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工作计划 >

国企深化改革工作计划【五篇】

时间:2023-06-16 10:05:06 来源:晨阳文秘网

国企深化改革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一、2007年改革工作进展(一)明确了“十一五”电力体制改革的各项任务为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在认真总结改革经验、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4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企深化改革工作计划【五篇】,供大家参考。

国企深化改革工作计划【五篇】

国企深化改革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2007年改革工作进展

(一)明确了“十一五”电力体制改革的各项任务

为进一步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在认真总结改革经验、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4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关于“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这是继国务院国发〔2002〕5号文件之后,推进电力体制改革的又一个纲领性文件。文件在总结“十五”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分析当前电力发展的主要问题和突出矛盾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十一五”电力体制改革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和工作步骤。为贯彻落实好《实施意见》,明确工作责任,提高工作效率,切实把各项改革工作落到实处。8月24日,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又将《实施意见》,分解为30项具体工作,印发了《关于“十一五”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与工作分工的通知》,根据发改委、国资委、电监会、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的工作职责,进一步落实了任务分工。

(二)组织实施了预留发电资产变现工作

为支持电力主辅分离改革,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和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的工作部署,从2006年8月开始,电监会牵头组织实施920万千瓦发电资产变现工作。在国家发改委、国资委、财政部、证监会等有关部门和电力企业的大力支持及共同努力下,按照“依法合规、公开透明、规范操作、缜密细致”的要求,经过中介机构选聘、尽职调查、审计评估、出售方式确认、竞价、签署出售协议等过程,顺利完成了920万千瓦发电资产变现工作。变现结果超过原有预期,变现资金收缴工作进展顺利。

按照国务院和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的要求,为支持电网建设、支付必要的改革成本,2007年上半年,电监会会同国家电网公司启动了647万发电资产变现工作。在听取主要发电企业、目标企业、有关部委司局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647万千瓦发电资产变现工作操作方案》,提出了具体工作计划。2007年底,647万发电资产变现主体工作按期完成:定价方式、出售方案及后续工作安排建议已经电力体制工作小组审定,并在年前签署了安全生产和经营管理的移交协议。

(三)研究解决了发电资产划转移交遗留问题

自2002年厂网分开后,有关发电资产移交工作,计划于2003年6月底完成,由于在建项目资本金、投资收益分配、折旧和流动资金返还、担保责任、债权债务和陈欠电费等资产财务问题,以及产权归属、企业改制、外商投资等遗留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资产财务划转移交工作一直没有完成,不仅影响到发电企业的项目建设、安全运行,也影响到职工队伍稳定和电力体制改革形象。

从2006年10月份开始,按照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的要求,电监会牵头,会同财政部、发改委、国资委对厂网分开以来所有遗留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区分共性和个性问题,分类处理,协调和督促有关各方互谅互让、形成共识,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努力,发电资产划转移交遗留问题已处理完毕。

对共性问题,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电力企业采取集中办公方式,按照依法合规、公平合理、操作简便和先易后难的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真听取有关各方意见,经过反复核对和多次协商,最终提出了一揽子解决方案,提请工作小组印发了《关于电力资产划转移交有关遗留问题的通知》,处理了涉及40余家发电企业、18家网省公司,高达346亿元争议资金的遗留问题。对个案问题,采取专题小组方式,按照轻重缓急原则进行专题研究,按照有关政策文件,深入调查研究,分清是非曲直,逐一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协调处理了丹河电厂归属、青山热电厂“一厂多制”、闸口艮山门离退休职工上访、天生桥二级电站股权归属等一批典型个案问题。

(四)研究提出了主辅分离改革和规范电力企业职工持股行为的有关方案

按照国务院154次常务会议精神和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的工作要求,国资委会同国家电网公司和中国南方电网公司,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有关方面意见,研究提出了《电网主辅分离改革及电力设计、施工企业一体化重组方案》。为了规范电力市场秩序和企业改制工作,按照《实施意见》的要求,国资委会同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电监会研究制定了《关于规范电力系统职工投资发电企业的意见》。

(五)继续加强和完善电力市场建设工作

电监会继续推进区域电力市场平台建设,对东北、华东电力市场试点工作进行了总结,客观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加强市场建设的工作意见。开展了电力市场建设的理论研究,进一步完善了东北、华东、南方区域电力市场的制度设计,为进一步模拟运行创造了条件。华北、西北、华中区域电力市场建设方案的研究工作,也取得重要成果。

结合电力市场建设,电监会会同国家发改委等有关部门开展的大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试点工和扎实推进。吉林、广东的直接交易试点初见成效。同时,研究制定了大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用电企业准入技术条件和能耗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用户和独立配电企业情况调查。在积累改革经验、统一各方认识的同时,有效促进了企业技术升级和节能减排,为进一步组织和完善大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试点,奠定了工作基础。

(六)着手开展电力体制改革重大问题研究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国有关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于2007年下半年印发了《关于组织开展电力体制改革重大课题研究工作的通知》,要求在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办公室会同电监会、发改委、国资委、财政部,计划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分别对输配电和调度管理体制、农电发展与管理体制、节能调度与电力市场建设、输配电价与销售电价、输配业务财务分开核算、深化电力企业改革等涉及继续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重大问题,组织国内外专家和电力企业进行专题研究,并适时组织相关试点工作。

二、2008年改革动态

“十一五”期间,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和〔2007〕19号文件要求,在巩固厂网分开的基础上,逐步推进主辅分离,改进发电调度方式,加快电力市场建设,创造条件稳步实行输配分开试点和深化农村电力体制改革试点,积极培育市场主体,全面推进电价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初步形成政府宏观调控和有效监管下的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主要工作有以下方面:

1.利用市场化手段,大力开展节能优化调度。

2.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区域电力市场建设。

3.继续深化电价改革,逐步理顺电价机制。

国企深化改革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这次政府机构改革工作会议是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党的**和**精神,提高思想认识,明确目标任务,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积极稳妥地推进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重要意义

党的**提出了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专门研究了机构改革问题,并通过了《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意见》。去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中办发[20**]15号),进一步明确了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指导思想和重要任务。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深刻论述了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提高认识。

首先,推进机构改革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政府机关是国家行政权力的载体,承担着大量的经济社会管理事务,直接面对基层和广大群众。改革开放以来,政府机构改革进行过多次,但政企政事不分、职责关系不顺、行政效率不高以及形式主义、作风等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影响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影响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求我们的各级政府廉洁勤政、务实高效。要通过积极推进政府机构改革,不断调整和完善生产关系,变革上层建筑不适应的部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切实实现、维护和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其次,推进机构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四大以来,按照中央的部署,我们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为目标,不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必须看到,我们过去所进行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具有阶段性和过渡性的特点。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20**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越来越多的问题集中在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上。比较突出地表现在:长期形成的部门管理体制以及由此带来的政府权力部门化的倾向仍未得到解决;
一些部门、行业和地区之间的分割和封锁,制约着市场体系的培育、发展,助长了行业和地方保护主义以及无序竞争;
一些职能部门仍习惯于靠行政手段管理经济事务,不善于用经济的、法律的手段进行管理。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能交叉和重叠现象依然存在,影响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政府仍然包揽过多,社会中介组织没有充分发挥有效作用。要通过推进政府机构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上的基础作用,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创造必要的条件。

第三,推进机构改革是进一步提高政府机关工作水平的重要途径。这次政府机构改革,是在过去改革基础上的深化。政府要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担负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任,就必须改革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改革行政审批制度,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强化依法行政,不断提高政府机关的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确保全市现代化建设事业顺利进行。

二、突出重点,全面完成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的各项任务

这次政府机构改革的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紧紧抓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关键,调整和完善政府机构设置,科学规范政府部门职能,改进管理方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总的要求是,坚持“上下基本对应”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推进机构调整和职能整合;
坚持政企、政事、政社分开的原则,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上来;
坚持权责一致的原则,进一步理顺部门职责关系,科学界定部门职能分工,克服多头管理、政出多门的弊端;
坚持依法行政的原则,加强行政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实现政府职能、机构编制和工作程序的法定化。

(一)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组建市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目的是搞好国有企业,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发展和壮大国有经济,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将市委组织部有关组织指导市属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和对其领导人员教育、培训、考察、选聘等管理职能,市经济贸易委员会承担的指导国有企业改革和管理的职能,市财政局承担的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部分职能,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承担的拟定市属国有企业经营者收入分配政策、审核市属企业工资总额及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工资标准的职能进行整合,组建市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国资委)。市国资委为市政府直属的正处级特设机构,由市政府授权,代表国家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实行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这样设置可以改变国有资产多头管理和出资人不到位的状况,减少管理层次,有利于国有资产的集中统一监管,而且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按照《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政企分开以及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市国资委依法对市属国有或国有控股、参股企业的国有资产(不含金融类企业)进行监管,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不得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企业应自觉接受市国资委的监管,不得损害所有者权益,同时努力提高经济效益。

(二)与省政府机构改革基本相衔接,对区域经济调节体系、流通管理体制、安全生产监管体制等进行调整和改革

­——加强和完善市政府区域经济调节体系。将市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客观上要求把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从宏观角度协调各方面改革,使改革更好地为发展服务。目前,市级政府区域经济调节体系中存在着管理分散、职能交叉的问题,不利于提高区域经济调节的有效性和增强综合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此,将市发展计划委员会改组为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担综合研究拟定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指导经济体制改革的职能。将原市经济贸易委员会管理的需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批、核准的技术改造投资管理职责划入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这一机构及职能的调整,把改革和发展密切结合起来,对于进一步提高地区经济调节的有效性,增强综合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继续推进流通管理体制改革。组建市商务局,为市政府工作部门。将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市招商合作局)承担的职能,市经济贸易委员会承担的内贸管理、对外经济协调和产业损害调查、重要工业品和原材料的进出口计划组织实施等职能,市发展计划委员会承担的农产品进出口计划组织实施等职能,市内贸工作办公室有关国内贸易管理的职能并入市商务局,以整合市政府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管理职能,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和内外贸业务相互融合的发展趋势,实行我市国内贸易和对外贸易的统一管理,促进现代市场体系的形成。市商务局加挂市招商合作局牌子。市内贸工作办公室有关蔬菜管理的职能划归市农业局承担。撤销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市内贸工作办公室。

——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建设。为进一步强化全市安全生产的综合监督管理,理顺监管体制,提高监管权威,将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改为市政府工作部门。撤销市煤炭局加挂的市煤炭安全生产监督局牌子。同时对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职能进行调整。

——推进工业经济宏观运行管理体制改革。组建市经济委员会,为市政府工作部门。除将原市经贸委的有关职能分别划归市国资委、发改委、商务局外,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其余各项职能、市乡镇企业局(市民营经济发展局)有关工业企业、工业经济和民营经济管理的职能划归市经济委员会。撤消市经济贸易委员会。市经济委员会作为市政府综合管理工业经济的部门,履行市政府对工业经济的指导、管理和协调、服务职能。撤销市民营经济发展局,市乡镇企业局改组为副处级事业机构,归口市农业局管理,继续承担有关农业企业(种植业、养殖业)管理和乡镇企业统计管理职能。

——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根据《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通知》(湘政发[20**]8号)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在郴州市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的批复》(湘政函[20**]214号)精神,组建郴州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为市政府工作部门,正处级。将分散在各个执法主体的有关城市管理方面的行政处罚权,集中由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依法独立行使,以解决城市管理中多头执法、职权交叉、执法扰民和执法机构膨胀等问题,降低行政执法成本,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和效率。撤销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支队。

——推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综合协调发展。将市计划生育委员会更名为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的研究和实施。

——加强市政府对农村工作的管理。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加挂市人民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牌子。

——根据国务院《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和省政府20**年第178号令及有关规定,理顺市区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上收北湖区、苏仙区环境保护局,由市环境保护局垂直管理。县(市)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仍由市、县(市)政府双重领导,以县(市)政府为主。

此外,进一步深化行业管理机构的改革,对商业物资、冶金建材、机电化工、轻纺等4个行业管理办公室人员编制按“只出不进,只减不增”的原则进行管理。

三、加强领导,积极稳妥地推进市县两级政府机构改革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这次机构改革工作。市机构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深入学习领会中央及省委、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的基础上,认真听取了有关方面及相关部门的意见,通过调查研究拿出了市级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对这个方案,市委常委会议、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编委会进行了多次研究讨论和完善,认为这个方案符合我市实际。今年8月23日,省委、省政府下发了湘委[20**]12号文件,批复同意我市市级政府机构改革方案。到目前为止,机构改革的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这次市、县(市、区)政府机构改革虽然机构变动不多,但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必须加强领导,严明纪律,周密安排部署,积极稳妥地做好组织实施工作。

一是要切实加强领导。这次会议后,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立即行动起来,抓紧进行机构改革的组织实施工作。要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主要领导亲自抓,切实负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保证按时按质完成改革任务;
撤并部门的领导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善始善终地处理好改革中的相关事宜;
新组建单位的领导班子成员要尽快到岗到位,迅速开展工作,首先抓紧制定好“三定”方案。各部门要进行深入动员,按照这次会议的要求,组织专门力量,认真搞好机构改革工作。各县(市、区)也要立即启动改革工作,按照《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市(州)县(市、区)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湘办发[20**]4号)文件的要求,抓紧制定本级政府改革方案,力争12月底前完成方案报批,2005年元月底前方案实施到位。在改革过程中,无论是人员定岗交流,还是资产清理划转工作,都要做到方法步骤明确,措施积极稳妥,工作细致周密,确保各部门各单位思想不散,秩序不乱,工作不断,国有资产不流失。市编办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同组织、人事、财政及机构调整有关单位密切联系,相互配合,共同负责,注意了解掌握改革动态,及时研究解决机构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二是要认真搞好“三定”。这项工作分三个层次进行,力争年底前基本完成。第一,为保证新组建机构尽快运转,要尽快制定出市国资委、发展改革委、经委、商务局、安监局、乡镇企业局等6个新组建机构的“三定”方案。第二,对这次机构改革涉及的市计生委、财政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的“三定”规定进行修改,并且,对部分隶属于原有机构的下属二级机构,要及时调整归属,做好人员编制划转工作。第三,按照规范完善行政许可管理、转变职能、理顺关系的要求,重新审视和修改市政府其他部门的“三定”方案。这次市、县(市、区)政府机构改革,主要是机构和职能的调整,一般不进行人员编制的精简和分流。在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的核定方面,一是坚持不超总额的原则。在不突破现有机构限额的情况下,机构按职能整合的要求调整设置;
新组建的机构,按“人随事走”的原则进行人员编制划转,一般不新增编制;
内设机构设置要合理。二是坚持“人随事走”的原则。凡涉及职能划转时,原确定给该项职能的编制和在编人员随职能一并划转。机关综合、后勤和离退休管理服务等职能及人员编制的划转,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三是要严肃机构改革纪律。前不久,市纪委、市编办、市监察局联合转发了省纪委、省编办、省监察厅《关于严肃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纪律的通知》(郴纪发[20**]13号),各部门要认真遵守,严格执行。特别是各部门的领导干部,更要坚持党性原则,强化纪律观念,正确对待个人的进退去留,带头遵守机构改革的纪律规定。要严格执行机构编制纪律,严禁擅自增设机构,突破编制增加人员,超职数配备干部;
要严格执行组织人事纪律,严禁借机构改革之机突击进人、突击提高干部职级待遇、突击评定专业技术职称;
要严格遵守财经纪律,严禁用公款大吃大喝和滥发钱物及有价证券;
要严格执行保密纪律,保证党和国家秘密的安全,切实加强对文件的管理,确保不泄密。纪检、监察、机构编制、组织、人事、财政、审计、档案和保密等部门要按照各自分工,加强监督检查和指导协调,及时发现、查处机构改革中出现的违纪问题。

国企深化改革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CDIO 计算机专业 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074-02

工程师是未来世界的创造者。我国经济和工业在经历了三十多年飞速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正处在从低成本、低创新的劳动密集型向高技术、高创新的技术密集型转变特殊工业化阶段[1],需要更多更好的创新工程技术人才来推动经济转型。工程教育在当前和今后相当一段时期都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中之重[2]。我国是工程教育的第一大国,但不是工程教育的强国[3]。目前满足企业和市场需求的工程技术型人才奇缺,高等教育与时俱进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即满足质量又达到数量各类工程技术人员,成为中国高等工科院校伟大历史使命。

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4],对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具有战略指导意义。我校作为实施“卓越计划”的地方性高等本科院校之一。“卓越计划”实施以来,立足自身实际,进行合理定位,挖掘自身优势,凝炼办学特色,围绕“卓越计划”实施目标,结合CDIO工程教育教学理念,深化教学改革,建立完善制度机制保障体系,调动系企生各方积极性进行深度合作,全面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CDIO与“卓越计划”

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5]。CDIO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6]: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重点任务是在校企合作培养机制、工程教育模式、工程教育师资队伍、工程教育开放、工程教育标准等。“卓越计划”是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目标,而CDIO是实现这个目标合适的手段之一。“卓越计划”为推动CDIO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促进了CDIO的进一步深化。

2 计算机类专业行业特色

目前高校计算机类专业的办学情况与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不相匹配,主要表现在人才培养规格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人才需求脱离[7]。其深层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从专业建设的角度看,培养目标应该结合计算机专业在本行业的需求及行业特色,就业市场导向不明确是主要的问题。

信息时代席卷全球的信息科技产品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深刻的变革,信息产业已成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8]。计算机产业作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其迅猛发展的关键是有一大批从事IT技术创新的人才。中国IT市场的快速稳定增长,IT人才的短缺现象将会越来越严重。

计算机专业人才主要划分为三类[9]:(1)研究型人才。主要从事计算机基础理论、新一代计算机及其软件核心技术与产品等方面的研发工作。对他们的基本要求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工程型人才。主要从事计算机软硬件产品的工程性开发和实现工作。对他们的主要要求是技术原理的熟练应用(包括创造性应用)、在性能等诸因素和代价之间的权衡、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等;
(3)应用型(信息化类型)人才。他们主要从事企业与政府信息系统的建设、管理、运行、维护的技术工作,以及在计算机与软件企业中从事系统集成或售前售后服务的技术工作。对他们的要求是熟悉多种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工作原理,能够从技术上实施信息化系统的构成和配置。目前,在国家“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指导下,我国计算机市场的主体仍然是行业应用市场。计算机专业发展方向主要是计游戏软件开发、计算机应用(嵌入式)开发、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我校计科专业以学生为中心,以应用为目的,以行业为标杆,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保证进行了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与实践。

3 改革措施

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针对我校计算机专业教师队伍工程实践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的现状,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如下改革:(1)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在全校以专家讲座、报告、会议、沙龙等形式积极组织教师学习、交流、探讨CDIO工程教育理念,大力推广并鼓励教师实践应用工程教育教学方法,在全校师生中形成了改革的共识,凝聚了改革的合力,活跃了师生教学思维;
(2)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我校作为省属地方性本科院校,学校结合自身实际,确定我校培养目标是服务地方、辐射全国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积极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深入挖掘学校自身的优势,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办学不求大求全力争办出自己的特色;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我校计科于1999年开始招生,在十多年的办学过程中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2006年我系率先提出并实施“1+2”动态人才培养模式,采取一个专业两个方向尊重学生发展个性的多层次、多目标的动态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在大三一期进行专业方向分流。采取“3.5+0.5”的动态人才培养模式,最后一个学期到企业进行实习、实践、学习和做毕业设计,学生在企业学习可以与学校应修相关课程置换获取学分。该模式与卓越计划思路一致,为实施卓越计划提供了很好的改革基础。目前我校计算机专业开设三个专业方向,即嵌入式技术、智能终端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4)创立人才培养“校企生”合作机制。从2006年开始我校为计算机专业建设校外实习基地,目前建立稳定的就业实习基地8个。积极探讨能调动系部、企业和学生的合作机制,让系部在校企合作中在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改善教师福利等方面收到实效,让企业在联合培养中得到优秀人才提供支持及节省企业人才培训开支等方面获得经济利益,让学生能真实参与社会实践,提高工程应用能力,同时为学生毕业设计及就业提供渠道,实现“校企生”三赢;
(5)优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构建基础加专业加特长的“1+3+1”课程教学体系,即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必修、专业限选、专业任选)+专业技能特长,注重课程之间的联系,以企业实践项目来驱动进行教学改革;
(6)建设工程实践教师队伍。为确保“卓越计划”的实施效果,学校积极引进和培养具有较深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和丰富行业工程经验的教师。鼓励教师开展校企横向合作科研项目,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和指导教学,辅导学生科技创新大赛。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学习提高工程教育能力等。从实习实训基地聘请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专家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来校讲学、指导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保证了“卓越计划”的师资队伍质量;
(7)完善质量保障制度。建立健全多渠道反馈质控体系。为了切实落实好“卓越计划”战略,我校建立了一系列保障质量的管理制度,在组织、政策、经费等方面加强保障体系。建立学生、教师、企业、社会多方信息收集渠道和反馈机制,逐步完善学生质量监控体系,保障“卓越计划”顺利实施。

4 结语

我校在实施“卓越计划”以来,通过连续三年信息反馈渠道收集的反馈意见中,计科专业毕业学生对学校的培养模式及教师教学水平满意度达100%,企业、用人单位及社会对我校毕业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评价极高。我校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从制度和机制上下工夫,改革常规制度、分配制度、考核评价与激励机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目前我校是全国高校就业50强高校之一,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实现学校教学体系与社会实践环节的有机对接,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是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长期进行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 高有华,翟慧萍,邵岳,等.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电工学”课程改革[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2(9):74-76.

[2] 林健.卓越工程师创新能力的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5):1-17.

[3] 李继怀,王力军.工程教育的理性回归与卓越工程师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3):140-142.

[4] 张安富,刘兴凤.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56-59.

[5] 林健.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5):1-9.

[6] 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3.

[7] 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1(32):47-56.

国企深化改革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近年来,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产权形式、管理模式、经营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而改变了企业计划生育管理的外部和内部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整个经济社会正从传统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企业逐步剥离办社会职能。企业正处于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同时,社会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制度不断深化,企业将逐步改革原有的管理模式,改变企业办社会的状况,有步骤地把企业承担的社会保障、公共交通、治安、教育、托幼、医疗卫生等社会功能转交给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职工流动快、变动大,下岗待工等人员增多。以某国有特大企业为例,在推进减员增效工作中,大批职工提前退休、下岗分流,协议解除劳动合同人员等,给计划生育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二、企业计划生育管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总的来看,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原来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的一整套企业计划生育管理方法,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遇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1.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企业原来承担的不少社会功能逐步与企业剥离,职工依附于企业,企业包揽职工的生老病死,企业对职工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比较容易,约束力也较大。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社会养老保障和医疗体系的逐步完善,企业的社会功能逐步减少,职工对企业的依附性减少;
同时,企业人员流动速度加快,下岗待工,协议保留劳动关系、协议解除劳动合同等等人员增加,因此,企业本身的计生管理难度增加。

2.原来单一的企业计划生育管理模式已难以适应企业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由于绝大部分企业是国有和集体所有制,因此,企业计划生育管理的模式也比较单一。随着企业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发展,老一套的国有和集体企业计划生育管理方法很难适用于其他所有制形式的企业。

3.企业计划生育管理的薄弱点和空白点呈扩大趋势。在市场竞争只,不少国有、集体企业出现了经济效益的滑坡、亏损,从而导致了计划生育工作的滑坡。一些大中型企业在内部改革过程中,撤消或者合并计划生育管理部门,削减计划生育管理人员,使企业计生工作力量受到削弱。同时,在新建企业特别是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的大量增加过程中,计划生育管理没有及时跟上,企业计生管理的空白点增多。

三、新形势下改进企业计划生育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1.要正确处理好企业的改革发展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关系。人口问题是21世纪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人口与发展紧密相关,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加快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转变群众生育观念、提高人口素质。人口环境的进一步优化、人口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会促进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因此,企业的改革与发展同整体的人口计生工作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适应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同时,企业作为社会的细胞,在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中责无旁贷,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承担管理计划生育的责任。新形势下,企业计划生育工作虽然不能放,但迫切需要改进工作方法,要尽快探索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企业计划生育管理新路子。企业计划生育工作要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适应企业所有制形式的多样化发展,适应企业变化快、从“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的数量不断增加的趋势。

2.积极推进计划生育工作法定代表人负责制。计划生育工作法定代表人负责制是新形势下企业计划生育管理的重要手段,当前及今后,要进一步改进完善法定代表人负责制的具体办法,针对不同所有制形式、不同规模的企业,采取简便、灵活、多样的方法落实法定代表人负责制。通过法定代表人负责制,明确企业的计划生育管理责任和目标,落实企业计划生育工作人员、计划生育经费及相关措施,落实各项计划生育奖励待遇。在新的形势下,对于企业内部的计生部门设置、计生工作人员的配备,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允许企业根据实际自己确定,但要明确,企业不管大小、所有制形式如何,都要落实计划生育工作的部门、人员、经费、措施以及计划生育的奖励和优惠政策,使计生工作在企业有部门管,有人抓。从目前情况看,除大型企业外,计划生育工作可由企业内部的行政机构、职工卫生院(所)、工会、计生协会等来抓。

3.进一步理顺条块对单位的计划生育管理关系。对于企业的计划生育管理要实行“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根据新的形势,重新明确块和条的职责,避免出现重复管理或者管理真空。块块的职责主要有:一是与单位签定计划生育工作责任书;
二是对单位执行计划生育的单位进行处罚;
三是为单位开展计划生育工作提供服务;
四是对单位计划生育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评估。特别要指出的是,块块应重点加强对无主管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的计划生育工作管理。条条仍然不能放松对于下属企业的计划生育管理,职责主要有:一是督促下属企业做到而种生产一起抓,而个文明一起建,督促落实计划生育管理网络,人员和经费,落实法定代表负责制;
二是帮助块协调解决计划生育工作中的矛盾和难题。要进一步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现居住地管理,减轻企业的不必要负担,多提供服务,切实减少考核检查,减少开会,减少报表,避免形式主义。在管理上要突出依法行政,要重点做好对企业落实计生奖励待遇带情况的督促。要与企业共同做好下岗待工、协议保留劳动关系等人员的计生管理。要加强对企业的分类和分级管理,国有特大企业有着完善的管理网络和有效的管理制度,可以放手加强自我管理,大型企业可由区、县计生委直接管理,中型企业可由乡(镇)、街道管理,小型企业可由居委(村委)管理。可尝试对企业计生工作的代管理和代服务,并收取必要的代管费。要充分发挥社区计划生育生殖保健综合服务站的作用,协助企业开展计划生育宣传和服务。

4.改进计划生育奖励待遇政策的落实办法,逐步向社会。化方向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正在逐步改革原有的企业办社会的状况,有步骤地把企业承担的社会保障、公共交通、治安、教育、托幼、医疗卫生等社会功能转交给社会,而现有的计划生育奖励待遇政策的具体落实办法并未给上企业改革的步伐,使而者之间不相适应,造成许多计划生育奖励待遇政策无法落实。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计划生育奖励待遇不落实的问题,必须调整计划生育奖励待遇政策的具体落实办法,跟上企业改革的步伐,逐步向社会化方向发展。

国企深化改革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欧洲一体化以后,欧洲高校进一步加强了与工业界的紧密结合,通过加强校际协作、学生交流等促进工程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日本、韩国、印度等国把实行产学合作、培养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作为工程教育改革的重点。加强工程师的综合素质培养;
实施领导力培训计划,培养工科学生引领本国和世界工程科技发展的能力;
培养工程师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美国的工程教育开展比较成熟,早在1949年MIT就发表了著名的Lewis报告,提出“实事求是的专业人员”概念,强调工程教育的实践和综合;
1955年ASEE发表Grinter报告,提出了“工程科学”的概念,建立了完整的工程教育课程结构模式;
1967年的《工程教育目标报告》提出了五年一贯制和工程硕士计划,改变了美国高校以研究为取向的传统路线;
1989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发表《美国工程教育实践模式》,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程教育实践模式。2005年美国工程院(NAE)发表《2020工程师培养报告》,研究了2020年工程教育的战略、工程教育实施项目与机制,以及对2020年工程教育的具体建议。欧盟也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先后推出了一系列的研究计划,对工程教育的类型、模式和核心课程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受前苏联影响,习惯于从系统性和科学性出发组织课程及内容,而较少从需求出发进行考虑,体现了一种典型的学科课程观。这种传统的思维模式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几十年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我国近30年的课程体系改革,基本的思路还是在原有课程体系下的改善,而没有从根本上变革。表现在:大部分工程教育依然维持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的三段论模式;
没有打破学科的壁垒,课程的思维仍在学科内单向进行;
工程实践课与理论课的矛盾仍未解决。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之前,包括天津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内的高校已有计划、有目的地系统总结美欧日澳等发达国家和国内院校工程创新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拟制了“工程创新人才基本要求大纲”,从工程创新人才的品行、能力、知识多个维度将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进一步细化,并通过品德养成计划、心理健康计划、工程实践校企合作下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实践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特点和需求,从工程教育现状分析、校企合作互动模式的角度论述了校企合作下工程教育的能力培养计划、创新能力培养计划等教育实践当中的具体改革来完成培养目标的实现。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较早推进了工程教育改革实验区建设,加强实验室建设,改进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方法,培养教师具有较高的工程素质,进而推进工程教育改革。近年来,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该计划是教育部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包括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天津大学在内的61所高校,成为首批实施“卓越计划”的高校。“卓越计划”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原则,从创立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创新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制订“卓越计划”人才培养标准等五方面推进该计划的实施。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第一批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985高校,结合自身在工科专业和工程教育领域的传统优势,提出了“弘扬传统、与时俱进,科研支撑、校企联合,强化实践,突出特色,面向世界、培育英才”的基本思路,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通用标准优化和调整了本科、研究生各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倡学校各专业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既能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优势,又能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是高校与企业双赢的模式之一。企业参与工程教育,可以更好地宣传企业文化,满足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学校为企业参与工程教育提供有利条件,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程实际经验。以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为例,该专业目前共有在校生858人,为国防科工委“十一五”国防重点专业,所属动力机械及工程热物理学科为国家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教学和科研实力雄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实施以来,该专业与哈电集团下属的哈尔滨电机厂、锅炉厂和汽轮机厂等企业签署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合作协议”。此外,学科牵头与哈尔滨电机厂共建了面向全国高校的部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校企合作层次得到了进一步提高。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以来,通过和企业的密切联系和深度合作,形成了若干校企合作的互动模式。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企业参与培养计划的制定由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标准,根据培养标准,校企联合制定培养大纲,共同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包括企业学习阶段培养方案的制订。学校在进行本科生培养计划方案修订过程中,通过与企业充分沟通,在第二学年新开设了“项目学习方法与实践”课程,在第三学年新开设了“企业专家讲座”课程,并结合工程化培养的需求详细制定了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另外,在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情况下,结合专业课程及就业需求,深入分析和制定了学生实习计划,使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的组织机构和生产组织管理情况、主要产品的开发方法和生产流程、产品的工作原理及典型部件的装配工艺过程、先进制造技术和现代化生产方式、技术文档资料的编写和管理规范等。

2.共同开发和共享人才资源企业具有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学校具有基础理论扎实的研究人员,双方可互为提供科研、讲学条件,形成优势互补,共同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学校每年派遣一定数量青年教师到企业接受工程化培养,也为企业科技人员提供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在职培训、学术讲座等形式的继续教育。另外,依托哈尔滨锅炉厂、电机厂、汽轮机厂等国有企业的资源,以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与国内大中型企业的长期科研和教学合作为基础,从企业中聘请富有教学经验的高级工程师壮大教师队伍。国有企业的工程师具有丰富工程经历和掌握较先进的工程技术,是补充“卓越工程师”教师队伍的师资源泉,目前已有10余名高级工程师在从事本科生毕业设计指导、研究生合作培养等教学工作。

3.加强本科毕业设计的工程化背景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每年约有40名本科生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毕业课题全部来自企业生产、开发和测试的实际工作,参与卓越计划的学生全部实施双导师制,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制定毕业设计任务书,企业导师全程参与学生的毕业设计指导。答辩委员会由校企双方相关人员组成,答辩小组根据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情况和答辩情况给学生评定成绩,并向院学位委员会提出是否授予学士学位的建议。目前已有约70名参与校企合作培养的学生顺利毕业并获得学位,其中5名学生论文获得校优秀毕业论文。

4.建立应用型研究生企业实习基地校企联合培养基地聘请企业专家作为应用型研究生的合作导师,实行双师制,即由校内硕士生导师和企业合作导师共同指导应用型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入学后由所在学院学科点和企业实习基地商讨安排校内导师和企业合作导师,学校导师负责制定培养计划,并与企业导师充分协商,为研究生选定学位论文题目。研究生按培养计划要求在第一学年内完成课程学习、文献检索并做好开题报告,第二学年进入企业开展课题研究,按要求完成论文后回校参加答辩。2011年以来,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联合建立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遴选出6位具有丰富工程背景的技术专家担任应用型硕士指导教师,已合作指导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8人。先后已有30余人进入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进行实习并参与工程项目的现场调试,有15人在哈尔滨大电机研究所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工作,1人硕士毕业论文被评为黑龙江省优秀硕士论文。在硕士研究生工程化培养期间,通过企业的国内外技术交流平台选送5人参加国际会议,研究生发表EI、SCI检索学术论文20余篇,参加校企合作培养的研究生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有了大幅提高。

5.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科研合作学校和企业研究机构合作,先后共同申报并获得了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科技部重大专项在内的多项科研合作。在科研项目的支撑下,参与项目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优秀的本科生有了更多与企业接触、和生产实际接触的机会,且以上科研成果都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并进行推广应用。学校与企业的科研合作一定程度上为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可持续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