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护理部的领导下全面负责所分管科室的护理质量管理、在职教育、科研管理工作,是分管科室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应对护理部主任负责。2.负责护理部计划在科室的落实工作;根据护理部的工作计划,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质量部月工作计划【五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质量部月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任职资质:
1.具有护士执业资格证书,具有N3级及以上护士资质,从事5年以上病区护士长工作。
2.临床专科护理业务知识扎实,专科及基础护理技术熟练,有解决疑难问题的能力。
3.掌握护理管理知识,具有较强的护理管理能力。
4.具有一定的教学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
工作职责:
1.在护理部的领导下全面负责所分管科室的护理质量管理、在职教育、科研管理工作,是分管科室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应对护理部主任负责。
2.负责护理部计划在科室的落实工作;
根据护理部的工作计划,制定大科工作计划并落实,做好记录。
3.负责督导分管各科室护士长护理工作计划的制定和落实,每月审核护士长手册。
4.负责督导分管各科室护理规章制度的执行和各项护理规范落实。
5.负责指导分管科室危重、疑难患者护理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负责组织科室的护理会诊、疑难病例讨论、护理查房工作。
6.负责所分管各科室院级护理质量检查和分析,督导科室整改措施的落实,促进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7.负责制定大科内护士在职培训计划,并按照计划落实。
8.负责分管科室的护理安全管理工作,对科室上报的护理不良事件应及时追踪,督导科室护理不良事件的分析和整改;
每月进行大科室护理不良事件的分析。
9.负责分管全院护理质量检查项目的检查、分析和整改工作。
10.负责分管科室护理科研、护理革新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指导护士及时总结经验及撰写护理文章。
11.负责分管科室护士层级管理工作,督导科室年终护士晋级考核、绩效测评工作。
12.负责与协作部门相关工作的沟通协调工作。
工作标准:
1.
按时完成护理部布置的各项工作。
2.
掌握分管科室护理现状:人力资源分布和使用、专科护理质量控制环节等;
掌握每日各科室护理人力配备、危重病人情况。
3.
工作计划明确,按照计划落实各项工作,做到年、季、月有计划有总结。
4.
分管各科室能正确有效执行医院和护理部的各项工作计划。
5.
分管科室各项护理规章制度执行到位,护理人员按照规范落实各项护理工作。
6.
护士在职培训工作有效,护士考核合格率达到全院标准,护士的专业素质能适应岗位的需求。
7.
科室的质量控制有效,质量数据收集真实,能使用质量管理工具进行质量分析和整改,能按照PDCA促进科室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8.
分管科室护理质量达标,能及时督导所管科室不良事件的分析和整改,无发生严重的护理差错和事故。
协作部门工作关系交往:
外科护士长:总务科、药学部、设备科
内科护士长:院感科、检验科、信息科
骨科护士长:客服部、输血科、保卫科
每周工作安排:
1.
周一上午9:00参加护理部会议,汇报上周工作计划的落实情况、本周的主要工作安排。
2.
每周至少有3天深入临床科室,督导科室各项护理工作的落实。
3.
按照计划落实科室的培训和质控工作。
每月工作安排:
1、按照护理部安排进行全院护理质量检查。
2、每月至少参加3个科室的科会,协助病区护士长进行质量分析和改进。
3、进行全院护理质量检查结果分析并做好记录。
4、参加全院护理质量分析会议、护理安全分析会议、护士长例会,书写质量检查结果并进行通报。
5、每月参加护士长的夜查房和节假日查房。
质量部月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建设工程;
计划管理;
分级管理;
三坐标平衡
中图分类号:TM 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3-00-01
建设工程项目计划管理就是建立项目管理的流程,为项目的每个阶段制定项目计划,与项目干系人进行有效的沟通,在特定的时间、预算和规格要求下完成项目。建设工程项目计划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是确定组织的目标,确定为完成目标的工作次序,确定工作所需的资源配置。项目计划包括以下基本内容:确定完成项目目标的项目范围或工作任务;
确定负责执行项目各项任务的全部人员;
制定项目和各工作任务的时间表;
确定每项工作任务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确定项目总预算及每项工作的预算。建设工程项目计划管理如图1所示。
图1 建设工程项目工程计划管理示意图
一、建设工程实施三坐标管理体系
(1)三坐标管理体系
在建设项目的计划管理中,对进度管理、费用管理和质量管理可以建立起工程实施的三坐标管理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建设工程三坐标管理体系
其中,进度管理是项目能否按期实现的基本保证。项目的费用管理是对实现项目所需要的经费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使得项目的费用支出与进度相协调。项目的质量管理是使所实施的项目达到设计质量及技术指标的关键,是项目得以顺利完成的基础。除了项目的时间、成本、质量三约束,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约束就是范围约束。范围约束就是三条边界框出的空间。如同图2中的项目经理,既要吃到果子,但是又不能飞出三条边界框出的笼子。
(2)建设工程项目计划的三坐标平衡
建设工程项目计划的三坐标管理也存在一个相互协调的问题,费用的支出不能脱离进度的执行情况,一定的进度必须保证完成相应的技术质量指标,进度、费用、质量之间存在相互配套、相互制约的关系。质量、时间和费用三者是项目管理中最重要的变量,相互之间有个平衡问题:有时为了争取时间,质量要求可以适当变动。有时为了争取时间,同时又不降低技术要求,费用就会多支出一些。在编制项目计划时,应通过项目三坐标的反复平衡,求得最佳的经济效果。对项目总的要求,项目主管和各职能部门虽早有一致的理解,但项目主管对各职能部门提出具体任务,要在明确了进度和费用限额以后,才能一部分一部分地交付。
二、项目计划滚动式循序渐进管理
综合管理的宏观视角,首先意味着用动态的眼光看待问题。项目的渐进性的特点说明,项目计划需要经过一个由粗到细、不断完善的过程。一项计划在初定时也许比较粗糙,经过实施校正、控制反馈之后,提出变更需求,再将变更之后的计划输入实施过程,在进一步的控制反馈后,再一次提出变更完善的需求,进而不断循环式地完成建设工程项目的进度管理、费用管理和质量管理。建设工程项目计划的滚动式循序渐进管理如图3所示。
图3 建设工程项目计划滚动式循序渐进管理
三、建设工程项目计划的分级管理
对于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项目,要编制一个详细的计划实施方案,在目前的背景环境条件下,其难度并不大。关键是编制完成一个计划方案后,如何去实现其最终计划目标,而对于一些中间计划目标发生了提前和滞后,这时候又如何去调整计划,并使其满足整体计划要求,实现项目的动态管理,让相关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建设工程项目计划可以分成六级,具体内容如下:
1.1级计划,是在工程初期阶段确定的总的工程进度计划。它规定了工程总的目标及其关键日期,合同中所有其他进度计划要求,都要以此为依据。
2.2级计划,是由业主工程管理部门编制的计划。它是用于协调设计、制造、土建、安装和调试工作的进度计划,是用于控制工程进度以及协调各承包商之间接口进度的必要手段。
3.3级计划,是由主承包商与业主签订的工程合同进度计划。它是由工程主承包商根据业主所确定的2级进度计划指定的,其工作内容更加详细、更加具体,各项施工活动之间逻辑关系及相互间的制约关系更加复杂和紧密,并始终伴随着工程施工进展主线(关键线路)。为了更好地完成施工任务,业主与主承包商还共同设立了许多的主控点和里程碑目标。
4.4级计划,是由主承包商根据3级计划编制的。4级计划也称6个月滚动计划(SMRS),它是以4级计划母版为基础编制而成的,是由主承包商工程部制定的,作为生产阶段进度的工作计划。此计划将根据与项目有关的各功能系统,将主要工作分解为一系列详细的活动,同时它还给出了各工作包、各分项活动的累计进度报告和预测各类型活动的文件交付进度。它将以6个月为滚动期,其中第1月反映过去施工阶段的累计工程进度,第2和第3月为执行月,第4、第5和第6月为预测月,对未来月份的安装活动和各类先决条件予以预测。而4级计划母版则是3级进度计划的进一步细化,是6个月滚动计划(SMRS)、系统完工计划(SCS)编制和的依据。
5.5级计划,是指导各部门工作的执行计划:它是依据6个月滚动计划编制而成,并结合客观实际条件,将本月应完成的工作内容作更进一步的细化、分解。月作业计划体现本月内活动的工作重点和应达到的计划指标,每月一次,并反映未来3个月工作活动内容,即3个月滚动计划。
6.6级计划,是作业计划(双周计划)。每周一次,并反映未来两周的活动内容,即双周滚动计划。
其中3级进度计划是编制4级进度计划母版、人力动员计划、人员培训计划、工机具进退场、非永久性消耗材料等计划的基础。
通过建设工程项目的六级计划管理,可以按照预先制定的项目和各工作任务的时间表对工程项目进行有效控制,保证可以在特定的时间、预算和质量要求下完成建设目标。
四、结束语
建设工程项目计划管理学科作为一门专业的独立地位将得到日益关注,已经成为现代建设企业运营的主流方向。它代表了一种全新的工作思维模式,而并不仅仅只是一系列的工具与技术。在整个组织范围内实现项目管理技能、知识的标准化,并构建一个可靠的、有效的、灵敏的集成式产品交付过程,从而可以得到用户对工作效率的肯定,确立自己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王雪青.工程项目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质量部月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但是,企业中的业务人员固然可以考察其"业绩",然而企业中还有一些非业务部门,比如行政部门;
甚至业务部门中还有些非业务人员,他们?quot;业绩"如何考核?其次,对于非业务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考核对其"素质"的要求也不应同于业务人员。本文就是要讨论这两个问题。
一、如何考核非业务人员的"业绩"
事实上,我们所说的"业绩",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它并不只是指企业中的业务人员取得的那些可以用经济指标衡量囊滴袷导ǎ欠褐钙笠抵兴懈谖簧系墓ぷ魅嗽彼〉玫墓ぷ鹘够蛲瓿梢滴袂榭觯黄渲杏行?quot;业绩"是无法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至少是无法直接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
那么,如何考核这些无法直接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业绩"?从我们的实践来看,考核制度与计划管理的紧密结合,能够比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1、计划管理用一定质量要求下的"工作量"和"工作进度"为指标,把非业务人员的工作转换成可以用比较精确的数字来加以衡量的东西。
这里的要素有三:
A、"一定质量要求下的";
B、"工作量";
C、"工作进度"。
2、计划管理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计划,而是有着多维精确刻度的一个计划体系、一个计划网络,它使整个企业的工作,从长期、中期到短期,从整个公司、各个部门到每个个人,从生产经营到各方面工作,都成为可以把握、可以衡量的东西。
一个较大企业的计划管理体系,应该是一个由集团计划、部门(子公司)计划、小组计划和个人计划相衔接;
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年度工作计划、月度计划、周计划相衔接;
经营项目计划、销售计划、成本费用计划、利润计划、人事计划、财务预算计划、日常工作计划相衔接的,总目标与分目标相结合、战略计划与战术计划相结合的,严密、完整的计划管理体系。必须真正做?quot;层层有计划、人人有计划、事事有计划、时时有计划"。
没有这样的计划体系为基础,无论是业务人员的考核,还是非业务人员的考核,都是没法搞好的,都不免会流于空泛、模糊、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
3、计划管理的原则
A、适度从高、从严的原则--我们知道,目标太高、要求太严,与目标太低、要求太松,都是不合适的;
计划中的目标和要求,必须是人们通过付出较大努力而能够达到的。
B、周密、完备的原则--中短期计划、部门、局部及个人计划应是公司长期计划、整体计划的分解,因此计划要覆盖全面、衔接完美;
再者,计划中任务与计划外任务要处理好关系。
C、充分量化的可衡量性原则--例如,完成一项计划可以得多少分、完成计划的多大比例可以得多少分,计划中任务与计划外任务各占多少分,都应有明确规定。
D、"民主"与"集中"、"自报"与"公议"相结合的原则--为激发员工的参与精神,公司整体、中长期计划,部门、局部等计划的制定,必须有员工的参与讨论、提议;
员工个人的计划,更需以员工"自报"为基础。为了计划的一致性、衔接性和计划的质量,则需"集中" 和"公议"。但"民主"与"集中"、"自报"与"公议"之间,必须是充分的上下交流;
否则,不切实际或不得人心的计划,是不可能贯彻好的。
E、依法制订、依法执行、依法修订的原则--计划的制订必须依法而行,按照上述"民主"与"集中"、"自报"与"公议"相结合的程序进行;
一旦订立完毕,就当视之为法,认真执行,特别要防止企业领导人随心所欲更改或计划,否则对计划管理破坏性极大;
计划的修订也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什么程序下制订的计划,也必须在什么程序下修订,否则就应当视之为违背计划,视之为违法;
考核应当严格以依法定程序制订的计划为准,而不是以未经法定程序的变动为准,不管这种变动是出自哪个领导人的意志。
这样一来,我们实际上已经把业务人员的"业绩"考核与非业务人员的"业绩"考核用"计划管理"统一起来了:与"计划管理"紧密结合的"业绩考核",既适用于非业务人员,也适用于业务人员。
二、 如何考核非业务人员的"素质"
企业对所有员工在"素质" 方面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不仅对业务人员和非业务人员的要求不一样,而且对非业务人员中的各个岗位的要求也不一样;
考核制度也必须体现出这种差别。
1、"素质"考核必须体现积极的价值导向
为了使考核制度的价值导向趋于积极,我们除了要在"业绩"和"素质"二者的考量中体现"崇尚业绩"的原则外,在"素质"考核内容中,也大有文章可做。
通常的做法是,在员工素质考核表中罗列一大堆指标,往往有几十项,其中有"劳动纪律"、"廉洁奉公"、"尊重同事"、"关心下属"、"言谈举止"、"知识广度"、"健康状况"、"表达能力",等等、等等,全则全矣,然毫无重点。且不说有些指标是否适合考评,也不说对所有人都作统一要求是否合适,单说如此求全责备,四平八稳,就足以使人畏首畏尾、趑趄不前。
对企业的全部工作人员,包括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应当根据各个岗位的不同要求作不同的考核;
而且要突出抓住少数几个体现企业积极的价值导向的"关键指标" ,不宜如此面面俱到。
2、"素质"考评中究竟应该考察些什么
在对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考评中,应作三个层次的要求:对其"廉洁奉公"、"遵章守纪"、"尊重同事"、"关心下?quot;等素质的考察,是对干部的基本要求,处基础地位,分数可以占一定比例。但是应当侧重考察其管理素质,即主要从其计划、组织、用人、指挥和控制等方面的能力来考察,其核心的是协调能力;
这是对干部的主要要求,居主干地位,分数应占最大比例。"能否通过自己的创新能力而对企业经济效益、企业文化和社会形象做出较大贡献",则是对管理者的最高要求,占顶峰地位,分数比例虽不大,但体现了公司的价值导向,是极为重要的。
对于管理人员,还应该根据公司领导(高层)、部门领导(中层)和主管(基层)三级分别作不同要求。比如,在对各层管理者上述三层次素质的考察中,不但具体的要求应该不同,而且在三层次中的侧重点和分数比例也应不同。再者,在对各层干部能力结构的要求中,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如对高层领导干部要特别注重其出思想的能力、协调的能力,对基层干部应强调其具体操作技能,而中层干部的思想能力、协调能力、技术能力则应大体均衡。从我们的实践来看,对于高层,应是50:40:10;
对于中层,30:40:30;
对于基层,则是10:30:60。其三,在对干部的管理能力的考察中,高层干部的计划能力权重应占25%,组织能力应占20%,用人能力占30%,指挥能力占10%,控制能力占15%;
中层干部的这个比例分配应该是:20%,15%,20%,35%,10%;
基层干部则是:15%,10%,15%,55%,5%。同时,对高、中、基层干部这五个方面管理能力所要求的具体内容也应不同。
对于普通员工、特别是对于业务人员的素质考评,则主要考察其工作素质、操作能力,兼顾对其管理潜能的考察,以为其上升留下空间。
3、"素质考核"与"业绩考核"为什么一定要先分后合
在一些企业的现行考核制度中,"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分工不明,往往是将二者混在一起。结果造成许多混乱:
有的企业每月都评一次"业绩"与"素质",年终又来一次,不免形成重叠和冲突:到底是以每月的考核为准呢,还是以年底的考核为准?而不管选择何者为准,都会使另一种考核成为多余。
再者,"业绩"本是客观的东西,只适合"考核";
而有的企业也将其交付"考评",结果就使本来可以客观准确衡量的东西变成众说纷纭的东西了;
其三,"业绩"应该是短线考察项目,"一月事一月毕";
年终再来笼统考察一次,有不少弊病:a:干部员工每月的工作情况事过境迁,工作表现逐月不同,到年底笼统打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打分者当时的主观印象;
b:如果中途发生主管人变更,年终的评分就很容易脱离干部员工一年来的工作实际;
c:干部员工每月的得分与年终的得分容易发生冲突,同时评分者也很为难:年终重新给下属打一次分呢,还是按照各月的平均分打分?按照前者,就使每月的评分受到了否定,按照后者,则使年终评分成为毫无意义的多此一举。?quot;素质"本应是长线考察项目,往往要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做出评判,却把它放到每月去考察,让人如何能说得清楚?
其四,"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混于一处,也使被考核者无法了解自己得分、失分于何处,从而不利于其改进工作、改正缺点。
业绩是短线考察项目,素质是长线考察项目,应该明确分工、先分后合。应当每月察业绩,年终评素质,最后综合形成干部员工的全年得分。
还有一种往往存在于实际操作中的情况是,当下属完全完成甚至超标完成了工作任务后,主管在进行业绩评分时又加进对下属综合素质或主观印象的评议,挑出员工非业绩方面实际存在或想象中的缺点扣分,使下属有苦难言;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在考核制度中将业绩考核与素质考核严格分开;
而且要求所有主管和领导在具体评分时将被考核者的"做事"与"为人"二者严格分开,避免使被评议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积极性遭到挫伤。这一点至为重要。
质量部月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但是,企业中的业务人员固然可以考察其"业绩",然而企业中还有一些非业务部门,比如行政部门;
甚至业务部门中还有些非业务人员,他们?quot;业绩"如何考核?其次,对于非业务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考核对其"素质"的要求也不应同于业务人员。本文就是要讨论这两个问题。
一、如何考核非业务人员的"业绩"
事实上,我们所说的"业绩",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它并不只是指企业中的业务人员取得的那些可以用经济指标衡量囊滴袷导ǎ欠褐钙笠抵兴懈谖簧系墓ぷ魅嗽彼〉玫墓ぷ鹘够蛲瓿梢滴袂榭觯黄渲杏行?quot;业绩"是无法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至少是无法直接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
那么,如何考核这些无法直接用经济指标来衡量的"业绩"?从我们的实践来看,考核制度与计划管理的紧密结合,能够比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1、计划管理用一定质量要求下的"工作量"和"工作进度"为指标,把非业务人员的工作转换成可以用比较精确的数字来加以衡量的东西。这里的要素有三:
a、"一定质量要求下的";
b、"工作量";
c、"工作进度"。
2、计划管理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计划,而是有着多维精确刻度的一个计划体系、一个计划网络,它使整个企业的工作,从长期、中期到短期,从整个公司、各个部门到每个个人,从生产经营到各方面工作,都成为可以把握、可以衡量的东西。
一个较大企业的计划管理体系,应该是一个由集团计划、部门(子公司)计划、小组计划和个人计划相衔接;
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年度工作计划、月度计划、周计划相衔接;
经营项目计划、销售计划、成本费用计划、利润计划、人事计划、财务预算计划、日常工作计划相衔接的,总目标与分目标相结合、战略计划与战术计划相结合的,严密、完整的计划管理体系。必须真正做?quot;层层有计划、人人有计划、事事有计划、时时有计划"。
没有这样的计划体系为基础,无论是业务人员的考核,还是非业务人员的考核,都是没法搞好的,都不免会流于空泛、模糊、形式主义和主观主义。
3、计划管理的原则
a、适度从高、从严的原则--我们知道,目标太高、要求太严,与目标太低、要求太松,都是不合适的;
计划中的目标和要求,必须是人们通过付出较大努力而能够达到的。
b、周密、完备的原则--中短期计划、部门、局部及个人计划应是公司长期计划、整体计划的分解,因此计划要覆盖全面、衔接完美;
再者,计划中任务与计划外任务要处理好关系。
c、充分量化的可衡量性原则--例如,完成一项计划可以得多少分、完成计划的多大比例可以得多少分,计划中任务与计划外任务各占多少分,都应有明确规定。
d、"**"与"集中"、"自报"与"公议"相结合的原则--为激发员工的参与精神,公司整体、中长期计划,部门、局部等计划的制定,必须有员工的参与讨论、提议;
员工个人的计划,更需以员工"自报"为基础。为了计划的一致性、衔接性和计划的质量,则需"集中"和"公议"。但"**"与"集中"、"自报"与"公议"之间,必须是充分的上下交流;
否则,不切实际或不得人心的计划,是不可能贯彻好的。
e、依法制订、依法执行、依法修订的原则--计划的制订必须依法而行,按照上述"**"与"集中"、"自报"与"公议"相结合的程序进行;
一旦订立完毕,就当视之为法,认真执行,特别要防止企业领导人随心所欲更改或计划,否则对计划管理破坏性极大;
计划的修订也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什么程序下制订的计划,也必须在什么程序下修订,否则就应当视之为违背计划,视之为违法;
考核应当严格以依法定程序制订的计划为准,而不是以未经法定程序的变动为准,不管这种变动是出自哪个领导人的意志。
这样一来,我们实际上已经把业务人员的"业绩"考核与非业务人员的"业绩"考核用"计划管理"统一起来了:与"计划管理"紧密结合的"业绩考核",既适用于非业务人员,也适用于业务人员。
二、如何考核非业务人员的"素质"
企业对所有员工在"素质"方面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不仅对业务人员和非业务人员的要求不一样,而且对非业务人员中的各个岗位的要求也不一样;
考核制度也必须体现出这种差别。
1、"素质"考核必须体现积极的价值导向
为了使考核制度的价值导向趋于积极,我们除了要在"业绩"和"素质"二者的考量中体现"崇尚业绩"的原则外,在"素质"考核内容中,也大有文章可做。
通常的做法是,在员工素质考核表中罗列一大堆指标,往往有几十项,其中有"劳动纪律"、"廉洁奉公"、"尊重同事"、"关心下属"、"言谈举止"、"知识广度"、"健康状况"、"表达能力",等等、等等,全则全矣,然毫无重点。且不说有些指标是否适合考评,也不说对所有人都作统一要求是否合适,单说如此求全责备,四平八稳,就足以使人畏首畏尾、趑趄不前。
对企业的全部工作人员,包括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应当根据各个岗位的不同要求作不同的考核;
而且要突出抓住少数几个体现企业积极的价值导向的"关键指标",不宜如此面面俱到。
2、"素质"考评中究竟应该考察些什么
在对企业管理人员的素质考评中,应作三个层次的要求:对其"廉洁奉公"、"遵章守纪"、"尊重同事"、"关心下等素质的考察,是对干部的基本要求,处基础地位,分数可以占一定比例。但是应当侧重考察其管理素质,即主要从其计划、组织、用人、指挥和控制等方面的能力来考察,其核心的是协调能力;
这是对干部的主要要求,居主干地位,分数应占最大比例。"能否通过自己的创新能力而对企业经济效益、企业文化和社会形象做出较大贡献",则是对管理者的最高要求,占顶峰地位,分数比例虽不大,但体现了公司的价值导向,是极为重要的。
对于管理人员,还应该根据公司领导(高层)、部门领导(中层)和主管(基层)三级分别作不同要求。比如,在对各层管理者上述三层次素质的考察中,不但具体的要求应该不同,而且在三层次中的侧重点和分数比例也应不同。再者,在对各层干部能力结构的要求中,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如对高层领导干部要特别注重其出思想的能力、协调的能力,对基层干部应强调其具体操作技能,而中层干部的思想能力、协调能力、技术能力则应大体均衡。从我们的实践来看,对于高层,应是50:40:10;
对于中层,30:40:30;
对于基层,则是10:30:60。其三,在对干部的管理能力的考察中,高层干部的计划能力权重应占25%,组织能力应占20%,用人能力占30%,指挥能力占10%,控制能力占15%;
中层干部的这个比例分配应该是:20%,15%,20%,35%,10%;
基层干部则是:15%,10%,15%,55%,5%。同时,对高、中、基层干部这五个方面管理能力所要求的具体内容也应不同。
对于普通员工、特别是对于业务人员的素质考评,则主要考察其工作素质、操作能力,兼顾对其管理潜能的考察,以为其上升留下空间。
3、"素质考核"与"业绩考核"为什么一定要先分后合
在一些企业的现行考核制度中,"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分工不明,往往是将二者混在一起。结果造成许多混乱:
有的企业每月都评一次"业绩"与"素质",年终又来一次,不免形成重叠和冲突:到底是以每月的考核为准呢,还是以年底的考核为准?而不管选择何者为准,都会使另一种考核成为多余。
再者,"业绩"本是客观的东西,只适合"考核";
而有的企业也将其交付"考评",结果就使本来可以客观准确衡量的东西变成众说纷纭的东西了;
其三,"业绩"应该是短线考察项目,"一月事一月毕";
年终再来笼统考察一次,有不少弊病:a:干部员工每月的工作情况事过境迁,工作表现逐月不同,到年底笼统打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打分者当时的主观印象;
b:如果中途发生主管人变更,年终的评分就很容易脱离干部员工一年来的工作实际;
c:干部员工每月的得分与年终的得分容易发生冲突,同时评分者也很为难:年终重新给下属打一次分呢,还是按照各月的平均分打分?按照前者,就使每月的评分受到了否定,按照后者,则使年终评分成为毫无意义的多此一举。?quot;素质"本应是长线考察项目,往往要数月甚至数年才能做出评判,却把它放到每月去考察,让人如何能说得清楚?
其四,"业绩"考核与"素质"考评混于一处,也使被考核者无法了解自己得分、失分于何处,从而不利于其改进工作、改正缺点。
业绩是短线考察项目,素质是长线考察项目,应该明确分工、先分后合。应当每月察业绩,年终评素质,最后综合形成干部员工的全年得分。
还有一种往往存在于实际操作中的情况是,当下属完全完成甚至超标完成了工作任务后,主管在进行业绩评分时又加进对下属综合素质或主观印象的评议,挑出员工非业绩方面实际存在或想象中的缺点扣分,使下属有苦难言;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在考核制度中将业绩考核与素质考核严格分开;
而且要求所有主管和领导在具体评分时将被考核者的"做事"与"为人"二者严格分开,避免使被评议者遭受不公正待遇,积极性遭到挫伤。这一点至为重要。
质量部月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根据公司有关部署和《江西中烟工业公司井冈山卷烟厂2009年度内审计划》及《2009年质量体系建设工作计划》安排,结合企业实际,特制订6月份的工作计划:
1、计划在7月份或8月份组织开展一期质量体系知识竞赛,要求各分会在7月9日前将参赛人员名单报企管科,并认真按竞赛方案执行和备赛。
2、7月5日以前各部门将上月贯标情况小结报企管科。
3、要求参加中烟内审员培训的中层领导利用所学的知识指导部门质量体系建设工作,并加以宣贯。
4、各部门依据本部门的年度贯标工作计划安排开展工作,确保各项计划实现。