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工作计划 >

卫生健康监管工作计划【五篇】(范文推荐)

时间:2023-06-16 10:40:07 来源:晨阳文秘网

卫生健康监管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一、卫生局机关卫生局设置党政综合办公室,下设党务办公室、行政办公室、业务办公室、财务室各一个。工作职责:1、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并监督实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卫生健康监管工作计划【五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卫生健康监管工作计划【五篇】

卫生健康监管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卫生局机关

卫生局设置党政综合办公室,下设党务办公室、行政办公室、业务办公室、财务室各一个。

工作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关于卫生工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并监督实施,研究制定卫生工作的有关政策、办法、措施,并组织实施。

2、研究制定全区卫生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重大疾病的防治规划,并组织实施。

3、依据卫生法规、标准,对社会公共卫生、劳动卫生、食品卫生、传染病管理等进行监督检查,对重大疾病及医疗质量等实行监测。

4、负责管理驻区、区属医疗机构、机关、学校、厂矿、企事业医务所室、个体诊所及乡村医生。

5、负责卫生技术人员职业道德和法制教育,促进卫生行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6、承办区政府和市卫生局交办的其它工作。

二、区医院

医院设置职能、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科室6个(行政办公室、医务科、护理部、门诊办公室、财务科、总科)设临床科室13个(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中西医结合科、五官科、急诊科、家床科、涉外科、麻醉科、肠道门诊、针炙科、皮肤科),辅助科室8个(放射科、检验科、药局、药械、电生理、理疗室、供应室、挂号室),设床位100张。

工作职责:

为人民群众提供医疗、护理及保健服务。具体有:医疗与护理、医学教学与研究、卫生医疗人员培训、卫生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保健与健康教育

三、区防疫站

内设职能及业务科室9个:办公室、防疫科、免疫科、结防科、消杀科、学校卫生科、检验科、体检科、财务科。

工作职责:

承担着全区40万常住人口的各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计划免疫监督管理、地方病监督管理、食品检验、公共场所、医疗机构消毒监测管理、辖区内中小学生的学校卫生监督管理,为从业人员体检、艾滋病采血,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疫情。

四、区妇幼保健所

内设行政科(包括总务、收费、药房、处置)、儿童保健科、妇女保健科、检验科、防保科和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

工作职责:

认真贯彻落实一法两纲,以儿保、妇保两个系统的管理为主,开展社区预防疾病的统计、调查、预防、接种等工作。

五、区卫生监督所

由综合管理、许可审查、监督执法、稽查、四部分组成,具体分设五个执法业务科室:稽查科、证照科、法制科、食品卫生监督科、公共场所监督科2个、医疗监督科、职业病科、传染病监督科、乡镇卫生监督科和综合办公室。

工作职责:

承担着全区食品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和医疗机构、采供血部门的卫生监督管理,实行一职多能、综合执法的新体制。

六、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

管理辖区内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目前中心有4个、站有47个)

工作职责:

负责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组织领导、规划设置、业务管理、行政管理、药品管理等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的主要职责: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服务为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

七、镇卫生院

针对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开展医疗诊治服务;
开展农村儿童计划免疫及预防保健工作以及初级卫生保健计划的实施。

八、健康教育所

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改变人们的不良行为与习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对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的指导;
加强卫生科普知识的宣传;
开展健康教育咨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研究;
进行健康教育效果监测评价:

九、农合办

1、制定年度合作医疗工作方案。

2、制定资金的预算和决算方案。

3、建立和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

4、合作医疗资金的使用和管理。

5、监管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质量及合理使用费用,对农民医药费发票的审核报销。

6、对合作医疗定点机构的有关业务进行管理和监督,查处各种违规行为。

7、处理日常事务。

8、对镇合作医疗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

9、建立合作医疗信息管理系统,负责收集、分析、传递合作医疗信息。

10、协调各部门、各方面的关系。

卫生健康监管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一、农村卫生

(一)开展调查研究,加强乡镇卫生院和村级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解决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进一步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推动我省农村卫生事业发展。

(二)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施行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制定《*省乡村医生注册管理办法(试行)》,组织做好乡医的执业注册工作。组织开展《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的学习宣传,组织对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有关人员的培训,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三)根据农村卫生工作发展的需要,抓紧制订乡镇卫生院管理制度、镇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方案、农村卫生站的建设标准。

(四)加强基层队伍建设,提高基层服务水平。组织实施乡镇卫生院长管理知识、乡镇卫生院传染病主检医师和乡村医生传染病防治基本知识培训项目,加强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提高乡镇卫生院的队伍素质和服务水平。

二、社区卫生

(一)制订《*省*-2010年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规划》。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和城镇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并根据需要进行结构和功能改造。按照卫生部颁布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原则与标准,对现有城镇卫生资源统筹规划、合理卫生配置,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综合服务功能。针对危害居民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有计划地实施社区干预,建设健康社区。鼓励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二)继续通过开展创建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活动,产生一批在落实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方针政策、加快健全服务网络、建立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实现基本服务功能、严格监督管理等方面具有鲜明的先进性,在社区疾病预防控制与重点人群保健方面取得明显成效,居民群众广泛认可和拥护的全国及省的示范城区的候选单位。

各地要因地制宜,开展“妇幼进社区”、“中医药进社区”、“健康教育进社区”等特色社区卫生服务。

(三)召开全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现场会。总结近年来我省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经验,部署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交流各地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经验。

(四)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推进全科医师、社区护士和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
组织社区医生参加全科主治医师技术资格考试;
加强大中型医院、预防保健机构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业务技术指导。组织社区卫生服务骨干人员到社区服务开展较好的地区进行培训考察。

(五)加强对各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监督管理。做好区域卫生规划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规划;
按照《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和技术的准入管理;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日常检查指导,定期考核评价。

(六)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扶持力度,各级财政对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帮助其配备基本设备和房屋等设施。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群众基本需求,制定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具体项目和补助标准,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落实执行药品“收支两条线”政策中用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的资金,部分可用于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卫生技术人员补助的政策。协调有关部门将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纳入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机构范围。

(七)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理论研究。组织对卫生部政策研究课题“中小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模式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总结;
开展社区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服务成本测算研究。

三、妇幼卫生

(一)围绕我省卫生发展规划妇幼保健目标,进一步加大贯彻实施“一法”“两纲”的力度,加强妇幼保健机构现状和《*省先天性心脏病综合防治方案》等问题的调查研究,全面推动我省妇幼保健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二)加大执法监督力度,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争取出台《*省产前诊断技术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根据卫生部《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规范》修订《*省新生儿疾病筛查管理办法》,启动和做好产前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的许可审批工作。配合卫生部研究制定母婴保健许可和监督管理的规范性措施和要求,完善母婴保健法制建设。

探讨婚前医学检查工作的新思路,争取将婚前医学检查作为执法调研内容纳入*年的工作计划,并与有关部门合作开展婚前医学检查知识宣传教育普及活动。采取措施规范婚前医学检查服务,落实免费婚前医学咨询等婚前保健工作,提高婚前医学检查水平。

组织全省母婴保健执法检查,重点检查各地卫生行政部门执行母婴保健行政许可和监督管理情况,以及医疗保健机构开展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执行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调有关制度措施和出生医学证明管理登记核查制度的情况。

(三)进一步加强妇幼卫生体系建设。在妇幼保健机构现状调研基础上,研究制订我省妇幼保健机构规范化建设具体措施,对妇幼保健机构进行分类管理。深化妇幼卫生改革,开展妇幼保健进社区的试点工作,继续做好我省妇幼保健机构对口帮扶工作。进一步加强基层妇幼保健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产儿科建设,做好基层群体妇幼保健工作。

强化妇幼保健机构公共卫生职能,落实妇幼保健机构的补助政策。召开全省妇幼卫生工作会议,总结“十五”规划实施情况,部署*年工作,研讨我省“*”妇幼保健事业发展规划。

(四)全面实施母婴安全工程,保障母亲和儿童健康。继续加强对农村贫困地区和流动人口中孕产妇死亡和新生儿破伤风的专项治理。按照*-*年度降消项目工作计划,认真做好*年度降消项目培训、健康教育、专家驻县指导和项目督导等工作。积极做好降消项目*-*年度继续滚动的有关准备工作。总结推广农村住院分娩纳入合作医疗和流动人口孕产妇社区管理模式,提高住院分娩率。

认真做好爱婴医院检查评估和重新确认的有关准备工作,加强对爱婴医院的监督管理。继续组织有条件的妇幼保健机构开展儿童心理卫生保健示范单位创建工作。继续推广责任制助产的服务模式。认真做好控制艾滋病母婴传播的试点工作。加强对国际和国家妇幼卫生合作项目(生殖健康和计划生育项目,妇女孕前期和孕产期人性化服务试点研究项目、中国育龄妇女营养状况调查项目、儿童早期综合发展项目等)的监督指导。

(五)积极推进出生缺陷干预工程,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地中海贫血和先天性心脏病的群体防治工作,争取有关部门将控制地中海贫血和先天性心脏病列为专项工作,加大出生缺陷干预工程的实施力度。加强宣传和健康教育,组织好今年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宣传周活动。开展出生缺陷群体监测的试点工作。规范和加强我省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技术服务的管理。研究制订《*省地中海贫血综合防治方案》、《*省先天性心脏病综合防治方案》和《*省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减少出生缺陷的行动计划(*-2010)》。

(六)围绕两纲中期评估,加强妇幼卫生信息统计工作。进一步完善妇幼卫生信息“3+1”的上报模式,做好省级质控。加强妇幼卫生三网监测工作,在全省范围内实行孕产妇死亡登记报告制度。建立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信息统计制度。做好妇女儿童两个纲要中期评估的数据统计、执行报告等工作。

四、初级卫生保健

(一)把农村初保工作与组织实施省委、省政府十项民心工程结合起来,努力实现规划目标,推进初保工作全面发展。重点加大农村卫生投资力度,合理调整和利用现有卫生资源,完善初级卫生保健工作体系。

(二)建立健全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的初保工作机制,召开“*省初级卫生保健工作联席会议”,研究解决初保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三)建立督导制度,加强对初保工作的监督与指导,规范以乡镇、县为单位的初保目标审评认定办法。制定《*省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评审认定办法(*-2010年)》、《*省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工作督导制度》。

(四)全面开展以乡镇、县为单位的初保审评认定工作。制定下发以乡镇、县为单位的《*省农村*-2010年初级卫生保健规划目标审评认定记录(试行)》,指导各县对乡镇初保工作的审评认定工作。举办各市、县初保办相关人员参加的审评认定工作培训班。

(五)召开全省初保工作会议,总结前一阶段的工作成效,部署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六)做好世界卫生组织*-*年度合作项目的前期工作,并以该项目为依据组织申请省的自然科学基金立项。

(七)加快初保工作法制化建设步伐。组织起草《*省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管理条例》。

五、健康教育

(一)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和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进一步做好我省城乡防控非典、禽流感、流感、流脑等重大传染病的健康教育,普及防控知识,提高广大群众的预防知识和技能。

(二)继续积极组织实施《*省“亿万农民健康教育行动”规划方案》,加大工作力度,检查督促全省各地“行动”落实情况,组织一次全省“行动”试点互评活动,争取创建更多的“行动”试点,总结推广省、市“行动”试点经验,迎接*年全国“行动”终期评审工作。

(三)加大医院、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力度。与教育部门联合倡导开展创建健康促进学校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营造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的社会环境。

(四)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网站建设,把健康教育纳入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制定*省健康教育工作规范,召开全省健康教育学术交流会。

(五)深入开展控烟宣传和评选无烟单位、无烟草广告城市等活动,采取多种形式普及疾病预防和卫生保健知识,引导和帮助公众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健康相关行为的形成。

(六)积极开展项目宣传活动,组织筹办今年“第十八个世界无烟日”活动。

卫生健康监管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一、认真学习领会十七大对医疗卫生工作提出的新目标和新要求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的重要论断,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奋斗目标,不仅深刻揭示了医疗卫生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关系,也体现了党和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健康作为人全面发展的基础,既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目标,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国民健康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上个世纪90年代,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了以健康为首要内容的“人类发展指数”,并发表了第一份《人类发展报告》。2000年9月,联合国召开千年峰会,189个国家联合签署了《联合国千年宣言》,提出了八项千年发展目标。其中,有三项是卫生指标(即降低儿童死亡率、改善妇幼卫生状况和抗击艾滋病、疟疾及其它疾病),还有三项与卫生有着密切联系。这表明,卫生发展已经处于人类发展的突出位置。

鉴于健康在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维护国民的健康公平也就成为一个国家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标志。以追求社会公平正义为奋斗目标的中国共产党和我国政府,一向高度重视人民的健康公平问题,并把获得医疗卫生服务作为人民的基本权利。十七大报告关于健康的重要论断,提出的“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奋斗目标,符合党的一贯主张,与我国宪法的有关规定相一致,与国际发展趋势完全吻合,是从我国国情出发,对健康与经济社会发展内在关系的深刻认识和高度概括。

二、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奋斗目标,必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卫生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充分认识提高国民健康素质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坚持卫生工作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和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健康权益,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作为卫生改革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必须坚持社会公平正义原则,把人人公平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衡量改革发展成效的基本标准,努力缩小城乡、区域和人群之间的医疗卫生服务差距,促进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实现卫生事业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国民的健康水平显著提高,但也出现了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的产生与我们对于卫生事业的发展存在一些模糊认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基础性地位认识不足,忽视了政府对于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主导作用,责任和投入不到位;
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医疗卫生体制,靠市场解决群众的看病就医问题,把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照搬到卫生领域,实行“承包”、“分成”,淡化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质,强化了追求经济利益的倾向,加重了群众的负担;
强调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和公平原则,导致优质卫生资源过多流向大城市和大医院,造成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影响了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从我国国情和卫生发展规律出发,统一认识,理清思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卫生事业科学发展。

必须立足中国国情。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卫生事业发展,绝不能脱离中国有13亿人口、人均经济水平低、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不能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相适应,夯实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基础,不能盲目追求高端服务;
必须坚持医疗服务与医疗保障的协调发展,既要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多种形式的医疗保障制度,又要通过增加政府投入,转变卫生体制机制,加强卫生监管,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必须坚持保基本、广覆盖、低投入、高产出的原则,以有限的资源争取最大的健康效益和健康公平。

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政府对维护和促进国民健康负有重要的责任。以市场为导向的卫生体制不仅难以实现国民健康的公平,也容易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工作中,政府应该在规划、调控、准入、监管、筹资、基本服务提供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努力增加政府投入,引导和监督医疗卫生机构坚持公益性质和为人民服务的方向,逐步减轻群众医药费用的负担。

必须坚持卫生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卫生事业发展必须从维护全体人民健康的全局出发,统筹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卫生监督体系的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实现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科学界定政府、社会和个人在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中的权利与义务,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维护医疗卫生人员的合法利益,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和卫生人员参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建立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目标的基础和前提,是全国600万医疗卫生人员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一)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的根本目标是以维护居民健康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减少疾病发生,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公共卫生服务,必须继续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医疗救治、妇幼保健、采供血、卫生监督等体系建设,健全职能,落实责任,转换机制,保障经费,增强能力,改善服务,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城乡卫生环境,加强全民健康教育,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服务体系。首先,认真组织实施《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人才培养,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农民提供质优价廉的预防保健和基本医疗服务。其次,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形成“预防保健在社区,疑难重症到医院”的医疗服务格局,最大限度地优化医疗卫生服务结构,提高医疗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第三,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突破口,改革医疗卫生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投入机制和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公益目标明确、功能完善、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的公立医院服务体系。强化公立医院的公共服务职能和责任,实施属地化和全行业管理,探索建立职责明确、权责一致、治理规范、监管有力的医院管理制度。加大政府投入,规范财务收支管理,改革以药补医政策和人事分配制度,建立有责任、有保障、有激励、有约束、有竞争、有活力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加强监督管理,改善医疗质量,提高工作效率,控制医药费用,忠实为群众服务。第四,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发展医疗卫生服务,在严格技术准入的基础上,鼓励国内外社会资金依法创办医疗机构,支持有执业资格的医务人员依法开业,满足群众多样化的医疗保健需求。第五,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加大对中医药发展的扶持力度,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医疗卫生服务中的作用。强化中医药的继承与创新,加强中医药临床研究基地建设,组织开展中医药治疗重大疑难病症的联合攻关。发展现代中药产业,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三)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是确保城乡居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减轻疾病风险的重要措施。从我国国情出发,建设医疗保障制度要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建设,形成覆盖城乡居民、多种形式的医疗保障体系。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提高筹资水平和保障水平,逐步缩小不同人群之间的医疗保障差距。同时,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需求。

(四)建设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药品是维护人民健康的特殊产品,保障基本药物供应是国家药品政策的核心。要以建立基本药物制度为重点,确定基本药物的目录和品种,实行定点生产、政府定价、集中采购、统一配送、规范使用等办法,保障群众享有安全、有效、必需、价廉的基本药物。改革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促进药品生产流通的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严格新药审批和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准入,加强质量监管,确保药品安全。改革药品价格管理,提高药品定价的科学性,纠正虚高定价,减轻群众负担。

(五)建设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完善卫生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健全技术准入、执业规范、质量考核、日常监管、信息、患者权益保障等监管制度。重点加强医疗服务监管,保证其安全、有效;
加强食品和公共场所卫生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加强职业卫生监管,严肃查处损害职工健康的不法行为,保护职工健康权益。

(六)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政府责任。转变政府卫生管理职能,重点加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医疗保障和卫生监管。按照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原则,加大机构整合力度,探索实行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卫生行政管理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政府卫生投入,为保障全体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卫生保健,逐步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创造条件。鼓励公民有序参与卫生事业管理,推进卫生政策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使卫生政策更加符合群众利益,使医疗卫生服务接受群众的有效监督。

四、实施“健康中国2020”战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健康中国2020”战略是从现在起到2020年的卫生发展中长期规划,是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实现以“健康促小康”、以“小康保健康”的重要战略,是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这一战略应该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10年,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实现《卫生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规定的各项目标,使我国进入实施全民基本卫生保健的国家行列;
第二步到2015年,使我国医疗卫生服务和保健水平位于发展中国家的前列;
第三步到2020年,建立起比较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全民健康水平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每个阶段都要有具体的指标和措施,包括:人均期望寿命、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的指标,重大传染病和重大慢性疾病控制指标,卫生服务可及性指标和生物药械产业发展水平,卫生服务规模和卫生投入指标等,以实现卫生制度建设与健康促进目标的有机统一。

卫生健康监管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卫生创建为龙头,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为先导,以市容环境卫生、环境保护为重点,加大公共场所、食品卫生监督管理力度,抓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稳步推进除“四害”工作,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省级卫生城市。

二、总体思路

优化城市环境,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形象为重点,以实施洁、绿、亮、美工程为载体,通过加快城市建设管理步伐,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投资环境,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力争年把我市城区(含三个办事处)建成省级卫生城市,为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环境支撑。

三、主要目标

(一)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的必备条件

根据《省级卫生城市考核命名办法》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必须具备4个基本条件。

1.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5%

2.城市有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厂;

3.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0%人均绿地面积≥5平方米;

4.城区除“四害”有两项达到省爱卫会规定的标准。

(二)指标体系

1.爱国卫生组织管理

1市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决定》及《省爱国卫生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爱国卫生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市政府领导亲自负责爱国卫生工作。责任落实。

2市政府把爱国卫生工作纳入议事日程。

3市爱卫组织健全。具备与工作任务相适应的工作条件,能够组织、协调各成员单位完成爱国卫生工作任务。办事处、村(社区)有专(兼)职爱国卫生工作人员。

4全市爱国卫生工作有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

5经常开展多种形式的卫生检查评比活动。

6全市有贯彻《条例》意见及爱国卫生管理的规定。

2.健康教育

1市健康教育机构、人员、设备、经费和职责达到省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规范》要求。

2中、小学校要在每学期安排一定的健康教育课时;
普通中学将艾滋病、性病、结核病防治知识纳入课堂教学(血吸虫疫区加设血吸虫病防治课程)初、高中学段各开设12课时;
相关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达到90%和70%以上;
中专、中等职业学校及普通高等学校开展多种形式健康教育。

3各级医院将健康教育纳入医院工作计划。有兼职健康教育人员,门诊部及住院病区设有健康教育专栏,向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住院病人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达到70%以上。

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将健康教育融为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之中。

5机关、企事业单位积极开展健康教育。职工的健康知识知晓率达到80%以上;
企业职业卫生、女工保健知识培训率达到90%以上。

6大众传媒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对创建省级卫生城市活动进行舆论引导和舆论监督,对相关卫生防病知识进行宣传。

7有市人大或市政府颁布的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规定和办法。

8重要公共场所应设有健康教育专栏。

3.市容环境卫生

1认真执行国家有关市容和环卫管理法规。环卫经费落实。有城市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的中、长期规划,垃圾、粪便处理技术档案齐全(包括处理场建设立项、工程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价、卫生监督和运行管理等文件资料)

2环卫设施设备应定期清扫、保洁、消杀。白天保洁,清扫保洁率达100%机械化清扫率不低于20%城区垃圾容器封闭,垃圾收集运输密闭化(不遗洒、不滴漏)定时定点收运,日产日清,清运率达100%粪便及时清运,运输车辆车容整洁,密闭化运输,不污染道路。

3垃圾、粪便处理场(厂)建设和管理符合《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技术标准》《粪便无害化卫生标准》《城市粪便处理场(厂)设计规范》《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等现行标准。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5%处理方式:卫生填埋、高温堆肥、焚烧或垃圾综合处理)粪便无害化处理率≥70%处理方式:厌氧消化、三格化粪池、密封贮存池、垃圾粪便混合高温堆肥和集中式粪便处理厂)倡导垃圾分类收集。

4按照《城市公共厕所规划和设计标准》及《城市公共厕所卫生标准》要求建设和管理公厕。公厕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其中公共汽车首末站、旅游景点、繁华街道、重点地区和大型公共场所周围设置的公厕应不低于二类标准,整个城市二类以上公厕比例不低于20%城市水冲式公厕普及率≥70%

5市容环境整洁。路边沟渠畅通,无污水坑凹、无残墙断壁,无垃圾渣土暴露,无乱搭乱建、乱堆乱放、乱设摊点、乱挂衣物、乱写乱画乱贴及随地吐痰现象;
单位门前环境卫生责任制落实;
楼房阳台整洁、封闭规范;
城区无卫生死角,无违章饲养牲畜;
积极推行灯光亮化工程。

6城市绿化美化好。城区街道有花草、有行道树,基本消除地面,有适量的绿化美化景点。

7集贸市场管理规范。摊位摆放整齐;
设有专兼职卫生管理、保洁人员,给水、排水设施完善,环卫设施齐全,有符合卫生要求的公厕和垃圾站;
经营食品的摊位、从业人员严格执行《食品卫生法》有关规定。严禁无证、占道经营。

8建筑工地管理组织健全。物料堆放整齐;
车辆运输无遗洒、滴漏;
职工食堂符合卫生要求;
工地设置的临时厕所经常保持清洁。

4.环境保护

1大气总悬浮颗粒物年平均值(TSP≤0.30毫克/立方米或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值(MPIO≤0.15毫克/立方米。

按照国家或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监测点进行监测,城市建成区范围内。MPIO监测数据全年不少于252个有效日均值,TSP监测数据全年不少于60个有效日均值。年平均值由各监测点的年平均值计算而得,即每年监测有效日平均值之和与年监测有效天数之和的比值,不得采用月日均值和季日均值计算年均值。

卫生健康监管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一、突出工作重点,全面推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一是全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继续推进公立医院破除以药补医机制改革,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取消药品加成造成减收的20%由财政补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医院绩效考核评价办法,强化行业监管。逐步建立起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障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新机制。实行基本医疗保障费用直接结算,控制公立医院规模不合理扩张和超标准装修。二是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落实集中采购制度,保证基本药物制度的全面实施,公立医院和政府举办基层医疗机构上网采购药品金额分别达95%、100%。完善疾病应急救助基金核报制度,发挥托底救急作用。三是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工作。贯彻六部委《关于建立完善分级诊疗制度的意见》及配套政策,推动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大力宣传分级诊疗政策,群众知晓率达100%,引导群众理性就医。四是推动健康服务业发展。进一步优化发展社会办医的政策环境,鼓励民营资本投资我镇的骨科专科医院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平稳有序流动和合理配置,形成多元化的医疗卫生计生服务格局。

二、夯实发展基础,加强卫生计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扎实抓好“双联”帮扶工作,力争今年在争取国家卫生计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综合服务能力建设项目上有新突破,全面完成县政府下达的目标任务。二是加快推进项目建设,镇中心卫生院全面落实三级乙等医院巩固工作,力争为在2016年全县创建工作通过评估验收打好基础。三是要加强农村卫生计生服务网络建设,整合卫生计生资源,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一站一馆三区”打造工作。扎实开展建设群众最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活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率达85%以上。社区、乡村医生签约服务率达80%以上。四是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公招和考核录用的方式为医疗卫生计生单位充实卫生技术人才。并通过市级医疗部门挂钩帮扶、加强继续教育等方式,加大人才培养工作力度,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三、服务群众健康,扎实推进全民预防保健工作

把全民预防保健工作作为卫生计生系统的中心工作,通过整合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计划生育服务、中医药服务等卫生计生资源,加快农村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多元化、规范化、常态化、信息化建设,建立符合我镇实际、“五位一体”的新型农村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一是完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卫生计生服务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二是要扎实抓好全镇的预防保健工作,强化宣传组织动员工作,提高体检工作质量,积极开展健康教育和个性化健康干预活动。三是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全面完成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镇中心卫生院公共卫生服务功能软件使用率达100%,基本医疗服务功能软件使用率达100%。镇级平台实现信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居民健康卡覆盖率达30%。四是要及时总结和完善提高,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促进全民预防保健工作健康发展。全年完成健康体检行动宣传覆盖率达100%、在家群众健康体检率达50%以上、体检人群健康指导和建档管理率达100%、中医药保健服务覆盖率达85%以上。

四、提升服务能力,积极创建部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

以创建部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为目标,建立健全创建工作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层层落实目标任务,实行倒排工期工作制度,全力抓好创建工作。一是加强中医建设,为群众提供优质中医药服务;
二是加强镇中心卫生院中医馆的规范化建设,形成完善的中医药服务基层网络;三是加强村卫生站中医服务能力建设,普及中医适宜技术,让群众就近享受中医药服务;四是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广泛宣传中医药“治未病”理念和养生保健知识,提高中医药服务率。通过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的引领作用,全面提高我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为确保2016年创建部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夯实基础。

五、落实计生政策,认真做好服务管理工作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稳妥推进“单独两孩”政策,严防违法生育反弹,稳定低生育水平,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6‰以内,符合政策生育率达70%,出生人口性别比103-107之间。一是推进计生证件办理制度改革。严格控制政策外生育特别是多孩生育。严肃查处违法生育行为。严格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做到依法征收,统一标准,应收尽收,规范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加强计划生育行政执法检查评审、案件督查督办、案件备案制和依法强制执行等工作,不断提高人口计生行政执法管理水平。二是扎实开展人口计生宣传服务。加强正面引导,做好政策解读,主动回应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三是进一步完善利益导向政策机制。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力度,开展打击“两非”专项行动,有效防控非法鉴定胎儿性别行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和县各项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特别扶助等政策。加强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关怀,探索计生养老照护模式。四是不断深化计生技术服务品质。继续巩固“省优”成果。推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规范化、标准化建设,强化质量管理,规范服务行为,强化技术队伍建设,组织实施好国家免费孕前优生项目工作,切实做好病残儿医学鉴定和计划生育手术并发症鉴定。规范避孕药具管理,创新药具发放模式,提高免费药具发放的覆盖面、易得性和及时率。五是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进一步完善统筹管理、服务均等、信息共享、区域协作、双向考核的长效机制,深化流动人口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流动人口统计、动态监测和研究工作,落实“一盘棋”工作机制。

六、强化监督管理,进一步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

一是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继续实施城乡医院对口支援,深化医疗质量委托管理,提高医疗护理核心制度执行力,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二是加强医疗质量和医疗技术管理。继续做好医疗机构评审评价工作。加强临床路径应用工作,继续扩大临床路径覆盖面。落实处方点评等措施,推进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三是努力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健全“三调解一保险”长效机制,深化“平安医院”创建活动。推进依法治理,打击涉医犯罪和“医闹”行为,维护医疗机构的正常诊疗秩序。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促进医患关系更加和谐,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创造安心、放心、舒心的良好工作环境。

七、坚持预防为主,全面做好卫生应急、重大疾病防控等公共卫生工作

一是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继续按规范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为城乡居民提供健康档案管理等11类服务,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96%,高血压、糖尿病管理率分别达70%、60%。二是加强卫生应急工作,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卫生应急预案,强化卫生应急演练和培训,加强基层卫生应急能力建设,推进紧急医疗救援网络建设。继续做好埃博拉、禽流感等防控工作,以及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和应对,做好重特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社会安全事件的卫生应急保障。三是加强疾病防控。强化疾控机构能力建设。推进儿童预防保健牵手行动,提高免疫规划接种率和质量,全面完成接种任务。继续实施艾滋病、结核病、地氟病等重点传染病及地方病防治规划,调整脊灰疫苗使用策略,抓好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完善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二级运行管理。继续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落实重型精神障碍患者的救治管理工作,推进职业病防治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加强饮用水监测和学校卫生管理工作,保证群众公共卫生安全。四是加强妇幼健康服务工作。推进基层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源优化整合,加强规范化建设。实施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工程。建立出生缺陷三级预防协调推进机制,推进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城乡目标人群覆盖率达

90%以上,婚前医学检查率同比提高5%以上。推进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农村育龄妇女增补叶酸、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农村妇女“两癌”检查等妇幼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加强妇女儿童保健,提高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和孕产妇、儿童系统管理率,持续降低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规范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做好单独两孩再生育健康服务。组织开展“两纲”中期评估。五是加强食品安全标准落实和风险监测。实施2015年度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计划,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管理制度,推进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加强食源性疾病哨点医院管理,抓好食源性疾病防治。

八、统筹兼顾,认真做好其他重要工作

(一)加强全系统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系列重要讲话,深入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计生工作的决策部署,坚持行风建设常抓不懈,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加强惩防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工作。修订违反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处理规定,加大正风肃纪和治理庸懒散浮拖软工作,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公开曝光典型案例。制订公立医院廉洁风险防控机制评审办法和标准。严格责任追究,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在全系统形成不敢腐、不能腐的氛围。

(二)强化干部人事管理。进一步完善《乡镇卫生院院长聘任管理办法》、《卫生计生系统人事管理办法》,加强对干部队伍的选拔任用和日常监督管理,建立起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的干部队伍管理机制。认真开展人事档案清理工作,坚决查处学历造假、履历造假等不良行为。进一步强化编制管理和岗位设置管理、人员聘用管理等工作,解决乡镇卫生院集体所有制人员纳入编制管理等问题,促进卫生计生事业健康发展

(三)科学谋划和编制好“十三五”规划。开展基础性、前瞻性重大政策研究。全面开展“十二五”规划实施终期评估,科学编制“十三五”卫生计生发展规划、计划生育、医疗机构设置规划、重大疾病防控、中医药事业等专项规划。做好规划配套政策的落实,确保规划刚性管用和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