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工作计划 >

企业年度统计工作计划【五篇】(全文)

时间:2023-06-14 08:10:05 来源:晨阳文秘网

企业年度统计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关键词: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体系构架;作用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A一、电力企业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二、构建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体系计划管理是企业进行内部管理必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企业年度统计工作计划【五篇】(全文),供大家参考。

企业年度统计工作计划【五篇】

企业年度统计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电力企业;
综合计划管理;
体系构架;
作用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一、电力企业计划管理存在的问题

二、构建电力企业综合计划管理体系

计划管理是企业进行内部管理必要而有效的管理方法,是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激励与控制手段,多年以来一直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发挥着积极的指导与推动作用。但随着电力企业的不断发展,资产积累、部门增加以及专业分工细化等因素,使企业内部的计划管理项目不断增加,导致计划协调管理的工作量加大,其计划管理职能亦出现一定程度上的交叉。目前,计划在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范围、管理手段等方面已经不适应电力企业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计划管理理念需要转变。计划管理中,各单位相对独立的条块分割式管理理念没有根本改变,计划依然为分散、多头管理,不能体现企业规模经济、整体利益,“归口管理,分工负责”的计划管理模式尚未形成,只重视日常工作和生产而轻视计划的观念依然存在;
二是计划管理制度不健全。计划涉及到生产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由于相关制度不健全,造成各部门职责分工不明确、工作流程不顺畅,影响到计划的管理在各个工作环节出现偏差;
三是计划管理没有真正形成一个闭环管理。过程管理重视程度不够,出现有头无尾或头重脚轻现象,无法对计划从编制、管理到实施全过程进行实时有效的管理监控;
四是计划覆盖的广度不够,深度不足,不能适应企业新形势下的发展需要;
五是计划下达部门和执行部门为一体的情况仍然存在,计划管理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尚未建立。

综合计划管理融合了系统管理、目标管理、过程管理、信息化管理等先进管理理念,是目前电力行业推行的一种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它是全面实施“一强三优”建设目标和“三抓一创”工作思路的重要手段,对于实现企业经营工作可控在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合计划管理体系的目标是全面构建“制度完善、指标科学、流程清晰、调控有力”的综合计划管理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

(一)建立计划组织管理机构根据“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计划管理工作必须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实行分级管理模式。综合计划组织管理机构由计划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组成,如图1所示。

1、局长办公会议是企业综合计划决策层,由局领导班子成员组成,统揽企业的综合计划管理工作,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审定企业综合计划建议方案和调整方案;
负责综合计划管理制度的审批工作;
对综合计划管理办法的运作提出指导意见与要求;
监督年度综合计划执行情况;
协调平衡各专业综合计划在执行中的重大问题。

2、发展策划部是企业综合计划统一归口管理层,配

备专职计划管理人员,其主要职责是:组织企业综合计划的编制、汇总、上报、下达和报告的常态事务性工作;
负责向局长办公会议提交综合计划年度建议方案,进行综合计划建议方案的优化平衡和修订工作;
定期向局长办公室汇报综合计划执行情况;
负责组织编制企业综合计划月度执行情况分析报告和异动指标分析报告;
负责编制汇总综合计划调整方案;
负责综合计划的考核工作;
协调综合计划编制和执行工作中的相关问题。

3、指标分管部门是企业综合计划执行层,全面负责分管指标计划管理工作,指定专人负责,其主要职责是:负责提出各分管指标建议计划,并编制专项计划报告;
负责分管指标的管理、实施、细化、分解与下达工作;
负责分管计划指标的月度跟踪分析与控制工作,按时向发展策划部提供相关指标月度分析和异动指标分析资料;
负责提出分管指标的调整建议;
配合发展策划部做好综合计划建议的优化、协调、综合平衡、编制及报审工作。

(二)建立管理制度和办法

以“完善制度”为目标,建立健全企业综介计划相关管理办法和制度,对计划编制、审批、执行、监督、检查与考核等环节进行具体规定,明确管理职责,理顺管理流程,使综介计划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标准化、制度化、有序化;同时在企业内部建立月度综介计划跟踪分析制度和季度综介计划分析例会制度。

(三)健全和完善综介计划指标体系

以“指标科学”为目标,结介电力企业实际,指标体系贯穿企业生产经营各个方而,包含了电网发展、资产质量、供电服务、经营业绩四大类30项指标,指标体系具体分类见表1。

(四)建立全过程常态管理机制

对计划从编制、平衡、上报、执行、控制、调整、监督及考核方而实现全过程的管理,努力实现“调控有力”的计划管理手段,真正实现计划的闭环管理。

1、年初山计划归日部门组织指标分管部门对全年综介计划进行统一编制与汇总,综介“卜衡形成综介计划建议方案并上报计划决策机构。

2、计划决策机构对综介计划建议方案进行审议,履行审核手续。

3、企业年度综介计划审议通过后,山计划归日部门统一下达,各职能部门按要求及时细化分解指标和制定实施方案,以保证综介计划的稳步实施,并将计划分解情况报送计划部门备案。

4,建立月度综介计划指标跟踪分析制度,及时跟踪综介计划指标的执行情况,各指标分管职能部门月初将各分管指标的月度执行情况及异动指标分析报告上报计划归日部门,形成综介计划月度执行情况分析报告和异动指标分析报告,提交月度任务例会通报。

5、加大对综介计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定期山计划归日管理部门牵头组织检查,发现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落实整改措施,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6、为了充分发挥综介计划的宏观调控作用,使各项指标计划对企业工作起到实际的指导作用,对综介计划指标执行情况加大通报和考核力度,采取考核与考评相结介的方式。

三、综介计划管理体系的重要作用

企业年度统计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工程咨询 计划 调度 统计 管理

一、引言

计划、调度、统计工作是设计咨询企业生产管理的核心环节。设计咨询企业往往涉及几十个专业,如何通过计划、调度管理,使不同专业、不同生产单位之间协调一致、统一步调,共同为完成一项设计咨询任务服务,同时保证设计产品满足顾客要求起着重要作用。统计工作及时为计划、调度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对设计咨询项目进行动态管理,调整中间过程及环节,为最终实现合同目标创造条件。

二、工程咨询企业计划、调度、统计工作的特点

工程咨询企业计划、调度、统计工作作为企业生产管理的核心环节,有其自身的特点:

(一)计划工期明确性、强制性

作为服务类咨询企业生产管理的关键环节,计划工期是非常明确,计划下达节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工程咨询企业提供的是辅助决策、过程管理服务,其将与项目业主或建设单位签订的合同作为计划执行的最终依据。签订的咨询合同一般将项目的计划工期作为合同约束的重要内容。对一个项目的计划管理工期是以合同确定的工期为最终计划完成工期

(二)生产调度工作时效性、动态性

设计咨询企业是知识密集型企业,设计咨询企业以智力服务于社会,其所提供的服务是以知识为基础的。设计咨询企业的性质决定了生产调度的必要性。由于设计咨询企业涉及的专业多,通常有几十个专业,生产环节多,协作关系复杂,生产连续性强、情况变化快,一个专业设计滞后将会影响整个设计咨询进程和设计产品按期完成。因此,调度工作具有较强时效性、动态性。

(三)统计数据真实性、及时性

设计咨询企业统计管理是企业管理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企业的生产计划、调度管理提供可靠依据。统计工作是设计咨询企业重要的管理内容。对项目咨询过程中产品不同时段完成的工作量进行统计,通过对完成数据的分析,采取增加设备、人员及技术手段的投入等措施,确保计划工期按期完成。

三、工程咨询企业计划、调度、统计工作的内在需求

工程咨询企业工程咨询企业是知识密集型企业。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是从原来的各部委脱离出来的。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工程咨询企业已成长为市场活动的主体。随着国内外复杂严峻形势的现实不断变化,如何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做强做优、世界一流”目标,这就需要设计咨询企业必须拿出更加过硬的产品。而作为产品生产的核心环节,计划、生产调度、统计三个核心环节是工程咨询企业最需要加强的方面,首先要在满足合同工期的前提下制定合理的计划工期。其次是加强生产过程控制,即生产调度管理。第三是及时统计完成数据,为更好地组织调整生产节奏提供数据支撑。

四、设计咨询企业计划、调度、统计工作提升模式的建立途径

(一)以业主为中心,是计划管理立足的基石

对于工程咨询企业,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要以业主的需求为出发点,只有提供的咨询服务满足业主的要求,才能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同时,在当前设计咨询市场中业主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正在成为发展趋势,计划管理要求我们把用户需求作为企业的最高指导意见,在管理中全面了解业主的需求,并将有关的内容反馈到设计过程中,通过完善的售后服务力求业主满意,形成业主信赖的企业形象。将项目业主的要求及合同约束作为计划管理的最终控制目标。

(二)制定合理的工作计划是实现最终计划实现的基础

在确定了项目业主或合同总计划工期后,必须制定工作计划,此计划可以使得咨询工作有序进行,各项工作及时得到安排,避免因计划不周造成项目各项工序之间的相互牵制,出现窝工现象。计划分为年度计划、季度计划、月度计划。年度计划、年度调整计划一般是根据合同工期及项目业主的要求,对项目进行的整体计划安排。

(三)生产调度有效组织、指挥、监督和控制,确保设计进度和设计质量满足项目业主的要求

生产调度是对计划工作的组织落实。生产调度工作以生产计划为依据,在生产计划的基础上排定项目综合进度表。综合进度表实际是节点计划的进一步细化的过程,表中明确了各专业完成的阶段性工作时间、专业之间互提资料时间,复核、审核、内部审查的完成时间等。综合进度表一般以生产调度单或调度命令的形式下发,一旦下发,原则上不进行调整,以确保其严肃性。

(四)利用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计划、调度、统计工作管理水平

近年来,工程咨询企业努力推动勘察设计手段智能化,实现勘察设计计算机一体化,特别是设计过程网络化、智能化,管理信息自动化基本实现。计划、调度、统计工作要适应目前的形势,加强相关管理软件的开发。计划管理要以信息网络为平台,及时进行上报、下达。生产调度要制定适应咨询模式的项目进度控制平台,专业人员依据项目生产计划在完成工作后通过程序予以确认,以确保项目的生产进度处于可控范围内。统计工作采用网上直报业务,加快完成数据的统计进度,保证信息的实用性和实效性,避免造成人力的浪费或经济上的损失。通过信息系统的分散收集,分散处理,公共享用的内部信息管理机制,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信息共享能力和利用效率,以及对市场的敏捷反应能力和生产应变能力,保证了设计任务的高质、快速地完成。

(五)提高计划、调度、统计人员素质,确保计划执行、过程可控、统计数据准确

工程咨询企业对计划、调度、统计人员素质要求比较高,在实际工作中,要确保计划、调度、统计人员必须具备全面的专业技术知识。计划人员要对项目的规模、工作量、工作节点、工作难点有充分的掌握,只有达到这个要求,才能根据不同项目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安排。生产调度人员要对咨询项目的各专业设计工作内容有一定的了解,要熟悉专业的接口控制,人员要从承担过一定项目的总工程师中选拔。统计人员必须具备统计专业知识,统计工作是确保实施计划的前提,只有正确的统计数据才可以反映出计划实施的合理性,这样对统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六)加快计划、调度、统计工作流程的标准化建设

工程咨询工作是一个智力劳动,标准化的建设能够有效避免“经验”代替“流程”的现象。在计划、调度、统计管理中,要根据咨询项目的不同,制定相应的标准化版本。计划管理的标准化包括勘察队伍标准配置、计划工期横道图、计划作业流程表;
调度管理标准包括综合进度标准表、专业接口工期标准表等;
统计标准管理包括统计标准台账表、勘测进度标准表、勘探进度标准等。通过加快计划、调度、统计工作流程的标准化建设,可以极大提高咨询企业生产管理水平。

五、结论

工程咨询企业中计划、生产调度、统计管理是企业生产组织的关键和核心环节。它与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发展资源同等重要。在计划、生产调度、统计管理中采取强有效的措施,统筹安排好项目计划、有效生产调度和加强统计制度建设,将促进工程咨询企业生产管理再上新台阶。

(作者单位为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 铁道部.企业计划编制与统计规程[M].

2003.

企业年度统计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环境,其生存和发展举步维艰。计划统计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只有有效开展该工作,才能确保企业实现标准化管理。目前,我国许多企业计划统计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管理效率,阻碍企业的发展进程。对此,我国相关部门人员应针对企业计划统计工作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合理的标准化管理实践策略,以推动企业计划统计工作的有效开展,充分发挥对企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企业;
计划统计工作;
标准化管理实践

在企业发展中,有效开展管理活动尤为重要。计划统计管理工作是企业日常管理的重要工作内容,其工作效率直接对企业整体管理质量产生重要影响。计划管理能够为企业更好开展管理工作提供重要依据,统计工作是对计划管理工作的检验,对企业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增大,企业面临着更为复杂的竞争环境,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全面加强管理。对此,企业有必要加强计划统计工作的标准化管理,以提高管理效率,为企业良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企业有效开展计划统计工作的必要性

对于企业而言,有必要积极开展计划统计工作。所谓的计划管理,能够使企业相关人员明确工作目标,为企业各项管理活动提供重要的依据,发挥着统筹兼顾全局的重要作用。所谓统计管理,使企业相关人员根据企业管理、监督等活动而采取的重要手段,能够反映生产经营指标,为企业领导人员提供决策。由此可见,计划统计工作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企业有效开展计划统计工作,具有必要性。首先,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编制合理的工作计划,包括年度计划、季度计划等,是企业相关人员对企业阶段性发展状况的有效检验,有助于为决策者提供积极的参考意见,进而对相关计划或目标作出合理调整,使之能够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企业需要有效开展计划统计工作。其次,企业在发展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直接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实现。例如:对于建筑施工企业而言,其施工周期相对较长,且施工过程中,对施工质量、施工进度、施工经济成本等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如若不能进行有效的计划统计管理,则难以使建筑施工企业达到目标,降低经济效益,阻碍企业的发展进程。对此,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积极开展计划统计管理工作。

二、企业计划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多数企业能够意识到开展计划统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进而纷纷开展,但是其管理工作相对不够标准,未能充分发挥管理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企业发展进程。首先,企业计划统计管理工作人员身兼数职,其工作压力相对较大,往往更加重视其它工作,忽视计划统计管理工作,降低企业管理效率。其次,部分企业在开展计划统计管理工作时,往往只凭借相关经验对数据进行收集和管理,降低计划统计管理工作效率。再次,企业计划统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水平相对较低。最后,企业未能针对计划统计管理工作而进行有效监督。然而,仍然有部分企业未能充分重视计划统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如:企业领导者认为计划统计管理工作仅仅是填表、数据汇总,是对公司发展的阶段性统计,不具备实际意义,因而未能重视该项工作。

三、企业计划统计工作的标准化管理实践

1.加强人员管理

企业在开展计划统计管理工作时,应加强人员管理,为计划统计工作的标准化管理实践奠定良好条件。首先,企业针对自身发展实际而合理设置计划统计工作的部门,主要包括管理部门和监督部门,确保计划统计工作能够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充分发挥对企业的积极作用。其次,指派专人全权负责计划统计工作,确保计划统计工作能够得以有效开展,并未该项工作设定稳定的工作队伍,有助于提升计划统计工作效率。再次,针对计划统计工作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不仅对工作人员加以规范,能够有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最后,企业应针对计划统计工作人员而开展培训活动,以培养和提升企业工作人员的知识理论和技能水平,使之能够更好开展管理工作。

2.加强资料或台账的统计管理

在企业实现计划统计工作的标准化管理实践中,有必要加强资料和台账的统计管理。首先,计划统计工作中的资料类型相对较多,包括综合性资料、专业性资料等,如企业各项报表,不仅能够真实反映企业阶段性发展实际状况,而且能够为决策者更好开展下一时期的决策工作提供有力依据。所以,要求工作人员加强资料管理。其次,建立和完善统计台账制度,使相关人员能够及时更新相关台账信息,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然而,在台账编制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以报表内容相适应,满足经营管理人员的实际需求,确保数据信息的真实有效性。在企业发展中,能够产生大量的资料信息,通过台账统计形式,可以使企业计划统计工作更具有效性。

3.注重协调计划和统计工作

计划管理工作是企业开展系列管理活动的重要依据,也是企业对阶段性发展战略目标的预测,统计工作是企业对阶段性发展详情的如实反映,也是对计划管理工作效率的检验。所以,企业人员有必要协调计划和统计工作。首先,企业计划统计工作人员应充分发挥计划工作的控制作用,以推动计划统计工作的深入开展。计划管理工作是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预测,因而具有可调整性,工作人员可以根据企业经营发展状况对计划目标进行合理的调整变更,使之能够更好推动企业的发展。其次,定期召开计划会,对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系列计划变更情况加以公示,使领导干部人员能够针对具体计划变更问题而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确保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有效实施。

4.建立和完善统计制度

统计管理工作在企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企业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统计制度,以达到强化企业管理的目的。在完善统计制度过程中,相关人员应坚持公司管理人员的领导,进而更好开展统计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发展提供重要依据。另外,企业领导人员需要为统计管理制度的贯彻落实创设良好的环境,确保该制度的实施,以充分发挥统计制度的有效性。如若相关人员未能严格落实统计管理制度,对相关数据信息内容擅自篡改、虚报等,则企业需要对其采取严肃处理。基于此,不仅能够对计划统计工作人员的行为方式加以规范,而且可以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确保企业朝着合理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5.加快信息网络建设步伐

近年来,我国企业数量逐渐增多,有力的推动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与进步。但是,纵观我国企业计划统计工作现状,多数工作人员仍然采用传统的工作方式而开展工作,不仅降低工作效率,而且未能对企业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所以,企业有必要加快信息网络建设的步伐,对计划统计工作人员的工作行为加以规范。基于信息网络建设的计划统计工作,可以及时对相关数据信息进行自动更新与统计,为企业决策者更好开展决策活动奠定良好条件,同时能够进一步规范该项工作。

四、结论

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有力的推动着我国经济发展建设发展进程,并促进社会进步。然而,企业发展中,面临诸多风险隐患问题,对企业管理有着较高的要求。计划统计工作是企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开展计划工作,能够使企业有条不紊的发展,合理进行统计管理,既是对计划工作效率的验证,又能为企业更好发展提供重要依据。由于计划统计管理工作对企业发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因而企业有必要开展标准化管理实践,以推动企业的发展。

作者:周文莹 单位:湖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

参考文献:

[1]李劲.浅谈质量管理体系下企业培训工作的标准化实践[J].商场现代化,2013,21:89.

[2]张小华.浅议煤炭企业计划统计管理工作[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10:7-8.

[3]黄万琪.管理体系标准化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践中的运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2,07:78-79.

[4]赵岗.石油装备制造型企业项目化管理探索[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34-36.

企业年度统计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养老金制度 设定受益计划 职工薪酬 年金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03-0033-02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我国出现未富先老的状态,承受着巨大的养老金支付压力,如何建立完善的养老金体系以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保证老年人幸福美满的晚年生活,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2014年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结合我国当前的社会形势,对我国的养老金会计处理做了统一规定。新准则下,我国的养老金会计处理已实现了由成本费用观向资产负债观的转变,在养老金负债的计量上考虑了未来报酬水平,采用了应计福利法,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得以在养老金会计中运用,这都使得我国企业的养老金会计处理与国际会计准则下养老金的会计处理规定趋同。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国情和经济发展的水平,我国现阶段的养老金会计处理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一、我国的基本养老金制度

在美国,基本养老金制度主要包括老年及幸存、伤残保险计划,企业职工养老保险计划等,而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行退休保险制度改革,国务院颁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1991]33号),将养老保险从企业统筹改为社会统筹,逐步建立起基本养老保险与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职工个人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制度。1995年在前期改革的基础上,国务院“鼓励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我国的基本养老金制度在不断完善。到目前为止,我国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基本养老金制度,主要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制度、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制度。其中,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按照国家法律的规定,对劳动者在年老时减少经济收入而给予的经济补偿,主要是由企业和个人来缴纳,实行以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两部分相结合的基本制度。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是按照城镇职工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的一定比例,分别计入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企业年金制度是在政府强制实施的基本养老金保险制度之外,企业根据自身实力自愿建立的,为本企业职工提供的补充性养老金制度。除了企业年金之外,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也是企业职工自愿参与的一种补充性养老保险形式。因此,我国目前建立了三大支柱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障体制: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年金制度、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制度。从各国职工养老保险体系发展的趋势来看,发展企业年金是一种必然趋势。

二、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

2014年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要求企业应当将离职后福利计划分类为设定提存计划和设定受益计划。其中,设定提存计划,是指向独立的基金缴存固定费用后,企业不再承担进一步支付义务的离职后福利计划;
设定受益计划,是指除设定提存计划以外的离职后福利计划。

根据我国目前建立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障体制来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国家强制规定的,企业必须为职工建立的基本养老保障。这部分养老基金分别计入社会统筹账户和个人账户,计入两个账户内的资金实行统一管理,专款专用,企业一旦按照国家规定缴存之后,不再承担进一步的支付义务,这与设定提存计划的会计处理相一致,向独立的基金缴存固定费用后,收益的主要风险由职工承担。而对于企业为职工缴纳的补充性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企业既可以选择设定提存计划,也可以选择设定受益计划。设定提存计划,会计处理简单方便,在职工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确认负债,并计入当期损益(或资本成本),在后续年度福利水平提高时,不再进行会计处理。设定受益计划,会计处理相对复杂,采用“预期累计福利法”和“适当的精算假设”将确定的公式产生的福利义务归属于职工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计入当期损益或相关资产成本,当后续年度福利水平提高时,应按照直线法将累计设定受益义务,归属于职工提供服务而导致企业第一次产生福利义务至服务不再导致设定受益义务显著增加的期间。设定受益计划对企业职工来说,是一种待遇确定型的养老保险,至于企业每年进行提存的养老金的数额,可以根据企业的情况自行决定,职工收益的风险主要由企业承担。与设定提存计划相比,设定受益计划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未来收益具有确定性;
(2)更能体现权责发生制原则和配比原则;
(3)有利于我国的养老金会计处理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
(4)减少职工的离职率,更有利于企业留住优秀人才。

三、我国实行设定受益计划养老金会计存在的问题

在当前我国基本养老金制度背景下,我国实行设定受益计划的养老金会计,还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和问题:

(一)企业年金制度覆盖率低。当前我国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障体制主要依靠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为提高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2004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企业年金试行办法》,构建了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基本框架,开始全面推行企业年金制度。目前我国企业年金仅覆盖7.1万名职工,占参加养老保险人数的比例不足1%,大部分参与企业年金制度的企业都是一些大型的国有企业。企业年金养老保险的覆盖率低,使得作为城镇职工养老保障体制第二支柱的力量明显不足,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这种情况下,我国企业会计准则规定的设定收益计划虽然与国际会计准则在形式上趋同,都进行了类似的会计处理规定,但是在实质上的执行方面,设定收益计划的会计处理还只是个“小众概念”,再加上其本身会计处理复杂,设定收益计划在我国的发展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二)设定受益计划资金运作没有统一规定。2014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虽然对设定受益计划的会计处理进行了规定,但没有对设定受益计划的资金运作方式进行明确规定,设定收益计划资金在投资渠道的选择、后续的资金监管、收益的回收上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规定,企业间差异性较大,不利于资金的管理。尤其是我国当前资本市场发展的不健全,设定收益计划资金的投资方式的选择,关系着其能否发挥补充养老保险的作用,关系着万万千千职工退休后未来的生活水平,因此,明确资金的投资渠道,建立合适的资金监管模式,精确计算收益,将更有利于企业年金养老保险的管理,也更有利于我国基本养老保障体制的均衡发展。

(三)设定受益计划会计处理复杂。设定受益计划的会计处理,要依靠各种精算假设和数据分析,会计人员要靠精算师提供的精算报告选择合适的折现率等进行会计处理,这虽然有利于我国会计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但由于这种繁杂的估值,在进行会计处理时,更多地需要会计人员运用多年的从业经验进行职业判断,这样得到的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可靠性将受到威胁。当财务报表使用者运用上述会计信息做出会计决策或者判断时,也会因为其繁杂的会计处理而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与此同时,通过复杂处理进行披露的会计信息的客观性、真实性却是一个未知数,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会计信息披露的成本。

(四)精算人员的缺乏。由于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限制,会计人员并不一定是擅长精算的专业人员,一方面,企业在进行设定收益计划养老金会计处理时,还需要聘请专业的精算师,进行各种精算,这无疑增加了企业的会计处理成本。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精算行业起步较晚,到目前为止,我国精算专业的人员也就在百人左右,这无疑增加了设定受益计划在我国养老金会计处理上实施的难度。

四、对我国养老金会计的改进建议

(一)大范围地鼓励企业推行企业年金养老保险制度。政府应该采取适当的财政补贴和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行企业年金制度,提高企业年金养老保险在我国养老保险中的比重。在对企业年金养老保险的资金进行管理时,要考虑到企业的利益,不过多增加企业的负担,充分调动企业实行企业年金制度的积极性,为了充分发挥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作用,政府应该发挥引导作用,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必要时,可规定适当地降低企业应缴存的基本养老保险,另一方面,政府可以让企业和职工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自主选择在基本养老保险和补充养老保险上的缴存数额。

(二)进行税收改革。在设定提存计划下,企业计提养老保险时,一般会做基本会计分录:借记“生产成本”“管理费用”科目,贷记“应付职工薪酬”科目。生产成本在月末会转到主营业务成本中,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前全额扣除,管理费用作为期间费用,也可以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前全额扣除,即在设定提存计划下,企业计入统筹账户的资金,可以作为企业的成本费用在所得税前全额扣除。在设定收益计划下,其会计处理复杂,我国税法在对企业年金中可以作为费用扣除的部分,也有明确规定: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企业为全部职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在不超过职工工资总额5%标准内的部分,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超过的部分不予扣除。税法上对于企业为职工支付的补充养老保险,并非可以全额作为费用予以扣除,而是要满足5%的规定,这无疑增加了企业实施补充养老保险的成本费用,打击了企业实施补充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因此,为了充分发挥企业年金养老保险的作用,税法需要通过适当的税收改革和税收优惠,提高补充养老保险的扣除比例,减轻企业的负担。税务部门可以通过规定在计提养老保险时不征税,当职工领取养老金时,根据养老金收益的增值情况进行适当征税,这样才能真正地减轻企业的税收压力。

(三)对设定受益计划的资金运作方式,进行统一规定。在宏观上,国家应该制定统一的政策,规定设定受益计划的资金不可以投资的范围,来保证资金投资的稳健性和可回收性。与此同时,国家应建立相应的监督制度和法律,对资金的投资运用进行监督和管理。在微观上,在企业内部可以设立投资委员会,专门负责对设定受益计划的资金的投资和回收进行管理,从而保障资金投资的收益率。其中,投资委员会可由企业职工代表、治理层、财务负责人、企业外部或者内部的投资专家来担任,职工代表可以对企业选取的投资项目进行监督,控制投资的风险。与此同时,根据国家明确规定的不允许投资的项目,企业可以灵活地选择投资方式,合理地控制投资风险,从而确保投资的收益。

(四)提高养老金会计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在设定受益计划下,由于养老金资产或者负债的多少会受到外部利率、通货膨胀率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在企业内部,会受到企业员工的流动率、企业员工平均寿命、服务年限等的影响,因此,企业除了根据会计准则强制规定需要披露的信息以外,应根据自身企业的人力资源状况,及时地调整与养老金相关的资产或者负债并加以适当的披露。在宏观上,国家应为每个职工建立个人养老金账户,职工个人根据企业披露的养老金信息,实时查看个人养老金账户的余额,做好个人的消费计划,从而合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大力发展精算行业。只有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在面临复杂的职业判断时,会计人员才可能基于全面、长远的考虑做出合适的判断,正确运用会计政策,准确地核算和处理设定受益计划养老金,提高披露的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另一方面,国家应大力发展精算行业,提高精算力量。物以稀为贵,我国精算力量的匮乏增加了企业进行设定受益计划养老金会计处理的成本,只有大力发展我国的精算行业,提高我国精算师的供给人数,改善我国精算行业的供需关系,才能有效平稳地在我国实施设定受益计划养老金会计处理。

参考文献:

[1]张莹莹.中美养老金会计对比研究[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5,(8).

[2]陈昌明,付媛媛.设定受益计划相关问题探讨[J].商业会计,2015,(16).

企业年度统计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客车行业统计问题建议

一、中国客车行业统计工作的现状

目前,中国大陆进行汽车行业统计的有好几个部门:国家统计局、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业年鉴》编辑部、国家海关总署、国家公安部车辆管理局、交通部下属单位中国公路车辆机械总公司(中国商用车辆网)等。

国家统计局统计了国有、国有控股及规模以上非国有汽车工业企业,虽然统计了汽车、改装车、摩托车产销量,但车型分类不细。

作为全国汽车行业统计工作归口部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下称“中汽协”)做了最全面的汽车行业信息统计工作,统计对象涵盖所有整车和主要零部件企业,每月《中国汽车工业产销快讯》(下称“产销快讯”)。目前,中汽协每月统计的内容有:汽车、车用发动机、摩托车的产销量,乘用车、商用车的产销存和销售流向,汽车工业主要企业和重点企业(集团)的经济指标报表。统计年报的内容有:汽车工业企业基本情况,改装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中汽协沿用已久的“月度统计汽车及底盘,年度统计外购汽车底盘改装生产的汽车”的统计制度产生不少问题:月度统计无法全部按最终产品统计,难以全面、真实地反映企业实际产销状况及水平;
年度统计信息滞后,时效性差,不能反映出国内销售流向。为此,中汽协于2002年制定《商用车(客车部分)月度统计报表制度》,开始按最终产品统计客车月度信息。

机械工业联合会机械信息中心统计全国机械行业数据(含汽车),但汽车工业企业统计不全面,仅统计900家左右主要企业。

《中国汽车工业年鉴》编辑部,每年做一次汽车行业的年报统计,共统计汽车工业约2500家企业。在汽车零部件方面产品分类比较细致,并统计了主要企业的汽车产品出口数量、金额及出口国家和地区。

国家海关总署统计处每月统计国家汽车产品进出口数据,统计后数据库对外有偿服务。各部门都购买海关总署的数据库进行整理。

国家公安部车辆管理局统计全国汽车保有量(含私人汽车保有量)、新车登记量、汽车报废量(由各省、市车管局统计,上报至公安部),由国家统计局工交司按分省、直辖市予以公布。

中国商用车辆网对客车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做统计。每月统计客车产品的产销存,每季度统计客车企业的出口情况和主要经济指标。客车企业可获得相应反馈资料。

从上述可知,进行汽车统计工作的部门虽多,但工作各有侧重,对客车的统计也就各取所需,不尽相同。一般的,客车企业根据各部门的要求报送统计数据,并主要通过购买、反馈等途经得到相应的统计信息。

二、目前客车行业统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笔者在客车行业从事多年的统计信息分析工作,在日常工作中接触大量的统计数据和行业信息,认为中国客车行业统计工作中存在车型统计划分标准多样、车型型号不一致、行业产销量的统计数据差距大、统计资源不能有效共享等问题,分述如下。

(一)客车车型划分标准各部门不统一

在做客车行业的统计分析中,最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各部门的客车车型划分标准不统一,数据打架,不便使用。

中汽协于2005年参考GB/T3730.1-2001和GB/T15089-2001两个国标制订新的汽车工业统计分类标准,大的分类为乘用车和商用车两大类,商用车包含了所有的载货汽车和9座以上的客车,分为客车、货车、半挂牵引车、客车非完整车辆和货车非完整车辆五类。在客车分类中,先后按照车身长度、用途和燃料类型进行了细分类。车身长度按照米数细分又可以按照旧分类中的大、中、轻型客车的划分标准进行归类(见表1)。按用途,将客车分为城市客车、长途客车、旅游客车、铰接客车、越野客车、无轨电车、专用客车、其他客车等。按燃料则分为柴油汽车、汽油汽车和其他燃料汽车。

在中汽协按最终产品统计的“全国商用车(客车部分)月度信息”中,车型按大型、中型、轻型分类,并在每个类型下按燃料分具体车型。

中国商用车辆网对客车产品做产销存统计,其按车身长度的分类和中汽协是一致的,细分米段的同时可按大、中、轻型客车分类。按产品则分为座位、卧铺、公交和其他四项,和中汽协的产品用途分类不同,但分类操作简单易行。

海关按税则号将客车细分为三十多项,主要是依据座位数、排气量和柴油汽油的不同分型。中汽协整理的海关进出口数据中,将客车分为机坪客车、大客车、中轻型客车、小型客车四类(见表2),并对小型客车做了汽油柴油不同排量的分类统计。

公安交管部门按养路费收费标准划分汽车类型,公安部车辆登记注册标准中的大型客车仅≥6m,座位≥20座(见表3)。

而交通部出台的JT/T325-2006《营运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营运客车分为客车及乘用车两类。客车按车长分为特大型、大型、中型和小型四种(见表4)。

综上所述,各部门都是根据各自需要按车身长度、乘坐人数、排量、用途、燃料等对客车类型进行划分,标准五花八门,相互交叉。同样按车身长度的划分,各部门大、中、轻型客车的划分是不一致的,公安部的大型客车在交通部的统计为中型以上客车,在中汽协的统计则可能是轻型客车。而海关总署的统计不采用车身长度,只按座位数的统计,使得企业难以进行细分车型的出口份额统计,例如,9座位以下的金杯海狮在中汽协的统计中视为商用车,而在海关的统计中则是计入小客车。划分标准不一导致统计数据的不一致,令人眼花缭乱。

客车行业统计标准不统一,各部门管理过程也就产生了许多矛盾,不利于行业生产规划、市场布局,企业在进行各项申报时也无形中增加了很多工作量。近几年,各部门纷纷出台新标准,但依然是各自为政,没有将统计标准统一分类,究其原因,一则是没有部门牵头也无强制性规定,二则乃历史沿袭之故,各部门根据职能履行的需要制订的标准有实用性,坚持自己的一套方便履行各自的职能。

(二)客车车型型号不一致

我国车型型号按国家标准有一定规定,在国标GB/T3730.1-2001出来后,汽车产品型号标准并没有进行新的梳理,有许多不一致的地方。

依据相关国标规定的《汽车产品型号的构成》(见表5),越野车是2字头,客车是6字头(如KLQ6120),而在GB/T3730.1-2001中,有越野乘用车,也有越野客车。在中汽协新的统计划分标准中,SUV、MPV都是属于乘用车。

在汽车产品公告中,SUV、MPV的型号不一致。SUV型号有的6字头,有的2字头,例如湖南长丰生产的CFA6501A、CFA6470L3和CFA2032A、CFA2031A,都是SUV。大多数MPV为轻客型号,例如东风柳汽MPV风行LZ6500,但也有的为其他型号,例如东风日产的MPV骏逸DFL7180AA是轿车型号。

在公告中,还有一些客厢式载货汽车型号为载货车,实际上应为客车,只是拆除前排以外座椅,例如昌河CHl018X、长安SCl011X、东风柳汽LZl020XXYCL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