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晨阳文秘网>工作计划 >

2023年度大学生就业工作计划【五篇】

时间:2023-06-19 17:35:04 来源:晨阳文秘网

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对建筑类高校如何开展职业规划教育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建筑类专业着重培养从事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的高级技术人才,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相当的工程知识,也要有一定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大学生就业工作计划【五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就业工作计划【五篇】

大学生就业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全程化;
职业规划教育;
大学生

2010年教育部启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这对建筑类高校如何开展职业规划教育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建筑类专业着重培养从事建筑规划和建筑设计的高级技术人才,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相当的工程知识,也要有一定的社会科学知识、造型艺术修养和绘画的能力。同时建筑类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强实践与理论方面的学习,注重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根据国内部分院校的就业情况统计:近几年我国对建筑类专业毕业生的需要量仍然较大,但是用人单位对建筑类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实践创新能力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有关专家曾指出:建筑类毕业生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作为一个合格的建筑师,应该是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全方位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社会对建筑人才的要求是无论起点高低,在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激情的同时,还要有脚踏实地的严谨作风,勤劳扎实的工作态度和多方面知识。

然而建筑类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特别是职业规划教育树立全程化的意识尤为重要。即有意识地将职业规划教育指导贯穿在大学生校园生活的整个过程中,根据不同学历层次学生身心特点,针对不同年级,有侧重、有目标、有重点地分步实施生涯指导。

一、建设建筑类高校大学生全程化职业规划教育体系的背景

1、建立全程化职业规划教育体系是职业规划理论的应有之义

根据Super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大学阶段是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此时大学生的个体能力迅速提高,职业兴趣趋于稳定,逐步形成了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预期;
而完成了职业学习和职业准备后,大学生毕业后则会走上初次就业岗位,正式开始职业生涯。同时,职业规划教育具有帮助学生认识自我,认识职业世界,掌握职业规划基本方法,掌握相应专业知识,获得就业能力等功能。所以,大学期间是职业生涯规划的黄金阶段,对大学生个人的未来职业走向和职业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此外,职业规划教育是一个持续的、长期的决策过程,需要大学生从入学开始就要注重有计划的在学习生活中培养自己有发展潜力的素质,需要长期的点滴积累,因而开展职业规划教育需要贯穿大学学习生活的整个过程,树立全程化的理念。

2、建立全程化职业规划教育体系是建筑类高校大学生的需求所致

当前大学生的职业规划需求正逐渐增强。调研显示,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日益重视,有67.2%的学生认为很重要,只有4.2%的学生认为是不重要的。虽然大学生的职业规划需求度非常高,但目前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现状却不容乐观,据同济大学的一项调研数据显示,在被访的1013位大学生中,即使在高年级仍有接近20%的同学尚未关注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在低年级同学中,虽然有高达38.8%的同学选择“在进入大学前”开始关注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但根据个别访谈的结果来看,这部分同学对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认识主要集中在高考报志愿时对于所报专业未来职业发展的浅层次认识,不够深入。且有近50%的同学仅仅只是关注,而其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仍然不够明确,缺乏系统性,只是有一些零碎的想法。

一系列数据表明,在面对职业生涯规划时如果不能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职业选择将非常盲目。

3、建立全程化职业规划教育体系是职业规划教育现状的必然要求

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培养目标,建筑类高校应该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这些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培养教育和整体的规划。但从当前职业规划教育的现状来看,目前不少高校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比较集中在毕业班,教育内容侧重于就业材料的准备和面试技巧的指导,而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辅导、咨询方面的参考意见等没有全面展开,不能实现对大学生职业生涯的系统教育,职业规划教育意义和价值还没有被普遍认同。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大学生在毕业时普遍没有职业规划,不少学生因职业生涯不明确而虚度了美好的大学时光,到临近毕业时才深感后悔。

在这样三大背景下,建筑类高校应结合学生特点设计出一套科学、系统的全程化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体系,有效提高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提升高校的职业规划教育水平,以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现实要求。

二、建筑类高校大学生全程化职业规划教育体系的内容

1、目标和特征

全程化职业规划教育体系的根本目标指高校要提高职业规划教育的地位并明确职业规划教育全程化的理念,把职业发展理念和技能的教育融入到日常的教育中去,依据学生年级递增及不同年级学生的具体需求循序渐进地开展职业发展教育活动,从而形成建筑类本科生四年一贯制的职业发展教育体系,以实现职业规划教育的全程化。基本特征是全程化、立体化。

(1)全程化。全程化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覆盖建筑类本科生在校期间的全过程,从大一开始抓起,贯穿整个大学期间:在大学的不同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指导工作,构建了全程化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全过程,都能得到职业规划教育与辅导。

(2)立体化。在职业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中,注重形式的多样性,通过课程、素质拓展、社会实践、主题报告、就业实习等多种形式,实现职业规划教育结构的立体化,全方位地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和综合素质。

2、工作模式

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提出了“四个阶段”+“十三个计划”的工作模式,以此来构建建筑类高校大学生全程化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

(1)初级阶段:解决适应问题,培养综合能力

这一阶段的主要对象是一年级大学生,旨在帮助学生尽快熟知学校的各种学习、生活资源,在此基础上,教育学生适应大学生活,认识自我,了解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及就业前景;
了解将来的就业环境及职业方向。具体可以通过“四个计划”来实现:

新生适应教育计划:开展新生适应性活动,通过校史院史教育及实地参观、主题班会、开学典礼、素质拓展、辅导员见面会、图书馆使用方法讲座、新老生交流会、结对活动等生动活泼的系列活动,让新生同学迅速了解学校提供的学习、生活资源,尽快熟悉大学环境,更快适应大学生活。

专业技能认知计划:具体可先由院系专业教师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就业情况等;
其次,可以举行高低年级学习经验交流会,让高年级学长,特别是品学兼优的学长与新生结对子,以便让新生认知自己所学专业,掌握学习方法,投入专业学习。

生涯规划服务计划:建议新生参加校内职业指导课程与讲座,了解职业规划的基本知识,并尝试对自己的校园生活进行规划;
学院层面,通过讲座告知学生历年建筑类毕业生就业去向及就业情况,让学生初步了解本专业的就业流向。

成才支持计划:以能力建设为核心,能力提升为目标,组织新生参观施工单位、施工现场以及建筑设计单位等实地感受未来的工作环境;
此外,可以鼓励或者吸纳新生参加学生会、社团、社会实践、兼职等活动,培养新生团体合作精神,提高人际交往水平,积累工作经验,加强自身在职业生涯中的适应能力;
学习并逐步提高英语、计算机技能,鼓励新生通过辅修等方式拓展知识面。

(2)中级阶段:注重全面提升,进行职业准备

这一阶段的主要对象是二三年级学生。此阶段的目标是重点引导建筑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对就业市场和自身条件有基本了解,初步确立职业发展方向,从而为学生进行职业探索,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具体可以通过“四个计划”来实现:

职业体验计划:例如同济大学积极与建筑类单位进行联系,建立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各类实习、见习、挂职锻炼的机会,让学生进行职场体验,从而让学生对用人单位和岗位进行认真考察,全面了解实践岗位的相关工作,了解岗位的人才需求和选人标准;
此外,在建立实习基地的过程中,校企之间建立了较好沟通反馈机制,一方面企业可以深度参与建筑类人才的培养过程;
另一方面,在实习中,学校可以进一步了解企业对于建筑类人才的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从而及时、有效地调整自己的专业培养目标。

职业探索计划:通过校友座谈等形式,邀请建筑类各行业优秀校友,讲授自身在杨浦大桥建设、长江隧道工程建设、奥运会水立方以及世博会建设等国家重大建设项目中的亲身经历和实践体会,告诉同学们工程师在重大项目中所应发挥的作用,通过树立典型事迹教育学生,让学生树立求职信心,另一方面也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职业发展轨迹及发展前景;
此外,还可以定期分别以公务员、跨国公司、考研、留学为主题,以沙龙形式对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朋辈教育活动,增加大学生对职业信息的了解。

专业技能提升计划: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增强学生动手从高年级开始,同济大学规定每位学生必须选修一定比例的设计类、实地考察类、测量类等实践性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建立第三学期制度,给予学生一定的实践锻炼时间,鼓励广大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身专业技能;
学校还鼓励或重点推荐大学生积极各类专业竞赛,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如同济大学每年都会举行同济大学结构设计大学,并推荐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
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世博会等各类志愿者活动,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

职业素质拓展计划:开展职业能力素质拓展训练,邀请专门培训公司,专门设计针对建筑类大学生的培训方案,有针对性地培养建筑类学生的团队合作、语言沟通以及人际交往能力,设立“学生职业能力及素质拓展基地”。通过这些项目的训练,进一步锻炼建筑类大学生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职业综合素质。

(3)高级阶段:锻炼实战技巧,开始就业安置

这一阶段的主要对象是毕业班学生。此阶段的目标是帮助建筑类大学生提高择业能力,顺利踏入社会,提供各类支持,帮助大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具体可以通过“三大计划”来实现:

求职技巧培训计划:在此计划中,可以邀请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专业教师或知名企业经理人到学校为大学生举行讲座,内容包括就业形势、人力资源需求、职场规则、简历制作技巧、面试技巧等;
还可以为大学生进行模拟面试,提高其求职面试的实战经验。

就业支持计划:当前大学生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虽然建筑类行业的就业前景比较乐观,但对于初入职场的建筑类大学生来说还是或多或少会产生一些焦虑心理。对此,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心理援助服务,聘请心理专家、就业导师等专业人员对存在择业心理障碍的毕业生进行“一对一”专业化心理疏导,帮助其消除紧张情绪、明确职业定位,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就业信心,激发自强精神,以形成面对职场竞争敢于拼搏、积极进取的良好心态。

就业岗位援助计划:在前期与建筑设计类单位建立实习基地的基础上,邀请建筑设计类单位到高校开展就业宣讲会,推荐学生就业,从而建立起学校与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学校与企业之间进一步建立动态的人才输入机制。此外,对于有就业困难的大学生,学校与用人单位积极沟通协作,与有关公司、企业建立“就业帮扶基地”,开展就业岗位援助活动,开辟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绿色通道。

(4)评估阶段:做好评估修订,提高教育实效

通过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三大阶段之后,我们有必要对上述阶段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方式、方法进行评估,以便对这一体系是否有效进行论证。职业规划的评估阶段的主要对象是校友、企业。这一时期的目标在于倾听毕业生及用人单位对学院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的评价与建议,及时对调整阶段目标实现的方式、方法。具体可以通过“两大计划”来实现:

去向追踪。开展对建筑类毕业生的一年期职业情况进行调研追踪,了解学生的职业发展轨迹;
根据校友网络,了解学生职业发展情况,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找出大学生在校学习及生活中对就业规划发展的关键因素,更好地开展就业工作;

需求调查。开展对建筑类毕业生的就业需求调查,了解学生对学院职业发展教育的评价与建议;
走访长期合作单位,了解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工作情况;
与企业主管座谈交流,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用人要求以及企业对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建议等,提供职业发展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这四个阶段紧密联系、相互支撑、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建筑类大学生全程化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它立足于就业教育前沿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相关要求,对职业规划教育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将建筑类大学生职业意识的确立、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综合能力提升与就业、实习与就业等焦点问题纳入内容体系,从而为确保建筑类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的提升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实施建筑类高校大学生全程化职业规划教育体系的思考

“四个阶段”+“十三个计划”工作模式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该工作模式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企业实习,帮助学生增加对建筑专业、对工作、对社会的理解,这不仅是建筑类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建筑类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

据建筑类高校大学生的特点以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有关要求,我们认为要开展好建筑类高校大学生全程化的职业规划教育体系还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职业化、专业化的职业发展教育梯队。“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教师。同样,建筑类高校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要成功开展同样离不开一直过硬的专兼职职业规划教育队伍。具体可以建立一支包括院系领导、辅导员、班主任、关工委老同志、就业助管等组成的职业发展教育梯队,结合各梯队的特点分工协作,如院系领导要广泛动员自身资源,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出谋划策;
负责就业工作的辅导员主要负责制定就业工作计划、了解学生就业需求、收集就业信息、组织各类讲座、提供就业咨询等;
班主任老师主要负责在班级层面做好职业发展教育,了解学生的就业思想动态;
关工委老同志主要通过各类渠道为毕业班学生提供就业信息;
就业主管主要是协助辅导员收集和就业信息等。此外还要借助校内外专业培训机构的力量,积极鼓励和输送专兼职人员和学生辅导员参加国家及市相关部门与工作相关的专业培训。

二是整合资源,发挥建筑类大型企业的作用,做好两个结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为核心,强调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发挥建筑类大型企业的作用,做好校企合作,积极探索专业实践和毕业实习的有机结合,拓展校外学生实践基地,让大学生有机会参与工程实践,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增长就业的实战经验,提高实际工程设计与现场施工组织能力。从而能够让学校按照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建筑类人才的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校企业合作,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从而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另一方面,应该把职业发展教育与学生工作中的党建、团建相结合,具体表现: 利用党建、团建,为学生提供各类实习、见习、挂职锻炼的机会;
通过参加学生会、社团、兼职等活动,培养学生团体合作精神,提高人际交往水平,积累工作经验,加强自身在职业生涯中的适应能力;

三是以建筑类学生的学习及生活特点及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目标为前提和基础。建筑类大学毕业生不仅要有过硬的理论功底,更要具备扎实的实践技能,有参与施工单位具体建设项目的一线经验。此外,教育部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一个重要方面便是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有鉴于此,建筑类高校在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过程中,要将提升学生的实战经验作为设计各类规划方案的重要内容。当然,在开展职业规划教育的过程中,还应承认并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因人而异地进行指导、探索,促进每个学生既全面又富有个性地发展。

作者简介:

花艳,女,(1976-),安徽芜湖人, 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就业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国有企业人口与计划生育 面临的问题 对策与思路

当前,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总书记在4.26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加强任务落实不断开创人口工作新局面,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人口环境”。还强调,“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面临的重大问题与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问题密切相关,必须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广大人口工作者要模范执行党和国家的人口和生育政策,深入千家万户,面对面做群众工作,成为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积极创新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体制机制和手段方法”。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中指出:“进一步落实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各类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和事业单位、各种社会组织等都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承担管理计划生育的责任,落实计划生育工作的人员、经费和措施以及计划生育的奖励优惠政策。”明确指出了企业同样承担着管理计划生育工作的责任。作为国有大型企业,站在新的起点上,重新审视新时期国有企业人口工作,全面加强任务的落实。必须走出就计划生育抓计划生育的小天地,围绕企业的经营、生存和发展,提供有利的人口环境,使企业的计划生育工作与企业的经济发展形成一个相互协调、互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格局。因此,必须找准二者之间的“结合点”,靠“结合点”拓展空间,靠“结合点”优质服务,靠“结合点”为企业发展做贡献,这是企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根本出路。

下面,笔者以国有大型企业金川集团公司为例,就学习“总书记4.26讲话”,不断开创企业人口工作新局面的问题进行探讨。

1. 正确认识目前国有企业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随着人口计生工作职能拓展和工作内容的转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诸多困难和问题。诸如,一是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新的管理体制改革,如一胎自主选择生育时间、户籍体制改革、《婚姻登记条例》出台等,有些职工认为“现在计划生育工作没事可做了”,将计划生育工作误解为“是婚育青年的事,与本人无关”,还认为“计划生育工作是农民的事”等等。

2. 加强和改进企业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新思路

2.1 做好“结合”文章。要用大的人口和计划生育眼光看待企业的人口工作,所思所想所做必须与企业的生存、发展联系起来,单摆浮搁地研究和解决人口工作已不适合新时代要求。因此,要将人口工作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要在“结合”上做文章,要在“结合”上出业绩。将企业的计划生育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同部署、同规划、同落实。

2.2 讲究人口的安全性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服务。未来国际间的竞争无疑是人口素质的竞争。因此,必须研究和解决人口素质提高、人口结构合理的基本问题,促使企业不仅能承受得住,还能享受到高素质的人口带来的回报。

2.3 强化“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统筹考虑,科学安排,使“宣传教育、综合管理、优质服务”成为企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三位一体”主导运行机制。不能顾此失彼,必须相互渗透、相互支撑。一是,要善于精心策划和组织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吸引职工,宣传政策,寓教于乐。包括吸引下岗失业人员和流动人口参与人口和计划生育实践。组织报告会、座谈会、征文评奖、学术研讨等。制作针对性、趣味性、可读性强的“健康知识宣传品”,发放到群众手中,指导提高生活的质量。二是,突出服务,凝心聚力,在工作的各个环节中挖掘、贯穿和渗透亲民的行动,调动积极性,为搞活、做实企业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奠定牢固的群众基础。

2.4 培养一支“观念新、思路宽、能力强、方法多、懂业务、会管理”的计生干部队伍,为做好新时期企业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提供保障。人口管理、协调、研究职能的扩大,对原有的工作模式产生了严峻的挑战,工作再按部就班地运行显然不合时宜。要求计划生育干部学会与时俱进、总体筹划,学会争取领导在时间、精力、财力等各方面投入与支持。关键在于用足用活用好工作思路和对策。一是,加强学习,动脑思考。经常学政策、学业务。学习人口理论、政策法律、婚育知识以及生态生产生活、保健常识,还要涉猎一些人口学医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经济学、政治学知识。不断了解掌握新信息、新成果和经验,学以致用。二是,要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活动,采取探索、创新、务实的态度和方法,定期不定期地摸清工作对象的底数,分门别类地登记造册、提供宣传教育。三是,要根据企业的形势、任务、机制的改革和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适应需要。要在“干”字上下功夫,就是想干事,会干事,能干事。以业绩争取支持,以业绩求得发展。

2.5 设立课题,加强人口战略研究。组织由领导、专家学者、基层工作者三结合的研究队伍,就人口和计划生育如何与企业文化建设、企业管理经营、企业文明目标的实现结合在一起,如何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人口安全保障,如何使人口早期教育包括家长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未成年人教育更有效等问题作专题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企业发展之中,我们的工作才能不断地攀升。

2.6 完善人口信息库,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职工、家属全员人口信息基础数据库》是人口计生信息化从电子统计辅助手段成为提升人口计生服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支撑,已成为各级人口计生部门规范管理和提高效率的重要手段,成为各部门之间加强人口协同服务管理的重要依托。一是要不断提高对WIS数据库的高效管理。进行月更新、分析、纠错、上报,确保信息数据的真实、准确。三是制作《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网页》,与保健等部门链接,开辟心理咨询栏目,诸如“专家坐堂” 等健康温馨、高雅得体且具有特色的栏目,群众在浏览网站的同时,可以通过留言版进行互动咨询,还可以在这里上网查阅自己感兴趣的健康方面的知识,网站提供问题解答。定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可以了解职工群众的健康状况以及需要,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参考文献:

[1]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

学生就业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西部计划;
政策评价;
政策评估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简称“西部计划”)是党和国家站在执政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促进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拓展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渠道;
培养造就一大批既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又有基层工作经验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青年人才;
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西部计划”自2003年6月实施至今已有10年历史,对其进行政策效果评估,对进一步完善“西部计划”政策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西部计划”政策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遴选

建立“西部计划”政策效果评价体系的出发点是用简单的评价指标获取尽可能多的评价信息,为把握和了解“西部计划”政策效果现状提供科学的判断依据。从国外有关政策评价的理论研究来看,对于政策评估实践中的模式,德国学者韦唐在《公共政策和项目评估》(1997)一书中,把评估模式分为三大类,即效果模式、经济模式和职业化模式。包括目标达成模式、附带效果模式、无目标模式、综合模式、顾客导向模式、利益相关者模式及经济模式、职业化模式这八种基本模式。

目标达成模式是效果模式的其中一种,是探讨评估问题的传统方法,它在早期的研究工作中是占了统治地位的,而且不断发展,应用至今。目标达成模式有三个优点,一是体现了民主;
二是提供客观的评估标准;
三是具有简单性。同时目标达成模式也存在忽略成本、在目标不清的情况下难以应用、不考虑预料之外的结果、忽视了公共政策制定中隐秘议程的作用、忽视实施过程等缺点。虽然目标达成模式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缺点,但这并不影响它的使用范围,它可在各种类型的政府政策(项目)评估中应用。

目标达成模式由两个基本部分组成,一个是目标达成评价,关注的是结果与政策(项目)目标是否一致;
另一个是影响评价,关注的是结果是不是由政策(项目)所造成。如此,应用目标达成模式,要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明确政策(项目)目标及它们的真正含义,并将它们按重要性程度而加以排序,再把它们转变成可测量的客体;
第二步,测定这些预定目标实际可在多大程度上实现;
第三步,弄清楚政策(项目)促使或阻碍目标实现的程度。目标达成模式是将预定的政策(项目)目标作为评枯的标准和组织者,目标便是评话的逻辑起点。因而,评估的主要任务是判断预定政策(项目)目标是否己经实现以及项目在多大程度上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二、“西部计划”政策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要对“西部计划”政策效果做内涵的科学界定,首先必须科学地界定“西部计划”政策的基本内容。《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通知》和《关于做好2004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工作的通知》文件明确了中央支持“西部计划”的各项政策。它的核心思想是国家通过物质保障、给予政治待遇,鼓励引导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基层,促进西部贫困地区社会事业的发展。因此,可以基于目标达成模式的步骤和方法,来构建西部计划政策效果评价指标体系。

第一步明确“西部计划”政策目标,将它们按重要性程度而加以排序。中青联发的《关于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通知》明确指出了“西部计划”的目标。一是就业目标,即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拓展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渠道。二是社会事业目标,即促进西部贫困地区教育、卫生、农技、扶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是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造就一大批既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又有基层工作经验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优秀青年人才。四是志愿服务目标,即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推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重视性程度依次为就业目标、社会事业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志愿服务目标。

第二步将“西部计划”政策目标转变成可测量的客体。把宏观的“西部计划”政策目标细化为一个个可量化的指标,通过这些指标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来评价政策效果。指标的设定遵循系统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原则。系统性指的指标体系具有足够的覆盖面,能充分反映政策目标。可操作性指的是指标的数据容易采集,计算公式科学合理,评估过程简单,有利于掌握和操作。有效性指的是指标体系必须与目标的内涵与结构相符合,能够真正反映目标的主要特征。

就业目标以“志愿者就业人数比例”、“志愿者创业人数比例”、“志愿者扎根基层人数比例”等三个可量化指标来反映。社会事业目标以“从事教育工作的志愿者人数比例”、“从事卫生工作的志愿者人数比例”、“从事农技工作的志愿者人数比例”、“从事扶贫工作的志愿者人数比例”等四个可量化指标来反映。人才培养目标以“志愿者提升学历人数比例”、“志愿者入党人数比例”等两个可量化指标来反映。志愿服务目标以“新增志愿者组织数比例”、“志愿者人均志愿服务次数”等两个可量化指标来反映。完整的“西部计划”政策效果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三、广西岑溪“西部计划”政策效果的评价

从2003年8月以来,岑溪市作为第一批“西部计划”志愿服务受援县,先后336名大学生志愿者,其中党员141人,团员184人,群众11人。服务期满在岗304人,因升学原因提前离(换)岗的32人。服务期间,从事教育工作的志愿者56人,从事卫生工作的志愿者48人,从事农技工作的志愿者35人,从事扶贫工作的志愿者78人,从事其他工作的志愿者119人。10年内通过志愿者的努力,新增志愿者组织102个,协助大型晚会活动、宣传推介、社会公益等活动270多场次,参与人数达8800人次。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期满去向情况,有16人留在岑溪就业工作,有302人回家乡就业(其中195人在县级以下基层工作),有18人选择自主创业。具体数据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就业目标方面,94.6%的志愿者实现了就业,62.8%的志愿者扎根基层,就业人数超过90%,扎根基层人数超过60%,说明就业目标实现的效果好。志愿服务方面,新增志愿者组织占志愿者组织总数138个的74%,平均每人在服务期内志愿服务26.2次,说明志愿服务目标实现的效果好。社会事业方面,64.6%的志愿者从事教育工作、卫生工作、农技工作、扶贫工作,超过总人数的60%,说明社会事业目标实现的效果好。在人才培养方面,9.5%的志愿者升学,41.9%的志愿者入党,说明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效果较好。综上所述,“西部计划”政策在广西岑溪达到了政策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1] 陈振明.政策科学――公共政策分析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11,P318.

[2] 谢媛.政策评估模式及其应用[D].厦门:厦门大学,2001.

[3] 岑溪市项目办.2003-2011年度岑溪市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工作总结.2012.

大学生就业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林业;
调查规划设计;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3008402

1引言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要求具有较高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它是林业和生态建设中的最为基础的工作。通过有效的林业规划设计可以为林业的生产提供有用的数据支持,以及预测和解决林业生产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为保护林业资源开发提供更多的社会经济效益。所以林业管理部门及各相关部门要充分重视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基于此,本文就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共同探讨解决办法,为进一步完善林业调查设计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2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主要是为了科学规划森林资源情况、研究生态建设的可行性等,为林业工程的顺利开展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而且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不仅需要耗费一定的脑力和体力,还需要掌握多种知识技能。因为其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它必须以当时的自然环境以及调查得到的具体文件、报告等,经过各相关专业部门进行科学的评估以后再对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整个过程进行综合评估,制定出具有可行性的报告。目前据相关林业发展要求规定,对森林资源规划和调查工作,做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所以在调查手段、技术操作方面要有所提升和改进,从而满足当前林业调查规划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对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缺乏重视

因为林业调查管理工作周期较长,与其他很多能够在短期内获得经济效益的行业不同,所以在目前来说林业调查管理工作还缺乏足够的重视。其中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对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监管等方面的发展速度不够,各专业之间缺乏有效的融合,使得调查得到的结果不具备针对性,最终不能对保护生态森林资源提供有效的保护。同时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中的基层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没有全面意识到自身工作的意义,所以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很多工作流程都没有有序地开展。

2.2技术设备落后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受很多外界因素的影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对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目前在调查工作中使用的设备还比较落后,不能满足当下林业发展需要。当前主要的设备就是地形图、皮尺、角规和罗盘仪以及精度极低的GPS和配备的比较简单的电脑,它们最多只能用于数据计算以及将设计好的图纸打印出来等。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手段还主要是以传统的地面调查为主,而技术人员的工作经常是在野外环境中,不仅工作强度大,而且进展起来也比较困难,新技术应用不多,工作效率不高,各类信息的采集与处理手段落后,成本高、周期长等,使得实际作业质量受到严重制约。

2.3技术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需要的是综合性的专业人才,但是在实际的作业中,目前的技术人员整体素质不高,其中有很多观念及知识结构都比较老旧,不具备专业的技能培训。而且林业调查规划工作一直都是在野外,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大部分的工作人员常年在外作业,忽视了对专业技能的学习和培训工作的开展,使得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整体队伍素质较落后。在这样的情形下,不仅严重阻碍了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开展的进度,还会使整个调查质量得不到保障,也就适应不了现代化林业的发展需要了。

2.4缺乏资金及监管保障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人员常年在外工作,生活条件差,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且工资待遇还很差,工作性质与工资待遇不成正比,使得很多工作人T出现不稳定的思想情绪,不能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调查规划工作中,而且很多有经验的人才流失严重。同时也是因为社会上很多不良风气的滋生,国家缺乏相关监督管理,使得很多林业管理人员受金钱利益等诱惑,进一步导致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的质量达不到保障。

3林业调查规划设计的改进对策

要想保证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的正常、顺利开展就需要解决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中存在的问提,不断在实际中探索出新思路,为更好地解决问题和提高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质量提供保障。

3.1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

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的完善,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林业调查规划管理制度。对林业调查规划工作进行全面的调查。因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人工林建立起来,乱砍滥伐现象也日趋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更加需要站在科学的角度去规划林业资源。所以,要弥补系统性的漏洞,林业调查规划单位就应该考量生态、造林、营林、采伐、造材及之后的木材市场、木材深加工、林业机械、林业科研动态等等因素。因此,林业的调查规划不应该局限在单一的一个层面上,应该系统地调查规划,并做出完整的科学调查规划报告,提供给各级林业主管部门和基层林权单位。在进行林业资源调查的时候,要对林业资源调查规划进行全面的分析,不仅要调查天然林业资源状况,还要对市场需求等情况进行详细调查,将生态保护与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全面整合。制定出近期和长期的规划工作,从我国目前林业建设工作现状开始,充分考虑和评估林业建设的近期和长期效益。只有这样动态的对林业资源建设工作进行系统的规划,才能保证制定出来的规划方法具有可行性,进而为林业的发展提供保障。信息化时代还要将互联网技术运用到林业调查规划设计中,用专业的软件为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提供便利的条件,在最快的速度下获得有关林业调查规划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保障林业调查规划设计工作的高效和快捷。

大学生就业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结合自身条件和现实环境,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制定相应的培训、教育和工作计划,并按照生涯发展的阶段实施具体的行动以达到目的的过程。按照时间划分,职业生涯计划可分为短期规划、中期规划、长期规划和人生规划四种类型。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要解决职业中“干什么”、“何处干”、“怎样干”、“以什么样的心态干”这四个基本问题,实际上就是职业生涯中的“四定”,即定向、定点、定位和定心。

1.1 定向

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就是为达到目标(自己拟定期望达到的一个理想)而选择的一种路径。对高职学生来说,职业定向需要冷静的头脑和十足的勇气,根据自己的兴趣、理想、专业去选择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

1.2 定点

确定职业发展的地点,也是实现环境的一个因素。就中国来说,各地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有所不同,甚至差异很大,近几年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毕业生职业地点为经济发达地区,但这些地区竞争激烈,尤其是外地毕业生还要面临环境、语言、文化差异带来的困难,其发展空间未必好过发展中地区,这也是高职生择业时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1.3 定位

确定自己在置业人群中的位置,定位过低会导致个人在职业生涯中无法实现自我价值最大化,过高则容易遭受挫折,从而对职业丧失信心。高职学生需要准确的确定自己的位置,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择业时对照职位、薪水、工作内容等作出判断和把握。

1.4 定心

稳定自己的心态,人生会有起伏,成功与挫折总是结伴而行,个人的职业生涯也不例外,很有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对高职学生来说,就是要保持一种心态,敢于直视职业生涯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始终坚定地按照自己的正确计划去实现。

2 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职业规划

为了掌握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有关情况,我们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被访的167位学生中,对自己的兴趣、性格和特长都非常了解的占总数的60%,十分了解自己将来从事的具体工作内容的占20%,十分清楚自己未来三到五年的职业发展计划的占30%,在校注重专业技能而忽视职业能力发展的占40%,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占15%。调查结果表明,对个人情况了解的学生多于对未来工作的了解,但对个人的了解学生数量仍然偏少;
对未来发展方向及目标不清晰的也较普遍;
学习过程中进行职业能力锻炼和培养的过少。调查还发现:近100%的职业院校设立了专门的就业指导部门,但80%以上还仅停留在毕业前简单地开几场就业讲座、拼凑几场招聘会和办理离校手续工作方面。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仅围绕会计技能设置课程,尽管有选修课程,但教学管理部门缺乏指导,学生不能结合职业发展的需要选修,只为了应付考试混学分。

从学生到学校有关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调查和了解不难看出,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规划缺乏专业性和实效性的全过程教育和指导。如果不改进工作,将会继续影响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育质量,影响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前程。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对策。

2.1 改革就业指导中心服务内容

目前就业指导机构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办理手续、提供信息、政策指导等就业服务性工作。这些传统性的事务性工作是必须的,但离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相差甚远。

就业指导机构要针对高职专业特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目标与本人(会计)职业目标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个人和环境信息评估情况制定更长远的目标;
在职业规划目标实施方面,指导学生处理好中短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的关系,教育指导学生中短期目标主要通过(会计电算化)专业课的学习和实践而实现,长期目标主要通过相关选修课的学习和素质拓展而实现。

2.2 提升指导教师水平

就业指导要从完成毕业生“出校门”的就业具体手续的工作状态,上升到帮助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高层次。这不仅应当成为学生就业工作的最基本理念,而且也构成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理念。具体来说,引导学生从广阔的视野审视个人职业问题,帮助其正确进行人生定位和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帮助其学习和锻炼以正确地选择职业,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较快地适应工作。

就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而言,迫切需要具备会计专业知识、会计职业经验、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与经验的专业化、职业化的教师。为了能保证高职会计专业职业指导教师的质量,可采取以下措施:新增的会计专业指导教师必须既懂会计又熟悉职业管理,具备会计资格证和职业咨询师“双证”的才能上岗,把好“入口”关;
对现职人员进行全员化的职业理念和方法的教育培训,限期达到能够从事职业指导工作的水平;
安排负责会计专业就业指导的教师到企业实践,和企业会计人员及人事经理一起工作,得到来自一线的职业经验。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确保职业指导的针对性;
确保职业指导课程具有新鲜的会计就业信息和行业发展资讯等生动而实际的内容;
确保职业指导理念和方法得以贯彻实施。

2.3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贯穿专业教育的整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