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美德教育【五篇】【优秀范文】

时间:2023-06-12 19:05:04 来源:晨阳文秘网

美德教育范文第1篇一、利用我国著名画家的事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美术欣赏课中,结合欣赏革命历史名画适当介绍画家的故事,介绍他们为追回国宝而不惜重金倾囊借债的爱国行为,不为高官厚禄而移其志的民族精神,扎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德教育【五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美德教育【五篇】

美德教育范文第1篇

一、利用我国著名画家的事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在美术欣赏课中,结合欣赏革命历史名画适当介绍画家的故事,介绍他们为追回国宝而不惜重金倾囊借债的爱国行为,不为高官厚禄而移其志的民族精神,扎根生活、反映工农火热斗争的革命热情及推陈出新的创造精神等。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美术知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对人民艺术家的敬仰和爱戴,进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在有关美术欣赏课中,可供选择、介绍的艺术家主要有:任伯年、高奇峰、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刘海粟、黄宾虹、潘天寿、丰子恺、华君武、廖冰兄、丁聪、古元、王式廓、董希文、罗中立、周思聪、关山月、傅抱石、叶浅予等。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恰当渗透德育内容外,还可以利用第二课堂,召开故事会,搞知识竞赛等形式进行。无论哪一种形式,都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科学地、有计划地安排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内容,注意思想性、艺术性和科学性,力求富有吸引力、感染力和启发性。

二、利用优秀的中外历史名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优秀的中外历史名作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欣赏过程,挖掘其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内容,可以使学生受到很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唤起学生浓厚的爱国热情,振奋学生的民族精神。

在美术教学中,可供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中国历史名作主要有:任伯年的《苏武牧羊》,徐悲鸿的《群马》、《田横五百士》、《新生命活跃起来》、《逆风》、《风雨鸡呜》,华君武的《磨好刀再杀》、《在反革命后台》,王式廓的《血衣》,董希文的《开国大典》、《蒋家王朝的覆灭》,傅抱石、关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娇》,周思聪的《人民与总理》,许荣初的《白求恩在中国》,古元的《人桥》、《人民的刘志丹》,刘开渠的《胜利渡长江》,滑田友的《》及大型泥塑《农奴愤》、《收租院》等。外国历史名作主要有:米开朗基罗的《大卫》,戈雅的《1808年5月3日夜间起义者被枪杀》,德拉克拉瓦的《自由领导着人民》,伏蒂埃的《巴黎公社社员墙纪念碑》,波弗约干松的《共产党员受审》,夏达尔的《圆石块---无产者的武器》,珂勒惠支的《纺织工人的暴动》、《农民战争》,里维拉的《墨西哥的历史》,西盖罗斯的《新**》等。

为使爱国主义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要灵活多样。除了向学生讲述外,还可以通过图片展览、幻灯、录像和演讲会等活动来实现。

三、利用文物史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美德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美术教育 德育渗透 渗透方法

我曾经看到过一则小故事:大哲学家柏拉图有一次就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训斥了一个小男孩,因为这个小孩总在玩一个愚蠢的游戏。小男孩不服气:“您为一鸡毛蒜皮的小事而谴责我。”“但是,你经常这样做就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了。”柏拉图回答说:“你会养成一个终生受害的坏习惯[1]。”

这个小男孩的想法是现在很多中学生的想法。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摆在了第一位。学校在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促进学生智力和美育发展的同时,也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让德育在美术教学中体现出来,这样的美术教育才能真正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下面我就在美术教学中,如何把美育和德育有机地结合起来,谈谈体会。

一、从小事抓起,让学生体会到什么是“美”,什么是“不美”。

作为美术教师,我时时刻刻注重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我校学生大都来自农村,有一些小毛病,而且大多数已经养成了习惯。中学正处于最叛逆的时期,很多学生根本就不配合老师。教师要有耐心,了解、关心学生的学习、 生活、家庭、社会的一些情况等。然后针对了解到的这些情况找到对策。比如:讲粗话(有点口头禅的嫌疑)、随地吐痰 、丢纸屑、上课期间穿拖鞋、男生留长头发、女生戴首饰等。以上看起来好像都是小事,其实不然。针对以上情况,经常教育学生不能做什么是没用的,应找出一系列对策。教育要及时,如果老师没有及时教育,学生不承认当然效果不佳。老师如果认为是小事不予以教育,学生就不会在意。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体会养成一种坏的习惯对自身的影响有多不好。教育学生:“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就说明你给别人的第一印象有多重要的,给了别人不好的印象,想让别人再对你刮目相看那是要付出相当的努力的,有的根本就是不可能。所以我们在平时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日常生活中才会有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做到言传身教,要求学生不做的事情,自己不能做,要做到以身作则。我经常给学生讲一些小故事,通过小故事里的一些小哲理引导他们。对于学生来说,听故事总比听老师说“你不能做什么,你应该做什么”更有趣,而且他们更容易接受。我经常用反问的方式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不美”的。比如:“如果一个人穿着很时髦,但是满口粗话、随地吐痰,你会认为这个人是美的吗?你会愿意跟他交朋友吗?如果你看到一间教室到处是纸屑,随地是口水,随处可听到粗话,里面的人个个穿着讲究,你想在这教室里学习吗?你不小心踩到了地上的一口痰,你会觉得恶心吗?你会暗地里骂吐痰的人吗?你不小心重重地踢到了一张倒在地上的凳子,你会骂弄倒凳子的人吗?那么你会把它扶起来吗?等等。”

二、创设教学情境。

美术是一种偏于视觉艺术而不是客观事物简单的再现,大多数学生欣赏作品时,只停留在“美不美、像不像”的层次上,体会不到作品内涵。因此,在美术教育中,让学生了解欣赏一幅作品不是从“像不像、美不美”来看,更多的是从“好不好” 欣赏并体会到它的内涵。单纯地讲授技能技巧,采用以示范为主的教学方法,严重阻碍了学生美术素质的发展,也脱离了美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欣赏好的作品,鼓励他们画出好的作品。要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核心,创设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丰富的艺术感受,提高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尊重学生的人格,只要学生在绘画中有创作、有想法,就要给予肯定。我经常对学生说:“你很棒,你画得很好。”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表扬。这样才更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调动学习积极性。采用多元化的自主型的个性化的美术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教育。例如在上《大提琴》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听大提琴演奏的乐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示作品的背景内容,让学生了解大提琴。通过欣赏作品,学生了解到音乐和美术是相通的,艺术是相通的。最后让学生欣赏几段熟悉的音乐,然后根据演奏的乐器和音乐的旋律作画。

三、努力让思想美、艺术美在教学内容和艺术形式中体现出来。

在美术教学中,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美术以形象、直观、生动、易学的特点,以点、线、面、黑白、色彩等诸多造型因素,用不同的工具材料,构成了平面或立体的美术作品,通过视觉最直接地传到人的大脑,作用于人的心灵。促使学生树立对真、善、美事物向往和对假、丑、恶现象憎恨之情。在上八年级下册第七课《心灵的关爱》时,我先让学生观看一些贫困地区的学生的学校、家和穿着图片。让学生懂得我们的生活很幸福,但是在西部,在一些贫困的地区还有很多的人生活很困难,有很多人念不起书,有的甚至温饱问题都没解决,很需要别人的帮助和关心。问学生你愿意帮助他们吗?你想用什么样的方法帮助他们?学生会说:“愿意,可以捐钱、捐物、送书、送贺卡等。”然后我让学生自己创作出既有自己的特色又能表达对别人关爱的作品。七年级美术课《中国结》,通过编中国结,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艺术,可用中国结送给想表达祝福的人。七年级《绿洲》是有关环境保护的主题的,通过这课教学,让学生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四、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美,并且把它体现出来。

艺术起源于生活。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细心观察的好习惯,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审美能力。比如:画《美丽的家园》,很多学生都觉得自己生活在农村,没有什么美丽可言。我先让学生观察周边劳动人民劳动的场景、小商人在做生意的景象、农村的山山水水和梯田,等等。然后让学生思考你看到的这些美吗?美在哪里?先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然后让学生体现美。上课时我说:“今天我们有美丽的家园、优美的环境,是劳动者用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我们应该尊重他们,今天我们用自己的画笔描绘一下自己发现到、感受到的美吧!看谁画得最好,作品最生动、漂亮。”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书的根本是育人。美术教育不但要让学生学习技能技巧,更要注重在美术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美德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
德育和美育;
健康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208-01

美术教育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绘画技术和欣赏能力,而且更能够促进良好的各育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全面培养的社会主义新人不可缺少的环节,与其他各育密不可分,成为统一的整体。从各方面来保证教育目标的实现。

德育是用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学生。使他们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崇高的理想和优良的品质。德育有助于引导学生在智、体、美、劳诸方面健康发展。对各育的全面发展起推动和促进作用。

1.审美教育,增强爱国热情

在中学阶段,由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正处在发育阶段,对知识和美的认识的选择时期。他们的求知欲强,可塑性大。通过美术课,进行系统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提高审美修养、培养审美情趣、陶冶审美感受,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美术教育并不一定只是要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主要则是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审美感受和审美能力。通过对美术渊源的了解和对美的认识,激发爱国情感,增强对中华民族在绘画方面的悠久历史和光辉灿烂发明的了解。使学生更加热爱自己的民族,更加热爱祖国的先进文化遗产。掌握知识,用美好的心灵和涵养去认识世界的各种现象和事物、处理生活,对付人生。使其精神蒙其涵养、感情受其陶冶,养成一种健全的人格。激励和鼓舞他们去改造世界,去创造美好的生活,使我们生活的世界更加完美。

2.美术史的教育.唤起学习欲望

中国绘画,在几千年的发展长河中,受到传统思想文化的陶冶,儒、道释各家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的渗透。博大精深。与其他各类艺术长期共存,互相发展,密不可分。共同组成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遗产。在祖国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这些画来教育和宣传,使他们得到启发,充分认识到中华民族表现事物所特有的线的魔力,并用其线来传达信息和审美感受,来充实自己的生命力,唤起学生们学习的欲望。更加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运用中国所特有的这种艺术语言,来表述时代精神和社会风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绘画风格之路,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通过教育过程,锻炼学生的意志,培养坚持精神

我们生活在祖国繁荣,国家昌盛,经济腾飞,文化争荣的大好局面里,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路线的指引下。生活的空间处处都有美的事物。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和欣赏的。因为人们认识美、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自己培养训练才能逐渐得到,逐渐增强的。美术也并非是一门浮浅的学科,而也具有自身的高深性。必须得负出艰辛的劳动。非下苦功不行。它里面所存在的一种认识和方法与其他各育相同,非常高深。既能在学习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又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受到启发和教育,能动的学习。“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样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学画的气并在严格的基本训练中,培养坚持精神,增强勇气,甚至锻炼出会在逆境中,克服困难,冲破障碍的刚毅品质。并通过美术欣赏课的介绍,更能够把人带到作品那种高雅的艺术之美中,感化和教育学生,使他们在这种美的陶冶下感悟艺术的高深境界。因为美术作品是历史上或现代人审美情趣的集中反映和审美意识的结晶,是对美事物和形式的探求和向往,也是人类认识和探求的结晶。通过作品可以看到艺术家认为的善恶和美丑,以此来净化心灵,增长见识,开阔视野,激感,陶冶情操及培养高雅情趣的作用。使其学生在思想感情精神上产生共鸣,激发前进的思想。

4.学习作品背景,塑造美好心灵

青少年学生爱学习,善于模仿,崇拜英雄,追求上进。通过欣赏,讲述艺术家的艺术和人品及历程,塑造美的心灵。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审美经验去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认识。使他们进一步认识到美术作品是现实生活内容的再现,同时也凝聚着艺术家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凝聚着艺术家个人在不同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自己的知识层次、、风俗习惯等各种影响和制约因素。融入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审美情感、个人风格是艺术家主客观的统一体,可以引导学生既学习艺术又学习画家的为人处世,不断提高道德修养,塑造美好心灵。

美德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美术教学 德育 整合

“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学生富于情感,往往情感胜过理智。由此可见,道德情感是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必要条件,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如果只有认识而没有情感,认识就不能转化为行动,学生只有在有了明确思想品德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时,才会形成一种力量,推动他们把认识最终转化为行为。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激情往往重于导行,培养健康情感对于美术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教育中要努力发挥美术教学的作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那么,该如何进行呢?应该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特点,注意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一、立足美术特点,融“德育”于教学

德育教育必须与当代社会结合,必须与学校生活结合,必须与学生的日常行为结合。要致力于追求一种“无痕”的德育教育。德育目标应当像融化到汤里的盐,无处不在又踪影皆无。学生品尝到的汤里的盐是一种美味,但直接放到口里的盐即便很少也会使人感到苦涩。“浓缩”的德育教育需要融化到学校日常中,不留痕迹地贯穿于学科教学中,做到“润物细无声”。德育教育不是被人挂在嘴上的,应当是贯穿学校育人全过程的实实在在的教育活动,同样应当是“如盐融化在汤里”。而美术教育也应当“如盐融化在汤里”一样进行必要的育人活动,这样的德育才能够真正做到无形而有效。在课堂上较少使用“德育”词汇,德育从不同方向、不同侧面体现和实践着德育,形成和谐全面的德育教育。怎样融“德育”于美术教学呢?应该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坚持以学生主体,处理好“教”与“学”。

美术教学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理要明白,情要培养,这就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创设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主动探索精神;
课堂上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理解、分析能力,使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得到提高。在教学中,从欣赏到了解中外主要画家及其代表作,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开阔艺术视野。在教师“教”的正确引导下,让学生知道如何“学”,如何行动,使学生化知为行,养成习惯。在变被动为主动后,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形成知觉的情绪体验,激发浓厚兴趣,培养积极学习的情感。

2.紧扣教材特点,激发学生情感。

现行的美术教材包含形象丰富的情感教育因素,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是培养学生道德情感的最好材料。而学生的思维具体形象和道德情感还没有完全脱离情景性特点。因此我们在教学时一定要紧扣教材内容,利用直观教学手段,如挂图、投影仪、多媒体等直观的教学设备。直观的特性是生动的、具体的、直接的,所以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积极性包含两层意思: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动机、情感、兴趣、性格)和智力因素(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为此,创设情境和渲染气氛,形象地显示教学内容,吸引学生进入情景。如欣赏课教学中,平铺直叙地讲述我国巍峨挺拔的泰山,秀丽的庐山、黄山,烟雨缥缈的西湖和威武雄壮的秦始皇兵马俑等这些自然和人文景观,无论用什么语言都不能调动学生情感,而若采用多媒体直观教学,让学生看课件就能欣赏壮丽河山的画面。这样的教学,学生易记易动情,在聆听音乐、欣赏画面中,内在情感不知不觉被激发。

二、通过美术欣赏,强化德育熏陶

美术教学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鲁迅先生说过:美术可以辅翼道德,美术之目的,虽于品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2]。道德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是内化了的品质,否则即成为“伪善”;
而美术则是有感而发、情动于衷的,是人与人之间通过情感的共鸣形成的心理联系。这说明美术教育与德育有内在一致性。它既是形成青少年正确审美观和高尚审美情趣,培养青少年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活动,又是形成青少年正确人生观和高尚品德,增强青少年创造幸福生活的决心和勇气的教育活动。在教学中,把美育和德育有机结合起来,既在美育中完成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任务,又在教学中自然有效地完成思想品德教育的任务。在美术教育中培养的道德内容应当是实现美术教育过程中必然包括的和能够形成的品质。那如何立足美术学科,对学生强化德育熏陶呢?从教学实践经验来看,通过美术欣赏教学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1.欣赏美术作品,熏染“真”的品质。

真实,客观存在,没有虚假,是学生在成长中要具备的素质。真诚是一切艺术的生命,尽管美术作品中的形象或场面是虚拟的、幻想的或是怪诞的,甚至根本没有什么具体形象,但作者的动机确实真诚。这是因为只有这种特殊的造型手段方可表达他心中之情感。例如:列宾作品《伏尔加纤夫》,从侧面反映了画家从民主立场出发,描绘俄罗斯民众的真实生活,再现历史和人的劳动美,再现在泛着淡淡的紫色光的天空、骄阳似火的河畔一队纤夫身背纤索,在一片金黄色的沙滩上一步步地行进。作品形象地展现了19世纪俄罗斯人民的痛苦和不幸,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厚复杂的感情。通过欣赏,感受作品中反映的民情,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开阔他们的视野,真诚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再如郑板桥的《丛竹》中“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画家关爱民心真情的心;
朱耷国画作品《荷石水禽图》、冯法油画作品《刘胡兰就义》、刘春华油画作品《去安源》等,这些课的本质就是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保卫祖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坚强意志。经过一番欣赏,教育他们热爱人民、疆土、资源、文化、语言和民族的优良历史传统,具有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同时激发学生热爱集体、维护集体的荣誉感,使他们养成关心集体、关心同学、助人为乐的良好习惯。在具体作品欣赏中,鼓励学生保持真诚的态度,感受作品的真切动人,而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真诚品质亦随之发育生长。

2.欣赏美术作品,熏染“善”的品质。

善是人的本质,是人类未来和谐共处的情感,是所有艺术的追求品质。这种品质首先来自艺术的情感体验,美术家的主观追求认识把希望通过意象的多种美术形式表达在作品中,就是说在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时,主体都在对他人的情感或自己的情感加以体验。例如:俄罗斯油画家夏加尔的《生日》反映了作者对生活、人的和谐共处,以“爱”为主题。画面以绿色和橘红色的鲜明对比和柔和的线条,描绘景物,表现了他对世界充满抒情的幻想,有的通过人物造型赞美对生活的爱、生命的爱。从某种意义上说,美术家将真实与梦幻融合,正是对生活的赞扬。作品唤醒欣赏者,使其变得善良和人道。例如:《李白行吟图》、《泼墨仙人图》、意大利画家波提切利的《春》等作品都以简单飘逸的笔墨描绘仙人形象,以此表达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正所谓“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通过引导,学生的热爱之情油然而生,让学生领略作品各具特色的审美情趣,领略作品流光溢彩的艺术仙境,从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教学中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介绍,让学生领会作品的主题、思想内涵和风格,懂得作者对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认识什么是善美,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健康,知道热爱生命和自然。

3.欣赏美术作品,熏染“美”的品质。

美的观念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逐渐形成的,生活中美无处不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对民间传统艺术的欣赏,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品质。编织、印染、装饰等具有各异的风土人情的教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的民族由于地域不同,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及承载的精神内涵呈现多种面貌。民间美术影响了我们的生活,日常家居中《吉庆有余》的窗花、布老虎玩具、宜兴茶壶、景德镇陶器等都富有独特的格调和浓烈的民族色彩。教学中,学生认识到什么是传统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本质。同时在美术教学中,结合欣赏革命历史名画,介绍画家的故事,介绍他们为追回国宝不惜重金倾囊借债的爱国行为;
不为高官厚禄而移其志的民族精神;
扎根生活,反映火热斗争的革命热情及推陈出新的创造精神等。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美术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对艺术家的敬仰和爱戴之情,进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以徐悲鸿、齐白石、张大千等画家的故事陶冶学生的心灵。总而言之,通过作品欣赏,学生逐渐有了“美”的眼睛,形成了“美”的品质。

美术教育不仅是激发的学习,更是建立美术理想和美术信念的过程。根据美术创作过程艰苦性和愉悦性的特点,对学生的情感培养和渗透是追求人格完善的有效途径,是美术教育的目的,因为完善的人格是现代人才必备的高尚品质。然而学生对真、善、美的感受需要学校尽心培养和耐心教育。在长期的、反复的熏陶下,学生的精神需要日益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学生的内心世界日益丰富、高尚,日益趋向他人,面向世界。从而使人与人之间更亲密团结、友爱互助,通过美育培养审美情感,使道德行为规范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变成一种深层的理念,从而加速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进程。

美术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意义重大,是一项艰巨漫长的工程,需要我们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行研究和探讨。“德育”教育方法和途径很多,就美术学科而言,“欣赏教学”是一种良好的方式,符合美术教育教学的特点。

参考文献:

美德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美术教学 德育 德育渗透

我国传统教育中,小学美术教育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注重美术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掌握,而忽略了对学生品德素质等方面的培养。

如何在讲授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又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这值得每一位工作在一线的美术教育者去深思,各地各校的美术教育者应该结合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在美术课堂上不断地进行探索和研究。下面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我校学生的特点,在课堂上所做的一点有效尝试和摸索。

一、在课堂教学环境的细节渗透德育,构建和谐德育环境

我的一名大学老师说过这么一句话:“最好的教育效果是在学生察觉不到教育者用意的情境下接受教育。”其大意是说,学生在对教育没有抵触心理的时候是最容易从内心接受的。

一次,石膏写生课上,我拿出一个石膏立方体放在讲台上,要学生观察石膏立方体在光线照射下的明暗变化规律。这时有一位学生说:“老师,石膏上面很脏,我们看不出有什么变化。”当时,我猛然下意识地想到这是一个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机会,于是,我说:“同学们,你们是不是看不清石膏体的明暗变化呀?”学生齐声回答:“是”,我接着说:“当初把这个石膏体用黑墨水弄脏的同学很可能是无意的,当时他根本就没有想到这一行为会给别人带来那么多的不方便!所以,我们以后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想一想,这样做对自己对别人有什么益或弊,对自己有益对别人有益的事我们就去做,你们说是不是啊?”。很多学生都点头赞同。从当时学生脸上的表情和在下面的议论来看,这次教育效果是很明显的。

又比如,在另一个班级上《色彩对比》这堂课时,我正准备引用备课时已选好的例子来引入,这时候我注意到班上有一位男生今天没有穿校服而是穿着一件红色的文化衫,于是,我决定用这件事作为例子对学生进行教育。我说:“请同学们看看今天班上那位同学最引人注目?”,学生纷纷四处张望,最后视线都停留在穿红色文化衫的那位学生身上,那位学生在这么多新同学的目光注视下显得有些紧张而低下了头,满脸通红的,于是,我又问:“为什么他在班上最引人注目呢?”“他穿的衣服是红色的而我们穿的校服是白色的”有学生回答,“对!”我说,“这就是色彩在面积上和冷暖上的对比”。

我接着进行德育渗透:这位新同学肯定是一位好表现自己的同学,他是想通过自己衣服颜色的不同来引起大家的注意,这的确是一个很不错的方法,可见他已经把色彩对比的知识应用到了生活实际当中来了,但是他可能没有想到他的这种表现方式违反了学校的校纪班规。其实,学校为同学们提供了很多表现自己的机会和舞台,比如说你踢足球踢得好,那么在球场上你可以尽情地展现你自己的风采,张扬自己的个性,这个时候就会很多同学打听你的名字,想认识你,又比如说你唱歌唱得好……我的一席话后那位学生渐渐地抬起了头看着我认真的听着。第三天上课时,我发现那位同学穿上了崭新校服。在随后的大半个学期里,我的印象中这位学生再没有穿便服来上过课。

当然,不仅仅是在课堂上,在平时与学生的接触当中,也蕴含着很多教育学生的契机,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善于捕捉、善于利用、善于启发。

二、挖掘美术教学内容的德育因素,实现师生道德品质的共同成长

根据课堂内容,适时的、巧妙地引入生动鲜活的事例,使学生在接受美术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启迪和教育,从而提高学生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比如,在《静物的构图与审美情趣》这堂课上,讲完构图的基本方法之后我给学生出了一道题:“教师的办公桌”构图练习。我提示:“现在请大家仔细地回想一下,从幼儿园到现在,你心目中最尊敬的一位老师,他的办公桌上摆放那些物品才足以寄托你对他的尊敬和爱戴之情?”

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一支钢笔,有的说一台电脑,有的说一副老花眼镜,有的说一叠厚厚的作业本等等。

“一瓶正骨水!”一位来自边远县城的学生突然说,大家都不解地看着他,觉得这位同学的回答有些古怪,有些新奇。

直觉告诉我,这答案中一定隐含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于是我就叫他站起来回答:“为什么要摆一瓶正骨水呢?”这位学生用不太流畅但非常动情的普通话讲述了他在读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有一次上课发高烧,班主任冒着大雨背他到离学校十多公里远的乡人民医院去治疗,途中老师不小心把腿扭伤了,但是她依然坚持把他送到医院的故事……那位学生讲得很动情,以至说到最后不禁流下了眼泪,全班同学都在静静地听着,一个真实的故事唤起了每个学生对自己心目中老师的无限怀念和尊重之情。

教室里洋溢着一股浓浓的爱,久久不能散去,作为教师的我也跟在场的学生一样深深的被感动了。那一刻,我觉得做一名受学生尊敬、爱戴的老师是多么的幸福,我也暗下决心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争做一名受学生爱戴的好老师。在如此的美术教学情景中,老师将与学生一起,获得道德品质的提升和成长。

三、结合社会时事,在专题创作中融入德育

除了教材上规定的内容之外,在美术课堂上,还可以以社会上的重大事件、热点话题以及重要节日作为美术创作题材,把德育融入创作,使学生在创作中接受教育、受到熏陶。

比如,在改革开放30年到来的时候,我以“新农村、新气象”、“新旧珠海”“今日珠海”、“未来珠海”等作为绘画创作主题,引导学生去追寻家乡昔日旧貌,观察和发现家乡今日新貌,展望和畅想家乡未来美好前景的创作活动。通过调查、发现和展望,学生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对今日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对家乡的未来充满了无限遐想和热切期盼。在整个创作过程中,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对自己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油然而生且贯穿始终。因为有了“情”和“心”地投入,学生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因此有更加真实、更加丰满的“灵魂”。其中李宝仪同学创作的《“新”回乡偶书》、叶宇同学创作的《珠海印象》获得了全国第十二届中小学生绘画书法比赛一等奖。每进行一次类似的创作活动,无论对学生的绘画技艺还是思想品德教育,都是一次很好的提升、净化和熏陶。

德育是一项庞大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如何寓德育于美术课堂教学只是其中一个很小的部分,在此提出来目的是希望广大教师能够结合本学科特点,拓展思路、增强意识、多途径、多渠道地着手进行德育工作,在德育方式方法上不断地进行摸索和探究,尽可能地避免以往那种粗暴单一、刻板枯燥的训斥和说教,使德育工作真正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