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讨论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问题。首先,分析说明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其次,阐明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再次,分析说明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可行性;最后,分析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融合教育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融合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讨论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问题。首先,分析说明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其次,阐明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再次,分析说明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可行性;最后,分析说明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基本方法。
1 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1.1 科技教育的目标及性质
科技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如何研究客观世界及其规律,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进而改造客观世界,其本质是求真。科技知识是科技教育的内容,它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不以人的意志和感情为转移。人们的活动越符合客观世界及其规律就越科学,就越真。科技求真但不能保证其方向正确。
科技教育只所以重要主要是因为如下五个方面的原因:(1)科技知识是生产力发展的源泉。生产力的发展直接依赖于科技知识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2)科技思想是正确的思想基础。科技思想主要是严密的逻辑思维,保持前后的一致性,连贯性。因此,它是正确思想的基础;(3)科技方法是事业成功的前提。科技方法是科技知识按照科技思想付诸行动的行为,这能保证行为是正确的,实施是成功的;(4)科技知识是反对愚昧落后、封建迷信的有力武器;(5)科技精神是求真、求实、创新、存疑、刻苦耐劳、敬业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这是科学的精髓。科技精神一直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动力,科技实践的范式。离开这种科技精神的激励和导向,近现代科技获得迅速发展是不可想象的。此外,科技精神也是一种社会力量,它所揭示的真、善、美,它在活动中形成的科学共同体的精神准则和范式,科学家的人格精神力量,历来是社会精神文明、思想道德和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源泉。凡精神都是人文,科技精神本质上就是求真的人文精神。
1.2 人文教育的目标及性质
人文教育所追求的目标或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满足个人与社会需要终极关怀,其本质是求善。人文知识是人文教育的内容,它带有强烈的“终极关怀”的感情色彩。人们的活动越符合社会、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就越人文,就越善。人文求善但不能保证其基础正确。
人文教育只所以重要是因为如下八个方面原因:(1)关系到社会的进步。社会的进步既取决于物质文明、科技文化的进步,又取决于精神文明、人文文化的进步。无前者,则无知、落后、野蛮;无后者,则无耻、卑鄙、下流;缺少其中任一个,灾难将至,自取灭亡;(2)关系到国家的强弱。国家的强弱取决于综合国力,而综合国力有三要素,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民族凝聚力;其中民族凝聚力是核心,而民族凝聚力主要取决于对人文文化的认同;(3)关系到民族的存亡。民族主要是人文文化的概念,没有民族的人文文化,民族也就不存在;(4)关系到人格的高低。人的思想品质一般可分为三层,底层是人格,中层是遵纪守法,顶层是政治方向。顶层是根本,方向一错,一切全错。但是人格是基础,人没有人格,不仅很难遵纪守法,而且很难有正确的政治方向。人格直接取决于人文的陶冶;(5)关系到涵养的深浅。涵养直接反映为言行的文雅、度量的大小、处置的宽严等,这也直接取决于人文的陶冶;(6)关系到思维的智愚。人文科学的功能是教化,它作用于人的感情状态,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价值观,影响人的情趣和气质,并激发人的创造潜能。直觉、顿悟、灵感等的开发,主要取决于人文教育;(7)关系到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是一种关注人生真谛和人类命运的理性态度;它包括人格、个性和主体精神的高扬,对自由、平等和做人尊严的渴望,对理想、信仰和自我实现的执着,对生命、死亡和生存意义的探索,等等。人文精神是衡量一个人文化素质最重要的尺度,是人文科学的精髓;(8)关系到事业的成败。由以上的结果,必然有此结论。个人、集体、民族、国家、社会都如此。
1.3 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作为文化教育的两个方面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以上可以看出:(1)科技毕竟是科技,人文毕竟是人文;彼此之间有明显的区别;(2)没有人文的科技是残缺的科技,科技有人文的精神与人文的内涵,科技需要人文导向;同样没有科技的人文是残缺的人文,人文有科技的基础与科技的精髓,人文需要科技奠基;(3)科技文化、科技知识与人文文化、人文知识都承认和尊重客观实际,提炼和抽取客观实际的本质,探索和揭示客观实际规律。彼此之间有明显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2 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2.1 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科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冷战结束后,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为了在全球政治经济及科技竞争中占据优势,不约而同的提出了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口号,并采取了如下措施: (1)从教学管理制度上确定了国际课程的地位;(2)支持并加强有关国际问题的学习与研究;(3)鼓励教师和学生广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4)加强学校的外语教学。1994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一份题为《学习:内在的财富》的报告,指出教育应有四个支柱,即学知、学做、学会发展、学会共同生活。由此可见,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科技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迫切要求。
2.2 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高新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人是物质和精神的统一体,不仅需要物质上的满足,同时还需要精神上的满足。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人类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和飞跃。这样,不仅使人们盲目的追求高新技术,而且导致人们去片面的追求物质的享受和满足,从而造成人们心理情感方面的失落。这种只重视物质追求,而忽略人文精神追求的状况,正是造成诸如战争破坏、资源短缺、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人口危机、道德滑坡等一系列世界性问题的重要原因。反映了“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对善和恶都会带来无限的可能性”。正因为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两面性,人们才必须研究高新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作用机制,探讨人类社会如何以最优方式利用高新技术。这就从客观上要求科技教育必须与人文教育融合。
2.3 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是知识经济时代的迫切要求
人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出现了新的变化,知识经济初现端睨。知识经济时代具有如下特点:(1)知识已渗透到政治、经济等社会生活中的一切领域并处于中心的位置;(2)知识制约并决定了经济、产业发展的方向、结构和水平,并且成为一种产业;(3)知识已成为权力的象征,成为能影响财富、政治权力的最重要的权力来源;(4)人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协调,自觉的控制自身的生育和消费,保护地球的生态和环境;(5)科技与文化全球化的交流与合作。由此可以看出,为了使高等教育培养出的人才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迫切需要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
2.4 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而且是培养精英的重要途径
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培养正确的人生追求。科技教育主要是培养求真,人文教育主要是培养求善,求真和求善的结合才能真正全面的为社会服务,对社会负责。1998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世界第一次高等教育大会,大会《宣言》明确指出: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和负责任的公民。只有有了高度的责任感,才能有巨大的动力,才能有无比的激情,才能有全身心的投入,才能有神奇的智慧,创造出不可思议的奇迹;(2)有利于形成完备的知识基础;(3)有利于培养优秀的思维方式。优秀的思维至少包括两个基本点,一是正确,一是具有源创性。科技思维主要是严密的逻辑思维,这是正确思维的基础,而与人文文化有关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这是源创性思维源泉。二者缺一不可;(4)有利于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人不仅需要物质生活,而且也需要精神生活。前者主要取决于科技,后者主要取决于人文。二者具有促进作用,而且往往精神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是主要的。因为精神生活主要应合乎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在本质上就是脑健康,可以说脑健康对一个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没有健康的身体,一般很难谈得上有大的创新;(5)有利于培养团结合作精神。科学承认外界,人文关怀外界,只有既承认外界又关怀外界,才能与外界和谐,达到与他人团结合作的目的。
(以下是对科技教育而言,讨论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问题。对人文教育而言不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3 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可行性
科技教育的内容中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资源。把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并不需要任课教师另找人文教育的素材,只需要开发利用科技教育内容中所蕴含的人文资源,就地取材进行人文教育。问题在于,作为任课教师,是否有人文素质,是否具有开发利用科技教育内容中的人文资源的能力,并将其向学生展示。科技教育内容中的人文教育资源涵盖很广,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3.1 科技教育的内容中蕴含丰富的人文教育内涵
从表面上看,科技教育传授的是一些科技原理、定律、数学推理等等,但是认真分析就会发现在这些概念和公式的后面却存在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这是因为:(1)科技知识本身渗透着人文精神。虽然科技规律是自然界运作的客观法则,但表述这些客观规律的科技知识本身是人创造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人的主观性,渗透着人文精神。因此,科技教育的内容是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结合体;(2)科技知识的应用渗透着人文的关怀。人文精神不仅关注研究对象本身,同样也关注其可能产生的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后果。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科技对于社会的作用越来越直接,影响越来越大,科学家和工程师应该是科技精神和人文精神相统一的社会人,他们必须具有社会良知、学术良知、关爱生命及生命存在的环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体现这种人文关怀,科技教育责无旁贷;(3)科技知识中渗透着艺术和美。自然界是和谐、统一和美的,因此解释自然的语言也是美的。追求完美既是艺术的更是科技的境界,丰富的想象力既是艺术创作也是科技探索的需要;而自然界则为科技探索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内容与和谐对称的规律结构,正是在这方面,自然、艺术和科技达到了美的统一。如何把科技美传授给学生,如何教学生在科技活动中发现美、理解美、欣赏美、追求美和实现美是科技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
3.2 科技教育方式蕴含深刻的人文教育方法
科技教育在培养和训练方式上具有人文教育的内涵。这是因为:(1)教育学生形成“质疑”、“解惑”、“去伪”、“求真”的思维,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技态度,这既是一种科技精神也是一种人文精神。科技方法和科技精神同样体现着科学家和工程师关于生活、关于人际交往的基本态度,关于人生的态度以及对科技本身的态度。科技教育是通过严格的科技训练方式---提出问题、大胆假设、反复验证、完成科技知识学习、科技能力训练和科技精神培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思考、实践科技探索,就是最好的人文教育;(2)培养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热情和意识。科技教育的基本方式是:引导学生进入学科前沿,通过对已知的辉煌和未知的神秘的认知,来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社会实际,通过直面严峻的社会现实和巨大的社会需求,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科技的求证、求真、求实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一种发现的乐趣。发现问题、验证结果、推翻理论是最大的回报。因此,通过科技教育激发和引导学生探索的意识比学习科技知识本身更重要;(3)培养学生追求真理、坚持真理的科学信仰。怎样让学生了解和接受这种科学信仰,任课教师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科技知识本身并不是干巴巴的事实,而是不断修正错误、走向真理的过程。因此,科技发现、发明的过程本身是催人奋进的最好教材。
4 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基本方法
把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并无一成不变的做法,不同的科技课程可以有不同的组织结构和传授重点、不同的传授视角和传授方式。通过前面的分析,笔者认为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基本方法是,把人文教育融入科技教育,使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4.1 在公共基础课中开设必要的人文科学课程
开设必要的人文科学课程是把人文教育融入科技教育的基础。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就有了一定的人文科学知识基础,对人文精神有了一定的认识,才有可能在其后的科技教育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另外,开设人文课程其内容一定要体现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智慧的精神实质;大力宣扬表现这种精神的经典内容。加强对学生民族精神的培养。
4.2 要把科学方法论与科技发展史纳入科技教育的设置范围
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目的在于培养集真善美于一身的高素质人才。把科学方法论与科技发展史纳入科技教育的设置范围可以把科技与社会、知识与责任、科技文化与历史文化联系起来。给学生更加广阔的视野,促使学生对那些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科技事件和思想,从科技起源、本质、发展及社会应用价值和由此产生的伦理及社会问题等角度进行思考。
4.3 注重在科技教育的过程中培养科技精神
探索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学习,其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把科技看作一种动态的活动,把科技活动的结果和探究科技活动的过程有机的统一起来,把科技真理和求真过程有机的统一起来。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刻的认识科技真谛,从更广泛的人类活动背景上去把握科技本质,培养科技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4.4 提高任课教师的人文素养,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和政策
首先,科技教育的内容中所蕴含的人文知识资源,并非人人都能认识到并能将其有效的开发出来。没有高的文化素质,任课教师要把人文文化融入科技文化只可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其次,目前大学中的中青年教师本身所接受的就是一种缺少人文内涵的科技教育,加之少数教师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没有根本改变,习惯于狭隘的科技知识教学模式,这就增加了人文教育融入科技教育的难度。最后,学校要把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目标和重要内容,对任课教师进行必要的人文素质培养;同时,学校还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相关政策,鼓励教师自觉提高人文素质,以保证教师在科技教育的过程中有效开展人文教育,把人文教育融入科技教育。
参考文献
[1] 董华,桑宁霞.科学-人文教育及其实现途径[J].教育研究, 2001,(12):43-46.
[2] 路涌祥. 知识经济 创新体系与教育改革[J].教学与教育改革,1998,(4):12-15.
融合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教育的本质其实就是国家文明的传承,而文明的传承需要靠传播和继承文化来完成。一个国家要想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特色,弘扬本土的文化,让国家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发光发热。英语教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基础,它是传播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好工具,所以,英语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有着融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现代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进行改良的英语教育是一次大胆的突破,它给我国的英语教育提供了新的前进方向。那就是立足于我国的本土文化,将英语教育赋予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具有中国特色文化的英语人才。21世纪的世界,英语将会是各国间进行交流与和沟通前提,如果将英语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融合,那将会提升我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英语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策略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来说,加强英语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无疑是最好的途径,但是如何加强英语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是当前首要关注点,以下是笔者就当前英语教育发展形势提出的三点建议策略:
1.英语教育中对教材进行创新
在对英语教材进行编制时,要转变原有的思维模式,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和典籍作为英语教材编制的蓝本,对英语教材进行全新的编制,还可以用英语将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是典籍翻译过来,在内容上进行融合。
2.英语教育中教学方式可以多样化
在英语教学方式上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结合的方法,利用英语课堂讨论、课后发现和实践检验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如在课堂上对学生感兴趣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讨论,课后学生可以收集感兴趣的中国传统文化相关资料,最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博物馆,用英语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翻译交流,以达到转变原有英语教学模式,促进英语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更好融合。
3.英语教育中注重传统文化的普及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重普及中国传统文化,让中国传统文化贯穿于英语教育过程的始终,以达到二者更好的融合。如在进行英语教学评价体系时,将中国传统文化是否加入到英语教学过程中作为评价标准,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教育中的重视地位,加大英语教育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达到二者最满意的效果。
三、总结
融合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两者都是在一个特定的外界环境中进行的。一个好的外界环境,既可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又可以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
(1)建设良好的文化环境首先,加大宣传力度,拓展宣传范围。从中央到地方的每一个新闻媒体都要积极参与到正面舆论宣传活动中来。不可以只重视网络宣传的力度,传统宣传模式同样值得关注,例如必须做好各种宣传橱窗等。通过各种强有力的新闻和宣传报道工作,促进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完美结合,并使各种企业可以在此环境下稳定发展;
其次,企业同人一样,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信息和情感的交流。通过良好的沟通,企业也可以在社会中建立一份稳定、和谐的关系网,从而使其可以顺利摆脱各种困难,并始终贯彻积极向上的核心理念。最后,由于网络已经深入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所以对网络的使用环境也必须进行改善。通过打击与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努力建立良好的网络环境,从而促进企业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2)企业必须积极担负起社会责任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份子,自然也担负着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所以,积极承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不但是公司得以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为了督促每一个企业都能履行自己的责任,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将企业社会责任法律化。同时,企业内部也应该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并坚决遵守,从而建立一个良好的文化建设氛围。
2.建立健全的企业运作机制
(1)树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首先,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联系起来。当前,只要是较为成功的企业就一定善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自己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使两者相得益彰。其次,企业文化建设要以培养强大的社会责任感为目标。在发展过程中,企业不可以把赢利作为唯一的目的,同时应该自觉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即关心消费者、关心环境,也要关心员工的最低工作条件。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在取得发展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社会的地位和良好的企业形象。最后,保证向消费者提高的服务为诚信服务。不管到什么时候,用户永远是企业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前提。所以,企业的任何行为都一定要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为首要准则。
(2)提高企业各方面水平提高企业的生产水平,加大对新技术的投资力度,引进先进设备,并大力培养人才,提高企业的整体生产水平;
提高企业的文化水平,进一步将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从而让员工可以更积极、更主动的投入到工作中,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做贡献。
3.总结
融合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流体力学;
科学创新;
人文教育;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130-02
当前世界各国都把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作为高教改革的一个重点,特别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已成为大学教育的首要任务[1]。但是,在我国的一些工科院校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占有绝对的优势,忽略了综合素质的教育和人文精神的陶冶,导致了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严重分离[2]。我们所培养大学生既有专业知识不足的缺点,又缺乏较高的思想文化素质。因此,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应并重发展,实现两者的有效融合。
人的创新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可以通过教育培养和主观努力锻炼进行开发。工科课堂中蕴藏着丰富的可开发的人文因素,科学与人文可以有机融合,既使学生学好专业知识,又能使学生及时了解人文社会的新进展和科学技术的新成就,使高校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但是,许多高校在人文教育的内容设计上追求丰富多样而忽视协调统一,很难将人文素质教育与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3]。人文教育处在即兴发挥、随意点缀的状态,缺乏有目的、有计划的充分挖掘[4]。综上所述,如何在工科课堂中渗透人文教育,值得深入研究。
本文以流体力学课堂教学为教学改革实践基地,探索一条将科学创新和人文教育相结合的道路,消除工科理论课堂上弥漫的繁冗气息,将科学的、新颖的教学理念引入课堂,通过深入挖掘创新素质教育中的人文因素,建立科学创新与人文教育协调统一的融合理念,最后根据课程自身的特点,以不同的传授方式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注意营造一个宽松、自由、活跃、富有吸引力的人文环境,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理念
一般来说,现代工程师素质结构的精神层面应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科学是一种动态活动,把科学活动的结果(知识)和探究科学活动的过程(研究)有机地统一起来,把科学真理和求真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能使学生更深切地认识科学真谛,从更广泛的人类活动背景上把握科学本质,培养科学的品格和社会责任感。
随着人才市场对毕业生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的要求逐步提高,在校本科学生也渐渐认识到具备上述能力的必要性,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课外科技创新等实践性活动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积极性和热情,校方也提供不同形式的机会让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很多毕业后的学生认为,除了传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教师都能通过专业课的教学和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持续终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必须在专业教学中就开始培养,自主学习对于自主确立目标、自主搜寻资料、自主选择方法、自主解决问题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自主学习或曰自主地获取知识,是一种众多要素综合发生作用的能力,而人文要素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上述理念,在流体力学的课堂教学中增加人文因素,以不同的传授视角与传授方式进行人文课堂的教学改革。
二、人文课堂的改革措施
(一)古代哲学思想与现代科学的碰撞
哲学思想与科学研究实际上是密不可分的,先进的哲学思想可以引领创新思维。在流体力学的课堂上,作者尝试了将古典哲学与现代科学进行对比,引导学生理解哲学思想与经典理论的互相呼应和协调统一,使他们通过人文素质的提升积蓄能量将来攀登更高的科学高峰。
例如,在讲授能量方程物理意义时,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论证和推导得到流体在流动过程中的机械能守恒的结论之后提问:在中国古代就有人提出了这样论断,请问此人是谁?等待学生讨论之后,教师给出答案—《老子》中写道:“视之不见,名曰夷;
听之不闻,名曰希;
搏(触摸)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此时教师给予解释。
接着又提问:还有三个中国人在2000年后提出了与之惊人相似的论点,此人是谁?回答:华裔美国物理学家李政道和杨振宁在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奖的CPT对称原则。他们的一位同事吴健雄证明了他们的预言是正确的。古今的哲学与科学在此时碰撞了,教师可以继续解释:视之不见相当于空间属性,因此夷就是P;
听之不闻与声波有关,也就是与速度有关,是时间属性,因此希就是T;
搏之不得说的是本身的特质,因此微就是C。这三个参数分别不符合对称的原则,必须和在一起,也就是“混而为一”。通过这样的教学安排,将科学创新与经典理论和哲学人文统一起来,不但扩大了本科教学的知识面和学生的视野,同时将专业教育中素质教育的目标与教育总目标相一致化了。
(二)课堂设疑和讨论
通过课堂设疑引导学生形成“质疑”、“解惑”、“去伪”、“求真”的思维,训练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这既是一种科学精神也是一种人文精神。此时,专业教育通过严格的科学训练方式——提出问题、大胆假设、反复验证,完成科学知识学习、科学能力训练和科学精神培养的过程,在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思考、实践科学探索,就是最好的人文教育。
例如,在讲解能量方程之前,教师进行了课堂演示:两张平行的纸片吹气后是分开还是合拢?请一名同学来做演示,请大家来讨论并揭示原因,然后引出能量方程的推导和意义,同时再重新用该理论解释现象。在讲解静力学的相对平衡方程时,教师在课堂上进行了课堂设疑:在锅里捞面条,开始容易后面难,如何快速捞起最后的几根面条呢?然后让学生讨论,最后总结学生提出的办法:筷子在锅里做圆周运动,面条就会集中在锅底,自然容易快速捞起,并揭示相对平衡状态和运动流体的根本区别是粘滞力,由此引出欧拉方程的推导。
对于课堂讨论,教师一定要分别归纳不同的观点,纠正各自的错误观点,而不是给出正确的答案。如果给出的“标准答案”太过死板教条,一会打消学生的积极性,二会束缚活跃的思维。当然,这个平衡点是很难掌握的,需要教师积累更多的经验,这对教师自身知识水平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也能够促进教师的自我增值意识提高。
从上述课堂教学方法的案例来看,将人文精神贯穿于工科理论教学中,通过实证经验和逻辑论证进行科学探索,使得科学专业教育在培养和训练方式上与以前的教学方式大不相同,不但有灵活的外在形式,还具有人文教育的深刻意义。
(三)人文历史讲解
一些教师认为工科课堂以理论教学为主,没有必要告知学生相关的历史。但是,经典理论都有其发展的的历史脉络,有很多故事和文化蕴涵在这些看似平淡的定理和公式中,它们不但使烦闷的课堂变得有趣,还可以把伟大科学家的精神意志凝固在经典理论中传递给聆听者。
以前,教师在讲授流体动力学的基本概念时总觉得即使借助图片、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也无法让大多数学生喜爱和关注,于是对2010级学生的教案意增加了有关科学家的一些生平事件和主要代表理论。例如,教师提到拉格朗日法和欧拉法的区别时,会主动提到拉格朗日是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提出了运用于静力学和动力学的普遍方程,建立了拉格朗日方程,把力学体系的运动方程从以力为基本概念的牛顿形式,改变为以能量为基本概念的分析力学形式,奠定了分析力学的基础。欧拉是瑞士数学家和物理学家,是第一个使用“函数”一词来描述包含各种参数表达式的人,也是把微积分应用于物理学的先驱者之一。学生们都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回忆在高等数学时两位科学家在数学方面的成就。很多学生表示,在听到这样的人文讲解后会消除对科学知识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产生对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有部分同学会主动邀请老师带领他们参与各类科学研究活动。
三、教学改革实践的效果
本次教学改革的实践对象为建筑设备专业2010级的学生,分别比较了2009级和2010级两次教学过程考试成绩、参与科技竞赛情况作为评价这次教学效果的标准。分别如表1-表2。
从表1可以看出,2010级学生的优秀率达到10.3%,比2009级学生高出6.1%,80-89分的比例提高了25%,说明一些学习能力较强的同学已经充分挖掘了其学习潜能,有利于带动整个专业的学习氛围。表1中不及格率下降了13.2%,说明大多数同学能够从这种教学改革方法中受益。从表2中可喜地看到,2010级同学踊跃参加各类科技创新活动的热情高涨,实现了实验创新和科技发明项目零的突破,并且全专业有2/3的同学参与了省级“挑战杯”科技创新项目,表明2010级建筑设备的学生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已经初步对科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兴趣,有利于开展今后的专业课程学习。
四、结论
工程教育从来就不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工科教育中的专业教育所培养的应当是具有人文精神且能综合运用专业技术知识为社会服务的技术人才,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才是完整的工程教育。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应成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两翼,通过直面严峻的社会现实和巨大的社会需求来培养社会责任感。科学的求证、求真、求实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享受、一种发现的乐趣,发现问题、验证结果就是最大的回报。所以,通过将人文教育融合科技创新培养来激发和引导学生探索的意识,这种理念比学习科学知识本身更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张晓明.素质教育的基本渠道:人文教育融入专业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1):33-36.
[2]张志宏,顾建农,王家楣.“流体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高等理科教育,2006,(5):87-91.
融合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科学精神 人文精神 融合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而以职业教育和专业训练为导向的教育模式。但高等职业教育过于偏重实用主义倾向,会导致学生综合素质的缺失。我国的高职教育与美国相比起步较晚,美国约翰•斯图亚特•米尔曾发表过演说,“人在成为律师、医生、商人或制造商之前,首先是人……如果把他们培养成有能力有理性的律师和医生……没有普通教育可能成为称职的律师,但是普通教育可以使他们成为富有哲理的律师――他们会去寻求(并有能力理解)原则,而不仅仅是将自己的记忆里塞满了具体的细节。”当然,不仅是高等职业教育要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只是对于一个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来说会更注重这一群体。高职教师应尽心尽责地全面培养学生,除了实现让学生在踏入成人社会前做好必要的准备,能适应将来的工作和生活外,更应该重视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让学生具备历史、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基本修养,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
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科学与人文,一个是“为学”的过程,一个是“为道”的过程,科学让人的体能得到延伸,人文让人的心能得到延伸。人类在科学活动中凝聚了科学精神。对科学精神的内涵的界定众说纷纭,但教育要着力寻求一种视科学与人文既有区别,又有交融的现代科学精神。这种科学精神至少应该包括实事求是的精神;勇于批判的精神;大胆创新的精神;刻苦耐劳、敬业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和互补是现代科学精神发展的大趋势。同样,关于人文精神的学术讨论诸多歧见,对教育来说,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的意义,人生的追求、目的、理想、信念、道德、价值等,这中间高尚的、善良的、健康的精神就属于我们教育要弘扬的人文精神。
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科学的失落
我国古代的教育主要是道德教育。我们的教育强调的是“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思想,可以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们的教育缺失科学精神。随着西方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近代的大门被坚船利炮打开以后,我们似乎有所觉醒,“科学”、“民主”的新文化思想有了自己的土壤。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普及教育。然而,在十年浩劫中,我们又失去了宝贵的十年。改革开放后,科学的春天到来了,我们的教育也有了勃勃生机。但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科学在20世纪全面异化,表现出功利化的科技理性在为人们谋取物质利益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其反自然、反人道的行径却使科学很快失去了人性的光彩。经济发展的同时,家庭结构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只有一个孩子,绝对不能输在起跑线上。”使得我们的教育成了一种典型的应试教育。原本属于小孩游戏的童年,在成人的逼迫下开始了所谓的启蒙教育。这种教育对人性的压抑比中世纪还要黑暗。网上曾流行:“对中国青少年毒害最深的不是赌和黄,而是奥数。”大多数90后的一代都是在这样的社会、学校、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原本应该在幼儿时期从游戏中形成遵守游戏规则及团结协作的精神消失了;原本在小学时期开始有了学知识的乐趣的时期,却被沉重的书包压得透不过气来,刻苦学习革了他们的命,过早的近视,人不挺拔向上,等等。原本在全面吸吮各种知识和文化的中学时代,由于追求升学率,取而代之的是题海战术。经过高考的筛选,进入高职院校的大多数学生即缺乏人生的信念和追求,又缺乏刻苦耐劳、敬业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夸张地说,从这些学生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我们教育的缺失。或许,科学精神的教育从未在我们的教育中扎根过,然而人文精神也随着经济的进步,对独生子女学业的过高要求和物质生活上的过分溺爱中渐渐地从我们的教育中失落。因而,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进行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教育尤其重要。
三、高等职业教育中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回归
1.再现科学人文化的新观念
在我们高等职业教育这块阵地上,要倡导一种现代的科学文化观念。追溯科学的起源,它本身就蕴涵了科学技术的理性和科学精神的人性。正如英国博士斯蒂芬.F.梅森.指出:“科学主要有两个根源。首先,是技术传统,它将实际经验与技能一代代传下来,使之不断发展。其次,是精神传统,它把人类的理想和思想传下来并发扬光大。”然而,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直到20世纪,科技理性为人们获取了物质利益的巨大成功,人们到达了疯狂掠取自然资源的地步。美国一位宇航员曾发表这样一种观点:人类征服了地球,可以进一步征服月球,征服火星,成为人类新的家园。但随着近几年种种自然灾害的频频出现,人们开始了对科学的反思,重新唤起科学的人文精神。科学人文主义是一种以科学为核心、并建立在人性化科学基础之上的新的人文主义。它首先是一种新的人文文化观。因此,我们的教育首先是在传承文化,而这种文化即有物质技术上的功能,也有精神文化上的功能。具体到我们的高职教育,应着力寻求精神价值和心灵内向度的发展。正如前面我们分析的目前我们高职院校的学生多多少少会有些畸形的心理和偏狭的个性,使之丧失了对学习的激情和刻苦耐劳、敬业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沉沦在对短暂需求的满足的奢望中。常听我们的学生会说,学这没用,学那没用。所以真正的教育应致力于催发生命冲动向精神创造的追求,在促进生命之间、生命与情景之间的交互感应和生命与心灵的对话中焕发勃勃生机。其次,是一种新的科学文化观。即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即要体现知识的重要性,又要体现科学精神,特别是蕴育在科学精神中的人文观怀。具体到我们的教学,就是要着力让学生明白知识是重要的,不管是科学的、人文的都是重要的。我们常常会听到艺术设计的学生发牢骚:“我们是学艺术的,为什么要学力学?”其一,是学生不懂他们除了要学艺术,还得学设计。其二,是学生不懂著名的艺术作品,特别是建筑,构图时必须以力学为基础,否则,“金字塔”、“天坛”等等著名的建筑怎能经历千年风雨的考验。同时更不懂,力学很多的思想来源于艺术。“和谐美”的思想产生了“日心说”;“音乐中的和谐与比例”产生了“万有引力定律”。关键是在给艺术设计班的学生上力学课的时候要更加注重体现科学观念和人文观念的借鉴与融合。通过长期的教学,使学生从科学与人文观念的冲突走向互相接纳。
2.凸现人文与科学方法的互用
我们经常会有所体会,学文科与学理科的人在处理很多问题的方法上在会有质的区别。究其原因,有本人的思维差异,才决定他学的是文科还是理科。但不难否认,我们的教育确实过早地分了文理科,中学时代应该是吸取各种养份的时候,已经把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的教育隔离开来。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通常是以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两种不同的知识形态作为外显的方式为人们所意识的,我们的教育有些急功用利,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知道什么样的方法可以获取什么样的知识,才有了文理科的分离。因而我们的高职教育为了弥补中学时期造成的缺憾,就应该重视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方法上的互用。有学者对于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进行稍微内在一层的考察,通过对科学方法与人文方法进行对照性的分析,并从两种方法的差别和互补中看到两种文化在相互区分基础上的统合关系。我们的教育就应该用这种统合的关系有效地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如当某种不确定的社会现象出现在学生面前的时候,不可能避免地会有人的主观因素起作用,会用人文的方法去思考如何弄清复杂的问题。但这时,教师启发学生适度地用定量分析的方法来解释其准确性,就可以“反对浪漫主义的任意性和怀疑主义主观性的不断骚扰,从理论上建立解释的普遍有效性,历史中的一切确定改天正建立在这种有效性的基础上。”同样,当学生面对一个精细度要求很高的科学实验时,启发学生用科学的人化,即把实验看做是一个有韵味,有灵气的过程,相信学生的心智在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会更健全的发展。
事实上,在教育教学中追求科学与人文在方法上的互用,我们的教育会更加自觉有效。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最终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融合。
3.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通融
高等职业教育之所以重视科学精神教育,是因为科学精神有助于形成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一个具有实事求是精神、勇于批判精神、大胆创新的精神、刻苦耐劳、敬业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和团结协作的精神的人是我们和谐社会需求的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之所以重视人文精神的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实现人生的价值。高等职业教育最终的目标是直接向社会输送有较高素质的专业性人才,因此,我们特别强调地实践中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通融。
科学技术归根到底是为人服务的,既然人是科学技术的掌握者与使用者,就应该让科学赋予人的意义。作为高职学院的学生,教师应抓住实践的契机,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更高层次的觉解。这种更高的觉解可通俗地表现为:首先,让学生在实践中懂得自己在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工作的同时,是在为自己服务。有了这样的理解,工作才更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其次,要求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做到德才兼备。只有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并自觉地将科学技术在实践发展人文的觉解,这种觉解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天地人和。“创新是一个国家前进的动力,是一个民族发展不竭的源泉。”我们的学生是国家的中流砥柱,在学校培养的这种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精神一定会在将来的工作中不断地继承,不断地创新。有这样的建设者,我们的国家一定会更加兴旺发达。
参考文献:
[1]肖峰.高科技术时代的人文忧患[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1.
[2]孟建伟.新世纪:实现科学人文价值的前景[J].新视野(京),2001,(1):50-52.
[3]廖清胜.当代科技发展的人文趋势――兼论“两种文化”统一之路及其意义[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7(1).
[4]keller,Phillis,Getting at the core:Curriculum Reform at Harvar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Cambridge,MA&London,England,1982.52.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