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2023年度形势任务教育心得体会【五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3-06-14 08:40:07 来源:晨阳文秘网

形势任务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目的性过强,基础性、常规性教育不够。形势任务教育在企业应该是一个贯穿全年的工作,但在实践中被诠释为一项阶段性的工作。传统的企业形势任务教育时间段集中在三个不同时期:年初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形势任务教育心得体会【五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形势任务教育心得体会【五篇】

形势任务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目的性过强,基础性、常规性教育不够。形势任务教育在企业应该是一个贯穿全年的工作,但在实践中被诠释为一项阶段性的工作。传统的企业形势任务教育时间段集中在三个不同时期:年初和年终的企业改革发展任务宣传动员期:国家或企业重大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期:国家或企业重大事件的舆论引导、统一思想认识期。在这三个时期,企业宣传部门会组织宣讲团开展多场次的专题宣讲,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增强宣传教育效果。但对企业形势任务教育整体缺乏基础性、常规性的长远规划,组织学习少、分析形式少。相当多的企业的形势任务教育呈现出有事就搞活,无事就停的状态,把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变成了一种实用性的工具。

教育内容单一,与当前时展的大背景不相符。形势任务教育的内容在企业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提升职工的政治理论素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开展政策法规教育,了解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
明确不同时期企业的改革发展任务,增强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等。当前无论是企业和社会都处在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文化单一、信息传播渠道有限、“组织”“单位”的影响力占主导地位时,形势任务教育的内容集中在以上三个方面,尚可达到统一思想认识的目的。但是,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了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极为深刻复杂的变化,职工群众思想独立性、独特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更为重要的是当前已经进人信息时代。在中国网站数量稳居世界第一的今天,企业形势任务教育的内容不随之丰富和扩展,显然是缺乏吸引力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育方式单调,没有把握企业职工工作生活节奏的新变化、企业利益格局的新变化、职工队伍结构的新变化。传统的企业形势任务教育的方式主要有:理论宣讲团、专题学习会、员工轮休培训班、传统媒体集中宣传等形式,这些形式的主要特点是开大会多、讲大道理多,而针对不同利益层次、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岗位、不同思想观念的员工的针对性教育少,枯燥的、单向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使很多职工群众感到索然无味。

在选题上不愿触及职工群众关注度高的敏感性问题。有怕讲不清、怕惹麻烦的心态。企业不同层次的职工群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不同,但是热点、焦点问题又往往是敏感问题。是涉及职工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对此,不少企业的选择是,不涉及敏感问题,“讲不清的就不讲”。其实“不讲”不等于不存在,鼓不敲不响,理不辩不明,敏感问题中往往存在职工群众的模糊认识,回避敏感问题,其实是降低了企业形势任务教育的功效。

企业对形势任务教育宣讲的人才队伍建设重视不够。直接影响了宣传教育成效。在很多企业。对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关注度、培训度都是很不够的,甚至没有把思想政治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列入企业人才队伍建设中去,从事形势任务教育的这些思想政治工作者,学习培训机会少,在知识的更新上与当前时代的发展不相适应,相当一部分企业,政工人才呈现出青黄不接的状况。

企业形势任务教育功效的创新与拓展

当前企业面临着社会环境的新变化,体制机制、生产组织方式、职工队伍结构的新变化。职工群众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新变化。必须创新和拓展企业形势任务教育内容和方式,做到四个结合:把集中性教育与经常性的、基础性的思想教育相结合:把提升职工群众的工作积极性与强化职业责任感相结合;
把提升职工思想理论素质与提升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相结合:把提升职工队伍的凝聚力与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实际问题相结合。使企业形势任务教育的功效不仅局限于学习会议精神。明确企业生产经营目标,重大问题和事件面前思想统一认识,而是要突出四个方面的功效:

突出提升思想政治素质的功效。把党和国家重要会议精神、方针政策的学习与基础理论学习相结合。既有集中性的教育,又有有计划的、经常性的、不间断的学习活动,把职工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不同时期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上来,达到强化职工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的目的。

突出思想观念与时代同步的功效。充分把握当前信息化社会的主要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要深刻认识到多元文化的渗透给人们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多元的选择空间,市场经济的逐利性难免会导致人们思想意识上的独立性,帮助职工群众培养和树立与时代同步的思想观念,努力减少因思想观念滞后而产生的各种思想问题。用先进的思想引领职工的精神世界。

突出培育健康国民心态的功效。要把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国民心态作为企业形势任务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在以前形势任务教育中较为薄弱,但却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要教育引导职工群众形成理性的认识方式、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学会以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思维看问题、处理问题,形成自信高尚、从容淡定的国民精神。

突出确保企业正确的舆论导向的功效。要把形势任务教育作为一项贯穿全年的工作,而不是一项季节性的工作,以确保企业全年正确的舆论导向。通过形式多样、不间断的形势任务教育。及时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传达企业政令;
加强对企业社会舆论的引导。通过教育及时纠正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相符的思想倾向,树立企业的正风正气。

加强企业形势任务教育的方法和措施

拓展教育内容,着眼职工群众需求开展工作。除了坚持传统的形势任务教育内容外,要把职工群众的需求纳人到形势任务教育的内容中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通过深入调研挖掘不同层面职工群众的精神需求和所关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材料,备好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群众听得懂,记得住。尤其是要敢于涉及工资分配、就业、同工同酬、住房、教育、医疗这些敏感性问题,采取双向交流的方式。让群众把自己的思想疑惑讲出来,一次讲不清,讲两次、三次,要让“理”在思想的交锋中逐渐明朗起来。

创新教育方式,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传统的形势教育方式着眼于大而全。灵活性和互动性都不够。要在大报告、大宣讲、大活动中,增加“一人讲”为“大家讲”的模式、“灌输式”为“互动式”的模式、“指导式”为“讨论式”的模式,转变传统形势任务教育中单向的、高高在上的、指导式的教育,树立平等沟通、公开开放、以人为本的观念。这样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前企业“走出去”战略。更好地适应企业流动性大、工作节奏快的需要。以及职工队伍构成多元的需要,同时也使形势教育由“你打我通”的模式变为平等交流模式。显得宽松而贴近民心。容易使职工群众能听得进、坐得住。

运用思想政治工作分众化理念。构建定位明确的教育目标。目前企业在人员构成上可分为在职群体和非在职群体,在职群体中,从用工形式上可分为全民合同制工人、劳务合同制工人、企业临时用工等十多种用工形式;
非在职群体主要由离退休职工和企业职工家属组成:有些学者还认为当前社会从利益结构角度已形成了“特殊获益者群体”、“普通获益者群体”、“利益相对受损群体”、“社会底层群体”。尤其是企业,经过这些年来的深化改革,企业的经济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体制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职工队伍发生了深刻变化,所以把来自传播学的分众化理念引入到企业形势任务教育中来是十分必要的。主要是根据不同群体受众的不同特点,确定形势任务教育的选题、方式以及期望达到的效果,使“所讲”与“所思”较好地结合起来。切实体现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

培养人才多样的理论骨干队伍,使教育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增强亲和力。目前。企业形势任务教育的人员主要有三类:一是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二是外请的专家和教师,三是临时培训的企业基层管理人员。尤其是第三类人员,一般都是宣传某项重大方针政策时。由于人力不够,临时抽来培训,仓促上阵,这些人理论基础薄弱。教育效果往往不理想。要提升企业形势任务教育水平,就一定要把企业政治理论人才的培训与技术人才的培训放到同样重要的位置上来,使这些人具有较深厚的理论功底,既能“高端切入”也能“低端切人”来从事释疑解惑的思想引导工作。与此同时,要从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的角度考虑。从不同受众群体中聘请思想素质较高、思辨能力强、表达能力强的职工群众参加到形势任务教育中来,定期对他们进行理论培训,只有让他们深入到各自的群体中。用他们习惯的语言和方式拉近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距离。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效。

形势任务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自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钢铁业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我公司也未能幸免,生产经营经比较困难,随着全球经济有所复苏,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扩大内需的大背景下,公司通过开展“三敢七抓”等活动,加强基础管理,降本增效,提高产品质量等措施,生产经营有所好转,当前进入止滑减损、扭亏为盈的关键时期,加之鞍攀集团重组,如何抓住这一发展的历史机遇?如何迎战企业所面对的前所未有的困难?如何引领职工进一步认清形势任务,统一思想,认清形势?如何紧紧围绕企业发展的中心任务,服务企业可持续大局,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实现年生产目标上来?如何为努力实现厂生产目标提供保证和精神动力?下面就公司形势任务宣传教育力度途径和方法创新方面,提出几点看法。

一、使职工充分认识到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及意义

作为形势教育工作者,在开展宣传教育工作过程中,首先应该设法让职工明白开展形势任务工作的重要性及意义。钢铁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我们的发展面临着挑战与机遇并存的现状,目前,鞍、攀钢两大集团公司重组合并,是我们取得进一步发展的历史机遇,通过形势任务教育,使职工了解当前国家政治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整个钢铁行业基本情况,同行的发展、技术改革创新、公司生产的实际经营情况、让职工知形势、明责任,尽职责,有危机感和增强主人翁意识、明确目标、增加凝聚力,增强战斗力,树立信心,为实现公司的各项目标而努力奋斗,一旦公司的目标实现了,意味着锅里有饭了,碗里才有,大家才能吃饱饭。

二、开展形势任务教育要突出企业生产经营情况、个人岗位责任、提升质量意识等重点内容

形势任务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经常性的重要工作,应该以行业发展、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技术革新、文化建设以及如何强化个人岗位责任和提升质量意识等方面为主要内容。通过广泛地宣传教育,让职工了解国家的方针政策、宏观经济形势,明确公司的发展形势、厂的生产经营情况,让职工心里有底。引导广大职工充分认识企业发展所具备的优势,向职工展示企业发展的前景,增强职工的信心。当然也要实事求是,向广大职工讲清企业面临的新形势和困难,通过宣传教育,使职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克服困难,开创工作的新局面。形势任务教育内容也应该包括如何使职工做好本职岗位工作,提高工作质量,以工作质量保证产品质量,以产品质量保效益,以效益保收益,降低成本,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形势任务宣传教育工作要注意风险防范、选好角度、注意适度,避免过度,预防化解影响公司和谐稳定的公共舆论稳定事件,及时澄清事实,化解矛盾,消除负面影响,切近实际,深度挖掘,突出亮点、重点。

三、开展形势任务教育要多途径、多层面、多方法,注重实际效果

在开展形势任务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存在抵触、反教育、教育途径少,涉及面窄,方法单一等情况,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所以要把形势任务讲清讲透,光有热情是不够的,需要讲究方式方法和工作技巧。总的来说,开展形势任务教育要紧密结合实际,围绕中心工作,设计中心内容,创新活动载体,力求把形势讲准、讲透和讲清、不断增强形势任务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讲道理同时,与职工真诚谈心交流,深入实际、多走访,要真心实意地帮助职工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要树立良好的典型,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维护企业的发展,维护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形势任务教育就很容易受到职工群众的欢迎。可以通过组织形势任务知识竞赛、主题演讲会及形势任务大讨论活动;
深入基层做形势任务报告;
利用报纸、网站、闭路电视等宣传媒体开设专栏、专题等等,抓住有利时机,多渠道,多形式集中抓好教育,使职工全面了解近期本公司、本单位的生产任务,增强责任感,提高工作的积极性。

开展形势任务教育不能走形式,不能过分依赖“以点带面”的效果,不能只是制排场,造新闻,走走过程,更要注重形势任务教育的效果,教育方和接受方的信息能否无障碍、无变异地流通,信息是否过度衰减,或者说受方所接受的程度是否满足要求,如果存在重大偏差,要及时想法修正,保证宣传教育效果。

总之,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形势任务教育工作,就要以服务生产大局,力求实效为基本原则,把抓好形势任务教育放在思想政治工作首位。在宣传途径、内容及方法方面,都要不断创新与改革,做到与时俱进,通过形势任务宣传教育,让职工知形势、明责任,尽职责,有危机感和增强主人翁意识、凝心聚力,紧紧围绕企业生存发展这个中心,以形势任务教育为主线,以职工群众为主体,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多形式地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有效地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公司及分厂全年经营责任目标的全面完成。

形势任务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常态 企业 形势 教育

一、要认清新常态下煤炭行业面临的新挑战

在当前新常态的初级阶段,由于传统经济拉动方式作用减弱、新的经济增长动力还没有完全形成,经济下行的压力较大,结构调整的阵痛显现,企业生产经营的困难增多,部分经济风险将进一步凸显。当前煤炭行业主要面临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从我国煤炭需求来看,增速放缓。在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煤炭消费增速放缓,将由前10年年均增长10%左右,回落到3%左右,煤炭需求增速放缓,将成为我国煤炭总量变化的新常态。到2020年,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比例将由现在的65.7%下降到62%左右。需求速度减缓了,需求总量就下降了。二是从我国煤炭市场来看,产能过剩。“十一五”以来,全社会对煤炭投资热情高、力度大,在近8年多的时间里,总投资近3万亿,新建了一大批煤矿,到现在都已陆续投产,加之进口煤的冲击造成全社会煤炭库存大幅增加,供需失去了平衡。4年多以来煤炭的滞销与产能过剩有直接关系。三是煤炭消费受环境制约。随着国家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推进煤炭清洁生产和高效利用,传统、粗放的煤炭生产和利用方式面临挑战,推行煤炭绿色开采,向社会提供洁净的煤炭产品,保护和改善矿区生态环境的任务十分艰巨。四是煤炭行业发展进入转方式、调结构的攻坚阶段。一方面,煤炭为基础、多元发展的国家能源发展方针不会改变;
另一方面,煤电一体化、煤焦化一体化、企业兼并重组,以及现代煤化工技术,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要洞察新常态下企业职工思想的新特点

在企业管理中,人的行为可以被规章制度所约束,但是人的思想却很难规范管理。每个人的思想都不相同,年龄、性别、学识、品格、阅历等因素决人的思想不各不相同。面对新常态带来的新形势、新任务,职工思想多元多样多变趋势明显,各种问题叠加集中出现,职工思想将呈现不可预期的新变化、新特点。一是思想敏感期。职工思想中的不安全感增加,心理变得脆弱,容易产生波动,对环境或人为因素较易出现过激行为,从而影响安全作业。二是情况复杂期。面对工作、生活、学习、晋升及经济压力的增大,会产生烦躁、焦虑、恐慌等互相交织的情绪。三是问题高发期。各种思想问题相互交错,产生不间断、重复、高频率出现现象。四是矛盾集中期。矛盾不仅出现在个别人身上,而且会普遍存在,甚至比前期范围更广、涉及面更大。五是应对持久期。新常态下的矛盾和问题,不会短期存在或消除,会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持续。综合以上五个特点,做好新常态下形势任务教育工作将面临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创造和拓展企业形势任务教育内容和方式,提升教育成效,已成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大课题。

三、要把握企业形势任务教育的宗旨核心

新常态下,企业单位要加大形势任务教育范围,任用一批优秀、专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大力开展形势任务教育活动,宣传感恩文化,深入开展谈心、暖心活动,让职工群众把心里的疑惑真实的想法讲出来,根据职工的不同需求和关注的问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他们讲清楚,使他们听得懂,记得住。笔者认为,创新与拓展新常态下的形势任务教育,要做到四个结合。一是把集中性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利用党委中心组学习、、集中形势任务学习会向广大职工传递新形势、新任务。二是把提升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与强化责任感相结合。多项并举提振职工战胜困难的决心和毅力,让职工真切感受到企业的温暖,进而强化责任感。三是把提升职工整体思想政治认识与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相结合,发挥党政思想工作者的先导作用,通过教育学习活动带动职工的整体思想认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是把提升职工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与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精神引导相结合。越是困难时期,职工群众越要抱团取暖,互相扶助,积极营造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浓厚氛围。

四、要突出企业形势任务教育的“五种意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意识是行动的前提。国体改革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解放思想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强大武器。思想解放的程度、视野开阔的宽度,决定了创新发展的力度。要打开解放思想总开关,激发职工创业激情,汇聚强大正能量,必须牢固树立五种意识。一是树立创新意识。新常态下,创新发展是企业解危渡困、攻坚转型的根本出路,牢固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才能提高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力度,在转型中着力创新,在创新中引领转型,以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路、创新的举措为企业发展增动力、添活力。二是树立市场意识。要引领职工群众勇于打破僵化保守的传统思维定势,跳出煤炭看发展,摆脱对煤炭资源的严重依赖,坚持“三个转变”,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以敢为人先、百折不挠的精神适应新常态,再创佳绩。三是树立改革意识。要引领中层管理人员勇于直面矛盾和问题,勇于突破固守观念障碍,敢啃硬骨头、敢趟深水区,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构建活力迸发、高效机动、开放包容的体制机制。四是树立效率意识。要引领管理岗位人员牢固树立效率是生命、有效益才有竞争力意识,转变优柔寡断、办事拖拉作风,把提高工作效率作为永恒的追求,实现效益效率最大化。

形势任务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
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黄振宣,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办公室主任,讲师;
唐爱琼,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主任,副教授,广西南宁530007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1)04-0145-03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高校培养目标为依据,紧密结合国内外形势和学生思想实际,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教学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全面认识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自觉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同时,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分析形势的方法,正视自我,找准定位,确立好自己的发展道路,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把握主动权。“形势与政策”课的突出特点是时效性和实践性,它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知与行的统一,在搞好课堂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与正确理解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同时,联系自己的思想、学习、生活实际,把对形势和政策的认知转化为学习生活实践。因此,我们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新方法和新途径,这对于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载体

1.实践教学是延伸和拓展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堂教学的需要。形势与政策教育中的实践教学,既是理论教学的延伸和深化,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必然选择和突出体现。要塑造学生的思想观念,使学生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去分析、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仅靠理论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通过实践教学,一是可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理论教学内容的理解,将课堂理论教学活动中获得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人生体验,从而达到知行统一的效果;
二是可以使学生客观、辩证地认识国情,认识社会,正确分析和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改革开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理解党和政府为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所作出的努力和采取的措施。与课堂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更能调动和激发高职学生接受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内在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确立,为逐步使学生成为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复合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2.实践教学是激发高职学生社会责任感、增强其成才意识的需要。当前,青年学生普遍对社会和他人缺少责任感。究其原因,除了受到社会各种不良观念的影响外,主要是因为青年学生的生活局限于学校,对社会发展的形势和人民群众的疾苦了解不多,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自然很难被激发出来。围绕形势与政策教育内容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能有效激发高职学生奉献社会的热情,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例如,通过组织学生走出校门,了解改革开放的形势,直接接触下岗人员、残疾人和农民等弱势群体。在此过程中,高职生的情感世界必然会受到触动,进而能对其思想和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实践教学不仅是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的需要,也是高职学生了解社会、认识自我、实现人生价值的需要。

3.实践教学是高职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的需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越来越多高职毕业生涌人就业市场,企业对毕业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等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更高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通过实践教学活动,高职院校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可以引导学生走出社会,深入与学生所学专业对口或者相近的企业,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将要从事的专业,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较快地明确自己的专业目标。在实践活动中,学生逐步了解自己,了解行业,找出行业要求和自身的差距,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结构。这样一来,学生不仅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提高了自身的竞争力,而且通过社会实践锻炼的学生,精神面貌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良好的职业道德、严密的组织纪律性、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开始养成。这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对即将走上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高职学生来说,无疑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原则

从高职院校实际出发,构建“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体系应坚持以下原则:

1.针对性原则。实践活动必须从高职学生的思想及其成长的实际出发,采取有区别、有针对性的方法,使形势与政策教育更具有人性化和科学性,具有更强的可接受性。从当前高职学生的特点来看,一方面,他们具备当代青年学生的一些共同特征,即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批判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在不断加强,有强烈的参与意识等。另一方面,高职学生又有独特的方面,如:人文底蕴总体偏低,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困难较大;
心态不稳定,对人生前途、就业前景缺乏信心;
兴趣爱好广泛,动手能力更强等。以上这些特征无疑给“形势与政策”课开展实践教学带来某种困难。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又具有最贴近企业、最贴近经济、最贴近社会的优势,更容易发掘和利用各种实践教学资源。因此,高职院校应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从培养未来社会合格的公民出发,从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出发,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体系,力求使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更贴近高职学生思想实际和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实际。

2.职业性原则。当前,如何应对由高职学生就业难而引发的诸多矛盾冲突,是高职院校普遍面临的重大课题。高职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市场需求不足、就业政策和制度滞后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又有学生对社会发展形势了解不够,对自身的定位不准确,对行业的了解、容忍度不成熟,在职业理想、人生价值观、就业观以及择业心理发生偏差等主观方面的因素。如果不通过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解决这些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就业难的问题就很难得到根本解决。职业性是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高校最鲜明的特征,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制定“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目标和内容时,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就业为导向,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使形势与政策教育全方位地突出职业性特点。通过鼓励、支持和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就业实践,在引导学生热爱所学专业,树立长远职业理想,踊跃到基层锻炼成才的同时,使其切身感受当前的就业

形势、市场行情和专业前景,最终成长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

3.与专业实习实训融合互补的原则。“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一方面要为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总体教学目标服务,即“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方向性问题,另一方面也要考虑为学生从“学校人”向“企业人”的转变服务。当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高职院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特有的条件。“形势与政策”课教育必须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把实践教学活动有效地延伸到这一领域,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通过专业实习实训活动,使学生将自己在学校学到的各种知识放到实践中接受检验,这其中当然包括从“形势与政策”课堂理论教学中接受到的各种知识。因此,“形势与政策”课要研究各专业实习实训的特点,找到准确的切人点,有针对性地在学生实习实训过程中设计一些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项目来组织实践教学,把“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融入专业实习中去,真正实现实践育人的效果。

4.固定性和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形势与政策”课作为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其实践教学内容应当是相对稳定的。例如,如何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认同党和政府制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如何引导学生认清形势,找准人生的努力方向,应当是“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内容体系的固定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形势与政策”课又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最具特殊性的一门课程,其教学对象广、时间长、课时分散,具有时效性、现实性、实践性和动态性等特点。因此,实践教学必须针对以上这些特点,建立灵活的管理机制,组建灵活的师资队伍,运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当前的形势和任务转为教学内容,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三、以实践教学为载体,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有效途径

1.把“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活动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结合起来。与课堂理论教学不同,实践教学活动往往受教师、领导、能力、场所、经费的因素影响较大,不可能每次活动都组织全体学生参加。因此,如何有效优化整合各门课程的实践教学资源显得尤为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虽然各有自己的特点,承担着不同的教学任务,但毕竟是一个有机整体,既相互衔接、相互协调,又相辅相承、功能互补,共同服务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的总体教学目标。各门课程在组织实践教学活动时一定要互通有无,相互协调,及时处理好各门课程在实践教学内容和方式上的重复问题,把有限的经费花在刀刃上,避免浪费,使各门课程既能保持整体上的统一性,又各自具有独立性、特殊性,形成结构合理、内容完善、功能互补、相对稳定的、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

2.把“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活动与各专业实习实训活动结合起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和专业课实践教学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各高职院校越来越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形式是不谋而合的,也为“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的深人改革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高职院校为确保专业实训实习教学活动和教学目标的落实,与相关企业、行业合作建立了一批有稳定保障机制,运行良好的校外实训实践基地。学院可以把这些实训实践基地同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建设,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接受形势与政策教育。具体而言,一方面要把学生关心政治、关心形势、关心集体的积极性转化为学好专业、奋发成才的动力;
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形势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找出行业要求和自身的差距,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结构,为将来实现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和做好充分的准备。

3.把“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教学活动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社会是开展“形势与政策”课实践教学活动最大的舞台。、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中明确指出:“要把形势与政策教育与‘三下乡’、‘青年志愿者’等活动结合起来,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接受教育。”因此,形势与政策教育要鼓励学生积极走出校园,利用好广阔的社会平台,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学会对一些社会现象进行分析与思考。学校可以利用寒暑假,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条件、优势以及兴趣爱好,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指导下选定自己的实践课题和任务,因地制宜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社会实践这一平台,学生可以更广泛地参与实践活动过程,更多地去直接接触人民群众,面对面与他们交流,在实践中全方位地体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加深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认识。同时,也增强学生对社会复杂性以及改革、建设复杂性和艰巨性的认识,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解释各种社会现象。

实践证明,实践教学已经成为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载体,它为解决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培养找到了最佳的结合点。因此,要实现“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任务,必须注重适时地组织好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活动,这是加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性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王芳.社会实践是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载体[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07,(6).

[2]昊云志,刘伊娜.“形势与政策”课多维教学模式建构的理论与实践[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10).

形势任务教育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从实践背景的介绍中可以发现高校信息公开的实践状况与理想氛围间还有较大的差距,这说明了当前德育教育的宏观环境依然滞留在高校信息不公开或者是信息公开环境不完善的状况下。这种不完善的环境意味着德育教育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尤其当高校信息公开已形成压倒性的舆论共识时,实践上的滞后将给德育教育带来以下消极影响:

(一)隐含德育信任危机

在信息公开不完善的环境下,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组织,高校的自我监督机制出现失灵状况。高校内部的诚信、腐败等问题愈发凸显,伴随着公众的各种诟病,高校渐渐远离了尊崇和激赏。当前,高校面临着重塑公信力、重拾公众敬意的现实挑战。《报告》显示112所被调查高校仅有38.4%比例的高校信息透明考评及格,这也说明了高校信息公开实践的严峻状况。高校信息公开并非道德义务,实践中高校对法律义务性规定集体的“怠惰执行”难免让人产生疑问,高校作为德育教育方也会违法?作为创造知识传承文明的重要场所,高校依法公开信息为何在实践中进展缓慢?现实中高校的公众形象当然无法同作为德育教育组织主体的高校切割,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在德育实践的互动关系中将会对作为教育者的高校产生德育信任危机,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正是受教育者对作为德育教育方的高校的认知冲突,即实践认知与预设认知之间的冲突,这种信任危机将会对德育教育的实效构成直接的影响。

(二)德育价值生成受限

在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框架下,决策往往是“内部”的事情,“关门决策”习以为常。学生和教师对学校公共事务的利益表达最容易被忽略,决策遗漏了利益相关者的意愿常导致批评和执行不力。国内较早对现代大学制度进行研究的学者指出:“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特征是大学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适应性。构建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利益相关者参与逻辑下的共同治理模式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精髓。”信息的有效获取是参与治理的前提,没有信息公开的完善环境,利益相关者对高校相关的信息未曾掌握或知之甚少,则不可能实现有效的、真正意义上的参与。进而,没有参与治理的途径,德育教育实践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主客两分”的关系就得不到改变,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就难以发挥,现代德育教育主体间性关系的构建就无法完成,受教育者也无法在参与治理的实践过程中内化德育教育的价值观念,德育教育价值的生成就会受到阻碍。

(三)负面示范效应积聚

作为德育教育方的高校如未能审时度势及时推进信息公开工作,在实践中不利于塑造高校积极健康的公众形象,不利于高校逐渐远离腐败、暗箱操作等诟病。高校作为授权的行政主体行使着部分行政权力,接受必要的监督则是应有之义。如学生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在学校和学生的德育互动中就不利于树立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度,从而间接弱化学生对学校德育教育的接受和认同心理。众所周知,个人和组织都必须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高校当然不是例外。《办法》在我国的法律体系中属于法的范畴,其施行后,高校未依法履行信息公开义务即是违反了法的强制性规定。信息公开实践滞后的环境下,高校作为德育教育方只会积聚负面的德育示范效应,不利于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

(四)道德风险难以避免

南京一项针对当地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学生关注的信息内容与相应的信息公开的程度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这说明学生在期望获取有关高校信息时存在较大的困难。学生对信息的现实需求与高校对信息的供给之间的不平衡将会导致不理想状况出现,如利于德育教育相关责任部门逃避、推卸责任。德育教育存在方式是非实物形态,学生获取德育教育内容的效用不易测量。同时,德育教育还是一个多主体合作生产的过程,从信息不对称的理论出发,这容易导致拥有信息优势的学校德育教育相关责任部门用无法观测和监督的“隐藏性行动或不行动”给学生带来利益损害,从而带来“道德风险”。每一个德育教育环节的主体都可以利用信息优势推卸责任而无人为低质德育教育负责。除以上问题外,信息公开不完善还会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成本,降低学生对学校服务的认同度,并导致学生对个人事务决策的低效率,同时增加了学生获取错误信息及决策失误的概率。作为德育教育受教育者的学生会将责任笼统地归因于作为德育教育方的高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间接地消解德育教育的实效。

二、高校信息公开对德育教育的积极影响

随着高等教育领域改革的深入,高校信息公开的实践必将会深刻影响到高校德育教育的整体环境,这样的影响深远且极具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打破信息不对称的局面,增加德育环境的透明程度

网络助推下的信息化时代,高校内在和外在环境都发生了深层次的积极变革。令人欣喜的是,这一变革并没有就此止步,随着国家法治化进程的推进,高校封闭的自我监督体系逐步被打破。保障公民知情权、监督权、参与权等权利的高校信息公开制度将再次为高校变革注入催化剂。倘若将视野聚焦在德育活动上,我们会发现高校信息公开正在并逐渐加深影响德育活动参与者的信息平衡关系。高校德育主体凭借信息垄断的优势开展德育工作将会变得越来越吃力。伴随着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学生也将不断强化对高校组织行为包括高校信息公开行为合法性的评判和期待,这就意味着德育教育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关系将逐步得到扭转。因此,客观上也给德育教育的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德育教育只有不断加强说理逻辑和增强透明程度,才能应对高校信息公开带来的情势变化。

(二)引入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丰富德育主体的内涵认知

上文提到,建立利益相关者参与下的共同治理模式是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重要方向。就高等教育而言,学生应是最当然、最核心的利益相关者。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世界宣言》就明确指出:“国家和高等院校的决策者应把学生及其需要作为关心的重点,并应将他们视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参与者和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要使“学生参与有关高等教育问题的讨论,参与评估,参与课程和教学法的改革,并在现行体制范围内参与制定政策和院校的管理工作”。高校信息公开为学生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的共同治理进行了铺垫,学生不再仅仅作为被动参与的德育对象。这种趋势也符合马克思主义主体间性理论,参与德育教育活动的双方都被视为主体间的统一性与协调性的交往互动。高校与学生的德育教育关系在信息公开时代将会得到新的发展,关于德育主体的认知也将达到一个新的层面。

(三)激励高校接受规则约束,确认德育垂范的必要条件

高校信息公开会强化学生对高校各类组织行为合法性和合理性的期待和评判,客观上增加了学生对学校德育活动认可的难度,对德育认同的达成形成了挑战。但毋庸置疑的是,高校信息公开为高校塑造公众形象,提升公信力提供了一个契机。良好的公众形象会为德育对象接受和认同相应的德育教育奠定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础。高校作为创造知识传承文明的重要组织,应在遵守法律、道德等社会规范上树立积极的形象典范。高等学校的德育活动一直强调训练学生对社会共同规范的信仰及遵守,其逻辑前提是高校自身对社会共同规范有着必然的认可和尊重。高等学校与学生之间就社会规范之执行建立了一个双方默认的“契约”,双方共同维护社会规范的尊严。信息公开的宏观趋势及实践会激励高校积极遵守社会规范,高校对规则的尊重将会形成一种德育垂范,这种德育垂范将会构成未来德育教育产生实效性的必要条件。

(四)引导高校再造服务规程,拓展德育教育的外延边界

高校信息公开为高校相关部门严格履行服务职责、完成充分的信息披露、提供高质量教育服务创造了外在条件。信息的公开将进一步挤压高校内部相关部门引发“道德风险”的可能性,促使高校切实以学生利益为中心提供服务。高校内部相关部门的服务规程将进一步得到再造,各部门除业务工作之外还承担普遍意义上的德育教育责任的认识将得到强化。德育教育的内容将通过高校内部各相关部门高质量的服务传递给德育对象,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会因此受益。这种趋势契合“大德育”理念下高校内部相关部门对德育教育功能的承担及发挥,从实践上拓展了德育教育的外延边界,从理论上丰富了对德育教育的认知层面。当然,高校信息公开也会为学生个人事务的决策提供充足的信息判断基础,会提高学生对学校服务的认同度,从而间接激发学生作为德育教育受教育者的自觉性,积极将外在的教育转化成内在需要,形成自觉追求。

三、高校信息公开趋势下德育教育的思路调整

高校应顺势而为,积极借助信息公开的契机,对德育教育的思路和方法进行重新梳理,为德育教育在信息公开的背景下开创新的局面。总体而言,主要应做好以下几点转变:

(一)德育教育的模式应融合制度参与

高校信息公开促生了利益相关主体共同参与学校的治理,“关门决策”在信息公开潮流的裹挟下将不再具有市场,学生作为核心利益相关者必然会以恰当的方式逐步介入决策和管理的体系。高校信息公开的制度设计为这种参与提供了一种程式化的渠道,伴随着共同治理实践的深化成熟,学生对学校公共事务的参与愿望和参与能力都会得到锻炼,不会参与、不愿参与、不能参与的局面将会得到改观。高校信息公开背景下长期的协同治理必定会逐渐形成良好的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传统而使学生得到浸染。高校的德育也应把握趋势作出相应调整,将学生制度化参与高校公共事务的实践作为德育教育的良好范本,培养学生热心公共事务的精神,训练学生参与公共事务能力。制度化的参与本身就可以看作是一种实践型的德育模式,通过事前的程序化参与机制吸收学生对决策事项的各类意见建议,经过学校、教师、学生的充分互动、争议的拢合、共识的达成,可以最大程度上消弭决策事项事后的不满抵触和执行不力。最重要的是,通过学校公共事务的“共同治理”,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提升学生对学校的认同度,强化德育实践教育的效果。

(二)德育教育的双方应建立契约关系

信息公开条件下共同治理的精神和实践也会逐步影响到德育教育者和德育对象双方之间新型关系的建立。通过高校的信息公开工作,作为德育对象的学生可以通过更加公开正当的途径去了解作为德育教育者的高校遵守法律、社会公共规范及校内规则的具体情况,通过程序化的、良性的批评建议与高校形成互动的实践。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政府与社会民众就规则的达成及遵守形成了“共同的契约”,社会各阶层共同的法律规则、道德规范、核心价值观念能否得到信仰并尊崇,关键在于政府的模范遵守带来的上行下效。在高校的德育实践中,德育活动要传播的德育观念和德育规范在特定意义上也是德育教育者及德育对象“共同的道德契约”,是德育教育双方共同的价值认同,双方都应当无条件遵守。对道德契约的共同维护和遵守打破了传统德育教育中德育观念单向性的、权威性的传递,通过德育教育双方共同履行契约的德育实践达成德育教育的目的。高校信息公开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学生对高校校务的知情权、监督权,也促成了高校与学生共同遵守规则的“契约关系”。保障了学生知情权监督权的高校信息公开有助于高校依法履行职责,提供良好的服务,能给学生带来良好的德育激励,创造良好的遵守规则的德育生态环境。

(三)德育教育的终端应强化规则意识

高校信息公开的内容范围较广,涉及高校内部的各个部门。在日常的工作中,这些部门的信息能否充分透明的公开决定着信息服务的意识和水准。尤其是从等级上属于教育组织的终端机构,与学生直接接触,学生对这些机构的信息服务具有最直接的感受,他们从高校的管理和服务中进行评价,去有意识地比较高校宣扬的教育理念跟高校的身体力行是否一致。随着高校服务更加精细、所涉内容更加广泛、终端组织越来越多,在面临着信息公开的压力下,管理和服务更要经得起推敲。因此,依规则办事、提高服务质量、优化服务流程是必然的选择。如果把德育理念比喻成河流的上游或水源地,那么高校各部门尤其是与学生直接接触的各类终端组织的管理服务则是德育教育过程的下游,这些终端组织才是决定德育教育的接收方即学生能否得到良好的德育教育的关键。因此,高校信息公开趋势下,高校各职能部门,尤其是终端组织的窗口部门,包括很多看似与德育不相关的部门更要树立规则意识、服务意识、程序透明意识,提供高质量的管理和服务,要经得起信息公开的检验,从而为德育教育作出全员育人意义上的贡献。

(四)德育教育的过程应趋于精细实证

高校信息公开的实践会越来越多地将教育过程的细节展现出来,无论是通过信息的主动公开还是依申请的公开。高校信息公开越彻底,程序越透明,对教育的猜测和质疑则会越少。在更加强调教育细节的信息公开时代,德育教育也必须重视用无可辩驳的数据和事实来说话,而非纯粹依靠似乎“永远正确”的道德形象感召。德育本身是一门科学,同时又依赖于其他领域,德育本身并非体系内的自给自足,其立论依据具备相应的“科学”基础,纯粹的粗线条的“好”或“坏”的价值判断及意识形态式的论断已不具有充分的说服力。德育工作者的德育教育应更充分运用多学科知识并集合具备数据和实证特征的社会事实来阐述教育内容。转型期的社会给高校的思潮带来了复杂的影响,在面对众多争议的社会现象和价值观念时,德育教育更应该就其推崇的观点展现其精细的论证方法、条陈缕析式的论证过程。正是因为高校信息公开打破了德育教育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局面,高校德育就需用共同认可的信息素材来完成德育任务。高校信息公开条件下的德育注重结论,但应更重视精细的、实证的论证说理过程。

四、余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