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2023年度教育关于论文【五篇】

时间:2023-07-06 18:45:03 来源:晨阳文秘网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对青年实施传统教育,必须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密切结合起来,只有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才能保证传统教育的正确方向,才能够帮助青年人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教育关于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教育关于论文【五篇】

教育关于论文范文第1篇

一、对当代青年实施传统教育的主要原则

(一)传统教育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相结合

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对青年实施传统教育,必须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密切结合起来,只有以四项基本原则为指导,才能保证传统教育的正确方向,才能够帮助青年人明辨是非,区分出传统文化的优劣精糟.离开了四项基本原则,传统教育就势必陷入盲目,甚至误入歧途.但是,四项基本原则是在我们的国情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如脱离了优秀的文化传统,四项基本原则就会失去贯彻和坚持的深厚土壤.所以,四项基本原则教育与传统教育既是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也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二)扎根于传统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相结合

对青年进行传统教育,其目的之一就是要在广大青年中坚持和发展我国文化的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使他们认识到作为一个中国人,不仅不能忘了民族的“种”,断了民族的“根”,而且还要在吸收运用中更加民族化.从世界文化的发展趋势看,越是民族的才真正是属于世界的.扎根于传统与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相结合的原则,要求我们在实施传统教育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以下几种关系:(1)批判与断承的关系,剔除封建糟粕,吸取民主精华;
(2)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坚持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超越;
(3)本族文化与外族文化的关系,以中华优秀文化为基础,积极吸收消化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使其融汇于中华文化之中;
(4)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要有中国传统文化去适应现代化的要求,为发展现代人类文明作出应有的贡献.以上关系处理好了,就可以使我们的传统教育具有更大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同时,关于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的命运和未来延续问题也找到了比较圆满的答案.

(三)坚持“大传统”教育与突出重点相结合

所谓“大传统”概念应该这样理解:从纵向观察,它不仅包括“从孔夫子到孙中山”,①,在中国古代和近代史上形成的文化传统,也包括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现在,在中国现当代所形成的革命传统和作风;
从横向上观察,它不仅包括儒家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也包括墨、道、法、释等诸子百家的传统思想;
不仅包括传统哲学、伦理、宗教,也包括传统教育、科技、文学、艺术、思维方式、生活习俗等.作为现实的教育活动,必须首先树立“大传统”观念,把在中国历史上所形成并延续下来的所有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都要系统地整理、挖掘出来,让当代青年对自己民族的传统有一个完整的了解,从中吸取全面的营养.然后在全面兼顾的基础上突出两个重点教育:

重点之一是儒家传统伦理思想教育.深厚悠远、包罗宏富的儒家伦理思想,主导了漫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浸润和滋养了二千多年的华夏文明,代表了东方传统伦理精神的特殊方向与价值取向.儒家伦理文化关于社会、人生与家庭的道德范畴与修养方法的许多思想,经加工改造后对当代青年卓有教益.

重点之二是革命传统教育.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列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培育和形成了一整套优良的传统和作风,包括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公而忘私的雷锋精神;
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
压倒一切敌人和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对生活和革命事业的的前途充满信心的革命乐观主义;
严守纪律、自我牺牲、顾全大局、勤俭节约、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德等等.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反映了我党、我军、我国人民的光荣历史,闪烁着时代的光辉,“至今仍然是我们保持革命本色、拒腐防变的巨大精神力量和可靠思想屏障.特别是在无数革命先烈身上体现出来的高尚情操和革命气节,荡气回肠,感人涕下,永远是我们学习、敬仰的楷模.”②

传统教育是我们对青年进行传统教育的出发点和基础,不从大传统观念出发去考虑问题,很容易使传统教育因缺乏立体感而显得支离破碎.如果过份强调大传统教育而忽视突出重点,就会使传统教育因不得要领而流于空泛.两个重点在传统文化中具有典型意义,在大传统教育的基础上突出重点,就能够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能将青年传统教育引向深入,进一步强化效果.

以上三大原则是我们当前在实施青年传统教育工作中应当时时把握的指导思想.除此之外,由于传统教育属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一个领域,还需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原则,如教育与青年特点相结合的原则;
社会教育与家庭、学校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教育与业务工作相结合的原则;
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原则等.把这些一般性原则运用到青年传统教育领域,同样具有指导作用.

二、对当代青年进行传统教育的主要方法

加强当代青年传统教育的任务十分明确,指导原则亦已拟定,那么,教育效果就直接取决于我们在施教活动中采用何种相应方法、方式和手段.毛泽东曾形象地把工作任务比作过河,把方法比作桥或船指出:“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③正确的方法来源于社会实践.在传统教育的方法、方式上,理论界和全国各地以至于国外都在精神文明的建设的实践中,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不少宝贵经验,为本文的总结归纳提供了现实的素材.

(一)寓传统教育于社会文化建设之中

社会文化建设所形成的文化环境与舆论导向,对青年接受传统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当务之急的是政府采取宏观调控的手段,按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要求,构建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与借鉴外来文化的消化吸收机制,确定共享的文化传统认同及其时代价值系统.明确提出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并把它推向社会,成为人们的一种行为判断标准,从面形成繁荣向上的文化氛围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在这方面,新加坡政府近年来向国民提出的“五大共同价值观”④的作法,值得借鉴.要加快建设文化市场体系和市场运作规范,建立必要的宣传、整理、奖惩、调控、保护等综合性传统文化的运行机制.出版界有计划地组织力量系统挖掘、整理、撰写、出版正面引导传统文化的书籍和适合广大青少年阅读的读物;
影视、戏剧界要改变重“宫廷戏”的作法,把能够反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历史人物、故事,经过提练、加工和艺术包装,不间断地推向文化市场,让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在愉快地鉴赏文艺作品的同时,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陶冶,达到传统教育目的;
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整顿和管理好文化市场,大力支持、奖励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和介绍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严禁那些充满色情、暴力、凶杀、迷信等不健康书刊、音像制品流传社会,毒害青年;
全社会都要注重对各地历史文物、古迹、纪念馆、博物馆的精心保存、维护和开发,搞好定点德育基地的建设,定期组织青少年参观游览,再现它的宝贵价值.

(二)寓传统教育于学校的培养目标体系之中

大、中、小学校是集中培养未来人才的场所.我国各级学校总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对青少年学生“德”的培养是第一位的.我们理解这个“德”的培养基础和发展方向应该是:在灌输、培养、训练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再融入现代道德意识,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青少年身上得到继承发展,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化,为当代精神文明建设作出贡献.以学校这个专门场所对学生施加传统美德教育和影响,具有其他任何场所无可比拟的优势.学校可以通过制定完善的培养目标体系,明确地把传统美德教育纳入各科教学计划之中,渗透于各科教学和各种教育活动之中,使传统美德教育与其他各项教育互相交织,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保证人才培养的正确方面,起着主导作用.在学校开展传统美德教育的方法、方式很多,比如开设专门的传统美德课或知识讲座;
举办弘扬传统美德的知识竞赛或演讲比赛;
采劝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走出校园建立德育基地,进行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了解国情民情,请当地的老将军、老八路到校内作革命传统报告;
强调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和日常训练,实行严格管理和操行评定等.

这些作法总的来说是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事实证明也是有效的.但问题在于寓传统教育于学校的培养目标体系之中这个重要方法及要求,在一些教育管理者思想上还没引起真正的重视,没有形成广泛的自觉意识,致使一些很好的传统教育形式成了应景、应时之作而流于形式主义.这些活动的开展还缺乏系统性、目的性和创新性,难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学生往往是迫于压力被动参与,使教育效果无形中受到抵消.如何更好地将传统教育有机地融合到学校的培养目标体系之中,充分发挥出学校在传统教育中的优势,还有待于施教者进一步的努力和探讨。

(三)寓传统教育于大型群众性的教育活动中

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开展大型群众性教育活动,最大限度地吸引青年职工和学生参加其中,经受锻炼和陶冶,迅速提高思想觉悟水平,是新形势下加强青年传统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这种活动的最大特点是主题鲜明,有严密的组织程序和措施.形式新鲜活泼,强调青年人自觉自愿地参与.

近年来,国家机关的有关部委和部分省市在青年中提出并尝试开展了此类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比如,由团中央、国家教委联合推出的、从1993年开始启动的“跨世纪青年文明工程”活动;
上海市从1982年起在广大青年中开展的“振兴中华读书活动”.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从1994年始在全市青少年学生中开展的“五心”教育活动.⑤所谓“五心”,内容是“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这项活动开展后,立即得到全市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热烈响应和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五心”教育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强烈的震撼和广泛的共鸣,就在于它正确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及时回应了时代的呼唤.这种教育的突出优点是把社会主义道德的要求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机地衔接起来,找到一条崭新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道德教育途径.事实证明,“五心”教育的效果是明显的,这种方法的运用是成功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许多有益的启示.

(四)寓传统教育于具有地方特色的精神文明建设之中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各地传承时总是带着浓郁的地方乡土特色.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在历史上曾有许多地方被誉为“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积淀着丰富而又有个性的文化遗产.各地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吸收利用本地先贤们创造的文化成果,注入时代内容,加以更新提高,用以鼓舞、激励和教育当地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为地方性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直接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这方面,我们发现湖南省岳阳市的一些作法⑥值得借鉴和推广:全面修葺文物古迹和名胜景点,开辟民族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园地;
继承民间优秀传统习俗,开展独具匠心的文化娱乐活动;
锤炼历代先贤和革命前辈的思想精粹,铸造富有时代气息的城市精神;
挖掘从古至今的地方传说和史实,酿造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这些作法系统而具体,切实可行,把它移植过来,用以加强青年传统教育,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好路子.

有鉴于此,我们建议今后各地对青年进行传统教育时,应充分挖掘利用具有乡土气息的传统文化资源,这样做不仅会强化青年传统教育的效果,而且还会使精神文明建设因独具地方特色而充满无限生机.

注释:

①《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499页.

②迟浩田:《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长城》.《人民日报》1995年8月10日.

③《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25页.

④“五大共同价值观”的内容:1.国家至上,社会为先.2.家庭为根,社会为本.3.关怀扶助,尊重个人.4.求同存异,协商共识.5.种族和谐,宗教宽容.上述内容是经过新加坡大众认真反复讨论,并经国会批准颁布实行的.这五大共同价值观渗透了东方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对新加坡本土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教育关于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校体育 人文教育 趋势

一、前言

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更多的智能机器与人之间的交互替代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人们之间的亲情、友情在信息化时代显得遥远和苍白,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关怀、理解和支持。然而,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压力的增大、交流伙伴的减少,使人们在困难和失败面前异常脆弱和感到无助。因此,如何塑造一个有着完善人格和顽强精神的现代人,是学校体育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初衷。

二、人文教育与体育文化内涵的趋同

1、人文教育的内涵

早在我国古代《易·贲 》一书中就有了关于“人文”的阐述:“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通俗地说,“人文”就是关于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或文化现象。对于一个21世纪的现代公民来说,科学、艺术、人文素质是一个现代人所具有的素质构成中的几个主要方面。其中的人文素质,也可以说是精神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人文教育,主要是对受教育者必备的人文素质进行有计划的培养和促进其形成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解决关于如何做人的教育。

2、现代学校教育的本质

学校,历来是汇集知识和智慧的地方,是整个社会处于最上层的精神家园,是社会的精神和希望所在,其所拥有的崇高的神圣和较高的社会期望即在于此。对于学习者——学生们来说,如果说刚入职业学校的学生生理上已经成熟,那么,进一步学习阶段则是让他们在“精神上成为成年人”。职业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要培养学生掌握所属的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素养,为以后职业化打下坚实的科学基础;
另一方面就是解决如何做人、如何适应社会的问题。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说,职业教育不全是职业培训,而是如何培养现代人的教育。

3、学校体育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内涵的趋同

在学校教育课程体系中,体育课程,作为一门专门协调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课程,历来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被列为所有专业(非体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其独到的健身和丰富余暇生活的功能,早已为人们所熟悉。然而,随着人们对心理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认识,以及现代科学在体育领域的应用,对体育的认识也逐渐加深。体育作为一种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文化活动已经得到广大教育界和体育界专家、学者的理解和认同。其实早在19世纪,一批知名教育人士已经认识到了体育中蕴涵的深层含义。严复认为:教育分为三宗,分别为体育、智育和德育,三育并重;
蔡元培则把健全的人格分为四育,即体育、智育、德育、美育,而且他提出,完全人格,首在体育。[2]

体育教育,从早期注重其对学生的健身价值,逐渐开始向注重培养学生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人生观转变。这一点,既是体育学科科学化、和谐化发展的展现,同时也着重表现了体育教育的内涵和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的趋同。

三、当前学校体育教育的现状分析——三个理念层次的划分

1、层次划分的依据

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开始与我国的学校教育同步。从清末学校开设的“体操科”开始算起,直到今天开设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学校体育也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纵观职业学校体育教育的历程,经历了一个由单一的生物体育观向三维体育观即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体育观的转化过程。因此,这里的体育观,是基于社会发展这样一个背景下的一种大体育观。

对当前学校体育开展的现状进行客观的描述,以及不同地区职业学校开展中职体育课程的认识上的不同差异,形成了当前学校体育教育不同层次的依据。

2、学校体育教育的三个层次

初级层次:终身体育理念下的技能培养层次。自从终身体育的概念提出以来,终身体育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职业教育作为终身体育的学校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被终身体育所寄予厚望,在学校阶段让学生掌握一至两门终生受用的运动技能成为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从现实来看,掌握终身体育所必须具备的运动技能和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似乎成为教学的主旋律。因此,在满足学生兴趣的基础上,中职学校体育课程普遍尝试选项制教学,试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然而,选项制教学,无论其课程体系还是教学过程,单纯地追求运动技能的形成,似乎成了体育课程教学的全部,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中级层次:完善体育功能的身心和谐层次。在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逐渐完善的情况下,学校体育课程也在适时调整,力图在事关学生健康的身心两个方面做出一定的贡献。通过大量的教学实验可以证实,适当的体育运动不仅能够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增强,还可以使学生精力充沛,对心理方面的焦虑、抑郁及其它方面有着显著的改善作用。体育运动,对于人的心理,可以起到一个“减压阀”的作用。因此,在促进中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上,体育课程大有作为,然而,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还仅仅停留在定性阶段,至于哪些体育运动对心理的某一方面作用非常大,体育运动的量和强度大体多少,以及不同项目的组合效果如何,还不得而知,此类研究尚需开发。

高级层次:彰显学校教育本原的人文教育层次。这一层次的需要以中职学校课程普遍缺乏人文教育的内涵而逐渐浮出水面。对于人文教育内容的匮乏问题,在目前的学校课程中几乎普遍存在,这是由于学校教育中长期实施的文、理科分途造成的。体育课程也不例外,由于运动技术的教学观念深入人心,学校体育教材也过于注重教材的知识性、系统性和严谨性,却非常缺乏体育方面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

四、学校体育需要回归人文素质教育

1、学校体育教育有必要向人文素质教育方向发展

体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文化宣传、认识和了解体育运动的主阵地,是学生形成关于体育的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单纯地让他们去接触体育的一些有形的东西,除了“野蛮其体肤”,是很难“文明其精神”的。而要想让学生们真正了解体育的含义和真谛,需要不断挖掘和丰富体育的文化内涵,提升体育的价值层次。

2、学校体育有着丰富的人文素质教育内容

我国学校体育丰富的教育内容,一方面源于我国讲究修身齐性的传统体育文化,另一方面源于西方讲究自由、平等、博爱的现代体育文化,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早已脱离体育的原始形态,成为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奥运会,自第一届现代奥运会举办以来,它已不在单纯地是一项重大的体育赛事,已经成为和平、文明和社会发展的象征,其格言中的“更快、更高、更强”、“更干净、更彻底、更人性”以及“参与比取胜更重要”,正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为了心中的理想做着不懈的努力,直至奋斗终生。这些都是很好的人文素质教育的素材。

参考文献

[1]马淘 人文知识概要[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1。

[2]杨文轩 杨霆 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2-29。

教育关于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 素质教育 分层教学

一、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分层教学

1.第一层问题的教学

在设计第一层问题时应把一些基本的解决方法、解题技巧融入其中,让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这些问题,让学生主动参与,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巩固基本技能。再引导学生领悟、吸收、归纳这些解法的规律,从“是怎样做的”到“为什么要这么做”,概括思维的规律。这主要是指分析综合类(指分解剖析和归纳整理,是在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的能力层级)的内容,例如分析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的结构,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

2.第二层问题的教学

要紧扣教学大纲和学习目标设计难度适中、面向全体学生的第二层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探索,从中领悟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应用,教给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找出规律,归纳出一般结论。对于第二层问题的处理重引导学生去变更问题,学会提出问题,培养其创新的能力。这主要是指应用类(指对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运用,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表达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和鉴赏评价类(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的内容。

通过这种自主创新的训练,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益。

3.指导归纳总结

通过前面两个层次问题的教学,学生从直觉上对所学的内容有了较全面的理解和掌握,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使知识、技能、方法系统化、条理化,促进学生由知识向能力转化。

二、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

要注意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和形象性、生动性。

语文课堂的导语往往能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导语设计得巧妙、语言生动,能起到诱发学生兴趣、集中注意力的作用。例如我在讲授初中语文第二册《白杨礼赞》一课时,是这样设计导语的:“同学们,你们欣赏杨柳的婀娜多姿,留连于千山的秀丽风光,领略大海的广袤无垠,但是你们是否领略过塞外风光呢?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的思路一起,欣赏《白杨礼赞》中的塞外风光。”说到这里,学生的胃口被吊起来了,接着自然地过渡到正课。一节课结束,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积极动脑思考,主动发言,课堂效果很好。

语文课堂的教学语言恰当运用幽默,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幽默以它富有情趣、意味深长的表现手段发挥着“使教学过程更轻松、更有乐趣、更有效”的作用。例如:有一次,钱梦龙老师请一位女生起来背课文,她一边背,一边偷看课本。结束后,一些学生“揭发”她,钱老师没有责备这名女同学,而是风趣地说:“你们大概还不知道吧,偷看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我倒希望大家都来培养这种能力。”同学们笑了,又疑惑地望着他。他接着说:“偷看就是眼睛闪电式从书页上扫过,用最快的速度捕捉到你急需获得的信息,这叫扫描式的快速阅读,是很重要的一种阅读能力,难道你们不应该培养吗?当然在考试的时候,要暂停培养这种能力。”于是又引起一阵笑声。这种即席式的幽默,既没有损害学生的积极性,又对学生进行了善意的劝告和批评。

三、创设情境,激发共鸣

《荀子·劝学》曰:“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这段话是说:“君子”的高明之处在于“善假于物”,即能根据客观环境,凭借一种客观事物来架设一座通向成功的桥梁。我认为这也正道出了情境创设在教学中的精妙。教师通过创设相关的情境,营造开启学生心扉、增强学生感知能力、拓展学生思维的氛围,能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使文章内容及其所传达的知、情、意真切生动地印入学生头脑中。情境创设是优化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只要善于观察,把握良机,即使所假之“物”是微小的东西,也会起大作用的。

教育关于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等教育;
修辞教学

培养学生的修辞能力,是中等教育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认真细致地选择,并且能很迅速地选出最需要、最恰当的说法,就是修辞能力。”修辞能力强的人,能准确、鲜明地表达思想,达到预期目的。长期以来,中等教育的修辞教学以指导学生判断修辞格为主,不少人误将修辞格看成是修辞的全部内容。在说话或写文章的过程中,经常要考虑如何把词语选用得恰当些,把句子组织得好一些,使自己的语言能够准确、鲜明、生动地反映客观事物,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修辞。修辞就是在运用语言的时候,根据一定的目的精心地选择语言材料的这样一个工作过程。要使修辞达到预期的效果,选择语言材料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中等教育的修辞教学应该围绕“选择语言材料”这一中心来进行。

选择语言材料的原则——修辞教学的基本内容

要准确地选择,必须把握选择的原则。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明确指出:“修辞以适应题旨情景为第一义。”

符合题旨、力求内容和形式相统一是修辞的首要原则 学生若能掌握这一原则,在分析别人的作品时,就会下意识地将内容与形式相结合,在“会其意”的同时“悟其巧”,在“悟其巧”的过程中加深对作品深刻涵义的理解;
在言语活动中,恰当地运用修辞,更好地为表达内容服务,而不是为了单纯追求华丽的辞藻而修辞。

切合语境、得体,是修辞的又一原则 一切修辞活动都是以适应语境为先决条件,检验修辞效果也要以语境为依据。学生只有明白修辞切合语境、得体的重要性,才能有效地利用语境,根据语境去选择语言材料,甚至主动创造合适的语境,提高表达效果。

修辞还要切合语体 语体对语言的运用有制约性,某些词语、句式、修辞格等常常与某一语体相适应,修辞必须符合相应的语体要求。学生只有了解不同语体的修辞特点,并掌握这一原则,才有可能在运用语言材料时,有针对性地选择修辞手段,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语言同义形式选择——修辞教学的重点

根据表达的需要,在语言同义形式中进行选择和调整,是最普遍的修辞现象。有效运用语言的核心问题是对各种同义手段的选择。语言的同义形式包括同义词和同义句等固定的同义形式,还包括在特定语言环境中临时构成的可以互相替换而不影响其基本语义的语言同义形式,即临时同义形式。语言表达的交际功能首先来自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词语的意义,掌握和辨析词语的意义,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最基本条件。

正确运用同义词,对于提高语言表达效果最为重要 同义词的差别,有的表现在语意的轻重或者程度的深浅上,有的表现在词义范围的大小和适用对象的不同上,同义词往往还具有不同的色彩,因而它们在使用场合上也各不相同。要准确地选择,就必须辨析同义词的细微差别。教师应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帮助学生准确辨析同义词的差别,以便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能够很迅速地选出最需要、最恰当的词语。

实词和虚词,都有不同程度的修辞效果 应该根据目的、语境和语体等进行正确的选择。例如,要把人或事物表现得具体、生动形象,就必须认真选择动词和形容词。

要使语言表达准确、得体、有表现力,必须注意句式的选择 汉语的句式多种多样。不同的句式中有些可以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思。选择句式,不但要考虑说话或写作的目的和侧重点,还要考虑上下文之间的递接关系,并且要切合语体的特点。学生只有做到对各类句式心中有数,才能做出恰当的选择。指导学生了解各种句式的结构特点,掌握它们的表意作用和修辞效果,是修辞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

同义形式的选择还包括修辞格与非修辞格的选择,以及修辞格中这一辞格与那一辞格的选择 理解和运用修辞格,是修辞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不同类型的修辞格有不同的构成特点和作用,对不同特点的修辞格要采用不同的理解方式,或通过恰当的联想和想象理解其深刻的含义;
或结合语境,对句子做出合理的解释;
或根据语意强调的重点、语言的气势、语脉的连贯等方面来理解。

教师要引导学生悟出其“意”,品出其“巧”,使学生通过欣赏他人的技巧,不断提高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并通过模仿练习,提高运用能力。

比较——修辞教学的有效方法

中等教育的语文教材一直是由古今中外众多的优秀读物和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构成的。课文中提供了运用修辞、增强表达效果的范例。结合课文内容,运用比较法,容易化解知识难点,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

不同文体比较 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各有不同的写作目的,运用比喻的要求也不一样。记叙文多在感性方面使用比喻,通过生动形象的描绘,使人如临其境;
说明文侧重于理性,目的是增强说明效果;
议论文则是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浅显,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长江三峡》、《一次大型的泥石流》和《拿来主义》分别为散文、说明文和议论文。每篇文章都有不少的比喻句,将这三篇文章的比喻进行比较,学生可以在欣赏作品语言技巧的同时,感悟到修辞要切合语体的重要性。

同一内容、不同作家、不同写作目的比较 例如《荷花淀》的作者为了突出水乡游击战的特点,巧妙地把荷叶比作“铜墙铁壁”,将荷花比作“哨兵”,暗示着荷花淀即将发生一场伏击战,体现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理和克敌制胜的信心,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荷塘月色》的作者寓情于境,将暂得片刻逍遥的喜悦之情,挥洒在静谧醉人的月下荷塘的美妙之中。文中把荷叶比作“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出荷叶的舒展挺拔之美;
将荷花比喻成“明珠”、“星星”,从色彩和光华上体现荷花之美。两篇作品都以荷叶和荷花为本体,由于作者写作目的不同,喻体也不一样。通过比较,学生可以形象地认识到修辞必须切合题旨的道理。

同一作家、同一作品比较 例如,郭沫若的《梅园新村之行》中有两句感情色彩非常鲜明的句子:“特种任务的机关林立,仿佛在空气里面四处都闪耀着狼犬那样的眼睛、眼睛、眼睛。”“三十号的周公馆,应该是这儿的一片绿洲了”。“狼犬”的比喻和“眼睛”的重复,突出了特务多如牛毛,到处都在窥伺盯梢,体现了作者的愤慨之情。作者深情地赞颂给人们带来无限希望的“周公馆”是“一片绿洲”。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领悟到:选用什么样的事物作喻,受到选喻者的情感和对该事物褒贬态度的支配,修辞要注意感情色彩。

不同句式比较 语言大师和著名的作家都非常重视通过选用合适的句式,追求理想的表达效果。如郭沫若在修改《屈原》时,为了更好地表现屈原深受冤屈,迫切要求申诉的心愿,将原来的疑问句“大王,可否容许我申诉”改为祈使句“大王,请容许我申诉”。又如鲁迅的《祝福》,在祥林嫂被禁止参与祭祀活动的情节中,四婶先后有两句意思相同但语序不一样的话:“祥林嫂,你放着吧”和“你放着吧,祥林嫂”。第一句是常式句,第二句是变式句。学生通过结合语境比较这两个句子的表意作用,不难发现,变式句根据题旨、语境的要求,起到突出、强调的作用。通过比较不同句式的表意作用,可以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必须注意句式的选择。

替换词语比较 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因此在学习者的方面,就必须知道了“不应该这么写”这才会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鲁迅的《药》中交接“药”与“钱”的情节,用词非常精确,表现力极强,对体现人物性格特征起重要作用。“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
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
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如果教师启发学生用其他同义词分别替换上述句子中的动词,并比较原词与替代词的不同表达效果,从替代词的表达效果中悟出“不应该这么写”的道理,将有助于学生明白“原来应该这么写”。学生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体会到恰当选择同义词的妙处,而且对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以及作者的情感,也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其他适合比较教学的内容 如材料相同、体裁不同的文章比较,不同作家写的同一题材的文章比较等等。引导学生从口语交际活动中学习,随时随地留意各种修辞现象,还可以在课堂上预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练习,再让学生从生成的答案中,将成功的修辞与失败的修辞进行比较,并分析成功和失败的原因。教师要选择合适的语言材料,准确、得体地传情达意,需要将所学修辞知识与阅读、写作以及口语交际等语言活动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不断实践。运用比较法,可以化解知识难点,使学生形象地认识锤炼语言、选择句式以及合理运用修辞格的重要性;
在提高阅读、鉴赏水平的同时,养成认真推敲、仔细选择的良好习惯,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张志公.张志公文集(第2卷)[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

[2]《修辞》编写组.修辞[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8.

教育关于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职业教育 人文教育

现代科学技术在近百年来突飞猛进,迅速地改变着人的文化世界,对人类生活和历史进程发生了巨大的影响,特别是现在,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日益加快,在经济、国防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和突出。以专门培养具有熟练技能的专门技术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职业教育结合现代工业的发展重在传播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培养学生的实用性生产的能力和技巧,从本质上区别于全面教育的特征。在这种单纯性培养方式的教育模式下,目前的职业学校存在着吸烟、旷课、打架、等不良行为较为普遍,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检察院的一项调研显示,职业教育院校在校生犯罪案件高发,已经占该院办理的青少年学生犯罪案件总数的60%左右,这个数字足以引起我们的警觉[1]。

一、(原因分析)职业教育存在的弊端

基于职业学校教育针对性,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教育是在迎合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和企业专门型人才的需求,这种教育思想使得职业技术学校在育人方向上逐渐偏离了全面育人的教育方针,认为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满足企业及岗位对职业技能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实现学生就业。有的学校虽然形式上宣扬培养“全面、综合性的人才”,但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只抓职业能力培养。爱因斯坦指出:科学有两大功能,一是“作用于心灵”,一是“改变人类生活的工具”,他强调“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2]。由于人文教育弱化,职业院校的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其价值观知之甚少,文化素养整体不高,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能力质量等方面都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学生学习了很多“专业”的东西,掌握了一定的技能,也找了份合适的工作,但是由于在做人、做事、为国、为民等社会主导价值取向的认识不足,对于自己的人生目的、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等问题茫然无知,因而缺乏社会适应能力、岗位适应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缺乏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缺乏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的精神。以致导致学生的精神思想、个性特点、道德观念等被轻视、被践踏,学生人格境界偏低,产生的一些恶果就不足为奇了。

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应和谐统一

科学教育确实发展了人的智慧与知识,使人在征服自然、开发自然的过程中进一步解放人性,体现人的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讲,它表现为实现教育最根本目的的手段;
人文教育重视人性的完善,努力提升人的道德精神价值,使人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它在更大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根本目的之所在。但两者各自的局限性也是显而易见的,应该说,不重视教育根本目的的教育和忽视实现教育目的手段的教育都是片面的、不完善的教育。现行职业教育体制下培养出的学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引发了相关教育工作者的深度思考,人们已经认识到了这样一个事实:分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悖于教育理念的初衷,有害于人才全面发展。中科院院士、著名教育家杨叔子多次讲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是落后,一打就垮,痛苦受人宰割;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人文文化,没有民族精神,就会异化,不打自垮,甘愿受人奴役。”这句话生动的阐明了科学技术和人文教育在民族发展大计中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因此,21世纪职业教育,必须改变非此即彼的状况,努力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这里的融合,应以时代的人文精神和加强素质教育的思想为主导,把科学与人文结合起来,使之相互渗透,全方位的有机结合,而不是简单的二元相加。总之,职业教育应将人文精神渗透于科学知识的传授中,让科学理论绽放人类文明之光。使学生在萌发学习兴趣的同时,心怀科技创新的使命感;
树立远大事业理想的同时,不忘为祖国为人民做贡献的本分,最终让狭隘的专业壁垒消融于广阔的生存空间。

三、人文教育是成事的根基

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人们更进一步形成这样的认识:职业学校里充分的人文教育,即:使学生学会做人是取得事业成功的的关键性因素。因为,从本质看,学会做人是人性化的知识经济的需要,也是一个人能否把握机遇的前提。李连生,原为西安交通大学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0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奖项目“涡旋压缩机设计制造关键技术研究及系列产品开发”的推荐材料中存在代表著作严重抄袭和经济效益数据不实的问题。被国家收回奖励证书,追回奖金。李连生问题揭示了高校存在的学术腐败现象,而品德修养不够是导致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曾经风光无限的中国乳业巨头三鹿集团,因在奶粉里面添加了伪造蛋白质的三聚氰胺这高科技玩意,制造出轰动全国的三鹿奶粉事件,在一片慨叹声中走向破产。三鹿的破产是一个令人深思的事例,类似的事例还不时见诸于媒体。也许还有很多业界潜规则的坚冰需要打破,要靠全社会民众的努力,要靠政府的监管,但是,要维护好一个企业的社会信誉度更要靠企业的自律,而这种自律就是来自于企业人对诚信的坚守。面对更多由于科技发展的应用所带来的伦理问题,如何做出正确抉择,取决于个人的伦理道德水平,要提高这种水平,必须要有人文科学的支持。

让学生在构建综合知识结构的同时,形成开放性思维方式与超前意识;
让学生学会学习与学会做人融为一体,养成良好的学风与道德。将人文教育作为科学教育的基础前提,并不改变各种学科的属性,而是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知识,使学生在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感受和领略到该学科的精神,学到渗透在学科中的人文知识。文理兼容的课程设计和融知识传授与素质培养于一体的各科教学的结合,使以科学和人文为内涵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这是21世纪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态势。

四、实现人文教育基础性作用的措施

类似李连生之类的高学历人才,在其受教育的过程中必定受到许多人文教育,但言行不一,品质恶劣,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可见,要使人文教育真正起到提高人的素质作用,将人文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是教育的关键。从学校教育角度讲,可以从课程结构体系、提高教育者素质、建设校园文化等多方面采取措施,必将有利于实现人文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1.课程安排和课堂教学

目前的职业教育在课程结构安排上,在符合主管部门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还应考虑到学生因地域性造成的心里特征、兴趣爱好、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别,因地制宜的为他们设置相应的人文课程,如爱国主义教育、专业史、审美、礼仪等,要注意的是,即使给学生开设多门人文学科课程并获得了若干人文学科的知识,也不等于完成了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因为只有充分发掘课程的人文内涵,使学生真正理解和体会,才能转化为自身的人格素养。另外,还应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在专业课教学中注意发掘人文内涵,适时地都穿插人文内容,这样学生在接受科技文化知识的同时得到优秀的人文精神的熏陶。

2.大力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教师作为实施教育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被学生视作楷模。教师的示范作用是教育的核心与灵魂,潜移默化地影响、促进和改变着学生。教育部在2004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体现了对教师的综合素质的高度重视,要求广大教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以学生为本”教育理念、烙守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具备专业化的育人能力,以培养更多更好的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可见,教师既要做传授知识的‘经师’,还要做善于育人的‘人师’,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3]。这就要求职业教师不断改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准确把握社会脉搏,具备对知识进行融会贯通的能力,并且要求教师改革思维方式,建立起融合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思维方式,更好地帮助学生获取专业知识以外的知识和能力,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思考,关怀人和社会。多年的教育实践表明,只有学识、才识和道德兼备的优秀教师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我国著名民族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教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为人师表,孜孜以求,教书育人,培养出包括宋祖英、彭丽媛在内的众多德艺双馨的歌唱家和教育家。

3.通过校园文化和环境建设营造人文氛围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建设具有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是达到人文教育的最有效办法。如邀请知名人士为学生举行人文讲座,帮助学生探讨科学和文化领域的发展前景,达到启迪学生智慧、贯通知识、开拓眼界,最重要的是可以从学者身上学到文化气质和人文精神。而且还可以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组织学生社团进行学术文化兴趣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做到真善美的完美结合,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团队的精神,体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性,得到文化的浸润与陶冶。

环境育人同时还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职业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基础教学设施的作用,优化学习环境,建设好科技、体育、文化娱乐活动场所,激励学生继承和弘扬学校的优良传统,营造校园的人文氛围;
规划和修建能够承载文化信息、反映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各种人文艺术景观,设置具有时代精神和教育意义的宣传标语和标牌,使校园的景观、树木、楼宇、道路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育人功能的和谐统一,用优美的校园景观激发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之情,加强学生关爱自然、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美好情操,建设和谐校园。

参考文献

[1]李丽. 北京朝阳检察院:职业院校在校生犯罪呈高发态势[N]. 中国青年报,2009-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