育公平40

53.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40

54.健康中国战略41

55.平安中国41

56.获得感42

57.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42

58.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42

59.人与自然和谐共生43

60.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43

61.美丽中国44

62.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44

63.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45

四、全面依法治国45

64.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5

65.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46

66.建立宪法宣誓制度46

67.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47

68.健全社会主义法治47

69.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48

7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48

71.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49

72.深化依法治国实践49

73.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50

74.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50

75.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51

76.关键少数51

77.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52

78.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52

79.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53

80.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53

81.社会主义协商民主54

五、正风肃纪和反腐败斗争54

82.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54

83.《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55

84.《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55

85.《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57

86.《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57

87.中央八项规定58

88.整治“四风”58

89.“三严三实”59

90.“两学一做”60

91.不忘初心、牢记使命61

92.新时期好干部标准62

93.党内政治生活“四性”62

94.政治定力63

95.政治生态63

96.党内监督64

97.亲清新型政商关系64

98.“打虎”“拍蝇”“猎狐”65

99.监督执纪“四种形态”65

100.巡视66

101.在市县党委建立巡察制度66

102.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66

103.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67

104.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67

105.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68

106.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68

107.坚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69

108.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69

六、新时代国家安全新格局70

109.总体国家安全观70

110.维护重点领域国家安全70

111.习近平强军思想71

112.新时代的强军目标71

113.政治建军、科技兴军、改革强军、依法治军72

114.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72

115.全面加强新时代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72

116.“一国两制”方针73

117.“九二共识”73

118.反对“台独”74

119.“两岸一家亲”理念74

120.保持香港、澳门繁荣稳定74

12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75

122.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75

123.全面开放76

124.“十个始终坚持”“九个必须坚持”76

12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77

126.新型国际关系78

127.和平、发展、合作、共赢78

128.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78

129.亲诚惠容79

130.坚持正确义利观79

131.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80

132.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80

13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81

134.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81

七、党的建设永远在路上81

135.跳出历史周期率82

136.党的性质82

137.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83

138.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83

139.全面从严治党84

140.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84

141.党的六大建设85

142.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85

143.党的建设五项基本要求86

144.“四个伟大”86

145.“四个自信”86

146.“四个意识”87

147.“两个维护”88

148.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88

149.坚定理想信念89

150.重温《共产党宣言》89

151.“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90

152.全面增强执政本领91

153.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91

154.“四个服从”92

155.党员的基本条件93

156.党员八项义务93

157.党员八项权利94

158.党员“四讲四有”95

159.高素质干部队伍96

160.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目标和任务96

161.斗争精神97

162.红船精神97

163.入党誓词98

八、党务工作、常抓不懈98

164.党的基层组织的形式和设置98

165.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机构及其领导成员99

166.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100

167.党的基层组织的任期101

168.党的基层组织换届选举的主要程序101

169.党小组102

170.“三会一课”制度102

171.民主生活会103

172.组织生活会103

173.民主评议党员104

174.党员鉴定104

175.思想汇报制度105

176.谈心谈话制度105

177.申请入党的条件106

178.发展党员工作的总要求、原则和重点106

179.发展党员工作的程序107

180.党员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108

181.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应遵循的原则109

182.党员的组织关系110

183.党籍110

184.党龄111

185.党费111

186.“六大纪律”112

187.对党员的纪律处分113

188.对党组织的纪律处分113

189.党的纪律处分原则113

190.对不合格党员的组织处理方式114

191.党员在党内监督方面的责任和权利115

九、牢记党的历史,不忘初心115

192.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15

193.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116

194.北伐战争116

195.八一南昌起义117

196.八七会议117

197.秋收起义117

198.三湾改编118

199.井冈山革命根据地118

200.古田会议决议119

201.红军长征119

202.遵义会议120

203.瓦窑堡会议120

204.西安事变121

205.洛川会议121

20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22

207.百团大战122

208.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23

209.重庆谈判123

210.孟良崮战疫124

211.千里跃进大别山124

212.三大战役124

213.土地改革125

214.党的七届二中全会125

215.百万雄师过大江126

21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27

217.抗美援朝127

218.社会主义改造128

219.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28

220.“大跃进”和人民公社128

221.文化大革命129

222.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129

22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30

224.改革开放130

22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31

226.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31

227.邓小平南方谈话132

228.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133

229.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133

 

 

党员最新应知应会229则

一、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1.党的行动指南

2017年10月2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我们党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是指引党和国家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行动指南。

2.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并且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创立的,包括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这三大组成部分分别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立足于现实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围绕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指明了前进方向。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工人阶级政党的科学世界观和行动指南。

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阶段。列宁深刻分析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认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出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生前不曾有过的新变化、新特点,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已经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据此,他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论断,并领导俄国工人阶级和革命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经验的结晶,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就没有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就没有工人阶级的政党,就没有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

3.毛泽东思想

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在以下几个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
(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
(3)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
(4)关于政策和策略;
(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
(6)关于党的建设。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串于上述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成立以后,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4.邓小平理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移,实行改革开放,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引导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前进。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加深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积累了治党治国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6.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重大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7.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W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十分丰富,涵盖了经济、政治、法治、科技、文化、教育、民生、民族、宗教、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其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集中体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概括的“八个明确”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中。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党和国家事业提供了基本遵循,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一是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二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境界;
三是开辟了治国理政新境界;
四是开辟了管党治党新境界。

8.“八个明确”

“八个明确”具体是: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9.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一)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四)坚持新发展理念。(五)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六)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八)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九)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十一)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十二)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十三)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四)坚持全面从严治党。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二、新时代新理念新战略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党员应知应会一本通020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劾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11.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我们要在继续推动发展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12.党的基本路线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13.“两个阶段”战略安排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两个阶段”战略安排,它是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两个阶段”战略安排的具体内容是: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两个阶段”战略完整地勾画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将20世纪80年代确定的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提前了15年。

14.“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总布局是“五位一体”,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着重点,进一步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是我们党在新时代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蓝图的行动纲领。

15.“四个全而”战略布局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指出:“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2015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进一步把“四个全面”定位于党中央的战略布局。2017年10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写进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章。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战略抓手,为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繁荣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战略指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成为世界了解中国发展道路、发展战略的重要窗口,也为解决当今世界性难题贡献了中国经验、中国智慧。

16.中国梦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提出并阐释了中国梦的概念。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中国梦,并在党的十九大上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明确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此即中国梦。其本质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基本要求是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昭示了党和国家发展的宏伟图景,确立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坐标,成为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一面旗帜。

17.“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指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8.经济发展新常态

2013年12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新常态”的概念,指出我们注重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各类问题,既防范增长速度滑出底线,又理性对待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和必然趋势。其主要特点是: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经济结构调整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19.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是在2015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首次提出的,是指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根据新常态下我国的发展环境、条件、任务、要求,明确了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新发展理念是一个严密的整体,其中创新发展是动力,协调发展是方法,绿色发展是方向,开放发展是战略,共享发展是归宿。新发展理念深刻揭示了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是当今中国发展之道。

20.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本内涵和战略重点是,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21.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作为2016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生产端入手,重点是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的,必须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更多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在巩固、增强、提升、畅通上下功夫。这八字方针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管总的要求。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改善供给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治本之策,是提高宏观调控效率和稳增长的重要推进器,是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举措,是促进产业升级、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必由之路。

22.“三去一降一补”

“三去一降一补”是指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2015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三去一降一补%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阐释了“三去一降一补”。“三去一降一补”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切入点,有利于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23.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9年10月,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形成的科学制度体系,我国国家治理一切工作和活动都依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展开,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

全会提出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是:到我们党成立一百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
到二。三五年,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为此,我们党的工作必须做到十三个“坚持和完善”: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
坚持和完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提高党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制,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和完善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的民生保障制度,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坚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
坚持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和完善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制度,确保人民军队忠实履行新时代使命任务;
坚持和完善“一国两制”制度体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
坚持和完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24.科教兴国战略

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党的十九大把科教兴国战略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科教兴国不断被贝武予新的时代内涵。

25.人才强国战略

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下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问题和人才工作,大力推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核心要义是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加大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全面提高人才素质,从而将人口大国转变为人才强国,通过提高人才的竞争能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是创新体制机制,做到广纳人才,为我所用,通过提高政策制度对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26.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5年3月,制定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要义是“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实施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能够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快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

27.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是总方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是制度保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升亿万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

28.新型城镇化

201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2014年3月,我国首部城镇化规划——《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正式发布。新型城镇化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协调互动的城镇化,是人口、经济、资源与环境相协调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是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提高城镇化质量,富裕农民、造福人民,全面提升生活质量。

29.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这是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针对区域协调发展新特征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为了促进国家总体发展,缩小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消除区域壁垒,实现共同富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具体包括西部大开发、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地区率先优先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建设雄安新区等战略。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将区域、城乡、陆海等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区域纳入国家战略层面统筹规划、整体部署,推动区域互动、城乡联动、陆海统筹,这对于优化空间结构、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30.京津冀协同发展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戴河主持研究河北发展问题时,明确提出了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2019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对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1)紧紧抓住“牛鼻子”不放松,积极稳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2)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高质量高标准推动雄安新区规划建设。(3)以北京市级机关搬迁为契机,高质量推动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4)向改革创新要动力,发挥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作用。(5)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强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6)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新增长极。

31.长江经济带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一项国家级重大区域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等11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21%,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长江经济带“一轴、两翼、三极、多点”的发展新格局:“一轴”是以长江黄金水道为依托,发挥上海、武汉、重庆的核心作用,“两翼”分别指沪瑞和沪蓉南北两大运输通道,“三极”指的是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成渝三个城市群,“多点”是指发挥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级城市的支撑作用。

32.“一带一路”建设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一带一路”建设将充分依靠中国与有关国家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可以说,“一带一路”建设是对外开放的新深化、经济转型的新引擎、互利合作的新拓展,也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33.雄安新区

2017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雄安新区规划范围涉及河北省雄县、容城、安新三县及周边部分区域,地处北京、天津、河北保定腹地,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捷通畅、生态环境优良、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现有开发程度较低,发展空间充裕,具备高起点高标准开发建设的基本条件。雄安新区的定位是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建设雄安新区有利于探索解决“大城市病”新模式,有利于培育全国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有利于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共同发展。

2019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强调,建设雄安新区要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努力创造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34.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

2019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要强化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努力让我国在区块链这个新兴领域走在理论最前沿、占据创新制高点、取得产业新优势。要推动协同攻关,加快推进核心技术突破,为区块链应用发展提供安全可控的技术支撑。要加强区块链标准化研究,提升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要加快产业发展,发挥好市场优势,进一步打通创新链、应用链、价值链。要构建区块链产业生态,加快区块链和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笠前沿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推动集成创新和融合应用。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多种形式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培育一批领军人物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35.产业转型升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以产业结构调整为抓手,更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产业转型升级,一要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坚持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推动产业创新;
二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坚持绿色生态优先、秉承开放共享精神,加速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及产业技术升级,将新思路、新模式、新方法贯穿到支持产业转型升级进程中;
三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差异化、个性化、集约化方式进行资源配置,提高资源配置的质量、效率和水平,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36.自由贸易试验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大决策。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运行。2015年4月8日,国务院发布统一适用于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四个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不仅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的自主权,而且将探索建立自由贸易港。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推进,对于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增强国际竞争力,具有重大意义和促进作用。

37.粤港澳大湾区战略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准确把握改革整体进程、擘画中国发展总体蓝图而提出的。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规划。

粤港澳大湾区是由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等九市组成的城市群,是全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和重要增长极,是继美国纽约湾区和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之后的世界第四大湾区,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000万人,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是:一是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二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三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
四是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
五是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38.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

2019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公布,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该意见指出,支持深圳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有利于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
有利于更好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
有利于率先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路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意见还指出,深圳的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深圳经济实力、发展质量跻身全球城市前列,研发投入强度、产业创新能力世界一流,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到2035年,深圳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国典范,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世界领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到本世纪中叶,深圳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三、新时代社会治理新格局

39.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40.国家文化软实力

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指国家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文化软实力主要内容涉及国家价值追求、道德规范及其氛围状态、民族精神及其品格水准、国民素质及其声望影响、社会理念、舆论系统、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宗教信仰、文化理论、教育水平、科技水平、文化产业、传播媒体等诸多方面。文化软实力产生的根本是外部对本国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和接受,而国家的综合国力是文化软实力发挥作用的根本支撑。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前提。

4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打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基础,有助于规范公民的行为和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境界。

42.伟大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思想情感、心理特征和思维方式的集中反映,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即凝聚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是国家和民族的根之所系、脉之所维,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2018年3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精辟地阐释了伟大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他指出“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创造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的人民”。习近平总书记高度概括提纯的“四个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底气。

43.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国传统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是中华民族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的智慧结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善于将其放在人类文化发展的长河中去审视,处理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关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与实践要求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方式,充分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

44.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立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作出的战略部署。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必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加强理论武装,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切实加强网络建设和治理,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两个巩固”为目标,以服务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为方针,以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为着力点。必须打好网络意识形态攻坚战,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45.讲好中国故事

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对外宣传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讲好中国故事,不仅要介绍特色的中国,还要介绍全面的中国;
既要介绍古老的中国,又要介绍当代的中国;
既要介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又要介绍中国的人和文化;
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的中国、一个立体的中国、一个全面的中国。讲好中国故事,既能让人们从中获得精神力量、鼓舞斗志,也能使世界全面认识、深刻理解中国。

46.“九个坚持”

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工作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系统总结了实践中所孕育的理论创新,并将其概括为“九个坚持”: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坚持思想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坚持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坚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坚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九个坚持”是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发展。

47.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党的十九大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了发展为了什么人、由谁享有发展成果这一根本问题,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根本力量的唯物史观,体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

48.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应做到: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完善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完善失业、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制度,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49.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的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方略。精准扶贫,就是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精准脱贫,就是通过建立贫困户脱贫认定机制和重点贫困县退出机制,精准摆脱贫困,防止弄虚作假搞“数字脱贫”,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每年减贫1300万人以上,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

50.“三大攻坚战”

2017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大”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特别是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的攻坚战。”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就是要把防范风险摆在突出位置,对我们面临的国内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风险以及来自自然界的风险,国际经济、政治、军事风险等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化解,力争不出现重大风险或在出现重大风险时扛得住、过得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就是坚决如期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脱贫攻坚目标,到2020年实现“两个确保”: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就是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攻克生态环境特别是大气、水、土壤污染严重的痼疾,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群众的幸福指数。

51.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2018年11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强调,我们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变。我们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没有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让民营经济创新源泉充分涌流,让民营经济创造活力充分迸发,要抓好六个方面政策举措落实:一是减轻企业税费负担;
二是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三是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四是完善政策执行方式;
五是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六是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

52.教育公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取得显著成就。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推进教育公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教育公平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人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与机会,让自身的潜能得到最充分与自由发展的教育理想。推进教育公平的要义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不断促进教育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让每个孩子享有受教育的机会,让全体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获得发展自身、奉献社会、造福人民的能力。

53.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更高质量就业,主要是指充分的就业机会、公平的就业环境、良好的就业能力、合理的就业结构、和谐的劳动关系等,就业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合理性和可预期性。更充分就业,是指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人口不断增多,失业率得到有效控制。党的十八大以来,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已连续六年超过1300万人。

54.健康中国战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健康中国战略上升为国家层面的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

健康中国战略是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共建共享、全民健康”为主题,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核心,以全民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基础,以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实施食品安全战略为重点,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预防控制重大疾病以及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方位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大幅度提高健康水平,显著改善健康水平。

55.平安中国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建设平安中国”列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的重要内容。平安中国,即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平安是老百姓解决温饱后的第一需求,是极重要的民生,也是最基本的发展环境。推进平安中国建设,要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暴力恐怖活动,依法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惩治盗抢骗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整治电信网络诈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网络传销等突出问题,维护国家安全和公共安全。

56.获得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获得感是指人民群众共享各项改革开放成果后产生的满足感。获得感有别于幸福感,强调一种实实在在的“得到”,人民得到的利好有了进行指标衡量的可能。增进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考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效提供了一个重要标准。

57.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般指政府要为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能够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大致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是人们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的均等。主要内容包括:基本民生性服务,如就业服务、社会救助、养老保障等;
公共事业型服务,如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科学技术、人口控制等;
公益基础性服务,如公共设施、生态维护、环境保护等;
公共安全性服务,如社会治安、生产安全、消费安全、国防安全等。

58.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新时代社会治理作了富有深刻内涵的表述,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共建就是共同参与社会建设,共治就是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共享就是共同享有治理成果。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是对以往“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的认识拓展和理念的进一步升华;
是我们党在准确把握我国发展所处新的历史方位基础上,从国家治理层面提出的新目标、新要求,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

59.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着丰富的内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尤其是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战略思想的鲜明体现,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迫切要求,是中华民族实现永续发展和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清洁美丽世界的方向指引。

60.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安吉县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之后,习近平多次强调这一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表达了党和政府绝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一时发展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61.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是对中国未来发展特别是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诗意表达,也是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生动体现,实质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文明发展新境界、新形态。

党的十九大将“建设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62.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动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点任务有: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要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
三要加快推进生态保护修复;
四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五要倡导推广绿色消费,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举措,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

63.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就是要把山水林田湖草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健全耕地草原森林河流湖泊休养生息制度,分类有序退出超载的边际产能。扩大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科学划定江河湖海限捕、禁捕区域,健全水生生态保护修复制度。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开展河湖水系连通和农村河塘清淤整治,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加大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力度。开展国土绿化行动,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湿地保护和恢复,继续开展退耕还湿。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把所有天然林都纳入保护范围。扩大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建立成果巩固长效机制。继续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等林业重点党员应知应会一本通084工程,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继续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有效防范外来生物入侵。

四、全面依法治国

64.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必须长期坚持、不断完善。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健全人大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使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成为全面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完善人大专门委员会设置,优化人大常委会和专门委员会组成人员结构。

65.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律的有效实施有赖于道德支持,道德的践行也离不开法律约束。法治和德治不可分离、不可偏废,国家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协同发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要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要把道德要求贯彻到法治建设中,要运用法治手段解决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要提高全民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要发挥领导干部在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中的关键作用。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对治国理政规律的深刻把握。

66.建立宪法宣誓制度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强调凡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宪法宣誓,是指国家公职人员就职时依法公开承诺忠于和遵守国家宪法。这是世界上大多数有成文宪法的国家所采取的一种制度。落实这一制度,将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掌握宪法基本知识,深刻认识维护宪法权威就是维护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权威、捍卫宪法尊严就是捍卫党和人民共同意志的尊严,切实树立忠于宪法、维护宪法的自觉意识,带头遵守宪法法律,带头依法办事。

67.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作出了具体部署。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党和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核心,在依法治国中具有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要切实增强宪法自信,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对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坚持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都具有重大意义。

68.健全社会主义法治

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宪法序言中“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修改为“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在宪法层面体现了依法治国理念的新内涵。法治以民主为前提,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确保权力正当运行为重点,重在确保社会形成由规则治理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法治秩序。由“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到“健全社会主义法治”,是党依法治国理念和方式的新飞跃,将有利于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

69.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总结成功经验和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作出了科学概括和理论升华,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总目标明确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性质、整体架构、工作布局、重大任务等,为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意志和行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70.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泠体系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有机整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就要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提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和法治实践的重大创新和重大贡献,充分说明党对我国法治建设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推动都更有科学性、更富规律性、更具创造性。

71.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宪法确立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之策。实践证明,加快法治国家建设,既要注重法律制度建设,又要重视精神层面的建设,使法治内化为人们的自觉意识,使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获得强大的精神支撑。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2.深化依法治国实践

党的十九大对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作出了新部署、提出了新要求,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了科学指导。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指导,在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的统领下明确重点任务,在工作布局中推进重点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持不懈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是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是创造更高水平的社会主义制度文明的必由之路。

73.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是有机联系的整体,三者本质一致、目标一体、成效相关,必须相互统一、共同推进、形成合力。依法执政是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求必须坚持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
依法行政是各级政府活动的基本准则,要求各级政府必须依法全面履行职能,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能否做到依法治国,关键在于党能否坚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能否依法行政。

74.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三者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相辅相成。其中,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法治国家的主体,法治社会是法治国家的基础,三者共同构成建设法治中国的三根支柱,缺少任何一个方面,全面依法治国总目标都无法实现。党的十九大明确要求,到2035年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必将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坚实的保障。

75.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依规治党是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通过依规治党,可以为依法治国提供价值引领、良好示范和有利氛围。依法治国是依规治党的重要依托,通过全面依法治国,可以为依规治党提供思想上的基础和制度上的保障。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依规治党是法治理念在党内政治生活中的体现,二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共同支撑和保障着党和国家的法治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是履行好执政兴国重大历史使命的必然选择,也是赢得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客观需要,更是新时代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内在要求。

76.关键少数

2015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方面肩负着重要责任,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在整个社会群体中,领导干部作为执政兴国的骨干部分和中坚力量,毫无疑问是“关键少数”,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坚持法治、反对人治,对宪法法律始终保持敬畏之心,带头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照法定权限、规则、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做到心中高悬法纪明镜、手中紧握法纪戒尺,知晓为官做事尺度。抓住“关键少数”,形成“头雁效应”,必将会为推动全面依法治国产生示范作用。

77.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既是时代进步的要求,也是个人全面发展的要求。在实践中,一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统领作用,二要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规则意识。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与道德素养,对于全面依法治国,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公民道德建设作出专门规定,对于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78.坚持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党的领导是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最根本保证,必须始终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一是坚持加强党对依法治国的领导;
二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三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四是坚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五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六是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
七是坚持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八是坚持处理好全面依法治国的辩证关系;
九是坚持建设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队伍;
十是坚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这些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必须长期坚持、不断丰富发展。

79.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是新时代我国法治建设的指导方针。这一方针既涵盖了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主要环节,又明确了每个环节的重点要求,指导形成了新时代全面依法治国基本格局。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将促进全面依法治国迈出坚实步伐。

80.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丰富发展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论断。这一论断是指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根本政治制度安排。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论断,阐明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经验的科学总结,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治文明的本质和特征。

81.社会主义协商民主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的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达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包括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五、正风肃纪和反腐败斗争

82.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相辅相成的,政治纪律是成文的规矩,一些经过实践检验、约定俗成且行之有效的政治规矩是不成文的纪律,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都必须一并遵守。在我们党的全部纪律中,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是打头的、管总的。抓住严肃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这个纲,把严肃其他纪律带起来,是管党治党的治本之策。“两个维护”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重大政治成果和宝贵经验,是我们党最重要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广大党员干部必须把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作为首要任务。

83.《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

2016年10月27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该准则自2016年11月2日发布施行。其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12个方面:(1)坚定理想信念;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3)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
(4)严明党的政治纪律;
(5)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6)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7)发扬党内民主和保障党员权利;
(8)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
(9)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
(10)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11)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12)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准则的发布实行有助于新形势下加强和规范覚内政治生活,经受“四大考验”、克服“四种危险”。

84.《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2018年8月,中共中央印发了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修订后的条例共142条,政治性更强,内容更科学,逻辑更严谨,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更强,其特点表现为以下八个方面:

(1)“一个思想”,即增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2)“两个维护”,即增写“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3)“三个重点”,即增写“不收敛、不收手,问题线索反映集中、群众反映强烈,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案件,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内容。

(4)增写“四个意识”和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的内容。

(5)对党纪和国法的衔接做出详细规定。

(6)“六个从严”,即对组织、利用宗教活动反党,破坏民族团结,搞有组织的拉票贿选或者用公款拉票贿选,扶贫领域侵害群众利益,民生保障显失公平,组织利用宗族势力对抗中央方针政策、破坏基层组织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失职等六种违纪行为从重或加重处分。

(7)增加对“七个有之”问题的处分规定。

(8)对干扰巡视巡察工作,党员信仰宗教,借用管理和服务对象钱款、住房、车辆等,民间借贷获取大额回报,利用宗族、黑恶势力欺压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表现,不重视家风、对家属失管失教等八种新型违纪行为作出处分规定。

85.《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2016年11月2日,经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正式发布。条例共8章47条,明确了党内监督的任务、党内监督的主要内容、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等。同时,对党的中央组织、党委(党组)、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四类监督主体的监督职责等作出规定。这是一部十分重要的党内法规,它的颁布实施,对于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发展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维护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的先进性,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将起到重要作用。

86.《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

2019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修订后的《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修订后的条例共27条,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党章为根本遵循,把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作为根本原则和首要任务,聚焦管党治党政治责任,坚持严字当头,针对实践中出现的问责不力、泛化简单化等问题,着力提高党的问责工作的政治性、精准性、实效性,对于督促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强化责任意识、激发担当精神有重要意义。

87.中央八项规定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其主要内容是:一要改进调查研究;
二要精简会议活动,切实改进会风;
三要精简文件简报,切实改进文风;
四要规范出访活动;
五要改进警卫工作;
六要改进新闻报道;
七要严格文稿发表;
八要厉行勤俭节约。

中央八项规定是从作风问题入手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举措,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挥重大作用。

2017年10月27日,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细则》,着重对改进调查研究、精简会议活动、精简文件简报、规范出访活动、改进新闻报道、厉行勤俭节约等方面内容作了进一步完善,更加切合工作实际,增强了指导性和操作性。

88.整治“四风”

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指出,坚决反对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四风”),以身作则带领群众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2013年5月9日,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见》,指出:“有的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一些领导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突出,奢靡之风严重,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淡薄,精神懈怠;
贪图名利,弄虚作假,不求实效;
脱离群众,脱离实际,不负责任;
铺张浪费,奢靡享乐,甚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明确提出整治“四风%2014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四风”整治、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的指导意见》,提出:“推进集中反’四风’改作风转为经常性的作风建设,形成作风建设新常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继续整治“四风”问题。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就查摆和纠正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作出重要指示,强调“纠正’四风"不能止步”。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持之以恒正风肃纪的坚强决心和强大政治定力、战略定力。纠正“四风”、改进作风没有间歇期、没有休止符,永远在路上。2018年9月,中央纪委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工作意见》,全面启动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工作,再次向全党全国人民释放了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驰而不息改进作风的强烈信号,再次表明了党中央坚决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

89.“三严三实”

2014年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审议时,就推进作风建设首次提出,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2015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方案》,对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作出安排。

“三严三实”内涵丰富,严以修身就是要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追求高尚情操,自觉远离低级趣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严以用权,就是要坚持用权为民,按规则、按制度行使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权、不以权谋私。严以律己,就是要心存敬畏、手握戒尺,慎独慎微、勤于自省,遵守党纪国法,做到为政清廉。谋事要实,就是要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使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不好高鸯远,不脱离实际。创业要实,就是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善于解决问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做人要实,就是要对党、对组织、对人民、对同志忠诚老实,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襟怀坦白,公道正派。

“三严三实”是党的领导干部的行为准则,为做好干部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

90.“两学一做”

2016年2月,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面向全体党员深化党内教育的重要实践,是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

2017年3月,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意见》,并发出通知,通知指出,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是坚持思想建党、组织建党、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的有力抓手,是不断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性、基础性工程。各级党组织要坚持用党章党规规范党组织和党员行为,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做到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确保党的组织充分履行职能、发挥核心作用,确保党员领导干部忠诚干净担当、发挥表率作用,确保广大党员党性坚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91.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要求,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o"2019年5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从2019年6月开始在全党自上而下分两批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这次主题教育的总要求是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根本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伟大梦想共同奋斗,目标是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

92.新时期好干部标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贯彻新时期好干部标准,选人用人状况和风气明显好转。新时期好干部标准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选好干部、用好干部,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党中央确定新时期好干部标准,为广大党员干部从政、做事、做人树立了标尺,为党和人民事业选好干部、用好干部提供了基本遵循。

93.党内政治生活“四性”

党内政治生活“四性”是指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要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尊崇党章,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增强党内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自觉抵制商品交换原则对党内生活的侵蚀,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这既是对我们党开展党内政治生活宝贵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针对当前党内政泠生活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出的“药方”,进一步指明了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目标方向和途径方法,升华了我们党对党内政治生活规律的认识,为更好地发挥党内政治生活的功能作用提供了基本遵循。

94.政治定力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保持全党在理想追求上的政治定力,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政治定力,最根本、最要紧的是理想信念的坚定性。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只有保持政治定力,才能不为歪风所惑、不为暗流所动、不为利益所俘,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中始终坚持正确方向。

95.政治生态

2014年6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提出“政治生态”的概念。党的十九大报告又对此作了强调。政治生态就是各类政治主体生存发展的环境和状态,是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生活等要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党风、政风、社会风气的综合反映,影响着党员干部的价值取向和从政行为。政治生态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和基础条件。

96.党内监督

党内监督是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依据党章、党规党纪和国家法律法规,对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监督,主要包括党组织的监督和党员相互间的监督。

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内监督。1921年党的一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中就有党内监督的相关规定。1927年党的五大第一次选举产生了中央监察委员会。2003年12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2016年10月,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强化党内监督”的要求。

党内监督的主要内容是遵守党章党规和宪法法律,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完成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部署的任务情况等。

97.亲清新型政商关系

2016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的民建、工商联委员时,第一次用“亲”“清”两个字精辟概括并系统阐述了新型政商关系。

新型政商关系,概括起来说就是“亲”“清”两个字。对领导干部而言,所谓“亲”,就是要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接触交往,特别是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情况下更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多关注、多谈心、多引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真心实意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所谓“清”,就是同民营企业家的关系要清白、纯洁,不能有贪心私心,不能以权谋私,不能搞权钱交易。对民营企业家而言,所谓“亲”,就是积极主动同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部门多沟通多交流,讲真话,说实情,建诤言,满腔热情支持地方发展。所谓“清”,就是要洁身自好、走正道,做到遵纪守法办企业、光明正大搞经营。

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有利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有利于党风廉洁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98.“打虎”“拍蝇”“猎狐”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不移“打虎”“拍蝇”“猎狐”。“打虎”,强调的是惩治领导干部尤其是高级干部的腐败行为;
“拍蝇”,突出的是解决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
“猎狐”重点对象是在逃境外经济犯罪嫌疑人、在逃境外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涉腐案件在逃境外人员。坚持“打虎”“拍蝇”“猎狐”一起抓,极大地震慑了腐败分子,对形成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并巩固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99.监督执纪“四种形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其内容为:经常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约谈函询,让“红红脸、出出汗”成为常态;
党纪轻处分、组织调整成为违纪处理的大多数;
党纪重处分、重大职务调整的成为少数;
严重违纪涉嫌违法立案审查的成为极少数。提出监督执纪“四种形态”,这既是对长期以来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又是推动纪律审查工作转型的方向指引。

100.巡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巡视利剑作用彰显,实现中央和省级党委巡视全覆盖。巡视是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的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委员会实行巡视制度,在一届任期内,对所管理的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党组织实现巡视全覆盖。”做好巡视,发挥巡视的利剑作用,对于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严明党的纪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动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101.在市县党委建立巡察制度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在市县党委建立巡察制度,加大整治群众身边腐败问题力度。市县党委建立巡察制度,就是在党的市(地、州、盟)和县(市、区、旗)委员会建立巡察制度,设立巡察机构,对所管理的党组织进行巡察监督。在市县党委建立巡察制度,是对巡视工作的延伸和拓展,有利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夯实基层管党治党责任,使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

102.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将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其主要内容为:组建国家、省、市、县监察委员会,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实现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制定国家监察法,依法赋予监察委员会职责权限和调查手段,用留置取代“两规”措施。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不仅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103.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是对权力与制度关系的形象概括,意在强调制度之“笼”对权力尤其是对一切滥用的权力的约束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就是把权力运行纳入制度轨道,用制度监督、规范、约束、制衡权力,保证权力正确行使而不能滥用。

104.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是开展党风廉洁建设的重要目标。其中,实现不敢腐是治标,实现不能腐、不想腐是治本,治标是为治本赢得时间,治本是为了巩固发展治标成果。这对于全面从严治党、深入推进党风廉洁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具有深远意义。

105.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已经形成并巩固发展。其主要体现在:(1)反腐倡廉方面腐败存量正在减少;
(2)作风建设方面各种不正之风得到全面压制;
(3)纪律执行方面各种违纪现象大大减少;
(4)管党治党方面各级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明显增强;
(5)构建制度笼子方面“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初步形成。反腐败斗争压倒性态势意味着,管党治党不再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失之于软,为真正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打下坚实基础。2019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强调,要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确保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坚决贯彻落实到位。

106.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作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增强群众观念和群众感情,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形成优良作风不可能一劳永逸,克服不良作风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作风建设是攻坚战、持久战,越到紧要关头越不能有丝毫松懈。提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同时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力戒形式主义,将会以好的作区确保好的效果,为作风建设提供长效保障。

107.坚持抓铁有痕、踏石留印

2017年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提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交上作风建设合格答卷。社会风气是否确实好转,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这样,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内监督,推进标本兼治,全面加强纪律建设,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建设,把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将不断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系统性、创造性、实效性。

108.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作为“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的内容之一。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体现了一种自我革命的精神。勇于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也是我们党最大的优势。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的要求,对于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重大意义。

六、新时代国家安全新格局

109.总体国家安全观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总体国家安全观就是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关于国家安全理论的创新,是新时代指导国家安全实践的依据。

110.维护重点领域国家安全

2014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国家安全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首次正式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重大战略思想。2016年4月10日,在首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国家安全是头等大事,必须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全面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着力推进新时代国家安全事业全面发展进步,维护重点领域国家安全是主阵地、主战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须着重抓好政治安全、国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网络安全、外部安全等重点领域的国家安全工作。维护重点领域国家安全,将为构建国家安全体系提供重要的保障作用。

111.习近平强军思想

十九大党章提出了“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加强人民解放军的建设”的要求。习近平强军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军事篇,深刻回答了在我国由大向强、逐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时代进程中,人民军队听谁指挥、怎样筑牢军魂、为什么要强军、怎么强军、打什么仗、怎样打胜仗等基本问题、重大问题,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建军、治军的一些指导思想、方针原则,是引领人民军队走上强军新征程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强军思想的丰富内涵是:(1)在根本原则上,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2)在地位作用上,建设强大的军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支撑;
(3)在奋斗目标上,要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
(4)在战略统揽上,贯彻新时代的军事战略方针;
(5)在强军布局上,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
(6)在发展理念上,更加注重聚焦实战、更加注重创新驱动、更加注重体系建设、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更加注重军民融合。

112.新时代的强军目标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写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就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体现了习近平强军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军事指导理论。

113.政治建军、科技兴军、改革强军、依法治军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确立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的指导地位,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就是以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为引领,全面提高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水平,实现全军政治生态重塑、组织形态重塑、力量体系重塑、作风形象重塑。在强军兴军的战略谋划和战略设计中,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是主攻方向和着力重点,共同构成了强军事业的战略布局。

114.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人民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新格局,主要是构建军委一战区一部队的作战指挥体制和军委一军种一部队的领导管理体制。这既是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我军组织形态现代化、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的关键一步。

115.全面加强新时代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军委党的建设会议上强调,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是我军建设发展的关键,关系强军事业兴衰成败,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加强新时代我军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工作,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强国强军的必然要求。全军要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落实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聚焦备战打仗,全面提高我军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丁作质量,为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完成好新时代军队使命任务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116.“一国两制”方针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港澳台工作中多次强调,“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我们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式。2019年1月2日,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祖国统一提出五点主张:第一,携手推动民族复兴,实现和平统一目标;
第二,探索“两制”台湾方案,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一国两制”方针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政治文明的独特贡献。

117.“九二共识”

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达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即“九二共识”,成为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九二共识”的核心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精髓是求同存异,求坚持一个中国之同,存双方政治分歧之异。“九二共识”为两岸开展协商并取得成果提供了必要前提,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

118.反对“台独”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反对“台独”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坚决反对“台独”分裂势力及其活动,就是指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反对和遏制“台独”,是实现祖国统一的需要,是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保持台海和平的需要,也是促进地区和平发展乃至世界和平发展的需要。

119.“两岸一家亲”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两岸一家亲”理念是指两岸同胞是命运与共的骨肉兄弟,是血浓于水的一家人。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有利于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增进台湾同胞福祉、指引两岸同胞拉近心理距离、引领两岸同胞筑牢精神纽带。

120.保持香港、澳门繁荣稳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保持香港、澳门繁荣稳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是中央对香港、澳门的基本方针政策之一,是“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具体体现。这将有利于体现“一国两制”事业的伟大成果,有利于维护港澳同胞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早日实现。

12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直以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就在于各民族有着共同的价值追求和精神依归;
之所以在波澜壮阔的历史中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就在于凝结成为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

122.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纳入爱国统一战线。把“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纳入统一战线性质,进一步拓展了统一战线成员的共同思想政治基础;
把统一战线团结联合的范围拓展为涵盖一切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弥合了不同群体、不同阶层的差异。这是立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个最大公约数,深刻把握时代发展的新变化新特点作出的重要论断,不仅是对统一战线性质的重要完善,也是对统一战线工作范围的重要拓展。

123.全面开放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全面开放的基本内涵是:坚持主动开放,把开放作为发展的内在要求,更加积极主动地扩大对外开放;
坚持双向开放,把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拓展经济发展空间;
坚持全面开放,推动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坚持公平开放,构建公平竞争的内外资发展环境;
坚持共赢开放,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普惠共赢方向发展;
坚持包容发展,探索求同存异、包容共生的国际发展合作新途径。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全面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出路。

124.“十个始终坚持”“九个必须坚持”

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40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是党和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十个始终坚持”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动摇;
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
始终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始终坚持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坚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不断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始终坚持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实施“一国两制”基本方针;
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始终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九个必须坚持”是:必须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发挥和增强我国制度优势;
必须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不断增强我国综合国力;
必须坚持扩大开放,不断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必须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

12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2018年12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五四运动以来我国发生的三大历史性事件,是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用28年时间彻底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命运,缔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迎来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126.新型国际关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将新型国际关系表述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其中,相互尊重是基础,公平正义是原则,合作共赢是核心。新型国际关系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解决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是中国为解决世界问题提供的中国方案。

127.和平、发展、合作、共赢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作了突出强调。其中,和平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共同基础,发展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根本途径,合作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必由之路,共赢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要求。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是中国为解决国际问题提供的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128.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要以周边和大国为重点,以发展中国家为基础,以多边为舞台,以深化务实合作、加强政治互信、夯实社会基础、完善机制建设为渠道,全面发展同各国友好合作,不断完善我国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与各国人民结伴而行、共创美好未来。这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

129.亲诚惠容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关系。“亲诚惠容”中的“亲”,是指坚持睦邻友好,增强亲和力;
“诚”,是指诚心诚意对待周边国家;
“惠”,是指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同周边国家开展合作;
“容”,是指要倡导包容的思想。亲诚惠容理念展现了我国对邻国的诚意和善意,有助于同周边国家一道打造命运共同体,营造良好周边环境。

130.坚持正确义利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正确义利观主张超越零和博弈、非此即彼等思维方式,在命运共同体的整体构架中实现各自的利益和共同利益,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幸福,同时形成守望相助、共同发展的道义追求。坚持正确义利观,秉承了中华文化和我国外交的优良传统,顺应了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关系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机遇,为开拓我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指明了方向。

131.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中国参与全球治理,要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使关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主张转化为各方共识,形成一致行动。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有利于完善全球治理机制,使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理念得到弘扬,最终为中国及各国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132.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是一个历史过程,需要一步一步沿着正确道路前进。其基本要求是: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
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
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这反映了人类社会共同价值追求,为人类社会实现共同发展、持续繁荣、长治久安绘制了蓝图,对中国和平发展、世界繁荣进步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13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确立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指的是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外交思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对当今世界的发展具有引领价值,有利于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

134.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2015年12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强调,互联网是人类的共同家园,各国应该共同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推动网络空间互联互通、共享共治,为开创人类发展更加美好的未来助力。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要加快全球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互联互通;
打造网上文化交流共享平台,促进交流互鉴;
推动网络经济创新发展,促进共同繁荣;
保障网络安全,促进有序发展;
构建互联网治理体系,促进公平正义。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是中国乃至全球互联网发展的时代命题和战略诉求。

七、党的建设永远在路上

135.跳出历史周期率

历史周期率是指执政者在政治舞台上的盛衰兴亡、变换更替的现象。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从来都是执政者思考的重要问题。毛泽东同志当年在延安同民主人士黄炎培作“窑洞对”时,认为我们党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那就是民主。民主主要是人民参与和管理国家事务,对权力实施监督。充分发挥人民民主、党内民主等作用,权力就必将受到制约,腐败就难以形成,党的执政地位就必然稳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只有以反腐败永远在路上的坚韧和执着,深化标本兼治,保证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这同样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重要前提,在强调“民主”这个外部因素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党自身这个内部因素。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代党员应知应会一本通172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新探索。这是从历史和实践经验出发,对这一重大问题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对党执政规律更加全面更加科学更加准确的把握。

136.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37.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党章明确规定:“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不同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显著标志,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力量源泉和精神支柱。

共产主义的实现,决不会一蹴而就,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需要经历相当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这就要求党员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状况下,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和风险,心中都要有理想的明灯,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同时,要把最高理想同现阶段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矢志不渝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扎实工作。

138.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这一要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崭新的理论特色,是指导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纲领和总遵循。

139.全面从严治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坚定决心、顽强意志、空前力度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对党、对国家、对民族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基础在全面,关键在严,要害在治。2019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提出了继续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六项任务:一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不断强化思想武装。二是加强党的政治建设,保证全党集中统一、令行禁止。三是弘扬优良作风,同心协力实现小康。四是坚决惩治腐败,巩固发展压倒性胜利。五是强化主体责任,完善监督体系。六是向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亮剑,维护群众切身利益。

140.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2016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时指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强调并写入党章。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完善坚持党的领导的体制机制,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力,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

141.党的六大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这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基本要求和具体途径,也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根本要求。

142.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

在2018年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以党的伟大自我革命推进伟大的社会革命,着眼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做好党的组织工作,提出了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着力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着力集聚爱国奉献的各方面优秀人才,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是理论的也是实践的,是加强新时代党的建设和做好组织工作的根本遵循,要在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切实贯彻落实。

143.党的建设五项基本要求

党章规定,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以下五项基本要求: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第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四,坚持民主集中制。第五,坚持从严管党治党。

144.“四个伟大”

2017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要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进行伟大斗争,是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建设伟大工程,是指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推进伟大事业,是指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实现伟大梦想,是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四个伟大”不仅对党的历史使命提出了新要求,而且进一步明确了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总战略、引领全局的总蓝图、谋划工作的总坐标,深刻回答了什么是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怎样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使我们党对自身肩负历史使命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

145.“四个自信”

“四个自信”是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讨论时强调:“我们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要加一个文化自信。”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有机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它们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定“四个自信”,对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都有重大的意义。

146.“四个意识”

“四个意识”指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四个意识”是2016年1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最早提出来的。政治意识,要求坚定政治信仰,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政治原则,站稳政治立场,保持政治清醒和政治定力,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大局意识,要求自觉从党和国家大局出发想问题、办事情、抓落实,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确保中央政令畅通。核心意识,要求在思想上认同核心、在政治上围绕核心、在组织上服从核心、在行动上维护核心。看齐意识,要求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党中央决策部署看齐,做到党中央提倡的坚决响应、党中央决定的坚决执行、党中央禁止的坚决不做。

147.“两个维护”

“两个维护”是指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中央的核心、全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最重要的是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最关键的是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这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根本政治任务,是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的集中体现。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坚持党领导各项工作的体制机制,确保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确保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坚持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不折不扣执行党中央决策部署。

148.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明确提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强调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党的各方面建设,这是对党的建设思路和布局的一个重大创新。2019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为加强党的政治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旗帜鲜明讲政治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木要求。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保证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全党要坚定执行党的政治路线,严格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149.坚定理想信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也是保持党的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革命理想高于天。要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党的思想建设的首要任务,教育引导全党牢记党的宗旨,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推动全党更加自觉地为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不懈奋斗。

150.重温《共产党宣言》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它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正式诞生。

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共产党宣言》是第一次全面阐述科学社会主义原理的伟大著作。它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戏,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品格,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立场,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崇高理想,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纲领,深刻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国际主义精神。它是一部科学洞见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经典著作,是一部充满斗争精神、批判精神、革命精神的经典著作,是一部秉持人民立场、为人民大众谋利益、为全人类谋解放的经典著作,值得我们不断从中汲取思想营养。

151.“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

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至今依然被公认为“千年第一思想家”。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
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坚守人民立场的思想;
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思想;
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民主的思想;
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思想;
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
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
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历史的思想;
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思想。

152.全面增强执政本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领导十三亿多人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党既要政治过硬,也要本领高强。要增强学习本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推动建设学习大国。增强政治领导本领,坚持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科学制定和坚决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把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落到实处。增强改革创新本领,保持锐意进取的精神风貌,善于结合实际创造性推动工作,善于运用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增强科学发展本领,善于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开创发展新局面。增强依法执政本领,加强和改善对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增强群众工作本领,创新群众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组织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坚定不移跟党走。增强狠抓落实本领,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增强驾驭风险本领,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矛盾,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153.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

党章第十条规定,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是:(一)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二)党的各级领导机关,除它们派出的代表机关和在非党组织中的党组外,都由选举产生。(三)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党的地方各级领导机关,是党的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和它们所产生的委员会。党的各级委员会向同级的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四)党的上级组织要经常听取下级组织和党员群众的意见,及时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党的下级组织既要向上级组织请示和报告工作,又要独立负责地解决自己职责范围内的问题。上下级组织之间要互通情报、互相支持和互相监督。党的各级组织要按规定实行党务公开,使党员对党内事务有更多的了解和参与。(五)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重大问题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
委员会成员要根据集体的决定和分工,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六)党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要保证党的领导人的活动处于党和人民的监督之下,同时维护一切代表党和人民利益的领导人的威信。

154.“四个服从”

“四个服从”是建立党内生活正常秩序、保证全党意志统一和行动一致的根本原则。按照党章第十条的规定,“四个服从”的基本内容是: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
少数服从多数;
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
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155.党员的基本条件

党章第二条规定了党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1)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2)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3)中国共产党党员永远是劳动人民的普通一员。除了法律和政策规定范围内的个人利益和工作职权以外,所有共产党员都不得谋求任何私利和特权。党章对党员基本条件的规定既鲜明地反映了共产党的本质特征,又体现了执政党党员的特点,对党员的现实状况也有很强的针对性。

156.党员八项义务

党章第三条规定,党员必须履行下列义务:

(一)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

(二)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带头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动群众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艰苦奋斗,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

(三)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

(四)自觉遵守党的纪律,首先是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模范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保守党和国家的秘密,执行党的决定,服从组织分配,积极完成党的任务。

(五)维护党的团结和统一,对党忠诚老实,言行一致,坚决反对一切派别组织和小集团活动,反对阳奉阴违的两面派行为和一切阴谋诡计。

(六)切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勇于揭露和纠正违反党的原则的言行和工作中的缺点、错误,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

(七)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遇事同群众商量,及时向党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

(八)发扬社会主义新风尚,带头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倡共产主义道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在一切困难和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英勇斗争,不怕牺牲。

157.党员八项权利

党章第四条规定,党员享有下列权利:

(一)参加党的有关会议,阅读党的有关文件,接受党的教育和培训。

(二)在党的会议上和党报党刊上,参加关于党的政策问题的讨论。

(三)对党的工作提出建议和倡议。

(四)在党的会议上有根据地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向党负责地揭发、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法乱纪的事实,要求处分违法乱纪的党员,要求罢免或撤换不称职的干部。

(五)行使表决权、选举权,有被选举权。

(六)在党组织讨论决定对党员的党纪处分或作出鉴定时,本人有权参加和进行申辩,其他党员可以为他作证和辩护。

(七)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声明保留,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

(八)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提出请求、申诉和控告,并要求有关组织给以负责的答复。

党的任何一级组织直至中央都无权剥夺党员的上述权利。

158.党员“四讲四有”

2016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指出,着眼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对党员的新要求,坚持以知促行,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合格党员需做到“四讲四有”,讲政治、有信念是对党员的基本要求。讲规矩、有纪律是对党员党性的重要考验,是党员对党忠诚度的重要检验。讲道德、有品行是党员的重要标准,其中德是第一位的,品行和能力相比,品行更为关键。讲奉献、有作为是党员必须履行的重要义务。

159.高素质干部队伍

2018年11月260,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努力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一要严把德才标准。干部在政治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方面都要过硬,最重要的是政治品德要过得硬。二要坚持公正用人。公正用人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组织路线上的体现,应该成为我们选人用人的根本要求。公正用人,公在公心、公在事业、公在风气。三要拓宽用人视野。要打开视野,把干部队伍和各方面人才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四要:激发「•部积极性,在选人用人上体现讲担当、重担当的鲜明导向,激励干部增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160.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党的基层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这对基层党组织提出了新任务、新目标、新要求,鲜明回答了新时代党的基层组织应担负什么样的职责、完成什么样的任务、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建成什么样的组织等问题,为建设好建设强党的基层组织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161.斗争精神

2019年9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顽强奋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人的斗争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大方向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凡是危害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核心利益和重大原则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人民根本利益的各种风险挑战,凡是危害我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种风险挑战,只要来了,我们就必须进行坚决斗争,而且必须取得斗争胜利。领导干部要主动投身到各种斗争中去,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剑,在矛盾冲突面前敢于迎难而上,在危机困难面前敢于挺身而出,在歪风邪气面前敢于坚决斗争。

162.红船精神

1921年夏,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因遭到法租界巡捕袭扰,被迫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继续进行,在这里完成了大会议程,宣告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这条游船因而获得了一个永载中国革命史册的名字——红船,而中国共产党建党伟业所蕴含的伟大革命精神,因此被称为红船精神。2005年6月,习近平同志首次概括了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和历史地位,指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也是红船精神的深刻内涵。”

163.入党誓词

党章第六条规定:“预备党员必须面向党旗进行入党宣誓。誓词如下: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八、党务工作、常抓不懈

164.党的基层组织的形式和设置

党的基层组织,根据工作需要和党员人数,经上级党组织批准,分别设立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

按照党的有关文件规定,正式党员人数超过3人以上,不足50人的社会基层单位,可成立党支部。其中,党员超过7人的可设立党的支部委员会。党员人数不足7名的,只设书记1名,必要时可设副书记一名。党员人数超过50人,不足100人的社会基层单位,可成立党的总支部委员会。党员人数超过1()。人的社会基层单位,可成立党的基层委员会。有的基层单位党员虽然不足100人或5()人,但因特殊情况和工作需要,经上级党组织批准,也可以设立党的基层委员会或总支部委员会。

165.党的基层组织的领导机构及其领导成员

党的基层代表大会是党的基层组织的最高领导机关,享有最高决策权、选举权和监督权。在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由大会选举产生的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负责日常工作。

党的基层委员会一般不设常务委员会,少数设立常务委员会的,一般设委员、常务委员、书记、副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纪律检查委员。委员名额多的,还可设青年委员、统战委员、群众委员、保密委员等。委员名额少的,可兼多职。党的基层委员会,一般设书记1人,副书记1一2人。党的总支部委员会,一般设书记1人、副书记1一2人。党支部委员会的成员一般由3—5人组成为宜,一般不超过7人。其中书记1人、副书记1一2人。通常情况下,有党员7—15人时,党支部委员会由3人组成。党员在15人以上时,党支部委员会可由5-7人组成。党员人数在7人以下时,一般不设党支部委员会,只设党支部书记1人,必要时可增设副书记1人或设支部干事1人。

166.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

根据党章第三十二条规定,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是:

(一)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和执行党中央、上级组织和本组织的决议,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创先争优,团结、组织党内外的干部和群众,努力完成本单位所担负的任务。

(二)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

(三)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提高党员素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监督党员切实履行义务,保障党员的权利不受侵犯。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

(四)密切联系群众,经常了解群众对党员、党的工作的批评和意见,维护群众的正当权利和利益,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

(五)充分发挥党员和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发现、培养和推荐他们中间的优秀人才,鼓励和支持他们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六)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和培养,做好经常性的发展党员工作,重视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和青年中发展党员。

(七)监督党员干部和其他任何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严格遵守国家的财政经济法规和人事制度,不得侵占国家、集体和群众的利益。

(八)教育党员和群众自觉抵制不良倾向,坚决同各种违纪违法行为作斗争。

167.党的基层组织的任期

党章第三十一条规定,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至五年。《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规定,村、社区党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5年,其他基层单位党支部委员会一般每届任期3年。这是立足基层实际,在全面总结基层党组织换届实践经验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政策调整,对于规范基层党组织任期,做好基层党组织换届工作,增强基层党组织功能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凡任期届满的基层组织,都应召开党员大会按期进行改选。如有特殊情况,需要提前或延期改选,要经上级党组织同意。

168.党的基层组织换届选举的主要程序

党员人数在500名以下的基层组织,进行换届选举,一般应召开党员大会。进行选举时,到会的党员人数必须超过应到会党员人数的五分之四。在选举时要特别注意遵守选举的程序,选举程序主要由六部分组成。一是大会主持人报告出席大会的党员人数;
二是通过选举办法和监票、计票等工作人员;
三是公布候选人名单,介绍候选人情况;
四是分发、填写选票;
五是投票、计票;
六是宣布选举结果,报告每个被选举人的得票数,并宣布当选的委员名单。

169.党小组

党小组是党支部的组成部分,但入是党的一级组织,是为了便于组织党员学习、过组织生活和开展其他活动而设立的。党小组虽然无权决定党支部的重大问题,对党支部的重大问题也没有表决权,但是它是党支部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党小组在党支部领导下,具体负责党员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使之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支部的各项决议落到实处。

党员人数较多或者党员工作地、居住地比较分散的党支部,按照便于组织开展活动原则,应当划分若干党小组。建立党小组,由党支部委员会研究决定,不需报请上级党组织批准。但是,党支部委员会应将本支部党小组的划分情况报告上级党组织,以便上级党组织了解和掌握有关情况。

170.“三会一课”制度

“三会一课”制度是指党支部组织党员按期参加党支部党员大会、党支部委员会会议、党小组会和定期上党课的相关制度。“三会一课”制度是党的组织生活的基本制度,是党支部应该长期坚持的重要制度,也是健全党的组织生活,严格党员管理,加强党员教育的重要制度,是经过长期实践证明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党组织生活制度。

党支部党员大会一般每季度召开一次,全体党员(包括预备党员)都应参加。党支部委员会会议一般每月召开一次,半数以上的党支部委员参加方可进行,必要时也可召开党支部委员会扩大会议,吸收党小组组长和有关党员干部参加。党小组会一般每月召开一次,特殊情况下可增加可推迟,党小组全体党员都应参加。党课每季度要举办一次,全体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都应参加。

171.民主生活会

民主生活会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是发扬党内民主、加强党内监督、依靠领导班子自身力量解决矛盾和问题的重要方式。民主生活会每年召开一次,一般安排在第四季度。

民主生活会主要在党委领导班子内部进行,以促进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上级要求召开的民主生活会,必须按要求进行。民主生活会由党委书记主持。会前,应向上级党组织报告,征求党员和群众对党委班子的意见,组织学习有关文件,开展谈心活动。会上,党委班子成员逐个对照检查,开展思想互助,书记对班子成员进行讲评。会后,抓好整改措施的落实,并接受党员和群众的监督。

172.组织生活会

党支部(党小组)组织生活会,是党支部或党小组以交流思想、总结经验教训、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为中心内容的组织生活制度。党支部每年至少召开1次组织生活会,一般安排在第四季度,也可以根据工作需要随时召开。组织生活会的主要作用是统一党员的思想,增强党性和组织观念,加强党支部的自身建设,党员中的领导干部一般要带头发言并反躬自省,目的是找出问题、共同进步。组织生活会一般由党支部书记(党小组组长)主持。

173.民主评议党员

民主评议党员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就是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条件,通过对党员的正面教育、自我教育和党内外群众的评议,以及党组织的考核,对每个党员在各项工作中的表现和作用作出客观的评价,并通过组织措施,达到激励党员、纯洁组织、保持党组织的先进性、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目的,是从严治党,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和监督的有效措施。民主评议党员每年进行一次,一般安排在年末,时间半个月至一个月。

174.党员鉴定

党员鉴定是党组织对党员履行义务、行使权利等表现的评价。通过鉴定可以看清党员在一定时期内或某次重大事件中的思想政治态度、观点、立场及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情况等。

党员鉴定的类型有自我鉴定和组织鉴定。自我鉴定,是指党员对自己所做的鉴定;
组织鉴定,是指党组织在党员自我鉴定的基础上对党员所做的鉴定。定期鉴定和临时鉴定。定期鉴定,是指党内经常性的鉴定,一般指每年民主评议党员时进行的鉴定;
临时鉴定,是指党员单独完成某项工作后或党内历次重大事件后所做的鉴定。

175.思想汇报制度

党员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工作等情况,是健全和完善党支部生活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党员队伍管理和监督的一项重要活动。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应主动进行思想汇报,勇于谈出自己的真实思想和遇到的矛盾、问题,党的组织应负责地接受汇报,针对不同情况,给予指导帮助。

党员思想汇报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和基本知识的体会;
贯彻执行党支部决议和完成党组织交给的任务的情况;
近期的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
参加党支部活动和交纳党费情况;
遵守党纪和国家法律、法令、政策情况;
了解的好人好事和不良倾向;
群众的情绪和要求;
对党组织或任何党员提出批评和建议。党员思想汇报的方式可分为定期汇报、口头汇报和书面汇报。

176.谈心谈话制度

《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要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班子成员和党员之间、党员和党员之间要开展经常性的谈心谈话,坦诚相见,交流思想,交换意见。领导干部要带头谈、也要接受党员干部约谈。”《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规定:“党支部应当经常开展谈心谈话。党支部委员之间、党支部委员和党员之间、党员和党员之间,何年谈心谈话一般不少于1次。”谈心谈话制度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党内民主生活的一个重要方法。谈心谈话是党内进行思想和感情交流最直接、最常用、最有效的方式,对于增进相互感情、及时化解矛盾、密切内部关系,具有其他工作不可替代的作用。基层党组织开展谈心谈话,可以沟通交流思想,通过个别谈话、集体座谈、上门走访等多种方式,深入征求党员群众意见,有组织地开展谈心谈话活动。

177.申请入党的条件

申请入党的条件又称入党资格,即具备什么条件的人才能申请入党。党章第一条规定,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178.发展党员工作的总要求、原则和重点

2014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提出了发展党员的“十六字总要求”,即“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在新时代,我们要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纪律严明、作用突出的党员队伍,除了加强对现有党员的认真教育和严格管理外,必须坚持发展党员的总要求,必须严格标准、严格培养、严格程序、严肃纪律,把住发展党员“入口关”,防止不具备党员条件的人进入党内来。

党章第五条规定,发展党员,必须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经过党的支部,坚持个别吸收的原则。具体来说,发展党员工作应坚持的基本原则有:计划发展、质量第一、入党自愿、个别吸收。遵循这些原则对于保持无产阶级政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提高党的战斗力,完成党的历史任务有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第三十八条指出,重视从青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因此,发展党员工作的重点应做好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和青年中发展党员工作,重视从青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中发展党员。注重在生产、工作一线和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向重点领域重点群体倾斜,将有效改变现有党员队伍结构,进一步适应党治国理政的需要。

179.发展党员工作的程序

根据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的规定,发展党员工作的程序包括五个环节:

(1)入党申请人递交入党申请书。党组织收到入党申请书后,应当在一个月内派人司入党申请人谈话,了解基本情况。(2)在入党申请人中确定入党积极分子,报上级党委备案,确定培养联系人,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培养考察。(3)确定发展对象,报上级党委备案,确定入党介绍人,进行政治审查,开展集中培训。培训时间一般不少于三天(或不少于二十四个学时)o(4)党支部委员会进行审查,上级党委进行预审,预备党员填写入党志愿书,党支部党员大会进行讨论,上级党委派人同预备党员谈话,报上级党委审批,在上一级党委组织部门备案。(5)把预备党员编入党小组,进行入党宣誓仪式,对预备党员继续教育考察,预备党员进行转正,材料归档。

180.党员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

(1)加强政治理论教育,突出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组织党员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党的基本知识,引导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努力掌握并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

(2)突出政治教育和政治训练,严格党内政治生活锻炼,教育党员旗帜鲜明讲政治,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做到“四个服从”,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3)强化党章党规党纪教育,引导党员牢记入党誓词,坚持合格党员标准,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培育良好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生活作风和家风。加强宪法法律法规教育,引导党员尊法学法守法用法。

(4)加强党的宗旨教育,引导党员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提高群众工作本领,密切联系服务群众。

(5)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党员学习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铭记党的奋斗历程,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共产党人价值观,激发爱国K义热情,

(6)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围绕贯彻执行党和国家重大决策、推进落实重大任务,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解读世情国情党情,回应党员关注的问题,引导党员正确认识形势,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要求上来。

(7)注重知识技能教育,根据党员岗位职责要求和工作需要,组织引导党员学习掌握业务知识、科技知识、实用技术等,帮助党员提高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增强服务本领。

181.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应遵循的原则

(1)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将严的要求落实到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全过程和各方面,党员领导干部带头接受教育管理;

(2)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突出党性教育和政治理论教育,引导党员遵守党章党规党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3)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注重党员教育管理质量和实效,保证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

(4)坚持从实际出发,加强分类指导,尊重党员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党支部直接教育、管理、监督党员作用。

182.党员的组织关系

党员的组织关系是指党员对党的基层组织的隶属关系,党员的组织关系是党员身份的证明。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员组织关系管理的意见》规定,党员组织关系包括正式组织关系和临时组织关系,党组织关系接转就是指党员因调动工作、参军、学习、外出等原因离开原所在地或单位,以及外出时间在6个月以上,且地点比较固定的,经党组织同意,将党组织进行转接的一种调动形式。根据2004年中央组织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党员组织关系管理的意见》规定,转移和接收正式组织关系,应当凭据中国共产党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转移和接收临时组织关系,应当凭据中国共产党党员证明信或中国共产党流动党员活动证。

183.党籍

党籍指的是党员资格。经党支部党员大会通过、基层党委审批接收的预备党员,自通过之日起,即取得党籍。

对因私出国并在国外长期定居的党员,出国学习研究超过5年仍未返回的党员,一般予以停止党籍。停止党籍的决定由保留其组织关系的党组织按照有关规定作出。对与党组织失去联系6个月以上、通过各种方式查找仍然没有取得联系的党员,予以停止党籍。停止党籍的决定由所在党支部或者上级党组织按照有关规定作出。停止党籍2年后确实无法取得联系的,按照自行脱党予以除名。

对停止党籍的党员,符合条件的,可以按照规定程序恢复党籍。对劝其退党、劝而不退除名、自行脱党除名、退党除名、开除党籍的,原则上不能恢复党籍,符合条件的可以重新入党。

184.党龄

党龄是指成为正式党员的年数。党龄表示一个党员在党内生活和工作的实际经历。只有正式党员才计算党龄,预备党员的预备期不算党龄。党龄的计算方法有:(1)关于党龄的计算。党章第七条规定:“党员的党龄,从预备期满转为正式党员之日算起。”(2)被延长预备期的党员。其党龄从延长预备期满后被批准为正式党员之日算起。(3)受留党察看处分的党员。在他们恢复党员权利后,留党察看期间的党龄连续计算。(4)被错误地开除党籍,落实政策后又恢复了党籍的党员,其党龄应连续计算。(5)被开除党籍、劝退出党、自愿退党和自行脱党的人重新入党后,其党龄从重新入党预备期满转为正式党员之日算起,以前一段的党龄不能计算在内。

185.党费

按照党章第一条规定,党员应按期交纳党费。向党组织交纳党费是共产党员必须具备的起码条件,是党员对党组织应尽的义务。党员应当增强党员意识,主动按月交纳党费。遇到特殊情况,经党支部同意,可以每季度交纳一次党费,也可以委托其亲属或者其他党员代为交纳或者补交党费。补交党费的时间一般不得超过6个月。对不按照规定交纳党费的党员,其所在党组织应及时对其进行批评教育,限期改正。对无正当理由,连续6个月不交纳党费的党员,按自行脱党处理。

在职党员交纳党费的比例是:每月工资收入(税后)在3000元以下(含3000元)者,交纳月工资收入的0.5%;3000元以上至5000元(含5000元)者,交纳1%;5000元以上至10000元(含10000元)者,交纳1.5%;10000元以上者,交纳2%。

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队伍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党费管理是一项十分严肃的工作,也是各级党组织和组织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坚持严格管理、规范管理,具体按照《关于中国共产党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的规定》来进行。

186.“六大纪律”

2015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了《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该条例将党的纪律分为六种: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和生活纪律,简称“六大纪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首次将纪律建设写入党的建设布局当中,并强调“重点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带动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严起来”。其中,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基础。党章和2018年8月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再次强调了“六大纪律”。

187.对党员的纪律处分

党章第四十一条规定,对党员的纪律处分有五种: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留党察看最长不超过两年。党员在留党察看期间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党员经过留党察看,确已改正错误的,应当恢复其党员的权利;
坚持错误不改的,应当开除党籍。开除党籍是党内的最高处分。各级党组织在决定或批准开除党员党籍的时候,应当全面研究有关的材料和意见,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

188.对党组织的纪律处分

党章第四十四条规定,党组织如果在维护党的纪律方面失职,必须问责。对于严重违犯党的纪律、本身又不能纠正的党组织,上一级党的委员会在查明核实后,应根据情节严重的程度,作出进行改组或予以解散的决定,并报再上一级党的委员会审查批准,正式宣布执行。这一规定为违纪党组织的处分提供了基本遵循。

189.党的纪律处分原则

2018年8月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第四条规定,党的纪律处分工作应当坚持以下原则:(一)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对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把纪律挺在前面,注重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二)党纪面前一律平等。对违犯党纪的党组织和党员必须严肃、公正执行纪律,党内不允许有任何不受纪律约束的党组织和党员。(三)实事求是。对党组织和党员违犯党纪的行为,应当以事实为依据,以党章、其他党内法规和国家法律法规为准绳,准确认定违纪性质,区别不同情况,恰当予以处理。(四)民主集中制。实施党纪处分,应当按照规定程序经党组织集体讨论决定,不允许任何个人或者少数人摑自决定和批准。上级党组织对违犯党纪的党组织和党员作出的处理决定,下级党组织必须执行。(五)惩前掠后、治病救人。处理违犯党纪的党组织和党员,应当实行惩戒与教育相结合,做到宽严相济。

190.对不合格党员的组织处理方式

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下发的《关于做好处置不合格党员工作的通知》对评定为不合格的党员、党组织要根据其表现和态度进行组织处置,组织处置方式分为限期改正、劝退、除名。对有继续留在党内的愿望、愿意接受教育并决心改正的不合格党员,党组织应要求其限期改正,时间一般为一年。限期改正期间,党员权利不受影响。对拒不改正或限期改正期满仍无转变的,应当劝其退党,劝而不退的予以除名。党员如果没有正当理由,连续6个月不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按自行脱党予以除名。对不合格党员进行组织处理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既要坚持标准、严格要求,又要实事求是,切实对党员的政治生命负责。

191.党员在党内监督方面的责任和权利

党员在党内监督方面的责任和权利有以下几点:(1)及时向党组织反映群众的意见和要求,维护群众的正当利益;
(2)对党的决议和政策如有不同意见,在坚决执行的前提下,可以在党的会议上或向党的组织提出保留,并且可以把自己的意见向党的上级组织直至中央反映,但不得公开发表同中央决定相反的意见;
(3)在党的会议上有根据地批评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勇于揭露和纠正工作中的缺点、错误;
(4)检举党的任何组织和任何党员违纪违法的事实,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5)参加党组织开展的评议党员领导干部活动,发表意见。

九、牢记党的历史,不忘初心

192.党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召开,出席大会的各地代表共13人,代表全国5()多名党员。大会最后一天转至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游船(红船)上进行。

大会的中心议题是正式建立中国共产党。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决议,确定党的名称是“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党的性质、奋斗目标、基本任务;
选举产生了由陈独秀、张国養、李达组成的党的领导机构——中央局。

党的一大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革命从此焕然一新。

193.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的宣言重新解释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革命政策。国民党一大的政治纲领同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政治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因而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大会确认了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的原则,选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共产党员李大钊、林祖涵、毛泽东、瞿秋白等十人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或候补委员,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194.北伐战争

国共合作实现后,为了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1926年7月9日,国共合作进行的反帝反封建的北伐战争正式开始。北伐战争直接打击目标是帝国主义所支持的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三派北洋军阀。在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下,北伐军经过半年奋战,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主力,把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推进到长江流域,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的统治。但是,国民党内的蒋介石、汪精卫相继背叛革命,1927年7月,国共两党合作彻底破裂,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宣告失败。

195.八一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在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领导下,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谭平山等人组织武装起义。经过激战,起义军占领了南昌城。根据计划,起义军于8月3日撤离南昌,后在广东潮汕地区失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树立起一面革命武装斗争的旗帜,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196.八七会议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会议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结束17东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在中共中央的统治,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屠杀政策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最主要任务。毛泽东在会议上作了重要发言,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一著名论断。八七会议及时制定了继续进行革命斗争的新方针,奠定了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基础,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中国革命从此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197.秋收起义

根据八七会议精神,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举行了武装起义。在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起义部队遭到了严重挫折。为了保存和发展革命力量,毛泽东适时改变了攻打长沙夺取中心城市的计划,决定向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进军,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从此,中国革命开始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从进攻大城市转到向农村进军,这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98.三湾改编

三湾改编是指1927年9月秋收起义失败后,部队在江四省永新县三湾村进行的一次整编。主要内容是:第一,部队缩编为一个团,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
第二,在部队中建立党的组织,支部建在连上,连以上设党代表;
第三,成立士兵委员会,参与部队的管理。三湾改编开始改变起义军中旧军队的习气和不良作风,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证了我军的无产阶级性质,从政治上、组织上奠定了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

199.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是中国共产党建立最早的革命根据地。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到达罗霄山脉中段的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恢复和建立共产党的组织,建立革命政权和赤卫队。截至1928年2月底,包括宁冈全县、遂川西北部、永新、鄢县、茶陵等县部分地区的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初步建成。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保存下来的部队和湘南农军到达井冈山,和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5月,组成了以毛泽东为书记的中共湘赣边界特别委员会。红军在赤卫队和人民群众的配合下,多次打破国民党军的“进剿”“会剿”“围剿”,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革命道路。

200.古田会议决议

1929年12月下旬,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召开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即著名的古田会议。古田会议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等项决议案,总结了创建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以来的经验教训,着重强调加强思想建设的重要性,要求用无产阶级思想来进行党和军队的建设。它解决了在农村环境中,在以农民为主要成分的情况下,如何从加强思想建设入手,保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和建设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问题。会议发展了三湾改编时的建党原则,确立了党对军队实行绝对领导。古田会议决议是党和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里程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01.红军长征

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经过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等,1936年10月22日,红一、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红二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在静宁将台堡(今属宁夏西吉县)会合,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它宣告了国民党围追堵截的破产,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播下了革命的种子,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它那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精神动力。

202.遵义会议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批判了博古、李德等人错误的政治路线和军事路线,肯定了毛泽东的军事作战基本原则,改组了党和红军的领导,实际上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遵义会议集中全力解决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问题,开始确立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解决自身问题的会议,是党的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03.瓦窑堡会议

1935年12月17日至25日,中共中央在瓦窑堡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议》,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在民主革命阶段,不去没收富农的土地;
鼓励和保护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对于一切愿意抗日的人们,都给予合作;
欢迎华侨资本家到根据地发展实业。瓦窑堡会议表明,中国共产党已经克服了“左”倾冒险主义和关门主义,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思想,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将要到来时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表明党在继遵义会议着重解决军事路线问题和组织问题之后,开始努力解决政治路线问题。

204.西安事变

为了改变西北战场“剿共”不利的局面,1936年12月,蒋介石亲临西安督战,逼迫张学良、杨虎城继续“剿共”。张、杨被迫对蒋介石采取了“苦谏不从,临之以兵”的方针,于1936年12月12日发动了西安事变,扣押了蒋介石。事变发生后,在各方斡旋下,事变得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促进了逼蒋抗日方针的实现。从此,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

205.洛川会议

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举行扩大会议。会议决定: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的领导权;
在敌人后方放手发动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争,使游击战争担负配合正面战场、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任务;
在国民党统治区放手发动抗日的群众运动,争取全国人民应有的政治经济权利;以减租减息作为抗日战争时期解决农民问题的基本政策。洛川会议阐明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基本政治主张,指明了坚持长期抗战、争取最后胜利的具体道路。

206.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指抗日战争时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日的战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国内阶级关系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共产党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路线,调整了对国民党蒋介石的政策,由反蒋抗日调整为逼蒋抗日。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207.百团大战

1940年8月20日至1941年1月24日,华北八路军所属部队对日军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进攻作战,参战部队达105个团约20余万人,毙伤日、伪军2.5万余人,俘敌1.8万余人,史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给日军企图分割各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囚笼政策”以沉重打击,钳制了日军大量兵力,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有力地驳斥了所谓共产党在抗战中“游而不击”的谬论。

208.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在延安召开。出席大会的代表共755名,代表全国121万名党员。

大会分析了国内外的政治形势,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阐述了新民主主义基本理论,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
总结了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的经验,深刻论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以及党的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
确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统一的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一切工作的指针。

这次大会使全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空前的团结,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上、思想上和组织上的深厚基础。

209.重庆谈判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接连三次电邀毛泽东到重庆商谈国是。1945年8月280,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的陪同下到达重庆,同国民党进行谈判。最终国共双方达成《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协定规定,坚决避免内战,在和平、民主、团结、统一的基础上,建设独立、自由、富强的新中国;
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保证人民享有民主、自由等权利。重庆谈判表明国民党方面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地位,承认了各党派的会议,同时使中国共产党关于和平建设新中国的政治主张被全国人民所了解,推动了全国和平民主运动的发展。

210.孟良崮战疫

1947年5月中旬,华东解放军在山东临沂以北山区的孟良崗地区经过塵战,一举围歼被称为国民党军队“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七十四师等部3万余人,击毙中将师长张灵甫,给国民党军队以沉重打击。孟良崗战役打击了蒋介石最精锐的部队,具有特别重大的影响。

211.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年年初,蒋介石向山东和陕北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并占领延安。毛泽东善出奇谋,决定从蒋介石伸来的虎口般的“钳絞”处中央突破,三路大军挺进中原。6月300,刘邓大军四个纵队12万余人从中央突破,并强渡黄河,不要后方,不向后看,一直向敌人的心脏地区千里跃进。经过二十多天的艰苦跋涉和激烈战斗,以锐不可当之势于8月末直抵大别山区。与此同时,陈粟大军挺进豫皖苏,陈谢大军挺进豫西,三军构成品字形,协同作战。从此,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全国性的战略反攻阶段。

212.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即辽沈、淮海、平津战役。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东北野战军发动了辽沈战役,歼敌47万余人,解放了东北全境,并使人民军队在数量上第一次超过了国民党军。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歼敌55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1948年11月29日至1949年1月31日,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联合发起平津战役,歼灭和改编敌军约52万人,使华北基本上获得了解放。三大战役共歼灭国民党正规军144个师,非正规军29师,合计154万余人,国民党赖以维持其统治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毁。三大战役的胜利,为全国胜利奠定了基础。

213.土地改革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颁布,规定了彻底平分土地的基本原则,即“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连同乡村中其他一切土地,按乡村全部人口,不分男女老幼,统一平均分配,在土地数量上抽多补少,质量上抽肥补瘦,使全乡村人民均获得同等的土地,并归各人所有”。土地改革猛烈地冲击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亿万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获得了解放,使人民解放战争获得了源源不断的人力、物力支持,为打败蒋介石、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214.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3月5日到13日,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河北西柏坡召开。全会确定了革命胜利后新民主主义建设的蓝图,着重讨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向城市战略转移的问题。为实现这个转移,全会号召全党要以恢复和发展生产为中心任务,努力学会管理城市和建设城市。全会特别提醒全党,在革命胜利后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攻击。这次会议标志着我们党圆满解决了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和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重大问题,使全党在革命转变关头做了政治上、思想上的充分准备。毛泽东在报告中提出的“两个务必”思想更是我们党加强自身建设、防止腐化变质的重要法宝。

215.百万雄师过大江

“百万雄师过大江”即指渡江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追击的第一个战役,也是向全国进军作战的伟大起点。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以后,国民党一方面与中国共产党和谈,另一方面则积极组织长江防御,企图借长江天险,阻止人民解放军渡江南进。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央军委决心将革命进行到底。一方面以极大的耐心同国民党举行谈判,争取和平渡江、和平解放全中国;
另一方面,准备发起渡江战役,夺取国民党政府政治、经济中心南京、上海等广大地区。1949年4月15日,国共双方和谈代表拟定了《国内和平协定(最后修正案)》,并商定于4月20日签字。但国民党政府拒绝签字。4月20日晚,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作战,23日,解放南京。南京解放标志着国民党政府对大陆的统治结束。

21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此诞生。这是中国从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伟大胜利,帝国主义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百年来的耻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基本的胜利,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在全国范围内的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最重大的政治事件,它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它奠定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确立了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

217.抗美援朝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随即打着联合国旗号武装干涉朝鲜并派遣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10月19S,中国人民志愿军奉命开赴朝鲜战场,与朝鲜人民军紧密配合,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从鸭绿江边赶回到三八线附近,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正式签订,历时近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

218.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是从1952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后全面展开的。它的主要内容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完成,由此中国的经济结构、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219.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56年9月15日至27日在北京召开。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1026人,代表全国1073万名党员。

大会完全肯定了党中央从党的七大以来的路线是正确的,同时正确地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中国阶级关系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定把党的工作重点转向社会主义建设。党的八大制定的路线是日确的,提出的许多新的方针和设想是富于创造精神的。同时,党的八大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取得了初步成果。历史证明这些成果对于党的事业的发展有长远的重要意义。

220.“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对中国的国情认识不足,党的一些领导人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没有经过认真地调查研究和试点便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它正式开始的标志是1958年5月召开的党的八大二次会议。“大跃进”的主要表现是生产发展上的高指标和浮夸风。1961年,“大跃进”运动才逐渐得到纠正。

与此同时,人民公社在全国农村普遍建立,没有经过认真试验,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大办人民公社的过程,实际上是大刮以“一平二调”为主要特点的“共产风”的过程,使农村生产力遭到破坏。

221.文化大革命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明确指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1966年5月和8月,分别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这是“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的标志。“左”的方针占据了主导地位,它告诉我们,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只有准确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从经济文化落后的实际出发,充分认识社会主义长期性和复杂性,不断对社会主义实践作出新的、科学的理论概括,深化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再认识,才能逐步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找到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222.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文章鲜明地提出:社会实践不仅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且是唯一的标准。文章批判了“两个凡是”,由此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全国性大讨论。这场大讨论为党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纠正长期以来的“左”倾错误,实现历史性转折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也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对党和国家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2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8日至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们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结束了1976年10月以来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引向健康发展的道路。它在党和国家发展史上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性转折。

224.改革开放

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改革开放是党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
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改革开放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基本点之一,是我国走向富强的必由之路,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22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3年1月初,“三农”问题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从理论上肯定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全面推广。10月,农村开始实行政社(人民公社)分开,撤社建乡的农村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开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功地确立了家庭经营的主导地位,实现了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赋予了农民对土地的经营权,发挥了农民家庭经营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人民公社体制下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真正实现了按劳分配,有效地克服了平均主义。

226.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82年9月1日至11日在北京召开。

邓小平主持大会开幕式并致开幕词,总结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命题。大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党的民主集中制和各项组织制度、党的纪律作了更充分、更具体的规定,清除了十一大党章中仍肯定“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等“左”的错误,并根据执政党的特点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党的十二大标志着党成功地实现了具有重大历史性意义的伟大转变,开始把中国带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政治轨道,并以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而永远载入史册。

227.邓小平南方谈话

1992年1月18日至2月21日,邓小平先后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视察途中,他多次发表谈话,着重阐述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1)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这是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则。(2)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大胆地试,大胆地闯。(3)抓住有利时机,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4)两手抓,两手都要硬。(5)正确的政治路线要靠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6)坚定社会主义信念。(7)判断姓“社”姓“资”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南方谈话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宣言书。

228.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召开。大会正式代表2268名,代表全国8200多万名党员。

胡锦涛作题为《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报告。报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从“四位一体”扩展为“五位一体”,进一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定位,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的理论概括;
提出了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最大公约数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等一系列重要新思想新理念。

229.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7年10月18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作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了实现这一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大会确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并写入了党章。大会提出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确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提出分两个阶段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