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教育范文第1篇1教师是德育的实施者德育对教师提出更高的更新的要求,特别是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方面的要求更严。这就首先要求教师做到“敬业爱生,教书育人”,增强教书育德的责任感,特别是班主任老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核心教育【五篇】,供大家参考。
核心教育范文第1篇
1教师是德育的实施者
德育对教师提出更高的更新的要求,特别是对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方面的要求更严。这就首先要求教师做到“敬业爱生,教书育人”,增强教书育德的责任感,特别是班主任老师,他们在教育教学中起着纽带和桥梁的作用,是学生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一个班学习风气、班级气氛的好坏和学生道德水平的高低与班主任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班主任教师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举止言谈,仪表行为等,因为这些方面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对学生品德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除此之外,班主任教师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1要有敬业爱生和无私奉献精神,在工作中能够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善于倾听他们的意见和心声,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同时,要敢于支持正确的行为,防止不良言行的产生,把错误制止在萌芽状态。
1.2要建立切实可行的,符合学生实际的班级规章制度,使学生能够对照各条检查自己的行为习惯,特别要强化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守则的各条,使学生自觉克服不良习惯,养成良好习惯。
1.3班主任教师在德育工作中也要注意因材施教,善于根据学生的特点,深入细致地做好一些比较特殊的学生的思想工作,使他们在心理上、行为上与班集体协调一致,使班内各项活动能够正常有效地进行,同时要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之间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的感情,增进他们的友谊,逐渐形成一个团结、友好、竞争的良好班风。
1.4班主任教师要善于从各方面选拔人才,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特长和主动精神,并注重在实际班务工作中开发他们的智慧和潜能,使他们超前学会做人、办事、健体,并提拔他们成为班干部和自己的得力助手,对于他们的工作要信任、支持并严格要求,使他们时时、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
1.5学校工作的好坏,离不开教师,德育工作的灵魂更要求教师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做学生的表率,要用自己的言行做无声命令,实事求是,重视自身的品德修养,使整个学校形成浓厚的文明氛围,推动德育工作的实施。
2学生是德育的载体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学生道德品德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学生素质的高低,所以,学校德育工作要善于通过各种模式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品德。
2.1要引导学生明白,品德高尚的一个最关键的方面就是学会做人。学会做人的关键有二:其一是身心健全。学生中存在一些情况,如:四肢发达,头脑简单;
头脑聪明但弱不经风;
有的心理素质差;
有的具有一些病态心理,这些情况都是身心不健全的表现。其二是让学生学会做一个对周围环境有用的人。同志曾提倡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其中的含义就是要求学生学会做一个身心健全,对社会,对人民有用的人。
2.2 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交往习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程顾说:以诚感人者,人亦诚而立。因此,诚实、方正、坦荡的性格是最受人欢迎的,这也是做人、交友的基础。学生明白了这一点后,便会有意识的培养自己诚实、正直的品质。教育他们对任何人都要做到一视同仁,决不能随着对方身份、地位的高低贵贱而变化,同时要让学生养成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好作风,切忌浮夸造作,给人一种轻浮不实在的感觉。
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弥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弥补不了道德的缺陷”。确实,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在人生的舞台上是永远受人尊敬和欢迎的。
要想确实提高学生素质,使学生真正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还应该在德育的基础上强化意志品格教育。
美国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意志品格的差异直接决定着他将来成就的大小,所以,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持之以恒和胜过他人的愿望;
乐于吃苦,无私奉献的精神,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明白,一个素质较高的人,首先是一个有强烈责任感的人,使学生从小就养成对自己、对家庭、对朋友、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态度,并能够把社会的荣辱兴衰与自身的行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这样做,德育的内涵才能更推进一层,只有从这一层意义上深入下去,学校的素质教育才能真正起步,以后才能真正走上正确的轨道。
3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着学生品德的形成
核心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育思想;
传承;
创新;
党的领导集体
一、在教育方向上的传承与创新
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在早期的革命实践中就非常重视教育的政治功能,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他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深刻揭示了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关系。建国后,他仍然强调要加强党对教育的领导,强调“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坚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遗憾的是,在十年“”中,这些正确的思想没有得到很好的坚持。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坚持了关于教育的社会性质和阶级性质的思想,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学校要把坚定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办学的社会主义方向。邓小平明确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他还指出,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就是政治,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集中体现。
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领导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中,同样注重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强调培养“千千万万忠诚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在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把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党的十六大确立了“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针,在肯定了“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同时,又新增了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内涵,赋予了新时期教育以新的使命,拓展了教育的社会功能,保证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在教育原则上的传承与创新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教育发展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早在1934年就把“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定为中华苏维埃教育总方针的一部分。建国后,他仍然十分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认为“学生整天看书,并不好,可以参加一些生产劳动和必要的社会活动”,这样有利于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使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红与专相结合,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要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他说:“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调研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贯彻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方针。”在谈到改进和完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内容和方法时,邓小平特别强调:“更重要的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使教育事业的计划成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制定教育规划应该与国家的劳动计划结合起来,切实考虑劳动就业发展的需要。”邓小平还提出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途径,“扩大农业中学、各种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比例,……生产劳动、科学实验和科学研究在学校教育中怎样组织更有计划,使之更符合于经济计划和教育计划的需要,应该加以深入的研究。他还提出,重点大学既是办教育的中心,又是办科研的中心,要加强理论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事业都十分重视产、学、研的结合,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也非常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同志在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们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1999年6月13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又重申:“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2002年党的十六大确定的教育方针中进一步强调教育要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出发,通过适当的形式,增强培养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从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到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体现了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教育原则认识的深化,促使我们进一步研究教育与生产劳动和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和新型模式。
三、在教育目的上的传承与创新
的教育思想中十分重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1957年他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教材要减轻,课程要减少,古典文学要减少……减少门数,减少份量,为的是全面发展。”
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关于全面发展的理论,他提出,德智体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三者缺一不可,是不可偏废的。他明确指出对于每一方面出现偏差,都要及时纠正。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提出的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目标,涵盖了社会主义新人素质的主要要求,是现代化对人才标准的客观要求,是从中国实际出发,对关于造就全面发展新人思想的发展。
以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深刻地分析了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我国转型期国情,指出国力的强弱越来越依赖于劳动者的素质,而“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落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新人”。《决定》还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是党的第三代领导核心对、邓小平关于全面发展等教育思想的深化和活化,是在新时期落实全面发展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标志,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四、在教育战略地位认识问题上的传承与创新
很早就对教育与经济工作之间的关系作过解释。他说:“离开经济工作而谈教育或学习,不过是多余的空话。”他又说:“食之者众,生之者寡,用之者疾,为之者舒,是要的。”正是这样,老解放区一向重视勤工俭学,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建国以后,仍坚持这一思思,在他亲自领导下,制定了《全国农业发展纲要》,《纲要》中除农林牧副渔等各业外,也就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工作提出了发展目标和重要的原则规定。力图要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态,迅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由于党的“”确定的路线很快做了改变,的这些思想,在后来并未完全付诸实施。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重视经济工作的思想,强调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要发展经济,首先就要发展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的发展要靠人才,人才的培养则靠教育。邓小平指出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他说:“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握达到。”“我们要千方百计,在别的方面忍耐一些,甚至于牺牲一点速度,把教育问题解决好。”1980年代初期,在邓小平的亲自指导下,党中央了关于经济、科技、教育体制改革的三个重要决定,确立了“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和“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方针,进一步提高了全党对教育与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重要作用的认识,我国教育和科技事业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核心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学科核心素养;
心理健康教育;
高中生;
心理辅导
自从2014年教育部提出学科“核心素养”这个重要教育概念以来,学科核心素养引起了教育部门和教师在深化学校课程改革过程中的广泛关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素养应该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现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性。
1心理健康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
根据2012年教育部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纲要》内容,申喆在中小学生心理核心素养模型构建中指出[1],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包括自我认知素养,学科学习素养,人际交往素养,环境适应素养[2]。①自我认知素养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克服自卑和自负的不健康心理,比较全面、客观地评价自己,学会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行为符合教育的要求;
②学科学习素养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掌握学习策略,开发学习潜能,积极应对考试压力,达到一种有效学习的状态;
③人际交往素养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帮助学生形成乐于交往、主动交往的心理,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技巧,妥善处理与老师、父母和同伴的关系,把握异性交往的尺度,营造和谐融洽的人际状态;
④环境适应素养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养学生与外部环境和谐相处,不畏惧挫折,珍惜生命,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上面四个要素相互联系、互相补充,都是该学科“心理和谐”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和培养内容。
2基于心理健康核心素养下对心理关键能力的培养
①心理健康核心素养是通过心理关键能力的培养来实现的。心理健康核心素养应该能够体现出学生对心理问题的分析、对心理问题的解决和对心理问题的预防能力。而心理关键能力应该包括心理的自助力、心理的调适力、心理的发展力和心理的实践能力;
②心理自助力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得必要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并且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运用到解决自身的心理困扰和心理问题的能力;
③心理调适力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对认知、情绪、情感、意志等内部心理活动的调节,以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
④心理发展力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得到潜能的激发,获得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
⑤心理的实践能力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教导下,能够将自己所学的心理知识和技能用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帮助别人和参与到社会实践中的能力。
3结合本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案例分析
下面将以自我认知素养为基点,以高中学生认识自我辅导为例,从辅导理念、辅导目标、辅导活动几个方面作一阐述。
3.1辅导理念
辅导理念是心理教师设计一节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指导思想和指南,反映的是心理教师对心理辅导活动的整体把握和理性思考。下面从学情分析和主题把握进行阐释:①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的发展尾声,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接近成熟,在这样的心理转折时期,内心的矛盾冲突激烈。虽然对自己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心智的某些方面表现的不够成熟,对一些事情感到迷惑和内心矛盾,急切希望更进一步认识自己和了解自己,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主题把握:认识自我作为心理健康辅导的重要内容,主要是学生对自己的心理,身体和行为以及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识。
3.2辅导目标
①认知目标:通过活动的参与使学生了解本年龄段自我认识的发展状况,并体会到“认识自己”的重要性;
②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的感悟使学生正确认识和接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形成客观的自我概念;
③能力目标: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自我认识的途径和方法,通过从自己和同伴的角度对自我形象进行认识与评价,形成清晰的自我形象,做到自我认识的进一步提升。
3.3活动设计
①团体暖身阶段:出示绘本《失落的一角》,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没有心理压力的情境下体会没有充分认识自己带来的烦恼。形成轻松、信任的课堂氛围,调动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②团体转换阶段:活动—我眼中的自己,让学生用象征、比拟的方式描述自己。这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和激发学生探索成长困惑,达到催化团体动力的过渡阶段;
③团体工作阶段:镜子游戏—同学眼中的我。这个阶段是解决实质问题的关键时期。通过小组同学彼此对对方真诚的描述与评价,让学生从他人角度对自己有个更清晰的认识;
④团体结束阶段:讲述故事《斯芬克斯之谜》结束,提升主题。让学生对本节辅导活动有个更高层次的认识,并且将自己在团体中的所学,带入到现实生活中。
核心教育范文第4篇
教育技术的核心理论与方法是教学设计。教育设计是根据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要求,对教育发展和教育实施提出具体规划或方案的过程。是把一般教育理论应用于具体教育实践的过程。包括两方面:一是对宏观教育即教育事业的设计,主要指对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布局,以及教育的总目的、制度、管理体制等的总体规划或设想;
二是对微观教育即教育活动的设计,主要指对教育过程的设计,如对教育的具体目标、内容、方法、形式、程序等的构想和安排。其根本依据是教育规律和教育原则。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核心教育范文第5篇
目前西方有一个颇为流行的观点,幸福既是一种外部的状态,也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幸福状态易来易失,如给孩子一件新玩具,孩子欢乐雀跃,但这种情绪很快消失;
幸福的品质却十分稳定,这是一种感觉良好和产生乐观的素质。西方教育和心理卫生专家几乎公认,对挫折的良好心态是从童年和青少年时不断受挫和解决困难中学来的。父母和教师在培养孩子“幸福”品质方面起重要作用。
据西方学者研究,要培养出这种品质,父母应重视家庭中宽松的氛围,在父母把握一种大方向或原则下,尽可能给孩子更多的选择,而不应事事以自己的喜恶去强求一致。尽管有时孩子的选择是痛苦的,如幼儿偏要吃辣的东西,但他们可从中“悟”出点道理。每一个父母都应清醒认识到他们不可能一辈子呵护孩子,孩子要到社会上摔打,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子女与父母的人际关系以及父母与他人交往基础上的,热情好客、待人诚恳宽容的父母对孩子有很好的影响。专家们都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战胜挫折的基础。
在一些富裕国家,人们已深刻认识到物质条件的优厚并不与孩子的幸福感觉成正比。在适当的物质生活保证下,要教会孩子除了物质外,如何在内心创造一种快活的情绪。西方教育专家认为,堆积物质的溺爱方式对孩子的生长极为不利。目前在西方流行一句话叫“幸福的人过着一种平衡的生活”。许多西方教育家强调在“挫折教育”中应培养孩子从多方面获得幸福的能力。把幸福只寄托在一种追求上,往往最终是痛苦的。一类孩子因父亲不让其玩电子游戏而整天闷闷不乐,而另一类孩子却很快从另一种游戏中找到欢乐。兴趣爱好广泛和灵活调整目标对那些有“专长”孩子尤其重要。
西方“挫折教育”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孩子对受挫的恢复力。乐观的孩子不是没有痛苦,而是很快能从痛苦中解脱,重新振奋。父母和家长应认真培养孩子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和技巧。
此外,西方专家一致认为,父母对生活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认识。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悲悲戚戚的父母常常有同样品质的孩子。
西方教育界人士说,“挫折教育”说白了就是使孩子不仅能从别人或外界的给予中得到幸福,而且能从内心深处激发出一种自找幸福的本能。这样在任何挫折面前才能泰然处之,永远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