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改革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__镇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改革能够与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创建“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为载体,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实现“两个转变”为目标,以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节能改革工作计划【五篇】,供大家参考。
节能改革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__镇开展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综合改革能够与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创建“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为载体,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实现“两个转变”为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和育龄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按照“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新机制要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全力实施综合改革项目,并取得明显成效。现就人口与计生配套改革情况调查报告如下:
一、 __镇基本情况
__镇地处西陵峡北岸,东距三峡大坝33公里,交通便利,信息通畅,属__腹地中心。现辖11个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2.9万人,国地面积12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203亩。据统计,20__年10月1日至20__年9月30日,全镇共出生225人,出生率为8.02‰,死亡率为5.3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62‰,政策内出生222人,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8.67%。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正常;长效节育措施落实到位。全镇已婚育龄妇女5907人,节育率为85.78%。农村当年和上年生育对象长效节育措施落实率达到73.74%,当年达到56.08%。
二、加强领导,确保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顺利进展
综合改革工作事关全局,事关长远。近几年来,镇委、镇政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定》精神,统一认识,牢固树立贫困山区更要抓紧抓好计划生育工作的思想,坚持从群众需求入手,积极探索新时期推进贫困山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新思路和新措施,多次以政府中心学习组、工作会议形式,认真组织学习《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中央座谈会精神以及中央、国家计生委领导关于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重要论述,总结改革工作实践与经验,分析研究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把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作为当前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主题,作为实现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两个转变”的关键措施,按照《__县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明确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指导思想、目标、内容、项目、要求及综合改革工作的组织实施等问题。镇成立了由镇委、镇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对综合改革实行项目管理,分年度实施,近几年来,通过实施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实现“两个转变”。并按照我县确定的改革项目,配套下发了《__镇推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工作实施方案》、《__镇开展避孕方法知情选择工作方案》、《__镇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方案》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并适时召开了全镇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大会,把综合改革工作与优质服务活动同安排同部署。为了保证综合改革项目顺利实施,镇政府继续落实“包村联片”责任(即镇领导包村、乡镇干部联片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实行党政、计生、部门“三线考核”责任制,逐级明确改革重点和任务,落实领导责任,明确各自职责,初步形成了各方参与、齐抓共管、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合力。去年三月下旬镇委、政府领导分别带队,抽调镇干部,先后深入各村开展对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指导和督促检查。为了推动整个面上工作的健康发展,镇计生办组织精干力量,由分管领导负责分项目进行落实。各村按镇总体部署,制定了适合当地工作实际的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并落实领导责任和工作责任,实行“三条线”工作责任制(即:镇党委书记、镇长与村支书、村主任的“一把手工程线”;
联片干部与村、组干部的“工作落实线”;
镇计生办、服务机构人员与村专干、信息员的“服务责任线”)。在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和农村税费改革中,较好地解决了镇、村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经费投入等问题,镇设立人口与计划生育 办公室,配备了3名公务员;
11个村1个居委会均配齐了专职计生副主任,挑选配备了责任心强、文化程度较高的专(兼)职信息员。政府每年确保转移支付资金足额拨付,保证了镇、村两级计划生育经费和工作人员报酬,为综合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三、广泛宣传,为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创造坚实的思想基础
综合改革宣传教育是基础。为了营造有利于综合改革的舆论氛围和坚实的思想基础,__镇委、政府把宣传教育作为综合改革的重要推动手段,坚持城镇抓宣传媒体,农村抓宣传阵地,在宣传面上求广,在宣传内容上求新,在宣传方式上求活,融宣传教育于优质服务之中,做到了四个融入:即把宣传教育融入生殖健康系列服务之中,通过在全镇广泛开展优生优育咨询、节育技术服务、妇女病普查普治、孕期保健等系列服务,使广大群众既掌握了相关知识,又享受到优质的生殖健康服务;
把宣传教育融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之中,通过开展建设小康村、合格村、文明村、文明户、等活动,引导群众逐步建立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
把宣传教育融入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之中,通过开展“三结合”等活动,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把宣传教育融入社会保障和优惠政策的落实之中,使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真正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并依托多种载体,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着力营造浓厚的改革氛围。
一是抓宣传氛围。镇政府在香溪轮渡口悬挂了大型计生宣传广告牌,公路沿线刷写固定标 语口号,在省,市、县广播、网站及时反映我镇优质服务和改革动态。在春节、元宵节期间组织开展文艺娱乐活动和婚育新风秧歌队等进村入户进行宣传;
印发了融知识、政策、技术服务为一体的《明白袋》、以及“关爱女孩”教育内容宣传资料等2万余份。
二是抓宣传服务。结合“科技致富”、“支农下乡”等活动,以 “人口学校”为载体,以计划生育“爱心助民服务队”为主要形式,启动了优质服务进村入户活动,组织计生宣传、技术报务,进村入组,开展宣传、咨询和服务活动,为育龄群众提供“零距离”服务,在田间地头和群众交心谈心,义务为群众发放宣传资料、开展咨询服务、解答疑难问题、进行健康检查、座谈走访、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使育龄群众对计划生育基本知识知晓率达到了98%以上。
三是积极开展“关爱女孩”教育活动。对全镇0—14周岁女孩及女孩家庭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建立了全镇女孩及女孩家庭信息资料数据库,为关爱女孩教育活动提供了基础资料。在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基础上,近几年来还启动了以实施主阵地宣传工程、保障工程、亲情工程、爱心助民工程、出生人口性别比专项治理工程等“五大工程”为重点的关爱女孩教育活动。镇下发了《关于开展关爱女孩“一帮一”结对扶困助学活动的通知》,在全镇广泛开展了“一帮一”结对扶困助学活动,镇副科级以上干部实行每人包扶了一名农村计划生育贫困、特困独生子女户、双女户家庭的学龄女孩,为贫困女孩及家庭提供了尽可能多的生活、学习救助,帮助她们摆脱贫困,提高生存质量,把“关爱女孩”教育活动引向深入。在镇中学生中开展了人口国情教育活动,开设了生殖保健课。镇计生协会携同妇联会同各涉农部门联合开展了“救助贫困母亲”、创建“少生快富文明幸福家庭”等活动;
各村普遍开展了以关爱女孩、关爱母亲,助学、助困、助富为主要内容的“双关三助”活动,并结合各自实际,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利用人口学校为阵地,举办了计生知识竞赛、以及歌、舞比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群众的参与意识,引导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建立社会主义新型生育文化,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四、狠抓落实,推动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全面发展
综合改革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按照省、市、县关于综合改革实施项目的有关要求,该镇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分步实施。从20__年起重点突出计划生育村民自治、利益导向和社会保障、节育措施知情选择、一孩生育登记制度四个改革项目;
20__年新增信息化建设和计划生育人事制度管理两个改革项目。20__年全面推进“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关爱女孩”等活动;
20__年以开展生育文明创建活动为载体,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的进程;
20__年坚持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为指针,狠抓各项工作落实,推动了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的全面发展,提高了全镇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水平和质量。
(一)改进工作方法,实现基层管理新突破。
近年来,在全镇11个村开展了村民自治工作。具体工作中,狠抓“五个环节”,强化“五大服务”,力争达到“六个到位”,逐步建立了“县指导、镇负责、村为主、组配合、户落实、民自治”的计生工作新机制,实现了工作重心下移,真正把计划生育落实到每个家庭,推动了计划生育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狠抓“五个环节”:
一是加强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培训,转变群众观念,增 强村民的参与意识和自治能力;
二是让村民参与计划生育各项制度的制订和讨论修改,保障群众的民利;
三是规范村级管理,简化办事程序,为群众提供方便;
四是落实自治监督,完善村务公开制度、村民代表议事制度和义务监督员制度,发挥群众监督作用;
五是加强村级协会组织建设,明确村级计生干部、协会会员的责、权、利,形成村委会、基层专干、计生协会三位一体的村级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体系,真正使村级计划生育工作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强化“五大服务”:一是加强宣传教育和信息传输服务,为群众建立文明、健康、幸福生活方式提供满意周到的服务。二是加强法律法规服务,重点推行“二改”、“一取消”、“两规范”措施。即由向群众宣传尽义务改为把法律法规全部交给群众,使群众既明白应尽的义务,又明白应享受的权利;
改群众跑腿办证为送证上门服务,由镇自主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既便于工作,又极大的方便了群众;
清除废止了与现行法律法规相悖的文件、图表和标语口号,规范了办事程序和执法行为。三是加强村级服务,先后建成12个宣传技术服务阵地,建成了12个村级 “两室一校”,发挥了村级阵地宣传、培训和服务作用,提高了村级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四是扩展生育服务,把生殖健康服务作为优质服务的重点,启动实施了避孕节育优质服务、出生缺陷干预、生殖道感染干预“三大工程”和健康服务“进村入户”活动,提高了广大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五是深化生产生活服务,在扶贫项目、扶贫资金、劳务输出等方面重点向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倾斜,为计划生育家庭提供生产、生活救助和帮扶,力争达到计划生育工作组织领导到位、制度落实到位、民主决策到位、民主监督到位、优质服务到位和利益导向到位 “六个到位”,极大调动了干部群众参与计划生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以人为本,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为中心,真正体现群众意愿与政府指导相结合”的原则,以优质服务为核心,严把“三个关键环节”,积极开展避孕节育措施知情选择工作,并在转变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上作到了“五个关注”,逐步在提高计划生育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上实现新突破。
“三个关键环节”:一是严把培训关。制定下发了《知情选择工作培训方案》,把对广大育龄群众的政策法规、生殖健康基础知识以及避孕方法知情选择相关知识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采取各种形式组织培训,做到育龄群众知“三情”(知自身情况、知各种避孕方法、知本地服务情况)。二是严把知选对象管理关。在培训基础上,通过试卷测试对取得知选资格的育龄群众,签订计划生育《协议书》,纳入村民自治规定范围。三是严把技术服务关。要求镇服务机构技术服务人员严格按照《节育手术规范》,对知选对象落实适宜、安全、有效的避孕措施,并建立了跟踪服务及回访制度,确保知情选择对象能够及时获得所需的生殖健康技术服务,保障了广大育龄群众的身心健康。
“五个关注”:
即一是关注群众意愿,开展群众需求调查。坚持把群众需求与意愿作为优质服务的导向,把满足群众生产、生活、生育需求作为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全镇广泛开展了育龄群众需求调查,通过设意见箱、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广泛征求各界和广大育龄群众对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根据群众需要重点开展了生殖健康咨询检查、致富信息技术培训等工作,为农民举办柑桔等方面的技术培训班10多期、培训群众1.5万多人(次),满足了群众需求。二是关注贫困群体,开展上门服务。针对全镇、群众居住分散、计生政策和致富信息宣传渠道不畅、绝大部分贫困群众缺医少药的现状,以健康服务“进村入户”活动为契机,组织了2个 “爱心助民服务队”,深入各村组和农户,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上门,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系列咨询服务,全镇贫困育龄夫妇免费享有基本的计划生育服务,落实率达到了100%。三是关注妇女群众,开展生殖健康服务。针对全镇广大妇女群众,全面开展健康检查工作,为全镇“两户”子女和育龄妇女建立了健康档案,坚持每年开展一次妇女病普查普治,去年以来,已为5500名妇女进行了妇女病普查普治,查出各类疾病350例,治疗350例,同时,组织医疗技术人员定期深入到各村对重点育龄妇女进行健康检查和随访服务,使育龄妇女接受基本生殖健康服务率达到了90%,术后随访率和药具随访率分别达到了98%和97.1%。四是关注老龄人口,开展敬老爱老活动。镇政府把老龄人口的生活和健康需求纳入了优质服务的范围,对全镇60岁以上的老年人基本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建立了老龄人口分类档案,在全镇范围内广泛开展了为孤寡老人捐款捐物等活动,并坚持定期到福利院为老人免费开展健康检查,扩大了优质服务范围,提高了群众的参与率。五是关注流动人口,拓展服务项目。在优质服务工作中,突出了对流动人口的政策宣传和优质服务,建立完善了流动人口相关管理制度,每年都要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情况进行两次检查和 “三查”服务,每月在流动人口集中的地方开展一次宣传服务,随时掌握全镇流动人口落实计划生育政策情况,针对流动人口生育需求及时开展各项服务,扩展了服务项目,满足了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需求。
(三)强化利益导向和社会保障机制,狠抓政策落实。
该镇始终把群众满意不满意做为衡量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标准,以解决实行计划生育家庭的实际困难为重点,以利益导向机制的建立为突破口,探索出了一条切合山区实际的财政支一点、群众筹一点、个人出一点、上级补一点、社会捐一点的社会保障资金筹集新渠道,建立了保险保障机制、福利保障机制、扶贫保障机制、服务保障机制和综合考评机制五项制度,初步形成了比较规范、完善的社会保障运行机制。对符合计划生育家庭给予奖励或扶助。近年来,在全镇全面组织实施了“3125”“三结合”工程,(即以扶贫开发、产业结构调整和激励政策为依托,以少生快富奔小康为目标,以文明幸福家庭创建和项目基地建设为载体,健全“三结合”工作运行机制、领导机制、利益导向机制、资金投入机制和监督考核机制),形成了政府牵头、部门齐抓、群众参与的“三结合”工作格局。把全镇计划生育户按特困、贫穷、温饱、富裕分类建档,分类指导,每年安排 “三结合”重点扶助项目进行扶助,对列入帮扶对象的计生家庭建立了《帮扶登记卡》,签订了帮扶协议。两年来,全镇共投资51万元,发展柑桔85亩,扶持计生贫困家庭 258 户,已有 165 户脱贫,216名计生户成为全镇少生快富文明幸福家庭示范户。
(四)加大信息化建设,实现资源共享。
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提升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的重大举措,狠抓落实。对全镇的信息化建设工作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建成了全镇育龄妇女信息库、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计生工作办公自动化体系、实现了全系统和社会共享的人口资源,进一步提升了全镇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综合决策、综合管理和综合服务水平。全镇59 07名育龄妇女全部进入了wis微机动态管理,计生办实现了办公自动化,达到了信息化建设的标准和要求,统计信息准确率达到了98%。为了确保全镇计生系统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工作顺利进展,镇里明确了计算机操作人员,基本上能熟练操作。建立健全了计算机操作及应用制度,计算机日常管理、保养和维护制度,信息收发、维护及共享制度,信息传输、利用和质量保障制度,信息管理、安全和保密制度,计算机操作人员做到了计算机操作规范、管理有序、维护及时,确保了育龄妇女信息系统的正常运行。
五、实现“五大变化”,取得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新成效
通过近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全镇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坚持优质服务与综合改革并重,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六个新变化,有力地促进了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思路实现新变化,构建了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新格局。近年来,结合镇情实际,调整工作方略,以综合改革为突破口,以提供优质服务为着力点,从根本上转变了多年来单纯就计划生育抓计划生育的工作思路,实现了计划生育与经济、政治、文化的有机结合,推动了人口问题的综合治理。
(二)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方法实现新变化,形成了计划生育依法行政的新局面。通过优质服务和综合改革工作的开展,全镇计生服务设施得到完善,计生队伍得到稳固,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加强,工作机制不断健全,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有了极大提高,村级自治能力更强,计划生育工作方法也由以前的以行政制约为主变为以依法管理、优质服务为主,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轨道。
(三)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质量实现新变化,夯实了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新基础。一是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稳定了低生育水平。连续5年全面完成了县政府下达的人口计划,连续三年符合政策生育率保持在100%,出生率控制在10‰以下,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下。二是促进了计划生育管理水平的提高,实现了计划生育信息化管理。三是计划生育技术队伍得到了加强,业务素质明显提高,初步达到了领导重视好、政策导向好、依法行政好、服务质量好、计生工作民主管理好、计生工作队伍作风好的“六好”工作目标。
节能改革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字:
会展 小班化教学 工学结合
随着会展业的迅速发展,国内外在会展教育研究据统计我国高职高专开设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的院校有105所,浙江省内有14所。该专业大部分都下设在设置在人文旅游系、工商管理系等部门。我院设置在艺术设计系,也是充分体现了我系该专业的特色,据了解所有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都开设该课程,并且有《会展实务》、《会展营销与策划》、《会展营销》等相关课程。并且省内的很多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将会展策划作为精品课程在建设,但是近年来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还是相对较少。
一、课程教学改革核心理念
"项目入课堂,教学进现场"是课程设计的核心理念,本课程是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理论联系实践。以职业能力为标准设置课程,加强实践环节,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根据会展行业对人才能力的需要,将各种会展从业能力的需要分解成各种能力板块,依据能力板块设置课程内容和授课方法,确定授课重点。该课程结合地方特色会展活动项目,让学生分组模拟会展公司完成项目策划方案的设计和执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意理念,加强实践性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训练。重在学以致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力图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理论联系实践,通过组织教师和学生参与行业企业会展活动的策划实施等内容,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培养模式与市场人才需求完全接轨。本专业教学与柯桥国际会展中心,浙江新纪元展览公司等相关会展企业合作,走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
二、课程小班化教学改革实践施行项目驱动,校企合作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以用代学,以用促学,学以致用的模式,即在班级中组织会展模拟公司,并积极争取地方会展市场真实项目,分配实战性经营任务,按真实会展公司的运营模式和市场规律执行实战任务和演练,让学生在运用中发现会展专业知识的短板和产生强烈的知识需求和求知动机,然后边学边用,以用促学,学用互动。这一措施有效的解决了学生被动学习,理论与实践脱节的落后模式,是教学改革的成功举措,这一措施和方法在实践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具w做法是:(1)"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积极与绍兴会展公司合作,让学生参与实际的会展项目,熟悉会展项目活动中各个环节、各项活动的真实情景,通过各种方式和各种渠道与会展企业展开切实有效的合作。以方案竞标的形式进行课程考核。进行会展项目的立项策划与设计,将策划方案向会展公司积极投标,如2009级会展专业学生策划第十七届中国黄酒节开幕式被主办方绍兴黄酒集团得到了高度认可;
校企合作,承接会展公司业务。班级会展模拟公司积极与在绍兴会展企业合作,承担一部分公司业务,让学生接受实战性的锻炼;
参与会展志愿者活动,志愿者是校企合作的又一有效方式。通过以上方式,很好的进行了工学结合,展课互动,在校企合作中,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互相促进,取长补短,在展中发现能力需要,根据需要设计相关课程和突出相关内容,这种需要又推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用促学,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真正做到了课程设置与职业岗位对接,与市场需求对接。(2)以情景化的教学组织形式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将会展企业的具体工作任务和工作环节作为学生的活教材。根据会展策划的具体要求,将该课程的一些理论知识分解转化为具体的工作任务,以工作任务和工作能力出发将专业知识渗透其中。(3)紧跟行业发展前沿,随时补充行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潮流、新动向、新模式,体现应用性课程的适应现实性和创新性。按照行业发展,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与时俱进。
三、小班化教学改革方法创新,展课互动,成立会展模拟公司
本课程的培养目标以专业对应的会展策划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为依据,参照会展策划师的职业资格标准来制定培养方案,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要改革创新,采取以下几方面的设计和创新:(1)根据职业能力需要设计教学内容,运用板块式教学,采用会展职业能力分析--课程教学目标设定--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设计的教学环节。依据能力需求,设定教学目标,然后进而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运用板块式教学。按会展职场需要将本课程分为几大板块,然后注意板块的衔接。(2)展课对接,教学做一体,展会现场就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因此,我们在教学时间的安排有专门的会展实训一周,随展会时间灵活调整,在展会的旺季安排实训和实践课程,在展会淡季安排理论和校内实训课程,这样做到教学安排的灵活,让学生能够真正领会会展活动的实际知识,而不拘泥于课堂教学。(3)会展模拟公司与学习小组合二为一。
四、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效仿企业提案
聘请行业专家和专业教师作为评委进行专业课程的考核,学生总结不足之处,为今后在会展公司创意设计提案打下扎实的基础,真正做到学有作用。
学生团队小组上讲台宣讲,锻炼学生的提案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打破了传统的理论试卷考核方法。
一方面将实际项目引入课程,另外在课程考核方式上也进行了变革,将项目设计方案进行提案,请会展行业设计总监或经理模拟客户,学生团队对自己的方案进行宣讲阐述,最终选中一组各方面比较突出的中标,学生也体会到的方案被采用后的成功和喜悦,大大增加了学生学习专业的自信心和竞争力。
主要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实践。高职院校会展策划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研究;
项目驱动型教学模式在会展策划课中的创新研究;
将项目引进课堂,将课堂搬入现场的教学研究,依据地域性展会和节庆活动特色研究会展活动策划的教学改革创新,正是体现了该课程教学改革"工学结合"的核心理念。
变革了传统的策划课程理论教学理念,结合公司实际项目运作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变革传统的理论试卷考核方式,以模拟企业竞标的方式进行考核,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提案宣讲能力;
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体验参与项目工作的成就感。正是体现了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核心理念。
参考文献:
[1] 许传宏.会展业人才培养问题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5(6):45-47
[2] 丁萍萍.我国会展教育现状评析[J].中国展览, 2005(2):48-52
作者简介:
节能改革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企业实践环节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核心环节之一,但是目前,诸多限制因素的影响,致使卓越计划企业实践难以达到预期的成效。本文通过对卓越计划企业实践环节的现状分析,对企业实践环节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初步地探索与研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建议。
关键词: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企业实践;
模式改革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企业实践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与工程创新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核心环节之一,同时也是推进卓越计划的重点与难点。如何这一难题,扎实推进企业实践教学,切实提高企业实践教学在“卓越工程师”培养过程中的成效,亟待研究与探索。
1卓越计划企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现状分析
1.1企业的逐利性,致使企业参与积极性不高。企业是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不可避免的带有逐利性,难以将育人作为自身的责任与义务,致使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严重阻碍企业实践环节的推进工作。
1.2理论教学与工程实际脱节,企业实践环节难以达到预期成效。目前工科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工程实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学生至工厂实习时,无法将所学理论与企业的工程实际问题紧密联系,致使企业实践环节难以达到预期的成效。
1.3企业实践环节的不确定性,加大了教学管理的难度。绝大多数企业的实践教学安排并非基于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前修后继性,而是基于企业的生产计划完成情况。这使得企业提供的岗位数量与时间安排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不可避免地为高校排课等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加大了教学管理的难度。
1.4现场实习的安全问题,易使企业实践环节流于形式。出于对学生安全的顾虑,部分企业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增大了参观的比例,减少了学生动手实践的内容,易使企业实践环节流于形式。
2卓越计划企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为改变卓越计划企业实践环节的现状,本文对卓越计划企业实践教学模式改革进行了如下的初步探索与研究:
2.1发掘企业的利益驱动点,激发企业协同育人的积极性。为激发企业协同育人的积极性,高校可着眼于长效合作机制的构建,充分挖掘企业参与合作的利益驱动点,吸引企业与高校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具体地说:
2.1.1追踪社会发展需求,为行业培养大量急需人才。高校应密切追踪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根据图1所示的四个维度,动态调整专业布局,为行业培养大量的急需人才。
2.1.2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行业建立稳定的高质量人力资源库。高校应根据行业的实际需求,持续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行业建立稳定的高质量人力资源库,为企业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2.1.3推行顶岗实习制,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推行顶岗实习制,让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责任心“,真刀真枪”地进行岗位实习,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为企业带来直接的收益。
2.1.4与企业开展联合攻关,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利用高效的科研优势,与企业开展联合攻关,帮助企业攻克技术难关,为企业创造直接的经济效益,激发企业参与合作的积极性。
2.1.5利用理论与教育资源优势,帮助企业提升员工素质。利用高效的理论与教育资源优势,协助企业开展员工培训与深造,帮助企业提升员工素质,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2校企深度融合,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对接。为有效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脱节问题,高校应与合作企业共同研讨,实现人才培养的“十个共同”,即:根据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制定理论教学大纲与实践教学大纲,共同改进理论教学内容,共同制定实践教学项目,共同安排实践计划、共同指导学生企业实践,共同开展教学改革与教学建设,共同制定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质量标准、共同监控教学质量、共同评价学生学习成效,以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对接。
2.3多管齐下,有效解决企业实践岗位供需矛盾。企业是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对经济效益的追逐,决定了其为学校提供的岗位数量有限。为解决这一矛盾,高校可从企业实践计划安排、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企业实践模式改革等方面重点突破。
2.3.1精心安排企业实践计划,安排学生分批轮训。高校可与合作企业共同研讨,根据企业岗位供给情况,精心安排企业实践计划,分期分批地安排学生至企业轮训。
2.3.2加强外联,不断拓展校外实习基地。高校应不断加强与相关行业企业的沟通,结合专业特色,与相关企业积极洽谈,不断拓展校外实习基地。
2.3.3推行“学习工厂”,积极探索企业实践的新模式。“学习工厂”是指根据岗位供给缺口,由学校或企业提供专门的场地,投入专项资金,校企双方共同模拟或还原企业真实的生产现场,共同指导学生实践,以有效缓解企业实践岗位供需矛盾。
2.4优化教学管理方式,为企业实践环节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针对企业实践时间安排的不确定性,学校可优化教学管理方式,着力推行1学年3学期5学段制改革。即:将1学年分为上、下2个学期和暑假小学期;
上、下学期以8周为单位分为4个学段,与暑假小学期构成5个学段。教务处在不违反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将课程尽可能排在8周内结束,并在5个学段反复开课,学生可根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前修后继性以及自己的企业实践计划,自主选择理论学习时间。该方式可为学生合理安排理论及实践学习时间提供更多的选择,对企业实践教学环节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5强化质量监控,确保企业实践质量。教学质量是企业实践环节的核心,而时间、地点的分散性,使得企业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存在着一定的潜在风险。为保障企业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高校应与共建企业在上文所述的“十个共同”的基础上,校企双方分别委派教师全程参与企业实践环节,安排督导和教学管理人员随机检查,以确保企业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
2.6加强安全教育、购买实习保险,解决企业后顾之忧。现场实习的安全问题是企业实践不容忽视的问题之一。为解决这一问题,高校应与共建企业认真开展安全教育,不断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和防范事故的能力,并为学生购买实习专项保险,以保障学生的安全、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
3结束语
节能改革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第一条为合理利用水资源,大力发展节水灌溉,促进灌区良性循环机制的建立,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抗灾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国家决定安排中央财政预算内专项资金,用于以节水为中心的大型灌区节水续建配套项目的建设。为保证建设项目按计划全面完成,根据《水法》、《水利产业政策》等有关法规、政策,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大型灌区是指设计灌溉面积30万亩以上的灌区。必须具有相应资质规划设计单位所做的前期工作、主管部门的审批文件和健全的组织机构。
第三条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要充分体现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重点安排前期工作做得好、项目管理好、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的项目。
第二章建设内容和目标
第四条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渠首工程、干支渠(流量在1m3/s以上)及其建筑物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支渠以下渠道及建筑物由地方安排投资建设。
第五条项目建设的主要目标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改善和适度扩大有效灌溉面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第三章前期工作
第六条大型灌区节水续建配套项目属基本建设项目,按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管理。规划必须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
第七条灌区管理单位在批准的总体规划基础上,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建设项目年度可行性研究报告,报省级发展改革委(计委)、水利厅(局)共同组织审批,并列入本省基本建设计划。
第八条在项目年度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要包括改革管理体制、转换经营机制、加快水价改革等促使灌区良性运行内容。
第四章项目申报和审批
第九条灌区管理单位按照管理权限逐级申报项目,由省级发展改革委(计委)、水利厅(局)共同审查后,于当年3月份前联合上报。
第十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申报项目应提交经审批的以下文件和材料:
1.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规划。
2.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建设和改革进展情况调查表(附后)。
3.项目年度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省级审查意见(含省级项目主管责任人)。
4.省级有关部门对承担配套资金的承诺文件。
第十一条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水利部根据各省上报的项目申报材料和资金可能,经综合平衡后联合下达年度项目投资计划。
第五章资金管理
第十二条项目建设资金由中央、地方和灌区多渠道筹集,其中中央与地方配套比例为:东部地区1:1.5,中部地区1:1,西部地区1:0.5。
第十三条严格按照审批的工程建设内容使用资金,建立健全资金使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挤占和挪用。
第六章组织实施
第十四条灌区管理单位在已批复的项目年度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基础上,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编制项目年度实施方案,报省级水利厅(局)审批后组织实施。单项工程设计要达到施工图的深度。
第十五条年度项目投资计划下达后,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确定责任人,由项目责任主体单位根据实施方案组织实施。
第十六条项目建设要推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建设监理制和招标投标制。项目建设单位要严把质量关,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和监督机制,实行质量终身负责制,确保工程质量和按期完工。
第十七条项目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要严格按国家的有关技术标准执行,依靠科技进步,因地制宜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加强管理,努力创造优质工程。
第十八条项目实施过程中,省级发展改革委(计委)、水利厅(局)要加强对项目的检查监督,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水利部将组织有关专家检查项目进度、工程质量、资金管理使用、合同执行情况等,对违反规定和存在的问题限期改正,逾期不改将追究当事人、责任人和有关单位的责任。
第七章项目验收
第十九条项目完成后,项目责任主体应根据有关规定的要求及时进行自验,并向省级发展改革委(计委)、水利厅(局)提出验收申请。省级水利厅(局)会同省级计委等有关部门对项目进行全面验收。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水利部将组织有关专家对通过验收的项目进行抽查。
第二十条项目验收总结报告等资料要及时报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备案。
第八章建后管护
第二十一条项目竣工验收后,必须及时办理交接手续,明确管理主体,制定管理措施,保证工程充分发挥效益。
第二十二条灌区要积极进行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改革,尽快建立起良性循环的运行机制。
第二十三条项目完工后新增加的灌溉面积,要列入基本农田保护区,依法进行保护。
第九章附则
节能改革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卓越计划;
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
培养方案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8-0124-02
一、背景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增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教育部于2010年6月正式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方案”(简称“卓越计划”),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国际化工程技术人才[1]。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成为首批61所“卓越计划”试点实施高校之一。2011年,热能动力工程等21个工科专业成为“卓越计划”试点专业。为实现建设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发展相适应的大学校区的奋斗目标,保持与校本部一致的人才培养模式,威海校区于2015年正式启动“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工作。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原为内燃机专业,创建于1988年,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与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联合办学,旨在按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培养汽车工业领域高级人才。2015年更名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是目前威海校区的特色专业和主导专业之一。在“卓越计划”的背景下,如何继续发挥该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培养新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是非常值得探索与实践的。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能源与动力专业主要致力于内燃机的设计及制造、传统能源的利用及新能源的开发,是一门工程性较强的专业,学生主要的就业方向为汽车制造厂、发电厂、内燃机厂、锅炉厂、大型机械厂等。据专业近5年的就业统计数据显示:本科生毕业后进入汽车企业及电力企业从事产品制造及工程设计等工作的比例约为60%,从事本专业科研工作的比例仅为8%。由此可见,目前社会能够提供的科研工作岗位非常有限,从而造成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严重脱节。为了加快推进“卓越计划”的进展,培养新型合格工程技术人才,能动专业培养方案的改革已迫在眉睫。
二、培养目标
本着“卓越计划”的“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同时遵照哈尔滨工业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的基本思路:弘扬传统、与时俱进,科研支撑、校企联合,强化实践、突出特色,面向世界、培育英才。威海校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结合专业特点,以“夯实基础,突出特色,注重能力”为基本原则,强化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及组织管理能力,培养具备动力机械及系统研发技能和应用技术,能在工业、国防等领域从事动力机械及工程研发、新能源开发利用、系统优化设计、应用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三、培养模式
1.“3+1”嵌入式校企联合培养。在“卓越计划”的宏观指导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采取“3+1”嵌入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不是孤立的3年校内学习和1年企业实践,而是逐步融合、相互交叉的校企嵌入式联合培养。前3学年,培养方案将传统的双学期制改为三学期制,每学年的最后4~5周为小学期。小学期主要安排卓越专项选修课程、企业认知实习、制造工艺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总量控制,最终实现校内学习累计3年,校外实践累计1年。这种多形式、多层次的嵌入式实践环节,能够循序渐进地增加学生对专业的感性认识,体验和感知本专业对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
在整个实践环节中,企业学习阶段是核心和关键的部分。在此,学生主要完成以下三方面的任务:一是生产实习,实习岗位主要在企业的培训部门和生产车间,了解并分析实习单位主要产品的开发方法和生产流程。二是综合设计,在生产车间和产品开发部门进行内燃机或锅炉制造工艺设计及相关课程设计。三是毕业设计,根据企业的具体设计、改造、开发、攻关等任务,学生参与其中,选择某一子任务为毕业设计题目,严格坚持“一人一题”的原则,实现“真题真做”,且同一选题五年内不得重复使用。毕业设计要求由校企双方共同负责进行过程管理和考核,包括立项、中期检查、结题和毕业答辩,所有考核环节均在企业中进行,并由校企双方共同组成考核小组和答辩委员会。
2.双导师制。“双导师制”是“卓越计划”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优先聘请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担任专业课的主讲教师,同时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来校任教。大中型企业的工程师具有丰富的工程经历,并掌握较先进的工程技术,是补充“卓越工程师”培养教师队伍的主要资源。本专业长期以来一直与国内知名企业进行长期的科研和教学合作,其中包括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山东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威海华能电厂、上海锅炉厂等企业,目前已聘请3名具有教学经验的高级工程师补充“卓越工程师”教师队伍,担任相关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同时,加大专业教师企业培训强度,根据课程设置和学科发展规划,有计划指派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年轻教师到企业带薪工作,直接参与企业的科研、生产和管理活动。
四、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的改革与重组是落实“卓越计划”各项改革和创新的基本点。根据能动专业的工程师培养要求,改革传统的、陈旧的教学内容,增加新兴科学技术和工程应用知识,建立适应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知识体系,为此增加了卓越专项选修课程,融合学科基础课程,减少专业基础课数量,增设专业选修课。具体课程学分、学时学分分配见表1。
五、评价考核
考核评价体系的缺乏和不科学会使卓越工程师培养质量难有科学标准和保障,会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参差不齐[2]。因此,考核与评价机制的建立必须以学生实践能力评价为主体,注重对学生的工程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国际视野等方面的达成度的评价,这需要学校、企业及社会多方面共同参与完成。
实践环节的评价是考核评价体系的重中之重。实践环节总成绩由四部分组成:生产实习、工艺设计、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各部分的成绩由学校和企业指导教师的综合评价。企业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评价由企业指导教师组织企业技术人员对学生在企业实践培养期间的平时工作表现、工作能力、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该项成绩占各部分成绩的30%;
报告(包括图纸、毕业论文)占各部分的40%;
答辩成绩(答辩委员会由校企联合组成)占30%。最终实践总成绩按百分制计。
六、结语
为培养符合“卓越计划”要求的合格工程技术人才,本文针对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提出了一些改革措施和探索。实际上,培养计划的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学校、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目前,由于该专业“卓越计划”刚开始实施,还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探索、检验并完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