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2023年教育核心论文【五篇】(精选文档)

时间:2023-07-09 09:55: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教师教育理念的促进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融入教师教育理念中不仅会促使教师在思想上对教书育人产生深刻体悟,指导青少年积极向上,塑造乐观心态。在理论指导实践的基础下,促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教育核心论文【五篇】(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教育核心论文【五篇】

教育核心论文范文第1篇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教师教育理念的促进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融入教师教育理念中不仅会促使教师在思想上对教书育人产生深刻体悟,指导青少年积极向上,塑造乐观心态。在理论指导实践的基础下,促使高校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运用新的理念调整旧有的教学行为,为打造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本领过硬的人才提供理论雏形,同时对教师本身而言也是教学水平提升和科研能力进步的一种表现,这一切有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贯穿和引领。

2“.三层理论”建设与教师教育理念的联系。“三层理论”中的第一层理论民主与和谐和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密切相连。教师与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要呈现民主之风与营造和谐的氛围。第二层理论中的自由平等与尊重学生息息相关,尊重学生的发展个性、发展自由。学生自身也要按照合理意愿去充分发展自己。第三层理论为敬业与友善,重点侧重于教师的职业态度,教师的敬业态度会感染学生。学生便以教师为榜样,教师对学生的友善态度会激励学生学习,此时,教师的价值也就体现出来。双方和谐共生,三层理论环环相扣,若每层都做好,以此形成良性循环,加之在每个过程中适当的运用新的交流与学习形式,在不断创新下实现教师教育理念的持续性发展。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师教育理念的举措

1.创建民主和谐的氛围。一种氛围的建设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学生和教师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的学习,学生需配合其引导,双方共同创建宽松的民主的交谈氛围。英国导师制倡导师生在知识的殿堂里自由发表见解,十八世纪的牛津、剑桥大学里,校园、草地、咖啡厅、茶馆随处可见师生就某一个问题畅谈的身影,师生间相互交流学术氛围浓厚,可见教师教育理念的塑造在源头上离不开民主与和谐的氛围。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最终达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2.发展自由平等的精神。法国著名思想家卢梭曾说道:“人生来自由而平等”。第一,教师和学生地位是平等的。人生来平等,无所谓权势,无所谓地位,无所谓高低,也就是人人大抵差不多无显著区别。教师是园丁,并非高高在上,要深入学习园地,辛勤的采摘花粉,学习知识,酿造香甜的蜂蜜供世人分享,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发挥更大的价值。第二,倡导实行“尊重的教育”理念。教师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熟谙教育规律的基础下,于成熟的教学条件下发挥出来,去深入了解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全面的了解和评价学生,真正的做到以人为本,通过“尊重的教育”理念来更新现有的教师教育理念,培养出推动新时期基础教育改革合格的教师。

3.持敬业友善的态度。现阶段的教师教育注重理论的培养和实践的运行,忽视了职业精神和职业态度的培养,殊不知教师职业态度的重要性,良好的职业态度利于职业的长远和有效发展。教师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负责传递社会“态度”,也被称为“社会责任感”。因此,将敬业友善的态度和这种情感要素植入到教师教育理念中很有必要。第一要具备高尚的职业精神。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不为名利牵绊。第二要持有敬业乐业的态度。对待工作尤其是教育工作,要一丝不苟,教育事关民族发展大计,来不得半点马虎。第三,坚持友善待人的原则,无论何种学生,教师要心存大爱以博大的胸怀去对待,一视同仁,营造轻松的交谈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统领社会各个领域的主要思潮,自然学校、教师、教师教育、教师教育理念也都毫不例外的践行这些价值观,对于它们本身长远发展的有效性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4.构建协同创新的机制。整个培育人才的过程是个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的过程,时时离不开创新、处处离不开创新,我们要将这种创新精神融入整个过程,进行协同创新,实现在过程中的协同创新。首先,进行体制上的创新。有的高校对新事物的出现比较敏感,及时把握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能够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刻意的制造形成促进教师教育理念更新的舆论氛围和压力,催生新的激励制度。其次,在教师育人过程中体现着创新,包括寻找创新的民主和谐氛围,形成新型的自由平等观,更新敬业友善的态度与方式,将他们看做一个整体,在这三层理论中实现每个过程、每个阶段、每个步骤的创新,有机的衔接在一起,从而实现内部的协同创新。

三、结语

教育核心论文范文第2篇

1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建设发展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键在于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真抓实干。高校践行十精神,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武装广大师生,努力探索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新路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建设发展。

(1)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用十精神统领思想,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高校历来是意识形态领域比较敏感的地方,无论是讲台、论坛、第二课堂,还是科学研究的各种场合、渠道和载体,先进思想文化不去占领阵地,各种错误的思想就会去占领,决不可掉以轻心。要自觉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于学科建设、课堂教学、课题研究、成果评价等各个环节,与学校自身建设一同规划、一同部署、一同安排,以高校自身建设的突出成绩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提供有力支撑,以参与建设的自觉行动为高校自身发展增添动力,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学生,使高校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阵地。

(2)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合高校文化资源,充分发挥高校所拥有的人才优势、社会责任感和对各种文化的鉴别能力,利用多渠道和途径,把校园文化中先进的价值观念、文化品位、思想意识、民族精神和科学精神、现代文明行为、健康生活方式等传播、辐射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方面发挥表率作用,为形成全社会思想共识作出贡献。把深化培育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巩固和提高学生素质的具体实践中,把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和合理需求作为做好工作的重要依据,把解决思想问题与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结合起来,切实使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全力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三进”工作。善于采取柔性化、隐性化、个性化、多样化的形式,通过渗透教育、养成教育、示范教育来推进工作。更多地发挥现代科技的作用,发挥各类社会组织的作用,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技术和途径,创新工作载体,拓展工作渠道,努力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实效性、针对性和吸引力、感染力。

2高校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高等教育是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要自觉承担起人类精神价值传承的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和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充分认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科学性、合理性,理性对待社会热点问题,深刻体会肩负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从而达到认识自己、锻炼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的目的,形成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把树立远大理想同时代的要求统一起来,把实现自身价值与报效祖国统一起来。总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践行十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成长成才。

作者:邹立莉 单位:昭通学院思政部

教育核心论文范文第3篇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基础内容 (一)道德观——构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在真实的集体的条件下,各个个人在自己的联合中并通过这种联合获得自由”④,尤其是民族高校的学生更有义务和责任努力增强民族团结,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平等、公正,是一种将集体置于个人先的一种社会本位的价值观。首先,我们要培养学生一种责任意识,讲求社会道义和公德;
其次,我们要培养自身的规范意识,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和行为秩序,因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不仅是追求一种包容、和谐、共生,更要求一种责任与道义担当。

(二)个人发展观——恪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体现在通过为国家奉献、为他人服务的社会认同努力过程中获得幸福感,另一方面体现在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取正当的物质与精神条件,前者要求高尚的爱国情怀和友善的社会处世态度;
后者则是要培养大学生以诚信立身、爱岗敬业的道德情操和相应的契约精神。这是国家稳定之基、社会兴旺之本,也是家庭和睦之方。在个人发展中,诚信是修养之宝,友善是交往之桥,敬业是造福之基,爱国是幸福之本。

二、民族高校生价值观塑造的现状及特征 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在社会转型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是非混淆、善恶不分、美丑不论、爱憎不明、正不压邪等不健康、不文明现象,这些不良风气和现象的出现使民族高校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影响,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国家层面上价值目标高调化,缺少冷静和理智绝大多数民族高校生都有强烈的国家民族认同感,都关注国家事务与社会问题。在事关国家发展与安全稳定的问题上,绝大多数学生在情感与行为上能表现出坚定支持党和国家的决定,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仍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如对待民族分裂危害性认识不足、一些爱国行为中表现极端、片面强调个人自由、盲目崇拜西方三权分立式民主等。

(二)社会层面上价值取向多元化,缺少责任和担当绝大多数民族高校生都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但当复杂环境中问题与矛盾突显时,他们义与利、奉献与索取、个人与社会等问题的选择往往茫然不知所措,更多地试图努力寻找取舍兼顾、义利共济、左右逢源的最佳结合点。若与己直接无关,则持严以律人的批判态度;
若与己相关,行为上表现出无能力,以宽于待己的态度,把问题归因于外在环境,努力为自己的不当行为进行开脱。

(三)个人层面上价值标准双重化,缺少自律和自强当下社会现实功利性氛围也深深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选择,尤其是地位和财富作为人生成败与幸福感评价的标准被最大限度强化后,学生的个人理想过于趋向短期性、现实性、功利性,甚至片面坚持“幸福是造福与享福的有机统一”⑤。虽在思想认识上认同、肯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在具体行动中难以知行合一,导致自我实现和服务社会产生矛盾和差异。

三、民族高校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路径 少数民族大学生成才同样必须首先成人,成人关键在学会做人。如果说小学和中学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养成教育”为主,而高等教育阶段则当以“学成教育”为主⑥。学成教育是在价值观方面的提高性教育,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融入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个人生涯发展规划指导中去。“任何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都不可能自发地发挥作用,它必须依托一定的制度基础才能切实发挥道德教化、凝聚人心、稳定社会的效能。”⑦民族高校是构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应该积极调动一切教育要素,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族院校学生中内化。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主阵地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与时俱进,一方面要突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积极输送正能量;
另一方面要理论联系实际,充分结合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实际,进行全方位的爱国主义教育,客观、理性地分析和评价当代社会中各种现象及文化思潮,教育方法也要改革原来的教条化、灌输式,不仅不能回避矛盾与问题,还要通过师生互动、课堂讨论、实践体验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性思考,加深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促进其内化过程。

(二)积极发挥辅导员的引导与示范作用辅导员既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师长,更是行为示范的榜样。推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化过程,辅导员自身先要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和践行,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程序管理、生活帮助上,要发挥政治导师作用,注意处理好个人与团队、学生与教师、教师与领导、学校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在思想认识和理论水平上,要增强权威地位;
在遵守社会公德和处理好个人与学校、个人与国家利益上,要树立榜样形象。

(三)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熏陶和影响作用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成长的文化氛围,其中包涵了管理、教育、组织和环境建设等各个方面,优秀的校园文化需要主动建设和营造,如组织各项活动、改良校园环境等。同时,校园文化也是一个历史积累的过程,优良传统的传承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内化融入,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洗涤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积极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修养,产生转化和升腾作用价值观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其不仅需要社会、学校和家庭的外部教育和影响,更需要大学生加强自我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素质⑤。对民族院校的大学生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的学习和践行是手段性的,只有自身内在素质提升,才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由于学生的自我修养是多方面的,所以我们可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加强自我修养,培养一种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学习意志和毅力;
也可以让学生在与同学、教师的人际交往中加强自我修养。同时,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让学生和睦、友好相处,谦虚谨慎、从善如流,还要注重协调与合作,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自觉维护集体利益和荣誉。此外,我们还要在社会实践中加强学生的自我修养。如参加军训、生产实习、公益劳动、青年志愿者服务、献爱心活动等。让学生通过活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内涵,通过“学”和“行”结合,完成化“知”为“智”、化“智”为“行”、以“德”率“行”的过程⑦,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针和理念上提出的一种普世价值。民族高校要积极引导学生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理论高度去认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面向社会、面向现实、认识自我中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到知行统一、自我完善,最终在促进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作者:汪涛 单位:湖北民族学院理学院

教育核心论文范文第4篇

1.1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师资薄弱且资源局限

在高职教育中,因为重技能轻人文的大势,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薄弱。目前,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包含在“两课”中,并没有专业的法制教育教师队伍,而在“两课”教师队伍中,受到过专业的法律教育的教师非常少,多数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伦理学、哲学等专业出身,在法制教学中,连教师自己都不懂,因此在教学中比较普遍的做法就是用道德教育替代了法制教育。法制教育中除了师资的薄弱外,其他条件也是非常的局限。图书馆的资源中法制类的资源少,学生法制实践基地少,学生校内法制活动设施少,因为法制教育师资的缺乏,因此与外界联系的法制教育基地也少,同时受经费制约等因素的影响,学生法制活动少。

1.2法制教育氛围不足

首先是学校的大环境没有法制的氛围。因为高职院校重视的是技能,而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育,法制观念的培养几乎被忽略,一切为了提高学生的技能技术,形象地说就像是把学生塑造成一个机器人,只有技术技能的骨架,没有诸如法律素养等人文血肉。其次,高职院校管理从上到下的行政化管理模式,也不能为法制教育提供好的氛围。法制教育要有民主的氛围与基础,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压制了民主的积极性,不能给法制教育良好的土壤,学生不能从法治的管理中汲取法制素养。第三,因为法制教育师资的不足,高职院校一般比较难组织起法制类型的学生活动。在高职院校的学生活动中,不是五彩缤纷的文艺活动,就是各种技术技能的比赛活动,在法制日、“3.15”等特殊的日子也不能见到几所高职院校有法制类的学生活动,除非开设了法律专业的学校。

2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2.1高职院校发展及学生成长需要

大学的功能,应当是对人的全面教育,使培养的学生能适应社会,适应核心价值观的要求。高职院校并非一个技术技能的培训机构,培养的学生不能仅仅具有技能技术的功能,不仅仅是生产的工具,更是一个法制社会下的公民个体,在工作和生活中应当遵纪守法,依法维权,维护法律权威,信仰法律。同时高职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的组成部分,肩负着推动社会法制进步、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的重任。大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掌握专业技术,同时也要全面发展和成长。法制素养是其综合素质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只有具备一定的法制素养,才能适应法治社会的发展,适应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也只有具有一定的法制素养才会敬畏和遵守法律,信守承诺,才能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必然要求

高职学生作为未来社会主力建设者之一,在核心价值观指引下,在法治国家的建设中,理应成为法制社会建设的践行者和推动者。但许多高职毕业生缺乏法律意识,并未树立法律信仰。一方面在校高职学生违法犯罪情况时有发生;
另一方面,在高职学生毕业进入社会后,成为了社会建设者,甚至行业主力军后,一些人法制观念淡薄,并不依法依规办事,而是想方设法超越法律法规的制约,谋求不正当的利益,践踏了法制社会的公平与正义。这种情况一直在持续,但并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公布后,在理论层面对包括高职学生在内的大学生法制教育应该被重视,应该加强。在法制较发达的国家,对大学生法制教育均足够重视,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是大学生及其毕业后的普遍意识和信仰,社会精英会不遗余力地维护法律的尊严,维护法制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追求。大学应当是社会价值取向的引领者和推动者,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高职院校对法制社会的建设有着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这种责任和义务的完成主要贯穿于对学生的教育中,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其树立法律信仰,维护法律尊严,从而推动法制社会的建设,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

3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索

3.1把法制素养纳入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体现了人才培养的方向,高职教育培养的目标不仅仅要体现在对学生技能技术的培养上,还应该体现为对人的通识教育,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在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理应成为高职学生的价值追求,在我们大多数的培养目标中对学生的素质一般概括为德智体,把法制素养包含于德育素养之中。在核心价值观下,法制教育的理念也应进行调整。应当把法制素养和德智体一样并列设置,把法制教育单列出来,而不是把法制教育从属于德育教育之下。只有这样设置培养目标,调整法制教育的理念,从一开始就朝着培养具有法制素养的学生出发,才不会在实施中弱化或跳过法律素养的培育,使学生有机会获取法律知识,提升法律素养,从而认同和践行自由、平等、公平、法治的核心价值观内容。

3.2改革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法制教育课程是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主渠道,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应该改变观念,把法制教育课程设立为一门独立的课程,使用独立的教材,而不是包含在德育教育之中,把法制教育放在和德育教育同样的位置。在我们这样一个人治历史悠久的国家,甚至应该把法制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培育学生的法制观念,树立法律信仰,引领社会法制观念的形成,从而践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观。在高职院校独立设立法制教育的课程,一定会遇到阻力,因重视技术技能的教育,对人文课程不可能给太多的课时量,但为了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院校也要有所改变,必须开设必要的法制课程,以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现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价值追求,领会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法律价值的可贵,以树立法律信仰。在认同法律价值追求的基础上,同时教会学生一些法律的知识,懂得遵法守法,并培育法律的思维方式,通过法律的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践行核心价值观。法制教育课程的设置可以分为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开设为公共的法制教育必修课程,主要学习法律发展的历史、法理学中法律的精神与价值追求,培养学生的法制观念与法律信仰,以及其他与公民生活工作密切相关的部门法中的内容,如劳动法、民法、诉讼法中的有关规定,掌握一些部门法的知识,解决实际当中遇到的问题;
第二部分开设为专业选修课程,主要是学习与专业紧密联系的法律法规,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好相应的准备。总之,只有单独开设法制教育的课程,才能彻底改变法制教育被挤压的现实,也只有单独开设法制教育课程,给予必要的课时,使用独立的教材,才能把法律的精神与价值讲解透彻,让学生能够真正领会与认同法律的价值追求,在掌握必要部门法的基础上养成法律思维习惯。

3.3提高法制教育师资队伍的法学水平

目前因法制教育内容设置在德育课程之中,多数教师并不具备法制教育的专业水平,努力的方向也不是法制教育,主要的精力放在思想道德修养方面,对法制教育的部分基本上用德育教育替代。在独立设置法律教育课程后,应该由专业的法律教学的教师来承担教学任务。一方面对新加入法制教育的教师设置一定的门槛,要求具备一定的法律专业水平;
另一方面对原来从事法制教育但没有法律专业知识的教师加强培训,并对其在法律专业水平方面提出一定的要求,如通过培训与自学拿到一定的学位或资格证书,以在一定的时间内全面提升法制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3.4形成法制教育的良好校园文化

法制课程课堂教育是主渠道,但良好的外部环境与氛围对学习的效果有较大的影响力,良好的法制校园文化氛围,是法律价值体现的现实载体,使学生在民主与法制的氛围下受到熏陶,加深对法律精神与价值的理解与认同,提升学习效果。一方面学校要朝民主管理、依法治校方面迈进,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如学校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实施,需要透明与程序。尤其在学生的自我管理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体现公开性、程序性,在一定的规则下有序运行。

3.5整合法制教育的资源

第一,吸纳司法系统成员加入高校的法制教育。司法系统成员普遍具备较高的法学水平,同时具有法律实践经验,掌握法学界的前沿动态,拥有法学实践中的鲜活案例,是难得的法制教育导师。作为高职院校,在法制教育自身师资队伍欠缺的情况下,适当吸纳司法系统的成员作为兼职教师或实践指导教师是行之有效的。例如吸纳司法系统中负责法律宣传的成员、律师事务所中的律师等担任兼职教师或校外法学实践的指导教师等。第二,发挥高校法学专业学生作用。因高职院校学生规模庞大,要比较充分地开展法律实践活动有较大的难度,高职院校教师普遍授课量大,在全程指导学生进行法律实践活动上时间和精力难于保证,因此吸纳高校的法学专业本科或研究生,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担任高职院校法律教育的实践活动指导者,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难点。法学院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法学理论知识,对法理学、法律发展历史等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对其自身所学专业的部门法也有了一定的掌握,他们也需要实践与锻炼的机会,可以鼓励和吸纳这些学生担任高职法律教育的实践指导者,协助教师开发和指导学生进行课外法律实践活动。如组织和指导高职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比赛、模拟法庭、法律宣传、“3.15”活动日、联系和带领学生旁听庭审等活动。

3.6加大对法制教育实践活动的支持

教育核心论文范文第5篇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根本任务,是我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来说,其内容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从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从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共三部分内容[1]。这三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教育部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定位是把学生培养成为不仅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坚定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的可靠接班人,而且具有着良好的心理品质、高尚的职业道德素养、较强的团队精神和领导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和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较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的“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2]。十报告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因此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定位中提出的可靠接班人和“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就必须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武装头脑、践行社会,才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及心理、道德素养。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校园的现实分析

总体上说,当代大学生是积极健康的一代,他们精力充沛、头脑灵活、见多识广、易于接受新事物,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知识、最新成果认同度最高的社会群体之一,但也必须看到部分大学生有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制约他们健康发展。具体表现如下。

(一)功利色彩强,奉献意识弱

目前讲究实惠、实用的思想在大学生中较为普遍,他们的理想信念带有极强的功利性。在大学校园里流行这样说法:理想理想有利就想,前途前途有钱就图。在社会理想和个人理想的践行上,往往急功近利,缺少对他人的奉献精神。

(二)道德意识强,道德行为弱

有些大学生对基本的道德规范,原则是比较了解的,但外在的道德行为却有失水准。这类学生对社会丑恶现象愤世嫉俗,自己却又常常“随波逐流”,有高远的道德志向却又缺少脚踏实地的精神。

(三)自我意识强,责任感弱

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自我意识强,但缺少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一些大学生常常强调以“自我为中心”,人生追求利已化,把个人事业的成功和生活幸福当作是自己毕生的理想和追求,缺少对他人、社会的责任追求和对国家责任的历史担当[3]。

(四)虚荣心强,进取心弱

在大学校园中部分学生有较强的拜金主义思想,唯利是图,他们认为金钱万能,攀比之风盛行,出现了享乐主义,弱化了进取心,认为“60分万岁”。同时因虚荣心作怪,为了追求利益不愿付出应有的努力,衍生出考试作弊、论文抄袭等不诚信现象。

(五)知识体系强,精神信仰弱

当代大学生头脑灵活、见多识广、兴趣广泛,从小学到大学打下扎实的文化基础,有着宽广的知识体系。但同时他们当中部分人理想信念迷茫,缺少人生精神境界,个人精神信仰弱化。

(六)好逸恶劳强,刻苦耐劳弱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刻苦耐劳,但现在入校的大学生早已进入“90后”,这些学生的另外一个身份是“独生子女”,国家富裕了,个人家庭条件好了,加之孩子少了,有些学生身上滋生了好逸恶劳的品行,更缺乏刻苦耐劳的精神。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教育关系和影响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1.两者教育功能具有相通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培养具有科学“三观”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的可靠接班人,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理想信念为核心内容,以三观为总开关铸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培养可靠接班人打下基础[4]。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时要求大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要求一致,两者在教育功能上具有相通性。2.两者相互发展具有依存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属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属于精神文明建设范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终目的所在。两者共同发展,相互依存。3.突出价值精髓的引领性[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既有国家、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又有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内驱力,它是大学生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法制观等四方面的全面体现,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确的引领性。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的魂,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目标。一个国家要发展壮大,除了法治环境外,更重要的是要有价值理念来引领前进的方向,规范社会秩序,整合社会资源,凝聚社会力量。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明确了中国将走什么路,奋斗目标是什么;
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指明我们将要建成什么样的社会,我们描述的和谐社会是什么样的;
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强调我们国家培养什么样的公民,要求我们的公民要做到什么。“三个倡导”充分体现我们国家的主导价值取向和党国意志;
“三个倡导”面向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次构想着“中国梦”以什么样的文化主导来实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目标。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传统文化的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公民圭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三个倡导”以兴国、立世、育人三个层面,凝聚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是传统文化的内生发展的“根”,是我们党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对传统文化的文化价值贡献,是根植于中国本土国情的现实追求,也是高校大学生精神世界的重塑和遵循。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丰富内涵,最基本的育人层面八个字为新时期大学生判断行为得失和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引导和行为规范。“三个倡导”实现了兴国之魂、立世之本、育人之道的有机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公民圭臬。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梦的钙,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想信念。中国梦,是国家梦,也是个人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价值观中本源的、具有决定性作用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要义。在当前信息开放化、文化多元化、世界多极化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意识越来越强。部分大学生呈现出价值“多元化”的倾向,理想信念缺失、精神信仰模糊、宗旨原则淡薄等“软骨病”现象,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价值评价和价值选择。在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化学术研究的同时,用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领大学生正确的理论导向,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理想信念,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几点对策

上文提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六强六弱”现象,给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了五种办法,分别是提炼价值精髓,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
融合双方意志,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性;
关注四种渠道,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采用四个结合,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凝聚四股力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一)提炼价值精髓,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

方向是要遵循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来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灵魂;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要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性;
弘扬“目标取向”,回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与社会层面的现实关切,解决我们的国家是什么国家、将走什么道路、实现什么目标的问题;
践行公民的价值准则,是解决人的行为价值取向问题,引领社会主义价值观在个人层面的道德圭臬,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依托,对于个人践行有了遵循。以社会主义价值观精髓来体现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方向,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及心理道德素养。

(二)融合双方意志,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性

以人为本是要体现对象性。我们这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主要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性不仅要重视国家意志,还应关注学生意志,要以人为本,才能落到实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在专科层次开三门课,分别是《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本科层次开五门课,除上述三门课之外,还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从传统意义上来看,这些课程多属于思想上层建筑,而思想上层建筑体现了国家意志,多数忽视了学生意志[6]。这种只“接天气”的教育,会让学生觉得内容抽象、空洞而乏力,很难让学生入耳、入脑、入心。体现对象性,关注学生意志,还应切实解决学生实际需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在实处。将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联系起来,把爱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建设与个人成才、人生价值、个人幸福的关系适当引入课堂,这种“接地气”的内容更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

(三)关注四种渠道,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通过喜闻乐见的渠道进行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入脑”的第一步。渠道是路径,也是形式,形式所采用的方式不同,会产生不同教育效果。第一渠道是课堂渠道。课堂渠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课堂内的信息取材、案例分析、视频播放和互动环节需要带有方向性及时效性,这一环节由任课老师在课堂上进行引导和提升。第二渠道是网络渠道。当今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是使用互联网主要的群体之一。关注网络资源的新动态和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充分利用QQ、微信、微博、电邮及“慕课”等在线互动交流等方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来引导校园主流价值观。第三渠道是朋辈渠道。高校大学生除了父母、老师之外,朋友成了影响他们最大的人。朋友对其产生的影响有时甚至超过父母和老师。应当注重在校园中选拔专业精英,培育道德模范及学长式的领军人物,让朋辈现身说法,辐射和影响整个校园,宣传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第四渠道是社团渠道。高校社团组织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社团组织在各大院校都有设立,一般来说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关注社团资源的挖掘,培育一批有强大正能量的社团,创作一批有内涵、有思想、有品味的作品,引领大学校园各类有益活动健康、科学、有序发展。

(四)采用四个结合,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贯穿“大德育”全过程。由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状可知,当代大学生的“六强”与“六弱”状态明显,针对其特点提出了四个结合。第一是知识教育与信仰教育相结合。现在的大学生文化知识普遍扎实,加上互联网兴起,文化视野较宽广,是听得多、见得多、学得多,也想得多。他们常常重视专业学习,但大多缺少思想信仰、道德信仰和法治信仰,这样就难以成为一个“又红又专”的接班人。第二是价值核心与责任要义相结合。大学生是要有担当意识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强化其使命感,增强其责任感,成为有所担当的社会人。第三是主流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大学校园在大力宣扬主流文化的同时,也要关注本土文化。强化对中华民族美德教育和新时期各地本土精神的宣扬,能更好地增加对文化的认同感、尊严感、自豪感和使命感。这种文化融合即有国家高度又有地方特色,是“有血有肉”的教育,既生动又有内涵。第四是价值精髓与日常行为相结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精髓来引领我们学生的日常行为,可使我们学生成为心中有理想、手中有本领、身上有正气、肩上有担当的新时期生力军。四个结合来贯穿“大德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必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落到实处,决定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目的和方向。

(五)凝聚四股力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