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以来,在我的心里,老师犹如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老师犹如雨露,孕育含苞待放的花骨朵;老师是伞,为学生遮风挡雨;老师是虹,为学生搭起走向成功彼岸的桥梁。对于老师,学生的成功就是自己的成功,学生的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数学教育总结【五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数学教育总结范文第1篇
从小以来,在我的心里,老师犹如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老师犹如雨露,孕育含苞待放的花骨朵;老师是伞,为学生遮风挡雨;老师是虹,为学生搭起走向成功彼岸的桥梁。对于老师,学生的成功就是自己的成功,学生的进步就是自己的进步;对于老师,酸甜苦辣才是真正的生活。教育实习,可以说让我更近一步地接近了这个职业,也更深刻地认识了这个职业。
实习期间,和每一个实习生一样,经历了许多的第一次:第一次面对一个班四十多张陌生而又热情的脸庞;第一次走上讲台,拿起粉笔,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换;第一次批改作业;第一次听到有人对我喊:“老师好!”的声音,这些尝试使我的成长有了一个新的飞跃。教育实习是我们大学生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的必需环节。通过实习,接触了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增强感性认识,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提高实际操作能力。这三个月的体验,我收获了很多,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提高,体会了作为一名老师的艰辛与劳累,也明白了作为一名老师的光荣与责任。
现将基本情况总结如下:
一、学科教学实习
(一)听课
因为初到实习学校,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接受能力等细节情况不熟悉,实习学校首先安排听课。此时此地的听课和在大学课堂上的听课是不同的,因为这种听课的重点是学习老师怎样备课、讲课,学习怎样传授知识,怎样驾驭课堂。我积极听课学习,并试着备课、试写教案,并与指导教师的备课教案,进行对比学习,积极与指导教师交流想法以及心得体会,并请老师给与指导。这一举措,使我受益匪浅。与此同时,我还积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成绩、个人喜好、性格特点等,其中以了解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状况为重中之重。同时还要批改班级的数学作业,批改作业使我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认识更加准确。
(二)课堂教学
实习期间,我一共备了70个课时的教案,上了100节左右的课,并且经常在自习课时去给学生做课外辅导。我认真对待每一节课,每节课都是认真分析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寻求最适合的方法传授知识,并虚心向老师询问细节问题。由于准备充分,上课思路清晰,课堂气氛活跃,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与要求。课后与指导老师共同探讨教学效果,查漏补缺,认真分析,努力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错难懂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了自身的不足,如在教材的挖掘程度上还需努力。这反映出我的理论水平还有待提高,还需要积累更多的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回想第一次登上讲台的时候,内心的激动无法言说。第一次站在讲台上,直视着一双双眼睛,我的心怦怦直跳。但同学们毫不怀疑的眼神,完美的配合,使我紧张的心放松下来,轻松地完成了第一次讲课。在同学告诉我说:“老师,我喜欢你上的课。”的那一刻,我感到为人师长的骄傲。就在那一刹那,我真正爱上了教师这个职业。指导老师评价我的课上得较好,教学态度认真,教学基本功好,上课很受学生欢迎。
在教学过程中我总结出一点,上课不难,上好课才难。上好一堂课,需要准备好充足的教学资料,不断地试讲,推敲,提炼,升华。社会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是不断进步的,所以老师为了不落后于时代,也要不断的充电、不断的完善。我们要努力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应该学好理论知识,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不断的提升组织能力与应变能力等,不断提升个人素质,不断完善各项能力,为成为优秀的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实习期间,指导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教学方面,得到了指导老师很多的指点和建议,特别对于基础较薄弱的班级。首先,整个课堂知识点内容要条理清晰,板书工整;其次,对自己所上内容的重难点有个准确的把握度。再次,授课过程中,一个知识点的传授,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更容易接受,该值得研究。最后,批改作业是老师了解一个班级学生对当天所学知识点的掌握情 况的最好工具,因此,在每天的批改作业中我都很认真的完成。
同时,在实习期间,我也听了很多优秀教师的课,从他们身上,他们的课堂上也学习到了很多。明白了要让一节课获得理想的效果,首先,内容要丰富多彩,并且对所上内容非常的熟悉;其次,课堂纪律的维持很重要,一旦课堂哄闹,那么这节课将很难顺利进行下去;再次,教师在讲台上的语态应该抑扬顿挫,以区分重难点,肢体语言应该丰富、协调自然,语速要适中,那么课堂就会很顺畅了;最后,老师要善于调动班级气氛,利用边角的时间,以弥补课后花更多的时间。
二、教学感受
这次的教育实习,我的感受颇多:
首先,我深感知识、学问浩如烟海,使我不得不刻苦钻研。如果我们仅懂得书本上的知识的话,那是远远不够的。上好一堂课不仅要求我们能够旁征博引,而且学生在平时也会提到一些书本上没有涉及到的知识,所以自己的知识面一定要广。虽然探索是艰苦的,但是,在这种富有成效的实践中,内心深处的喜悦和幸福深深地激励了我。
其次,我深刻地体会到,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要学识渊博,其他各方面如语言、表达方式、心理状态以及动作神态等也都是要有讲究的。上完一节课后,我最大的感受是:当好一名老师真不容易啊!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我将更加努力地完善自己,争取做一名真正的优秀的人民教师。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对于一个学生的学习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条件。兴趣是学习入门的阶梯,它孕育着愿望,溢生动力。作为教育工作者,就要想方设法地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而且,教师要把自己当成活动中的一员,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发者,是学生的学习伙伴、知心朋友。
这短暂而又漫长的两个月,让我清楚地懂得: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教师的一言一行,使我想到了传统医学中“望、闻、问、切”四诊法。于是,我总结出四点:细心“望”其表,耐心“闻”其声,真心“问”其想,准确“切”其脉。学生需要“爱心”。一次次真心实意的交谈,一句句亲切入微的话语,一份份暖意融融的爱护,学生会产生对老师的亲近感与仰慕心理,将他们所信任与爱戴的老师作为模仿的榜样,让他们发现爱其实很容易,爱就在身边。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老师客观公正的评价,有助于“后进生”的转化。教师应该在消极因素中寻找积极成分,在失败中点燃希望之火。
数学教育总结范文第2篇
时光如水,岁月如梭,转眼间,一个紧张又欢乐的学期过去了。在这个学期里,我兢兢业业地完成了学校交代的各项工作,尤其是我的本职数学教育工作,也都顺利完成了。由于是第一次教六年级,我对这份工作一直是战战兢兢。庆幸的是,我教的两个班级成绩都非常理想,学生们应该能高高兴兴地升上初中深造了。现把我今年以来的教学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狠抓“教学六认真”,坚持随堂听课。今年以来,我一直按照上级部门要求经常进行“教学六认真”检查,坚持做到每月检查两次,重点对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细致的检查。“教学六认真”的方方面面,特别重视备、上、改等环节的督查。检查备课笔记,本学期本人还加强了听随堂课的力度,全学期共听随堂课近20节。
二、加强自身学习,更新教育理念。本学期,我沿袭了上学期的教师学习制度,但注重了内容的更新,加强学习教育教学理论,阅览了大量的数学杂志,实时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
三、勇争各项赛魁,提高实战技巧。为了检验我的教学质量,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本学期开始,我继续积极参与公开课(包括市里组织的录像课)比赛,并在上级组织的各项论文赛中,我也积极参加,踊跃投稿。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侥幸获得录象课比赛市一等奖,论文大赛市一等奖。
回顾本人在教学管理上所走之路,有得也有失,未来我的努力方向是:一、发挥自身的带头作用,搞好自身的教学工作。二、向老教师学习,向学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管理艺术。
数学教育总结范文第3篇
回顾这一学期的工作,感悟颇深,虽然辛苦、忙碌,但在和孩子们共同成长的过程中,在和同事们精诚合作的过程中,让我感动、让我成长、让我进步!在这种和谐、团结的集体中生活、工作,得到了无形的收获!在以后我一定勤勤恳恳、踏踏实实的做好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
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我一定做学生的好老师;
下面我对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班主任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了一年级(2)班班主任工作,我一直认为“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要做一个有威信的教师,就必须在学生面前起到表率作用。做一个有责任心的老师,做一个有爱心的老师,做一个善良的老师,做一个让学生尊敬的老师。我和学生们在一起每天快乐的学习,快乐的成长,和他们在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我都会铭记在心。在对学生的教育中有时很心酸,很茫然,但我从不放弃,用我的爱去感化他们,包容他们。学生虽然不是我生活的全部,但他们是我职业生涯的全部!凭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和学校、家长、学生对我的信任,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学期的奋斗,圆满的完成了班主任工作任务,取得了应有的成绩,赢得了“优秀班主任”这个光荣称号。
二、教学工作总结
这学期我担任一(2)班的数学、音乐、体育、一(1)班音乐等科目教学。
(一)、数学教学工作
1、认真钻研业务、准确传授知识
这学期我担任一年级(2)数学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还是首先认真学习新课标,认真钻研教材,为了准确的传授知识和找出知识传授的捷径,我经常请教有经验的老师。说实在的,一年级数学教学我是第一次上。没有教学经验,只有认真钻研教材教法的同时虚心和同事们精诚合作,认真地更好的使用教材,利用课余时间对学困生进行辅导。另外,由于部分学生不懂事,没有学习积极性,只有一颗贪玩的心,因此,不管是课上还是课余都要有意无意地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只要学生好学,教师指导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就能学好知识。
2、严格要求学生、不让一人掉队。
针对本班学生情况,在平时教学中我采取书上的题学生做完后小组长必看。学生做的思考题教师挨着看,我认为这样能准确掌握学生学得怎么样,能防止学生偷懒不做,一个月后就进行月检,试卷由老师讲评后,各位同学把做错的抄下来重做,并交老师检查,看是否懂了。
3、致力于数学教学的优化。
(1)、注重课堂气氛的活跃。沉闷的课堂气氛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重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尽量给学生创设喜闻乐见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能比较直观形象地理解知识。
(2)、注重作业的开放性。开放性的问题能活跃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求异性、深刻性。
(3)、注重与学生的交流。“理解”是建立师生情感的纽带与桥梁。理解学生就是要以饱满的热情和充沛的精力投入来感染学生,给他们一张笑脸、一颗诚心、一份真情。当学生取得好成绩,获得成功时,要给以祝贺和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遭受挫折时,要给以安慰和支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在与他们同甘共苦,使之明了老师的一片真诚与苦心。
4、对目标完成的效果。
一年级(2)班这个学期的数学成绩我还算满意。尤其是学生能扭成一股绳来学习,这与教师的思想教育是离不开的。每月检下来,与同级相比较也不算落后。学期考试总分为:2332分,平均分为44分。这一分数及其不够理想,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对本期的基本知识已经掌握了,那些需要转弯才能解答出来的问题,个别学生做出来的结果在我的想象之外。由此,下期我在教学上还要加油,孩子们还需要更深层次的指导!
(二)、一年级(1)、(2)班音乐
对于我的音乐课的教学,我采用系统性、阶段性相结合的原则,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使每堂课都能让学生有收获。总之,不管在课堂教学,还是在其他课中,我都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标,力求让音乐教学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更大的作用。
(三)一年级(2)班体育工作
在这一学期里,我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学生为本,强化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增强学生体质为宗旨,认真制定切实可行的体育教学工作计划,并按计划认真上好体育课,促使学生生理、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同时还认真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在教学工作中做到具有良好的师德,处处关心爱护学生。教学中能根据新的体育课改要求,结合学生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特点,认真备课,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使每个学生能充分得到全面的锻炼,提高学生上好体育课的兴趣。
本学期一年级(2)班的学生跳绳在参加学校组织的跳绳比赛中获得优秀成绩。
三、取得的成绩。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与学总体来说取得了以下的成效:
1、教学过程中,能不断注重学科中知识间的联系,教学过程中贯穿德育教育。
2、学生对各学科学习兴趣浓厚,表现大胆积极。
3、.在教学过程中能与学生建立平等、宽容、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一定的创造能力。
4、 教学过程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受能力和大胆的创造能力。
四、存在问题。
1、部分教学内容较为分散和繁琐。
2、学习内容的多样性给学习材料准备上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部分学生抄作业现象比较严重。
五、改进措施。
1、加强教育,改进评价方法增强部分学生对学习兴趣与责任感。
2、适当调整教学内容。
数学教育总结范文第4篇
为进一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我县教育局组织了这次暑期继续教育培训,这次培训打破了以往的学习模式,使我们在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教学业务水平和听课、评课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的提高,成为我业务提高的好助手。虽然这次培训,由于特殊原因由刚开始的集中培训改为线上培训,但是老师们对这次培训都赞不绝口,而且热情高涨地投入到学习与交流中,使得本次培训获得圆满成功,我也从这次培训中受益匪浅。
教师培训提高自身素质是关系到教师教书育人质量的大事。参加继续教育培训是我们教师在思想和业务成长路上的加油站。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守护人。他将教师主角定位于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教师首先是学习者,不仅仅要善于向实践学习,向理论学习,而且要向学生学习。教师是研究者,带领学生主动用心参与科研课题的研究。教师是实践者,实践的内涵是“变革”
参加培训,使我对教学研究方面的认识有进一步提高,要自觉地参与课堂的教学研究,积极参加课改研究,及时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工作的不足。这次教师培训中,使我意识到教学课程的改变我们必须跟上新的教育理念。过去只知道埋头于书本知识,信息闭塞,不善于交流,使得一些好的经验未能融于自己的教学,而自己的一些体会又未能及时整理,因此使自己的发展缓慢前进,经过学习,使我的认识有很大提高。所以在下工夫熟悉新教材的同时积极研究新课程标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和业务水平,很快跟上了教育改革的步伐,也提高了自己课堂教育能力和教学质量。
通过继续学习,首先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教学水平距离优秀教师还有很大差距。我虽然教过不同的年级,对所教教材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但体会尚浅。因此在我执教的第二次我要着重加强对教材的分析,利用所学理论去备课、备学生,去认真讲课,去研究习题,逐步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必须效果,使学生在课堂四十分钟能充分接收新的信息,减少课业负担,多一些时间去体会,多一些时间发展其他方面的素质。
总之,通过继续教育的学习,学到许多新的知识,在教学工作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对学生能给予学习上的指导,生活中的关心,认识的点拨,思想的疏导。同时也让我看到自己很多的不足,我还要和学生一样努力学习,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学生共同成长。因为学习和学会学习不仅仅是学生的事,也是我们老师务必做的事!学习是永久的主题!我相信,透过这次培训,我将会对新课程理念有更加深入地把握,也会更深刻地理解所包含的教育理念,更好的做好新课改工作。
数学教育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政府主导;
研究生教育发展;
约束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4)01―0067―07
在高等教育发展历程中,政府、大学和社会三者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带有普遍性和全面性的问题。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发展状况不同,也决定了政府、大学和社会三者的地位和力量不同。对此,美国教育家伯顿-克拉克提出了政府、大学和市场三者相互作用的“三角协调模式”,有的国家高等教育发展可能是市场主导性强,如美国;
有的是学术力量主导性强,如意大利;
有的是政府主导作用大,如法国。此模式成为人们普遍接受的研究高等教育发展的方法论基础之一。“三角模型”理论同样适用于解读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
“政府主导”多用于经济发展,指的是一种政府行为、政策和制度模式,制定国家发展战略,并将有限的资源动员起来通过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实施推动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与市场始终是决定着中国经济、政治发展总体格局的两大主导因素,也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根本性影响。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采用的是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政府在其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政府权力代表的是社会集体意志,它通过法律、政策、拨款等形式对高等教育发展施加影响。从研究生招生人数,到博士授权点、硕士授权点的审批,再到教育资源的配置,中央教育行政部门和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特别是前者起着关键性作用。在政府主导下,我国研究生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也表现出一些鲜明特征。
一、在政府主导的高等教育扩张的大背景下,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得到了快速增长
在政府主导下,中国在短期内通过扩招实现了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规模为10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8%。当时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规定了高等教育发展目标:“到2010年高等教育规模有较大扩展,入学率接近15%”。但1999年6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决定自1999年起实施高等教育大扩招。1999年招生152万人,2000年招生220万人,2001年招生260万人,到2002年便提前实现了15%的奋斗目标。自1999年始,我国高等教育连年大幅扩招,在1999-2005年间每年扩招速度均在20%以上。2006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32"规划》出台,开始有计划地降低扩招速度,使每年招生增长率不超过10%。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年)》更是明确地提出了低速增长的方针,从2010-2020年每年招生增速保持在2%-3%,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
在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政策的指导下,我国研究生教育自20世纪末开始快速扩张,硕士学位授予人数和博士学位授予人数呈直线上升,跨入了研究生教育大国的行列。1996年至2012年这17年间,全国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总数从42127人增长到621549人(见表1),增长了13.8倍,其中硕士学位授予数从36549人增长到565211人,增长了14.5倍,博士学位授予数从5578人增长到56338人,增长了9.1倍。从整个学位授予人数变化过程来看,1998年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总规模增速开始加快,2004年增速达到最高峰,年增长率达37.88%,此后增速回落,2009年后增速降至两位数以内,2012年又出现较大幅度增长,增长率接近13%。硕士学位授予人数的变化趋势与研究生总体规模的变化基本一致。博士学位授予人数则从1996年至2007年保持了十余年的高速上升趋势(2002年出现小幅下挫),直至2008年增速下降至两位数以内,2010年和2011年博士学位授予数与上一年基本持平,但2012年增速又提高到了11%左右。
二、在中央政府主导与授权,地方、高校竞争式发展的模式下,研究生教育的学科门类结构呈现“存量决定增量”的增长模式
改革的基本原则之一是处理好存量与增量的关系,即在一定程度上保住存量的情况下,培育和发展存量之外的增量,再通过增量的积累而形成结构性的变迁动力,促进原有体制的应激性反应,从而实现社会结构逐步转型。“保护存量、培育增量”的原则是指通过保护存量来控制增量的过快扩张,避免增量因偏离路径依赖的逻辑而产生系统风险,同时又通过增量的扩充来实现存量的演变效应,使存量部分可以循序渐进地发生转化,而不至于因为结构突变而出现社会动荡。但是,研究生教育的扩张并没有完全遵循上述原则。
在推进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和调动地方资源、高校潜力的双重原则下,中央教育行政部门对地方政府进行非科层化的竞争性授权,而非简单的行政指令性授权。竞争的标准一般有两条,一是高校办学条件和学科实力,二是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对研究生教育的需求,即根据“需求与条件相结合”的约束机制来增加学位授予点、发放研究生招生指标和配置教育资源。所谓“需求与条件相结合”的约束机制,是指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既要考虑高校的学科建设、导师队伍、科研进展、经费投入、实验室建设等自身办学条件,更要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高校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当地其他高校的学科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研究生人才培养必须既要考虑自身办学条件的许可,又要考虑经济社会的人才需求。当然,不同类型、层次的研究生对于“条件与需求”的要求不同。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办学条件优先,在办学条件达标的情况下,同时视社会需求设置博士点;
硕士研究生,尤其是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社会需求优先,在考虑社会需求的情况下,根据办学条件培养硕士研究生。这是因为博士研究生教育主要培养科学研究和教学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培养条件上,博士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会受到科研氛围、经费、设备、师资等资源和条件的影响。因此,研究条件充足与否是制约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博士研究生培养需要国家持续集中的经费投入,需要发达的高等教育基础和先进的科学、文化作为支撑,更需要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师资条件。由此看来,博士研究生教育具有研究性、独立性、严谨性和阶段性的特点,与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有着不同的人才培养规律。一般而言,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与区域经济结构的联系呈现出减弱态势,即专科层次教育与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的结合最为密切,本科教育次之,硕士研究生教育又次之,博士研究生教育对于地方经济产业结构的依赖度和结合度最弱。从世界范围看,一个国家、一个区域、一个地区可以大力发展专科层次教育、本科教育,甚至硕士研究生教育,但不可能遍地开花式地发展博士研究生教育。从世界经验来看,博士研究生教育有着与硕士研究生教育不同的发展规律和模式,博士研究生教育主要集中于少数地区的研究型大学,体现出一种集中优质资源培养博士的集聚效应,而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是根据当地和区域社会需求来设置学科专业,培养与区域产业结构、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虽然中央教育行政部门对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目标明确、控制严格、管理规范、流程合理,但高校和地方政府为了获得更多的研究生教育资源,主要是博士、硕士授权点和研究生招生指标,纷纷进行“条件和需求”的竞争比赛。其主要意图是为了扩充增量,而较少考虑到结构调整与地方经济社会的需求以及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环境、条件等,从而形成由部门推动的增长竞赛。其结果是地方和高校只考虑如何扩大存量,而很少考虑如何对增量进行结构性变革,即有什么学科专业就继续发展什么学科专业、什么学科专业好发展就增加什么学科专业,而较少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对学科门类的需求,很少考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经济社会急需学科的发展。再加上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复杂性和绩效的难以测量性,以及学术机构自身的惯性,导致了研究生教育发展基本上是“存量决定增量”的增长模式,学科门类结构在十几年内并未出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结构性调整;
并且,各个学科门类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人数呈现同比例增长格局,并未体现出博士、硕士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与人才结构的不同。
(一)博士学位的学科门类构成与变化
表2、表3反映了1996-2012年全国各学科门类博士学位授予量的变化情况(不包括军事学)。1996年全国授予学术博士学位人数为5544人,在11个学科门类中,按照学位授予人数的多少由高到低分别为:工学(2199人,39.7%)、理学(1441人,26.0%)、医学(846人,15.3%)、农学(223人,4.0%)、经济学(196人,3.5%)、文学(143人,2.6%)、法学(135人,2.4%)、历史学(117人,2.1%)、管理学(117人,2.1%)、哲学(78人,1.4%)、教育学(49人,0.9%)。学位授予人数排在前三位的工学、理学、医学,三者合计所占比重为80.9%;
而排在后三位的管理学、哲学、教育学,三者合计所占比重仅为4.4%。
2012年全国授予学术博士学位人数为53011人,在12个学科门类中,依据学位授予人数的多少由高到低分别为:工学(19376人,36.6%)、理学(10209人,19.3%)、医学(6348人,12.0%)、管理学(4095人,7.7%)、法学(2929人,5.5%)、经济学(2619人,4.9%)、农学(2312人,4.4%)、文学(2111人,4.0%)、教育学(1031人,1.9%)、历史学(814人,1.5%)、哲学(730人,1.4%)、艺术学(437人,O.8%)。学位授予人数排在前三位的学科依旧为工学、理学、医学,三者合计所占比重为67.8%;
而排在后三位的学科为历史学、哲学、艺术学,与1996年相比有一些变化,三者合计所占比重仅为3.7%。
从表2可以发现,1996年至2009年间,各学科门类博士学位的授予量大幅度上升;
2009年至201 1年则相对稳定;
2012年,工学和医学博士学位授予人数较上一年有较大增长,而理学博士学位授予人数则有一定幅度下降,其他学科门类基本持平。
各学科门类所占比重变化分为三种情况:比重上升幅度较大、比重下降幅度较大和比重变化不大。从表3可见,在11个学科门类中,比重上升幅度较大的学科有经济学、法学、文学和管理学,其中管理学上升的幅度最大,由1996年的2.1%上升到2012年的7.7%;
比重下降幅度较大的学科有理学、工学和医学,其中理学的比重下降幅度最大,由1996年的26.0%下降至2012年的19.3%,但是理学、工学和医学仍旧是所占比重最大的三个学科;
授予博士学位人数所占比重变化不大的学科门类包括哲学、教育学、历史学和农学。
(二)硕士学位的学科门类构成与变化
表4、表5反映了1996-2012年全国各学科门类硕士学位授予量的变化情况(不包括军事学)。1996年全国授予学术硕士学位人数为36114人,在11个学科门类中,按照学位授予人数的多少由高到低分别为:工学(15663人,43.4%)、理学(4807人,13.3%)、医学(3597人,10.0%)、经济学(2897人,8.0%)、管理学(2588人,7.2%)、文学(2046人,5.7%)、法学(1747人,4.8%)、农学(963人,2.7%)、教育学(735人,2.0%)、历史学(546人,1.5%)、哲学(525人,1.5%)。学位授予人数排在前三位的工学、理学、医学,三者合计所占比重为66.6%;
而排在后三位的教育学、历史学、哲学,三者合计所占比重仅为5.0%。
2012年全国授予学术硕士学位人数为367165人,在12个学科门类中,按照学位授予人数的多少由高到低分别为:工学(128435人,35.0%)、理学(40618人,11.1%)、文学(37620人,10.3%)、医学(35421人,9.6%)、管理学(34433人,9.4%)、法学(28832人。7.9%)、经济学(21200人,5.8%)、教育学(16711人,4.6%)、农学(10940人,3.0%)、历史学(4755人,1.3%)、哲学(4201人,1.1%)、艺术学(3971人,1.1%)。学位授予人数排在前三位的学科为工学、理学、文学,三者合计所占比例为57.4%;
而排在后三位的学科为历史学、哲学、艺术学,三者合itN占比例仅为4.4%。
从表5可以看出,在11个学科门类中,授予硕士学位人数所占比重上升幅度较大的学科有法学、教育学、文学和管理学,增幅最大的是文学,由1996年的5.7%上升至2012年的11.3%。授予硕士学位人数所占比重下降幅度较大的学科有经济学、工学、医学,仅从表面上看,工学的比重有了大幅下降,由1996年的43.4%下降至2012年的35.0%,但如果考虑到近些年来专业学位中工程硕士快速增长的因素,那么整个工程类硕士所占的比重变化并没有如此之大。授予硕士学位人数所占比重变化不大的学科门类,包括哲学、历史学、理学和农学,其中哲学、历史学和农学也是所占比重最小的学科。
(三)学科门类结构的变化特点
对比1996-2012年全国博士、硕士学位授予量学科门类的构成情况,可以直观地发现各学科门类所占比重的变化较小。使用1996年与2012年各学科门类的授予人数和所占比重两组数据分别进行简单回归分析可以发现,1996年数据对2012年数据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这说明,研究生教育在规模扩张的过程中,学科门类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呈现着“存量决定增量”的特点。
通过比较还可以发现,博士学位与硕士学位的学科门类结构不仅没有向差异化方向发展,而且趋同性有所加强,没有体现出博士和硕士人才培养的不同目标要求。具体而言,在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在保证基础性、理论性学科专业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应该大力发展应用型学科专业,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博士研究生教育应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重视理论性、基础性学科的人才培养。
三、国家主导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研究生教育的平衡发展,但由于缺乏刚性的“需求与条件相结合”的约束机制,也导致了研究生教育政策的僵化
在中央政府主导与授权,地方、高校竞争式发展的模式下,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为了平衡各方利益,进行指标分配,比如一级学科博士授予权的增加,每个省只能报两所高校两个专业。指令性分配的结果是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研究生教育的平衡发展,但也导致了“需求与条件相结合”机制的失灵,研究生教育增长“一刀切”,各类高校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从而导致了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同质化倾向。
2007年至2012年间,不同类型层次高校的博士学位授予人数和比重都有所变化。2007年,“985工程”高校学术博士学位授予人数为21705人,占全国授予总数的比重为53.03%,“211工程”高校学术博士学位授予人数为29520人,占全国授予总数的比重为72.13%。2012年,“985工程”高校学术博士学位授予人数为26279人,占全国授予总数的比重为49.57%,“211工程”高校学术博士学位授予人数为34564人,占全国授予总数的比重为65.20%。如表6所示,“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学术博士学位授予人数在数量上都有所增长,但是它们各自占全国授予总数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
2007年,“985工程”高校专业博士学位授予人数为1076人,占全国授予总数的比重为61.73%,“211工程”高校专业博士学位授予人数为1302人,占全国授予总数的比重为74.70%。2012年,“985工程”高校专业博士学位授予人数为1786人,占全国授予总数的比重为53.68%,“211工程”高校专业博士学位授予人数为2246人,占全国授予总数的比重为67.51%。如表7所示,“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专业博士学位授予人数在数量上都有所增长,但是它们各自所占全国授予总数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
2007年至2012年间,不同类型层次高校的硕士学位授予人数和比重都有所变化。2007年,“985工程”高校学术硕士学位授予人数为101371人,占全国授予总数的比重为35.84%,“21 1工程”高校学术硕士学位授予人数为178638人,占全国授予总数的比重为63.16%。2012年,“985工程”高校学术硕士学位授予人数为94269人,占全国授予总数的比重为25.84%,“211工程”高校学术硕士学位授予人数为167277人,占全国授予总数的比重为45.85%。如表8所示,“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学术硕士学位授予人数在数量上呈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但是它们各自占全国授予总数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
2007年,“985工程”高校专业硕士学位授予人数为44519人,占全国授予总数的比重为52.69%,“211工程”高校专业硕士学位授予人数为62821人,占全国授予总数的比重为74.35%。2012年,“985工程”高校专业硕士学位授予人数为81459人,占全国授予总数的比重为41.13%,“211工程”高校专业硕士学位授予人数为118863人,占全国授予总数的比重为60.02%。如表9所示,“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专业硕士学位授予人数在数量上都有所增长,但是它们各自占全国授予总数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
博士研究生教育需要以发达的高等教育、大量的研发经费支出和师资条件等为支撑,集中优势资源,才能既保证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规模,又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从世界经验来看,发达国家的博士研究生教育有着与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不同的发展规律和模式,博士研究生教育主要集中于少数地区的研究型大学,体现出一种集中优质资源培养博士的集聚效应。如美国有406所大学拥有博士研究生学位授予权,而其中有50所大学授予的博士学位数相当于总数的二分之一。美国研究型大学(包括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是美国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主要阵地。美国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和基础研究的进行基本上集中于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著名大学。这样不仅有效利用了优质教育资源,也保证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提高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绩效。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少数研究型大学承担着精英教育的任务,而大量的高等学校则承担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任务,不同类型的高校应该有不同的发展方向。国家重点建设的“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拥有高水平的学科群,应当在这些重点院校中集中设立博士点。这些学校的学科、专业的基础水平高,师资、经费、项目和设备等条件能够保证博士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唯有如此,才能既保证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又使有限的宝贵教育与科研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同时,不同类型高校的定位不同,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在不同学校应有所侧重,没有必要规定统一的比例要求。在现阶段,“985工程”、“211工程”高校等学术能力较强的高校,学术学位研究生占比应该多一些,充分发挥这些高校的学术优势;
以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培养为主的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占比可以多一些,以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主。
四、政府主导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是由我国国情所决定的,其优势是明显的,但需要建立科学有序的机制,特别是“需求和条件相结合”的刚性约束机制
政府主导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模式在制度上明确了中央、地方和高校之间的关系。政府拥有政策制定权、检查验收权、激励分配权,掌控着资源分配、激励设计、绩效评价等各项权力,利用行政主导的力量促进了研究生教育的快速扩张,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研究生教育的区域平衡和高校之间的平衡发展。但是,这也导致形成了“存量决定增量”的增长模式,增量缺乏结构调整,研究生教育发展更多地体现在数量与规模扩张,而非结构变迁上。
政府主导的研究生教育发展其本身仍带有指令性的成分,容易忽略地方和高校的实际情况。上下信息不对称、权力不均衡、沟通不顺畅,于是各地方和高校带着“不报白不报”的心理尽可能地去扩大增量,力求将自身诉求最大化,罔顾结构调整与自身办学条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制约与限制,使得研究生教育难以在结构优化、效益提升的情况下进行规模扩张。
改革的关键是形成“需求和条件相结”的刚性约束机制,使得研究生人才培养能够在办学条件和社会需求的双重约束下发展,即既要考虑办学质量,也要考虑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博士研究生教育主要根据办学条件,同时考虑社会需求来布局发展,而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根据社会需求,同时考虑高校办学条件来布局发展。在维持政府主导的同时,寻找一种能够保持持续产生绩效的机制,使研究生教育沿着科学有序的轨道前行。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