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资助调研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职业资格认证;cmat认证;课程置换;应用型本科近年来,市场营销一直是人才市场招聘的热门专业,全国已有515所高校开设了市场营销专业,且每年以10%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生资助调研工作计划【五篇】,供大家参考。
学生资助调研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市场营销专业;
职业资格认证;
cmat认证;
课程置换;
应用型本科
近年来,市场营销一直是人才市场招聘的热门专业,全国已有515所高校开设了市场营销专业,且每年以10%~20%的幅度增长,因此,营销人才既有良好的就业前景,又面临巨大的就业竞争压力。为适应企业用人制度对营销执业资质的要求,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了职业资格认证,针对实际情况,采用最优的认证模式进行培训,提高“市场营销经理助理”资格证书的含金量,是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有效实施“双证制”的重要保证。
现行cmat认证模式分析
市场营销职业管理人员执业资质规定了三个等级:市场营销总监、市场营销经理、市场营销经理助理。市场营销经理助理是企业的基层管理人员,协助部门经理完成日常的事务性工作,是营销专业毕业生最先从事的职业岗位。
现有的市场营销经理助理资格认证考试(简称cmat)在分析市场营销经理助理的素质、知识和能力要求的基础上,确定综合知识与能力考核的内容,主要由营销原理和营销实务两个模块构成。经理助理级别的评定方法采用百分制,成绩60分以上为合格,采用闭卷笔试形式。目前,cmat助理认证已在全国多所高校举办,来自各个专业的大学生和社会学员通过认证已在市场营销经理助理的职位上发挥作用。
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而言,在大学期间已学过cmat培训的两个模块的理论知识,90%以上的学生希望通过cmat认证,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以“课程置换”方式进行cmat认证模式的创新,是将营销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在市场营销专业实施“双证制”的新尝试。
市场营销专业开展cmat认证的模式创新
从2009年开始,经教育部考试中心和中国市场学会批准,我校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申请市场营销经理助理资格证书无须参加cmat考试,而是以“课程置换”的方式,考核评估依据学校教务处开具的该学生《市场营销学》、《商务谈判》、《营销策划》、《市场调查与预测》等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中任意一门课程的校级考试成绩为准(课程考试成绩不能低于60分),同时撰写一份《营销计划书》,经过评审合格后即可颁发证书,其认证培训的流程如图1所示。
该模式是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制定调研计划,设计调查问卷,收集企业第一手资料,处理和分析数据,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撰写《营销计划书》。能够锻炼学生的市场调查和综合分析能力以及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习兴趣,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真正达到“以考促学”的目的。
市场营销专业以课程置换开展cmat认证的实践
黑龙江科技学院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采用“3+1”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学生职业营销技能训练,实施了“课程置换”的cmat认证新模式。该项目从第四学期的第14周开始,二年级的学生已有《市场营销学》、《现代推销学》、《消费者行为学》等专业课为基础,cmat认证相当于本科生的学年论文,学生按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自主选择导师,实行“一对一”的指导。具体步骤如下。
进行个性化分析指导教师要让学生写一份职业生涯规划,并对自身的成长经历进行描述,对性格特征、处事风格、兴趣爱好进行自我剖析,通过对学生的深入了解,为其大致选定某一个行业的研究方向,指定参考书目,制定为期3个月的认证实施计划,让学生上网收集相关资料,加深对选题行业的认识,最终确定个性化的cmat专业学习计划。
合理确定选题研究选题是《营销计划书》能否顺利完成的关键,好的选题可使学生的调研容易实现,资料的收集和写作相对容易。一般先针对企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提供若干选题方向由学生选择感兴趣的专题,也可自由选题;
确定选题后,要向指导教师上交6~8篇相关参考文献资料;
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选题细化为宜于调查研究和可操作的子题目;
子题目确定后,学生围绕课题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拟定调研计划并收集相关的二手资料,研究选题一般在第17周之前完成。
深入企业调研实践分为两个环节,第17周由指导教师进行集中辅导,对《营销计划工作表》和《营销计划——决策指南》进行讲解和指导,并对企业调研工作进行前期准备,如明确调研计划、设计调查问卷、了解与企业人员接触的注意事项等。这个环节中确定调研企业很重要,可通过实习基地或由学生自主联系;
第18周进行集中调研,教师可通过电话或网络进行全程指导,学生在获取第一手资料后,可以利用暑假实践机会深入了解企业,以便做出有针对性的营销计划。学生的资料整理、数据分析等研究工作可以在暑假期间独立完成,指导教师要与学生及时沟通,给予指导。
撰写市场营销计划书市场营销计划书的撰写在第五学期的前5周完成,利用课余时间。学生将市场调研报告和已完成的《营销计划工作表》和《营销计划——决策指南》交给指导教师,根据营销计划写作大纲的要求,师生共同确定写作提纲,按照市场分析、营销策略和行动计划三部分内容进行撰写,字数要求在3000字以上。数据要利用统计学软件和图表进行处理。报告结构要完整,分析要充分,选择同一企业不同题目的学生可以互相研讨。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报告提出修改意见,对提交的《营销计划书》进行最后把关。
进行测评认证在9月末,汇总学生置换课程的考试成绩,并到教务处盖章后,将考试成绩单、学生的《营销计划书》和认证费统一交到中国市场营销资格认证培训办公室,由中国市场学会指定行业内知名营销专家组统一进行评审,成绩合格者颁发“市场营销经理助理”资格证书。美国市场管理协会(amma)营销人才评价标准已与cmat评价标准达成互认,通过cmat考试的学生还将获得amma证书,cmat-amma联合认证更能体现证书的国际性、发展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具有更高的获取价值。
目前,我校已有多名专业学生选择“课程转换”的认证模式,选题涉及连锁经营、零售、轿车市场、消费品市场、网络营销等不同领域,完成了《营销计划书》的写作,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对提高学生的营销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完成后两年的专业学习帮助很大。实践证明,在市场营销专业以课程置换方式进行cmat认证模式的创新具有可行性,取得了很好的示范效应,增强了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对cmat价值的认可,有利于cmat认证在本科院校的进一步推广。
以课程置换开展cmat认证应注意的问题
要做好学生的选题工作(1)选题不要过大,应具有可操作性。选题若过于宽泛,学生便无从着手,研究的针对性就差,获得资料的难度也大,最后往往进行不下去。因此,教师应针对学生的选题,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比如,选择某一市场或企业某一产品的研究比较容易,第一手资料容易得到,也有研究意义。(2)选题要有价值和时效性。选题要结合当前的经济形势,应是企业或行业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或焦点问题,对实践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选题要新颖,有一定的创新性。(3)选题应尽量与指导教师的研究方向一致。这样教师就可以给予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并为学生提供研究资料,同时,学生也可为教师的科研提供第一手资料,使研究成为教学相长的过程。
要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cmat认证重在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对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要求较高。目前,多数高校教师缺乏实践经验。因此,应制定有效的师资培养规划,有一定实践经验的教师可到高校去“盯课”;
没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可去企业挂职锻炼。在鼓励教师以老带新开展企业营销培训、项目咨询的同时,可引导教师将咨询项目的经验与cmat认证项目相结合,实现教师科研与cmat认证的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
中国市场学会应更多地组织相关的师资培训和企业调研以及产学研合作等,提高cmat培训的实效。
要加强指导教师全过程管理以课程转换方式开展cmat认证,对于市场营销专业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为此,师生要端正态度,认真对待,加强全过程管理。指导教师对于选题、调研、写作、提交等每一个环节都要加强指导和管理,与学生一起完成任务,真正帮助学生在全过程中受益,并形成口碑效应,使cmat认证能够长期开展下去。
要建立稳定、充足的实践基地《营销计划书》的撰写要求学生必须深入企业调研。实践基地建设是cmat认证项目成功的关键,也是制约cmat认证开展的“瓶颈”问题。要动员各种力量建立稳定的实践基地和分散性的实习单位,拓宽实践渠道。同时,可以聘请企业人员担任第二指导教师,制定学生深入企业实习的各种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提高调研的实效性,真正实现校企联合培养市场营销经理助理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曹扬,魏拴成.市场营销本科课程体系设计及专业特色培育[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0):5-9.
[2]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中国营销总监、经理执业资质条件[ol].[2009-07-12].http://cmat.org.cn.
[3]宋彧.cmat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实践探索[j].市场营销导刊,2008,(4):13-15.
[4]宋彧.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135-137.
[5]赵国刚.三大教育理念与工程人才培养体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4):48-51.
学生资助调研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数据管理计划 DMPTool 科研数据管理
分类号 G250.76
Study on California Digital Library’s DMPTool
Wu Hairu
Abstract Under the Big Data environment, whether the effective management and utilization of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data determines the qualit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s a result, some U.S. fund will have to make project data a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setting up a management plan. To help researchers to quickly generate the data management plan, the California Digital Library developed data management plan generation tool C DMPTool based on the user needs of reality. Use of tools is also provides some useful reference for domestic library research services.
Keywords Data management plan. DMPTool. Research data management.
为提高科研数据管理水平,国外众多研究机构引入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形成各具特色的数据管理模型,如ICPSR社会科学数据存档生命周期模型、DataONE科学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模型、英国数据存档生命周期管理模型等[1]。这些模型虽因研究主体的不同而存在一定差异,但均将制定数据管理计划视为科研数据管理的关键点。为帮助研究者迅速生成简单有效的数据管理计划,加州数字图书馆数据保存中心基于科研人员的现实需求,联合其他7所科研机构,共同研制了一款数据管理计划生成工具―DMPTool。本文拟对该工具进行介绍,并阐述该工具为国内科研数据管理带来的启示。
1 DMPTool的提出及发展
2010年初,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简称NSF)了项目管理指南,规定自2011年1月18日起所有提交至NSF的申请项目必须以附件形式提交一份不超过两页纸的数据管理计划,详细描述申请者如何实现项目数据的有效管理与共享传播,缺少数据管理计划的申请项目将不予接受[2]。除此之外,美国卫生和人类服务部下属的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航空航天局等其他科研项目资助巨头同样在其资助指南中对项目的数据管理做出明确规定。为响应这些科研项目资助机构的要求,方便科研者制作数据管理计划,美国加州数字图书馆数据保存中心联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图书馆、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图书馆、史密森学会、弗吉尼亚大学图书馆、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图书馆、数据监管中心以及DataONE项目中心,推出了数据管理计划生成工具DMPTool[3]。
2011年10月,DMPTool在线版本正式,该工具一经,便引起科研界及图书馆界的极大关注,并入选美国国会图书馆2011年十大数字保存发展项目。2013年,DMPTool项目组接受Alfred P. Sloan基金会、美国博物馆和图书馆协会注资,开始了第二阶段的研发工作。2014年5月,项目组正式DMPTool V2版本,相较版本1,版本2实现了诸多改良(见表1)。
1.1 DMPTool角色权限改良
系统的角色权限设计包括两个维度:一是系统用户的角色定义,包括角色大类(如操作员、管理员)和大类下的角色细分(如科研机构级别管理员、总系统管理员);
二是职责和权限在不同角色大类和细分角色的分配。
升级版的DMPTool在角色权限方面做出了如下改良:(1)增设系统编辑员角色,包括资源编辑员和模板编辑员,前者负责帮助信息、链接信息、参考答案的日常维护和更新,后者负责数据计划模板的日常维护和更新。(2)增设科研机构级别DMP复核员角色,负责对机构内提交的数据管理计划进行统一检查和审核。(3)对管理员角色进一步细分,增设科研机构级别管理员,负责管理、维护机构级别的DMPTool,及时收集反馈基层数据管理需求信息,协调发展科研机构与资助机构、总系统管理员的合作关系。
表1 DMPTool新旧版本对比分析表
1.2 DMPTool模块设置改良
升级版的DMPTool登录界面包含三大模块:公开化DMPS、DMPTool新闻和DMPTool帮助。该界面设计可以使用户在正式使用工具前通过大致的浏览就可以初步掌握DMP的结构内容、DMPTool的发展动态及具体如何使用DMPTool。其中,帮助模块最能集中体现升级版DMPTool的创新:(1)增加FAQ(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常见问题解答);
(2)专设针对系统管理员的Wiki帮助,并通过GitHub进行托管控制;
(3)增加数据管理指导内容,相较旧版工具侧重于数据计划的生成,升级版的工具更侧重于对科研人员数据管理能力的提升;
(4)增加公开资源信息,公开资源信息包括各资助机构的项目信息、最新政策、资助动态等内容,该内容的加入赋予了DMPTool新的内涵和外延,除了数据管理计划生成功能,DMPTool进一步彰显了对科研机构、资助机构和科研人员三者信息沟通和合作的促进作用[4]。
1.3 DMPTool模板设置改良
旧版的数据管理计划工具中,可供用户参考复制的数据计划模板大多是按照资助机构的数据管理政策制定,实际工作中,由于各科研机构对数据存储、数据共享要求的差异,这些按照资助机构要求制定的模板并不能完全满足科研人员以及科研机构数据管理计划生成需求。因此,升级版的DMPTool别增设了科研机构DMP模板,该模板管理权限统一下放到科研机构层级的系统管理员。
1.4 DMPTool自定义改良
数据政策、用户需求的不同都会引发数据管理计划的不同,而数据管理需求又会随着科研领域、数据管理偏好、数据计划用途等具体内容的变动而变化。DMPTool必须在统一的数据管理政策下,尽可能关注科研人员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才能实现应用工具的可持续化发展,因此,升级版的DMPTool进一步拓展了其自定义功能。(1)科研机构自定义。包括①机构基础信息输入、Logo设计;
②机构授权,自定义设置不同的角色和权限,如模板编辑员、资源编辑员、复核员、管理员;
③模板自定义,设计符合本机构数据政策、应用于不同领域或提交给不同资助机构的DMP模板。(2)科研人员自定义。这一模板大多是为了满足用户特定条件下的需求,如教师想设计一份用于大一本科生数据管理课堂教学的通用性DMP,或者项目中不同角色(PI或CO-PI)的科研人员需要从不同角度出发设计不同数据管理侧重点的DMP,这些都可以通过用户自定义功能实现[5]。
2 DMPTool的功能分析
2.1 快捷生成科研数据管理计划
DMPTool工具是一款开源软件,可免费获取,用户登录注册也不受任何限制。协助科研人员以最简单直接的方式生成数据管理计划,是DMPTool的项目宗旨之一。纵观整个DMPTool的使用步骤(如图1),完美诠释了在线应用工具的便捷性。
图1 DMPTool管理工具使用步骤图
第一步,选择DMP模板。包括三项内容:(1)选择登陆方式(机构用户或非机构用户);
(2)选择科研项目资助机构,如NSF-AGS(NSF天文地理科学基金会)或NSF-BIO(NSF生物科学基金会)等;
(3)选择所需复制的计划模板,即开放共享的计划、机构内共享计划、用户创建的历史计划。用户应评估当前计划需求,选择适当的模板作为新计划的制定基础。
第二步,填写数据计划基础信息。包括以下内容:填写计划名称、项目申请号、项目提案截止日等内容;
增加项目合作者信息,设置项目合作方拥有对数据计划编辑、预览、下载的权限;
设置数据计划公开方式,包括仅项目申请人和合作者可见、机构内共享和公开存取3类。
第三步,完成DMP细节描述。通过答题的方式,完成数据格式、数据存储方式、数据共享策略等内容的设置,每道问题都配答题指导、参考答案和相关性资源链接,能够保证数据管理能力较弱的用户也能详细、客观地作答。
第四步,自动生成科研项目数据管理计划。DMPTool在综合前3步信息的基础上,自动生成报告,用户只需选择报告导出格式(txt/rtf/pdf等3类),便可预览、审查系统形成的数据计划,并根据实际需求做出相应调整。整个使用过程方便快捷,不仅有利于科研人员时间成本的节约,潜移默化中也有利于其数据管理能力的提升[6]。
2.2 紧密联系研究者、研究机构和资助机构
先前的科研模式中,研究者、研究机构和资助机构三方对科研数据的管理需求被完全割裂,而DMPTool的出现,成为联系三方科研数据管理需求的桥梁和纽带。(1)研究者和研究机构间数据管理的有机联系。科研人员可以通过DMPTool查看所属机构的计划示例,预览科研机构的需求,查看计划的最新动态,另一方面,科研机构也可以利用DMPTool积极了解科研人员的数据管理水平及需求,利用工具中呈现的数据管理信息和政策,整合规范自身的数据管理政策,促进科研人员与机构图书馆、IT部门及其他数据管理部门的合作和创新。(2)研究者和资助机构间数据管理的有机联系。DMPTool几乎囊括了所有主要项目资助机构(NSF/HIN/DOE/NASA/USDA/DOD)的数据管理要求,并及时追踪各机构的数据政策变更,科研人员可以通过DMPTool了解资助机构的数据管理需求,另一方面,资助机构也可以随时通过对数据管理计划的查看、编辑,及时掌握科研人员的需求动向,改良其数据管理要求和政策。(3)研究机构和资助机构间数据管理的有机联系。科研人员制定的数据计划可以通过科研机构的审核后提交至资助机构,强化了科研单位对资助机构的数据管理政策研究,另一方面,科研机构也可以通过DMPTool与资助机构探讨数据管理相关政策,反馈科研人员的集中化数据管理需求,逐步实现数据政策的规范统一[7]。
2.3 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定制需求
DMPTool不仅能够帮助用户高效生成标准化数据管理计划,还可以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数据管理需求。(1)对科研人员而言,用户可以在标准化数据管理计划中添加体现其个性化需求的元素,使得整个计划在满足资助机构、科研机构要求的同时体现用户一些个性化、多元化的数据管理需求。(2)对科研机构而言,DMPTool管理员可以依据科研人员需求自定义其数据管理计划工具,在现有功能的基础上增加机构级别的信息服务功能,如数据存储服务,不仅进一步完善数据管理计划,更有利于其对科研数据的统一规范化管理[8]。(3)对资助机构而言,用户可以依据资助机构的不同需求而提供不同的计划版本,同时可以依据资助机构需求信息变更,及时调整数据计划,保证计划体现资助机构的专门性需求。
3 DMPTool带来的启示
3.1 分层推进科研数据管理工作
科研数据生命周期理论告诉我们,科研数据遵循计划、采集、确认、描述、保存、分析的发展过程,要确保科研数据发挥出更多价值,必须依据数据发展进程来管理数据。国外科研资助机构及科研机构很早就将提供数据管理计划作为项目申请的硬性要求,我国也应积极设立数据管理计划相关规范要求。首先,政府部门应积极引导科研数据的规范化管理和开放式存取,制定完善的数据管理政策,从政策层面进行数据计划流程的规范和引导。其次,各科研资助管理机构应依据政府出台政策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或操作指导,硬性规定项目申请必须附带符合标准的数据管理计划,同时从多方面提供资源,辅助其计划制定。最后,科研机构同样需要制定符合本机构数据管理需求的数据管理政策,协助科研人员制定数据计划,促进科研数据的共享和传播。
3.2 强化科研各方的信息沟通和共享
政府科研管理机关、科研人员、科研机构和资助机构共同构成了科研有机统一体。政府是科技创新的保护者、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者、重要基础设施的投资者以及科技创新与产业政策的制定者;
科研资助机构在政府相关政策指导下落实科研项目考核评估、促进产学研结合、优化科研资源配置、引导科研成果创新;
科研机构侧重机构层面管理规章制度的制定和落实,组织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负责科研成果的审核、评估和归档及其他面向本机构科研人员的科研服务项目;
科研人员是最直接的科研成果产出者,利用政府、资助机构、科研机构提供的多方资源开展研究,形成丰富的科研成果。充分的信息共享和沟通是科研有机统一体高效运作的前提,DMPTool项目的成功之处也正是在于其实现了研究者、研究机构和资助机构的紧密联系。我国也应通过统一科研平台的构建,及时国家科研导向和政策扶持,反馈各类科研需求,保证科研人员的言路畅通和科研政策的上通下达。
3.3 基于科研人员需求构建完备数据管理工具箱
DMPTool数据管理计划生成工具的产生直接源于科研人员项目申报的需求,除了DMPTool,美国加州数字图书馆数据保存中心还设计有一系列满足科研人员数据管理的工具(图2)。
图2 加州数字图书馆数据管理工具箱示意图
以数据生命周期为序,在数据计划阶段有DMPTool协助科研人员生成数据管理计划,项目申请成功后,科研人员可以通过DataUp检测数据格式、建立标准化元数据,EZID赋予科研数据统一化标识符,最后通过Merritt实现数据的长期存储、管理和分享。整个数据管理过程中,科研人员还可使用Colectica进行数据追踪。强有力数据管理工具箱保障了科研人员对数据的全过程及高效管理。我国科研相关机构也应在切实了解科研人员需求的基础上,设计一系列数据管理应用工具,形成工具箱体系,实现科研人员对科研数据的全方位、高效化管理。
3.4 整合共享,提高科研数据利用效率
各科研机构、科研资助机构在实践中都积累了丰富的科研数据管理经验,科研人员也形成了较高的科研数据管理素养,美国加州数字图书馆的DMPTool工具对三方资源进行了有效整合。(1)通过自定义功能的设置,鼓励科研人员、科研机构在DMPTool平台设计符合不同用途和需求的计划模板,并实现模块共享化管理;
(2)DMPTool工具中整合了科研机构、资助机构的数据政策、常见问题、管理程序等信息,通过长期应用实践的磨合,有利于更为统一规范的数据管理政策和科研数据环境的形成;
(3)DMPTool平台实现数据计划的三级复核制度,并设有不同级别的数据计划管理员,充分利用了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实现了科研数据的高效管理。国内的科研数据管理也应在多方科研力量集结的基础上,实现数据管理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
4 结语
加州数字图书馆联合其他7所科研机构研制的DMPTool数据管理计划生成工具为我国数据管理提供了新视角,国内科研机构应在设立数据管理计划标准化程序、切实了解科研人员需求的基础上,促进科研人员、科研机构和资助机构的沟通交流,整合多方资源,设计强有力的数据管理工具箱,实现对科研数据高效管理。
参考文献:
[ 1 ] 丁宁.国外高校科学数据生命周期管理模型比较研究及借鉴[J].图书情报工作,2013(3):18-22.
[ 2 ] NSF.Grants.gov application guide:A guide for preparation and submission of NSF applications via grants.gov[EB/OL].(2011-01-18)[2014-05-21].http://www.nsf.gov/pubs/policydocs/grantsgovguide0111.pdf.
[ 3 ] Sallans,Andrew.DMPTool:a community tool[EB/OL].(2011-07-11)[2014-05-21].http:///about-the-dmptool/.
[ 4 ] Lake,Sherry.DMPTool2:Improvements and Outreach[EB/OL].(2013-11-04)[2014-06-04].http:///presentations-and-press/.
[ 5 ] Strasser, Carly.Expanded functionality for better data management planning[EB/OL].(2014-02-25)[2014-06-04].http:///presentations-and-press/.
[ 6 ] Zing, Tao. DMPTool:Expert Resources and Support for Data Management Planning[EB/OL].(2013-09-06)[2014-06-04].http:///presentations-and-press/.
[ 7 ] Sallans, Andrew.DMPTool:Integration with other open science software[EB/OL].(2013-05-23)[2014-06-04].http:///presentations-and-press/.
[ 8 ] Abrams Stephen, Sallans Andrew. Enhancing DMP
Tool:Further Streamlining The Data Management Pla-nning Process[EB/OL].(2013-12-10)[2014-06-04].http:///presentations-and-press/.
学生资助调研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美国的计算机产业在世界上占主导地位,政府起了重要作用。美国政府对计算机产业的支持之所以能够产生明显的效果,关键是政府职能明确,不断根据产业发展需要调整支持方向,改进资助体系和管理。总结美国联邦政府支持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的经验,对我国政府支持产业技术发展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美国政府对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支持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联邦政府一直是计算机技术的强有力支持者。按1995年不变价计算,1976-1995年间,联邦政府对计算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支持由1.8亿美元增加到9.6亿美元,增长了5倍。其中,基础研究投入由6500万美元增加到2.65亿美元;
应用研究投入由1.16亿美元增加到7亿美元。联邦政府资助中约35-45%投向大学,其余55-65%投向政府实验室和产业界;
政府基础研究资金的70%投向大学。联邦政府还对其他与计算机技术相关的研究给予资助。联邦政府对与计算机研究相关的其他技术和电子工程研究方面的投入由1972年的不到10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17亿美元,占联邦总投入的比重由5%增至7%。
联邦政府从其职能出发决定资助方向,政府资金主要投向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点支持长期的基础性研究
美国政府在长期基础性研究和共性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期基础性研究的主要特点,一是其效益往往在短期内无法显现出来,风险较大。特别是在产业发展初期,企业没有实力进行这样的研究工作;
二是其应用领域往往比较广泛,一家公司无法完全利用,而且又无力阻止竞争者利用其研究成果。因此,产业界较少对长期基础性研究进行投资。
美国联邦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的长期基础性研究的资助项目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政府资助的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开始于70年代早期,直到1997年才研制出能够成功识别持续性语音的个人电脑。与此相似的是,国防基金从60年代就开始资助可用于三维图像的基础性系统研究,直到90年代才形成消费性产品。尽管这项成果在高性能仪器中早已开始应用,但近些年才广泛应用于医疗、娱乐及国防产业。
(二)资助计算机研究的基础设施
联邦政府在计算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为美国发展计算机产业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
1.为产业发展培养了大量人力资源
联邦政府的资助计划培养了一大批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研究生和优秀研究人员,为计算机和电子工程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后续人才。国家科学基金的数据表明,1985-1996年间,获得联邦资金资助的计算机和电子工程专业的研究生比例从14%增加到20%。联邦政府对研究生的资助主要采取助教奖学金的形式,助教奖学金占总资助额的75%以上。1985年到1995年,全国最好的计算机系里,如MIT、卡内基·梅隆、加利弗尼亚大学勃克力分校等的计算机和电子工程专业的研究生中约有56%得到了联邦政府的资助,其中一半是助教奖学金。1997年,斯坦福大学电子工业和计算机专业27%的研究生获得联邦政府资助,50-60%的博士得到资助。同时,政府资助的一些大型研究项目还培养了一批学术带头人。
2.为大学教育和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设备和设施
配备和维护研究的硬件设备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一般的大学很难筹集到这笔资金。联邦政府采取多种形式来支持大学购买计算机设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为大学教学提供计算机设备;
另一种是通过资助特定研究项目为大学提供精良设备。
联邦政府在支持大学研究设备方面的主要贡献,一是支持建立大学计算中心,资助大学计算机系开展研究工作。国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NSF”)于1956年就开始了为大学提供普通教学和研究用计算机的资助计划。该计划每年提供的资助金额增长很快,1958-1970年间,共资助了66,00万美元。60年代,国防部高级项目处(以下简称“DARPA”)重点资助了少数几个基础好的大学计算机系(如MIT,卡内基-梅隆大学,斯坦福大学)开展专门项目研究,资助项目的大部分资金用来采购设备。据估计,60年代,全美大学中约一半的计算设备是由政府机构资助提供。1981-1995年间,联邦政府资助了计算机科学系研究设备采购的65%,1985年高达83%。在电子工程方面,联邦政府的设备资助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1982年为75%,1995年为60%。NSF启动了两套专门为计算机科学系提供设备的计划:计算机研究设备计划和一个更加广泛的协作实验研究计划。
二是研制高性能计算设备和建设网络设施。80年代中期,政府资助了IBM701等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造出了供研究人员进行各种研究使用的大型计算机系统。1985年,NSF启动了一项建立超级计算机中心的计划,资助建立了5个全国范围的计算机中心,为那些不能在普通计算机上进行的高级的、运算复杂的研究提供了条件。后来,这些中心成为高性能计算机的早期试验场,还对一些计算机科学系的教学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这项计划还带动州、私人部门出资在其他大学建立超级计算机中心。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政府加大对网络设施的资助力度。1973年起,NSF着手进行一项科学网络的计划,每年提供60万美元到75万美元为大学的研究人员建立计算机网络。
(三)支持利用高新技术的大型应用系统的研究开发和推广
联邦政府有效资助了大型应用系统的研究开发项目。DARPA支持了计算机间相互联结的分批转换网络(ARPANET)的研究项目。这项研究促进了有关入网协议、分批转换及路线安排等项研究。同时也推进了对大型网络管理模式的开发研究,如,域名系统及开发电子邮件等。DARPA的研究成果显示了大型分批转换网络的价值,促进了其他网络的开发。NSF网络的建立形成了网络的基础。政府通过资助大型高新技术应用系统的开发,把学术界和产业界的研究者汇聚起来共同建立共用的实验室,交流思想,从而创造出一支有能力最终推动技术发展的研究力量。如,50年代的SAGE项目组织了来自MIT、IBM及其它研究实验室的研究者,整个项目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创新思想,目前在计算机行业已经获得广泛认可的想法都是当时提出来的。许多计算机行业中的先驱人物也从50-60年代的控制计算机系统(SAGE)项目中获得了经验,后来这些人在代表着计算机及通讯事业新兴的公司及实验室中工作。SAGE的影响在后来的几十年中才逐步显现出来。
构造大型应用系统的实践表明,有些研究并不一定直接导致某一项技术的创新,而是导致开发与技术推广。应用开发是对已经研究出来的技术进行分析和合理组合,形成新的应用系统。如,建立大型应用系统的研究项目就是把电子通讯系统的原理应用到ARPANET项目开发中,形成了网络技术的基础。
(四)对产业技术的早期资助
20世纪50年代,联邦政府资助了绝大部分计算机技术的研究。那时,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的资助超过工业界R&D投入的3倍,几乎覆盖了整个计算机界的研究与开发。直到1963年,政府还资助着IBM计算机R&D的35%,Burroughs公司的50%,Control-Data公司的40%。从60年代末开始,因为整个计算机行业快速发展,政府对计算机R&D资助的比例急剧下降。直到70年代中期,政府资助仅占计算机R&D投入的25%,1979年达到战后的最低点15%。随着新项目的启动和里根执政时期的国防建设,1983年,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研究的资助比例又有回升,约占20%。
美国政府对产业界的资助重点放在推动技术商业化方面。一是对产业界早期研究的资助。政府对企业实验室提出的一些有市场前景的技术给予资助,将其推向商业化。例如,IBM最先提出了相关性数据库的构想,但IBM考虑到这项技术构想可能对自己已经成熟的产品造成潜在的竞争威胁,没有继续进行商业化研究开发投入。而NSF资助加州大学伯克立分校对这一构想进行深入研究,并将其推向商业化;
二是支持共性技术研究开发。有些研究开发具有商业价值,但属于共性技术,单个企业难以研究开发,或者企业担心难以控制竞争者使用技术成果。IBM最先开发了RISC(精简指令系统计算机),但直到DARPA资助加州大学伯克立分校及斯坦福大学进行深入研究时,RISC才实现了商业化。该研究是作为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项目的一部分来进行的。后来许多公司把以RISC为基础的产品引入了市场领域。
(五)联邦政府的资助对创新起到重要作用
联邦政府的资助计划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创新。据统计,1993至1994年间,美国全国共批准了1619项与计算机产业有关的专利。尽管这些专利的所有者75%是美国企业,但它们所引用的论文大部分是由大学或政府的研究人员撰写的。在按资助来源分类统计的论文中,51%的资助来自于联邦政府,37%来自产业界的资助。政府资助中NSF占22%,DARPA占6%。尽管这些数据仅限于两年的专利统计,但反映出联邦所资助的项目,特别是在大学里进行的资助研究,推动了计算机行业的技术创新。
二、美国政府在计算机产业技术发展各阶段中的主要作用
政府在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随计算机产业成长和发展阶段不同而变化。(一)50年代——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的主要作用是用户和资助者
在1960年以前,美国政府作为用户和资助者,主导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开发。这一期间,政府支持计算机技术主要出于国防需要,资助面比较窄,重点是对技术本身的试验,而且没有一个系统的长期战略计划。但是,这一时期的政府资助项目尝试了不同类型的资助机制,对私营部门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50年代,几个主要计算机公司的R&D都得到过联邦政府的各种形式的资助。例如,在IBM公司的R&D投入中,政府合同资助投入占50%以上,直到1963年还有35%。联邦政府不仅在资金上对私营部门提供资助,而且从项目设计、技术思路、人力资源等方面提供了支持。资助的项目涉及到有关国家安全、人力资源培养等各方面,还包括一些综合性、高投入、不确定性大、具有长期影响的技术开发项目。政府资助的许多项目研究出了设备的原型,在这些原型基础上,研究人员可以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二)60-70年代——技术扩散和产业增长阶段,政府扶持的重点转向长期基础性研究和培养人才
60年代初期,美国的计算机行业开始商业化,可以独立于政府的资助和采购,全国出现了几个大型的计算机公司。这些大型公司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并且有能力自己研究开发计算机应用技术,从而促进了计算机产业的商业化。如,IBM公司与美国航空公司在部分采用军事指挥和SAGE技术的基础上,开发了计算机订票系统(SABRE系统)。计算机定票系统的迅速发展成为推动计算机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动力。与此同时,产业界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出现了计算机科学领域,几个重要学校的计算机系已经成立。
随着计算机技术产业化和商业化,政府的资助重点开始转向长期基础性研究和培养人才。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由于计算机产业界对R&D的投入增加,尽管政府资助产业界的绝对数额还在上升,但比例却急剧下降。
(三)80-90年代——计算机产业成熟阶段,政府积极组织和支持联合研究开发
随着产业界增加对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政府资助所占比例开始下降。80年代初期,日本的电子工程和计算机存储器等技术开发,使美国的计算机产业感到了竞争威胁。同时,美国半导体生产设备的国际市场份额从75%下降到了40%。“增强竞争力”成了美国80年代技术政策的关键字眼,国内要求政府采取行动的呼声提高。同时,大学与实业界开始以合资、协议等方式进行合作,或组织行业协会抵制来自日本的威胁。
为了提高美国计算机产业的竞争力,使其在世界占据领先地位,联邦政府不仅继续支持计算机科学和技术的研究,而且调整了支持重点和资助方式。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的资助重点开始转向支持各界联合开发,通过支持行业协会等一些新机构,组织和促进产业界联合开发。1984年的国家合作研究法案从不信任法案中把研究协会的名字去掉了,从而使研究协会的合作合法化。政府支持半导体制造技术协会(SEMATECH)等行业性组织机构,发挥其在计算机技术联合开发中的组织作用。那一时期,半导体制造技术协会和高性能计算机研究所等受到政府资助的行业性机构,成为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和政策议程的主导者。
90年代,政府一方面对现存的政府所有的成熟的计算机基础设施实现商业化和私有化;
另一方面又开始资助新的更高层次的技术研究。如,NSF于1992年将其互联网向商业应用开放之后,又于1995年成功地把NSF的互联网推向私有化。与此同时,NSF和其他联邦机构还在继续进行下一代互联网(NGI)的开发与扩展工作,计划将互联网的数据传输速度提高100倍。NGI计划将建立一个试验性的、范围广阔的、可升级的测试系统,用以开发那些对国家至关重要的网络应用技术,如国防和医疗等。
三、几点启示
美国政府资助计算机技术发展的经验,对我们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政府职能明确
在美国的计算机革命中,政府、产业界和学校起了不同的作用。政府主要引导大学和产业界研究机构的研究,特别在建立前沿研究需要的实物基础设施,培养大学生、研究生和技术队伍等方面起到关键性作用。尽管有些在市场中处于主导地位的大公司,如AT&T、IBM、微软和英特尔等在基础研究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大公司更倾向投资于与其发展目标及产品开发有紧密联系的研究项目。而政府则在长期基础性研究、应用前途广泛的共性技术研究开发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计算机产业从幼稚产业发展为成熟产业,美国联邦政府的作用经历了一系列变化。从50年代的用户和资助者,60-70年代的资助基础研究和培养人才,到80-90年代的合作者。资助机构和管理也从分散、无战略计划逐步发展到由专门机构统一协调。
(二)资助来源多元化和机制多样化,发挥政府机构的作用
联邦政府对于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工程技术的资助主要是通过几个机构来完成的。例如国防部、国家科学基金、国家航空航天部、能源部及国家健康机构。这些机构的特点是,专业技术能力比较强,机构内部有许多专业技术人员,有些机构本身就是国家研究机构。除国家科学基金外,这些机构大都是计算机技术的直接需求和应用方,经常根据部门自身的需要资助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
多元化的优点,一是有利于技术发展的多样性。由于计算机技术是工具性技术,各个领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每一个机构都有各自的资助重点及资助方式,从而促进计算机技术多样化发展;
二是提供多种潜在的支持,增加了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的选择余地,有利于竞争;
三是研究成果可以在不同的机构间转移,形成广泛的用途,提高了研究成果的利用效率。
(三)加强统一协调
尽管美国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的资助计划是由专业管理部门分别执行的,但是,随着计算机产业的成熟和资助规模的扩大,各专业管理部门和联邦政府不断加强对计算机资助项目计划的统一协调和战略规划。60年代以前,军方对计算机技术的资助是根据各军兵种自己的需求分散进行的。60年代初,国防部成立了高级研究项目处,并成立了专门的信息处理技术办公室。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协调军方各部门的长期战略性资助计划,实行统一管理。
90年代,美国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中设置计算机、信息和通讯委员会,该机构通过下级委员会,协调12个政府部门或机构的有关计算机和通讯技术的R&D项目,并重点组织实施了5个具有长期战略意义的项目计划。
这种体制即发挥了专业机构的积极性和技术特长,又加强了统一协调,避免重复研究和分散竞争资源的局面,提高了政府资助的整体效果。
(四)以多种方式支持计算机技术
除了资助研究开发以外,美国政府对计算机技术市场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政府是高新技术的最大用户,政府采购为高新技术创造了巨大的市场。
从半导体到超级计算机,在许多领域中,政府创造了计算机及其技术的市场,促进新技术的标准化和核心技术在计算机行业的推广。例如,联邦政府为阿波罗号航天飞机采购的集成电路以及国防部的洲际弹道导弹项目都对集成电路生产能力的提高形成了一种刺激。为开发核武器,能源部及其前身机构对高性能计算机的需求驱动了早期超级计算机市场的形成。美国政府的统计体系也是早期计算机及其软件的大用户。在软件方面,通过建立联邦数据处理标准,联邦政府促使市场向“美国国家标准机构”制定的COBOL(面向商用的通用计算机语言)不断靠近;
为使FORTRAN程序语言扩展应用于并联计算机,政府资助了高级FORTRAN论坛项目。
反垄断诉讼也具有深远的影响。例如,1952年出现了针对IBM的反垄断诉讼案,要求IBM公司出卖或出租其设备,以帮助其它公司进入这一商业领域。同时要求IBM公司对其包括电子计算机在内的所有有关信息处理设备的现有及未来专利实施许可制度,并规定了许可的比率。“司法部反垄断部门”的负责人认为,IBM诉讼案是“开放电子领域的一个进步”,为其他公司进入计算机行业打开了方便之门。
(五)保持战略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领先地位
美国政府对计算机技术的贡献中最发人深省的是,政府不仅在计算机产业的发展初期发挥了作用,而且在计算机产业逐步趋于成熟时,仍然起着重要作用。
学生资助调研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在W.布什政府的2003财年研究和发展预算中,有三个方向与反恐有关。
与反恐有关的信息、科技、网络技术,预算拨款19亿美元;
纳米技术,拨款6.79亿美元(研发重要的纳米制造技术);
全球气候变化,拨款O.4亿美元(保障美国空军的全球部署和行动)
布什2004财年预算研发投资总额为1223亿美元,比上个财年增长了4.4%,其中国防与国土安全成为两大重点,其预算分别增长了7.2%和49.6%。从科学领域看,2004财年研发预算特别强调了对物质科学的投资,物质科学的几大主要资助者为国防部(主要支持工程、计算和数学)、国家科学基金会(主要支持数学与物质科学)、国家航空航天局即NASA(主要支持物理和天文)和能源部(物质科学的最大资助者)均得到了增长幅度较大的预算。
而研究民用技术的国家标准局的预算则大幅度减少。
“9.1l”后,美国的科技反恐战略及相应的研究项目渐成焦点。2003年6月,美国了《2005财年跨部门科研与开发优先项目》,提出科技反恐战略的原则是:加强现有反恐科技成果的应用及新技术的研发,以阻止对本土的恐怖袭击;
改进国家各系统的薄弱环节,减少恐怖袭击造成的损失。为此提出以下优先研发项目:
①生物反恐项目;
②放射性材料和核辐射反恐项目;
③信息网络反恐项目;
④保障美国边境和交通安全(以航空为主)项目;
⑤保障食品安全的反恐项目;
⑥开发其他可能出现的新威胁和快速反应的模型。
在反恐科研计划中,代号为“生物盾牌”的研发计划最为引人注目。布什强调,执行“生物盾牌”计划是美国预防生物恐怖威胁最重要的工作。根据该计划,联邦政府将获得拨款授权,以确保美国在遭遇天花、炭疽病毒以及鼠疫等生物战攻击时,能迅速获取安全、提供有效的疫苗和治疗手段。该计划为期10年,将耗资60亿美元。
纳米科学技术是布什政府继续关注和重点投资的领域。布什继续执行克林顿政府2000年初提出的国家纳米技术计划。从6.79亿美元投入增加到2004财年的8.47亿美元。
美国的新的战略是,到2010年要培养80万纳米科技人才,确保美国在2l世纪上半叶占据纳米领先地位。新目标强调:
①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加强跨学科的交流合作。
②利用国家实验室、大学和工业界等科研优势进行联合攻关,联邦政府侧重于支持,引导和组织协调。
③注重与其他技术领域发展计划的协调,特别是纳米技术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的交叉融合。
④重视基础设施及纳米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
⑤注重促进研究成果向创新技术转化。该计划确定的优先项目包括纳米材料科学与医疗保健、本土安全和能源相关的项目,特别是配合氢能经济的纳米储氢技术。
在2004~2006年的3年内,美国政府将对纳米计划投资23.6亿美元。该法案还规定要建立一个顾问团,以明确短期、中期和长期项目的目标;
法案还强调了跨学科之间研究,包括建立跨学科的研究中心、先进技术使用设施以及加速纳米技术在私有企业的商业应用,并要求建立一个跨部门的委员会,负责确定纳米研究计划的重点、经费预算和提供咨询;
法案还要求建立国家纳米技术协调办公室,作为从事纳米技术各相关研究机构、企业团体和政府部门之间交换信息的节点,为跨部门委员会和顾问团提供技术和管理支持,并相关的信息。
生命科学技术:卫生方面的拨款增幅很大,该领域通常为非国防领域。政府重点在于将大批科技成果转化,对即将突破的领域给予重点支持。
支持的重点是:基因重组药物;
蛋白组结构生物学;
分子数据库;
纳米医学。
除继续支持人类、微生物、植物、动物基因组研究外,美国政府还大力资助人类胚胎干细胞基础研究。国家卫生研究院宣布,它将为3家研究机构提供拨款,以资助它们进行人类胚胎干细胞的基础生物学研究。
信息技术是政府投资的重中之重。
信息技术基础性研究投资很大。对跨部门运作的“网络与信息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的投资稳定增长,由2002财年的19.73亿美元增加到2003财年的20.57亿美元和2004财年的21.79亿美元。其他各部门所占份额:国家科学基金会为第一,2004财年预算7.24亿美元,与头年相比增长达到46%;
国防部2004财年预算小幅增长,达4.6l亿美元,位居第二。
能源是美国政府优先关注的领域之一,政府资助重点是寻求新的化石能和核能供给来源。从能源的研发预算看,布什政府近年来能源研发投资总体变化幅度不大,但有关核能源的项目预算急剧增长,这将通过没有经济效益的石油燃料研发和能源储藏研发投资的减少平衡。在能源发展计划方面,重点提出了以核聚变研究、氢燃料和以燃料电池为动力的“自由汽车”等为主要内容的多项计划。2003年1月,布什宣布正式启动旨在从根本上摆脱美国对外国石油依赖局面的“国家氢燃料研究计划”,并投资近20亿美元,从事氢能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研究,以加速全球范围氢能燃料电池交通工具的使用和推广。该计划提出了氢能工业化生产技术、氢能存储技术、氢能应用开发技术等方面的重点开发项目。
在环境领域,布什政府继续实施全球变化研究。布什曾推出了“气候变化科学计划”,将“气候变化研究计划”和实施已久的“全球变化研究计划”合并到一起,计划为期10年,旨在增加对地球大气环境的了解,为与全球大气变化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并帮助发展中国家评估地区性大气变化问题。该计划预算投入保持17亿美元的水平,其中“气候变化研究计划”的预算由2003财年的启动资金4000万美元上升到2004财年的1.82亿美元。
环境保护局还围绕其战略目标制订了跨年度的中长期计划,并以下面16个研发领域为战略重点:大气颗粒物、饮用水安全、水体质量、全球气候变化、生态系统评价号恢复、人类健康风险评估、扰乱内分泌的化学物质、污染防治和新技术、大气有毒物质、对流层臭氧、食物安全、社区安全、废物管理、污染场所治理、汞、社会经济学研究。
航空和航天:空间科学计划经费进一步增加,增幅达到19%;
同时增加了发展基于空间的核动力预算和核推进系统预算,以用于太阳系探索。此外,NASA在2003~才年预算中还取消了原来的地外行星计划,而代之以探求太阳系生命起源的“新前沿”计划。
学生资助调研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一、调研对象。通过走访、座谈、发放问卷等方式,对20名受资助的春蕾女童、班主任、家长及所在村的村妇代会主任进行了调查。
二、基本情况。
1、女童面临失学原因。
家庭贫困和家长不重视女童教育是导致女童面临失学的主要原因,此外,还有些家长不重视教育以及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也是造成女童面临失学的原因之一。这表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家长不重视教育、尤其是不重视女童教育的观念是导致女童失学的主要原因。春蕾计划的资助使得许多原本处于失学边缘的女童重新获得了受教育的机会。
2、受资助女童的现状。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的女童是春蕾计划资助的主要群体。家庭是否贫困是春蕾计划遴选受助女童的首要标准,同时学习成绩和个人品德也是选择资助对象时考虑的重要因素。在受资助的春蕾女童的主要特征是家庭贫困,但在实际选择资助对象过程中,女童的学习成绩和思想品德也是资助人看重的条件,也是往往是被资助人得到资助的标准。资助人不愿资助那些成绩不好或品德不好的贫困女童,他们希望自己的资助能够带来社会效益。他们认为这样的女童值得资助。春蕾计划资助了切实需要帮助的贫困女童。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受春蕾计划资助的女童家庭处于贫困状态。这些家庭中劳动力少,子女多,家庭负担沉重。受助女童的家长文化程度较低,从整体情况来看,受助女童母亲的文化程度显著地低于其父亲的文化程度。而且父母患有严重疾病或慢性疾病的女童在受助女童中占有相当比例。这些都是造成受助生家庭贫困的可能原因。调查发现,受助女童家庭中,父亲不识字的比例明显高于母亲,有些母亲不识字。受助女童家庭中,父母亲中患有严重或慢性疾病的比例相当高。
3、妇联和学校的纽带作用。
在春蕾计划的实际运作过程中,妇联、学校教育部门起到了相当大的纽带作用,大部分受助女童是通过学校的老师和妇联与春蕾计划建立起联系的。教育部门、学校和老师在春蕾计划的实际运作过程中充当了连接待资助女童和春蕾计划组织实施者(各级妇联、儿基会)的桥梁。在受助女童获得资助的渠道方面,实地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受助女童是通过学校老师争取到资助的。这反映出在实际运作中,春蕾计划的实施者大多依靠教育部门、学校、老师与学生联系,教育部门、学校、老师在春蕾计划的实施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三、主要成效。
1、春蕾计划的作用。
受助女童班主任老师认为,如果没有春蕾计划的资助,该女童必定无法继续上学。一些受助生家长认为:如果没有春蕾计划的资助,自己的孩子会立即失学;
或只能断断续续的上学,随时会有失学的可能;
认为孩子会继续顺利上学的家长几乎没有。可见,春蕾计划有效地缓解了受助女童在接受教育方面所面临的困难。
2、春蕾计划的实际效果。
经过春蕾计划的资助,绝大多数受助女童能够完成当前的学业;
春蕾计划在救助贫困女童方面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在调查中发现,受资助女童得到的资助费用难以应付学习生活开销,多数获得资助的女童家庭仍然需要负担一定的生活费用。这项经济负担随着女童受教育阶段的提高而有明显增加,家长认为现有助学金额度还不足以完全解决孩子的上学问题。
四、改进措施
1、加大春蕾计划的宣传力度。
调查发现,仍有相当一部分受助生及其家长不知道春蕾计划,加强春蕾计划的宣传势在必行。在受助生与资助人的联系方面,受助生给资助人写信报告自己的学习情况的比例较低。不知道资助者是谁,是阻断二者联系的主要障碍。同时,调查还发现,与资助者联系紧密的受助女童更有可能得到资助者的进一步的捐赠和较多的关心。
2、受助女童与资助人要加强联系。
实地调查中发现,我区受助女童很少与资助人写信联系。个中原因主要是孩子不会写信、寄信不便或缺乏必要的督促。调查结果还显示,受助女童与资助者的联系越频繁,就越有可能得到资助者更深层次的帮助。邮寄问卷调查表明,受助过程中有许多女童虽然与资助者有过一次联系,但是这种礼节性的联系并不能够在受助女童和她们的资助者之间建立起紧密的关系。从联系频率与额外资助关系中,可以发现,频繁联系在使得受助女童得到资助者额外捐物捐款的过程中发挥了显著的影响。从联系频率和深入交往的关系中,也可以发现同样的趋势,即与资助者频繁的联系能使得受助女童更加有可能与资助者建立起较深入的关系。
3、正确引导回报社会
在春蕾计划的资助下,绝大多数女童认识到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
在校学习期间,多数受助女童在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春蕾计划的实施还大大提高了受助女童的性别平等意识和公益意识。尤其重要的是,春蕾计划所提供的教育机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受助女童的命运,许多女童由于受到春蕾计划的资助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在春蕾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