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2023年度教育实践研究报告【五篇】【完整版】

时间:2023-06-25 15:30: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本着优势互补、密切合作的原则,本课题组联合了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教育学会、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教委教研室、k,2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中心等各方面的一线专家,将研究与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教育实践研究报告【五篇】【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教育实践研究报告【五篇】

教育实践研究报告范文第1篇

一、课题的背景

本着优势互补、密切合作的原则,本课题组联合了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教育学会、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市教委教研室、k,2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中心等各方面的一线专家,将研究与实验、产品开发紧密结合进行研究。本课题承担着意义重大且非常艰巨的科研攻关任务。

二、课题研究的愈义、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一)课肠研究的惫义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是一个历史范畴,有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是与社会现代化发展相生相伴的。教育现代化大致包括五个方面:教育的普及化,办学条件的现代化,教育制度的现代化,教育价值、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现代化,教育的信息化。教育的信息化包括创建由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技术手段等构成的,适应社会现代化发展需要的、优化的教育教学环境,并能在教育领域广泛、充分、有效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显然,教育的信息化对教育的现代化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加强对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对于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推进教育信息化是一个世界性、历史性的课题。我们相信随着研究的深入,本课题将对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完善,对2,世纪人才的培养及“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决策产生一定的影响。(二)课肠研究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党的十六大的精神和邓小平的“三个面向”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基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要求和2,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通过历史与现状、国内与国际、当前与长远、微观与宏观、局部与整体、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理论与实践的综合研究和实验,探索并构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模式。(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党的十六大的精神和邓小平“三个面向”的指示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等文件。《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此基础上,《决定》对智育工作和教育信息化做了专门论述,提出“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国家支持校园网络或局域网络建设”,“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开发优秀的教育教学软件”。以上一系列论述为本课题的研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理论和政策依据。2.终身教育思想和理论终身教育思想和理论,是当代对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影响极大的教育理论。人们普遍认为,终身教育概念是进入21世纪的一把钥匙。终身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无疑,终身教育思想对现行教育体制、结构、内容、方法和模式都提出了新的变革要求。因此,在教育信息化的研究过程中,必须充分反映终身教育的思想,依据终身教育的理论。另外,教育的信息化与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推广与运用密切相关。因此,视听教育理论、学习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传播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是我们研究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理论依据。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第一方面是拥有一支掌握先进教育思想和理论,具有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在教育教学中自觉自如地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第二方面是拥有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装备起来的现代化教育教学环境。第三方面是拥有丰富多样的、实用有效的数字化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第四方面是信息技术广泛、充分、有效地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第五方面是教育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依据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和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我们确定了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一)课题的研究目标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可以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1.提出优化信息技术课程结构和教材体系的具体方案,开发一部分质量较高的各类信息技术教材、教参、辅助电子教材。2.提出优化的城域网、校园网建设方案及其评价标准,开发一套质量较高的网络应用软件。3.提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初步理论,并通过实验构建2一3个比较成功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模式。4探索一套教师培训的科学方法。5.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验、网络建设与应用实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实验,以探索和构建相关的体系和模式。6.繁荣和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理论研究。(二)课题研究的内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体系、发展趋势以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材(包括文字教材、电子教材)的开发和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进行探索和实验。2.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涉及到教学的各个领域,目前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需要在先进教育思想、教学理论指导下,对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下的教学结构、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实验。3.网络建设与应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近几年来,城域网、校园网、资源库的建设相继成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热点,在实践中,既在上述方面取得了许多新经验,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也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如城域网、校园网的功能怎样才能真正符合不同学校教育教学的需要;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地使用网络;资源库的结构、体系、内容如何设计才能更有效方便地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如何真正做到资源共享等。我们迫切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4.教师培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师是教育信息化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是否具备一支掌握先进教育理论、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并有能力在教育教学中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的教师队伍,直接影响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因此,研究和探索在实践中如何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培训教师的指导思想、目的、内容、方法、模式,为提高教师素质服务,是本课题的重要任务。

教育实践研究报告范文第2篇

(一)构建教师和学生主动发展的实践模式

(二)教师在其教育教学工作中获得主动发展

(三)学生在其学习活动中获得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

二、研究内容

首先,通过优化人际关系,为师生主动发展创造适宜的人际环境;
第二,优化师生抱负水平,让教师和学生真正意识到群体目标的实现依赖于群体内个人目标的实现,使自己在确立工作和学习目标时,主动与群体目标结合起来;
第三,改善师生发展的外部环境,并开展超越自我活动,推行合作性的活动化教育教学方式,加强以人(师生)为本的校本课程建设,让师生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

三、研究方法

课题研究过程中主要以行动研究为主。在课题研究准备阶段,对于与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相关的理论文献的梳理,以及对于实践调查是必要的。因此,采用了理论概括和文献研究以及调查的方法;
在构成研究假设以及研究结果讨论中主要采用了理论抽象的方法;
研究过程中各种研究措施与实践结合是研究者的反思和观察是主要方法;
研究中对于学校在优化群体中的成功做法有助于课题实施。适当采用经验总结的方法可以免去不必要的重复研究。

四、课题研究主要的实施策略

(一)建立民主宽松的群体氛围

形成群体成员的合理组织与重组,开展集体活动和竞赛,改革学校管理,做到权力下放,责任到人,增进干群之间的相互了解,实行民主管理,接纳群众参与管理。

(二)探索校本教研,打造现代群体学习型校园

为教师制定成长规划,建立个性化成长档案。合作互助,发挥群体智慧,引进外智与以校为本相结合,改善教师心智模式,学以致用,加大教改力度,重“名师”培养,鼓励教师超越自我。

(三)探索“群体优化,主动发展”的德育活动模式

1 实施“自主教育”,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全体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努力按照校训“参与、明理、求美、创新”充分实现自我价值。

2 开展“社会实践”、“中队勤日周”、“自主十分钟”、“班干部轮换制”、“小博士论坛”等活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3 探索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机制。

(四)建立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1 研究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策略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策略。

2 研究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策略,切实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3 初步尝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研究。

五、研究取得的效果

(一)完善了管理机制

第一,制定了教师在校一日生活规范,学生在校一日规范,用两规范约束人。严格常规管理,按考核方案办事,这为后绩发展打下了基础。

第二,抓科研兴校,科研育师,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以实施符合校情的教育教学策略。着重抓了课堂教学改革试验,从学生实际出发,建立有效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运行机制和教学模式。

第三,以学校整体环境建设为突破口,通过对学校物质环境、心理环境、人际环境建设形成和谐奋进的育人环境。

第四,积极稳妥地推进学校内部管理改革,聘任制,评聘首席教师。

第五,开发社会上教育资源,树立大教育观,实现教育社会化。开发社会教育资源-请外教-办英才学校。

第六,反思原有经验不断推陈出新,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

(二)树立了终身学习的理念

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必须与时展的脉搏共存,要求教师关注教育教学改革动态。如果漠视时代和教育的发展,拒绝学习,接受新东西,墨守陈规,安于现状,最终必将被淘汰出局。

(三)建立了学校民主和谐宽松的人际关系

我们强调建立教师与管理者人格上的平等。引导教师确立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的意识,帮助教师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显示自己最大的才能。相信每一位教师都是强者,依靠每一位教师办好学校,在校内构建起尊重、理解、沟通、信任的人文环境,在学校大利益大荣誉的引领下,实小每一位教师的团结、合作的群体关系和实小精神体现得非常充分,也为我校每年的教学质量一直保持领先的水平奠定了基础。

(四)科研引路,促进了教师主动发展

科研引路,课题激活是学校发展的驱动力,促进教师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主动发展。我们建立了以校长为首的教科研领导小组,制定了教科研方案,鼓励教师撰写论文,聘请区、市教科研专家到校做专题指导,形成了教科研工作的完整组织系统。

(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我校在2000年开始使用景山教材时,就着手进行了校本课程建设,从内容上,针对我校的校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们确定开发了如下板块的校本课程,见表1,并逐渐形成了校本课程体系。

多年的研究与实践表明: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中,教师的科研能力与教学水平获得很大提高。而且向其它学科进行辐射,并能利用、依靠其它学科的知识,回应教学重、难点问题,培养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又使其逐步向复合型教师转变。

(六)形成了有效的德育运行机制

在学生所有素质中,做人是根本,因而德育成为学校工作的首位。学校建立了完善的德育管理机制,在德育过程中体现教育效益。为了做好德育工作,本课题采取分不同年级、不同年龄阶段、分层推进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良好行为习惯训练,并逐渐内化为学生人格形成,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载体,从而构建学生人格的生成机制。

(七)学生主动发展

在专家们的指导下,学校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轻松、主动的进行学习。转变了以往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着力营造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

六、结论

本课题研究从实践的角度证实了研究假设,主要可以表述为以下结论:

(一)学校教育应该促进教育主体和谐发展

教育主体的和谐发展:一是教育主体件发展的平衡性。教育过程中不能以牺牲教师的发展来换取学生的发展,忽视教师的发展,难以使教师有幸福感。现代学校教育的主体应将教师纳入其中。二是教育主体个体发展的和谐性。从哲学角度看,学生素质发展可以概括为感性和理性两方面,只有二者平衡才能实现其和谐发展,教育只有促进二者的和谐发展,才可能实现他的本体价值和功能。

(二)宽松民主的群体氛围是实现群体优化的关键

“人际沟通一认同目标一参与活动一实现发展”是实施群体优化的基本逻辑。本研究效果在实践中的显现的机理在于建立宽松民主和谐的群体氛围,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才能实现人际沟通,只有在和谐的人际关系中,群体成员才能把集体目标作为个体目标,个人与集体的目标的一致性,引导群体成员形成合力,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将大家聚集到集体活动中来,为集体活动目标的实现献计献策,通过活动实现集体目标,同时各得其所的获得发展。

(三)合作性的教育教学方式是群体优化的基本活动方式

在优化的群体中,学生获得了安全感,他们的潜能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教育资源更加丰富。师生个人的活动目标与群体目标融合起来,实现个人目标与完成群任务统一起来,群体内的竞争是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师生的挫败感。在和谐的群体氛围中,不仅学生间能够实现彼此优势互补,扬长补短,而且教师间能够形成教育教学工作的共同体,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异质”成员构成的群体。

(四)群体优化有助于校本课程开发

新课程计划的实施,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师的角色。教师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和实施者,也是重要的课程开发者,尤其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开发校本课程单靠教师个人力量难以完成任务,必须有教师团队和学生配合的共同参与。教师们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转变了观念,增长了才干,促进了自己专业化发展。

教育实践研究报告范文第3篇

选题本着小、活、实、短、平、快的原则进行,一线教师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出发,选取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实际问题,小,即研究的范围、问题规模小,内容具体,但问题必须具有普遍意义,是个“类问题”,能有点及面,实现推而广之,可以围绕问题持续深入滚动研究;
活,即没有固定的研究模式,没有强制的操作流程,流程简化,人人都可以研究,时时都可以开展,处处都可以进行;
实,即问题是本学科、本校、本班、教育教学实际问题,在教中研,研中教,研究成果体现在教育教学的改进和有效上,凸显实效性;
短,即周期短;
平,即符合教师的实际研究水平,快,即见效快。选题范围主要是研究班级教育管理和学科教育教学,学科教育教学主要是研究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

二、基本涵义及定位

与大课题研究相对而言,小课题研究属于校本研究范畴,是一种重要而可行的校本教研方式。小课题研究更强调教师的自觉行动,是教师的自我研究,是以教师自身教育教学过程中迫切解决的问题为研究对象,以问题解决、经验总结为研究目标,吸纳和利用各种有利于解决问题的经验、知识、方法,改进教育教学工作,同时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课题研究。小课题研究不仅仅是立足校本、贴近教师、植根课堂的有效科研方式,也是实现教育科研大众化、平民化、草根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小课题研究的核心价值在于改进教育教学和参与研究。

三、研究周期

视研究内容而定,可长可短,时间短则两至三周,长则三至五个月,一般不超过一年。

四、研究方法

一般拟采取行动研究、叙事研究、教育观察(课堂观察)、调查研究、课例研究、个案研究、经验总结等方法,。

五、课题组成员一般为1—3人,不超过3人,可以是个人课题,也可以是小组课题。

六、操作流程

小课题研究一般可以采取“深入问题场景(课堂)———发现问题和困惑(提出小课题)——分析、诊断问题——设计解决方法(研讨对策)——合作实施或个体实践——总结提升”的操作程序。

1.各校于每学期期初由教科室组织教师开展以“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与困惑”为主题的科研论坛活动,指导教师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有价值的小课题,用叙事的方式记录下来,填写《小课题研究方案》(见附件),选题要符合重要性和迫切性、可能性和可行性、实效性和推广性等标准。

2.教师收集有关这个问题的相关材料及他人的实践经验进行学习,思考和规划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解决该问题的措施和行动,筹策并制定出行动的计划。

3.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实践,及时记录和收集研究过程的原始真实材料(包括视频材料),写教育教学笔记。一个阶段后,教师进行行动反思,调整行动计划。小课题研究的核心是行动,行动是研究方案付诸于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寻找问题解决、改进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研究过程要充实、切实,淡化形式,注重实效。尽可能把小课题研究中的教育行为作为一个过程表述,即不是静止描述教育行为,而要说清楚事情的演变过程,总结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说明教师及学生行为变化的曲折过程,并尽可能用较为全面的事实表述实际效果。

4.教师进一步开展研究实践(“二度研究”),并收集整理研究过程的材料,准备参加学校或区级的鉴定和评审活动,学校要定期督促、检查研究工作,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定期召开小课题研讨会,开展小课题阶段成果交流、研究课展示活动,促进各课题组研究水平的整体提高。。

5.学校和区教科规划办要及时帮助教师及时总结小课题研究的经验教训,开展校内、校际或区级的教师小课题研究成果的鉴定和评审、成果推广活动,校内、校际活动由学校自行安排。研究工作结束后,课题负责人要及时向学校或区教科规划办申请结题。结题时主持人须提交研究报告(结题报告或叙事报告)、《研究工作报告表》、《研究成果登记表》各一份(包括附件:结题研究课教案或主题教育活动方案)。区级鉴定和评审活动每年举行一次,范围一般为区级立项的小课题。

6、学校和区教科规划办采取丰富多样的成果推广形式,搭建展示小课题研究成果的平台,如开展课堂研讨、科研沙龙、小课题成果交流会、小课题论文评比等活动;
汇编《小课题研究课题通讯》、《小课题结题报告集》、《教师小课题感言集》、《教师小课题论文集》、《教师反思、评课集》等文本资料。

七、成果表达方式

鼓励教师使用自己的语言阐述研究成果。小课题研究倡导多样有效的成果表达方式,一般可以采用行为(教学)和文字方式,文字除研究报告外,可以采用教育教学的叙事、论文、日志、案例描写、课例报告、经验总结、调查报告、个案报告等方式,经典或优秀的活动方案、教案、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课程资源、学生作品等也可作为成果表达形式。

八、管理要求

1、学校层面的小课题管理由学校教科室组织实施,区级小课题的申报和管理由区教科规划办统一组织实施,一般先由学校教科室对上报课题进行指导,并择优(小、实、新)上报区教科规划办。

2、区级小课题申报一般在每年4、5月份,研究方案字数在1000字左右,研究报告字数在2000左右,课题研究方案、课题研究工作报告(进度)表、课题研究成果登记表、课题研究报告表样式见附件。

3、建立小课题管理制度。

教育实践研究报告范文第4篇

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策略分析学术论坛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参加学术论坛,研究生可以博采众长,从中获取和充实专业知识,掌握学科前沿的最新动态,了解同行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技术。涉猎其它学科领域的知识,能拓宽知识面,优化知识结构,掌握多种技能,从而为学术创新奠定必要基础。从心理学的动机理论看,当研究生看到自己的创新思想引起参会者更多的关注与重视时,就有动机学习和创新,会使自己充满成就感,也有利于激发创新意识,增强科研创新动力,通过浓厚学术氛围的熏陶,还有积极进取勤奋学习、刻苦科研使创新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能激发研究生学术热情,启发科学思维,在其读书报告基础上进行学术观点展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能力,并逐渐凝练其研究领域成果。

(一)以“发现教法”为基础

开创学术论坛新模式发现法(也叫探索法)是美国认知主义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提出的。探索法在当前的研究生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学术论坛活动就是充分运用发现法这种教学法,要求研究生在导师的认真指导下,通过自己的探索和学习,搜集文献资料,形成学术观点。“发现”某一具体学科领域事物变化的因果关系及其内在联系,形成概念,获得原理。我校通过开展研究生学术论坛活动,引导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学术交流,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和能力。发现法是开展研究生学术论坛的理论基础。为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推进学风建设与研究生教育,我校教育学研究生加强学术坛活动建设。

1.高度重视

保障“有效开展”学术论坛“有效教学理论”要求研究利用和遵循规律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方法策略,为了保障学术论坛活动的有效开展,切实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教育科学学院成立了“学术论坛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征求同学意见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每位同学的报告时间,做到了定时定人开展学术论坛活动。与此同时,每次论坛活动均要求报告同学邀请其导师在内的1-3名老师莅临指导,并针对同学拟定的报告题目、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

2.形式多样

营造“乐学善思”的学术氛围学术氛围是师生群体在共同的研究实践中形成的,从心理学方面看,积极向上的学术氛围可以感染学生、激励学生的探索行为,可以从“刺激-反映”理论得到解释,乐学善思的学术氛围有利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我院学术论坛的形式是初级论坛中级论坛和高级论坛相结合。初级论坛在导师和学科教研小组的研讨指导后发展为中级论坛,以高级论坛带动初级论坛。论坛结束后研究生根据导师的指导意见和专家的建议对自己的课题进行总结反思,整理成学术论文投稿发表。

3.勤抓落实

注重实践与创新“学用一体”以“政产学研用”五位一体理念为指导,我院积极相应国家政策与实践基地合作,立足本地资源优势,与黄石市教科院合作成立了湖北师范学院教育学研究生工作站,长期开展合作教研活动。为使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培养锻炼。从学期初开始酝酿并制定了学术论坛实施方案,以方案和制度为指导,认真落实,对所有同学的报告严格要求。所有报告同学均提前将报告主题上交,同时要求报告所用课件提前一周提交校内导师和工作站实践导师修改、审核。每次报告均要求报告学生导师参加,同学必须提出意见和建议,以期帮助报告同学修改,同时锻炼学生思辨能力,拓展研究视野。一学期以来,通过一系列有力、可行的措施,教育学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均得到较大的提升,所有学生对科学研究的步骤、方法、技巧均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使研究生科研创新与社会教学实践得到有效衔接。

4.营造平台

力争学术水平与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为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我院建立校内学术研讨制度。定期举行研究生学术论坛,能给研究生提供舞台和机会发表自己的学术观点,让更多的专家和教师参与指导。学术论坛吹动学术交流之风,学术论坛创造了一种自由、富有时代气息的学术空间。做学术报告既帮助研究生凝练研究内容,也为研究生展示自我提供了平台。研究生能在学术论坛这一舞台上激情高昂,尽情的展示自我,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学术论坛也增进了教育学一级学科涉及的二级学科的不同学科领域之间的了解和沟通,而且启发了大家对社会、对人生、对学术的思考,对研究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帮助。

(二)以“科研兴趣”为导向

自主创建“勤学善研”好氛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科研兴趣是研究生从事学术研究、进行科研工作的动力。研究生教育中的学术活动有效开展需要广大研究生积极参与,一方面参与学术论坛的同学是本次成果展示的听众,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面,学习科研方法;另一方面,参与者也是拟评委,能为报告人指出缺陷,让报告人及时发现并改进不足之处,同时参与人也提高了学术观点的凝练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双方都达到良性互动。在学术论坛组织过程中,我院坚持“以人为本”的生本教育理念,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帮助同学提高学术思维,了解学术前沿和动态,以学生需求为依据,以学生发展为要求,以“学术论坛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同学,构建了形式多样的论坛形式。论坛的基本形式之一是由单一同学根据自己的研究方向选取研究课题,在有一定研究成果或思路之后,以自己讲解的形式引导所有同学进行讨论和交流。形式二是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以教育学基础课程为主线,确定一些研究课题,通过小组形式进行调研和分析,最终各组分别汇报研究成果和得出的结论。在此基础上互相提问、质疑和答疑,这一方式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锻炼了学生的学术思维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形式之三是由外出参加学术活动或学术年会的同学讲解最新的研究动态和前沿,分享参加会议的感受和注意事项。通过这一论坛形式,促进了学生对学术前沿的把握和了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和眼界。此外,本学期还通过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讲座的形式增强研究生的科研兴趣。邀请外校专家开展高级论坛15次,研究生工作站实践导师开展学术讲座29人次,邀请本校教学名师讲座开展中级论坛10人次。第一,成功邀请多位全国知名专家讲学。成功邀请到外校讲座的知名专家,如台湾辅仁大学林梅琴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博导李太平教授、“磁湖学者”郭冬生教授、中央教科所博士后于泽元教授等全国知名专家来为研究生做专题讲座。第二,定期邀请全校优秀教师做科研辅导。我院优秀教师长期为研究生做好科研做辅导,如教育科研经验丰富的邓李梅教授开展“打造高效课堂的实践与思考”专题报告,每年必出多篇省级优秀学位论文的优秀指导老师向光富做“实证论文写作”研究方法指导。第三,长期邀请研究生工作站优秀实践导师作报告。如成功邀请到黄石市第十四中学教学副校长冯世飙做“德雅载物,春风化雨”报告、副校长涂国民做“怀揣教育梦想,争做四有教师”报告,黄石市广场路小学优秀语文教师满红莲做“小学语文实践活动设计”报告,优秀教师汪细强做“发挥专业能力,让学有所用———课程研究开发为例”报告,黄石三中的高级教师肖燕鹏做“中学教师开展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法”报告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培养了研究生科研兴趣的同时,还创建了勤学善研的好氛围。

(三)以“学习积累”为主体

贯彻坚持“求真务实”全过程“罗马建成,非一日之功”。积极倡导研究生平时多读书、多学习专业理论,多积累知识。秉承求真务实的精神,认真学习做好学问,在积累中提高创新能力。功在平时贵积累,精心准备多展示。在学术论坛时间中,我院研究生在选定方向和研究课题后,广泛收集文献资料,在导师指导下逐渐形成自己学术观点。掌握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精心准备,多积累多参与学术论坛演讲比赛,力争出色地展示出自己的研究情况。如本学期13级教育学研究生开展的学术论坛有教师教育方向的田子荷同学做“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教师教育一体化建设”研究报告,学前教育方向的汤雅黎同学做“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有效教学的问题及策略研究”报告,田一君同学做“提高高中生英语作文水平的有效教学”研究报告,邵智博同学做“中学数学新课导入的有效方法与反思”研究报告,李维华同学做“语言支架在英语教学中的案例研究”报告,刘海阁同学做“全纳教育视域下”培优辅差“教学的困境及出路”研究报告,夏炽同学做“新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程有效教学研究”报告。学术论坛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学术论坛有利于创造浓厚的学术氛围。通过开展研究生论坛活动,可以激发研究生自主学习研究能力。在发现中学习探索中进步,培养创造性思维,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对研究生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开拓知识视野,增强学术意识。学术意识是研究生成长过程中必须具备的。尤其是研一学生,即使是观摩研究生学术论坛也能扩大自己的视野,增强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学术意识的敏锐度。其次,跟踪研究前沿,提升创新能力。科研能力是研究生综合能力的核心指标。在参加学术论坛活动中,查阅和搜集大量的专业文献资料,可以丰富专业知识,也可以学习撰写学术论文的规范和要求。同时进行学术交流,有助于突破自己固有的思维模式,迸发创新思想。这些都能为科研写作打好基础。再次,博采众家之长,强化综合素质。综合能力是研究生质量的重要内容。通过学术论坛,可以锻炼研究生创造性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勤奋刻苦、积极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勇气。另外,通过交流还可以锻炼他们的社会交际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从而使他们的综合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四)以“内涵建设”为核心

积极争取“优质高效”保质量《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离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我校教育学研究生定期开展学术论坛活动,贯彻落实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的“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研究生教育是我校当前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我校坚持走已提升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之路,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已纳入我校建设发展的重要日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通过系列学术论坛活动的开展,本年度教育学研究生产出了丰硕的科研成果,科研数量和质量都有很大进步。以13级参加学术论坛的41名教育学研究生目前科研成果为例,2014年度已发表的省级学术论文45篇,每人次年均发表量达1.09篇,比往年有很大提高。全体教育学研究生都非常积极地参加学术讲座。我们邀请到教育学海内外资深教授博导为教育学研究生做高级论坛讲座,加强了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和研究热情,对研究生开展初级论坛起到了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很多学生领略到专家学者的风范,意识到要以做学问为快乐,更加发奋潜心钻研。如13级王泓荔同学发表EI论文Applied-InformationTech-nologyinDesignofDiabeticRehabilitationMan-agementSystemBasedontheTechnologyofMobileInternet,夏炽同学发表“新课改背景下思想政治课程有效教学研究”,刘路同学在《教学管理》发表“从三效维度谈有效教学评价”,汤雅黎同学发表“信息时代家园合作的偏差及其匡正策略”,孙逊同学在《教育科学论坛》发表“农村幼儿教师成就动机与继续进修意愿的关系研究”,龚书静同学在《教育与教学研究》发表“绘画在幼儿语言教育中的应用分析”,张欣宇同学发表“PSD: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探索”,马媛同学在《教育与教学研究》发表“幼儿园美术教学活动中的误区与有效性策略”等学术论文。人才培养是具有周期性的,不可能一蹴而就。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对教育理念、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进行一系列的深入改革,着眼于长远,使教育完全为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而服务。通过学术论坛这个学术交流平台,营造出良好的学术氛围,增进师生学术上的互动交流。为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基础保障。

二、结语

教育实践研究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
课程设置;
比较

1、前言

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在2006年由20所试点高校首次进行招生,设置体育硕士专业学位,有利于充分发挥体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功能和作用,有利于适应高层次、应用型体育专门人才需求急剧增长的趋势,有利于积极调整和优化体育学科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2009年教育部决定,扩大招收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范围。国家自2009年开始调整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结构,提出要大力发展专业学位,努力从根本上改变硕士研究生教育以攻读学术学位为主的局面,并力争到2015年,使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中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例各占50%。随着全日制体育硕士的培养规模的壮大,到2010年全国已有62所高校开始招生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新形势下我国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位类型进行培养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课程设置方面必然会存在一些问题,不够完善。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对所涉及的专业领域分析研究

如表1所示,我国大部分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主要包括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和竞赛组织这四个领域。资料显示这几所高校只有沈阳体育学院有竞赛组织这个专业,其他学校尚未涉及这个领域。东北师范大学、鲁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浙江大学只有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这两个专业。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现在的人们越来越追求科学健身,需要社会体育指导员来指导他们如何进行合理科学的健身。因此其他高校可以增加社会体育指导这个专业领域,同时还能扩大学生的就业机会,让那些对社会体育指导感兴趣的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领域。

表1部分高校全日制体育硕士的专业领域

专业领域学校类别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

指导竞赛组织宁波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东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鲁东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具有其自身的特色,在各个领域下又设置了不同的研究方向。见表2:

表2上海体育学院各专业领域的研究方向

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体育教育的一般理论与方法研究运动训练一般理论与方法研究社会体育理论与基本方法体育教学研究专项训练理论与方法群众体育赛事的组织与管理体育教育社会学研究竞技体育的社会学研究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教育心理学研究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户外与极限运动项目开发与推广特殊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信息技术在运动训练与竞赛中的应用与开发社区体育组织与管理2.2不同专业领域的课程设置研究

2.2.1公共课

10所大学在公共课方面的比较,调查发现:浙江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山东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和山东师范大学这些高校的公共课有四门,分别是自然辩证法、逻辑学、外语、计算机,上海体育学院、宁波大学的公共课有自然辩证法、逻辑学、外语、计算机和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这五门公共课。上海体育学院有统计分析与计算机课、鲁东大学有网络应用技术课,这些课的设置比计算机这门课更具体、更容易让学生学到一些具体的知识。与这些学校的课程设置都不同的是浙江大学,它的公共课也是四门,但不同的是这四门课包括英语、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还有一门公共素质类课程的选修课。

2.2.2体育教学

浙江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宁波大学、沈阳体育学院及北京师范大学这几所学校的体育教学领域核心课程设置了五门课程,分别有体育课程导论、体育教材教法、运动技能学习原理、体适能评定与方法、体育心理学理论与方法。山东体育学院的体育教学领域设置了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大学体育教学概论和专项理论与实践;
上海体育学院的体育教学领域设置了现代学校体育专题;
山东师范大学的体育教学领域设置了人类运动发展与促进。浙江大学的体育教学领域设置了体育科学研究法、运动生理学研究进展、体育教学论、球类教学理论与实践、田径教学理论与实践、体操教学理论与实践、武术教学理论与实践。

2.2.3运动训练

浙江师范大学、沈阳体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宁波大学、鲁东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的运动训练领域核心课程有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运动心理理论与应用、运动训练科学监控、运动上病的防治与康复、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这五门课程。与此不同,东北师范大学的运动训练领域核心课程还设置了体适能评定与方法这门课;
山东体育学院的运动训练领域核心课程设置了运动心理学进展、运动人体科学专题和专项理论与实践;
上海体育学院的运动训练领域核心课程设置了现代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专题;
浙江大学的运动训练领域核心课程设置了体育科学研究法、运动生理学研究进展、运动训练学理论与实践、球类训练理论与实践、田径训练理论与实践、体操训练理论与实践、武术训练理论与实践。

2.2.4社会体育指导

浙江师范大学、沈阳体育学院这部分学校的社会体育指导领域核心课程有社会体育学、健身理论与实践、运动处方、大众体育管理、运动休闲项目概要这五门课程。山东体育学院的社会体育指导领域核心课程设置了体育赛事的组织与管理、锻炼心理学、社会体育指导理论与实践、专项理论与实践;
上海体育学院的社会体育指导领域核心课程设置了现代学校体育专题;
山东师范大学的社会体育指导领域核心课程设置了体育社会学研究和社会体育心理研究。

2.2.5竞赛组织

沈阳体育学院的竞赛组织领域核心课程有体育市场营销、体育产业导论、体育管理理论与实务、体育竞赛组织与管理、体育法与伦理。曲阜师范大学的竞赛组织领域核心课程设置了运动竞赛理论。

2.3实践环节的比较研究

表3部分高校教学实践环节比较

学校类别教育实习内容学分宁波大学教育实习包括教学工作实习、班主任工作实习、调查研究。实习时间为半年(必要时可以延长到一年)教学工作实习要求学生一般每人听课不少于2周,从事课堂教学一般不少于15周,参加教学评议不少于5次。从事1个班(一般是任课班)的班主任工作,开展班主任工作实习活动,实习班主任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10周。8浙江师范大学顶岗实习包括见习与实践1个学期,见习不少于10次课(20学时),实践教学不少于4次课(8学时)。本科专业实习管理,协助带队教室做8周的本科生教育实习管理工作,完成2期实习队刊、3次以上听课记录。专业技术实训,不间断学习或训练一个学期。学术活动,参加6次以上(含6次)学术活动。完成与毕业论文相关的文献检索或撰写相关调查报告。在校期间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通过考核获得相关资格证书。8东北师范大学必须保证不少于1年的实践教学,教学实践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微格教学、教育调查、课例分析等实践形式,实践时间不少于半年。8山东体育学院教学实习或实践时间不少于1年,实习结束后撰写实践总结报告。4上海体育学院实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校内实习,实习时间为6个月;
第二阶段为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实习时间6个月。实习结束后撰写实结报告。8沈阳体育学院实习时间不少于1年,实习结束后撰写实践总结报告。8鲁东大学实习时间不少于1年,实习结束后撰写实践总结报告。8北京师范大学教学或训练实习与科研技能训练实践,时间不少于1年,实习结束后撰写实践总结报告。在实习期间应参加不少于8次的有关学术活动。8浙江大学实践实习,每周2学时以上,总计时间一年,提交实习计划,撰写实践总结。8山东师范大学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一年。实践教学包括教育实习、教育见习、微格教学、社会调查、课例分析、班级与课堂管理实务、运动训练与社会体育实践等实践形式,其中校外实践活动时间不少于10周,校内专业教学实习不少于20学时,实习结束后撰写实践总结报告。8由表3可以看出,浙江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对学生的实践部分做的比较详细具体,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浙江师范大学和宁波大学的实习时间为半年,其他高校的实习时间均为一年,但宁波大学根据需要可将实习时间延长到一年。宁波大学与山东师范大学的实践环节中包括了班主任工作实习,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而且还能更好的了解学生的需要。教学实践课的学分都是8学分,只有山东体育学院的是4学分,实习结束后都要求撰写实践总结报告

3、结论

我国大部分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主要包括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和竞赛组织这四个领域。大部分高校设置的公共课都大同小异,没有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学生的需要来设置课程。各专业领域根据特点不同,设置了不同的课程。这10所高校都根据自己的培养目标制订了不同的实践内容,实习的时间大多是一年。实习合格所得的学分是8分,只有山东体育学院是4分。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管理资料汇编[Z].2011年全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研讨会,2011,(11).

[2]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Z].教研[2009]1号,2009,(3).

[3]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文件.关于下达《体育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Z].学位[2005]8号,2005.

[4]谭政典,周兰君.中、美、日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报,2003,20(4):18-20.

[5]魏德样.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调查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报,2011,27(4):6-8.

[6]高玉英.新形势下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探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9,24(3):72-74.

[7]曹健.建立体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6):94-96.

[8]周珂等.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1):11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