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振兴乡镇 >

司法部 乡村振兴(6篇)

时间:2024-09-10 14:16:02 来源:晨阳文秘网

篇一:司法部 乡村振兴

  

  是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

  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2021年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

  2021年5月18日,司法部印发了《“乡村振兴法治同行”活动方案》。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第一,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把乡村振兴的主导力量激活。

  在这一过程中,既要聚焦建设性,明确乡村振兴的主要工作是经济工作,按照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思路,推动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还要考虑问题导向,凝聚力量,明确乡村振兴的行动主体,把乡村振兴为了谁、依靠谁等重要问题解决好,壮大投入力量。

  在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力量地建立一个农业产业有优势、农民职业有吸引力、农村家园美丽宜居的现代化乡村,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第二,调研细化目标定位,把乡村振兴需要解决的问题界定并排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工作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一要从国家宏观管理入手,按照法治思维和社会工程的框架,解决行业性、区域性、结构性和体制性问题,重点对粮食安全、产业兴旺、生态保护等目标任务进行具体落实,实行责权利安排和人财物配备统筹考虑。

  二要从各地区、各部门和各单位入手,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实事求是,深入调研谋划,重点对生活富裕、乡风文明和治理有效等目标任务进行具体落实,把是否真正解决问题作为检验成效的根本标准。三要从改进和加强党的领导入手,构建组织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的良好社会秩序。

篇二:司法部 乡村振兴

  

  湖北省黄冈市启黄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入学考试道德与法治试题一、单项选择题(共14题,每小题2分,共28分)1.对于学习的意义,不同人给出了不同的答案。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学习打开生命的视窗C.学习需要主动的态度【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习的意义。A:学习打开生命的视窗,让我们面前的世界变得更广阔、更精彩,体现的是是学习的意义,A说法符合题意;B:学习中有苦有乐属于学习的感受,B说法与题不符;C:体现的是对待学习的态度,C说法与题不符;D:学习没有终点,我们终生都在学习,终生都需要学习,体现的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没有体现学习的重要性,D说法与题不符;故本题选A。2.2024年春晚小品《开不了口》引发了观众的共鸣。以下对“家”认识不正确的是()A.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C.家只是一所房子地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家的正确认识。AB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家是心灵的港湾,家是身心的寄居之所,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ABD说法正确;C: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不仅是一所房子,某个地域,C说法错误;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故本题选C。B.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D.家是代代传承的生活共同体B.学习有苦有乐D.学习没有终点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有利于减轻青少年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属于对未成年人的()

  A.家庭保护【答案】B【解析】B.政府保护C.学校保护D.司法保护【详解】本题考查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ABCD:题干中,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属于对未成年人的政府保护,故B正确;ACD排除;故本题选B。4.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主要启示我们()A.正确评价自己C.开发创造潜力【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养批判精神。B:分析题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意思是读书没有疑问的人,需要教他发现疑问;有了疑问的,通过寻求答案,再达到没有疑问的境界。指读书是讲求方法、不断释疑的过程。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启示我们要培养批判精神;B正确;ACD:都不符合题干主旨;ACD排除;故本题选B。5.习近平倡导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这是因为()①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②这些精神是以勤劳勇敢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③这些精神源自于革命战争年代,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④这些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是我们极为宝费的精神财富A

  ①②B.培养批判精神D.参加社会实践.B.①④C.②③D.③①【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认识倡导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原因。①④:习近平贯倡导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因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这些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是我们极为宝费的精神财富,①④说法正确;②:这些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②说法错误;

  ③:中华民族精神是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6.下图示有利于揭示概念间的关系。下列图示错误的是()A.B.C.D.【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知识概念的认识,涉及到规则的种类、行政责任、刑罚的种类、人身自由等。A:社会规则包括法律、道德、纪律等,选项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B:行政责任包括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行政处罚与行政处分是并列关系,选项B说法错误,符合题意;C:刑事处罚包括主刑与附加刑,没收财产是附加刑的一种,选项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D:人身自由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等,选项D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B。7.多年来,吉林省志愿者们开展捐资助学、助老、助残、关爱留守儿童等志愿服务。这体现志愿者()①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②认真履行法定义务③积极服务奉献社会

  ④在平凡中创造伟大A.①②③【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服务社会。①③④:依据教材所学可知,志愿者的行为是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表现,他们不言代价与回报,积极服务奉献社会,在平凡中创造伟大,提升了生命的价值,①③④说法正确;②:志愿者履行的是道德义务而不是法定义务,②说法错误;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故本题选C。8.吉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召开联组会议,就省政府落实稳就业、稳粮食产量等工作开展专题询问,省政府及相关部门进行了全面详尽的答复。这说明()A.省政府属于国家法律监督机关B.人大常委会有重大事项决定权C.省人大常委会要受省政府监督D.行政机关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人民大表大会与政府的关系。A:省政府是国家行政机关不是法律监督机关,故A说法错误;B:材料展示了省人大常委会对省政府落实就业、粮食产量等问题专题咨询和汇报,属于人大监督政府的工作,不属于人大决定权。故B说法错误;C:省政府要受省人大常委会的监督,C说法错误;D: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行政机关要对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负责,D说法正确;故本题选D。9.下图体现了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有力保证是()A.专家咨询制度C.社情民意反映制度【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民主决策的正确认识。B.社会听证制度D.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ABC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

  等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有力保证。题文中公共交通价格调整听证会体现的是社会听证制度,B说法符合题意,ACD说法与题不符;故本题选B。10.十三五期间,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这体现了在我国最大人权是()A.人民幸福生活C.实现共同富裕【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尊重和保障人权。A:依据题文描述,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5575万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根据所学可知最大的人权是人民幸福生活,A说法正确;B: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B说法与题不符;C: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但不是最大人权,C说法与题不符;D: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宪法的基本原则D说法与题不符;故本题选A。11.某校通过“传承+综合实践”“传承+数字化平台”“传承+……”全力推进学校戏曲教育整合创新,让戏曲教育落地生根。对此,认识有误的是()A.为文化传播搭建新平台C.文化与创新的融合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正确认识网络的作用、中华文化的特点。ABC:依据题文描述,学校全力推进学校戏曲教育整合创新,让戏曲教育落地生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体现了网络的重要性,为文化传播搭建新平台,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体现了文化与创新的融合发展,ABC说法正确;D:最优秀说法绝对,D说法错误;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故本题选D。B.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D.传统文化成为最优秀的文化B.中国共产党的领导D.一切权力属于人民12.司法部在全国开展“乡村振兴,法治同行”活动,以保障农村基本公共法律服务需求为重点,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这一做法()

  ①有利于推进法治乡村建设

  ②有利于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③可以杜绝村民的违法犯罪

  ④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A.①②③【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对厉行法治的要求。①②④:司法部在全国开展“乡村振兴,法治同行”活动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有利于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有利于解决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①②④说法正确;③:杜绝违法犯罪说法过于绝对,③说法错误;故本题选B。13.到2025年,我国将形成贯穿快递包装生产、使用、回收、处置全链条治理长效机制。电商快件基本实现不再二次包装,可循环快递包装应用规模达1000万个。材料表明我国()①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②严守资源消耗上限,改善生态环境③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④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A.①②③【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生态文明建设。①③④:题文中,我国将形成贯穿快递包装生产、使用、回收、处置全链条治理长效机制,说明我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持节约货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①③④正确;②:选项说法不符合题干主旨,故②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14.在某学校"时事政闻"社团活动中,围绕"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话题,同学们众说纷纭。下列同学的观点正确的是()①小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不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②小林∶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③小斌∶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④小雪∶各国在经济、政治、安全、文化等领域寻求合作发展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A.①②【答案】D【解析】B.①④C.②③D.③④【详解】本题考查当今世界的发展局势。①: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有利于推动世界多极化。故①说法错误;②:单边主义、保护主义,这不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故②说法错误;③④: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各国在经济、政治、安全、文化等领域寻求合作发展,故③④说法正确;故本题选D。二、非选择题(共32分)15.【感悟生命珍视生命】材料一

  这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处于危难之际他们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他们救的不仅仅是一条条生命,更是一个个家庭。他们是普通人,更是见义勇为的真英雄!(1)从这些真英雄的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材料二

  有的同学经常不吃早餐,可能引起低血糖等疾病;有的同学天天喝碳酸饮料,甚至用饮料代替水,长期喝危害身体健康;有的同学上课坐姿不端正,这样对颈椎、腰椎、眼睛都有害······(2)对于上述同学的行为,你会如何劝说?【答案】15.①生命是宝贵的,生命价值高于一切,要像珍爱自己的生命一样珍爱他人的生命;②当我们将个体生命和他人的、集体的、民族的、国家的甚至人类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时,生命便会从平凡中闪耀出伟大;③要勇担责任,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等等。

  16.①这些行为都是缺乏健康饮食观念和良好生活习惯的表现,是不珍视生命、对自己不负责的表现;②关心自己的身体、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种对生命负责任的态度;③生活中,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饮食、合理膳食、坐姿端正、积极锻炼等。【解析】【分析】考点考查:敬畏生命、在平凡中创造伟大、爱护身体。能力考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健全人格。【小问1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

  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公民,需要运用敬畏生命、在平凡中创造伟大的有关知识,从体现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在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处于危难之际他们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可链接为什么要敬畏生命+如何在平凡中创造伟大+要勇担责任,弘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等等。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小问2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中学生,需要运用爱护身体的有关知识,从做法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有的同学经常不吃早餐、天天喝碳酸饮料、上课坐姿不端正→可链接缺乏健康饮食观念和良好生活习惯的表现,是不珍视生命、对自己不负责的表现+如何爱护身体;等等。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16.【法治新时代,保护新生态】观察漫画,回答问题。(1)有人说“越野”就是“撒野”。从权利与义务关系的角度驳斥这一观点。(2)结合上述漫画,从法治的角度谈谈应如何加强对雪域高原的生态保护。【答案】(1)①公民的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权利与义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②公民既是合法权利的享有者,又是法定义务的承担者,我们享有越野旅游的权利,但越野不能撒野,在旅游中要自觉履行好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

  (2)①立法机关要科学立法,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高原生态保护提供法律保障;②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对非法捕捞、肆意开采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予以严厉打击;③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在处置、审判破坏高原生态的案件中体现公平正义,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④公民要强化法治观念,切实履行好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等。

  【解析】【分析】考点考查: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全面依法治国。能力考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法治观念。【小问1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公民,需要运用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的有关知识,从体现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有人说“越野”就是“撒野”→可链接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享有越野旅游的权利,但越野不能撒野,在旅游中要自觉履行好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小问2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国家,需要运用全面依法治国的有关知识,从做法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加强对雪域高原的生态保护→可链接立法机关要科学立法+行政机关要严格执法+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公民要强化法治观念;等等。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17.【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征途如画,奋斗如歌。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在全社会弘扬奋斗精神。某校以“只有奋斗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为主题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同学们齐读了毛泽东的诗歌《七律·长征》,感受当年长征过程中的艰辛,立志要走好脚下的路。《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九。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从上述诗歌中,你能看到红军身上的哪些品质?(2)结合探究性学习活动,请你将以下倡议书填写完整。(要求:紧扣题意,不得出现个人真实信息)倡议书亲爱的同学们:奋斗从来都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中。特此

  向大家发出如下倡议:①学习上,____②生活中,____倡议人:xxxxx年xx月xx日【答案】(1)①面对困难勇往直前;②意志坚强、坚持不懈;③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

  ①.①学习上,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崇高远大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②.②生活中,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服务和奉献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解析】【分析】考点考查:民族精神、责任担当。能力考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核心素养:政治认同。【小问1详解】第一步:审设问,明确主体、作答范围及作答角度。本题的设问主体为公民,需要运用民族精神的有关知识,从体现类习题的角度进行作答。第二步:审材料,提取关键词,链接教材知识。关键词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可链接面对困难、勇往直前。关键词②: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九。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可链接意志坚强、坚持不懈。关键词③: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可链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第三步:整合信息,组织答案。【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中学生如何承担学习和生活中的责任,为开放性试题,从不同角度回答即可。

篇三:司法部 乡村振兴

  

  乡村治理视野下法律明白人制度的优化路径研究

  “八五”普法开展以来,桂林市平乐县司法局将“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作为乡村振兴战略、法治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从“强队伍、强能力、强参与”入手,深化“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推动全县基层依法治理水平全面提升。

  调研背景

  自2019年6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之后,平乐县即率先试点“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2021年11月8日,中央宣传部、司法部、民政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全国普法办公室联合印发了《乡村“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规范(试行)》,从工作原则、培养目标、基本条件、主要职责、遴选培训、使用管理及保障实施等方面对“法律明白人”培养工作作了规范。随即平乐县在全县铺开实施,各村以本村特色为抓手,推进法治乡村建设。

  调研实况介绍

  一、平乐县张家镇榕津村

  本次实践,平乐县司法局局长、平乐县普法与依法治理股股长、张家镇人大黄主席、榕津村社区书记、村委书记亲自到场,对社会实践活动和法治人才培养给予关心和支持。

  在榕津村委一楼,黄主席从工作职责、培养程序,再到管理、网格分布向我们介绍一整套成熟完善的“法律明白人”

  制度。村委设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大榕树调解工作室,规定了人民调解员以案定补经费保障制度。村委还建立了法治第一街,集中建设有法治宣传、家规家训家风、老年协会、妈祖理事会、人大代表联络站等等。由此可见,在党建引领和法治护航之下,榕津村法治乡村建设正在扎实有效推进。

  二、平乐县青龙镇青龙乡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法律明白人”,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提供基层法律人才保障,有助于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所以,推进乡村振兴,构建乡村法治必须把“法律明白人”培养放在更加重要位置。

  青龙乡以“法律明白人”为工作抓手,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引导“法律明白人”协助人民调解员,开展收集社情民意、调解矛盾纠纷、引导法律服务、开展法治宣传、辅助基层社会治理等法治活动,让“法律明白人”成为法律法规的“讲解员”、矛盾纠纷的“调解员”、社情民意的“传递员”、法治活动的“组织员”、法律援助的“引导员”,充分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基层形成了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浓厚氛围。

  1、本次下乡实践让我们真正领悟了“实践出真知”这句话,明白了实践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身处实践中,才能够明显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且发现身边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观察到了社情,了解到了民意,积累了项目内外的经验,打开了视野,充实了心灵,自信心也有所提升。

  2、实践能促进思考,让我们自信的同时,满怀谦卑;我

  们认识到,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当代中国的问题,我们青年一代才能真正拔节成长。

篇四:司法部 乡村振兴

  

  XDYX2022.02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对西部乡村振兴的法治保障作用研究马(新疆司法警官学校摘琰蒿愿韩雨旋83000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要:202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开始实施运行,这标志着我国乡村振兴的法治篇章正式开启,自此乡村振兴战略步入了有章可循、落地有声的新时代。作者从《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出台的背景和特点入手,结合西部乡村振兴的实际情况,阐述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对西部乡村振兴的法治保障作用及面临的挑战,并就如何进一步发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法治保障作用给出了相关建议。关键词:乡村振兴;法治保障;法治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中图分类号:F323.89文献标识码:ADOI:10.19921/j.cnki.1009-2994.2022-02-0159-053述将农村农业的发展摆在了至关重要的位置,这一思想贯穿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始终,并生动体现在第四条“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中,一代又一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中国建立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发展思路。毛泽东同志提出“实现农村工业化是农村伟大光明的前途”。他提出农村的发展,要着重发展农村产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中就设立了专门的章节探讨乡村振兴中的产业发展。2.创新性《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定位是一部促进法,其有别于其他涉农法律的最大创新之处就是突出乡村群众主体地位,确立了一系列有益于发挥乡村群众主体地位,激发乡村群众推进乡村振兴积极性、创造性的法律条款,如确立每年农历秋分日为中国农民丰收节,并以此为抓手振兴乡村文化。在农村治理方面,首次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这种“三治合一”的创新模式以其灵活性、便捷性更适宜于中国乡村的治理现实。再如新增了粮食安全和规范村庄撤并,保护传统村落等一系列创新内容。3.综合性新中国成立至今,已经有了较为完备“三农”法律体系,法律法规的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为我国农业农村的发展提供了法治基础。然而我国目前大部分“三农”法律法规,只是针对专门领域如《渔业法》《森林法》《草原法》等,缺乏一部从农业乡村发展的全局出发,统筹乡村振兴的核心综合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出台,填补了这一空白,不仅综合涉及乡村振兴多个方面的内容,还实现了与其他农业类法律有效衔接,构成新时代中国特色农村法治体系的重要环节。4.针对性《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现代营销上旬刊159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纳入党章。2021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正式开始实施运行,这标志着我国乡村振兴的法治篇章正式开启,自此乡村振兴战略步入了有章可循,落地有声的新时代。2021年6月9日,司法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为期两年的“乡村振兴法治同行”活动,更是从具体措施层面推动了乡村振兴的法治进程。坚持依法治国,以法治保障社会实践、城乡经济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是我党带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道路取得的宝贵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向前推进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一步”。当前,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献礼党的百年华诞的宏大历史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出台,对西部乡村振兴实践的法治保障作用就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意义及特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重要意义法律是对现实的回应,是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和对未来发展的规划。“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作为中国历史上首部针对乡村振兴的法律,开辟了中国农村发展历史的新篇章,其出台和实施均有重要的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出台是增强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有益实践,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体现,是切实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抓手,是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重要部署。(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特点1.传承性《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一方面汲取了马克思主义有关城乡发展经典论述的思想精髓,另一方面继承了历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发展中总结的农村发展,城乡融合的有益经验,体现了较强的传承性。在著作《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马克思提出“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这一论

  法律法规XDYX2022.02重点回应了人民群众关切的城乡发展、农村产业升级等问题。改革必然涉及局部利益的调整,乡村群众和农村不能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成为改革的牺牲者和失语者。实现乡村振兴有两个抓手:一手抓发展,促进农村产业升级;一手抓法治,将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惠及乡村群众的好的政策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固定下来,为农业农村发展系好安全带,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5.实用性在以往的农业农村相关立法中,笼统性、政策指导性的立法在现实中往往面临着“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的窘境。《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从制定、审议再到颁布实施,注重实用性是其重要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对于乡村振兴的法治保障作用不应当被字面化地理解为,将“政策目标写成文字,然后由立法机关表决通过”,而应当为乡村振兴过程中各种权利和义务主体设定具体的行为规则和行为规范,并重点完善现行法律体系中不合理的规则,从而为乡村振兴保驾护航。二、《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对西部乡村振兴的法治保障作用我国地域广阔,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由来已久。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战略背景下,如何让法治在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战略中充分发挥其独有的保障作用,面临着诸如经济发展、地理区位、民族构成及语言风俗习惯等诸多挑战。综合国家统计局《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及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西部乡村自2017年至今,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农业经营主体数量大,脱贫攻坚成果仍需巩固。二是农业型村庄占多数,以农业种植为主要收入。土地增值缓慢,不能享受农村产业升级和基础设施投资的红利。三是中西部地区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农村经济不活跃,整体呈现出“空心化”状态。这些特征明显区别于中东部发达地区产业密集的乡村。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对中东部乡村和西部乡村的法治保障作用上,也略有区别。针对中东部的产业相对密集乡村,《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法治保障应当侧重于农村产业发展,而针对西部乡村振兴的法治保障着重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明确政府职责,建设法治政府法律充满活力的秘诀,在于实施。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离不开制度的保障,乡村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领域,离不开乡村振兴法律制度的保障。以往的工作中,西部乡村的很多地方政府都在强调“三农”工作的重要性,但是这种重要性更多体现在文件和规划上。在具体实践中,由于职责不明晰,检查监督制度不完善,面临这些问题时各个部门又常常出现推诿扯皮的现象,这使乡村振兴战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大打折扣”。针对此种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专门设立了第八章“扶持措施”和第九章“监督检查”两个章节,共160现代营销上旬刊计十六个条款来明确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权利与义务,并提出相应的监督考核措施来配套,促使乡村振兴战略能够“跳出纸面,落到实处”。政府管理服务切实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推动建立法治政府,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在“措施扶持”这一章中,明确规定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优先保障用于乡村振兴的财政投入,确保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这就从法律层面确保了乡村振兴的资金支持。此外,还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了政府在保障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有效衔接上的职责,“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增强脱贫地区内生发展动力,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帮扶长效机制,持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建立健全易返贫致贫人口动态监测预警和帮扶机制”,为了确保《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对政府履职的指导作用能够落到实处,第九章“监督检查”重点提出了“国家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构建了涵盖考核、统计、报告、监督、追责等内容的较为完善的监督检查体系。(二)完善治理体系,突出乡村群众主体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明确规定,“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和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其中重点突出了乡村群众的主体地位,实现了被管理者到决策参与者的转变。在党委的领导,政府的支持下,有效通过法律条文的形式激发了乡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完善了乡村的治理体系。(三)健全公共服务,改善西部乡村“空心化”西部乡村因为其特殊的地理区位,造成了农业型村庄占多数,不能享受产业集聚和基础实施投资带来的土地增值,这也导致了乡村公共服务与城市公共服务水平脱节,人口大量流失,造成了西部乡村的“空心化”。针对这一情况,《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在“城乡融合”这一章节,着重从健全乡村公共服务与城市衔接,加强政策对乡村群众权益保护等角度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最终达到“全民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县域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目的,切实增强西部农村的吸引力,留住离开的脚步,改善西部乡村“空心化”。三、西部乡村地区发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法治保障作用面临的挑战(一)平衡自治、法治、德治的关系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尤其在西部乡村地区,经历了漫长的以村规村约来治理的封闭时期,“人治”人情社会的治理体制占据了较长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创新的提出“三治合一”即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德治依靠的是道德的约束,自治依靠的是乡村群众自身的自觉性,而法治依靠的是规章制度。如何保证三者关

  系的平衡,是在西部乡村地区推进乡村振兴的所面临的挑战。“三治合一”有利于发挥主观能动性,但是西部乡村欠缺法治文化的滋养,现阶段想要最大限度发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作用,仍需在平衡三者关系上下功夫。(二)法治需求与供给的不平衡法律是对社会关系的调整,法律条文在现实生活中的适用就会产生法治的需求。现阶段,西部乡村法治需求和供给并不平衡,虽然存在有一定数量的法律援助,然而此种援助多是被动而为,西部乡村本身缺乏相应的法律咨询机构,也缺乏相应的法律人才。受到“无讼”思想和保守乡土思想及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等情况的限制,现阶段的西部农村地区的法治供给,无论是从数量、质量、形式上都不能满足法治需求,成为制约《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发挥其法治保障作用的瓶颈。(三)基层党组织在法治保障中发挥作用不明显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我们党走过了光辉卓越的100年,党始终是“三农”工作的主心骨、领路人,当前乡村振兴实践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西部农村的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振兴的中坚领军力量,作用发挥还不明显,个别党组织工作还是旧观点、旧思路、旧方法,这使得《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法治保障作用的发挥也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四)乡村振兴法律体系尚不完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从起草到颁布承载着农民的期望,三次审议、千锤百炼、再三打磨,终于在2021年6月1日正式实施运行。从法的定位来看,这是一部促进法。从调整方法不同来区分,法律可以划分为主体法、促进法、行为法等。《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更多是规范国家、政府和有关部门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的职责权限。至于如何细化的去推动乡村振兴的具体事项,尚缺乏相应的法律条文支撑,乡村振兴的法律体系虽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仍不完备。四、西部地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法治保障的建议(一)加大对基层干部法治培训抓住关键少数,是平衡“三治合一”这种乡村治理模式的解决之道。在西部乡村,关键少数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基层干部。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法治培训就是从思想上先解决关键少数的问题,加大对基层干部的法治培训,转变乡村干部的思想观念,培育法治思维,用法治理念指导乡村建设和治理,在“三治合一”的治理模式中,以法治为中心,综合调动的积极性;以“德治”作为“法治”的有益补充,树立法律的权威性,让农村群众感受到法律的力量,真正的培育出法治文化,来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作用发挥。(二)丰富普法形式,营造法治氛围乡村振兴,还要依赖于良好的法治氛围去保障。法治氛围的营造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根据新时期西部乡村群众的法治需求,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开2022.02XDYX法律法规展丰富多彩的普法活动,更加注重普法活动的实效性和功能性,更好贴近不同的经济水平、文化层次和年龄阶段的西部乡村群众的法治需求。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措施来丰富普法形式,如定期将法律服务送上门,解决乡村群众生活中关心难题;利用“互联网+”等新媒体,丰富法治宣传手段,推动乡风文明;有针对性对农村产业进行法律服务,支撑农村电商产业发展;培育乡村“法治明白人”,强化自我服务。(三)加强基层党建,推动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推进西部乡村振兴过程中,要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基层党建。基层党建主要是规定在《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党内法规,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事关各级政府,基层党组织也要切实负起责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中有专门的条款规定强调党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领导地位、乡村社会治理体系中党委的领导地位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等内容。我们要以加强基层党建为抓手,助力法治建设,推动西部乡村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四)持续建立乡村振兴法律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为建立完备的乡村振兴法律体系建立了良好的基础,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与此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建立乡村振兴法律体系的征途刚刚开始,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实,需要法律的保驾护航。这就需要我们多调研,多反思,“良法善治”的前提是有“良法”,我们一定要着眼当前与长远,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的颁布实施为契机,查漏补缺,加快研究制定乡村振兴相关法律,强化法律的实操性,为切实推进乡村振兴保驾护航。参考文献:[1]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2]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8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3]王兵.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背景下乡村振兴路径探讨——以皖北乡村为例[J].大连干部学刊,2018,34(11):59-64.[4]李曦.新中国(1949—2019)农业立法演进规律与发展趋势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9.[5]国家统计局.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R].2016.[6]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R].2021.[7]习近平: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为疫情防控提供有力法治保障.共产党员网,http://www.12371.cn/2020/02/05/ARTI1580898910552995.shtml.作者简介:马琰(1989—),女,回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阜康市人,硕士,研究方向:民商法,刑法;蒿愿(1986—),女,汉族,河南省永城市人,硕士,研究方向:刑法,民商法;韩雨旋(1991—)女,汉族,甘肃省古浪县人,硕士,研究方向:法学。现代营销上旬刊161“人治”

篇五:司法部 乡村振兴

  

  司法部发布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指导案例

  文章属性

  【公布机关】司法部,司法部,司法部

  【公布日期】2023.02.01?

  【分

  类】其他

  正文

  司法部发布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指导案例

  为深入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着力提高普法针对性和实效性,司法部发布“北京市探索以‘四张清单’为抓手推动落实普法责任制”“南通市创建乡村法治文化建设‘三强三画’模式”“浙江省打造提升公民法治素养省域样板”三个案例,旨在向社会展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成效,为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开展法治实践提供可借鉴的典型经验。

  此次发布的案例,主要选取了推动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推进法治乡村建设、提升公民法治素养等三个普法重点内容,具有较强的示范性、借鉴性和指导性。党的二十大指出:“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公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在案例一中,首都普法战线以“需求清单、供给清单、责任清单、督导清单”四张清单为延伸,推动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打破地域界限、行业壁垒,在更大范围内加强各区各部门的协同配合,从各自为战到多元融合,普法主体实现联动化、协同化,进一步有效盘活全市普法资源,推动全民普法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转型升级。在案例二中,江苏省南通市在发展乡村法治文化、推进乡村基层治理时,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

  想融入到乡村法治文化建设的各环节和各方面,尊重人民在乡村法治文化中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做到了法治文化建设群众参与、成效群众评判、成果群众共享。在案例三中,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的重要指示精神,不断深化全国“八五”普法规划实施,积极探索新时代普法有效路径,浙江省加快打造提升公民法治素养省域样板,为浙江推进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近年来,全国各级司法行政机关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推动落实全国“八五”普法规划,扎实开展重大主题普法活动,全面实行“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法治乡村建设有序推进,进一步夯实了全面依法治国的根基,努力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以上案例均可在中国法律服务网的“司法行政(法律服务)案例库”中搜索查询。

  案例一

  北京市探索以“四张清单”为抓手

  推动落实普法责任制

  案例简介:

  为落实普法责任制,北京市印发了《关于认真贯彻中央及市委精神强化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通知》,首次开展全市国家机关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督导检查,逐步建立了以“落实通知、实施办法、督导检

  查、评估考核”四个文件为基础,以“需求清单、供给清单、责任清单、督导清单”四张清单为延伸的普法责任制“四梁八柱”。

  在各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普法工作针对性实效性不断增强。市民法治素养显著提升,“七五”末期北京市民法律素质综合得分为86.73分,比“六五”末期提高了7.02分。根据市统计局发布的《2021年北京市乡村治理满意度调查报告》,农村居民对乡村法治的满意度96.8%,在各项指标中最高,法治建设助力乡村治理初见成效。

  案例编号:BJFXFC166960199案例二

  南通市创建乡村法治文化

  建设“三强三画”模式

  案例简介:

  江苏省南通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引领,出台《“法韵南通”建设实施方案》,创建乡村法治文化“三强三画”模式,依托地理特点、地域文化、地缘优势等“底色”,强统筹、强辐射、强融合,绘制乡村法治文化建设美丽画卷,有效推动了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治理方式更加高效、治理能力更加全面,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了法治保障。南通依托沿江镇、村打造法治精品文化带相关经验,吸引新华社、新华日报交汇点平台、《法治日报》相继报道。

  案例编号:JSFXFC1668585795案例三

  浙江省打造提升公民法治素养省域样板

  案例简介:

  提升公民法治素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基础工作,公民法治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法治建设进程和社会治理成效。2022年4月,浙江扛起提升公民法治素养全国唯一省域试点的光荣使命,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断提升全体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素养”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拉高标杆、明确目标、立明标识,不断深化“八五”普法规划实施,积极探索新时代普法有效路径,加快打造提升公民法治素养省域样板,着力推进体系构建、理论研究、制度建设、举措创新等方面领题、破题、解题,为推进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提供坚实法治保障,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案例编号:ZJFXFC1668756486

篇六:司法部 乡村振兴

  

  要闻〉·新政·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建立乡村建设评价机制,探索县域乡村发展路径;提高农房设计和建造水平,完善水、电、气、厕配套附属设施;保护塑造乡村风貌,延续乡村历史文脉,严格落实有关规定,不破坏地形地貌、不拆传统民居、不砍老树、不盖高楼;统筹布局县城、中心镇、行政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城乡设施联动发展;提高镇村设施建设水平,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厕所粪污、畜禽养殖粪污治理。策和做好财政支农支出工作视频会议。会议强调,督促推动各地加快落实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政策。会议指出,各地要切实用好土地出让收入支农政策,科学合理确定土地出让收益基数和每年提高比例,逐年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确保“十四五”期末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50%以上。农业农村部印发意见: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日前,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的意见》。《意见》提出,到2025年末培育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超过2000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联合体超过500个。《意见》从实现龙头企业高质量发展、提升龙头企业联农带农水平、构建龙头企业发展梯队、优化龙头企业发展环境等方面明确了一系列政策举措。最高人民法院发文推动矛盾纠纷村村可解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进乡村、进社区、进网格工作的指导意见》,推动人民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工作向基层延伸。《意见》提出,建立分类分级委派案件制度。对于起诉到人民法院的纠纷,适宜村(社区)处理的,先行引导由辖区内的村(社区)逐级进行化解、调解;适宜在乡镇(街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司法所等基层治理单位处理的,由与人民法院对接的基层治理单位进行化解、调解;适宜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处理的,由与人民法院对接的专业性行业性调解组织进行化解、调解。30个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公布近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关于推介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的通知》,向全国推介30个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通知》强调,典型引路、示范引领是推动工作的重要抓手和有效方法。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要高度重视,用好用活这一重要手段。要以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典型为榜样,并结合实际加以应用。要及时发现、挖掘和总结实践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转化为行之有效的政策举措。要加强宣传引导,不断提高基层干部群众对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接受度,增强社会各界的认知度。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名单公布日前,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中央宣传部、民政部、司法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关于公布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名单的通知》,认定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镇等100个乡(镇)、北京市朝阳区黑庄户乡小鲁店村等994个村(嘎查)为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通知》要求,各示范乡镇要进一步完善乡村治理工作机制,加强基层管理服务和公共权力监督。各示范村要进一步加强村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自治组织作用,丰富村民议事协商形式,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和文明乡风建设。自然资源部:将用一揽子措施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近日,国新办举行自然资源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闻发布会。会议指出,针对实质性违法占用耕地等问题,自然资源部将出台一揽子措施,进一步强化耕地保护。一是不断完善耕地保护的法律制度。二是科学确定目标,强化责任考核。三是对耕地特别是永久基本农田实行特殊保护。结合新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在耕地转为林地、草地、园地等其他农用地方面完善操作管理规定。四是坚持完善占补平衡。五是强化执法监督。在非法实质性占用耕地方面要毫不手软、严肃查处。中央农办:确保“十四五”期末土地出让收益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达50%以上近日,中央农办召开全国落实土地出让收入支农政4农村经营管理

  2021.11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

  ·声音·城乡均衡发展问题是共同富裕要实现的一个目标。我们要推进共同富裕,也就意味着我们在很多领域还做得不够,有很多方面可以提升。城乡之间的差距问题或者发展不平衡问题,就是共富建设中要解决的问题。在我国,农村发展相对滞后是发展不平衡的主要体现。城乡要协调均衡发展,就需要解决城乡差距、地区差距、阶层收入差距以及城乡的公共服务保障一体化等问题。我们要从影响城乡均衡发展的点切入,从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再到城乡一体化,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浙江大学中国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祖辉近日在接受《湖州日报》采访时表示。·数字·我国粮食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10月20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农业农村部总农艺师、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介绍,秋粮增产已成定局,秋粮面积稳中有增,目前收获已近八成,近期的连阴雨对产量影响总体有限。全年粮食产量将再创历史新高,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最近这些年,实际上已经发生了新的“上山下乡”运动,大量的城市创业者向乡村流动,特别是年轻人。浙江安吉县有一个很著名的渔村,本村人不到一千,从上海来的人有三千,其中还有100多人是上海来的外国人。这些新的现象表明,如今的中国城乡关系,正在出现大量城市人口开始向农村转移的重要转变,这和过去强调农村人进城有很大差别。目前深化改革更多朝向城乡融合新战略,才可以适应新的局面。——10月20日,著名“三农”问题专家温铁军在博鳌亚洲论坛“全球经济发展与安全论坛”首届大会“社区的未来:城市与乡村的共同发展”分论坛上发言表示。2020年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95.5万个10月15日,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座谈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会议指出,近年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加强谋划、系统部署、强化指导、加大扶持,多元化服务组织稳步壮大,服务领域不断拓展,服务模式加快创新,带动小农户发展成效日益凸显。农业社会化服务已成为解决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干了不划算等生产难题的重要举措,成为推广应用先进技术装备、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的重要抓手。2020年,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95.5万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规律,乡村建设同样有其自身规律。比如,民房建在什么地方、采取什么样的排列方式以及形成怎样的村落形态,是由天时地利人和等综合因素构成的,并非任意规划而成。我们看传统村落的精致与布局,总是不禁感叹,这些村落往往没有设计师,是每户老百姓自觉遵守适应生产与方便生活两个原则的结果。而今天的某些“设计师”之所以难以设计出这样的乡村布局,根本原因就在于不了解、不研究乡村特点,凭着想当然规划乡村、设计住宅,由于既不具备乡村生产条件,也不方便生活,不可避免地迅速衰败。因此,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必须尊重乡村特点。——10月16日,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在《南方农村报》撰文指出。个,服务面积16.7亿亩次,服务小农户7800多万户。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设立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2457个10月8日,农业农村部在答复民盟中央关于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经营加快乡村振兴提案时介绍,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建设方面,“乡村调解、县市仲裁、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体系已基本建立。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设立农村土地承包仲裁委员会2457个,其中县级仲裁委员会2427个。栏目编辑:罗予若2021.11农村经营管理5Copyright?博看网www.bookan.com.cn.AllRights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