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当前,国家高度重视生猪产品安全,积极推行以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为特点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生猪标准化饲养是生猪产业的一种先进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品种良种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采购仔猪工作计划【五篇】(完整文档),供大家参考。
采购仔猪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编者按:当前,国家高度重视生猪产品安全,积极推行以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为特点的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生猪标准化饲养是生猪产业的一种先进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品种良种化、饲料配方优质化、饲养管理科学化、疫病防制规范化和生产过程标准化,从而达到养猪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最大化,是养猪业发展的必然方向。本刊特邀国家生猪产业技术体系武汉综合试验站站长、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梅书棋研究员对生猪标准化饲养技术进行概述,为广大生猪规模养殖场及农村专业户提供技术参考。主要内容包括猪场建设与引种、标准化饲养管理技术、疫病综合防控技术、废弃物综合处理技术等。
1猪场建设
猪场是生猪生产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规范与否直接关系到猪的健康。猪场建设必须综合考虑环境、工艺、设施等因素,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1.1猪场建设参考标准
近年来,我国颁布了系列与猪场建设相关的标准,涉及猪场建设规划设计、环境控制、设备配套等各个方面,在建设规模猪场时应参考、遵循这些标准(表1),科学规划设计。
1.2猪场选址
猪场建设选址应该符合当地城镇发展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相关法规的规定,节约用地。距铁路和国家一、二级公路应不少于300~500m,距离居民点500m以上,距离其他畜牧场、化工厂、畜牧产品加工厂1 500m以上。生产区占地面积一般按每头繁殖母猪20.0~25.0m2或每头上市商品猪0.8~1.0m2规划,占地总面积按每出栏一头商品育肥猪2.5~4.0m2规划,并留有发展余地。水源充足。
1.3猪场的规划与布局
猪场建设时,依据有利于生产、防疫、运输与生活管理的原则,根据当地全年主风向和场址地势顺序安排生活区、生产管理区、生产区、隔离区4个功能区,同时考虑和安排好绿化,场内道路净、污分开。
建筑物布局时需考虑各建筑物间的关系、卫生防疫、通风、采光、防火、节约占地等。一般而言,生活区与生产管理区和场外联系密切,为保障猪群防疫,宜设在猪场大门附近,门口分别设行人、车辆消毒池,两侧设值班室和更衣室。生产区各猪舍的位置考虑配种、转群等联系方便,并注意卫生防疫,种猪、仔猪应置于上风向和地势较高处。繁殖猪舍、分娩舍应放在较好的位置,分娩舍要靠近繁殖猪舍,又要接近仔猪培育舍,育成猪舍靠近育肥舍,育肥舍设在下风向。商品猪舍置于离场门或围墙近处,围墙内侧设装猪台,运输车辆停在墙外装车。如商品猪场可按种公猪舍、空怀母猪舍、产房、断奶仔猪舍、肥猪舍、装猪台等建筑物顺序靠近排列。病猪和粪污处理应置于全场最下风向和地势最低处,距生产区应保持50m以上的距离。猪舍的最佳朝向为南或南偏东、西30°,在炎热地区为了避免西晒,猪舍朝向偏西不宜超过10°。猪舍间距为猪舍高度的3~5倍。
猪场建设时应根据生产规模以及现代化的生产程序科学地进行猪舍设计,采用分段饲养、全进全出的生产工艺。猪舍保温隔热性能良好,地面和墙壁应便于清洗,并能耐酸、碱等消毒药水清洗消毒,温度、湿度应满足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猪的生理要求(表2,表3),并且通风良好,空气中有毒气体含量应符合国家规范要求。选用优质适用的专用养猪设备。
2引种
种猪是猪场安全、顺利生产的基础。种猪选择是养猪生产重要的环节。为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猪场和养猪户必须从质量较好的种猪场引进种猪。
2.1引种前应做的准备工作
2.1.1制订引种计划猪场和养猪户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根据种群更新计划和就近引种原则,确定所需品种、数量及引种场,有目的地购进能提高本场种猪某种性能、满足自身要求、与本场猪群健康状况相似的优良个体。如果用于本场纯繁,则应购买有生产性能测定成绩的种公猪或种母猪。新建场应从所建猪场的生产规模、终端产品和猪场未来发展的方向等方面进行计划,确定所引进种猪的品种、级别和数量,是外来品种还是地方品种,是原种、祖代还是父母代。同时根据引种计划,应选择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质量高、信誉好的大型种猪场引种。
2.1.2应了解的具体问题
(1)疫病情况。调查各地疫病流行情况和各种种猪质量情况,必须从没有严重危害的疫病流行地区,并经过详细了解的健康种猪场引进种猪,同时了解该种猪场的免疫程序及其具体措施。
(2)了解该种猪场种猪选育标准。公猪需了解其生长速度(日增重)、饲料转化率(料重比)、背膘厚、瘦肉率等指标,母猪要了解其繁殖性能(如产仔数、受胎率、初配月龄等)。种猪场引种最好能结合种猪综合选择指数进行选种,特别是从国外引进种猪时更应重视该项工作。
(3)隔离舍的准备工作。猪场应设隔离舍,要求距离生产区最好有300m以上距离,在种猪到场前的30d(至少7d),应对隔离栏舍及用具进行多次严格消毒。
2.2选种时应注意的问题
(1)种猪要求健康、无任何临床病征和遗传疾患(如脐病、瞎乳头等),营养状况良好,发育正常,四肢要求结构合理、强健有力,体形外貌符合品种特征和本场自身要求,耳号清晰。种公猪要求活泼好动,睾丸发育匀称,包皮无积液。种母猪生殖器官要求发育正常,阴户不能过小和上翘,应选择阴户较大且松弛下垂的个体,有效乳头应不低于6对,分布均匀对称,四肢要求有力且结构良好。
(2)要求供种场提供该场免疫程序及所购买的种猪免疫接种情况,并注明不同时期疫苗注射的具体日期。种公猪最好能经测定后出售,并附测定资料和种猪三代系谱。
2.3种猪运输时应注意的事项
(1)最好不使用运输商品猪的外来车辆装运种猪。在运载种猪前24h开始,应使用高效的消毒剂对车辆和用具进行两次以上的严格消毒,最好能空置1d后装猪,在装猪前再用刺激性较小的消毒剂彻底消毒一次。
(2)长途运输的种猪,应对每头种猪按剂量注射长效抗生素,防止猪群途中感染细菌性疾病;
对临床表现特别兴奋的种猪,可注射适量镇静针剂。要求供种场提前2~3h对
准备运输的种猪停止投喂饲料。
(3)长途运输的车辆,车厢最好能铺上垫料,冬天可铺上稻草、稻壳、木屑,夏天铺上细沙,以降低种猪肢蹄损伤的可能性;
所装载猪只的数量不要过多;
运载种猪的车厢面积应为猪只纵向表面积的1.5倍;
最好将车厢隔成若干个隔栏,安排4~6头猪为一个隔栏,隔栏最好用光滑的水管制成,避免刮伤种猪,达到性成熟的公猪应单独隔开,并喷洒带有较浓气味的消毒药,以免公猪间相互打架;
应尽量行驶高速公路,避免堵车,每辆车应配备两名驾驶员交替开车,行驶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急刹车;
途中应注意选择没有停放其他运载动物车辆的地点就餐,绝不能与其他装运猪只的车辆一起停放;
随车应准备一些必要的工具和药品,如绳子、铁线、钳子、抗生素、镇痛退热药以及镇静剂等。运猪车辆应备有汽车帆布,若遇到烈日或暴风雨时,应将帆布遮于车顶上面,防止烈日直射和暴风雨袭击种猪,车厢两边的篷布应挂起,以便通风散热;
冬季帆布应挂在车厢前上方以便挡风保暖。
(4)冬季要注意保暖,夏天要注意防暑,尽量避免在酷暑期装运种猪,夏天运种猪应在早晨或傍晚装运;
途中应注意经常供给饮水,有条件时可准备西瓜供种猪采食,防止种猪中暑,并寻找可靠水源为种猪淋水降温,一般日淋水3~6次。
(5)应注意经常观察猪群,如出现呼吸急促、体温升高等异常情况,应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可注射抗生素和镇痛退热针剂,并用温度较低的清水冲洗猪身降温,必要时可采用耳尖放血疗法。
2.4种猪到场后应做的事情
(1)新引进的种猪,不能直接转进猪场生产区,因为这样做极可能带来新的疫病,或者由不同菌株引发相同疾病,应先饲养在隔离舍。
(2)种猪到达目的地后,立即对卸猪台、车辆、猪体及卸车周围地面进行消毒,然后将种猪卸下,按大小、公母进行分群饲养,有损伤、脱肛等情况的种猪应立即隔开单栏饲养,并及时治疗处理。
(3)先给种猪提供饮水,休息6~12h后方可供给少量饲料,第二天开始可逐渐增加饲喂量,5d后才能恢复正常饲喂量。种猪到场后的前2周,由于疲劳加上环境的变化,机体对疫病的抵抗力会降低,饲养管理上应注意尽量减少应激,可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和电解多维,使种猪尽快恢复正常状态。
(4)隔离与观察。种猪到场后必须在隔离舍隔离饲养30~45d,严格检疫。特别是对布氏杆菌、伪狂犬病(pr)等疫病要特别重视,须采血经有关兽医检疫部门检测,确认没有细菌感染阳性和病毒野毒感染,并监测猪瘟、口蹄疫等抗体情况。
(5)种猪到场一周开始,应按本场的免疫程序接种猪瘟等各类疫苗,7月龄的后备猪在此期间可进行繁殖障碍类疾病的防疫注射,如细小病毒病疫苗、乙型脑炎疫苗等。
(6)种猪在隔离期内,接种完各种疫苗后,可使用广谱驱虫剂进行一次全面驱虫。使其能充分发挥生长潜能。隔离期结束后,对该批种猪进行体表消毒,再转入生产区投入正常生产。
3商品仔猪的选择
3.1挑选商品仔猪的原则
(1)在无疫区购买(向当地兽医部门或其他渠道进行疫情咨询)。
(2)仔猪健康,有耳标,并经必要的免疫注射。
(3)仔猪交易市场应具有《动物产地检疫合格证明》、《动物运输检疫证明》、《动物运输工具消毒证明》。
(4)作为育肥用的仔猪应当选择瘦肉型杂交猪。杂交猪与纯种相比,具有增重速度快,饲料利用率高,抗病能力强等优点。可选择当地母猪为母本与长白、大约克、杜洛克杂交仔猪,也可选择大约克、长白为母本与杜洛克、汉普夏公猪杂交仔猪。可根据当地猪源、市场需求及个人经济条件、饲料条件确定,最好选择适合市场需求的二元杂交或三元杂交仔猪。
3.2商品仔猪个体挑选
(1)选择标准。背宽平直体躯长,身毛稀疏皮柔红,臀肌丰满,四肢粗壮蹄结实,健康活跃,行动敏捷。
(2)建议挑选仔猪时如不是自家生产,则最好事先与仔猪生产场或饲
采购仔猪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1 引进种猪
(1)种猪的选择。种猪是猪场生产的基础。种猪选择是养猪生产重要的环节。为达到优质、高产、高效的目的,猪场和养猪户必须从质量较好的种猪场引进种猪。
我国的培育品种一般是通过引进外来品种与本地品种杂交而成,故培育品种一般既有外来品种瘦肉率高、生长快、饲料利用率高的优点,又有地方品种在繁殖力、适应性、抗病力、肉质等方面的优点。
(2)制订引种计划。猪场和养猪户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根据种群更新计划和就近引种原则,确定所需品种、数量及引种场,有目的性地购进能提高本场种猪某种性能、满足自身要求、与本场猪群健康状况相似的优良个体;
如果用于本场纯繁,则应购买有生产性能测定成绩的种公猪或种母猪。新建场应从所建猪场的生产规模、终端产品和猪场未来发展的方向等方面进行计划,确定所引进种猪的品种、级别和数量,是外来品种还是地方品种,是原种、祖代还是父母代。同时根据引种计划,应选择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质量高、信誉好的大型种猪场引种。
(3)了解引进种猪的选育标准,了解引进地的防疫情况,做好隔离准备工作。
(4)种猪要求健康、无任何临床病征和遗传疾病,营养状况良好,发育正常,四肢结合合理、整体强健有力,体形外貌符合品种特征,耳号清晰。种公猪要求活泼好动,发育匀称,包皮无积液。种母猪生殖器官要求发育正常,不能过小和上翘,应选择较大且松弛下垂的个体,有效应不低于6对,分布均匀对称,四肢要求有力且结构良好。
(5)要求供种场提供该场免疫程序及所购买的种猪免疫接种情况,并注明各种疫苗注射的日期。种公猪最好能经测定后出售,并附测定资料和种猪三代系谱。
2 本场繁育
(1)做好后备猪选择。后备的选择要来自无任何遗传疾患家系的猪,身体健康且无遗传疾患,体型外貌符合本品种特征,繁殖性能好,生产性能高。
注重选择时期,一是断奶阶段主要是窝选,从产仔猪头数多,哺育率高,断奶和育成窝重大的窝中选留发育良好的仔猪;
二是3月龄选择,主要是淘汰生产发育不良或有突出缺陷的个体;
三是6月龄选择,按综合育种指数的高低,进行个体选择,可根据全方面的性能进行淘汰不良个体;
四是配种前选择,主要是个体本身的繁殖性能。
(2)做好日常生产记录、定期总结掌握生产发育状况种猪场地的日常档案繁多,包括种猪系谱卡,配种计划表,采精登记表,配种记录表,母猪配种产仔登记卡、仔猪出生与断奶转群记录表、免疫记录表等。为掌握公、母猪繁殖性能,每次生产变动,都必须有完整记录,并且每周一小结以发现生产问题,以便下周及时调整,每月一汇总,掌握选育动态,每半年及年终都必须进行全方面总结,对公母猪生产性能进行排序,以便作好下阶段配种、生产和更新计划。
(3)建立育种核心群。一个规模化的种猪场,一般种猪群年更新比例都在20%-30%左右,通常是在2-5胎的原种猪群中挑选同窝仔数多且无遗传疾患,体型外貌符合要求并且生长速度快的留做后备进行补充。但为了加快世代更替,提高选育进展水平,一般采用头胎留种,争取一年一个世代。为此,首先应对现有种猪群的血缘进行分析,将生产性能相对较低或头数比较少的血缘转入扩繁群,其次对已有的繁殖及生长性能进行测定的数据进行分析,根据生产性能的高低,或选择指数进行排队,在保证血缘的情况下,将繁殖性能好,生长速度快,体型外貌符合品种要求的种猪选入育种核心群,核心群的数量,根据种猪场的规模选择25%-30%的猪群(一般不少于50头)组成核心群,以保障猪群的淘汰更新,核心群内公、母比例最好能维持1:5,以保证公猪数量和质量。
(4)准确记录核心群母猪繁殖生长成绩,母猪繁殖性能不只是反映母猪本身生产能力,更重要的是必须掌握仔猪出生及哺乳阶段的生长发育状况,因此,仔猪出生时除按全国统一耳号编制方法进行剪耳号外,繁殖成绩必须将所有仔猪个体的出生重,数、断奶重等完整记录,以备进行后代生长测定时的仔猪初选。
(5)搞好种公猪的饲养管理。首先,要满足公猪的营养需要,是保证公猪,高质量的,健壮的体质和较长利用年限的必要条件。其次在管理上适时运动、单圈饲养和夏季防暑降温是公猪科学管理的三要素,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健全肢体,提高性机能的有效措施,第三,种公猪以单圈饲养为宜,每间结合面积6-7.5,种公猪应远离母猪舍,不可与母猪饲养在一幢猪舍内,第四,加强夏季管理,做好防暑降温工作,避免热应激对产生影响。
采购仔猪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猪场疫病;
养猪;
生物发酵床;
养猪鞭虫病;
诊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1-0056-01
近几年来,生物发酵床在猪场的应用愈来愈广泛,但是由于相关技术掌握不全面,导致部分猪场疫病暴发频繁。利川市东城办事处某生物发酵床养猪场在2011年9月发生一起猪鞭虫病,现将其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1 发病情况和临床症状
该猪场属于育肥猪场,圈舍全为生物发酵床,没有配备传统水泥地面圈舍。购入的仔猪均为2月龄仔猪,育肥后出售。仔猪购入后没有经过隔离饲养,直接进入发酵床圈舍饲喂,并在发酵床圈舍内进行防疫和驱虫。发病猪群为购入1月后的仔猪,共存栏89头,已经免疫过猪瘟疫苗和猪口蹄疫疫苗等疫苗,并使用伊维菌素对猪群进行了驱虫。此次引进仔猪前没有更换发酵床垫料。
仔猪引进28 d后有个别猪开始发病,体温正常。主要表现为腹泻,粪便呈稀糊状,食欲减退,逐渐消瘦,消瘦严重的病猪背脊骨骼明显显露;
个别病猪排水样黑血便。使用抗生素治疗后,部分病猪的腹泻症状可以暂时控制1 d左右,而后又继续腹泻直至死亡。笔者前往该猪场时已经发病10多天,共发病62头,死亡27头,发病率69.7%,病死率43.5%。有11头特别消瘦的病猪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和护理逐渐正常(体重与发病前一致)。据畜主称,前一批猪亦是表现相同症状且死亡10多头。
2 诊断
剖检病死猪发现盲肠、结肠内有大量20~50 mm的白色线虫,大多数寄生在盲肠内,结肠内数量略少。有的虫头部已经进入肠壁黏膜内。寄生部位有水肿或溃疡。根据临床症状和解剖症状即可确诊该病例为猪鞭虫病感染。
3 治疗
对全群猪注射左旋咪唑注射液,剂量为0.2 mL/kg 体重。同时,每天上午在饲料中添加碳酸氢钠,下午添加维生素C等药物,连续饲喂5 d。间隔1周后在饲料中添加左旋咪唑(剂量按说明书)。
在注射左旋咪唑注射液后病情基本得到控制。消瘦严重的病猪在1周后采食量逐渐增加。
4 病因分析
猪鞭虫病又叫猪毛尾线虫病,主要危害仔猪,严重感染可引起死亡。该次病例是笔者近年来诊治的病例中最严重的。一个半月的仔猪即可检出虫卵,4个月的仔猪虫卵数和感染率均急剧增高,以后逐渐减少。猪鞭虫病的有效驱虫药物为左旋咪唑、苯硫咪唑等。生物发酵床要求猪转群前应清除其体内外寄生虫,避免寄生虫带入发酵床,以免猪在采食菌丝时重复感染疾病。
该猪场没有进行进入发酵床前的有效驱虫;
新进猪只时也没有更换发酵床垫料;
同时使用的驱虫药物单一(仅使用伊维菌素),加上确诊疫情不及时是造成此次鞭虫病疫情发生的主要原因。
5 建议
使用生物发酵床技术一定要按其相关要求操作,进入发酵床前一定要做好猪只体内外寄生虫的驱除工作,同时免疫计划要全部落实到位。应配备一定比例的传统圈舍,不能全部使用发酵床。发酵床的单位饲养密度要合适,每头猪应占地1.2~1.5 m2,及时更换垫料、添加菌种及微生物活性剂。猪舍内禁止使用化学药品和抗生素药品。同时应搞好其他配套管理技术。
采购仔猪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一、建设目标
*县*年整村推进产业扶贫项目共建设生猪养殖示范点17个。每个点扶持农户30户以上,每户有卫生厩2间及以上;
肥猪基地每户出栏2头及以上,仔猪基地每个点饲养母猪30头以上,每头母猪正常年产仔成活15头以上。
二、建设规模及补助资金
(一)建设规模。全县建设生猪养殖示范点17个,即:药山镇木瓦村花泥巴、小村村松林;
大寨镇药峰村梨坪、车坪村回水塘;
茂租乡坪子村铜厂窝、坪子村前进;
马树镇小米地村新房子、草皮地村老铜地;
包谷垴乡红箐村丫口、周家坪村何家湾;
新店乡火地村汪家坪、牛角村椿树;
崇溪乡羊棚村廖家村、背风村头道岩;
炉房乡底里村水塘、噜布村山脚;
老店镇铅厂村大坪子。
(二)补助资金。17个示范点共建卫生畜厩1212间,补助资金33.55万元;
购种公猪14头,补助资金1.4万元;
购种母猪428头,补助资金25.68万元;
购仔猪1621头,补助资金32.42万元。
三、职责划分
*年整村推进生猪养殖示范工程项目建设在县扶贫领导组的领导下,由各乡镇人民政府具体组织实施。县农业局负责业务技术指导、培训、检查、外购种公猪及种母猪等,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安排1-2名技术人员专门负责养猪具体工作(畜厩改造、饲料种植、种猪购进、检疫把关、统计报表及资料的收集、整理上报)。县扶贫办负责项目管理,指导项目的实施,参与农业局进行种猪采购、引进的考察和监测,对实施进度情况随时进行检查督促,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验收。县财政局负责资金管理,搞好资金调拨,指导乡财政搞好资金支付,提款报帐等管理,配合相关部门进行检查验收。
采购仔猪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一、物价上涨对恩施市“三农”问题影响较大,短期内难以消除
从农村调查的信息得知:恩施市农村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程度低,农村经济迟滞不前,农民增收难”。物价上涨过快,使原本就突出的“三农”问题雪上加霜。
(一)农村物价涨幅高于城市,农民生活消费增幅过高
恩施州统计局统计,2007年全国、全省消费品价格均上涨4•8%,恩施州为6•0%,高出1•2个百分点;全国商品零售价格上涨3•8%,全省平均上涨4•2%,恩施州上涨5•9%;全国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7•7%,全省上涨8•0%,恩施州上涨9•3%。从全省各州市首府城市来看,居民消费品价格除麻城比恩施高0•1个百分点外,其他各市的价格指数均比恩施低,恩施位居全省第二。恩施州物价指数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恩施农村物价涨幅高于城市更是今年物价变动最鲜明的特征,前6个月农村物价涨幅始终高于城市2-3个百分点,1-6月农村物价上涨4•6%,城市上涨3%,农村高于城市1•6个百分点。今年在中央一号文件和各项扶持农业发展政策的作用下,农民收入状况明显改善。根据恩施市100户农村住户的抽样调查,2008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302•65元,比去年同期1120•50元增加182•15元,增幅为16•26%。是1997年以来增收形势最好的一年。但是,收入增加了,农民消费并未大幅增长,1-6月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长9•1%,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增长14•7%,农村低于城市5•6个百分点,城乡消费增幅差距比近年平均水平拉大2•6个百分点。同时,食品类价格猛涨,农民生活消费支出明显加大。据恩施市农户调查显示:2008年一季度恩施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现金支出654•80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1•40元,增长25•11%,生活消费的现金支出增幅超过了农民现金收入增幅9•18个百分点。其中人均食品消费现金支出254•79元,增加33•81元,增长15•30%,购买食品类支出207•04元,同比增加22•34元,增长12•10%。以农户购买猪肉为例,由于猪肉价格上涨,2008年一季度农户购买猪肉平均价22元/公斤,同比增加10•34元/公斤,上涨88•68%。一季度农户人均购买猪肉0•79公斤,同比减少购买猪肉0•40公斤,但由于物价的上涨,农户购买猪肉现金支出人均却增加3•51元,生活开支明显加大。同时,从调查点所在村的情况看,由于物价上涨,贫困户的生活更加艰难,去年还可以赊仔猪来喂的贫困户,今年生猪出栏后就没人赊猪给喂养了;如果物价继续高涨,贫困户的生活将更加艰难。农民微薄的收入难以承受物价的高增长。
(二)农资价格上涨压力较大,惠农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中央连续三年的一号文件都突显越来越好的惠农政策。由于CPI的突变,国家惠农资金虽连年增长,但远远比不上飞涨的农资价格。据恩施市物价局调查队的物价调查资料显示,2007年粮食直补每亩11•73元,农资综合补贴18•9元。2008年粮食直补每亩11•56元,农资综合补贴48•20元。2007年每亩共补贴30•63元,2008年每亩共补贴59•76元,亩平增加29•13元。但是,惠农的效果甚微:一是农资价格的上涨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粮食补贴的作用。据白杨坪乡九根树村的调查:宜昌产磷肥由2007年的26元/50公斤涨至目前的40元/50公斤,涨幅达53•8%;含量45%的复合肥由2007年的120元/50公斤涨至目前的160元/50公斤,涨幅达33•3%;尿素由2007年的100元/50公斤涨至目前的120元/50公斤,涨幅达20%;地产碳铵由2007年的32元/50公斤涨至目前的39元/50公斤,涨幅达21•9%。仅化肥上涨,每亩要多开支20元左右。二是人工费用的涨幅高于农业补贴的增幅。新塘乡的农户算了一笔账:“现在种田每亩用于购买种子、化肥、农药等需投入资金250余元,按亩产粮食400公斤,每公斤1•4元计算,每亩产值为560元,每亩包括劳务费收入也只有310元。如果请人帮工的话,收益更小。”又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恩施市各乡各项农资价格均有较大变化:复合肥,2007年每包130元,2008年每包185元,涨价55元;尿素2007年每包80元,2008年每包110元,涨价30元;磷肥2007年每包22元,2008年38元,涨价16元;碳铵2007年每包33元,2008年每包44元,平均价格涨幅约40%。农用手工工具价格同比上涨0•63%,饲料价格同比上涨1•56%,仔猪价格同比上涨148•34%,碳铵、尿素、复合肥等化学肥料价格同比上涨2•48%,农药价格同比上涨2•32%,农用机油同比上涨7•02%;2008年1-6月,农膜、农肥、农药等农资价格平均涨幅达22•2%;其他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略有上涨。正所谓“肥贵伤农”,“价高买少”。这势必导致农村消费市场相对缩小。农民在购买时产生惜购现象或采取持币观望态度,期待农资价格回落。据调查,2008年一季度农民人均购买化肥21•98公斤,同比减少8•71%;现金支出29•24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4•78%。然而农业生产季节性极强,农时不等人,农户的惜购或观望势必会影响农资需求投入,进而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因农资价格上涨还可能会诱发低质、劣质农资市场蔓延,部分农民可能会因为低质、劣质农资商品价格便宜而购买,使用这类农资,致使农作物产量减少,品质降低,从而给农民带来经济损失。
(三)种养业比较效益进一步下降,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
恩施市是一个传统农业大市,农业人口众多,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于农业。2007年底,全市总人口79•29万人,其中乡村人口为63•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9•71%。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172元,而来自第一产业的纯收入占当年农民纯收入的43•37%。第一产业主导产业为种植业生产和畜牧业养殖。种植业生产由于地域和气候诸多条件的限制,农业科学技术得不到广泛推广应用,粮食产量不高,加工业不发达,使得农民所生产的玉米、土豆、红薯大部分是用来饲养生猪。但由于生猪饲养成本高,生猪价格又不稳定,农民喂猪多是传统饲养,少有规模养殖。虽然2007年恩施市实行了生猪保险,但农户并不怎么看好,一则理赔金额少,再则理赔麻烦,大部分不愿投保。特别是近年来自然灾害频繁,如2005年下半年的禽流感,2006年百年不遇的干旱,2007年的猪蓝耳病等,而农民抗御灾害的能力较弱,加上生猪市场不稳定,2007年初生猪出售平均价格为7•80元/公斤,到2007年末生猪出售平均价格达到14•60元/公斤,上涨87•18%,但是,畜牧业生产成本也快速增长,农户喂猪风险加大。农户购买仔猪平均价格从年初的116•33元/头到年末的385•97元/头,上涨231•79%,2008年1-6月买一头仔猪竟高达500-700元。据恩施市白杨坪乡九根树村某村民反映,他于2008年初购买两只仔猪花费1200元,每只仔猪支出600元,而在生猪价格低迷的2005年,有的地方几十元钱可以买一窝仔猪。农户说,现在仔猪价格这么贵,等到出栏的时候生猪价格还不知道能不能维持现在这个水平。农民担心喂猪亏本,因此不敢盲目投入。加上饲料价格一路攀升,农民对此显得束手无策,生产积极性受到较大挫伤。
(四)农业生产劳务成本增大,农民弃农务工
农业生产服务价格大幅上涨,对缺少耕牛和劳动力的农户来说,无疑增加了更多的农业生产成本。据恩施市各乡镇的农户反映,2007年请人种田、打谷平均达到50元/天,较2006年普遍高20元/天,涨幅高达66•67%。今年农村请工工资较上年一天普遍涨了50元以上,工人每天每人一包香烟,还要供一天的生活;这样算来一天一个劳动力要100元左右。尽管如此,由于农村劳动力缺乏,农民农忙时还得请工。有些农民说,今年种一亩田所有政策性补贴加在一起也才七十多块钱,还不如外出打工划算,每月除了吃住开销,收入仍比种地多,钱也来得快。据调查显示,很多乡镇原本在家务农的农民外出打工的明显增加,土地抛荒现象突出。
二、政府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减小物价上涨
对“三农”问题的影响,确保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面对突如其来的涨价浪潮,政府该如何应对?这是对其执政能力的严峻考验。
(一)政府应重视“米袋子”、“菜篮子”工程,确保市场稳定
由于市场价格作用,经过一个周期的调整,粮油、肉禽价格可能会有所回落。政府应未雨绸缪,通过加大补贴等措施,保证农畜产品有一个合理的市场价位,保证农民从种养业中获利。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抓好“米袋子”、“菜篮子”工程,打击囤积居奇、跟风涨价等不法行为,当物价上涨出现失控或恶性上涨时,政府应采取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并对批发和零售等环节实行政策性优惠措施,以保护农民的利益。
(二)充分发挥政府服务职能,确保农民增收
连续几年,中央“一号文件”把积极发展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和促进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这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伟大工程。因此,各级各部门要继续发挥好惠农政策的作用,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进一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进一步落实中央和地方制定的惠农、富农政策,加大督查力度,确保政策到位,使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惠农政策直接落实到农民;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推动农村各项事业发展;要加大科技、信息支农的力度和措施;认真实施小额贷款工程,解决农民发展生产以及兴业创业方面的资金困难。宏观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在农村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近几年物价上涨是国际国内大环境使然,地方控制能力很弱,有赖于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控。因此,地方政府的保障、服务职能更应充分发挥作用。对农民要逐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建立动态机制,根据物价上涨的幅度,不断调整对农民的保障标准;由政府在基础医疗、基础教育等方面增加对农村的投入,使农民享有尽可能多的公共产品。对农村低收入者给予扶助并提高他们的保障标准。
(四)采取切实措施,确保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