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籍管理工作繁杂,又没有可量化的成果体现,很容易被领导、老师忽视,因此,领导重视是做好学籍工作的重要保障。领导的重视主要体现在学籍管理组织机构健全、软硬件保障有力等方面。组织机构包括管理机制、人员配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学籍管理工作计划【五篇】(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
学籍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学籍管理工作繁杂,又没有可量化的成果体现,很容易被领导、老师忽视,因此,领导重视是做好学籍工作的重要保障。领导的重视主要体现在学籍管理组织机构健全、软硬件保障有力等方面。组织机构包括管理机制、人员配备、工作机制等方面内容,软硬件保障则包括设备投入、人员继续教育、文化素质的提高等方面内容。学院学籍管理实行院系两级管理,教务处有两名工作人员专门负责普通全日制学生的学籍、学历电子注册、毕业生图像信息采集、学历证书制作与发放等工作。同时,学院还指定相关系部教学秘书、辅导员作为系部学籍管理工作的负责人,责任到人,在教务处的指导下共同完成相关工作。除此之外,还不定期召开由教学副院长牵头,相关处室分管处长、院系党政领导参与的学籍管理工作协调会,对学籍学历工作方面的重大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学院为保障学籍管理工作的有序、高效进行,不断加大软硬件设备的投入。先后购买教务软件2套,计10万余元;
除常规的电脑、传真、打印设备外,还为相关管理人员配备高配置的电脑、证书用高速打印机等专用设备,以提高工作效率;
支持相关人员进修、参加各种交流会议,以提高理论水平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信平台对相关人员计算机操作水平要求较高,针对不同人员的薄弱环节,学院除鼓励自学外,还出资聘请相关计算机教师和学生助理兼职处理有关数据。
二、认真贯彻政策,规章制度完善
学籍管理是政策性较强的一项工作,是依法治校的重要环节。因此,学籍管理工作应严格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相关规定。其中,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多处明确批示,按“学校规定”办理,突出和强调了高等学校在学生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扩大了高等学校的办学自[2],因此,应结合各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和高职教育教学的特点制定规章制度。学院制定了《学籍管理规定》等11份工作规范文件和17份对应的表格,通过这些文件,贯彻执行国家的法律法规,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切实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利。规章制度的完善还体现在文件的增、删、改等修订工作方面,文件制定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通过文件的运行与反馈不断修改、完善,如果必要,还会组织大型的研讨会。例如:2005年教育部出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文件,学院利用暑期时间加班加点,召开由教务、学生、系部、质管办等多部门参与的会议,制定了《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管理暂行规定》等十余份文件。据不完全统计,十年来,学籍管理方面的文件共计修改30余次、删除4份。为使学生了解这些文件,针对高职学生纪律意识散漫、自主能动性较差的特点,教务处将上述文件汇编成册,当新生入学受教育时进行宣贯,每个新生人手一份,同时将相关宣贯材料通过张贴、学校电台广播、教务管理系统公告等方式告知学生。
三、结合质量体系,完善运行机制
制度的运行需要相应的机制保障,我校从2002年就开始全面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理念,建立和运行船员教育和培训质量管理体系,从时间、流程、环节等多个节点强化过程控制,有效保证了学籍管理工作的有序、规范运行。IS09000质量管理体系强调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3]。质量体系对各岗位职责、权限有明确规定,通过纠正预防措施发现工作中的不足与缺失,建立健全和完善各种工作机制,整合各种资源,形成条块结合、上下联动、左右配合的联动工作体系,确保学籍管理工作规范、高效、有序地运行。通过持续改进和有效运行,质量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已融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成为学院学籍学历工作规范管理、提高效率、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途径,既提高了管理水平,又保证了工作质量。学院每年至少开展一次覆盖所有受控部门的内部质量审核,最高管理者针对主要质量问题组织管理评审,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四、计划加流程图,标准取代经验
学籍管理工作有很高的专业性和时间性要求,尤其是电子注册、图像采集等工作,一旦出现岗位变动、人员离职等状况,新人上岗后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磨合期,从而影响学籍学历工作的顺利开展。我院教务处通过管理创新,建立工作计划、工作流程图等标准化程序,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好的部门工作计划是连接学院战略规划与部门具体工作目标的桥梁,是学院教育教学活动中重要的管理控制工具。教务处通过制定部门年度计划、学期计划和个人学期工作计划、周计划,将全年的工作任务分解,它包含目标的设定、措施的选择和与此相适应的资源保障、时间要求等方面内容。工作计划使学籍管理人员、辅导员、学生都能做到心中有数、准备充分,成为高效管理的“指挥棒”。流程图主要是指表述工作流程的框图,它能以图形方式有条理地表达工作流程,包括内容、步骤、形成材料等内容。它直观的体现了工作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它既是办事人办理相关事项的路线图,也是新人上岗后的作业指导书,既提高了办事效率,又减少了新人上岗的磨合时间,共计制作学籍学历方面的流程图11张。通过工作计划、流程图等标准化程序的建立,我院学籍管理工作由以前的靠经验吃饭转变为如今的一切行为有据可查、有章可循,标准取代了经验,将岗位变动、人员交接、突发事件等对学籍管理工作的影响降到最低,从而提高了学院的学籍管理效率,保障了学籍学历工作顺利进行。
五、边工作边思考,认真总结提高
学籍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化;
成人教育;
学籍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008-02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以及21世纪初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成人教育被确认为传统的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育制度,已成为终身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教的发展和办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务管理工作与管理模式、管理水平和管理设施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通过应用信息化技术,高效地开展成人教育教务管理是解决这些矛盾的最佳途径之一。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高校成人高等教育的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即具体细致又繁琐事务性很强的工作,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本校的成人教育在市总工会“资助千人上大学”计划的推动下,招生规模逐年增长、校外开辟的教学站点不断增多,从之前的各地工会培训学校到给企业送教上门,先后在杭汽轮、广汽吉奥、珀莱雅等大型企业开展成人高等教育提高企业职工学历水平和素质,本校有校外教学点21个,遍布在全省各地。我校成教教学点的学生数量急剧增加,有关学生的各种信息量也成倍增加,若还是利用手工操作方法,不仅容易出错,还增加了人工成本,因此必须依靠现代信息化技术,通过对学籍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可以做到信息的规范管理、科学统计和快速的查询,从而减少管理方面的工作量、人为错误以及时间成本。
目前成教学籍管理系统也出现了不同层次的各类系统,成教学籍管理方面也从单纯的录入、查询、统计发展为有一定综合处理能力的完整管理平台。但是,所有这些引进与建设并没有打破以往的学籍管理模式:各部门之间成绩的传递、教师排课、成绩登分表、学号编排、查阅成绩等依旧还是人工或者QQ完成,所谓用计算机仅仅是利用excel来单机输入记录而已,本校的学籍管理只能独立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这种半手工操作,电脑单机化的学籍管理系统已经很难适应我校成人教育发展的要求,借助校园网网络环境来构建一个成教学籍管理信息系统,合理地利用因特网的网络资源和跨平台数据访问能力,通过网络进行各种教务、教学信息的共享与交流。
成教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普通高校全日制学生不一样,他们的时间跨度比较大,学习时间多为晚上的业余时间,平时跟他们的交流基本通过QQ、电话等通讯方式,十分不便,并且他们的信息素养并不高,因此为了适应信息化时代的管理要求,建立一个界面友好易于学习,能让成教学生经过短期摸索或培训就能上手操作的成教学籍管理信息化系统平台显得尤其重要。
二、基于信息化的成教学籍管理系统构建
成教学籍管理系统由学生的基本信息管理部分、学期教学计划管理、学生成绩管理、注册学籍管理、毕业生报盘管理等几个部分组成,能够完成本校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等一系列学籍信息化。
(一)学生学籍信息化
网上招生工作结束以后,招生办便从招录系统中直接导出当年录取的一届新生信息,再进行适当处理,通过字段同名匹配,形成本届新生的基本数据:姓名、性别、考生号、出生日期、身份证号、学习形式、联系方式、家庭住址、录取专业、学制等等。教务人员再根据学生的入学年份、所在教学站点、专业等信息来编制学号,建立完整的学生基本信息数据库,方便快捷地根据不同条件查询到各年级、各专业的学生情况,简介明了地对各学生进行退休学、转学、复学、转专业、转学等学籍异动处理。
每年新生入学都要求填写一张学籍大卡,新生报到注册之后,信息不完整的地方可以补录一些学生信息,直接进入学生基本信息数据库。让学生用自己的账号和密码登陆学籍管理系统,可以查看自己的相关信息,授予一定的权限范围,学生校对补充,确认无误后可以自动提交,完成学生基本信息库的建立。这个部分将原来提取数据并手工编学号、以备注来记录学生的学籍异动等工作分散为由学生操作自己操作补录和电脑数据库记录这样两种方式,在目前只增加学生而不增加管理员的情况下,对本校的学籍管理工作是非常有益的。学生基本信息数据库建立以后,为学生的学籍注册、教材管理、学费缴纳等管理工作提供了数据共享,不仅是教务部门,招生处以及财务处也能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二)教学计划排课信息化
成教学生大多都是利用业余时间来上课,针对他们的社会性和特殊性,教学计划既要有稳定性,又要满足各教务人员对教学计划的调整与变更,本系统能够根据这些特点自动生成每个学期的教学任务。教学任务管理要求能够根据定制好的教学计划和课程生成一学期的教学计划表单。教务管理员根据本学期的教学大纲,分专业分学制录入教学计划,并根据教师授课时间以及教室的空余情况形成排课表,全面掌握学生攻读时期的教学组织,避免了手工排课时产生授课时间、教室的冲突。
(三)学生成绩管理信息化
成绩是学生在校学习的量化体现,是学籍管理中的核心模块,该系统能够达到对学生每一个学期所学的课程成绩进行有效管理,并且直接导出毕业生成绩登分表。原本手工操作的成绩表、补考成绩安排,两者合并为一个统一的web成绩数据库,里面包括了学生的学号、专业、年级、班级等字段。每当学生考试完毕,由任课教师登录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录入各学生的成绩并进行试卷分析,点击提交,成绩就输送给教务学籍管理处。教务部门可以直接查询某门课程缺考的学生名单,安排补考并打印。任课教师终端能够打印学生成绩,留存备案;
各班主任终端也能查看学生成绩并通知学生参加补考;
学生本人也只需用各自账户登录系统查看自己的成绩以及补考信息。
通过web录入成绩系统,不仅可以实现异地成绩管理,并且大大减少了教师和成绩管理员的重复劳动,真正实现学生成绩管理信息化、规范化、科学化。
(四)毕业生电子图像采集信息化
毕业生图像采集工作是毕业生电子注册工作钟的一个重要内容,从2002年开始,教育部和新华社协议,为了保证毕业生图像信息的真实性,由各省新华社图片部负责对本省各高校毕业生图像信息的采集工作。各高校在学生毕业前半年组织好学生,由本省新华社图片采集工作人员采集图像信息,上传到北京新华社总部进行统一冲洗、刻盘,再发送回本校学籍管理处。采集图像后,学生可以在网上校对自己的图片信息,没有参加毕业生电子图像采集的学生不予办理毕业证。
我校成教学生大多都是在业余时间前来学习,有些出差在外地,于是电子图像采集工作的任务完成显得困难重重。要做好电子图像采集工作,学籍管理部门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方面,在下半学期伊始就要积极和本省新华社图片部联系,定好合适的拍照时间,本校成教学生每年3月份入学,2.5年学制毕业时间为6月,退役士兵班学生为2年学制,毕业时间为1月份,因此拍照时间尽量放在十月份完成,在拍照时间选择上尽量关照到每个班的学生,选在毕业班学生都有课程的时候进行拍摄。另一方面,在采集图像之前,做好学生的信息核对审查工作,照片上学信网的关键字段为身份证,从去年开始新增学号代码,因此,在拍摄之前就组织好学生做好关键字段的审核工作,确保网上网下信息一致。本系统增加一个二代身份证刷卡录入终端,学生持本人身份证刷卡以后自动出现学生信息进行拍摄,生成拍摄序号。当所有学生都完成拍摄以后,系统自动生成本次图像采集信息表报新华社,其中包括如下字段:学号、姓名、性别、身份证号、专业、学校代码、地区码等等。图像采集信息化既有效地降低了人工校对容易产生的错误率,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五)毕业生报盘信息化
学籍管理系统的最后一步便是毕业生报盘,即将毕业生在学信网上进行电子注册,保证上报毕业生电子信息的真实性。毕业生电子注册信息以招生录取审批表和省教育厅审批的学籍异动审批表为依据,经过省教育厅毕业生总数据库一对一电脑检索、审核,确保每一份毕业文凭的真实性。上报的毕业生电子注册信息包括:考生号、学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号、专业代码、专业名称、学校代码、学校名称等关键字段,这些信息都来源于本学籍管理系统,认真做好前面几步学籍信息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特别是要关注有些读音相近相同的名字,生僻字,或者出生日期与身份证号码不符合等一些容易犯的错误,确保信息的正确性以便于系统生成正确的毕业生电子注册表,保证毕业生电子注册的顺利进行。
三、小结
成教的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内容,而学籍管理工作又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学籍管理信息化工作是以为学生服务为宗旨,“以人为本”为理念的高效率、低错误的重要措施。在学校推进学籍管理信息化的同时,学籍管理人员也要不断学习和充实新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管理好全校的成教学籍,提高学籍管理的服务质量,给广大师生带来更大的利益。
参考文献:
[1]傅建生,董文渊.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研究现状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2,(8):41-43.
[2]李颂文.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3]安良.高校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9,(12).
[4]黄曙林.成人高等教育学籍管理工作改进的思考[J].商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7).
学籍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地籍测绘;
测绘技术;
探讨
地籍测绘作为国土管护治理的重要方式,通过地籍统计分析,对相应地域进行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归属管辖权限、相应坐标、切实地貌面积的调查了解,可以精确测绘出该地域的具体数据,其科学合理的测绘技术顺应了时代社会的需要,符合了国土管理控制部门以及国民社会经济的总体要求。因此地籍测绘的广泛应用意义重大。
1.地籍测绘概述
地籍测绘也被称之为地籍测量技术,其基本目的是收集统计具体数据进行处理并形象完善地表达出该地籍的详细信息,以该地域的权限归属为主要依据,对相应地域的界址点、界址线、地理位置、地貌形状、总体面积进行精确的描绘。地籍测绘的基本内容包括地籍控制测量技术、测定界址点坐标技术、测绘地籍图技术、测算地块以及地域的面积,对相关地籍地貌进行全方位的动态测绘。地籍测绘属于权限归属测绘的范畴,因此具有与工程测量的理论基础、技术方法、仪器设备相似的特点。
2.测绘技术内容
城市建设工程包含的主要测绘技术有城市测绘、房产测绘以及地籍测绘,三种测绘技术融汇互通,因不同的技术特点被应用于不同的实际测量中。
2.1城市测绘技术
城市测绘技术能够主观形象的反应地域城市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民居水平等相对宏观的信息。城市测绘资料直观反映城市的面貌,城市规划都需要城市测绘提供基础资料,测绘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接影响和决定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城市建设的实施。城市测绘技术的内容包括城市现状大比例尺的地形图测量绘制、城市平面图的测量绘制、高程控制网测算计量、地下管线的测量预估、建筑用地界址点线的选择确立、建筑工程的施工放样、工程技术的最终测量、城市规划道路的选定铺设以及工程建筑物的沉降预估测算等。
2.2房产测绘技术
房产测绘技术的基本内容有房屋建筑平面控制测量、房屋产权归属调查取证、房产基本要素的信息收集测量、房屋建筑概图绘制、整房面积的测算、变更测量技术、测绘成果文件的核对验收以及房产信息系统的搭建应用等。
2.3地籍测绘技术
地籍测绘技术的内容包括地籍平面的控制测量、地籍要素调查与测量、地籍图的绘制、地貌面积的量算、地籍数据库的规划搭建以及地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分析建立等。地籍测绘技术的最终产物包括数据集(控制点和界址点坐标等)、地籍图以及地籍册等主要内容。
3.地籍测绘技术的社会需求 测绘工作包括地籍测绘的主要目的在于方便国土资源以及地域地籍的管控治理,通过特定的方案技术对行政地籍区域的进行精确测量并且绘制成图,精确表达具体数据以及地域的划分;
地籍测绘技术需要在城市建设工程中布设具体准确的城市控制网络并进行加密处理,同时在整个大型城市建设中与其他技术方式相互搭配利用,发挥各自的技术特点,为各地籍的国土管控、政府百姓提供可靠详尽的多比例尺的地形图,满足各行各业的生产使用的具体要求;
地籍测绘技术依据城市建设的设计要求准确划分相应建设用地,并能够对用地情况的监控提供可靠的基础。
社会业界对地籍测绘技术的信息需求很大,其中绝大多数的测绘信息、资料文件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中。国土资源管理机构以及各级地籍政府对该地域的规划管理是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的重点及热点,地籍测绘技术在相关建设工作中扮演着重要的主导角色,能够有效精确的进行地籍测绘工作需要各个环节的有力支持,从工程建设前的选址用地,建设工程的设计、实施以及最终的规划验收,建设地域的规划行政执法,地籍测绘技术的地形测量、综合管线测量、工程测量(建筑放线、验线)、规划竣工验收测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地籍测绘相关的技术应用贯穿了整个工程建设以及管控治理的每个环节。重视技术特性以及依法测绘是确保城市规划的连续性、完整性和统一性的重要方式。
3.1地籍测绘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属于地理学研究的范畴,而地籍测绘的结果信息为系统的搭建完善提供了基础,该技术运用地理模型分析的方式,城市规划信息系统以地理信息系统各种技术为基础,综合各种城市测绘数据,目前地籍测绘技术的应用已初见成效、在城市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测绘机构的地理信息应用技术、基础地理数据库正在发挥着基础设施的巨大支撑作用。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地籍测绘技术在城市建设中所占据的作用和地位也越来越高,为社会业界、居民生活、土籍资源管控带来了切实的便利。
基于地籍测绘技术的地理信息系统不仅可以服务于城市的规划与管理工作,还可以辅助设计结合交通规划信息,在城市整体应用中更为深入完善,因此地籍测绘技术拥有广阔的应用发展空间,可以相应理用在智能交通、现代物流等相关行业。
3.2地籍测绘数据收集整合 地籍测绘技术意义在于数据查询、分析提供方便,提高相关部门管理决策效率以及质量技术。通过地籍测绘技术搭建的数据库,查询分析模块就可以辅助管理决策。在现实工作中,规划、建设管理常用的地形信息比现行的标准地形图简单,而非地形信息,如土地使用、地籍、房产、管线往往很重要,需要和地形信息结合在一起使用。
结语
通过对传统测绘技术的创新应用,现有的地籍测绘技术为国家国土资源的规划管理以及有效应用带来了便利,同时对国民经济、生活水平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地籍测绘的创新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华中,耿晓良.地籍图测绘的技术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9).
学籍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一、加强人户分离人员计划生育管理服务
(一)人户分离人员是指具有本市户籍、离开户籍登记地,跨乡镇街生活居住的育龄人员。人户分离人员的计划生育管理服务遵循现居住地、户籍地共同负责,以现居住地为主的原则。
(二)现居住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对居住在本辖区的人户分离人员做好以下工作:一是依托住房建立基础信息资料;
二是及时调整人户分离人员居住地变更、婚育节育情况变化的信息底档,实行动态管理;
三是开展人口计生宣传教育和生育关怀等活动;
四是提供免费避孕药具、开展生殖健康服务;
五是发放《一孩生育服务证》和《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
六是协助户籍地落实征收社会抚养费等工作;
七是上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指派的工作。
(三)户籍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对户籍在本辖区的人户分离人员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对女方户籍地符合生育第二个子女条件的进行审批,发放二孩生育服务证;
二是发放独生子父母奖励费;
三是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
四是落实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和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扶助制度;
五是国家规定的免费提供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基本项目的报销;
六是上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指派的工作。
(四)充分发挥市全员人口信息管理系统作用,及时变更和完善信息,实现户籍地、现居住地人户分离人员基本情况、婚育情况、节育避孕情况、生育服务证发放、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及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发放、再生育审批、社会抚养费征收、奖励扶助、特别扶助、技术服务等信息的互通共享,提高科学管理和服务水平。
(五)本市内跨区县人户分离人员出现政策外生育的,实行户籍地与居住地双重申报制度。依据户籍地与居住地共同负责、以居住地为主的原则进行考核。遇户籍地、居住地一方未申报以及户籍地与居住地因情况复杂考核归属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由市人口计生委会同当事双方区县进行个案裁定。
二、加强“盲区”的计划生育管理服务
(六)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盲区是指本区县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在本行政区划内尚没有落实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地区及因行政区划不清没有落实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地区。计划生育盲区管理服务遵循区分情况、分类解决、属地管理的原则,鼓励积极探索,拓宽思路,大胆实践。
(七)行政区划明确、由于行政归属不明确造成的管理盲区,由所属地和户籍地的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共同负责管理。所属地管理职责按照本文第(二)条规定执行,但不负责发放《一孩生育服务证》和《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户籍地的管理职责按照本文第(三)条规定执行,但需增加负责发放《一孩生育服务证》和《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职责。
(八)对于因尚未建立社区组织或新建尚未完全入住原因造成的管理盲区,由所属地的区县或区县指定的街(乡镇)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负责。在尚未建立社区组织之前,由街(乡镇)管理或由街(乡镇)指派相邻的社区代管。
(九)对于因行政区划不清等原因造成的管理盲区,由该地区相邻区县人口计生部门采取协商方式解决,确保计划生育基础管理服务工作得到落实。
三、加强驻地单位计划生育工作指导
(十)驻地单位是指坐落在所辖区域内的各类单位。根据单位规模或级别,采取分级管理。原则上行政级别为局级及以上的机关、事业单位、国营大企业或职工总数在1000人以上的单位由区县负责管理,职工总数在100人以上1000人以下的单位由街道办事处(乡镇)负责管理。其它单位由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负责。具体分级管理范围划分由区县人口计生部门确定。
(十一)区县、街(乡镇)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应与管理单位签订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书,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应与管理单位签订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协议书,并建立管理单位名册。对单位或单位负责人变更的,要及时变更相关信息底册,实施动态管理。
(十二)实行分类指导。对规模较大、人员较多由区县和街(乡镇)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管理的单位,要推动落实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责任制,提供计划生育宣传、药具和相关咨询服务,实现单位负责的各项要求。对规模较小、人员较少由社区居委会(村民委员会)管理的单位,要以开展计划生育宣传、提供计划生育药具、咨询服务为主,并落实协议书的各项内容。
四、加强农村城镇化进程中计划生育管理服务
(十三)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阶段。示范小城镇和已实行农村楼房化的地区,要积极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社区管理服务体系
之中。
(十四)已经成立社区组织的,要逐步承担起社区计划生育相关的职责,建立以社区居委会、邻里和居民小组为基础的新型社区计划生育管理服务体制。
(十五)正在建立社区组织的,育龄人员有关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方面的事宜仍由原村民委员会负责,同时要做好新旧管理体制的有效衔接,落实好过渡期的各项服务管理措施,待社区组织建立后,由社区组织逐步承担起社区计划生育相关的职责。
(十六)尚未建立新型社区组织的,育龄人员有关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方面的事宜仍由原村民委员会负责。
五、保障措施
(十七)加强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工作的领导。各级领导务必提高认识,拓宽思路,切实加强调查研究,定期研究解决基层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各区县人口计生委要指定一个专门科室牵头负责这项工作,建立领导和科室联系乡镇街制度,加强对乡镇街和村居工作的指导,完善和落实基层信息及时上报制度。
学籍管理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一、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2012年12月,教育部明确我省为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试点省份,经过三个月的艰苦努力,完成1.8万所学校,658万名学生信息入库,试点工作如期完成。今年3月起,系统正常运行。学籍系统建设和运行半年来,初步显现出一定成效,在教育管理上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一是准确掌握了学生数据。多年来,由于统计口径、人工填报等诸多原因,学生数据处于不太精确的状态,成为困扰教育发展的问题之一。目前,学籍系统的建设与运行,使我们准确掌握了学生数据,对规划工作和推动重点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提高了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例如, 目前贵州小学、初中、高中在读学生数分别为3804274人、2051331人、743242人。
二是全面加强了控辍保学。控辍保学是我省义务教育阶段工作的重要任务。过去的方法较为陈旧、落后。现在,我们依托学籍系统,开发控辍保学功能,要求学籍管理员定期操作。省市县校四级均可掌握辍学学生情况,及时做好劝返复学工作,为控辍保学提供第一手资料,打下坚实基础。截至今年7月,统计辍学学生1.32万人,劝返复学5526人。同时,系统还实现了对超龄生和不足龄生的管控。
三是及时掌握了学生异动。新时期学生异动呈现数量大、时间长、区域广等特点,没有信息化手段难以实现动态监管。我们利用学籍信息系统实现了对学生异动状况的有效监管。今年上半年省内学生异动总数达134799人,跨省异动29047人。
四是明显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方便了学生。传统的学籍管理工作十分繁琐,学生转学、升学程序复杂。应用学籍系统后,主要工作都通过系统来完成,简化了工作流程,实现了学生转学、升学等学籍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一方面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转学、升学提供了方便。随着这一系统应用的不断深化,我们将继续探索新的应用。
二、建设学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几点体会
一是领导重视。我省领导高度重视学籍系统建设工作,亲自安排部署,要求抓好建设,经常过问建设工作进展情况。我省教育系统全力推进学籍系统建设工作,从顶层设计、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落实等方面保障工作顺利开展。
二是部门协同。部门协同至关重要,我们通过三方协同、五级联动推进学籍系统建设工作。三方协同是教育部司局负责统筹协调,省教育厅基教部门和信息中心负责整体推进,系统开发公司负责技术保障。五级联动是部、省、市、县、校共同推动。
三是培养队伍。系统高效运行,管理员是关键。我省重点培养两支队伍。一是学籍管理员队伍,通过省市县校四级培训,培养了两万名学籍管理员。二是系统管理团队,通过现有人员培养提高、学校遴选借调使用、公司企业协助支持等多种形式,建立了一支精通技术、熟悉业务、作风过硬、服务周到的学籍系统管理团队。
四是甘于奉献。我省建设学籍系统面临软硬件条件不足等问题。无论条件多艰苦,我们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大力弘扬贵州教育精神,发扬“5+2”、“白加黑”的作风,推动学籍系统建设高效快速开展,涌现出许多感人事迹。
三、做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顶层设计
教育管理信息化是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精心做好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顶层设计,整体推进我省教育管理信息化工作快速优质发展。
一是编制管理系统规划。按照国家要求,结合贵州实际,认真做好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规划编制工作,积极建设数据集中、系统集成的应用环境,努力实现各类教育数据管理信息化、规范化、科学化。
二是建设省级数据中心。按照教育部要求,建设省级数据中心,陆续部署教育部开发、提供的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学校管理等信息系统,支撑教育管理信息系统运行,满足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需求,服务教育事业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