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志愿者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摘要:文章论述了构建图书漂流业务的志愿服务机制,具体阐述了服务机制的内容和意义。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5-0014-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图书馆志愿者工作计划【五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图书馆志愿者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摘要:文章论述了构建图书漂流业务的志愿服务机制,具体阐述了服务机制的内容和意义。
中图分类号:G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5-0014-02
公共图书馆是社会主流阅读场所。图书馆员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开拓创新,充实图书馆工作的服务内涵。图书馆开展基于志愿服务的图书漂流业务可以提高图书馆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满足社会对文化信息的需求,促进图书馆社会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1公共图书馆图书漂流业务的开展
笔者在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检索图书漂流类文献,截至2015年共导出论文187篇,剔除图书简介等失效文献45篇,共检出142篇有关图书漂流的论文,展示了学者们从2001年起到目前的研究现状。文献显示从2007年起,图书漂流作为一项重要的阅读推广活动在学校与社区等公共场所开展起来,发挥了传递知识、传递文明、构造诚信社会的作用。公共图书馆是社会阅读活动的组织者、推广者,是践行社会主流阅读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依托的阅读价值观)的主力军。公共图书馆图书漂流业务可以作为民间阅读的依附平台,发挥指导、调节、规范的作用(见图1)。
图1公共图书馆图书漂流志愿服务运行机制
2公共图书馆图书漂流业务的志愿服务机制
服务机制指服务系统的内在联系、功能及运行原理,它包括系统内的规划和目标、策略和措施、激励与评估等因素与范畴。志愿服务机制指自愿、无偿、利他地工作与服务,从而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活动组织过程及运行程序。严谨、规范的志愿服务机制可以结合服务项目的特点,为项目提供良好的运营环境、适宜的外部因素,推动项目按其内在的规律合理、规范、科学地发展。
2.1发展规划与目标
2.1.1范围。规划应明确图书漂流志愿服务的社会环境营造,服务机构设置,志愿者素质,志愿团队服务要求,服务技能培训、储备,服务水平的发展程度,年发漂图书数量预算等。
2.1.2目标。基于图书漂流及志愿者服务的公益性质,图书馆应确定“服务社会、提升品质”的工作目标,并主动出击、广泛宣传,寻求政府、媒体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为图书馆志愿者工作的开展打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以形成爱读书、好读书的学习氛围。
2.1.3环境。图书馆应规划图书漂流志愿服务软环境与硬环境的布局与运作,为具体业务的开展奠定内部与外部环境基础。国内传递要求加强图书馆之间的业务协作,制订统一的针对漂流图书的策略与步骤,各图书馆有义务对图书漂流提供具体指导及辅助。国际传递寻求图书馆组织之间的合作,为体现文明、追求知识的图书阅读形式提供良好的互助与协商助漂机制。
2.1.4规划。在制订的短期规划与长期规划中,图书漂流业务工作的内容应与阅读推广、导读服务相结合;
工作形式应以馆员指导、志愿者操作为原则,发挥图书漂流项目的广泛社会关注度、从而产生最佳的社会效益。随着社会诚信环境的建设,图书馆还应加大自由式图书漂流的开展力度,使读者在享受读书本身带来的乐趣的同时,在传递中体验更多的温馨与浪漫。
2.1.5条例。我国计划颁布《图书漂流志愿服务管理条例》等规范性的法律文件,加强保护志愿者在工作中的权益,完善志愿服务工作的制度建设。条例针对志愿服务培训指导、评估管理、表彰方式、权益保障等进行逐条明示,对图书漂流空间、漂流驿站、漂流图书加工标准、程序等硬件与软件环境工作进行具体规范。
2.2策略与工作措施
2.2.1图书漂流志愿服务的机构设置。图书馆设置图书漂流志愿服务部门及图书馆志愿者协会,分别从业务与人员的角度对常规工作的运行进行管理,科学地设置馆员与志愿者岗位数量及岗位工作内容,并针对在馆内工作、在社会图书漂流驿站工作与在网络平台工作的具体情况,制定岗位责任和任职资格的工作规范制度。
2.2.2志愿者及团队服务的管理与运作。①建立志愿者登记、注册制度和志愿者档案管理制度。②志愿者及其团队的招募、培训、管理、服务、评估环节要规范化、制度化。③区别对待临时志愿者与长期志愿者,为不同素质、条件、愿望的志愿者安排不同的工作内容。④为志愿者提供交通餐饮、医疗保险等保障,以免除志愿者服务的后顾之忧。⑤加强志愿者及其团队的日常管理,推动志愿服务的科学发展,以提高志愿服务的质量。
2.2.3图书漂流业务的工作标准。标准的漂流图书具有漂流书标识(封皮上区别普通图书标志)、漂流号码(漂流书识别码)、漂流书卡(登记投漂人、传漂人接收、放漂图书信息的卡片)、漂流心得册页(撰写阅后札记的空白页)。①制订图书漂流规则标准。自由式图书漂流确定受漂人依漂流号码进行在网站签到制度;
导向式图书漂流确定受漂人身份信息登记制度及传漂后向漂流营地或驿站通信告知的义务。②制定漂流营地与漂流驿站的建议标准等文本规定。③制定全国各级图书馆在资源共享、馆际合作基础上统一的图书馆图书漂流业务工作标准。④加强图书漂流业务规范协调的强制性约定及法律文本。
2.2.4图书漂流志愿服务的信息化建设。图书馆可以筹建图书漂流的志愿服务网站,开发图书漂流志愿服务管理系统,对业务工作进行信息化管理。志愿服务网站的设计依据图书漂流业务的特点,既能对漂流图书进行全程追踪、显示,又能成为志愿者网络工作的平台与馆员业务管理的园地。图书漂流志愿服务管理系统是对漂流图书加工、管理、典藏,对志愿者服务、业务评估的图书馆综合业务管理场所,是图书馆内网建设的重要系统。
2.2.5完善回漂图书的管理工作。回漂图书社会性的特点使其成为图书馆重要的馆藏品种。读者参与出版图书的再创造,使图书拥有了史料与文物价值。读者书评可以反映出读者的阅读心理与阅读倾向,价值取向及审美品位。通过对回漂图书的研究,馆员可以掌握读者的阅读动态、阅读内容等,为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文献资源建设等工作提供借鉴材料。回收漂流图书机制着重漂流书库建设,使在社会上传递着文明、知识的图书载体有了最终回归的家园。
2.3评价与激励制度
评价与激励制度能调动志愿者从事服务的积极性,使志愿者感受服务的光荣与成就感,能激发志愿者的服务热情,促进志愿服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营造互帮互助的社会氛围。
2.3.1确定服务成果。图书馆结合图书漂流工作的内容、环境、条件等因素,分阶段考核志愿者的服务成果,并通过对一定服务时间内的志愿者服务工作总结,来确定志愿者的服务内容、服务质量。
2.3.2进行服务评价。服务评价是对志愿服务的结果进行绩效评价。所谓绩效评价,不仅评价图书馆提供服务和开展活动质量与效果,还评价图书馆为开展这些服务和活动所配置资源的效率。其参照既定的评价指标,通过严谨的评价程序,运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对志愿者的服务成果进行评价。馆员评价着重服务时长、出勤频率、业务素质、工作技能、工作结果等;
读者评价着重服务态度、工作热情、协调能力等。评价结果的等级可具体结合志愿者服务工作的环境,工作的技能情况、效益与志愿者自身的素质、兴趣、能力等因素进行考量与裁定,服务评价结果计入志愿者服务档案。
2.3.3展开服务表彰。公共图书馆将表彰优秀志愿者活动制度化,在年度的志愿者活动日举行志愿者表彰大会,并为优秀志愿者颁发证书、奖状、纪念品,进行表彰。这些激励机制也间接促使志愿者服务的图书漂流项目得以快速、持续、有效地开展。
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公益性的文化服务单位,奉行“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宗旨,践行着为社会保存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提供休闲空间,并打造社会阅读氛围的职责与担当。在公益服务的统领下,公共图书馆开展奉献爱心、分享快乐的图书漂流志愿服务工作,是公共图书馆踏实工作,创新服务,更深层次发挥职能、作用的需要。
参考文献:
[1][ZK(#]王冬阳.对公共图书馆发展志愿服务的思考[J].公共图书馆,2012(1):48-49.
[2]鲍军生.基于志愿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图书漂流常态化分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4):108-109.
[3]刘东亚.浅论阅读时代图书馆的书评工作[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2):118-119.
图书馆志愿者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G258.2[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5-6041(2016)05-0089-03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不断发展,图书馆读者不断增多,业务逐渐多元化,引入志愿者到图书馆服务行列,具有优化图书馆人力资源配置,完善图书馆服务的积极意义[1]。《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定义“志愿者”是: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自愿无偿地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是指具有志愿精神,能够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不计报酬为图书馆及读者提供志愿服务的人。
1公共图书馆开展志愿者服务的现状
在国外,图书馆早已引入志愿者,志愿者管理体系较为完备。加拿大第一个志愿者服务中心建于1937年,每年有1/3公民参与志愿服务[2];
美国在1973年通过了《国内志愿服务法》,志愿者普遍参与公共图书馆建设,以西雅图图书馆为例,2007年共有志愿者481名,志愿工作时间累计19 502小时,主要开展图书馆“家庭作业帮助者(Homework Helpers)”计划,组织志愿者帮助青少年[2];
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自1989年实施了“志愿者服务项目”(The Volunteer Program)[2];
2002年,英国学者调查显示,除伦敦外,有85%的公共图书馆开展志愿者活动[3]。
我国的香港与台湾地区的志愿者服务开展较早,相关培训、管理制度也已逐步完善。大陆地区的志愿服务则刚刚起步,1996年,福建省图书馆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在国内率先开展志愿者招募活动,此后中山图书馆、武汉图书馆、青岛市图书馆、辽宁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多家公共图书馆也相继引入了志愿者服务[4]。扬州市图书馆志愿服务起步较晚,在2010年新馆开馆时引入,期间经过不断实践探索,于2014年起逐渐形成了一支志愿者服务队伍。志愿者管理工作由专人负责,在馆内网站上常年招募公告,读者可选择现场报名或者网上报名,提交报名表后,管理人员电话通知面试、培训的时间,再根据馆内岗位需求情况,合理分配志愿者的去向。从招募到入职的周期一般不超过15天。截至2015年10月,注册成为扬州市图书馆文化志愿者的成员有250人,参加志愿服务达到601人次,累计服务时长达9447小时。
2公共图书馆引入志愿者的必要性
2.1 缓解人员和经费不足带来的工作压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条件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要愈加强烈,加上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设施和功能日趋完善,图书馆服务的读者人数不断增多。尤其是节假日、寒暑假,有限的馆员数量、大量的图书流通、讲座展览、文化参观、读书活动使图书馆在人员调配上处于非常紧张的状态,引入志愿者可以有效地减轻图书馆的服务压力。图书馆志愿者的服务内容包括参与书库、阅览室的日常辅助管理,协助工作人员进行书刊整理、分类、上架等工作;
协助读者借阅、查找书刊,解答咨询;
协助图书馆开展各项读者活动,包括讲座、展览、参观、社会调研、阅读指导、征文活动、读者故事会等;
为社区、乡镇等馆外流通借点和弱势群体服务;
图书馆需要的临时性、突击性任务。
2.2 完善图书馆服务
志愿者本身也是读者,在完成志愿服务时可以与图书馆深入接触,了解图书馆的工作机制,能从读者的角度发现并提出图书馆的不足之处,使图书馆管理人员找到改善服务的方向,为读者提供更完善的阅读服务。
2.3 为读者提供一个志愿服务平台
随着市民的志愿服务意识不断增强,不少读者有时间和精力去做力所能及的公益事业贡献社会,愿意加入到志愿者队伍中来,但缺乏一个合适的平台,图书馆的公益性刚好契合读者的需求。读者在图书馆的志愿服务不仅能通过对他人提供帮助获得成就感,同时也体验了不同的工作领域,开阔了视野,还扩大了人际交往圈,丰富了个人生活。与此同时,图书馆开辟了一个自我宣传的渠道,志愿者来自读者中间,开展志愿服务让志愿者了解图书馆工作的每一项内容,以及图书管理员背后的辛勤劳动,增加读者对图书馆的认同感。
3公共图书馆开展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国外志愿者管理组织都有相对规范的管理制度和条例,也有其固定的服务对象和工作内容。国内尚未就如何完善志愿服务工作制定一套完善的法规体系,各地的志愿服务还在不断实践、探索阶段。以扬州市图书馆为例,开展志愿服务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3.1 志愿者来源单一,多以在校学生为主
志愿者招募一般有组织共建、团体招募和社会招募三种形式,扬州市图书馆以组织共建为主,通过和扬州市各大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实现互惠共赢,学校为图书馆提供高素质的志愿者,图书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实践平台。这样图书馆志愿者的队伍就以学生为主,造成服务时间与学校课程直接挂钩,一旦遇到考试或学校重大活动,图书馆志愿服务就存在空窗期。再者,学生的流动性较大,很难培养出一批稳定的有经验的志愿者,馆员要不断对新的志愿者重新培训,导致重复劳动。
3.2 激励措施不够,志愿者没有归属感,容易流失
志愿者虽然自愿、无偿地为公益事业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但是不代表他们没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而图书馆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由地方财政全额拨款,没有相应的经费运用在志愿者身上,这就意味着志愿者很难获得多少物质上的奖励。志愿者管理部门如果没有相应的激励措施调动志愿者的工作积极性,就容易使他们对图书馆失去归属感,久而久之造成志愿者的流失。
3.3 培训内容单薄,志愿者服务能力不强
志愿者上岗前需要对其进行培训,一是让志愿者了解志愿精神,建立公益服务理念,提高自身素质,二是对工作环境、工作内容有个初步的印象,让他们在志愿服务时提升服务质量。但是国内许多公共图书馆的志愿者培训工作主要是针对目标岗位的培训,内容浅显,形式单一,缺少综合性系统性专业性的培训。以扬州市图书馆为例,志愿者在到岗前由志愿者管理人员对其进行简单的培训,内容包括扬州市图书馆部门设置、规章制度、工作流程、服务内容以及志愿者工作须知、行为规范等。培训内容过于简单,对志愿者缺乏吸引力,难以引起他们对图书馆工作的憧憬与向往,从而不利于提升志愿者素质和提高服务质量。
3.4 管理方式不够科学
许多图书馆的志愿者没有由统一的管理部门来管理和关注志愿者的服务,而是由对志愿者需求较多的一线部门分散管理,这样使得志愿者资源不能整合和共享,容易造成资源紧缺和浪费两个极端。此外,随着志愿者队伍不断壮大,在志愿者信息登记时使用传统的手工记录或者Office办公软件,就显得捉襟见肘。手工记录效率低,查找不方便,不能及时统计出最新信息;
Office办公软件如Excel处理界面不够友好,信息登记往往要重复记录几个表,信息容易误删丢失。
4志愿服务的改善途径
4.1 改进招募方式
除了面向社会广泛招募志愿者,还要积极发展图书馆老读者及读者活动团体,鼓励他们加入志愿服务队伍。也可以加强与社会志愿者团体的合作。培养有经验的志愿者,分配岗位时,争取新老搭配,安排老志愿者指导新志愿者工作。
4.2 强化激励机制
志愿者不求物质上的回报,而是以精神奖励为主。公共图书馆除了在专业知识、人际沟通、危机处理等方面给予志愿者一定的实践经验外,还可以通过制作代表志愿者标志的服装和徽章,颁发志愿者服务证书,对其进行精神鼓励。还可以利用馆内网站,宣传志愿者活动、公布优秀志愿者名单,显示图书馆对志愿者的尊重以及对其工作的肯定,增强他们从事志愿服务的信心和自豪感。当然,科学的管理办法是奖惩分明,公共图书馆可根据志愿者参加服务的时间、质量等进行考核,对工作不力的志愿者可依据考核结果终止服务。
4.3 重视培训工作,岗位分配因人而异
在做好让志愿者快速了解服务环境和服务内容的基础上,还要开展更加专业性的培训工作,比如服务礼仪、图书馆学、人际沟通等。还可以合理利用志愿者的专业,策划相关的读书活动,比如开展“家庭作业帮助小组”活动,请志愿者根据专业帮助有需要的读者。志愿者经过培训,再根据岗位需要自由选择所要服务的部门,如有冲突则内部调整,最大限度满足志愿者的实践需求。
4.4 创新管理方式,实现制度化、科学化管理
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志愿者或者志愿服务的法律、法规,所以公共图书馆在引入和开展志愿服务时很难有“法”可依,许多图书馆缺乏制度化建设。扬州市图书馆成立了兼管志愿者工作部门,设定专人管理志愿者工作,统一招募合理分配志愿者资源;
并于2015年制定了《扬州市图书馆文化志愿者管理办法》,规定了志愿者的分类、招募、服务内容、权利与义务、管理和激励五项内容,填补了志愿者管理制度上的空白,使志愿者工作有“章”可循。但在志愿者档案管理上应学习上海图书馆的创新之举,建立志愿者OA办公管理系统,对志愿者的基本信息、工作记录、出勤情况、服务反馈做好记录,从而实现科学的管理、规范的工作。
5结语
志愿者是公共图书馆的重要资源,是图书馆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怎样合理利用志愿者资源,将其培养成为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持,是图书馆管理人员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要敢于实践,勇于创新,学习国内外图书馆成功案例,设计出符合本馆实际的志愿者管理方案,使志愿精神完全融入图书馆文化,成为公共图书馆的一部分,推进公益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军.试析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J].才智,2015(17):326.
[2]马春.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工作探析――以上海市图书馆为例[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1):190―192.
图书馆志愿者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志愿者;
建设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2-0108-03
1 关于文化志愿服务
1.1 含义
文化志愿者作为我国志愿者队伍中兴起的一股新型服务力量,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也是志愿服务分工专业化、细致化的必然结果。根据文化部颁发的《文化志愿服务管理办法》规定,文化志愿者是利用自己的时间、知识、技能等自愿、无偿为社会或他人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的人。
1.2 特点
文化志愿者包含“文化”的特性,因而区别于其他服务,其具有以下特点:①专业性更强。文化志愿者主要是有一定文化艺术专长、热心公益文化事业、志愿为他人提供文化服务的人。②服务的主要场所为公益性文化场馆。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文化站、文化活动中心、影剧院、音乐厅、社区服务中心、城乡文化广场等。③文化志愿者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强调公益文化艺术服务,目的是保障群众的文化成果享有权和文化参与权。如:文化讲座、知识普及、展览讲解、专家咨询等与文化密切相关的服务才能称为文化志愿服务,而图书整理、维护阅览室秩序等均不属于文化志愿服务。
2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开展文化志愿服务的必要性
2.1 文化志愿者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社会参与力量中的重要人力资源
公共文化服务是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文化供给模式,文化志愿者是社会参与力量中不可忽视的人力资源,志愿者自发、主动的参与不仅成为社会动员最直接的体现,而且有效缓解了政府力量的不足,成为政府开展社会保障以及重大赛事的有效人力资源补充。
2.2 广泛开展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是繁荣发展城乡基层文化的有效方式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在最大限度地实现公民参与,单一地依靠政府供给不仅难以满足基层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诉求,而且容易产生供需不平衡的实际问题,即文化产品的供给与群众的实际需要不符,造成资源的浪费。而文化志愿者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最直接的参与者,更能够以切身体验知道群众需要什么,更能够因地制宜、按需供应地为基层群众提供更多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满足群众的实际需求。
3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背景下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者的建设
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者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文化服务队伍以及公共文化产品供给的有生力量,也是一项融入国家文化发展总体战略的重要部署。因此,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构建参与广泛、机制健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体系,不断创新志愿者服务内容,培育志愿服务品牌。
3.1 加强组织建设
3.1.1 在图书馆内组建由专职部门牵头,兼容各个部室的志愿者管理机构。文化志愿者团队由一个具备专业技能的群体组成,提供的服务也具有文化特色,因此,对文化志愿者的管理以及日常活动规划必须做到专业细致。组建一支由专职部门牵头,同时又兼容各部室的志愿者管理团队,有利于从馆内整体的实际需求出发,充分利用不同部室的职能与特色资源,形成合力,为志愿者提供更多符合图书馆实际的文化活动平台。
3.1.2 加强对志愿者管理人员的培训,组建专业的志愿者管理人员团队。文化志愿者是一个庞大的人力资源群体,必须引入市场化的管理方式。现阶段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者的管理人员主要是相关从业人员,对他们的培训既要包括意识形态的培训,如文化志愿者的内涵、定位等,也要有专业技能的培训,如团队建设、沟通技巧、社交礼仪、心理健康、项目运作等。
3.1.3 引入社会化的第三方管理机制。第三方管理即设立志愿者工作站,形成工作人员引导,社会在职人员为主,高校大学生为辅,第三方科技公司为支撑的志愿者中层管理机构。其主要实现两方面的管理:①引入包括在校大学生、社会在职人员在内的第三方管理人员,实现志愿者自我管理,由其介入志愿者的招募、面试、培训、日常管理与评价,以及活动策划等工作。②引入第三方技术管理,如网络公司、新媒体公司的技术资源,实现志愿者在注册登记、日常服务记录上的数字化。
3.2 要完善制度体系建设
公共图书馆需要依据《文化志愿服务管理办法》及相关工作规范,结合本馆实际,建立健全文化志愿服务管理的相关制度及实施细则,如《章程》《管理办法》《培训规范》《服务规范》《岗位细则》等,使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服务在完善的制度体系约束下健康有序地发展。
3.3 加强队伍建设
3.3.1 坚持两个面向。公共图书馆一方面要坚持面向大中专院校学生与面向社会专业人员相结合,丰富文化志愿者队伍;
另一方面也要充分整合资源,依托社会资源发展专业的志愿者服务队伍,广泛动员组织专家学者、艺术家、优秀企业家等社会知名人士参加志愿服务,提高社会影响力,建立一支长效的专业志愿者队伍。
3.3.2 拓宽招募渠道,实现便捷化报名。公共图书馆要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搭建方便、快捷的招募平台与渠道;
要加强平合,如公共媒体平台、自媒体平台、高校社交平台等,拓宽信息渠道,增强信息传播的辐射能力。
3.3.3 优化志愿者队伍结构。①合理规划志愿者结构。公共图书馆通过采取公开招募与定向邀请相结合的方式,逐渐形成专家学者型、专业型、兴趣型相结合的志愿者服务结构。②严格队伍准入门槛。首先,公共图书馆要组建一支专业化的面试队伍,该队伍由馆内各部室工作人员、志愿者代表组成。其次,完善面试标准与面试流程,在面试开展前要对面试组成员通过会议讨论或集体培训的方式,统一认识与选拔标准。最后,丰富面试形式,将形式多样的面试形式,如结构化面试、小组化面试、风采展示等纳入志愿者面试,并针对志愿者不同的服务岗位,有针对性地进行岗位的匹配性面试。③将宣讲环节纳入志愿者招募面试培训之中,通过工作人员或优秀志愿者的宣讲,将文化志愿者的理念、制度与活动进行口头化的表达,增强应聘者的感性认识,避免盲目选择。
3.4 完善培训体系
公共图书馆完善培训体系要做到以下几点:①要坚持培训与服务并重的原则。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将志愿者服务技能与个人素质提升及拓展相结合,为志愿者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型、实践型社会平台。②健全培训制度。将对文化志愿者的培训目的、培训范围、培训内容、培训课时、培训方式、培训管理、培训评估等,用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形成科学、合理的培训体系。③分阶段、分层次、分梯度,实现培训常规化。根据志愿者开展服务的特点,依据培训的周期划分,可以分为岗前培训、阶段性培训以及临时性培训;
根据培训的形式不同,可以分为集中培训、骨干培训、实践培训以及自学。④将志愿者个人提升纳入培训体系中。将志愿者个人能力的拓展与提升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如将团队建设、心理辅导、面试技巧、社交礼仪、视频后期、配音技巧等兴趣型、提升型的活动纳入培训课程体系中。⑤搭建多元化培训平台,充分整合企业、媒体等社会资源,引导社会资源参与公共图书馆志愿者的培训。⑥规范测试评估。通过笔试、体验服务等方式对志愿者素质以及培训效果进行测试和评估,确保达到培训的预期目标,并把培训情况纳入志愿者评优内容中。
3.5 完善岗位设置
3.5.1 转变观念,搭建平台。公共图书馆对志愿者服务的定位要从传统的人力资源有效补充向现代的、以志愿者为主体进行全民阅读推广、提供更多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的平台思维转变,突出文化志愿者的“文化服务”特色,拓展文化服务领域,为志愿者搭建服务、交流、展示的平台。
3.5.2 合理规划岗位设置。①要增强馆内基础岗位的吸引力,做到馆内志愿服务专业化、标准化,分梯度、分层级地对志愿者可以参与的服务与活动进行科学岗位规划与设计,形成大学生志愿者、特长类志愿者、专家志愿者相结合的岗位规划;
将志愿者作为公共图书馆业务服务推广的有生力量,把馆藏资源调动起来,依托志愿者开展针对读者的相关培训,如读者证的办理与使用、中文期刊的检索与调用、数据库的使用等,发挥图书馆的教育功能,提升读者对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②要为志愿者打造“交流・实践”的社会平台。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其动机更多的是获得自身技能的提升,如人际沟通技巧、活动的组织与策划、公共服务礼仪等。公共图书馆也要承担起社会责任,一方面依托自身的场馆服务为志愿者搭建平台,如引导志愿者参与讲座、展览、读者活动的策划与执行,让志愿者参与图书馆自身建设,增强其归属感;
另一方面也要通过跨界资源联动,为志愿者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平台。
3.6 完善管理机制
3.6.1 严格注册与退出。公共图书馆依托互联网技术,完善对志愿者的注册登记制度,完善志愿者的注册登记信息,包含以下内容:个人基本信息、文化志愿服务信息以及星级认证信息等内容。此外,公共图书馆要安排专门人员对文化志愿服务记录进行确认、录入、储存、更新和保护,规范退出机制,避免有进无出的管理。
3.6.2 开展服务评价。公共图书馆在传统星级管理“小时累积法”的基础上,辅之以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评估方式,并加入满意度指数,将工作人员及读者的反馈与志愿者的绩效积分直接挂钩,尽量做到科学、公开、公平、公正,保证服务评价的真实性。
3.7 建立回馈与嘉许制度
3.7.1 继续完善志愿者星级认定制度、嘉许制度。公共图书馆要根据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和服务质量,对志愿者给予相应的星级认定,对服务时长达标者及时颁发证书或标牌;
通过在高校设站或成立高校志愿者服务基地,加强与高校团委的沟通与交流,在专业培养,学分奖励、评优、奖学金评定以及入党、出国留学、升学保研等方面建立相应的志愿服务时长评价制度。
3.7.2 探索实施志愿者服务时长积分储蓄制度。所谓积分储蓄,即将志愿者的服务时长像金钱一样存起来,可以用于服务置换或积分兑换。如:北京市民政局推出的“家庭式志愿服务兑换”,即在志愿者本人参与服务之后,兑换其他志愿者为自己或家人、朋友提供同等时长的志愿服务,同时在就学、就业、就医等方面享受优惠或优待。北京市海淀街道实行志愿者“爱心超市”,通过“积分兑换”的方式,志愿者可以随时到超市里“购买”到相应“价格”的任何商品。此外,也有一些地方将志愿服务记录作为入党、干部提拔的重要条件。作为公共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其公益性、大众性的优势,寻求合作市场,积极与剧院、电影院、书店、咖啡店、超市等展开合作,设立相应的积分商品,为志愿者的爱心积分提供相应的社会性“报酬”,以调动全社会参与文化志愿服务的热情,营造浓厚的文化志愿服务氛围。
3.8 完善保障机制
3.8.1 专项经费保障。在公共图书馆制订年度经费预算时,一是要将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经费纳入其中,并保证已落实的活动经费中有一定比例用于文化志愿服务。二是要通过赞助、冠名等方式积极争取与企业、社会团体展开合作,为志愿者的交通、午餐等必备生活消费、人身保险以及志愿者服装等提供必要的物资支持。
3.8.2 安全保障。公共图书馆通过举办知识竞答或定期开展必要的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培训以及逃生演练等,增强志愿者的安全保障责任意识,提高其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
3.9 加强信息交流,拓宽志愿者的集中展示平台
3.9.1 利用公共D书馆的门户网站,搭建文化志愿者网络信息平台。公共图书馆一方面要建立集宣传展示、信息交流、项目公示、招募注册等功能于一体的门户网站志愿者服务窗口或服务平台。这一信息平台兼具管理与展示功能,即通过技术化的手段实现文化志愿服务记录的网上录入、查询、转移和共享。另一方面要开设志愿者的风采展示以及服务之星、活动展示窗口。
3.9.2 依托网络技术,打造公共图书馆志愿者社区O2O平台。这一平台主要是打造志愿者的社区化管理,同时为志愿者服务时长积分储蓄制度的实施创造商家回馈平台。在1.0阶段,建立文化志愿者数据库,实现志愿者信息注册、服务跟踪评价的数据化管理;
在2.0阶段,实现社区成员的交流和互动,如讨论、通信、聊天等;
在3.0阶段,要逐步实现社会平台与志愿者的生活场景相融合,邀请电商平台入驻,实现志愿服务积分兑换,如积分兑流量、积分购买商品等。
4 结语
在“十三五”规划发展的大背景下,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者的开展已经是大势所趋,但是也存在着志愿者队伍结构失衡、区域发展不平衡、准入门槛低、培训不健全、岗位设置不科学以及评价不完善等诸多问题。因此,公共图书馆迫切需要转变观念、强化制度建设与平台意识,引入组织共建、第三方管理等新型管理模式,实施志愿服务积分储蓄制度,搭建志愿者社区平台,对现有志愿者的管理与服务进行规范化整合,发挥文化志愿服务在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进而逐步构建参与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文化志愿者服务体系。
参考文献:
[1]王建新.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者服务探析:以南京图书馆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15(19):12-14.
[2]刘淑华.美国布鲁克林公共图书馆的志愿者服务[J].晋图学刊,2015(3):25-27.
[3]林志军.图书馆引入义工服务的实践与探索[J].图书馆论坛,2009(5):24.
[4]谷遇春.关于图书馆志愿者工作的思考[J].图书馆,2006(5):62.
图书馆志愿者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志愿者联合国将其定义为在不为任何物质报酬的情况下,能够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并且奉献个人的时间及精神的人。我国区县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起步得较晚,目前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管理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对其进行认真分析,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区县公共图书馆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一、区县公共图书馆引进志愿者服务管理的积极意义
(一)弥补人力资源缺口,优化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专业和知识结构
我国区县公共图书馆是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编制人数在新馆建设之后已由相关部门核定,每年人员经费基本一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特别是2011年文化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文件后,公共图书馆零门槛进入,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全面推进向广大群众开放,各区县公共图书馆的业务工作呈井喷式发展。像越秀区图书馆,地方文献室和广府文化研究室向读者提供免费借阅文献,读者证借书册数也增加到10册,新增的广府学堂讲座、童心坊等活动贯穿全年,导致服务量的大增。另外,随着图书馆功能的不断扩展,图书馆成为了一些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譬如廉洁教育基地、社科普及基地,常年需要开展一些相关活动,并接受有关部门检查材料,在正常业务工作中要再分配一些人手打造各大基地,彰显图书馆品牌。在这种情况下,合理利用志愿者服务,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公共图书馆是免费为公众提供文化服务,公众因年龄、教育程度、专业和兴趣等方面的不同对图书馆服务的需求也不一样,而图书馆工作人员较稳定并且专业单一,难以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比如地方文献,它是反映当地历史、经济、文化等情况,具有其他地区不可复制的特点,但是较多区县图书馆缺乏了解当地经济历史文化的人才。正是这些来自不同领域,不同专业背景的志愿者可以为图书馆弥补这方面的缺失和不足。
(二)搭建图书馆与读者多向沟通平台,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引入志愿者,就像在图书馆搭建了一个平台,馆员跟志愿者通过这平台进行互动。志愿者具有双从身份,一是作为图书馆服务工作的一份子,二是作为读者,因此他们能在工作中发现馆员难以发现图书馆服务存在的缺陷,并提一些建议或者意见,对图书馆提升服务质量起到重要作用。而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能认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交流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服务能力。
(三)提高区县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认知度和读者活动的公众参与度
很多公众只知道有省市级图书馆,没有区县级图书馆,基本只有附近群众才知道区县公共公共图书馆的存在。提高图书馆知名度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倡导志愿服务,吸引公众走进图书馆。图书馆进馆流通人次增加,可以吸引更多公众参与本馆各读者活动,让图书馆活动办得有声有色。
二、区县公共图书馆志愿者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制度约束,没有成立专门的志愿者管理部门
目前,我国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针对公共图书馆志愿者,区县公共图书馆作为基层图书馆也没有制定符合自己图书馆相适应的志愿服务管理条例。另外,区县公共图书馆工作人员较少,基本都没有人事部门,而且没有成立专门的志愿者管理机构,出现志愿者管理凌乱,没有计划统筹性,随时招人用人,难以留住较好的志愿者。
(二)志愿者工作内容单一,工作岗位设置不合理
目前,大多数区县公共图书馆志愿者从事的服务工作都偏向简单机械,主要包括图书上架、整理和文明指引等基础服务,没有根据志愿者的能力高低而安排不同工作,容易挫伤部分志愿者工作的积极性。志愿者经常抱怨简单的岗位工作太多单一,不能体现和实现自身价值。区县公共图书馆没有合理设置志愿者服务岗位,导致部分岗位空缺志愿者,出现图书馆供求和志愿者需求不一致的严重现象。
(三)志愿者工作无专项资金投入,没有专门的招聘和培训机制
区县公共图书馆作为基层单位,一般都没有志愿者工作专项经费,小部分图书馆抽用公用经费或活动费等,志愿者管理没有经费保障,招聘和培训不规范,不具有持续性。当图书馆有需求时,应急向学校、社会招聘志愿者,基本没有经过系列严谨完善的流程进行招聘,出现部分志愿者盲目参与,惰性对待等情况。
(四)缺乏激励机制,不能激发志愿者的主观能动性
志愿者敢于付出自己的辛勤劳动,更多是因为他们具有更高层次的精神方面需求。但由于每个志愿者的年龄、所接受的教育、所从事的职业不同,参加志愿服务的动机随而不同,志愿者的需求出现多样化。而区县公共图书馆采用的是以表彰为主的激励手段,缺乏针对性和具体性,不能满足志愿者们的需求,因此不能激发志愿者的主观能动性。
(五)志愿者宣传工作不到位
很多区县公共图书馆志愿者宣传工作不到位,只是在自己的馆网站开通志愿者报名系统,没有志愿服务具体岗位和要求等,几乎也没有对开展志愿服务的活动效果进行宣传,导致很多人不知道图书馆有志愿者需求,图书馆志愿者具体是做哪些公共服务工作。另外,部分区县公共图书馆有跟高校合作,但仅限于个别二级学院,没有向全校学生宣传志愿者招募等内容。
三、志愿者管理改进措施
(一)制定有效的志愿者服务管理制度,成立志愿者服务管理组织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没有规章制度约束,志愿管理工作难以较好开展。区县图书馆可以参照当地省市图书馆志愿者管理办法,立足本馆实际制定管理制度,确定志愿者的权利和义务,明确志愿者服务行为准则,确保志愿者能认真投入到图书馆的服务工作中去。志愿者服务的内容是多样化,从招募、培训、激励等系列环节,都需要有一个专门部门进行统筹安排。区县公共图书馆设立志愿者管理组织机构可从各职能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可以由馆长、办公室主任和各业务部门工作人员组成,以便能招到合适志愿者,并分配志愿者的服务岗位。
(二)精心设置志愿者服务岗位,合理安排志愿者
区县公共图书馆应该在常规志愿服务岗位上,设置志愿者特色拓展服务岗,譬如为盲人读者录制有声读物、外文借阅服务、档案整理、活动策划等岗位,不仅缓解图书馆特色岗位人手紧缺现象,而且能满足志愿者的需求。志愿者结构多元化,不同志愿者对服务的工作内容要求不同。像中学生志愿者,一般提供图书整理等常规服务工作,而大学生一般偏向选择跟自己专业相关的服务工作。因此,区县公共图书馆要设置好志愿服务岗位,并根据志愿者的技能、特长、知识结构和兴趣等方面合理安排志愿者开展服务。
(三)适当安排财政资金投入,制定有效的志愿者招募和培训流程
区县公共图书馆每年运行经费有限,适当安排资金用于志愿者服务管理之上,可以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即使没有专项经费,也可以从办公费或活动费等项目适当抽出部分经费作为志愿者专项经费,为志愿者招募和培训机制提供经费保障。“志愿者招募”是图书馆志愿管理工作的起点,有效的招募可以为实际志愿者服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区县公共图书馆可以选择通过图书馆网站、志愿者协会网站、目标学校海报、微博、微信等多种渠道信息。志愿者培训可分成不同的类型与层次,但系统培训是不可缺少的。系统培训内容包括图书馆基本知识和志愿服务道德素质。对于深层次的服务,像外文借阅、联合参考咨询、档案整理等,图书馆还要精心设计培训课程,由富有经验的馆员授课,或通过交流分享会的形式进行培训,让志愿者了解掌握服务工作。
(四)建立可行的激励制度,激发志愿者参与服务的热情
增加志愿者心里的归属感,能有效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参与图书馆服务。图书馆应与志愿者保持密切的联系,比如QQ、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志愿者在参与服务时,可以通过这些网络平台结交认识新朋友,扩大社交面,让志愿者之间,志愿者和图书馆之间关系更加紧密。另外,建立有效可行的激励制度,为中小学生志愿者提供志愿服务学时,为优秀志愿者颁发证书,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交通费补贴等,都能激发志愿者的工作热情。
图书馆志愿者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
志愿者;
服务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8-0036-03
作者简介:王嘉曦(1964―),广西桂林图书馆馆员。
志愿服务泛指不计报酬地贡献时间、财力、劳力、知识及技能,自愿协助他人解决困难或服务社会,其本意就是以志愿之心,通过服务他人,实现社会公益。公共图书馆文化志愿者是文化志愿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1 公共图书馆引入文化志愿服务工作的意义
1.1 图书馆精神与志愿者服务精神
公共图书馆一直遵循 “服务第一,读者至上”的服务宗旨,倡导“无障碍、零距离、零门槛”阅读,这与志愿者服务所提倡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相符合,志愿者服务的无偿性、志愿性、利他性与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开放性、均等性相辅相成,二者相互合作、相互渗透,高度融合,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1.2 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的作用及意义
1.2.1 弥补人力资源的不足,促进图书馆事业的进步与发展。随着社会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图书馆的服务活动越来越多,社会对图书馆的服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1年1月26日文化部、财政部提出《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自此,全国各地公共图书馆积极推进免费开放服务,服务人次迅速增长。如广西桂林图书馆,2014年读者接待量同比2013年增长了57%,开展各类公益活动485场,面对如此之大的工作量,因人员编制、财政经费等诸多因素,工作人员并没有相应增加,有限的人力资源很难满足读者多元化、个性化、深入化的阅读需求,更难以开展深层次的阅读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志愿者作为重要资源参与到公共图书馆的服务工作中,成为必然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一方面,能使部分专职馆员从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专心从事更个性化、专业化、高层次的服务。另一方面,志愿者通过具体的服务工作加深对图书馆的进一步了解,成为图书馆与读者之间相互沟通的媒介,志愿者可将读者的诉求及时反馈给图书馆,还可以读者身份就图书馆服务及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从而使图书馆服务工作不断地得到改进和完善。作为图书馆文化使者,志愿者还可向社会传递图书馆服务信息,引导社会关注图书馆,提高公共图书馆的社会认知度,促进图书馆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1.2.2 高素质志愿者的参与,优化了服务结构。公共图书馆是面向社会收集传递信息,开展社会文化服务的公益机构,其服务对象非常广泛,阅读需求参差不齐。不同的阅读需求对图书馆的服务要求也有所不同,而公共图书馆长期以来人力资源相对紧张,难以全面满足读者的多元化阅读需求,同时,图书馆员工的知识结构不平衡,也影响了对各类读者服务的深度和广度,随着拥有不同的知识背景、各行各业和掌握不同科学技能的高素质志愿者参与图书馆服务,可以有效缓解图书馆人力资源的缺失和人才资源的不足,提高了图书馆员的职业精神和社会价值,优化了图书馆服务结构,提高了服务质量。
1.2.3 为志愿者提供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公共图书馆志愿者不仅是图书馆服务的参与者,也是图书馆服务的受益者,图书馆开展志愿者服务,为志愿者提供了一个学习实践的机会,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除了帮助别人之外,还可以培养自己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组织领导能力,拓展知识面,同时也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2 志愿者可从事的公共服务
2.1 图书馆日常服务工作
图书馆日常服务工作是志愿者参与图书馆服务的基础性工作,包括帮助馆员对开架书库进行图书排架、整理,引导读者检索及借阅。这些看似简单的基础工作,要求志愿者具备一些图书馆基本知识和服务热情。[1]
2.2 开展特色阅读活动
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志愿者,利用公共图书馆提供的公众平台及丰富的网络信息资源,充分发挥其特长,主动、义务承担活动的主持者,参与各类阅读辅导、讲座、培训、展览以及网络信息服务等活动。
2.3 宣传推广服务
公共图书馆志愿者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和知识水平,向社会大力宣传图书馆,参与策划图书馆阅读等活动,为读者编制阅读书目推荐等工作。
2.4 为特殊读者服务
公共图书馆志愿者应充分利用自身掌握的文化知识,为老年人、未成年人、残障人士、进城务工人员等特殊读者开展适合自己的志愿服务。如指导老年读者学习电脑、书法,为残障人士送书上门,对学龄前儿童开展绘本阅读、绘画、手工制作教学,针对聋哑人群开展手语教学,为进城务工人员举办法律法规解读、职业技能培训等。
3 我国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的实践探索
3.1 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现状
我国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起步较晚,1996年,福建省图书馆首次将志愿者服务引入图书馆,开启了我国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的先河。此后,上海、深圳、北京、佛山、广州、辽宁、河北等省市的公共图书馆也相继开展了志愿者服务工作[2]。志愿者的引入,为我国公共图书馆的服务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志愿者提供了一个社会实践的平台。2006年,中国图书馆学会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募志愿者,以提升基层图书馆馆长专业水平,推动图书馆事业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以“图书馆人帮助图书馆人”的大型行业援助行动方式,发起“全国图书馆志愿者行动――基层图书馆馆长培训”志愿者服务活动。此次活动不仅是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的一次有机结合,也是对建立行业志愿者机制的一次有益探索,引起了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在这次援助行动中,中国图书馆学会确立了志愿者招募、培训等制度,并随后开展了一系列志愿者服务活动,将我国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活动不断引向深入。[3]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体系已初步建立,志愿服务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创新和丰富,形成了一批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优秀项目,如辽宁省图书馆的“对面朗读”、长春市图书馆的“‘义务小馆员’志愿服务活动”、广西桂林图书馆的“‘英语角’――崛起中的民间阅读推广力量”等活动,但从总体来说,我国目前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规模还比较小,各地进展不平衡,志愿者队伍建设薄弱,管理制度不完善,加上政府支持力度不够,志愿服务的社会保障与激励机制不健全,致使社会认知度不高,志愿者勇于参与服务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稳定性受到影响,阻碍了志愿者服务活动的深入和发展。
3.2 基于广西桂林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的几点思考
广西桂林图书馆志愿者服务源于1988年组建的桂林市图书读者协会。经过20多年的摸索,该馆从最初的只是由少数读者参加的读者协会读书活动,发展到后来的由英语角、老年书法协会、妈妈志愿者服务队等组织的各类不同主题的服务活动;
从最初的只是一些爱好读书的人利用休息时间到图书馆来以书会友,到后来的拥护有各种专业知识的人才到图书馆开展讲座、展览、绘本故事、手工制作等志愿服务,该馆志愿者服务经历了从单一性到多重性,从松散到有组织管理的过程,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这些志愿者在图书借阅、图书上架整理、咨询、讲座、展览、活动等多个岗位上努力践行志愿精神,不计报酬为社会服务,力尽所能帮助他人,为传播先进文化,引领阅读风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目前,该馆登记在册的长期志愿者有700多人,团体志愿者4个。志愿者成员包括机关干部、企业领导、教师、工人、学生、社区居民和外国友人。近十年来,志愿者共开展服务活动3,000余次,参与服务的志愿者累计人数达10万人次,参加活动人员达30万人(见表1)。
3.2.1 通过招募,选拔高素质人才。文化部、中央文明办《关于广泛开展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文公共发〔2012〕31号)中提到,文化志愿者招募应“采取经常性招募、应急性招募等方式,把专业文化工作者、基层群众文艺骨干、文化能人和文艺社团吸引进来,不断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基本环节就是面向社会招募志愿者。公共图书馆可选择报纸、电视、图书馆网站和微信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多渠道招募志愿者,同时在号召社会大众积极参与的基础上,深入了解志愿者的专业、素质、兴趣爱好及特长,通过对志愿者的专业素质、语言表达能力、人际关系的交往等进行考核,选拔高素质人才,为图书馆今后的服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3.2.2 建立培训机制,提高志愿者服务质量。上岗培训是公共图书馆开展志愿者服务必不可少的工作。公共图书馆除了组织本馆人员对志愿者进行岗位培训外,可依托专业培训机构对志愿者开展服务礼仪、服务技巧等培训;
也可通过志愿者协会,让优秀的志愿者对新加入的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精神、志愿服务理念等培训,提高志愿者综合素质及服务水平。
3.2.3 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志愿者服务的积极性。建立有效的志愿者工作激励机制,对稳定志愿者服务队伍至关重要。公共图书馆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适当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不仅让志愿者在图书馆服务工作中得到认可和尊重,还能充分调动志愿者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志愿者的自我价值。
3.2.4 寻求社会合作,促进志愿者服务持续性发展。社会志愿者组织、大专院校在校学生以及民政部门登记在册的各种公益性社会团体,是公共图书馆获得社会支持,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的重要力量。公共图书馆可以通过团体招募,团体合作的方式,吸纳社会各方面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集中力量开展图书馆志愿服务。同时,并就志愿服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情况进行沟通交流,及时解决问题。还可通过合作共建,探索统一、规范的志愿服务管理和运行机制,规范志愿服务工作,提高志愿服务工作的管理水平,从而使图书馆志愿者服务获得健康、长足的可持续发展。
4 结语
我国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还处在初级阶段,志愿者的招募、培训、激励等各种机制还不够完善,图书馆应学习和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不断完善志愿者管理制度,创新开发服务项目,为志愿者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图书馆的服务工作中。
参考文献:
[1] 白秋菊.对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工作的思考[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7).
[2] 郭英.中美公共图书馆志愿者服务现状之比较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