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2023年关教育教学论文【五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3-06-26 15:20:08 来源:晨阳文秘网

摘要:充分利用全方位覆盖、全过程渗透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主动适应网络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加强学生的德育、管理和服务,实现了网络新媒体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紧密结合。关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关教育教学论文【五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关教育教学论文【五篇】

关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有关教育经济学小论文范文一:思想政治教育经济贸教学论文

摘要:充分利用全方位覆盖、全过程渗透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主动适应网络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加强学生的德育、管理和服务,实现了网络新媒体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紧密结合。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经济

一、新媒体给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新媒体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实现了多元化,学生可以主动了解、搜索新事物和学习新知识。新媒体以其搜索的便捷性和海量的信息拓展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也进一步拓宽了工作渠道。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模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工作,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实现开放式教育,从而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和互动,突出学生在教育上的主体地位,进而使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做到有的放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也通过QQ空间、微信、微博等媒介充分展示自我,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和完善,而且有利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但是,新媒体中也存在不少落后、消极的信息,对于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学生而言,其是非曲直难辨,易导致学生价值观的错误倾向,甚至会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特别是对于自制能力较差的高职学生,更易游戏成瘾、网购成瘾,影响身心的健康发展。所以,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挑战。

二、高职院校利用新媒体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途径

1.抢占阵地,构建新媒体教育平台第一,搭建微博平台。以校内各类网站为依托,比如福建对外经贸学院开通学工处、团委、教务处、招就办等职能部门的微博、微信、QQ空间等公共平台,创建微博平台,信息及时联动,促进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通过电脑或手机进行多层次、扁平化、平等性交流,及时把握学生动态,广泛开展网络舆情收集,使思想政治工作和维稳工作更具主动性和前瞻性。第二,创办手机报。学院团委开办学生手机报《思想驿站》,每2天1期以手机彩信形式免费发送给全院2000多名团员青年骨干,让青年学生切身享受到新媒体所带来的新体验、新服务和新时尚。第三,推出电子杂志。《贸院青年》《海纳》等推出电子杂志办刊形式,除了文字和图片外,还包括视频、超链接、及时互动等网络元素,汇集多种表现形式。第四,建立短信和微信平台。以学生手机用户群为依托,院团委或各辅导员通过校内短信、微信平台给校园集团用户免费发送消息,切实提高学校的管理效率。第五,发展辅导员博客。通过举办或参加各级各类辅导员博客大赛、优秀博客经验交流会,充分调动辅导员创建博客的积极性。目前辅导员、政工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设了自己的博客空间和QQ空间,共计100多个。第六,整合通信群。学校鼓励加强学生群体分类研究,将学生分为学生党员、团学干部、社团成员、专业班级等学生群体,以学院、系部或班级为单位整合即时通信群,如飞信群、QQ群、微信群等,针对不同群体形成点面结合的信息沟通机制,提高了分类教育引导的实效性。

2.优化内容,倡导校园网络文化进一步丰富以新媒体平台为媒介的内容与形式,采取有效措施打造思想宣传阵地,营造积极、健康、向上、文明的新媒体平台。发挥网络的多媒体特性和优势,借鉴利用各种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努力使思想教育内容的形态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变为动态。在新媒体媒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及时更新,不仅要保证信息质量,增加内容的思想性,还要增加信息的流量,确保内容的丰富性。用先进的文化、科学的思想武装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以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把握住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权。内容和特色是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也是吸引学生眼球的法宝。在新媒体平台建设中,学院始终坚持新媒体应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应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理念,不断优化内容,倡导高品位的校园网络文化。学工处网站学工在线现有多个栏目,主要围绕学生的日常思想教育与管理,其中学生论坛吸引了很多学生的参与;党工部网站以党建为特色,致力于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院毕业生就业信息网以服务毕业生为宗旨;院心理中心心理咨询以心理健康指导为主要内容,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心灵自由的空间,并为每位学生提供在线心理测评,为师生提供学习、生活、心理等服务。运用私信等互动手段提供单独的咨询、指导和帮助,实施个体教育,致力于有针对性地解决师生的思想问题,让新媒体实践运用与理论提炼相结合。

3.堵疏结合,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发挥专职教师和辅导员的作用,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法,多层次、全方位地构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一方面,学院通过开设媒介素养选修课开展课堂教育,使大学生理解什么是媒介素养,应该如何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另一方面,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辅导员队伍应该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干预,使思想活跃的大学生群体,能够在各种媒体信息面前保持冷静头脑,学会分辨良莠,防患于未然。此外,要鼓励学生开设与新媒介有关的社团组织,如信息技术协会、广播站、网络兴趣小组等,使他们拥有真实的实践体验,在社团活动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也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逐步提高学生对媒介信息的分析能力和评价能力,从而构建起有利于提高学生媒介素养的教育体系。

4.加强领导,建立保障支撑体系一支技术娴熟、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开展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力的组织保障。学院积极打造包括党政管理人员、专兼职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为主,党团学生干部、班级学生骨干为辅的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使他们及时转变思想观念,掌握新媒体的技术操作,适应并接受新环境的改变,积极关注网络舆情变化,主动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深入到学生扎堆、聚集的网络新媒体当中,针对广大青年学生在思想、学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难题疑惑,通过上线交流互动、心理疏导、就业创业专题讨论等,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5.虚实结合,增强教育管理实效性第一,将新媒体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学院利用手机报便捷、快速、辐射面广的优势,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扩大教育覆盖面和影响力。电子杂志《贸院青年》设立团情快讯、校园焦点、就业创业等多个栏目,面向广大学生及时传递校园最新动态,加强思想引导。重要节日、重大活动和敏感时期,学校还编发专题手机报,组织主题讨论、开展主题活动,帮助广大学生提高思想认识,营造良好的氛围,自觉维护校园稳定。第二,将新媒体与学生管理相结合。学校将微博、博客即时、开放的优势运用于学生日常管理,通过微博、博客平台加强国家助学贷款、评奖评优等政策宣传,重要通知和工作规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第三,将新媒体与服务学生相结合。学校充分利用即时通信群互动、共享的优势,不断提高为广大学生服务的水平。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学院及系部组建就业信息员队伍,及时将就业招聘信息分类整理,发送给未就业的毕业生,有效解决了就业信息滞后的问题,拓展了毕业生获取信息的渠道。2014年,经济贸易系每个班对接一名就业信息员,通过即时通信群传送岗位信息134条,其中63.24%的信息被毕业生有效使用。学院现有在校学生近8000人,学生中手机拥有率高达99.8%,电脑拥有率达72.4%。学校在发展各项新媒体业务平台的同时,注重各业务应用之间的优劣互补,交叉覆盖,力争使全院每一位学生都能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及时准确获取所需信息,切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服务。

三、结语

当前,网络新媒体已成为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职学生学习、生活和交往的重要工具,网络新媒体以它强大的优越性和便捷性深深吸引着学生。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拓宽学生知识领域的同时,也会使一些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特别是厌学情绪强烈的高职学生沉迷其中,难以自拔。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文件中,明确要求各高校充分利用互联网这一新的阵地,积极主动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在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方向和工作要求。

近年来福州大学高度重视网络对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职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影响,并针对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建设工作的新特点,认真研究当前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努力运用网络探索学生德育的新空间和新载体。充分利用全方位覆盖、全过程渗透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主动适应网络快速发展的新形势,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加强学生的德育、管理和服务,实现了网络新媒体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紧密结合。

有关教育经济学小论文范文二:小议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特点与向度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所创造的能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效应。思想政治教育既具有一般事物所拥有的性质和特点,又具有其自身特有的属性及表现形态。其经济价值的四个基本特点分别为:依存性;间接性;多端性;两面性。这些性质和特点又内在地决定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向度。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性质特点表现形态

一、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基本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基本特点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对劳动生产、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并发挥作用过程中表现出的稳定的、独特的属性。它既蕴涵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社会价值共性,又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活动中的特殊价值个性。

1.依存性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依存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及其程度,它随着人类社会主导类型经济形态的更替和特定国家中心任务的变迁而改变其自身作用的质与量。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呈逐渐上升的发展轨迹。循用潘懋元教授的观点表述为:农业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游离于经济活动之外;工业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处于经济活动边缘;知识经济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被提高到经济活动的中心。造成上述景象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这三种经济形态的更替。它们的生产要素分别为:土地和劳动力(以数量为主);资本、劳动力(数量和素质并重,以数量为主)和原材料;知识、科技和劳动力(以素质为主,包括思想政治等非技能性素质)。而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大小取决于社会占主导类型的经济形态,取决于这种经济形态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潘懋元教授原观点为:农业经济时代,大学游离于经济社会之外;工业经济时代,大学处于经济社会边缘;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大学被推向到经济社会的中心。参见潘懋元、刘振天:《发挥大学中心作用促进知识经济发展》,载《教育发展研究》1999年第6期。)资源与生产要素,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特别是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限度。由此不难瞥见,伴随着三种经济形态的更替,劳动者的素质、精神性因素在劳动生产和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呈线性攀升。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也逐渐彰显。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之所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与我国正步入工业经济社会进程,少数行业进入了知识经济行列,而且知识经济还必将成为我国主导经济形态是紧密相连的。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可以预见,在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社会里,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将会得到更加广泛的体现,也会被更多的人所认可。在现代社会条件下,在经济发展主要依靠科技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的积极性、创造性,对经济、科技的发展更为突出和重要。而提高人的素质(主要是非技能性素质),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精神转化为物质等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功能和核心使命。这从一个视角说明了其经济价值的发挥程度与经济形态的更替是紧密相连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国家中心任务由政治性任务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特别是从1992年(此年,党的十四大召开,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人们开始重视和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此后,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日益凸显,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研究也日趋深入。江泽民同志指出:现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各项工作都服从、服务和保证这个中心任务的完成。经济建设要搞上去,必须要有正确的政治方向,没有政治条件和政治保证,社会不稳定,经济就搞不上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发挥我们党的政治优势,保证经济和各项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2.间接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形态结构中,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归属于间接性价值之列,即与智能教育、科技教育等直接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活动产生影响往往是通过改变构成经济活动的中介环节或相关因素来实现的。教育和经济效益并非是一种直接的线性关系,也就是说,教育本身并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和产生经济效益,它往往需要经过一个中间环节作用于经济活动之后,才能产生经济效益。这种间接性具体表现在要素、环节和过程、机制等层面。

(1)要素、环节层面。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通过影响经济活动中的以下有关环节、因素为中介来发挥其经济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能够形成、培育的一定的经济文化、经济思想(思潮)、经济制度、经济道德、科技精神等,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来影响整个社会经济行为的价值取向。劳动者与经济组织、劳动者和劳动者以及经济组织和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劳动者除了智能技术以外的素质,特别是政治、思想、道德素质等和潜能发挥程度、劳动态度(含积极性与创造性)、动机水平以及主体意识、竞争意识和科技意识,效益观念与时间观念等等。

(2)过程、机制层面。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实现中的过程、机制的间接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潜能的发挥等,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这个过程包括两个阶段:第一,内化阶段。教育者将社会要求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等传递给受教育者(劳动者),影响受教育者(劳动者)的情感、意志和动机,激发其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二,外化阶段。受教育者(劳动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发下,把与劳动、生产有关的精神性因素变为实际劳动行为,最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提高劳动生产率,产生了物质价值(经济价值)。这个价值是劳动者素质和劳动活动的物化。在这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劳动者这个中间环节作用于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也就是以间接的途径参与了创造物质价值(经济价值)。马克思指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这个过程、机制示意图如下: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对象(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物质价值(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6页。《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学习出版社,2000年,第8-9页。范先左:《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58页。项久雨:《论思想道德教育价值的表现形态》,载《江汉论坛》2003年第2期。《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10页。)

3.多端性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多端性,即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既可以表现为宏观层次对整个国家经济活动产生影响,也可以表现为中观层次对某个经济组织、团体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还可以在微观层次对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施加影响。

(1)宏观层次。江泽民同志指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只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政治优势,才能保证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正确发展方向从而为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提供强大动力与保证。

(2)中观层次。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中观层次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对一个经济单位、组织和团体等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影响。这个层次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群体价值在经济领域的具体表现。而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的文化管理理论,则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挥中观层次的经济价值提供了学理支撑。文化管理强调企业与员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信念、利益、目标远景等的协调一致性,通过共同的价值观、信仰、道德、习俗和礼仪等文化要素的作用,实现对人的规范作用从而显示出较强的协调力和控制力。

(3)微观层次。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依赖于包含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全面教育。只有全面教育,才会有劳动者全面素质的提高,否则,仅仅重视劳动者智能的培养,忽视对其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劳动态度等方面的引导、培养。教育的经济价值就会降低,甚至是负数。就劳动者的主观世界而言,受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劳动价值观)、道德观、心理素质以及主体意识、竞争意识、效益观念和时间观念等制约。而培育、提高劳动者的上述观念、素质和品质等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活动中的基本功能。

4.两面性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两面性具体表述是,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形成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对经济发挥影响既可以是维护性的,即维持和保存社会既定的经济态势;也可以是变革性的,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树立、孕育和发展新的社会意识形态,充当经济和社会变革的思想先导。这种变革既可以发挥正面的积极功能,就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也可能是负面的消极功能:阻碍、束缚、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在当前,使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其正面的积极功能,一方面要重视优秀民族文化的承扬,使那些对历史发展具有必然性的文化得以继承和发展。在这同时,还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变革功能,主动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二、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向度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向度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活动的开展提供方向保证、营造环境、参与管理、精神动力激发等四个方面内容。

1.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方向保证价值思想理论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生产力,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前提,对经济发展起(载《人民日报》2000年6月29日。吴松强:《知识经济视角下文化管理实施对策探讨》,载《江苏商论》2007年第11期。③王殿卿、李春玲:《新编大学德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994年,第63页。)着导向和调节作用。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任何一种社会,在经济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都要以自己的思想体系影响社会生产、制约经济发展方向。我国以三个有利于标准作为判断和衡量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价值标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先进的思想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灌输于人,成为经济建设的有力保证。

2.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进步的环境营造价值市场经济具有经济和道德的两面性,即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虽然具有其经济合理性,但同时也内含着一定的社会风险和道德风险,如果缺乏必要的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单纯的经济利益驱动和效益最大化追求,不仅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实利主义风气和个人利己主义的冲动,而且难以保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更难以确保人类和自然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因此,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必要的社会规导和限制,它要求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不仅要有清晰的法律规范界定,而且要有明确的伦理道德约束。

事实证明,市场经济一旦缺乏良好的道德环境、法制环境和文化环境,往往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并阻碍经济的发展。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价值之一就是为其发展扫除精神障碍,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精神环境和社会风气。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认识、道德、社会心理环境。

3.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活动中参与管理的价值社会物质利益的激励、法律与规章制度的约束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经济管理的三块宝石。当代经营管理是建立在社会人、文化人的基础之上的,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和开发人将是一切组织的根本所在。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的作用显得日益突出,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员工的科学文化技能、敬业精神和劳动积极性等的充分发挥。传统的见物不见人的管理方式逐渐被冷落,思想政治教育得到普遍重视。对于管理者来说,只有和员工形成精神的真正沟通,才能把管理者的思想、企业的目标变成员工的自觉行为。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劳动的主要形式成为脑力劳动,其劳动强度和质量均取决于人的自觉性、责任感和角色意识的强弱。创造性脑力劳动必须依靠劳动者自我控制和自主行为。因此,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就更加需要借助思想政治教育来提升员工的敬业精神,培养其对企业的忠诚意识,那种认为只有严格管理的规章制度才是有效的组织原则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在现代经济活动中,思想政治教育参与管理,承担了管理职能,而且是管理职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日益丰富了其经济价值。

4.思想政治教育对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因素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潜力的主导性因素,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对推动经济活动开展的精神动力价值在于:首先,激发人的活力。即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作用在于使人们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和行为,联系生产力的内涵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作用,可以具体理解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和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加速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其次,变革生产关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认识到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才能使人们投入到这一实践中去,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提供正确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等诸多的方法论。在这个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精神动力激发价值。

关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道德和法律同属于上层建筑,是社会控制和调整人们行为关系的规范,二者的逻辑关系应是独立、并列的,但存在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的常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联系与差异也缘起于法律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

(一)法律和道德的联系与区别

法律是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规定公民权利和义务,是调整公民行为的社会规范。而道德是社会调整体系中的另一种形式,规制公民的义务,依赖于社会舆论实施,它是公民关于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邪恶、光荣与耻辱、公正与偏私的感觉、观点和原则的总和。法律与道德的联系,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马克思认为,法律和道德都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为经济基础服务,同时受到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直接影响,并为一定阶级的政治和社会意识形态服务。二者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是一致的。其次,法律和道德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法律贯穿着道德精神,道德的诸多内容又是从法律中汲取的。道德通过对法律某些规定的公正性和公正程度的评价,促使法律的废、改、立,使其保持法律的伦理方向。法律则通过立法和司法,促使某些道德规范完善和发展,制约不道德行为。法律和道德的社会本质和服务方向是一致的,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禁止和谴责的行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培养和赞扬的行为。法律是道德的政治支柱,道德是法律的精神基石。道德和法律的区别,道德是基于人性至善的观点而立德,法律是以人性之恶而戒行。从法理上讲,二者的区别存在五点。首先,表现形式不同。法律是国家意志,用成文的规范形式表达出来,按照程序实施的。而道德是以社会意志出现的,它的存在形式有多种,而表现形式是社会舆论。其次,违反的后果不同。违反道德通常受到的是社会舆论的批评、谴责,这种惩罚是不经过程序,直接实施的。而违法是要按程序处理的。所以道德调节具有灵活性、普适性,这是其优点,也是其缺点,道德制裁没有确定性。其三,二者调节人们的行为方式不同。法律是通过为人们确定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来调节公民之间的关系。而道德则是通过为公民指出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义务而调整公民之间的关系。法律是以权利为本位的,道德则是以义务为本位的。其四,法律和道德调整的对象是公民有意识的行为。但法律主要调整的是公民做出的外在行为,道德则是要求公民的外部行为和内在动机都符合道德准则。其五,二者规范体系的结构不同,法律的体系结构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制度系统,而道德体系结构则是个别的道德规范组织在一起,没有制度化。

(二)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联系和区别

大学生法制教育是法治模式下公民法制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其内涵是在国家主导模式下对公民的法律知识、法律观念、法制意识以及法治信仰的培育,法制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并引导其树立法律信仰的教育形式。大学生道德教育,是国家培育公民高尚的道德品质,形成道德习惯的教育形式。其内涵是对大学生有目的地实施道德影响活动,提高大学生道德觉悟和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培养道德品质,养成道德习惯。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目的是相通的,都是为了培养人,塑造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当代社会公民应该是全面发展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的公民,法治公民和道德公民是核心价值观所要求的,也是高校和大学生所追求的目标。但目的相通,并不意味着教育形式的相同,法律与道德本质的区别,注定了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相互独立是发展的必然趋势。首先,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目标一致性,决定了二者相互联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行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所以,必须坚持一手抓法制,坚持以宪法为指导下的权利本位的法制教育,无论是法理信念、法治信仰,还是与生活联系紧密的部门法都要以有效方式给予宣传教育,使之深入人心,形成对法律的敬畏和信仰意识;
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既注重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特别是优秀传统道德。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但问题是如何做到这一点,光有良好的愿望是不够的。仅凭人的天性去行善往往是不可靠的,行为还需要借助法律规范来强制,进而进行教化。反之,只有法律的底限要求的不为,也很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还需要道德的高层次为人的修养。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法制教育具有的普遍约束性和道德教育具有的层次性,要并行不悖,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应呈现出互动性与交叉性,在法制教育中体现道德精神,在道德教育中渗透法治元素,将二者的教育作用最大化。其次,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的异质性,决定了二者独立发展的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将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厘清,法制教育解决的大学生权利保障问题,认清作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保证法律普遍性约束。道德教育解决的是大学生的修养问题,具有层次性差别。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不均衡,形不成教育平衡支点,对于道德教育重视,忽视了法制教育,重劝导轻约束,重自律轻他律,重扬善轻抑恶,其直接的后果是道德教育效果空泛。要改变这种状况,笔者以为,必须以法制教育的独立发展为前提,加强法制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分量。形成一个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全员重视法制教育的氛围和环境,并且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给予认真研究,以形成独立的教育科目。使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两个轮子走路,羽翼双飞,平均用力,形成合力,既避免道德教育的空泛又解决法制教育实效不足的问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德育教育的重视,削弱了法制教育的独特性和固有本质,使得法制教育缺失了超越的形而上的哲学思维方式———法治哲思,造成法制教育的德育化,这是弱化法制教育的特征。法制教育实质为普法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它是一个系统性的社会工程,大学法制教育应是其中最为重要一环,如果法制教育忽略了法治思想的渗透,那么大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依然从道德考量,就会遵从于权威、人情和关系,最终会使得自身权利附属于权力。这和国家、社会追求的价值目标是相悖的。弱势的法制教育一旦与强势德育教育结合,其后果很必然是依附于德育教育,使得法制教育效果呈现出道德教化的“高大上”,缺少了法制教育所应蕴含的法治精神。要改变这种依附情况,法制教育必须有其独立发展空间。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行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蕴含着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是相互独立的意境。二者在约束路径上是不一样的,法制教育是注重他律的教育,法治的本质其实也是在追求一种对秩序的认同,也就是对法治的认同和内化,强调的是从大学生内心中有一种所敬畏的边界,树立一种权利和义务的观念,加强大学生对法律在本质上的理解,侧重于对权利的彰显。强调他律,对于个体来讲,其所关注的是自己的外在行为合乎法律规定的约束,他律能够充分限制个体的为恶,最大限度地约束人的不良外在行为。法律规范表达的最低层次的道德要求也是每个人都能达到的普遍性要求。道德教育注重的是自律,道德教育基于人性之善,道德境界是分层次的,是逐渐向上的,对人的德性要求是分层的。一个人作为社会中的个体,是需要在道德教育过程中不断完善的,其追求的道德层次会越来越高。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也是如此,其关心的是大学生自律情结,专注于义务的认同,在反思和自责的过程中,强化自新的修养,这是传统儒家文化“修齐治平”的精华,也是古代君子之德所追求的境界。至此,大学生法制教育独立于道德教育的发展是合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目的的。

二、加强法制教育独立性的有效途径

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独立性发展,是由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决定的,也是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法治社会所倡导的,摆脱隶属于道德教育的地位是由法制教育的特异性决定的。只有更好地独立发展,才能够更好地与道德教育有机结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保证作用。各高校应在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强化法制教育的理论研究,加强法制教育的内容规制,制定具体措施推进法制教育。

第一,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体系建设。从教师的法律素养到学生法制教育目标以及法制教育目标考核给与明确化,大学要有专门的法制教育机构开展工作。

第二,强化法制教育的课堂教学,增加法制教育教学课时。创新法制教育课堂教学的教材和教法,增加上课时数,仅凭十几个课时很难谈及大学生法制素养和法制意识的培养,建议单独开设法制理念课程。要积极拓展教学时空,利用媒体、网络、社团普及法律知识和理念。

第三,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建构良好的家庭法制教育环境,优秀的学校法制教育环境,积极的社会法制教育环境,健康的网络法制教育环境,促进国家对法制教育的重视,注重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树立大学生法律信仰。意识的培养不仅仅是课堂教学显性的教育,而且要从依法治校、依法治国的基本制度入手,加强媒体法制宣传,突出国家政府主导,社会全员参与,学校、社区家庭形成氛围,对大学生法制教育进行潜移默化的隐性渗透。

关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创新

小学语文是一门很基础的学科,其中富有情感,很有个性,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很容易激发,它具有很独特的作用在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方面的培养。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对创新教育进行开展,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这三个方面是不可或缺的。

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1、以学生的兴趣和生活实际为出发点创设情景,学生才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去创造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你所教授的东西感兴趣时,他才会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去,然而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在运用语言时有所创新,我们所创设的语言运用情境就应以学生的兴趣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培养其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我们的教学课堂上,学生不仅要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获得知识和能力的科学方法,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学生更好的发挥天赋能力。学生的主体作用,简单的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作为学习的主体出现,他们能能动的发挥自己的潜能,学生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教师,教材,教学手段都应为学生的“学”服务。因此,教师在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求,要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思维想象的空间,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激励创新思维的发展。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与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创设具有创造性的语境,可以用以下方法:

编故事。用所学过的语法结构和常用表达来描述或编写故事,使我们的语法更加具有交际性,同时也让学生在用的过程中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被一致认为枯燥难懂的语法规则,让学生‘在用中学,学中去用’。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改变教师课堂角色意识,创设学生创新思维环境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建立民主、平等、对话、合作的师生关系,改变教师知识权威的角色意识,倡导师生间的互动、协商、合作和对话,为学生创设一种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多向思维中依据自己的不同想法自觉地进入探索新知的实践活动中去,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提高。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思维意识

教会学生质疑,探理求源,不仅要知道这是在讲什么,更应该对问题的来源进行了解有所追求,使学生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所以对创设问题情境是语文教学应该注重的,对学生的思维意识进行激发,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能够把问题提的很好,就像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够对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所激发。例如教《祝福》时要让学生讨论:祥林嫂是怎样死去的?是饿死、冻死还是病死的?到底是谁害死了祥林嫂?这些问题的提出,引起了学生的激烈讨论,学生的思维逐渐走向深入。

3、开拓想象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教学中应该对学生从新的角度大胆想象进行激发,善于重新组合自己已经占有的知识,联想要广泛,对种种新现象进行创造,以达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对他们思维进行激发,对丰富的精神生活进行享受。如教王维的诗,其诗歌特点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把诗歌向一副副优美的图画进行转换,联想、想象力不丰富是不可以的。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景物描绘的虚与实、动与静、远与近、明与暗、幽静与喧闹相互映衬,只有对丰富的联想、想象力进行借助,才能对一副不仅清幽而且流动的艺术图画有所构成。

4、衔接课内课外,拓展教学创新空间。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仅立足于课内远远不够,必须向课外延伸。因此,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和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从而积累丰富的知识、多彩的社会生活,激发其求知欲望,锻炼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达到培养创新思维品质的目的。

三、塑造学生的创新性个性品质

创新能力和人的个性品质之间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能不能拥有创新性的个性品质,能不能对创新精神状态及执着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的提高和有效地发挥、增强自学有着很重要的关系。一个人的创新性个性品质,一种追求创新的精神状态及执着的信念和坚强的毅力的保持是最重要的。针对小学生来说,虽然不需要有过高的要求,但是也应该从小就应该进行塑造和培养。

多维性、综合性是小学语文学科所包含的,它能够把自身的功能发挥好,肯定会严重的影响学生的创造品质和创新能力。第一,对课本中的创新素材要进行综合的运用,对创新性个性品质进行塑造。教材中,关于对曹冲称象、司马光砸缸、伽俐略比萨斜实验等创新性“事物”的描写必将对学生的精神民办产生强烈的震撼;关于对发明家爱迪生、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音乐家贝多芬、画家达芬奇和中国古代科学家李时珍、毕升、张衡以及我国现代科学家李四光、茅以升、童第周等努力、刻苦钻研、造福人类的“典型事迹”的描写。必将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重要影响。所以,我们对这些素材要进行充分的运用,不失时机地进行创新性个性品质,对学生创新性品质的发展和形成有所促进。第二,把教师榜样的作用作为参照,对创新性个性品质进行塑造。教师的一言一行肯定会影响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最具有感召力的,创新性个性品质是不是教师所具备的,将会对学生的创新性个性品质的发展和形成高有直接的影响。

参考资料:

关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英语教学 文化教育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明确要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标准》同时指出,要使学生提高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为发展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对学生文化教育的渗透。

一、文化的定义以及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的关系

文化可分为“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两种,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个方面。狭义的文化指的是人们的社会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相互关系等。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独特性,是民族差异的标志。各民族由于地域、生态环境、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历史背景、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的不同,其文化也具有各自的特点,这里就有着交际方面的跨文化问题。

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应该齐头并进,相互促进。文化教学在语言教学的框架内进行,保证语言教学完成的同时能够让文化因素渗透到学生的语言能力中去。语言和文化联系密切,语言是载体,文化是内涵。外语教学不能单纯只是外语知识的传授,而是要与文化知识、社会背景等知识的讲解紧密结合。例如,英语中有这样一个句子:"Iseemenastrees,walking."如果仅仅从字面上来看很难理解它的真实意义,这实际上是《新约-马可福音》中的一句话,意思是"我看见人了。他们好像树木,并且行走"。用来比喻重见光明。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树立文化意识,注重文化教育。

二、文化教育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文化教育有助于消除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跨文化交际障碍。

现代化的进程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却成了跨文化交际的最大障碍。如,在中国,“龙”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备感自豪,而在西方人的眼里,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情感,甚至将它视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怪物。如果我们对此不了解,和西方人大谈特谈,就很难激发西方人的交流热情,甚至还有可能导致误解。

2、文化教育有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发展学生的交际能力。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如果教师只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而忽略了文化教育。如有些在中国人之间听起来很自然的话语,在英美人听起来就觉得奇怪,如当别人向你表达感谢时,我们会客气地说"这是我应该做的",直译成英语就是"Itismyduty.Ioughttodothat.",英美人听后的感觉就是你的帮助不是出于本意,只是你的职责所在或不得已而为之。应该说"Youarewelcome.Itismypleasure.Notatall.",这样就表达了你是乐意帮助他。

3、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语言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正如美国教育家斯宾塞提倡的"快乐学习"那样,教育要尽量激发学生的兴趣,对所学的东西有了兴趣,就能享受学习带来的快乐,而快乐地学习就能提高学习的效果。因此,适时适量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知识教育,是给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一个新的知识世界的门,这种求知的欲望会大大地提高他们学习语言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加强高中英语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主动地、自觉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1、改革和更新教材。

在制定外语教学大纲时,除要考虑语言的结构、意义、功能等的因素外,还应把目的语有关的文化因素综合进去,并要尽可能地确定外语教学的每一个阶段中目的语文化导入的侧重点,使文化教学成为外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材内容要尽量反映其民族文化特点。

2、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充当文化使者。

教师在备课时就要考虑到对语言教材中的文化背景进行讲解,指明其文化意义或使用中的文化规约。在组织课堂活动时,可设置一些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这种背景下来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并要求他们尽量按其扮演的角色身份,根据言语交际的环境来正确地使用语言。通过这样的课堂活动,学生可以逐步提高结合社会文化背景来恰当地使用语言的意识。

关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目前,医学生接受的是学校教师传授的知识、技术和价值观。学校环境塑造了学生,强调专业能力与临床技巧而忽视人文素质,背离了医学的目的。具体表现为:在课堂教学中,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忽视人文教育,致使学生缺少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课程设置中,人文社科课程门类偏少、学时比重偏低;
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和熏陶,致使学生缺少对医学本质的理解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体验;
忽视校园文化建设,缺乏良好的人文环境。

1加强人文教育是实现医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石

人在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还应当注重社会人文知识的学习,具备良好的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否则,将不可能全面发展。对于医学生来讲,要确定正确的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追求和梦想,就需要在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前提下,加强人文素质修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精神和道德情感,以此为将来从事工作与实现奋斗目标打下坚实的思想、道德、文化、知识基础。

2加强人文教育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前提

近年来,我国发生了多起患者或其家属打砸医院、殴打甚至杀害医务人员的恶性事件。2005年10月1日,新华社报道称:医患关系紧张主因在医务人员。其中所说的根本措施———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属于制度因素,但是良好的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医患之间的沟通是每个医生能够做到而未做到的。提高医务人员人文素质需要从源头上抓起,从医学生人文教育抓起。医学人文教育就是培养医学生对人性、情谊的感知,让他们能够以了解人的整体性、尊重人的尊严及追求人的完整性作为基点来解除患者痛苦。唯有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才能使其在将来的医疗实践中主动关注患者的生存质量、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关心患者的生活环境,尊重患者的人格和尊严,发自内心地关心、爱护患者,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

3加强人文教育是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需要

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学人才培养由培养只懂医学专业知识的单一型医生向培养掌握治疗、康复、保健等卫生服务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转化。要求医学生(医生)不仅懂得医学知识,而且掌握社会、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知识;
不仅掌握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还有对人性的关怀、对他人的同情心等人文情怀;
不仅关注疾病,而且关注有思想感情的患者,充满爱心和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医学教育必须重视对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其既有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又有高尚的医德修养和美的情感,在未来的工作实践中,实现医学的最大价值,满足患者需要。让医学科学充满人文关怀,这才是我们应当遵循的医学教育理念。

二提高医学人文教育水平的策略

1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

(1)积极探索医学人文教育形式

构建与专业教育相适应的医学人文教育体系,加强医学人文社科类课程建设,建立开放式医学人文教育体系。在课程建设中要注重内涵而不是一味地增加课时,要借鉴医学专业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结合自身特点尝试实施“以问题为中心”的医学人文课程教学模式,对相关课程进行整合。要将人文教育的内容与专业课程和各个阶段的实践相结合,充分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2)学校应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将人文课程纳入医学教育体系中,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应包括3个层面:①以学科构建的人文社科类课程,主要有文学、历史、哲学、音乐、美术、心理学等。②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课程,主要有医学哲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卫生法学等。③由多学科融合形成的综合课程,主要有社区卫生保健、医院管理、人口学、运筹学等。3个层面课程相互联系,第一层约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50%~60%,主要是让医学生树立对人、社会、自然和自身的正确态度,树立科学世界观,培养道德情操和人文品位。第二层约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20%~25%,使学生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理论、方法探讨与医学有关的若干问题,引导其重视生命与健康的价值。第三层约占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10%~15%,融人文素质培养于医学实践中,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要从工具性转向人文性,课堂应该是体现人格尊严并不断提升人格尊严内涵的地方,是实现人之自由的场所,是学生在认知、交往和审美等活动中丰富自己生命意义的地方。

(3)要根据21世纪对医学人才的高要求

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做到“三结合”,即师生结合、教学科研结合、课堂与社会实际结合。具体要求是在教学活动中做到师生互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在教学内容上结合研究成果,理论联系实际,同时关注各种与医学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有关的社会问题,使医学人文教育的内容既脚踏实地又有前瞻创新性,既探索研究又解决现实问题,克服过去医学人文教育内容教条化和意识形态化的弊病。

2积极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研究要以科学求真的精神

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研究。医学人文教育同医学教育一样,有许多问题要研究,如教育的形式与效果、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培养目标要求、在有限的课时内课程如何设置、如何把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等,这些都需要我们进行研究以找到其中的规律。

3发挥校园文化的渗透作用

校园文化指的是学校所具有的独特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氛,具有物质和精神两种形态。具体包括校园建筑设计、校园景观、学校传统、校风、学风、集体舆论、心理氛围以及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学校成员在共同活动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规定的行为准则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对于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它主要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对医学生人文素质产生作用。具体表现在:

(1)校园文化为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围

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人文知识不会被束之高阁,而在现实生活中具有生存土壤,从而得到应用与发展。课堂知识与校园文化相通融合,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进而达到良好的人文教育效果。

(2)校园文化建设使学生直接参与到人文活动中来

学校举办的艺术活动以及学生社团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加深了对人文知识的理解,特别是一些艺术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

4发挥教学医院的引导和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