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工作计划 >

2023年教师下乡支教工作计划【五篇】

时间:2023-06-16 12:55:03 来源:晨阳文秘网

教师下乡支教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和二元化特征依然明显。新世纪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向乡村倾斜的教师政策,譬如特岗计划、农村硕师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免费师范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教师下乡支教工作计划【五篇】,供大家参考。

教师下乡支教工作计划【五篇】

教师下乡支教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和二元化特征依然明显。新世纪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向乡村倾斜的教师政策,譬如特岗计划、农村硕师计划、三支一扶计划、免费师范生计划,等等。应当说,这些政策对改善乡村教师队伍结构和提高乡村教师队伍质量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但是,乡村教师队伍的整体状况依然令人担忧,教师年龄老化、知识退化、方法旧化现象非常严重,优秀人才不愿去、一般人才进不去、不合格教师退不出问题非常突出。让优秀人才进得去、留得住、教得好,造福于乡村教育应该是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愿景。为此,国家出台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这是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基点,给予乡村教师群体特别的支持与关照,对于改善乡村教师队伍现状、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计划》瞄准了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这三个核心问题,秉承“统筹设计、资源倾斜、务实求效、建立机制”的基本原则,力求用3年左右的时间,创新乡村教师的培养补充机制,提高乡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促进乡村教师职业发展。从整体设计和具体举措来看,《计划》打出了一套“组合拳”,给予乡村教师全面支持。具体来看,《计划》的发力之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重视乡村教师师德水平建设,有助于保证乡村教育的根本质量。

乡村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乡村学校德育工作状况和广大乡村学生的健康成长。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学校教育工作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当下,乡村教师队伍的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建设一刻也不能放松。《计划》指出要“全面提高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这有助于乡村教师自觉加强政治修养,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自己良好的思想和道德风范去影响和培养学生。这将为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思想保证。

二是增加“班师比”的教师配置指标,有助于减轻乡村教师工作负担。随着新型城镇化的稳步推进,许多地区出现了乡村学校小型化现象。据统计,2012年全国乡村小学中,校均规模不足30人的学校占26.84%,不足10人的教学点占10.36%。如果按现有生师比标准配置教师,小规模学校教师数量将长期处于紧缺状态。为了完成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乡村教师会比城市教师承担更多的任务,乡村教师的工作负担很重。《计划》提出“乡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按照城市标准统一核定”,“村小、教学点编制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这一举措符合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教学实际,为乡村师资力量的补充和配备提供了制度保障,有助于减轻乡村教师的工作负担。

三是鼓励培养“一专多能”教师,有助于满足乡村学校的实际需求。乡村教师队伍除了总量上的短缺外,在学科结构上也存在一定问题。研究发现,乡村小学平均每3所、4所和2所学校才能拥有1名音乐、美术和体育教师。在很多地区,乡村学校严重缺乏音乐、美术、体育、科学等学科的教师。《计划》鼓励支持地方院校定向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这符合客观规律,也符合乡村学校的现实特点。从调查数据上看,真正能到乡村学校任教并能长期坚守乡村的教师大都是当地人,“定向培养”乡村教师有助于为乡村学校补充“留得住”的新鲜力量;
从未来趋势上看,小规模乡村学校将会长期存在,“全科教师”符合乡村学校的教学实际需求。除了要加强小学教育专业“全科教师”的培养,“国培计划”中也要加大对“全科教师”的培训。培养“一专多能”教师,体现出《计划》因地制宜的特色,可谓是“对症下药”。

四是加大乡村教师培训力度,有助于提升乡村教师的能力素质。教师培训对于促进教师个人专业发展、提升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意义重大。我国对乡村教师培训重视程度虽然不断提高,但与乡村教师期望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许多方面还需要加以改进和完善。有研究指出,乡村教师普遍存在培训资源短缺、培训机会较少、个人负担培训费用较高、培训效果不显著、培训内容与实际脱节等问题。《计划》对乡村教师培训数量作了硬性要求,指出“到2020年前,对全体乡村教师校长进行360学时的培训”。同时,《计划》还指出,“按照乡村教师的实际需求改进培训方式,采取顶岗置换、网络研修、送教下乡、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等多种形式”,鼓励创新乡村教师培训模式。这些举措有助于提升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乡村教师能真正想学有机会、去学有所获、学后有改变。

五是制定专门的职称评定办法,有助于乡村教师职务(职称)晋升。职务(职称)评定有助于调动和发挥中小学教师为教育事业服务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目前,乡村教师获得高级职称比例较低,乡村教师在高级职称晋升方面普遍“大器晚成”。我们认为,这不完全是水平问题,还有价值标准问题。城乡教师在职称评定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公平。当我们用城市教师的标准去评定乡村教师的时候,乡村教师当然评不上,反之亦然。《计划》中明确指出,“各地要专门制订乡村教师职务(职称)评审条件和程序办法,将乡村学校的教师职务(职称)评聘单列”,“乡村教师职务(职称)晋升依据师德表现和教育教学实绩,一般不做公开要求。严禁简单用升学率和考试成绩评价教师”。这充分尊重了乡村教师的实际状况,给予城乡教师真正公平的职务(职称)评定机会,乡村教师的工作动力和信心将会得到大幅提升。

六是引导城市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增强乡村教师队伍的整体活力。城乡教师交流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师资力量在城乡间公平合理配置的有效手段。目前,城乡教师交流机制还不健全,城市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还存在一定的制度障碍。《计划》指出,要推进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体制的改革,这将有助于打破城乡教师交流的制度门槛,为城市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提供制度保障。《计划》鼓励各地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县域内重点推动县城学校向乡村学校交流轮岗,乡镇范围内重点推动中心学校向村小学、教学点交流轮岗”,这一举措再次关照了乡村师资力量较薄弱的村小和教学点,显示了《计划》“底部攻坚”的思路和决心。这也必将提升城乡教师交流的实效,增强乡村教师队伍的整体活力和发展动力。

七是关照乡村教师的多元需求,有助于确保广大乡村教师安心从教。要引导和激励乡村教师安心从教,一定要了解乡村教师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追求,根据教师的多方面需求来设计相关政策和制度。调查发现,乡村教师在意的事项是比较多元的,除了在意工资待遇外,还特别在意周转房、保险与公积金等问题。《计划》要求各地方依据学校艰苦边远程度实行差别化的补助标准,依法依规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要为乡村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和社会保障费,建立省市县三级乡村教师重大疾病救助基金,尤其提到要支持建设乡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这些“便民”举措都有助于解决乡村教师的实际困难,为乡村教师营造舒心、安心的生活工作环境,使乡村教师生活得好、工作得好。

八是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有助于调动乡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计划》的又一大亮点就是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同时激励乡村教师。《计划》提出“对在乡村学校从教30年以上的教师颁发荣誉证书”“地方政策采取多种形式对长期在乡村学校从教的教师予以表彰”“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建立专项基金对长期在乡村学校任教的优秀教师给予物质奖励”等激励办法。这既完善了我国的教师荣誉制度,也表现出对长期在乡村地区从教教师的尊重和认可。《计划》有助于营造全社会支持关心乡村教师和乡村教育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激发广大乡村教师投身乡村教育事业的动力和信心,使乡村教师的地位越来越高、乡村教师的干劲越来越足、乡村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好。

教师下乡支教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近日,教育部在京举办专题研究班,就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进行研究部署。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出席开班式并讲话。他强调,要切实增强做好乡村教师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全面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确保各项支持政策落地生根,让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袁贵仁指出,制定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全局高度做出的决策部署,是惠及广大乡村教师、惠及亿万乡村孩子的民心工程,对于提升教师队伍能力水平、促进教育公平、提高乡村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要深入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坚持多措并举、定向施策、精准发力、标本兼治,力争使乡村学校优质教师来源得到多渠道扩充,乡村教师资源配置得到改善,教育教学能力水平稳步提升,各方面合理待遇依法得到较好保障,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

袁贵仁就落实工作提出5点要求:一是把准支持重点。对乡村教师队伍的定编定岗、培养补充、交流轮岗、培训提高、待遇保障等方面给予强有力的政策倾斜,逐步形成“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励机制和充满活力的乡村教师使用机制。要提倡因地制宜,坚持问题导向,从实情出发提出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和有效措施。二是加强经费监管。要把资金和投入更多地用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最薄弱、最迫切需要的领域,制定严格的监管制度,规范使用,强化监督,坚决杜绝截留、克扣、虚报、冒领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三是严格队伍管理。重点要加强师德建设,改革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建设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形成乡村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四是形成工作合力。加强组织领导,细化任务分工,推进各部门密切配合,形成联动机制和工作合力。教育部将牵头制订中央有关部委任务分工方案。省、市、县、乡各级人民政府要制定贯彻落实的实施办法和细则。五是加强表彰宣传。建立健全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加大对乡村教师的表彰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认可、鼓励、支持优秀人才在乡村学校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教师下乡支教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加强中小学薄弱学校建设,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工作实践“*”重要思想、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随着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寄宿制工程、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和县财政对教育投入的加大,全县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得到改善,师资队伍得到加强,学校管理日趋规范,但全县中小学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的差距依然存在。为了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根据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薄弱学校建设的意见》(教基[*]9号)和市政府《关于加强中小学薄弱学校建设的意见》(阜政发[*]12号)精神,结合我县薄弱学校建设工作实际,提出以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加强中小学薄弱学校建设,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要以党的*大精神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根本宗旨,以“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分类指导”为原则,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二、总体目标

计划从今年开始,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消除各类危房,排除安全隐患,完成城区薄弱初中、小学的改造任务,重点发展城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因地制宜,积极扶持农村高中和民办高中的发展,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做准备;
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布局调整、资源整合、师资优化、科学管理等手段,基本完成农村薄弱学校的改造任务,基本达到各学校学科教师配置合理、教学设施齐全、办学理念先进、学校管理规范科学的学校建设目标。

三、基本措施

(一)统筹规划,分类指导

要深入调查研究,摸清薄弱学校底数,按照省教育厅划分薄弱学校标准,即“薄弱学校主要指区域内条件差,缺少基本的教学用房,没有达到中小学建设标准的学校;
领导班子亟待加强的学校;
城区学校学区内新生报到率不足80%的学校,师资力量薄弱,专职教师不到四分之一以上,不能开足课时开齐课程。教育质量相对较差的学校”。分类摸清各薄弱学校的薄弱环节,针对薄弱环节,制定改造措施和规划。在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时,要坚持“五个结合”,即:把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与我县“*”教育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结合起来,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中小学布局调整结合起来,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结合起来,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结合起来,与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结合起来。分类指导,逐步推进,分阶段、有步骤地撤并、改造一些规模小、质量低、效益差、布局不合理的中小学。到2010年全县保留小学375所、初中55所、高中10所。调整后,重点发展乡镇中心小学和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初中,使乡镇中心小学达到每年级4个班以上建制,其他完小每个年级2个班以上建制;
初中校均达到12个班以上建制。

(二)加大投入,整合资源

在切实保证义务教育经费财政拨款的增长比例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比例,落实中小学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和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增加危房改造专项经费的同时,在安排危改项目工程资金、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资金、王永庆项目资金和其他捐赠资金时,重点向2010年保留的农村薄弱学校倾斜;
城市教育费附加足额征收,主要用于城区薄弱学校建设。在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中,要抓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学校布局调整的机遇,整合教育资源,盘活闲置的校产资源,把撤掉的校产拍卖或置换,用于薄弱学校建设。各乡镇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居民布点时,要优先落实学校布局调整用地。

(三)建立机制,提高质量

1、加强薄弱学校领导班子建设。制定《颍上县学校中层班子与乡镇中小学领导班子考核方法》,每年对中心学校和县属中小学中层以上的领导班子进行全面考核,根据工作表现和实绩选拔、调整、任用。注重选派综合素质比较优秀的年轻干部到薄弱学校任职。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学校领导必须代课,否则,不得晋升高一级职称、职务;
对无正当理由,拒不代课的学校班子成员,县教育局将报财政部门停发其工资;
对办学差或群众反映多的学校,领导班子要及时调整。

加强学校管理干部队伍建设,研究制定《颍上县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工作实施意见》,使管理干部的培训工作步入经常化、制度化轨道。每年暑假举行全县中小学校长、业务副校长培训班,邀请著名专家和学者授课,为全县中小学校长注入新的管理理念,从而不断提高中小学校长的政策水平和管理能力。

2、建设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教师队伍。加大在职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从完善制度、措施入手,制定年度《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和校长培训工作实施意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使广大教师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增强现代教育理论素养,逐步掌握教育教学工作的新方式、新技能、新手段,形成实施新课程的教育教学能力。

按照阜阳市教育局“师德师风建设巩固年”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细化实施方案,完善制度措施,狠抓贯彻落实,确保成效显著。从师德师风的正面宣传教育入手,树立行风正气,认真查处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使每一位教师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积极投身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

切实改进职称评定工作,严肃对待职评工作。除要求参评对象提供有关评审资料外,县教育局将安排人员对照标准,深入到评审对象所在学校逐人调查核实。参评教师要通过县教育局组织的教案编写和授课评比,符合条件才能上报。

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教师资源。针对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的严峻形势,县政府将逐年面向社会招聘一定数量的具备教师资格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到教师队伍。根据省人事厅皖人发[*]50号文件精神,这些新增教师主要充实到农村缺编薄弱学校任教。按教育部和省教育厅规定,今后凡评聘高一级职务必须在农村薄弱学校支教一年以上。

3、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支教力度,盘活教师队伍。采取县直学校教师送教下乡、全日制驻点支教、区域支教、城乡学校校长相互挂职学习等形式,拓宽工作思路,创新工作形式。

县直学校教师送教下乡。县直各学校支教人员必须签订《下乡支教承诺书》,一年内代课时数不得少于40节,坚决杜绝弄虚作假等应付支教检查现象发生。对不能按时完成支教任务者,将按教师《支教承诺书》中承诺内容处理,即本人自愿不参与职评,工资晋级不予兑现,本年度不评优、不评先。

县直各学校与被支教学校密切联系,确定支教时间、内容及上课时数后,及时报教育局人事科备案;
被支教学校在支教人员到达后报告县教育局人事科支教教师名单及相关内容,并实行签到制。

全日制驻点支教。慎城镇和县直超编学校的教师实行全日制下乡支教,时间为一年,每学年要安排至少10人以上下乡支教。

全日制支教人员一律吃住在校。按照支教学校的安排,认真完成分配任务,不能随意调整课程和时间,不得违反被支教学校的规章制度,要服从领导,听从指挥,按时参加学校的考勤和各种活动。

支教学校和被支教学校要为下乡支教的教师提供可能的便利条件。支教期间,一切福利待遇、工资关系在原单位不变;
支教期满,经考评合格者,回到原单位工作;
支教期满,经考核不合格者,将顺延支教时间一年,同时给予通报批评。

区域支教。各乡镇中小学要严格核定编制,对超编学校制定切实可行的区域支教计划,分期分批安排教师在辖区边远薄弱学校支教,以解决农村师资不足的问题。

各中心校的支教考评监督办法,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严禁搞形式、走过场。此项工作列入对中心学校考评内容。

城乡学校负责人相互挂职学习。主要采取两种形式:一是下派县直中小学负责人到边远薄弱学校挂职,任兼职负责人,采取结对互助的形式,达到优质资源共享,把先进的管理经验带到薄弱学校,并把本校优秀教师送到薄弱学校,指导新课程改革。二是边远薄弱学校的中小学负责人上挂到县直学校挂职学习,任兼职负责人,学习县直学校先进的管理理念,并把本校的教师分期分批送到县直学校学习先进的教育方法,加快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4、建立帮扶制度,带动薄弱学校的发展。城区各中小学都要选择1至2所农村薄弱学校进行帮扶;
各中心学校或办学较强的农村中小学也要重点扶持一所农村学校,以此带动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充分发挥示范学校在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把对薄弱学校的帮扶情况纳入对示范学校的考核内容;
各级示范学校评估验收时,要将其对口帮扶的薄弱学校情况纳入评估验收范围。通过互签“帮带合同”,互派教师管理、任教、业务交流和互补财力资源等方式,共同构建以强带弱、相互促进、整体提高的发展格局。

(四)改革招生制度,规范办学行为。采取切实措施,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努力实现各校生源的均衡。各中心校要认真核定公办学校的办学规模,科学合理地划分学区,保证每名儿童、少年都拥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举办或变相举办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坚决取缔非法办学。把“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政策落到实处。要坚定不移地取消义务教育阶段“小升初”入学考试。严格控制“大班额”。

充分发挥中考招生的导向作用,坚持把省、市示范高中的计划内部分招生指标分配到每一所初中,并向薄弱初中倾斜;
增加计划内定向招生指标的分配比例,力争达到60%。对无一人考取计划内招生的学校,实行无缝覆盖。严格执行普通高中招收择校生“三限”政策,禁止高中学生违规借读。

(五)政策倾斜,保障弱势群体。认真落实国家资助贫困家庭学生的各项政策。认真做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科书的发放和使用。建立有效机制,切实落实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免除杂费和提供必要的寄宿生生活补助经费。切实将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纳入“两基”巩固提高工作之中,提倡实行随班就读,贯彻执行农村残疾儿童少年“两免一补”政策,不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

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纳入城镇中小学建设规划,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形式挖掘潜力,扩大现有学校规模;
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农民工子女可在父母就业所在地接受教育,与所在城镇学生享受同等待遇。

(六)完善监测制度,推进均衡发展。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要充分认识到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改变政绩观,以求真务实、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薄弱学校建设。

县政府教育督导室将把加强薄弱学校建设、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作为督导各乡镇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考核乡镇党委、政府及中心学校校长的重要指标和进行表彰奖励的依据之一。

教师下乡支教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困扰:培养即走

有一批稳定的教师队伍,才会有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城镇化大潮之下,教育行政部门很难阻挡教师向城市流动,因此,一系列公共政策的设计,难免会在强制性调控的基础上,保留必要的向城性疏导特征。在实践中,教育行政部门自身也面临重重困局,这些困局的破解,又助推了乡校中农村教师的发展危机。

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民办教师是农村教师的主体。其中,代课教师又占了大部分。尽管代课教师没有被纳入国家的编制体系,但是在教学性质上仍然隶属于国家行政化教师序列体系之内。长期以来,代课教师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且教育教学水平不高,再加上城乡二元的制度性区隔,使得农村教师自由迁徙的主观意愿并不强烈。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在村落中的文化优势,也使得他们在农村中的社会地位总体较高。

随着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的提升,教学质量问题逐渐被农村家长重视。很多地方开始通过公招和清退的方式,解决代课教师和民办教师问题;
同时,通过公招、特岗、支教、交流等多种形式,大量引入毕业于正规大学的毕业生服务于农村学校。这种方式有利于快速实现“双高普九”,但这批在城市中受过正规化教育的农村教师,也具有更多向农村外溢的选择空间。再加上工作环境、社会舆论、收入待遇以及农民分化等多重外在因素的刺激,农村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开始不足。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李涛在对四川芥县的调研中发现:大量农村青年教师仅仅将这个岗位看作是一个暂时的“过渡岗位”。他们对提升自己教育教学水平并不感兴趣,反而成了寄居于乡村文化城堡中的“考试专业户”,只要能进城,各种考试他们都会争相参加。

四川芥县成镇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校长说:“我们培养一个老师,就走一个,城里的学校又不给我们培养费或者转校费;
因此,我们农村学校越来越不愿意去培养教师。这样,我们学校的老师反而相对稳定。”

另一所学校的校长说:“现在这些青年老师很难管,上完课就抱着公务员考试的书看,一到周末就去城里考试,一考上就辞职。中年教师则将精力集中于参加城市学校的各种招聘,同时寻找各种关系,借调到城里学校,或者县教育局和乡政府到学校把骨干借调走了。那些中老年教师则普遍职业倦怠,等着退休。农村学校陷入到管理人才和教学人才青黄不接、人心散离的状态。”

外流:被城市学校牵引

在四川省芥县和重庆市的一些区县,经过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教学点和村小全部被撤销,以前的乡镇的小学和初中,合并变成九年一贯制学校。在这些九年一贯制学校中,除了管理学生日常住宿的几位德育处老师和生活老师暂时住在本乡镇,其他老师都住在县城。每天早上统一乘坐学校租赁的车辆到乡镇学校上课,下午又统一坐车回县城。

很多县都实施了农村教师周转房政策,周转房主要建于县城和乡镇之中的校园内。这种农村教师集中居住政策确实稳定了教师队伍,解决了居住难题,但也进一步将农村教师与外在的村落社会隔离。农村教师的生活圈逐渐向城镇转移。

四川芥县云乡九年一贯制学校的4位年轻老师透露:学校里年纪大点的老师基本在县城都有房子。年轻教师暂时住在宿舍里,也都希望住到县城里。年轻教师希望教育局领导在修建周转房时,建在发达一点的地方,最好是县城,这样,生活会方便。一位教师表示:“虽然我们都来自农村,但毕竟都在城镇读的高中、大学,早就习惯城镇生活了。尽管目前我们在农村学校工作,但不想在农村住,父母在村里都觉得没有面子,更不要说我们自己在同学和朋友面前的感觉了。”

住在县城的教师们,教育着住在农村的学生。这种现象已经在广大的中国农村地区越来越普遍。农村教育几乎完全被城市教育所牵引,而处于集体失语的状态。“被代表”的尴尬话语地位,使农村义务教育只能被动全盘接受城市教育的文化平移与观念嵌入,致使农村教育在这种不断的权利剥夺中,被剥离于农村社区的日常生活空间之外。在村落社会中,农村教育体系仅仅作为“人才抽水机”而存在,是整条教育生态链中价值位阶上的“最末端”。

当前中国农村教师岗位严重缺乏吸引力,农村教师队伍非常不稳定,农村教师事实性外流和潜在性外流的比例都过高,农村教育的发展堪忧。

统计:3年流失30%

2015年教师节,是我国的第31个教师节,教育部将教师节的主题确定为“聚焦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倡导全社会给予乡村教师更多的关注和关心。据统计,我国目前共有乡村教师约330万人,他们长年扎根乡土,为了教育事业默默付出,为无数的农村孩子点亮了知识的明灯,开启了一扇扇人生理想的大门。正是他们的奉献和坚持,支撑起了农村教育的一片蓝天。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邬志辉说:“根据我们的调研,过去,乡村教师要评职称,跟城市教师比起来,小学平均要多花5.6年的时间,中学要多花4.8年。也就是说他们的机会比较少,要花更多的努力才能得到。”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3年间,全国农村教师数量由472.95万降为330.45万。短短3年时间内,乡村教师流失率达30%。

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曾发起一项关注乡村教师生存现状的系列公益活动――“师魂”,他们做了许多关于乡村教师生存调查,希望通过电视专题片、雕塑和音乐会等多种形式,呼吁人们记住那些在基层默默奉献的乡村教师,并关注他们的生活状态和中国乡村教育。

“老师们工资低,社会地位低,并且流动性很大,对孩子们的教育造成较大的影响,”桂馨慈善基金会“师魂”项目经理酆伟说,“我们曾经去过一个小学校走访,那里有位年轻的女老师。等到电视片拍完后,我们接到消息:这位女老师已经结婚并辞职了。这就是乡村老师队伍的真实情况,很现实。”当地乡村教师的生存现状,让他们大受震撼。

乡村教师地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待遇低。尽管国家一直在努力提高教师待遇,但是乡村教师的收入水平依然不尽如人意。酆伟说,一般拥有正式编制的乡村教师的收入水平大约在每月1000元至2500元,随着地域、工龄等因素,有所浮动;
而代课老师的收入,更少得可怜。甘肃古浪县程铺初小的一位代课教师,一个月仅有700元;
而这位老师之前在外打工,每天收入近百元,相差悬殊。

药房:倾斜措施配套

2014年5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经费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有关地方各级教育部门高度重视乡村教师生活费补助管理工作,确保严格规范,阳光透明。通知要求:要结合教师实名制管理系统建设,建立以身份证信息为基础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申领信息库,实行实名制管理,防止虚报、冒领、套取补助资金。要严格落实“以岗定补,在岗享受,离岗取消”的补助原则。补助要重点向条件艰苦地区倾斜,向村小学和教学点倾斜,不能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要充分发挥补助政策对吸引优秀教师到乡村学校(教学点)任教的作用。

前不久,福建省教育厅出台了《福建省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实施办法》,今后将建立生活补助制度,优先为乡村教师安排保障性住房。福建省还将优先培养本土化乡村教师,为支教大学生代偿学费。职称评聘将向乡村学校倾斜。乡村教师评聘高级职称不作课题研究、的刚性要求,强化对师德素养、教育教学工作业绩和教学一线实践经历的考核。在乡村学校任教累计满25年且仍在乡村学校任教的教师,已取得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可直接聘任,不占核准岗位数,鼓励教师长期在乡村任教。此外,完善城镇教师乡村学校任(支)教服务期制度,城镇中小学教师晋升高级职称应有在乡村学校任(支)教1年以上或薄弱学校任(支)教3年以上的经历。2018年起,县镇小学新任教师应有在乡村学校任教3年以上的经历。城区学校校长教师交流到乡村学校,保留其在原学校所聘教师职务等级,在乡村学校任教满3年且考核合格的,可在同一专业技术岗位等级内高聘一级。

教师下乡支教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制定和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办法,是惠及全县乡村教师和乡村学生的重大民生工程,对于解决我县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吸引优秀人才到乡村学校任教,稳定乡村教师队伍,提升乡村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和谐、民主、健康、文明的魅力新庆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庆城县教体局局长王广泛这样说道。

践行职业道德规范 建立教师荣誉制度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的乡村地区,更应重视教师群体的师德水平。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就是提升学生、提升民族未来的整体道德水平。

为此,庆城县加强乡村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素质。着力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党建工作,要求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积极关心教育乡村教师,优先发展甘于奉献乡村教育的优秀教师为党员。

为了进一步强化师德教育,庆城县教体局按照“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要求,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法治教育、责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职前培养、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全过程。同时建立健全师德师风评价考核体系,把评价结果与评优选模、职称晋升等挂钩,加强奖惩。对师德师风失范、伤害学生身心健康、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的教师给予严厉的惩戒教育。

坚守讲台数十年,辛勤耕耘,光阴记录了乡村教师的功勋,给予乡村教师应有的荣誉,让他们拥有更多获得感,这绝不是一件小事。因此,发现、树立、培养最美乡村教师的优秀典型,形成教育、宣传、考核、监督与奖励相结合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引导和教育广大乡村教师履行主体责任,践行师德规范,严守师德底线相当重要。

基于这一点,庆城县建立与待遇水平相挂钩的荣誉制度,对乡村教师予以鼓励。据了解,该县县政府对在乡村学校从教1 0年以上目前仍在乡村学校任教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并引导和动员社会力量建立专项资金,对长期在乡村工作的优秀教师予以物质奖励。

此外,在各类教师评优选模中,名额分配重点向乡村教师倾斜;
每两年评选推荐一批优秀的乡镇骨干教师参加市级乡镇骨干教师评选活动;
对父母一方在乡村连续从教1 5年以上教师的子女,在高中升学时文化课总分加45分。

提高乡村教师待遇 改善教师生活条件

收入是民生之源,教师亦不例外。提高教师生活待遇,能够让他们除了“放不下孩子们”之外,有更多的理由和热情留在乡村土地上。

“我们全面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和事业单位乡镇工作补贴制度,严格按照县政府出台的《庆城县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发放实施意见》及《庆城县乡镇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乡工作补贴实施办法》,根据农村中小学艰苦程度,实施乡村学校一校一标准,乡村教师每人每月最高可综合享补1250元,人均每月不低于300元标准发放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努力克服财政困难,切实提高补助标准。经测算,目前我县乡村教师月工资待遇平均高于县城教师近600元”庆城县教体局副局长蔡振宁介绍道。

在教师的补助上,庆城县认真贯彻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教育发展的决定》精神,提高乡村学校班主任津贴,把“中小学达到标准班额的班主任津贴提高到每月100元、不足标准班额的班主任津贴提高到每月80元”的政策落实到位。县财政根据教师与任教学校距离等实际情况,按照相关政策,给予乡村教师一定的交通补助。

除了提高各种补助外,在庆城县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方案中,还要求及时足额为教师缴纳住房公积金和各项社会保险费,用好医疗保险基金。“现在政府每年要组织我们乡村教师进行一次体检,对于条件艰苦的偏远乡村中小学和幼儿园,还组织专家下乡巡诊” 庆城县桐川学区正刚希望小学胡艳说。

2016年,庆城县提出每个乡镇要建1所乡村教师活动中心,设立教师心理健康咨询室,为教师身心健康提供服务。对于乡村教师夫妻双方均在同一县域内工作的,在能够承担相应教学任务及自愿的前提下,由县教体局考察并选调一方到离家就近学校工作。

在着力提高乡村教师待遇的同时,庆城县还把改善乡村教师住宿、食堂、办公条件与“全面改薄”、教师周转宿舍建设等项目同步规划,统筹推进。

从2016年开始,把解决村一级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住宿问题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通过建设周转房予以解决;
把乡一级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住房纳入保障性住房范围,由县政府统一解决。

核定教师岗位编制 推进职称制度改革

路好走了,走的人自然会多。“老的退不了,年轻的不愿来”。这是当前学校特别是乡村学校面临的现状,为了解决这样的现状,庆城县结合实际出台具体的激励措施。

据了解,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以来,庆城县把乡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按照城市标准统一核定,其中村小学编制按照师生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教学点编制按班师比的方式核定。

通过调剂编制、加强人员配备等方式加大对人口稀少的村小学、教学点和幼儿园的倾斜支持力度,重点解决教师全覆盖问题,确保多村学校开足开齐国家规定课程。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乡村中小学校和幼儿园炊事员、校医、保安等工勤人员配备问题。

编制和职称是乡村教师的两块“心病”,特别是职称,对乡村教师来说,既是职业价值的标尺,也是养家糊口的基石;
既有精神层面的慰藉,也是物质生活的依托。

为此,庆城县职改办、县教体局要求在教师职称(职务)评聘时要加大对乡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的倾斜支持力度,保证乡村教师专业技术岗位所占比例不低于政策规定比例。改革乡村教师职称(职务)评聘制度,乡村教师在评定职称(职务)时,达到初级、中级职称(职务)晋升条件的,经师德考核和课堂教学能力测试合格后可直接评定相应职称(职务)。

在村小和教学点教学岗位工作的教师,达到初级、中级职称(职务)晋升条件,不受设岗限制,评定和聘用相应职称(职务);
在村小和教学点连续从教未满20年,离开村小和教学点的教师,按照正常政策重新聘任职称(职务)。

同时,乡村学校教师在晋升高级职称(职务)时,不作的刚性要求,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注重师德素养、教育教学工作业绩、教育教学方法和教育教学一线实践经历。

让政策向农村倾斜,直击职称晋升痛点,由此,庆城县的乡村教师评职称将不再“难于上青天”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实施后,2016年我学区按要求申报中级职称人员75人,一次性解决了多年来的职称评审难题,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工作积极性。目前我学区的中级以上职称比例已经达到了79%”庆城县驿马学区主任孙永华说。

拓展教师补充渠道 推动城乡合理流动

为了提供更好的保障,让到乡村学校工作的城市教师“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做好引流、导流,让更多的农村孩子也能享受与城市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不错失人生“平等的起点”。

庆城县切实立足乡村学校实际情况,在遵照乡村师生比的编制控制基础上对乡村规模小的教学点按班配备教师,优化乡村教师学科配备。依据编制要求定期对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配备情况进行核查调剂,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编制施行动态管理,对长余的专任教师依据学科分类进行针对性的转岗培训,并优先补充到乡村学校任教。

与此同时,建立健全乡村教师补充机制,有效利用招录渠道,认真贯彻落实省上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招录政策,签约免费师范生到l村中小学和幼儿园任教。认真实施国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做好岗位设置,着重为乡村中小学、幼儿园招录英语、学前教育、音体美等薄弱性学科的优秀毕业生。

严格遵守新录用教师“面向农村、面向教学一线,并承诺在乡村学校任教五年”的安置原则,切实保障乡村教师的补充问题。利用“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和“美丽园丁”教育基金会支持庆阳革命老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协同创新计划等,大力开展乡村学校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和乡村小规模学校“全学科教师”培训,着力破解结构性矛盾。

“我们按照相关规定对取得教师资格并在乡村学校任教一定期限的高校毕业生进行学费补充和国家助学贷款代偿。以此鼓励优秀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学校任教。”县教体局人事股李维政说。

在教师流动方面,该县教体局加强统筹协调,根据乡村偏远学校师资需要,实行“菜单式”选派教师,为偏远乡村学校传经送宝。积极开展“巡回支教”活动,每年安排一批县城优秀教师、校长、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到偏远农村地区中小学和幼儿园支教挂职(支教挂职经历算乡村从教经历)。

全面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为组织县城教师到乡村学校任教提供制度保障。推行学区走教制度,加大教师轮岗交流力度,促进优质教师资源特别是音体美等紧缺薄弱学科教师在学校之间、城乡之间合理流动。

县教体局采取定期交流、跨校竞聘、学区一体化管理、对口帮扶、乡镇中心学校教师走教等多种途径和方式,重点引导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重点推动县城学校教师到乡村学校交流轮岗,乡镇范围内重点推动中心学校教师到村小学、教学点交流轮岗。

加强学前教育师资 提升教师能力素质

老师们“教得好”,农村孩子才能学得更好。因此,为乡村教师“充电”,更新他们的知识库,提供制度化、常规化的培训。打造升级版的乡村教师,才能提供升级版的农村素质教育。

庆城县由县教体局牵头,积极协商县人社局、县编委办进行机构编制审批及人员配备,成立教师培训发展中心,切实保障乡村教师培训工作有序高效开展,构建乡村教师、校长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

首先是将师德教育贯穿于培训全过程,推动师德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全面提升乡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积极利用远程教学、数字化课程等信息技术手段,破解乡村优质教学资源不足的难题,同时建立支持学校、教师使用相关设备的激励机制并提供必要的保障经费。

其次是加强乡村中小学音体美等紧缺学科教师和幼儿园师资培训。按照乡村教师实际需求改进培训方式,采取送培下乡、顶岗置换、专家指导、校本研修、网络研修等多种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同时,加强学前教育转岗教师培训,丰富培训内容,着力提高教师保育保教水平。鼓励乡村教师在职学习深造,提高学历层次。从2016年起,县政府将对乡村教师培训经费进行政策性倾斜,从而保障全面提升乡村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