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教育行业调查报告【五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3-06-28 11:10:07 来源:晨阳文秘网

职业道德行为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的职业道德知识、情感、意志、信念支配下所采取的自觉活动。对这种活动按照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进行有意识、有目的训练和培养,称之为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养成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职业道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行业调查报告【五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教育行业调查报告【五篇】

教育行业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职业道德行为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的职业道德知识、情感、意志、信念支配下所采取的自觉活动。对这种活动按照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进行有意识、有目的训练和培养,称之为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养成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贯彻落实到职业活动之中,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做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进而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并达到崇高的职业道德境界。

作为一名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教师,我在教学中对中职生职业道德行为养成做了一些小小的研究,以下就是我个人的一些经验的小结。

1 利用专业知识,培养学生职业道德素质

“依法统计,严守秘密”是我国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在统计领域的具体化。在教学过程中,我结合实际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诚信教育。比如有针对性地选取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因虚报、瞒报、拒报或屡次迟报统计资料而被绳之以法的事例,告诫学生统计必须遵守《统计法》,它是每个统计人的职责和义务。同样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遵纪守法也是每一个人必须履行的义务,否则必将会受到法律的惩处。另一方面,统计的信息,咨询和监督功能表明统计是服务于社会的,要赢得统计客体的支持和赞誉,统计人必须做到严守国家、企业、个人的秘密,这关系到一个人的信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对个人来说,是安身立命之本,是孕育德性的基础;
对一个社会来说,是建立一个公正有效、有序运行体系的基本保证。在教学中,我还运用国民经济的有关数据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识我祖国,爱我中华”。

2 利用统计知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我注重对学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善于与人沟通的能力,使用小案例教学法与行为教学法,结合具体情景,教给学生体现职业素质的具体方法,制定全面发展的学习目标,包括专业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社会与交流能力以及认知和道德方面的学习目标。通过让学生上网、看电视、看报纸杂志,去国美电器,去菜市场社会调查,培养学生应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查阅及运用有关资料的能力。

在教学中以一个社会调查活动项目为中心,将学生每四人分为一组,具体分为以下阶段。

2.1 分组准备阶段

向学生阐述考评方法、步骤,列出各步骤完成的时间表,让每位学生知道做什么?怎么做?推选出小组长,拟定调查课题,申报课题,确定调查范围,写出调查方案。

2.2 分组调查阶段

每个小组根据本组课题查阅资料,讨论、设计调查问卷,打印并发放问卷,进行问卷调查。教师只是作为指导者参与其中,随时掌握学生的动向及调查进程,当学生出现方向性的问题时,及时进行点拔。本阶段主要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能力(解决问题)、动手能力、交往与合作能力、责任感、团队意识、协作精神等。

2.3 分组撰写调查报告阶段

各组对问卷汇总整理,画出整理表,撰写调查报告提纲,应用调查报告的写作格式撰写调查报告并打印,本阶段主要考核学生的写作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创新能力。

2.4 学生讲解阶段

这是一个知识的主流反馈阶段,各组制作口头报告PPT,主要针对各组调查报告进行陈述和归纳,把调查研究的结果表述出来,制作口头报告PPT,以恰当的形式传达给其他同学,同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本阶段着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2.5 交流心得体会阶段

小组间交流本次活动的收获,存在不足,提出改进意见。选出调查报告优秀小组到各班汇报,各班互相学习。

2.6 教师评价阶段

上述五个阶段每一步骤都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上交学习成果,教师给出相应阶段的分数,即最后每一组的档案袋中有五项内容。在小组合作考核教学中,“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考核所追求一种境界,小组成员间的使命互助活动是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动力源泉,合作学习不仅讲合作,而且还存在竞争,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小组合作成绩既是个人成绩又是小组成绩,各小组既是调查者也是被调查者,小组之间也要互帮互助,把个人评价和集体评价,考试评价和学习过程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当某一小组或某一人有一点一滴进步时,教师和小组成员应及时给予表扬,肯定和鼓励。从而发挥合作小组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7 体会与收获

学生选择的调查课题内容广泛,有中职生的学习态度、理财观、人际交往、礼貌礼仪、职业生涯规划、技能训练、安全消防知识、社团活动等方面的调查,学生通过调查活动,既是与同学交流沟通的过程,也是对自己行为的检查与反思过程,同时是对小组长领导能力的检验过程,在调查报告中,学生对学校课程设置、教学管理、体育活动、技能训练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建议,小组口号也有创意,有“让微笑充满校园,自信从我们开始!”充分展示了当代中职生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3 实践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教育行业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一、教育调查报告的概念

调查研究的方法是一门科学,它是我们了解和研究社会的一条重要途径,是认识社会的重要手段。毛泽东同志就十分重视调查研究,他深深懂得“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真理,他说:“要了解情况,惟一的方法是向社会作调查。” 毛泽东思想的理论的形成就是从调查研究开始的,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曾在湖南和江西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著名的有《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寻即调查》、《兴国调查》、《长岗乡调查》等。1941年,为在党内形成调查研究的风气,专门出版了《农村调查》一书,并在序言中说:“我再度申明:出版这个参考材料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出一个如何了解下层情况的方法,而不是要同志们去记即些具体材料及其结论。”(以上三处均弓旧《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农村调查)的序言和跋》)调查研究是制定政策的客观依据,特别在当代复杂的社会条件下,几乎任何一项重大决策

都要经过反复的调查研究才能做出,而没有经过调查研究的决策,往往就要出问题。陈云同志也曾强调指出:领导机关制定政策,要用90%以上的时间做调查研究工作。可见,做好调查研究是我们事业兴旺的保证。

调查报告是通过亲身接触和广泛了解的实践过程,收集专门的社会资料、分析社会资料并从中获得规律性认识而形成的研究报告。

教育调查报告是调查报告的一种,它是就某种教育现象,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整理分析形成认识而写成的文字材料。教育调查报告的范围限于教育领域,其材料也包括与教育有关的其他社会内容。教育调查报告通过与教育有关问题的调查,掌握规律;
二发现同题。分析原因,总结经验,为教育科学和科学教育服务。

二、教育调查报告的特点

现代调查研究这门学科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系统的科学理论。许多新兴学科的研究成果被应用到调查研究中。如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它们的应用使调查研究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下面谈谈教育调查报告的特点。

(一)调查性

写作材料获取有许多途径,就调查报告而言,它的材料必须是调查所得,然后在调查材料的基础上形成报告。调查是报告的基础,报告是分析得出的结果。就文字分量而言,七分是调查材料,三分是分析和结论。没有调查材料就没有报告,因此常有人说调查报告是“三分报告七分调查”。这正如毛泽东所说:“没有调查就没在发言权。”就这项工作花的时间而言,集中在收集调查材料上)没有在调查上下足功夫,绝不可妄谈“报告”,这是调查报告区别于其他文体的重要特点。

(二)资料性

调查报告要拥有大量材料,有了这大量的材料,才有了说服力,所以,调查报告是材料性很强的文体,这些材料将成为有关部门研究问题、进行决策的重要参考资料。调查报告作为一种历史性材料存档,它又是研究某方面问题的重要历史资料。

(三)科学性

科学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要贯彻实事求是的原则。调查报告的材料和结论都必须客观,都不能带有个人的主观思想因素。这就要求作者一切从实际出发,排除思想杂念和外来干扰、要有吃苦耐劳精神,努力去获取第一手资料。二是要有现代科学理论指导。首先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以保证思想观念的客观性。其次要用统计学、逻辑学、心理学等理论去分析问题,要让资料说话、数据说话,观点、意见、建议不能凭空臆造。再次,语言必须平实、明快、简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叙述材料,不夸张,不修饰,不追求文采。

(四)本质性

调查报告的b的就是要通过调查揭示事情的本质,教育调查报告则要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教育领域某一方面的问题。揭示出一些事物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以供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教育方针政策作参考,或给教育效学部门进行具体教学活动作参考。因此,本质性是教育调查报告的根本特征、不能直面教育现实、揭示教育方面某些本质问题,这样的调查报告就毫无意义。

三、教育调查报告的分类

调查报告的分类比较复杂,依据不同的标准分出的类别就不相同。“按行业部门分,教育调查报告只是其中的一种,从其他角度的分类也适合教育调查报告的分类。

根据调查研究曲周的来划分,可以分为描述性调查、解释性调查、预测性调查。描述性调查以了解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为目的,是最常见的一种调查类型。解释性调查是以探究调查对象产生的原因为目的,回答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问题。预测性调查是通过了解调查对象的过去、现在,以探讨其未来的发展状况的调查。

根据调查研究的性质来划分,可以分为定性调查、定量调查。定性调查是在掌握一定的典型材料的基础上,采用推理的方法,得出概括性的结论。定性调查很容易受调查者个人主观因素影响,致使结论失误。定量调查是在掌握大量样本数据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对事物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做出量的说明。

根据调查对象的多少来划分,可以分为全面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全面调查是对所有调查对象作逐一调查,以了解调查对象的全面情况。抽样调查是从调查对象中抽取部分作为代表,并推断出全体情况的结论。个案调查是从全体对象中选出个别作代表。并对之作综合调查,以推断出关于全体的普遍性结论。

根据调查结果来划分,可以分为理论性调查和建议性调查。理论性调查的特征是通过调查研究提出或验证或补充或否定某一教育理论。建议性调查则是通过对某一教育现象的调查,提出意见或建议以供有关部门制定决策作参考,教育调查报告以此为常见。

教育行业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本文详细分析了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体系内容和步骤,并研究了我国可以借鉴的经验,对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具有一定意义。

 

纽约州于1784年成立了纽约州立大学董事会,负责整个纽约州高等教育机构及其以下各种教育事业机构的设立、管理和经费捐赠等事宜,还经常性地定期派员访问各种教育机构,定期给纽约州立法机关递送有关各校绩效的报告。

 

①纽约州州立大学董事会被普遍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开展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机构。1862的《莫雷尔法案》、1887的《海奇法案》和1914年《史密斯-来沃法》这3部法案的颁布促使美国高等教育机构数量和在校学生数量连续高速增长,特别是《莫雷尔法案》的通过,促进了美国高等教育史无前例的爆发式发展。根据美国宪法,联邦政府无权管理高校,甚至无权制定教育制度,教育制度和政策都是由地方政府自行制定,联邦政府只能通过对学生和科研的资助对高校施加影响。美国各州高等教育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的差异随着《莫雷尔法案》法案后美国高等教育大发展而越来越明显,公众和高等教育机构不得不开始关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问题。

 

美国在1885年建立新英格兰大学联合会作为高等教育的磋商协议机构,在新英格兰大学联合会之后,许多地方性质的高等教育认证机构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20世纪初美国西北部协会制定了高等教育机构资格的标准,并向全社会公布了获得其资格认可的高等教育机构名单,此后,西部协会的主要工作变成对高等教育机构工作的评估和认证。和西部协会同时建立和发展且作用相似的评估认证机构还有很多,美国高等教育评估的理论和实践都丰富起来。

 

与此同时,一些需要很深专业背景的职业开始发展起来,人们对此类专业的教育资格认证也开始重视起来。1876年至1903年,几个高水平医学院共同联手制定出了专业标准,并公布了达标院校名单,这是美国出现的最早的专业认证。随后医学教育委员会列出了区别医学院的10个等次,并在调查医学学校之后公布了合格等次以上的院校名单。到1930年,建筑学、护理、商业教育、音乐、图书馆学、牙科和教师教育等专业领域也开始纷纷效仿,相继出现了类似的评估和认证。

 

二、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体系

 

(一)认证机构

 

美国高等教育认证机构需要得到美国教育部和高等教育认证理事会的认可,美国教育部和高等教育认证理事会是美认证机构的协调机构,主要负责制定认证机构的资格标准,评估并认可认证机构的认证资格,协调各认证机构的认证工作,帮助认证机构持续改进其认证质量。高等教育认证理事会的前身是1994年由24所高等院校校长成立的校长认证工作组,1996年提出成立高等教育认证理事会的建议,由2990名高等院校校长投票表决,通过了这一建议。高等教育认证理事会有15名成员,由高等院校校长、公众及学生组成。

 

美国的高等教育认证机构可以分3为类,即全国性的认证机构、区域性的认证机构和专业性的认证机构,全国性的认证机构主要负责对全国信仰性院校及远程互联网等特殊院校的认证,除此之外全国性的认证机构还要负责对私立的职业技术院校经行认证。

 

圣经学院鉴定协会(AABC)、高级拉比和塔木德经学馆协会(AARTS)、卫生教育学院鉴定局(ASHES)、职业学院与技术学院鉴定委员会((ACCSCT)、私立学院鉴定委员会(ACICS)、美国和加拿大神学院协会(ATS)、职业教育委员会((COE)、远距离教育与培训委员会((DETC)。

 

区域性认证机构(即院校协会)负责对一定区域内高等院校的认证,是美国高等教育质量认证的主要承担者。区域性的认证机构共6个,这6个院校委员会下属8个认证委员会分别负责本区域内的高等院校认证。在专业认证机构方面,美国目前有70余个专业性认证机构,包括工程师专业发展理事会、全美大学工商学院联合会和牙科教育理事会等。负责对法律、牙医、工程技术等60个专业学科进行认证,除对专业进行认证外,专业性认证机构还可以对高等院校涉及相关专业领域的学院进行认证,当然也可以对开设相关专业的单学科高等院校进行认证。

 

(二)认证内容

 

1、院校认证

 

美国高等教育的院校认证分6个区域进行,院校协会下属的认证委员委员会分别对各自区域内的高等院校进行认证,认证对象包括区域内的所有公立的和私立的会员学校。各区域认证标准大同小异,院校协会下属的认证委员会对高等院校的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教学质量、设备和基础设施、经费来源及运用、学生培养及就业状况、管理水平等各方面质量因素经行全面而细致的审查,而后会决定被审查高校是否达到所设立的标准。

 

1992年《高等教育法》是把对认证机构的认可标准首次立法,确定认证机构的认证标准应该包括以下十个基本内容:(1)课程;(2)教职员;(3)设施、设备和供应;(4)与具体业务范围相一致的财务和行政能力;(5)对学生的支持服务;(6)招生、招聘和评分政策、学术日程安排、出版物和广告宣传等;(7)学历或学位目标和学位授予标准;(8)学生的抱怨记录;(9)学生取得与院校使命相关的显著成就,其中应适当考虑课程完成率、州职业资格证考试通过率和就业率等方面;(10)符合本法(即《高等教育法》)本编(即第四编项目完整性)项目责任的记录,包括教育部所提供的最新联邦学生贷款拖欠率、对财务状况的审核②。

 

虽然不同的认证机构的认证审查内同有所不同,所有认证机构的认证标准都必须包含这10个基本领域,所有高校必须首先在这些基本领域里达到标准,才有可能通过认证委员会的认证只有通过院校认证的高校才可能得到学生和社会的认可,才有资格获得联邦和州政府的公共拨款,且只有通过院校认证的高校在校生才会被美国教育部列入资助对象范围。私人援助也一般会选择进过认证的高校。

 

甚至美国最著名最有影响力大学排行榜即《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US News)的美国大学排名,不会考虑将未通过院校认证的高校列入排名名单。而这种按地区分类的认证体系有助于加强认证机构与高校的密切联系,从而真正地促使认证机构有效地监控高等教育质量。

 

2、专业认证

 

专业认证的出现是为了解决高校如何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问题,重点关注毕业生质量。专业认证以专业为中心,认证机构制定优秀专业的标准,评估学校是否满足这些标准,向公众公布评估结果。评估的目的主要是保证和提高专业办学水准和教学质量。专业评估涉及的项目一般是:专业使命、教学计划、师资、物质资源、教与学、研究与学术、服务、学生及其学习产出、专业的强项和弱项分析、专业改进措施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教学计划、师资和学生学习产出。专业评估的文件,除了专业自评报告和专家组评估报告之外,还应该有专业对专家报告的应答和专业基于评估的未来行动计划。③

 

(三)认证步骤

 

院校认证的有效期为10年,美国高等院校每隔10年就要向认证机构提出认证申请。专业认证的有效期一般为5至7年,无论是院校认证还是专业认证,认证机构的认证过程通常要持续15至20个月。申请认证的高等院校或专业首先参照认证机构给出的标准体系和条款进行自我评价并上交自我评价报告给认证机构,这份评价报告必须就师资力量、课程设置、教学质量、设备和基础设施、经费来源及运用、学生培养及就业状况、管理水平等方面评价自身的优势和不足。然后其他高校或专业同行对申请认证的高等院校或专业进行同行评议,这个评议的结论将作为认证机构进行决定的重要依据。

 

认证机构在研究申请高校的自我评价报告并讨论同行评议结论之后,将会派出一个调查小组赴申请高校或专业进行实地调查,这个调查小组由认证机构专家、同行及关心教育质量的公众组成,调查小组严格按照标准体系进行质量审查并提交调查报告。认证机构综合高等院校或专业的自我评价报告、同行评价报告、和实地调查报告的评价情况做出最后的是否给予其继续认证的决定,给予继续认证的决定一旦做出,那么该认证申请高校或专业就获得规定有效期的认证资格。对于获得继续认证的高等院校必须在获得认证资格的第5年向认证机构提交一份中期自查报告。

 

(四)认证结果

 

认证机构决定的认证结果并非只有通过认证和不通过认证两种情况,认证的目的既然是督促高等院校或其专业改进工作从而保障其质量,就有必要给予高等院校或专业改善和改进的机会。

 

在院校认证方面,除通过认证和不通过认证之外,还有一下几种情况:通过认证,但要额外提交一份相关的报告或说明;延期认证,申请认证的高校或专业按照认证机构提出的建议提交一份补充报告并要接受认证机构的再次调查;警告,申请认证的院校的教学活动或者所设的专业违背某些标准或政策,学校在一定期限内进行整改或者停止这些活动,并再次重新接受专家小组的实地考察;考察,一旦高等院校严重背离有关标准或政策,在受到警告之后仍然未能作出改变,认证机构就会要求高等院校接受一定时间的考察,并且学校必须定期汇报,根据情况的严重程度来规定1至3年的考察期限,考察期限截止后,认证机构将会派出一个特别调查小组进行实地调查。在专业认证方面的认证结果有:完全合格;小问题,3年后必须就该问题进行书面报告。问题较多,3年后接受认证机构两次实地调查;不合格,申请专业没有意向或能力解决问题。

 

三、对我国的启示和借鉴

 

在我国高等教育评估是政府行为,主要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或其授权的机构制定评估标准和实施具体的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管、以评促改是我国高等教育评估的主要目的,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建”、“管”、“改”是行政命令式或政治动员式的,起到了一定的质量保障作用,但也损害了高等院校的个性发展,最主要的是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是一种“外压模式”,而没有一种高校内部保障质量的内生机制,我们的质量保障还处在推一下走一步的阶段。

 

当然,在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只是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一部分,不能完全依靠质量评估来改进教育质量,但这也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美国的高等教育认证实质上就是一种高等教育与质量评估,美国高等教育认证体系对美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美国高等教育认证被普遍接受且具有广泛的影响力,高等院校、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学生乃至公众和全社会都非常认可高等教育认证,是否通过认证影响着高等院校能否获得政府拨款、生源、社会资助和院校声誉,其造成的压力使得高等院校不得不改善自身的教育质量,从而在外压之下形成了改善教育质量的内生模式,只要认证体系存在,美国高等院校改善其教育质量的手段方法就会层出不穷。我们不必照搬照抄其它国家的做法,不过要探索适合我国现实状况的质量保障体系和模式,必须找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质量保障内生模式,只有在外压模式和内生模式良性互动的情况下,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才会得到持续的改善。

教育行业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毕业生;
就业质量;
调查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8-0053-04

一、就业质量调查体系建立的缘起

自2006年颁布《教育部关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以来,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从以示范引领到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新阶段。武汉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从各个方面开展了提高教育质量的探索。就业质量是衡量一所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指标之一,同时更是高职院校制订招生计划、推进学科专业调整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依据。2011-2013年,学校采用滚动调查方法,跟踪学校近年来各届毕业生,对其就业质量进行调查,并坚持每年一次调查报告。总体看,取得了较好成效,为按教育部要求在2015年底以前建立起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体系及年度报告制度提前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每年报告调查的抽样对象均为应届毕业生和2009年以来的历届毕业生。每次采取随机抽样法,提取不同专业的毕业生3000人,每次问卷回收率在55%~65%之间。问卷回收后将数据录入计算机,利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并结合个案调查和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对各方面数据进行综合评价,然后撰写年度报告。本文不拟全面介绍调查的结果和结论,只着重论述在这一研究中,对建立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体系的初步认识和体会。

二、不断改进和完善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要建立行之有效的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体系和就业质量的年度报告制度,遇到的难题就是如何建立系统、科学而又便于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目前国内外尚无一种公认的就业质量测评体系。由于目的、对象、环境条件不同,不同单位、学校、个人对就业质量的认识千差万别。解决这一难题,除了坚持客观性、科学性、全面性、简明性和可比性等一般性原则外,重要的是必须跟踪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发展趋势,掌握正确的方向。

从国外研究看,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从特别关注从人对“物”的需要转向全面关注人对“物”和“精神”的双重需要,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20世纪20年代,著名的“霍桑试验”就证明人不是单纯追求金钱和物质收入的“经济人”,而是同时具有心理方面和社会方面的感情需要,包括安全感、归属感、事业成就感等需要的“社会人”。是否满足人自身发展的需要同样影响劳动生产率[1]。1999年6月,国际劳工组织(ILO)提出“体面劳动”(Decent Work)概念,并将“体面劳动”作为工作的主要目标。ILO将体面劳动定义为“体面的、高质量的就业应该是自由的和非强迫的、机会平等的、安全的、有尊严的工作。”[2] ILO一共设置了11个维度、40个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包括:就业机会、不可接受的工作、足够的收入和生产性的工作、合理的工作时间、工作稳定性、社会公平待遇、劳动安全、社会保障、工作与家庭生活、社会对话与劳动关系,等等。进入新世纪以来,有更多国外学者对情感、人格以及自我效能感等与就业质量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证明,就业质量不仅体现为人对物质的需要,也不仅体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更体现为人作为人的发展需要。

国内对就业质量的研究,包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研究,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并结合我国实际,已从多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即在一定程度上人的需要的层次性和多样性被忽视,强调物质的东西多,对人的精神需求重视不够,或者说没有完全体现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这种倾向与上世纪80和90年代单纯追求GDP发展的以物为本思想有一定关系。以发表较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2007)[3] 为例,该研究提出从五方面的指标评价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一是就业率(权重为20%),包括一次性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
二是毕业生供需比(权重为28%),包括对不同层次的单位需求和不同层次的岗位需求的相关度;
三是薪金水平(权重为15%),包括三个月平均起薪和年终薪金水平;
四是就业结构(权重为31%),包括就业单位性质、自主创业率、发达和不发达地区比例等;
五是社会认可度(权重为6%),包括学生家长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度。显然这一指标体系是以毕业生是否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个人对物质的追求为目的,突出的是人对“物”的需要。人本身的全面自由发展被忽视。另一方面,也存在以马斯诺等人的需要理论为指导,完全从个人发展视角构建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如彭世武《建构适应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理论探索》[4] 则走上另一极端,即完全忽视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需求。还有一些兼有“物质”和“精神”两种需要的指标体系,但往往是两种指标纠缠杂揉在一起,主次层次不分,不仅思路不清,也给调查和分析带来诸多问题。

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人自身发展需要的两类指标分列,暂以前者为核心指标,主要包括柯羽体系的五个方面的指标;
以后者为辅指标,主要包括个人发展环境、工作环境、劳动关系、就业稳定性等四个方面的指标。通过对专家和学生的调查对这一体系的可行性进行测度,确定前者的总权重为60%,后者的总权重为40%。通过三年的调查研究实践,总框架没有变,但对其中具体指标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当然这个指标体系仍然存在明显不足:一是还没有完全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关于毕业生精神方面的需求还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
二是目前的体系主要还是一种“咨询报告”体系,还不是一种接受社会监督的“问责报告”体系。三年来学校对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跟踪调查研究以及撰写的年度报告的主要目的还是为高职教育自身改革提供参考。虽然这是最基本的工作,但还不是真正的“问责报告”。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毕业生就业质量体系和编制面向社会问责的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年度报告,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三、探索和发现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发展变化的特点与规律

《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每年都根据新的形势,提出一个新的主题,并强调要通过纵向对比反映发展变化的趋势,发现新的特点和新的问题。

这一点正是在调查研究和撰写年度报告中应特别重视的问题。为了便于对比分析,本文不仅采用跟踪和滚动调查方法,而且每年调查对象的选择,除了包括应届毕业生外,还选择了2009、2010、2011、2012年等几届毕业生同步开展调查。这虽然增加了工作难度,但这样的调查不仅能更客观地反映实际情况,而且每一年的调查既可以同前一年的调查进行比较分析,而且同一年的调查也可对不同届毕业生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这种调查方法的优点就在于能通过比较发现问题,并通过研究探索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在总结和撰写2011年和2012年年度报告时,从比较中发现如下问题。

第一,就业率上升,而毕业生对就业的满意度却下降。调查显示,2009、2010、2011、2012等四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率依次为79.1%、86%、95%、97.8%。这就是说绝大多数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后都能找到工作,就业率不断上升。而另一方面,学生对找到工作的总满意率,2009年为91.8%,2010年为87.4%,2011年为91.1,2012年为76.7%。除2011年比2010年有所上升外,总的趋势呈下降状态。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生对就业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二是有越来越多的学生面对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理性选择了“先就业,后择业”,因此他们虽然就业了,但对初次就业的单位并不满意。

第二,就业层次下降,而就业信心不减。就业单位层次分为高层次单位(包括在国内外知名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就业单位;
将岗位层次分为重要岗位(包括部门主管、从事研究工作和高级管理工作)和其他单位。2012年调查数据说明这两方面的高层次比例都有明显的下降。从单位层次看,高层次单位比例2009届为57.5%,2010届为33.1%,2011届为24.8%,2012届为35.1%;
从岗位层次看,高层次比例,2009年为47.5%,2010届为39.0%,2011届为22.9%,2012届为28.7%。具体见图1。

这一结果印证了前面就业率与就业满意度的调查结果,即初次就业率升高与满意度下降的矛盾一定程度上正是因为高层次就业率下降造成的。但这种下降,并不是坏事,反映了更多毕业生理性选择了“先就业,后择业”的就业方式。这也印证了一个令人不解的问题,即调查显示虽然就业层次下降,但毕业生的就业信心不降反升。2010年对学生就业意向进行的调查显示,当年对就业有信心的学生只有53.8%,而2012年调查的毕业生对就业有信心的达到70%。

通过以上对两组矛盾现象的综合分析,得到这样一个规律性认识,即不能把就业率作为衡量毕业生就业质量的最主要指标。

四、找到切实可行的提高就业质量的措施和办法

无论建立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调查体系的目的是为了“咨询”,还是为了“公示”,最后的结果都应是根据调查结果提出进一步提高就业质量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

第一,寻求对策和建议的思路。在这一点上国家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体系有些新的突破。如2012年的报告,采用由“院校年度报告系统+深度个案访谈+政策跟进”三部曲组成的新框架。全篇定量分析退居次要地位,而大量实例的引用和分析成为主体,而政策跟进的对策、建议等内容还采取了“高职质量报告大家评”的方法,邀请社会各界、各地区28人对报告内容以今后发展提出了意见、建议、对策等[5]。虽然各院校不必完全按这种调查体系来撰写年度报告,应该适应院校特点有所创新,但这种方式和方法所显示的一些基本原则是都应该遵循的。

第二,针对调查结果,全面分析原因和影响因素。定量分析结果往往具有更为具体和客观的特点。但由于其概括性强或往往过于具体,而使提出的对策和建议或一般化、或不具有较普遍的意义。这就需要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与文献研究结合,与案例分析结合,并注意与其他类似调查比较,真正找到产生问题的深层原因。例如,通过定量研究认识到就业率不应成为高职院校追求的主要目标,建议以育人为本,把培养全面发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作为提高学生就业质量的根本目标。如果仅仅这样分析,就流于一般化。为了克服一般化,除了用统计数据说明问题外,同时还从两方面来论证问题:一是教育部对北京大学等高校大学生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不同类型、层次大学教育目的认知基本一致,依次排序为:全面提升学生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34.7%);
为社会服务、促进社会发展(23.4%);
以学生就业为目的(15.5%);
专业知识的学习(14.2%),此外,还有满足人的精神需求(9.9%)等。这基本印证了上述调查分析的结果,说明广大学生越来越认识到学校应该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根本目的。二是理论和实际结合,分析论证了就业率是由多种复杂因素决定的,如人口因素、经济因素、政策因素等都对就业率有重大影响。目前一些高职院校,特别是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相对较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最重要原因是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的失衡,“普职倒挂”现象严重。从社会和经济发展趋势看,应用型或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西方发达国家普通高校学生和高职学生的在校比例一般为1∶3左右,而我国目前这一比例倒过来,一般为3∶1左右,近来虽有所提高,但未改变“普职倒挂”的现实。这就更加造成了高职毕业生社会需求量的不足,这不能不说是高职毕业生就业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根据调查数据和分析结果,本研究提出两条有针对性的对策。一是针对大多数学生认为就业质量与专业学习和技能培养紧密相关,以及影响专业学习和技能培养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学习动力和实践活动不够,以及课程设置不能适应就业需要,提出加强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创新实践活动为中心,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建议。二是针对调查中大多数学生反映教师缺乏创新能力和深入学生中、关心学生不够,提出高职院校不应盲目追随普通高校,要制订鼓励教师深入实际,自觉提高创新能力,更加关爱学生的制度和规范,真正建设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并能以育人为本,从各方面关心、爱护、尊重学生的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黄维德,等.人力资源管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9.

[2]ILO. Decenl Work. Report of The Director General[R]. Geneva. 1999.

[3]柯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7(7):82-84,93.

[4]彭世武.建构适应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理论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2008(8):82-84.

[5]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麦可思研究院.2012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N].中国教育报,2012-10-17.

Thought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urvey System for Employment Quality of Graduate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ANG Qiu-mei, LUO Qing-ping, JIANG Hui

(Wuhan Polytechnic, Wuhan Hubei 430074, China)

教育行业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一、活动名称

1、西南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现状和民俗文化保存现状。

2、云贵川地区有色金属工业污染和环境保护。

二、组织单位

三、活动简介

1、背景、目的和意义。

深入到凯里、都匀、安顺、曲靖、康定等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对其基础教育和民俗文化保存现状进行了解和调查。途经地区大多为中国有色金属的工业基地,故对环境保护的调查又极为方便,选择这一选题比较合理。

通过活动让队员对这一问题有一个大致认识,加之队员主要以历史和社会工作专业为主,又多为校报学生记者,活动又可以强化队员的专业和业务知识,丰富社会和生活阅历。

2、调查方式。

主要是以走访的形式进行。配以图片和图像资料。归来后整理成以文字、图片和图像为主的立体性调查报告。

3、调查内容。

⑴相关地区九年义务教育状况,并对其现状、特征和原因进行简单的调查。选择一个村寨作为个案进行深入的走访和调查,并对其现状、特征和原因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⑵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保存现状,并对其现状、特征和原因进行简单的调查。各选择苗族、布依族一个村落进行深入的走访和调查,通过对其文化背景、语言、建筑、婚俗、传统技艺的继承、经济特征、外来文化的影响等方面现状的计量研究和分析,进行对比研究。各选择苗族和布依族的一个家庭和一对夫妇分别进行家庭结构和婚俗现状的个案分析研究。通过以上调查和研究提出保持传统民族民俗文化的建议。

⑶途经地区有色金属工业污染和环境保护。对途经地区有色金属工业污染和环境保护进行大致的计量比较和分析。选取途经地区的一个城市(六盘水或者攀枝花)进行较为细致的调查。选取工业集中地区的边沿地区的一个古村落进行调查,用计量的方法进行深入的调查工业开发、污染和环境保护对个案对象经济结构、生活方式、民族民俗文化的影响,对第一个课题研究进行补充和说明。

4、后期制作

活动结束以后,以团队的名义进行报告和论文的撰写。

⑴调查报告。

题目。《西南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现状和民俗文化保存现状》、《云贵川地区有色金属工业污染和环境保护》。

形式。调查报告以文字、图片和图像的立体形式展现,主要是研究报告、幻灯片、图片展。

a、研究报告。以团队的名义在相关学术刊物和学术网站、个人网站上发表。并参加河南省和团中央组织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和调查大赛。

b、幻灯片。制作成图文并茂的幻灯片,配合研究报告,强化其观瞻效果。

d、报告会。拟计划在9月——10月在校内组织巡回报告。

⑵论文。

组织相关专家对调查资料进行甄别和提取,拟计划撰写系列的论文。包括,整体性的研究和分析,个案的研究和分析,某一个方面的整体或者个案性的研究和分析。

题目(初拟)。

a、《西南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现状和民俗文化保存现状——以 村落和 村落为例》、《 族和 族基础教育现状和民俗文化保存现状比较分析——以 村落和 村落为例》。

b、《西南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现状和民俗文化保存现状——以 村落和 村落的两个家庭为例》、《 族和 族基础教育现状和民俗文化保存现状比较分析——以两个家庭为例》。

c、《 族和 族婚姻现状比较分析——以 和 两对夫妇为例》。

d、《云贵川地区有色金属工业污染和环境保护》。

5、后期宣传

⑴媒体宣传。

计划在《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教育时报》、《河南教育》、《京九晚报》、《商丘师院报》和河南电视台、商丘电视台报道。

⑵活动宣传。

a、巡回报告会。拟计划在9月——10月在校内以系别为单位组织巡回报告。重点对xx年级集体进行报告会,以扩大在新生中间的影响。条件成熟计划在商丘其他院校进行巡回报告。

b、摄影和图片展。在校内两个校区(条件允许下考虑在商丘其他院校组织)进行摄影图片展。

c、电影节。由于活动结束后,大量的影像资料要编辑制作成系列的宣传短片,可在9月份利用周末时间循环放映。

d、校报文化周。由于10月份,刚好迎来《商丘师院报》创刊200期,校报编辑部将组织校报文化周活动。活动期间,“青春行走中国”活动是一项主要的内容,届时将对该活动进行全面的文字、图片、影像、实物展示。

e、宣传橱窗。校报编辑部在两个校区拥有两处宣传橱窗,活动结束后,将制作成一期专题橱窗。

四、活动路线及总行程

商丘—信阳—武汉—岳阳—长沙—湘潭—衡阳—桂林—凯里—都匀—安顺—六盘水—曲靖—昆明—攀枝花—西昌—康定—成都—万州—襄樊—南阳—许昌—商丘

总行程:60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