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负责目标管理、文秘、机要、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统计、档案、保密、网站、办公自动化、信访、计生、扶贫、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维稳、创卫爱卫、后勤服务;2.负责人事、教育培训、考核奖惩、职称、机构编制、劳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气象调研工作计划【五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气象调研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一)综合办公室(应急办)职责
1.负责目标管理、文秘、机要、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统计、档案、保密、网站、办公自动化、信访、计生、扶贫、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维稳、创卫爱卫、后勤服务;
2.负责人事、教育培训、考核奖惩、职称、机构编制、劳动工资、社会保险及离退休干部职工管理;
3.负责综合性工作计划、总结、制度,并监督、检查、督办;
4.负责精神文明建设、党建工作、廉政监督;
5.负责计划财务、基本建设、国有资产管理、会计核算、经费预算执行、财务结算、票据使用和管理等;
6.负责气象依法行政工作,承担气象行政复议、行政应诉、转办、协调和监督检查;
7.负责安全生产工作、气象标准化管理及气象学会工作;
8.负责舆情监督管理、气象宣传及对外联络工作;
9.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二)县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1.组织相关单位和专家进行会商,对灾害发展趋势进行研判和评估;
2.拟定应对气象灾害行动方案;
3.传达上级机关和指挥部指令,负责指挥联络和协调工作;
4.组织召开全体或部分成员单位会议,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研讨工作;
5.负责相关信息的汇总及上报;
6.对应对处置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
7.督促指挥部成员单位制定和完善相关应急预案,负责落实气象灾害应急联络员制度;
8.完成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交办的其它任务。
(三)防灾减灾科职责
1.负责气象业务和公共服务管理工作,做好组织与协调;
2.负责防灾减灾管理,组织拟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工作;
3.负责组织指导城乡气象工作,组织推进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
4.负责镇(街道)气象工作站、气象协理员等社会化队伍组织管理工作;
5.负责预警信息管理、气象设施建设和探测环境保护、仪器设备运行管理;
6.负责组织气候资源的综合调查、组织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重大气象灾害评估等工作;
7.负责农业、果业保险理赔气象服务工作;
8.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四)防灾减灾服务中心职责
1.负责全县气象灾害预防、预警、应急工作;
2.负责组织、指挥、协调、监督相关职能部门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3.建立气象灾害预警联席会议制度,做好预警联动工作;
4.负责协调气象灾害预测预警及信息工作。
(五)气象台职责
1.负责业务观测、天气预报、气候资料分析应用、气候区划和评价、情报服务工作;
2.负责决策气象服务;
3.负责重大活动、突发公共事件预报预警信息、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灾情收集上报工作;
4.负责气象探测资料传输及数据质量控制;
5.负责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期间天气监测和预报;
6.负责通信网络和设备的维护、安全管理;
7.负责气象影视产品的采编加工、气象资料档案管理工作;
8.负责业务科研、相关新技术的开发应用;
9.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六)xx气象台职责
1.负责全县xx气象服务平台建设;
2.负责xx气象服务技术保障,开展猕猴桃生长期气象精细化服务;
3.负责猕猴桃与气候研究、气象防灾技术培训及推广;
4.负责xx气象灾害调查和评估等工作。
(七)气象服务中心职责
1.负责为农服务、公众服务产品的制作;
2.负责旅游、交通、能源等专业专项气象服务;
3.负责气象科普知识教育培训工作;
4.负责指导镇(街办)气象工作站业务服务开展,组织协调气象信息员等社会化队伍教育培训;
5.负责制订重点工程建设、重大活动以及重要专项服务的气象保障服务方案;
6.负责气象灾害监测点、显示屏、预警大喇叭等设施设备建设和保障维护工作;
7.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八)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职责
1.负责人工影响天气管理协调,综合能力建设及年度实施方案制定实施工作;
2.负责编制人影发展规划,制定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法规、规章、制度等工作。
3.负责组织开展人影作业,指挥作业队伍建设;
4.负责人影科学研究、新技术开发应用及教育培训工作;
5.负责人影装备、人员及安全安全管理工作;
6.负责作业信息收集上报及效果评估工作;
7.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九)科技服务中心职责
1.负责制定气象科技服务与产业发展计划、阶段性目标任务等工作;
2.负责气象科技服务项目研究开发、利用、推广;
3.负责专业服务产品开发,气象信息咨询服务及计量检定与保障;
4.负责气象影视制作等媒体气象服务、天气预报节目广告业务;
5.负责开展升放系留和无人驾驶气球服务;
6.完成局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十)西安市xx县华云防雷电装置检测所职责
1.负责贯彻落实国家防雷减灾法律、法规,承担省、市防雷减灾机构布置的任务;
2.负责雷电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管理,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开展年度安全检测工作;
3.负责防雷减灾决策气象服务,雷电灾害监测、新技术应用推广工作;
4.负责新(改)建建(构)筑物防雷设计技术审核、随工检测及竣工验收工作;
5.负责开展防雷技术指导、咨询服务、防雷安全技术培训及防雷科普知识宣传;
气象调研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一)培训需求调研
加强培训需求调研,要综合考虑组织需求、岗位需求、个人需求。找到培训对象应然状态与实然状态之间的差距,通过培训项目的设计、教学计划的编制及培训,缩短两者之间差距。地面高空一体化培训集上述三层需求而开发设计。中国气象局以十八届三年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精神为指导,制定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和全面深化气象改革重大部署。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业务一体化是气象现代化、观测自动化发展的趋势;
是地面高空观测业务一体化实施台站工作岗位的需要,台站人员掌握地面高空气象观测业务知识和技能,适应地面高空观测业务一体化的进程和岗位要求。
(二)教学计划编制
教学计划依据一定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而编制,决定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开展,是指导教学和教育活动,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文件。成人继续教育教学计划虽然与一般意义上的教学计划有所不同,但其教学计划同样是决定教学内容和教育活动的基本文件。气象部门继续教育培训在实践中,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编制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形成了本部门继续教育教学计划编制要素及特点。培训目标明确、培训对象强调针对性、培训内容依据培训目标采用模块化课程设置、培训方式注重成人教育规律和成人学习特点、培训时间结合培训对象与培训内容确定、教师选配采用开放式与多元式相结合、教材主要根据培训目标自主编写实效性讲义、考试考核采用多元评价机制。
(三)地面高空一体化教学计划编制
培训内容:培训引言、高空气象观测前沿与综述、高空气象观测基础与业务规范、高空气象探测系统、实习实训等教学模块。培训方式方法:综合采用课堂讲授、操作演示、实习实训、个例分析、体验式教学、研讨交流等多种培训方式方法。培训目标:熟悉高空气象观测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掌握观测数据的处理方法和质量控制,掌握高空气象观测系统的日常维护和常见故障维修的基本技能,熟悉高空、地面气象观测业务,掌握地面、高空观测规范,初步具备从事地面高空观测业务一体化工作的能力。培训对象:从事过地面观测业务,即将从事地面高空观测一体化的观测人员。培训对象的针对性保证了受训者业务基本知识在一个水平上,便于培训教学的有效性开展。培训时间:20天(每周6个教学工作日,8学时/日,总学时144学时)。
二、培训项目的实施
地面高空观测业务一体化培训是气象部门面向全国的性特色业务培训项目,从项目开发到实施再到评估全过程引入项目管理机制,实行动态化管理。
(一)培训管理
注重入学教育、加强教学引导、明确培训目标;
教师依据教学计划备课,认真传授知识;
发挥班委作用,实现学员自主管理;
实习实训环境优化,实习实训实效显著;
学员培训第一手培训资料收集整理,建立培训档案。
(二)教师选配
采用多元开放式培训,教师选配包括课堂授课教师和实习实训指导教师。教师既有中国气象局职能司和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专家和领导又有气象业务单位一线业务骨干、气象仪器厂家工程师、湖南分院专职授课教师及地面高空台站观测人员的实习实训教师。整个教师队伍专业素质层级高,注重加强业务科研单位与培训机构之间优秀人才的交流协作,发挥专家学者、仪器厂家业务技术专家、一线业务骨干在气象新业务培训中的作用。
(三)培训学习
开辟“学习园地”,开设学习体会、学员心声、个例交流等栏目供学员学习交流;
建立班级QQ群,将教师课件、“两个带来”、座谈研讨小结等学习资料上传,分享学习资源、工作经验;
创办《学习简报》,开设重返校园、理论课堂、实习实训、交流研讨、体验式教学、文体活动、培训心得等板块,展示培训成果,同时,通过搭建的交流平台,学员自主学习,在线交流。
三、培训教学的亮点
(一)开展个性化的多样实训
1.量身制定实训方案
对不同需求学员进行定制化实习指导。如有的学员准备阶段时间掌握不准、操作程序复杂、精度要求高、心理紧张等现象,安排学员观测跟班、观摩,训练学员动手操作。
2.实训采取小班教学
全班分组、小组分工、分别轮番进行不同内容的操作演练。每组配备2名教师指导实习,确保每一位学员都能独立完成4~5个班次的探空值班操作。
3.业务跟班纳入实训
对有一定基础、单位马上要开展业务运行的学员,安排指导教师,采用一对一反跟班方式培训,训练学员单独完成全套探空值班流程,尽快适应岗位要求。
(二)有针对性开展个例教学
个例教学与个例点评。教师利用长沙站及其他台站日常值班中的突出问题,结合教学计划,开发教学个例,内容涵盖业务操作流程、雷达、仪器、预审等方方面面。充分利用学员的教学资源,学员相互之间开展个例研讨、教师点评、学员互评。
(三)制作课件上传远程平台
精心制作动态教学课件。利用动漫、图片,通过多媒体向学员播放讲授,让学员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全景实录课堂授课内容。编制36个48学时的远程教学课件,上传远程教学平台,便于基层业务人员根据自身需要,个性化地选择学习资源,扩大培训学习群体。
四、培训项目的评估
(一)学员对象
举办2期地面高空一体化试点培训班,来自全国25个省区的84名一线业务人员参加了培训。本科以上学历占73.8%、气象类专业占85.7%、中级职称以上占46.4%,学员整体年轻、专业素质较高、求知欲强,培训教学中提出了许多探讨的问题,提供了丰富的个例资料,给的教学和培训带来了很多启发。
(二)模块设计
理论讲授。培训内容设计与课程模块设置是实现培训预期目标的关键。在地面高空观测业务一体化特色培训项目开发阶段,就地面与高空观测人员业务、岗位与实践经验的差别,课程模块和主体课程均进行针对性的设计。主体课程为高空气象观测基础模块和高空气象探测系统模块。熟练掌握高空气象观测业务操作流程、常规高空气象观测规范和规章制度;
全面学习软件使用、常见故障维护维修、数据处理及报文编制。目的在于紧密结合工作需要和实际,系统全面掌握一体化观测业务流程,符合岗位上岗要求。
1.个例点评
地面高空观测业务一体化培训,针对培训对象与培训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师生个例研讨点评占10%。既有学员带来的个例,又有教师根据工作实际与教学需要开发的个例。学员相互之间的讲解、研讨,师生共同点评交流的开放式、交互式学习方式,学员乐于接受,学习效果明显。学员普遍反映:个例研讨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既学到了知识又交流学习了经验还解决了工作中的困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思路。
2.实习实训
地面高空观测业务一体化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培训必须理论与实践结合,才能保证培训质量。基于此,实习实训模块64学时,占总课时比例的44.5%。学员普遍认为:实习实训环节非常必要,甚至有学员希望再增加实习实训课时。在实习实训平台上可以将老师讲授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即学即用,在实习实训中消化,回到岗位就能发挥作用,收获非常大。
(三)跟踪反馈
培训中期,组织召开座谈会,反馈学员培训学习信息,及时了解学员学习动态及教师授课情况。培训后期,学员填写《地面高空观测业务一体化培训班教学质量调查表》,统计数据形成《地面高空观测业务一体化培训班教学质量汇总表》,进行教学质量调查、评估。对2期培训班质量调查表中的数据统计分析:培训设计与安排项目整体的平均满意率在96%以上,培训学员认可程度很高。培训教材的适用性指标满意率平均值为93.0%,学员对培训教材需求,湖南分院有较大提升空间。培训半年以后,湖南分院对培训学员进行跟踪评估,编制《地面高空一体化培训班行为层调查问卷》,通过网络进行跟踪信息反馈。调查问卷反馈30份,统计情况如下:目前从事地面高空一体化岗位18人,地面观测岗位12人;
对工作素质有帮助29人;
对工作态度转变有帮助29人;
能熟练处理高空观测工作29人;
成为单位高空观测业务骨干的10人。
(四)总结反思
1.培训特色培训平台。
充分发挥长沙高空气象观测站、马坡岭国家基本气象站业务资源优势,将培训和业务观测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理论学习平台和实训实操平台有效衔接,形成有别于体验式或观摩式等蜻蜓点水式的实习实训,具有比较独特的地面高空一体化业务培训平台。学习资源。“实”字贯穿培训全程,学员自始至终处于实景、实物、实战、实用教学情境中。培训教学突出实用性,重点传授操作技巧、实用窍门,这种一点通式的教学方式,使学员在培训中学得实在,回到岗位上用得实在。
2.培训建议培训内容。
气象调研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2009年12月11日到中国气象局考察时强调,做好新形势下的气象工作,要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把提高气象服务水平放在首位,大力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强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建设,构建整体实力雄厚、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和国家安全提供一流的气象服务。
2009年12月8日是中国气象局成立60周年。11日上午9时许,首先来到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认真察看实时接收气象卫星资料情况,听取了关于我国气象卫星发展的汇报。近年来,我国气象卫星技术水平、运行稳定性和应用能力都有重大突破,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高兴地说,有了风云卫星,我们才能作出准确、及时、有效的天气预报,才能取得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数据。要加快发展气象卫星事业。
在中央气象台,看望了正在参加天气预报会商的气象工作者,向他们了解开展短期、中期气象预报以及海洋天气预报的情况,并通过视频了解四川地震灾区气象状况。他还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气象工作者见面,勉励他们要加强气象基础建设和气象科技研究,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研究,搞好气象服务。
随后,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了中国气象局工作汇报,丁一汇、孙鸿烈、周大地、秦大河、张小曳等专家就应对气候变化提出意见和建议。在听取发言后,说,气象事业是科技型基础性的社会公益事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气象工作非常重要,关系国计民生;气象工作非常艰苦,需要持之以恒的精神;气象工作非常光荣,是一项令人尊敬的事业。加快气象事业发展对于防灾减灾,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而迫切。我们要增强做好气象工作的使命感,推动气象事业更好更快发展。对气象工作提出四点要求:一要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提高对气象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和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健全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二要提高气象服务质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多样化需求,为各行各业提供最及时、最准确、最优质的服务。三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对国家粮食、经济、能源、生态安全等方面的影响研究和应对工作。采取坚决有力措施,实现我国政府提出的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四要加强气象工作法制建设。全面贯彻落实气象法,建立配套法规体系,提高全社会气象法律意识。要完善气象标准体系,健全气象科技创新体系,积极开展国际气象交流与合作。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气象事业的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一同参加考察。
(据2009年12月11日“中国政府网”)
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暨全国审计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
工作者表彰大会在京召开,会见与会代表
2009年12月28日,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暨全国审计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盘点2009年审计工作,并对2010年的工作做出部署。审计署党组副书记、副审计长令狐安传达了总理听取审计工作汇报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党组书记、审计长刘家义作了工作报告。审计署副审计长董大胜主持会议。
刘家义指出,2009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有力领导下,审计机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按照年初确定的审计工作总体思路和贯穿“一条主线”、抓住“三个重点”、完成好“六项任务”的总体要求,依法履行职责,着力促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1月至11月,全国审计和调查9.9万个单位,促进国家财政增收节支521亿元,挽回损失163亿元。
会议还对全国审计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2008年度审计署和地方优秀审计项目、表彰审计项目进行了表彰。
当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在会见全国审计工作会议暨全国审计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代表时指出,审计系统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依法审计、服务大局、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求真务实”的工作方针,再接再厉,奋力拼搏,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指出,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艰巨而繁重。审计系统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强对公共投资项目的跟踪审计。特别是对有财政资金投入的建设项目,做到及时跟进、全程监督,坚决防止出现劳民伤财的“半拉子”工程、“豆腐渣”工程和不切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确保项目都能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二是加强预算执行审计。通过审计使各级财政预算更加公开透明,自觉接受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规范和拓展对党政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审计,促进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增强法制观念和责任意识。三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通过审计及时发现和反映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风险,当前尤其要重视防范财政和金融风险。四是严肃查处大案要案。要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继续加大对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的揭露和查处力度,充分发挥审计在反腐败中的重要作用。五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制度建设。要把查处问题与促进改革、完善制度、强化管理结合起来,从完善制度、机制上提出意见和建议。
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一同参加会见。
(据2009年12月28、29日“审计署网站”和《人民日报》)
贾庆林在云南调研时强调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09年12月12日至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云南调研时强调,要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和人民政协的优势和作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更好地造福各族人民群众。
贾庆林来到西双版纳、保山、曲靖和昆明等地,深入工厂企业、科研院所和少数民族村寨进行调查研究。他听取了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工作汇报,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给予充分肯定,勉励云南的同志们认真总结经验,再接再厉,千方百计抓机遇、抓发展、抓创新,努力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开放和谐的新云南。
认真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贾庆林此次调研的重点。他指出,我们要认真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对2010年经济工作的决策部署上来,努力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贾庆林在云南热带作物科学研究所、曲靖国际农业食品科技园、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等地,详细了解企业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状况;在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公园和保山市腾冲北海湿地,仔细询问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情况。他指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要增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实际大力发展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推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努力发展低碳经济,加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据2009年12月16日“新华网”)
2009年中国和国际十大经济新闻
2009年12月28日,由经济参考报主办,首都17家新闻单位总编辑、副总编辑与国内知名经济学家联合参加的2009年中国十大经济新闻和国际十大经济新闻评选活动在北京举行。
中国十大经济新闻(按新闻发生时间顺序排列):
1.中国率先实现经济形势总体回升向好。
2.国务院通过《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3.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启动。
4.创业板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开市。
5.山西启动最大规模煤炭行业整合重组。
6.两岸签署《海峡两岸金融合作协议》。
7.中国汽车产销量升至世界第一。
8.新增人民币贷款规模和增幅创历史之最。
9.国务院决定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势头。
10.中国企业跨国并购迈出重要步伐。
国际十大经济新闻(按新闻发生时间顺序排列):
1.美国出台经济刺激方案和“定量宽松”货币政策。
2.G20伦敦金融峰会就全球加强金融监管等达成共识。
3.通用汽车申请破产保护。
4.澳大利亚在二十国集团中率先加息。
5.欧美强化金融监管。
6.全球贸易萎缩,保护主义抬头。
7.迪拜债务危机爆发。
8.世界经济有望较快走出国际金融危机阴影。
9.国际金价(1095.70,-0.50,-0.05%)创下历史新高。
10.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达成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
参加评选的新闻单位是(排名不分先后):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记协、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中国日报、科技日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经济时报、中华工商时报、参考消息、中国证券报、新华网和经济参考报。
(据2009年12月29日《经济参考报》)
2008年我国GDP增速调整为9.6%
2009年12月25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宣布,历时两年多的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基本结束,查清了我国主要经济总量指标、主要经济结构、能源生产及消耗总量和企业科技活动等基本情况。国家统计局依据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制度和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按照国际惯例对2008年全国GDP初步核算数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2008年全国GDP总量为314045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增加了1.34万亿元;GDP增长速度为9.6%,比原来的数字提高了0.6个百分点。
据马建堂解释,由于2008年是普查年度,统计局对所有第二、三产的法人单位和个体经营户进行“地毯式”清查,因此GDP总量比通过常规的办法查的多了13375亿。在修订后的2008年GDP总量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3702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0.7%;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4900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7.5%;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3134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1.8%。
关于2008年基数上升对2009年的影响,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司长彭志龙表示,2008年的数据上调以后,影响最大的部分是2009年GDP的总量,对速度的影响非常小。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2008年的新数据将作为核算2009年GDP的基数。
(据2009年12月26日《人民日报》)
国务院正式批复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人民日报济南2009年12月3日讯,黄河三角洲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国务院已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此为起点,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省的东营市、滨州市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市的部分地区,共涉及19个县(市、区),总面积2.6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1/6,总人口约985万。该区域土地资源优势突出,地理区位条件优越,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生态系统独具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较好,具有发展高效生态经济的良好条件。
加快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不仅关系到环渤海地区整体实力的提升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也关系到环渤海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国务院指出,要把《规划》实施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贯彻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保护环渤海和黄河下游生态环境的重大举措,把生态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推动这一地区科学发展。
国务院要求,《规划》实施要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为主线,着力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完善基础设施,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率先转变发展方式,提高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打造环渤海地区具有高效生态经济特色的重要增长区域,在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和参与东北亚经济合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依据《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特色产业基地、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渤海地区重要的增长区域。《规划》明确了发展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到2015年,基本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的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到2020年,率先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富裕的部级高效生态经济区。
(据2009年12月4日《人民日报》)
国务院正式批复《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
经济日报北京2009年12月31日讯,记者从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获悉:国务院近日正式批复了《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提出努力把甘肃省建成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
据介绍,这是我国第一个由国家批复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实现了循环经济由理论到实践的重大突破。
国务院在批复中指出,《总体规划》实施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积极培育循环经济产业链、骨干企业、示范园区和基地建设,加大循环经济支撑技术的研发推广力度,努力把甘肃省建成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
根据批复,甘肃省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总体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落实配套措施,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新思路、新举措,确保完成规划目标和任务;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根据《总体规划》要求,按照职能分工,制定完善本部门支持甘肃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政策措施;发展改革委要加强对《总体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和监督检查,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据介绍,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甘肃省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共七部分: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工作基础;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任务;重点项目和支撑技术;资源支撑与环境影响分析;保障措施。核心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解决资源、环境的矛盾,实现绿色发展、高效发展、跨越发展,《总体规划》实施期为2009年至2015年。
为实现上述目标,《总体规划》围绕循环型工业、循环型农业和循环型社会建设,提出了着力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探索循环型农业模式,推进循环型社会建设,实施重点项目和研发推广支撑技术,努力闯出一条资源型省份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科学发展的新路子。
(据2010年1月1日《经济日报》)
武广高速铁路正式运营
2009年12月26日上午9时,武汉、长沙、广州三地同时首发国产和谐号高速列车。至此,经过4年半时间建设的武汉至广州高速铁路正式投入运营,它也成为目前世界上一次建成里程最长、运营速度最快的高速铁路。武汉―广州间旅行时间由原来的11小时缩短到3小时左右,长沙到广州直达仅需2个小时。
据介绍,近期武广高铁将每天开行28对高速动车组。武广高铁开通后,武广线上的客运能力将大大增加,同时将增加既有京广线上货运能力,有效缓解货运能力紧张状况。
武广高铁是我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京广高速铁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跨湖北、湖南、广东三省,北起武汉站,南到广州南站,运营里程1069公里,列车时速350公里,采用国产“和谐号”高速列车和牵引供电、列车控制、行车指挥等系统,行车密度可达3分钟每列。
气象调研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1.创新实验基地硬件建设
农业气象实验创新基地由农业气象试验站、应用气象实验中心、农业资源与环境实验室组成。
1.1农业气象试验站建设
农业气象试验站实验室现有面积250m2,有试验地45000m2,仪器设备资产280万元。包括实验基地仪器、设备总值约1000多万元,包括人工气候箱、Licor-6400R光合作用测定系统、Licor-8100呼吸测定系统、稳态气孔仪(产地:德国)、茎流计、农田生态系统观测系统、大气气溶胶观测系统、叶面积仪、冠层分析仪、标准辐射站,便携式自动气象观测站等、还有国内生产的小气候梯度观测系统、自动气象站等设备。2010年,学校投资200余万,建设人工智能试验温室600m2、标准塑料大棚1000m2及水分控制试验场200m2,为学生创新实验提供了较好的实验研究平台。
1.2应用气象实验教学中心
应用气象实验教学中心拥有应用气象实验室总面积900m2。包括4个应用气象实验分室,拥有先进的国外气象、生态、植物生理、小气候等方面的仪器设备,主要承担我校应用气象学、环境工程、生态学、遥感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农业资源与环境、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大气科学、地理信息系统、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公共事业管理、信息与计算科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等17个专业的专业基础实验课(含选修)的教学工作,同时承担我校相关专业学生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实验任务。实验室每年可开设39门的专业基础实验课。结合实习实验操作指南的多媒体课件与实验课程的网上辅助教学,对实验课程教学和大学生科技创新、暑期科技兴趣小组等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教学和科研平台。
1.3农业资源与环境实验室属在建实验室
农业资源与环境实验室包括生物基础、土壤资源、植物营养和资源调控与信息管理等4个实验分室,为新建专业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实验教学提供基本条件,保障我校资源环境与生态类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增强为科研服务的功能。主要仪器设备有LRH-150S型恒温恒湿培养箱、LRH-250-G型光照培养箱、MMM型二氧化碳控制培养箱、紫外分光光度计、GGX-9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BME型生物显微镜、体视显微镜、SS-325型高压蒸汽灭菌器、1241近红外快速品质分析仪、GPS、植物生长箱、液相色谱仪、Agilent气相色谱仪等。主要承担教学任务有基础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基础、土壤学、农化分析、仪器分析、植物营养学、农产品品质分析、水质分析、环境污染生物修复、土壤调查与制图、生态环境模拟与调控、农业资源信息系统、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等课程的实验实习。
2.创新实验基地软件建设
2.1师资队伍建设
参与创新实验基地教学实验的教师有29人,其中教授7人(其士生导师5人),副教授1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24人,其中45以上的教师6人;
36~45岁之间的教师9人,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10人,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见表1和表2。基本形成了一支由省级优秀课程团队为主体,理论课教师、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和研究生助教四位一体的实验教学队伍。同时,学院加强实验人员的配备,按3万人时数配备一名实验技术人员,其中高级职称占实验技术人员的20%以上,中级职称占50%以上;
每年安排实验人员到国内外先进中心学习培训,紧跟国内外先进水平。
2.2图书资料建设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为本实验基地提供了大量的图书资料,相关的图书现有5万多册,其中外文图书3000多册;
订阅期刊78种,其中外文15种;
另外还拥有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时代圣典电子图书、超星数字图书馆、CALIS西文期刊目次数据库、SpringerLink、EBSCOhost、EBOnline、MGA、ElsevierScienceDirect等大型数据库。
2.3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管理建设
2.3.1实践教学管理
实践教学管理主要有:①制定实践教学计划、大纲,根据我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进一步修订完善实践性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大纲。②进一步明确职责,使实践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扩大服务范围,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内涵层次,努力拓宽受益面。全面实现实验教学、基本工作信息和仪器设备的计算机网络化管理。③建立健全的书面记录和档案、统计资料。分类专人收集和保管,由实验室主任进行检查、督促,作为重要的年度考核内容。④完善硬件建设,购买实验中心必需的仪器设备,进一步采购先进的仪器设备。⑤规划、建设现有的农业气象试验站,努力成为国内现代农业气象教学、科研示范基地和业务示范基地。
2.3.2实验教学管理
实验教学管理要求:①实验教学实现层次化。基本实验项目应仅占所有实验项目的50%左右。建立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即基本实验、提高型(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和研究创新型。年更新实验内容数达总数的10%。②建立相关内容和渗透的课程体系。以教材和实验指导书为基础,充实综合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的综合实验技能。强化平时实验,平时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65%左右。建立实验成绩、实验报告档案。③完善实验室开放制度。完善校内和校外开放制度,承接跨专业、跨学科和跨单位的实验申请。④每年组织有特长的本科生参与学生科研项目。
2.4校外实验基地建设
近年来,应用气象学院还积极与江苏省气象局农业气象遥感中心、浦口区气象局、江苏省农业资源环境中心、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宿州市气象局、寿县国家气候观象台、慈溪市气象局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进一步建设校外实验实习基地。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践基地参观、实习和业务培训。
2.5保障机制
(1)制度保障。学校、学院已经建立一整套科学规范的实验实践规章制度,包括中心各类人员岗位责任制,工作考核制度、实验技术人员聘任制、安全卫生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中心运行经费管理规定、仪器管理规定等,各实验室有实验室规则、安全卫生制度、学生守则等管理制度并通过信息化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和对外开放;
(2)经费保障。校、院两级保障充足的实验建设经费,及时更新实验仪器设备,不断改进和更新实验项目;
(3)用地保障。在校区规划建设中预留了应用气象实验教学基地用地,可根据实验基地发展和建设需要调整实验用地,保证实验教学正常运行。
3.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应用气象学走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的道路[1],着重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应用气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遵循“厚基础、强实践、多层面”的原则,由“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业务能力培养”+“科研能力培养”4大板块构成[2],即利用基地的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进行业务培养,在理论教学中加强基础理论学习,在科研中锻炼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区别于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理论教学为主,轻实践教学,过分强调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难以提高的情况。从而使学生在气象为农业服务、生态环境调控、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农业资源和环境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研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提高。实验项目的开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在实验基地主要开设如下项目。
3.1基本能力训练的观测项目
针对应用气象本科教学目标,实验基地主要开设基本能力训练一些项目,供大一、大二学生实验。主要项目有:(1)气象与大气环境要素的观测。掌握太阳辐射、温度、降水、风、湿度、气压等气象因子和大气中一些气体成分的观测方法,各种传感器性能,仪器的安装要求和技巧,(2)主要作物生长发育形状和产量的观测。观测主要作物(水稻、小麦、玉米等)的生育期、密度、株高、叶面积、产量等指标。让学生通过设计不同取样方法,获得数据后,进而通过不同处理数据方法,发现不同抽样方案、不同处理方法对观测结果的影响。不仅加强学生观测能力的培养,并且做到对学生在观测工作中的严谨作风的训练,为学生在今后从事科研和业务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3)生态因子的观测。使学生掌握生态因子包括地形因子、土壤因子、生物因子的测定方法,其中土壤因子包括土壤质地、土层厚度、有机质含量、土壤水分、N、P、K含量、pH值的测定。
3.2业务能力培养的实验项目
针对学生就业,开展业务能力培养的实验项目,主要对大三、大四学生开放。实验项目有:农业气象预报与情报、农业气候资源分析与评价、气象科技服务、GIS与遥感数据处理。、土壤调查与制图、植物营养成分和土壤肥力测定、作物生理指标测定、农田和森林生态系统、生物群落和种群的调查与数据分析。上述实验针对应用气象、农业资源环境与利用专业的学生就业进行系统的业务能力培养,为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3.3生产技术方面能力训练项目
针对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生产和设施作物栽培技术方面的生产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毕业后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好知识储备。开设实验项目有:作物病虫发生发展的气象条件的观测与研究、主要农作物丰产栽培管理生产环节实践、观赏花卉和蔬菜设施栽培管理技术实践、土壤配方施肥技术实践、园林植物(树木、花卉、草坪)的生产管理技术实践。上述项目以大三和大四的学生为对象。
3.4创新实践和科研能力的培养的实验项目
结合教师科研项目,让大四学生参与实验设计、数据收集、数据处理、论文写作。主要培养学生在应用气象、气象农业服务、生态环境调控、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农业资源和环境信息化管理等方面的科学研究技能,提高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在科研过程中,指导教师应注意加强对学生科研素质和技能、创造性的科学思维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的培养[3,4]。
气象调研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实践活动是否取得成效,首先要看党员、干部在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上是否下了真功夫,看党员、干部在用科学
发展观的理解和把握是否达到了新高度,看党员、干部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是否有了新提高。总书记的讲话实事求
是,求真务实,是我们此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检验标尺。联系气象工作实际,就是要用科学发展观指
导工作,努力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坚强意志,转化为谋划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正确
思路,转化为领导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转化为促进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使广大人民群众和气
象干部职工感受到气象事业的新变化新气象。
贯彻科学发展观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全国一盘棋但不能全国“一刀切”,对于发达地区来说,是“好”起来就
能“快”起来,对于欠发达的陕西,应是“快”起来才能“好”起来,在谋求“快”的同时,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我们必须创新发展思路,转换发展模式,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走出一条技术先进、服务优质、部门和谐的发展路
子。当前推动陕西气象事业科学发展,有多方面的事要做,但是必须针对问题和需求,抓住事业发展的“牛鼻子”,
即必须紧紧立足于加强公共气象服务,必须紧紧立足于和谐部门建设,必须立足于气象文化建设。
一、紧紧抓住公共气象服务引领气象事业科学发展这个方针
当前,气象事业发展正在由部门气象向社会气象、事业导向向需求导向的转变,这必然要求体制、机制、组织
和人才等诸多方面的创新。近年来陕西省气象局在“公共气象”方针的指导下,以“需求导向,服务引领”的思路,
走特色之路,围绕陕西“水”、“旱”、“能源”、“生态”特色,先后成立了渭河流域气象预警中心、汉江流域
气象预警中心、黄土高原干旱生态中心、陕北能源化工气象服务中心。同时,成立了省局气象服务办公室,服务机
构实体化,实现了决策服务的小实体大网络运行。成立省局新闻中心,扩大气象服务的宣传。以项目带动公共气象
服务平台建设,以建设电子显示屏增加气象信息传播的覆盖度,建立乡镇气象信息员队伍加强对农村的气象服务等,
提高了我省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离中国气象局所要求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差距还很
大。
我以为,推动科学发展,必须针对需求,跳出气象看气象,用“解决您每时每刻的气象问题,满足您每时每刻
的气象需求”的创新精神,加强公共气象服务的建设。抓住了它也就抓住了实践科学发展的核心。我们必须用解放
思想勇于创新的精神探索公共气象服务发展模式,统筹考虑服务平台、体制机制、人才、组织架构等方面的设计。
目前应集中力量打造新型公共气象服务平台,以此为突破,建设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传统的平台建设主要是面
向业务流程而建,目前应面向需求和用户而建设。我以为,公共气象服务平台可以借鉴卫星发射指挥平台建设经验,
建设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平台;
一个气象最终面向用户的界面;
一个集大部分气象产品于一体的、高度集成(约)
的管理系统,各条轨道都在平台上有产品。它应具有6大功能:网络通信、实况监测、信息加工与管理、产品分发、
应急指挥、需求分析与效益评估。系统建设的重点应该以交互界面技术研发(WEB-GIS浏览方式)、需求分析与效
益评估功能研发(连接用户,实现需求导向)、集成技术研发(将各轨道产品集约)、数据库支撑的研发(建设多
门类分布式数据库)、与外界的开放式连接(连接中国局和主要用户、主流媒体)、继续增加和完善产品(准确率、
多轨道产品)等诸多方面。结合省政府批准的把公共气象服务应急预警平台建在全省气象部门的要求,我局正在积
极建设公共气象服务平台,争取建出特色,富有成效。
二、以“项目带动”和“南北互动”计划促进部门协调、和谐发展
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用创新的办法推进科学发展观在陕西的实践,特别是促进部门内全面协调发展。针对南
北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今年,我省以“项目带动计划”提升能力,以“南北互动计划”促进和谐,两个计划比翼双飞。
经过一年多的实施,成效显著,事实证明两个计划是一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战术措施。项目带动实现了省市县联动,
调动了基层争取项目的积极性,推动基层现代业务体系建设。南北互动促进了多层次的互动,反哺基层,对基层的
硬实力和软实力有很大的提高,推进了部门协调发展的进程。尤其是南北互动计划虽然仅实施了一年,但效果已凸
显,促进了基层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了基层自我发展意识,提高了基层业务技术水平,提升了基层公共气象
服务的能力,尤其是科技服务有了很大的进步,基层台站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得到改善,职工精神状态有了明显的提
升,基层人才队伍和领导班子建设得以加强。
下一步,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事业发展的需求,我们将围绕“建设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增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
的目标,不断加强对基层的领导和资源的倾斜力度,建立符合实际、具有特色的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平台,丰富服务产
品,实现公众气象服务多样性、精细化、广覆盖。推进农村气象信息员、志愿者队伍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气象应急
响应队伍,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加快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建设,提升自动化观测和稳定可靠运行水平。
措施还是要以“项目带动计划”和“南北互动计划”为抓手,不断丰富其内涵,不断创新工作的机制,处理好硬实力
和软实力、效率和效益的关系,在平台、设备、现代化建设等硬件建设的基础上,不断向服务平台、科技、人才、管
理等软实力方面凝练,使科技下基层行动、素质提高行动、关注民生行动、文化建设行动等“四大行动”真正落实到
位,务求实效。
三、建立植根于沃土的陕西气象文化
文化是软实力的核心,文化软实力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
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我认为,文化软实力是一个部门和单位重要的竞争力,
必须纳入部门的战略选择,努力做到“技术硬实力”和“文化软实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陕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是人民气象事业的发源地,建设文化软实力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传统。我局确定
打造“古都气象”和“现代气象”两个工程,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凝练延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西安泾河气象科普
馆、华山精神廊、局史馆等典型气象文化项目,积极筹划,明年全面推开。同时,以典型气象人精神提升陕西气象人
的核心价值体系,树立正气,凝聚人心,挖掘人的内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