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2023年生态文明教育【五篇】【优秀范文】

时间:2023-07-06 08:15:03 来源:晨阳文秘网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物质生产和消费方式、社会组织和管理体制、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以及资源开发和环境影响方式的总和。在我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得到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生态文明教育【五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生态文明教育【五篇】

生态文明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物学生态文明生态行为道德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过程中所创造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物质生产和消费方式、社会组织和管理体制、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以及资源开发和环境影响方式的总和。在我国,经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显著提高,但同时也带来了十分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已成为我国发展新阶段的突出问题。要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重视建设生态文明。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系统工程。我认为加强对全社会,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是这一系统工程的重中之重。中学生物学教师应切实利用生物学教学这一平台,抓好对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为建设生态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1.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自然环境是人类敕以生存的基本条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但是,由于人类长期的对自然资源的过渡开发利用以及无处理排放,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目前,森林破坏严重、土地资源流失、淡水资源紧缺、野生物种剧减、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大气臭氧层破坏问题、温室效应及全球气候变化、酸雨的危害等已成为世界关注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我国,国家环保总局在一份报告中称,中国的总体环境形势依然“相当严峻”,频发的污染事件影响着人民生活。据中科院测算,目前因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的15%,中国的荒漠化土地已达到267.4万多平方公里,近4亿人口的耕地和家园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威协,而且荒漠化还在以每年1万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七大江河水系中,完全没有使用价值的水质已超过40%,全国600多座城市有400多个处于缺水状态,其中不少是由水质污染引起的。全国近1/3的城市人口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据最新统计,2008年我国酸雨发生面积约为150平方公里。七大水系的水环境质量总体为中度污染,部分流域如黄河支流为重度污染,海河干流和支流均为重度污染。这些令人忧虑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的环境保护形势不容乐观。环境问题不仅仅是阻碍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面临生态危机,人们不得不对自己过去的行为做深刻的反省。深究其原因,是人们生态知识的匮乏,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在教育活动中,忽视了生态文明教育。要改善当前的环境状况,恢复生态平衡,人们需要应用新的环保技术,相互合作,但更需要加强对全社会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今天的青少年学生是未来社会管理和经济活动的参与者,具有生态文明理念的他们必将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力军。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2.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的生态学观点,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高中生物的课程目标要求教师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初步形成生态学观点,懂得爱护自然界的生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的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是以传授生态知识为基础的。学生对生态学知识的学习兴趣、理解程度、应用能力是目标达成的关键。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知识应用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理解生态学知识,特别是引导学生用生态学知识分析评价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环境状况,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会感受到环境问题离他们很近,与他们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重视知识的应用,不仅使知识传授收到最佳效果,也是培养学生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方法。我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有“中国富锌富硒有机茶之乡”的美誉。地方政府结合县情,确立了“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生态家园”的发展战略。以茶叶产业为龙头,大力发展养猪和沼气应用,构建“猪-沼-茶(林)”一体化的循环经济模式。我校学生大部分来自于农村,很多学生家里都有茶园,虽然他们对有机茶的生产不甚了解,但他们都知道有机茶的生产不用农药,不用化肥,市场售价比普通茶叶高。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这些事例引导学生用生态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评价。当学生能用生态学眼光去看待政府的一些决策、自己所熟悉的一些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时,那么,培养学生的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学目标便已达成。

3.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应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

人的行为与周围环境同处在一个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中。生态行为是指人们在环境保护意识的支配下做出的保护环境和改善环境质量的行动表现。在培养学生生态学观点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将他们的新的思想观念落实在行动中。《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35条规定,中学生要“爱护庄稼、花草、树木,爱护有益的动物和生态环境。”充分说明了养成学生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的重要性。青少年时期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照《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结合生态学知识,反省自己的日常行为。帮助他们正确判断哪些行为是有利于保护环境、改善环境质量的生态行为,哪些是破坏生态环境、不利于改善环境质量的非生态行为。2007年12月31日,国家有关部门正式通知,从20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袋。国家实行“限塑令”,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塑料袋的使用,遏制“白色污染”。实行“限塑令”一年来,虽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在一些农贸市场仍在销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塑料购物袋,也有一部分学生购物时没有拒绝使用不合规定的塑料购物袋。针对这些现象,我在学生中开展了“保护生态环境,从我做起”的活动,通过活动纠正他们的一些非生态行为,使之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

生态文明教育范文第2篇

21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使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这是我们党在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首次在报告中提出的又一大文明――生态文明,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不可否定,在中国取得骄人的经济发展战绩的同时,我们生态问题正日益严峻,生态状况令人不堪其忧。环境污染、资源匮乏、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功能衰退、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等,所有这一切,都给中国经济发展亮起了红灯,敲响了警钟。

事实上,生态系统的破坏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的不正确的观念和行为所致。生态危机迫切要求国家加强生态文明观教育,培养人们的生态意识和正确的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观教育直接关系到全民生态意识的形成。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每个公民的生态文明观教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头脑中生态意识的高低强弱,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生态意识水平。因此,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是国民生态素质提高的关键。

一、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曾对生态问题予以高度关注,在他们看来,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的本源,“人类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人直接是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P167〕,那些“现实的,有形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他“本来就是自然界”〔2〕〔P74〕。因此,人尽管可以改造自然,但不可以对自然界随心所欲。如果无视自然规律,粗暴地去干涉它,人类迟早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因此,“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象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
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3〕〔P383〕。

中国传统“天人合一”自然观和马克思自然生态观是一致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中国传统生态伦理思想的典范,强调人与自然的血肉相依的和谐统一,主张世界的有机生成而不是机械组合,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认为天人一体,强调天道与人道、自然界与人是紧密相连不可分离的,追求天地整体的和谐。《易传》说:“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周易?大传》主张:“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强调应调整自然,使其符合人类发展的愿望,对天地之化加以“范围”,即加以制约,对万物则委曲成就,即“曲成万物”。王夫之提出“能受命者而后可以造命”的思想,只要遵循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即“受命”,就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即“造命”。这种生态观连同马克思生态思想对启发我们解决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有着深远的理论意义意义。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现实性及其意义

建国后我国曾经在生态道路上走过了一段弯路。我们一度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强调“人定胜天”,围海造田,烧山开荒,滥砍滥伐,滥采滥排等等,给我们的生态环境带来了至今无法弥补的后遗症。痛定思痛,破坏生态的教训值得我们永远记取。为此,国家提出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但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就不能不依靠科学进步、制度保障和普及教育,更离不开生态文明观念的支撑。

生态文明观念的形成离不开生态文明观教育。生态文明观教育是全民教育,教育的对象除了广大的公众以外,尤其重要的是各级决策者和高层次的骨干人才。大学正是培养这些人才的摇篮,因而,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教育是国民生态意识水平和生态素质提高的关键。大学生毕业以后,无论是从事何种工作,都涉及到发展与生态的关系的问题。我们大学培养的人才如果不具备生态素质,就不可能把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政策、法律、规定真正贯彻落实到自己的工作中去。因此,大学生的生态素质教育是我国能否走上人口、资源、经济、环境协调发展道路的重要因素。然而由于缺乏生态道德意识和生态文明观的支撑,我国当代大学生生态意识淡薄,普遍缺乏与新的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生态、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基本意识,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都与新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不相协调,对生态环境在人和社会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尚未真正形成共识。因此,迫切需要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以培养他们的生态意识,树立起生态危机感,进一步增强其责任感、使命感,这对于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大学生本身全面素质的提高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高校生态文明观教育实践

大学生是未来的希望,是检验生态文明观教育成果的试金石,也是构建和谐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中坚力量。学校是生态文明观教育的主要基地,学校教育是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支柱。一个没有生态意识的大学生很难说是合格的大学生;
一个没有生态意识宣传阵地的高校,也很难说是个合格的高校。面对中国生态问题的日趋严峻,面对中国大学生生态意识的严重缺失,如何去激发他们的生态环保意识,提高他们的生态认识水平,丰富他们的生态理论修养,以保护我们的家园已成为时代之急需。

(一)着力培养大学生正确的生态文明观

长期以来,在大学生的观念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主人,人可以对自然资源进行无限度、无休止、肆无忌惮的索取和掠夺。受其影响,许多大学生形成环境无偿的思想、环境与己无关的思想,认为使用环境是最经济的,谁都可以取用,不用白不用。要纠正这种错误的生态观就应对学生进行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的教育,明确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着力培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就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三方面的教育,教育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类文明的进程,以远大的目光和全球意识辩证地看待人与自然的对立和统一;
教育学生充分认识人类在地球这个自然体系的定位;
教育学生要以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自然的万事万物;
教育学生树立起协调发展、平衡发展的思想观念。只有在理论上充分对生态文明进行理解,才能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观。

(二)引导大学生树立生态意识、增强生态责任感

大学教育必须重视其生态教育功能,让生态文明观教育渗透到大学教育的实践活动中,使他们认识到人类面临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从而树立善待自然的生态意识和生态责任感。强烈的生态意识是解决人们面临的各种生态危机的思想基础。因此,大学教育要唤起人们对当前环境的忧患意识和保护环境的生态意识,提高人们对环境和环境保护的认识水平和认知程度。通过宣传教育,逐步将保护环境、合理利用与节约各种资源的生态意识和行为渗透到公众日常生活之中,使大学生形成符合绿色文明的生活习惯、消费观念和环境价值观念。如果说生态意识的培养使人们树立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动态和谐的生态道德认知和情感,那么生态责任感的形成则促成人们坚定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信仰和道德意志。正是这种生态责任感促进了人们保护环境的内在需要和动力。

(三)引导大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面对人类的生态危机,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人类文明的必由之路。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基础。生态文明的理念是崇尚自然。它一方面要求人们要有良好的生态伦理,珍惜生命,珍惜生态,平等对待人类社会以外的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自觉保护身边的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禁止不必要的生态破坏行为,另一方面要求人类自身要有良好的生态消费观念,权衡利用资源的得与失。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必须善待地球资源,遵循平等原则、长远利益与现实利益结合原则,现代与后代资源共享原则等。而生态文明所蕴含的生态伦理和消费观念,正是可持续发展精神理念。大学教育应发挥预警防范的功能,改事后“解释”为事前“防范”,变被动为主动,未雨绸缪,提高人们的预警防范意识,引导人们树立科学发展观。把自然科学中关于生态预警、环境预警、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新研究成果自觉运用到教学中去,警示人们应该采取合理开发的措施,注意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防止因过度开发而导致的生态危机。

(四)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谐竞争的整体利益观

生态文明教育范文第3篇

(一)教师的生态文明教育素养不高。

现阶段,我国缺乏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人才,在各类学校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师素质也是参差不齐,在职业教育中教师的授课效果也就显得差强人意。要在学生中间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就必须先从老师的教育素养抓起,对老师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培训是职业教育体系中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前提条件。

(二)生态文明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相脱节。

目前我国的建设重心都集中在经济建设上来,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滞后于国外的发展。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上的重视程度不够,人与自然相处的矛盾问题日益突出。我国的高等院校的生态文明教育缺乏结构性的基础,总的来说,我国的生态文明教育理论基础不够完备,整体上缺乏专业性人才,在实施过程中又没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案,在职业教育又没有注意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所以在职业教育中生态文明教育实施效果不理想。

(三)生态文明教育重视度不够。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的十重点提出的一个重要议题,在人和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加强对师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是实现我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在职业教育阶段,最突出的表现是过于注重功利主义,学科设置以社会需求多和实用性强的专业为主,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内容单一,教育方法单一,对于生态文明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在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还集中体现在一些民间团体上,但是这些民间团体的生态文明教育活动没有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一直处于自由组织的状态。总的来说,生态文明教育在我国的各个领域里都有着为重视程度不够的突出问题。

二、在职业教育中对于生态文明教育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国家对高校的生态教育专业不够重视。

在职业教育中没有建立起来健全的生态文明学科教育体系,没有统一的学科标准和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我国,政府对生态文明教育的经费支出也不到位,致使一些活动方案得不到实施,这也是国职业教育中生态文明教育发展滞后的原因之一。

(二)职业教育阶段,课程设置不合理,生态文明教育还只是流于形式。

在职业教育中生态文明教育的相关课程主要是通过选修课的形式来开展,而并没有把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必修课程。学生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老师讲授,接收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单一。老师的教学方法也主要是通过讲授法,教学形式也古板单一,理论知识没有转化到实际的应用中来。

(三)在专业选择上,由于受经济发展的影响,学生往往选择实用性、社会需求性强的专业,对生态文明的有关专业热情不大。

在对待生态文明的有关课程上,很多学生也是抱着一种可学可不学的态度,只要在学习中能够通过考试就万事大吉了。这对于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投身生态文明活动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三、职业教育阶段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建议

生态文明教育应当是高校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回顾我国教育的历史,我们一直没有注重生态文明教育,甚至导致了一些蔑视生态观念的传统习惯。在职业教育过程中强调生态文明教育,改变学生思想方式和规范他们的行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要性的体现。要加强在职业教育阶段的生态文明教育,主要有:

(一)提高教师的生态文明教育水平。

要加强在职业教育中的生态文明教育,首先就必须加强职业教师队伍的生态文明素养,提高生态文明技能。教师的生态文明素养是提高职业教育中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保障。“教育大计,以人为本”,要在职业教育中发展高质量的生态文明教育,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生态文明素养不断的提高。只有教师的素养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才能有所提高。国家应该在教师生态文明素养方面加大培养力度,开辟多种教师培养途径,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二)建立校园生态文明教育评价体系。

在职业教育中建立完整的生态文明教育评价体系标准是很重要的,有了健全的评价体系,就能够对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一个直观的评价,对生态文明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也有了一个参考的标准。在职业教育中建立一整套完整的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不仅是一种评价机制的建立,而且也在无形之中对师生的行为规范有着一定的约束力。教育评价体系的建立,那么在生态文明教育中,出现的任何问题也是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可以依持的,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规避在职业教育中的生态文明教育一盘散沙的局面。

(三)政府出台政策大力支持。

生态文明教育范文第4篇

(一)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目标的客观要求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资源消耗过度、环境破坏严重、资源利用率过低等一系列问题凸显出来。党的十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全面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青年学生是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主力军,在学科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目标的客观要求。

(二)提高幼专生生态文明素养的迫切需要幼专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肩负着幼儿启蒙教育的重任,他们的言行对幼儿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生态文明素养会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然而通过调查发现:幼专生生态文明素养状况不容乐观。许多学生经常使用一次性碗筷,对公共场所长流水、长明灯现象视而不见,乱丢垃圾、攀比消费时有发生;
有的学生虽掌握一些生态文明知识,但知行不一,不能把知识转化为自觉行动。因此,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已成为提升幼专生生态文明素养的迫切需要。

(三)地理教学中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有明显的学科优势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兼有自然科学性质与社会科学性质。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当前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为重点,这些内容包含了非常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素材。地理教师应发挥地理学在生态文明教育方面的学科优势,在教学中积极进行生态文明教育,提升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二、幼师地理教学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和策略

(一)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态教育因素,有意识、有目的的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幼师地理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教育素材。如自然地理部分大气、水资源、海洋资源等本身就是生态知识的重要内容;
宇宙环境保护、全球气候变暖、海洋环境保护等内容蕴含着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人文地理部分工农业生产及区位选择、城市化问题、人口问题、旅游活动与环境协调发展等章节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念。

(二)探索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首先,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教师可通过主题鲜明的图片、寓意深刻的漫画、真实直观的视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适时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如在讲《陆地水资源》时,我先展示2012年1月广西龙江河突发严重镉污染事件的严重影响,然后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如此严重的水污染事件?水污染会引发哪些危害?经济发展是不是必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学生在思考与讨论中认识到人与自然应该协调发展,理解了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生态文明观念。其次,积极运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地理课程改革倡导的主要学习方式。幼师地理教材中关于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等内容都可以采取这种方式进行教学。如讲《气候》一节中“全球气候变化”时,我请学生分组合作探究: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对人类的影响、应采取哪些应对措施。合作探究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发挥主体作用进行分析和判断,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共同合作,相互促进,从而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珍爱地球、善待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生态文明理念。

(三)重视乡土地理教学,提高生态文明素养乡土地理知识是学生熟悉的、能具体感知的,学生对乡土地理往往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我在教学中把生态文明教育与乡土地理教学结合起来,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如讲《大气环境保护》一节时,我结合河北省严重的雾霾问题组织学生分析:导致石家庄空气质量全国倒数的原因有哪些?哪些是自然因素,哪些是人为因素?为治理雾霾我们应该怎样做?

生态文明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
生态文明;
教育

我们的祖先在很久以前就意识到了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人们把天地人看作不可分割的整体,尊重大自然,珍惜大自然,努力维护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而伴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的腾飞,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也被慢慢打破,诸如雾霾、沙尘暴等各种自然灾害频发,这是自然界给予人类敲响的“警钟”。因此,我们迫切需要改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将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也能够推动我国经济实现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意义

十报告中提出在未来五年内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高职大学毕业生人数占到整个高校毕业生的一半,培养高职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是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

(一)生态文明教育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高职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需要有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作为基础,也需要有较高的思想认识水平,这就要求学生对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进行深入学习,并具有高度的生态文明意识,要求学生在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同时,能够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目前,很多高职大学生对生态文明认知不深,不能自觉做到爱护环境,尊重大自然,而生态文明教育可以有效地提高高职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使他们爱护环境,尊重自然。高职院校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需要培养高职大学生良好的职业技能与必要的生态文明意识,在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要加强生态文明意识教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生态文明教育是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能够提高我国的竞争力

生态文明要求人类能够与自然和谐相处,爱护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并能够承担起对生态环境的道德责任。具有生态文明意识是人类道德发展的新境界,生态文明建设是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它能够衡量现代社会的文明程度,衡量一个国家和公民文明的发达程度。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出现的生态恶化体现出我国在生态文明教育上的欠缺。社会发展既要求经济发展,也要求积极对待生态问题,加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减少污染,降低消耗,做到低碳环保,有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人们提高对生态文明的认知,因此,加强高职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够提高我国的竞争力。

(三)生态文明教育适应时展,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无数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但也消耗了许多的自然资源,由此,人们开始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并且将生态文明放在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等重要的位置。当今社会,生态文明教育正成为日益重要的研究领域,高职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和建设者,高职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加强高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能够适应时展的需要,有利于生态文明在社会上的传播,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二、生态文明及生态文明教育的内涵

生态文明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文化成果的总和。简言之,生态文明就是要人类在自然界活动时积极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的内涵有三个方面,即首先生态文明倡导一种价值观念的转变;
第二,生态文明倡导爱自然就是爱自身;
第三,生态文明追求环境与发展的统一。

生态文明教育的概念起因于20 世纪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加剧。西方学者在20世纪中期提出了从道德的角度关注环境问题,倡导环境教育和生态道德教育。有关生态文明教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态文明教育不仅包括生态文化教育、法制教育等,还包括科学知识教育。狭义的生态文明教育包括生态道德观教育、生态危机教育、人道主义教育、生态平衡基础知识教育、自然人道主义教育和生态道德知识教育及维护生态环境的献身精神教育等。生态文明教育是一种强调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德育活动,教导学生保护自然,尊重自然,重视自然的平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将生态文明的意识渗透到学生的实践中去。总之,生态文明教育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不曾涉及到的,它对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三、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途径

高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到生态文明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在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应注意合理利用资源,结合学生思想实际来进行。

(一)重视高职大学生生态文明情感意识的培养

生态文明教育的内容既包括有关科学知识、道德观念等方面,也包括培养学生对生态文明的情感意识。当前高职院校在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上,忽略了情感意识的培养,学生仅仅从理性的层面对生态文明有所认识,但从感性层面而言,学生并未形成足够的危机意识,没有对生态问题产生应有的紧迫感。因此,需要学校注重学生生态情感的培养,应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出发,增强学生的基础知识,逐步培养学生的生态情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重塑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促进大学生更好地实践生态文明建设。

(二)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基本场所,学生在校园中接受着各式教育,其中就包括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人们通常都能够意识到显性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高职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学校会积极推出相应的课程,以便直观的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但是,生态文明教育的成效必须将其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学校在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过程中,应该重视隐性教育的作用,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相结合,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通过改善校园的生态环境,开展各种有关生态文明的课外活动,学校领导与教师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传递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爱护生态环境,同时,学校应该广泛的宣传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增强大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使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染缸中受到生态文明的浸染,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

(三)强调生态文明教育过程中的实践活动

生态文明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并将这种生态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因此,忽视生态文明教育中的实践活动是无法真正达到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重在实践,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检验理论知识,还能够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院校进行生态文明教育,应该结合高职学校的实践特色,设置多种实践活动,将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实践性结合起来,推动生态知识的普及,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将符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需要的知识技能、技术传授给学生,使他们能够在实践中解决生态问题,让他们在实践中真正体会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

(四)实现教育主体多样化

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前,更多的是来自家庭的教育,从高等学校毕业后,更多的则为来自社会的教育。家庭教育是培养现代人才素质的起点;
学校生态文明教育是塑造现代人才素质的主体工程;
社会生态文明教育是为前二者的教育提供平台。因此,生态文明教育的主体不只限于学校,还包括家庭和社会。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都积极参与生态文明教育,才能使学生的生态意识根深蒂固。

四、结语

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这段论述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今后继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指明了方向,我们将努力承担起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的历史重任,为建设美丽中国而奋斗。

参考文献

[1] 刘俊伟.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初探[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1998.6.

[2] 王冬.从生态文明看生态文明教育[J].华章,2011.

[3] 李芙蓉.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咸宁学院学报,2007,10:156-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