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复杂的、情境的、个体的活动,客观上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教学理论智慧,更应具有教学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理解和把握教学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培智教育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培智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
教学是一种动态的、复杂的、情境的、个体的活动,客观上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教学理论智慧,更应具有教学实践智慧。教学实践智慧是指教师在理解和把握教学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通过长期对具体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体验、感悟、反思和探究,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课堂进行创造性驾驭,对教学情境高度敏锐,并能够灵活应对的一种综合能力。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条件,它影响着教师对教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能力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所具有的教学实珍智慧的多少及其运用情况。本文试图在探寻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缺失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形成教学实践智慧。以期青年教师更好更快地成长。
一、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缺失的原因
1.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及实践训练少。
师范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原来学习的教师教育课程也少,多为《教育学》、《心理学》,而且实践训练的时间短。如许多高校《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为54学时(每周3学时),少的只有36学时(每周2学时),教育实践课程的学时也很少,一般仅为8周。这么少的学时怎能使学生掌握教育教学工作所必需的心理学理论和教育教学实际应用的能力呢,在教师教育较为完善的国家,教师教育课程是不容忽视的。美国,心理学一般都在9个学分(162课时)左右,师资培训课程中有大约一个学期的时间集中用于教学实践,而且平常也有很多走进课堂、与学生相处的机会。我国教师教育课程门类少,教学实践训练时间短,课程教学理论性强。可以想象,这样的课程设置对后续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实践能力的形成都难以起到应有的指导和支撑作用,更谈不上形成教学实践智慧。
2.教师入职培训存在缺陷。
教师岗前培训(人职培训)是新补充的教师任教前的职前培训,是一种初步的师范性质的适应性培训。它对新教师转变角色,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思想,更好地履行教师岗位职责,完善综合素质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第一步”。从目前的培训看,存在一定的缺陷:
一是培训内容不全面。现在的教师岗前培训仅限于教育法规、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和教师职业道德四门课程,内容不全面。而美国新教师的培训要求为:增加新教师对教学神圣职责的认识;探究和发展新教师的知识技能、表现和操作能力、研究能力;通过他们对职业的奉献,挖掘科研潜力;体现对所奉献职业的快乐和追求。二是培训过程缺少实践性。表现为缺少实践性知识的讲授和实践技能的训练。培训人数多,培训内容不能结合各专业具体教学的要求,教师也不进行实践技能方面的训练,因此对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技能的提高作用不大。
3.职后继续教育中过于注重学历学位,忽视教学实戏智慧。
教学实践智慧是教师理论智慧、工作热情和教学经验等因素的综合。青年教师考虑较多的是学历学位提升,外出进修读研的人数多,而在目前的函授教育中,教育理论类的课程很少(教育学专业除外),而且在三年学习中几乎没有教学实习。由于忽视“校本培训”,忽视教师的课堂行动研究,结果是理论水平、研究能力有了较大提高,而教学实践能力几乎没有多大长进,这不利于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综合提高。
4.来自教师个人的原因。
许多青年教师在工作之初,非教学工作时间偏多。有的担任班主任,有的兼任辅导员,有的要协助实验室管理,有时还要完成领导布置的其他工作。这些工作让青年教师付出了许多时间,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研究时间,客观上也延缓了教学实践智慧的形成。从主观上看,由于部分青年教师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或存在着专业知识的偏差,或主体意识不强,进取心减弱,教学能力提高较慢。
二、青年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的培育
1.改革教师教育。
长期以来,我国的教师教育的目标偏重于培养学科专家型的教师,课程体系呈现单一纵深发展型,没有体现教学工作的专业特点。从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看,需要做到以下方面:
(1)调整课程结构。目前的课程结构中,课程比例失调,教育理论课时偏少,必修课比例较大,选修课比例偏少,教育学科课程的地位不高,教学实施常流于形式。针对目前课程存在的问题,应进行改革,把课程置于整个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中进行设计和规划,在保证稳定性、继承性的同时,增加前沿性知识;在保证课程系统性、完整性的同时,增加专题性、操作性课程。
(2)强化实践性课程。实践性课程是教师培养中的关键部分,它为教师的专业发展莫定基础。但是,目前的实践活动存在着问题,如教育见习实习时间短,实习基地少,指导力量明显不够等。因此,要延长教育见习实习的时间,增加次数;建立高校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为学生提供类似于临床医学的教学实践情境。
(3)整合课程内容。由于学科发展的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学科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综合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教师教育课程要体现这一要求。一是学科专业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的整合,使学科课程统一于实际的教学情境;二是加强教育专业课程本身的内在整合;三是加强综合课程,开设一定数量的融合课程、广域课程等,提供系列化的研究性课程。
(4)完善教师继续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贯穿子职前和职后全过程的,教师继续教育不单是提高学历,更重要的是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着眼,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加速教师的自我成长,确保继续教育的质量,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要更新继续教育的观念,重视继续教育的理论探讨,建立适当的评价体系,提高继续教育的实效性。
2.形成专业自我。
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库姆斯(Combs)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的《教师的专业教育》中提出:“一个好的教师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有独特的人格的人,是一个知道运用‘自我’作为有效工具进行教学的人。”高自我的教师倾向于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能够准确地、现实地领悟他们自己和所处的世界,对他人有深刻的认同感,具有自我满足感、自我信赖感、自我价值感。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是教师专业自我形成的过程。研究表明,具有强烈的专业自我的教师常常具有自觉的职业规划意识。当教师了解了自己的教学水平,认识到自己教学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时,才能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并对未来的发展规划做出适当的调整。在规划、调整、发展中逐步形成教学实践智慧。
3.加速自我更新,做成人学习者。
美国学者舒尔曼(Shulman;L.S.)认为,教师的知识掌握包括七大类:教材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与内容相关的教学法知识;关于学生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环境的知识;有关教育目的、宗旨、价值的知识;哲学与历史背景的知识。教师显然和这一要求有很大的差距,客观上要求“自我更新”,加强自身学习。教师要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把自己始终看作是一个学习者,是一个研究者,向书本学习、向他人学习、向实践学习。
4.将教学成长过程作为反思的对象。
经常性、有针对性的甚至是系统性的反思能形成教师的创造精神,增强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青年教师要以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为对象,对自己的行为、决策、理念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回顾、分析、评价,评判教学活动的得失,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习惯,以积极的心态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在不断的反思中提高自己、完善自我,促进教学的成长与发展。反思是教师自主意识的表现,是教师独立于外在压力,制定适合自己的发展目标、计划,如需要学习哪些内容、如何学习及何时学习等,而且有意愿和能力将所订目标和计划付诸实施。这样不断回顾自己的成长过程,对自己的教学发展作出诊断,并寻求新的更好的发展策略。
5.主动争取外援,加强与专家教师的交流。
培智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
小学教育;
素质培养
1.多元智能理论的背景及内涵
多元智能理论由国外心理发展学家HowardGardner(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他指出人类一直强调注重的读写能力,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会展现出不同的智能组合。学校对学生的智能评价方式并不合理,对学生的个人发展并未起到最大化的教育作用。多元智能理论一经提出就得到了教育学家的广泛关注,这是对传统的“一元智能”观的强力挑战,对教学改革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现如今,素质教育深入人心,教育改革中,当教师对学生评价感到困惑之时,多元智理论就会带来很多启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的智能主要存在于多个方面:逻辑智能,语言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等,传统的单一的智能理论并不准确,也不利于对教师对学生准确的教学评价。由于每个学生的性格,生长环境,兴趣都不相同,所以个体的发展也不应采取同一种方式。社会需要多种人才,只要正确把握自己的长处并加以培养、锻炼,每个人都会是社会的栋梁之才,都会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所以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智能教育,使学生在长处、优势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2.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影响
多元智能理论可应用在学生培养的各个阶段、小学教育是人才培养中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所以在小学教育培养上就要重视。多元化的智能开发智能理论,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准,为学生设定适合其发展的培养计划。多元智能理论应该得到学校及相关任课教师的重视与关注,应置于与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同样重要的学科地位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就业形势的逐渐严峻,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证明了多元化的智能开发培养对人才发展更有帮助作用,甚至应当把语数的教学作为基础,而把其他具有职业前景的学科作为“主科”对待。实践表明:学生的能力的形成与发展,不是某一门特定智力教育的结果,而是各门相关学科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在学生的培养上,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培养,教学内容应该横向流动、发展,各门学科的教学目标相互渗透,方法手段相互借鉴,为学生的多元智能发展提供多种方法和思路。多元智能理论的加入,会使学生更加全面的发展。目前,在我国,小学学科组织的现状,基本上呈现出单科学科组、年级学科组、语数科任学科组三种形式,形式较为单一,教育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不利于小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掌握。如果加入多元智能理论来丰富这三种教研组织,即符合多元理论发展需求,又为课教学增添了活力。
3.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小学教育的策略及方法
多元智能理论以独特的智能诠释和极大的整合性为完善教育课程提供了新的理论、新的观点和新的思路。该理论倡导多元、开放、尊重文化和个体差异、重视实践效果的智能观和教育理念。
3.1多元智能理论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
多元智能教育重视个性化培养,对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多元智能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进而深入分析了开展多元智能课题研究在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和深刻意义,老师们应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以课题研究为平台,相信学生人人有才,助推人人成才,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之下,使学生从小就能够把我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学习中做到取长补短,引导学生从小做好规划,学会从各种回馈中了解自己的优势、劣势,学会独立的思考,进而在今后的个人发展中能够有自我选择的空间。
3.2多元智能理论要求立体化的课堂教育
在小学教育中,应摒弃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加大愉快教育,环境教育,养成教育的培养,用多元智能教育的理念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既不能以国学、环境等某一方面为特色而忽视其他方面的综合素质教育;
也不以单纯以体育、艺术为特色培养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学生。更不能以“诵读经典”等学科为特色培养满腹经纶而“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六亲不认”的心智不健全学生。
3.3多元智能理论注重设置多元化的教学评价
从主观上来讲,师生关系应均衡发展,没有所谓的学生聪明与否,只有智能强与弱,从而建立和谐校园;
摒弃“差生”观:每个学生都是多元潜能生;
“天生我才必有用”。从客观上来说,使素质教育项目化、优质化、常态化;
以大项目带动小项目,小项目引发学生多元兴趣,多元兴趣促进多元智能成长,使学生心智教育达到基因裂变的效应。
多元智能教育对我国的小学教育改革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强调通过个性化的培养手段,因材施教,为不同学生制定适合其智能全面发展的培养方法。本文从多元智能理论的特点入手,分析了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教育的影响,从而引出了多元智能理论需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要求立体化的课堂教育和为学生设置多元化的教学评价这三种教学策略。多元智能理论多我国教育改革有着重要影响,改变了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师重视每一个学生特有的认知发展和智能形成过程,进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随着多元智能理论与小学教育结合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教育改革将展现出新气气象,学校也将为社会的需要做出更有意义的智能培养。
作者:李翠莉 单位: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北关小学
参考文献:
[1]赵利霞.人教新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内容分析研究——基于多元智能理论[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7).
培智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多元智能 教育技术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
Undergraduate Professional Cultivation Mode Bsed on 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DING Nan
(Schoo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 Shangqiu, He"nan 476000)
AbstractSuggested by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this paper expounded the mode of cultivation of qualified person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on the educational goal, curricula system, educational measure and instructional evaluation.
Key wordsmultiple intelligenc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mode of cultivation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的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于1983年提出,其核心在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与我国目前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一致,对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指导意义。
1 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观点
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平等的、有差异的,个体身上相对独立存在着的、与特定的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九种智能,包括语言智能、逻辑数理智能、音乐节奏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省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和存在智能,每个人都是在某些方面更好些而在其它方面的不那么突出,这种组合千差万别,没有两个人的智能结构是相同的。
加德纳还认为人的智能是和社会文化环境有关的,不同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人们对智能的理解和对智能表现形式的要求也不尽相同,每个人智能的发展方向和程度也受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
加德纳特别强调智能是个体用以解决实际问题或生产及创造出在某种社会文化的标准下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①他的智能观点不是像传统智能定义那样以语言能力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为核心和衡量水平高低,而是以能否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为核心和衡量水平高低的标准。
2 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2.1 培养目标――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才的培养主要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个体智能有独特的表现形式,这就明确指出要尊重个性。
社会的发展需要多样化、层次化和结构化的人才群体,教育技术人才的培养应是与社会需求相匹配的金字塔结构,每个人都能以在不同的方面为社会做出贡献。教育要使每一位学习者获得成功,必须重视培养目标的多样性,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
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应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特色,要求学生掌握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经过“宽口径与特色方向结合”的培养,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分析教育现象的能力,具有运用媒体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能力,可从事教育技术领域中有关教学、科研、设计、开发和应用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2.2 课程体系――符合学科体系,注重课程多样化
课程体系并不完全对应于学科理论体系,它包含着学科理论体系中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知识体系以及与培养目标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科目。②培养“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或生产及创造出有价值的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前期的基础知识和潜能也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育技术专业学生,首先必须具有很好的专业基础知识,这种基础对能力的提升快慢有重要作用,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要做到科学合理,符合教育技术学科的知识体系结构,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包括:奠定学生专业基础的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扩大学生知识面的选修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以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环节等内容。
在课程体系结构上,注重多样性,比如,尽可能多地开设相关专业选修课程并要求学生跨专业选修课程,使学生拥有各自的知识特长和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的多元需求。
2.3 培养手段――加强实践教学,培养综合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的核心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造出有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才更丰富、更易于迁移,因此,实验实践教学对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十分有利。
实验实践教学是培养教育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实验实践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技巧和创新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应用型人才,就应该变革只有基础性、验证性实验的实践实验教学模式,重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教学实施。
综合性实验是指实验内容涉及某一门或多门课程的综合知识的实验,是对学生实验技能和方法进行综合训练的一种复合型实验。综合性实验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实验动手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及查阅中外文资料的能力。
设计性实验是指学生根据实验目的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现的实验,是结合所学知识和技能而进行的一种探索性实验。实验方案的设计不仅要求学生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知识,而且要求学生能够发现并解决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具有较强的情景性,或有多种解决方法和途径,不能确定哪些知识是解决问题所需要的。设计性实验是开发学生智能的重要步骤。
人际交往智能是多元智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分组实验的方式对学生人际交往智能的培养十分有利。学生可以自由分组,在合作完成某一项任务的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优势智能。在这样的实验中,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者,学生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专业技能,学习专业知识从而构建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发展个体智能。
2.4 教学评价――评价方式多元化,注重过程性评价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的智力各有特点,每种智能的表现形式也有多种,那么就不存在一种统一的标准来评价一个人的智能水平。类似于传统的智力量表之类的东西或作为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书面考试作,只是强调了学生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能力的发展,而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客观考核。这种一元化的评价方式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多元智能。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应该树立多向度的评价观,即通过多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在不同真实情境中来衡量不同的学生智力发展的不同侧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评价的功能,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③评价要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结合课程的性质和特点,科学地设计课程评价的内容与方式,全面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要将学生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为此,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学习过程档案袋、实验设计、作品集、上机考试、书面考试、课程答辩等。实施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有利于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深刻理解,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发展。
注释
①[美]H・Gardner.多元智能[M].沈致隆,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
培智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相关热搜:教育 教育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前苏联而且对世界诸多国家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其教育思想虽形成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今又观之,感慨甚多,看似“古老”的教育思想,纵观今日之中国教育,这些教育思想对改变中国教育现状存在的弊端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之所以有如此之说,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我国基础教育科学教育思想观念的严重缺失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所倡导的德育与智力教育,恰恰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存在的重大漏洞,值得引起广大教育者和教育领导者的深思。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即是强调实行对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教育,其主要教育思想是让学生实施“自我教育”的同时,要实施多方面的教育,诸如:智育、德育、劳动教育等,在其教育理论中,他尤其把道德教育视为基础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强调培养学生的信念和理想,健全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具有崇高的道德理想其次。他的理论还特别强调智育这一重要环节,智育即“智力的教育”,其对智育的诠释是反对把填鸭式的课堂教育作为唯一的教学活动,“唯智也”苏霍姆林斯基对智育的诠释是不仅仅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而是强调更重要的教育过程,他的这一理论比同时代西方的“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都要站得高、看得远,也比‘传统教育论’研究得更透彻,理解得更全面。
他把智育具体拟定为四个方面;首先是通过传统教学使学生掌握、积累科学知识,这是智育的根本;其二是发展智力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上的,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会抑制智力的发展,二者协调配合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力教育其三是培养智能。
即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发展智力、掌握知识和进行智力劳动所不可缺少的技能、技巧与本领,也就是培养从事脑力劳动所必要的手段和途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要求培养的智能,既具有知识的成分,又具有智力的成分,还具有工具的性质培养智能这项任务,包含着全新的独创性的见解其四智育的核心思想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这一理论的实现有两个必须的渠道,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另一个是科学知识与真理的掌握。
基于此理论,观今日之中国基础教育现状,令人堪忧。
首先是学校教育存在商业化的问题,个别学校教育存在道德教育的缺失,其结果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唯利是图,寡情薄义的道德取向看似大学生人才云集,实质是缺失有用的真正人才,其后果是十多年的学校教育造成今曰就业艰难,缺少智力型,创造性的有用人才。
其次是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对教育的投人,而学生的学习卷人了高成本的漩涡,基础教育良莠不齐,滋生了教育的腐败,无形地对学生道德观念及教育形成了不良影响,乍看基础教育并没有被产业化,而实质上却出现了严重的商业化倾向。
再者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城市与农村,学校与学校之间分三六九等,这些现象为教育腐败的生长提供了空间。
再者是基础义务教育面临的择校问题,看似平等,实则跟学生家长的权钱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关系,权钱决定了孩子能享受什么样的教育资源高校。虽不属于义务教育,但其招生意向在客观上影响和制约着基础教育的教学取向再次是应试教育成为了基础教育的主体,其道德、智力教育缺失,即使表面开设了这些课程,也只是停留在表象上,社会的各种不良现象、功利性的教育方式只会使学生正确的道德取向缺失、社会价值失落还有就是传统文化的缺失,媒体的引导从某些方面颠覆了学生的价值和道德取向,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承担起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取向的责任,并使之走向科学发展的正途。
综上所述,中国教育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局部存在商业化倾向,道德教育相对淡化,应试教育体系急待整改完善这些问题的出现其关键是思想文化的缺失长此以往,中国教育将出现令人担忧的恶性循环局面!
回归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笔者认为我国当前教育极待拯救的问题是道德伦理的实质性教育,从孩子的教育初端开始,从小就让孩子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苏霍姆林斯基所倡导的公民道德基础,亦即从小滋养其良好的道德习惯,进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从而树立坚定正确的道德信念,注重传统道德文化的学习,在德育教育中渗透美育教育,让学生认识美,在学生认识美的基础上培养美的情操、美的修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的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它决定了学生终身发展的方向,学性去影响学生的个性,意即以教生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取决于其育者自身的优秀去影响学生个性在青少年所受的教育,所以学生的发展与定型。
在教育中要形成公民必备的基本总之,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
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具有正确理论在今日中国之教育现状下,的修养和品质的学生应该是热爱值得诸位教育者深思,他为教学习、热爱劳动、不自私而且考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应该成虑别人的利益、富于同情心且具为我们广大教育者的崇拜图腾,有正义感。
其次是实施真正意义我们要呼唤摒弃利益至上的教上的智力教育,意即通过课堂教育回归学的方式使学生获得必须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发展智力,培毛毳教授,硕士毕业于湖养智能,进而形成科学的的世界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师从湖南观,使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师范大学朱咏北教授,中国音乐成为真正有能力的智者,而不是学院访问学者,从教二十余年。
如工厂复制般的平乏无能之人现任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院再次要在教育过程实行劳动教育,钢琴教授,钢琴专业学科带头人,所谓劳动教育其宗旨是劳动过程湖南省钢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让学生根专家库成员,曾任湖南省钢琴专据其兴趣爱好运用其智能,锻炼业委员会郴州分会会长。
培智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美术素养教学一、引言
在当下素质教育全面推进与实施的过程中,艺术教育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小学艺术学科的课时比重、师资力量在近些年来都进行了更为合理的调整和配备。作为综合素养中的一部分,艺术素养尤其是艺术素养中的美术素养对于提高、改变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意识方面是具有积极作用的。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作者本身对多元智能理论的认识和理解的前提下,对美术素养提高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究。
二、多元智能理论的辨析
多元智能理论是霍华德・加德纳总结提炼出的一项智能理论,在该理论中,人的智能被分为了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等七种智能。各种智能其组合的方式不尽相同,其结果也大为不同,其中不但有科学思维的组合方式更有艺术思维的组合方式。多元智能理论对于当下我国所实施的素质教育是有一定启示作用的,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美术、音乐等艺术学科的教育、教学中,该项理论成为了课程实施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多元智能理论为主要依据的美术课程教育、教学研究,培养的是学生的“艺术思维”,通过美术课程的实施和学生的学习,促进学生多种智能的综合发展,这就是所谓的“艺术推进”――一种以探索以美术为基轴,有机整合学生的多种智能,综合的培养并提高学生的艺术思维与文化素养的一种教学与学习方法。
三、多元智能理论与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教学
1.多元智能理论为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教学提供了崭新的视角
多元智能理论中指导下的美术教学强调将艺术作为人类交流与沟通的一种工具,其也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媒介,具有一定的认知属性。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利用多元理论指导其学习美术知识,将美术的学习作为一种严肃的认知活动来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是拓宽了学科教学的视角。
2.多元智能理论对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教学更重视综合素养与能力的提高
通过在实际小学美术课程教学与研究工作中发现,美术的课堂教学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感。而教美术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绘画、学会美术创作,而是为了塑造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习态度、风格等。说到底这是一种综合素养和能力方面提高的要求。以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美术教育、教学,通过强化美术与人文、与学生生活及各学科知识建立起来的密切联系。能够做到多种智能的有机整合,做到多种智能的综合化培养。在综合培养中,学生的美术素养也会得到有效的提高,这实际上也是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3.多元化智能理论指导下的美术素养提高教学深化的美术教育教育教学的目标
实际上多元智能的每一种智能在实际的运用中都是一种导向艺术思维的结果即创造力与表现力。从这点上看,实际上是把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教学的教学目标和相关的要求进行了更为深化的处理。美术教学不仅限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及艺术创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学习的成果去艺术地工作、生活。
四、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践行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美术素养提高教学
1.注意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有效性
美术素养提高教学中践行多元智能理论不应该是生硬、机械地拼凑几种智能进入到美术课程中,教师要以多元智能的观念设计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学习内容,在资源整合的前提下综合开展课程教学。
2.构建活泼、开放的课堂教学氛围
在实际的教学中,需要构建出一种自主性、情景性,营造宽松、互动的学习氛围。学生通过图示、角色扮演、原创歌曲等多种形式来表现学习成果,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合作和沟通也是必不可少的。
五、小结
总的来说,在本文中提供的理论成果都是初步的简单认识,相关的研究还将继续深入。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美术素养提高教学需要我们美术教师不断地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摸索。
参考文献:
[1]杨平.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美术校本课程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2007.
[2]张项军.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美术综合课程设计[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
[3]葛晖.多元智能理论对美术课程教学改革的影响[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9(6):217-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