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范文大全 > 主题教育 >

2023年中学一对一教育【五篇】

时间:2023-07-09 12:10:07 来源:晨阳文秘网

其实,增强体质要靠两条腿,一条腿是营养,另一条腿就是锻炼,而现在的问题恰恰是体育锻炼这条腿不但成了短腿,甚至还没有了腿。在文化课分数第一的教育评价体制下,学校体育早已成了“鸡肋”。在操场上打篮球、踢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中学一对一教育【五篇】,供大家参考。

中学一对一教育【五篇】

中学一对一教育范文第1篇

其实,增强体质要靠两条腿,一条腿是营养,另一条腿就是锻炼,而现在的问题恰恰是体育锻炼这条腿不但成了短腿,甚至还没有了腿。在文化课分数第一的教育评价体制下,学校体育早已成了“鸡肋”。在操场上打篮球、踢足球的孩子不是没有,然而这些孩子却几无例外被赋予了一个共同的身份――“差生”。学生在题海之中沉浮,学习时间已逼近或超过身体机能的承受极限,重重压力之下,身体机能紊乱,体质下降。其实过重的课业负担、学校体育活动开展不到位、体育教育设备跟不上、膳食营养不合理都是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重要原因。

多年的学校体育教学使我们感到,在文化课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体育教学在一些学校成为可有可无的“小课”或“花瓶”,有的学校甚至把达标等同于体育,使体育仅仅局限于达标训练,所以有些地区试行了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当然很有必要,但对体育应试褒贬不一,利与弊的争论也存在,但是通过一些一线教师教学观察、了解和实践,认为体育应试利大于弊,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首先,它促进了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中考加试体育的导向作用,促进了学校重视体育,关心学生身体健康,加上中央精神的落实,学校开齐开足体育课程,落实一小时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提高体育课堂质量,体育教师从内心发出感叹:“体育的春天来了。”其次,学生是直接的最大受益者。中考加试体育,表面上是应试,但学生一旦养成了锻炼身体的习惯,则终生受益。有的学校每年对升入高中的新生摸底,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较高,这说明通过加试体育,学生初中体育课得到了加强,经过体育锻炼,学生的体质得到了增强,给终身体育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说学生是直接受益者。而且,随着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许多家长反映:孩子不但改变了睡懒觉的习惯,自觉锻炼,还带动了全家人都参加体育锻炼,体育也进入千家万户,这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若认为做到以上这些就足够了,认为体育考试就是万能的,那就大错特错了。体育考试只是分数的体现,体育的精神意义和体育的崇高境界却被淡化和遗忘,长此以往,无疑使学校体育走进死胡同。身体素质测试和体育应试分数显示的只是生理指标,而体测查不出的心理疾病同样是一个隐患。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学校体育,呼吁理想的学校体育。理想的学校体育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在学校,体育课往往是学生们最喜欢的课程之一,这不仅因为在体育课上学生可以参加自己深爱的游戏与活动,更因为体育可以把学生从沉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使学生充分享受清新的空气、和煦的阳光,呼吸自然的气息。但是,也有一些学生最讨厌上体育课,因为体育中考的存在,迫使部分学生从事自己不擅长、不喜欢的体育项目,尤其是体质较差或体重过重的学生,被迫做不适合自己的运动,被迫接受统一的达标测试,被迫咀嚼在运动中失败的苦果。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尊重这些差异,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是现代学校体育的基本要求。在中学,更要紧密结合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有针对性地因势利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发展自己的潜能,张扬个性,在体育活动中发现自我,享受自我。要组织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开展体育活动,在体育项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体育课堂上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只有充满乐趣的体育教学,才能赢得学生的欢迎,才能收到真正的实效。

二、注重磨炼学生的意志

近些年来,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学校体育在现代教育中呈现萎缩状况。而由于独生子女的“独”,孩子吃苦耐劳的品质、经受挫折的能力和果断、自控力、坚韧等良好的意志品质,难得有培养的氛围和机会,孩子从小被喂娇了、抱赖了、惯坏了,有的成了“胖墩”,有的成了“豆芽”,还有的成了“药罐子”等。这与时展对人的强健体魄的要求是格格不入的。桑新民等在《教育哲学的对话》中谈及现代体育的有关问题时说道:现代教育很需要一点儿斯巴达教育的精神,就是强调体育训练,加强身心磨炼,要让学生吃点苦头,摸爬滚打,强壮筋骨,增强体质。因此,唯有进行强有力的体育运动,让学生心智“苦”,筋骨“劳”,不断体验欢快与痛苦、成功与失败,其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信念才会得以形成,也才能承担起“天降大任”,永不言败,永不停歇,形成坚韧不拔的品质。学校体育必须承担起磨炼学生意志的责任。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集体情怀和爱国情操

体育作为一种竞技活动,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的有效手段;
体育运动能培养个体的合作意志,并求得两者的内在统一。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而且要让他们学会合作。要引导学生成立自由组合的体育兴趣小组,鼓励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指导学生进行对抗团体竞赛时,要鼓励学生敢打敢拼,更要鼓励学生默契配合,反对个人英雄主义。体育教学要充分利用各种活动和机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既让学生了解各种体育知识,又让学生形成爱国主义情怀,形成对祖国的认同感与自豪感,激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努力进取,为国争光,使体育活动成为德性养成的重要途径。

四、培养学生健全的心理素质

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发展都处在激烈变化的时期,他们同时又身处纷杂的社会环境及沉重的学习负担之中,极易产生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因此,对学生实施心理素质教育,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形成健全的人格,是现代教育迫切而又重要的任务和使命。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要做到既让学生勇于争光、勇于拼搏,又让学生正确对待名次、成绩,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坦然面对竞争,并培养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和科学训练,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质。

五、体现奥林匹克精神

中学一对一教育范文第2篇

但必须看到的是:以上各种各样的艰苦努力在为中学语文教育的未来带来希望和机遇的同时,也在深刻揭示着中学语文教育的深层危机。课程改革所追求的意义和价值,也许仅仅是唤醒一种意识,理清一种思路,塑造一种精神。至于能否找到一个方法,开拓一条道路,存在着许多变数,现在还远远不是额手称快的时候。

一、人文精神的衰落与语文教育的困境

我们正处于一个人文意识和人文精神急骤衰落的时代。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盛行吞噬着当代青少年残存的心智,而被传媒一再掀起的的浪潮又不断地冲击着他们并不牢固的历史意识和责任意识的根基。在时下的快餐文化、商业文化和媚俗文化盛行的文化氛围中,人对生存意义的追问,对存在真相的探求,个人的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个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个人的道德操守和悲悯情怀,以及公民精神、守法意识、契约伦理等等这些本来不可或缺的人文情怀,正在不断被任意放逐,被冷漠地搁浅在主流意识的边缘。更为可怕的是:人们对人文精神的漠视和丢弃最终导致其对人文教育的漠视和丢弃,进而使得我们整个教育生态体系出现失衡,教育生态环境受到破坏。

语文的本质与人文的内涵其实是一回事,或者说有着密切的关联。如果说人文是一条大河,那么语文就是这条大河的支流。它的意义不仅在于语文从人文的大河中汲取了不竭的源泉和养分,而且人文意识和人文情怀的一汪清水流淌于语文的河道上会培植出一种着重语言、珍视语言、热爱语言的语文意识和语文情怀。

只有具有语文意识和语文情怀的人,才有可能意识到语言不仅仅人类表情达意的工具,而且还是“人类意识存在的家园”,它的神圣与伟大妙不可言;
才有可能领会到从语言中表达出来的思想和心灵是多么的高贵和自由,才有可能像亲近和热爱生活一样去亲近和热爱语言。反之,人文意识和人文情怀的缺失在语文里就会体现为语文意识和语文情怀的缺失。

二、应试教育的泥潭与语文教育的挣扎

语文教育应该具有的开放性、包容性在这种延伸面前不断萎缩,在应试教育的泥潭越陷越深,最终被无情堙没。然而,且不说我们所观察到的那些以课改为主题的公开课,有太多人工雕凿的痕迹,是课改理念的真空式演绎,很难具有普遍的实际指导意义,就算这样的课堂教学成了大多数教师的常规模式,还是会暴露出许多问题。

在步履维艰的语文课改之路上,广大同仁的勇于探索和有益尝试,笔者是怀着深深的敬意的。如果没有他们的艰巨努力,语文教育的现状或许还要不可收拾。语文教育的死穴在哪里?从外部环境说,是整个社会的功利化的产物,是整个教育的根本目标从提升人类的精神价值沦落到仅仅是为了获取生存手段和方式的必然反映。从内部环境说,是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对语文教育的巨大钳制。即使是带给人们希望之光的新课改,即使是充满诱惑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也不大可能改变应试教育的实际功利定位,甚至有时还有强化这种定位的效果。

只要教育评价的方式、机制不进行有实际意义的革新,期望语文教育的春天永远是一厢情愿的事。陷于应试教育泥潭中的语文教育,是带着镣铐的舞者,是禁锢于囚笼中的思想之鸟。当他不能展翅翱翔于自由的人文精神的蓝天,就注定了它悲情的命运。如果它不能从人文精神缺失的藩篱和应试教育的泥潭里找出突围之路,二十一世纪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就难以完成。

三、教师精神的重构与语文教育的突围

笔者认为,当前中学语文的教育或教改必须进行双重突围,即:在进行内部有效修补的同时,在上大力推动人文精神、人文情怀的社会突围和冲破应试教育桎梏的理念突围。从生存理念上矫正全社会特别是中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种种观念误区,缓解中学语文现实的生存压力,在应试教育的夹缝中求得一席之地。语文教师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在教学理念上,注重培养学生的自觉的语文意识和语文情怀,让他们认识到语言不仅是交往工具,而且是同世界有着隐秘关联的文化载体,是天地万物和人生世事走向我们的伟大通道,设法唤醒学生对语言的尊重与热爱。

2、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选取上,必须既着眼于时代,又顾及传统,把时代意识和传统文化有机地吻合在一起。

3、在教学手段上,合理地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注重引导学生的感受、感悟,扩大阅读量,增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自我观照、自主学习、讨论探究等思维训练方式的内容与形式。

然而,语文教育在呼唤人文精神的同时,不能忽视或者排斥基本和必要的语文基础,这不仅是现实条件下必须关注的问题,也是一个具有基本语文素养的人不可缺少的东西,更是为一个人的终身发展提供基本保证。

中学一对一教育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中职教育担负着培养技能人才的重任,这些技能人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拙。社会的进步给中职教育发展带来了动力和契机,也带来了挑战目前的中职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德育教育,这成为了制约中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必要性出发,分析了当前中职学校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

1提高中职学校德育教育针对性的必要性

德育教育针对性其实质就是德育教育要满足社会发展、企业需求、教育课程改革和学生修养等方面的具体需要。其必要性也主要体现在上述几方面,表现为:

1.1社会发展需要

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发展不仅是物质方面的,还包括各种文化和意识形态,在改革深人的进程中,一些新的国际思潮和价值观逐渐渗透进我们社会的各阶层,人们的社会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多变化,多元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冲突逐渐突出,很多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风气盛行,这些都给中职学校敲响了必须要加强德育教育对社会针对性的警钟。

1.2企业经营需要

新时期企业的经营运转资金很重要,但真正能创造价值的是人才,人才的标准是多方面的综合结果,良好的德育素质和职业道德都是人才需要具备的。

1.3教育改革需要

传统的中职教育日的只是教会学生最基本的工作技能,这并不能帮助学生真正学会工作和生活。随着中职学校生源的不断萎缩和素质的逐步下降,中职学校进行教育改革也势在必行。德育教育是当前中职教育的薄弱环节,必须提高德育针对性,使中职学校德育教育达到预想目标

1.4学生自身修身需要

中职学生的生源年龄段相对偏低,正是学生从少年到青年的过度期,是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其独立性和对事物的认知性都不明确,很多青少年犯罪行为都发生在这个时期,因此,此时迫切需要学校做好德育方面的针对性教育,以帮助学生在技能获得的同时做好自身素质修养,教给他们正确的人生方向,培养他们良好的立足社会并服务社会的道德品行。

2当前中职学校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

中职学生的社会认知度和好感度上比普通高中学生要低得多,主要间题在于:

2.1学生心理和生理形态差异过大

在普通高中学生为升卜最好的大学努力学习时,中职学生却过早地接触了社会,这个时期的他们心理年龄大都不成熟,但身上担负的确是20多岁的生理责任,在没有正确的引导情况下很容易造成思想和能力的错位,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观,极易犯错

2.2学习目标和动机不明确

很多中职学生选择中职学校都是退而求其次,很少有真正主动进人中职学校学习的,因此很多学生根本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和目标,由于受社会上一些人错误认识的影响,很多学生更是对学习失去信心

2.3学习理论基础较差

多数学生选择中职学校都是因为中考落榜或者因为本身成绩不佳想早日学到技能进人社会,其理论知识基础都相对薄弱。在中职学校接受新的知识时,很多学生会觉得比较吃力,产生厌学情绪,不会就不问,不问则更不会,这样恶心循环造成很多学生的课堂时间白白浪费,根本没有学到任何有用的知识。这需要中职学校教育从基础抓起。

2.4学生心理素质不高

中职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其年龄和特殊性使他们很多人心理素质不高,很多学生存在自卑、偏激、反叛和懒惰心理,当然并不是说普通学校的学生不存在这些情况,只是中职学校学生情况更严重一些。这些心理状态使学生逃课、旷课成为常事,承受压力能力不强,在恶劣的外压下容易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对学习和生活没有自信和进取精神,偏激的心理还使他们遇事容易冲动而犯错,造成终生遗憾。

3提高中职学校德育教育针对性的一些建议

了解了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针对性的必要性和存在的问题,我们就可以根据这些问题和需要提出一些德育教育针对性建议,具体方法有:

3.1师生统一认识,树立正确的德育理念

要做好德育教育,首先就要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德育教育理念,不管是普通教师、行政员工和领导,都必须要将德育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并以此引导和教育学生,让学生树立“人本”的观念,在平等的基础上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利于沟通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学生出现问题时能及时深人地了解、沟通并解决

3.2建立完善的制度,确保德育教育实施

国无法不立,学校的规章实施也是这样,要让人遵循就必须要先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一套完善的德育教育和管理制度是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所必须具备的东西,只有用这些规章来宣传和监督各项活动才能使教育生活更有秩序,从而达到德育教育改革的目的。例如《学生手册》、《班级德育管理量化考核条例》及《学生行动规范》等等,这些都可以针对学生德育方面存在的问题细致地制定。

3.3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增强课堂教育影响

做好德育教育最直接的方法就是课堂教学。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优势,提升德育教育。首先,辅导员或班主任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及时解决学生道德方面的心理困惑,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变化,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应变能力;其次,各专业老师在进行技能教学的同时更要注意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针对不同的专业技能,让学生形成相关的正确的职业道德素养,在技能实践中更要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

3.4建立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增强隐性教育能力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名言被众人奉为真理,古代更有孟母三迁的典故,这些都体现了环境对人影响的重要性。要让学生有良好的风貌,首先就要给他们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教育环境,用多样的文化设置、艺术活动和硬件建设等来促进学风和校风建设,让学生在这些隐性教育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受到德育教育。

中学一对一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材处理;
取舍调整;
增补整合;
创新加工

生本教育是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郭思乐教授主持开展的大型教育整体改革实践.它秉承“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原则.我参加生本教育实验也已经快两年了.在这过程中,我对如何使用教材有一点自己的看法.我认为根据生本教育的理念、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地区、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具体的课堂运用中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既要遵循于教材,又不囿于教材.当然,对教材处理时不能随意改变教学目的,不能违背学科教学特点.首先要逐字逐句地弄懂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和基本概念;
其次在懂的基础上要融会贯通,通过例题、练习、注解、附录等认识透彻;
最后要依靠教师自己的吸收和消化转化成自己的东西.

一、对教材的处理

1.内容的取舍或调整——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不是教学的全部,教师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自然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中的数学例题,教材中的例题进行适当的取舍和调整,进行改编、变式、拓展、深化等,并吸收生活中的鲜活题材,设计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数学例题.例如七年级数学股票走势图对于没有炒股经验的教师和学生是陌生的,不好理解,如果把它改成本地气温变化图或数学成绩折线图,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当教材安排的课时对本班同学来说过快或过慢时,教师可以结合本班的实际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当然,这些调整与变动是建立在对教材的研究与对学生的了解基础之上的.

2.内容深度的处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基础是参差不齐的,制定一个适合全体学生的教学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但班级教学又始终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来展开.因此,应确定教学目标的最低下限,并使目标在一定的幅度内波动.课程与教学目标虽然是对教学结果的客观规定,是检验学生学习状况的标准,但对于不同的学生群体和个体来说,其意味并不相同.有的班级的学生很容易达成某些目标,就不妨提出稍高的要求,有些班级的学生一段时间内难于达到目标,那就应当允许有一个“逐渐逼近”的过程,否则对于有些学生每天的学习都是遗憾的,不堪回首的.因此要灵活地运用教材,使它们能适用于不同的学生群体与个体.

3.内容广度(容量)的处理——所谓教学内容的广度,是指知识的范围或知识的量,从信息论的角度说就是一节课传输给学生的信息量.生本教育理念“高度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性及接受能力有时不能达到教师的预想要求.郭思乐教授认为:“人的知识都栖息在人的某一个整体的领悟上面,知识是一个过程,是一种领悟.”生本课堂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学习是指向未知事物,我们事先的计划怎能预测到学习中发生何种情况呢?教师不应课前按自己的预想定好“硬性指标”,而是根据课堂情况随机应变灵活处理教学容量.

二、教材的增补和整合

1.增补背景性材料——当学生缺乏某种相关的知识就难以理解某一教材内容的来龙去脉或事理依据时教师要介绍或指导学生查阅相关的知识,有时一些特殊的名词、术语也应补充解释.

2.增补归类经验性材料——演算习题是所学知识的应用和检验,教师要组织学生把各式各样的习题按题型或题性归类,并归纳出全班学生对其中重要习题类型的各种解法,加以补充,找出规律.例如学习七年级数学“列方程解实际问题”时,可以把应用题分为等积变形问题、劳力调配问题、行程问题、工作量问题、年龄问题、航行问题、配套问题、市场经济问题、储蓄问题、增长率问题等.

3.增补练习性材料——某单元的知识,教材配有的习题往往不够全面,这就需要适当的增补一些练习性材料.生本教育提倡“全面依靠学生”.例如刚才提到七年级数学“列方程解实际问题”,教材的例题和习题只涉及了几种类型,教师可以组织发动全班同学,每人搜集“精彩一题”,建议最好是有别于教材例题的类型,这样一来问题就解决了.

4.增补拓展性材料——一道数学题往往有多种解法,一题多解能使学生广泛地、综合地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基本技能,更有效地发挥逻辑思维,提高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一题多变,可以帮助学生拓宽数学基础知识,提高解题能力.例如,“在ABC的外边作正ABD和正ACE,求证:BE=CD.”学生不难通过证明ABE≌ADC得到BE=CD,教师可以将题中的“三角形”改为“正方形”,结论成立吗?将原题中的“外边”变为“内部”,结论又如何?

中学数学中许多公式是可以推广的,注重公式的推广,就能加深对公式的认识,开阔视野,触类旁通,培养探索能力,提高数学水平.例如,在学习八年级数学“整式的乘法”这一内容时,学习了完全平方公式(a+b)2=a2+2ab+b2后,可引导学生将此公式推广并记忆:

(a+b+c)2=a2+b2+c2+2ab+2bc+2ac.

5.内容的整合——生本教育认为通过教材内容的整合,可以腾出许多时间和空间,从而给学生更多的活动余地.我也进行了一些尝试,以八年级数学“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不等式”为例,教材的编排是第一课时:解基本的一元一次不等式配以实际问题,第二课时:解需要移项的不等式配以实际问题,第三课时:解带有括号的不等式配以实际问题,第四课时:解带有分母的不等式配以实际问题.我将教材这一内容整合为:类比解一元一次方程,一节课集中解上述四种类型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剩余的课时讲解各种类型的实际问题.因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类似,所以学生一节课就能将四种类型的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都掌握.对他们来说,实际问题中怎样正确地列出不等式是难点,需要更多的时间.

三、教材的创造性加工

1.悬念性加工——“悬念”是一种认知的张力,具有很强的激发作用.其实就是要在学生头脑里埋下一根“导火线”,让头脑处于猎取的状态.例如讲七年级数学“多边形”时,引入一题:有一把锋利的“小刀”,把你的课桌面(四边形)一个角削去,剩下的课桌面是一个几边形?它的内角和是多少?学生思考争论就此拉开了序幕.

2.教材的操作性加工——生本教育提倡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他们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所以教师要围绕教材内容,综合运用包括语言交流在内的动手操作、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在“做中学”.例如,七年级数学在课题学习“镶嵌”时,我将教材加工成一项比赛的参考资料,在全班开展了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的,运用镶嵌知识设计一幅作品的“设计大赛”,评出优秀作品,张贴展示.

中学一对一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城乡教育一体化 学校建设 义务教育

教育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是我国教育发展不平衡的集中体现。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要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校际差距,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指明了党和国家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方向。当前,城乡教育一体化是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议题。因农村经济发展落后、远离城市和其他不利因素造成的种种困境是阻碍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羁绊。

一、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含义

对于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含义,学者们给出了不同的见解。有的学者认为城乡教育一体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有的学者认为城乡教育一体化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城乡学生公平和均衡享有教育的渠道。本文认为城乡教育一体化就是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在硬件设施与软件建设方面的均衡配置和协同推进,根本目标就是让城乡学生都能公平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然而,在城乡教育一体化的背景下,农村学校存在的问题却成为城乡教育协同推进的障碍。正确认识农村学校存在的问题,探究解决对策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学校存在的问题

教育资源在城乡区域分配的的不平衡加剧了农村学生大量外流的现状。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不平衡性的显现使得城乡教育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当前,农村许多学校已经荒废或只有少量的学生、校舍简陋破旧、设施短缺、经费紧缺、学校吸引力不强、办学条件不好,教师学识涵养较低和存在留守儿童问题。

(一)农村学校吸引力较小

农村学校教育资源不足。农村学校教学点主要集中在乡镇上或附近比较大的行政村里,其他村庄的学生要来此上课。鉴于这种情况,部分家长选择了城市教育。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城市中小学都能较好的抓住机遇,率先使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被广泛使用,而乡镇中小学却得不到保证。此外,在其他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如:图书馆、“音体美”设施、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书法练习室等公共教育资源,城市学校基本上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而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投入不足不能或者很少给学生提供这方面的资源配置。与此同时,农村学校校舍老化现象比较严重,教学配置较为低端,教学中信息接收渠道不畅通。与城市教育相比,农村教育资源还是比较匮乏,加上农村网络覆盖的缺失,使得农村学校教育不能很好地与现代化教育接轨。

农村学校升学率不高。部分农村学校由于教学方式的滞后和教学思想的落后以及农村自身发展的不足,使得“均衡教育”这一理念在农村中出现偏差。此外,学生们缺少学习兴趣,再加上“教育改变出路”的思想不强烈使学生丧失或者弱化了学习动机,致使农村学生的学习氛围不甚浓厚、学习成绩普遍较低。最终导致农村学校升学率不高,尤其是每年的中考情况让人堪忧,能考上高中的人数非常有限,于是一些家庭选择了城市教育。

总之,农村学校教育资源不足,升学率不高,学生外流致使部分农村学校被迫荒废。

(二)农村学校教师素养不高

部分农村教师进取心不强烈。在农村,教师很少有机会外出学习,大多数农村教师在客观条件的局限下丧失了主动进行教学改革的意识。部分农村教师在教育资源匮乏中的表现是满足于当下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学手段,因循守旧,不能够与时俱进。自我满足的态度使教师不能够感受到自身进步的价值,容易忽视自身发展对学校和学生发展进步产生的影响。长此以往,农村教师会因为处在一种安逸的环境中而丧失教育教学革新的动力,丧失自主进取的勇气和毅力。

部分农村教师知识水平不高。农村学校的教师流动性和流失性比较严重,为了弥补教师的空缺只能临时选聘新教师,新教师大多因无法入编而被体制机制边缘化,这些被边缘化的教师通常以代教老师居多。代教老师自身知识水平有限,不能很好地去胜任教书育人的工作,容易在教学方面无所作为、无所建树。还有的农村教师身兼数职,为生活所迫忙碌于田间劳作,无力专心从事于教学工作,不能及时更新知识和提升自身水平。

总而言之,农村临时聘用的教师和身兼数职的教师都不完全具有专业资本、专业技能。

(三)农村留守儿童隐患较多

当前我国有6000多万留守儿童,这些孩子长期缺乏父母的陪伴,缺失亲情,监护不周,存在较多的问题,引起社会群体的广泛关注。

饮食方面,农村留守儿童营养得不到满足。尽管孩子们有营养餐,每人每天可以享受一个鸡腿、一根火腿肠、一颗鸡蛋,但是这些营养餐并不能完全满足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需要。留守儿童一日三餐主要是稀饭、馒头、面条居多,炒菜和大米较少,即便是炒菜也是以市场上便宜的蔬菜为主,肉类较少。长期下去,他们会因营养不均衡影响身体的健康发育。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不尽如人意,仍然是一大社会问题。

心理方面,农村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和容易产生自闭现象。留守儿童因为缺失父母亲的关爱与教育,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有的是卑微、懦弱、胆怯,有的是孤寂、冷漠、怪癖,有的是胆大妄为、目中无人、我行我素。他们渴望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渴望爸爸妈的关心照顾,然而留守儿童这些美好的渴望只能是一种美妙的幻想。许多农村留守儿童看到同龄孩子有父母陪伴和照顾时,他们会偷偷落下眼泪;
当他们受到同伴欺负时,他们因为害怕只能忍气吞声;
当他们长期得不到关爱时,他们会变得冷漠麻木。我们不难理解这些“情感饥饿”的孩子长期得不到情感的眷顾不但会变得孤寂怪癖,而且会淡薄亲情,在人格发展和人生成长过程中身心有可能会出现变形。

关爱留守儿童,是当下农村学校的重要议题,也是教育体系中薄弱的一环,需要社会各界携手努力。

三、解决城乡教育一体化中农村学校问题的对策

如何平衡城乡教育资源,应对“撤点并校”暴露的弊端,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城乡教育一体化进程中应该高度关注和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当地政府应该顺应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要求,充分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当地教育事业做出“顶层设计”,构建一批以城市校本部为中心辐射各乡镇的的系列卫星学校。

(一)鼓励民间力量参与学校建设

鉴于城乡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当地政府要鼓励和支持民间力量参与办学,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本为教育领域注资,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以城市校本部为中心的覆盖城乡的具有同等条件的系列卫星学校来平衡城乡教育的差距。这批卫星学校以县城为中心,分别设立在各个乡镇或者具有优势位置的村庄,校本部和卫星学校的学生实行就近择校原则。卫星学校与校本部实行统一的配置,统一的校舍标准,统一的硬件设施,包括校舍建设、桌椅板凳、图书、多媒体、互联网、网络覆盖等教育基础设施。校本部统一安排校车接送城乡学生,最大程度上保障孩子的安全。此外,校本部应该定期派督导团去卫星学校进行安全、卫生、饮食、教学、住宿工作检查。

通过校本部的统一调配来平衡各个卫星学校和校本部之间的差距,避免孰轻孰重。教育兴方可国家兴,教育强方能国家强。当地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打通“最后一公里”;
加快和完善城乡中小学网络全覆盖,使校本部和卫星学校之间更好地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协同推进、均衡发展。

(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校本部定期对各卫星学校的教师统一进行培训,加强各卫星学校和校本部教师的交流并且为教师创造更多的外出学习机会,使教师及时掌握最新资源,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同时,我们要根据物价涨幅情况和社会发展逐级提高教师工资水平,在保障教师享有基本工资的基础上,建立奖励机制,将教师的工龄、职称、职务、优秀度、认可度、知名度有机结合起来,尽可能在校本部和卫星学校实现同工同酬、同职称同待遇,充分调动老师的积极性,使教师全身心投入到教学工作和提高自身专业素养中去。教师应当改革授课方式,创设新的符合城乡孩子们需求的教学方法,摒弃学生只在教室里埋头苦读,不了解周围情况的传统做法。通过情境教学和丰富的课外活动来激发孩子们的天性,让孩子们把学到的理论与自己的生活相结合,培养孩子们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尽量多的给孩子们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孩子们的才能和智力在社会实践中得到彰显,使每一个孩子都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三)三位一体推进教育扶贫工作

强调“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①。在“十三五”期间,我们需要进一步向农村教育“下赌注”、为贫困家庭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和生活补助、为农村教育的蓬勃发展“买单”。

教育涉及方方面面,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需要依靠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于一体来推进。城乡教育要实现一体化就必须动员一切社会力量,集中精力发展现代教育。要鼓励和引导企业家或成功人士向城乡义务教育领域投资,建立企业基金会或个人教育基金会,使企业基金、个人教育基金与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扶贫救助等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奖励那些受大众好评的教学能力突出的优秀教师和品学兼优的学生,资助贫困家庭的孩子,给予他们一定的生活补贴,为贫困学生提供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使广大教师在奖励中精益求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使广大学生在激励下努力学习,成人成才。

(四)给予大学生服务基层的优惠

青年大学生在毕业后可优先被选派到基层学校,一方面能够历练自己,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基层教育做出自己的贡献。

地方财政要给予大学生较优厚的待遇,提高基层学校教师的工资,并给与一定的奖金。另外,与城市校本部教师相比r村卫星学校教师要适当的优先纳入编制。县教育局要建立基层教师优先选拔提拔机制,每年评选基层教育教学优秀教师,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的基层教师队伍。使农村教师走向“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为农村教育事业的进步提供新的驱动力,激发农村教育事业的活力,让青年大学生在服务基层教育的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注释:

①在给北京师范大学参加“国培计划”的教师回信中向全国广大教师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祝福。

参考文献:

[1]张强等.农村义务教育税费改革下的政策执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李红梅.城乡教育一体化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06).

[3]李建辉,卢妙香.城乡中小学师资均衡配置的影响因素分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