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传统美德教育论文【五篇】

时间:2023-06-26 17:00:08 来源:晨阳文秘网

论文摘要:当前社会道德水准下降,也影响着职校的学生。为了让职校的学生能适应社会,服务予社会,需要对他们加强传统美德教育。据有关报道:某年年底,在一所著名大学校园内出现了一封署名为“一位辛酸的父亲”的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传统美德教育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传统美德教育论文【五篇】

传统美德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当前社会道德水准下降,也影响着职校的学生。为了让职校的学生能适应社会,服务予社会,需要对他们加强传统美德教育。

据有关报道:某年年底,在一所著名大学校园内出现了一封署名为“一位辛酸的父亲”的信。信中这位父亲控诉他的儿予对父亲除了索取还是索取,从不体谅父母不说,为了多要财物,不惜“偷改入学收费通知,虚报学费”。再者,浙江某高校研究生嫌家穷欲解除父子关系,放狂言要踩死老父。

社会缺乏感恩的土壤,一些人之常情在道德缺失下遭到严重的挑战。看了这个报道,人们不禁发出慨叹:现在社会里,经济越来越发达了,人民生活越来越富裕了,可是道德越来越沦丧了。其后果会怎样,我们不敢想象,由此联系到学校的教育工作,针对上面的现象,各级各类学校都应该把德育工作摆在第一位。德育做不好,培养出来的可能就是危险品。耍使我们的学生成才,首先要使他们“成人”,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如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己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生产力有了较大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市场经济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尤其是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思想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毒害,金钱至上、自私自利、贪图享受的思想正扭曲着人的灵魂,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协调,并阻碍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在职校学生身上表现出的自由散漫、不思进取、逆反、沉迷于网络、早恋现缘也着实令人担忧。因此,在现代化建设中,在大力发展生产力,更多地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还必须创造能够适应新经济关系的新道德体系,即适应时代需要的高度的精神文明,这样不但能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而且能够保证物质文明按照既定的价值导向健康地发展下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其内涵相当丰富。大力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是历史赋予的重任,对教育学,主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的影响,激励他们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呢?

一、爱国、气节教育

刊宁说过,爱国主义就足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五荽情。只育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说是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气节。从古至今,多少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在爱国、气节方面为后人作出了榜样。汉代的苏武牧羊,威武不能屈,时穷节乃在,丁年奉使,皓首而归,历代为之传诵。现代诗人朱白清临终前贫病交加,宁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其浩然正气可见一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该说法不仅具有侣导民族气节,挽牧民族危亡的积极意义,而且突出了要求把个人命运与民族、祖国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的崇高的历史责任感,因此在过去中华民族濒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它是救亡图存的战斗号角;
在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却是我们积极投身各项事业,报效祖困的精神动力新中国刚成立时,一批留学国外的科学家纷纷放弈国外优厚的条件,毅然决然回归祖国,要为祖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如饯学森、华罗庚、钱三强等。“祖国再穷,我也要为她奋斗,为她服务”,是他们的共同心声。著名运动员刘翔成名后,一位日本记者采访他,“亚洲人在田径短跑上一直是弱势,许多人怀疑成绩的真实性,认为可能是服用了兴奋剂,请问你怎么看这个问题?”他说,“日本和美国的医学一向比中国发达,服用兴奋剂的历史也比中国悠久得多。如果有这种药的话,日美运动员一定服用过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就是日本人就算服用了兴奋剂也进不了前三名,更不可能得冠军l我先前说过我的成绩代表了亚洲,代表了黄种人,我想这里面应该不包括日本l”短短的几句话,维护了国家尊严,维护了祖国荣誉,充分体现了个人的民族气节。

以上种种爱目、气节的实例,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然而历史上也不乏那些禁不住物质世界的诱惑或权势的压迫而卖友求荣,卖国求贵的“小人”,时至今臼在糖衣炮弹的攻击下不也是有很多人倒了下去吗?因此在教学中要突出爱国、气节的教育,使他们认识到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作为一名中国人始终要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树立“国家利益至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个人利益服从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人民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应当牺牲个人利益,必要时甚至牺牲个人的生命。献身国际核查事业的和平卫士郁建兴,5.12大地震中舍己救人的谭千秋、吴忠红、张米亚、向倩等老师,都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

二、奋发向上,立志成才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奋发向上的精神,而立志也决定了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前进道路上的努力方向。一代伟人1925年在前去广州革命根据地,途经长沙时写下了《沁园春·长沙》,其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句表现出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并为之奋斗了终身。

当个人、民族、国家处于逆境时更应奋发立志。古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曾总结:“……文王拘而演《周易》;
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孙子膑脚,《兵法》修列;
韩非囚秦,僦难》,讯愤》;
《涛》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是发愤立志的实例。另外“卧薪尝胆”的故事大家都熟悉,更显现了从逆境中走出来的可贵精神。

有志者事竟成。平凡的岗位上也能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如徐虎、李素丽等。在教学中应教育学生:个人的职业理想应符合祖国的需求,人民的需求,立足于本职岗位,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勤学多问,丰富自己的知识面,锻炼自身的技能,逐步实现自己的理想,奉献社会。“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

三、勇于改革。不断创新

中华民族虽遭受过外族入侵和列强的蹂躏,但她却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能够保持自己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伟大民族,当然这里面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原因是与中华民族的一批优秀人物跟随时代潮流,锐意进取,勇于改革创新是分不开的如战围时期的商鞅,虽牺牲了生命,却使秦国后来居上,一跃而成为七雄中最强大的国家,为后来秦始皇统~中国奠定了基础。他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理论依据,“极身无二虑,尽公不尽私”的可贵品质,显示了一代新风,值得后世的人们学习。中华民族也是一个善于不断吸取其他民族、国家文化,勇于创新的民族。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向没落,但仍出现了徐光启这样的沟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他向意大利传教士学习,翻译饥何原本》,弥补中国数学的不足;
学习西方水利机械,写进了铱政全书》:修历时既重视观察仪器,又注意“会通”,不盲目崇拜,表现出洋为中用的博怀。再者,在清闭关锁国政策下,被誉为“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的林则徐组织翻译了《四洲志》,成为我国近代第一部较系统的世界地理书籍,他在策划海防时也先着手调查西方情况,这些做法打破了长期以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隔绝,为中国人认识世界和学习西方长技开了先河。古代的人们都知道要改革、创新,那么在现代社会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更离不开它。企业的生存,国家的富强,个人的进步都需要有这种精神。如果一味地因循守旧,不进行改革、创新的话,将会越来越落后下去,最后必定会被无情地淘汰掉。因而要教育学生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为在以后的实践中进行改革、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见利思义

在中国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中,当涉及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对群体的关系时,特别强调“义以为上”、“先义后利”,认为要“见得思义”、“见利思义”,反对“见利忘义”,主张“义然后取”。以义为人的价值取向,是中华道德精神的真谛,它升华为“生以载义”、“义以立身”的人生观,形成中华民族“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崇高道德境界。孟子所言:“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就集中体现了这种精神。应该说见利思义精神是激励人们义无反顾,为了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作出牺牲的主要精神力量,也是中华民族道德人格的生动写照。因此在教学中重视这方面的正确引导,针对人们观念中普遍存在的“见利忘义”,“人的本性是自私的”等思想,深入分析它们的片面性,危害性,从正面进行教育。

五、勤俭。廉洁

勤俭、廉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纵观古今,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已成为中国人普遍接受的一种伦理思想。勤俭是与奢侈相对立的,古人云:“节俭朴素,人之美德;
奢侈华丽,人之大恶。’壤明了中华民族对勤俭奢侈的鲜明的善恶态度。

俭生廉,廉是一般人应具有的品德。要廉沽就必须要知廉耻,廉耻即“廉洁“知耻”,“知耻”是因,“廉洁”是果。在历史的长河中,凡是不为金钱或物质所惑,不为权势所动,终身保持廉洁、清正的节操的,不是-4t风范就是千古流芳,如古代的清官包拯、海瑞以及现代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
反之,禁不住金钱与物质的诱惑,利欲熏心,,花天洒地,贪赃枉法的,虽一时得以享受,却终究难逃正义的惩罚,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回顾一下当今的社会,多少高官纷纷落马,究其原因,无不在乎于此。这个问题对于我""""If]HI]将走上工作岗位的职校学生来说要引以为戒。

作为优良的道德传统,勤俭、廉洁在今天仍足人们的价值取向,仍有必要发扬光大。虽然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各方面的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我国人口多,底予薄,生产力总体水平较低,地区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广大的中部、西部地区还有不少仍处于贫状态,贫富差距越来越明显,教育、科技、文化还比较落后,人均财富资源相对短缺·这种状况是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相违背的,是不利于社会安定团结的。因此,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倡导合理、科学、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是十分必要的。职校学生还是消费者,就他们有的花起钱来大手大脚,满不在乎的行为,尤其要加强这方面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绀立积极、合理的消费观

六、诚实守信

中华民族历来把诚实守信作为立身处世之本。诚实,就足不说假话,不欺骗人家,如实反映情况;
守信,就是遵守诺言,践行诺言,讲信用。孔予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其意是说,一个人要是不讲信用,就没有办法了。他在教育自己的弟子中还说:“言语要忠诚老实,讲信约;
做事要忠厚,谨慎;
这样就是到了文化落后的国家也行得通,否则就是在自己的家乡也行不通。”这话讲得很实在,很有价值,它强调了诚实守信的现实意义。这个现实意义在于可以使人际关系融洽,便于双方交流,增进相互之间的信任、友谊,发展良好的合作关系,互惠互利。在社会交往中,人们总是对守信的人加以讴歌,赞扬。我国历史上就曾有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并且得到了北宋著名改革家王安石的诗赞,“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朱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守信义,讲信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言必行,行必果。答应或承诺人家的事情,说到做到,不失信于人家,这样人家对你放心,也愿意与你来往。反之,一旦因自己疏忽大意,没有兑现承诺,给他人带来麻烦或造成损失了,不但会失去人家的信任,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或损失。这在搞经营、做生意方面显得突出。因此,大到国家、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小到个人,都要讲信用。“信誉第一”,这是我们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得以立足的重要条件。

七、敬长,知礼

传统美德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2010年10月23―24日,全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20周年纪念论坛会在国家行政学院报告厅隆重召开。教育部、中国教育学会、中国伦理学会、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等相关部门领导专家出席会议并讲话。全国实验县区校点的参研人、主管领导共计500人参加论坛。

论坛结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神,总结了20年来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成果,交流了各地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经验,表彰了传统美德教育最佳示范单位和最佳优秀班主任、科研人员和少先队员。共同探讨了如何深化传统美德教育,提高学校德育整体水平的运行模式和保障机制。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发贺信,对传统美德教育20年研究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殷切希望。原教育部副部长柳斌题词“弘扬传统美德,培养爱国精神”,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题词“弘扬传统美德,培育时代新人”。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课题,于1990年由笔者首倡并主持,历经4个五年规划期,均被确立为全国教育科学国家教育部和吉林省教育科学重点规划课题。20年来,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教育科研兴教的正确方向,科学挖掘整理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资源,系统构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18德目体系,紧密联系德育现实问题,在全国召开30余次学术研讨会议和成果推广会议,出版了50多部各类著作,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了530多篇文章,在全球创建了首个《中华美德网》,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研究与成果推向现代化、推向世界、推向未来,有效地探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实践模式和保障机制,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和良好的社会影响。

通过报告,论坛,讲话和成果出版展示,会议进一步明确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在中国德育的基础地位。5000年来形成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当代中国人特别是未成年人的政治品质、思想品质、道德品质、人格品质、心理品质形成的基础。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内容开展的传统美德教育,就是中国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品格、民主情感、民族礼仪的根与魂的教育。众多实验区点实践证明,传统美德教育对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社会和谐,乃至世界和谐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和促进作用。

会议进一步明确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德目体系是中国学校德育的核心内容。实践效果证明,课题组梳理和挖掘出的既源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又着眼于当代中国社会实践的、系统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德目体系,如孝敬父母、尊师敬长、团结友爱、立志勤学、自强不息、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崇荣知耻、求索创新、勤劳节俭、清正廉洁、爱国爱民、天下为公等是当代学校德育的核心内容。德育的实效性取决于德育内容的有效性,德育的内容的有效性取决于德育内容的民族性,大家一致认为,应当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青少年学生内化为良好的习惯与行为。这是国家长治久安,永固中国特色和优良文化传统的生命需要。

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提高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水平必须构建系统的运行模式及保障机制。为增强中国德育的长效性,众多学校创造出的包括4条途径、10种方法,12种模式、7种保障机制,是整体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具有教授、学习、活动和综合实践功能的实施传统美德教育的实施体系。会议认为,德育的实效性取决于德育方法的针对性,方法的针对性取决于方法的现代性和系统性。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既要强调外在教育,也要强调内在自省,坚持他律与自律结合、知与行结合。只强调灌输或只强调体验,忽略其他都是达不到完满目的的。

传统美德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美德教育;
校园文化;
经典诵读;
校本课程;
评价体系

民族地区道德文化相对薄弱,农村家庭教育严重缺失,农村学校德育力度不够,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中学,学生道德修养和行为习惯与现代社会的要求存在明显差距,德育压力尤为巨大。而中华美德的深厚传统和巨大感召力,应是对道德教育落后的严峻挑战,是民族地区农村中学德育工作的一种有益尝试。

一、建设传统美德校园文化

1.内容上讲求有机统一。学校可将“传统美德”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突破口,精心选择传统美德中传承度较高而本校又迫切需要倡导的几个德目,如孝、信、礼、勤、行,在教学楼的每个楼层分别安排一个不同的主题,五个主题之间相互补充、彼此呼应,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文化体系。

2.布局上构建立体网络。教学楼的每个楼层在一个统一的传统文化主题下,设置一个总纲,对该项传统美德进行相对详细的阐释;
在几个楼梯出口和楼梯拐角处,分别设置一个点,从不同角度对总纲进行揭示和补充。每个楼层几个文化看点连接起来,形成一条横向的文化走廊;
每条楼梯的文化看点连接起来,形成一条纵向的文化走廊;
而几条横向走廊和几条纵向走廊联系起来,就能形成整个学校的文化网络。由于各楼层的文化牌匾都精心统一在显眼处,这样,学生无论身处教学楼的哪一个位置,抬头低头都能看到这些传统美德的提示,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3.形式上体现古典风格。可通过古典的名著名言、水墨写意的背景、古朴端庄的字体、大鼎折扇等配图以及雕花镂空的木窗等营造古色古香的感觉,从而紧紧扣住“传统美德”这一主题,使教学楼处处彰显出一种传统文化的厚重氛围。

二、开展传统美德诵读活动

学校可先以班为单位开展以“弘扬传统美德争做文明学子”为主题的经典诵读主题活动,再在全校以比赛形式进行集中展评。诵读内容可选择《论语》《弟子规》《三字经》等与传统美德有关的国学经典著作,采用诵读、演唱、舞蹈、器乐演奏、现场书法等相互融合的生动活泼的形式。通过大声诵读、反复诵读和多种形式诵读,向全校师生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营造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掀起学习践行传统美德的热潮。

三、开发传统美德校本课程

民族地区的农村中学可以尝试开发以传统美德为基本内容的校本特色课程,将中华传统美德系统地引进课堂,改变以往学校德育零散无序、空洞被动的教育状况,探索建立系统化、规范化、常态化的教育机制。

开发校本课程涉及教材编写、课件开发、师资培训等方面,这里重点谈谈校本教材编写这一核心问题。

1.教育主题的选择

传统美德教育主题的选择,一是要基于传统美德精华,二是要考虑时代特点和要求,三是要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对于民族地区农村中学生来说,应侧重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教育感化:忠――忠于祖国;
孝――孝顺父母;
仁――仁心善行;
礼――待人接物、举止言谈合乎文明礼仪;
信――为人处世诚实守信;
义――正直勇敢、敢于担当;
志――有梦想、有追求、志存高远;
勤――刻苦学习、勤奋做事;
能――有一技之长。

2.教材形式的设计

美德教育教材的编写要突破以理论传授为主的旧模式,坚持四个原则:有新意,有个性,有实效,可操作。体现两个思路:一是知行合一,将理论与实践结合,重在实践;
二是扬善去恶,注意通过美丑对比,反思不足与追求完善相结合,使学生不断摒弃自我。

教材可以设置以下栏目:

一是美德解读。二是名句积累。三是故事感悟。四是发现美德。五是自我反思。六是主题实践。七是总结评价。八是美德选读,选编体现该栏目的古今故事,如先贤圣哲、感动中国的人物、道德模范的言行以及本地好人好事等,作为以上美德内容的补充、延伸和深化,以供学生自由阅读了解。

四、建立美德教育评价体系

学校可探索建立“美德少年评选”等模式的传统美德评价体系,每学期认定一次美德少年并颁发美德勋章。期初,每个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申报学校倡导的几个美德中的一个美德目标,学校进行公示。期中,学生进行实践,并收集整理资料。期末,学校进行认定表彰。每次认定,应经过本人申请、父母同意、班上陈述理由、同学推荐、全班投票、老师同意等程序,美德少年的认定宁缺毋滥,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这枚勋章来之不易,具有分量,使美德评价成为引导和激励学生努力争取、不断向善的一种动力。

参考文献:

传统美德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美德教育 环境教育 艺术教育 活动教育

同志曾多次指出:“必须广泛深入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这种教育要从少年儿童抓起。”党的三届四中、五中全会指出:要把“弘扬民族文化,树立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任务落到实处。根据这一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开展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这对拓宽德育教育路子、深化改革、培养“四有”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理论依据

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单一的学校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是缺陷的教育”。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美德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如果没有良好的适应传统美德教育的环境,就会导致“老师雨露润心田,生爱教育把头点。步入社会看一看,思想立刻有转变”的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教育环境的窄小和单一是主要的原因。学校不是孤立存在的,学生更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的,他们与社会、与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优化家庭这个大环境,只在学校这个小天地里完成传统美德教育这个综合性工程是不可能的。这就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课题——创建适应传统美德教育的良好环境

二、创造适应传统美德教育良好环境的构想

传统美德教育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内容广泛,又没有固定的程序。针对这一情况,我校组织精干人员,认真学习研究,结合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系列措施,拓宽了德育教育渠道,形成了创建适应传统美德教育良好环境的主体构想,概括为“四化”,即传统美德教育管理科学化、传统美德教育内容系列化、传统美德教育多途径化、传统美德教育形式多样化。

1.传统美德教育管理科学化

所谓管理科学化,就是创建与传统美德教育相匹配的管理体系。把组织管理、目标管理、计划管理、制度管理等科学的管理手段引入传统美德教育工作之中。

所谓组织管理,就是建立传统美德教育的组织机构,校内,成立由校长牵头,相关各部门负责人,以及班主任参加的领导小组,根据各自的职责特点,从不同角度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工作,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积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把传统美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如政治课《职业道德》一节,可以与职业道德规范联系在一起对学生进行教育。校外,同团县委、校外办联合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密切联系家长,定期召开座谈会,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形成合力。如我校个别学生爱吃零食、乱花钱,不讲卫生,则家长应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教育,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为了不使传统美德教育流于形式,除做好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之外,我们还健全了教育目标、实施计划、规章制度等一整套的管理体系,使我校传统美德教育沿着既定的方针向纵深发展。

2.传统美德教育内容系列化

所谓内容系列化,就是构成几个相对独立又有联系的系列。从教育对象出发,领导、教师、学生构成一个系列。传统美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影响学生的是教师、领导,他们是教育者和传播者,同时学生的思想行为又能促使教育者反思深省,从这个意义上说都是传统美德的教育对象。所以领导首先加强理论学习和思想修养,组织教师在政治学习、业务学习内学习传统知识,加强教师修养,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能力。

从教育内容出发,书本知识、行为规范、榜样力量构成一个系列。从形式方面看,讲、学、做构成一个系列,讲传统美德故事、学传统美德知识、做弘扬传统美德的事。目前我校形成了具有“团结、文明、勤奋、创新”的良好校风。从时间方面构成了一个系列。如“三八”节开展敬母活动;
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教育学生烈士们为捍卫伟大的祖国而英勇献身的事迹
“五一”劳动节,开展“我为妈妈做家务”活动;
“七一”开展党的知识竞赛;
“国庆”开展“国庆知多少”知识竞赛活动。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学生受到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良好的美德教育,从而培养了坚强的意志品格、良好的行为习惯,树立了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

3.传统美德教育途径多样化

传统美德教育途径多样化,要多途径、多渠道齐抓共管,切实把传统美德教育落到实处。

4.传统美德教育形式多样化

所谓形式多样化,就是遵循渗透原则,把握一个“寓”字,不拘一格地开展传统美德教育。寓传统美德教育于各科教学之中,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挖掘教材中传统美德教育因素,找准传统美德与各科知识的结合点,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传统美德。寓传统美德教育于各项活动中,动用愉快的方法,摒弃呆板的说教,让学生在活动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如今年九月十八日,我校参加了“建国六十四周年龙山音乐会”,同学们演唱了《东方红》、《团结向前》两首歌曲,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祖国。九月二十九日举办了“为建国六十四周年献礼”的大型文艺活动。会上十二名残疾人讲述了艰苦磨炼的活生生的事例故事,催人泪下,给学生上了一次生动活泼的传统美德教育课。

三、结语

传统美德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美国品德教育运动涉及的内容和人员都比较广泛。品德教育运动虽在实践模式和概念表述上有差别,但其中有一些被基本认同的观点。客观分析品德教育运动,同时结合文化背景对我国的德育实践进行有益的反思是非常必要的。

美国的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一直对其他国家产生着重要影响。近年来,美国教育领域出现的旨在回到过去的品德教育运动(charactereducationmovement)同样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思考。如何认识和借鉴美国的品德教育运动?我认为应该分析运动产生的背景和了解运动的基本内容,同时结合我国的文化背景与德育实践进行客观的分析和反思。

一道德教育“回到传统”

20世纪以来,美国的道德教育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传统德育阶段、相对主义与过程主义阶段、品德教育运动阶段。在不同的阶段,美国德育表现出不同的德育理念和实践模式。

传统德育阶段的道德教育基本上属于赫尔巴特式的传统教育范畴。在这个阶段,德育强调正面直接地灌输;强调纪律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强调学生自律。在这个阶段,伴随道德教育过程的有被广泛阅读的品德教育读本《麦加菲课本》,呈现给孩子们的是关于英雄与美德的故事。

传统的德育模式在20世纪20-30年代受到了两方面的冲击:一是杜威的实用主义德育理论,另一是休·哈兹霍恩和马克·梅所做的著名的“品德教育调查”。杜威的实用主义德育理论强调儿童中心、儿童自主,提出“生长之外无目的”,这些观点对直接德育、成人权威、道德价值灌输提出了挑战。休·哈兹霍恩和马克·梅的品德教育调查选取了一万多名调查对象,涉及33个行为指标,所得到的结论是“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课堂品德教育能减少学生的不良行为和增加利他行为”。在以上两个因素的影响下,美国的道德教育实践和道德教育理论都发生了变化:在实践上,道德相对论使学校放弃了道德教育;在理论上,出现了以道德相对主义和过程主义为特征的价值澄清学派和道德认知主义学派。这两个学派都把道德教育的重点指向道德思考、判断和选择,强调道德行为产生的过程,不提倡教师给学生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做出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但是实践证明,仅仅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对于儿童道德行为的产生和巩固的效果都是很有限的。

道德相对主义和过程主义与美国20世纪60,70年展起来的极端个人主义相结合,导致了美国糟糕的社会状况。传统的道德环境转变为一个相对主义的道德环境。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没有一个共同的标准,而完全成为个人的选择。在学校里,教师不敢进行正面的道德教育,否则就有推广自身价值观的嫌疑。在家庭中,父母也逐渐失去正面教育的信心。美国的青少年缺少一个用作态度与行为引导的基本价值标准,再加上信息时代社会发展变化的加快,以及作为社会基本细胞的家庭结构与功能的改变等,这些都使青少年处于一个不利的道德发展环境(50%的离婚率、1/3的婴儿一出生在单亲家庭等)。这种不利的成长环境导致青少年产生很多社会间题:暴力与破坏行为、偷窃、性早熟与待、自毁行为等。例如,每年美国有1,4万14岁以下的女孩子成为妈妈。1988年美国卫生局调查显示:20岁以下的青少年中有自杀企图的占1/7。

从20世纪80年代起,许多德育专家批判相对主义与过程主义,呼吁加强品德教育,主张回归到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这些呼吁逐渐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及行动、资金的支持,“品德关注联盟”、“品德教育伙伴组织”等组织相继成立,“回到传统”的呼吁与行动进一步发展成为涉及很多人和很大范围的品德教育运动。

二品德教育运动的基本观点

如何理解“品德教育”的含义?目前争论很多,下面介绍两个用得最多的定义。一个是阿兰·罗克伍德的定义:品德教育就是指以学校为基础并与社区机构合作进行的,通过直接、系统而非相对主义的价值影响去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一种教育;另一个是“品德教育伙伴组织”提出的:品德教育就是学校、家庭与社区在帮助孩子理解、关心和实践核心伦理价值的有意识的活动。虽然在实践模式和概念表述上有差别,但品德教育运动仍然有一些大家基本认同的观点:

1多元社会中仍然存在普遍认同的价值

品德教育运动的支持者认为,普遍价值是存在的,学校可以理直气壮地传授它们。以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为重点的柯尔伯格也逐渐认识到,道德教育的内容是道德教育者不可回避的问题。柯尔伯格的妻子(也是他的合作者)安·希金斯曾经写到:“作为一名道德心理学家、教育家和倡导者,柯尔伯格认识到他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个哲学家,回答诸如‘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公正?’等问题。最后,他相信,在学校和社会中培育道德发展,须由哲学家们评判是公正的。为了界定公正,柯尔伯格求助于柏拉图、康德以及与他同时代的约翰·罗尔斯和于尔根·哈贝马斯。”

品德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托马斯·里克纳提出,尊重与责任及其派生的价值是学校能够合理传授的价值。另外,还有其他教育工作者以及教育组织提出的各种价值观标准。这些标准在内容上有差异,在产生过程上值得推敲,但普遍价值观存在并可以在学校传授这一点得到了人们的认同。

2强调正面直接的道德教育

在品德教育运动中,教师的职责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一些学校要求教师努力把鲜明的价值观教育融入到他们的全部教学活动中,期望教师和学校的工作人员成为学生品性学习的典范。芬斯特马赫(G"Fenstermacher)指出,教师从3个方面扮演着道德代言人和道德教育者的角色:第一,他们可以非常直接地进行道德教育,这种指导形式被称为说教式指导;第二,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与道德有关的内容;第三,教师以身作则,以自己的道德行为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从教师身上看到诸如诚实、公平竞争、替他人着想、宽容和共享等品质。学校实践证明,德育的很多工作需要教师进行直接的解释说明。在某些问题上,学校要求教师有明确的价值观,并让学生感受到这种价值观。

3要求学校与社区、家庭相互配合,建立立体综合的德育系统

20世纪以来,一些社会因素的变化降低了家庭、社区等传统养育机构对孩子的影响。例如,迅速的工业化,从融合着核心价值观的乡村来到大都市的移民,多元文化的迅速出现,媒体提供的多视角的道德与文化观点给父母和孩子带来的困惑,妇女进人职场对孩子养育环境的影响等,这些都使得社会向教育机构寻求帮助。美国德育工作者也强调学校要充当道德教育的主要角色。

在品德教育过程中有很多学校在努力地影响家长:i>让家长重视孩子的道德发展,如提供家长课程,举行早餐会,午餐后在家长工作的地点进行演讲;2)让家长参与品德教育过程,如向家长通报最近时段的活动主题,与家长一起设计品德活动,让家长参加孩子们的主题活动和各种仪式;3)成立家长支持性团体,举办经常性的讨论会。

学校还寻求社区的帮助。例如,社区邀请专家和家长交流品德教育问题,社区为经常缺课的孩子提供帮助等。

4强调实际的行为训练

为纠正价值澄清学派和道德认知学派只关注道德教育过程的不良倾向,很多学校在培养学生品德的项目中都努力给学生提供实践道德价值观的机会,每个品德发展项目都有实践计划支持,如义务服务、校园巡逻队、自主经营管理学校商店等。

对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变化的评估不是仅仅依据道德知识的测验和道德两难故事的判断。德育效果评估的主要依据是学生行为的变化。在对一所学校的品德教育计划的效果进行评估时,评估者要做的事情是将计划实施之前的有关学生行为的基线数据与受计划影响的数据做比较。

5体现关怀伦理的思想

美国的品德教育运动受到了内尔·诺丁斯关怀理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方面:1)德育工作者从关心孩子所面临的问题人手设计品德发展项目;2)在品德教育过程中注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爱,为无障碍的师生交流和建立教师个人的积极影响奠定基础;3)在品德发展目标中,把情感教育、关心与自尊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

从品德教育运动的兴起及其基本的实践模式与观点看,它是对道德相对主义与过程主义的否定,同时又体现了关怀伦理的思想。

三对“品德教育运动”的分析

品德教育运动是美国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在对这一现象考察和分析的过程中应注意两点:

1)美国的品德教育运动本身存在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概念问题;“回到传统”与传统德育的本质区别问题;在价值多元的社会如何产生核心价值观、如何避免灌输;等等。

2)结合我国的德育实际和文化背景对其分析和借鉴。以“回到传统”为口号的品德教育运动并不是真的要回到传统德育状态,传统德育赖以存在的社会与文化条件已不存在,品德教育运动是在美国现代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我国以社会主义人道主义为基础的德育实践与美国德育实践有较大的差别,以重群体价值观为特征的文化背景与美国注重个体价值观的社会背景也有很大差异,因此我国德育实践的出发点和德育工作重点都应有所不同。

四品德教育运动的启示

美国品德教育运动可以给我国的德育实践以下一些启示。

第一,关注文学作品对道德教育的价值。工S.列明((J.S.Leming)认为,儿童在文学作品中的体验是一种道德观察学习,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亦支持这种道德观察学习观点。文学作品给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参与美德行为模式的机会,还建立了德育目标与榜样之间的联系,并把道德认知转化为可欣赏的道德行为。

第二,引导学生进行道德哲学思考。虽然在品德教育运动中,一些德育工作者批判只注重道德判断的德育,但他们并没有完全放弃道德思考。道德教育的假、大、空是不行的,但是仅仅停留在行为习惯和规则层面的道德教育同样不是真正的道德教育,教育者应该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道德价值与信仰方面的。

第三,重视建立家庭、学校、社区相互配合的品德教育体系,并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