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范文第1篇[关键词]中职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水平,总体上还难以适应社会和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虽说中等职业学校的许多毕业生以勤奋踏实的工作作风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职教育【五篇】,供大家参考。
中职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中职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水平,总体上还难以适应社会和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虽说中等职业学校的许多毕业生以勤奋踏实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敬业精神,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令人称道的业绩,但不可否认确有相当一部分职业学校毕业生,不仅缺乏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人生追求,缺乏基本的职业态度和敬业精神,甚至缺乏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和行为规范,有的还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可以说,当前社会上对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整体素质评价并不高。这说明我们的职业学校职业道德教育还存在诸多的现实问题。
一、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在教学方式上,职业道德教育大多还采取过去教师台上讲授、学生台下听课的传统模式,只把职业道德看做是一门课程,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管理,完成教学任务及考试。教学中,像传授其他自然知识一样,学校把职业道德当做客观的职业世界的真理,要求学生去记忆和掌握一些抽象、僵化的职业道德概念、规范规则,而对现实的职业道德现象和问题弃而不理。
第二,很多中职学校对职业教育首先不够重视,普遍存在轻视德育工作,认为谁都可以上课的倾向,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德育教育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同时,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者也面临着青黄不接、捉襟见肘的窘境。
第三,由于目前中职学生招生问题较为突出,生源渐趋减少,这就使得不少中职学校不得不降低招生标准,甚至出现报名即可录取的现象,这也导致了不少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情绪浓,职业道德教育更趋严峻的状况。
当前,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可以说是问题不少,但总体来说还在不断完善、发展,我们应继续加大研究力度,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的时代,不断锐意创新,探索新方法,不断完善教学内容,理解思路,增强责任感,促进中等职业教育的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不断走向成熟,取得成就。
二、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改革方向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那么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绝不能远离学生或脱离学生,要提倡走近学生、走进学生,要把学生作为平等主体,进行充分的交流及对话,一定要把职业道德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要以加强和改进职校生学风建设为主线,以实施职校生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引导职校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与学会发展这基本目标,以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个性特长、责任意识和健全人格等培养为重点”。
三、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改革方法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关系着每一位学生的成才,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改革旧有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1、真正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改革
目前,职业道德教育改革的重要性虽一再被提起、强调,但很多中职学校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还未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我们应从思想上真正认识职业道德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视并加快培养职业道德教育工作队伍,要不断选拔、培养、充实职业道德教育队伍,采取切实措施、努力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工作素质,不断深化制度改革力度,提升从事职业道德教育人员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2、职业道德教育应以生活为基础
职业道德教育不是空中楼阁,生活必然是其基石,高德胜曾指出:“生活与德育是一体的,生活是道德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道德是无法进行的‘无土栽培’”。我们在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中,要引导学生认知体验、感受生活,学会正确辨别生活中真假、美丑、善恶,在向书本学习的同时,更应强调向社会学习,适时地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自己体验对现实生活中身边人和事的感受,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3、职业道德教育应贴近专业岗位,有的放矢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社会培养各种技能型人才,他们的专业又各不相同,而每个专业对职业道德的要求也会有所侧重。因此,在首先教育中应学会取舍,针对不同专业及行业的特征,适时增删教学内容,反复训练,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
我国已确立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思想,特别是自2005年颁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策》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有了长足的发展。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教育虽然还存在不少问题,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理清思路,锐意改革,求真务实,在不久的将来,中职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参考文献:
[1]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总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中职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义务教育;
职业教育内容;
渗透
义务教育阶段有没有必要、可不可以渗透职业教育内容?虽然教育综合改革10年的经验已经充分证实了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职业教育法也有相应的规定,然而要真正实行起来,恐怕还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还需要我们提高熟悉,加强对渗透方法和途径进行研究,还需要我们对渗透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本文就此谈几点个人看法。
渗透的必要性
(一)义务教育的薄弱性和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滞后性的现实情况对义务教育阶段渗进职业教育内容提出了要求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义务教育还相当薄弱。九年义务教育是我国教育中的“重中之重”,但由于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制约了义务教育,非凡是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大量学生不能完成义务教育,要害在于辍学和流失的问题不能彻底解决,这既降低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水平,又囤积下成批的低素质人口,甚至成为不断产生新文盲的重要原因。根据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2000年全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相当于初中一年级的文化程度,同期城市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2年,相当于高中一年级的文化程度。截至2001年,我国尚有522个县未实现“普九”,覆盖全国总人口10%左右的地区。
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滞后,大量初中毕业生无法升学,制约着劳动力文化水平的提高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据各年度《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数据,1998年、1999年、2000年、2001年、2002年和2003年全国初中生平均升学率分别为50.7%、50.0%、51.2%、53.2%、58.3%和59.6%,农村地区还远低于50%。这表明有近一半的初中毕业生不能接受高中阶段教育,且地区间存在较大差异。我国目前每年新增农村剩余劳动力有500万至600万,其中绝大多数是没有升入高中的初中毕业生。
义务教育的薄弱性和高中教育发展的滞后性,要求我们必须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开始渗透职业教育内容,否则,这些不能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和虽已完成义务教育但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学生,一毕业就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升学无门,就业无路,致富无技,步入社会后仍属于体力型劳动力,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劳动者在择业过程和就业之后的不适应对职业教育提出了要求
在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劳动力总体上表现为低素质,在择业过程和就业之后存在诸多问题。
就业难度加大现代社会的大生产,其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对劳动力文化程度的要求亦越来越高,很多用工单位都要求受聘对象具有高中以上学历或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这说明,低文化和无文化的农业富余劳动力受市场竞争机制的约束,其转移难度明显增大,职业选择的余地也受到比较大的限制。有资料显示,全国城镇对熟练工人的需求达58%以上,而我国农村劳动力的技术素质离这种需求相差甚远。从农村劳动力的后备力量看,即使他们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但因他们在普通学校接受的只是升学模式的教育,很少学到实用技术和从业技能,最终多陷入升学无门、就业无路、致富无技的窘境。
就业岗位层次不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低下既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制约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层次的提高。低素质的“农民工”难以在劳动力市场上和“下岗职工”相抗衡,必然失去在城市“拾遗补阙”的机会,农民工往往只能选择在建筑、运输等部门干体力活,选择在劳动密集型企业就业,就业岗位层次不高。
就业稳定性差低素质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经济周期的相关程度增大,一旦经济过热,如房地产升温、运输繁忙,“农民工”的用武之地就会增多;
反之,一旦经济萧条,已经成为经济学家们研究课题的“民工回流”现象就会出现。这样一来,就使得曾经被一些经济学家看好的中国特色农民流动就业,随着经济周期而上下波动,这一点在2000年和2001年就表现得非常明显。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周期的固有联系不可避免地表现出来。
可见,无论是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难度、就业岗位的层次,还是从农民转业的稳定性来考虑,加强对准“农民工”——农村义务教育毕业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是当务之急!
(三)义务教育阶段渗透职业教育内容最符合农村实际,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民的办学积极性
首先,从教育的角度看,基础教育系统在我国农村是最正规、组织最健全、农民花钱最多、在农民心目中也最有分量的教育体系。然而,在许多农村地区,它是否能对农村的社会经济产生明显而直接的促进作用却值得探讨。那些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的毕业生,那些留在本乡本土就业的青少年迟迟不能进入角色,或虽然进入角色,却仍然按照传统方式从事农业生产。所以,在农村义务教育中渗透职教内容,以此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实在是非常必要的,也最符合农村实际。
第,从农民的角度看,渗透职教因素可增加他们对义务教育的支持程度,还可增加学生(未来农民)学习的自主参与程度。农民的支持首先表现在是否愿意对教育做更大的投入;
其次表现在是否支持学生完成学业。但是,这两点均取决于农民是否感到教育对他们有着看得见的效益和作用。学生的参与程度主要是指他们是否对学习有爱好,是否愿意把义务教育的课程学完。然而,依笔者所见,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在不少地方,农民投入并不十分情愿,学生亦有相当的隐性辍学率,非凡是到初三,辍学就有相当的数量了。为什么?就是因为我们的基础教育脱离实际,农民不予支持,升学无望的学生也实在无爱好学下去了。假如在基础教育中适当渗透职教因素,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剂良药。
第三,从社会和经济发展角度看,由于农村的发展相对落后,人口相对分散,社会分工、职能分化也不如城市,因此,在农村义务教育内容中渗透一些职教内容是符合实际的,也是必要的。
(一)义务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内容的理论依据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包括初中阶段的职业技术教育。国务院制定的《关于%26lt;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6gt;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要从实际出发,“农村尤其是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地区,初中应适时注入结合本地需要的职业教育内容;
也可以在初中教育的一定阶段,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分流;
有的地区可试办职业初中。”因此,在义务教育阶段渗透职业教育内容,培养当地经济所需的有一定生产技能的劳动者和各种初级人才,符合《纲要》精神。
()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内容的特点
现行的各科教学大纲,在“教学要求”中,都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以便学生更好地把握所学知识和技术,以及这些知识和技能在工农业生产、第三产业、科学技术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从教学内容的可解性看,义务教育中的许多内容与职业教育是相通的,这就大大减少了增加这些内容的难度。例如,义务教育中自然科学的内容只要一具体化,就成为许多实用的科学技术;
职业道德、法律、社会交往知识,也不过是义务教育中思想政治课的延伸,等等。
(三)新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利机遇
教育部于2001年在全国38个部级实验区正式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目前全国共有1642个实验区的3500万中小学生开始使用新课程。新课程增加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科学》、《历史与社会》、《艺术》、《综合实践活动》,以及高中的《技术》等必修课。新课程所增加的必修课蕴含了大量的职业教育内容。2004年秋季全国范围内2576个县(市、区)实施了义务教育新课程,约占全国总县数的90%,2005年义务教育阶段起始年级全面进入新课程;
普通高中新课程2004年在广东、山东、海南、宁夏4省区开始实验,到2007年,全国全面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
新课程改革为义务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内容提供了良好机遇。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4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对农村地区课程改革的指导和支持,紧密联系农村实际,开设一些职业技术课程。
渗透的途径方法
(一)加强义务教育文化课中职教内容的渗透
当前,我们应将在义务教育文化课中渗透职教内容作为重点,根据课程特点,结合教材中相关内容,有意识地渗透职业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我国普通学校现行的各科教材,非凡是中学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地理,小学的自然学科与生产实践有着广泛的联系,完全可能使学生了解现代生产的基本原理,把握一定的工农业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要充分利用文化科学知识中的有利因素,加强教学与现代工农业生产的联系。各科教学都要重视实践环节,加强观察、演示、实验、操作、练习和实习作业,组织学生到实习工厂、实验园地以及校外挂钩的工矿、企业、农科所进行参观、实验、测量、探求,使学生通过各种实践活动,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理解和把握生产技术知识,将所学的科学知识和原理运用于实际生活,从中培养科学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判定力、创造力得到发展。
()进行农村义务教育与职业教育课程的整合
目前,农村义务教育的课程内容严重地存在着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问题,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不能反映农业现代科技、农村社会发展的新内容,同职业需要很少联系,致使回乡初中毕业生在思想、心理、技术、劳动技能等方面缺乏从事农业生产的必要预备,难以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这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因此,有必要对现行的农村义务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反思和重构,在农村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拓展职业教育课程,使农村义务教育课程和职业教育课程相互整合。要对现行的课程体系中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对学生今后的成长没有多少价值的课程进行革命性清理。除了正常开设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应当有区别地重点开设农村社区服务、社会实践课程及劳动与教育课程。这类课程的设置应根据本社区的地域特点及文化需要,体现出鲜明的职业性,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农村建设或经过培训后转入相应的行业服务。它可以作为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来开发,也可以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习领域中去。
(三)实行“3+1”模式
过去,我国的大部分农村地区实行的是“5+3”模式,即小学5年,初中3年,目前进行的“6+3”模式转换异常艰难,绝大部分农村地区已经习惯了小学5年的教学体系,不愿意让孩子多上一年小学,这种思维模式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从教学纲要所规定的教学内容上看,小学6年过于松散,初中3年过于紧张,这也是广大一线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的共同感受,学制改革势在必行。我们认为,实行“5+4”模式比较合适,即小学5年,初中4年。初中实行“3+1”模式,即初中三年文化课学习结束后,根据学生接受水平和实际需要,进行一年的职业教育,使学生把握初级技能。
(四)实施绿色证书制度
自1994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农业部《关于实施绿色证书工程的意见》以来,在总结绿色证书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近年来,有些地方的教育部门根据当地实际需要,在农村初中引进绿色证书教育,即要求学生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除取得毕业证外还应取得职业技术培训合格证。具体做法是:在保证执行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3+1”教育,即在三年初中教育的基础上,安排一年的绿色证书培训,学生就有了更为全面的学习和系统把握农业知识和技能的机会,既奠定了学生升学基础,又为将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治理创造了必要条件。实践证实,根据本地实际,在农村普通初中阶段试行绿色证书教育是完全必要且可行的。
渗透中应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一)加强渗透宣传,创造适宜的舆论氛围
农村义务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内容是一种新事物,牵涉到学生、家长、教师、政府和社会等方方面面,必然会碰到不少困难和阻力。改革能否成功,要害取决于政府、学校和社会能否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因此,我们认为,要搞好这项改革,当务之急是要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各种新闻媒体大造舆论,宣传义务教育中渗进职业教育的目的和意义,使社会各方面充分熟悉这项改革对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必须突破传统的“质量”标准,端正教育内部以及社会各界的教育质量观,破除教育行政部门、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把升学率和各文化学科考试分数当作检验、衡量学校办学水平和学生学习质量的唯一标准的传统,树立全面发展的新观念。
()教材建设
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渗透职业教育内容最重要的问题是教材问题。教材建设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解决:一是文化课中渗透职教知识点,要求教师将教材中与职业教育相关的知识点挖掘、归纳、整理,在讲授文化课时有意识地贯穿其中;
是新增职教内容,结合当地实际,组织人力编写乡土教材;
三是根据“3+1”模式,有选择地利用其他地区的教材。
(三)教师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是顺利实施“普九”阶段渗透职教的要害问题。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主要有四条:一是通过培训教育、引导教师树立职教意识,热悉职教政策,把握职教动态,了解职教信息,以便尽快适应“渗透”教学;
是鼓励现有教师边教边学,自我提高,把握相近专业知识,实现一专多能;
三是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做法,选送部分教师到高职院校进修,培养职教专业教师;
四是在社会其他部门选聘部分热爱职业教育、专业知识丰富、生产技能较高的专业人员来校任教。
(四)实训基地建设
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是技能练习,而实训设施及基地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技能练习的提高。因此,重视实训设施及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主要途径有:一是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要根据所设职教内容,筹措资金,购置专业设施,开设实习基地,使基地建设与师资、教材建设并举并重,满足教学需求;
是个别职教内容由于校内条件制约无法开展教学,可通过校外租借、与企业签订租用合同等,建立长期稳定关系,保证教学需要。
(五)职教内容的选择
职教内容的选择要大胆跳出“农门”,不再局限于传授种植、养殖技能。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200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产业的比例为49.9%,转移到第三产业的比例为44.6%,转移到外地仍然从事农业的仅占5.5%。可见,未来农民迫切需要的是第、第三产业的专业技能,针对农村的职业教育应该适应这种需要。要根据本地经济特点或劳动力输入地的需求选择要渗透的职教内容。
参考文献:
[1]雷世平,姜群英.职业教育发展与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J].职业技术教育,2003,(28).
[2]赵北志.关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渗进职业教育问题[J].教育与职业,1999,(6).
中职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教育 高职教育 有效 衔接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行政教研部主任、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邢晖认为: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内涵之一,是技能型人才类型和层次结构科学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高职教育、拉动中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①国内中高职教育的衔接已进行20多年,取得一些进展,如何继续做好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仍是当前职教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
有效、衔接的概述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有效教学就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②
“衔接”的概念,解释为“事物之间的连接”。本文所指的衔接是指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教师师资水平、教育教学方法、学制安排等方面密切配合、相互连接、相互促进的过程。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现状分析
中职教育的现状分析:
中职教育存在许多与高职教育不相适应的因素,影响和阻碍着中职和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中职人才培养目标与高职衔接不适应。中职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实用型初级技术人才。学校注重对学生医学临床实践操作技术的传授、训练,以及未来就业能力的培养,出现了轻基础、重专业;
轻理论、重实践;
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③只要求学生应该怎样做,学生却不知道为什么应该这样做,培养出的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很难适应高职更广、更深的理论学习和更高层次技术传授的基本要求。
2、中职课程设置不利于与高职衔接。中职在课程设置上以专业课、实践课为主,文化课进行了适当的删减,特别减少了是与专业联系不密切的课程。文化课和基础理论课的开设完全围绕专业而进行,没有注重学生整体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
3、中职生文化知识不适应高职的要求。我省中职护理专业虽只招参加中考的应届学生,但由于招生录取分数低,学生文化基础知识薄弱,即使想上高职,也无应考的知识和能力,造成中高职难以衔接。
4、中职教育的发展落后于高职教育。由于中职学生入学门槛低,导致中职学生生源质量差,对学习感到失望而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流失。中职学生中出现的厌学与流失现象,使得中职学校正常的教学内容难以完成,教学计划难以实现,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降低了人才培养质量,影响和制约了中职教育的健康发展,使中职教育的发展明显滞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
高职教育的现状分析:
1、教学形式衔接,实际效果脱节④。
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都是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市场需求设置专业,因此出现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专业设置相同或相似、培养目标所针对的岗位或岗位群相似的情况。如何体现高职教育是中职教育的高移,如何使已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中职毕业生提升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呢? 遗憾的是大多数高职院校由于生源主要以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为主,加之受到传统高等专科学校教学模式的影响,或是受教师资源、教学设施等因素的限制,对普高生源和中职生源不加区别,采用相同的教学模式和培养方案,造成高职和中职教育的实际脱节。
2、教学计划重复,实践能力没有明显提升。教学计划衔接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落实程度,但现有中高职分离的教学计划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重复,据统计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相类似专业的教学计划重复率在30%左右。这种重复主要存在于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致使中职生进入高职院校学习时,很多课程又从头学起。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的衔接
1、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
中职与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是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实际够用为原则,“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技能型人才。通过护理专业中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衔接,完成中职教育本身的就业目标外,还增加中职的升学任务。努力推行“双证制”,采取阶梯递进的形式,即中职教育要求的护理学资格证书定位于初级,高职教育(尤其是中职升高职的学生)应定位于中级以上。⑤使高职教学在理论、知识与技能三条主线方面都比中职上一个台阶,使毕业生具有更高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2、课程的衔接
中高职衔接核心问题是课程的衔接,职业教育作为定向教育,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的衔接更为重要。为适应中职生就业和升学两种目标,在中职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可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既有一定的基础理论,又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如中职护理专业删减了化学、物理、政治课程,增加了语文、英语的深度,提升学生素质同时利于备考高职。在高职课程设置上用“因材施教、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⑥如把高职护理专业的《护理伦理与法规》《护士人文修养》《护理管理学》《护理心理学》整合到一起,即:《特殊职业素质教育》,使高职教育既有针对性,又减少与中职教育低层次的重复,节约教学时间,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师资队伍的衔接
引进人才,加强培训,提升素质,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比例,教师既是“老师”又是医院的“护士、护师”,使中高职学校拥有一支合格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4、教育模式的衔接
开展多种教育模式,为学生提供向上流动的渠道和能力,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怎样学,提高他们学习兴趣,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学会学习(甚至终身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⑦⑧
5、其他方面的衔接
加强实习实训的基础设施的建设。适当调整学制,把中职原来的“2+1”变为“1.5+1+0.5”,利于资格证书考试的复习准备,也利于中职升高职的考前准备,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习兴趣,用爱心去点燃学生心中的激情和希望。⑨
护理专业中高职教育衔接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层次的衔接,重要的不仅是知识的衔接更是职业技能的衔接,真正做到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
参考文献
[1]邢晖 有效探索中高职衔接“入口”和“路径”[N].中国教育报,2010,12,17。
[2]董学荣 有效教学模式的研究.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十二五’重点科研规划课题,2010,10。
[3]王武林 单松龄 对中、高职教育专业衔接的对策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6,12。
[4]杨黎明 中职教育与基础教育、职业培训、高职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理论框架模型研究[J].职教论坛,2006,4。
[5]侯银海 谈职业院校模具预备技师人才的培养模式[J].河南职业技术学报,2009,3。
[6]银清华 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衔接之我见[J].新课程研究--职业教育,2008,3。
[7]余祖光译 学会做事[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6。
中职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职;
德育教育;
方法
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的发展情况如何很大程度和当地的职业教育发达与否有着很大的关联。《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指出:“职业技术教育是实现工业化和生产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的重要支柱,是把人力优势转化为智力优势,把智力优势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桥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中职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由于受到生源问题的制约,职业教育不同于同阶段的高中教育,不是面对经过层层选拔胜出的优秀学生,却又肩负着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的使命。
中等职业教育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招生对象主要是初中毕业生和具有初中同等学历的人员,由于生源的特性,决定了其学生素质,尤其是基本素质。因此,在为国家培养素质全方位的技能型人才这个大目标下,我们在做好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也应将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因此,要解决这样的矛盾就必须对中职生进行成功教育,让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发挥他们各自的优势,做好成功的自己。
成功教育,就是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通过老师激励学生,赏识学生,挖掘学生自我潜能的开发,利用实践平台让学生尝试成功。它是追求学生潜能的发现、发展的教育,是主张人人能成功、强调“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教育,是注重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高的教育,是以表扬鼓励为主要手段的教育。每个人都渴望取得成功,这种取得成功的内驱力有一定的先天因素,但更多的是个人在后天逐渐积累和形成的。
成功教育突破传统教育“智育第一”的局限的,打破应试教育“以分取人”的思维定式。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深蒂固,片面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在普高如此,在职高同样如此。职业学校的教学一直有着不同程度的“旧”、“难”、“灌”、“死”等弊端。教学内容陈旧,职教的教材不姓“职”,教材内容理论性较强、操作性较少、学生严重不适应。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首先从教育思想理念先行,而成功教育理念正是当前中职教育培养多层次,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大多数的职业学校的学生认为能够学好专业技术课,顺利拿到毕业证书和专业的执业资格证书就已经是圆满完成任务了,而对这期间的德育修为完全是一种家庭、社会、学校的随机的被动的接受过程。大多数情况下,教师按照划定的教学计划完成常规教学内容就算是完成了任务,对于教学环节中隐性德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重视。多数家长以为,孩子上不了高中,找个工作让孩子去干又觉得年龄太小,更不可能让孩子成天无所事事地呆在家里,迫不得已地选择了职业学校这个出路,毕竟让孩子暂时有地方管理,还可以学到一门专业技术,为孩子将来做家长的打算,而“道德教育”的概念早就被抛到九霄云外。入学以后,多数人以为,学生只要坐在教室里听教师讲课,课后能够完成课外作业,这就已经是学习了。虽然各门课程的学习都或多或少渗透渗出着道德教育的内容,可是学科中的德育教育均被放在了次要位置甚至被忽视了,隐性的德育资源无法被挖掘出来。柏拉图在《理想国》里指出:“好的辞句,好的歌调,好的仪态,好的节奏,均伴跟着一种好的导向”。这种导向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学习专业知识之外的德育教育,教师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教授,学生也可以有意识地进行学习。
目前,道德教育虽已得到教师和家长的正视,但是与语我们职业学校的专业技术课比较起来仍时常受到“冷落”,谁都知道德育教育很重要,但要到了繁忙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又经常被忽视了,传统的重智轻德观念仍不时地影响着教师和家长。德育教育有时候是一种无意识的学习,这种无意识学习对一个人的影响可能很大。教室墙上的名言警句,甚至仅仅是一幅丹青都是构成道德学习过程的隐性资源,甚至教室里桌椅的摆设也可以体现出一个班的精神面貌和班集体的整体特色,也可以成为影响学生品德和学习的隐性德育资源。
中等职业学校也有专门的职业道德之类的德育教育学科,但这些学科往往被学生甚至被老师当做副课对待。日常的道德学习,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教科书中相对枯燥的内容,除了课程之外,与他人的交谈之中,体育运动当中、日常休闲等过程中,也都有德育互动,只是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
如何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首先要明确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的具体内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德育教育应包括:1.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
2.党的基本路线和形势政策教育;
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教育;
4.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教育;
5.纪律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6.国情、厂(场、店)情教育;
7.专业思想教育;
8.劳动生产教育;
9.职业道德教育;
10. 身心健康教育。其次就是德育教育的具体执行过程,在德育课堂教育中结合专业特点,将“医者父母心”、救死扶伤等职业道德贯穿在理论教学当中,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所从事的的学习和将来的工作是一项人类崇高的事业,不光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最终可以让学生收获将来职业生涯中的自豪感和责任心。最后,除了专门的德育课堂外,班主任在德育教育工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班主任要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运用多种方法,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想,规范他们的道德行为。
在我国现有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学校应该把思想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的任务来抓。教师与学生都是德育教育的对象。教师既教学生,也教自己;
学生既接受教育,也要影响教师;
在教学相长和自己教育自己的教育氛围中,师生共同完善着自己的道德规范,促使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职业人。作为中等职业教育工作者,应摆正自己对中等职业教育的思想认识,为国家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全方位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中职教育范文第5篇
中职体育教学与德育教育息息相关。由于中职院校的学生在高中阶段就普遍受到同学和教师的歧视,性格难免陷入孤僻境地,没有同学与他们交流合作,这就使得他们觉得非常没用,从而思想走向极端。在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学生之间的短跑接力赛、篮球赛、足球赛和排球赛等集体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让他们体会到交流合作的重要性,在集体活动中展现他们自己的优点,从而加强同学之间的友谊,使这些学生走出内心的孤僻,治愈他们心里的创伤。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师也可以通过举行运动会,倡导学生在锻炼自身身体素质的同时,培养中职院校学生坚持不懈、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与积极进取的精神,更好地让中职院校的学生形成“体”与“德”的全面发展。所以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学和德育教育要紧密联系起来,为学生完善德、智、体、美、劳打下坚实基础,从而使中职院校学生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更好地报效祖国。
二、如何在中职院校体育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
(一)体育教师要做好为人师表的作用
中职院校的学生本身就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做好为人师表的作用,为学生做好榜样。首先体育教师要着装整齐、大方。如果教师衣衫不整,就会给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这会造成体育课歪风邪气的扩散,影响德育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其次体育教师需要言谈举止文明,教学方法得当。这就不会造成学生好的东西不学,只知道学习教师说的那些骂人、损人的话语,从而给体育课堂开展德育教育做好准备。最后教师要做好示范。教师要做到上课不迟到,上课过程中给学生做好体育动作示范,耐心指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融入德育教学内容,下课要做好课堂礼仪,给学生留下好教师的印象。
(二)将体育教学的内容与德育教育融为一体
中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在平时的体育课堂中,要将跑步、做操和学生的集体意识结合起来。在跑步过程中,教师要教导学生学习军人跑步时的整齐划一,让学生在跑步过程中体会怎样才能使队伍整齐。让学生明白只要每个同学用心,紧跟口号节奏,做到注意力集中,就能完成任务。从而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从跑步中感悟德育教育。中职院校学生不仅缺乏坚持不懈、拼搏、进取和竞争精神,还缺乏合作交流。体育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这些特点,在体育课堂上多进行长、短跑比赛,将学生的潜能开发出来。并且利用长跑比赛锻炼学生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通过短跑接力在锻炼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交流合作也就从接力棒上显现出来,一根接力棒就能够将同龄人之间心里的那堵墙全部戳破。在长短跑结束后,教师可以对表现优秀的学生加以表扬鼓励,对表现优秀的组进行口头表扬,将德育教育的内容给同学阐述一番,让学生明白体育运动中的德育教育。
(三)注重中职院校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